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历程(通用8篇)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约38万公里),是人类进行太空探险的第一站。前苏联1959年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这是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到达地球以外的天体。同年10月,月球3号飞越月球,发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发射的月球16号着陆于丰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国的“徘徊者”3-5号月球探测器
“勘测者”月球探测器
美国发射的月球轨道器
“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迈出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在月球表面
宇航员阿尔德林在美国国旗旁留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足印
“阿波罗”15号的月球车
“阿波罗”17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
“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
环绕月球飞行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罗”计划的目的就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间,9个“徘徊者”、7个“勘测者”探测器和5个月球轨道器先后对月球进行了考察。它们拍摄了月球的照片,并分析了月球的土壤,为登上月球做好了准备。随后美国便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是试验飞船,4-6号是无人飞船,7号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8-10号载人绕月飞行,11号至17号是载人登月飞行。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局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地的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和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此后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飞行,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总共约300小时。此后对月球的考察几乎停滞,直到1994年,美国又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对月球进行了新的地貌测绘,其目的是为在不久的将来建立月球基地和月基天文台作准备。1998年1月6日发射升空的“月球勘探者”携带有中子光谱仪探测氢原子。它发现在月球两极的盆地底部存在水。
金星的半径、质量、密度等与地球接近,是地球的姊妹行星。人们对它的兴趣很大,然而,地面观测所得的资料比较贫乏,对金星的研究充满了未知数。航天器可以使人们了解它更多的信息。虽然最初的几次探测器发射都失败了,但1962年美国发射的水手2号从距金星35000千米处飞过,成功地实现了航天器首次飞越行星,同时它发现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00多度。1969年至1981年,前苏联的金星5号至14号探测器先后在金星表面着陆成功,执行了多项科学考察任务。美国1978年5月20日发射的先驱者-金星1号经过长距离飞行,于同年12月4日到达金星并围绕它飞行,它用雷达探测了金星地形。先驱者-金星2号到达金星后向金星大气释放了4个探测器,探测器在向金星表面坠落的过程中,获得了金星大气、云层、磁场等各方面的数据。1989年美国发射的“麦哲伦号”探测器又运用综合孔径雷达对金星表面进行了探测。这些探测使我们了解到金星的磁场很弱,表面气压是地球海面气压的90倍。金星12号还探测到了闪电。美国发射的“水手10号”飞船在考察了金星之后,曾3次飞临水星。是它发现了水星的磁场和磁层,并探测出水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氦。飞船上的两个摄像机拍摄了多幅图象,揭示出水星地形是由大量的陨石坑和盆地组成的。
美国的“水手”1号,1962年7月发射,目的地是金星
“水手”2号金星探测器,1962年8月发射
1967年发射的金星探测器“水手”5号
1973年发射的“水手”10号探测器
1989年发射的“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
“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
火星很像地球,有坚硬的表面和四季的交替。同时它还拥有随四季变化的极冠。在望远镜观测时代,人们还曾有认为火星上有人工的运河。人类对火星的兴趣一直是非常浓厚的,因此到现在已经20多艘飞船执行了探测火星的任务了。1962年前苏联发射了“火星1号”、“宇宙21号”,美国发射了“水手3号”,但均遭到了失败。1964年1月28日发射的“水手4号”于1965年7月14日在距离火星的一万公里的高空成功掠过,获得了第一批火星的照片。1974年,前苏联发射的“火星5号”宇宙飞船首次拍摄了火星的彩色照片。随后两国又相继发射了多个绕火星飞行的轨道器,更加详细地了解了这颗行星的情况。
1976年,美国的海盗1号和海盗2号登陆器分别在火星上降落,并在降落的过程中,测量了大气温度的分布情况、火星大气压的情况。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有流水冲击的特征,这表明在过去有过大量的水。海盗号飞船的分析结果表明火星大气和表层物质中没有有机分子存在。摄像机监视结果也表明火星上没有生命活动的迹象。因此我们也许可以下结论说,火星表面现在可能没有生命,如果更严格的说,是没有与地球上类似的生命。人们不仅对火星感兴趣,也对火星的两个卫星感兴趣。在1988年,7月7日和7月12日,前苏联发射了火卫飞船1号和2号绕火卫一飞行并着陆。
1964年发射的“水手”4号探测器
美国的“海盗”1-2号火星探测器
“海盗”号的火星着陆器
“海盗”号的着陆器在降落过程中打开降落伞
“海盗”号着陆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
“海盗”1号拍摄的火星表面景色
“火星观察者”探测器
“火星探路者”降落后的想象图
“探路车”携带的六轮小车机器人“漫游者”
“探路者”用气囊作为缓冲降落在火星表面
“探路者”成功降落后释放出六轮小机器人
“探路者”拍摄的火星景色360度全景照片
“火星全球探勘者”探测器
“火星极地着陆者”探测器
“火星气候观测者”探测器
环绕火星飞行的“2001火星奥德赛”探测器
欧洲空间局计划发射的“火星快车”的轨道器
“火星快车”的着陆器 到最近几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可望在下世纪初直接登上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彻底弄清火星生命问题。因为它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在人类踏上火星之前,将进行一系列的准备。1993年美国“火星观察者”探测器在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之后,与地球失去联系,导致计划失败。1996年12月,美国又发射了“火星探路者”探测器,经过7个月的星际飞行,在火星的阿瑞斯平原着陆。火星探路者携带了一个六轮小车,可以在火星的表面漫游,因而叫做火星漫游者,价值2500万美元。它分析了火星岩石和土壤。照片证实了海盗号的结论,火星上曾发生过大洪水。
1996年11月美国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测者”,在绕火星的轨道上研究火星表面、大气和磁场的情况。它还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经过火星大气后到达地球,由此了解火星大气的温度、引力和化学组成。1999年1月3日,“火星极地着陆者”发射成功。然而,在飞行了11个月并登陆到火星上以后,就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宣告了这次航天活动的失败。此后发射的火星气候观测器也遭失败。2001年,美国又发射了“火星奥德赛”探测器,现已成功抵达火星并成功进入环火星轨道。
