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共11篇)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1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 吴 维

内容提要:创新是时代的特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尽可能给学生以想象和自我探究的空间。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倡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拓宽知识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开展物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主题词: 物理教学、思考、创新、实践能力

中学物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会学习,树立科学观点,科学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近几年我省的中考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考查能力的题目明显增多,而那些光靠死记硬背的学生是考不出好成绩的。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创新,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对21世纪人才而言,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关于物理学的创新

创造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新颖且有价值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通常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创新多属于初级的创新,其主要表现在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科学地表达所学知识,把知识重新整化,有新意的小论文、小制作等。物理学的创造性思维是探求创造新的物理知识的思维活动,包括提出新的物理问题,设计新的物理实验,发明新的物理技术,形成新的物理概念,创建新的物理理论,启用新的物理方法,作出新的物理解释。物理学创新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重新安排、组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和形象,如牛顿总结伽利略等人的成果,提出了牛顿三个定律;二是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识,提出崭新的见解、设想、思路、观点,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1 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物理学史又是一块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热土,所有的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物理学史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会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教会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方法。布鲁纳说,学习即发现,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可采用模拟发现法来展开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和科学创造能力。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方法,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应让学生深入理解伽利略是如何得到落体定律的,是如何通过落体理想实验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出正确的观点。伽利略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这样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这种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物理学研究方法由伽利略首创,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即通过观察、实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

在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前辈科学家的创新活动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1)、怎样抓住新问题,从而把握科学发展新动态,发现新规律,新现象;(2)、怎样借鉴前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新的途径;(3)、怎样对待矛盾,从矛盾的对立中找到突破口;(4)、怎样设计实验,从而取得判决性的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的前提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牛顿说:“如果我对世界有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别的,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而耐久的思考所至。”爱因斯坦也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办法成为科学家的。”思维是人脑将感性材料加工,提炼为理论认识的过程,独立性是思维的灵魂。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只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知识是能力的载2 体,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的人谈不上创造。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物理重在理解。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不是题目做得少,而是平常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空间。讲得过细,会使学生不分主次,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不利于从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而是机械地记具体结论,乱用具体结论,乱套公式,不会独立获取知识,没有自我开拓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对主干知识要讲清,如知识的来龙去脉,经过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得来的过程,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以及规律的使用条件;对派生的知识不能全讲清,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逼迫”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在教学中,对重要的物理规律,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证明,对一些结论和推论,则以练习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要求学生自己适时总结,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条理化和系统化。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应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越强,创新的欲望就越高。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发挥认识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胜利果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强调学生自己写出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列出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独立完成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从简单开始,逐步提高。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养成凡是多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将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4、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开展讨论和争辩

(1)物理教学施行开放式,不搞“一言堂”。提倡教学互动,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教育学生相信真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物理教学必须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发展创造力,才能把知识提升为智慧,看问题看得大,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如果让学生只能按照课本、教师或“先哲”的说法、想法,去说、去想,则容易限制思路,使思考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3 既要强调教育普遍的基础性,加强实践性和综合性,还要强调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承认个体发展的多样性,给学生留出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他们的选择。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允许暂时保留和“想不通”。学生初学物理知识,想做、说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敢想。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不能因为学生想错了说错了而受到批评,哪怕有些想法幼稚荒诞。教学中,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提倡学生积极思考,鼓励讨论和辩论。有了宽松的氛围,思维才能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学会了思考,更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更乐于思考,勇于创新。思维敏捷灵活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竞争式的训练,提倡学生争辩,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培养学生的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的或者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思考是做不到的。问题能提在点子上,表明了思考的深度。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能在别人看来不成问题的地方提出新问题,这正是创造的开始。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分析理论与实验的矛盾,多种假说的差异与对立,让学生为寻找对物理事实的统一解释,追求物理理论的普遍性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渴求,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解题时,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创能力。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多渠道让学生参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阅读课外书籍,家庭废旧物品的拆解与维修,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拍摄与制作等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开发,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实际操作(实践)的能力等。同时选择一些不确定的习题或不能得到唯一正确答案的习题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经验来选择适当的方式或量值,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潜力、创造才能。如将题目“有一壶0℃的冷水,试用8种以上的方法使水的温度升高。”让学生进行讨论实验或实践。学生可以提出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涉及了物理学中热、力、光、电等方面的知识,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热传递、对流、辐射、能的转化、热平衡等规律融于一体,4 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进行了物理思维训练,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提高学生许多新颖设想的能力,使学生的思路活跃,随机应变,也使学生以实践得到知识,深感“实践出真知”的正确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显现出创造才能。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亲手做一做教师上课所做的演示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小制作、小发明中,更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动手、创新的新天地,这就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难学的变为易接受的,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上了个新台阶,为以后接受再教育,走进社会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同时,通过课外活动,也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失败、成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磨练了他们自己的意志。使各种学生均觉得学有所成。

