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探索与思考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教研的探索与思考(精选9篇)

校本教研的探索与思考 篇1

如何开展有效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建议

习酒镇中心小学钟明书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应活动组委会的委托,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开展有效校本教研的几点意见和思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校本教研,我是这样理解的,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从事这项研究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它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种研究所涵盖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包括了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等内容。这种教学研究是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研究活动,是基于教师和学校需求的研究活动。我们往往可以透过校本教研的现象看到一所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看到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看到学校具有的竞争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校本教研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首要阵地,为广大教师尤其是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舞台,创造了机会。因此,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校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一、我镇教师缺乏自身提高助长剂的现状分析

我镇现有小学教师117人,极大部分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应该说教师的年龄比例不算太大,而且具有学历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几个明显的不足,如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信息不够灵通,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师科研意识、能力均有待提高等。另外,学校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时,也存在着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多教少研等缺点,而且部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不是那么积极(去年中学组织在中心小学开展的教研活动,相当部分教师选择了弃权)。我听过这样一个开展教研活动的案例,叫“三句半的教研活动”,有一所学校搞教研活动,在评课时,校长这样评:“这节课比较成功”;主任这样评:“教师基本功扎实”;有一位教师这样评:“教师教态大方”;还有一位教师评为:“不错”;就这样一次教研活动结束了。这是一个教研案例,但我们有的学校确实也存在这种现象,有的老师不敢说,害怕得罪人,有的老师害怕别人听课。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必须搭建平台让教师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必须设计活动让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带动其他教师学习、进步。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在学校内形成推门听课制度,只要教师有时间,就可以到任何

一间教室听课。在学校内评选优质课教师,让这些教师多上示范课。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给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成长,让教师在交流、对比中认识自身不足,产生进步的欲望。通过这样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学习理论,参与教研活动的内驱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二、常规活动——注重营造教研氛围

学期或者学年初,教导主任就要和校长、教研组长讨论确定校本教研主题,然后把教研主题明确写进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长要在在制订教研计划时根据教研主题定好小组研究方向,安排组内教研活动。教导主任审核通过后,安排好学期乃至学年的教研活动,然后由教研组长组织实施。每周用一天下午语文,一天下午数学,一天下午综合(其它学科)。我们在安排课表时尽可能不安排相关教师上课,努力保证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相应时间内由组长组织教研活动、组织组内教师进行视频听课或其他业务学习。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大组的活动也在这个时间段穿插进行,具体由语文、数学、综合三位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我们的组长每次都要组织好活动过程,指导老师进行试教、议课、学习。教研活动中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听课,认真交流,组长还要做好资料积累工作。每次教研活动都必须积累以下资料:签到表、教师上课教案、课堂教学反思、评课稿、说课稿等。校长或者主任要尽可能参与,同时组织一些主题活动,使教研主题更突出。这样学校、教研组、两个层面的教研活动有序的贯穿整个学期或学年。

三、围绕主题的系列活动——促使教师在实践中进步。

以往的教研活动总不外乎教师上课、说课,听课教师观摩、评课,最后听骨干教师点评,领导总结发言就完事了。教师已习惯于孤军作战、各自为政,教师之间缺乏开放、合作、协调、支持和共享,缺乏互动交流,难以进行优势互补。我想今后全镇的教研活动要 “围绕主题开展系列化教研活动”。这种活动模式,不仅关注课堂教学,更因为其实施的系统性、持久性,而使得其内涵覆盖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所有环节,体现出研究的层次性、多元性、师本化。如活动中,有备课比赛,锻炼了教师独立解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有说课比赛,促使教师更深入地学习教学理论,并将理论积极应用于实际;有评课比赛,提高了教师的对比反思能力;有

案例学习,开阔了教师眼界;有总结交流,提升了教师的自我分析能力等等。

例如,中心小学近年来的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主题都是围绕“同课异构”提出的。他们先后开展了以下一些主题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多种活动穿插进行的。今年我们开展的教研活动就是要“追寻学科本位,提高课堂实效”。这一主题活动的主旨在于通过这一活动促使教师学习评课、说课的相关知识,运用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我设想从下学期开始进行系列活动。活动包括教师评课比赛、教师书面说课比赛和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教师评课我们采用了视频课例,然后请老师当堂完成评课稿的写作。教师

