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共14篇)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1

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1.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 → 达到目的 → 活动形式 → 胜负规则 → 场地、器材、时间 → 裁判安排 ,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

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等。

2.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重新排列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名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4.迁移提高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接等)--中年级戏海绵球(2人抛投接等)--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投传等)。

5.学会几种思考角度

以戏球为例,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投踢抛传等)、静态(小范围)创想(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 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2

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概念化学符号的记忆过程, 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参加, 在这个活动中, 不是依靠老师的教, 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实验思考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创新意识始于学生的积极思考, 始于质疑与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 阐述自己观点的权利, 把他们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加以讨论,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例如在讲第五章第三节金属的防护与回收时, 请同学们分小组报告一周前安排的关于铁钉生锈的实验报告。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 有的说铁钉在盐水中生锈加快有的说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加快, 还有的说在温度高且潮湿的空气中加快。又说了一些铁钉不容易生锈的原因, 其中还说了生锈后如果不及时的除去铁锈很可能生锈加快。最后学生给出的总结是:铁钉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接触。而防止铁钉生锈的方法是破坏铁钉生锈的条件:隔绝氧气或水。老师解释学生不太清楚的问题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 能将水分滞留在其中, 使里面的铁与氧气、水接触, 从而继续氧化生锈, 而且铁锈里面的水分不能很好地蒸发, 生锈加快。

通过上面的讨论, 使同学们明确了钢铁生锈是由于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防止钢铁生锈要保持铁制品的洁净和干燥, 或在钢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这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2 创新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以其具有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 这些实验都是在已知实验结论或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教学效果仅限于巩固已学的知识和熟练实验技能,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把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 使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探索,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形成。例如, 在演示“燃烧所需条件”的实验中, 要使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 这就要求铜片要比较薄, 而且热量是靠水蒸气液化放热提供的, 而不是直接与热水接触, 如果白磷和红磷距离较近红磷也会燃烧, 这样实验不仅费时, 而且当水温不够高时还不能成功。为此我对实验进行了如下的创新, 在两只大试管中分别放红磷和白磷, 试管口分别用红白气球罩住, 然后把两只试管放两只相同热水的烧杯中, 这样实验又快现象又明显, 并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这样的创新会使教学效果更好。传统的学生实验, 就是重复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 学生缺少“参与”意识, 往往调动不起积极性, 发挥不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教学就应该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讨论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 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 增加学生的创造体验。例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教师介绍了几种活泼金属和两组稀酸后, 让学生分组实验, 探讨、选择出药品的最佳组合, 这样学生不仅成功地完成了探究实验, 而且在进行实验改进、设计及创新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3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新的时代要求教学过程不仅仅在学校中进行, 它必须实行开放式, 要把学校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引导进入家庭社会, 利用所学知识自由地创新。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进行, 同学们为了实验顺利完成, 他们自己去动手、动脑寻找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比如, 我给同学们安排了一些这样的小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家庭中的材料完成。如何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如何证明家里的自来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如何利用p H试纸测花盆中泥土的酸碱性等。这些小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实验后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极大的诱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 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久而久之, 会逐渐形成勇于向困难挑战、乐学善学的精神状态养成创新求实的好品质。

4 积极鼓励、增强创新品质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 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 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 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自由、民主、宽容的氛围。教师要以人为本, 相信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 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在这个环境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问题讨论, 乐于发言, 勇于创新。在教学进行中, 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 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 倡导师生相互讨论的多向交流, 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 让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心理。在这个和谐的氛围里, 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要求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从而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保持活跃气氛, 使学生勇于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总之,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我们广大的化学教师都要从培养跨世纪未来人才的角度去认识我们工作的重要性, 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 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觉的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能力 创新兴趣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密切关注的研究课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建立起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本文仅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数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教师应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都是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使之成为创新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思维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4、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效果回授法、引导发现法、启研法、尝试教学法、纲要信号法、自学辅导法等。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考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设计开放题。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5、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创造性活动产生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改变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因为陈旧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拓宽学生自己的翱翔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6、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使他们乐于创新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合理想象。找出不同于惯常的思路,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活动。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熟悉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公理、定理、法则、公式,让学生清楚它们各自的适用性。在具体题目中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时刻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围绕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动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只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的种子一定会在学生的思维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4