近年来物理科的各种考试中,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物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大势所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为以后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当今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物理教师应该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周小山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2、吕祥顺 《树立六大观点 推进教学改革》

3、孔棣华 《现代教育锦囊》

4、陈爱宓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

5、崔秀梅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2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要求有创新型的教师

作为物理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抛弃陈旧的教学模式,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素质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回首过去十多年物理教学的实践发展过程, 我所用的教学手段确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创新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问题。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学生知识, 而应该教会学生发展认知的手段, 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要有创新意识, 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创造性地构建新颖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设计, 始终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他们扮演主角, 动手动脑。教师要把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引申, 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应该说, 中学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门好学科。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性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教师应根据情况适当多安排一些实验, 特别是探究性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验的方式多种多样, 在实验器材和时间允许时, 教师可以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亲自动手去做实验, 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尽量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简单教具进行实验, 学生在手脑并用、发现知识的情况下, 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能摸索到一些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教材上安排的实验,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做, 包括一些演示实验, 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甚至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另外, 还应指导学生多动手自制教具、设计实验等。比如, 学习大气压知识后, 可引导学生用饮料瓶做大气压作用的实验。学习杠杆知识后, 让学生动手制作杆秤等等。每当做一个实验后,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个实验还有哪些做法, 用这些器材还可做哪些实验等。教师可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或者从问题引人实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产生理解理论的迫切性, 这样学生的能力在探索实验过程中自然得到了培养。又如我们可以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 设计如下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 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 用手按住, 并倒置过来 (覆杯实验) :玻璃杯内装满水, 排出了空气, 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 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 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 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 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一个有趣的实验, 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 注意力集中。同时,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应尽量把实验小组分得小些, 让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 从而全面地、综合地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 这样,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加强。

三、鼓励学生质疑, 激发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学生若能提出新的问题, 说明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意识。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古人言:“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论是否有价值, 教师一要热情、有耐心,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不要急于回答, 要引导学生自己讨论, 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 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回答。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多问为什么,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 譬如:生活中的“白气”“霜”的现象, 灯泡为什么能发光?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倡导学生对物理规律、物理原理追根求源, 理解其来龙去脉, 如学习“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时, 学生测出力的大小后, 发现和教材的结论不一致, 于是质疑,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探索, 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四、物理教学要联系社会实践,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 充满吸引力, 新教材在内容体系上更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和应用, 实验也很多, 也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 物理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 把它和相应的物理知识充分结合起来, 从生活中引出物理问题,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感受物理的趣味与价值, 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 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视角审视自然现象中的实际问题, 尽量去创设生活情境, 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实际的具体事例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生活事例、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走人物理教学;不断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贴近日常生活的物理事例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感性材料, 创设让事实来说话的教学环境, 以感知具体的物理事实, 感觉物理实实在在就在自己身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来思考和分析现象, 达到形成概念, 掌握规律, 并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各种物理实际问题, 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如衣食住行中有很多物理知识:飞机为什么能在天空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更远?太阳周围为何会出现颜色像彩虹的光环?天空和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为什么粥烧开了会溢出来?笔杆上的小孔有什么功用?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为什么玻璃器皿遇忽冷忽热会裂开?怎样把开水冷却?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为什么钢笔会出水?为什么滑水运动员不会沉入水中?拔河比赛只是比力气吗?……等等, 让学生分析解决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不仅能深化物理知识, 更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 体验到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释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喜悦,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能加深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新教材中有很多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通过观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想象思维等, 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总之, 教师要注重物理实验,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帮助学生克服对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原理的距离感、陌生感及恐惧感, 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不再感到困难和枯燥无味。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应用, 把社会生活纳入物理教学,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 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水平和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题, 这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加强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最可靠的方法是让学生多实践, 多动手, 勤实践, 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手去做, 激发起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合作交流 动手操作