书面说课则是由教导处统一拟定好每门学科的内容,由教师当场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书面说课。课堂教学是每位参赛教师根据所担任的学科教学自行选择内容,进行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我们采用评委组每位成员从头到尾参与,每项都取评委的平均分,按三项总分评出一、二、三等奖。今天的课堂展示也是我们教师比武活动结果展示。这样的活动,内涵丰富,针对性强,涉及了教师发展的各个方面,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都知道自己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掌握以上几方面的技能。这样的活动,还因为其时间持久、内容全面,促使教师全身心地融进整个活动中,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参与度。当然,每次主题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要有详尽的方案,这样,才能在事先想到较多的问题及可能性,活动得到学校以及全体教师的配合,才能让活动开展的相对顺利并达到效果。

四、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是教研活动开展的动力,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首先应做好如下工作:

1、要彻底“解放”教师。学校教研工作之所以举步为艰,教师被束缚在琐碎机械的日常工作之中是原因所在,这也正是学校教研工作要解决的重点课题(其中也还有深层因素)。教师很少能抽出时间梳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心得,而这些经验与心得正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契机。所以,学校教研工作要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将教师“解放”出来。

2、突破教研瓶颈。很多教师之所以对教研提不起兴趣, 或者觉得无计可施, 归根结底是缺乏教研意识与能力, 特别是对如下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

(1)教师为什么要搞教研?首先, 教研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教师能不参与其中吗?其次, 当你真正懂得了教育的规律, 懂得了学生需要什么, 课堂需要什么时, 你还用担心教学质量吗? 第三,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日渐缩短, 当“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已不仅仅成为时髦用语, 而是一种以主体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当看到教育的瞬息万变与教育外延的不断扩展时, 作为教师还能默守陈规吗?第四, 从教师自身发展看, 信息社会否定了教师的“唯一知识源”说, 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拓宽, 教师角色也应从“教”向“导”转变, 教师帮助学生自己找“水源”,如想使自己永远保持“新鲜”, 必须要率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惑。”第五,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要搞教研, 就要学习理论, 掌握思想武器, 提高理论水平;就要查阅资料, 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就要开展调查研究, 摸清实际情况;就要进行分析思考,把搜集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要实施研究方案, 在实践中检查方案的真理性, 去伪存真。然后通过心得交流, 既增进了同事友谊, 又掌握了大量信息, 从不同的比较、思考中, 摄取到有价值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 将使教师的学习自觉性、调查研究能力、分析思考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得以提升, 加速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教师能不能搞研究?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 最了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也最知道需要研究什么, 并掌握着教育研究所需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教师参加教研比任何专家都具有优势, 只要我们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教育家。

(3)教师如何搞科研?“教育是事业, 其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 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 其生命在于创新。”为了实现教育求真, 求善, 求美的目的, 除了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外, 在实际操作中应抓好选题、研究、交流和推广应用。

(4)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专业引领是引导教师快速入门的重要环节, 既避免了走弯路, 更利于准确把握方向, 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 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专业引领除了听专家讲座外, 方式、途径非常多, 关键是要做有心人。

五、学校教研重在“实”

1、实惠。我设想从下学期起,我们将制定《教育科研成果奖实施办法》, 挤出用于教研的专门经费,大幅度拓展奖励面与提高奖励金额, 以期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实际。教研课题的研究应自下而上, 重点放在校内, 核心放在课堂。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 在学段的突出问题中选题,把日常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工作实践的矛盾和困惑中选题。关注身边、关注校本, 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实效。教研不是花瓶,不重外表,应重过程、重方法、重参与、重分享。不追求形式,不搞“形象工程”。一步一个脚印, 一人一份责任, 资料一点一点搜集, 经验一点一点积累, 难题一个一个突破, 充分发挥集体

智慧, 集思广义。把教研看作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教学的改革过程, 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即便一个研究方案解决不了, 至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研究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4、实用。研究的目的在于用, 无用就无须研究。学校教研应始终把握“因问而研, 因用而研”这一主线,摒弃形式主义, 摒弃纸上谈兵。

我想,作为一所学校,校本教研是一个永久而恒新的话题,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也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因为我们寻找着脚下的路并不断实践着、探索着,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这一目标就一定会实现!习酒小学教育的春天就会常驻!我们就一定能走向辉煌!

