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共9篇)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1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是学校,主要是教师。”这明确地说明了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首先有心理健康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家长的训斥、社会的舆论、老师的鞭策等,使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但这些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这无疑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学习进步的一大障碍。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说,班主任是学生的最佳“心理医生”。

那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呢?在工作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创设和谐的人际氛围

1、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环境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群体领导者心理素质的问题。西方教育心理学对班级群体心理的研究就揭示了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说:“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会有心理健康的班级氛围。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假如班主任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热情,会使学生心灰意冷、无所适从,丧失上进心。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上、生活上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始终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学生、热爱工作,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感情用事,用自己乐观向上的心境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在实践中,我努力使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豁达开朗的心胸、积极乐观的情绪、坚忍不拔的意志等,通过日常言行、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等反映出来,促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努力创造适合班集体健康发展的情感氛围;积极提倡“爱的教育”,因为只有通过爱,才能培养爱。爱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关心。“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我凡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们的心声,以宽厚平和的心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愉快感,使学生易于得到感情的满足,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因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

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土壤,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建设,优化集体心理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正如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专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相反,彼此冷漠、互不往来、甚至仇视和猜忌的人际关系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创建班集体的过程,正是班集体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形成过程中,作为班主任,我首先力求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以求为班集体营造一个和睦共处、合力向上的氛围。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给每位学生以真诚、纯洁的关怀,有效地消除学生中的对立情绪,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公正消除不健康心理。其次,我实行了班级民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位置,使学生人人有岗位,为学生创造尝试自身力量的条件,使学生在丰富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自己确实是集体的一员,为集体所需要,而且必不可少,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愉悦,使学生个性在班集体背景下得到健康发展。这样,使大多数学生获得了集体生活中的自主权力,同时学会沟通、关心、合作和竞争,既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需要,又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使班级中人际关系具有合理结构和良好气氛。

二、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

现代学校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学生在教室里上课、交往、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度过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创建一个和谐、整洁、充满美感和富有教育因素的教室环境相当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种无形力量。良好的教室环境能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它会象一个磁力场,使学生身在其中就会不知不觉地被“磁化”。

我在教室的环境布置中,充分利用黑板报,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介绍心理疾病的危害,阐明心理健康的重要,这样可以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室内设立的心语信箱,用来解答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倾诉内心烦恼、寻求心理援助的补充渠道,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我还围绕班级奋斗目标,设置了“比比谁的红星多”竞赛表、“瞧!我们真棒!”班级风景线等,形成一种德育、心育和美育的氛围,对班级学生的行为起了导向、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和鼓舞。我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实施教育,甚至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语),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活动,特别是合作的活动对于品德心理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心理发展不可少的条件。班集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是通过集体中共同活动与交往,在集体目标、心理情绪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集体生活有利于克服孤僻、自私、脆弱等不良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合群、自制、顽强等品质。所以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必须在集体活动中去培养。

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源泉,因此,我在实际工作中就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身心特点,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些生动活泼、健康积极、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如在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非常乐于与人交往,但交往常常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容易接纳他人,容不下别人一点点不足。我就组织学生开展“谁也离不开谁”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促成合群、协作行为的产生。这样的活动,有着不需要刻意营造就存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在活动和交往中我引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培养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利用学生一般崇敬英模的心理引导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请来英雄人物举办“报告会”,开展以实际行动向英模学习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

四、把握适当的教育契机

教育契机,它常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环节和某一特殊的生活瞬间,把握好教育契机,对促进学生的

心理健康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要善于把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怀着要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来上学的,这点愿望好比是一点明亮的火花„„但这点火花是微弱的,毫无保护的,因此,也是最容易熄灭的”。因此,作为班主任,可以在一开学就抓住这学生赖以获得成长和发展的“火种”,为他们创造一个乐于进取的环境,促使其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充分信心去完成今后的任务。

奥运会、残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都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大事。运动员为祖国争光,夺得的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而这些恰恰都是活生生的最好的心理教育材料,它告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竞技水平才是夺得金牌的根本保证。这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时机。

又如:校园内的竞赛、接待参观、听课或外出活动等。每次活动前的动员、教育,都是教会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表现最完善“自我”的最佳时机。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些特定的教育“环节”和特殊的生活“瞬间”,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适时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大大提高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