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中心小学 郑三琴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进行的联词、造句、理解课文,复述课文以及写作练习等活动中,处处都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契机,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启发和培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耗时最多,费力最大,文本意义的隐喻性、不确定性也为我们留下了创新阅读的空间。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观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从课本到课本,教学过程单一化,缺少其他辅助性活动,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大弊病。如果我们单纯地谈阅读,单纯地教学阅读,忘记了阅读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琳琅满目的现实世界,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了。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跟观察、想象、思维、模仿以及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采。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如果缺乏实际观察的经验,要读懂课文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头脑中缺乏形象积累,课文中用文字符号描写的关于事物的概念无法在他们头脑中获得鲜明的形象支持,就很难理解。例如缺乏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际经验的小学生,总感到象《爬山虎的脚》这类课文很难理解,而有这种观察经验的小学生就觉得课文很生动,很鲜明易懂。形象积累的贫乏,不仅影响儿童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不利于发展他们的幻想和想象,这就势必使他们难于进行创造性想象。“观察是积累形象的过程,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又要靠联想来建立。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幻想和想象是联想的不同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这是早已受到重视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的形象材料还普遍比较贫乏。要加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创造性想象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我们不能满足于使学生模仿着课文或课外读物的形式,在幻想和想象中“复制”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而应当使他们的幻想和想象带有更多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当然,不是离开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可能来谈科学性和理论性的。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大量可资利用的机会。教师如果将这样的时机白白放过,而用背记词语解释之类的缺乏生气的练习,挤掉他们对神奇的大自然进行遐想神游的时间,就会大大降低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因素的价值。

进行观察、想象和思维,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材料作营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把脑力劳动和手工操作的各种制作活动结合起来,把教室里的生活跟教室外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课外和校外活动,经常组织他们去郊游,也经常给他们看动植物标本、模型等,或尽量利用图片、动画来补充一些直观形象。这些活动虽然都是有益的,但还没有为大多数教师所效法。所以还有必要努力推广,并且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活动领域,把创造性的劳动带到学校里来,把知识和疑问带到学校外面去,在培育植物、饲养动物、参观生产过程、制作小器具、小模型、发明小装置、采集动植物、矿物标本等各种活动中,去锻炼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

二、鼓励怀疑,培养创新能力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小有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不迷信“常识”和权威,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师首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挑教师的错,跟教师争论。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怀疑跟学习和思考紧密相连,只有不学习、不思考的人头脑里才不会产生疑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取得的。完全没有疑问的学生,就是在学习上无所用心的学生。但并不是学生处处都能提出疑问来,因为提出疑问并不容易,要求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有时候,学生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他们就提不出疑问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启发诱导,把隐含的疑点揭露出来。疑问提出来后,教师又需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每次都引出疑问的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愧为最有可能打开它创造之门的金钥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可以从四个方面人手:

1.教师善于用提问启发学生。提问本身有着本质的不同。有些问题富于启发性,另一些问题则只引出同义反复,毫无意义。朱作仁曾批评过“挤牙膏”式的提问方式,并指出这种提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非但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养成一种被动地、机械地应付教师提问的“应答性行为”。教师的问题提得好不好,是一个教学技巧问题,是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但一般说来,教师不应当对表面的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东西提问,而应当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针对新旧知识的接合点提问,或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错误或不完全、不确切之处提问。

2.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和争论。小孩子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们脑子里有着数不清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教师如果能鼓励这种倾向,就会养成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小学生提问提不到点子上,偏离教学目的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善于疏导,把他们的思路引向课文的中心,同时又不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这同样也是一个教学技巧问题。

3.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要在时间上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教师不要“满堂灌”,把时间全部都占了;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中不要把话说尽,嚼烂了喂给学生不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余地。教师的讲解只要起到指点门径,提示要略的作用就够了,主要的问题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动脑筋去发现、去解决。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5

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美国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孩子从小自立自主精神的培养,注重对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美国家庭经常问自己的孩子:“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地向老师质疑,向权威质疑,也就不断地去探索、学习、提高。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应注重以下几点:

启发学生敢于质疑

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开始阶段,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关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处提问,向“教科书”提问,向“真理”、“科学结论”提问,并鼓励学生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其次,要鼓励学生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往深入想,不浅尝辄止。教师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学会质疑。

