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校园文化建设探索(通用7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
1新时代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校教育“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因素。校园文化不等于校风,其内涵要更加丰富:是学校历史文化的呈现,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了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要求。农村小学由于认识不足或是办学能力限制,校园文化的建设一直停留在浅层的校园环境清洁、简单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层面,并没有从精神层面或是价值观的层面进行引领、建设和培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工程,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的去思考、反思以及方法更新,并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良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是展现一个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吸引力的体现,更是推动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推动力。
2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为例
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师资配备46人,在校学生668人。同其他农村小学一样,栈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问题:一是农村校园文化师生参与面窄,缺乏后续支撑。目前一些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依靠市面上专门做校园文化的公司进行策划、设计和实施,很多是仿照或照搬网络素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师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了无源之水,缺乏后续的.支撑,完善。以栈子小学为例,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过多的动员全体师生和广大家长参与,提出的办学理念等主要是学校领导层的决定,导致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认同度不高。实践参与度更不高,因此,尽管有了文化建设,但学校的文化力并没有得到提升。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师资水平有限,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进取、低要求。栈子小学对于语数外等课程的师资培养十分重视,但对于像美术、音乐等副科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则欠缺,而且师资人数严重缺乏,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导力量贫瘠。当地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在校园内盛行,老师不积极引导导致校园文化风格偏离基本要求。三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栈子小学每年会定期举办“黑板报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大,仅有较少部分的学生会报名并积极准备,其余学生则未能真正投入到比赛中去。学校层面看来,只注重形式上热闹,条幅和标语悬挂等,只进行一时宣传,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着一所学校形象建设和精神风貌建设风向。良好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探索、需要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
3新时代有效推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基于当地环境实际、基于教育实际、基于学生实际。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领导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共建校园文化。
3.1加强制度管理,保证制度的连续性,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延续
完整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的规范和指导师生的具体行为,同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活动和推动工作能够高效的进行。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围绕校长负责制,进一步精简现有的管理机构,尝试增设“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鼓励在校师生、家长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二是健全现有的管理制度汇编,与后勤管理制度进一步的进行结合,将“文化”字眼加入到汇编中去,确保每个部门能够熟悉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熟悉具体做法。三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在参考、学习其他农村小学纲要的基础上,要强调文化墙壁、文化活动等物质文化建设,同时还要强调精神文化建设。四是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保证建设的持续性和合理性,提高规划纲要的落实效率,进一步改善工作方法。
3.2显性文化建设和隐性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显性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宣传栏、墙壁画、各类指示牌、绿化环境等外显的物质文化表现,隐形校园文化是指校风、学风、教风、教育理念等内在的校园文化。显性校园文化和隐形校园文化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发展过程中,既需要重视显性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重视隐形文化的建设,整体化规划。一是切实抓好学校环境建设,构建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并增加校园认同感。可以利用校园墙报等现有的物质基础作为平台,进行创意设计等。还可以利用师生自创书画等手工制作的作品作为体现“校园对话”的基本形式。二是立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注重思想引领。不断的提炼和升华办学理念,遵循现有的校训,不断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挖掘和鼓励学生特长。注重品德培养和提升、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师生关系构建等。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到更高境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依托,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构建更加高雅、更加健康、更加生动的校园文化主流活动。进一步将学校精神提升至正确的三观塑造层面。
3.3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求各所学校应该基于自身发展现状建立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习惯以及校园文化表现。校园文化需要传承和积淀,同时也更需要创新。一是活动创新,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设计更多样形式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鼓励班班行动,鼓励人人参与。如先进评比活动、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等。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活动的内涵性,同时增强了团队建设精神。二是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力,更加科学、系统、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逐渐走进校园。对于学校而言,不断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学校的精神水平。
4结语
优秀、科学的校园文化是农村小学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是构建新时代新要求新标准现代化学校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之路也是学校的建设发展之路。保障和促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沉淀的积累过程,需要共同努力和推动。
【参考文献】
[1]杜育红,杨小敏.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76-81+192.
[2]王叶子.“一校两区”办学模式的优势与困境――浦江县实验小学的个案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33(11):106-109.
[3]张迎春.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化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4):96.