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祝习酒教研在各学校开启新篇章!

校本教研的探索与思考 篇2

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科研先导意识,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拔尖、工作热情充沛的教科研工作队伍,做到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确立科研是学校发展之本的观念,确保学校科研工作的高起点、高效率、高质量。

二、实施管理战略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教科研组织网络和各项管理章程,明确各教科研组组长的义务和权利,启动并运作教科研“全程考评绩效机制”,强化课堂教学的中心意识,强化教研组的职能管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应用,强化学科质量评估和竞赛辅导,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扎实有力地实施质量认证管理。

三、实施实践战略

1. 带着研究进课堂。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单向灌输式为主,其结果是信息量小、课程进展慢、教学效果差、费力费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要质量,在整个基础年级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借鉴江苏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着重研究课堂教学四个环节:预习、讲授、训练和复习。预习中着重研究预习问题的设计和预习效果的监控。讲授上研究好三个字:“讲”“导”“结”。训练方面要求教师研究怎样设计课堂作业和课后训练。复习方面一是注意课后及时复习,二是注意单元及时总结。

2. 强化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理论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方法。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反思总结法。着重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二是对话反思法。采取集体周前备课和说课评课两种活动形式,促进教师对话反思。三是录像反思法。定期组织任课教师集体收看评议课堂实况录像,收到了自我检视、“不言自明”的效果。

四、实施创新战略

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1. 教研行为自主化。

设计出台教研活动日程表:每周一为语文教研活动日,周二为数学教研活动日,周三为英语教研活动日,周四为理化、思政、社会教研活动日,周五为体育、音乐、艺术教研活动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教研组是开展校本研究的中间力量和基本组织,中小学校要充分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学科性质划分教研组,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同时,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必然日渐浓厚。

2. 教研内容系列化。

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开展系列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实施好“135”工程,即“一年要合格,三年争优秀,五年创特色”,一学期确立一至二个培训专题,邀请校内外教学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举行青年教师各项基本功竞赛,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开展好“三项四级”校本培训活动,“三项”即“新秀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三项工程,“四级”即骨干教师示范课、科组校内公开课、校内优质评优课及对外公开教学课等四级课堂教学考核研讨活动。

3. 教研形式多样化。

在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的牵头组织下,经常开展课堂观摩、说课评课、观点展示、课题研究、热点评论、读书交流、主题沙龙等活动,使教研活动在灵活多样的形式中轻松愉快地推进。

五、实施常规战略

1. 努力构建学习化校园。

倡导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订一份专业报刊、购买并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教科室每周推荐一篇理论学习文章、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检查一次读书札记,同时采取学校推荐购书、教师过生日学校赠书的方式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把读书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固定下来,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

在此基础上,适时地运用激励策略,搭建教师学习、研究、交流、展示的平台。一是设立“每周三十分”,提供时间、空间让教师交流研讨,自由发言,一吐为快;二是创办教研刊物《教研之窗》,让教职工发表学习心得和教研文章,介绍教研动态,交流教研信息。三是对教职工的学习情况校长及时总结,对交流的学习见解和展示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表扬。四是走出去,请进来。选派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领导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参观,寻访名校,拜访名师(如,北学衡水,南学洋思,西学平遥,东学高密)。同时聘请大专院校的有关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丰富教师的知识,拓展教师的思路,指导教师的教改。在广泛接触中教师视野开阔了,见识增长了,危机意识增强了,工作中学习研究的气氛浓厚了。

2. 大力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我们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定时、定点、定责任人”进行集体备课,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领导深入各集体备课组,加大督察力度,使集体备课富有成效,集体备课要做到“分科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也就是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记录下来,并迅速反馈到集体备课组,统一教案,统一学生作业。这样既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校本教研的探索与思考 篇3

关键词: 校本教研 探索 思考

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起点是唤醒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不满;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研究的进程是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研究的结果是切实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建“构”立“制”——构建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对任何一项工作而言,领导是关键。在明确了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前提下,学校建立了由校长为组长,主抓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学年组长为组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彼此分工不分家,构成了上下协调、和谐并进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二)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把教师历练成研究型教师,我校制定了一整套校本教研制度,如:校本教研启动制、教师实践反思制、校际交流制、教案交流制、集体备课制、教师学习制、专业引领制、教学研讨制、听评课制、档案管理制、教师科研制等,而且学校本着“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切实具体”“轻重缓急”四大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

