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精选12篇)
威宁九三中学
李琴
阅读是我们教学中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基础积累,引导学生的语言探究,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的手段。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培养个人素养,陶冶思想情操。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假如要领会阅读文本当中所展示的思想内涵和魅力,就必须不断的、反复的阅读。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赋予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自主、人文、活跃、开放成为阅读课堂的新要素。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坚冰,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进步。
但是,热闹的语文课堂的背后也有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本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但是激发兴趣是开始,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注意力很难持久。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保持激昂的情绪,其重要的方法就是采用多种阅读教学手段。例如,教师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亲切幽默,适当辅之以动作;教师要多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多采用变式教学,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的丰富性。所以,教师对于课堂节奏和情绪的调控能力,是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的关键。
二、指导学生的层次阅读。默读,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朗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言文字的优美;熟读,反复咏诵,顺藤摸瓜,深入文本,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体悟、发现和创见,让心灵在一个跳动的文字里自由地飞翔;品读,体悟文章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灵性,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文章里积淀的修养、思想、观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引导对象细化为学生的全部情感,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其中,研读文本,体悟作家的情感思想。学生阅读学习的最佳状态就是与作者情感跳动的节律相合,在精神世界里与作者进行心灵上乃至灵魂上的对话,即我们常说的情感共鸣。如学生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让学生通过模拟双耳失聪,体会其中的不便,进而联系音乐与听力的紧密关系了解贝多芬的心境,全程使用伤感的音乐,关注文章重读。最终就可以使得学生与贝多芬的感触距离缩短,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文字之间蕴含的感情。
四、重视学生的基础积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语文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已经达成“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的共识。如若没有一定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教师如果计划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这包含着精彩语句的积累也囊括了文学常识等内容。
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的探究。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使用了这种语言产生什么表达效果。如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鲁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接着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的相关信息。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六、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每篇课文学完以后,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文章和阅读材料,以达到巩固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向同学推荐一些经典名著,使学生汲取文化中的精华,人类的高深智慧,体味恒久的生命力。学生们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增强了对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的了解,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且还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所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实现“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抓住时机培养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因此,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抓住时机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涉及他们的情感领域, 诱发他们的写作愿望, 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思索、去表达、去倾诉。
1. 熏陶感染
我以常以李白、杜甫等中国古代诗人的治学精神和鲁迅、高乐基等中外现代作家刻苦自励的事迹来激发学生, 介绍他们诗文中的精彩之笔, 吟咏一些千古佳句,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到熏陶, 从而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大大的提高。
2. 激发激励
每次讲评作文, 我总要选出一二篇较好的作文来读给大家听, 让全班学生欣赏、讨论。每学期定时举行两次作品朗诵会, 不断鼓励学生。同时也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特别注意从 “后进生”身上发现智慧的闪光点, 在他们的作文中, 哪怕只是用巧了一个词, 我也加以肯定、鼓励, 以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趣浓劳轻, 乐此不疲。”兴趣是治愈恐惧的一剂良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使学生较快进入角色, 克服作文 “恐惧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指导学生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与丰富多彩。这样, 下笔时便会言这有物, 落笔千言, 有情有感。所以, 我认为只有写自己经历的、熟悉的、感受最深的, 才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欲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从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我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时搞一些与作文有关的活动, 诸如给同学画像、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办手抄报、今天我做值日班长、诗朗诵、演唱会等丰富学生的生活,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让学生有充足的写作素材。与此同时, 我有意开发学校生活, 联系家庭生活, 抓住社会生活, 安排随文练笔, 设计课堂练笔……。
