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通用12篇)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篇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全国上下践行这份理念,并落实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具有现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

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想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1、课堂教育

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林生院多开展 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觉性;

2、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

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学院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篇2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近些年来, 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开设环保课程, 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有的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仍不够重视, 措施仍不十分有力, 致使有的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 其表现有: (1) 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关注程度低。对环境污染现状、环境污染原因、环境污染后果、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效果、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感知程度非常低。 (2) 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如:长流水、长明灯现象时有发生;乱扔馒头、乱倒饭菜还是学生的常见行为;将没有用完的本子, 随便扔掉。 (3)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 甚至破坏公共财产, 毁坏公共设施;有的践踏草坪, 攀折花木。 (4) 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 如: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胶;乱扔果皮、纸屑、废弃物;乱扔废电池;在露天焚烧杂物等。 (5) 存在攀比消费, 比吃比喝比阔气, 如有的学生在校不是比学习、比进步, 而是比时髦、比阔气。节日或同学过生日时, 互相宴请;有的花钱大手大脚, 摆谱显阔, 视铺张浪费为光荣, 把勤俭节约当寒酸。大学生是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 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生态文明意识是指在处理人类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时的正确立场、科学观点和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态文明价值意识, 即生态文明价值观念, 指

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价、价值取向。人们在长期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认识了自然, 并改造自然, 逐渐产生了有关生态环境的意义、好坏、美丑、利害等观点和看法, 从而形成了关于生态价值的观念。传统的价值观念认为, 自然界的水、空气、山脉、矿藏、森林等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偿的馈赠,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只有使用价值, 而没有自身的价值, 更不会有价格。现在看来,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一方面, 地球是一个有限的星球, 它的承载力和资源是有限度的, 超出其目标容量和自净能力, 就会导致负担过重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 地球上所蕴藏的资源也是有条件和有限量的存在物, 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过度的开采和放牧, 无止境的砍伐和消耗, 必然导致资源枯竭, 生态失衡。由此可见, 生态环境不仅有使用价值, 而且本身也有其价值。只有把地球资源看作经济物品, 使用资源需付出代价, 损害资源要加以补偿, 才能使环境问题有解决的出路。

2. 生态文明忧患意识, 是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而萌生的对自已前途命运的忧虑意识。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导致基本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 从而危害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 它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目前, 人类面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壤荒漠化、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十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不容乐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是基本国情。中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 总量丰富, 属资源大国。但中国人均环境资源占有量相当低, 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 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属资源“小国”。中国钢铁、煤炭、石油、粮食、棉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虽居世界前列, 但人均占有量却较低。为此, 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上, 要牢固地树立起人均意识与国情意识。

3. 生态文明责任意识, 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而萌生的认为应该承担责任的意识。

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中, 人类起主导作用, 负主要责任。生态能否有效地得以保护, 关键取决于广大公众能否意识到自己对生态保护的责任和由此所决定的他们实际参与生态保护的程度。广大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责任, 一方面是指他们有责任使生态不受破坏, 自觉限制各种破坏生态的行为。另一方面, 是他们有责任促进生态建设, 自觉从事各种有益于生态发展的活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破坏生态环境就是自取灭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4. 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即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观念。

生态文明道德作为人类可持续生活的道德, 是一种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 而且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它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社会关系扩展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从而对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 制订和实施新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 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地球有其内在价值。地球不是人类的财产, 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 是生命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人类, 相反, 我们人类属于地球。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在一个家园中。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类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欲望;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保护自然的自觉调节来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调节;用人类对自然的义务感来偿还人对自然的占有和利用。生态道德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一旦进入实践并发挥作用, 就会导致人类经济生活发生许多重大变化。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道德要求, 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新举措, 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道德进步。

5. 生态文明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意识, 即科学的消费观和生活观。

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节约型消费, 杜绝“一次性消费”等挥霍性消费观念和行为。提倡合理享受, 反对无理性的过度消费和仅仅为了自己、为了今天的极度自私的享乐主义观。提倡人们过简朴的、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文明生活, 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形成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 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6. 生态文明科技意识, 即发挥科学技术保护和发展生态文明的意识。

我们要重视和利用科学技术调节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发挥科学技术保护社会生产力, 保护人类福利赖以增长的生态基础的职能。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 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 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绿色技术、循环生产进行清洁生产,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 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7. 生态文明法制意识, 即自觉遵守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观念。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截止到目前我国制定颁布了10多部环境保护法律, 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 30多项环境法规, 466项环境标准。要大力开展法治教育, 提高公民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意识。要使大家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 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懂得什么是法律所鼓励或允许的, 什么是法律所反对或禁止的, 从而获得判别是与非、合法与违法犯罪的标准, 学会运用环境保护法来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8.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意识, 即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意识。

