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精选12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篇1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 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 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 角色。

二、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三、布臵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四、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

学生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

另外,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 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最后,为了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除了认真组织好小组讨论外,还必须做好小组讨论后的汇总工作。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组和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在新 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

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在交往中,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别人提出疑问时,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要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教师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的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在恰当的地方,如何打断别人的谈话,陈述自己的观点;自己说话时又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

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

六、进行合理的评价

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提高能力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 我们要注重改革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但是, 学生合作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重“合作”, 轻“个性”。有大部分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把教学重点放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上, 更热衷于形式上的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讨论”过于频繁出现, 这样, 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二是重“结果”, 轻“过程”。从学生方面看, 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注重于问题解决的结果, 而不是过程。从教师方面看, 教师只重视结果评价, 却忽视过程评价。这样, 就会无意中扼杀某些富有创意的思维。所以, 我们从实际出发, 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进行研究。把小组合作学习优化起来, 也就是把小组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 把个别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 以群体智慧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问的多, 讲的多, 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的“特权”。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讲, 学生听, 似乎天经地义。这种教师“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已经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 以课程为依托的要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已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新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教师注重营造和谐氛围, 让学生敢于交流。实行教学民主,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自由、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合作交流的“教”与“学”的互动方式, 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能够生动、主动、活泼地学习, 真正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敢于质疑, 大胆交流,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敢想, 敢说, 善于合作, 善于交流。给合作学习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构建组织形式,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基础。合作小组的组建, 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科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 一般情况下, 前后桌4人组成一个小组。教师应对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分工, 在每个小组中确定一名组长担任记录者、汇报者等角色。但也不是固定的, 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调整人员, 定期轮流担当角色, 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样, 学生对合作学习感受到无限乐趣, 使他们都乐于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建立, 应是学生语文能力资源的一种整合。一要层次搭配合理, 二是就近组合, 三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整个小组具有凝聚力。因此, 教师应全面考虑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业水平、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兴趣特长等实际情况, 通过民主集中的原则, 确定合作学习小组。同时, 也为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

三、指导学习方法, 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情境, 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互相启发与争辩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受益匪浅。例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 教师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反复朗读,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互相讨论、交流, 深入理解。小组成员人人发表意见, 加深理解“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 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 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 教师也要参与到小组交流当中, 师生共同讨论这个“人生意义”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 而在于为科学做出贡献, 为人类做出贡献。从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献身科学的人和他们对科学精神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自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指导学法, 才能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得法, 交流更有效。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 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积极地参与合作与交流, 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四、开展合作交流, 学会合作技能技巧

在合作交流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虚心学习, 让学生学会关注。只有学生学会了关注, 才能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同学的交流, 学会倾听, 学会“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合作学习的时候, 让每一个同学都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交流, 别人交流时, 要聚精会神地听, 并认真地思考别人的发言, 学习别人的好意见、好思路, 同时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 这样才会引起共鸣, 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成果, 学会共享, 学会创新。小组合作学习, 很多时候会听到组员提出来的不同问题, 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都是创新的成果, 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让学生关注别人的成果, 分享学习交流的成功和快乐。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篇3

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难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提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

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告诉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提出;遇到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当然,这些技能和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靠课堂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做起:(1)培养小组成员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成员都要服从小组的领导。(2)引导学生学会修正意见,使其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并产生新的见解。(3)要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如学生在表述观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我认为……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题目中这样写……”等。(4)引导每个小组进行反思。如这一次合作,我们找到了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都赞同这个观点;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都理解了这个问题,还提出了哪些有创意的问题……通过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和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定感疑惑。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建立长期合作小组。即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授课环境等因素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研究设计,小组人数一般以2-6人为宜。常见的分组有:(1)固定分組。就是根据学生座位较为固定的特点,前后邻座的几个学生组成一组,如同桌或前后四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这种分组有一定的稳定性,优点是随机进行,操作方便。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安排座位时应考虑小组成员的特点,每个小组应包含学习成绩不同、能力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以发挥优等生良好的带动作用。(2)按类分组。即按照收集、处理信息的类别分组。(3)自由分组。即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学习。如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表演,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另外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优,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要更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值得注意:

1、合作学习不适用所有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简单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无须小组合作学习。有人认为探索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作出某种有价值的预测发现)、拓展性的训练题(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思路)、比较性的分析题(要求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答案)、多步骤的操作题(设计比较复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分工协作)等,要求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学习任务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其效果将更好。

2.教师要控制好学习进度,进度不能太快,容量不能太大。学生学习同一材料的速度是不一致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能力差的学生要么跟不上小组的速度,要么生吞活剥学习内容,勉强赶上。如果小组因害怕差生掉队,而放慢甚至暂停小组学习,辅导差生。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3.课堂教学中要摆脱小权威效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异质小组内不可避免地出现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的局面,这阻碍了全组成员平等参与小组活动。尤其对于内向、文静的和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利。“小权威”往往独断专行,包办任务,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全组的想法。那些内向的学生不敢或不愿表达思想,作出自己的解答,最后沦为“复制”“小权威”思维成果的听众。不仅如此,“小权威”的出现还会为懒惰的学生营造“避风港”。懒惰的学生在小组内不出力,却享受小组共同的成果,这样需要调动全组成员发言的积极性,消除内向、文静的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自卑心理,在平等的基础上让这些同学畅所欲言参与小组讨论,以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4.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好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冲突。由于学习小组内各个成员的个性、背景等各不相同,小组内容易出现争吵、不愿合作的情况,如果教师不采取恰当合理的处理措施,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小组成员之间和谐的关系。

5.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对有关小组成员进行奖励和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将采取一些模式来鼓励学生。例如在小组的每一个人完成了一个工作单元或一次好的测验时,将其总分进行汇总,按小组的成绩(即分数)决定是否给予奖励;另一种模式是按小组的得分进行平均,把平均分数作为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以平均分作为是否给予奖励的依据;第三种是一个小组完成一项集体任务得一分,在一段时间内所得到的分数作为这个小组每个成员的得分。这三种模式对小组中某些成员是不公平的,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对有关小组成员进行奖励和评价。

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控制好小组人数。合作小组规模究竟多大为宜,合作学习研究者没能达成一致。有的主张小组人数应该尽可能的少,以便保证小组内人人有责任,每个人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活动。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小组人多有利于形成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这样会造成实践中教师随意安排小组人数,导致合作学习低效。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篇4

我学习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策略》,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注重小组的构建。

学习小组的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如果随意将四名学生放在一起就算是一个学习小组,那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组建好学习小组,就要对班上全体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反复斟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和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通盘考虑之后再进行合理的搭配,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促进每一位同学能都在小组内有效地提高。

2.精心选拔小组长。

在平常的合作学习中,我发现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人物,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的关系。组长的能力、水平、性格决定了小组的提高与进步。我们习惯地认为成绩好的就能当组长,可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有的成绩好的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不折不扣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却没有管理和组织的能力,还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贪玩、不乐意帮助差生,这样的学生也不能当组长。我们挑选组长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只看成绩,而必须挑选那些管理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最重要的一点是责任心强,愿意耐心细致地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3.发挥集体荣誉的功效。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持久性也很弱,让他们四个人围坐在一起,为他们叽叽喳喳地说话提供了方便,为他们说笑打闹也创设了机会,不但不能高效,反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的策略是: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家,一个小组里的四个同学就像一家人一样,有福同享,有错同惩。如果一个小组里的四名同学表现都很出色,那就奖给他们一颗五角星,一个星期进行评比,拿星最多的一个小组就出现在班级荣誉榜上进行表扬,老师也会通过校信通将优秀小组的学生名单发送到所有家长的手中。如果小组里有同学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倾听,偷偷地做小动作,在课上说笑打闹,他所在的小组就会被减掉一颗星,就会影响到小组集体的荣誉。这样一来,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就会格外关注组员的纪律,及时提醒做小动作的同学,其他的组员也会为小组的星星而做出很大的努力,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积极表现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小组获取更多的五角星。

4.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因为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与他人的协调能力差,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为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教师就要耐心细致地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充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而不是让合作学习仅仅流于表面上头靠头的说说笑笑。