1. 讲读教学, 授予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我在讲读课上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 习作练习, 训练观察事物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后, 要通过练习, 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的提高观察能力, 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观察的效果, 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 激发观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结合各单元习作要求, 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3. 观察培养,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 注意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观察能力强的同学都爱动脑筋, 而爱动脑筋思考, 爱产生联想的同学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能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 而且能浮想联翩。
三、鼓励大量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说: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 大量阅读各种书籍, 对写文章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古代如此, 现在也一样。大量阅读可以积累词语。作文由若干句子组成, 而句子则是由词语构成。日积月累, 学生就可以积累大量的词语, 在以后的写作中就可以信手拿来使用, 选择最适当的词语。这样就可避免作文时语言乏味、无话可说的现象出现。大量阅读可以掌握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好的文章, 除了题材新颖、言辞优美、生动具体外, 还要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写作时可以根据体裁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使文章变而不乱, 起到引人入胜、使读者欲罢不能的作用。有些学生在阅读时, 文章里写的事正好与自己的一些经历相同或相似, 因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体验多了, 学生的情感自然就会丰富起来, 写起文章来就会融进自己的感情, 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那种干巴巴的 “感情”, 从而达到 “以情动人”的目的。大量阅读可以使学生间接获得他们还没有机会接触的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经验,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
四、文章评语影响兴趣
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意见, 它对激发写作热情, 促进创作欲望, 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作文评语是一门不浅的学问和艺术, 只有充分发挥作文评语的作用, 才能获得最佳的指导效果。写评语时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有感情地交流, 让自己走进学生的作文中去, 采用谈感式的做法, 这样写出的评语才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更容易被学生领会和接受, 起到启迪智慧、开拓思路的作用。如一位小女孩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写了一篇题为 《我是女孩》 的文章, 文章倾诉了积压在弱小心灵中的委屈和激愤, 无情地批判了偏爱男孩的父亲、怕断香火的奶奶、不愿意理睬亲侄女的姑姑的陈腐观念。
我读了这篇习作后, 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老师读了你的文章好像听到了你发自心底的呼声: 女孩不比男孩差! 对, 老师理解你的苦闷, 支持你勇敢地向重男轻女的传统旧习俗和迂腐的封建思想进行挑战! 你用事实说话, 用心声倾诉, 这是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你成功了。同学们也会支持你, 只要你有勇气面对生活, 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可见, 教师恰当并富有艺术性的评语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以及作文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 培养作文兴起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主要途径。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成效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激发习作兴趣, 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积累素材, 体会作文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作文;兴趣;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73-01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兴趣做,才可能积极去做和认真去做。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成绩先要从培养作文兴趣,激发作文动机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被动写”为“主动写”,“害怕写”为“喜欢写”,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反之,如果学生缺乏这种作文的心理需要,心理欲望,再好的指导方法也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针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偏向,要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调动作文的积极性,我们可采取这样一些方法。
一 把握标准,不吝啬分数
作文经常得低分,这是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批改作文时,“分”抠得很紧,学生辛辛苦苦写过一篇文章,能得个七十分就了不起,有的学生甚至一学期都没有作文能得60分。经常低分,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失去自信心,最终引起回避和退缩的反应,失去作文兴趣,形成畏难消极的心理。教师应抛弃片面认识,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评分标准,认识到小学生作文只是一种练习作业,一种学习过程。要根据大纲中对不同年级的不同作文要求,按照小学生作文有个逐步提高,逐渐达标过程的规律来确定标准考虑评分。不要吝啬分数,只要达到了本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好作文,就要给较高的分,以帮助学生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二 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小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编印一本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摘一些单项或片断的作文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成功……
三 表扬强化,使后进生增强信心
小学生的作文从整体上讲,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还比较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進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只要作文有了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断强化使优点巩固坚持,缺点就会相应减少,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四 讲究批评艺术,多用鼓励性评语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有一颗爱心,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既要肯定点滴优点,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教师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事实证明,以情育人,表扬比斥责批评效果更好。
