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共8篇)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 篇1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结合小学科学课的特点,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能力,龙其是创造能力,他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发展自身,改造世界。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施创新的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解放学生。

科学课在让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三个“解放”的对策。

(一)解放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课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想得新、想得奇。我还经常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二)解放学生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没有这不能说,那不能提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可以说,想提问就可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例如:我教《物体的特征》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物体,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或多或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三)解放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让他们积极地玩,并要求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从而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观察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的矛盾或问题,尤其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一个好的科学教师,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来训练学生的。教师精心准备了“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与材料的作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摆的秘密”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摆,然后做实验:在10秒钟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多少?当全班12个小组将数据汇报(教师在黑板上作记录)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数据,看有什么问题没有。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有的说:“我发现我们小组的摆比别的小组的摆快一些。”;有的说:“我发现我们组的摆摆动到最后停下来了。”;有的说:“我发现我们与他们组的摆做得不一样,我们的长而他们的短,所以摆动不一样。”;……;有的问:“为什么同样是10秒钟,每个小组的次数都不一样呢?”;有的问:“为什么摆到最后都要停下来?有没有不停的摆呢?”;有的问:“到底是长的快还是短的快呢?”……。在许多的问题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筛选和分类,确定本节课能够解决的问题,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发现了问题并明确了问题,这是思维的结果,也是创造性的体现,同时也为分析问题作好了准备。

三、运用媒体,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正确运用媒体,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突出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

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媒体来引入新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浮力这个内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浮力现象容易理解,但对浮力的实质理解则是一个难点。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如小木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这是由于木块受到向上浮力的缘故,这个力叫做“浮力”。这种方法引入,由于现象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而且设置的问题又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在教学中采取课前播放一段剪辑的录像:有一群小朋友在玩皮球,不小心小球掉进了一个小直洞里,洞又较深,小朋友都在想办法把球取出。我就把取球的答案让学生来回答。结果学生由于提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而议论起来,大多数同学说用水灌入洞中,让球浮起来,接着我又提出为什么?假如掉放的不是皮球,而是一个比皮球重得多的小铁球,能否也同样用灌水的办法取出小铁球等一系列问题。结果学生的思维很活泼,然后通过演示实验的配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的天性好动,特别喜爱游戏活动。在自然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适当采用演话剧、玩魔术、猜谜语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游戏中,愉快地获取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天气变化和人的关系》一课,我叫几个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扮演各种害虫以及农作物获得大丰收的情况。让学生在话剧中了解瑞雪兆丰年的道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和技能。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是不可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其中的。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分散,如利用媒体教学手段的图像清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特点,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通过观察认识事物是他们增长知识的主要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采用观察实物、观察图片、观察标本、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等方式使他们认识事物。但由于有的实物或标本体积过小,不易看清,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如采用了电脑媒体,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及整体结构,从而使学生可全面深刻地认识物体。如:用电脑绘制蝴蝶的侧面与腹部结构图,在电脑可向学生显示,并可演示旋转,加上动画的效果,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我边演示边讲解,这恰似电影中生动的“特写镜头”,这样使幻儿精力集中并能直观形象地看清、了解昆虫的物征,进而掌握了昆虫的概念。有些东西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但通过电脑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这些现象。如:“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制成动画课件,就可以化难为易。如:一个注射器活塞没有压缩前,注射器内部的几个空气分子自由自在,随着注射器活塞的压缩,注射器内的空气分子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最后被“龀牙咧嘴”地压在一起并用“双手”使劲地上撑活塞的底部。这一简单的动画演示,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简单化,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压缩后,空气(分子)的数量没有改变,压缩只是使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小了。它们“不愿意”被压缩而使劲往上支撑对活塞产生了向上的力,所以当人们手压注射器活塞时有往上弹的感觉。

五、进行实验探究。

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根据生动、新颖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根据材料的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看看叶的形状,认识叶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对物体的仔细观察,才能领略到大自然中各种奥秘之所以在。只要学生学会了处处多留意观察,自然就能从中掌握某些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学生的观察,描述不充分,既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关。要改进观察教学,必须改变老师的心目中既定的,单一的,不变的死要求,要指导