欧洲空间局计划于2003年发射“火星快车”探测器考察火星,这标志着欧洲空间局在行星探测方面跨入了新纪元。它将由轨道器和着陆器组成。轨道器上有一个着陆器通信包用于支持国际上在2003年至2007年间开展的火星探测活动。
美国的“先驱者”10号于1973年12月4日首次掠过木星,并传回了木星和木卫的照片。它最后在1983年越过海王星轨道后成为飞出太阳系的第一个人造天体。接着“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也相继飞越木星和木卫。
“先驱者”10号、11号各自携带了一块相同的镀金铝板,上面刻有人类男女的裸像,以及太阳与九大行星位置的示意图,还指明了它来自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则各自带有一套“地球之声”的光盘,唱片上有照片、60种语言的问候语、35种各类地球上的声音和音乐。包括了中国长城和中国人家宴的照片,粤语、厦门话和客家话的问候,和中国古曲“流水”。它们作为地球的名片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外星人”收到。
“先驱者”探测器
“先驱号”号携带的镀金铝板
“旅行者”号探测飞船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背景是巨大的木星
飞越各大行星的“旅行者”号
“旅行者”号探测器
从旅行者号拍摄的木星黑夜半球的图象上可以看到木星上有极光。有趣的是,木卫一上有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喷发的高度达到30公里,喷发速度是每秒几百米到1公里。“旅行者”飞船还发现了土星有射电辐射,频率在3千赫到1.2兆赫之间。1986年1月,“旅行者2号”飞船又测出天王星的自转轴和磁轴有很大的交角。飞船还拍摄了天王星卫星的照片,随后它又拜访了海王星,并发回了照片。“伽利略”号的任务是观测木星系统,它观测了木星的大红斑,还向木星云层释放了一个探测器。这个探测器依靠降落伞进入木星大气,在它被巨大的木星大气压力摧毁前向地球传回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伽利略”号对木卫二和木卫四的观测的结果还显示这两个木星卫星的表面之下可能有液态水海洋。有液态水存在就意味着可能有生命生存,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由航天飞机组装中的“伽利号”号探测飞船
“伽利略”号探测器
“伽利略”号探测器与狂暴的木星云层
“伽利略”号释放的探测器进入木星大气
飞行在木星轨道上的“伽利略”号
组装中的“伽利略”号
“伽利略”号飞越木卫一
环绕木星飞行的“伽利略”号
“伽利略”号对木卫一进行探测
“伽利略”号与木卫一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背景是巨大的木星
“卡西尼”号土星探测飞船
美国于1997年10月15日发射了“卡西尼”号飞船,它是第一艘使用核动力电池的飞船。“卡西尼”号的主要任务是探测土星系统,并将向土星最大、最神秘的卫星——土卫六释放出一个名为“惠更斯”的探测器。土卫六是一个被浓厚的大气包裹着的星球,其环境与早期的地球有些类似,使用一般观测手段无法看清它的表面。“卡西尼”号将于2004年七月抵达土星系。此外美国宇航局还计划进行更多的行星探测计划,以便更多地了解我们生存的太阳系。其中包括向木卫二发射一个探测器,用以探测木卫二隐藏在冰层下的巨大液态水海洋。如果技术成熟,有可能向木卫二表面释放一个水下探测器,找寻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
“卡西尼”号探测飞船
“卡西尼”号穿越土星光环
“卡西尼”号与巨大的土星光环
“卡西尼”号与土卫上的冰悬崖
“卡西尼”号与处于土星阴影中的土卫
从一个土卫的冰悬崖下仰望土星和“卡西尼”号
“卡西尼”号掠过金星
“卡西尼”号掠过地球
“卡西尼”从木星附近掠过
土星巨大的光环与“卡西尼”号
“卡西尼”号与一个有冰火山的土卫
冰冻的土卫和“卡西尼”号
“卡西尼”号飞越土卫上的冰原
“卡西尼”号释放的惠更斯探测器进入土卫六大气
“惠更斯”依靠降落伞降落在土卫六
降落在土卫六表面的“惠更斯”
计划进行的对木卫二的探测
进行中的“新地平线”冥王星-开普带探测计划
宇宙飞船不仅仅用于对太阳系内的大行星及卫星进行近距离观察。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过程当中,有5艘飞船对它进行了近距离观测,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例如,哈雷彗星的核并非人们想象的球状,而是椭球状,气体和尘埃从核的表面几个活动区域喷出。欧洲空间局的计划中,已经或即将开始对7个短周期彗星进行空间探测。它们是“深空1号”(DS1)计划、“星尘”计划、“等高线”计划、“罗塞塔”计划、“深空4号”(DS4)计划。其中DS1和DS4计划是与美国国家宇航局合作的。
于1998年10月发射的“深空1号”飞船,将飞越小行星3352号McAuliffe、火星、以及威尔逊-哈林顿彗星。飞船与彗星将于2000年6月相遇。DS1将以约15公里/秒的速度距彗核约500公里处飞过,对彗发、彗核进行观测。它首次采用了离子发动机。飞船于2010年5月将样品送回地球。
“深空1号”探测飞船
对小行星进行考察的“深空1号”
飞行中的“深空1号”
着陆在彗星表面的“深空4”号
“星尘”号探测器。
进行彗星样本采集的“星尘”号
“星尘”在1999年2月发射,飞向怀尔德-2彗星,并将首次带回珍贵的彗星样品。
“罗塞塔”将于2003年发射,对Wirtanen彗星及其环境进行长达近两年的仔细研究。9年之后,飞船与彗星相遇,总重20公斤的仪器将降落在彗星表面。这些仪器将采掘彗星表面和近表面样品进行研究,并用声波法探测彗星内部结构,研究周围等离子体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等。
“深空4号”飞船将于2003年4月发射,于2005年12月进入环绕Tempel 1彗星的轨道,并于2006年4月将着陆器送上彗星表面作实验。最后,将彗星表面下不同深度的物质分装在3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密封金属罐内,由着陆器的上半部将样品送回飞船。飞船于2010年5月将样品送回地球。
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进行各项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由“联盟”号飞船负责运送宇航员和物资。1986年8月,最后一座“礼炮”7号停止载人飞行。1973年5月14日,美国发射了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由“阿波罗”号飞船运送宇航员和物资。1974年天空实验室封闭停用,并于1979年坠毁。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它全长超过13米,重21吨,设计寿命10年,由工作舱、过渡舱、非密封舱三个部分组成,有6个对接口,可与各类飞船、航天飞机对接,并与之组成一个庞大的轨道联合体。自“和平”号上天以来,宇航员们在它上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还创造了太空长时间飞行的新纪录。“和平”号超期服役多年后于2001年3月19日坠入太平洋。1983年,欧洲空间局发射了“空间实验室”,它是一座随航天飞机一同飞行的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建造中的新一代空间站。它由美国和俄罗斯牵头,联合欧洲空间局11个成员国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国共同建造运行。空间站从1994年开始分多个步骤建设安装,至2006年全部建成。建成后空间站将长110米,宽88米,质量超过400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体。可供6至7名宇航员同时在轨工作。
前苏联“礼炮”4号空间站
对接在一起的前苏联“量子”号飞船与联盟号飞船
美国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飞行中的“和平”号空间站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和平”号
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建成后的外观
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
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照片
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
“哈勃”空间望远镜
维护中的“哈勃”空间望远镜
“哈勃”空间望远镜
“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