五 组织活动,丰富作文材料
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学生作文难的又一原因。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你成天在课堂讲怎样写作文,学生还是无事可写;要写,也是胡编乱造,缺乏真实感。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还要舍得花一些语文课的教学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与作文紧密联系的活动。生活丰富多彩作文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也就不会一拿起笔来就感到无处下手了。
六 乐中求学,训练形式多样有趣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讲究趣味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喜欢去做,积极去做。
作文要多写多练,但形式单一,老是老师出题,学生照题写也会厌倦乏味。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各种愉快活泼、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练习作业,还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把活动与作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为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性格描写,然后进行有奖竞猜。谁写的人物被别人猜得又快又对,谁就获奖。又如:用录音机把事先录好的各种声音放给同学听,让学生分辨是什么声音,用词句摹写,并进行想象推断,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成一篇文章。
七 因人施教,分类指导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用计算机演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先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时,播放利用电脑制作的模拟演示教学软件: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配上简洁的解说词,再辅以一些形成性练习加以巩固,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很深,学得兴趣十足,掌握得也比较牢固、
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有趣
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几乎同时都要有教师的生动语言、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未经感知过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词,则能把一堂课上得诗情画意,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增强学生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学“水循环”时,我用了杜甫的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新课、再如引用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垂直地带性、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中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的正向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同时,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转移时,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新建立心理过程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并让学生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原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
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还使学生明白了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完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能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兴趣教学的关键所在。富有启发性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游戏,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快乐学习。
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活动的设置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并保持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就成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游戏教学无疑是一种激发并保持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游戏活动能够把课堂教学气氛推至高潮,使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的世界。如何设置高效有趣的游戏活动呢?
1、游戏活动要体现全体性素质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成为游戏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让他们在教师----这位游戏活动的导演者的指导下积极地活动。教师在导演学生活动时要活而不乱、动静有序,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反对那种只顾少数学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做法。要注意尽量安排集体游戏,特别是那种需要集体配合体现协作精神的游戏。这样既可以操练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复习课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描述小组内的某一同学,然后再由其他小组的学生猜测“Who is he/she?”。在这个活动中小组内的学生群策群力把自己熟悉的人物用英语描述出来由他同学猜测,既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收到了很好地教学实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游戏活动要具有创造性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游戏活动有了创造性才有了它在课堂中的生命。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1)创造性地设计游戏活动,灵活性地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教师要能够把静态的书本知识活化为生动地游戏活动。2)灵活地选择游戏活动的时机注意课堂气氛和课堂节奏的调整和把握,灵活地安排游戏活动在整节课中的位置,以求达到“课伊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将尽兴犹浓”的教学效果。3)设置的游戏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比如这样一个游戏: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圈,然后问道:“What’s this? Can you guess?”,之后学生便纷纷展开想象:“May be it’s a clock/key„”通过这种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兴趣”是学好英语(论坛)的前提,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任何事,求知的人不如喜爱的人,喜爱的人不如自得其乐的人。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道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这里所谓的态度和感觉指的就是学习的兴趣。
