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共10篇)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老师要注意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 重视孩子的一言一语, 只有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孩子才能对朗读真正感兴趣,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重视孩子的语音问题

在学生学习拼音时, 就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问题。要知道, 正确的普通话是朗读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学好了拼音, 就等于给孩子朗读架好了一座桥, 无形中给了孩子朗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要及时告知家长, 请家长在家里也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音准问题。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音会更加注意, 为以后的朗读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2. 创设情景激趣。

在朗读课中采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编排课本剧等手段, 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我在教学《假如》这一课时, 没有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 而是在读之前, 出示了一张马良的神笔挂图, 并配上一段轻音乐, 然后, 我又来了一段旁白:“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我会给窗前的小树, 穿上……”我的话刚说到这儿, 已经有好多同学开始读课文了。由此可见, 创设一定的情景, 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3. 说话训练

利用课前五分钟, 让孩子上台讲故事、表演等等, 进行说话训练。其实, 孩子不管展示什么, 都需要勇气和胆量。因此, 课前给孩子进行有准备的展示是培养自信的有效途径, 也是每节课良好的开端。说话训练需要长期坚持, 我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现在孩子说话的神情, 朗读的表情比以前自信多了。

4. 精彩范读引路

记得我在现在所带的这个班上第一节课时, 正好上《识字一》这一课, 一开始, 我就先把课文入情入境的范读了一遍, 当学生认真听了我的范读后, 有好几个学生都说:“老师读的真好!”于是我便对学生们说:“你们想和老师读的一样好吗?”学生们都说:“想。”接着, 学生们便模仿着我的声调和语气读了起来。

5. 注重学生的评价

在朗读过程中光让学生读, 而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谈不上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每个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在朗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评价的能力。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别人, 及时抓住别人的闪光点进行评价。

6. 朗读训练时段

(1) 朗读初期。以读准字音、读词为主, 汉语里大部分的词语都是偏正式的, 教会学生掌握前重后轻, 前长后短的方法, 强调轻声词语。重视范读, 让学生跟读, 个别纠正。老师强调一定要大声读, 并且以身作则。以句子为主, 以范读为主, 学会用轻重、快慢朗读来表达对句子的理解, 教会学生换气和停顿, 可以用诗歌来练习, 逐步转入课文中的句子。结合《弟子规》明确朗读要求:要求眼到、口到、心到, 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 朗读中期。以段为主, 初步学会不同标点符号的停顿, 要求学生在做到前“三不”再要求不回读、不读破句。

(3) 朗读成熟期。要求达到三步曲: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训练辅助方法

1.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 自愿读, 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 才能使其成为提高课内阅读的有效途径。从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入手, 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们应遵循儿童发展的心理和读书规律, 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达到“课内悟方法, 课外求发展”的效果。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使学生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同时在对话的过程中, 师生的精神获得共同的成长。以课堂为展示平台, 以学生的读书活动为载体, 师生共同创设“书中有乐, 读中有乐”的氛围, 在阅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朗读中快乐地成长。

2. 配乐辅助法

让学生给课文配上音乐, 首先让学生抓住课文的总基调, 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进行配乐。比如, 我在教《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 学生们读完后, 选择了《秋日私雨》的音乐,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最美的一个自然段, 每句话的朗读感觉差异很大, 因此, 这一自然段我没有进行课文分析, 就是让学生自己找音乐配, 结果, 他们找到了非常合适的音乐, 学生都自我陶醉在课文里了。

3. 注意差异性

学生的朗读水平一直存在差异性, 在课堂展示上, 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展示平台, 设计合理的展示方案, 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自信中成长, 都有进步。我在很多阅读课上, 总要设计一个版块———给自己提一个什么样的要求读课文, 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展示的时候, 有个别展示的, 也有同桌一起展示的, 更有一些要求一样的一起读, 展示时有边读边做动作的, 有摇头晃脑的等等, 每一个孩子都愿意读。这里要注意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读的要求, 要求不要提得过高。

4. 主动参与适当点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大胆地放手, 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四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 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 激活参与,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 高中教育基本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工作, 但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 如何将压力化为动力, 如何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适应新课程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教育实践, 我认为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应该重视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是教师提升专业素质的必然选择

反思就是教师立足于现在的课堂, 注意研究和解决自身与新课程教学目标等之间的问题, 实现由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我们虽然了解很多的教育理论, 但真正在实践中能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有时候很难说, 必须要学会研究, 让理论“本土化”, 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古代的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在做人处世方面, 我们要学会反思, 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练达。同样, 在教学中, 我们也必须学会反思, 实现由计划的课堂教学到关注课堂反馈信息, 再到及时进行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达到由实践到理论的内化。通过反思, 可以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快地成长起来。在教学中常常反思, 可以使教师对教学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由实践活动上升为理论, 拓展知识面, 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向实践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迈进。

