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篇1

一、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回忆:从儿童伊呀学语开始扳着手指数1、2、3、4……;身边一共有几个亲人?桌上一共有几碗菜?告诉阿姨你今年几岁?你算一算今天一共用了多少钱,一共吃了几个冰激糕。就连买一瓶酱油3元钱,买一包盐巴2元钱,用10元钱,还应该找回几元钱,这样至少要在一年级才学到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可能有不少儿童在上幼儿园以前就会接触并且就会正确地计算了。教师从幼儿园或至少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结合教材所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客观事实。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获取数学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所学内容长期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生活中寻找并获取数学信息。例如,学习了:“24时记时法”以后,让学生观察营业牌8:00——18:00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算一算一天在学校学习多少个小时。又如,学习“确定位置”后,不但要求学生知道自己在班上的所在位置,还要求学生了解班上在全校的位置,学校在当地乡镇所在的位置,学生家庭居住位置。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就必须从生活中寻找并且获取数学信息,会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应用无处不在。以后一看到某种生活现象,学生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是否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答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思考能否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著名数学教授严士健先生指出:“数学界要大力宣传数学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同样要主要对学生宣传这一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升学,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本身是有用的,让他们碰到问题能想一想,能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即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启发学生善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要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教师有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和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创设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比如在六年级学习了“利率”这部分知识后,有一次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一下,家里有没有存款和贷款,如果有,帮助家长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下一年或者三年到期后的利息是多少?税后利息是多少?贷款利息是多少?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课堂不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唯一途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去实践,去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作用,才能算真正地使用到数学,其数学应用能力才能得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提倡“数学生活化”,由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将数学课堂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篇2

一、培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用题占有很大的比例, 它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所以要解答应用题, 就需要运用到许多的知识点。如:小学数学中的公式、法则、性质、概念等基础知识;还要有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因此, 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解答应用题其实就是分析及推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因而, 分析读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需要抓住题干中心, 关注数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分析好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为解答应用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量关系,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 学生对除法理解不足, 就会对“总价/个数=单价”这个关系式运用产生困难, 此时教师就要对这个重点进行讲解;另外还有一些数学专用语对学生的理解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如:几倍、减少、增长等。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此进行具体的讲解并作出总结、归类, 通过训练相关的应用题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解答的关键是要学会解答方法

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之后便是方法上的突破了。可以说解答应用题的成败便在于此, 方法上的突破是一种质的突破, 它不再拘泥于基础知识, 而是将所有的知识与方法融会贯通。解答方法很多, 但要懂得取舍。例如, 消去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它是在几组关联数据中, 已给出若干物品数量总价的和, 要求求单价。解答这种类型的问题就是要用消去法消掉未知数, 最后只剩一个未知数。如:小明买了3把尺子, 4 只笔, 共用去10 元, 小华也买了同样的6把尺子和4只笔, 共用去16元。尺子和笔各自分别单价多少元?

已知条件有:3把尺子+4只笔=10元

6把尺子+4只笔=16元

即可转化为3a+4b=10, 6a+4b=16, 则a=2元b=1元, 即尺子单价2元, 笔单价1元。这就是消去法的简单应用, 还有其他不同的变化, 但是解题思想是不变的。

另外, 综合法是需要学生由题干已知条件转向问题的一种解题方法。这需要学生耐心计算出每一步, 然后接着往下推导, 最终算出答案。分析法需要从问题开始解答, 利用已知或者未知的条件, 推导出需要的答案。而在这个的过程中, 也需要综合法和消去法, 所以这三种方法是相互关联的, 不是孤立的。

