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所谓体育意识, 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体育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意志三个方面, 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体育知识可以引导、控制体育情感。体育情感影响体育意志, 体育意志左右体育情感, 三者是相互作用, 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 就是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 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须按照个人意志, 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活动, 且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的自觉反映。

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总可以找到这样的一些学生, 他们既不想碰篮球, 更不愿踢足球, 连做游戏、打乒乓的兴趣也没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过于强调学生体育技术, 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培养起对体育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我们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所在。我想, 作为体育教师应从“健康第一”为出发点, 着眼于普遍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水平, 促进其身心的协调发展,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体育课上, 强调动则有“理”, 有“方”, 有“趣”, 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 运动能力的差异,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的愉悦, 成功的快乐, 体现体育科学所特有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1 注重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身心健康, 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管得过严, 统得过死, 整个课堂气氛缺乏活力, 这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创造的发挥, 产生对体育课厌恶情绪。体育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别差异, 培养能力。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兴趣无兴趣, 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事实证明, 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 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刻苦进行锻炼, 克服主客观困难, 逐步增强身体素质, 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体育也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他或她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积极参与,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1.1 从教学内容着手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联系,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注意的事物易引起兴趣, 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 激起求知、探究、练习等意愿。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单调乏味的、过浅的教材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教材内容过深, 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复的内容和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过多,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调动不起学习的情绪。

1.2 优化教学过程、手段和方法

首先要科学设计场地。场地布置必须紧密结合教材特点, 通过形象生动的器材摆放和运用各种标志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技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创新教学器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细心观察和发现器材的客观不足, 给学生带来的畏惧等心理;如在跳远腾空的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的练习达到一定的腾空高度, 经常在踏跳板的前面放置有一定高度的横竿, 要求练习者腾空越过横竿, 很多同学首先畏惧前面的横竿, 如果改用橡皮筋拉线的话, 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因此, 及时创新器材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有生动活泼, 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教学手段灵活, 不断改变作业条件, 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要学会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法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在教学过程当中准备活动要新颖, 尽量使每堂课准备活动有新内容。练习形式多样化, 新的练习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断改善运动气氛, 调动运动节奏, 形成寓教于乐, 寓教于趣的"乐学", 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和欢愉的气氛享受运动的乐趣, 比如, 让学生边看录像边练习, 这样既可对比学习, 还可欣赏。还可运用对比法、测验法、比赛法、游戏娱乐、情景教学、启发式或讨论式、目标激励、分层教学等方法, 提高学生运动的情绪, 增强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信心, 提高学生知觉、注意、思维和分析的能力。如在快速跑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十字接力跑比赛、追逐跑比赛、迎面接力跑比赛, 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1.3 注重学生个性和思维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视野,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提倡与众不同、高人一筹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例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 在教师动作要领提示和示范后, 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 并带着"怎样才能滚得正""怎样才能团身紧"等问题到实践中寻求答案。对学生在练习中想象出来又有实效性的方法, 如"双手握踝前滚翻"、"腭下夹手帕"、"利用厚垫、跳箱盖、体操凳上进行前滚翻练习"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应充分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 尝试探究不同情境下运用滚翻 (从上向下、突然摔倒) 的区别及合理的自我保护方法。利用多媒体或实物演示, 了解从山坡上滚落时应横向滚动, 以减速和自我保护;突然摔倒时应用一侧身体先着地等要领。这样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直至“学以致用”.同时还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 不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还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练的空间。如做"拍球游戏"时, 当学生学会体前拍球后, 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其他运球动作的练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已有生活经验, 大胆实践, 于是学生完成了体侧运球、体前低手运球、体前高手运球等动作学习。这样,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 增强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就容易被激发起来。

1.4 通过各种比赛培养学生锻炼兴趣。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又是市场经济的源泉, 没有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 体育运动则富有竞争性。由于学生在游戏比赛中, 能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 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各种活动能力, 同时又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各种思想、能力和个性特点。例如: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他们在竞赛中比速度、比高度、比远度、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 以及胜不骄、败不馁, 与同伴团结协作等方面, 激发学生的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 是身体素质的竞争, 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从而培养了学生在运动中的兴趣。