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love what you do,才会get what you love。大凡学游泳的人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在岸上谈如何学习游泳,谈一会儿就会使人感到厌烦。但如果能亲自下水体验一下,并努力地去学着游,情况就不一样了,渐渐地会爱上这项运动。人往往一旦爱上某件事,即使不让他去做,他也非去做不可,“兴趣”就是在这一次次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而且变得越来越浓。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十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实际,浅谈一下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一、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著名的外语教育家曾说过:“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识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情感首先来自于教师本人对教学本身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最直接的来源是外语教师的情感动力以及对他们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一个对教学有兴趣的教师,因其教学有方,而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使一些原本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反之,教学无方,照本宣科则会使一些原本对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反而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兴趣大减。
初中的学生年龄小,心理幼稚,对教师的印象直接影响着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我总是不时扫视全班,使学生感到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颜面是感情的“晴雨表”,具有丰富的内涵。心理学家认为:感情表达=百分之七言词+百分之三十八声音+百分之五十五面部表情。另外,当教师不可缺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平时我注意多与学生接触,主动与学生谈心、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我相信,教师良好的品质和个性能促进交际教学中的默契配合。
第二,创造课堂集体学习的安全感
一、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激活音乐学习氛围,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 但这些形式的教学活动都不应该离开一个“乐”字, 也就是要使学生“乐学”。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包括课内氛围和课外氛围。课内氛围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氛围, 课外氛围则泛指校园氛围。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创造良好的课外氛围, 如利用课间、课后小广播播放学生喜欢的儿童歌曲、教材内的歌曲, 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张贴音乐图片, 定期开展个人、小组、班级等形式的歌咏比赛等, 让学生在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开展趣味性教学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 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营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趣味性的教学引进课堂, 从而实现小学音乐课堂上趣味教学。如, 教学感恩歌曲《感恩一切》时, 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最想感恩的人是谁, 当你站在最想感恩的人面前时, 你想用什么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呢?当遇到学生感恩的对象是老师或同学时, 可以让学生践行。最后引导学生感恩伤害过自己的人。通过这样富有趣味性的践行, 学生的学习兴趣暴涨, 营造出了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开展合作性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努力,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作为一名音乐老师, 要学会把握好合作性学习的度, 从而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 小组合作。教师在合作性教学前, 先根据学生的能力、成绩进行合理的分组, 以保证每个小组都有各类的角色, 尽量缩小小组间的差距, 让每个小组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其次, 结合实际。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验, 加强互动, 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如教学《小雨沙沙》, 可以结合天气, 让学生感悟细雨沙沙时给万物带来的勃勃生机, 从而感受其轻松、愉快的旋律, 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音乐教学中来。
四、开展游戏式教学
游戏式教学一直被传统观念较强的教师所排斥, 认为会使课堂气氛乱七八糟的, 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其实,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正像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那样:“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 充分利用游戏式的教学, 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教学《找朋友》时, 我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做邀请者, 游戏规则是:唱第1~2小节时, 邀请者边唱边拍手踏步走到所要邀请的学生前;唱第3~4小节时, 邀请者向被邀请者做邀请动作, 左右各一次, 被邀请的学生则站起;唱第5~6小节时, 邀请者与被邀请者之间相互敬礼、握手;唱第7~8小节时, 两人手拉手, 互换位置, 邀请者坐在被邀请者的座位上, 被邀请者成为邀请者, 游戏继续。学生一边学习歌曲, 一边玩游戏,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去找朋友。通过这样的游戏式教学, 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五、联系实际生活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作文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作文兴趣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得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作文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老师应在“新”字上下功夫。
首先,教师布置的作文方式要“新”,防止不根据学生基礎和写作技巧实际,教师主观布置一个题目,提出几项要求后,强制作文的做法,特别是对刚上中学的初一学生,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他们刚离开小学那种活泼、幼稚、充满幻想的生活,迈进中学大门,对周围一切感到非常新鲜。加之教师经常讲授做人的道理,开始注意观察生活本质,他们写生活也是单纯罗列生活现象,加之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写出的文章自己都不很满意,交上来就是为应付教师。把作文视为学习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产生作文兴趣尤为重要。新颖的布置作文方式,可以唤起他们的作文欲望。把空洞的布置课变为生动、丰富的指导课,通过工作实际,以下几种方法效果较好。
第一、析题范文法。
教师在布置作文的时候,应针对题目提出几个问题:从题目看写作范围是什么?应确定怎样的中心思想?通过哪些材料来反映这个中心?将怎样安排这些材料……提出这些问题对写作文不感兴趣的同学有很大帮助,最起码对文章中心思想,布局谋篇有了明确的认识。心中有数了,接着教师再根据析题内容,念一篇教师预先写好的小文,让同学看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还应加强?你将如何改进?如果你写此文章怎样安排才更合适?这样可以引出学生的思想,消除了作文的为难情绪,变被动为主动。
第二、回忆引导法。