一、创设自主创新的教学环境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均有被开发的可能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减少命令,同意争论,允许犯错,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一、不唯我。

(二)创造一个合作交流的情境

“合作和交流”是现代的教育观倡导的,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和交流”常常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而实现。教学中开展合作与互动学习的最有效形式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形式。在基础会计专业课的学习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形式。

(三)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创造力的前提和刺激的动力,问题的解决既是创造力的发挥,又是创造力的发展。如在开始上“基础会计”课程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从事会计的人都是什么样的,在企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如何,有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一些和会计有关的新闻或事件等,在这样一个轻松交流的气氛中,我鼓励学生主动踊跃地起来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班上有90%的学生都主动回答了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自己思考了,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勇气和增强自己信心,同时也轻松掌握了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再如讲筹集资金、材料采购等问题时,教师可提出“假如你是老板,怎样筹集资金;假如你是采购员,如何采购材料;假如你要出差,应当办理哪些手续”等一系列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现实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寻找答案,想方设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改进教学方式

(一)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如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关键是做会计分录,为了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每学一个账户,我都会随机出几个业务题,让学生做会计分录,通过做题,学生会很好地体会该账户的用法,借方记什么内容,贷方记什么内容,期末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意思。这样讲完所有的账户后,学生只是理解了各个账户,还不会具体应用,一些账户学生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因此我首先分类练习,主要分以下几类:筹集资金、供应原料、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及分配过程等,每一类让学生做大量的模拟业务练习。为了节约时间,通常我读经济业务题,同时让学生理解分析,然后学生依次按顺序站起来回答,因为每个学生必须站起来回答,所以他们不得不努力思考,站起来表现一个最好的自我,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

(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全班性的讨论囿于人数太多,得到发言机会的学生毕竟不多,所以多数同学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听众。而分组讨论恰恰弥补了这一缺点,它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讨论,敞开自己的思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位一个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在第五章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教学中,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操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一般不由老师讲,而是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6人一小组,对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讨论,如何把现实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在会计凭证和账簿上去,学生通过翻书,遇到问题先在组内解决,组长负责把所有的组员都弄明白,这样既可以减少老师工作量,也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每个人的力量,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这时候把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零乱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经过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和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学生还可以针对某些会计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对会计这一职业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进而享受会计这一职业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对会计这一管理活动的理解更深刻了,创新思维也同时得到了培养。

(三) 鼓励学生勇敢提问

在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运用会计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更应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把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一步一步学习新知识,问题的逻辑性很强,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大部分问题在学生的最近所要学习的范围内,学生有可能回答出来,但必须动动脑筋,努力思考。这样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不断地问问题,学生不停地思考。回答问题时,有时学生齐回答,有时找个走神的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和学生在交流。

(四) 精选课堂练习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4

而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使得学生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并且专业课设置过细,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

第一,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

第二,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同时应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第四,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第五,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5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6

第一阶段计划

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与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

5.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规律和方法

2.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完善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4.探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非常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总结出一套适合创新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创世纪人才的教学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方法,迅速摸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

础上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解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扩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研究措施:

1,实验前评估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2,在每周两节教研活动时抽出时间进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师进行专题发言。

3,利用每位教师定期举行的研讨课,进行交流探讨。

4,实验后进行全阶段的效果测评与成果总结。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

成立课题研究组,论证课题可行性,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理论,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

2、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实验点展开实验,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参与课堂教学试验的教师每学期举行研讨课。

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价,以点带面,扩展全校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收集积累资料,学年末作阶段性总结。

