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推荐7篇)
1 树立“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永恒服务理念
在隐性的读者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 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 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图书馆只有“以读者为本”, 尽量满足读者不断需求的需要, 以优质的服务获得读者的认同与支持, 只有吸引众多的读者, 图书馆事业才会有活力, 才会得到蓬勃发展。所谓“以读者为本”追寻的是尊重人性, 崇尚自然。就是图书馆服务工作应从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 设身处地的为读者着想。并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根本, 同时针对不同的需求, 提供不同的知识文献信息服务。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 也是图书馆的立身之本。“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一直是图书馆工作的主旋律。其实质就是“以读者为本”。读者进入图书馆, 环境是第一视觉。然而要培养稳定的读者群关键在于服务。图书馆完善的服务包括:热情、周到、开放、亲切的阅读服务;准确、迅速的咨询服务;积极主动推介图书和图书馆利用的指导性服务;接受读者各种建议和要求的即时性服务。我们说图书馆借阅, 不仅仅是一般的借借还还, 人文环境和现代化的手段更是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下, 把解答疑问作为天职。读者所需的图书资料在图书馆里找不到时, 可以得到提示在哪里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或在网上查询, 并且给读者提供综述后的新观点的二次文献, 让读者满意而归。用馆员的劳动换取读者的便捷, 为其节省了时间, 使学习需要和心理感受更加人性化, 更加适合读者, 使读者切实感受到读者至上的亲和力, 体验到关怀的氛围。
2 倡导“以读者为本”做好事无巨细的服务工作
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读者工作, 力戒做语言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坚决防止“现代化离我们越来越近, 而读者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现象发生。要真正把“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始终把维护和关爱读者利益的思想落实、渗透到每一项服务, 每一个细微之处, 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图书馆服务的温馨。体会到在图书馆是一种快乐, 是一种满足, 是一种尊重。如:当读者进入我们的图书馆时一眼就看到明显的指示标识, 指明了需求者的目标方向, 会让人感到很温馨;又如, 在配有窗帘的公共阅览区和洁净的桌椅旁学习时, 会使读者顿感神清气爽;公共阅览区温馨提示, 降低了同学乱扔碎纸率, 使和谐与管理交融在每一个学习的空间里。再如, 书库充分考虑人的视力、臂力可及的范围, 将书架的底层空置, 摆放书梯, 就可解除读者上够下蹲之苦, 使不同身高的人都能方便自如的阅取图书;书库在检索机前为读者准备一些纸条, 供读者抄写索书号用等等……“勿以善小而不为”, 虽似微不足道, 却像涓涓细流, 滋润着读者心田, 拉近了我们与读者的距离。从细微之处体现出馆员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的关怀之心。
3 换位思考, 友情操作, 从而实现双赢沟通
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围绕读者展开, 我们面对的是需要倾注人文关怀的读者, 这就需要双赢的沟通。双赢的沟通是创造一种和谐、互动、共容的环境, 使读者和馆员都能实现自我价值, 真正做到与读者心灵的零距离状态;是化解摩擦创造和谐;双赢的沟通是一条艰难的阳光路, 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换位思考, 友情操作。面对活生生的读者, 要投入相当的情感和思考, 对各种“规范”以外的问题, 给予富于人情味的关注或做出富于创造性的应对。如, 在新生入学还没有办理一卡通 (借书证) 的情况下, 我们也允许他们到阅览室看书, 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又如, 经常有读者没有办手续而走出监测设备, 这大多是因为读者疏忽了借书的正确程序, 这时我们应当以友善的态度提醒他们办手续, 而不能以怀疑的口吻去伤害他们, 这体现的又是一种人文关怀。因此, 学会换位思考, 代之以有情操作, 既能使我们的工作顺利进行, 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从而实现双赢的沟通。
4 不断提高服务素质, 优化专业知识结构
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实施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就要求馆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担负起高校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馆员应严以律已和为人师表。馆员良好的形象风范是鼓舞人、激励人的一面镜子, 馆员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和为数众多的莘莘学子, 其言谈举止都会给他们带来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的、受益终生的影响。其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都将成为读者对图书馆的感性依托所在;另一方面馆员应不断提高服务素质, 优化专业知识结构。面对现代化意义上的服务, 不仅要求积极热情的态度, 同时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优化的知识结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正在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时代, 过去那种“借借还还”式的简单服务, 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高校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有宽广的知识面, 懂得信息分类, 掌握信息加工技能, 将不同学科知识相互切入、渗透与融合, 随着科学的综合化、交叉现象日益加剧, 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不断出现, 更要求图书馆员具有较广泛的学科知识, 才能更好的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5 图书馆领导者对馆员的人文关怀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 他们和读者之间社会分工不同, 但是人的价值却是相同的, 都应受到尊重、关怀与呵护。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与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并不矛盾, 图书馆领导者对馆员的人文关怀, 将会更大的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馆员更热爱本职工作, 能够更好的服务读者, 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对馆员的人文关怀, 重要的是为馆员营造重学术、爱人才的氛围, 创造条件让馆员施展才华搭好的平台, 根据各人的特点安排工作, 扬长避短, 发挥馆员的最大潜力和人力资源的最大效果;同时, 做好馆员的后勤保障服务, 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病探望、有困难帮助解决等等。如, 领导看望慰问馆员, 在生活上、精神上和物资上给予的帮助和关怀;组织馆员伸出有情之手捐款献爱心活动, 使其家属深受感动, 使馆员们也从中充分体会到组织和集体的温暖。
6 结论
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体现的是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内核, 在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图书馆人, 我们要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在工作实践中让人文关怀发扬光大, 让人文精神为图书馆事业增添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宗旨。
摘要:人文关怀是时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体现的是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内核, 在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 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在工作实践中让人文关怀发扬光大, 让人文精神为图书馆事业增添生机和活力, 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宗旨。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关怀 教学模式