二、教学反思的两个核心问题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 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基于此, 反思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 二是教学手段是否恰当。

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 在学科目标之下, 每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如何将需要培养的学科素养分解落实到每节课中, 教学目标与目的的设置显得非常重要, 要做到合理, 过于难或过于简单, 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也不能违背教育的规律性,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在吃饱的同时还要吃好, 即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当, 做到有效教学。

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的使用、师生关系等, 选择合理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把学习能力、生存能力还给学生, 学生能做到的, 教师绝不代替, 让学生投入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

在新课改教学中, 由传统的重“教”到现在的重“学”, 反思具体应注意下列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们可以自主完成的事教师代替了吗;在这节课上学生有多少思维空间;在这节课上学生有哪些情感体验;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得了哪些生存能力;有多少学生得到了个别指导与激励;创造了多少学生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课堂上能几次看到学生开心的笑脸;这节课解决了上节课的不足吗……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 对自己的教学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

三、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及意义

大多数人认为, 教学反思是在课后进行的, 事实上, 我们如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 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然而, 使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做到朗读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果仔细研究的话, 就会发现, 教学反思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备课时, 根据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常识、职业习惯, 以及对学生学科基础的了解等, 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这说明从备课开始就有了反思的性质。课堂教学活动一开始, 有时候教师辛辛苦苦的备课, 可能因为个别学生的反应或一些突发情况, 教学情境发生了改变, 教师也就不可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了, 必须要有敏锐的反应, 及时反思, 调整教学策略, 然后根据不同的策略特点, 设计、安排教学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 “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生成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问题教学”“参与教学”“体验教学”“开放教学”等等新教学形态, 教师可以尝试着进行灵活转换, 使课堂不再呈现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还学于生”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同时, 教师自身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就应及时反思, 反思自己知识方面的不足, 对于自己的薄弱知识点还是应尽快补上来;我们培养的是终身学习的人, 终身发展的人, 当然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 做到“与时俱进”。比如网络新技术自己能不能在课堂熟练操作、灵活运用等等, “打铁还需自身硬”, 对于自己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用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提高。

人们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设计得再好, 实践中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何况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未知性和偶然性。所以, 教学结束后, 就应及时分析总结,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避免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况时重复这种失败。学生的利益 (生存能力、情感体验、成功体验等) , 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教育的精神 (以人为本) , 包含了这三方面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以及师生关系等是否有缺陷, 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反思, 对照新课改的要求, 从而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继而研究探讨这些问题, 以达到最后解决问题的目的。当然, 在听别人课的时候,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 在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的时候, 都应该有所反思, 对照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学习别人的闪光点, 总结经验教训。

另外, 在批改作业、作文、周记时也应改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真诚的交流, 了解学生, 及时地帮助鼓励学生走出困境。同时反思自己对待学生的言行态度等, 尽量避免因自己一时的冲动, 造成学生心灵的伤害或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如能及时发现, 应尽量做出补救, 亡羊补牢还是有必要的。

总之,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任何的故步自封、墨守成规都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每位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在教育教学中多反思, 使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 在反思中进步, 在反思中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

如何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2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有些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没有掌握好,导致不能正确、快速的解题;还有些学生对于乘法口诀不熟练,出现三六十四、二八十八等错误;另外还有些学生对于一年级学习的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不准确也导致学生计算能力较低。

2.算理不清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于算理不太容易理解。在二年级教授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连续进退位加减法题目时,学生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频繁出现错误,例如:851-429=438,结果算错,很显然这部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清楚,不明白当个位1减不着9时,应该在十位上退一当十再加上个位的数,也就是11-9=2,由于算理不清,所以当个位不够减时,直接用减数来减被减数。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算理,只是记忆性的模仿。

3.口算技能不熟练

口算是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也是小学生要掌握的一种重要计算能力。有的学生虽然明白算理,可是计算总是出现错误。原因在于虽然懂算理,但是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口算不熟练,常常出现11-8=4、15-9=7、9+7=15等等。所以,口算能力差也是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低的原因之一。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认真

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表现在书写潦草、计算粗心、马马虎虎(经常把题目抄错)、不用草稿纸。有些学生喜欢口算,但是口算准确率低;列竖式时相同数位没有对齐;横式上忘写答案等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也导致了计算能力低。

二、数学教学中提高计算能力的措施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计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在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关于计算的小游戏。比如,可以组织小组比赛、开火车等游戏激发孩子的课堂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另外还可以编一些关于数学知识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低段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关系到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重视学生的书写,规范书写避免计算时抄错题目,因为书写潦草造成的计算错误或者计算正确忘记写答案。其次,教学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学生,容易马马虎虎,看到题还没认真审题就做,经常看错运算符号,把+看成-,×看成+,出现计算错误,所以,要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计算教学中,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吃透算理