传统发展战略是以谋取国民生产总值或工农业总产值高速增长为目标, 片面实施高积累和高投资, 是一种高物耗和高能耗的经济, 从而带来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经济效益低, 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等一系列弊端, 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 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内涵是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是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9. 生态文明参与意识, 即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 积极参加的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的事业, 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是搞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在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的基础上, 必然产生保护、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因此, 需要提高大家参与生态文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 要时时处处自觉地参与生态文明的各种活动。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教育的具体措施

1. 明确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提高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意义。

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反思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其教训是深刻的:在取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如今人们已认识到, 生态环境的恶化, 将严重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危及人类的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的共识, 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因此, 大力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生态文明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基础。近年来,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 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就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 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只有使大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 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3. 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现在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 3月22日的世界节水日, 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 在这些节日前后各种报刊、电台甚至街头都有有关的宣传内容, 这对学生都是很好的教育, 使同学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 人人应关心。

4.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重在参与。

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 必须坚持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 不追求华丽, 进行适度消费。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如参加本地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状况、水质调查、空气监测, 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等。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 以节约宝贵的木材资源;把自己不用的, 而仍有使用价值的用品尽量捐献给他人或社会;少用塑料袋以减轻“白色”污染等。教育学生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学校环境, 关心社会和国家, 关心世界, 关心整个宇宙。只有这样, 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72.

[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人民出版社, 2007.

[3]李英.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J].辽宁党校报, 2004, (4) .

[4]李杰赓.生态意识的培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4) .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态文明意识;载体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为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反思自身发展状态的结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顺应时代和国际发展的趋势,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十七大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的地位,并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了有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加强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最能把握时代潮流的群体,也是最能体现一个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群体,他们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以他们的示范效应来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

一、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当代大学生是未来文明社会的接班人,是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传播者,是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者。他们的生态意识状况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水平,关系到未来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影响着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时代意识,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使其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义务感。进而为全社会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奠定良好基础,为未来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

2.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生态文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人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本质,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人才有可能与自然建立起平等互利、和谐共处的新型关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使其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其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积极投入到保护自然的实践中。大学生在各种实践中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逐步发展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3.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所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当前先进理念的支撑,而生态文明意识作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理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发展中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智力和精神的支持;要教育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技能,学会应用科学技术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学校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摇篮,也是学生掌握生存技能以及人格养成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指引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的思想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建设美好的校園环境,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提高校园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使学生身处其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氛围内,大学生会不自觉地逐渐用生态文明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将这种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这种隐性教育的作用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一)打造绿色校园,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

环境保护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创建活动。建设绿色校园,就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融入到校园建设中,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要打造具有生态特征的校园物质文化,合理规划校园建设,通过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

首先,要重视校园的建筑布局和人文景点建设,打造良好校园生态环境。校园的建筑、绿化、雕塑等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它蕴涵着大学的精神,体现着大学的风貌,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上,高校要本着科学合理、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便。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上,高校要以生态学和环境学为基础,配合时间和空间的因素,科学设计栽培各类植被,保持校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形成季节鲜明﹑层次丰富的校园绿色生态景观,为师生营造一个最优的校园生态环境。同时,要赋予校园内一树一花一山一石等丰富的内涵,让静态的实物成为表现思想和传递文化的有效载体。

其次,校园建设要以提高资源利用为重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高校应广泛运用生态环保技术,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为此,高校应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污水过滤再使用系统,大力推广使用声光控灯,节水龙头等。按环保的要求,进行教室、食堂、宿舍的改进,推进智能型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运用,食堂应提供可重复使用餐盘,取消一次性餐盒和筷子,宿舍要合理搭配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

(二)发展和谐校园,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持

1.课堂教学要注重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

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的宣传教育作用,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紧密结合,高校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材)内容中充实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增加大学生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环保相关法律等知识的讲授,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增强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法律自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以增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讲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当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给予大学生生态实践活动科学的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通过增加生态文明相关的历史经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总结历史经验,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向大学生介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当前中国与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其次,公共选修课是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广泛开设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和全面,系统地向大学生阐述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认识。另外,也可在已经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内容,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认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科学知识水平。

最后,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虽然高校各个专业的教育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但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各专业任课教师应通过对学科教学大纲的分析,从中挖掘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采取拓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种方式既能保持原有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适应当前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教师通过这种学科渗透的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引导社团开展各种生态环保活动

