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创新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共10篇)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 篇1

一、质疑是创新学习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突出“学”字,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教师应成为组织者、研究者、参与者、指导者,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促进他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是注重示范,教给质疑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我为学生示范质疑:角的度数应怎样量?用什么量?用什么做单位?通过示范质疑,为学生的主动质疑打好基础。

二是创设条件,提供质疑机会。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如何计算;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抓住这一时机,围绕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利用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投入讨论研究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它不但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还增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主动参与是创新的保证

主体的发展必然要有主体思维的参与,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发展的程度影响很大。如果

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时的每一个台阶,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被动地前进,那就谈不上主动发展;如果我们把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尽量扫除,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引下顺利获得知识,但其创造空间必然缩小。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师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如何教,至于学生如何学,教师则考虑得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实际上教师应给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问题的空间,主动完成知识的迁移、组合的过程,以达到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的做法是:

1.大胆地“放”

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学习知识、探索规律,是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的保证。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小练习:分别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你是如何求最小公倍数的?仔细观察练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总结出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以及两个连续自然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发现两个连续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他们乘积的二分之一,如[6 8]:6x8÷2。”我肯定了他的判断,并把这种算法以他的名字命名。全班学生为他热烈鼓掌,从而在全班形成了认真思考、求异思维的风气。可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2.精巧地“扶”

“扶” 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扶”要扶得准、扶得巧。“放”之后的“扶”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教师要扶在学生疑难处,扶有困难的学生。 “扶”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要点拨学生弄清“怎样知道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会学。现代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问题的关键处点拨一下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把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后,这时要求学生把27/10、1

50/100、89/10化成带分数,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从而使学生总结出了分母是整十、整百数的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

三、求异是创新的核心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女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找不同的算法,以及从不同角度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等。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多思、敢问、主动创新,使他们成为学习。

延伸阅读: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呢?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培养孩子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首要的是要有创新的头脑,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新兴趣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益处。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在动脑筋思考,好提问题说明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要予以鼓励。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不必每问必答,有些问题应启发孩子动脑思考,让他自己寻找答案。

积极引导孩子探究。当有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创造时,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积极探究是创新意识的先导,所以要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望,积极引导、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以孩子的探究行为为起点,萌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能力。由于孩子的`自身特点,他们的探究行为常有明显的兴趣性,甚至表现为破坏性"。除了一些让人感到好笑的行为外,孩子们还经常为了弄明白钟表会走、收音机里有人说话等问题,而大胆地拆卸,摆弄所有的零件。面对孩子类似的探究行为,家长不能简单的训斥,而要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实现他们的探究活动,满足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

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发想象。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

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给人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它也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因此,家长应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花鸟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 篇2

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哲学教育是创造性研究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 也是一种世界观。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 反映在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认识与实践、精神与物质等关系上的创造性认识与解决问题, 直接关系到创造者的品格、精神、思维方法, 以及对创造性活动的指导。创造性意识和思维教育意识, 是外界信息转化为主体活动过程中的中介性主导心理功能, 并具有驾驭各种心理活动的能动作用。在当今创造学活动中, 把创造性意识简称创意, 如“借”意识、“桥”意识、“流”意识, 被广泛地运用着, 还从反向研究扼杀创意的种种表现和因素。思维, 一般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对旧概念、旧事物认识的突破, 也是思维方式本身的创新。创造性思维有:理论思维、直观思维、倾向思维、联想思维、联结与反联结思维、形象思维、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之点是想象力, 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创的保证。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呢?

一、注重个性培养

创造力高的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 带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思维敏捷、发散快, 好刨根问底发表意见。这些学生往往又比较淘气顽皮, 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对这类学生应加以爱护、培养。一个语文成绩好的学生, 他的其他学科不一定学得都好。因而教学要因人而异, 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鼓励学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创新。