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例如,在教授一年级15+9=24的进位加法笔算时,通过计数器让学生拨出15,正确认识数位,9是个位,所以应该从个位开始加,让学生明白计算时我们应该从个位开始加起的算理。个位加上5颗珠子后满十应向十位进一,十位上变成了两颗珠子,然后再在个位上拨4颗珠子。这样让学生结合计数器便能很好的理解算理。

4.强化口算训练

一年级学生应当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二年级学生应当熟记乘法口诀,并且能够迅速地利用表内乘法,说出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强化口算训练的方法应当采用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如开火车、火眼金睛辨对错、找朋友等学生喜欢的游戏,激发学生对口算练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口算训练效果。

5.培养学生养成善于估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估算可以帮助学生预测结果的大致范围。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提倡学生用估算来判定答案的准确性。验算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题的正确率,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对计算结果在草稿纸上进行验算检查,帮助学生养成善于估算和勤于验算的好习惯。

6.提倡算法多样,提高口算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例如:在教授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对于57+29=86中,就有以下不同的口算方法:

①50+20=70,7+9=16,70+16=86。

②57+20=77,77+9=86。

③50+29=79,79+7=86。

④57+30=87,87-1=86。

⑤仿照笔算的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也能算得又对又快,体验做对计算题成功的喜悦!

如何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3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重视计算概念、法则的教学,悟出算理,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能力提高口算训练计算习惯

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反映,孩子挺聪明,但总是因为计算上小小的失误,丢失了不该丢失的分数,一般的家长总会把这种失误性的丢分归罪于“粗心大意”,并习惯于从“端正态度”的角度责备孩子。其实,“粗心”不仅仅是态度问题,而且是“能力”问题,而能力不足,不能单靠批评指责,而要靠有效的训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一、明确概念,弄清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计算概念、法则的教学,悟出算理,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

在计算教学中,懂得算理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计算教学,否则就是灌输。如遇到200÷30这样的计算,由于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就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去掉一个0,即20÷3,这里余

2,但实际上是余20。为什么余20而不是余2?如果学生不理解算理,只会越学越混乱。学生理清了算理,明确了方法,懂理会法,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要引导学生把算理说出来。既要学生对计算的方法“知其然”也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二、抓好口算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应从口算能力着手。计算基本功包括:20以内加法、减法的口算,表内乘除法,能凑成整十或整百数的加减法,判断积和商的位数的方法等。这些基本功只有坚持天天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扫除障碍。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两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

到难,要有一个坡度;要求应当由低到高,逐步提高。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计算速度。训练时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主要做到:(1)每节课课前利用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2)课堂中不断变换训练方式,渗透基本的口算练习。(3)阶段性的展开口算比赛,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细心计算,使他们养成计算完毕后自觉检查和验算、有错必改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做好典范,在板书时要规范认真,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避免错写、漏写数字或运算符号的情况,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细心认真,注意力集中,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和认真检查的学习习惯,是防止学生计算错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4

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熟练”是计算能力的标志,“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熟练的重要保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加强口算

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每天安排3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二.加强笔算

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所以在加强笔算时要牢记加、减、乘、除的笔算法则。在教学时要强调注意事项,就能很快掌握笔算,为四则混合运算做好铺垫。

三.加强四则混合运算

计算法则.算理、定律等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计算时必须遵循的法则,学生要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必须掌握计算法则与运算定律,才能提高计算能力。

在四则计算中,要求学生计算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就必须要掌握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弄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算什么、不算的该怎么办?让学生掌握书写格式,避免抄错数字和书写位置不当,才能确保正确度。但还有速度的要求,要重视运算定律的运用,引导学生发现特征,寻找规律。有些习题,通过观察,可以找出计算规则,从中总结出口算的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常练、多练,才能熟练。

四、加强记忆性训练

1.分母是2、4、5、8最简分数的小数值。

2.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计算结果不正确是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的造成,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寓教于乐,多采用多种形式训练,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1、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3、养成良好检验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5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领域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低年级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就是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因此,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计算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需要的产生也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一般而言,教师形象生动地讲授、画图、幻灯、录像、实验演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配合,都会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学习兴趣。直接的学习兴趣总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演示:停车场里相继开来了大客车、中客车和轿车三兄弟,分别向小朋友问好并自我介绍。小轿车:“我有三个座位。”中客车:“我有三十个座位。”大客车:“我有45个座位。”根据这一教学情境我让学生提出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进一步进行计算。然而有的学生在计算45+30、45+3时就发现不知道该怎么算,从而产生了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需要,使计算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想出结果,学习计算。精彩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以故事导入:春天到了,天气暖洋洋的,小兔弟弟一大早就挎着小篮子上街去了。小兔弟弟来到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开心极了,就对小猴先生说:“小猴先生,我想买一些桃。”小猴先生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1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呀?”小兔弟弟说:“小猴先生,我想买9个。”(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故事情节)我马上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一盒桃再加3个桃,小猴先生一共有几个桃?小猴弟弟买了9个桃,还剩多少个桃?算式怎么列?通过创设这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打好口算基础,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习口算,从口算十以内的加减法到二十以内进退位的加减法。再到下学期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计算学习就象爬台阶、滚雪球一样,计算难度越来越大。基础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尤其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后学生之间计算能力的差异会日渐拉开了距离。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1)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