三、用线段图来分析并解答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 这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 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应用题时, 教师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教学生画线段图, 然后根据画出的线段图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总之, 无论用哪种方法来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最终的目的都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有更多的灵感与创造力, 从而找到更多的解答方法和途径。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首要及关键。因为学生要有兴趣才会有继续学习并钻研的动力, 因而兴趣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在一个融洽、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里, 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倾听学生的想法时, 可能会发现学生独有的思维方式, 进而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尽情地去探索与尝试, 往往创新就是在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 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备课,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动手、动脑中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其次, 教师还要发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尽量参与到课堂当中, 通过亲手实践, 发展兴趣, 获得知识;另外,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 为学生搭造起一个想象的平台、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 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愉快的情境体验,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知识应用 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01-01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自身数学能力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数学学科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科学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很多高科技的产物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数学作为一种精确的语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在现在教学中,数学又为各门学科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现在一些数学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往往直接引入公式,然后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知识的讲解和习题的训练上。在这种学习方式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都得不到提高,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从小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应用,只有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显得非常重要。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考习惯,并具有自觉地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培养数学的应用能力。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生好奇心都很强,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堂课教师都要精心准备,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新课的欲望。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所体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善于结合实际生活来编制一些数学问题。创设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等方面,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使学和用充分结合起来,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章节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每 人用纸做几张人民币。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人民币,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明喜欢吃苹果,苹果每斤3元钱,小红喜欢吃橘子,橘子每斤4元钱,小明买了3斤苹果,小红买了5斤橘子,他们手里各有一张50元的钱,一张20元的钱,3张1元的钱,1张5元的钱,那么,他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付钱呢?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他们用自己做的“人民币”进行“交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多种组合用法,还可以从角色扮演中体会到学这个知识的用处,增强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意识。并且,这样的教学课堂,学习氛围浓烈,学生们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效果很好。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强化应用的意识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无论是哪个领域都需要数学做支撑。很多小学生不会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自然不会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才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也才能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数学问题,并让他们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也能够强化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后,大部分学生在理解公式的应用之后,只是停留在解决课本上练习题的基础上了。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还能运用到何处。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例如,让学生想想自己的卧室有多大?我们的教室的面积等等。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后,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正好可以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具备了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发现问题要大胆地提出来。这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3.通过生活实践,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所有教学学科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身边的各种事物与数学的联系,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数学教学中,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师要敢于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活动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为学生多创设一些有价值的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逐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统计”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进行一次统计活动。统计一下学校里各个年龄段的男女生比例是多少?让学生分组分工,自己确定每个小组的任务,然后每个小组自行商讨完成任务最简便的方法。商讨完成后,师生共同研究方法是否可行,以及最终的统计结果是否准确。在此期间,师生共同质疑、答惑。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再如学了“利息”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部分学生扮演银行的工作人员,一部分学生扮演储户。“储户”想到银行存一笔钱,根据每个“储户”的不同情况,不同要求,到底怎样存款才能使“储户”获得更多的利息呢?让“银行工作人员”和“储户”在共同商议下,完成存款。只有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才会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才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教师要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良性发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班基正.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 学周刊,2014,(26):125.

[2] 霍邦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学周刊,2015,(33):174.

[3] 王玉娟.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 中华少年, 2016,(15): 159-160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篇4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其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数学内容丰富,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是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可塑性强,因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意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还会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十分深远且积极的作用。

一、进行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意识是数学学习中的必备能力,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这样,遇到疑问、困惑时,学生才会激活创新思维,沿着思维方向,开拓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做每件事都是基于兴趣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通常情况下,我会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变换问题形式进行问题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注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因此很容易就勾起了他们的创新兴趣。这样,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开动脑筋,大胆思考。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创新意识得到了锻炼,而且很轻易地就能掌握一个问题的多种解答方式。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欲望

创新是一种能力,而自主探索是实现这种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学会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知识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内容也要有选择性,对于那些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掌握的学习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讨论、互相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什么都不需要去做,而是应当注意观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要当众进行表扬,使他们的学习兴致更高;对于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渐学会在自主学习中进行创新。通过这样宽松愉悦的合作学习形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没有了老师的束缚,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凑在一起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解题方式,这也在无形中开阔了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创新 “思考是学习的开始,而疑问是思考的前提。”想要有创新,须得先有发现问题后敢于质疑的胆魄,所以要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先鼓励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有疑问时大胆去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思考和联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适当地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引导学习方法,开发创新思维