“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
欧洲空间局的“XMM”空间望远镜
与“和平”号对接的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
返回地面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等待发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
升空的“发现”号航天飞机
升空的“奋进”号航天飞机
返回地面的“奋进”号航天飞机
关键词:全宇宙,最优探索方法,物质系统反设计,并行-云-系统仿真工程,有止境的科学探索
人类自然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占领控制全部宇宙多维空间, 并完全自由地应用全部宇宙物质[1,2,3,4]。为此, 人类祖先与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物质中的无穷无尽的未知现象、无数的未解之谜, 等等。所谓科学研究, 是基于当时的物质环境、生存与发展条件与科学技术基础, 研究者采用全部可能的各种科技手段, 来探索宇宙物质世界的全部未知的各种客观现象及规律, 希望探索出新发现, 并且该新发现能够经过各个学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长期实践检验, 以及广泛实际工程应用等, 以确认新发现的正确性[2,3]。从人类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史可以看到[5,6,7,8,9,10,11,12,13,14], 人类祖先对未知物质及特性的探索从零开始, 不断发展, 自近代以来, 人类的科学技术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爆炸式的发展, 但新的“未来科学问题”也不断出现[10]。值得指出的是:人类的祖先 (如原始人、猴子、微生物) 一直在进行科学探索研究, 否则, 人类不可能不断地生存、发展壮大而进化成今天的样子。科学探索研究并非 (但包括) 只是在实验室中由科技工作者进行。
值得注意:对全宇宙系统, 人类最优的科学探索方法是什么?人类通过什么科学探索研究的技术方法, 可以付出最小的代价并最尽快地实现人类自然探索的最终目标?
基于宇宙物质原始自然运行的统一数值算法与数值仿真过程[1], 考虑到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对宇宙物质的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 该文提出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优科学探索技术方法是基于系统数值仿真而对全宇宙物质系统的反设计。同时文中分析了该全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方法, 结论是该系统反设计可以尽快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占领、控制与自由地使用全部的多维宇宙空间与全部的各种物质。而人类传统的自然探索研究方法需要人类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付出太长太长的时间才有可能 (但不一定可以) 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 该文提出的科学探索全宇宙的最优的方法, 可以回避掉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的严重缺陷。
1 科学探索全宇宙系统的最优化方法问题的描述
即人类必须有足够大的NS维生存空间, 使人类不仅保持生存状态, 而且可以不断进行相关的科学探索研究而发展壮大自己。
2 全宇宙物质构成及运行过程与特性的数学模型
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对象是:完全彻底系统地、准确可靠地、高精度地掌握充满在全宇宙多维空间中的物质构成及其运行过程与特性, 该多维宇宙空间与物质的内部参数……因此, 需要对全宇宙物质进行系统数值仿真。关于系统数值仿真的数学模型, 即宇宙物质的构成、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及其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1], 现介绍如下。
2.1 宇宙物质的构成与运行过程
宇宙空间S是一个NS维的空间, 其大小为:A1×A2×L×ANS, 其中, Ai (i=1, 2, …, NS) 是第i维空间的大小 (A1为时间, A2, A3, A4为三维几何物理空间, …) 。宇宙由一系列 (共NMax种) 物质基素 (物质最底层的基本元素) 及其转变成的物质组合体构成, 这些各物质基素单元与 (各层次级别的各类) 物质组合体之间, 以及各层次级别的各类物质组合体之间, 是在NS维空间中作不停的运动的, 并且相互不停地 (分解与组合) 转变, 该相互转变如图1所示, 各层次级别的各类物质组合体的NS维运动过程如图2所示, 多维运动过程中物质体的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 前面的众多种类的大量现象是后面一个现象的条件, 后面的一个现象是前面众多个种类的大量现象共同协同对抗产生的结果。
宇宙物质的NS维对抗运行过程与形成的构成, 遵循宇宙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 详细运行过程的结果可由宇宙物质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作数值仿真获得。
2.2 宇宙物质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
具体的输入如下:
(1) 宇宙空间的维数为NS维。
(2) 各维宇宙空间大小:A1为时间, A2, A3, A4为三维几何空间, …, 第NS维空间, 构成NS维空间S。
具体的输出如下 (在全宇宙维NS空间中) :
(1) 全部物质体的总体信息: (1) 全部物质组合体级别的总数Α。 (2) 全部物质组合体级别各种类的总数∆。 (3) 全部各级别种类物质组合体的总数Π。
3 人类科学探索全宇宙物质系统的最优方法是:基于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的系统反设计
人类探索到宇宙物质的最底层的基素及其各种特性, 可以直接接近基素单元法:宇宙物质基底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方案, 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优化计算方法与步骤是:
第0步:整理人类长期探索宇宙物质所积累的巨大的、全部各种类学科领域中所知的全部现象、概念、原理等知识库⊕, 将该巨大知识库⊕全面系统地整理成数字化表达;
第5步:已经获得最优的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结果XX*, 进行物理实验, 作最终的验证。
基于该文提出的宇宙物质基素、宇宙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与物质自然运行的普适性数值算法, 以及人类长期探索宇宙物质所积累的巨大的学科原理等知识库 (这些即是宇宙物质的系统数值仿真反设计的条件) , 采用图4所示的宇宙物质反设计方法, 经过超大规模系统并行-云-仿真计算, 直接探索发现宇宙物质的最底层的基素及其内部特性参数、运动方程等。最后进行物理实验, 验证在反设计过程中生成的且人类无法想象猜测的物质现象:物质的组成结构、在宇宙的分布、各种物质形式、层次种类、各种类物质运动现象及其规律, 等等, 并进行最终的验证。
4 超大系统数字仿真进行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的优点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系统并行-云仿真研究方案与人类传统的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相比, 人类传统的自然探索科学方法不是探索全宇宙系统基底的最优科学探索方法[1,2,3,4], 而采用超大系统数字仿真避免了历时上亿年的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的缺陷, 是现在最优的方案, 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 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很小, 探索研究的速度很快