在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人文精神又一次成为社会文明追寻与关注的对象。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的一番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从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但作为人文精神的素养却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是高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其地位和重要性自不待言。在目前母语危机日渐加深的社会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大学语文”为依托的传统文化教育所处的困境,已经越来越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大学语文在高等学校发展历程中所承担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及作用是特殊的,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大学语文以其深邃的内涵,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其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理解、评判和表达能力上,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因此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恰当的方法、途径,努力实现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使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思想精髓积淀在学生的灵魂里,外化在气质、风度、言谈举止中,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这愈来愈成为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挖掘大学语文课程包含的丰富人文内蕴
所谓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是以人为主体,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表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原理和规律。大学语文课提供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丰富文本,为师者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做人、合作精神、奋斗精神、审美等的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担当起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人文精神的使命,追求崇高的道德价值理念,这应当是大学语文自觉担负的使命。
先秦诸子的学说,大师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对于今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及建立和谐社会多有教益。譬如: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各种残民以逞的虐政;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老子提出“损有余以补不足”,今天看来已不足为训,正确的做法应是使“不足”逐渐走向“有余”,大致均富;阅读《诗经》的篇章,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评语“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精准;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以感受到惨无人道的兵役制度和统治者的残酷寡恩;阅读“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淡泊与追求;“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可从中感到乐府民歌的清新与质朴;“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会感受到李太白千古无双的才气与超脱、乐观、放达;吟诵白香山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会为李杨的缠绵爱情而啧啧不已;从王维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孟浩然的“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能够发现生动、清新、空灵的自然之美;从辛弃疾的“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鸥,一身都是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可以感悟到雄浑、旷阔、苍凉之美;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以感受到哀怨、优柔、缠绵之美;从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体会到气势磅礴、意志坚定、激昂悲壮之美。可以说,只要我们用心,大学语文教材中诸如此类文质兼美的诗文名篇比比皆是,坚持让学生反复诵读,加上老师精辟的讲析,无疑是给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范例。[1]
大学语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挖掘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蕴,缘文释道,因道释文,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内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留给我们这样一句格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的学问和文章,就是循着这两条途径取得的。穿透一般,深刻理解世界上的重要事物,这就是学问。实际上,我国优秀的文学传统中有许多这样的资源有待开掘。
二、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途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篇这样的论断道出了大学应负载的使命,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化。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的最高理想也就是要完美个人人格,而这恰恰也是人文及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社会发展到现代,人文这一概念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现代人所谓的人文是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大学语文教学,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要把大学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相结合,最终达到教会学生理解人的本质,懂得人的尊严,能够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并能够对社会现象和自身行为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目的。要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培养相结合,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足文化大平台
作者简介:关静云(1990-),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法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摘 要:人文关怀理念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创新的有效着力点,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文关怀的涵义以及高校德育中贯彻人文关怀思想的重要性,接着具体分析了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思想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学生
一、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思想的内涵及重要性
高校德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塑造高尚道德人格方面起主导作用,为了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培养方式,需要全方位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引进人文关怀理念。其中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方面,高校德育要注重人文精神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渗透,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探索大学生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德育要充分尊重、理解、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德育内化的意识。