二、运用引导式教学

传统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 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位, 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教师传授的,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不能大量提出问题, 就连提问题的意识也不存在。引导式教学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在自学中提高汲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创造创新能力的基础。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不会形成创造创新能力的。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 向学生传授一些逻辑思维方法, 掌握逻辑思维规律。要在培养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 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多方汲取营养, 不断扩大知识面, 善于学习和借鉴前人丰富的经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敢于向传统观念、传统理论、传统模式挑战, 敢于大胆怀疑,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要教育学生克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敢于打破思维定势, 消除自卑心理和迷信权威的思想, 不惟书, 只惟实。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教育学生在学好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理解是对于所接受的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 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以达到感性认识所不能达到的关于对事物本质与规律认识的目的。一味死记硬背, 只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限于表象, 长期这样, 会使大脑思维惰性化, 扼杀创造欲。因此, 要培养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的习惯, 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抛弃只注重记忆、不求甚解的做法。要教育学生不做那些死读书、读死书、只重机械记忆的“书呆子”, 而要做能够有比较强的理解力, 能够不断阐明未被前人所识别的问题的人, 能不断提出创造性问题办法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 重观察 重思考 重讨论 重表述重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始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明显的优势。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对此,笔者的体会是“重五法”。

一、重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要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版第六册)“面积与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对“面积”的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这样进行教学:

1.我让学生先观察课本的封面和课桌面,再观察乒乓球和皮球的表面,并用手摸一摸,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对物体的表面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学生便能直观感觉到,课本的封面和皮球的表面虽然都是光滑的,但课本的封面是平的,皮球的封面是弯曲的。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区分平面和曲面了。然后,让大家观察、比较这两对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学生很直观地发现课本的封面比课桌面小,而皮球场的表面比乒乓球的表面大。教师引导小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我出示一组图形:

先让学生从中找出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哪些不是封闭图形(图形a 、b、c、 d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通过比较a和 b、 c和 d这些封闭图形,认识到封闭图形也有大小。然后教师再引导小结: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3.学生把1和2的结论合起来就是面积的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重思考

我们知道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艺术体操,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或提供一些生活素材,鼓励学生独立进行分析、比较、推理、争辩,从而寻找问题的解决的途径。

例如:教学“妈妈买2双鞋子要用100元,照这样计算,买7双要用多少元”,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归一”应用题只要求学生理解其特点和能通过“单位数量”解题。当大多数学生都能按上述要求解题后,我又引导他们思考: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学生经过思考,又找到了其他解答方法(先算14双鞋子多少元,再算7双鞋子多少元)。

又如教学“9只铅笔换3只圆珠笔,6只圆珠笔换2只钢笔,6只钢笔换几只铅笔”时,我引导学生思考:

1.几只铅笔换1只圆珠笔?9÷3=3 (只)

2.几只圆珠笔换1只钢笔?6÷2=3 (只)

3.几只铅笔换1只钢笔?3×3=9 (只)

4.6只钢笔换几只铅笔?9×6=54 (只)

经过这样思考,层层推理、计算,不仅使这道题在学生的心里由难转易,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思考的方法。

三、重讨论

在数学教学中,科学组织学生讨论,既能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

例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给“光明学校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五十名少先队员”的条件,让学生再补充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时,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编出六道不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又如“24计时法”应用題“新华超市上午8时开始营业,晚上9时停业,新华超市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多少小时?”学生解题时出现了多种错误:

1. 8:00+9:00=17 ﹙小时﹚

2. 9:00-8:00=1 ﹙小时﹚

3.21:00-8:00=13:00

我首先让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每一种做法的对错和产生的原因,并且向全体学生讲出来,不仅自己明白,也让其他同学明白。

1和2解法的错误是混淆了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而且没有分清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只是随意用数字加减。3的解法错在混淆了时刻和时间的表示方法,把13时写成13:00。

正确的解法是:上午8:00是24时计时法的8:00,晚上9:00是24时计时法的21:00。新华超市一天的营业时间是:21:00+8:00=13﹙小时﹚。

我的这种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

四、重表述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条理性和流畅性直接体现出了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小学生好说好动,爱表现自己。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说算理、说操作、说解题思路,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训练其思维的条理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如:在“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投影屏幕上的长方形(分别闪烁它的面积和周长),并思考: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交流我顺利引导学生概括出: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不同;②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不同;③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这样,在学生的表述中有效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条理性,提高了他们的表述能力。

五、重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力求通过操作活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让学生把1平方厘米大小的正方形与拇指指甲盖比较;把1平方分米大小的正方形与教室里方形开关盖板进行比较,并让他们用1平方分米大小的正方形量一量讲课桌有多少平方分米;我让学生在地上画一个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并让学生往里站,看可以站多少个学生。我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一、多媒体教学能形象地再现物理情景,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浮力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泰坦尼克号船在海而上行驶的画面,学生感觉到巨大的轮船漂浮在水面上,感叹浮力之大,同时又能思考到钢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接着撞上冰山后,巨大的轮船沉向了海底的画面,学生不仅思考到是什么让轮船沉到了水里,为下面的浮沉实验做了铺垫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现物理实验的动态变化。