每个学生经历的事情是很多的,但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不予留意,不细心体会其中意义和感受。提笔写文章的时候,想象的成份多一些,叙述时主观经历和客观叙述往往脱节,多不从主观上体会,只是凭空想象去写,写出的文章很不感人。教师要注意采用回忆引导法,引导学生对经历过事情的回忆,细心体会其中感受。样写出的文章就有真情实感了。如:要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怎么做?我曾怎么做?这样从生活中的经历来引导学生对所记的人或事去体会和感受,会使他们有一种亲身经历感,即使是虚构,也能进入所写的人或事中,有了真情实感。
第三、广泛设想法。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到的文章很多,每篇文章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值得借鉴的,可以通过学习开拓学生写作文路子。比如我们学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我志愿军战士高尚品质,讲此文时一方面要讲清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讲作者是如何选材的。讲完之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新时代大兵的文章,教师负责收集材料,从多方面尽量多收集一些,然后让学生以《最可爱的人》为题写文。抓紧一个中心去选材,学生收益很大,学生在错综纷杂的人物材料中准确选材,克服了过去材料一多,什么也舍不得丢,面面俱到的毛玻同时以课文为样板,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设题训练。
题目是文章的“眼”。题目新颖集中,可以吸引学生,唤起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提高学生细致的观察力,看到他往往不易抓住的素材;也可以造成作文一定的难度,写出一部分质量高的文章来,防止了千篇一律。如果题目老是《祭扫烈士墓》、《记一次植树活动》、《运动会上》等,学生感到年年如此,不用太费脑筋,只要写出一次,以后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再者,批改方式也要新颖,才能保持并加强学生的作文兴趣。批改方式除教师眉批、面批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批,也可以采取教师领学生一起批和学生分头批的方式。教师领学生一起批,从学生作文中选出2—3篇中等作文,刻印发给大家,先理通文字,再看中心思想、布局谋篇等方面。然后师生从头开始一句句一段段讨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哪个句子不通,应怎样改正……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提出见解和修改意见。学生分头批,每人一本作文,教师提出批改内容和要求,然后收上来。主要看修改情况,打分平等。通过这些,学生间距离可以缩短,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另外,学生改学生的作文倍感亲切,没有拘束,便于学习长处,启发创新。还注意稳定学生作文兴趣,那就是讲的时候要注意多帮助奖励,少批评训斥;多教给方法,少空头说教,要善于因势利导。讲评作文要以表扬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写作成绩,哪怕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要充分肯定,在肯定的同时,还要细致评点,使学生可以摸到布局谋篇的路子,表情达意的方式,鼓励他们要敢于创新。
邗江区蒋王中心小学 陶菊翔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从小培养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国画教学在幼儿时就已经开展, 而在小学国画教学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笔墨的运用技巧较难掌握,二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造成孩子的作品过于成人化,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国画太难学,索性与国画绝缘。因此,在小学阶段应当加强对国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是创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对美术活动感到愉快与充满好奇,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使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缺乏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它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在单位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质和量,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故事的导入,产生兴趣。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
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葡萄图》,作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就寄寓在画面之内,进一步体味到了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如在临摹齐白石老爷爷的《群虾》,我首先向学生讲述齐爷爷画虾的故事,再出示群虾范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齐爷爷是怎么样画出来的?”(要求简单描述画面的形象、线条、笔法,引导学生说出从画面上看到的东西。)再让学生讨论和评价:“你觉得齐爷爷的画好看吗?齐爷爷画画时是怎样用墨的”“他画的虾子每一只是否都一样呢?”(观察虾的身体弯曲的不同姿势,虾细长的前腿在水流中顺势而动,捕食小鱼,小虫的样子。)“你喜欢他画的画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线条学画群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审美情感,发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优势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作品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同步运行,弹奏出一曲美育的颂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个性。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二、欣赏名家作品,增强兴趣。
中国画十分重视对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要求画面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构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处理空间具有及极大的灵活性。画国画是用心在描绘生活,画面自然会
呈现具有的形、神以及气韵。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及风格,来激发学生的种种思想感情。例如在欣赏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时,虽然同学们在生活里都看过、吃过虾,但我在讲解时特意买来了虾,把它装在透明的水缸里带来,结合着作品讲解。这小小的举动,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情绪高涨。通过比较,同学们感到作品中那神情毕肖、透明而富有弹力的躯体,那浮游自如的动势的虾不是画在纸上,而似乎是“活”在水中,从中体验到了画家高超的笔墨功底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这比干巴巴的讲解要好的多。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是我提高学生欣赏兴趣的方法之一。兴趣好比促进剂,运用的好,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在兴趣的培养中,往往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选择适宜的表现形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欣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带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兴趣有了,定向发展就形成了乐趣。古人说:“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启其蒙而引其趣”。也就是说:乐趣是靠引导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当学生的兴趣已不再停留在个别事物的表面了,而是要探索和研究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时,这样深入研究兴趣就更浓了,更热烈了,从而产生了乐趣。,三、在“玩”中学习、提高兴趣。