二、加强学习——为校本教研加油、充电

(一)学习充电

在知识时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是一种责任,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是需要,是“保鲜剂”,是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保征。因此我们建立了校本教研学习制,学习制中规定:每个教师必须养成时时、处处、事事学习的习惯,做到每天至少读一篇和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文章,每月至少读一本跟校本教研有关的书籍,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通过读书活动,我们从中找到了校本教研的理论支撑,汲取了相关的实践经验及教训。

(二)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高屋建瓴。真正意义的专业引领可以保证校本研究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不偏离轨道、不迷失方向、不步入误区。我们经常定期邀请专家来学校做理论讲座和实践指导,为教师答疑解惑,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组织教师看专家的理论讲座录像及优秀教师课堂录像。这样,我们通过请专家、看录像、读书等不同形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

三、教学诊断——寻求校本教研的着眼点

我们经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与遗憾相伴的艺术,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总是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只有找出不足,改正不足,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趋向完美。因此,我校教学诊断活动常抓不懈,每次我们都是这样进行教学诊断的:第一是肯定优点,第二是指出不足,第三是分析主客观原因,第四是指出改进意见。而且我们的教学诊断活动遵循三大原则:第一是在常规听课中进行,第二个原则是群体参与。第三个原则是重在改进。为了确保诊断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教师的备课、上课、课题组领导的诊断评价都以此为标准。此项活动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自诊”:在每上完一节课后,执教者首先对自己的课进行自诊;其二是“他诊”:其他领导或教师对执教者进行诊断。这项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组内组织听课,进行组内诊断;二是学校组织听课,进行学校诊断。“教学诊断”活动激活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实验教师踊跃发表看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不同方法,教师在各抒己见中碰撞出解决问题的智慧火花。

四、专题研讨——寻求校本教研的突破点

专题研讨是教师围绕某一教学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研活动形式,是校本教研的起点和基点。我们采取“穿越实践时空,聚集研讨课堂”的策略,通过“组织学习——相互交流——统一认识——回归实践”四个步骤,将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地组织专题研讨,直到达成共识。这样,经常性的专题研讨既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又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五、自我反思——寻求校本教研的转折点

教学反思是校本研究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实践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体会到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采取记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学心得、写教学案例、写教学反馈等形式督促实验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大家在学中用、用中思、思中悟,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日久天长中养成了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

六、课题研究——寻求校本教研的生长点

针对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学校先后进行了《建立校本教研基地,推进人教版教材改革的研究》《灵活运用教材的若干做法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可行性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小学古诗教学的实效性研究》等课题研究,在以此为载体将校本教研推向深入,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了学校的内涵。

七、几点思考

1.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必须强化“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住人”的理念,克服三多三少,即:要求多、身体力行少;检查多、指导少;行政措施多,专业引领少等,避免校本研究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

2.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养成”,营造氛围、创建机制、强化过程、强调方法、关注积累,最终形成特色。

3.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最关键的是:聚焦教育教学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并善于发现问题、深刻分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积极研究、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校本研究的有效性。

小学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思考 篇4

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宁艾小学校 史瑞峰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研形式,正在广大中小学逐步推开。并以其特有的优势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学校本教研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影响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依靠领导推动,教师主动,制度保障。

在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仍然有部分学校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就是在传统上打转转,一边大喊教学成绩的重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一边依旧鼓励教师题海战术。制度里明确规定一周不少于三小时的教研时间,却仅仅尘封在档案盒里成为应付检查的资料,于是学校的教研活动始终处在低糜状态。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承担着谋划、研究、组织、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重任,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带头人,校长的推动作用实为重要。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引领人,校长自身要充分认识教研活动意义所在,积极组织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各项制度,营造浓厚的教、学、研一体的校本教研氛围,保障充足的教研时间,促使教师参与的同时,以身作则,事必躬亲。实践证明校长亲自抓哪项工作,哪项工作就会有起色。我们的乡镇联片教研更可谓兴师动众,活动效果却甚微,实效性差,关键原因也是领导不够得力,教师没有主动积极参与。