一、学校层面———设定目标, 优化管理, 实施“1258”的管理模式
1. 树立一个核心价值观念:以新居民学生的幸福教育为核心。
2. 实践两大理念:即绿色教育理念和“三培”理念。
(1) 绿色教育理念。核心价值是让新居民学生成长、发展和幸福。
(2) “三培”理念。是指情感培养、文化培植和精神培育。三者之间既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 又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3. 做足“五”字文章:
(1) 用好五本校本教材 (《经典诵读》、《家校联系手册》、校园文明礼仪读本《校园礼纪》、《我爱我家》和《悦读湖州》) ; (2) 壮大“五育”基地 (“助飞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心互助基地”、“本土文化培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 (3) 培养“五优”学生 (行为习惯优、文明礼仪优、学习品质优、心理素养优与价值取向优的新居民学生) 。
4. 培育八大校园文化:蒲公英文化、少先队文化、仪式文化、社团文化、课题文化、环境文化、礼仪文化和家校文化。
二、教师层面———更新观念, 拓宽渠道, 实施“三进”模式
为帮助新居民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 开展以导师引进、老师亲近、社团促进的“三进”活动, 能够抓住兴趣特长培养的契机, 引导新居民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树立人生理想。
1. 一枝独秀———德育导师活动。
以党员教师和青年教师为参与主体的德育导师制活动, 能对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健全等产生重要影响。
(1) 德育导师工作常态化:建立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结对制度, 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帮助该生健康成长是一种常态化工作。
(2) 德育导师会议专题化: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专题性的德育导师会议, 既布置学期德育导师工作, 又指导工作形式与内容, 还针对导师与受导学生之间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从实践中引导德育导师们把握好辅导的方向与深度。
(3) 德育导师活动经常化:遵循“统一与分散结合”的原则, 既安排学校统一的导师活动, 如一起过新年、新年的压岁钱、迎“三八”感恩活动、六一同台演出……又鼓励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每周谈心、家访、做游戏等, 使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之间建立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亲人式的信任, 让德育导师的影响“润物细无声”, 为特殊的新居民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4) 德育导师影响永久化:为了让德育导师的影响更加深远, 为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之间建立特殊的联系平台, 拓宽联系渠道, 使被动联系转为主动参与, 真正为受导学生推开了人生另一扇窗户。
2. 潜移默化———“三待”活动。
“三待”, 即善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宽待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优待家庭贫困的学生, 能够让新居民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从而接受本地学生, 与本地学生打成一片, 甚至是接受本地文化, 理解他们本身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并相互交融, 从而达到和谐统一。
3. 百花齐放———社团活动。
社团的内容丰富多彩, 既可以包括语、数、英、科等文化课, 又包含音、体、美等艺术课;既有全班全校参与的基础性社团, 如硬笔字、诗朗诵, 又有符合学生实际特长的发展性社团, 如小讲解员、“夕菲”文学社、英语ABC、软笔书法、笛子入门、小小图书管理员、跆拳道等。在贴近学生、百花齐放的社团活动之中, 具有文化特色的幸福校园正悄然形成。
三、学生层面———多元融合, 独创渠道, 实施“蒲公英文化”模式
在多元文化融合之中, 倡导“蒲公英”文化, 即从文明礼仪、德育和心理健康入手, 开展众多“蒲公英”活动, 可以独创一条幸福教育的新渠道。
1. 建立蒲公英活动基地。
活动基地是蒲公英文化的实施载体, 通过建设一至两个蒲公英基地, 确实有效地实施蒲公英系列活动, 建立一种蒲公英品牌, 这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精髓。如“绿色聊天吧”这一活动基地, 帮助新居民学生走出家乡文化与本地文化冲突而带来的心理不适应, 开展应激性训练, 以使他们迅速投入集体的怀抱。
2. 开辟蒲公英展示平台。
基地活动成果需要一种平台展示, 以扩大和深化蒲公英文化的影响。开辟蒲公英心语墙 (为内心有想法而不敢直接表达的新居民学生特设一堵美丽的心灵之约墙) 、创建蒲公英电子展示屏幕 (展示蒲公英系列比赛和活动中的突出贡献学生、教师事迹) , 是两种有效而极富特色的展示平台。
3. 完善蒲公英评价机制。
在制订评选方案后评选出蒲公英美德好少年, 颁发学校精心设计的配有蒲公英标志的蒲公英奖章, 逐渐完善学校制定的蒲公英评价机制, 既激发了新居民学生参与蒲公英活动的兴趣, 又规范了蒲公英文化活动的实施途径。
四、社会层面———善于互动, 讲求联动, 实施“合作基地”模式
如何让新居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幸福成长, 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为此, 我们构建了立体的社会联动模式, 创建合作基地, 让全社会的多个元素参与到这项工程之中。
1. 家校合作基地。