人文关怀是高效德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路径以及新时期高校德育转型的现实需要。首先,强化人文关怀是高校德育的现实立足点。高校德育要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多样化需求,贯彻关怀式和人性化德育,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打牢人文关怀在高校德育中的根基;其次,强化人文关怀是高校德育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德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时要贴近大学生实际、调动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人文情感的熏陶下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最后,强化人文关怀是创新高校德育方式的有效途径。把人文关怀思想纳入高校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实现高校德育由刻板化向人性化的重大转变,增加德育对象思想、情感上的关怀因素,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二、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思想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高校德育中有人文关怀的体现,主方向是好的,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在现实的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德育以灌输式授课为主,忽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德育授课忽视人文情感和人性意识的培育;道德实践重形式轻内容,忽视青年大学生个体性的存在;忽视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对于出现的情感、心理问题没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关怀策略和拯救措施。因此,要从源头上全新改革高校德育现状,需要深层分析其原因。
首先,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动摇了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基础地位。“德育首位论”无论在中小学还是高校都一直占据首要地位,然而高校教师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术科研领域,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德育对象的个体性,只是机械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完全不关心实际的授课效果。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德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阻碍了高校德育的改革进程,动摇了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其次,高校传统的德育方式,削弱了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认知度。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方式强调外在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并使其无条件的服从,这种德育观念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也阻碍了能动性的发挥,使青年大学生感受不到人文关怀的气息,进而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对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认知度。因此,要不断用人文精神变革高校传统德育方式,使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高校德育中并发挥人性的光芒,以此提升高校大学生对德育内容和形式的认知水平。
最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阻碍了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不同程度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化速度的加快,无形中冲击了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实施。同时,高校采取的应试教育方式很少注重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相应的部分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也只是拿个学历证,这些都使高校德育实施人文关怀的难度系数增加。
三、实现高校德育人文关怀思想的基本路径
(一)高校德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人性化的高校德育就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采取有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德育策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表现为尊重、理解、关心和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主动性,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逐步构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德育网络体系;理解学生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处境和实际需求,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人文关怀氛围;关心学生要求高校德育过程要渗透人文精神,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建立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关怀服务体系,这也是实现高校德育价值的真正落脚点。
(二)高校要构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人文校园环境
加强人本和谐、多元高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要运用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自觉克服不良习惯和个性弱点,同时还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的整治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使校园真正成为大学生培育良好思想道德的“一块净土”。除此之外,高校德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和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德育于生活之中,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能使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真正把“德”、“才”、“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不断开发具有创造性、教育性和人文性的高校校园环境并成为教育青年大学生的“最好老师”。
(三)高校要实现德育回归生活,切实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高校德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大学生,要实现高校德育的生活化,必须在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培育其道德的认知和选择能力,以增强高校德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高校人文德育目标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化;二是高校人文德育的内容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实现德育内容的具体化;三是高校人文德育的形式、手段要融入生活,实现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在实现德育生活化的同时也要注重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促进主客体之间的角色转换和交流互动。为此,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学识水平,储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发挥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成为大学生心灵上的倾听者和生活上的关怀者;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要把身教和言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人文关怀的榜样作用,使大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关心,以此达到良好的人文德育效果。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思考
本文剖析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探讨了人丈关怀的概念和缘起,并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文章认为,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作 者:朱月香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4.1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
