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用15篇)
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说到底,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品德培养,是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品德培养。
因此小编带来以下关于培养良好品德的一些习惯与知识。
一、 好品德的培养
(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
(三) 遵规守纪,热爱劳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现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懒惰等毛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饭,主动帮父母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里要轮流值日,值日生应该认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优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良好品德,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 好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
(一)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其以下方面的社会公德。
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当过马路的时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绿灯,再看一下是否有车辆通过,不追逐打闹,保证自己的安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在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乘车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对营业人员要礼貌。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数木,保护动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当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的观众,结束时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鼓励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主动上前热心地解答等。
(二)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仪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使其明白人们都喜欢跟干净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都讨厌邋遢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仪态主要指坐、立、行走、读书、写字的姿势。“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这对塑造小学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处,特别是坐的姿势会影响他们的脊髓的生长和视力的情况。
(三)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同时也是自己社会责任心的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经常会忽视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目前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小学生卫生习惯形成较晚,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乱丢纸屑、瓜皮果壳,随地吐痰;乱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后随手乱扔包装袋;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环保意识薄弱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利用家长会进行卫生防疫知识讲座,使家长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和家长协议:在学校里,学生的教育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家长的责任。要求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疾病。在学校,老师针对个别严重的单独进行教育。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对进步的同学要及时地当众表扬,促进更多的同学向其学习。家长、学校配合教育抓个人卫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环保意识的培养。结合品德课《环保》一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爱护环境》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要求学生将零食的包装袋、废纸、铅笔屑等东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乱扔垃圾,保持整洁的校园。 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特别是自己比较信任的老师。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要向学生说明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在上课新课之前应该预习,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做好标记,看自己那些已经理解了,那些还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当上课的时候课时,准备好必需的文具。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带到学校来,上课时不摆弄文具。专心听讲,不小声说话。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考老师提到的问题,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适时地向老师提出,认真做好上课时的笔记以便课下复习时使用。课后要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有时可能在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辅导、耐心指导,对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也可适当地给予物质的奖励,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好品德、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和好习惯,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一位位国之栋梁。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所以, 教师不仅要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者。“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就是指要尊重学生, 平等相待。学生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 愿意和他们交往, 也愿意听他们的教导, 接受他们的教育,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他们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 所以, 作为教师, 首先应尊重学生, 坦诚相见, 师生情感越融洽, 越和谐, 学生就越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我班上有一名学生, 他学习、纪律各方面表现都很差, 经常迟到、旷课, 不和同学们一起玩, 但自尊心又特别强, 身上有不少坏毛病。平时要是谁说他一句不好听的话, 握起拳头就想打架, 同学们也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玩。我注意到他的这些特点, 就经常主动找他谈心、聊天, 了解到这名学生是因为家庭的缘故, 他爸爸患病丧失劳动能力, 妈妈离家出走下落不明, 家里由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支撑, 他怕同学们看不起他、笑话他, 所以变得特别敏感、自卑。我知道这些情况后, 避开他教育班上的学生, 要主动关心他, 和他一起玩、一起学习, 不议论他家里的事, 又告诉他, 能在学校学习机会难得, 要加倍珍惜, 努力学习。同时还经常买学习、生活用品送给他, 当他犯一些小错误时, 我总是在课后找他谈话, 帮他改正, 从不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指责他。渐渐地, 这名同学变得开朗了, 也主动和其他同学相处了, 再也没出现旷课的情况。
小学生年龄小, 他们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他们愿意接近教师、模仿教师, 所以无论教师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影响都会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 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认识得到健康地发展,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个性倾向的发展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在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爱憎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表率作用, 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 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 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育人;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 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去言传身教。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 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 前者使学生信服, 后者使学生佩服。