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通用12篇)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结合学校实验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人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就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进行了尝试指导,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浅谈自己是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
(一)要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是一个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要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它会对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以后自己各方面的学习很有好处。
(二)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这就是教师指导的问题。我指导学生多读读学习的内容,如例题、概念等,认真填写我设计的《预习卡片》,不同的学习内容出示不同的预习方法。始终把预习的重点放在“例题的初步学习”和“概念的背诵”方面;其次是“我会做练习”及“练习题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疑难问题提出来”,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疑难,鼓励学生把疑难问题提出来,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一步探究,学习就有目的性了。
(三)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作出简单的优、良、合格、需努力的评价。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究、相互学习、互相纠正的过程。
(四)课前预习的展示不可忽略。展示也要效果,展示也讲方法。起初,学生的展示只是读预习卡片,慢慢地,通过指导,发展到学生
可以分析性地、探究性地进行展示,这个同学或小组展示后,其他同学或小组可以对比性地、补充性地展示,现在还会踊跃地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展示课前预习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前预习的效果好,预习展示的效果好,就会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学习技能有所加强。
一、彻底更新教育观念,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观念至今仍影响着部分教师, 目前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等现象, 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 为此, 我们教师要在“立足过程, 促进学生发展”的先进教育思想引领下,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从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 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预习就是课前自学, 它是学生上课之前独立地自学新知识、独立思考新问题, 并独立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一个创造性过程, 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预习应把握以下几个步骤:A、读, 先粗读, 后精读, 把握大致内容。B、写, 把弄不懂的问题整理出来。C、思, 从新旧知识中寻找难点突破口。D、做, 可做几道课后题, 检验预习效果。当然预习也要因时因课制宜, 时间多时可钻研深一点, 少时钻研浅一点;简单章节少预习, 难点章节多预习, 优势学科少预习劣势学科多预习。
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学, 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毕竟是学习者, 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选择性和自控性水平都较低, 所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刻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学习中没有疑难, 思维就没有依托和内容,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无法调动。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的巧妙地、层层深入地提出各种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 指导学生相互讨论, 使学生在独立探索和相互启发中理解并掌握重难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设疑诱导学生自学, 更要教会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也。首先要让学生敢于疑, 不论学生提出的疑问好坏、深浅, 都要给予表扬, 培养其敢疑的信心, 其次要教会学生提问质疑, 让他们学生从多角度, 多层次思考质疑, 再次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时间, 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养成敢疑、会疑的习惯。实践证明, 这是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一个好方法。但在组织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灵活应用“五个尽量”, 即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 尽量让学生亲自观察, 尽量让学生去表达, 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 尽量让学生去分析、综合、总结。
3、搞好随堂检测, 强化自学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的效果如何,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 也会影响到学生自学的信心, 所以教师在随堂练习和检测题的设计上要下足功夫, 既要突出重难点, 又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申和扩展, 使学生知其大意, 而又难尽其全意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严密性, 同时也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组内相互出题, 想互责难, 遇到答案有争议时, 可提交全班讨论, 最后各小组推荐二、三道好的训练题, 上台汇报, 并将大家都认为好的题上交任课教师, 组成测试题库, 供教师命题时选择。这样既起到了复习的作用, 使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动手、动脑, 也起到了锻炼他们自学和总结能力的作用。
三、辅导学生课后复习归纳,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为师矣”可见复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至关重要。一般课后复习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1、合上书本, 尝试回忆。2、打开书本, 查漏补缺。3、整理笔记。而章节或单元复习则可以作业的形式下达给学生, 让他们以图表或歌诀的形式把本章知识串起来, 教师再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应点拔, 使其建构的知识体系更加合理化、系统化, 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求知, 完善自学能力
【关 键 词】 自学能力;培养;学生
古人云:“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法国前总理、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在他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不断培养形成的。教师为学生创造各种自学条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地努力探索,才能真正提高自学能力。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途径:
一、利用教学案,让学生在预习和听课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妙趣横生、以趣激情、由情达理的学习氛围。“教”与“学”成为一个统一体,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求知、成长服务。教师可谓是善导之师。这就要求教师导出“趣”,导出“情”,导出“理”,导出“能力”。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案这种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了。众所周知,教师备课要写教案,但是教案只是教师用以教课的材料依据。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步骤、作业布置,教师自己是清楚的,但是学生却不甚明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较少有主动权。而教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就是要克服这一弊端,它不只是让教师明白教什么,怎么教,更是让学生清楚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由被动地跟着教师学转变为自主地去探求未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教学案式教学提倡“练讲结合,教学相长”的思想,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精心准备教学案,长期坚持,这将能成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一)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他们自学能力的首要环节。但长期以来,学生往往又忽视课前预习。如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呢?首先教师要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接着就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学案的推出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案中的预习提纲为避免流于形式,单调机械,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提纲设计要精心策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爱好和兴趣。
(二)听课
听课是学生学习课本的最主要环节。为了让学生能在听课中培养自学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一改过去的“一讲到底”“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案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当好主角,让他们完全进入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编写教学案时,要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借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重点、难点方面的知识,然后逐一让学生进行解答。然后,通过带问题听课,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达到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在此基础上老师能够再加以小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学生普遍更愿意采纳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途径去获取知识的方法,这要比直接教给他们的一些知识更有效,更主动,记得更牢。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实际上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总的来说,教学案立足于自学,着重于学生拿来,强调的是会学,使用学案的要求是:“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教师引出重点和难点知识;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它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地学,把预习中的疑问在课堂上通过看书、独立思考、同学交流、课堂提问等途径解决。[1]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激发的兴趣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是谈不上自学能力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锻炼,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学会分析、归纳、应用、迁移和创新。我们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或与同学们讨论、争论,或与老师辩论,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勇于批判,善于评价。教师应该把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由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只是在何处质疑及如何质疑上加以引导。让学生由“答”变成“问”,慢慢地也就由“鱼”转变为“渔”了。[2]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其情绪的影响。学生的情绪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创设一种能使大多数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要解决的问题中来。创设问题情境大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3]
(一)利用日常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如冬季随气温下降,植物的含水量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此问题经常错误引起学生思考自由水和结合水的转化对抗寒作用。此时教师可利用冬季梧桐树落叶的生活实例,即可让学生回到蒸腾作用的正确思路上来。
(二)联系相关学科,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学习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学生一直混淆同位素标记,如何让学生记住35S标记蛋白质呢?笔者利用高中学生的化学知识“有臭鸡蛋味的化合物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自己学会记忆。
(三)改进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是一门强调动手实验的学科,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常鼓励学生不自卑,不自贬,实现人格自尊,解放思想,做到“一不唯书,二不唯上”。一不唯书是指不迷信教材,善于从教材;二不唯上是指不盲从教师,甚至权威,追求真理,独树一帜。
如在糖类鉴定实验中,学生疑问:水果都可能含有还原糖,为何独用梨做实验材料?为了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知识,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分别梨、西瓜、葡萄、橙做为材料,由实验前后对比让学生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
又如在DNA提出和鉴定中,课本原提供的鸡血材料并不如鱼白的效果好,所以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笔者让学生分组分别用鸡血和鱼白进行实验,学生们带着疑惑进行实验,并最终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利用电教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氨基、羧基、肽键、氢键、羟基混淆不清,利用flash动态呈现此过程,最后由学生探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三、在复习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主张“温故而知新”。先巩固旧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了新知识,不及时加以复习,教学效果仍终归于零。课后除了通过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定期自拟知识网络图,利用知识网络图,学生可以将脑中的新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和提炼,有助于将学生对新知识由短时记忆转变为永久记忆。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自拟知识网络图,了解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坚持一学期,学生的智力会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自学能力将得到提高。
俗话说:“不用扬鞭自奋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并实现由知识到智力、能力的转化。同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并且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周云华. 浅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N].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8).