五、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呈越来越多的趋势。据统计,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而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案件也屡屡见诸报端,震惊社会。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该高度警惕,高度重视,努力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通常学生把自己的心理问题隐藏在心,能主动想老师暴露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不多的,鉴于此,班主任要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日常举动,深入地了解其心理状况,随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处理。

对学生心理上的共性问题,可以建议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个性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决定。如;性格外向的学生如有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运用心理咨询这种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而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如有心理问题,一般不会主动找上门来,班主任则可以运用心理辅导这种方式,主动去辅导他,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并从他的行为表现上分析出他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自身,分析班级,分析社会的一些现象,减少片面性,也可教学生学会一些心理自救术,如自慰法、移情法、幽默法等。

六、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情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正如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脸、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的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七、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往往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时不能以师道尊严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八、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架起家长、教师、学生三方情感交流的桥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应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一方面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主要通过电话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架起家长、学生、教师情感交流的立交桥。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2

关键词:班主任,健康,关爱,心理品质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不是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 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 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 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素质教育焦点之一是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而《小学德育纲要》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不骄傲、珍惜时间、负责任、守信用、自尊自爱、积极进取、提倡讲效率、重质量、勇于创新等心理品质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 而在于是否具备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 是21世纪的呼唤, 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而在小学生中, 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及学习焦虑等。所以, 医“心”、育“心”,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班主任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健康心理品质呢?下面, 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注意及时发现, 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在学校, 班主任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 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考查, “听其言、观其行”, 掌握学生的情况。作为班主任, 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就能及时给学生进行疏导。还可以根据需要, 找学生个别谈心, 也可找班干或小组漫谈, 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 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意谈话的态度, 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实践证明, 针对班集体中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 明确目标, 围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发展健全人格, 有目的地上一节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 正确地认识自我表, 调整自己的心态, 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

教育专家认为, 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社区教育之中。对于学生来说, 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 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 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应, 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可以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两方面入手:

1、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相处,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如果教师习惯“皱着眉头”看学生, 难得“面带微笑”。对待学生不是批评, 就是指责, 缺少表扬与鼓励, 缺乏了解和关爱。

那么久而久之, 就会造成学生心情压抑、情绪低落, 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 严重的还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障碍。相反, 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一些表扬和关爱, 那效果就不大一样。如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子, 刚入学时年龄偏小, 而且我发现这孩子性格很内向, 孤僻, 有一种自卑的心理。下课时, 同学们都玩得很开心, 只有她一个人躲在角落。为了改变她这种状况, 我就想方设法接近她、关心她, 注意发现她的闪光点。记得有一次下课, 她在写着什么, 我走过去, 认认真真的看起来, 又指出她写得漂亮的字, 然后又告诉她那几个写不好的字如何才能写得更漂亮, 并摸了摸她的小脑袋。从那以后, 我们师生俩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可能是应了"亲其师, 信其道"的话, 她对我的课特别感兴趣, 成绩提高很快。我总会不失时机地鼓励她说:"很不错, 你能行。"没想到这样平常的几次表扬, 却像一场绵绵细雨滋润了即将枯萎的幼苗。从此以后, 她更加倍努力。

多找学生谈心, 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 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 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 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 心理距离逐渐缩短, 对学生而言, 老师真诚的鼓励和爱护, 往往是无价之宝, 极易在他们内心中激起成功欲, 产生一股持久的动力。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 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 班级稳固向前发展。

2、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同学关系, 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树立诚实守信, 自尊自爱等优秀品质。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 心理距离近的同学, 心情舒畅, 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 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 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 尤其, 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孩子, 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尤为重要, 对于孩子的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 我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 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对同学要以诚相待, 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 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作为班主任也应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每一个孩子,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心理品质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 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 在和他人的交往状态久有一种比个人更丰富的感觉, 感到更能发展自己的自然天赋。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心, 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欢乐。如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呢?班主任在开展各项活动时, 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不能一下子提出很高的要求, 令学生“望而生畏”。而是从较低要求开始, 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 品尝成功的"滋味", 然后再加大力度, 让学生“拾级而上”。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便会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3

首先,应着力培养他们力求成功的动机。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然不能给学生施加过重的压力。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每天被各种书籍、作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还会充满自信。但是,过犹不及,从小被溺爱,很少感觉到压力的学生,将来也很难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另外,具有高成就动机者往往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并会全力以赴地去获得成功。

一、要有健康的心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第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学生的心理健康:

1.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学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具体地说,在学习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会有如下表现:(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上具有自觉性和积极性;(2)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能合理地使用体脑;(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不会整天想入非非,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5)能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6)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完整性。