学生对具体的观察,用儿童自己的话,全面描述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仍以观察茎为例,要让学生描述:从哪里到哪里是茎?与叶连着的是茎,与花,果实连着的是不是茎?上面没有叶的是不是茎?叶旁边长出的细枝条是不是茎?茎是怎样缠着棍子长的?用手比划一下,从哪一边往哪一边缠?是不是像这个符号这样缠?一边看一边说,这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能力。

六、学生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科学课教学生学习的是“浅显的基础知识”,不能强求完整、严密,要作具体的分析。更应侧重学生语言的内容,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他头脑里想到的东西说出来,并能使别人听得懂。例如,教学《昆虫》一课,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蚂蚁后提问:蚁的身体可分为几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对蚂蚁进行研究,然后要求学生把研究的结果综合起来形成结论,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结论表达出来。

又如,学习《植物和环境》一课时,出示图片,阳光下的菜地,附近有灌溉的水沟;荷塘景色;植物园里的水松和水杉区,阳光射进树丛间。给学生从观察中以植物生活的周围有些什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了解植物生活周围的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就是植物生活的环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讨些植物的特征。接着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松树、虎尾兰、玉连、仙人掌等植物。另外出示实物,让他们看看和摸一摸,并说出这些植物叶子的特点等。学生观察后报告他们的发现:生长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都有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特征。蕉、芋、木瓜等植物是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它们的叶子都比较阔大而薄,表面光滑没有毛,叶片上气孔较多,便于蒸发水分;松树的叶如针状,虎尾兰的叶窄而长,玉莲的叶丰厚,宜于含蓄水分,仙人掌上的刺就是叶,细而短,这些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比较硬,表面有的有蜡质或绒毛,叶片上的气孔也较少,以减少水分蒸发,所以这样的植物适宜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接着观察第二个实验的配图:(浅盆里种子萌发实验)学生先分析探究盆里种子萌发环境的差异,(靠水瓶一和水分较充足)再根据盆里种子长出胚根的情形,1、每颗种子长出的胚根都向着小瓶一边。

2、越靠近水瓶的种子,长出的胚根长。想想出现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通过议论使学生得出植物有向水生长的特性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就需要用探索的方法,探索的过程是从不知到初知,到熟知,不会出错,而且错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有不科学,不严密的词语是得正常的。对于这些不科学,不严密的词语,有的可以因势利导,教给学生一些词语,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 篇2

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现各种科学现象, 将视频、文字、动画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中, 可以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让科学知识变得更加清晰、完整, 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一、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对于改善小学科学教学的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科技的发展, 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便利, 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的实施, 把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具体, 大大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与主动性, 使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变得更加异彩纷呈。

其次, 多媒体教学是推进新课改的重要实施途径, 在强调以学生个性和主体性为主的今天,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与普及, 让学生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 既开阔了学生的求知的视野, 也为学生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沃土。

二、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的新探索

2.1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优良的科学感知力

感知力对于探索科学奥秘有着超乎寻常的作用, 它包含着视觉、听觉、嗅觉、听觉和味觉等多个方面,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力, 对改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 带领学生进入更加丰富科学世界, 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感知力, 这是小学科学教学获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因此, 利用多媒体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从传统讲授逐渐转变到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更加直观、形象的科学世界展现于学生眼前, 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求知欲望。

比如在讲解《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一节课时, 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几组岩石风化照片, 比如位于玻利维亚高原上的“石树”, 因其长期被风沙侵蚀后而形成了独特的树状结构,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景点之一, 也可以展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等相关图片和资料, 通过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片,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2利用多媒体开展仿真教学, 实现科学教学的精品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计算机的虚拟仿真软件的出现, 已经为教育教学带来了“福音”, 它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仿真教学更容易带给学生沉浸感, 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不自觉的会沉浸在所学知识当中, 并且仿真软件也是依托于多媒体教学进行的, 它能够增强学生对视、听、触等多种信息的感悟力, 学生的思维可以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间展开;

另一方面, 多媒体仿真教学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学生在进行科学学习时候, 也会对仿真软件进行直接操作, 通过运行、控制和操作仿真教学软件, 可以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这种交互中得到提升。