(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

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3)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

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才能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生活实际出发理解算理,掌握计算能力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过程。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低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我认为要从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既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一旦学生在计算中遇到了问题也能根据算理推算出不会算的题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四、优化算法多样性,运用计算能力

算法多样化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强调算法多样化不等于只强调算法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提升。算法多样化之后,教师应指出哪种方法是一般方法,并着重引导学生加以研究。低年级学生反思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要求,没有教学中有步骤的优化,他们很难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只有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提高计算能力。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要组织学生及时、积极的交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好的计算方法。如在教学13-8的例题时,学生就有很多算法:生1:因为8+5=13,所以13-8=5。即“想加算减”;生2:因为10-8=2,2+3=5,所以13-8=5。即“破十法”;生3:13-8可以用13一个一个减,减8次,是12、11、10、9、8、7、6、5,所以13-8=5。即“连续减”;„„ 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和争辩后,再和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并掌握了他们认为好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积极交流中,汲取了别人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学生对于计算方法掌握就更为深刻。

五、培养学生计算兴趣,发展计算能力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书写不认真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时,一定要学生做到

认真、仔细。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除法做,因此,学生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计算。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检查是否正确,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6

1. 思想上要重视, 注重算法指导

我们每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口算是所有其他算法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口算技能口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时, 必须扎实地抓好“知识———训练———技能”的各个学习环节。实际上, 在口算教学中, 同时伴随着技能训练, 用于巩固口算知识, 逐步形成口算技巧。注重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理解和选用, 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努力提高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2. 强化直观操作, 帮助理解算理

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活动,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同时还保留着直观的动作思维形式。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 这样造成了学生思维特点同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形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心理障碍。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加强直观教学。《标准》实验教材对口算的教学作了较好的安排, 通过直观操作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操作———表象———抽象”的过程, 从而实现认知上的质的飞跃。

3. 重视策略引导, 审题后再动笔

毋庸置疑, 口算题是数学题目中最常见, 最简单的一类, 所以许多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没有正确审题, 拿到试题就埋头做题, 做完了也不愿去检查, 过分相信自己的计算能力。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重视每一个细节, 一丝不苟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口算训练时,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数的特点, 再确定计算方法和顺序要减少口算的失误, 就要认真分析产生失误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二、“殊途同归”, 做好“二会”

1. 会评价

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 不能是被动式的, 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加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小孩子有爱“攀比”的心理, 因此我会在上课之前就把上一节课的听算作业发下去, 给他们时间进行“攀比”。我每次都会在听算成绩优秀和成绩有进步的学生的本子上盖上小红花并标记得优次数。这使得这些成绩好的学生有了认同感, 成绩相对落后但是在进步的学生同样有成就感。

2. 会合作

学生的教育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 学校教师特别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通力合作。因为, 为保证学生学习口算的连续性及持久性, 对于低年级来说, 如果只是光靠在学校里的时间进行口算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与他们的家长积极的合作, 与他们共同努力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低年级的学生的自觉性与自控能力通常比较差, 他们在学校里有教师的监督, 但在家中, 如果没有家长的监督, 家庭作业效果会不理想。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 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 由于缺乏必要的练习而影响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 所以,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家的时间。与家长联合起来, 一起努力, 共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通过教师与家长的通力合作, 学生的口算能力的提高更快了。

三、“熟能生巧”, 做到“三多”

1. 多背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主要让学生运用数的组成来进行计算, 所以10以内数的组成是关键。一方面我通过小棒帮助学生强化数的组成, 另一方面, 我把数的组成编成口诀让学生进行背诵, 我想这对于学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内容如下:3的组成2组, (1, 2) 、 (2, 1) 是朋友;4的组成有3组, (1, 3) 、 (3, 1) 和 (2, 2) ;5的组成有4组, (1, 4) 、 (2, 3) 两头调;6的组成有5组, (1, 5) 、 (2, 4) 两头调, (3, 3) 交换还一样;7的组成有6组, (1, 6) 、 (2, 5) 、 (3, 4) 两头调……每次课前, 我都会让学生先来背一背。