3.心理健康的学生在自我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并能及时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只有那些在这三个方面达到以上标准的学生,才可能说是心理健康。

二、压力与心理健康

压力与学生健康十分密切,一般而言,压力会以两种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种是间接的影响,一种是直接的影响,但这两种方式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首先,学业成就较低,对于处于学龄期的儿童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挫折感,是一种压力。

其次,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导致学生在心理适应行为中发生偏差,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也可间接地构成学生压力。我发现学习不良的儿童往往在自我认识、社会交往及社会行为的水平上都要低于正常儿童,而这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消极的自我概念、社会交往退缩、社会技能欠缺的状况,对学习不良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枷锁,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压力的一部分。另外,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在同伴关系中,被拒绝的儿童明显偏多,同伴接受性较差。由此可见,孤独、同伴拒绝,对于那些学业成就较低的儿童来说,不仅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他们日常生活压力的又一来源。反过来,压力也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就产生明显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如果压力过大,也会对儿童青少年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因为过大的压力会消弱儿童的记忆力,干扰其短时记忆,并且限制其问题解决的能力。另外,当儿童感到周围环境中有太多的压力,而儿童又无法回避这一切时,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不合理的恐惧感,严重地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正常的学习。反之,那些与父母关系良好、对学校生活充满信心儿童,学习成绩都较压力过多的学生要好。

压力也可直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儿童在生活中,心理上需要承受家庭破裂的压力,因此与正常家庭子女相比,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及自我发展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同伴友谊可以有效地减弱同伴之间的伤害行为,那些没有好朋友的儿童,往往更容易遭受其他孩子的不断威吓、伤害,心理上因此承受的压力更大,心理健康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另外,发现父母采取严厉教育方式的家庭中,儿童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父母的指导与情绪上的支持,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因此其学校适应性较差,被同伴拒绝的程度更高,攻击性更强,学习中存在更多的问题,心理健康水平相应地较低。我班男孩张晨,他平时总是皱着眉头,表情忧郁,说起话来总是显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过分成熟。一次他告诉我:“我爸爸是大学的老师,他平时对我特严厉,除了平时上课,还让我上学校办的数学特长班。特长班里老师留的作业有时候特难,我想半天也做不出来,这时爸爸在一边就会变得很不耐烦,用手指着我的头骂:‘笨蛋,猪脑袋!这还算好的,更多的时候爸爸会对我说:‘到楼下转圈去,转够20圈再上来,看你到时候还会不会算!我们家住5楼,晚上还好,白天一个人这样围着大楼转圈,如果碰上熟人,尤其是同学,我觉得特别羞愧,有时候觉得简直不想活了。我心里也知道爸爸是为我好,但是我特别希望爸爸采取一种启发式的方法,态度不要这样粗暴,我想那样的话我会学得更好。”其实张晨的学习成绩很好,数学在班里也是前几名,但是由于父亲的期望值太高,使儿子感受到了太大的压力,以至不仅影响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孩子缺乏自信,在情绪上也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忧郁,心理健康当然也出现了危机。而那些采取以温情、引导、鼓励探索为特点的民主性教育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往往更加自信、同伴交往能力较强,并且容易形成高成熟动机,因此学习成绩也较好,心理状态也更加健康。

因此,对学生实行减负,其实质是在社会帮助下,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促进其学业成就。

当学生面对挫折、压力时,会采取各种不同的应对措施——攻击、冷漠、敌对、幻想、升华等应对措施,其大多是消极的,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只有适当地缓解这些过多的压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儿童青少年在各方面的适应性。

三、减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我们知道,过多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要减负——减轻现在学生面临的压力。“给学生减负,关键在于减轻其心理负担,最终目的在于提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

我们先看一下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虽然许多人士高呼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太重,那么,沉重的课业负担果真是孩子压力的真正来源吗?如果真的如此,为何过去没有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对学生而言,主要的压力并不仅仅源于课业本身,还涉及外界所施加给他们的心理上的压力才是真正的“负担”。这可能是由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普及,许多家长把“望子成龙”的希望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寄托了太多超出了其实际承受能力的、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的目标值造成了儿童过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在只追求“高分数”的同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要减轻孩子的负担,首先要从父母做起:观念要改革,心态要摆正,方法要恰当,素质要提高。父母应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具体来说,一是孩子要减负,家长要加负;二是学业上要减负,品德上要加负;三是营养饮食要减负,心理素质要加负;四是考试分数要减负,能力技能要加负;五是自我中心要减负,严以律已要加负;六是享受要减负,吃苦要加负。这样才能把减负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应从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家长及老师要给孩子设定适度的学习目标,并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开导、教育孩子,使孩子产生乐学、勤学的自觉、积极的态度,因为乐学就不是负担。