近年来,随着在校大學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社团的发展越来越活跃。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既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又能够推动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当前,社团已成为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首先,社团通过宣传活动,宣传生态文明,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宣传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戒烟日、植树节等特殊纪念日在公共场合,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环保征文活动、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和生态文明专题讨论会;还可以举办有关生态文明的系列讲座,聘请生态学、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做有关生态学、环境科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并结合本地区及我国实际生态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讲解,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其次,社团可以在校园内举办生态文明相关的实践活动。可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宿舍评选活动、组织回收废旧电池、参加公益劳动等活动,使大学生养成爱护校园环境、节约使用资源、讲卫生等习惯和品质。可以在校园内建立资源回收站,定期回收废旧资源,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哪些资源是可再生的,哪些是不可再生的,分清哪些废旧物是可以循环再利用。

(三)构建文化校园,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提供行为准则

1.建立健全校园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之外,还应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外在的强制约束力培养学生的自控和自我约束力,将外部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自愿地遵守与执行,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与升华。因此,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的水平,突出人的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如:校园绿色行为准则、校园环保管理制度、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和检查制度、节水节电制度、校园清洁工作制度等,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内容健全、约束有力的规范。同时,应当完善各项考评机制,将生态文明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中,量化评价标准,以引导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行为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2.倡导大学生过环保生活,形成生态消费观

《只有一个地球》中讲到“对消费的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的使用能量,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灾难”,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毫无节制的消费,最终会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危及人类的生存。面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消费主义的思想,社会和学校要倡导绿色消费,倡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保护环境的关系,鼓励大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消费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使学生做到消费既满足自己的健康需要,又不损害生态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平相处和共同发展。在生活中要鼓励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制品,如纸杯、木筷、餐盒等;坚持低碳出行,外出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者骑自行车,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和纸张,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对生活中的垃圾要进行分类处理等。另外,要引导大学生在物质消费满足的情况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不断达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去发现美、享受美,去感受大自然独特的美,积极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最终达到树立日趋文明、生态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出版社,2012.

[2]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论高校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4]牟文谦、郑士鹏.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3).

[5]袁霞.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4(4).

[6]刘芳.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5).

[7]邹之坤、张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8]万金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路径探讨[J].教育探索,2014(8).

[9]刘振清.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

[10]巴巴拉·沃德、雷纳·杜博斯.只一个地球[M].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6.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篇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 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状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x年x 月 1 日,运用问卷的形式对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 120 份,回收问卷 117 份,其中有效问卷 117 份,回收率 97.5%,问卷容量为 117。

(二)调查问题分析

1.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学人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十分担忧,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学经 常关注生态环境bdquo;bdquo;偶尔关注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bdquo;bdquo;百分之五十以上认为环保与大学生有关但只 有百分之十左右对身边的人进行环保宣传,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很少能够去考

虑去付出行动,几乎所有人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觉得一般或不满意但只有极少数人拒绝 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认为地球一小时有意义,认为环境保护作用很大,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行动性差。2.80%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 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 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81%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 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 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60%同学对当今世界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十分 担忧,可见他们对环境十分关心。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

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活动方案 篇5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 中央文明办

承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二、推荐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二)模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觉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长期积极组织或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在促进生态环保理念传播或推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有显著成就。

(三)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良好公众形象,事迹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有明显带动、导向和示范作用,激发公众热情,引领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三、推选程序

(一)组织推荐

1.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经充分征求当地文明办意见后,向生态环境部按排序推荐3-4名候选人;各地文明办可积极推选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

2.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作为推荐单位,填写推荐表,并附候选人开展活动相关照片(照片3-5张,单张不超过5M;如确有需要,可另附时长3分钟以内的相关视频),于204月18日前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3.报送格式:请按照“__省(区、市)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推荐资料”的格式标明邮件主题,邮件内容注明工作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报名材料以zip压缩包形式发送,材料包括推荐单位盖章报名表扫描件及报名表电子版、照片、视频等。文件命名方式示例:北京市王__报名材料.zip(北京市王__照片.jpg,北京市王__报名表.doc,北京市王__.mp4)。

(二)集中推选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将制作微信展示投票页面,于年4月中下旬向社会集中展示候选人情况,并接受公众投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综合微信投票及专家评审结果(投票权重:网络投票占30%,专家评审占70%),最终确定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入选名单。

(三)名单公布

2021年六五环境日向社会公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名单,并邀请代表参加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

四、联系人与联系方式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张亚楠,杨 俊

电 话:____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篇6

----主讲人:张丽丽

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究式阅读研究发现,学生不仅获得了所学知识,同时还掌握了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

探究式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全体参与进来,充分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是产生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根本原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感知文本的过程,要有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当问题成为学生的思维时,在学生心里就造成了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的求知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完全“背”课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框子中走,将学生套牢,只能按固定的格式走。探究式阅读是教师有“备”而来,师生互问,生生之间互相有问有答互动生成,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动态。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无法完成教学。