高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充分地认识到教职工的重要性,在进行教职工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传统以工作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逐渐实现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向转变,这种人本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高效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认识、尊重人性,紧紧围绕关心人本身、人与组织、人与环境、人与工作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充分地体现学校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
4.2推进民主化管理,落实政治民主权利
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落实政治民主权利,才是人文关怀的最高层次。在进行教职工管理时,应该重视共同参与和上下沟通,重视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全体教职工都能够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管理提出建议,这样能够符合教职工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充分地体现管理的人文关怀。当制定好制度之后,还应该由教职工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应该坚持公开制度,对执行程序、所有校务等进行公开,让大家都能够清楚明了。同时,还应该创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专门的监督部门,并发动全体教职工进行监督管理,这样能够防止出现弄虚作假、执行不力、暗箱操作等问题,一旦发现上述问题,应该查明情况,并进行严肃、认真处理。
4.3制定完善的制度
在进行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制定符合“人性”的管理制度,重点关注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价值,重点体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激发教职工的热情和潜能,实现教职工的综合、全面发展。高校管理者应该在政治、民主的基础上,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人文关怀制度,既应该完善实体性制度,还应该完善程序性制度,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制度的“立、改、废”程序,以此保证制定的制度能够按照正当的程序执行,一旦发现原有的制度存在漏洞,则应该立即对制度进行修改,如果出现原有制度和人文关怀理念相悖的现象,则必须废除,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保证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执行制度和程序,一切制度将成为空谈,因此,应该完善程序性制度,并且程序性制度制定的越详细,越能够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为了进一步完善程序性制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制定目前缺失的程序性制度,在保证制度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尊重教职工,为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着想,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这样能够保证高校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以及违章必究,一旦出现侵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现象,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另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缺少人文关怀、不合理以及不合法的程序性制度进行修改。此外,还应该尽可能地为教职工提供发展机会,帮助和引导教职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地满足教职工的个性和发展需求,促进教职工的综合、全面发展。
4.4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
为了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整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除了应该制定完善的人文关怀制度以外,还应该将各项制度真正地贯彻和落实到实处,这就要求清楚地认识到执行的重要性,只有高效地执行才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应该不断的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在进行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地体现人文关怀,进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当制度制定完成后,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执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执行程序与监督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能够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实处。通过健全监督机制,能够对高校管理者的整个管理过程和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如果出现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应该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进行警示或者警告,进而激发所有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保证各项制度能够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位。
4.5健全激励机制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高校管理者应该对激励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不断拓展激励领域,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依靠奖金、工资等经济手段为激励的方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其激励作用也在逐渐地降低。因此,在现代教职工激励管理方面,应该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对教职工的激励焦点逐渐转变为人文关怀、柔性激励为主,例如,在教职工的精神需求方面,应该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样能够充分地尊重教职工,基于教职工的不同需求层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再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激励机制,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不同,是存在于员工和组织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让教职工能够明白组织与自身目标的一致性,虽然两者之间没有文字表述,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非常明确,高校管理者合理地利用心理契约,能够保证所有教职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与学校保持良好的关系,实现教职工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地重视教职工管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关心教职工自身,始终以教职工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推进民主化管理,落实政治民主权利,制定完善的制度,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并创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将人文官关怀渗透至教职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使高校教职工管理更加人性化,进而实现教职工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这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倪志梅,唐虹.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学术探索,(10):67-68.
[2]陶艳琼.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浅议[J].才智,(26):11-12.
[3]邢雪峰.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经验谈[J].科教导刊,(3):225-226.
[4]王晓龙.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42-43.
[5]王永刚.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学周刊,(6):18-19.