2. 多练

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要让学生多练、多算, 形成熟练的技能。除了让学生做好“口算天天练”的同时, 我自己也编制了一些口算练习, 题量不大,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 做完以后批改订正, 虽然这样做的工作量非常大, 也很繁琐, 但是这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不能懈怠。另外, 我也自己制作了一些口算卡片, 让学生在早自修时或课前来算一算, 希望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 多记

数感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许多学生的数感相当差, 一些学生连做“按顺序填数”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对于数的顺序很难掌握, 而对于“1、3、5、7、9”, “2、4、6、8、10”这样的单数和双数几乎是一点概念也没有, 对此, 我只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强调, 并让学生去记一记, 并通过一些数学游戏进行一定的强化。

低段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低 段;小学生;口语表达;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97-01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而口头表达能力在现实社会交际中更为重要。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生的朗读训练抓起。天天读书,教师若不指导读法,让其机械地读,盲目地读,学生就容易产生厌读情绪,还会影响朗读水平的提高。我觉得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以下环节:

一、进入角色范读

范读,顾名思义就是示范性地读,要读出一个样子来。教师应该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的教学,在贩毒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尤其喜欢模仿大人的语调说话。教师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为培养学生正确朗读,必须严格要求教师在教每一篇课文之前,都要反复诵读,力求做到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语调清新,感情充沛,表情自然,轻重缓急适度,特别是对话多的课文,读的时候要像演员那样进入角色。例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整天练习”和“非常刻苦”的意思,从而感受小狮子为练就生活的本领所付出的努力。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观看:勤劳的小狮子每天起早、摸黑,冒着严寒、酷暑坚持练习滚扑撕咬的画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并通过反复的朗读,深刻地理解了“整天练习”、“非常刻苦”的含义,为读好全文,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练就生活的本领这个道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掌握领读技巧

有了好的范读,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但读起来又不能像老师那样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中,并不是都由教师领读,有时候也让学生领读,然后针对学生杜仲存在的问题重点领读。甚至,有的只领读重点段句,对难读的长句还可以进行反复领读,直到学生读通、读准、读好为止。例如:如学习《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中“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一句,学生初读时,把它读成:“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时,教师提示学生:什么地方?(广场上);什么事?(升旗仪式);怎么样?(非常壮观)。然后根据所表达的意思,指导学生给句子划分意群。“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学生很快读正确,读流利了。如指导朗读《四个太阳》一文中的“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一长句时,教师先范读,接着提示学生思考:这句话写谁?(金黄的落叶);邀请谁?(小伙伴);请他们干什么?(尝尝水果的香甜)。再指导学生划分意群:“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然后让学生练习正确朗读,学生自然而然读好了。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或对这些方法有所悟之后,再对不流利之处反复强化训练,朗读也就自然“流利”了。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要想取得朗读“流利”的效果,除了针对不流利处要强化训练之外,对通篇课文的朗读遍数还要有一个量的要求,读多读熟了才能流利。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觉得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记得我在教第二册第11课《我们成功了》时,我首先绘声绘色的范读,小朋友们也就小声地跟着我读,当我把课文读结束时,只见下面小朋友們纷纷举起小手要求朗读,他们读得很有味儿。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8

发布日期:2009-11-28 16:02:59

作者:[范群英]

《低段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办

范群英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课题的背景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小学生识字量中日常生活的可用字词不足,以及学生对生活中、读物中碰到的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又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解决。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又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识字这把钥匙,就无法打开科学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说它艰巨,是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实在是比较难掌握。因此,识字是小学生的一个难关。但又是每个学生必须闯过、闯好的难关。引导学生自己学、高兴学、发现学。在学生掌握很多汉字后能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新字,在生活中运用、巩固。新课程突出的一点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识字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一,开放识字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多地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识字的形式,开展生活化识字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识字,在识字中更好地生活。

其二,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效率低下和识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新课程推出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也缘于此。其三,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完善学生学习的个性心理,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习惯。有鉴于此,本课题想着重通过“优化识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探讨一些小学生识字的行为及其策略,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符合小学生识字的规律。

二、课题的界定与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识字是指学生识别汉字的最优化态度、方法和策略系统。识字方法的探究就是要对学生识字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和实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适合学生识字认知规律的集中快速识字技术方案,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一年时间内就能比较自由阅读短篇文章的标准,彻底解决识字难的问题。识字教学作为学生智力开发的手段,有力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有效识字,即对所认识字的巩固率高,数量大,回生率低。

(二)课题的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四个:

1、班级学生的识字差异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识字

差异情况,找出原因。

2、寻求低年级学生有效的识字方法。

3、形成提高学生有效识字的教学策略。

4、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一年时间内就能比较自由阅读短篇文章的标准,彻底解决识字难的问题。并寻求低年级学生有效的识字方法,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1)文献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收集、汇总、分析同一领域研究新动向,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实验法:为了使“自主识字”既科学又实用,并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实验过程中,始终注重控制有关条件。学生不择优,教师不拔尖,条件不特殊,不改变课程计划,不增加师生负担,坚持在普通条件下进行常规教学实验。(3)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测试一年级新生的识字量,统计小学当前4门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自然、思品)中的词语量以及频度,调查、分析儿童汉字识写教学的现状和汉字识字写字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4)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