鼓励学生努力探究解疑

解疑就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师生一起研究探讨,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探究的方法,提高了能力,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师生在研究探讨中,如果学生对回答的问题意见不一致,必要时可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解决。但学生讨论的过程,教师不是放手不管,任其吵闹,而是要很好的组织指导,使讨论紧紧围绕着问题有序开展。课堂中如果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提出了有创造性的问题,且符合问题的答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带动和激发全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即便是有的学生所发表的意见离题较远,教师也不要横加干涉,使其失去自信心。教师应给予鼓励大胆地想或说,同时引导学生可通过课外书、电视、网络、老师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再次质疑

起疑—质疑—解疑—再起疑—质疑—解疑……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疑结论中再次产生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并不是代表着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并不是因为下课而代表着本课内容学习的结束,鼓励学生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探究。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6

“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这句古语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通具有的才能。对于一切正常健康的人来说,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学历职务等等,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不同层次的人在创造力的高低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普遍关心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牛顿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积极的用眼去观察,用心支感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并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剪纸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在剪纸教学中,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约束学生,训练学生,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对学习剪纸感到压抑,厌倦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剪纸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一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剪纸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剪纸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一个适宜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学生的剪纸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发展。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剪纸活动中一是要与学生家长作好勾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剪刀、手工纸等必备工具;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各种图案资料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引导学生剪出较高水平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是精神环境的营造。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是萌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特别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注意给学生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学生剪纸的过程中,要常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剪的这只老鼠太可爱了,你能到台前展示给同学欣赏一下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作作品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

三、适时指导、鼓励创新

在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来指导学生剪纸,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如在学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可学剪人物就不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的体现就相对重要一些,这就需要在创造制作之前要有一定的构思,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我们都要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稍加指导,使学生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

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脑”的锻炼。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教学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那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呢?很多教师常要学生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别的同学不一样”。需要个性空间的要求常常使孩子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提倡了各自创新的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如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鱼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剪看到的鱼,海里的河里的鱼,还可剪想象中的鱼,可以剪改变鱼的各种形状,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鱼,添加不同的花纹,然后添上各种装饰物,例水草、青蛙等等组成一幅幅的生态图,或组成百鱼图。每次教学结束时,教师把所有的作品都进行展示,引导儿童观赏那些技能高、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要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的事物是多么美好,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学生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四、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

学校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制作成相框、贺卡、工艺品等,用来装饰教室、楼道、橱窗、展板。为孩子们开辟了欣赏展示的天地,让他们充分欣赏剪纸的形式、造型,感知剪纸作品的语言。当学生们看到新奇作品时,都哇的叫了起来。有些甚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着。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努力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童趣、有剪纸特征的艺术展示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剪纸活动的愿望,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师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让我们用各种方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主编:王道渝重庆市人事局编印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7

一、拓展教学, 明确实验设计原理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理论知识, 在现行的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系统阐述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而是把它们隐含在教材的实验内容和生物学史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应善于发现并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信息, 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例如复习“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 通过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的细致分析,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思想;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学会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通过实验内容的剖析, 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准确性原则———设立多因子变量。又比如:通过分析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揭示过程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培养信心, 理顺实验设计思路

在进行实验设计的初期, 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思路模糊, 存在畏惧心理, 此时教师可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策略, 帮助学生树立实验设计的自信心。

课本实验是学生既熟悉又亲切的知识, 教师在课本实验的复习中可灵活地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 让学生模仿课本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 增强对实验设计的兴趣;同时在“模仿”过程中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 为实验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    观察能力      生物实验      课外活动     插图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观察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实验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视、听、嗅、触、味等多种感觉功能,使学生全面观察生物体(包括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若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将材料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这类永久性玻片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3.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掛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学生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

五、培养观察能力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观察要有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组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观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强进他们的观察兴趣。传统的观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涉及学生主体的内容不多,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讲,观察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探索式的方法,设疑引导观察,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成功,这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

二是观察要有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三是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参考文献】

[1]张颖清.生物全息律[J] .自然, 1981 , 4(243).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9

篾厂中心校

左光巧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新课标、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

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10

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都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经验型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型的逻辑思维,思维的不断发展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就从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