为此,学校要反思教研活动的问题所在。是不是做到了四有:有计划、有主题、有评议、有综述;是不是做到了六到位:准备到位、时间到位、人员到位、指导到位、效果到位、校本教研奖惩制度落实到位,鼓励多参会的教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做到以上几点,教师有备而来,观点明确,自然

收获颇丰。逐渐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和教师的思想障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相信积极开展有效实效的校本教研,必将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要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1、对传统教研活动的反思传统的教研活动强调教研员对每项活动的内

容进行预先设计与组织,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居多,教研员把对理论进行演绎,把理论化为行动的中介研究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对教师提供的是诊断式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活动由于忽略了教师间、校际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师水平的情况,因此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显得较弱。而为了能使参加教研的老师理解教学设计意图,通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研员要对教学设想做以说明,或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说,但由于多种原因教研员评课时往往总是多说优点,少讲或不讲缺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线教师在理论与操作层面上产生困惑。另外,教研活动中的课例由于较少反映出问题而被看做是“引路课”,教师对这些课缺少理性的思考,缺少科学地批判,一些教师听完课就结束了,慨叹自己学不来;还有一些教师则是机械模仿,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教研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教研活动只有对一线教师有实际的帮助,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因此,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师的需要,研究教师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的特点,怎样开展好课外阅读;面对新课程,如何进行作业改革;什么样的评价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这样,通过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预设研究和生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教研活动模式,使教研活动内容系列化、主题化。

2.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要由指导者、鉴定者变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研员常常要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这种指导是细致入微的,是手把手的。尽管这样的课堂较少暴露问题,但长

此以往却导致了教师课堂流程共性化和普适化,课堂教学缺少个性化,甚至于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造血功能”。为了在教研活动中历练出更多的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教研员要引导、鼓励所有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上出原汁原味,让他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教研活动中不但成长、不断进步。

3.教研活动形式要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在传统的教研活动

中,教研员是活动的中心,是传经送宝的权威,既负责讲座,又负责备课、评课,教师始终处于接受式地听的被动状态。这种“我讲你听”的教研活动方式无法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形式就要由单一的讲座的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样式。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研员之间互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激发他们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教研员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要加强课题研究

1、注重选题的实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课题选择是其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工作阶段。它涉及到研究者的兴趣、特长,关系到课题研究的范围、难度,也会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方向、价值等等。教师要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排序选出最急需解决和最有实际意义的课题,然后根据自身的能力,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情况,确定自己可能进行研究的课题。

2、研究成果要用于指导教师实践。

在实际课题研究中,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够,与研究成果与教师实践脱节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使教师边行动,边反思,在我校,我们提倡以案例为主的课题研究,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如何增强校本教研实效性是一个永久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求真

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的比较 篇5

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需要进行比较。

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相同的地方:一是研究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改进工作,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二是研究人员相同,都是教师为主的研究,都希望得到专家的引领,但是都不依赖专家。

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不完全相同的地方:一是研究形式不完全相同。校本教研包括学校的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学术交流、撰写教研文章、推广教研成果等多种形式,教研活动仅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二是研究内容不完全相同。校本教研包括教育研究、教学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教研活动研究的内容通常是教学这一方面的内容。三是研究级别不完全相同。教研活动包括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学校之间的教研活动等多个级别,校本教研中的教研活动仅仅是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是教研活动多个级别中的一个级别。

体育与健康校本教研总结 篇6

王保强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体制的构建顺应了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阶梯。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前沿,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我们的认识、态度和作为直接影响着校本教研的效果。下面,我把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情况向大家做一汇报,敬请各位指正。

(一)游戏形式多样化

通过大家的实践与研究,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有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初步学会了“四会”。

1、会玩——学生在体育课中普遍比以前会玩。如在5分钟自锻活动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活动能力,较合理地利用场地器材,进行无拘无束地锻炼。在开展游戏和小型竞赛中(例如:我校的跳绳项目是强项,学生基本上每天在锻炼。),学生能自主结伴、自行分队、自任裁判。这种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

