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籍保护事业在高校中困境之成因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党召开十九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这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与保护的高度重视, 古籍作为我国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 对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籍保护与修护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 不少综合类高校也开展了相应的学科乃至专业, 但是由于学制时长、资源流动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使得高校也在面临各总各样的困境。探索古籍在高校中形成困境的原因, 对于日后古籍修复与保护在高校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与警示作用。

1 学制:古籍学习的掣肘

目前对于我国而言, 在硕士阶段开展古籍相关课程乃至方向的学校并不多, 主要集中于四所综合类大学和部分艺术类高校。在本文中主要以综合类大学为主要探究对象, 其他便不详细赘述。这四所综合类大学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复旦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四所高校中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师范大学将古籍修复方向归类在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其下, 而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则将古籍保护方向归类于图书情报学下面。不仅如此四所学校之间的研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中科院侧重鉴定与修复, 复旦大学相对而言偏重理论学术, 中山大学偏重实践与修复, 天津师范大学则偏重于古籍出版方向。总体看来这四所高校所研究的主题方向基本可以将发展古籍修复与保护所需技术的整体涵盖下来。那么这四所高校所培育的人才是否可以在将来承担下我国古籍保护的重任呢?

在我国将硕士分为学术性硕士和专业型硕士, 其中专业性硕士一般仅有两年。而古籍修复方向一般都属于专业硕士的范畴, 故其学制一般为两年。两年的学制对于古籍专业而言时间上未免有些仓促。在我国考取研究生是可以跨专业的, 而本科就开设与古籍相关课程的高校寥寥, 继续在研究生阶段深造的更是屈指可数, 这就导致了在研究生阶段古籍方向的众多学生在古籍基础知识运用和能力参差不齐, 加剧了古籍人才培养的难度。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看似相同的古籍修复实则由于纸张、版印、缝制等的不同修复手段方法也会有所差池。以纸张为例, 我国古籍在修复过程中需按照古籍自身材质, 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在修复时灵活选配不同纸张,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纸张品种已达到146种, 修复纸张的选配既是古籍修复工作的基础, 更是每个修复人员的基本功,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单是熟识各类纸张这项工作就需耗时数月, 暂且不说再具体下去的修复技术了。 (1) 此外, 在研究生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有关古籍方向的专门知识, 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课程也要有所涉及, 如何科学合理安排这些课程需要高校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 复旦大学率先做出表率, 将古籍修复方向的研究生学制改为三年。在这里并不是强调学制越长、课时越多就是越好, 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本校研究特色充分思考和灵活利用各种资源为本校学生提供精而优的课程。当然, 学制的时长并不是单单只由学校决定, 其也需要与当地教育部乃至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总体而言, 深化古籍修复方向的学制改革, 这项道路负重而致远。

2 流动: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人才该何去何从

目前我国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古籍相关专业的高校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再到博士阶段则就仅有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设立博士点, 但总体录取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距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计划已有十年。在这十年间我国古籍的存藏、保护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国家对于古籍修复人才的需求, 细化到各个高校关于古籍人才更是寥若晨星。为此加大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和招聘成为了高校图书馆急需解决的问题。尽管如今一些高校通过招生、外聘古籍修复师、开办专门培训班等方式缓解问题, 但高端人才总体而言仍十分紧缺。上文已经提到不同高校由于方向不同所开设古籍课程有所差异, 在不同课程模式培养下出来的学生, 所擅长的领域也各有千秋, 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古籍修复方向的现在所面临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的尴尬局面。以四川大学古籍文献部为例, 四川大学图书馆拥有两万余册西文善本, 但是想要找到一个即懂得西文又懂得古籍修复技术的人才却是难上加难。

此外, 古籍修复与保护这份工作相对于其他工作更需要多一分的静心与沉淀, 对此希望古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与从业者而言, 要认清自己理想、不忘初心、守护好职业道德。

3 结语

在古籍修复与保护的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 例如:修复技术的与时俱进、古籍整理、古籍出版策略等, 但是本文简略探索古籍发展所面临的两个个问题恐有尚不成熟之处, 但仍希望可以给相关高校有所指引, 本文若有问题请望指点, 定改之。

摘要:古籍作为我国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 对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的扶持下与各个高校对本校古籍保护的日趋重视, 如今古籍保护与修护事业在我国高校中发展得蒸蒸日上, 不少高校在本校开展了相应的学科乃至专业以便对古籍进行保护和研究。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曲折性的一面, 由于研究生阶段古籍学科学制时长较短、高校古籍人才流动不稳定和高校古籍数据库索引建设不成熟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也使得高校也古籍建设中面临各总各样的困境。本文将分章节试析这些困境、探索其成因, 希望可以帮助相关高校有所指引。

关键词:古籍,保护,高校

参考文献

[1] 浙江图书馆主编:《中国古籍修复纸谱》,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年。

[2]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年。

[3] 潘树广, 黄振伟, 涂小马:《文献学纲要》,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

[4] 刘家真, 程万高:《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4期。

[5] 张志清:《试述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历史机遇》,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第3期。

上一篇:语文知识积累与思维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下一篇: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对刀方法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