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从2008年9月开始研究到2009年9月结题,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1月)

1、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实验教师的有关理论的学习,查阅、收集前期成果的相关信息,对班级学生的识字差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初步进行文献法研究。

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

1、寻求低年级学优生有效的识字方法,整合资料,探索提高学困生有效识字的对策。

2、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识字水平的测试、调查,并作好分析,作出进一步的试验,初步判断其成效。

3、总结前半年的实验情况,调整研究方案。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

1、撰写课题报告。

2、汇编研究成果。

五、本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主要进行了实验教师培训和前测工作,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1、采取集中辅导和相互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计划,畅谈教学研究中的体会,撰写学习过程中的心得。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实验的老师加深了对“优化识字方法”的理念、内涵、理论依据、应用的多种识字方法及具体操作等的认识。

2、前测主要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总的来看,学生生活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汉字又是母语,在身边到处可见,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入学之前,学生都有一定的识字量,据调查,学前孩子对新教材第一册生字表中生字的认识率平均达40%,好一些的甚至平均达70%。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对答案的选择无大的差别,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儿童无识字兴趣、无识字能力、无识字方法,识字教学仅仅是你教我学,即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的分布比较均衡。综上所述,觉得识字任务主要还是教学策略的问题,不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深刻认识识字教学任务外,关键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识字,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第二阶段:课题进展阶段。

实验中我们逐步改进、发展并完善对优化识字方法的教学,进行验证性研究,看能否探索出一套优化识字方法的教学策略。

本阶段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重视集体备课,加强听课指导,进行教学反思,实验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为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策略。

1、构建语文学习方式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教材对应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识字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学习意识,在自然、轻松的生活中认识汉字,又能激发强烈的识字愿望。

①生活融入于课堂。以前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讲如何记字形、结构、字义上,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学生记得慢,学得苦,语文能力提高也很缓慢。我们把生活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与实在的事物的撞击、交流中去认读字形。如在教学《语文快乐宫》时,让学生带动物玩具到学校,教师准备好各种动物标签,然后组织学生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说说动物的特点,记记动物的名称。把枯燥的识字教学融入生活中,一些本来少见、复杂的字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在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又快又准的贴出物品相应的名称,通过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

②课堂回归于生活。生活可以走进课堂,同样课堂也可以回

到生活中去。如教学《超市购物》时,就可以走出课堂,带学生到学校周围的超市购物、参观。在超市里,老师对着商品及商标,指导学生自主地识字,这样的生字教学轻松愉快,效果又好。这时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就不再只是符号的记忆,而是表象的记忆,表象记忆中个每个表象将大量命题以一个功能单元存入记忆系统,可节省很多记忆的空间,减少记忆的负担。

2、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多样化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校园里的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1)认识新教室里的物品,提高识字量。走入新教室, 教室里已有很多现成的物品,如门、窗、讲台、黑板等,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将教室里的物件向学生们一一地作介绍。在学生们都知道这些物件名称的基础上贴上写有名称的卡片。课余时间,学生三三两两地一起读读、问问、认认,还相互纠错。有的不认识、念不准的、争执不下的字,在得到老师帮助下终于认识后,孩子们兴奋得很。这样识字轻松自然印象深。刚入学的孩子急于认识新同学。可请每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卡片,写上自己的姓名贴在课桌右上角,鼓励小朋友课间多去“串串门”,看谁结识的小朋友多。活动中小朋友们奔来跑去,充满快乐。为巩固他们对同学姓名的认识,还可让学生轮流当值日生发放同学作业本。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了良好的效

果。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少,不认识课表,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前可将第二天的课表写在黑板的一角,念给孩子们听。没有两三周他们就可以自己认识课表,完成好相应的课前准备。(2)认识校园里办公室、宣传窗、名人名言、校纪、校训、功能室牌匾等,提高识字量。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让其识字。碰到学生时,常把其拉到身边问问,校园里的这些汉字就在身边,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注意它。这样,学生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识字的内驱力大增。

3、设计生活作业的丰富化。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而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里面。”所以,教师除了让学生读课本书之外,还要读生活。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的新课程观,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布置创造性的生活作业,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1)在看动画或电影中识字。告诉学生看动画片的时候可以识字,看电影的时候可以识字,培养学生们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意识。

(2)在购物、逛街、旅游中识字。利用家长带他们上街、旅游的机会识字。比如在候车时认站牌;在逛街时认街道牌;购物时认包袋上的商标„„这些随处可见文字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书”,从而满足儿童对识字的渴望,继续保