第二,要重视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健康。这不仅需要父母以民主、理解的态度教育孩子,还应积极培养孩子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积极的配合对孩子的发展也很重要。教师不仅要教他知识,还要教他与人交往,教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教他们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

第三,还要培养学生在自我认识和悦纳方面的心理健康。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接受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积极锻炼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提高其面对压力的应对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个性,也是一条较为积极的解除压力的途径。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邑县审坡镇中心校李屯小学)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4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值得别人去爱的人,别人会全心全意爱他吗?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爱情的基础。

2)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

2、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1)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

2)恋爱行为要大方。这个时期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

3)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能出言不逊,举止粗鲁。

4)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5)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

3、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1)迎接爱的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

2)拒绝爱的能力。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

3)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5

宽邦满族镇中心小学

2011.11

“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中期报告

《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的对待自己,有自知之名,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自卑,不自亢;能正确的对待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的与人交往;能正确的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

我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校为阵地,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自觉争做“新三好”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并将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摆到了教育的首位。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倡导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和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

它使人人看到,只有尊重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并给人自我实现和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那么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学习与发展”的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就强调,要将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出发点,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突破口,并以思维品质为核心来建构学科能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促进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过程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合格公民奠基。

三、研究准备。

1、准备阶段。通过对学生、对家长、社会人员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疏导,比如学生考试的烦恼;自卑;在家、社会和学校表现的双重性格;不合群等,学校的心理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小学阶段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奠基,使其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我们确立研究课题以后,首先成立课题组,加强文献学习和理论学习,帮助教师弄清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健康成长与健全人格”的意义,知道课题研究、实践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密切关系。指导实验教师确立课题研究的子课题,填写计划书。

2、加强领导,营造科研氛围。

学校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机制。各教研组也确立教研子课题,学校逐步形成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的教研机制。

3、加强学习,提高研究能力。

通过学习一是优化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使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二是端正教育思想和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不要因为我们工作的失误造成学生新的心理问题;三是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心理,避免将不良心理引起的情绪转介和发泄到学生身上;四要尽快学会心理疏导和教育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疏导,学会渗透,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四、实践的方法。

1、学科渗透,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对学生的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注重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强心、好奇心、同情心,培养自立精神、敬学精神、竞争精神、合作精神、开拓精神、拼搏精神、实干精神、乐观精神,训练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 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注意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交际能和、适应能力、抗挫能力、自学能力,养成生活自理、知识自学、行动自律、决策自主、品行自修、评价自省、心态自控、情感自悦,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以健康发展。如:健康课王浩老师的健康课上,他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争论,对老师的讲授存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鼓励赞许学生的话,贯穿课的始终,同学们的自信心得以充分表现。对学生心理适应的调节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融汇学科教学之中,师生不但情感交融.思维共振,而且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杨老师的课曾多次在校出观摩课,以点带面,起到了指导示范作用。

2、开展活动,提高适应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点教育。我们应注意使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影响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在近两年的课题实验中,我们先后开展了争当“新三好”活动(即通过向父母献孝心、向同学献诚心,向老师献爱心、向社会献热心等活动,使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劳动实践活动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一~四年级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一~六年级学生建立“新三好”档案。(新三好的档案包括“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自律表;学生成长跟踪调查表;一二年级的新三好评价表,三~六年级好孩子在家一日行为自查记录表;争创‘新三好’活动学生表现反馈表”。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自律表里面分目标、要求和自我检查 三项。好孩子的要求,好公民的要求.学生对照表格逐条实事求是的填写,家长可参与评价。一学期填一次。学生成长跟踪调查表要求.一~二年级新三好评价表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三~六年级好孩子在家一日行为自查记录表包括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具体要求及表现。争创“新三好”活动学生表现反馈表包括每一方面的优点、进步;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班主任签名。自评及家长意见。)学校利用班队会、晨会、重大节假日、纪念日,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强,使自己的心里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培养健全人格。