要想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就一定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小学生由于自主意识较差,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往往不会去考虑到底哪种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并且更加的高效。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又往往只专注于自己课堂上“填鸭式”的对知识进行讲解,至于学生到底对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是科学合理往往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这也就导致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了四十分钟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都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也往往只会麻木地做个旁观者,不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进行质疑。这是一个尴尬的教学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去改变这种现状。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结合数学思维,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迪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

五、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篇5

本站[中国学习联盟www.study888.com]与作者彭国平具有本论文的知识版权,其他媒体若要,请注明本文作者与论文来源于本站。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篇6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江泽民主席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担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势在必行,迫在眉捷。现在,我将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如下:一、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兴趣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优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并对学习方向和进程进行制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教育者应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凡接角同类事物,主动地选择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教师课堂引导过程中创造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培养学生对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重要意义。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一堂课中,老师请学生任意举一个数,老师能快速判断它能否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老师依然十分快速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的兴趣被高度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那么再往下进行的共同探究活动,就更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很好了。二,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为如此。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了探索新知识的奥妙,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了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还得出了长方体的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并清楚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最容易领会错误的现象: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种长方体后,无论摆放位置怎样发生变化,还是同一个长方体,而且体积没有发生变化。通过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形体的认识,正确区分了圆形的本质和非本质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是什么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能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不把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个层面上,促进他们去做一些稍深层次的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用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注意思维形式反常性,思维过程综合性,思维框架的开放性,思维成果有独创性,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评价性思维可以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如:高年级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2、2÷4、3÷6,提出这三个算式是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高年级的学生十分容易得出结论,在讲述理由时教师主要让学生联想商不变的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以铺垫,教师又提出“三个算式”可以改写成什么形式?它们不相等吗?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学生直观地看到三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因为除式相等,简单推理出三个分数相同,这种相等是不是真的成立呢?在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实物拼分,计算结果等方法验证了三个分数相等,这中间是否有类似于商不变的规律呢?请大家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会在商不变的铺垫下得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和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规律是否应用于分数,再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用猜想的规律逐一验证。最后证明猜想正确。正式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还要在学生头脑中再清晰两个问题:一是不是所有的分子和分母不同的分数都有这样的规律?二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与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有没有区别?这样在浓缩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既让学生通过设疑――解疑的过程,又在不断的辨析中学到了知识,并使原有的知识体系得以发展。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类推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四、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一定过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要给学生动手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物创造力。总之,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教师绝不暗示或替代;凡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只需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形成共识,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把握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阳店镇中心小学杨赞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篇7

一、教师意识要创新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教师, 尤其在当前的改革大潮中要求教师要学会用全新的思维考虑教育改革;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教育教学能力, 特别是自身的创新意识亟待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和提高, 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拓宽、更新知识, 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知识和技术, 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手段、模式。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新技术的发展的最新成果, 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 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 才能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只有教师首先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和给他们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 才能和他们一起走进知识、走进教材, 共同探讨所遇到的难题。可想而知, 一个墨守陈规的教师, 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备远大的目标, 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 必须具备敢于不断探索, 敢于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材使用要创新

教师在课程改革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个问题已经不断引起重视, 教师应当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 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方法进行调整。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履行着课程材料的创造和实施有关材料的多种功能, 不论教师是自己编制课程还是运用现有的课程教材, 教师总是一个课程的决策者, 因为课程的发展和运用总是要依靠教师的思维和行动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而好的课程实施不是原原本本地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表现出来, 而是要求教师有驾驭教材的能力, 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