国画和其它画种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我注重 “观察----体验----发现-----想象----创造的心理发展过程,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中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侧画,坚画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量多、少会产生浓墨,焦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使学生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再引导学生掌握国画几种常用的运用名词,如运笔有中峰、测峰、拖笔等。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玩是每一个儿童 的天性,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金鱼》让学生用手摸摸鱼,用手浇浇鱼,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形体特征,以及金鱼的动态。再让学生动手画画。首先让他们自己多次尝试感觉墨画在宣纸上产生的变化,并想象成形态各一金鱼。其次让他们观察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画的什么地方不一样,自由讨论如何下笔才会好看。这时老师再给以适当的提醒如墨色的对比,笔触的简单应用等,指导学生愉快作画。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对国画产生兴趣。
四、鼓励表扬、持续兴趣
表扬激励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肯定,是使学生兴趣持久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听到了老师的表扬与鼓励,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不仅心理上得到了一种满足,更鼓舞了他们的学习劲头。如画《鱼》时,部分同学认为,只不过是画条大鲤鱼,在莲中嬉戏,平常的很。我在鼓励表扬了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路,学生们顿时思维活跃起来,马上想到了“连年有余”这一成语,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美好的心愿。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国画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和空间,展示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保持对国画的兴趣,耐心倾听学生所表现的作品的内心世界并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听学生心中的语言,了解学生在每一个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体验,不随意下定语“不好”“不行”“怎么这个样?”等注重儿童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会使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可以放心地去做。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积极主动的培养小学生国画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乐趣,并且强化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形象记忆和思维能力,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去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的经验得到丰富,心灵得到净化,从中感悟自然、人生,最终达到欣赏艺术的目的。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摘要】本文对某校初
一、初
二、初三学生进行了自我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自我锻炼的习惯。鉴于上述结果,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本文提出了具体方法、措施。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等几个方面,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强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兴趣体育锻炼习惯 课外体育活动
1、前言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兴趣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无疑也应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2、研究对象和方法:
如何注意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我带着上述问题,设计了学生自我锻炼情况调查表,对某校初
一、初
二、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从七个方面了解学生对自我锻炼的认识和自我锻炼的情况调查,见表:
初
一、初
二、初三学生自我锻炼抽样调查表,以下选择答案中,每一题都必须填上你认为最合适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答案作答人数作答%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增强体质14683.41、你认为体育锻炼对你有b.调节学习2313.2c.妨碍学习63.4
a.是6134.92、你现在每天锻炼是否己成习惯 b.不是8548.6
c.开始2916.6
a.球类12571.43、体育锻炼中你最喜欢的项目b.跑步42.3c.健身健美类型4626.3
a.体育课堂教学6738.34、你获取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来源b.体育理论课讲授95.1c.课外读物9956.65、你认为体育教学中分组练习对培养a.有14683.4自我锻炼能力有无积极作用b.没2916.6a.课程负担太重6838.96、影响你每天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b.场地设备差1810.2c.其它8950.9
a.为通过达标(中考)8246.97、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b.为丰富课余生活3218.2c.增强体质6134.9
中学不同小学,学生们来自各个学校。在小学所受的体育教育,有一定的差别,各校的体育师资、设施等条件的不同,使学生所受的体育教育和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也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
3、结果与讨论。
从回收的175份调查表中得知,学生中认为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的146人,占83.4%:现在每天锻炼是已成习惯61人,占34.9%,不是85人,占48.6%;锻炼中最喜爱的项目,球类125人,占71.4%,健身健美46人,占26.3%,影响坚持锻炼原因,课程负担太重68,占38.9%,场地设备差18人,占10.2%;其它50.9%。从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尚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我们有以下几点做法。
3.1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 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3.2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3.2.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3.2.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2.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表现出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3.3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素质好、弹跳能力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弹跳能力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