[2] 王东义. 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途径[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一、课前预习是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相配合,促成互相影响的基础。我曾在班级中调查,很多学生在课前几乎不会预习课文,即使有“预习”也只是象征性地看一遍课文,很少有学生再进一步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预习时能从课文中搜取适当的感性知识,并产生一些对问题的粗浅看法,课堂教学中就有了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源泉,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上出现教师在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在下听得兴味索然的情形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做好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预习不应该只是学生的行为,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在正式上课前,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读几遍课文,珍惜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要充分利用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课文的类型和教学需要,适当地布置一些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指示学习方法,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有必要,还可以适时地上一些预习课。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疑问记录下来,上课时可以拿出来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布置预习,学生实施预习到教师检查预习这个阶段,充分地感知课文。学生在预习、质疑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开端。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中心环节。
新课程改革要求“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上述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的过程。
1、创设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认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学生在探索知识时,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因此,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创设一个心理宽松,具有亲和力的班级教学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气氛里,学生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有了发挥自我才能、发挥个性的空间,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和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读书。即便经过了课前预习的阶段,学生对课文也只是有了最初的印象,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实现主动学习,让教与学得到有机的统一,我觉得首先应该让学生在上课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以说,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思维的起点,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能切入课文的要点,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把自己摆在主体的位置上,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主动探求答案,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迈进,帮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重点、难点之上,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节课伊始,我都会用多媒体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出来,让学生齐读,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时,让学生带着体会作者感情的目标读书,读完书后谈感受,文章的感人力量从何而来?学生就能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3、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传统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的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复制,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不学。传统教学这种教与学两方面机械叠加教学模式的弊端已被人们所了解,作为指导教师如何上课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教学是过程与结论统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是统一的,但是只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因此,必须转变以往在课堂中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能动的、有意义的活动。在课堂上,我通常让学生享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有交流、表达自己体验、感受和认知的机会,有品味、揣摩、鉴赏、运用语言的活动,而不是直接从我的口里得到一个现成的、机械的结论,这个学生参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实际上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几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台上的表演活灵活现,讲台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笑作一团,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气氛特别活跃。因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4、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学习能力是指影响学习活动效率,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学生如果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能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主动学习,还应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1、多动手,勤用圈点批注平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出一些经典的字、词、句,或在自己欣赏的文段旁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对文章的理解,让他们边动脑边读书,日积月累就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我让学生就小弗朗士前后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批注自己的感受。经过批注,学生能更加体会出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情感,从而体会他前后对先生态度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和文章内容,也就容易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多动脑,善于质疑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他们善疑好问的习惯。这些方法有: 从文章的题目中质疑。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圈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句式,小组讨论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在比较中质疑。将有比较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从而提高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例如在教《安塞腰鼓》时,把它与《观舞记》比较,同样是写舞蹈的文章,二者在语言特点、给人感受上有何差异呢? 通过质疑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问题,并在接下来讨论环节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时间,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索研究的习惯。