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因为实验现象不很明显,学生不是很容易看见现象,感受不到折射光线的偏折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我用多媒体展现了折射光线的行进路径,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慢慢地靠近法线,垂直光线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在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对漂浮的、上浮的、下沉的、悬浮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分析,比较抽象,而且上浮和下沉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不太容易观察我就用小球在水中慢慢的上浮和下沉同时显现浮力和重力的大小的动画画面,让学生感知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是因为浮力和重力的合力大小在物理现象动态变化中感知物理情景,总结物理规律,学到物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物理和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求异创新、逆向思维、实际操作的能力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的目的、原理,分小组讨论实验,说器材,说实验步骤,说看到的现象;在实验时,把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去做,启发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想象是创新精神的起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学生正处于脑子灵活发散思维强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学习自然科学必须要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等多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发展。

例如,在做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前,先让学生回家看妈妈做饭时水开的现象,这样学生对水的沸腾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把物理和生活也联系在一起了我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组装实验、自己操作、观察得结论在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能遵照预习报告,很快组装好实验但也有两组学生胆小不敢点燃酒精灯,在我的鼓励和示范下,实验也很快进行了学生初次独立做实验,很新奇,我就引导他们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水数据实验进行10分钟后,学生都已进入状态,认真观察水的情况,当有一只气泡从水底升起来时,就如实记录,待水快完全沸腾时,大家都忙了起来最后,每组同学把实验结果记录交给我,基本都把实验做成功了,学生明白了水沸腾时的现象,而且观察到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的学生提出:温度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将会怎样呢?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行吗?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子上怎么办?尽管此次实验简单,但学生还是体会到做实验的乐趣,从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五、发动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利用课外小实验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生活中让学生寻找物理现象,做好课外物理发现笔记,使学生的有一种成就感课外小实验和生活联系很紧密,很容易把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能给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机会,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5

造性人才。

关键词:语文课程激发兴趣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根据情境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的状态。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又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之所以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为激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在兴趣培养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所以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

5、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操作上,老师应该融入更多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词语,然后顺学而导,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推敲,形象记忆。比如在理解“挎”一词时,让学生表演各种“挎书包”的动作,由此又引出“挎篮子”“提水”等动作,拓展了学生对“挎”字含意的体验。从而使字词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记忆,而是生动具体、可感可触、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三、要讲究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没有实际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我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举手发言到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偶然回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的评价则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四、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才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才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 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

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

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

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一、正确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二、注意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 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 也应该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地驾驭教材, 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求知欲和创新欲是指:人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它是推动人们求知和发现新关系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的突出表现是质疑问难.首先, 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 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 (呈三角形分布) 合建一所学校, 校址应选在何处, 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 学习兴趣很浓;其次, 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 再次, 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 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 不能什么问题都问, 追求表面的热闹, 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 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 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 作出底边上的高, 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 又能启发学生探索, 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三、充分利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问题高低适度, 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才会吸引学生,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2.大力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首先,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 应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给予支持、鼓励和赞许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 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 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 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8

一、培养学生勇于创新

学生创新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新颖、独到的见解后,有可能会产生“同学是否会认为我是为了好表现自己”等心理,于是常会产生畏首畏尾,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为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气氛,哪怕是提出异想天开的问题也应肯定他们敢想敢说的一面,千万不能挫伤其积极性,让其燃起熊熊的创新大火。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7”这节课,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三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凭借学生已学知识,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二、培养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是学生获得创新素质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学生才可获得创新成功的欢乐。如学生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2、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几整除?由此,还想到了什么?通过思索,可引导学生成功做出如下判断:能被2和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6整除;能被3和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15整除。由此,对上述现象概括为:能被a和b整除的数一定能被a与b的积整除。当学生做出这一成功探索后,会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油然而生。把新学知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综合概括,把书本知识广泛地拓展到书本之外。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推动作用。