2、会选——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项目、练习的难度和练习的方法。如:在进行综合素质练习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在上肢练习、下肢练习、腰腹肌练习中,进行选择;又如,在进行跨越障碍物练习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障碍高度和运用相应的跨越方法。

3、会创——音乐一响,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己创想动作的能力。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会自主创想、徒手游戏。他们也会利用现有的器材一物多用,多物组合。

4、会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些评判他人和评判自己的能力。如:能说出哪位同学跳高姿势优美;会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自己体育成绩的优劣。高年级极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脉搏测定的方法,判断自己运动后脉搏恢复状况,判断自己的心脏功能水平。

(二)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学

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教师座谈、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校本教研给我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们以课标为指导,制定的教学计划,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1.学生反映:这样做很好。我们是有目的的上体育课了,不在盲目的玩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表现积极,练习自觉性提高。尤其是四、五年级女生,学习态度较以前更积极,练习更认真,情绪更高昂。

2.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有依据了,有计划了,摆脱了教学的盲目性。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3.教学效果。因为我们刚开始,所以明显的效果要等到一学年后才会显现。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学生在技能学习上已初现效果。

(三)校本教研带来的反思

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能力。目前,影响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巨大阻力主要是教师的负担过重。教师的工作量大,除了学校体育教学任务外,还要兼带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反思。总体看来,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

校本教研是现实的,它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是紧密相关的。从实际出发,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校本教研的精髓。用校本教研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校本教研带来了教师之间的和谐氛围,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学会了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了交流,在虚心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获得成长。今后,我们学校将乘着校本教研的东风,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拼搏,更好地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工作做得更好。

校本教研的探索与思考 篇7

一、主题式互动研讨

我们针对传统教研中“无主题、无准备、无反思”的现象, 提出了“主题式互动教研”的设想。

1. 选取主题。

我们开展的主题式互动研讨, 主要是从教师的工作中来, 从教育现象的实际中来;要求每位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 寻找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互动研讨主题主要有三种方式:

(1) 以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中发现的一些普遍问题作为研讨交流的主题。比如在历届的专项素质抽查中发现,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始终提不上去。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知道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收效甚微。这就是一个人人渴望解决的共同问题。在研讨中, 每一位老师都畅所欲言, 或分析问题原因, 或交流有效的做法, 或提出操作的困惑, 最后再共同归纳出明确的操作策略。

(2) 问题筛选。教师把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罗列出来, 由教研组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 确定互动交流的主题。这些主题因为来自教师自己的问题, 所以是最实在的, 也是最受教师关注的、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而且, 有些问题对某一教师来说是难题, 但对另一位教师来说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具体操作方法。那么在研讨时, 提出问题者和“指导者”自然结成互助对子, 实现“传帮带”的目的。

(3) 课改前沿问题。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确定互动交流的主题。这类主题一般由组织者提议。

2. 互动形式。

如何做到“研”有所成?需要根据研讨主题精选与之匹配的形式。我们经常采用的互动形式有如下几种。 (1) 指导式。围绕某一问题, 由有经验的指导者在精选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现身说法”, 传递经验。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是一对多的互动, “指导者”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详细进行介绍, 并对有疑问的老师进行一一解答和指导。指导式的过程将延续到实际工作中, 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指导———实践———研讨———解决”阶段, 直到所有教师都圆满解决问题为止。 (2) 探讨式。由组织者围绕确定的主题, 请参与人员发表意见, 最后形成基本统一的认识。这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都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 包括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自己实际经验的整理、所遇到的具体困惑和问题等, 在探讨时才能有话可说, 有的放矢, 有所成效。 (3) 咨询式。如某一主题在经过指导式、探讨式后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将由学校层面聘请专家, 由专家就某一话题进行讲座, 并向专家提出自己的疑难和困惑, 逐一解决,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大提升。 (4) 沙龙式。亦称漫谈式, 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聊”。一般在比较优雅的环境中, 十多位教师自愿聚在一起沙龙。看似无主题, 但在这样非常宽松的氛围中, 教师表露的是最真实的自我, 在聊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一些不清晰的想法逐渐变得明朗。 (5) 微信论坛式。学校开设微信论坛, 教师可随时发帖, 随手发照片或相关资料的链接。这个微信就像一个大型沙龙, 问题可以随时抛出, 个人遇到困难随时在微信中“求救”, 随时会有不同的人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或大家随时参与交流讨论。其优势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很受老师们喜欢。