学会聆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取得高效合作的关键。 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不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会使教学活动无法深入开展。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学会倾听,而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努力听清楚别人要表达的意思,在认真倾听之后还要学会积极地思考,对他的发言作出相应的评价。

学会述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学生要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发表意见。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了解别人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和探究。对于发言的学生,要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表达清楚,要讲得有条有理。而面对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袖手旁观的现象,小组长要积极地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激发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而不是不闻不问,更不能取笑、鄙视甚至是嫌弃。

学会守纪:要想获得有效的合作效果,纪律是非常重要的,在有效的时间内,所有的组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讨论与思考中,才能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控力很强,在我们平时的合作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认真积极地思考,也有少部分学生沉浸中自己的世界里,偷偷地做着小动作,抑或是装模作样地在听,其实心早就飞到了学习之外。所以,一定要和孩子们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一个组里四个人是两两相对着坐的,谁在做什么,都一目了然,看到同伴心不在焉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如果提醒了仍然不听的,可以在课后给予适当的处罚,让他记住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守纪。

学会思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光会听、光会说、光会守纪,还远远不够,还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当组内的伙伴在发言的时候,我们要用聪明的大脑积极地思考,他说得对不对?我有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我能不能想出另外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要学会挑刺,我经常鼓励我们学生去挑别人的刺,当然,要挑得有理,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水平,培养了爱思考的好习惯。如学习一个生字,学生就能说出好多种方法:数笔画、写笔顺、注拼音、找朋友、看结构、换偏旁等等。

浅谈培养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5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里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这样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很多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呢?这也是许多教师所困惑的。就此问题我提出如下几点个人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1、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合作意识的萌动,往往就是从一个游戏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精心编写教案,联系实际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并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2、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论、意见综合等,建构起新的、深层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因此,积极有趣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

保持合作兴趣的最佳措施。

3、在成功中增强合作观念。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从而往往能达成学生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要我合作”进步到“我要合作”。

二、精心组建小组,形成合作团体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难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义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小组规模:一般情况,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这样前后邻座的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时比较方便,同时讨论起来很热烈。

2.合理分组:科学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分组时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为组内互补互助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接触和合作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优,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3.明确分工。合理明确的分工是保证合作学习的基础。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任务,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有合可以保证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除了按任务分工外还可进行角色分工,如轮流担任记录者、分析者、检查者、解说者、答题者等。在分工中还要注意经常更换角色,使体会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并从中学会互相理解、体谅、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4、合作时间。因生而异,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探讨的情况,以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三、指导合作方法,授予必要技能 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具有独立学习的潜能。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及积极性的能力,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摸索,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课堂中首先应教会学生以下一些主要技能:

1.说明与听取

要求学生能正确清楚地向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言语简明扼要,紧扣中心;能有序发言;教会学生如何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尝试站在对方角度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能耐心作出解释;对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批评,勇于接受,并表示感谢。对别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对方

说完,自己再提出等等。

2.帮助与求助

主动关心其他成员,热心、耐心提供帮助,不嘲讽讥笑;提供帮助时说清方法和理由,协助完成而不直接代替;对给予别人帮助表示乐意;遇到困难主动请教,说清求助内容与希望;态度要谦逊;对获得

帮助要表示感谢。

3.组织和鼓励

明确小组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善于分配处置各人的任务,明确个人责任,安排合作进程;关注并调控小组合作状况,对影响合作的行为及时制止。激励小组发展性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促进;对同学讨论提出的各种意见进行整理;鼓励胆小或困难的成员发言、承担任务,并给予更多帮助;对别人的正确观点可点头、称赞以表示赞同或赞赏。

4.思考和处理

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要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生通过熟读、精思、品味、感悟形成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坚实的基础,才会显现成效。当然,合作中由于各人的兴趣、性格、思维方式等的不同,难免会产生分歧。此时要教会学生以平和心态冷静处理,先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再明确充分地表述看法和理由。在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应按少数

服从多数原则执行。

四、发挥教师作用,有效监控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着重发挥以下组织和指引作用:

1.观察和参与

学生开始合作后,教师并非无事可做了。在合作学习中的信息,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注意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确定了解小组达到目标任务的情况,和小组成员间有效合作的状况。为此,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全合作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观察各层次成员的各种表现,分析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信息,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注意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引导与帮助

有序高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教师除了直接的言语或行为指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口头表扬和个人加分)等多种手段来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全体学生的合作热情,这对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如学生在表述观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我认为……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课文中这样写道……”等。还有,在学生合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此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作补充说明、提供辅助材料、工具等,使学生的合作继续进行。总之,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于学生“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对于学生“力所不及”的问题,则要引导学生解决。

五、注重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失去了评价的良性制约,合作学习也将难以有效落实。语文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潜能创造了机会,其学习结果也可以以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评价不可能沿用传统的“一把尺子”、“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而是要针对每个同学在合作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其实合作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通过合作,获得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培养,通过这些学生往往会受益终生。

习惯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需要慢慢养成。小组合作学习是充满乐趣的、生动的。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安全、和谐的合作环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篇6

李丽

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 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学生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教师在吸收新知,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均会投入相当多的心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教师也由于小组互动的机会能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并能以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缩短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距离。

二、了解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二种情况: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冷场。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3、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等。

三、小组成员的组成有了更科学的分配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四名是中等生。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1 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但异质分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低分生由于不能高质量的参与而变的消极,聪明爱炫耀的学生也是消极的,因为他们认为同伴太差而不想总是给同伴解释。如果有时能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不同适当进行一些同质分组,学生的合作效果会更好。比如学习任务较开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结论,这时就可采用同质分组,这样更利于发挥积极性,更利于交流。

四、掌握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专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解决知识的难点。对有疑难的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在作一适当引导后,让学生去合作、探索,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攻克难关。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处。这时运用集体的智慧,全班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好带差,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就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此外,在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五、明确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

近来,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还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分工:领导者、记录者、联络者、检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增进角色的互赖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都是不行的。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而另一些人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六、了解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从评价功能看,主要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小组合作活动中;激励功能:通过评价,肯定和鼓励被评价者,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教师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导着、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篇7

一、小组合作成员的优化组合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质量, 教师要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教材的深浅精心搭配组员, 认真编排座位。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好。其中, 教师要培养一名学生当小组长, 把小组要完成的任务交代给小组长, 并且引导他们组织完成任务, 学会记录成笔记, 然后汇报给教师。做得好的, 教师要给予肯定表扬。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 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它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 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 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习, 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 小组合作讨论, 促进学生情感交融

小组合作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主要问题, 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它的最大特点以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活动为中心,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多向交流信息, 能适应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学生在小组平台中既学会了知识, 又促进了情感交流, 还得到愉快情趣的培养。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积极组织学生讨论, 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的机会。如围绕反馈环节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 学生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判断来解决问题。讨论一般程序:讨论———交流汇报———小结。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 出示遮住其中两个角的三角形 (见下图) ,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是哪一种三角形, 为什么?各组讨论气氛十分活跃。汇报交流时, 每组学生一致同意图2是直角三角形, 图3是钝角三角形。而图1, 有的组说是锐角三角形, 有的组说是钝角三角形, 有的组说是直角三角形。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这三种情况可能性。通过再次讨论小结, 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角形按角的分类。最后, 学生都同意图1只知道一个内角50°, 是不能确定是哪一种三角形, 因为它有三种可能, 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可能是钝角三角形。采用在小组中讨论探讨新知, 能使学生参与发言、参与机会成倍的增加, 并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等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对教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 组织小组操作,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取知识才能学活, 也只有经历思维过程获取知识才能把知识学牢固、理解更透彻, 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操作的过程实质上是智力活动的过程, 学生利用学习工具操作, 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探索使其思维逐渐展开并获取知识。如教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前, 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接着, 我引导学生沿着对角线把准备好的图形剪开。 (1) 长方形剪成 (如图1) 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2) 正方形剪成 (如图2) 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 平行四边形剪成如图3或图4分别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或 (钝角) 三角形。