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等, 为学生做出表率, 树立榜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佩, 这种“无声的教育”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身正”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 言行一致, 以高尚道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 发挥示范作用, 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 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如平时要求学生不怕脏, 不怕累, 而教师如果总是让学生干活, 自己却在指挥, 学生会有什么想法, 因此, 每次卫生打扫, 我总是带头干, 与同学生们一起扫地、擦桌凳、门窗、拖地。在我的带动下, 学生养成了认真打扫卫生的好习惯。这说明教师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才能起到表率作用, 学生一定能从中受到感染, 进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因此, 就能很自然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 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发现优点, 激励奋进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一个人只要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得到别人的赞许, 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不停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小学生更是如此, 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 我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班上设立了红花台和操行评比袋, 不仅展示学生学习上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激励评价, 如帮助别人、拾金不昧、讲礼貌、主动打扫卫生, 一条一条地写出来放进评价袋。一周完了, 利用班会把每一个人的评价条拿出来, 由学生本人念给全班同学听, 有的学生最后发现自己原来做了那么多的好事, 兴奋至极, 眼里闪动着光芒, 我知道此时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们的这些优点, 一点点转化成动力, 良好的品质也在无形中慢慢形成了。
四、集体教育, 潜移默化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到:“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 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在《教学与发展》中说到“人性的发展, 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 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集体生活要具有应有的思想方向性, 而同时也要反映出学生的动因、愿望和意向”。这就是说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通过班集体的活动和学生群体间的交往, 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 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 而且学会合作, 学会交往, 学习做人之道,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形成。
利用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也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途径。如我们班在教室后面设置了一个小小废品角, 同学们将平时喝完的饮料瓶、饮料盒, 用完的废纸存放起来, 收集一段时间就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同学们都非常积极, 不仅收集本班的, 而且看见校园垃圾筒里的饮料瓶、废纸板都捡回来, 存起来;同学间互相监督, 设立了值日监督员, 看看哪些同学积累得多, 设立奖励基金, 对积累得多的同学奖励一本作业本或是一支笔, 同学们都格外珍惜, 班上也利用卖废品的钱添置了不少劳动工具。同学们的这种行为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 还培养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也获得了许多家长的好评, 大家都认为通过这一活动, 孩子们不再那么挑吃穿了, 也不浪费了, 而且有的还督促家长一起收集家里的废品。
小学生的学习多是直观的、感性的学习, 周围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较大。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在班级建设中要教育学生不攀比吃穿, 不给父母增加负担;要诚实守信, 团结同学, 乐于助人, 热爱集体荣誉;遵守纪律, 讲究卫生, 爱护公物;长期坚持, 严格要求,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在这个集体中, 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 他会因为感到不合群, 感到集体的压力而渐渐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对个别行为特别突出的学生, 也只能通过谈话, 利用集体的荣誉感来影响他、感化他, 决不能采取孤立和批评的手段, 不然学生只会在不良行为的路上越走越远。可见集体对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潜移默化的。
五、名人范本, 培养品质
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 我就投其所好, 选出一些有教育性的故事, 让每个学生听了故事后, 理解故事里蕴含的高尚品质, 以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如我给学生们讲《怀橘遗亲》的故事。三国时, 有一位孝子叫陆绩, 六岁的时候, 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招待, 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 告别跪拜的时候, 桔子掉在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 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 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 袁术大为称赞。从这个故事, 我教育学生要从小孝顺父母, 感恩父母。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 只有常抓不放, 日积月累才能形成, 因为好品质、好习惯, 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和监督才能养成。
对学生是否依据社会特定的集体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任务。社会特定的集体准则,它的内容、要求、方式和方法一方面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来确定,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沉重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特征来确定。它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取决于社会、学校、家庭等一系列外界条件和学生本身的内部因素。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教师要使学生信任自己,就要做到课上为师,课下为友,这才能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师在关心学生的前提下,要善于倾听他们的言论和观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对于正确的高论或观点加以肯定,错误的要正确引导,教师课下和学生要平等交往,才能获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教师的正确观点才能容易感染学生,逐渐被他们所接受,然后改变他们。比如在某课上笔者就问汽修班一个问题:“刚才在外面的黑板上,看到有咱们班同学的大名,说是昨天在餐厅打了餐厅管理员,这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很激动,一副很气愤的样子,七嘴八舌地说:“那个管理员太不像话了,总是莫名其妙地骂我们!”笔者就问:“是不是你们没排队啊?”他们纷纷说没有,是管理员冤枉他们,还对他们很凶,因此,他们就动了手。笔者就这一件事,给他们讲了无论如何打人是不对的:“即使真的是管理员有错,也应该找班主任老师来解决问题,打人只会让你从有理变成无理,还会给班级造成恶劣影响,好像你们是一群只会用‘拳头’说话的人。”当然在这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耐心地进行解答,一定要驳回他们意气用事的观点,掌握这个分寸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反而容易被学生同化。
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争强好胜,对集体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是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怎样才能维护集体的荣誉?在这些问题上,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学生的荣誉感有可能发展成为虚荣心和小集团主义。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从他们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中,细枝末节的言行中掌握学生的内心变化,通过适时的教育和提示,把错误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升入高三年级后,有一部分学生明显特别注重梳妆打扮,鞋帽穿戴,甚至奇装异服,有时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还会掏出小镜子、小梳子梳理一翻,时不时地左顾右盼,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爱美是没有错的,但要注意时间及场合,而作为一名学生,只要穿得干净、整齐、大方就很好了,穿那些奇装异服并不美丽,只会让人感到很异类,只会对他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三、让学生从切身的体验中感受,道德规范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感受道德规范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信任学生的思想是向一切美好的、正确的东西敞开的,这样教师才能发挥作用,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自我尊重就会发挥作用,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自我评价不高,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就比别人差一等似的,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告诉他们虽然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他们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走入职场后会更容易与人沟通,“上帝在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一定会打开一扇窗”。