概念是科学认识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以压缩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手段,是理性大量知识的一种最基本形式。正确的认识概念是一切科学思维的基础。

在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概念教学中,给出定义后及时揭示其本质属性,抓住“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个本质属性以区分无理数与有理数。又如假若只有具体的一个个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30、x23x10”等等,而没有抽象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也就没有它的一般形式表示:ax2bxc0a0,那么只好去对付一个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性研究。通过上面例子分析可以看出,数学概念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是怎样抽象的”问题,以及有了这个这个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有如何建立和发展理论问题。即首先是对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讲清楚,其次就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及其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几条基本性质的应用范围;以及利用概念进

行判断等。

总之数学概念的教学,在引入、理解、深化、应用等各阶段都伴随着重要的创造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解题中培养数学思维。

解题的灵活性是指及时转向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解脱出来。

一般人们总喜欢局限在平面范围内考虑问题,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对空间图形进行研究”,可向学生提问:你用六根等长的火柴为边,能摆出四个正三角形吗?恐怕绝大多数学生在纸上画来画去无法完成,此时可出示四面体模型,说明六根火柴可作出四个正三角形。

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方法多种多样,传统提倡的是“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题”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也应引起注意,如已知直线L与圆O相交于A、B,在圆O上求一点P使其到直线L的距离最近。可以引申为求与直线L平行且与圆O相切的直线与圆O的切点,或在圆O上求一点Q,使SABQ面积最小,等等。

三、在定理、法则、结论的推导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

教材总是将知识、方法等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中间有许多“省略”或“简约”的形式,省去了观察、猜想、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寻找那些“省略”或“简约”的内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定理、法则|、结论等的教学,应重视其发现、推导证明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发现、如何获取的。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使掌握数学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同步进行。

例如,在讲解幂的运算性质中的“零指数幂”时,给学生观察下面一组练习题:55 5252 aa a2a2 anan

先让学生按除法得出结果,然按照同底数幂的运算得出结果。通过这种对比练习让学生思考“零指数幂”性质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某些简单的问题出发,提出若干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论的导出过程,让他们在观察、讨论、类比、归纳中得到思维的发展。

四、引导多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一个事实能作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法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此相应地还有另一种情况;即有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或理论,能从多方面设想,探求这种方法或理论适用的各种问题,扩大它的应用范围,特别是把一个领域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个领域。这种方法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五、提倡观察思考严密有据,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运用数学直观,不停留在表面认识上,运用类比,不轻信类比的结果;审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条件,而且还要留意发现那些隐蔽的条件;运用定理时注意定理成立的条件;仔细区分概念间的差别,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地使用概念;给出问

题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这些都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11

作文是一种心智创造活动,创新能力是这种活动的核心。作文创新的能力是指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采用灵活多变的结构,以新颖深刻的立意,丰富别致的材料,创造出新形象,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的能力。通过该能力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那么,怎样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要给学生一个宽容、自由的写空间

作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尤其在日记、随笔这样的训练中,要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做任何形式的限制。提倡“实话实说”、“实事实写”的文风,让它能反映真实的生活风貌,真实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以他们的眼光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有时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狭隘的,但正是这种活跃和思维,却常常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和创造的才能。

二、要让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有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积累创作素材,思考人生价值,写出“新”文章来表达生活、反映生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写作中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联想做起。联想是对头脑中已有事物的再现,是由已知事物联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我们可以指出一个事物,让学生进行联想,如看到圆,可以联想到皎洁的明月、明亮的眼睛、晶莹的泪珠、环型的跑道、历史的车轮、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看到绿色,可以想到森林、希望、生命、和平……学生养成了联想的习惯,想象力自然丰富,文思自然如泉水般涌出。

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提高学生想象力。我们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古代诗歌意境优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通过想象再造创作成优美的散文。还可以利用教材进行续写和改写。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小说、写童话、神话、写科幻文章,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思绪自由放飞,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和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同一个事物、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善于点拨,让学生学会进行多视角、多方向的选材和构思,力求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写《砖的启示》这篇作文,就可以指导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意向去考虑,确立观点,展开议论,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写砖在印模中规范的改造精神;在窑火中煅烧的磨砺精神;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直刚强,宁折不弯的精神;排寒暑挡风雨造福他人的精神等等。这样,思维越来越敏捷、开阔,对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大有益处。