三、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外活动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拓展学生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主动学习。可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语文。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到街头、超市、广场等地搜集广告语,学写广告语,或者对一些不规范用字的路牌、商标进行搜集,并提出改正方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欣赏一些优秀电影、电视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完《斑羚飞渡》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没有消减,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写观后感,也可以在校内开展一次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倡议全校师生保护野生动物。在学习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时,可以带领学生踏春,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亲身体验春天的气息,这样既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一、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过程
小学生的知识少能力低,他们的自学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才可能基本形成。大体上要经历教给方法、训练辅导、独立运用和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1、教给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方法。教给小学生自学方法,教师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语言,简明扼要的讲清要领,使小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2、训练辅导。一种自学方法,要在反复训练中才能掌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给小学生介绍一种自学方法后,就要及时结合语文课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训练,使他们尽快掌握这种自学方法。
3、独立运用。独立运用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要为小学生的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创设优越的情境,设计分量适宜的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尽力调动小学生独立运用自学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独立运用中熟练掌握各种自学方法。
4、总结提高。小学生总结自学方法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但仍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总结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特别注重引导小学生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和“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认真总结出自己自学的方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会自发形成,要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由小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教小学生学会查字典,培养自学能力
会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只有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随时翻阅字典查字的良好习惯,才具备了自学的条件。小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因此要培养随手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就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细水长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的自学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会小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通过朗读可以领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就是说朗读可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养成朗读的习惯。
比较是一种系统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通过知识的比较可以达到对知识牢固的掌握,可以说比较也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在阅读中可以通过对事物性格的比较、正反两方面等比较理解文章。为此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不断的推层出新,尤其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索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当然,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就要求老师具有更高的能力。本文就浅谈关于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词:初中英语;自学能力培养
引言:既然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授之以渔”是老师的职责,为了更好的跟上现代教育前进的步伐,就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更多具有创造性的新世纪人才。
一、初中英语教学概述
“教育兴国”是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作为新世纪人才就需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新世纪人才要成为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更好的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生利用自己拥有的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不断的探索一些新的知识,而且能够更好的把这种知识为我所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且这种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英语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的课堂里,英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不断的给予学生以鼓励和信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培养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可行方法
2.1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让学生的心理感到自由,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不断的拓展他们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的心理自由,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所传递的知识。因此,一个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在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时,视学生为学习道路上共同作战的好伙伴,好战友,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时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不能只考虑优等生,要一视同仁,兼顾其他学生的感受,因材施教,实事求是。最后,就是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敢于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表现在我,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这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气氛中,用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投入到学习中去,肯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更加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2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学生更加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指人渴望认识某中事物或某中活动的心理活动,这种感觉往往是愉悦的,从而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力量。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它是学习过程中最原始的动力,也是推动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的力量。一旦学生对其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学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和探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演唱英文歌,情景对话,小组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幻灯片,视频,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的详细和透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3进行更加细致的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3.1.预习方法指导。课前预习一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点,也有利于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但是预习也是要讲究方法的,预习有词汇预习、对话预习、课文预习。因为预习的内容繁多,教师的指导就至关重要了,对于不同的内容,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预习目标。让学生明白去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抓住预习的要领所在,做到有轻有重。