宇宙物质系统基底探索所需付出的代价很小, 主要需要数以千计万计的计算机进行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 以及各个专业的研发人员等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库数值化;如果采用传统科学探索方法, 只是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出发, “摸着石头过河”, 想尽一切办法“获得一个历史性惊人重大突破的新发现, 再更深入探索多步”地靠近宇宙物质系统基底, 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太大太大……太大。
另外, 由宇宙物质系统仿真产生的因果关系逻辑图 (如文献[1]中图3) 可知, 采用物质反设计系统数值仿真方法可以“胡思乱想地”、“答非所问地”……“不符合逻辑地”、“偷换概念地”假设宇宙物质的最底层根基XX (0) , 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探索到全宇宙物质基底。
4.2 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 效率极高, 探索不是无止境的, 可行性很强:人类已经到了结束宇宙无穷无尽探索的冲刺阶段
传统自然探索科学寻找宇宙物质基底过程中, 付出无比巨大的多维代价, 经过“无穷无尽的”探索, 取得了大量的“历史性、惊人的重大新发现”等时, 才探索向前走了一小步, 并且大量的“一小步”在全局中都可能是无效的。与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相比,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系统仿真过程中将出现“无穷无尽的”、“无奇不有的”、“不符合科学原理的”、“不合逻辑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可以想象的”、“符合科学原理的”现象。因此, 这个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是效率极高的, 探索不是无止境的。同时实现该宇宙物质的反设计, 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并不多, 是可行性很强的, 对此, 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系统仿真研究方案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总之, 基于现代人类计算机技术, 人类积累的知识库以及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方法, 人类现在已经到了寻找到宇宙物质基底的时候了, 即人类已经到了结束宇宙无穷无尽探索的冲刺阶段。
5 采用超大系统数字仿真进行科学探索全宇宙系统时存在的问题
5.1 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标本, 有可能得出的一些结果是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
6.2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是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 数字仿真量太大-太大-…-太大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是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 一个系统仿真反设计组就需要成千上万台计算机来进行, 即使是很多系统仿真反设计组同时来进行宇宙物质系统的反设计, 也不一定会很快反设计成功, 数字仿真量太大-太大-…-太大, 但在这个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过程中, 探索是有止境的, 有待我们去尝试。
6结语
基于人类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以及宇宙物质结构组成及其运行的统一基理, 基于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 该文给出了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的数值仿真算法 (包括仿真步骤以及流程图) , 通过与人类自然探索科学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分析, 认为该基于并行-云-数字系统仿真的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算法是科学探索全宇宙物质系统基底的最优方法, 是全宇宙中第一优工程。
该基于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而进行全宇宙物质系统基底反设计, 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 探索速度很快, 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几年内就可以获得一些不太正确的 (临时迭代) 宇宙物质系统基底仿真结果, 以供系统仿真反设计迭代; (2) 宇宙物质系统基底的探索效率很高, 科学探索不是无止境的, 虽然反设计迭代过程中的临时迭代结果不对, 但人类无法想象与猜测的、现代最先进设备无法观测的物质也可能被仿真出来, 避免了人类上亿年形成的人类特色自然探索方法的缺陷; (3) 宇宙物质系统基底探索所需付出的代价很小, 主要需要数以千计万计的计算机, 以及各个专业的研发人员等, 明显优越于人类传统自然科学探索方法, 即可以想象到的就可想方设法地探索, 并且“一步一批实验室”。因而, 全宇宙物质反设计是探索全宇宙系统基底的最优科学探索方法。
因此, 未来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发展方向, 是进行宇宙物质基底系统反设计的云-并行数字仿真。建议人类未来的科学探索研究的技术与方法是:基于我们人类长期科学研究取得并积累的巨大而临时有效的因果关系知识库, 以及宇宙物质构造组成及其原始物质运行的普适性数值算法, 进行宇宙物质基底的系统反设计, 寻找到宇宙物质的最根基要素, 即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占领、控制与自由地使用全部的多维宇宙空间与全部各种物质;不需要任何科学探索, 不需要任何科技创新。
引力时间膨胀就是引力红移。
我们知道,原子中的电子,以极其准确的频率绕着原子核旋转,一个原子就是一只非常简单的钟。引力场使原子中的电子振荡频率变慢,就是钟摆的摆动变慢,也就是时间膨胀了。
其实,早在广义相对论问世的1911年,爱因斯坦就认识到,引力场越强,钟走得越慢;同样的钟,离大质量天体越近,走得越慢。后来,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得出的整体结论,叫做“引力时间膨胀”。
当然,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与加速度等效,根据狭义相对论速度效应,也可得出引力时间膨胀的推论。不过,这二者还是有所不同的。
什么叫引力红移?
广义相对论预言,由于太阳的引力比地球的大,太阳上的原子中的电子,其振荡频率比地球上的要稍慢一些。这个预言可通过太阳的光辐射测量来验证。不过太阳的光辐射是从太阳表面发出来的,由于太阳的体积很大,太阳表面上的原子离太阳中心的距离很远,它们所受到的引力与在地球上所受到的引力相差并不很悬殊。因此科学家想到了白矮星,因为白矮星的质量与太阳差不多,而半径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它表面的引力要比太阳表面的引力大得多。天文学家通过测量从白矮星发出的光辐射,发现其频率确实明显地变慢。
在强引力场中的原子中的电子振荡频率慢,即波长变长,就是向光谱的红端移动,故被称为“引力红移”,以区别宇宙膨胀,星系退行引起的红移。
什么叫引力辐射?
大家都知道运动的电磁场会产生电磁辐射和电磁波。大家也知道任何物质都有引力,形成引力场,质量越大,引力场越强。爱因斯坦在1916年预言,加速运动的质量(即引力场)会产生引力辐射或引力振荡,也就是会向外发射引力波。
不过,引力波一般很微弱,很难探测到。只有大质量天体的激烈活动才产生很强的引力波,如双星系统的公转、中子星的快速自转、超新星爆发、黑洞碰撞和捕获物质等过程。
1974年,天文学家发现天鹰座一双星脉冲星(旋转的中子星),它们距地球1.7万光年,由于高速相互绕转,应该发射引力波。而引力波会带走能量,它们的运行轨道会缓慢地衰减,即以螺旋轨道相互靠近。天文学家为此一直在进行测量。1978年,终于测得它们的轨道衰减率,而且正好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致。这被认为是对引力波理论的第一个观测证明。
什么叫水星的附加进动?