实践证明,问题意识强的班级,学生就爱提出问题,善于分析、发现问题,口才好,感情丰富,解读力强,课堂生动活泼,个性得充分发展。

问题意识的培养,从以下几点作工作。

1、以培养学生创新精讲实践能力。

就是教师走到学生之中,师生融为一体,让学生敢问,在问题初期,可能会出现问的不到位、或不深,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问——“敢问”。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

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把学生变成要问。提示学生,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问问题,把问问题变成一种动力,形成——“要问”。

4、注重个性差异

让学生——“多问” 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5、多层次

让学生不但要自己问,还要想到别人要怎么问,让学生——“备问”

6、习惯

让学生对提问的问题有一个整体了解,提高问题的质量,养成习惯,形成——“乐问”

二、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如果没兴趣,就没有动机,也就没有好的效果,应该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这也是每位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求知欲

在特定的环境下,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只要不限制他们就积极问。

2、成就欲

他们希望有真实的探究过程,只要问题是自己发现的材料是自己找到的,观点是自己得出来的,就有一种成就感。

3、表现欲

他们爱把自己的发现、见解等探究过程说给别人听,有了不同意见,喜欢辩论。

4满足欲

当他们学习行为受到鼓励,提出的问题得到积极的反馈,发言受到大家的关注,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可,失误得以谅解,疑难得以指点,他们会有特殊的满足感,会使他们产生自信心,跃跃欲试。

实践告诉我,学生的要求,就是我们探究的目的,要想达到探究的目的,还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的问题环境,真实的探究过程,自由的展示机会,正确的评价,友情的反馈,适时的指点,放开的交流,加上精辟的必要的讲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来。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1)教态亲切,情绪饱满。(2)多翘拇指,多表扬。(3)发现问题,及时指导。(4)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读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四、探究方法

探究式阅读的方式,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探究阅读的常识。

树立探究阅读思想 ——即把握探究阅读的方向——“问” 建立合作探究互补思想,即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达到合作状态,互相提高,合作探究。

总之,探究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要长期坚持,要灵活多样,更摆正师生的位置,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

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浅析如何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篇7

生态文明意识主要是指人类自身通过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 不断去探求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而取得的良好效果与成就过程的意识形态。生态文明意识是当今社会中人类、经济与社会自然的之间相互联结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明意识形态。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作为前提条件, 并且要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和谐、共同发展为宗旨, 以达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基本目标的实现, 确保人们走上和谐、共荣的现代发展模式。

二、提升农民生态意识的对策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状况依旧相对落后, 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农村乃至全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乡村”等一系列讲座、教育活动, 提升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水平并努力创建出绿色的乡镇以及生态村活动作为活动载体, 抑或者通过“生态环保知识进村寨”活动, 向乡镇、农村、农户发放生态文明手册和宣传挂图, 着力宣传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知识。

在向农民进行生态环保意识宣传时要做到大力实施农村环保“两清”、“两减”、“两治”、“两创”工程, 加强农民的认识程度和乡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极力推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的建设, 在废物处理方面, 着重关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一系列影响农村生态的不和谐因素, 科学有效地将它们做到无害化处理。并在总体上不断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以此来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个人责任感, 继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思想宣传活动

如果要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就要重视宣传的作用, 通过宣传能够将生态建设发展成为一种风气, 在全村实现落实。宣传的工具可以选用电视、电台、广播、会议、实地宣传等多种渠道, 进行生态环保等的科学宣传, 使农民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以及国家环保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从而逐步提升提高农民的环保法律观念, 政府可以进行潜移默化地生态意识宣传, 例如对环保型农户从政策、贷款、税收上给予支持,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新鲜经验, 倡导文明卫生新风, 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人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个个创造优美环境、享受优美环境、珍惜优美环境的良好氛围。而除了直接的宣传, 还可以采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这一手段, 例如选择将建设好乡镇宣传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为主要着力点。抑或者在全村范围内通过现场有奖问答、有奖竞猜等活动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

2、政府政策支持

这时需要依法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行“绿箱”扶持政策, 加深农民对生态法制建设的切身理解, 同时还要政府还要做到农业生态环保相关的科研、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等一般性政府服务, 与环保措施挂钩的价格补贴, 如退耕还林还草、休耕,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补贴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通过现场开庭处理和惩罚污染农村环境的案件来震慑农村环境污染者, 提高农民的环保权益保护意识;立法规范株洲农村环保的告知、听证制度, 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提供法律上的程序保障, 赋予公众全面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立法规范政府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义务的具体程序和相应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时要承担什么责任的相应条款。

3、让农民参与到生态建设中

在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时, 要考虑到农民自身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在实行时需要多多鼓励农民广泛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决策、环境执法监督活动, 让农民的参与程度提高, 提升他们在生态的在环境立法、环境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 以此来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扎实开展以农村清洁工程为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广大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提升文明卫生环保意识, 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环保的习惯。