因此,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使用教材必须有独道之处。

三、问题设计要创新

古语说“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可见,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想要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 独道的创新, 让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关态, 教师必须注意问题涉及的两个方面, 一个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准确恰当。不是一下子难道一大片让学生望而生畏, 而是应设计具有灵活性、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教圆的周长时上课伊始我这样提问, 学过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让学生拿出学具到前面一个一个给大家展示。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也是用学具指给同学们看, 并问你能根据这些知识指一指哪是圆的周长吗?这样提问学生容易根据已有知识很轻松地回答出来, 因此也乐于回答。另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能乐问、敢问、会问。我是这样做的:自己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准确无误, 学生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后, 让学生给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在教学时针对一段文字同时提出两个或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进行回答再让学生评价哪个问题最有价值、最有针对性, 接着再出示一段话问学生, 如果让你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大家解决呢?讨论问题, 回答, 再评价问题的准确与否, 这样处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一定时间内学生不但提问题的能力提高, 其他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的。例如:通过一定时间训练后学生在学完正比例和反比例后能提出这样的问题:零为什么不能做除数?不能做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 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由于学生对熟悉或亲身体验过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因此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特点, 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 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 在教学乘法口诀后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问题可用乘法解决, 这时有的学生就能说出和妈妈上街买东西时算出多少钱能用上乘法口诀并能说出是怎样计算的。因为与学生的实际有关, 学生们纷纷乐于参与不一会就编出很多。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测出所需数据并计算出身边熟悉的各种图形的表面积。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他们从小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参与数学, 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并能培养他们在应用中逐渐养成不断创新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篇8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76-01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篇9

个人校本研修 : 芶 睿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组织学生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两点: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点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帮助探究,因势利导,使他们从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给能提出有效问题的学生时间和成功的机会,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生生、生师讨论并回答,是一种交流,是一个认知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恰师生感情,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学习,都有极大益处。

2、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引导、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所以说学生的课堂提问做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有着不可估量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提问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将课堂为载体,从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来研究教师为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有数学价值问题的类型和途径;我将从数学课堂提问的情境、提问的特点、提问的过程、学生提问的心理状态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出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二、完成研究的保障条件

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所教学的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基本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总结经验,使自己尽快成长。

(3)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观看名师、专家讲座,课堂实录、积极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把提高自己的上课和评课的水平落到实处,使自己快速成长。

(4)改进教学方式,树立质量意识,善于写教学随笔和教后反思,及时积累材料,总结得失,常写教学论文或心得体会。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完成。

三、问题意识调查及竞争能力分析

1、调查和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问题的现状以及调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结合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为研究课题做好准备。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可以从创设课堂民主氛围、问题情境等方面分析。同时从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以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数学课上,有问题敢问。

2、学生提问环境的研究。

学生敢不敢提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提问环境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微笑面对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课堂上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变学答为学问。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还要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这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敢于大胆思考,大胆提问。

3、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

现代心理学家表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有探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认知冲突”,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也就是认知冲突——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疑问并大胆提出问题。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以保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时间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并能积极提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提问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活动的主题,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的基本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使学生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实践活动中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很重要。在教学中,老师除了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授人于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乐问,教师必须“教以渔。”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所发现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知识要点,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大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再次鼓励学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大胆提出并探究新问题,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善思、敢问、会问、善问、乐问,提出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研究实施方案及途径

1、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和后期采用问卷、观察、个人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分析数据。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写出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同时研究者要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和专家的经验总结论文,互相听课和评课,及时向教学能手和名师、专家学习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研究、分析、总结能力。(4)叙事研究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善于写反思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对照比较,找出得失,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也可以对课例、教学案例、教学故事进行分析介绍,还可以写出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2、途径

我将围绕以上方法,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1)围绕标题,广泛学习有关教学理论。目标确定后立即着手,广泛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教学课例、教学故事、听专家讲座并进行交流。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2)加强学习新教材教法和教学知识,认真分析学生在课堂中提问意识的现状,从根本上去认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从实际教学中去探究课题,研究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我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搜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确保从根本上去认识和研究本课题。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提问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有关理论知识。

