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共8篇)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 篇1

一、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不受时空限制

传统的学习,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课程,固定的教师,固定的教室,一切都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但是网络教学平台就给了同学们学习以很大的自由度。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不管是android还是windows,只要是能上网,就可以登陆我们的平台。“Studyanywhere,studyanytime!”这样从观念上根本地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随时随地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自觉性。教师也不再是固定的某个人,而是互联网。遇到问题不必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而是直接请教互联网这个百科全书,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海洋。学生的素质因为有了互联网这个“智慧能力倍增器”的帮助,有了一个真正质的飞跃,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和见解甚至要超过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进入到了“学习博弈,相互为师”的.时代。

二、多种媒体相结合,创新学习模式

如果单纯地把课本的内容做成电子版,放到教学平台上,可谓是“换汤不换药”,就毫无意义了。网络学习要真正发挥它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来看,知识主要是靠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合适的学习资料的帮助,建构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3]。如何让传统的课本知识动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成为优良的知识建构的原材料呢?电子教材、多媒体PPT课件、视频动画都有着强大的表现力优势,能呈献给同学们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尤其网络视频,更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从文字学习时代,到“读图”时代,然后到“视频为主的图文混合学习”时代,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不断提高。学习更加高效,更加快乐,这就是网络学习的宗旨。这时教师的角色已经仅仅是一个指导者,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去主动搜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三、相互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传统观念认为学生聊QQ和飞信仅仅是一种娱乐,会影响学习。而现在这些公共的信息平台,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4]。有问题,就在QQ上和老师交流。遇到学生有不会操作的地方,老师可以远程操作学生的电脑,就好像老师亲自到学生面前指导一样,这种感觉比传统的师生见面更亲密。在QQ群这个虚拟班集体里面,大家可以随时随地进来交流,畅所欲言,可以“众议”,也可以“私聊”,各取所需。平时害羞和“内秀”的同学,现在也变得活跃和大胆了,这样老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学习上的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四、提高情趣和思想境界,上网不再无所事事

很多同学上网就是为了娱乐或是逃避现实:看电影,沉迷于游戏,闲聊,或者就是为了打发时间,更有甚者去浏览不良网站或是参与网络等。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让大家认识到上网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完成学业。同学们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情趣修养和思想境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就看你如何去利用,去引导学生。要求一个人脱离低级趣味,提高道德水准,仅仅靠强迫和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种更好的东西去替代它。通过生命科学导论的学习,让同学们惊叹于生命的伟大和生命现象的奇妙,引导大家向深处思考,逐步去揭开生命的奥秘,同学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改变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有深度地思考,辩证地看问题,道德水平提高了。

五、自我监督,自我评价

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可谓是形式多样,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我们依照BTech模式设计了相应课业和在线测试。教师提出几十个不同的课题,指定阅读材料和学习内容,学生开始登陆教学平台学习老师事先设定好的内容,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网络教学平台设有专门的论坛,同学们可以按照不同的课题发帖子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选择相同课题的同学就结成了虚拟的学习小组。通过大家发帖和讨论,互相激发兴趣和灵感,然后大家开始搜索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完成课业并网上提交到专门的课业评判系统里面。教师对学生的课业进行批改,并提出修改建议,最终给出成绩。大家还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我们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学生回答调查问卷,平台自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收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和信息。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学生自我监督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独立自主地学习。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 篇2

近几年来,广州市属9所高校相继建设了800多门各级各类精品课程、1500多门网络课程,这些课程曾经在教学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教育教学改革对资源建设提出的新需求,特别是随着精品资源共享课及MOOC资源的发展,这些课程资源难以适应当前师生学习的需要,也难以实现共享,进而逐步沦为“数字废墟”[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指出,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为整合并盘活广州市属9所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发挥优质资源的建设效益及名师的示范作用,同时,也为提高广州市属高校资源建设的质量、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与深度共享,加快广州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步伐,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在市属高校中启动了“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项目。

广州市属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及网络学习空间”项目旨在广州市教育局的总体领导和规划下,整合广州市属9所高校的力量,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迁移并整合市属高校优质资源到公共服务平台之上,为各校提供共享服务。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制定资源制作标准、开发资源服务平台、创建网络学习空间、制作10门新的公共资源、迁移并改造现有的优质资源(包括精品课程150门,网络课程250门)。项目2013年完成申报,2014年9月正式启动,由广州市教育局统筹规划,广州市某信息技术公司承建,广州市属9所高校共同参与建设。

本研究结合项目建设的实践,梳理了广州市属高校在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所开展的基础搭建、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及应用等方面的探索工作,希望为当前开展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及区域性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支撑和借鉴。

二、基础搭建

(一)制定资源标准

资源建设,标准先行。学习资源的分类与编码技术是实现数字学习资源有效管理的基础技术,是提高学习资源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包括资源的检索、共享、交换和重用等方面。制定一个良好的资源分类编码标准,并依据该标准实现资源的合理分类,对后续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源标准的制定中,我们主要参考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等规范和要求,并结合广州市属高校资源建设的实际,制定了资源建设及迁移标准的初稿。初稿再由教育局相关主管部门、市属9所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9所高校教务处主管资源建设的负责人和资源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专家和项目承建公司技术人员等多次沟通、修改,最终形成《广州市属高校资源建设标准及资源迁移标准》。制定的标准既考虑到资源建设与迁移的共性,又考虑到9所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二)构建资源服务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

1. 平台和学习空间的搭建

项目依托支撑广州大学数字校园运行的云计算基础平台,在其上开发并部署了“数字化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构建了“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数字化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处于云服务层。

云基础层和云管理层主要依托广州大学的云计算基础平台,由为整个平台提供硬件基础和支撑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等物理资源构成,再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这些物理资源虚拟化,形成虚拟资源池。教育资源云存储则是对进入平台的教育资源进行分布式存储以及实现资源的流媒体播放等。云管理是根据资源的利用情况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动态部署,同时还提供教育资源的存储和迁移、服务的动态迁移和调度、灾难应急处理等。云服务则是面向用户,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资源服务,向管理人员提供管理服务,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数字化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包括资源展示、资源评价、资源交易、版权保护、资源管理和在线支付(该功能暂时没有开放)等模块;网络学习空间包含有实现资源建设者、课程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交互的交流互动模块,根据用户需要进行的资源推送、汇聚模块以及在空间中开展学习的管理和评价。云安全则是通过身份认证、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等机制来为平台的安全提供管理上的保障,进而保障云基础、云管理及云服务的安全运行。

在整个平台中,云计算平台为资源的存储、使用、调度等提供支撑;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核心,是学习内容的载体;网络学习空间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的面向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虚拟空间[3]。