3、开设心理辅导课,调整学生心理品质,正确的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

在一次家长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与家长不能沟通占居多数,为探明原因,及时引导孩子们与家长互相理解,及时沟通,四年一班召开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班会。会上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希望家长理解自己不要逼自己参加各种辅导班,只看分数,要尊重我们的想法„„这些看似不成熟的话语,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当代孩子们的一种心理,是对我们教育者的一种新的启迪。学校搭起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召开家长会向他们介绍了孩子们的心里话,组织座谈会,向他们逐一汇报心里有问题的孩子在校的表现,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对极个别的同学进行多次家访等,均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努力,期末时,这个班再次召开 了这个主题班会,会上同学们有的谈个人的转变,有的汇报家长的变化,而更多的则是由对家长的不理解变为对家长的信任和感激。不但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还加大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克服了不少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使孩子面貌焕然一新。类似这样的班会课,我们每学期要召开两次,收到良好效果。

4、追踪立档,个别教育。

在问卷调查以后,根据调查结果以及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我们在实验中给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了特殊的心理档案。在这份档案里记录了学生的基本情况、问卷摸底的详细记录以及老师对该生制定出的心理辅导措施以及效果结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对实验的班级的十多名学生进行了追踪立档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5、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的社会功能。

每逢家长接待日、家长会,我校总要开设心理咨询栏目,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要求。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基。

五、研究的成果。

我校从2010年6月开始着手于课题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个规范” 1.规范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各科教学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方式方法到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教学目标,既有知识目标、又有心理辅导目标;教学过程,成为培养综合能力的过程。板书赏心悦目;教态爽心怡人;语言亲切、准确;教学小结有心理辅导体会、收获、反馈等,有教后记和反思。

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从课堂教学、校内常规教育到课外特长的培养,都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全体为对象,以生活为前提,以发展为重点,以尊重为基础,以自助为目的,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2.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

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要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创新性、开拓性等基本素质着手,加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把心理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形式化的出现,从而使学生人格发展变得更加自觉深入。

3.规范家长学校。我校的家长学校办学宗旨是:适应家庭教育的需要,服务家长,帮助学生成长。办学目标为丰富家长家教知识,引导家长科学育人,提高学生“第一任教师”的素质。以家访谈话为主,做好万名教师进家庭活动,以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为辅,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组织家长学习,转变家长观念,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环境。4.规范心理健康活动.(1)确立主题开展系列活动(2)开展适合儿童特点的拟人化活动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七大系列”

1、课程系列: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如新生入学初,在心理健康课上讲心理适应,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期中间,丰富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在考试前,讲考试心理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通过游戏,减轻学生的紧张或焦虑,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通过讨论、辩论,集思广益,沟通思想感情,促使问题解决;通过智力、性格、气质、兴趣、学习方法等各种心理测验,帮助学生自我发展。

2、咨询系列:我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同时,设置了心理咨询信箱。通过信件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渗透系列:按照科学渗透规范化的要求,我校在各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教师突出了自信心的培养,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练习。

4、活动系列:我们通过开展“无批评日”“无零食周”活动。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

5、家教系列:实行“三个一”制度,即每年都要与家长通一封信,沟通意见;每周三家长接待日;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开展好“万名教师进家庭活动”,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

6、环境系列:我校改善育人环境,投入大量的资金,更新了师生上课的计算机,先后装修教室,改换门窗,这学期我们又新建一个微机室,构建花园式绿色学校,利用黑板报进行宣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7、社区系列:经常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献爱心”活动,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磨砺活动。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篇6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学习、工作的动力。用辩证的世界观来对待生活中的矛盾,才不会因眼前的挫折而退缩,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其次,在接受现实,认识自我。

如果一个人对自身所处的环境都不了解,就会四处碰壁,甚至不能生存。然而只了解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却不能接受现实,最终的结果就是将自己封闭,逃避现实。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身能力之后,才能根据现实的情况确定自身发展之路。现实是根本,只有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才能有所发展。家长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理解父母,更要让孩子知道家庭的状况,明白自己的家庭在社会中的位置,教育孩子不去追求奢华的生活,以自食其力为荣,更不要因家庭的贫困而抬不起头,认真地面对现实,以实际行动来改变现实。

最后,在参与社会,参与生活。

孩子经常会有恐惧心理,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参加社会活动。这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亲眼看看社会并不是那么可怕和不可亲近。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活动,参加同学组织的晚会、郊游,参加夏令营等,使孩子从团体活动中得到乐趣,得到友谊和信任。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些家庭活动,如购物、做饭等,从中也可以体会生活的滋味。“重在参与”,积极的参与会使孩子性格开朗,拉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改变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7