(3)采用多种途径学习和研究。通过阅读新课程教法、教育书籍、教育刊物、网络学习、咨询专家、听名师优质课例集体交流评析等,搜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经验,以用于指导我顺利进行实践研究。同时还采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每周两次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做到有学习内容有学习笔记,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学习,由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以供大家共同学习。(4)依托课例进行实践研究,分析现状,找准根源,把握方向。为了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有效性,我计划每月至少有4节教学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从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好、学生提问的数量要少而精、提问的难易要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还会经常深入同事的课堂听课取经,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学生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5)学习策略,指导实践。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研究引导学生提问的类型、情境、语言表达、侯答、理答等策略和技巧,实现学生课堂提问的最大优化。在一系列的研究后,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问情境,将所研究运用到教学中,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大胆实践,引导学生提问,检验此次研究成果,并再做修改。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生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递给学生,又能及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并主动地、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为学生的提问创设的问题情境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篇10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 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 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实验的意义: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数学是 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可是走进小学课堂,除了一些研究课、公开 课、示范课以外,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也都还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都是听——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 的状态,课堂上每个学生提问和被提问的次数明显减少,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再加上现在的孩子懒惰心理强,竞争意识淡薄,对学习缺少兴趣,不爱发言,长 此以往,有的学生养成了不爱思考、不爱提问的坏习惯,学习劲头不足,不利于 学生的数学学习。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生方 式,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步提高学生问题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课题研究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

1、学生目标

敢问:即学生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要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 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自身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归纳,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2、教师目标

(1)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2)善于启疑,提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学习背景,学习情境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3)教师要有热忱的工作态度,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育人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研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通过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五、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美国教育家杜威在30年代对“探究”或“反省性思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激活创造性”的心理过程。问题的结局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七、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从社会学的观点讲,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与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民主宽容的态度是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 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 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1、11—2012、1)

主要工作:

(1)选题、申请立项;

(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2、5)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 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注意积累、收集研 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3、研究总结阶段(20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八、研究成果分析:

本课题实施半年多以来,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迈出了从敢问到会问的关键一步,并逐步向善问逐渐发展,提出的问题已经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多样性,课堂质疑问难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几乎每一节课学生都会有几个问题来“考考老师”,去“问问书本”,去拜访“网络”。而且从课伊始到课末,学生冒出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已经是学生和教师习以为常的活动。实验表明,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发展自己。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学习一般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但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并充分锻炼了自己能力,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因此,学生的内驱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研究前后,我们对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检验,我们以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举手次数的多少为标准,(举手次数少于2次为积极性缺乏,举手次数在3次到5次为积极性一般,6到9次为积极性较强,9次以上为积极性强。)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汇总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于实验前。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明显进步。

2、学生的问题质量有明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从较随意地问问题逐步发展到问题的数学味越来越浓厚了,问题的针对性也变得明确了。

3、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增强

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随着主体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越来越强烈。他们中有部分“敢为天下先”,解决问题时有了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新表 达方式、新操作程序。在小组的共同合作中,学生通过互相交流,85%的学生能 更好地回顾与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大胆地表述出来,他们经常会问:这种方 法正确吗?有没有其他方法?这种方法还能解决其他问题吗?在“问”中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能数学化地思考回答问题。两年多来学生基本能按照以下流程获得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发现问题(生疑)→提出问题(质疑)→讨论问题(议疑)→分析问题(析疑)→再提出问题(再质疑)。实验后,学生探究质疑能力得到增强。

4、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能力提高了,学生不满足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变得学习非常主动,课堂上呈现着“带着问题走向教材,带着问题走向老师”的新气象。而且这种学习品质会迁移到其他学科。如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养成的想问、敢问的大胆品质直接影响到语文等学科,他们所获得的质疑问难品质将带他们走向一个个成功。