接着, 我要求学生把剪成的图形拼成原图形, 并让学生思考新图形的底和高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 一个新图形面积和原图形面积又有何关系?然后, 我让学生在台前演示, 使学生在剪拼中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原图形对应相等, 三角形的面积只有原图形的一半, 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学生通过剪拼的直觉操作过程来深刻理解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 硬塞给他们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他们不易理解。针对这一情况, 我采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 主动参与探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课前, 每组都准备几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和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操作前, 我出示问题: (1) 怎样能较快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2) 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3) 长方形面积该怎样计算?学生一边摆学具一边根据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气氛十分活跃。我再请几个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在长方形纸板上摆出小正方形, 并说出操作过程和三个问题探讨的答案。如一学生共摆出8个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图1) ,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

一排摆4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宽2厘米, 正好摆2排, 一共摆了2个4平方厘米, 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也就是它的长和宽的乘积, 4×2=8平方厘米。另外, 几个小组的学生也汇报展示了他们的合作成果。如下图 (图2) 。

这时, 教师指名回答并肯定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它的长和宽的乘积, 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以上这种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共同操作, 各抒己见, 互教互学, 发挥集体的智慧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产生了自获新知识愉快心态, 易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 这样的学习形式, 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 采用小组竞赛, 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争强好胜的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 创设成就情境, 提高成功动机。为了调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为了使水平高的学生不必枯守费时, 教师在分组时可将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组, 再分给不同层次的几组赛题, 题量上不封顶, 每次都争取让大部分学生完成分内的题量, 削弱失败感, 使中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增, 并使每组都产生一名优胜者, 这样可以起到鼓励中下水平学生积极的作用。

总之, 小组活动的内容有很多, 如练习课或复习课时, 要联系的知识较多, 可采取学生分组学习教学方案, 每组找一主持人上台讲课,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从旁点拨的“兵教兵”形式, 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 教得有趣, 还能增强他们钻研兴趣, 使学生在成功中提高数学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篇8

关键词:小学教学;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39-02

合作学习是小学年龄阶段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集体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1、任务不明确

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布置小组合作任务,以致于小组交流的问题过易或过难,过易的内容浪费了教学时间,而过难的内容使小组交流出不来结果,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项交流任务,使课堂杂乱无章,时间不够用。

2、小组分配不科学

一般的小组分配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身高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的分组不科学,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正确的分组是将好中差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以便于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规则不明了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分分嚷嚷立即开始讨论,教室里马上会出现一片热烈的讨论场面,但是这种讨论看似热闹,实则混乱,学生争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有的小组则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同学一言不发,不是没有动脑,就是趁机搞小动作。

4、分工不合理

小组合作成员每人都应该有各自的分工,有的负责读题,有的负责汇报,人人都有任务,人人都在参与,发挥好每个成员的作用。

5、时间不够

由于小组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因此往往是教师问题发出后片刻时间就宣布合作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止,有的小组还没有讨论出结果,达不到合作的目的,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合作热情。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好小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呢?

一、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为了提高课堂合作交流的效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设计出合理的合作交流内容,既要考虑到题目的难易,又要考虑到时间,还要考虑到重难点,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组建科学的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不能随意将四名学生放在一起就算是一个学习小组,要组建好学习小组,就要对班上全体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反复斟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和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通盘考虑之后再进行合理的搭配,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三、增强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和持久性差,让他们四个人围坐在一起,为他们说笑打闹创设了机会,不但不能高效,反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如果小组里有同学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倾听,偷偷地做小动作,在课上说笑打闹,他所在的小组就要一起受处罚,这样一来,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就会格外关注组员的纪律,及时提醒做小动作的同学,其他的组员也会为小组的荣誉而做出很大的努力,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积极表现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小组胜于其他小组。

四、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为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教师就要耐心细致地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充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五、精心选拔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人物,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的关系。组长的能力、水平、性格决定了小组的提高与进步。我们习惯地认为成绩好的就能当组长,可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有的成绩好的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不折不扣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却没有管理和组织的能力,还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贪玩、不乐意帮助差生,这样的学生也不能当组长。我们挑选组长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只看成绩,而必须挑选那些管理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最重要的一点是责任心强,愿意耐心细致地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六、小组长要定期轮换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组织水平。作为教师,不能因学生的差异就剥夺学生锻炼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而要致力于在学生原有的能力基础上使其能力得到提高,当第一位组长已具备一定组织能力时,就要更换组织者,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组织能力,产生多位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