2.3.2.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并不是单纯的用耳朵去听,而是要做到眼、耳、心、口、手并用;眼,是为了更好的看老师上课时的动作,表情和黑板上的重点;耳,是用来听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重点,自己用心去领悟和理解,也可以在自己的心里默记重要内容;心,就是要用心去记住该记得的内容;口,就是要学生有很好的交际能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的回答问题;手,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及时的记录下老师所讲的重点。
2.3.3.作业方法的指导。老师布置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有“三性”,即针对性、层次性、新颖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对于学生做作业方面也是有要求的,除了准确、规范、快速,还要善于自我检查。像在英语学习中做选择、翻译和改错题时的语态、时态、句子结构、习惯用法、主谓一致、名词单复数的变化、冠词的用法还有大小写、标点符号等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自我检查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活学活用。[2] 2.3.4.复习方法的指导。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就要求要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好的复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及时复习法、睡前复习法、分散复习法、试图回忆法、过电影法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习效率。2.4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良好的习惯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好的学习习惯必定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效果就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如下的学习习惯:1.发音是很重要的,要抓好学生的发音方法,训练好的发音习惯;2.书写也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要勤加练习,自己动手写,自己去体会,不能出现汉语似的句子。3.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经常听,认真听,善于他人用英语交流,反复锻炼,提高听、说能力。4.学生要经常背诵和朗读经典英语课文,经常读,经常背就会有所收获;5.学习贵在坚持,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3]
三、总结: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还要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让学生对英语这门课充满兴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共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参考文献:
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尚未成熟,对于事物的见解还有很大的依赖性。如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需要指导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 这里就体现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只有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才能鼓励他们去主动自学、爱上自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力。比如,要讲解一篇关于植物的文章,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亲自观察植物,引发学生愿意上语文课的兴趣,然后利用低龄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指导他们先自己预习文章,用自己的力量去读懂文章,从文章中找出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接下来便可以找同学上前观察植物,并讲述自己从文章中获得了什么样的知识。这样一来,教师不仅活跃了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几次下来,学生会慢慢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培养自己对文章有所见解的能力,也就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学生甚至会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在教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在课余时间进行知识的自我补充。丰富课堂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渴求,为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他们的要求切不可过于严厉。若以初中生、高中生的自学能力来要求小学生,只能是白费力气。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养成的。所以如何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则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入门。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一个句子或者小的段落开始,让学生自己分析其中的语法知识和词语用法,之后再与同学分享,或者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看法。指导教师可以在这时纠正或补充讲解,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基础,再要求他们课下做好预习,在教师指导之前进行自学。这样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学习效率才更高。
三、为学生提供自学思路,引其入门
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要求,切不可“急功近利”。由于小学生对事物见解的依赖性很强,所以指导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比如,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应该先列提纲,将文章分成几个大的部分再逐一攻破。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向学生布置自学任务的时候, 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对学生的自学要求,并将关键性的问题提出来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如文章的主旨大意是什么,文章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样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有了侧重点。再如,指导老师提出对学生的自学要求,如归纳总结段落大意,预习文章的生僻字词。学生在自学的时候要学会发现问题,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在上课的时候要及时与同学进行讨论或向老师提问。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发现更多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引导,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有效、更正确地自学。
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的引导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由于他们的自学能力有限,所以指导教师应教授他们正确的自学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的知识总归是有限的,而学生需要的知识和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无限的。与其把自己有限的知识全部教给他们,不如教会他们自学的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来吸纳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传授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比如, 要学会浏览与细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上学习的文章一般文章主旨和重点段落都比较突出,所以首次接触一篇文章,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粗略地浏览,将文章大体分成几个部分,找出其中重点的部分,这个重点的部分一般就是文章主旨所在,所以这部分需要细读,以便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课外读物也是一样,学生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对于理解各类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是有帮助的。再如矛盾解决法。在理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难免会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读文章的时候可以先做出标记。等到整篇文章的问题都解决了再回头细攻这个问题,仔细阅读相关的段落,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的矛盾。
五、适时适度强化训练