因此, 利用多媒体开展仿真教学, 不仅可以为小学科学教学“锦上添花”, 更能保证小学科学课堂走向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一定的教学时间之内, 在课堂上有限时间之内展示一些科学现象的演变过程, 比如自然界和生物的进化演变, 或者天体的一些运行规律等知识, 如果单靠讲解或图片展示很难表达清楚, 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模拟仿真功能, 则可以轻松地将这些自然规律做成动画。

由于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要优于理性认识, 通过这样的感性形象来促进理性思维的形成, 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感知能力, 从内心深处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动机, 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学科学学习当中去。

2.3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资源, 引领学生深入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以全体学生为教学主体, 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放手实践来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 使他们有能力去辨别真伪, 形成一种观察、探索、思考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 小学科学课堂往往局限于课本基础知识, 对课堂或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涉猎较少, 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 可以弥补科学教学知识片面狭窄的弊端, 为学生了解漫长的科学发展历史和展望前沿科技提供了机会, 也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养成质疑、探究的好习惯。

同样的, 在讲解岩石风化知识时, 除了利用岩石的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生长等实验之外, 还可以对岩石风化知识进行延拓, 比如在2014年8月源于“好奇号”火星探测车发回的一组照片广受人们争议, 虽然在火星上找到的“股骨”仅仅是一块火星上的风化岩石而已, 但将其作为一个课外探索的延伸话题, 可以启发学生们通过网络等渠道寻求正确答案, 然后课上时间对学生所征集到的答案进行小组讨论, 这种开放式的多媒体教学, 不仅能够让小学生的科学认知得到更新, 保证了科学学习的与时俱进性, 也可以将小学科学课堂延伸到生活当中。

2.4巧用多媒体技术将小学科学教学化难为易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特别热衷于实际操作具体实物来获取一定的知识,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性去和精神无疑是十分合适的。由于科学教学中存在很多自主探索的环节, 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动手操作, 而有些实验活动在短期内或受制于现实条件无法完成, 而反复讲解的话更容易造成学生理解方面的困难。正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 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通过多媒体教学, 则可以将静止或抽象事物变得具体形象, 在降低了科学知识复杂性、抽象性的同时, 又能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克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

小学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为出发点, 科学进步为人类探索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反过来, 这些研究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生活的改善。

因此, 在讲解《微小世界和我们》时,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微观世界, 除了在传统的实验课程的基础上, 如利用显微镜来观察一些生物的表皮组织之外, 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 补充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的观察内容, 使学生即使不在实验环境当中, 依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进行快乐学习, 既节约了科学教学的成本, 又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成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于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 对培育和启蒙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 它不但能够解决科学教学中的许多难题, 还为小学生切身感受现代科技的便利创造了条件, 在潜移默化中赋予学生热爱科学、喜欢探索、勇于挑战的精神。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能够赋予学生更多的科学素养, 通过自我探究来开拓学生的知识和科学视野。多媒体技术调动了小学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优良的科学感知力, 多媒体增加了教学资源, 引领着学生深入探究, 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形结合的方式将小学科学教学化难为易, 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亚妮.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思路研究[J].小学科学 (教师版) .2014 (03)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索 篇3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情境;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观察和活动操作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活动,获得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学的关键所在。尤其在新课改形势下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科学实验内容要有趣味性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其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主要标志。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小学科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趣味性,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和启发,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如在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就安排了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实验,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多种材料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学生对吹泡泡这项活动非常熟悉,但要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对他们又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认认真真投入了实验探究。总之,兴趣是思维活性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某个实验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二、科学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此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

三、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其有意识地直接地观察事物。如“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把不同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再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体会水有向上的浮力,从而得出结论,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科学实验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达到使学生自我不断完善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在学习《弹性》一课时,学生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于是可以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己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并且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它有弹性。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五、科学实验信息实现共享化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質,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当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总之,实验信息交流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基本实验策略之一。

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避免出现表面热闹头脑冷清的现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积累。科学教师要在实验课堂中营造一个爱科学、做科学、思科学的良好环境,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实验课的作用,才能最终全面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进起.树立联系的观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53-56.

[2] 俞依芬.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3):95-96.