二、促进生成

每次校本教研都是教师为解决某一现实问题, 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 产生交互影响, 最终生产新的见解、形成可操作性的举措的过程。

1. 在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中生成。

这是生成的前提。只有教师以实现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研讨, 那么才会自觉地对他人的见解进行个性化的分析,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并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所以, 要通过各种手段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2. 在设计互动方案时生成。

不同的互动形式会有不同的资源生成, 所以弹性的方案, 能为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比如, 在对“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指导”这一主题进行互动探讨时, 我们设计了弹性方案, 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整个活动分三个板块:一是组织者介绍自己查找到的这方面的背景资料, 展示收集到的大量实例;二是每位教师以“展示摘录+阐述个人意见”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三是综合各种意见, 形成可操作性的策略。第一板块根据第二板块的情况可取可舍, 而第三板块就是生成的资源。

3. 在捕捉生成的亮点中生成。

每次校本教研中总会有一些亮点:比如教师的讨论特别热烈, 或某一形式对教师特别具有吸引力, 或某一活动教师特别满意。面对这些亮点, 组织者需要用心分析, 及时肯定, 后续教研借鉴“亮点”产生更多的“亮点”。

4. 在反思失败原因中生成。

有时, 自以为预设得很好的校本教研活动, 却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比如: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发表见解的教师少, 等等。面对这些失败不能就此作罢, 而应该去分析内在的原因:到底是主题选择的原因, 还是互动形式的原因, 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为后续的研修起到警示作用。

三、资源共享

在每一次的互动研讨活动中, “指导者”和“学习者”聚在同一平台上, 开放的形式、宽松的氛围使共享成为可能。指导者介绍经验, 提前收集资料并整理自己的经验成果分享给每一位学习者, 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间接经验。而学习者在研讨中提出的新问题、新困惑, 阐述的新思想、新举措也让指导者产生新的启迪。学习者在享受指导者给予的资源的同时, 指导者也在享受其他指导者的资源、在互动中生成的新资源。同时, 组织者要把每次研讨生成的资源及成果形成资料或文字进行保存和宣传, 这对后来的新加入者提供了现成的学习资源。而更重要的是整个教研活动都是开放自由的, 其中生成的智慧和经验会被每一个参与者享受到, 这就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水平, 促进教师发展。

四、制度保障

硬性的制度和软性的激励相结合, 会有效促进校本教研的持续开展。硬性制度即在实践安排上要形成制度, 包括计划、方案、时间、主题、人员、场地、活动纪录、评价制度等, 否则容易“走过场”, 甚至“名存实亡”。开学初就要制定好明确的计划, 确定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主题、时间、主讲人等。另外每月安排一次机动研修, 根据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确定主题、时间开展研讨, 以更适合教师需求。软性激励是学校对教研活动的支持, 包括场地、经费、时间的安排, 如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提倡活动中人人平等, 互相尊重;鼓励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勇于质疑, 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良性的研讨氛围。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如何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快乐地参与活动。如何唤醒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 使之上升到“文化自觉”的意识水平?如何确立教研文化建设与教师发展之间的互相滋养、互动共生的良性运转模式?这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摘要:教师之间的“自主反思”、“互动交流”、“思想碰撞”、“资源生成”、“经验共享”是“互动型”校本教研模式的核心要素, 最终达到让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

农村高中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关键词】 农村高中;校本教研;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校本教研不是学校用来装点节日的鲜花,而应像空气一样每时每刻都飘荡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呼吸在每一个师生的胸膛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的解释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其效果,于是,校本培训应运而生。

反思自己学校的校本教研,总觉得学校的校本研究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往往没什么效果,甚至停滞不前,走过场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我想,这也许是我们农村初中学校的痼病。

一、主体参与意识薄

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日渐增多,教育行政部门出发点非常好,然而,作为被培训者的教师并不买账,除了抱怨,还以各种形式抵制培训,除了晋升职称不得不参加的计算机培训、预报预审培训以外,其他都是能推脱就推脱,应付了事。