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教师通过典型的实例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班集体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的责任就是挖掘这种可贵的积极性,通过集体教育,在这种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召下,影响个别较差的学生,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通过个别来影响集体,把一个学生的好思想巧妙地转化为集体财富,教师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往往会比自己直接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教育者本身对受教育者所教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教师本人的言谈举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个因素,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言传身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熏陶,甚至教师的一个细小行为,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就好比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孟芷卉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系国家的发展强盛、民族的生存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家庭的和谐稳定,是一项容不得失误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全心投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一、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就要求人民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世界观武装自己,使自己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一)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加强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对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道指的就是做人的道理.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的同时,把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学文化的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二)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一个有爱心的教师,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去。
(三)要有责任心
‚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懂得作为教师必须有责任心,只有有了责任心,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公众的观念、社会心理趋势、传播媒介的信息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整个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致使孩子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孩子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责任。
社会风气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在社会的转型期,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正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孩子的心灵。而社会上不断滋长的‚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严重地妨碍着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社会上强烈的竞争意识也在无形中使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孩子自小过早地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而压力过重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处在信息时代,网络不可避免的成了最广泛的通讯工具。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使之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这就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减少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教书育人‛,教育不仅要解决知识的传承,还要承担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责任。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影响对孩子的教化作用越来越大,社会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和学习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大力发展孩子的社会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当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也是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时代。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就务必要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务必关心和爱护他们,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家庭的示范作用
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影响面广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孩子的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家长与孩子之间具有血统的亲密情感。在这个集体中,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抚,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
(三)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来实现的。
因此家庭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作为父母不仅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而且更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小抓起,从细微入手,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要看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时代能给自已的一生留下很深的记忆。从幼儿开始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真善美的优良品质,对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品质是指一个人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和品性等的本质。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幼儿良好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1.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幼儿期正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以后个性的发展起着引导和奠基作用。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个性,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因此,在幼儿园中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
1.1 品行辅导活动。
根据孩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认识上的疏导和行为上的辅导,让孩子在一次次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在一个个有目的创设的情境中懂得道理,积累情感体验,从一开始的适应目标要求逐步发展到在类似或不同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调整自已的心理和行为。如:有些幼儿伤害自己,如打自己、咬手指甲、沉默不语、跺脚等;有些幼儿迁怒于别人,如打人、摔东西等,以此发泄情绪。而消极的情绪发泄方式不利于幼儿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为了让乐观向上、愉快积极的情绪陪伴幼儿的生活,教师首先要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情绪识别、情感表达和情绪调控能力。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将集体教育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探究方式、交往能力和情感水平来设置环境,是幼儿能够动手操作或与之互动,帮助幼儿舒解消极情绪。每个孩子能力总有强弱之分,能力强的孩子总觉得自已什么都行,自信心十足,有时还会看不起别人;能力弱的孩子总觉得自已什么都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心,做什么事都怯生生的。如何调节孩子的行为呢?我们可设计开展品行辅导活动,辅助能力弱的孩子分析自已的长处,准备好展示的内容,活动中鼓励能力弱的孩子大胆展示自已的本领,引导能力强的孩子了解朋友的长处,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帮助幼儿调节自已的心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1.2 各科教学活动中。