持识字的热情。

(3)阅读古诗、儿歌、小故事,熟悉汉字。每天布置一定量课外阅读,“阅读”活动初期,不提识字要求。但每天读古诗、儿歌、故事让孩子反复多遍指读,增加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学生就对一部分出现频率较高的汉字,从不陌生到熟识,逐步熟悉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最终达到认识汉字的目的。并让学生对印象深的故事以“一页书香”的形式写出感想。

(4)在实践操作中识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听、说、读、做等各项基本活动中,动手实践最能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大脑中的痕迹最深。我们要千方百计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识字。

a.让学生把报头、刊头、包装袋等认识的字剪下来,粘贴成“字海拾贝”或“手抄报”。

b.让学生在活动后进行“画画”。学生举行秋游、和家长逛街等活动,活动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然后贴上标签,标出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名称,或在作品上写一两句话,学生不仅积极性高,而且也认识了不少的字。

c.节日期间布置学生制作生日卡片写祝福语互送,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家长、老师、学生边问边写,易学易记。

4、设立“识字资料集”的统一化。我们把教材中要求会认 的字在一段时间后,统计成一张表,让学生检查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放入“识字资料集”中,记录他们在校识字的情况。另一方面,把学生在生活中自己认识的字,请家长帮助记录或剪切下来粘贴好,放在资料集里,每周开展一次交流,评评识字大王。还在班级设立“识字墙”、“识字乐园”,让学生把每周认识的字通过这些地方展示出来,交流学习。这样,学生识字成果得以充分地展示,再加以教师的肯定与激励,学生的识字动力得到维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就自觉地识记,从而逐步养成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5、构建识字的方法的科学合理化。低年级的识字任务如此之重,要想攻克这个难题,就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成为自主识字的主人。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发学生潜能,教给学生许多生动有趣的识记方法,如“做游戏”、“编顺口溜”、“猜谜语”┉使得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1)顺口溜识字法。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像孪生姐妹一样,使人难以辨认。如学生总是把“己、已、”混淆,学生们就编起了顺口溜:开口“己”(jǐ),自己的“己”;半口“已”(yǐ),已经的“已”;再如:“来”字:“横下点撇再加横,一竖竖在字中央,左一撇来右一捺,这个来字不会忘。”

这样,学生把顺口溜背熟了,就会写字的笔画了。(2)歌诀识字法。即用显浅,朗朗上口的歌诀认识字形。如教“朋”字,用顺口溜“两个月亮在一起,做个朋友不分离”来识记; “红”丝带是红色,“江”有水才是江。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方法尤其喜爱,他们还能自编歌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猜谜识字法。学生们对猜字非常感兴趣。根据学生富有想象的年龄特征和字形特点,在教学中编一些字谜让学生猜,让学生既学得轻松有趣,又能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如教学 “闪”,编成“门里面有个人”; 再如:“一点一横梁,梁下开个窗,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是什么字(高)谜语猜出来了。

(4)游戏识字法。低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游戏不仅能增强识字的趣味性,而且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利用以下识字游戏。利用“开火车”、“摘水果”、“给字词找家”、“给字娃娃找家”、“添减笔画游戏”等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5)规律识字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如一年级下册《识字的小秘密》,中的生字都是形声字:“烧、浇、挠、翘”。教材的编写意图就在于根据形声字的

构字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更大的认字量,并将这些字层次化、结构化地储存,便于学生提取。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识字技能并且学习运用这程序性知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将使学生成为认字的“快手”,顺利完成所要求的认字目标。

第三阶段:为课题结题总结阶段,主要是测试、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有价值的“自主识字教学方式方法”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阅读水平也逐年提高。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识字量2500个,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班学生超额完成了识字量。孩子们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学已能流利朗读一篇长度为500字的童话,大部分同学能基本读完。

2、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识记字的方法,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顺口溜识字法、歌诀识字法、猜谜识字法、游戏识字法,规律识字法等许多种识字的方法。

3、形成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教学策略,学生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对于课内和课外识字,我们都保证时间,教师认真

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内和课外识字的实效。

4、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教学效率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识字教学的实验,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在探索构建自主识字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优化了识字教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当堂掌握率不低于98%;写句写段,提高汉字的运用能力,错字的错误率低到0、98%。

七、结论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识字策略,学生不但学会在课堂上识字,更学会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自主学习识字,掌握、探索识字规律,提高识字兴趣,让识字更好地为阅读服务,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实验教师总结出来的识字方法与途径,符合孩子们学习认知特点,孩子们在实验中,常规、习惯得到了培养,识字与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

八、问题与思考

1、学生的评价方案,可能还不够准确、全面、完善,如何更准确、更全面地评价学生,有待深入研究。

2、在课内外识字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识字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3、我们不会因为课题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停止不前。我们深知,课题的研究没有终结,研究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附调查问卷:

请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1、课外,你碰到不认识的汉字,你会怎么做?()a、放过

b、想办法认识它

c、想办法认识它并记住它

2、多认识汉字对你有哪些帮助?