[3] 王学梅.科学实验课改之我见[J].新课程,2008,(2):52-53.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 篇4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认识了宇宙浩瀚之后,借助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各种工具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重点学习和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并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初步了解望远镜和火箭的工作原理。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按照要求自己独立进行实物或模型的制作。2.能按照一定标准对宇宙探测器进行分类。3.能总结出使火箭飞得更直、更高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望远镜。2.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资料或意见。

3.能向他人介绍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宇宙探测器的主要用途。2.能复述“万户”的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火箭运动的动力来源。4.能说出影响火箭飞行的因素及其道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望远镜的发展对观测太空有什么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从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制作望远镜的材料,有关宇宙探测器的图片。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制作自己的望远镜

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可以补充介绍其他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让我们自己来制作一个望远镜。步骤参见教材P68。

学生、学生制作并互相展评。

(此活动也可以课后完成,视时间而定)◆活动2:宇宙探测器

教师: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是很有限的,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根据这些探测器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把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告诉大家。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组好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探索宇宙 1.望远镜:

(1)伽利略折射式望远镜(2)牛顿反射式望远镜(3)射电望远镜(4)哈勃太空望远镜(5)„„

2.宇宙探测器:(1)天文台(2)望远镜

(3)各种行星探测器(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二)新课教学

◆活动3:做个火箭工程师

教师:你知道“万户”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万户的故事。

教师:古代的火箭曾以火药作为动力,你知道现在的火箭用什么做动力吗? 学生回答。

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学生做气球实验。

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学生交流。

教师:火箭工作的原理是用了反冲力的原理,燃料在一个特制的燃烧室里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下喷出,火箭便向前飞去。现在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枚火箭。制作步骤参见P71。学生制作火箭并试飞。学生研究:哪些因素影响火箭的飞行?你有什么办法让火箭飞的更直、更高?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里。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我们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火箭工程师,要成为真正的火箭工程师还需要学习很多,希望同学们努力!我们国家有许多为了祖国的火箭、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学生交流。

教师: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爷爷的哪些精神? 学生交流。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科学史融入初中科学教学的探索 篇5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为重新审视学科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契机。科学史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有的教育功能,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科学教学更具有人文精神;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丰富、更完整的认识,并使学生对科学方法论有一定的理解。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教学策略是多样的,适合初中科学教学的主要有多元化教学模式和HPS教学模式。

【关健词】科学史 科学学科 意义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140-02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其内容均渗透到科学基础知识中,这一目标的落实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史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交叉点上,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有怎样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呢?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以充分发挥科学史应有的价值和教育功能?本文将结合《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和本人的教学体会探讨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 科学史在科学课中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史的学科创始人乔治•萨顿曾说:“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通过科学史可以了解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科学本身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科学教学更具有人文精神因素;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丰富、更完整的认识,并使学生对科学方法论有一定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得到情感、意志、价值观上的教育。

1.促进学生全面把握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某一特定时期,由于世界观、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局限,科学知识具有正确性和绝对意义,但将其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进行考察,它则是发展的。教师在基础知识的内容里适当穿插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史知识,运用历史的方法从发展的观点去追踪一个科学概念或理论的演化过程,便于学生全面领会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

创新活动始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则起源于问题和怀疑。中学生好奇心强,但往往表现为只是对新奇事物感兴趣,对事物仅停留在了解水平上,而忽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探索性。以科学史的经典实验作为探究的问题情境,这样通过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质疑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初中科学课程所关注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有价值的要求。课堂中融入科学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精神以及合作的精神等。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充分利用,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和熏陶。

4.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乃是科学家用于解决问题、探索新知,以增进人类知识的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发现真理的桥梁和手段。“了解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甚至比发现本身更具价值”。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文盲的涵义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指没有掌握科学方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联系曲折发展的科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以新教材《科学(7~9年级)》为例,教材中引入有关科学史方面的材料有很多。科学史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实际的科学课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中科学史的材料,以充分发挥科学史应有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呢?