可以根据各科教学活动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个性培养。如在操作活动中,老师提供图示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按图操作,培养他们敢于动手探索、尝试的个性品质。各科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幼儿回答问题时不重复别人的回答,鼓励幼儿敢于谈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意见,使幼儿自信、独立、勇敢等良好个性品质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发展和巩固。
1.3 日常生活及游戏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常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抓住良好时机,进行随时教育,对培养、巩固良好品质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游戏活动占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老师可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实践指导,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潜默化地接受指导,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起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幼儿来说,心理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正常;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具有自信心,能独立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勇于尝试,探索新事物;对外界的态度积极、主动;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与同伴友好相处,能相互合作、谦让,有同情心,有进取心;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具有初步的判断是非能力;天真活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等。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二是要涉及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三是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梯度,以充分体现幼儿园心健康教育内容的实践、序列性和层次性。
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情境教育很重要。情境教育实际上就是运用一定的情境进行教育,从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创编语言情境、表演情境、电视情境、操作情境等。向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技能。比如,心理健康的含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途径和方法等问题,老师必须首先在理论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诸如围绕目标选择内容的技能,根据内容创设情境的技能,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不快,进行正确有效疏导的技能,以及把问题分析转换成幼儿能接受的通俗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技能等等。只有具有一定的教育技能,幼儿心理教育才能有效实施。
3.多方配合,提高幼儿素质
幼儿良好品质的教育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幼儿良好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3.1 丰富幼儿的社会情感。
大量的活动,将给幼儿许多不同的感受,使幼儿逐步有了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在对别人的观察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尊敬、公正,什么是同情、怜悯,什么是羡慕、骄傲等等,使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指向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并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之后,幼儿会自已评价周围的是是非非,并产生赞同、憎恶、佩服等道德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3.2 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要培育幼儿坚韧不拔的意志,锤炼不屈不挠的性格,就要人为设置一些困难,外出活动,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饿了、渴了不能及时得到吃的,喝的,需要一定的忍耐;包带断了,衣扣掉了,要自已动脑想办法克服;天气的突然变冷或变热,也不可能随时得到最周到的照顾等。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没有毅力,缺乏恒心是会掉队的,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锻炼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3.3 培养幼儿积极情感。
当前,小学生因意志品质差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一课题已严肃的摆在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且已是迫在眉睫。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应当摆脱学校的单一巢臼,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视野引导到社会上,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的冲击,以此磨练意志,坚其心、韧其性。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实际工作中对班级学生提出了“主动明德、主动求知、主动审美、主动健体、主动劳动、主动适应”的口号,并积极利用心理健康手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1、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首先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判断学生学得是否主动、积极,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认为教师的命题妨碍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或是近日的生活体验中有他更感兴趣、更愿意表达的内容,便不愿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运用激励性语言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谓鼓励性评价,就是教育者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往,教师常以一个统一的标准,用分数这把尺子简单划一地评价所有学生。这种不恰当的学习评价方式是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反复失败的重要原因。它压抑了一批本来可以学得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破罐子破摔”,有的学生甚至向相反方向发展。“学习困难学生”的失败心态与这种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评价中,我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之外,还采用了学生群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样也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生具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的意识因此也就树立了,主动求知的欲望由此也就产生了。
2、结合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
许多孩子受家长的溺爱,缺乏主动劳动的意识,更不具备劳动能力,因此结合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开展劳动教育,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侧重点。低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要求学生摆脱依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如学习整理书包、削铅笔、做值日、洗刷小物件等活动。通过劳动,磨掉了学生的娇气,使学生认识到了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好品德和劳动意识。为了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积极地参与锤炼,可适时地开展一些劳动竞赛,如“系鞋带比赛”“剥豆比赛”、“给小树浇水”活动“等。也可以与雏鹰争章结合起来。我校结合雏鹰争章在劳动教育中进行主动劳动习惯的培养:低年级争自理章、家政章、服务章,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坚持劳动,主动地战胜劳动中碰到的困难培养主动劳动的意识。
3、结合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主动健体的意识。
优良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键体,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培养毅力。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参与体育活动。有的学生胆怯、懦弱,因怕摔跤而不敢跳箱、爬云梯等。可请同学示范,增加学生的信心,降低要求,给予鼓励帮助,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懂得成功需要付出勇气。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坚持体育锻炼,培养毅力。跑步,特别是长跑,是锻炼意志品质、培养毅力的最好的活动。比如绕操场跑一圈,起跑很轻松,跑到中途累得难耐,想打退堂鼓,这时候就需要坚强的毅力,只有坚持跑到终点才是最后的胜利。当学生鼓起劲跑到终点,他已经经历了一次考验,战胜了一次挫折,增添了一份自信。能够紧接不懈地参与锻炼,就会形成顽强的毅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比别人坚强。