家校合作基地的主题是互动、合作、交融。 (1) 互动。即通过成立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蒲公英家校联系工作室等家长组织, 开展让家长来校观摩教师早操、学生大课间活动, 举办家长论坛和相关家长组织的成员外出参观等活动, 让家长与学校实现互动。 (2) 合作。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教育, 让学校指导家庭教育, 延伸家校合作的内涵。 (3) 交融。通过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开展了解本土文化等活动, 让家庭和学校实现和谐的共同成长。
2. 社会联动基地。
拓宽社会参与渠道, 开展学校与社会联动活动。如与市救助站合作建立“助飞教育基地”;与革命烈士园林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社会福利院开展“爱心互助基地”:与社区大学共同合作, 开展“悦读湖州爱我家乡”的“本土文化培植基地”;和市关工委共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 建立一种合作基地模式, 成为多元校园文化融合的有益途径之一。
2014年,吉州区投入70多万元对樟山镇赤塘小学实施了标准化建设。改造后的校园,拥有崭新的塑胶跑道、漂亮的校舍,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喜人的变化让全校师生倍感舒心。吉安吉州区樟山镇赤塘小学教师王昭彬说:“现在面积扩大了,环境好了,而且软件设施都齐配上去了,老师和学生安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非常高兴。”除了地理位置远离县城,这所村小的软硬件设施与城里学校没有差别。每个班都安装了“班班通”,老师告别了粉笔时代。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的提升,学生数也从原来不足100人,增加到如今的280多人。
村小实施标准化建设不仅留住了学生,也让更多的年轻老师愿意扎根农村教育。蒋楚华老师一毕业就分到泸溪小学任教,看到此前破旧的校园、艰苦的环境,她总盼望着能调到城镇学校工作。吉安吉州区泸溪小学教师蒋楚华说:“说实话,那个时候刚来学校落差挺大的,心中也有一些动摇,总觉得在农村是不是一直这样待下去呢。”标准化建设后,校园里铺上了整齐的地砖,教学楼也被粉饰一新,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这所村小大变样,蒋楚华老师的心思也逐渐安定了下来。吉安吉州区泸溪小学教师蒋楚华说:“经过去年标准化建设,学校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我看到这样优美的校园,更加安心的在这里工作了。”由于各所村小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愿意扎根基层、留在乡村。
吉安吉州区泸溪小学校长郭连明说:“老师的住宿条件也改善了,吃饭的食堂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所以老师也愿意到这里,调老师到中心小学去,老师都不愿意去。”
2014年,吉州区投入80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运动场塑胶化、学校食堂建设工程、农村学校饮水工程等40多个项目,并重点向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中小学倾斜。目前,全区累计投入校建资金2.5亿元,新建校舍3.28万平方米,改造危房1.7万平方米,39所村小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申请报告
喀什地区安全建设领导小组:
在建设“平安学校”的活动中,我们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工作方案,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上级要求的各项建设“平安学校”工作目标,我们对学校平安建设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深入扎实地自查自评。
评估结果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部分:20分(此项扣0分)2·完整工作机制部分:17分(第10项扣3分)3·强化督促指导部分:20分(此项扣0分)4·工作成效明显:36分(第32项扣4分)
总分:93分
自查结果表明,现岳普湖县铁热木镇5村小学已达到平安校园标准。请上级领导予以检查验收并给予宝贵的意见。
岳普湖县铁热木镇5村小学
王集郑庄小学庄召伟
笔者当前对临近几个乡镇的农村小学进行了走访,了解到如下现状:
某农村小学有6个班级,8位教师,其中有6位年龄在55周岁以上。该校教师的平均年龄55周岁,没有懂电脑、英语的教师。
某农村小学有4个班级,连校长主任在内共4位教师,人人包班,没有懂音、体、美、英语和电脑的老师。
某农村小学,电脑、科学实验仪器、图书、钢琴等长期闲置,特别是图书,从来未对学生开放过,却霉烂掉许多。
某农村小学,电脑室的电脑长期不使用,保管不妥善,导致二十几台电脑不能使用,只有8台将就能开机。
某农村小学,篮球、排球从未打过气,垒球、实心球从未沾过泥。
某中心小学,学生未听过钢琴声,学生未进过阅览室、图书室。某农村学校的学生满口方言,不会讲普通话,说美术课叫“图画课”,说上厕所叫“上茅厕”,说解手叫“尿尿、拉屎”„„