行星绕太阳运行,由于受到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其运行轨道的近日点会逐渐前移,这叫“进动”。
早在1859年,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就发现水星的进动。但是,他观测到的水星近日点进动值,比根据牛顿定律算得的理论值要大。他猜测可能是还有一颗水内行星的引力影响造成的。但经多年搜索,并不存在水内行星。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所受太阳引力场的影响最强,因此,它的运行轨道很扁长。广义相对论预言,太阳引力场的影响,会使水星产生附加进动,其轨道的近日点大约每万年进动1弧度,即每百年40.03弧秒。这与观测值正好相符,因而解决了天文学上一个多年不解之谜。当然,这也是对广义相对论理论的一个验证。
何为爱因斯坦的“最大失策”?
本来,爱因斯坦可以从他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中推导出一个膨胀宇宙来,但静态宇宙观在爱因斯坦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使他不去纠正错误的宇宙观,而去修正他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他于1917年在他的方程中加一项“宇宙常数”,使宇宙保持静态。
1922年,弗里德曼研究广义相对论,得出膨胀宇宙的结论,并把结果告诉爱因斯坦。开始,爱因斯坦以为弗里德曼计算错了,但很快就意识到是自己的失策,加入宇宙常数是没有意义的,这样修改原先的方程并不能保证得出静态宇宙来。1929年,哈勃发现星系红移,证明宇宙在膨胀。到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承认加宇宙常数项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策”。
但造化捉弄人。随着宇宙学的发展,在有关暴涨宇宙理论中的“真空能量”,确有宇宙常数那样的性质。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加宇宙常数项,很可能仅仅是丧失发现膨胀宇宙的失误。
什么叫静态宇宙模型?
广义相对论以前,在科学上一直认为宇宙整体是稳定的不变的,尽管人们看到行星和卫星在不断地运动着。这就是静态宇宙模型。
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存在feeetfe着一个固定的空间背景,恒星、行星和其他天体都在这个固定的背景舞台上表演,就像固定桌面滚动的台球一样。这是一个在时间中不变的永恒的宇宙。
什么叫“上帝不掷骰子”?
爱因斯坦早期的一些科学研究,为量子力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他一生中获得的唯一诺贝尔奖,也是与量子力学有关的光电效应的研究,但他却一辈子不肯接受量子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不确定性原理,他始终认为,对粒子运动不确定的理论只是暂时的解释,总有一天会被另一种能够消除所有不确定因素的理论所取代。他反对不确定性原理的一句名言就是“上帝不掷骰子”。意即粒子运动应该是确定的,不会像掷骰子那样随遇(不确定)。
爱因斯坦在纪念牛顿逝世200周年时说过:“牛顿理论的精髓可能会给我们提供力量,去恢复物理现实与牛顿教诲中最深奥的特点——严格的因果律——之间的和谐。”
后来,霍金针对爱因斯坦“上帝不掷骰子”的名言说:“上帝不只是掷骰子,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宇宙大爆炸和黑洞概念是爱因斯坦首先提出来的吗?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中,隐含着时间有一个开端,从广义相对论中可以得出宇宙是从大爆炸开始的预言。但爱因斯坦不喜欢时间有一个开端的思想。宇宙大爆炸的概念是别人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来的。斯蒂芬·霍金认为:“爱因斯坦似乎从来就未认真地接受过大爆炸。”
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我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只起到主导作用,既不包办,也不能不闻不问,使小组活动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与学生间的谈话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二、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教师不应是个旁观者。
教师对整个活动应予以指导,给予适当调控。在活动前,教师应讲解活动注意事项,提出研究问题;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进入学生的活动里,而且要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程;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讨论总结。总之,教师既不能占据课堂,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摆设。
三、提供给学生空间想象的支架。
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提供思维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空间概念的建构。
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对宇宙的兴趣,在很小的时候便有了,我也总是不会放过与宇宙有关联的一些有用的知识。因此,有关宇宙系列的丛书我也会买,毕竟是增长知识的过程,而且也。会饶有趣味地去读
说实话,读了这本《宇宙奥秘探索》,我觉得我对宇宙又有了更深层的、更全面的认识,虽然仅凭这点知识,还不足以“飞”出太阳系,但它却将我的思想,在那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生根发芽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很早以前便开始了。最早的“嫦娥奔月”,便是人们对浩瀚的宇宙产生了憧憬;古人有“天圆地方”说,认为宇宙就像个大盖子,将大地上的万物笼罩起来。虽然现在我们很清楚这是“无稽之谈”,但却是人类对宇宙的进一步了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也为这“光荣的使命”树立了一个导向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从“神一”到“神十”,记录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这步伐铿锵有力,它将要走出太阳系,迈出银河系,它将要走到宇宙的每个角落!
宇宙,这个孕育了一切的伟大的母亲,正在渐渐地被他的子女们所了解。我信,总有一天,人们终将会发现,终将会呈现出一个最美的,最完整的宇宙。随着科技力量的愈益发达,我坚信着一天终会到来,我拭目以待。
读了这本书,我不得不感慨;号称“顶天立地”、“称霸世界”人类在宇宙面前是极其渺小,我们一系列的可爱举动与之相比简直相形见绌。宇宙母亲这是在宽容的孩子呀!也是,我们人类如果早意识到这点,地球-——她的小小小小儿子,也就不会“千疮百孔”了!