3、小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7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个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灵魂的教育改革在世界各地兴起,与之相适应的创造教育也应运而生。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和推进新课改的关键。而实践课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渠道和途径。如何培养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水平反映了学校具有的教育能力和发展能力,体现了学校整体和综合教育水准,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构成了教育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教师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成败。要充分认识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他们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优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并对学习方向和进程进行制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实践课时,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以固定的模式完成实践课程,要给学生以学习、探索的主动权、自主权,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3 推翻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育必须给予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操作和实践理念,然而,由于固定思维和理念的驱使,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传统的方法融入到教学中。

传统的实训教学大部分是验证性实训,它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即老师先传授知识,再用实训操作来验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这种方法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他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机床操作方法,刀具的装夹、刀具的判别,并完成零件从程序的编辑、加工、测量的一系列过程。这样实训的优点是针对性比较强,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样使部分学生对实验中的新奇事物或视而不见,或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多数情况下相同的教学内容,只是图形转变后的图纸让学生自己编程,都会变得非常困难。这不得不为我们敲响警钟,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上能占有一席之地,能有和别人去竞争的资本?改革传统实训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4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激发他们从事创新实践的热情。必须让学生明白,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只有少数杰出人才所独有,它是每个普通人所具有的潜能。上课过程中懂得引导学生产生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绝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当面对同一份图纸,我们并不要求学生采用同样的编程思路把它加工完成,而是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不管采用任何方法,只要能凭自己的思路加工出来,就会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创新的信心。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得到极大心里满足,激发内驱动力,使之在愉悦的情绪中向前、向上发展。

5 在实践中求真理

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新提供成功的可能,同样也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方法。

实践型人才的显著特点包括,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工作实景中,不仅能很快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为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6 结论

一所好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创新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只要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可以成为不同层次创造性人才的苗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就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和为社会输送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阵地,就应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去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淑芬.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O1

数学是一门功能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创新意识的形成,对中职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主观意愿而表现出的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创造性观念,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产生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中职数学教学重要意义。第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良好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强化学生创新观念。创新意识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观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有利思维情境

数学是一门兼具客观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客观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抽象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缺乏实际承载主体,需要学习者对其进行合理设想。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创设科学、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意识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中职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另外,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发散。

(二)合理利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中职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提高教材利用率,使教材在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用。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教材常规结构,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发展现状相结合,以实际教学需求为主要立足点,对数学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使“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数学问题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还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落实创新教育,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构造“自主式学习”课堂,使中职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中职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以探究性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式学习”课堂上,中职数学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确保学生探究思路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率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

(四)实现兴趣迁移

中职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数学等文化课。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建立起数学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使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中职数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解决专业课问题时,运用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知识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使问题解决方法简单化,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兴趣迁移。兴趣迁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创设有力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三应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教材内容重组,提高教材的利用率,使重组后的教材更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后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邵爱琴.中职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309.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9

一、设置生活化的估算情境,感受估算价值

教好估算不容易,其中一个很的原因是学生主动估算意识极为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感受估算的魅力,从而增强估算的意识。

如对低年级的小朋友,就要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自己比老师和六年级小得多;知道9比10少一些,比7大一些;知道18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1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春游时,同学们想坐游船玩,每条游船限乘5人,12人需要租几条船?每条船要租金20元,50元够不够?等等。

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估算,学生自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一个人在一天中估算的次数比精确计算结果的次数要多得多,最终从精确计算“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挖掘教材中的估算题材,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不少教师也许会认为,现行教材出现的估算内容少,没有训练的机会。其实不然,教材中的估算题材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计算、解决问题还是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如一年级的《今天我当家》中“到超市购物,想买香菇、盐、面粉,笑笑的妈妈带了30元,够吗?”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会如此教学: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似乎很完美。但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估算。倘若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

1、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

2、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

3、比一比。比较估算钱数与实际钱数之间的差额,明确误差大小,判断解题是否正确。

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掌握多样化的估算策略,提高估算技能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对学生估算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转换为4×3。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在具体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估算方法。