由于小学生自制力弱,所以作为教师应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训练的机会。比如说,可以不定期进行集体自学训练,拿出一篇文章让学生亲自分析解读,分析之后可以小组讨论,之后有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提问。经过这样系统有序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巩固自己的自学能力,并完善自己的自学方法。
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营造充满和谐与童真的平等环境,指导学生求真求新,让自学变成自己的一种兴趣,更是一个习惯。在自学中塑造自己的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摘要: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都能掌握良好的自学方式并能运用自学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那教师的工作量将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升。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也在逐渐提升。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根据相关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一、激起学生的自学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角度分析,只有具备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反之,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培养兴趣是锻炼自学能力的重中之重。如我在教学生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时,课堂上我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一本书的长、宽、厚(高);文具盒的长、宽、高;一张纸的长和宽;五张纸的厚度(认识毫米);桌面的长、宽、厚;铅笔的长等,下课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教室的门、黑板和窗子的长和宽,回家后要量出自己家某些东西的长、宽、高,返校后让同学们把自己量好的数据展示给我看,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如学“元、角、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借助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到学校代销店买学习用具,有的买一支水笔,有的买一本本子,有的买一支铅笔,有的买一块橡皮,都能算出买东西后还剩下多少钱。还有的买多种学习用具,也能算出一共花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借此学习机会,让他们联想到和家长一起到商场上买东西的情景,是否也能算出购物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等。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回忆整个过程,让他们自编应用题。通过这样的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就是自己学,靠自己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排除别人的帮助,对于小学生的自学,思维还不太成熟,还需要老师帮助解答疑难问题,为了少走弯路,又能收获很大,我就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学方法去获取知识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下面我给出一些我自己的教学案例:
1.教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我先教给同学们一个方法,首先看长方形的长和宽各能摆多少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接着数一数长方形里面含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含有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方形长和宽的乘积,由此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然后让学生根据掌握所学的知识,找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在联系(正方形可以看成长方形),按此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学会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边长乘以边长,而且还学会了应用并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算术题,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学方式是初步的,通过知识的运用检验了自学的效果。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训练了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2.用最优方法教学生“烙3张饼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学烙4、5、6、7等张饼,学生这时有点发呆了,但是我仍然先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再点拨:烙双数饼可2张2张地烙,直到烙完为止;烙单数饼先2张2张的烙,一直烙到剩下3张饼后再按烙3张饼的方法来烙。这时,学生明白了烙多种饼的方法。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最后同学们把烙4、5、6、7等张饼用最节省时间的方法都一一算出来了。
3.又如学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让学生先预习,找出它与哪种平面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还要自制学具。(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前面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学生拿出自制的学具,有的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有的拿出大小、形状不一样的梯形等。我又启发、鼓励他们大胆拼一拼,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发现他们有一点闪光点就大力表扬,这时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得出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最后我特别强调“完全一样”四个字,由此得出了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这样把学生推到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思考问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掌握自学的方法。
总之,自学能力的形成关键是自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势在必行,并且要经过反复的实践,不断尝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以便获取更多知识。
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用终身。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勤于思考、善于回答问题,课后搜集一些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贯穿于学习中。如在学习“利息”一节内容,学生收集到了“利率表”,师点拨求一年的利息,生很自然就算出二、三、五年的利息;又如学习“百分数”一节内容,学生收集到了自己家中玉米、稻谷和小麦的袋数,学生很自然地算出玉米的袋数占三种农作物袋数的百分之几;稻谷的袋数占三种农作物袋数的百分之幾;小麦的袋数占三种农作物袋数的百分之几;稻谷和小麦的袋数占三种农作物袋数的百分之几等。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意义重大。在我二十几年的教学中,始终这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创造机会,运用多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王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4(10).
增城市清燕小学赖伟雄
【摘要】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识字和阅读等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自觉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能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形成。
以疑激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学生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什么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而刻苦学习的目标?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较好,很快便弄清课文的本意。
以境引趣。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写人或写景为主。在讲授写景的文章时,我注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珍珠泉》、《桂 1