4、帮助学生克服片面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的能力
学生的冲突行动和消极情绪的产生,外因是来自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意志品质的影响,内因是学生未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片面个性特征,有的学生对自我弱点缺乏认识,在学习中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一学就会,题目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表现在看书不认真、练习时马虎,这类学生属”成功倾向型“;有的学生对自我优势缺乏认识,认为所学知识太深,自己学不好,表现在课堂上怕老师提问、怕板演,练习时不敢做题,这类学生属”失败倾向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意志表现,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成功型“学生,不仅在解题、提问等方面要有量的要求,还应在质上提出较高要求,使他们受到质的约束,而不敢草率从事;对”失败型“学生,先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简单题或回答显而易见的提问,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再在质上逐步提高要求。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内外规章制度,在讲、练、实践、检查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的适应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5、充分发挥电视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和他人的交往状态中,有一种比个人更丰富的感觉,感到更能发展自己的自然禀赋。因此,我经常利用电视台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常激发鼓励他们将生活中、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编成一些小节目到电视台去表演。平时只要一有机会就让他们到前面广开言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讲故事,朗读、表演等。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超越自我,另外,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为他们确立切合实际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品尝成功的滋味。学生一旦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便会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6、利用班队会,使学生主动明德,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
利用集体进行教育,学生往往乐于接受。我利用班队会分析事件、谈感受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道理。我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件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同时,本学期我班还召开了《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主题班会,在班会的准备过程中,同学们找来了一幅幅、一盘盘反映小学声文明礼仪的故事、图片和录像带,又编排了有关这些内容的小品、歌曲、舞蹈、朗诵等丰富的文艺节目。同学们在队会的准备、召开和总结的过程中,人人动手,个个参与,亲身体验到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没有文明的道德意识,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氛围,正是因为人们具有了文明的道德意识与行为,我们的国家才获得了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的光荣称号,我们也因此而骄傲和自豪。
7、抓住节日契机,培养学生主动审美的意识。
每个重大的节日,学校少先队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从卡拉OK比赛、自编故事表演、书法绘画表演到队列队形展示等活动,从自身的打扮、语言的整理、布局的设计、欣赏的角度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了考察培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形成主动审美的意识与习惯。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标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在班上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先制定评比条件, 分为“道德标兵”“文明标兵”“礼貌标兵”“尊老敬幼标兵”等, 对于在学习中刻苦钻研、乐于助人的学生给予表扬, 并根据条件给予星级的评定。利用每周一下午的班队活动课, 分小组进行互评, 根据“标兵”要求, 对表现好的学生在“我最棒”栏目中分别评上“助人为乐标兵”等荣誉称号。
如, 梁某是一个爱图小便宜的学生, 自从开展德育标兵活动后, 他发生了很大转变, 成为一个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好学生。在评比中, 被学生评为“诚实标兵”。
二、开展行为评价激励活动
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校风、校纪, 从而内化为行为规范的过程。只有不断重复, 才能达到内化的效果。我以“低起点、细要求、讲效果”为原则,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将德育常规训练的内容分解, 在兼顾全面的同时, 每月落实一个重点, 开展强化某一方面行为训练的活动。在班级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周由组长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 为自己及其他同学写评语, 进行品德量化, 计入学生德育考评。每日有记录, 每周有评比, 每月有小结。通过勤检查、快反馈、重总结, 构成常规训练和检查落实的体系, 促使每位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习惯。班上有一位出了名的“打架大王”, 我下决心帮助他改正不良行为, 设计了针对性的处理程序, 让全班学生帮助他逐步改掉打架的坏毛病。与此同时, 我经常跟他聊天, 提供正常交往的机会, 使他逐渐改掉了打架的坏习惯, 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 成为一名品质高尚的学生。
通过开展活动, 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的现象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克服肤浅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从事物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从材料提示的隐蔽条件,发现最有价值的因素,并能结合各种条件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方法。
在本例中,能想到隐蔽条件和已知,条件设出B=60°,即用到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又用到倍角公式,这些都反映出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呆板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能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思维方向。由于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受思维定势和固定模式的束缚时,善于发现新条件、新因素;在思维受阻时,及时改变思考路线,提出新的设想和解题方案。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思维的机智和敏捷,常常可以导致数学的发明和创造。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进行问题的转化。
案例2: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之和为100,前100项之和为10,求前110项之和。
三、提倡思维的批判性,反对盲目性
思维的批判性也叫思维的独立性。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创造性思维并提出独立见解,不盲从、不轻信已知结论或他人意见,善于发现与纠正错误。因此,对中学生的批判性训练,可加强中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对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很有帮助。要鼓励中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注意检查解题思路和过程是否正确,能判断和发现其中的错误。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看重结论,忽略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究知识来源的做法,而应注重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主动领悟和发现。因为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被遗忘,但优秀的思维品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责任编辑 李增军
一、选题背景
(一)问题提出
我校是一所处于城乡交界的公办小学,属于文化氛围较为落后地区,生源的组成也较为复杂,47%是外地生,其父母基本是小商小贩,重利轻行,向孩子灌输唯利是图的意识,53%是本地生,在这其中80%是农转非,农民的意识较强。学生受地域及文化条件限制再加上家庭小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的溺爱、过分的放任自流或过于死板的管教,只是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对他们的道德思想的教育。造成学生经常会出现“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现象,使社会责任心方面明显差于区内学校,学生普遍表现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为了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人才,我们全力探索,在现状中努力寻找有效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策略。