网络学习空间创建的目的是希望其能成为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基本平台,成为一个实名制的、组织化的、可控可管的体系,逐步形成网络条件下教学活动管理、组织和服务的基本体系[4]。建成的网络学习空间,依据划分角度的不同,包括角色空间、内容空间、工具空间及过程信息空间[5]。角色空间可以针对不同的角色(如教师、学生、家长等)需要提供不同的空间;内容空间则是空间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课程、课件、相关拓展资源、视频等;工具空间是为学习者、教师提供支持学习的工具,如搜索工具、交流工具、协作分享工具等;过程信息空间则是教师、学生在空间中发生的所有过程性信息,如学习记录、学习进度、学习讨论、问答等。建成的网络学习空间可以为教师、学生甚至家长提供协商交流的互动平台,也可以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提供支撑。在网络空间中,不管是教师空间还是学生空间,其本身都隶属于具体的某一机构,如广州大学的学生空间和教师空间都隶属于广州大学这一机构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

广州大学这一机构空间能够实现对其下所有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的管理,能够快捷方便地向其隶属的个人空间发布信息和通知,能够汇聚和显示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操作的痕迹和记录,进而能够统计教师利用网络空间从事教学活动的频率、创建的资源数量,并能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广州大学空间和其他8所高校的网络空间共同构成市属高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学生空间、教师空间和机构空间的动态关系如图3所示。

2. 平台对教学活动的支持

资源服务平台既是学习资源的展示平台,也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开展学习的平台。在平台中,教师可以自己创建、发布课程,也可以实现对自己所创建课程及相关资源的管理;可以查看与该课程相关的学生的学习痕迹、学习笔记、讨论、问答等过程性信息,可以组织讨论和问答(可以一对一,也可以群组的形式),同时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答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创建、发布课程测试,并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管理。学生可以查看教师发布的课程信息,选择课程并开展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创建、发布并管理自己的学习笔记;能够参与讨论和问答或查看自己和他人以往的讨论和问答;能够参与测试并查看测试结果和教师的反馈、评价。在平台和学习空间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图4所示。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所学习的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师服务态度、课程建设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分,评分结果会影响该课程在整个平台资源中的排名。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中,围绕课程的所有资源(如课件、教学内容、案例库、测试等)都是在资源云服务平台中,而学习痕迹、讨论、学习笔记及问答等都发生在平台空间之中,实现了资源服务和学习空间的无缝对接与数据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优质资源服务和空间服务的一体化,发挥学习空间在支持学习者开放获取资源、自由参与活动和反思交流等方面的作用[6],成为学习者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的学习场所。

三、资源整合

(一)共存并生,新建平台与各校已有资源平台相得益彰

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是资源建设、共享、学习得以发生的保障,是教师利用资源开展教学改革的支撑。经调查,广州市属各高校资源建设所使用的平台不一,共有深圳得实平台、南京乔木公司的课程平台、Moodle平台、Blackboard公司的BB平台及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平台等,这些平台之间难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而且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支持力度也不够,改造难度较大。

在项目建设的前期调研中,我们分析了各个平台的技术特点,以便在平台的开发中吸收现有各个平台的优点,力争新建平台做到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并在功能上有所超越,如加强在线学习的支持与管理,满足教师和学生在资源建设和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共享、评价等需求,同时还要为教师提供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服务环境,最终做到师生好用、乐用、想用。针对当前移动智能终端学习设备的普及,我们还开发了资源服务的移动终端版本(支持i OS,Android),以期学习者能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新的平台投入使用之后,各校已有的平台将续保留,继续在各校发挥作用,做到新平台与旧平台、PC终端和移动终端共生共存。原有在各校平台上的资源迁移到新平台之后,鼓励教师优先更新新建平台上的资源,本校平台也可以保持同步更新。

(二)迁移原有资源,继续发挥各校资源的建设效益

为盘活并继续发挥各校已建资源的效益,根据资源迁移的目标,结合9所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实际,市教育局在统筹和各校自愿认领的基础上分配了资源迁移的任务。在分配中优先考虑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同时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根据各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来选择。如广州大学由于属于广州市重点扶持高校,师资力量相较于其他8所高校也更具优势,因此,所分配的建设任务和迁移任务相对多一些,共有60门。在迁移中坚持共享有特色的、公共的资源,做到统筹和分工相结合,既考虑到共建共享的需要,又考虑到资源建设的质量要求和各校的特色。

通过对各校资源平台中资源的分析,发现共有三类资源,即静态网页、资源包和网址链接,我们就这三类资源与制定的《广州市属高校资源建设标准及资源迁移标准》进行比较对照。针对符合标准的资源,分别进行部署环境、上传、过滤下载等实现迁移;对不符合标注的资源则进行改造。不管是哪类资源,在新平台上发布成为正式资源之前(我们称之为“准入资源”),都需要进行审核(包括内容的组织、课程结构的安排及教学设计),再让技术人员分别以管理员、学生的账号进行测试,主要看能否实现正常的交流互动,是否可以开展教学评价,是否能够实现学习进度的跟踪记录等,最后再行发布,最终成为平台中的资源。在资源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和各校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学科教师合作,做到迁移和升级改造并进。即,在各校教育技术中心人员的支持下,学科教师认真领会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参照本项目制定的资源建设标准,结合当前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资源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在项目建设单位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做到迁移与升级改造并举。截至目前共计完成386门课程的迁移。

(三)优势互补,提升资源建设的质量

新建课程我们主要借鉴了MOOC资源的组织形式,遵循《广州市属高校资源建设标准及资源迁移标准》,由专业教师、教学设计人员、承建公司共同完成。实际在资源平台中建设了14门课程,主要面向受益范围广泛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倾斜。在资源新建的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分析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基础上,从课程资源的沉浸感、微型化、个性化、强交互等维度入手,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互动,围绕知识点将视频资源学习、资料阅读、提问练习、小组学习、作业与评估模块有机组合,确保积极、深度学习的发生。

统计发现,在资源平台之中,目前迁移(386门)和新建的课程(14门)之中,12门课程有三所或以上的高校重复建设过,占课程总数的11.5%。虽然9所市属高校办学定位和水平各异,师生对资源的需求也必然不一样,但是对一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需求大体类似。对于重复建设的课程,在共享应用的过程中,必然让学习者产生混乱,觉得无所适从,难以做出选择。譬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共有5校开课,学生究竟该选择哪个学校的课程,或者是否可以选择某校的一部分内容,再选修另一学校该课程的其他部分内容;再如《健美操》,广州大学、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校开课,哪个学校的课程更优呢?