怎样让教师心悦诚服地、主动地参与培训、实现专业发展呢?在学校这一研究场所中,校长是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学研究要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校长需要做的是: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有大家统一思想,充分意识到这些,才能同心同德做好校本教研。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改革评价标准,建设阅读校园,开创学习之风,倡导团队合作,关注教师精神世界,鼓励教师成长进步,立足于教师素质提高的学校发展,才具有持久性。

二、教研机制少策划

校本教研强调“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农村初中往往缺乏研修的合理计划和目标。学科教研组活动本身只是校本教研的一个载体,或者说一个部分,并不是全部,校本教研并不是每两周一次学科教研组活動所能涵盖的。不少学校也制订了较为详细的校本培训实施计划,但是一到具体情境之中,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再加上多数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缺少典型的成功范式可供参照与借鉴,使得培训走过场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校本教研在管理上应该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要制订必要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再不断修正。对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化成一个个小专题进行研究,如观察课堂,用照片和录像记录课堂实况等,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校本教研的切入点来自于学校实际,决策者、播种者是校长。校长是建立校本研究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应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成长规律,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播下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种子。

三、研究内容泛而空

我们有些农村初中校本教研内容比较随意。研究的问题不是来源于教学实践,没有现实针对性,而是“跟风走”,人云亦云。这样的校本教研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就应该把重点迁移到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考察上,关注他们对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点点滴滴实践过程。“专家讲座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也不动”的戏谑之言道尽了教师行为跟进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所在的学校,更应该把教师的“行为”变革作为实施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比如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是否注意的只是结果的对与错,而忽略对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思考方式的关注;教师的日常备课,是否还是习惯于一味地抄写现成的教学参考书,而忽略了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与自主建构;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否只是一些日常事务的布置与商讨,而忽略对教师研究的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校本教研落在细处,需要进行教研方式的变革。要注重集中研讨与随时随地交流相结合,现场观摩与录像播放相结合,课堂设计与课堂诊断相结合,培养教师从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加压与提高的自觉行为来对待,是否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教研的视野之中,是否把先进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作为改善教学水平的切实举措来对待。激活特长,激活教学,激活科研,激活能力,说到底,是激活教师的教学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四、具体实施无特色

如今,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师资还不能满足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有时还需拆东墙补西墙或使用代课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同伴互助的氛围难以实现,而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而且,由于办学条件捉襟见肘,许多学校房舍紧张、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教师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等,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环境。

教师培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过程,活动的形式当然离不开听课、评课、反思。但我们学校,研究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重复、低水平徘徊、缺少深层次思考等问题。当研究课成为教师的负担,教师就会有抵触情绪。组织者忽视了活动中教师情感参与的因素,而这恰恰是决定活动效果的重要原因。当教研活动成为强制性学习时,活动也就慢慢地流于形式了。

校本教研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机制、一种文化,是教学研究机制的新亮点,是教学研究走向更加成功的契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只有每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时,只有当学校和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校本教研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努力创设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时,我们就已经走出了校本教研的误区,校本教研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地走进了校本教研,农村初中的教育事业也必将走出困局,走向辉煌。

我想我又增添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何将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的形式创新与内涵的提升、外延的拓展完美地统一,真正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何将校本教研与教师的生命过程和精神生活连在一起,构建充满生机的校本教研文化;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的深层推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育超市,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等。这些问题将引领着我以及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我又把它记载在我的专业能力发展手册上。

校本培训的真正价值在于为每个教师走向专业成功奠基,但愿校本教研的芬芳能永远弥漫在每个师生的胸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英语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0.

[2]梅芬.英语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

铁铺乡校本教研学习与培训制度 篇9

1、教导处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学习与培训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确保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培训任务。

2、学校必须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律法规,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各学校每期要召开一次政治理论学习研讨会。

3、学校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要学习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并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4、学校要大力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活动。每学期必须认真组织教师基本功比赛。积极做好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能运用软件制作课件。同时,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与实验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5、坚持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学习和研讨相结合。学校或教研组每周要组织一次集体学习。教师个人要坚持学习教育理论,每学期至少要认真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并有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分析,每期要确立理论学习专题,围绕专题组织1-2次教师学习心得体会报告会。

6、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培训,严格遵守学习培训纪律,认真学习,仔细思考,学以致用,保证学习培训效果。

上一篇:照明施工框架协议下一篇:小学学校教学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