林山水》等的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以读生趣。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因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在教《检阅》一文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取“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和“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我注意提出预习的要求,讲清预习好处的道理,教会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预习:第一层是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等,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第二层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我在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学生按照预习方法,各自进行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本文是一个小故事,主要是以村庄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展开故事的;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写作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叙述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等。
自我探索,打好了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有疑问,什么地方还不会,都心中有数。听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理解的问题上,特别是不懂的地方,学生更专心听讲。这样,教师讲课更注意定向,更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我上题为《生命生命》的公开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懂得听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对怎样的生活态度或方式就是在“白白糟蹋它”有疑问;对怎样珍惜生命不会理解,师生都心中有数。我上课时,重点讲的内容就有:①珍惜时间;②造福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坚强乐观,不自暴自弃;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惜生命,善待自己,才能珍惜生命。学生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专心听课,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自学之路的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如在《画杨桃》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自学的路子进行自学。首次读文,学生都很自觉地边读边画出生字、词,然后用字、词典排查生字。大部分同学会认“嘱、审、肃、响、悦、诲”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靠、幅、审、肃、响、悦、熟、悉、诲”12个字;会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响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二次读文,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划出文章的层、段,并有不少学生懂得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讲父亲教“我”画画: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第二至十八自然段: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第十九自然段:讲老师和父亲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梳理完文章后,再一次读课文,最后归纳出:课文主要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都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在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生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运用所学方法,去自学不同类型的短文,读懂短文。不断探究,使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养成预习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一、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设疑激趣。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
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
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关键词小学生自学英语培养能力
随着与现今国际社会接轨,教育不断改革,小学英语的知识内容的不断扩展,词汇量不断增加,其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因此,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善于培养小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是有效的手段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良好氛围是前提
从学生入学教学开始,教师就应该坚持用英语授课,增加英语输入机会。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采取循序渐进法从最简单的课堂用语入手,如Hello,How are you?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等等打招呼用语或简单的交际用语。逐步增加英语授课比例。对于较难的新使用的课堂用语,我就英语先行,再辅以体态语或汉语简单解释,如Touch your nose/mouth/eyes/head,please.等。我会做动作,学生一目了然。平时我还设立了英语角、英语黑板报、英语小报等活动。采用多种方法创设英语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自然习得英语知识。这样,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让学生从小养成使用外语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习惯,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自学英语能力打好基础。
二、注重课堂教学是关键
在音标教学中,从教学第一个单词开始,教师就应该教授国际音标。如教猫cat时,我就让学生说c,c,c,[k],a,a,a,[ae];t,t,t,[t],并且发音要标准。这样,学生边学单词边学会了国际音标。而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只要学生认真学音标,会读单词,他们会很快记住英语单词。也许学生开始时,不懂音标的正确发音,但随着单词的不断增多,学生会自然学会元音音标和辅音音标,为学生以后长时间的英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总之,英语中的国际音标教学非常重要,它等同于语文教学中的拼音教学。
单词和句型是英语教学的重点,我常常让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记忆单词和句型,教学效果良好。(1)读音比较法。如:plane,name,tape.(2)分类记忆法。如dog,cat,tiger,monkey,zebra.(3)创设情景法。创设一个真实情景,可让学生自然A:What are you doing?B:I'm reading.A:What is he/she doing?B:He/She is singing.(4)游戏法或唱英文歌曲法。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喜欢参与各种游戏活动,而游戏活动或唱英语歌曲,可以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生活情景,能唤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通过唱英语歌曲,学生可以自然学会英语句型。如一首英语歌曲的歌What do you have?I have a pot.What does shehave?She has a coat.What do you have?We have some big tents.What do they have?They havesome fruit.配上朗朗上口的音乐,想不记住都难。
三、加强课前预习是基础
也许,说再多的方法去背单词、背句子,都没有提前预习的效果来得好。所以,我力求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都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小学生年龄小,我会指导他们如何有效的、有趣的预习。布置回家作业时,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值得思考的有趣的问题,促使让他们去阅读课文,并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把不会的单词、句子划下来,可以通过查字典、听磁带等方式去了解。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再去了解课文内容,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到上新课的时候采取竞争、比赛的方式来回答问题,进行个人或者小组间的比赛,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参与进来,答对的还有口头表扬和一些小小的物质奖励。这样上新的内容,就得心应手了。教师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去教,学生也可以顺顺当当地听,了解了重点难点,接下来就是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吸收了。
四、注重归纳总结是升华
小学生学得快,也忘得快,那么就要通过一个途径让小学生自我归纳总结复习。在此,我采取了“比比谁的笔记好”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上课内容来给笔记做个总结。有的学生动作快的,上课可以边听边记,下课后上交给老师检查。我通过检查再进行评比,好的进行表扬贴颗五角星,欠缺的则是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其努力改正,并且鼓励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一起进步!