为此,在教育局的牵头组织下,笔者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团队结合各校的办学特色和开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影响力对重复建设的课程进行评估,择优保留;同时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发挥各校的优势力量,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优质课程。如,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9所高校都有开设,教育局联合9所高校开设该课程的相关教师组织成立了课程建设小组,充分发挥各校教师的优势,共同制定课程建设目标,再行设计、制作课程,做到发挥各校的优势,进行深度整合甚至再造,真正实现共建优质课程共享优质资源。对于虽然重复建设,但是层次要求不一样的课程,如《财务会计》等专业基础课,则集中优势力量制作,但根据学校专业要求分层次设立课程学习目标,各校学生在选修时系统根据学生所在学校自动切换其学习目标,做到因校而异。

另外,虽然资源的迁移、新建过程中主要是以各校教师为主,但我们也意识到学生才是资源的使用者,他们最清楚自己对资源的需求,而且各校师生对同一门课程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尝试在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和积极性,让他们转变角色,为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并鼓励他们成为资源的再生者[7]。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广州大学已经将该课程作为通过性课程,学生不需要专门在课堂上学习,只需在大学一年级通过该课程的上机考试即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而在其他8所高校则仍需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该门课程。9所高校的学生普遍反映在理解“IP地址”特别是在上机操作中遇到类似的题目时有困难;广州大学和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在理解“ftp传输文件”时没有困难并能顺利解决类似的上机操作题目,其他7所高校学生则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学生提出的建议,没有平均使用精力,而是根据操作的复杂程度、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重点设计。这种探索将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形成新的资源建设模式,逐步形成一种积极、稳定、健全的学习者共同参与资源制作的机制。

四、资源共享

(一)多管齐下,制定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

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教师的用,为了学生的学。结合以往资源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及市属各高校的实际,我们认识到,必须制定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以调动各校师生的积极性来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学习,并将其纳入师生的常规性活动之中,对于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政策上,教育主管部门(即广州市教育局)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9所高校发文,要求推进资源共建共享,鼓励教师积极建设资源)进行规范和引导之外,还积极要求各校之间消融壁垒,互相承认学生所修的学分;各校要对受益面广的课程所有者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在技术上,要求尽快实现平台和各校教务系统的对接,能够将学生在资源平台上的学习成绩自动推送到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务系统;将学生在平台中开展的自主学习纳入学分管理并给予学分的认定。在探索路径上,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先行选取2所试点学校,进行学分的互认,将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操作流程等走通,再进行推广应用,最终实现市属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二)立足长远,探索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资源的共建共享及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涉及到学校、教师、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社会机构,如何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的发挥,如形成资源建设者、学习者、管理者的多方交互机制;形成多方参与资源建设的机制;形成资源建设的利益分成机制;形成资源的版权保护机制等等[8]。

在目前的建设模式上,主要采取行政主导(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教育局高教处、广州市信息中心等联合行动)、9所高校积极配合、公司全力承建、市属高校教师认可和支持的方式。如,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局,主要是进行宏观把控,深入研究国家层面的政策,做好相应的统筹工作;明确各校建设的任务,推动项目的建设;向资源入平台的教师颁发资源入平台证书或做一些科研立项上的倾斜;借鉴深圳大学发起的“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形成市属高校的资源建设协作联盟;要求实现学分互认,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台开展学习并学习成绩计入学分。其中,涉及到各校的关系协调,则由教育局高教处出面;需要进行科研立项上的倾斜,则由教育局科研处制定相应的政策并落实;实现学分互认,则要求信息中心会同承建公司开展有关技术研发,与各校教务系统进行数据的交换和推送。待资源建设及共享基本成型以后,开通“在线支付”功能模块,面向社会开放,形成“资源超市”,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利用平台和资源开展教学的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教师、承建公司等都可以参与盈利的分成。

总之,为确保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需要立足长远,既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又要积极探索长效机制,还应做到近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自觉自愿与组织引导相结合。

五、资源应用

(一)创新应用,发挥资源建设的效益

整合和盘活现有的资源只是手段,关键在于应用,在于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于利用资源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资源建设的效益。但是,究竟怎么用,怎么融合,怎么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这些都需要在应用中重点探索。我们尝试将资源及网络学习空间与目前兴起的新型学习理念融合,积极开展资源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方面的应用,最终形成以用促建、以教师和学生的应用需求来引领资源建设的良性道路。譬如,广州大学对2015年9月新入职教师在岗前培训时,选择平台中的部分资源作为教师研修资源,希望探索并形成信息时代促进教师发展的新路径,也希望促进青年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又如,广州大学胡宜安老师借助平台中建设的《生死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易得、易用、实用、适用的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尝试探索新型的创新教学模式。再如,可以关照社会公众对终身学习的需要及对在线学习资源的需求,拓宽资源服务的范围,将资源服务拓展到社会,面向社会开放,加大对非正式学习的支持,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撑。为此,我们在平台中专门划分了9所高校外的“社会网络空间”,面向一些企业和单位开展继续教育。

另外,现成的显性的教学资源固然重要,但是在师生的共建共享中生成的过程性资源也不容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资源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动态生长过程,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及时反馈赋予资源以生命存在的意义,否则资源只是一堆死的没有活力的数字化存在,其生命周期也不会长久。因此,我们也在有意识的引导师生重视这些生成性资源(如案例库、知识库等),探索过程性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

(二)多元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当前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评价范式发生了重大转移,从心理测量学范式转向促进学习的评价范式[9]。教师所使用的评价手段应该贴近并适合于学习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的复杂性和学习的表现性与建构性对于评价手段的要求,尽可能使评价方法与形式测出学习和教学的本真,产生真实的评价信息。由于平台本身能够很好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学习痕迹、讨论、学习笔记及问答等都做到实时的记录并能保存在学生的学习空间之中,这些都为教师开展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目前一些主要的MOOC平台正在尝试使用多元评价方式,以形式多样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有效的在线学习效果评价机制[10]。在目前的实践中,我们正组织教师利用平台本身提供的各种过程性工具(如学习记录、学习笔记)为评价提供支撑材料,同时鼓励教师借鉴MOOC平台使用的评价技术,以先进的评价理念为指导,探索多种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改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标。

作为学习内容载体的学习资源,其建设质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引入了资源的多元评价机制,将学习资源纳入评价的范畴之中,接受各校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甚至社会的检验和评价,力争做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对象多元、评价方式多元、价值取向多元[11]。

六、结束语

广州市教育局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开展的资源共建共享及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目前尚无多少可资借鉴的经验,而且各个地方、高校都有其个性与特点。由于本项目的建设牵涉面较广,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及9所高校的相关部门(如信息技术中心、教务处等)和师生,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每个师生对资源的需求也是独特的,因此,项目建设及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本着“共性的问题教育局协调解决,校际的问题各校之间协商解决,个性的问题各校自己解决”的原则来处理。

在资源的共建共享及应用中还有许多需要加强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如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对在线学习支持的有效性研究,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标准体系研究,学习资源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研究,资源共建共享的规则、技术、保障机制研究,创新教学应用模式与策略研究,数字教育资源市场化的汇聚与使用机制研究,资源共建共享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绩效研究,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共建共享技术及机制的创建提供决策支持的研究,等等。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先行先试,探索规律,积累经验,希望把广州市属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数字教育资源超市”和导航网站,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其他地区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在9所市属高校中启动了“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项目,目的在于整合市属高校已经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与深度共享,加快广州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文章在简要回顾了项目建设的背景后,重点梳理了广州市属高校在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所开展的基础搭建、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及应用等方面的探索工作,以期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其他地区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撑。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 篇3