一、充分明确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一) 明确教育目的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 同环境相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 应付危机, 摆脱困难, 增强面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选择、决策和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探索, 寻求生活意义, 认清自己内在的潜能。

(二) 明确教育内容

根据小学生特点, 其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健康与身体发展问题;2、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3、人格问题;4、家庭成员关系问题;5、社会与道德问题。

二、利用好几条途径。

(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 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某一种心理缺陷来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或训练, 而是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 也有意志、个性成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隐形的, 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

(二) 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 去感受, 去认识他们面对的一切, 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关活动, 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等。

(三) 利用好家庭教育渠道

要改变家长只有学习好才有发展前途的旧观念, 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家长做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 不歧视、虐待和任意打骂、体罚孩子;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 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 结交朋友, 防止羞怯、自卑、孤独等心理的产生;给孩子适度的爱, 对孩子的缺点, 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 有点滴进步就应肯定和鼓励, 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有节奏地生活, 使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 防止过分疲劳;对孩子进行生理保健教育, 重视孩子的用脑卫生, 防止智力活动负担过重, 精神刺激过大, 避免危害孩子。

三、要善于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因果律不仅适用于现象界, 也同样适用于精神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 自我意识迅猛发展, 对其错误观点和有悖社会规范的行为, 不能总是通过简单地训导加以解决。班主任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本身, 更要挖掘出形成这些问题的诱因, 针对这些诱因进行剖析, 方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以前有个男生找我, 说自己一旦受到别人侵犯, 就会控制不住, 拿起手边的东西猛打对方, 为此深感苦恼。经过探究, 回想起上一年级时, 曾被几个同学打倒在地, 情急之下, 他随手拿起一块砖头, 砸破了一个同学的头, 结果大家都吓跑了。从此, 他就有用东西打人的冲动。当这个症结找出来后, 他从心底感到这是个畸形的反射, 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相当清晰的自我反省和一定的厌恶之情。不久之后, 这个以打架闻名的学生彻底告别了不良行为习惯。

在心理辅导工作中, 班主任若能挖掘出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 就能帮助对方顺利地获得合乎社会规范的正确成长, 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学生了。

四、要多与学生作讨论式的沟通

学生永远是自己成长的主人, 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惑, 而讨论式的沟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强有力方式, 它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惑, 更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班主任在谈话中应多作开放性、启发性提问, 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当然, 这种开放不能漫无目的, 相反, 它始终有一根主线, 是针对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如女生王某, 多才多艺她对我一开口就说自己是一串被遗忘在角落的珠链, 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得到老师的重视, 而近期学习成绩逐步下降, 非常苦恼。我没有指出她认识上的误区, 没有去教育她应当怎样怎样, 而是与她一起探讨在毕业阶段, 如何正确认清自己的现状, 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结果她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了老师的关爱, 认识到自己的精力应放在学习上, 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修养, 超越自我。一个月后的语文考试中, 这个成绩一般的女生, 一下子跃居全班第二名。后来她还在紧张的学习中抽空写了一封信给我, 自称是“您永远的学生”。讨论式的沟通会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它也是与常规教育工作方式的区别之一。

当然, 班主任如何做好心理辅导与咨询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内涵与技巧, 个人经验来说, 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去做。

1、取得学生的信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 所以就要取得学生的信赖,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要亲切、关爱, 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平易近人, 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 只有做好保密工作, 学生才会信任你。如曾有一个男生主动与班主任谈近期心情不快, 情绪低落之事。经交谈, 我得知:该生有喜欢某个女生的烦恼, 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自己的心结。此事在班内尚未被当事者以外的同学知道。故我就把这件藏在心里, 继续做她的心理辅导, 成功后, 该生十分信任我这个班主任, 大事小事都愿意跟班主任谈, 成绩进步显著。班主任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 平等地对待各个学生, 多想办法让学生亲近你, 靠近你, 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才会使班主任感到工作轻松愉快, 学生感到快乐, 学生亲师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2、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在班级中要开展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班主任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积极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课的目标不要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 而是使学生在行为的层面掌握一些技能, 在观念态度的层面产生某些改变, 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活动的实际, 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主体, 力求激发主体学生的参与。班主任对个别辅导的案例要进行追踪、探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进行收集归类, 综合分析, 以积极的态度救助, 以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与行为。如有一男生, 以前学习成绩较理想, 有上进心。后因家境贫困缓交学费而闷闷不乐, 出现严重的厌学现象, 经过追踪交谈, 记录分析, 此事才真相大白。班主任花了不少时间, 经过多次辅导员, 才得以彻底改正。