一、改进教学观念
对于体校的教学来说, 一般都是教师在台上唱, 学生在台下看, 教师口干舌燥, 学生迷迷糊糊, 每次公开课的评价基本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 那就是学生参与度低, 没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体校学生来说, 他们通过初中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并且数学书中的语言文字叙述也很浅显, 所以从字面上, 他们已能读懂课本, 但怎样使学生从课本中读出问题并找出答案, 则需教师来引导,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能力培养, 让学生从字面理解上升为理性的、深层次的理解, 从字里行间读出实质来,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它也是自学的关键。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因此教材学习应是主要方式。字斟句酌的数学教材是普通文字语言与抽象的数学符号语言的统一体, 独特的符号语言是数学教材区别于其他学科教材的显著特征之一。比如, 在学习集合一章时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 , 对于集合与元素的概念, 教材是这样描述的:“一般地, 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 我们就说, 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为集合就是指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组成的“集体”。在教材中列出这样几个例子: (1) 某校中一年级的全体学生; (2) 某图书馆的全部藏书; (3) 某工厂的所有机床。它们中都出现了“全体”、“全部”、“所有”等字样, 在阅读这一段时, 要让学生重点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 建立集合的概念。在讲元素和集合间的关系时, 教材给出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也就是说, 集合由元素组成, 元素存在于集合之中, 那么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自然就是“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 根据上述定义可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给定集合”, 如果属于, 用a∈A表示, 如果不属于用a A表示。通过对元素与集合关系的推敲, 引导学生得出集合元素的特点: (1) 元素具有确定性; (2) 元素具有互异性; (3) 元素具有无序性。这就是把语言文字符号化, 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通过找语言描述中关键词语与符号, 使学生学会联想, 知道所以然;通过咬文嚼字, 达到辨析概念、定义的目的, 从而建立起数学概念是反映数与形的本质思维方式。
三、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练习反思、复习梳理中的自学能力
课前布置预习, 要先给他们设计一些与新知识紧密关联的相关问题, 以降低他们预习的难度, 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 可以放开让他们自己预习, 碰上较复杂的问题时, 也要设计一些问题, 以展开他们的思维。要求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要自己学会, 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 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 以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 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 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 激起了自主探究的好胜心, 以达到培养自学的能力。练习达标训练是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 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只要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 充分给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练习后反思是学生自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问题解决后, 可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有无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也可引导学生改变题中的条件再进行探讨, 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拓展等。这样可以逐步促进学生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单元复习, 还是期中复习、期末复习, 让学生自己看书、看笔记温习。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 引导他们通过温习, 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或依据课本中的回顾与思考进行复习。学生通过看书温习、思考, 就把这部分知识系统地整理清楚了。在温习中有什么疑难一定记下来, 在互相研究时提出来, 好相互研究。解决不了的问题, 再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的温习比老师主观设计的教案效果好, 更有针对性。复习课上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机会, 把知识系统条理化, 不是每个学生所能做到的。
四、坚持培养自学能力使之成为习惯
坚持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先决条件, 尤其对于体校学生来说, 他们用来学习数学的时间本来就不多, 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上课那段时间, 认真学习, 坚持培养自己的数学自学能力, 使这种自学成为习惯, 那么即使是在集训期, 也可以自学数学, 将不懂的画出来, 再次回到课堂时, 就不会是一脸茫然了, 而是急于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了。所以, 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之成为习惯,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 培养体校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 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因此, 作为体校数学教师, 要常常精心构思, 让学生自学、观察、思考、讨论, 经过这样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来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从而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摘要:体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平时训练太疲劳, 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基础太差, 无法深入学习;再加上各种比赛不断的集训, 常常请公假无法持续上课, 导致学习常常间断, 知识漏洞太多。针对体校学生的特点, 我认为培养他们的数学自学能力是可以有效改善数学学习效果的。
关键词:体校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0-16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10-29
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1-10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09-23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0-13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07-09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05-25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06-19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5-28
浅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