另外, 还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滋味, 以强化和发展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

2 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体育能力是指从事身体活动的指示, 身体素质、技能和方法, 它应包括体育的认识能力、体育的审美能力、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1 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

要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 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互相促进的, 必须从初中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抓起, 同时运用学校体育中的多种体育活动途径的优势, 做到课内外结合, 只有具备了体育能力, 才能在漫长一生中, 能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 以满足身心健康, 达到终身受益。

2.2 引导学生组织小组活动

小学阶段是接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和培养发展体育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规范设计让学生参与课的准备活动, 实践证明可以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提高。具体做法是:在一、三年级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每个星期每个班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 小组长的任务是管理好本小组的整队纪律, 还要负责小组一个星期的三次课的准备活动的组织与练习。每当上课整队结束我就把准备活动的任务教给了小组长, 任由他们自由发挥, 带领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锻炼, 做游戏的做游戏, 做准备活动的做准备活动。通过这些锻炼使学生树立了体育学习的自信心, 改善了课堂学习风气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质量;有利于自立、自强的人格培养, 为个体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3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 因为自我评价意识, 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 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 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如果一位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评价能力, 他在练习中只会机械重复、死练硬套。产生错误时, 不仅判别不清, 甚至有可能由于一再重复导致技术的错误定型。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 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 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 提供判别标准, 明确练习要求, 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3 注重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

体育习惯是指重复发生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 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 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体育课行为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 并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为后, 逐渐形成的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

3.1 习惯养成是关键期的体育教育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小学期间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 此时, 他们求知欲望强烈, 可塑性大, 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 (特别是教师和家长) 的引导和训练。此期间, 他们在生理上也正处于生长发育与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既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 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施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 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 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的确, 适当的体育活动有益于脑力疲劳的消除, 会使人们动作更加敏捷、精确和协调, 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3.2 教师的影响

教师要为人师表, 以对学生执著的爱, 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雅的仪表风范来强烈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要适应学校体育的发展, 必须努力学习技能、技巧, 养成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 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锐意进取的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教学手法即要求学生每天回家收集当天国内外的体育新闻或赛况结果, 体育课上利用1—5分钟进行抽样报导, 从而激发学生关心体育的热情, 增长知识, 直至养成习惯。

3.3 注重学生差异与因材施教

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要多注意学生的进步做出肯定的评价, 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教学上增加学生锻炼的选择性, 提供师生互动的空间。有机地实行选学教学, 设置了篮球、乒乓、武术、足球、等选项, 犹如开发了“体育超市”, 学生可根据爱好“点菜”, 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体育特长。二对身体素质较差, 身体形态特殊而没有选择上述项目的学生, 我们另行编班进行慢跑, 做游戏等活动, 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进步。耐力跑是较为枯燥的锻炼项目, 我采用分层编组、按组定标, 开出不同“运动处方”, 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负荷, 他们通过自测脉搏学会科学锻炼方法。一位男生说现在体育课可选择适合我的运动量, 老师为我们开“小灶”, 我们更爱活动了。学生从成功中体会到乐趣, 从乐趣中逐渐形成了习惯。

3.4 不断强化

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往往有些学生下了决心却坚持不下来,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内部和外部的强化。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强化;对那些体育锻炼的中断行为要给予提醒和引导。外部强化的手段可以包括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褒贬、集体的舆论、奖励或惩罚等。对于个体最好的强化莫过于体育锻炼给自己身体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好处。因此, 要指导学生学会并经常运用内在的强化。要想养成习惯与其说靠外力勿宁说靠自己。要不断地为自己的参与行为寻求“能源”, 要不断地摄取知识, 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趣味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给学生“制造”快乐, 让学生学会自己愉悦自己, 就能把体育课上成“育体”课, 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摘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落实素质教育, 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本文着重以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 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 习惯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力求让学校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2]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7

[3] 董玉泉, 刘学军.《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0

上一篇:护患语言沟通技巧探析下一篇: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