3、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安慰, 不是邻里的苦口婆心, 更不是思想政治工作, 而是竭尽全力使学生积极的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 在危机中看到生机, 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更好地面对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愉快。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个别咨询必须在两人之间进行, 不允许第三者在场旁听, 在这种情况下, 求助者易于消除顾虑, 降低其防御性, 容易谈出其内心深处的想法, 班主任才能了解其内心世界, 才能对症下药。

(2) 要改变师生之间的地位差。要跟来咨询的学生说明现在是平等关系, 不是师生关系, 更不是上下级关系, 减少其紧张状态, 创造良好气氛让其多说话, 多说真心话。

(3) 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来访学生在咨询中谈到的个人问题与看法, 不经本人同意, 不应透露和扩散给任何人。

(4) 要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来访学生往往带着不可调解的心理矛盾, 情绪十分不稳定, 心理较压抑。班主任要从来访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 值得肯定的, 有价值的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但应指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如“刚才我们谈了……我发现了你……的优点, 这些优点已足以能改正……缺点。”

(5) 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首先, 考虑问题如何提, 交流开始时, 应采用开放式提问, 以尽可能广泛地收集信息, 如“谈说有些什么事让你觉得不顺心”, “说说你有什么地方碰到麻烦了”等。其次, 要善于总结, 为了加强来访学生的参与感, 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先做总结。对重点不明确的, 班主任对谈话要点进行简要说明, 不添加自己的分析与解释。

(6) 班主任要保持中立态度。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的学生, 要小心处理价值不一致的事宜。学生所谈事项往往涉及到某位老师, 这时更替某位老师说话, 应做共同分析、探讨, 对学生认识和观点与不适应的地方, 不能进行刻意的批评和责怪, 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分析中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的问题, 从中启发其走向其正确的方向。

(7) 班主任应该多听, 少批判, 多讨论, 少建议。多提问一些“你认为怎样“, 你觉得呢”, 少说“你听我的没错”“你应该怎样来做”, 多听, 聆听要求全心全意, 全神贯注地听对方讲话, 不要随意打断。

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 篇8

【关键词】小学生 健康心理 培养 方法

【分类号】G441

一、树立自信

什么是自信心?心理学家这样解释道:信心是一种相信“我确实能做到”的积极心理认定。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它可以改变一切恶劣的现状,令我们的每一个意念充满力量。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后进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片展示自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尽情地展示自我。

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在《植物标本》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创作,发挥想象去展示自己,孩子们表现的非常积极,自我展示的同时更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教师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富有哲理,但是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却并不适用。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数学竞赛活动教师出了六道题,规定:答对三道题小学毕业;答对四道题高中毕业;答对五道题大学毕业;答对六道题是博士,这个活动,“差生”也答对三道题。这样,各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效应,他们会朝更远大的理想努力。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会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明确前进的方向,树立勇于攀登的信心。

二、促进交往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培养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四、真诚相对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 ,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头发,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与父母吵闹,摔东西。我试着积极地与孩子交流,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他,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我告诉他如果一周内不影响课堂秩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如发一颗奖励小星星,在班上公开表扬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进步。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他易怒、易暴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了,他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说: “他的转变可真大啊!”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五、纠正错误

作为教师要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当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的时候,就要及时地纠正和引导。如学生中有的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很大,甚至有的同学有自卑感。当我们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情况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克服。如:班上胡佩琳和庞欣桐两位同学是好朋友,正在探讨一道数学题,当得知胡佩琳在今天的测试中有得了全班最高分,成绩不如胡佩琳的庞欣桐却一反常态,下课后拒绝和胡佩琳一起玩。放学后不和胡佩琳一起回家;班里选班长,庞欣桐是两名候选人之一,庞欣桐却故意选了另外的同学,还扬言要和胡佩琳“一刀两断”。这时,我利用课余时间,找来了庞欣桐,循循善诱地开导她,告诉她:嫉妒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克制嫉妒他人的心理。在同别人比较时,要承认自己跟别人的差异并努力进取,要正视他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希望他人进步,自己也有收获。一个人若嫉妒别人,自己也失去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还会失去友谊,影响团结。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她听了心服口服,面红耳赤。隔天,我发现这两个孩子牵着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师只要苦口婆心,推心置腹的跟学生谈话、引导,学生定会改过自新。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总是在不断的改变着。不要害怕周围的各种变化,你要跟世界一同变,一同变得更好。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参考文献:《心理健康与心理自护》中国出版集团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9