1、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2、依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件工作,甲独做4小时完成,乙独做5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学生算出:4+5=9(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

3、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715+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798是错误的。

4、根据位数估算。例如:4 992÷24=2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8”是错的。

5、根据尾数估算。例如:1 235-485-208=558,只需算一下个位:5-5=0,10-8=2,可以知道得数558是错的。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如估算47+38一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有的学生认为:“47+38≈50+40=90”;有的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是:“47+38≈45+40=85”;有的学生说:“47+38≈45+35=80”;又有另外的学生说:“47+38≈47+40=87”;还有学生说:“47+38≈50+38=88”……

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四、采取合理的估算评价,增强估算意识

合理有效的评价,将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越走越好。估算教学也是如此,肯定、积极地评价,将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对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起到推进作用。而在估算的评价中要注意:

1、正确评价估算结果。在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2、重视估算方法的交流与评价。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估计到饭店吃饭或购物需要多少钱。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也能解决问题,如判断437+328的和是否大于700,只要把两个数都忽略尾数为400+300即可判断。

3、对“四舍五入”法的思考。基于上面两点认识,笔者有一个不成熟之见:“四舍五入”法不宜过早进入估算教学。在第一学段的估算教学中,不要严格遵循“四舍五入”法,而应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于恒,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适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就将不难发现:估算教学,也并非那么难。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物》 叶尧城  向鹤梅主编

2、《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  徐世贵主编

3、《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郑强主编

4、《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孙逸梅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10

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一线教师立足有效教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努力创设乐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参与意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 者:周佳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实验中学,黑龙江加格达奇,16500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8(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数学教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使学生人人都樂于加入到思考的行列中呢?就我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愉悦情境,诱发兴趣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对于数学课中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因为情境有助于思维、有助于产生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参与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感知亲知目的。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上课开始我让学生评选班级中谁的长相最美,然后再让学生评选认为美的长方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吸引到课堂上来,学生由“生趣”渐“入疑”,直到形成欲罢不能的强烈探究愿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惑。学生的兴趣会马上转移到新课中来,人的漂亮与否到底和比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强烈的追求欲望,积极地去探索、去挑战。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思想深处一直是想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更多的自主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自己获取的知识我就让他们通过自己学习获得。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先出示问题:关于圆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圆锥你还想知道什么?自学课文后,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的怎么样?我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决。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我采用分同桌学习和小组学习两种形式,可以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检查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活跃的状态。同学们能各抒己见、认真交流,并得到反馈,我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的加以表扬,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如优生在指导学困生学习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学困生在优生的影响下,能加快学习的进程,自信心也增强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有张有弛,此起彼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这种教学方法减轻了师生的负担,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里主动探求新知识,教师也乐在其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设想、质疑,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性,说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强烈的探求欲。因此,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几张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先把两个圆同时平均分成4份、让学生一个取出4份、另一个取出3份、另一个取出1份。用剪子剪下来、实际比较一下看哪一份多。然后让学生取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试剪、看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时、取的份数越多分数就怎么样。经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他们自己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对于如此的数学概念不需要我提出,而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创设思维环境,教给创新方法

思维环境是创新的核心,没有调动起学生积极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疑和独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识,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是这种“动”还只是一种“温故”或者“依旧”,教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举一反三;“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的割补方法吗?”学生就会带着这个充满诱惑力的问题,活跃思维、继续探索、寻找本质的因素,最后导出规范的计算公式,使思维得到了升华,从而也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此外,还要重视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递发一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如在让学生完成机床厂制造一台机器原来用114小时,改进技术后,制造每台机器少用48小时,原来制造60台机器的时间现在可以制造多少台?一题时,我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使学生不止是能用一般的、常见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更能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采用其它方法加以解决,探求其中的乐趣。改变了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不能够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使解题技巧有了新的突破。另外,我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展开想象的思维空间。遇到问题多思善问。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再让学生猜想这一规律能不能适用于分数呢,当有的学生说能的时候,请学生动手操作,比较,猜测,得出结论。打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地方。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而能否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方友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文理导航(中旬),2011(02)10.

上一篇:在全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政治理论基础知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