4、提升农民的道德水平

农村地区出现诸多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多数农村居民自身素质偏低, 并且又因为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和生产习惯, 以及身边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缺乏及其投资和管理费用偏高等因素的影响, 直接导致了农村生态问题严重, 环境污染的现象十分普遍, 针对于此, 就要继续不断地推进农村道德实践活动。把重点放在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上去, 在农村上层组织的带领下, 在全村范围内针对全村的居民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道德模范进万家”、“讲文明、讲科学、树新风”、“携手文明, 共创和谐”等一系列有利于提升农民思想道德、个人素质的具体活动, 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例如在农闲时期, 可以召集全村村民带领其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节日文化活动。同时采用大型民间游艺表演比赛、农民运动会、书画义写、送春联、戏曲、棋类比赛等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文体活动, 来不断活跃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农民的身边为其提供出可以展示自身才艺并能够做到自娱自乐的平台。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一系列问题也相继出现, 在农村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以及本地的自然资源出现浪费以及间接带来污染的问题, 在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直接导致了我国现阶段耕地肥力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除此之外, 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质量也出现了局部恶化的情况, 这与此同时也会造成极大危害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方面, 针对以上现象, 只有在农村中不断对农民进行科学教育, 努力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够在根本上为我国农村循环经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直至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扫清前进的障碍。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环境,农村,农民,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赖英腾;谈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义;培养;措施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现状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并设置了环境保护课程,引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措施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尤其反映在下述方面:1)对生态环境缺乏足够关注和了解。如不清楚环境污染的原因、后果和基本的保护措施。2)对自然资源缺乏珍惜。如:长明灯、浪费食物、乱扔杂物之类的现象比较常见。3)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意义

1.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会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所以,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好对广大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帮助他们牢固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和鼓励他们保护资源和环境,从而满足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

2.是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养成和保持健康的道德价值观。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要内容

1.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所谓生态文明忧患意识指的是,人类在生态危机不断加剧情形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对人类命运表示担忧的一种意识。人类活动不合理会引发生态危机,破坏原先的生态环境系统,最终也不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以及发展。但是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态意识,尚未明确意识到生态危机将会导致的严重问题。

2.正确的生态消费意识。生态消费意识能够引导、帮助人们养成和保持一种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具有可持续特点的合理消费方式,在保障消费者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又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恢复的破坏,有助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整个社会消费群体中,大学生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引导他们科学看待提升物质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态消费意识,同时还应该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教育学生严于律己,不要互相攀比,不要铺张浪费,而应该珍惜各类资源,由身边的事情做起,并养成一种习惯,将生态消费意识牢牢记在心中,只有如此,才能养成正确的、科学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6]。

四、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相关措施

1.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让大学生更加全面且深入地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当前状况,包括水资源紧缺、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土壤肥力减退、荒漠化严重、森林面积大幅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8]。随着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高校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自然环境资源并非无限的,所以,应善待自然,避免浪费;自然资源存在一定的主权归属,因此,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应意识到它的双重身份;自然资源不仅是有价值的,与此同时,它还是有权利的,这要求人类应当对自然给予充分的尊重;可将自然看作人类的一部分,同时也可将人类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两者是互相依存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时,应引导他们树立一种热爱自然的积极态度。

2.优化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工作中,课堂教育属于重要阵地,所以,应建立健全相关的课程体系。首先,应对思政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适当增加一些和生态文明有关的内容。对于思政课程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拥有积极的政治觉悟,同时获得一定的认识甚至改造自然的能力,因而属于一门和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不仅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需要,而且是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还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虽然现阶段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暴露出诸多方面的缺失,与此同时,无论是课堂教学体系,还是课外实践体系,均有待健全,然而经过思政教育课程最近几年对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的有效贯彻,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强化。

【参考文献】

[1]孙倩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5

[2]毛彩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奥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意识 篇9

1.奥林匹克精神内涵

1.1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在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