三、培养学生养成思考习惯

平日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多角度思考,才能迸发出创新之火。如讲授乘法意义时,学生掌握新知识后,要求他们用简便方法计算:0.9+0.9+0.9+0.9+0.9+0.9+0.6。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如下方法:(1)0.96×6+0.6,用乘法来计算;(2)0.97-0.3,看到一个隐藏的0.9,有创新意识;(3)1×6,把0.6平均分成6份,把它分别加到每个0.9,发挥了创造性思维,达到创新效果。

四、鼓励创新

平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找出最佳方法。如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出示题目:“一根铁丝正好围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如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

学生一般有如下方法解答:(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课上通过鼓励学生求异,学生又想出“5×2-8=2(分米)”的解法。从这种解法中,另一个学生又想出一种新解法“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边里拉来3分米,另一边剩下的长度5-3=2(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最后教师点评出最优解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实施开放的数学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开放的数学教学,是指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规律,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开放的数学教学以其科学的形式、方法和过程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实施教学内容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有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实施教学内容的开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其次,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数学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折扣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有一位教师设计了《小小旅行家》的数学活动课。在课上,这位教师以全班学生去旅游为知识的支撑点,精心创设“购买门票”、“安排午餐”、“购买划船票”等问题情境,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施教学过程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往往是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除了死记一些知识和背诵一些公式以外,其它一无所获。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满堂灌”和简单、“问题式”的教学模式,大胆开放教学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过程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自学式。自学式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自主探索、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取知识,充分发挥自主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思考问题,主动探索新知,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2、合作式。合作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学习目标,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解决的策略,共同验证学习结果,形成小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从而达到对数学教学内容深化理解,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形式。

3、探索式。所谓探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索式学习方式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层次。

三、实施练习设计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开放性的练习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解法并不唯一,而是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开放性的练习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开放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解答,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四、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是指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相异的心理特征。如自信心强,独立性强、敢于冒险,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喜欢求异,意志顽强,等等。传统教学对待学生的评价往往更注重学生听不听话,会不会做题目,能不能考高分。这样的评价模式因为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又单一化,所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因此,我们应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学生会不会提问;会不会思考;会不会表达;会不会搜集处理信息:会不会与人合作;会不会操作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首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可以用“你学得真积极”,“你学得真好”等语言激励他们。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克服困难的意志。

其次,对于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数学课程标准》),当他们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不能嘲笑,而应该鼓励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如一位教师抽一名学生回答3+2等于几时,那名学生回答:“3+2=4。”这位教师对他的评价是:“你回答得真不错,离标准答案只差一点点了。”这位教师的评价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啊。

最后,对学生的期末评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数学课程标准》),要取消百分制成绩报告单,改变以往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的做法;要根据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填写评语式的成绩报告单。这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探索的精神。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篇10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阳俊凤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学生主体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也将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转变教学理念,实施创造性教学。我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如下粗浅的探究。

一、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新课程也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活动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位于何种位置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初将学生按学习水平,智能高低,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情况混合编成5—6人一个的合作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题,要求探究题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把问题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果子能摘到”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活动引入最佳状态。先让学生围

1绕探究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得出最佳方案,这样能充分显示学生各自的思维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交流中捕捉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信息,不断地进行交换、处理,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小组自主探索中得到了自由发展。这样,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记忆知识教学过程转变成了学生发展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创造思维过程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学“问”和学“答”,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夜晚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以“问题解决”为特征之一的数学课,对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推动实施新课程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提出新颖、有独创性的问题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利用计算机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的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子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沙子的形状叫什么?这堆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怎样测量它的高等

一连串的问题。接着,教师做一个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容器,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在空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里,让学生数数,到几次正好装满。师问:你们看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提问,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较有价值的问题?

三、主体参与和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别彼此的思考。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活动。教与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学生教学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引导,启发和传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创造精神,还特别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智利训练、趣味数学、数学竞赛等。因为课外活动能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完成一道数学题,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不到十分钟,奇迹出现了,同学们见写出了二十多种不同的算式。这时同学们无不欢欣雀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平时数学教材上的思考题,很多都是这样组织学生解答出来的。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从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是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每个学生的心田播下创新的种子。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法》 吕世虎石永生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阳俊凤,生于1974年6月,女,云南元谋,汉族,本科,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地址: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教师:阳俊凤

上一篇:年后第一次会议内容下一篇:土地征收补偿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