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3.4 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改变中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各学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式单调。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 体育的传统。四是开办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3.5 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跨跨,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4 结论:
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的同时,第一、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奋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第二、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第三、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第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第五、利用学校的宣传工作,如广播、宣传窗等,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知识面的来源,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综上述,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我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某校被评为市业余体育训练基地,在市各项体育比赛上多次获奖,并在市办学水平评估中体育这方面取胜得优异成绩。但这仅仅是个良好开端,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理论依据,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1)卢闻君 探讨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体育教学2002(5)17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90-0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欲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调动的参与意识,激发的写作兴趣
1、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课前5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已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
3、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在作文训练课上,我们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一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隋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前不久,刚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又该让学生进行写作演练了,根据本单元写作的要求,是记自己成长中的烦恼。作文布置下去后,第二天,同学们陆续地交上了自己的作文,很多同学在作文中都流露出上初中后学习上的不适应,甚至是学业负担带给自己的诸多烦恼。其中,有一个同学就特别提到数学带给自己的苦恼,在作文的最后她发出了这样的“呼救”——谁能帮帮我,我该怎么办?于是,我给她批上这样一段很平常的话:有一个人能帮你,那就是有自信心的自己,更何况,数学老师在课后还说你在数学方面有进步呢!从这以后,我不仅能察觉到这位同学在写作上有了更大的自信,还听说她在数学课上表现很积极。试想,如果自己当时评改作文的时候,就是简单的—个等级和日期。她也许会如此茫然下去,永远找不到自信,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一、用“爱”字当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教师要关爱学生,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催化剂。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爱,自然“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会倾听、尊重、理解、接纳,与学生平等交流,要多表扬,少批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要善于发现,及时表扬、鼓励,用自己的真心去唤醒学生的真情,只要你仔细观察,即使是最愚笨的孩子,也有他杰出的一面。“教育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也许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
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对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给予表扬和激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自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参与”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个体。教师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学习环境,把参与权利还给学生。皮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不是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的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达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内容更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如在一节数学课上,我让学生用数字来猜谜:0+0=0(一无所获)1x1=1(一成不变)1/2(一分为二)333、555(三五成群)1、2、3、4、5、(屈指可数)等,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回答。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学生的情绪很高,气氛活跃,原来几个简单的数字,经过一些简单的符号、算式加工,还包含这么多寓意、情趣。
三、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话,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地探索与思考。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只局限在书本和教室中,教学形式单一、封闭,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实行多渠道开放式教学。如在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动手制作2015 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等;在教学“利息”前,让学生做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地完成了这一特殊作业。上课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地说着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
这样,既避免了利息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06-08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10-3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12-19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11-08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09-14
论如何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07-01
如何培养小学美术兴趣07-15
简析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10-15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