国内近年来对以医院为重点的医学人文关怀进行了诸多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 在妇幼保健领域也开始出现对妇幼保健人文关怀探索, 如婴幼儿人文关怀护理实践与研究, 妇产科护理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 人文关怀在产科护理中的作用, 以及人文关怀在生殖医学中的作用探讨等。
1 护理中的妇幼人文关怀
徐卫芳等[1]提出婴幼儿保健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是指医务人员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地把患儿作为一个临床病例看待, 仅重视其医疗问题, 而是关注患儿及家长的情感需求, 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家长的影响。同时提出将游戏融入儿科的整体护理, 将游戏成为孩子们表达内心感受, 疏导内心困惑、悲愤、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手段;另外还提出将行为科学理论运用于儿科病房,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倡导“舒适护理”, 以及将宾馆式服务理念运用于婴幼儿护理。
何玫[2]在实验中, 将对产妇的人文关怀的重点放在“营造病区人文环境”方面, 开展创建温馨病房活动, 保持产科病房安静、适宜的温度、清新的空气, 病室窗台摆放小型鲜花和盆栽植物, 墙壁挂设小婴儿可爱图画以及保证24小时热水供应等, 让她们感到家庭般的温暖。
李艳梅[3]分析了妇产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认为焦虑、恐惧、忧郁、怀疑、内疚、自卑是其主要表现方式, 因而提出了应针对妇产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实施具有人文关怀的心理护理, 包括减轻患者的焦虑与恐惧、忧郁与多疑、内疚与自卑。
2 用人文关怀促进健康医患关系
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近年来提出了从落实医院人文关怀来促进健康医患关系的理念, 并从两个层面的人文关怀着手, 一是患者层面, 主要体现在医院环境和医疗服务中的关怀, 包括环境的社会化、庭院化和家庭化, 以及服务流程内涵化、服务范围扩大化和服务信息交流化。二是医务人员层面, 主要体现在对医务人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等方面的关爱[4]。
程国宏等[5]提出人文关怀在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应体现在这种关怀能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并且体现在超越患者期望的关怀上。
有作者介绍了导乐分娩中实施人文关怀从而有效避免非医疗性纠纷的发生, 即在实施导乐陪产的过程中, 陪产人员分别在产前、产时、产后对产妇及家属作不同的心理卫生宣教, 并与家属交流分娩的相关知识, 客观而委婉地交代病情, 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 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 从而达到了预防非医疗性纠纷发生的目的[6]。
3 妇幼保健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近年来, 国内业内人士对人文关怀在妇幼保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积极的探讨。某二级医院在探索建立妇幼保健管理新模式时, 强调了妇幼保健与临床工作充分结合, 建立个体化、多层次的服务模式, 如提供咨询、跟踪指导、预约就诊、提前告知等多元化、人性化服务[7]。
广西南宁市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进行“新形势下妇幼保健管理发展”探讨时, 提出在妇幼保健管理中要坚持人性化服务, 弘扬仁爱精神。要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适应妇幼保健服务对象日益强烈的关爱欲望, 妇幼保健工作要向人性化服务的方向持续发展[8]。
闫广庆等提出现代医院管理亟需加强人文关怀, 所设计的“实现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医院管理工作基本对策”包括医院管理必须注重医务人员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管理必须是管理与人的发展相结合, 必须注重医务人员的内心精神生活与外部客观世界的适应, 必须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9,10]。
4 人文关怀与妇幼保健院的发展
陈晖[11]认为新医改形势下县区级妇幼保健院要赢得发展与创新, 就应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做到以人为本,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树立全心的服务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 规范服务流程, 将“人性化服务”贯穿于妇幼保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李长卿[12]等在探索县级妇幼保健院的管理与发展中, 也提出了要从每个人的工作细节和操作环节抓起, 实行人性化的全方位服务, 做到服务标准化和人性化。
5 人文关怀融入妇幼保健院的文化建设
近年来, 许多医院包括妇幼保健机构注重导入“人文关怀”新要素, 并将“人文关怀”概念渗透到现代医院文化建设之中, 采取“开通绿色通道, 为病人提供快捷和专业化的抢救服务”、“从细处着眼, 为患者提供温馨服务”、“成立病人服务部, 为患者提供更多医疗之外的服务”、“亲情病房让患者感受亲情”等措施[13]。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在医院文化建设实践中, 提出了“必须要在妇幼保健机构内形成和创新质量文化”的观点, 特别提出了“以设备技术为基础提升软能力”, 这种“软能力”就是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文精神, 将妇幼保健服务从医疗延伸到健康和亚健康人群, 并将医院文化延伸至社区和家庭[14]。
6 妇幼保健人文关怀的创新模式探讨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化改革,二级学院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学档案作为二级学院发展和改革的真实记录,是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所以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已然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摘要:教学档案是高等学校发展记忆的基石,是高等学校办学历史的原始记录,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的质量和完整程度影响到高等教育甚至整个社会记忆的留存。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为例,探讨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以及如何服务支撑学科、专业建设等,以期为国内同类高校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