这本书虽然知识面丰富,范围广泛,但是扔有一些问题是做不出回答的,像“宇宙的末日”、“探月谜团”、“生物灭绝之谜”、“外星人之谜”等等,这些未解之谜,就要靠我们这一代人了。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从现在开始起,努力的学习,扩充课外知识,完善自我,成为社会之栋梁,一定要对得起带着遗憾而黯然失色的前辈们,继承其遗忘,去寻找真理的曙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能够收集有关了解并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了解我国的航天史,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始以几幅星空的图片导入,旨在引出主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
1、学生交流有关望远镜的资料。
2、教师补充介绍: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一些望远镜的图片,来介绍望远镜的发明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习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科学精神。另外,还补充介绍了一些新型望远镜及其观测到的图片,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了解运载火箭
1、图片:火箭发展的历史
2、图片:我国火箭发展史
3、动画:火箭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一些火箭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火箭的发明和发展史以及我国火箭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感情。通过动画,将火箭脱离地球引力的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四、了解各种航天器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航天器的资料
2、教师补充介绍,展示图片:
卫星
行星探测器
国际空间站
航天飞机
宇宙飞船
太空探测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各种航天器的图片,来介绍航天器的发明和发展,让学生明白航天器的特点和功能,认识到航天器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
五、了解探索太空的英雄
1、学生交流认识的航天英雄
2、图片:
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我国的宇航员
3、图片、视频: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及牺牲的航天员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视频向学生传递航天事业的艰辛和风险,更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信念,一种生命不息,探究不止的信念。
六、拓展延伸
1、视频:嫦娥计划——嫦娥一号
关键词:股市,发展,探索
在1990年12月19日、1991年7月3日我国先后建立了两家证券交易所, 即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我们证券市场正式建立了, 到去年底是18年多。这18年, 中国股市风风雨雨, 历经大风大浪。两家交易所刚成立, 规模是很小。上海1992年才8只股票;深圳才5只股票。当时一年的市价总值才是29亿, 深圳80亿。两个城市加一块100多亿。
中国股市18年多的运行, 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 股市可分成三个阶段, 前5年运行是一个阶段, 这5年虽然有暴涨暴跌, 但是基本还是顺着经济周期在运行。经济上升两年, 股市出现了上升的三大浪。经济一开始滑坡3年, 治理整顿, 股市下跌五大浪。中国股市一开始运行, 跟西方的股市完全不同。西方的波浪理论, 认为一个完整的股市周期是波浪形态, 上升是五大浪, 越升越高, 下跌ABC, 三浪。但是这个图在我国得反过来看, 在中国股市上升只有三浪, 从来没有第五浪。而一下跌起来, 遥遥无期, 这是中国特色。从三大浪一开始, 后来还是上升, 最多只有三大浪。为什么会这样呢?西方的股市是牛长熊短, 而中国的股市往往是牛短熊长。这个原因又何在呢?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牛长熊短, 美国经济上次上升了120个月, 而回调了不到两年。而中国的经济牛短熊长, 上升了也就两年, 而低迷了9年。所以这都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特征。中国股市从1990年12月19号开始运行, 当时基期值是100点, 最低看到95点, 然后就变成最低点, 又逐步的攀升, 天天涨, 从来不跌, 一路上涨, 涨到1992年5月。
为什么从来不跌?天天涨呢?关键就在于股市一开始规模很小, 两个市场加在一块才10多只股票, 而这两个市场都号称全国性的市场。第一轮股市暴涨的发盘效应波及到全国, 就吸引了全国的大户飞到上海, 飞到深圳, 去炒股票, 就成了全国的投资者, 炒十几只股票。所以一开始, 中国股市很大一个特点, 就是严重的供不应求, 所以天天涨。不仅二级市场天天涨, 也导致了一级市场争前恐后的认购股票。需求太大, 股票发行太少, 最后导致了案件不断地爆发。
股市涨到1992年5月21日, 这一天中国的股市创造了一个世界的奇迹。前一个交易日收盘收在600多点, 没想到这一天早上一开盘, 大盘1200多点开盘, 睡一个觉, 总指数翻了一倍, 这不是世界奇迹吗?哪国股市能这么走?一宿之间翻一倍, 简直是不可能的。出现了大幅度的暴涨, 高抬高走, 很短的时间就创造了1445点。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上交所响应小平同志搞市场经济的号召, 就提出一个理念:股市是最市场化的组成部分, 股价不能人为控制。于是决定, 在明天全面取消涨跌停板制度, 就这么一个政策, 大盘暴涨了一倍, 充分地说明了股市严重供不应求。管理层认识到问题了, 决定要扩容。而且投资者一天之间赚了1倍的钱, 获利盘大量地涌出, 就把股价砸下来了。短短的五个月时间, 11月初, 股价已经砸到了384点, 1000多点都跌没了。比现在跌幅还要大, 跌的时间还要短。
深圳在发行股票的时候出事了, 爆发了一个震惊中外的“8·10事件”。深圳决定扩容, 一批就批准了13家公司上市, 但是怕抢购, 于是公布, 通过认购表的方式, 摇号抽签, 一次发行500万张认购表, 而且每人只能凭身份证去认购, 一个身份证只能认购10张。认购表认购完了不是一张废纸吗?摇号没中签的也是废纸。买这1张废纸要100块钱, 比股票贵多少倍。但是,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引起了抢购。在深圳发行认购表前三天, 在有关的网点排起了一条长龙, 黑压压的一群人。现场非常混乱。
当时股市试点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8·10事件”明显证明, 没成功, 大家立刻引起了恐慌, 拼命地抛售股票, 你也抛, 他也抛, 砸到了384点。大约就是在11月7日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 1992年成立了证监会, 上面还有一个证券委, 管着证监会。证监会、证券委不断地发文件。后来一路暴涨, 就出现了跨年度的第三大浪, 一口气突破了历史新高, 成了1558。所以这种行情就叫反转行情, 突破前期高点, 这才叫反转。没突破前期高点, 都叫反弹。
1993年2月26日, 上海上了两支本地股, 一个是上海的华联, 还有另一只股票。在1992年这轮行情中, 有一只股票1股炒了1万2, 上海的豫园商城, 最近豫园连续暴跌。股民都上当了, 连续套牢, 叫重组失败。当时这个公司受到了热烈追捧。但是, 实质面值是100块。1992年底统一拆细, 华联一拆细变成了1块, 一开盘变成了84块。当时投资者认为, 开得这么高, 投资者获利盘太多了, 大量地涌入, 当天就把股价砸下来了。它们一下跌, 大盘就带下来了, 成了一个导火索, 所以中国股市从此进入了慢慢的熊途。实际上很多人还不知道, 宏观政策即将发生变化, 政策全面收紧, 治理整顿了3年。