5、先进的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的一个切入口,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教师再也不满足把学生仅仅培养成一名解题的高手,课堂教学过程从直线性的变成曲线的、块状的、多元的„„教师提问的水平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那种零碎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变成了整体的、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大的问题。实验前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教师提问水平明显强于实验前。

6、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幅提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把先进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的一个切入 口,课题组成员通过半年多的课题研究,自身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课 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验后教师的提问水平明显强于实验前,教师的业务水平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九、存在问题我们在总结课题实验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主观和客观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加强,通过课题研究,反思我们的老师要向 研究型的老师转变,才能与时俱进。

2、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转变。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在穿新鞋走老路,既想改变教学方式,又怕影响教学质量,怕学生的过多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导致课堂改革举步维艰,新理念、新教材、旧教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3、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全体的教师和学生都应对“问题意识”提高重视,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但研究还要继续。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题的水平差异很大,如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敢问、会问、善问,是我们老师一直面临的挑战。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篇11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敢”字当头。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当学生在教师提问中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时,老师可以说“没关系,再想想”。这样可以使那部分想说又不敢说的同学勇敢地举起手来。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环境、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宽容学生,特别是那些淘气的学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适应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师声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学生无惧怕,有话敢说、有疑敢问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能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适时、有效地给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自己到结果,更应参加学习得出结果的过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当学生的猜测达到火候时,我开始引导学生先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没有任何规律,各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也不都是3的倍数,排除了两种猜测,然后动手操作。分别用2根、3根、4根、9根火柴棒在数位上摆任意的数,从中发现:凡是3、6、9根火柴棒摆出的所有数都能被3整除,而用2、4、5、7、8根火柴棒摆出的任意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同学们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摆出的火柴棒根数恰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而这个数字的和只要是3的倍数的,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反之,就不能被3整除。这正是此类数的特征。先创设情境,教师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保持了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从而在探索中发现了规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8

三、布“动”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究

21世纪,素质教育在呼吁: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必须从过去的执教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教学时,为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材料,布设“动“境,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自我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这样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一道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和平移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向学生提出:同学们是否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公式?由于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探究,有的剪,有的拼,经过不断的尝试、交流和归纳,结果学生有发现了三种推导方法。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操作,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来发现规律,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组织合作,让学生能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用合作学习迷失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合作学习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小组成员通过合作,自主讨论、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共同验证学习效果。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群体智慧和不同层次学生互补等作用。它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讨论的方向、方法,科学巧妙地安排好合作讨论的组织形式、时间和空间。

五、发散训练,开阔思路

发散思维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式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新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善于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的问题 情境,精心地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中,我采用如下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三份小棒,分别是2根、3根、7根。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得到这几个数的平均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立刻兴趣盎然地摆弄起手中的学具,很快就找到了多种方法。这里,学生的思路各不相同,又互相交织,而老师的设问和最后的归纳又恰倒好处的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融合到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创新的空间。

六、突出主线,贯穿始终

问题不仅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冲动的前提,还应存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概念多,需要掌握的内容琐碎。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演示这样一组画面:三只猴子分别坐着方形轮的车、圆形轮的车和椭圆形轮子的车向前走,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猴子那滑稽的样子所吸引。随之,有的学生开始质疑:坐圆形轮子的车如此平稳,而坐方形轮子或椭圆形轮子的车却上下颠簸?另外有写学生开始大胆的猜想,并拭着做各种各样的解释。此时,我启发学生:用一张圆形纸来代替圆形车轮,你把它反复对折后,就会从中发现坐圆形轮子的车为什么平稳的奥秘了。“悬念”的产生,激起学生对“悬念”的渴求,接着学生在“我要第一个发现,我能自己学会”的心理驱使下,经过讨论、测量、验证等手段逐一建立了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解开了心中的疑云。最后,学生关于“为什么直径大,圆的一周就长”的问题,就作为课后的“存疑”,它将成为学生继续探究和创造的动力。

总之,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小学教学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进学生

上一篇:保险理念沟通话术下一篇:施工工地例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