七、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因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积极表现,有的学生不爱发言,有的学生学习不够认真,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及时对讨论进展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给予合理评价

课堂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希望自己在小组交流中有突出的表现,还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以及其他学生的欣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以使学生受到鼓舞,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反之,错误的评价,一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会使学生灰心丧气,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如何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论文 篇9

在我国,儿童缺乏合作意识和技术的问题比较普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和他人合作,不会分享的现象屡见不鲜。著名社会教育学家、哲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的确,一个真正懂得合作和具有互动精神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得合作且冷淡孤僻的孩子在管理科学中会遇到许多麻烦,成为一个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人。因此,就需要他们从孩提时就要学会相互理解、交流、竞争与尊重。儿童期正是人与人之间合作意识与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作为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比如:让学生谈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会有红绿灯?没有它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进而引导全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表现。如果没有规则、秩序,就如同马路上没有红绿灯,课堂上也会乱成一团,发生“撞车”现象,最后谁也得不到机会。那么课堂规则又是什么?那就是学会理解、尊重和团结他人,学会亲近别人的发言意见。逐渐在孩子头脑中接识合作的意义,萌生合作的意识,增强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愿望。

在孩子们有了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沟通的意识和概念后,为了有效的组织开展美术课中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关键,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新型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当作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而把生生互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实施生生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把学生:“异质”分组。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知识、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几个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那么,作为教师要事先对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绘画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等进行综合了解,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将他们分成若干人一组,构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富有变化的“梨”型,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配组合,争取小组间的零距离,实力相当。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就不会出现案例3里的情景,由于临时凑合,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与训练,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从而使合作学习停滞于表面,时间浪费了,效率事半功倍。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确为学生增加了不少参与学习的机会,但教学操作中往往因为小组成员没有明显的个人责任,便导致了“责任扩散”现象:小组成员各自以自己为中心,一盘散沙,便出现了案例1的现象:在集体画《红灯停,绿灯行》中,由于没有整体规划、分工到位,学生只顾自己画自己想画的,根本没有考虑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意见,以致出现了若干个红绿灯,若干个太阳的不和谐现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更有甚者是小组便成为了部分孩子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湾”。如案例4出现的问题:因为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中,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了小组内最活跃的一份子,他们的才华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主动性差,无形中失去了思考、表现的机会,而一定程度上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他们只好选择“沉默或逃避”,成为了美术活动的远观者。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教师要提醒组内每个成员要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案例4中《童话屋》一课,各小组合作绘制前,先选出组长,再由组长根据组员特长进行协调分工,哪几个同学负责剪“纸砖块”,哪几位同学负责设计童话屋的造型,哪几位同学负责粘贴等等。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又比如:湘教版五年级下册《家乡美》一课中,可采用六人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小组成员各自发挥最擅长的一面,有负责画图的、有负责排版的、有负责剪贴的、有负责装订的、有负责写作的,还有负责表演的。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与分工,都有表现自己最亮一面的机会和平台。等一段时间后,组内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组与组之间也可以适当调整,重新组合,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感受、锻炼与提高,使学生的美术知识、个性思维、创造智慧及审美水平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所启发,所建构。此时,教师要鼓励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人发言,观赏同学的作品,让每个同学在活动中都能做到:会观赏、会评述、会倾听、会表现,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要让每个人认识到,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所在的小组其他同学负责。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品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在教学中,若要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就要针对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多创造适合学生心身发展的集体美术活动,给学生营造培养合作精神的空间和舞台,激发学生强烈的合作欲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焕发活力。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巧设悬念,精心设疑设难,要让这个问题或这个活动在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急需和别人交流或合作的时候,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达到最佳状态。如在六年级老版教材《肖形印章》一课中,教师问什么是白文(阴刻)与朱文(阳刻)?他们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此时的学生面露难色,教师趁机给每组发两枚图案相同,但刻法不同的印章,说:“请大家3分钟后告诉我答案。”同学们三五成群的凑到了一块研究起这两枚印章来,摸的摸,看的看,印的印,说的说,相互交流着,此时的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还在,有学生合作学习时,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美的方法。不要因担心合作过程会耽误过多教学时间而中途中断学生的合作讨论,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绝不能因小失大。