世上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认识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彼一面。例如,过去人们常用“玩物丧志”这个成语告诫学子不要沉迷于所喜好的事物,以免消磨掉志气。而有的学生偏从新的角度写了一篇“玩物未必丧志”,指出玩还常常能使人受益,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还可以让学生就某些名言成语和社会现象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新看法。这样做,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审题、构思、写作中的求异思维能力和选材、组材的水平,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12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只有教师的积极性, 而无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是一句空话, 想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绝对办不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则是客体,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变消极为积极, 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才可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二者的有机结合, 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可能逐步形成, 语文素养才可能全面地提高, 语文教学质量才会随之而提升。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逐步懂得语文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语文和自己今后工作的关系。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 结合课文教学, 结合学生生活命题, 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说自己想说的话, 进一步加深对语文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初中学生求知欲旺盛, 生性好动, 思维活跃。呆板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 常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抑制学生思维的兴奋状态。这样的教学, 索然无味, 学习的兴趣从何而来?在课堂教学中, 我比较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断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 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适用性、趣味性。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 或安排讨论, 或开展小小的竞赛活动, 对一些内容浅显的文章, 采取学生讲、大家议、教师点评的方法, 营造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氛围。整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

三、开展课外活动密切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要寓教于乐,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课外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有学习语文的广阔空间。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鼓励他们多方面获取语文知识, 潜移默化地形成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要完成这些目标, 离不开课外生活。要注重课外这个大课堂, 指导和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 写好影评和观后感;组建文学兴趣小组, 一方面传授知识, 一方面指导写作, 把好的文章推荐到各类报刊发表, 推荐参加各种竞赛, 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组织各种观察活动, 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积累、学会写作, 在大自然的熏陶中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要督促学生读一些中外名著, 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四、把握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初中时期, 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阶段, 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基本形成, 都应在初中阶段完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 学习又主要依靠课堂, 因而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下大工夫, 花大气力, 不断探索, 不断改革创新, 做好语文课堂教学这篇大文章,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 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为, 以教材详解为中心, 收到的效果却事倍功半。将最低层次、基准层次和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综合训练, 逐渐有序展开, 能增大课堂容量, 优化课堂结构, 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个体化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做到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提高。全面实施个体化教育, 使每一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多种类型的人才。要了解所教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所具备的语文素质, 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 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制定出若干个语文能力等级的标准, 再通过观察测试, 先分别确定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级, 再确定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能级。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试, 对照标准和测试情况, 给每一个学生重新定级;亦可做到课内分层教学, 教学目标和要求有不同的梯度。对低层次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 对高层次的学生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发挥高层次学生的作用, 让他们带动低层次的学生, 这样就发挥了高层次学生的带动作用。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13

广东省普侨区中学 袁运成【内容提要】:《初中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开展活动,构建自主实践的平台。教学中通过质疑、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提高语文能力,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教给方法;开展活动;培养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教学中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借教具、助领悟,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二、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①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新课程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学习《钦差大臣》这篇课文时,我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于是我让同学们采用表演的形式去学习,即:五个同学分别饰演文中五个主要人物,其余同学充当观众。饰演文中五个主要人物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堂课下来,效果相当好,同学的表演比较成功且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较紧密,五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培养他们自主开发的意识,能提高他们自主开发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氛围,要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方法自动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②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

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可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四、开展活动,构建自主实践的平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综合性学习”就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如在上综合实践活动《桥》时,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桥的知识;搜集和拍摄有关桥的照片;搜集有关桥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包括有关桥的名称的由来);回想自己读过有关桥的诗文;搜集有关桥的对联、谜语、谚语、成语以及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等等。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再让他们写成专题报告,并且每组同学要向全班同学口述专题报告内容,之后,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评估。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教师再

适时点拨,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自愿组织,自主策划,自行实践。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同学们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跳出语文课难上的怪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事事喋喋不休的管家婆、处处面面俱到的包工头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智能的藤蔓也在自由的空气里蓬勃生长,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及引文出处:

1、《初中语文新课标》 2003年;

2、①培根著作;

3、②《老子》一书。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篇14

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加强对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

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

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

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四、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上一篇:数控专业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财务分析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