【关键词】1对1数字化 环境建构 学习方式变革

【项目概述】

“1对1数字化”学习方式是指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一个学习主体面对一套数字化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我们所说的数字化学习设备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网络和移动设备为基础,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软件为架构,动态开放的教学资源为灵魂,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的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学”与“教”的数字化系统平台。在课堂上,它更是一种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的新型学教方式。

自2011年8月起,笔者所在学校开始了“‘1对1数字化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项目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借助“1对1数字化”学习平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思辨的基础上,探索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学”与“教”方式变革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让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方式得到真正的改变和丰富,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终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发展。在四年多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住两个核心抓手:学习环境建构和学习方式变革,即借助技术的力量,构建新型的学习环境,以学习环境的创新带动并支持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1对1数字化”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借助技术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遇到困难时,能提供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帮助,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实践探索】

一、以平台资源建设为抓手,搭建“1对1数字化”学习的配套环境

1.数字化学习平台搭建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与终端相连的、提供学生学习资源和管理的网络服务平台,这是一个基础性工程。目前学校通过配套采购、自主搭建等途径,逐步建立了三个学习平台:①基础资源管理平台,能实现平台系统内部各系统资源的统一管理、调用与共享;②中科梦兰数字化课堂管理平台,能实现课堂管控、课堂互动、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应用、考试测评应用、课堂数据记录与评估;③嘉实共同教育平台,能支持学生泛在化在线学习。

2.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

数字化资源是“1对1数字化”学习应用的灵魂,没有丰富、适用的学习资源,“1对1数字化”学习就不可能真正发生。目前我们的解决途径有三条:一是进行市场购买;二是与专业团队合作开发;三是学校自主研发。

3.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

我们在实现了东、西校区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与数字化学习平台、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起了“1对1数字化”学习的配套环境(见图1),为“1对1数字化”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以课堂转型为理念,构建“1对1数字化”学习的基本范式

“1对1数字化”学习的核心是可以实现学生差异性、个性化学习。经过前期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自主学习—反馈提升—课后延伸”的课堂教学基本样式(见图2)。首先教师按教学设计推送给学生学习任务、资源(学件等)及导学案,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轨迹将被记录。第二环节,教师在课堂适当的时间进行反馈提升及互动,学生的反馈信息也将被即时记录。第三环节,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情况及反馈统计情况进一步给予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延伸和指导。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环节和流程上作出适当的调整,形成不同的应用变式。

三、以学教方式变革为目标,探索适合数学学科的不同类型“1对1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操作要略

1.即时反馈评价应用:从群体评价转向针对性指导

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和作业评价的及时反馈一直是个难题。即时反馈评价应用,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有效数据,当这些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关联、分析和判断,就会产生动态的学习证据,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教师真正实现因学而导。

(1)反馈的即时性。学生登录平台,对设计的问题进行回答,平台可以进行自动批阅、统计、推送帮助等,帮助教师即时得到答卷中每一题的具体数据分析。例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第一环节(见图3),通过平台推送,学生独立完成5个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后,即时反馈平台马上自动判断、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能立即看到哪些学生做对,哪些学生做错,并可以点击任何一位学生的姓名,打开该生的练习白板,展示该生的解题过程,了解思考方法,进而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错误点进行全班讨论和针对性讲评。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前测的即时统计,还能以学生前测练习中的思维过程为资源有针对性地展开复习,有效处理好大班教学下集体讲评与个别辅导之间的关系,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反馈的云存储性。所谓反馈的云存储性,就是学生的每一次学习反馈都通过学习平台记录于基于网络的储存空间中。利用这些存储的记录,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对学生的提交练习、作业进行反馈。在云存储的支持下,还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学生的错题本功能。

(3)反馈的大数据性。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反馈记录数字化后,所形成的数据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师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统计,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可以更科学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有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为不同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提供依据。

2.微视频支撑应用:从整体划一转向可选择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随时会遇到困难,而且不同的学生所需要的帮助是不一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可利用微视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实现大班教学与个别教学兼顾,课内与课外结合,让学生真正实现因需而学。

我们所说的微视频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短片。微视频学习支撑既可穿插在课堂中,也可以安排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辅导。

课前使用,可以与导学单向结合,帮助学生自主预学。课中使用,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适时插播微视频,辅助重点难点的教学;二是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时提供相关的微视频,供学生需要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例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的教学中,让学生回忆各个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并根据各个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用思维导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能自主回忆,也有的同学对于某个或某几个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已经遗忘,此时学习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了五个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微视频(见图4),学生可根据需要点击观看。

在闯关练习环节,当学生独立解答错误或不会解答时,学习平台为学生准备了习题讲解微视频,学生学会后方可进入下一关。这样的支撑设计,某种程度上像多了几个教师的助手,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学习进程学习不同内容的场景。

课后使用,便于学生查漏补缺、拓展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后个别辅导的负担。例如,我们在探索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视频习题讲解(见图5),就属课后使用。具体做法是:将习题讲解的过程录制成微视频,将视频信息发布于微信公众平台,学生或家长收到信息后打开视频观看并自主学习,也可以将遇到的问题在平台中反馈,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教师的指导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实现了给学生随时随地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3.自适应学习诊断和智能推送应用:从统一进度转向差异化学习

自适应学习诊断和智能推送是指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种个性化学习服务,实现系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和行为倾向等数据记录,作出智能判断,推荐相应的学习策略,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自适应学习诊断和智能推送策略的合理应用,能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真正实现因材而教。

例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的练习环节,我们设计了“闯关”游戏,学生每完成一题,系统会即时批阅、反馈,给出正确与否的判断,使得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解答情况:若正确,系统会直接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关;若不正确,系统会提示学生再想一想,学生有困难时系统会推送该习题讲解的微视频,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理解该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之后再进入第二关。在这过程中,既有练习巩固的目的,又有诊断的功能,系统自动记录每一位学生的“闯关轨迹”,并能根据学生在“闯关”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自动推送内容不同、难度不一的课后作业(见图6)。这样的练习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还实现了不同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进程学习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

4.多维度交互应用:从师生双向交流转向生生互动

通过数字化交互学习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多或多对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多维度网络互动交流。例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各个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用思维导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利用交互平台组织了三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任意调看某一位同学的作品,必要时可以作出评价或提出建议;二是老师可以任意调看某一位同学的作品;三是老师可以随时调用任何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基于多维交互应用的学习平台还能承载协作式学习功能,有助于促进成长型师生、生生关系的建立。