1.多元化教学模式

所谓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各学校、各科教学都在克服一元化的教学活动,以多元化教学活动代之。科学史融入理化教材之中,所强调的是针对某一个科学理论或科学概念,利用讨论、辩论、教师示范实验或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方式。而当时科学家们所产生过的争论、质疑、错误也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避免学生犯以前科学家所犯的错误。

2.HPS教学模式

在以往科学课程中,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科学史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将科学史与科学教学内容分离的教学过程是低效的。HPS教学模式(孟克和奥斯本)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6个环节:(1)演示现象,这一自然现象必须是以往科学家在历史上进行理论研究的一个现象;(2)引出概念,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3)学习历史;(4)设计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5)显示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介绍教科书上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进行实验检验;(6)总结和评价。例如,在讲授“空气”一课时教师先拿出一个空的玻璃杯做演示实验,问学生“杯子里有什么东西?”然后将一小截蜡烛点燃,把空杯子倒扣在蜡烛上,燃着的蜡烛熄灭,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熄灭?熄灭后杯子里面还有什么?从而引出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待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几种观点,再讲述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的实验以及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科学家的观点。HPS教学是以问题情境为基础让学生进行探究,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

科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事实说明,课内外给学生讲一点科学史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不断地去“探访”这块宝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它,从中汲取力量,使它真正成为科学教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时清.科学(7~9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兵.科学史的功能与生存策略.驻守边缘.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3]袁维新.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方式和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6

[4]丁邦平.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0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 篇6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会改变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发现型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毅力,越来越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也越来也有细心严谨的态度,越来越有团结互助的品质。

二、发挥科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1.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教材部分内容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2.发挥教材各栏目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科学之于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

新教材设有阅读”、“读图”、“思考”、“讨论”等栏目,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阅读”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科学发展史、科学与科技、科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诸如此类的德育素材无疑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3.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科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金属冶炼”时,可以适当介绍“高炉炼铁”的知识,简说钢的冶炼过程。当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怎么解释?它有什么人生寓意?经过简短的发言,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营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的人。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单元导学课,教学实践

单元导学课是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 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比, 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以项目的形式将需解完成的任务或者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实际工作程序, 对计划予以共同制订, 协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成员分析与研究, 共同创造性地完成项目任务与解决实际问题, 在完成任务与实施项目中, 学生主动、自觉构建知识, 参与到学习中, 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单元导学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导学课的实施策略

1.注重提高教学目标 设计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 是对导学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条件, 同时也是课堂学习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同时也要明确具体。另外还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 学生目前的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是什么? (2) 在先学过程中, 学生是否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了解 ? (3) 在教学过程中, 哪一部分是重点, 哪一部分是难点? (4) 在教学过程中, 哪一部分内容有可能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例如在“乘法”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习中, 在教学之前, 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普遍掌握“400×2=? ”的计算方法, 但其计算方式不够简洁或者存在理不清的现象,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设定为: (1) 让学生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同时能够进行口算和应用, 对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意义进行体验; (2) 积极对多种口算方法进行探索和优化; (3)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2.实施分层 教学 , 合理进行分层 设计。

新课改要求, 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 必须针对全体学生, 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实施导学课设计的时候, 要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进行综合考虑, 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其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水平, 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 分析能力, 以及解决能力, 将小学数学课堂变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高效课堂。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 就可以在其应用和拓展中设计以下问题:长为3cm、宽为2cm、高为1cm的长方体, 共有两个。

问题一:怎样计算每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这一问题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进行了解学生大都可以自主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二: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拼接成一个大长方体, 那么有几种拼法呢?

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借助学具拼摆, 找到答案。

问题三:所拼出的大长方体, 哪个表面积最大?

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计算。

问题四:能不能把4个以上的小长方体, 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能拼出来几种? 拼出来的大长方体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呢?

这一问题则可以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合理进行设计。这样以上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 不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还能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进行探索, 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有助于提高全班学生整体水平。

二、小学数学中单元导学课的应用实例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为了分析“单元导学”应用的价值,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进行设计如下导学案:

(1) 单元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其中内容主要涉及加法、减法及乘法和加法或者乘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然后教学生学会用小括号。

(3) 单元教学要求 : 本单元教学要求主要有两点 :①结合生活情景, 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 并且能够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了解小括号的作用。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课时设计 :分四个课时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生活情景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你们最喜欢玩什么呢? 下面我们通过投影仪看看游乐园有什么好玩的吧。在投影仪上播放游乐园情境图并提问学生:“他们都在玩什么?”把学生吸引到游乐园画面上。然后适当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有多少人在划小船? 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提出问题。

(2) 合作交流 , 探索问题答案 : 通过观察图片可以进行提问:看到这个画面, 你想知道什么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 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有多少人在看戏?