1.2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

1.3奥 2.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法国启蒙运动先驱卢梭曾讲:“青年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期。”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社会转型期,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和各种新旧观念相互冲击的环境下。他们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又很难把握时代的特征。他们不善于广泛社交,乐于选择熟悉、安全和保障的生活方式。他们果断自信,具有较强的个性,主张独立自由,他们通常雄心勃勃、锐意竞争,渴望新奇体验,但固执、坚持己见。同时,他们容易受各种思潮影响,容易迷失自我。他们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当代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很强烈的要求,表现出偏高的自尊,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视自己为有价值的人。自我期望值很高,特别重视个人目标实现。但是缺乏足够的阅历,实践机会少,抗挫能力弱。他们能看见头上的天空,有时却不清楚自己站在哪里。他们认为自己能成就大事业但在行为上有明显的盲目性,思想上有明显的脆弱性。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开放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来新的知识,各种新旧观念融合在一起。当代大学生反应敏捷、思维活跃,通过各种现代化传媒来接触世界。但是他们对新信息的接受缺乏思辨,容易对事情有片面的理解。这都是思想不够成熟,内心世界稚嫩的表现。当代大学生把自己融入社会中,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国际背景下,他们很难把握多元文化,看不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西方思潮带来的消极因素,在政治上表现不够坚定。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思想作祟,缺乏诚信友爱,公平竞争意识淡化,甚至丧失民主与法制观念,导致各种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对这些现象特别敏感,一些学生因而产生了对社会的强烈的不满情绪。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没有看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而且他们对抽象理论缺乏耐心,责任感淡漠。

3.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的人格塑造作用

3.1培养大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

现代的大学生将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如何正确面对这些竞争和压力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一种人生哲学,通过体育竞赛的形式向人们提供了答案,那就是要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不怕竞争,不怕挑战,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超越自我,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教育他们为克服困难去斗争,而不是遇到挫折、困难或者不称心就畏缩。

3.2提高大学生公平竞争精神。

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竞赛的理想准则。在奥运会上,运动员是在一套被国际社会共同承认的“规则”下进行实力对抗,不论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参赛者在比赛场上都是公平的,谁也无法享受特权,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和凌驾在规则之上。奥运会的这种精神在向社会传达公平竞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人类社会树立一套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对引导大学生提高公平竞争的法制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3.3培养大学生树立爱国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论文 篇10

班主任在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班主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对学生及早进行“自我意识”的教育。

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参与意识。

我校开展的活动很多,如各种主题班队会、春游、秋游、参观工厂、农村等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两年一度的体育节和每学期一次的军训、体操、踢毽、跳绳比赛等等。但是,因受名额所限,相当一些孩子只能是去做“观众”的。此时,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扬奥运精神――贵在参与,要求学生明确赛前的选拔、练习等准备工作和一些服务性工作的重要意义,让每位孩子都知道:只要我们投入一份爱心、一份关怀、一份参与,就是为班级争光。比如:运动会前的一段日子里,不少孩子陪着“运动员”训练,有的孩子特意从家里带来手表为“运动员”计时。比赛中,学生们争着为运动员拿衣服、借跑鞋、送水、送毛巾,大家共同努力想办法,使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又如:新年联欢之前,我和全班的孩子们一起动手做拉花、剪窗花,一起去挂、去贴,去美化教室。这些活动的益处无疑是重大的,学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作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品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使他们懂得:只有融入班集体之中,才能获得快乐。

第二,在班级工作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制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理解正误的`能力。只有在分辨是非、理解正误的基础上,方能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坚持正确、远离错误。为此,我先引导学生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有正确的评价。比如,每次班级活动之前,我都不厌其烦地讲要求、讲规则,并努力讲清这些要求与规则的普遍意义,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地懂得其中的是非曲直。当然,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一些学生经常违规,在批评他们时,我都先问他们:“知道老师为什么找你们谈话吗?”希望他们自己找到自身的差距。或者,我请他问问同学们,启发大家帮助他明辨是非、找出差距。小学低年级儿童之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每当这时,我就请当事人好好想想:究竟是谁的错?错在哪里?如何改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与此同时,我热情鼓励学生们自己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有些事情孩子们解决不了,我也尽量不去包办,而是发动班级小干部和其他有能力的学生伸以援手,群策群力,共同分辨是非,抓住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批评学生时注重事实,切忌“心罚”,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篇11

你们办的“林业与生态”甚好,可以很好地宣传林业,拓展林业的功能,提高林业的地位,我的讲话你们认为还可以,你们怎么用我都同意没意见。你们三龙厅长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亦有独到之处和创新,可约他写一点东西更好。