5.富媒体阅读应用:从视觉感知转向多感官参与

所谓富媒体是指具有动画、声音、视频并具有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法。一方面,各种电子终端(如上网本、平板电脑等)对于出生于数字时代的孩子而言有一种天然的倾向性吸引,并能毫无障碍地使用。将学习平台、资源放入这些终端中,使其成为学习的工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交互式的人机互动、基于网络的人人互动,使学习材料呈现方式更为丰富、形象、生动。这些富媒体化的学习材料,使学生不仅可以受到看、听等多感觉的形象刺激,还可通过丰富的交互,进行体验、反馈,实现知识的内化,大大提高学习的专注度。这一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适用于陈述性学习材料的呈现、数学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等。

6.网络搜索和APP应用:从学习材料的封闭提供转向信息资源的开放选择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可以让学习资源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宽阔。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通过网络搜索,进行学习材料的收集与处理;二是网络学习资源(包括软件等)的利用。特别是各类数学学习APP,都由专业的公司设计开发,画面精美,动态效果和各类多媒体功能非常强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利用其中的一部分功能,或者一节课要用到几个软件的部分内容,只要合理应用,能够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针对低年级的口算学习,就有几十款比较成熟的APP可供下载,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以上是我们在小学数学“1对1数字化”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六大“应用”,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组合进行应用。

【问题思考】

问题1:如何准确定位“1对1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1对1数字化”学习是一种技术支持下的能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首先,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学习上的变革;其次,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客观评估其优势与不足,实现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互补。因此,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地使用“1对1数字化”学习方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问题2:哪些内容更适合采用“1对1数字化”学习方式?

正所谓“教无定法”,一种学习方式不可能“包打天下”。对于学生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辨识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和目标对于实施“1对1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可适性,从而构建数学学科以学习主题分类的、以学习工具和资源为核心的学习主题课程资源,进一步研究适合小学数学学科的“1对1数字化”学习方式及操作要略,然后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实施“1对1数字化”学习策略。

问题3:我们离“1对1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常态化实施有多远?

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常态化实施“1对1数字化”学习,主要涉及这几方面的条件制约:一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二是硬件和环境的保障;三是配套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教学资源的开发。但从目前我们的推进情况和前景来看,这些问题是可以逐步克服的。我们以智慧E校园建设为抓手,进行渐进式“突围”:第一,在师资方面,主要采取的策略是以研带训,鼓励并大力支持教师积极尝试。第二,在硬件和环境建设方面,我们除了以省、市数字化示范学校创建为契机,继续加大投入购置设备外,最大限度地用好用足现有的设施设备:一是让现有的四套终端(上网本和平板电脑)可移动使用;二是用好现有的电脑教室;三是尝试让学生自带设备,我们在六年级中选择了一个班进行试点。第三,在配套平台、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教学资源的开发方面,我们除了采购和自主研发外,与上海丽英民办学校、江苏常熟市实验小学等学校结为研究联盟,定期开展活动,交流经验,共享资源。

【结语】

“1对1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它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本质上说,它不仅仅是媒介的改变,更不是简单的硬件、软件和教学内容的叠加,而应该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探索的路上,的确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信心满怀!

参考文献:

[1] 刘俊生,余胜泉,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领域与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2]斯苗儿,著. 基于教学设计,把微课融进日常课堂——关于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4(11).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 篇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尽可能借助各种学习途径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纵横信息数字化教学就是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一种新的学习途径。它是通过脑、眼、口、手和肢体的协调活动,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进而提高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实现学生自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纵横信息数字化知识的实践与探究?

一、激发兴翅,让学生乐于探索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主体性教学的前提条件。

1、多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彻底将过去课堂教学“全班学习”的形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分组交流、自我总结”的“立体组合形式”。在这种组合的课堂活动中,“自主学习”是学生课堂参与的主要形式。学习时,教师要根据课程和实验课题的需要,创设相关学习情境,并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能力、兴趣和习惯进行多次有目的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语文教学中渗透纵横信息数字输人法,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和游戏等活动,比如口诀操玩游戏记口诀,拆字比赛、单字比赛、词组比赛、成语比赛、成语接龙、短句比赛、限时输入短文比赛等趣味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学生分组交流时,要引导所有的学生自由表达学习成果,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促进。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用纵横输人法给生字、词语、成语编码,既能提高学生拆字能力、识码能力、快速取码能力和打字速度,又能帮助学生止确认识汉字的字形、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在学习纵横输人法的过程中通过“看打”、“选打”、“想打”的训练,学生在输入汉字的过程中记下了短文中好的句子和词语,丰富了自己的作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忆力和眼、脑、手快速一致的协调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OK

2、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欢乐

在教学中,我们应时时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把纵横输人法培训学习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四结合原则(把生字的结构教学与取码原则结合起来,把学生生字认识量与“看打”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把学生用词造句能力与同语接龙游戏“选打”结合起来,把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与“想打”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识字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发现生字结构与取码的规律,不断总结词语或成语的打字技巧,让学生在“想打”训练中多用词语和成语,丰富学生的识字量和用词量,从而提高学生学生写作水平帮助学生从小就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从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通过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成功和快乐,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想自主学习、愿意自主学习、乐于自主学习的心理。在指导学生练习的同时,注重学生

大脑的开发,不是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单调的,固定的让学生练习,而是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找到更好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练习“想打”作文时,就会发现运用纵横信息数字输人法不光可以打词组和成语,有的五字词和短句都能打这时他们有了自己的发现,有了成就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善于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已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因此,在每学一篇课文时,应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教师再结合纵横信息数字化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它必须有目标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可根据本课课后教学提示去发现问题,也可以将所有问题列举出来,然后进行筛选,选择那些主要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学生的发现问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

到成熟的过程,刚开始可能是不分巨细的有疑必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抓重要的本质的问题。

1、鼓励学生结合学习买际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明确探究的目标,也是实现小组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提出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倡“勤学好问”、“不懂就问”、“不耻下问”,使学生由不问、羞十问到敢问,并最终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纵横信息数字化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材特点,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低年级语文时可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再由小组同学通过用纵横输人法给生字、词语、成语编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字的字形、结构,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学高年级时可让学生运用纵横输入法通过“看打’‘、“选打”、“想打”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眼、脑、手快速一致的协调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由小组共同提出解决不了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交给全班同学探讨,这里个人独立研究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集体研究可以发挥大家的智慧.实现知识互补互动的信息处理网,有利于探究的问题得到解决。

三、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全面探究。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视通万里的网络媒体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等等,都是学习语文的绝好载体因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奠定浓厚的文化底蕴,是阅读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义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求知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的作业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

1、开放教材。

语文教学是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人手,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进而通过各种渠道去查找、收集与课文探究点相联系的信息。对此,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受识字量少,加上拼音不熟练的限制,很难达到理想的预习效果。这时可引导学生运用纵横数字信息输人法进行查找。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识字和理解课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和阅读信息的能力。