股市有了超前的反映, 所以从此以后, 股市一跌再跌。一直跌到了1994年7月29号, 月末, 黑色星期五, 跌到了325点。所以这一波是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波行情, 比1992年跌得更深。当时点位比1992年还高, 跌幅比它还深, 而且时间还非常长。这是最惨的一年。
我们为什么会跌得这么深呢?除了宏观调控的背景, 治理整顿3年以外, 关键在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个不正常的债市压缩股市的现象, 整个债券市场资金有限。当时由于政策的原因, 大量的资金从股市撤资, 去炒国债、期货。越撤资, 股市越暴跌。
到7月底, 股价跌到325点了。7月31号第一届证监会主席刘鸿儒连夜草拟了一个所谓的“三大救市政策”, 第二天就见报。股民在非常绝望的时候, 没想到第二天突然公布了一个特大利好。礼拜一是8月1号, 就出现了排大队、抢购股票的现象, 引起了股票暴涨。一直暴涨了两个月, 两次突破1000点, 但是又掉下来了。在45周年大庆前后, 中国股市由于政策的改变, 又连续暴跌了五天, 每天几乎暴跌100多点。
为什么呢?因为宏观的背景是治理整顿, 没有改变, 股市只是一种反弹。为了救市, 短期的股市政策放松, 引起了反弹。但是很多人当时乐观了, 认为股市将会走出第五大浪, 是中国从来没有走过的第五大浪。而且说, 这第五大浪是第一上升浪和第三上升浪的总长。可是他忘了, 当时的背景是宏观调控的政策全面收紧, 能让你这么涨吗?所以很多人在1000点附近资金大量的杀进去, 以为45周年有节日效应, 股市能暴涨一把。没想到还没到45周年, 还差两天, 股市就开始暴跌, 连续暴跌5天。
1995年5月, 股市就爆发了一个“5·18”井喷行情。但是只涨了两天半, 就被打压下来了。这个井喷行情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5月17日中央电视台突然公布了一个重大的新闻, 国务院主要负责人鉴于国债“3·27事件”对国际国内的恶劣影响, 因此暂时决定暂时关闭国债的期货市场。说是暂时关闭, 可是一关就关在了现在, 实际上是彻底关闭。
中间这十年, 我们中国股市走出了一个特别独特的行情, 完全是逆经济周期运行, 不听经济的话。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可是长达十年, 跟经济完全作对, 完全相反。1996年到2001年, 经济开始滑坡, 股市从1996年1月份的512点, 越炒越高, 炒到2001年, 2240点。2001年以后, 新的周期出现了, 经济不断地上升, 股市却一路暴跌, 跌到2005年6月, 跌破了1000点, 而且完全对称, 走势完全相同。这种走势, 就是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请来也看不懂中国股市太奇怪了, 为什么会这么走?所以从这二者关系上, 完全找不到原因。
但是加入一个因素, 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就是政策的因素。政策因素是计算了政策周期的曲线。1996年以后, 股市为什么背离经济运行呢?主要原因就是1996年以后, 经济越来越低迷。经济越低迷, 越需要政策放松来刺激, 而政策越放松, 股市越暴涨。这就是三者互动的关系。但是你别看股市当时暴涨, 笔者认为这一浪高一浪的大牛市行情是虚假牛市, 是市场虚假繁荣, 因为它没有经济周期的支撑, 所以是虚假的。业绩不断的滑坡, 股价却越炒越高, 好比是沙滩上建大厦, 基础越来越塌陷。大厦越盖越高, 早晚会塌下来。笔者认为, 背离的时间太长, 背离的空间太大, 中国的股市肯定要向经济周期合理的复归, 认为经济周期运行是如来佛的手掌, 股市只是个孙猴子。在这手掌上, 你虽然可以跳, 高高地跳, 跳得再高, 最后得落到手掌上。所以跳得太高了, 必然要合理复归。所以2001年这时候暴跌。最后股市终于跌下来, 而且一跌就跌了4年之久。
2005年经济在回升, 新的周期上升阶段逐渐在呈现。, 股市往下走, 经济往上走, 走到一定点位就会发生质变。股市就会得到经济周期合理的有利支撑, 从而引发一轮时间更长、点位更高的, 真正的大牛市行情。
最近两三年, 情况又变了。中间这十年为什么逆行走呢?明显是政策市。可是又变了, 股市又不听政策的话。我们这两年政策收紧的频率多么紧, 力度多么大。可是, 一推出政策, 股市就暴涨。不但不跌, 反而一路暴涨。每礼拜五一收市, 只要央行一公布加息, 或提准备金率, 礼拜一股市低开高走。到2007年5月以后, 你一公布完加息, 礼拜一都懒得低开高走, 高开高走。市场上是怎么理解的呢?你一公布完加息, 短期内就不会加息了, 利空出尽就是利好, 是高开高走, 根本不听宏观政策的话。
它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是因为股改, 采取了两手政策, 想方设法吸引合规资金入市。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这两年实际上就出现了大小政策的矛盾, 大政策在收紧, 股市的小政策是在放松。大政策越收紧, 小政策越放松, 就产生了挤压效应, 笔者把这种效应叫“驱羊政策”。好比是一群羊在山坡上吃草, 羊就是流动性过剩的资金, 忽然刮风下雨, 结果羊群四处逃窜, 跑来跑去, 发现山坡下边羊圈的大门打开了, 结果这羊群全进到羊圈了。羊圈是什么?股市。羊圈的大门呢?股市的融资政策。外面下的雨越大, 被哄进羊圈的羊群越多。所以宏观调控政策越收紧, 股票越暴涨。就是它不听宏观政策的话, 过去想都不敢想。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这轮的股市运行真正得到了经济周期上行以及上市公司业绩连续上升的有利支撑, 底气十足, 跟虚假优势不同。
股市为什么连续暴涨呢?季度的、年度的GDP不断的上升, 为股市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再看看公司业绩, 平均每股收益, 2001年股市炒到历史最高点, 2245点。公司业绩不断滑坡, 2001年达到低点, 1毛5, 二者喇叭口式的运行。越砸, 市盈率越高。二者之比, 简单来讲就是市盈率。为什么这一轮炒这么高呢?因为到2006年, 从1毛3已经增长到了2毛4, 公司业绩增长了70%-80%。到了2007年, 平均每股利润本金高达4毛2。1毛3到4毛2, 最起码翻了3倍半。业绩翻了3倍半, 股市能不翻几倍吗?所以股市呈现了大幅的暴涨。所以暴涨是有原因的, 得到了经济和公司业绩的支撑。
但是, 我们也看到了2007年下半年股市涨得过急过快, 涨得过高了, 透支了行情。透支行情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是, 基金没起到好作用, 在“5·30”之后, 基金拼命地拉大盘股。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2007年“5·30”的时候, 管理层用看得见的手对股市来了一个直接调控, 使股市来了一个硬着陆。“5·30”半夜鸡叫, 第二天大盘跌停板, 很多股票连续跌了5天, 5个跌停板。4、5月份进去的新股民一下子全被套牢了, 等于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地震, 股市这种波动反应, 管理层都没想到, 一下吓坏了。所以股市再次出现反弹, 不敢调控了, 后期政策一下子拿不出来。所以股市一路暴涨。
结果5·30突然推出了大幅提高印花税的政策, 给股市闹了一场大地震。搞了这一场地震以后, 一看, 这政策不好, 过头了, 结果不敢调控了。所以股市在基金的推动下暴涨, 结果炒到10月, 炒到6124点。第二天, 17号, 股市一路下跌。在6000多点, 大盘在高位, 供求关系已经悄悄的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么高的点位, 我们又开始调控了。一方面大盘股拼命往上推, 一方面爬得高, 新基金发行掐断了。在这种情况下, 6000多点能挺得住吗?非得掉下来。笔者认为这是温水煮青蛙, 股民认为, 刚开始下跌还不怕, 越捂越翻倍, 跌一点怕什么的?专家还忽悠, 今年是8000点, 明年1万点, 离1万点还早, 怕什么?回调几年又得创新高, 最后发现, 越捂越深, 后来发现不行了, 想跳出来, 但连青蛙都快被煮死了。
参考文献
泡泡宇宙是由暴涨宇宙理论产生的多宇宙理论。
1983年,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提出,在宇宙大爆炸的极早期,有过一个很短的(10-32秒)暴涨期,大约每隔10-34秒宇宙的尺度扩大1倍。由于这种暴涨,将宇宙原有的各种不均匀性都抹平了。
暴涨的原因被认为是在一个极小的区域内存在巨大的能量和压力所至。一个亚原子粒子大小的区域,由于偶然的原因就可能成为这样的高强度的能量场。我们的宇宙也许就是在一个早就存在的宇宙(有人称它为“元宇宙”)中的一个能量场不断膨胀而来的。
在元宇宙中,会有许多这样的高强度能量场,它们都可能同时或先后膨胀出一个宇宙来。这就像一口正在熬胶的大锅,会有许多泡泡同时和不断地冒出来。
在我们的宇宙中,也可能会生成这样的高强度能量场,从而诞生新的宇宙来。
92什么叫黑洞宇宙论?