(3) 小组合作交流 :①提出问题 , 怎样计算看戏的人有多少呢?②独立思考, 然后把想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③选择代表在整个班集体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方法一:22+15=37 (人) , 37-6=31人, 方法二:22-6=16 (人 ) , 16+15=31 (人 ) 。

(4) 通过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 , 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5) 提出问题 :你能将方法一或者方法二中两个式子写成一个算式吗? 然后让学生进行列综合算式, 最后教师板书: (1) 22+15-6, (2) 22-6+15, 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6) 小结 : 通过设计生活情景 , 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明确条件, 并能提出问题自主解决, 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单元导学是对一个单元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准备。同学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感到迷茫, 同时也能够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迁移,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单元导学课实施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 合理制订实施计划, 增强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谷晓玲.小学数学“单元导学课”的教学体会[J].新校园:理论版, 2011 (11) :173.

小学科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 篇8

关键词:科学;研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79-01

引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小学科学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根据最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更多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教学将小学生设定为科学学习的主体,通过科学研究性教学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主性,让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更加行之有效。

一、科学调查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科学学习是从科学调查开始的,科学调查形式多样,小学生可以进行科学调查了解自然知识;也可以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的资料,找到科学依据进行自主地科学学习。在植物科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到校园里调查各种植物的种类,经过科学调查,小学生发现了很多关于植物的秘密,有的植物是灌木,有的植物是乔木,有的植物是草本的,有的植物是木本的,不同的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生长的形态完全不同。在科学调查中小学生们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兴趣,他们自己找资料,找答案,做植物标本,写调研报告。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过去是教师成篇大论的讲,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现在却不同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調动起来了,学生主动地学习,自行上网找答案,写报告,表现的非常认真和积极。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们第一次产生了科学探索和研究性学习的成就感,这是一个很好地开端,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从根本上说,科学调查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充满了种种的悬念,小学生在科学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养成了追根溯源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小学生成长很有利。

二、科学实验启蒙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小学生科学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进行科学实验,每一个科学实验都是科学的启蒙。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角度设计科学实验,要对科学实验进行安全评估,要保证每一项科学实验对小学生的安全保证;同时,教师在设计中还要注意实验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现在有的实验有现成的教具,这样的实验相对要简单一些,但有的实验需要自行制作教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的完整性,实验要易于小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带有创新性的科学实验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进行太阳、月亮、地球的研究性教学中,小学生们根据太阳、月亮、地球的位置,进行了日全食、月全食的实验,小学生自制教具,演示太阳、月亮、地球运转的情况,发现光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天体运转的自然现象。小学的科学实验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于科学理论的验证的实验。例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可以让小学生做一个关于圆周率的实验,用一个绳子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再进一步测量出圆形物体的直径,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让小学生很快就推导出圆周率,实验生动有趣。还有一些实验充满了悬念,很受小学生的喜欢。在进行有关植物和动物的实验中,教师安排小学生进行几个对照组动植物培养的实验,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动植物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类似这样的实验让小学生们学会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得到了科学思想的启迪。

三、科学实践让教学更精彩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学习,科学学习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小学生通过科学实践中得到科学的认识,进而再进行科学理论方面的学习。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即便是双子女的家庭,孩子还是很娇惯的,他们很需要科学实践,这对每个小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研究性科学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要让他们懂得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实践更重要。在科学学习中,小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他们通过将纯净水放在室外,观察水中的悬浮物,以观察空气中的浮尘对纯净水的污染程度;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他们通过对云朵的观察,发现层云与气象之间的关系。在对风车的观察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发现了风车的叶片与风车的转速之间的关系,在对斜坡的观察实践中小学生发现了,斜坡的坡度与滚落小球速度之间的关系。在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得到了科学实践的锻炼,感受到发现科学知识的极大乐趣,有了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也变得更加精彩。

上一篇:大学入党申请书5000字优秀下一篇:致小狗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