2、开放课堂

在预习感知、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带着对查阅信息的理解进人了课堂,这些增强了学生课上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以大量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以“信息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作为前提,课堂上教师将不再是权威,教材也不再是学习的全部。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师教与生学相互沟通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语文是开放的,容易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语文也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这给识字量少,拼音不熟练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这时同样可以借助纵横信息数字输人法查找资料、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同句等问题。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 篇5

——王晖2013zy055 摘要:基于数字化资源在高职教学中的必要性,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探索总结信息化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推进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深化高等职业教学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字:数字化教学资源

高职

计算机

应用

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视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以促进交流、共享,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05 年教育部启动高职近百所示范院校建设,各示范建设院校基本上一致地将数字化资源建设列为学校一个重点建设项目,高职数字化资源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运用及深化发展,书本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普遍推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推进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现状

2003年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启动后,全国高职院校累计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800多门,带动省(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迅速发展,初步形成国家级、省(市)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后,根据高职示范院校建设要求,重点建成500余个产业覆盖面广、办学条件佳、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建成更多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高职示范院校作为高职教育发展、改革和管理的模范,带动其他高职院校也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建成了大量具有鲜明职业特色和专业特点的优秀教学资源。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简介

1.数字化教学资源种类

数字化资源种类包括网络课程、影像资料、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库等。从教学资源的功能上,资源包括授课录像、实操录像、软件操作演示、动画、模拟软件、辅导材料、教学课件(ppt)。

2.制作资源所需素材

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所需的素材,包括文本文稿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

3.资源的表现形式

资源大致分为三分屏、网页、Flash 三种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通常具有不同的用途、优点等。至于具体采用哪些形式的素材,将根据课程特点和其他要求而定。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自主发现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讲授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

研究表明,在数字化时代和信息社会,学生达到能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最终取决于学生所具备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提供更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机会,也是检验其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之一。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1、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查找、使用、分析、评价资源,进而利用资源认识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2、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数字化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教学功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数字化教学,不能盲目地使用。

3、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工具,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学习工具。数字化教学的运用必须与新的教学观念相结合,不能仅是手段的变化和内容上的增多。

五、高职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1、工具性:对于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计算机将成为他们工作中必须使用的工具之一,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工具性。

2、可操作性强: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途径是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教学中计算机基础必须以应用为出发点,加强实践性操作教学。

3、创新性: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被人们所使用,为了更好的满足需求,自主研发的软件也更多,计算机课程改革和创新也在逐步推行。

六、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软件教学资源。计算机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视频教学录像、题库、软件素材等,满足学生远程学习、同步测试、在线讨论等功能。

1、改革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而计算机课程的概念、原理、工作过程大都比较抽象,单纯用文字叙述,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协议等相关知识。比如利用投影仪,使用Flash、PowerPoint 等软件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将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也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录像来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网站

计算机课程内容繁杂,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际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做进一步讲解,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利用课程网站教学平台中的在线教学、教学辅导、作业与讲评、课件、在线论坛等功能模块,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并不断进行更新补充,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习阶段,便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核体系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必须采用一种有效的实践操作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激发了学习和发现的兴趣,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也促进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七、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数字化资源逐步进入课堂,尤其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计算机机房和计算机网络化已经覆盖了大部分职业院校,并相应建立起了数字化资源应用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用于职业教育,不但可以扩大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容量,使知识构建网络化,呈现形式多样化,还可以加强技能培训,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助于解决现阶段条件下,职业教育中所需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敏凤.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机制的研究 [2]蔺素珍.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法[J].山西科技,2005(2).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 篇6

摘要:数字化学习资源日益演变为一种高效的学习资源形式,其对日常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很大促进作用,因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将立足于教学实践,阐述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流程;并对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中的“添加超链接”等教学案例展开了简要分析,强调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也在不断扩张。如何使信息技术教育能全面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这是我们应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数字化资源在信息化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流程(一)根据课程内容来明确资源范围

在了解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内容、目标及难点后,应对其实际所需的学习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明确某节课中全部知识点所涉及的学习资源、素材及资源类型,以便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

(二)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

在确定了信息技术课程所需的资源类型及范围后,教师可在互联网或者教育资源库中进行有效整合和收集。在数字资源适应不了教学需求的情况下,可对以往的传统资源展开数字化处理。例如,及时扫描教材上出现的经典插图,使其成为数字资源:录制各种复杂的软件操作,并将其做成数字视频资源等。

(三)资源筛选和再加工

对优质的数字学习资源进行整理,从中选出能使用的有效资源。根据教学过程的需求,来对资源展开再加工,如重新组合和优化数字资源的质量,或将其加工为新的数字课件等。处理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大多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例如,课上教师展示给学生看的视频文字及教学课件等。

(四)搭建资源应用平台

在现实中,还应通过建立网站或魔灯平台等方法,来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创造更优质的使用平台,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直观性及应用效果。网站型学习的平台的构建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应设计合理的平台结构,赋予平台相应的功能。在平台制作前,应该确认其功能范围。例如,设立主展示区、任务公布去及素材下载区等,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浏览课程内容,并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其次,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发挥各功能模块的作用。例如,那些纯展示性的功能区,可直接采用可HTML网页技术来构建系统,而成绩查询区则可通过动态网页编程技术予以实现,以供学生查询其成绩。

(五)充分教学过程有效使用

学习的平台和数字资源都只能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科学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也是核心。只有积极配合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出数字资源、学习的平台的功能及作用,从而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加活跃。

二、应用案例分析

(一)制作超链接

1.任务安排

指导学生自行观察学习网站上的具体内容,使其能更好地了解怎样在文字、图片上构建超链接,具体步骤如下:让学生开启FP程序。登陆学习网站中“超链接制作”这一站点文件并予以下载。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使之开展不同的操作练习,同时,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2.成果展示

教师可通过屏幕广播,要求每组派出一位同学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其内容分别大体如下:为文字增添超链接;给图片增添超链接; 以及在图片中增加热点超链接。3.教师小结

针对学生的展示练习,教师可做出相应的总结,并概括出在文字、图片上添加超链接的方法,从而将第2个问题引申出来:不同类型和目标上添加超链接,如指向外部网址或者是电子邮箱。同时,教师可安排第二次超链接制作练习。把学生分成2个大组,根据学习网站中相应的制作要求,分别在外部网址或电子邮箱中添加超链接。而后要求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在外部网址、电子邮箱中如何添加超链接。通过上述分层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制作电子贺卡

“制作电子贺卡”这一多媒体课程,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电子贺卡”本身的功能,学生根据其个人的计算机水平,能够设计出更多独特的“电子贺卡”。在“专题学习网站”中,学生还能学到更多多媒体制作技术及方法,提高网站资源的利用率。实际中,学生可在专题网站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学生个人的计算机专长,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3-5人。分组后,小组内部的成员可积极同学生、教师探讨有关“电子贺卡制作”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应将“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其辅助性平台。通过“班级QQ群”或者是免费博客等,小组成员和各个小组间也可相互发送建议、上传资料或共享文件等。“专题学习网站”的构建目的在于:以教学目标为主,为学生创造自主性强的网络学习环境。该网站主要是将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多媒体制作知识作为核心内容,从而对学生开展知识拓展与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可将“电子贺卡制作”网站分成“制作工具”、“贺卡赏析”和“常见问题”等多个方面。通过合理设置,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结束语