生态,不仅关系着人类的发展,而且关乎着人类的生存。本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最大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生态危机。如果生态危机加剧,必定把人类推到悬崖边上。关注生态危机,就是要推迟它晚来,或最大限度地削减它的影响。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指的是自然界存在的状态,强调的是生命体和宇宙的关系,是涵盖在环境范畴之中的一个概念。文明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文明中反映社会进步与自然界和谐程度的状态,它从人和自然关系角度来反映人类进步的程度。从横向看,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纵向看,生态文明和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属于历史范畴。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国古楼兰、古大夏也都已经沉没到沙海里了。究其原因,都是源于对自然界毫无节制的索取和对生态肆无忌惮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界的承载力是基础,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如果背离了自然界的承载力,就如同汽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其发展和前进,无疑是直奔死亡。当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已经到达自然界承载力的极限。生态和环境的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众多危机的根源和放大器。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是必由之路。在我国,要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高级形态的文明,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在浩渺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有生命。地球为什么会有生命?因为地球自诞生以来,在表层形成了许多的生态系统,它们能够提供生命所必须的东西,如氧气、水等。因此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保护好地球,保护好人类生存的根基。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为生态系统定义:在一定空间和时间里,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并存在互相关联的统一的整体里面。生态系统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大小各异。一滴水是一个生态系统,一棵树是一个生态系统,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是生态系统,甚至整个生物圈都是生态系统,就看人们用什么尺度来界定生态系统。

目前,人们主要研究的是七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它们概括了地球所有表层和人类生存的多样性。七个系统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前5个是自然生态系统,后2个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活动对整个自然界、对生态系统影响不大。当人类逐渐进步,发现用石头、骨头可以做工具,采集的东西吃不完,于是就出现放牧和耕种。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不再游牧,而是定居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村庄和城市。当人们把森林砍伐,出现耕地,就开始种庄稼,这样就形成了和自然生态系统不一样的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在人的作用下维持着,如果人的行为停止,它就会杂草丛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有四个特征:一是异常复杂性,二是负荷有限性,三是自我调控性,四是难以恢复性。

各个生态系统在同一个整体里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平衡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同时,它们又和宇宙界发生着碳循环,水循环,氧气循环。生态系统本身也在发展,在变化。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没有能量转化,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态系统。能量来自于太阳,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而来。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分工合作:绿色植物和海洋中的绿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出氧气供别的生物使用,它们是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是二级消费者;微生物又消化动物尸体,将其还原到自然界中,是三级消费者。人类既吃草又吃肉,因此过去的观念中往往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和世界,也就有了“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这种俗语。这种观念使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是应当改变的一种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形形色色的生命体,包括陆生的、水生的,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的所有差别和联系。生态系统蕴含着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它们构成了地球的免疫系统。

在太平洋的毛里求斯岛,有一种渡渡鸟。16世纪,西方人上岛之后,大肆猎食渡渡鸟,导致了渡渡鸟的绝迹消亡。不久,岛上一种大楼兰树,也慢慢死掉了。原来大楼兰树的果实是渡渡鸟唯一的食物,而这种果实非常硬,只有渡渡鸟吞食后,通过消化道把果壳软化,再排泄到泥土中才能发芽生长。渡渡鸟灭绝后,大楼兰树必定死亡。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大自然的绝妙佳配。在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非常普遍。如果人类把这种和谐的关系破坏了,物种就将面临灭绝。每一个物种都带着一个基因,带着一个地球的密码,如果物种灭绝了,人类就再也无法利用它了。物种的基因是无法单独保存的,只有保护好物种,才能将基因和遗传密码保存下来。

生态系统也提供生态产品。这里说的生态产品,不是指物质产品,也不是指绿色无污染的食品,而是生态系统中功能性的东西。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还有吸附粉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缓风速、防风固沙的功能,这些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出来的生态产品。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质,储存净水;海洋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的温度和湿地,产生季风,制造降雨条件;青蛙、蜻蜓能够捕食害虫,这些功能都是生态产品。

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对此,人们已开始有所意识。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写道,农药的大量使用会把有益的虫子包括鸟类都消灭,春天将没有鸟叫,显得非常寂静。当时,生产农药的企业集团极力攻击蕾切尔·卡逊。后来社会进步,人们才对此达成共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也一样,刚开始有不同的观点,但现在全世界都认为这是个大问题。人类开始认识到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爆发带来的切肤之痛,将认知转化为改变现实的行动,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融入的路径是什么?政府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及法律手段,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唤起全民的生态意识。

唤起全民生态意识,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形成一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把它融入到核心价值观里面,对干部群众进行反复的教育。我们的祖先就有着非常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如“天人合一”,就是讲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不能主宰世界,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要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国民教育中去,让生态文明知识走进课堂。要把国家林业局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科协的科技馆、文化部的少年宫等资源整合,推动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其生态意识。去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举办了一个“童眼观生态”的活动,就是请孩子们到科技馆、少年宫参观,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诗歌、散文、绘画和摄影等形式展现出来,环资委再从中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很多孩子都踊跃参加,家长们对此也一致好评。

只有走生态文明的道路,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能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才能永远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篇12

(一)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人才,更应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纵深研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我国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发展