武威第十九中学 杜小平

摘要: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仅是一名教师,他首先必须是一名懂得教育艺术的专家,这样才能胜任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重任,而管理好班级,了解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关键。面对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个课题。本文作此探究,以期给同仁们提供一点实践操作的依据。

关键词:班主任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期。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因此,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开展心里健康教育对班主任的新要求

心里健康教育与过去的一些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对班主任老师的素质提出了以下更高更新的要求。

1、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班主任老师要从过去当“纪律监督”、“政治说教”、“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改变高高在上的说教作风,做到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为实施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2、具有现代教育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班主任老师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的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同样也能“感染”学生。班主任最重要的品德是为人坦荡正直,有一种凛然正气和坚持真理的作风,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不世俗,不随波逐流,民主、公正、平等、友善。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 开展心里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小学生年龄偏小,仍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据其心理特点,心理教育不能单靠知识传授,简单地说教是不行的,要重视强调潜移默化,从兴趣入手,注重把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里教育内容以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班队的活动之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2、自主性原则。“一切成功的教育,莫过于少年儿童主动地自我教育,自我要求,自我完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原则,让学生通过自愿参与活动,达到自己教育自己;通过自愿接受,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3、针对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要“有的放矢”,在加强计划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抓住特殊的生活“瞬间”,即把握教育契机,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4、要体现以身作则的原则。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焦虑、不安、困惑、无助是来自教师的情绪、眼神、语言和行为。可见,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与人格力量的提升,用健康的人格,美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 开展心里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心理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才能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1、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班主任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值日、午饭后至下午上课前等活动时间观察学生的真实情况。观察越是深入细致,就越能正确认识学生。因为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最能真实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状况、情绪好坏、兴趣爱好和才能特长等。观察学生,教师有时带有一定目的去观察一个学生的表现,有时就是随意观察去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养成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习惯,以便把握学生的心理信息。

2、谈话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关键。有目的地找个别学生、班干部谈话,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谈话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谈话前,班主任应当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中心内容,采取的方式以及选择的时间等。在谈话过程中,对学生要亲切自然,态度和蔼,不要使学生感到拘束紧张;要讲究技巧,善于启发学生讲真话;要注意倾听学生说话,让学生把话讲完,不要有不耐烦的情绪,边听边思考,联系学生一贯的思想言行和平时观察的印象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不要听了一面之词,就轻率地得出结论。在批评学生时,谈话既要讲究疏导的方法,还要注重谈话时间的选择,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

3、研究学生的周记法。我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从周记我可以了解许多情况。学生值日工作情况、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等。学生很多“本来面目”不是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而是在课后反映出来的。通过“知心信箱”更能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如对班级的制度执行情况,家庭情况,对班干部的看法,甚至对科任教师的上课情况,都会如实反映。

4、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时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种方法。除了向学生调查以外要特别注意向学生家长和科任老师作调查。向学生作调查,最重要的时要亲近他们,同他们打成一片,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了解才会深入。

五 开展心里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发挥心里健康教育课的主阵地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又是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填表、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在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知行并重。

心理素质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力不够高,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学会排除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潜能,使全体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都有一个提高。

(.2)坚持学生主体。

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自身的主管能动性,依赖于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真正领悟问题实质,学会自主、自立地处理问题。教学中创设以师生互动、心理相容、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学会通过不断重复参与各种训练和练习活动等方法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3)坚持点面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时刻把握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育原则,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同时,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疏导,让学生的共性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施展,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坚持师生和谐

一要坚持平等性。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自觉地意识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并且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二要坚持尊重性。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三要坚持鼓励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老师不要轻易的评价。四要坚持参与性。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行为训练中,完成训练任务。学生自始至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有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五要坚持目的性。心理行为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设计、实施,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高,教师的目标就可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2、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2)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

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班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3、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教育中,从教师的关心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激励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共同讨论、合作学习、自己能行的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奠定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上一篇:幼儿大纲下一篇:一级建造师资格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