如今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已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学习资源形式。怎样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这是未来信息技术教学应深入探讨的问题。参考文献: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 篇7

自2010年开始, 杏山铁矿进行了数字化矿山建设工作, 结合国内外地下矿山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 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原则, 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实用可靠原则, 已经完成了电机车远程操控、地面自动装车、主斜坡道交通控制、通风系统控制等7个项目的生产操控管理平台, 以及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紧急避险等6个项目的“六大”系统管理平台2个数字化管理模块, 目前正在研发含安全、生产、设备、技术等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模块。

研发思路

项目研发之初, 杏山铁矿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遵循“规范、安全、高效”原则, 从提升自动化控制水平, 提高地面生产组织的集中管控程高, 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高矿山生产和管理的时效性、有效性;提升减灾施救能力, 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加强减灾、救灾能力的目标出发, 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 按照先进管理理念, 优化业务流程, 最终实现精细化、扁平化管理, 建立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效用

项目的效用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生产操控系统方面

1.破碎、提升系统

根据破碎机能力和上、下部料位信号, 随时自动调整给料能力和自动停止破碎机的运行。安装堵料开关、防撕裂、防堵、防跑偏、测速及事故停车拉绳等保护设施, 实现自动报警和设备故障停机。

主井提升系统, 主要完成箕斗井下装矿至地表卸矿全过程的自动化运行, 实现现场无人值守, 实时反映破碎提升系统生产、设备、工艺运行状态, 可以查询主井班日提升斗数、提升量、电量消耗、完好率、作业率、效率等信息。

2.电机车地面遥控驾驶系统

电机车地面遥控驾驶系统, 主要有地面遥控和井下铁路运输“信集闭”控制两部分构成, 地面遥控操作通过在放矿点位及机车机头安装的监测设备, 实时对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判断, 操作地面遥控台上的按钮、手柄等控制设备, 向电机车发出运行、停止、调速、刹车等运行指令, 远程遥控驾驶井下电机车, 当对车辆下达运行目标指令后, 通过“信集闭”平台一键式操作, 对车辆运行区域信号灯、道岔进行系统自动控制, 对电机车运行区域进行全程闭锁, 确保主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行。

3.皮带运输系统

该系统采用PLC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集中控制, 可以实现皮带运输的远程开停操作和现场的电流、皮带、料仓、运输量等运行参数的实时显示, 自动生成皮带系统运行记录以及仓位、可装量报表, 对皮带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皮带撕裂、堵料、跑偏、打滑、事故拉绳动作, 实现自动报警和连锁停机, 确保皮带的运行安全。该系统通过现场采集的料位检测及下料量信息, 建立数学模型, 实现卸料小车的自动倒仓。

4.主斜坡道信号控制系统

主斜坡道信号控制系统一方面通过在斜坡道出入口、错车道出入口设置信号机, 根据车流量数据, 通过自动化控制红绿灯, 指挥车辆正常有序运行;另一方面通过车辆定位系统, 实时监控车辆运行轨迹及所在位置, 实时显示斜坡道内各区段有无车辆, 车辆数目及车辆运行方向;实时跟踪火药车等运行轨迹和所处位置, 实现对危险源的实时监视。若出现违章行驶或车辆停留时间过长的情况, 该系统自动报警。另外, 该系统还具有人工强制干预功能, 特殊情况下通过信号等控制保证关键车辆的无障碍通行。

5.井下自动排水控制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对井下10台高压水泵电机工作电流及温度, 水泵轴温, 供水管道压力, 排水管流量等运行参数和井下水仓水位进行实时监控, 自动控制几台泵轮换工作, 使各泵及管路均衡使用, 当某台泵或所属阀门出现故障, 系统自动发出声光报警。此外, 该系统还具有远程遥控功能, 可以远程开、停机操作, 实现了在特殊情况下的紧急处理能力。

6.井下通风自动控制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对井下9台主扇风压、风速, 风机电机的电流、电压、功率, 轴承温度、运行状态以及故障等信息的实时显示和监测, 通过数据采集, 按规范要求进行远程开、停的操作, 实现科学快速合理开启风扇数量, 调节井下通风, 改善现场工作环境。

7.供配电自动控制系统

供配电系统对供用电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 合理调度分配全矿供电需求。该系统将关键用电设备的点位接入自动化控制系统, 实现远程遥控操作供电回路。还可以对电气设备及运行参数, 如电流、电压、功率等进行监控, 以及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故障信号等进行监测监控。

安全管理系统方面

1.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监控系统

杏山铁矿运用隐患排查整改监控系统, 实现了公司、厂矿、车间、班组四级隐患排查的监控管理, 每项隐患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及整改措施, 以便各级领导与专业人员通过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各类隐患整改情况。对隐患超期未进行整改的, 系统自动进行提示。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按照时间, 隐患排查单位, 隐患排查级别等分别进行隐患筛选, 有利于逐级人员及时发现管理存在的差距, 以及进行现场隐患整改的监督检查。

2.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平台能够实现语音通讯, 人员定位管理, 主要设备有远程监控、视频监控, 以及井下环境监测等。当有危险发生或危险前兆时该系统能够及时通知危险区域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紧急避险和施救措施, 及时处理危险区域人员发出的求救请求, 提醒或阻止其他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监测监控系统

杏山铁矿采区监测监控系统主要含3部分:一是有毒有害气体监 (检) 测;二是井下通风环境、通风设备监测, 实现对风量、风速、风压、风机工作状态等动态数据监测;三是工业电视视频监控系统。各监 (检) 测点的信号通过井下光纤网络将数据传输至生产指挥中心, 形成总体监测监控系统管理平台。

有毒有害气体监 (检) 测:配置能检测O2、CO、NO2三合一的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具备报警参数设置和声光报警功能, 主要用于爆破作业后的采掘工作面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井下通风环境、通风设备监测:主风机站均安装风速和风压检测装置, 当异常情况发生时地面生产指挥中心将报警, 主要风机均由地面生产指挥中心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启停;实现采场局扇远程操作, 用于排除爆破后有毒有害气体, 改善井下作业环境。

电视视频监控:视频监控系统在地面主控制室及副井提升操作室等处安装液晶监视器进行视频监控, 并开发专用视频处理软件, 在监控点位出现异常时地面液晶监视器自动进行声光报警;副井罐笼停靠时, 系统能自动切换副井控制室的实时监控画面, 保证副井安全;通过网络显示和查询井下的实时图像及历史信息, 实现图像信息共享;系统按摄像机编号、时间、事件等信息对监控图像进行备份, 便于查询和回放。