(二)研究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为我们的科研课题指明了方向。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紧紧把握住这最佳发展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又添上了坚实的“砖瓦”。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针对学生道德领域中突出的失信现象,通过各种自主性实践体验活动开展诚实守信教育,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
强学生诚信意识,培养“以诚立身,以信取人,以德服人”的优良品德。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完成诚信品德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最终实现道德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说话算话,言而有信的习惯。
2、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坦诚相待的习惯。
3、培养学生勇担责任,勇于认错的习惯。
4、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借物还人的习惯。
(三)研究途径
通过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诚实、守信的自觉性,培养“以诚立身,以信取人,以德服人”的优良品德。
1、构建诚信文化、创建诚信校园从构建校园文化开始,让每面墙壁、每块土地说话。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报校刊,营造诚信文化。
2、建立诚信制度,完善诚信机制通过学校日常章程、规章、守则、公约、誓言等制度,在生活、工作、学习各个领域,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所作的承诺进行监督、评议与管理,努力树立教师诚信形象,发挥其榜样作用,形成从教师到学生都做到一诺千金,以信取人。
3、培养诚信行为,塑造诚信新人通过一系列有关诚信的班队会活动和通过各学科学习渗透,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诚实待人,重诺言、守信用,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行,塑造出一批诚信新人。
4、构筑诚信家庭、诚信社区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制订“家庭、社区诚信公约”,定期进行“诚信好孩子”、“诚信家庭”的评选活动。
5、定期进行诚信成果展示通过诚信故事、诚信名言、诚信小品等丰富的形式汇报诚信行为习惯的成果,检查诚信教育的开展情况,促进诚信风气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为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良好品质及习惯,在研究中采取:调查分析、学科渗透、行为训练、情感陶冶、实践体验、评价反馈、榜样激励等研究方法。
(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五年,分成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07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加强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初步调查、分析我校诚实守信的现状,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实施方案,做好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与实践阶段(2007年08月——2009年01月)本阶段主要工作:确立实验班,开展课题研究,收集、积累、整理资料,形成阶段性的科研成果。组织教师、家长撰写养成教育科研论文、教育随笔,探讨习惯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与提升阶段(2009年02月——2010年01月)本阶段主要工作: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析,反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升。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02月——2010年06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整理优秀论文、优秀案例,以及学生诚信评估记录,编辑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鉴定并向省课题组申请结题。
(六)研究管理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以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组成课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订课题研究总体规划,实施方案设计,保证课题顺利实施。
2、成立课题研究实施小组主要负责落实实施计划;聘请专家讲课,深化课题研究;做好实施记录及个案分析,形成阶段研究成果。
3、成立资料组主要负责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编制课题学习资料;对研究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保管。
三、研究价值
(一)应用价值
我国“市场”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已经在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欺骗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和不断蔓延,“信用缺失”、“信用危机”的现象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公害”。而生活在这一背景下的青少年一代,每天耳闻目睹,难免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仅仅靠“法治”来解决的,它还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诚实守信”教育和社会主义正确价值导向来引导和克服。
(二)理论意义及创新之处
“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实守信”是“国格”的体现。对国内,它是人民拥护政
府、支持政府、赞成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对国际,它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标志。小学生,应该深刻地了解“言必信,行必果”的重要性,也应以诚实守信为行为准则,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四、研究基础
(一)研究条件
我校相当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确定了以“科研为先导、科研促教研、教研促发展”的目标,在人力和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领导带头亲自抓科研,走在教育科研的第一线。同时,市、区教研室等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工作也十分关心,经常给予有效的理论指导。我校有数年从事教科研的经验,学校有良好的科研土壤和氛围。而且我校具有一支科研素质强的教师队伍,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全校教师的50%以上,教师的论文、设计和课件多次在市、区获奖。
(二)已有相关成果
1、对学生的诚信度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论证,完成调查报告。
2、重视学生的德育,构建了以少先队为主阵地的德育体系,各中队多年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中队主题队会活动。并与家庭、社区紧密联系,开展了各种诚信活动。
3、初步建立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档案。
主要参考文献:
1、《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理论专著)孙云晓 邹泓北京出版社2006.052、《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活动设计、案例精选)
孙云晓 孙宏艳 北京出版社2006.053、《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孙云晓 孙宏艳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054、《好习惯好人生》孙云晓邹泓北京出版社2005.75、《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六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6、《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中共中央教育部 2004.37、《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理论专著)孙云晓张梅玲北京出版社 2004.18、《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新世纪出版社2004.19、《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修订版)孙云晓同心出版社2003.1010、《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新世界出版社2003.511、《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孙云晓新世界出版社2003.112、《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傅维利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 2002.101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教育部 2001.1014、《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机制探析》 顾锐萍 江西教育科研 1999.2
“讲文明有礼貌”是青少年应具有的道德规范。但这方面的现状令人忧虑。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呢?第五册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提出语言要得体。“得体”有三个要求。除注意场合,注意对象外,还包含着礼貌要求。我于是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课堂上布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学习运用“敬辞”和“谦词”。