生态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国《大宪章》,该宪法认为,“生命是天赋权利,必然加以保护,不能受到非法侵害。”近现代以来,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分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1]。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主张用生态理性替代经济理性,建立公正、和谐、效率的生态社会;80年代以后,则兴起了绿色主义,主张开展环保,最终世界上总结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2]。我国生态文明的研究自古就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很好的证明。现代以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化解我国生态危机,实现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需要;是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3]。因此,在当代中国大学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哲学、政治学、道德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研究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已经有较完善的体系,在新形势下的创新能力不足,而现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研究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们确立正确的生态思维方法和生态意识观念,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不仅能为发展生态教育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同时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观点来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良好补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这一平台通过实践活动使得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而且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发展空间,能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完善社会文明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又是实现其他几个文明的重要前提,是建设和完善社会文明体系的必然要求。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关于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增强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需要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多的文明便进入到高校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科学素质,使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将自然、人与社会进行结合,树立科学生态观。

(四)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说明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打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高校提供大量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要求大学生学习时代潮流,传播生态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中国梦”的历史性特性与大学生的使命感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中国梦”的时代特征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相吻合的,而生态文明是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投入力度不足

在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培养体系存在生态文明课程独立性差,生态实践不足以及校园文化与生态文明相剥离的问题。至2000年,我国生态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4]。课堂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获取的主要渠道,是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保障。而很多学校并未开设相关课程,所以学生在知识方面很缺乏。多数大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并不是学校,而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而通过这些方式所获得的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方面是基础知识不足,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了解很欠缺;另一方面是理论知识不足,大学生没有条件也缺乏能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这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极为不符。

(二)校园生态资源的缺乏

大学是人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很多大学生都是通过对学校的认识来理解社会,然而现在我国众多的高校中,生态文明建设做得还不足,一方面是很多学校缺少草地、花园、树林等绿化区;另一方面是广大学校没有专业的生态教育者,任课老师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些都对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生态意识,私利以外的义务就是一句空话”[5]。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和侧重点有关,与老师的自身知识结构和经历有关,很多老师都经历过改革开放时期,存在着过度开展资源来发展经济的错误观念。

(三)生态实践缺乏

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课堂知识,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他们亲身体验和学习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在我国很大学校并没有组织生态环保活动,而很多学校活动的举办是为了单纯纪念节日或者响应政府的号召。比如“植树节”、“国际环保日”等,这些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重视自己的专业理论课,不关心国家出台的政策和时事热点,对社会和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冷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的现象。

(四)学校管理力度不够

绝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建设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学生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比如教室、寝室的过度用电,学校的过度用水,花园破坏花朵等问题都没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明文条例,因此,学生对于违反生态文明的行为主要还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并未受到明确的约束,这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正常开展。

四、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需要我们总结原来的经验教训,不断创新思维,探索新的教育途径。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力度

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理论教育与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实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将教育与人类社会、自然进行有机联系,通过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加强大学生生态理论知识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观。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专业教育,高校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积极研究教学方案,开设生态文明的专业课程,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专业的院系,通过系统、全面地教育,培养专业的生态研究、建设的人才。另外,还可以开设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建设的发展。

(二)丰富校园生态资源

高校要不断丰富生态文明资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要加大学校投入,增加校园绿化面积,同时要完善环保设施,比如在校园要设立科学分类的垃圾回收点,绿化区要有明确的提示牌等;另一方面要增加学校师资力量的投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邀请国际、国内著名的生态研究、建设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三)加强生态实践

学生要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实践,在校园内开展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建立环保社团、组织环保宣传活动等形式,传播生态环保知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另外还可以多与政府环保部门、社会环保组织进行沟通合作,为大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比如可以开展“全城无烟日”等活动,也可以开展“生态中国”等专题调查研究,让学生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加深对生态文明意识的理解。每年的植树节活动,全校师生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由学校领导评选出活动中的植树达人作为精神模范,使学生主动参与植树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起到良好的生态教育作用。

(四)加强学校生态管理的力度

学校要制定统一、完善的生态管理机制和奖惩机制,形成明文规定,并通过校刊、学校文化墙等形式进行展示和宣传,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提供明确的依据和行为规范。比如学校要对水、电等资源的运用进行合理规定,帮助学生形成节约意识,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严格惩处。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和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自觉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意识。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要深化生态意识,在其他的课堂中要潜移默化,让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学校的每一个区域,让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加强自身的生态意识,让学生养成生态文明的习惯,真正做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结束语

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具体要求,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现在各大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重视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虽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取得了很多的进展,也探索了很多的方法途径,这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是社会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进行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的素质教育,全面推动生态文明的研究和建设发展。

关键词:大学教育,生态文明,生态建设,社会文明

参考文献

[1]吕尚苗.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2]刘东国.绿党政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徐之顺.科学发展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江海学刊,2008,(2).

[4]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4(2).

上一篇:县委副书记在全县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厦门居住证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