我们知道,黑洞的边界叫视界。视界是光线能否逃逸的分界线。在视界以内,由于光线不能逃出,所以看不见,得不到内部的任何讯息。
视界正是表面逃逸速度达到光速的星体尺度。经过数学技巧上的简化这个尺度r=2M为天体的质量。如果太阳的半径缩小到3千米,地球的半径缩小到1厘米,那么,它们表面上逃逸速度就达到了光速,即光线也不能逃逸出来了。由于这是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在1915年首先计算出来的,所以叫史瓦西半径。
在我们的宇宙中,光有一个能达到的最大距离(目前认为不超过150亿光年),这不就是我们宇宙的史瓦西半径吗?由此推论,我们的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黑洞。这个黑洞的视界就是我们宇宙的空间边界,在空间边界以外如果有智慧生命,他们对我们宇宙内部的事一无所知。
如果我们的宇宙是一个黑洞,则在我们宇宙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宇宙,我们的宇宙仅仅是那个更大宇宙中的一个黑洞,当然,那个更大的宇宙也可能是一个黑洞。这就是黑洞套着黑洞了。
93什么叫对称宇宙论?
根据大爆炸宇宙创生理论,基本粒子是从能量中成对地产生的,每产生一个正粒子就会产生一个反粒子。目前,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粒子时也是这样,正、反粒子总是成对产生。
同时我们知道,正、反粒子相遇时会双双湮灭成光子并释放能量,这是大爆炸的逆过程。
既然这样,宇宙中就永远不会有物质生成。但实际上宇宙中却有恒星、行星等大量物质。
为此,一些科学家曾设想,由于某种还不知道的原因,正、反粒子生成后就彼此分开了,它们天各一方,各自形成各自的物质。这就是正、反物质各半的对称宇宙论。
但是,迄今既没有获得正、反粒子分离的机制,也没有观测到由反物质组成的行星、恒星和星系。而另一方面却诞生了物质对称破缺理论,认为在大爆炸的超高温度下,正粒子比反粒子的产生几率大10亿分之一。正是这多出的10亿分之一的正粒子,构成了宇宙中的物质,到此,对称宇宙论已基本失宠。
94什么是上帝存在的宇宙论?
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生活的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它的诞生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当然是神。
这种观点经圣托马斯·阿奎那发展,到18世纪由莱布尼茨和塞缪尔·克拉克完善,被称为上帝存在的宇宙论。
这种宇宙论认为,凡事都必须有一个原因,每件事的发生都是由另一件事造成的,一切进入存在的东西都是由一些早已存在的东西造成的,它们构成长长的因果链,但这个因果链条不可能是无限的,万物必有一个第一原因,没有第一原因,也就没有中间的和最后的结果。这个第一原因就是上帝。这种宇宙论的现代版本认为宇宙是星系组成的,星系是由恒星组成的,恒星是由氢和氦组成的,氢和氦是由大爆炸时产生的基本粒子生成的,但大爆炸以后的事物则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第一原因。这就是说,宇宙进入存在,上帝是第一推动者。
大卫·休谟、伊·康德和贝·罗素等人曾对这种宇宙论提出质疑和严厉的抨击。
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 使上帝存在的宇宙论濒于崩塌。在弯曲时空中,基本粒子会以不可预测的方式突然产生。
人们还可问:什么是上帝的原因?通常的回答是:上帝不需要原因。但这违反了万物必有原因的立论基础。如果上帝不要原因,那么,宇宙何必要有原因,或者说,上帝其实就是大自然。
95天文数据为什么差异大?
在书刊上看到的许多天文数据,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银河系的恒星数量,有说几百亿颗的,也有说1000多亿颗的,还有说1~2千亿颗的;再如宇宙中的星系数量,有说800亿个,有说1000多亿个,也有说2000亿个;关于宇宙的年龄,可看到80亿、100亿、120亿、140亿、150亿和240亿等各种不同说法。
许多天文数据都是建立在本身就不准确的一些数据之上,如恒星的距离和亮度是星系的大小和星系之间的距离等等,本身就是估算出来的,根据这些估算出来的宇宙年龄、星系数量等等,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其次,一个天文数据受许多因素的制约,由于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多计入或少计入一两项也会带来计算结果的巨大差别。
还有,由于天文数字的巨大,在长长的运算过程中,也会形成最大和最小值之间的巨大差别。
【探索宇宙历程】推荐阅读:
探索宇宙教案09-08
六年级综合实践探索宇宙教案11-07
宇宙的介绍09-13
宇宙加速膨胀10-02
宇宙的未来 教案05-30
地理必修一宇宙教案06-15
3.宇宙黑洞的教案06-28
《宇宙的边疆》教案1011-28
物理必修二宇宙航行12-29
宇宙运动会小学作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