例如:有不懂的问题,不会做的作业求人帮助解答时,应用什么敬辞?问路时,探望病人时,家中接客时……又各应用什么敬辞?考试测验成绩优秀别人别人夸奖时,做好事受到表场时……又应用何种谦词?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外我要求每人收集10条以上的敬辞,谦词和委婉语。一时间班上出现了文明用语的热潮。最感人的是一次故事会上,一位女同学在讲“郭沫若智斗洋人”时,因一时紧张,讲了一半讲不下去了,只见得她急得脸发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时课堂上异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起哄,嘲笑,也就在这时只见主持人走近她、轻轻地说道,“别慌,再想想”,并随手塞给她一张手纸让她擦汗,台下的同学不约而同的鼓起拿来,鼓励她。在这文明、友好的气氛中她渐渐镇静下来,终于坚持讲完了故事。这仅仅是我班“文明”之风吹拂下绽开的一 朵小花。
[关键词]心理品质 精读课文 习作训练 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40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作为一名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我深深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谈谈我在精读课文、习作训练与语文实践活动三种类型教材内容中进行心理教育渗透的做法。
一、精读课文——精读细品,适时引导
精读课文在教材内容中所占比例最大,因而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作用,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也是富有“语文味”的。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认真品读、感悟人物的形象、性格、心理。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词句,就找到了教学的“眼”,积极的心理辅导也就有了展开的“线”,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会收获一个“完满”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时,我就以巨人的四句话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时体会巨人的情感变化过程,使“与大家一起分享才会更快乐”的主题思想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2.感受人物形象,潜移默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眼里都是熠熠生辉的,一个人物形象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拓展环节时,我播放了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画面中出现一个个生命奇迹般生还时,他们欢呼雀跃;画面定格在阿曼达和父亲紧紧拥抱在一起时,我轻轻地说:“面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把你内心的想法写在课文的插图旁。”除了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外,更多学生表示遇到困境要从中学会冷静,并且要努力坚持。
3.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材体系,深入挖掘其中心思想。
比如,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将白杨与它的生长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白杨顽强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如何适应环境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与人相处的能力。
4.跳出文本,演课本剧。课本剧取材于语文教材,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为活的实践演出,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品格的养成来说,读、悟是学生对课文的表层理解,由读到演是一个内化性的模仿,生动形象的课本剧的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
二、习作训练——学有所感,乐于抒发
1.练笔训练。练笔训练需结合课文教学进行,常用的练笔训练有两种。一种是介入式体验,把自己化身为文中的人物形象,基本模式为:“如果你就是文中的 ,
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另一种是归结拓展式,对文章的内容、情感作一个总结,基本模式为:“学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写日记。低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他们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心事记录下来,而写日记则是小学生都愿意做的事。
3.专题作文。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随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使其在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宣泄出来。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同时,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加以疏导。
三、语文实践活动——品质在体验中形成
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环节中,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教师用行动去感染、影响和暗示学生,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活动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养成乐观自信、互助合作的心理品质。
总之,挖掘语文教材的有利因素,适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掌握正确的爱的方法
1.了解是爱的根基。教师的爱不应是盲目的、随意的, 它应该建立在我们对每一个学生全面、深入、客观了解的基础之上。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学习特点等, 熟记于心, 这将为我们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创造前提, 为我们选准教育的最佳突破口创造条件。
2.尊重是爱的前提。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 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 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等, 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我们要像保护珍贵瓷器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 不要在上面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没有自尊的学生是燃不起奋进的雄心的。
3.尊重学生的差异与潜能。爱护和尊重好孩子很容易, 难就难在, 我们要尊重全部的孩子, 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和我们眼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 差异来源于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经验世界。差异是对我们工作的挑战, 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在工作中最易犯的毛病, 大多与忽视这种差异有关, 其实我们不可能打造出一个模式的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从学生的差异出发, 因势利导, 采取有针对性的做法,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 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不应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 而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看到自身的价值, 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 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4.对学生多一份鼓励、赞扬与热情。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与赞美, 其实它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助燃剂。在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在他们获得成功或获取点滴进步时给予由衷的赞美, 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你对他热情的期待,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
二.给学生以微笑, 给学生以师爱
微笑的同时, 别忘了给学生以师爱。因为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没有爱, 便不可能赢得孩子的心。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 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对于孤儿、单亲学生、以及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 我们应该把特别的爱给这些特别的学生。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要细致入微地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 并在一定的时间和场合给他们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允许他们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一些“自由行动”, 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暂时降低一些要求。