再次,还有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可以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直接对学生参与情况、合作能力及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换工具材料;是否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尝试;是否善于发表个人看法,听取意见;是否合作愉快,作品效果好。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也让每个成员体现出在小组中的价值。比如:在《闹花灯》这一课中,教师分别给六个小组分别发了一个做好的花灯模型,让各小组分别探究一个不同的问题,进行“闯关”游戏比赛,在激烈的“闯关”比赛中,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一系列的学习探究活动,花灯的制作方法,撕、拆、贴、拼、画,材料的运用,制作的注意事项都一一得到解决。然后同学们在互动中制作,在游戏中彼此欣赏,在评述中得到审美体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无形的内驱力,培养了孩子们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在如何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方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合作愿望;

2、要科学组建、管理合作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3、要积极创设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基本点,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为人处事,学会和睦相处,这四点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有机整体。那么事业心、责任心、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已成为公民上岗就业的普遍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呢?

在实施有效教学这一段时间,在“顺学导教”的大环境下,虽然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但是从不断的尝试中得到一些体会,一、转变观念,更新方法

新的教学方式改变,强调学生学习方式也要改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不是以前的教师传授,学生记忆、模仿。但也不是所有的课都应该由学自己讨论,所有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发现,教师告知学生现成的知识就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

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第一、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于生机。

第三、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第四、学会遵守组织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的学习,人数不多,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注重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主要是“撑船者”,不能代替学生“划桨”,否则学生永远是乘客,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针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重点问题或操作练习;也体现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前提下积极参与讨论、启发、引导、鼓励、反馈,如发现未曾预料的问题可及时调整解决。教师同时又是巡视者和协调者,以确保正常课堂秩序,及时提醒个别学生,协调组间必要的信息联系。主导、巡视、协调者的角色密切了师生关系和提高了师生、生生交往密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划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释放“撑船者”和“划桨人”的智慧,也才能真正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会学习”迈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篇11

一、尊重学生,构建倾听平台

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小学生的向师性强,教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听讲,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绝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任何事;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

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课堂观摩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产生互相倾听的关系。因此,倾听是深入学习的首要条件。

二、真实倾听,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

佐藤学教授说:“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往往把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不论哪个课堂上都不乏边缘化的儿童,那么该如何关注这些学生呢?笔者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来发现他们的学习活动情况。比如要求学习相对困难的某小组汇报交流情况,一发言者站起来分别评价道:“××同学刚才在小组里发言的声音特别响亮,因为刚才老师在课上批评他声音太轻了,所以他在小组里努力改正了;××刚才表现得也很好,他平时上课不认真听,可是今天在小组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听得特别认真……”评价结束,笔者还请被表扬到倾听认真的学生把在小组里听到的信息说给全班听,学生复述得流利而自信。

三、主动倾听,触发思考与生成

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倾听的学习习惯,能够触发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反驳或者认可他人的发言。

1.引导学生在倾听中主动补充

以笔者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双龙洞》一课为例,学生是这样进行补充式交流的:“我从‘没法容第三个人看出船很小,更说明孔隙的小。”“我有补充,我还从‘再一字看出小船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我还有补充,你们都没有关注到‘仰卧这个词,不是站,也不是坐,必须躺下,躺平,这说明孔隙十分窄小,人只能躺着进去……”笔者曾反复引导学生去补充前面一个同学的发言,以促进学生主动倾听、顺势思考,在文本中找出新的线索,与前一发言者进行整合,同学们就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补充,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合作。

2.引导学生在倾听中主动质疑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很有帮助的。如笔者班里的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发现双方观点不同,他们会马上在小组里做更深入的讨论,进行分析、创造与整合。