()

a、阅读课外书籍

b、书面表达

c、与人交流

d、完成作业

3、平时,你常和小伙伴玩识字游戏吗?

()a、经常

b、偶尔

c、没玩过

4、下列识字游戏,你最感兴趣的是:

()a、猜字谜

b、制作卡片

c、制作识字课本

d、识字擂台赛

e、其他

5、你较常用的识字方法是:

()

a、查字典

b、问别人

c、利用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d、猜字谜

e、其他

6、学校开展关于识字的课题研究活动,你感兴趣吗? a、感兴趣

b、很感兴趣

c、不感兴趣

评一评

正在读取„

评论:

[评论需管理员审核,请耐心等待]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9

关键词 计算能力 数学教学 计算教学 计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90-02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要严格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要讲清算理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算理的抽象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尽可能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明确算理。可以借助学具操作,探索感悟。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学生对20以内加法中“凑十法”的理解有困难,我们就拿出小棒来帮忙,让学生通过对小棒的摆弄学会“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也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是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例如在教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算理。

三、要重视思维训练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学混合运算274+10€?€?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除以2的商,再乘以4的积,最后求2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实践生活中,人们对估算的应用大大超过了精确计算。而在教学中,估算的渗透和应用,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检验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估算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要让学生学会估算并运用估算,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它是估算能力的基础。例如,让学生掌握一些四则运算的结果的规律。如:在低年级中,加法运算的和不小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加数,减法的差则不大于被减数。

四、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教学计算题时,第一步让学生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步让学生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此外,还要养成口算和估算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通过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途径提高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五、要加强训练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口算的基础要求也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学习相比别的传统课程更加有趣味性, 也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从而让学生乐于主动操作。首先, 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前导入的阶段,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在课程内容正式开始之前, 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 迅速地进入角色, 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比如, 在学习学会正确开关机这课时,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大家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学生对自己每天做的事很熟悉, 都会参与抢答, 课堂气氛活跃后, 教师引入课题:“老师觉得第一件事一定是睁开眼睛, 那么电脑也一样, 只有睁开眼睛才是醒了, 可以开始工作。那么大家知道电脑的眼睛在哪吗?”学生对怎样开机这件事的兴趣会提升, 从而也认识到电脑显示器的作用和眼睛一样, 还可以简单地记住开机的步骤。其次, 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寓教于乐。小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是学生很期待的课程, 主要是因为电脑在他们眼中是新奇的东西, 用电脑可以玩游戏、画画、聊天等等。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保持对计算机课的热情, 同时学习到知识, 锻炼到创新能力。比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指法时, 可以引入打地鼠、潜水艇等游戏,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游戏中快速学会指法。

二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计算机教学如果也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内容的灌输, 那么是不可能做到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营造要符合培养创新意识的需要, 而实践证明轻松的课堂最能让学生发散思维, 主动创造。比如, “任务式”教学就是一个让课堂轻松有趣的很好的办法。在每学习一项知识点时, 给学生一张“任务卡”, 这张“任务卡”实际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成小组, 以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和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来完成这项任务, 并且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解决其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学习困难。比如, 在画方形和圆形图形这节课上, “任务卡”的内容就是用方形、圆形绘图工具画出各式各样的物品。从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用绘图工具的线条和图形板, 通过这些线条的变化和基本图形的叠加转变而形成新的图形。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利用矩形、圆形、多边形等绘图工具, 画出电视机、小熊、热水瓶等各种各样的图像。小组最后把画好的图形保存, 教师对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小组的图画进行表扬。从而在这个任务中使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发挥出来, 不仅对基本绘画工具的使用愈加熟练, 而且形象思维能力也大幅度提升, 真正培养了他们主动思考、创新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

学会提问才能学会自主学习, 因此质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提问, 并且鼓励学生的质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也要耐心解答;对那些看似古怪的看法, 也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且肯定其中的合理部分。比如, 在文件的下载一课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大文件下载文件的速度这么慢呢?并且还有学生反映在下载过程中出现断线, 原来下载成功的那部分文件也没有了。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 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讲下载工具的作用, 并指导他们用各类下载工具进行下载, 让学生知道原来计算机的下载就有这么多学问, 从而引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四总结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讲, 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学会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张扬学生的个性, 提高教学的成效。总之, 计算机教学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并存的,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勤思善问, 最终提高创新的能力。

*指导教师:临沂大学费县分校聂韶华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太艳.浅谈创新能力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4) :13

上一篇:办房产证委托书下一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