总之,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 对学生付出真爱, 才能充分体现教师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心,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于漪老师说得好:“对教师来说, 力量的源泉就是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 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 才会充满献身精神。”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 我们只有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每一位学生, 才能培育出学生的爱心, 才能使每一位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更多的新一代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我们的民族也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对学生付出真爱, 才能充分体现教师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心,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每一位学生, 培育学生的爱心, 使每一位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更多的新一代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只有灵活掌握了知识才能在做题、运用时得心应手。在数学的学习中灵活和创新是分不开的,学生只有把知识掌握得“活”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而灵活运用又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再束缚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能更加透彻地了解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在基础知识上得到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最好途径就是一题多解。教师要抓住教材中可以利用的题型,让学生去探讨、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个角,然后用尺子等工具,想一下怎样测量出角的大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样通过体验、思考、探究学生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所学内容。只有懂得了知识的本质才能灵活运用,在做题的时候才可以创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灵活学习知识并学会创新,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思维的敏捷性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的速度为侧重点,以思维的合理性为核心,强化特殊与一般的结合,在熟练中求快,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正确前提下的迅速和简捷。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思考,正确做出判断并迅速做出选择。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科,需要多读、多练、多背。因此,每节课都会有领读和自读课文或单词的时间。而七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制能力都还不成熟。对学习没有持久的兴趣。他们爱动、爱玩、爱闹。所以,每次领读课文的时候,总有学生不看自己的课本,有的是看向窗外,有的是忙着自己的小动作,读也仅仅是机械地跟读,这样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了一段时间,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领读时经常提醒
每次领读都经常提醒他们看着自己的课本读,认真地注意每词的发音,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会读,还可以帮助记忆单词。
二、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对上课时能够按要求读书的学生给予表扬,既可以激发他们自身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给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向或目标,才能容易成功。若没有目标和方向,就如一只瞎鸟,不知飞向哪里,很难到达目的地。因此,教师要在领读的过程中多提问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而不能只是机械地跟读。
四、课下找学生谈心
下课后,找那些课上经常心不在焉的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出现这种情况原因,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让他们明白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好处,上课应该集中精力学习。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心理学指出, 学习是为了迁移与应用, 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如果自己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 就必须扩大经验背景。”读书的方法有许多, 而现在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元认知”方法。也是“反思”的方法, 就是反思自己原有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分析其长处和短处, 再在此基础上自己逐步避短扬长。因为别人介绍的再好的学习方法, 总得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做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记录学习的点滴体会, 不仅是对学习的深化, 也是对表达的练习和积累。写或不写心得, 从学习效果来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读完以后, 不写下一点来, 也觉得很有收获, 其实这时候脑子里还是模糊和杂乱的。要写下来, 就好像逼着自己在思想上作一番清理。有些教师说, 读了后写不出什么心得, 这就是学的收获还不清晰, 思路还没有清理。
二、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 到了相当的时间,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所以, 要巩固知识就要即时复习、将阅读和尝试回忆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集中记忆和分散记忆相结合。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得要早。
1. 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记忆、学习知识。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 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 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 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你所感知, 对它有清楚的认识, 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 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 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 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 (如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同点在反应原理上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 所以反应装置相同) 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 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 使新知识类化, 使知识迁移。
2.“过电影”记忆法是回忆与再认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习过的内容先“过电影”, 使它在脑海中尽可能清晰地重现出来, 然后对照书本查漏补缺, 找出尚未记住的部分进行再认, 而后再“过电影”回忆。也可在“过电影”加快受阻时立即找出受阻障碍或薄弱的环节。如此循环往复, 记忆将产生倍增效果, 而且所记内容清晰无比、牢固准确。包括随时过电影:觉得某些知识该记, 就要及时地过电影, 比如入睡前、起床前、散步的时候, 都可以像过电影一样进行追记。短时过电影:记的材料较短, 在记了几遍快记住的时候, 就要合上书过电影, 回想不起来打看书看一下, 然后继续过电影, 直到记住为止。睡前醒后过电影:入睡前躺在床上过电影, 回忆不出来就翻书核查, 凡是第二天清晨能回想出来的都能牢固地记在脑子里。需要注意的是“过电影”要及时, 排除干扰, 内容要准确。
一般来说, 能通过“过电影”回忆出的内容比回忆不出的内容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要深。只注重机械地翻书本机械地重复, 而忽视“过电影”回忆这种有目的的重复, 误认为书本上的内容通过翻书就可以记住了, 结果到了考场却答不出或答不全。在学习时, 应该在材料还没完全记住前就积极地试着去“过电影”回忆, 回忆不起来再阅读, 这样容易记住, 保持时间长, 错误少。
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育实践中, 人们逐渐发现:个人成才或学生的学业成就, 既需要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 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往往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 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 学习效率反而会因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降低。
2. 自信心的培养。
【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推荐阅读: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07-12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德05-23
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28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06-07
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态度11-20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写字习惯10-07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06-05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工作交流 (高二)05-24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07-05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