●人员定位系统

当携带定位标签的人员和机车通过井下专用处理传输分站区域时, 定位标签立即发射出具有代表身份特征的射频信号, 经目标识别器接收, 并通过专用处理传输分站将编码信号发送到地面中心站, 实现对井下人员和机车跟踪定位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该系统还具备历史数据存储和报表查询打印等功能, 方便作业人员和设备的调度和管理, 提高和优化井下整体管理水平。

●通信联络系统

通信联络系统由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2部分组成, 实现了有线设备之间、无线设备之间以及有线和无线设备之间的双向语音通信。有线通信设备还具有自动或手动录音功能, 无线通信控制平台具有组呼、全呼、选呼、紧呼及监听功能, 无线通讯终端设备也能向控制中心发起紧急呼叫功能, 还具有1键求救、群呼、组呼功能告知自己的情况和位置, 便于及时得到救助。无线通讯系统能实时显示无线通信终端设备的位置, 通过无线的灵活性可以为生产、调度、管理、救援等行动提供便利。

●供水施救系统

供水施救系统与生产供水系统共用, 其水源通过无缝钢管接自生活用水, 施救时在井上通过三通切换成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的生活水。

供水管道敷设牢固平直, 并具有延伸到井下采掘作业场所, 紧急避险设施以及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等主要特点。同时各主要生产中段和分段进风巷道的供水管道上每隔200〜300 m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独头掘进巷道距掘进工作面不大于100 m处的供水管道上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 向外每隔200〜300 m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 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的供水管道上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

●压风自救系统

为了满足井下压风自救的需要, 在地表工业场地, 副井井口附近, 新建空压机站一座, 安装型螺杆空压机4台, 其中2台工作, 2台备用检修。压气主管道从副井送入井下各水平。主压风管道中安装油水分离器, 在管缆井下口设压气阀门, 在各开采中段及用气点均设压气阀门。同时各主要生产中段和分段进风巷道的压风管道上每隔200〜300 m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独头掘进巷道距掘进工作面不大于100 m处的压风管道上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 向外每隔200〜300 m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独头掘进巷道距掘进工作面不大于100 m处的压风管道上安设压风自救装置。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压风管道上安设一组三通及阀门。

●紧急避险系统

杏山铁矿采区有2个安全出口, 2个安全出口距离大于30 m。第一安全出口为副井, 第二安全出口为主斜坡道。矿井生产阶段还未到达设置固定避险硐室的深度, 井下遇险时, 井下人员可就近从2个安全出口撤离。另外, 每个下井人员配备1台供氧时间不少于30 min的隔绝式自救器, 井下人员根据工作地点的位置熟悉避灾路线, 并根据灾害的类别选择不同的避灾路线。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 篇8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作文教学;写作心态;写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数字化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就是借助现代网络开放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从学生的作文心理过程出发,引进广泛多元的阅读对象,挖掘丰富的写作资源,实现过程性的思考与交流,优化学生的写作心态,进行作文训练,探索新的作文教学过程。

一、利用数字化环境,优化良好的写作心态

利用数字化环境,能优化学生写作心态,展现“本真”的自我,克服对“规则”的恐惧感,激发写作过程中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在网络写作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虚拟角色“小狐狸”“带刺的蔷薇”等,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表达真实的自己,而无需对自己的阅读对象设防,不必担心什么“后遗症”,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实现“童言无忌——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学生可以写平时不敢写的,例如对家长、对老师的意见;可以写平时不便写的,例如成长中的困惑;可以写平时不好写的,如冲破传统“道德”的藩篱……我手写我心,释放自己的真实形象与思想。

在数字化环境下写作,还能使学生克服对“规则”的恐惧感。在常规写作环境中,语文教师对学生文章的评价注意点往往集中在技术分析上,例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逻辑修辞等,在这样的评价标准的反复刺激下,学生作文宁愿抑制自己海阔天空的思绪,也要符合老师指导的写作规则,进入一定的写作套路。而在网络环境中,只有形式或内容富有创意的文章才能刺激读者的兴奋点,引起大家的关注。由于没有了规则意识的反复强化,写作者对自己文章内容的情趣等有了更多的关注,在写文章时就会任思绪飞扬,激情澎湃,达到真切自然、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等要求。

二、利用数字化环境,挖掘丰富的写作资源

网络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有古今中外的名著,有五湖四海的老师,有体系完整的各类知识……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内容广博、反应迅速、便于检索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优势,就可以使得学习者结合自身的体验、习作的要求,实现认知、观念、经验的重构。学生写作往往为自我认知有限所困,例如要写一篇介绍一种植物的秘密的文章,学生生活中对植物的认知,局限于外在的观察,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和作用等不够了解,无从下笔。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介绍植物的信息资源,有文字,有图片,甚至还有声音和动画。通过上网查询,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要说明的对象,而且拥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作文就不会是空穴来风了。

有的老师把这种“组合”等同于抄袭,其实,“已知知识的重组可以引起质变,产生新事物、新概念”,产生质变的“组合”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尝试通过优化组合创新构建属于自己的新文章,让他们享受到作文成功的乐趣。

数字化环境的创设,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我从网络中精选出“名人面对面”“我是发明家”“远方的家”等栏目让学生观看,使学生狭窄的生活空间变得宽广开阔,单纯的生活经历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作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三、利用数字化环境,实现多元的互动交流

在常规写作环境中,一篇文章所拥有的读者面是狭窄的,甚至只有语文老师这唯一的读者。因此学生写作时,经常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兴趣爱好以及价值观,因为他们知道作品的意义是建立在获得认同感的基础上的。网络的开放性,可以使学生的作品面对多元化的阅读对象。如利用博客、微信、啪啪、论坛等平台写作,其阅读对象会是各个年龄层次、文化层次、社会层次的读者,不同审美观、价值观的文章都能遇到相应的“碰撞体”。写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就不必担心老师说他立意不高,因为有人欣赏他文章中的恬淡温情;写内心对应试教育的烦恼,就不必顾虑老师指责他没有写学校教育的大好面貌,因为他的文章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一个学生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第一次用IQ“骗”钱》,记叙了自己在一堂有趣的货物贸易课上,想办法把一元钱变成了十五元钱。教师的评语是“语句欠通顺,文章结构稍嫌松散,如果结尾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更好”,而网友给他的评语是“你有企业家的进取和胸襟、投资家的坚韧和敏锐。”

数字化大环境的优势,还在于提供了一个让作者和读者及时沟通的平台。学生在网络上的写作,会接收到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评价、建议、赞美;学生可以在论坛回帖,发表感想,或者与其他读者进行商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正确的作文观:抒情就不会是无病呻吟,而是释放激情、交流感情;议论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交锋智慧、辩明道理……学生的作文指向了交际——回归到了真实的言语状态。

随着对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它必将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更多、更新的内涵。让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王圣颖,女,1971年生,现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写父爱的作文750字左右下一篇:教学计划的三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