3.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学会赞同

不少教师有这样明显的感觉,有时候学生虽然在听,但注意力大多只是集中在谁在说,怎么说的,或者是想抓住别人讲错的地方进行狠狠的反驳,而往往忽略了别人说的内容;同时学生又争先恐后地想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会进一步研究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的引导方式,对小组同伴说得对的地方,要教会学生用赞同的方式,或以点头、微笑、鼓掌表示赞同,或直接以言语的方式夸一夸……这些都能有效改善学生在小组里倾听的习惯,促进小组合作更加和谐地开展。

四、串联倾听,交汇思想

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里,一个人的发现往往会唤起其他人的发现,从而产生新的连锁效应。真正倾听后的发言往往是以“听了某某同学的发言后我想到……”的方式来展开的,是以他人的语言为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们思考的内容会更加真实,他们获得了生动而丰富的体验,他们的认识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超越,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少年周恩来在看到中华不振的现状后,会想什么呢?学生们是这样展开倾听交流的:“我认为他在想,我一定要把属于我们中国的领土夺回来。”“我不支持刚才同学的发言,他说周恩来在想一定要把中国的领土夺回来,可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团结起来,只有壮大国家,夺回领土才指日可待。”“对呀,其实刚才××同学就是告诉我们,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刚才你们的发言让我想到了,鲁迅就是用笔做武器与敌人抗争,振兴中华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倾听的不是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教师追求的应当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课堂”。愿每一位教师学会倾听,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愿每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在倾听中理解与丰富自己的体验。

走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能力 篇12

(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求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有的知识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 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 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例如教学“平均分”时, 让每个小组通过动作操作, 将50根小棒分给组里每个成员 (6人) , 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后, 确定活动角色, 就开始分工合作了。从学生小组活动中, 发现孩子数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如分小棒时, 有的是1根1根地分, 有的是2根2根地分……而这时可不急于引导学生该如何分, 而是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 充分地体验, 并在探索思考中得出该如何分会更节省时间, 更方便。此外, 分到最后, “还剩下2个小棒, 这时又该怎么办呢?”学生这时就开始畅所欲言了。有的说:“我们组有6个人, 而只剩两根, 所以这两根就不再分了。”这时教师说:那么可以分给其中的两个同学, 同学们就齐说了:“不行, 这不公平。”这时, 什么是“平均分”,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 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练习时有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 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 意见一时不能统一, 教师如马上公布答案,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学习效果不一定好, 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时、分、秒时出示了2时55分这一钟面, 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3时55分, 有的认为是2时55分, 教室里立刻分成了“两派”, 争论不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 再集体观察、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时针3时并没有走到, 所以正确答案是2时55分, 说错的小朋友也在小组中知道了原因。

练习中有些题难度较高, 需要学生共同探讨, 大家集思广益, 不会因说错或说不好而有所顾虑, 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讲出来, 全组共同解决。这样, 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 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 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 从而解决问题。

在练习中, 学生还会碰到一些开放题, 这些题目有的答案多样化, 有的解题思路多种。在解决这些题目时, 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没有局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锻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 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 如果只拘泥于书上的一种解法或答案, 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考虑问题单一、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有时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就认为已解决问题, 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 这样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 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的挖掘出来, 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 小组合作学习在考查中的运用———复复考考,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以往的考试都是由老师来考学生, 要么学生到老师那儿口试, 要么老师出一张试卷定分数, 复复考考改变了这种形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小组中, 他们除了自己回答问题外, 还会认真倾听他人回答, 然后做出正确判断。考查中, 学生看到自己得了五星都非常高兴, 即使得不到也会仔细听别人的发言, 从中学到自己尚未掌握好的知识。复复考考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每个人都争当组长, 小组中的组长可轮流当选, 不但要让在考查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当组长, 还要让有进步、有新发现的学生成为组长,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试一试, 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由于小组各成员的表现影响到小组的总体成绩, 小组成员要靠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取得好成绩, 各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体现了合作与竞争的统一。

上一篇:九年级思想品德试卷质量分析报告下一篇:局领导联系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