等等的一些摆在眼前的现实让人有点难以置信,让人生疑:农村的小学教育是在搞素质教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原因出在哪里呢?省、市、县教委对农村小学进行过一轮又一轮的验收、达标,配置过一批又一批的器材、书刊,怎么又没有搞素质教育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有了,最关键的“巧妇”却没有,那还谈什么“美炊”呢?农村的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太严重了!教师也严重缺编。况且那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知识结构也远远不如年轻教师,现代的教材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老教师对有些科目是绝对不能胜任的。因此,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师范院校能招收到优质生源作为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前几年,由于教师的工资低,读书贵,一些院校招生混乱,出现优秀学生不报考师范院校,不愿意当教师,而连普通高中都上不了的学生却又选择了师范院校。于是,有不少人混水摸鱼当上了教师,其中有些人无才不说,德还不行,这种人当教师多可怕!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支持师范院校优先录取优秀生源,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师范院校招生应该计划招生,缺少多少教师就招生多少学生,千万不能滥招生。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稳住农村小学的优质师资。前些年,由于教师工资低而且发放不及时,有一小部分优秀教
师到私立学校任教。近几年,县城的小学一次次招聘教师,使得部分教师由农村进入县城。再加上不少老师买房在县城,因而托亲拜友找关系,把工作朝县城转。这样使得农村的小学都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在熬时间等待退休。把一个新毕业的师范生培养成骨干,至少也得要五六年,而他们一遇到机遇,立马就走人。农村小学不是没有培养出优秀老师,而是优秀师资流失太严重。笔者认为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应该高于城区,至少也应该等同,因为扎根农村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奉献,一些好处多向扎根农村教育的教师倾斜,这样才能稳住农村教师的心,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教师行业敞开大门对社会招聘,切实进行竞争上岗,让农村教师也存在危机感。
中国教育舞台上出现民办中小学这十几年,我们不难发现民办学校的教师危机感普遍高于公立学校,因而他们的敬业精神也普遍很高。部分农村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不求上进,认为自己在农村,再退也退不到哪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很有道理的。没有过硬的师资,哪来的优质教育!笔者认为,政府要提高教师的待遇,让教师成为许多人都向往的职业。教师行业敞开大门对社会招聘,切实进行竞争上岗,让能者上,贫者让,庸者下。让农村教师也存在危机感。
四、改变师资培训的方式。
师资培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重视,每学期、每学年都举办,都要花费巨额资金,形式大多是:上示范课、讲座等短期培训,有时也安排一两个老师到低一级学校上一学期或是一年,便算是支教的。这种培训受益的最底层学校就是各级中心小学,真正的农村村小连味都闻不着,边都靠不上。等到中心小学把贩来的经验再往村小一级教师传授时,味不知又走掉了多少。更多的时候还没有举办过再培训。有不少教师为方便工作,在自家附近的村小一待就是几十年,直至退休。说句难听的话,村小的大部分老师对教改新信息就是“聋加盲”,整天抱着一本书教,纯粹一个教书匠。笔者认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让各级各类老师进行循环任教,就是每学年安排部分低一级学校的教师到高一级的学校任教,让他们拜师学艺,同时感受人家学校的教学、教改的氛围,吮吸教育的甘露;再安排一些高一级学校的名师到低一级学校当导师,请他们传金送宝,给村小教师一个好的示范。相信这种方式的师资培训肯定耗资少,效果好。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中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由。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中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在新的办学要求上,建设学校新文化上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做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校园是每个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漫步林荫大道,与同学们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激扬文字那种豪迈之情;走进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内,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你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享受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怀;一方池塘,芬芳的花香,让我们感受那花园般的清新。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就是对校园的整体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子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环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飞未来,教学楼走廊墙面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
2、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一是宣传教育,即以形势政策、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报告、讲座、媒体宣传等。二是各种文化活动,即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各种征文比赛、读书工程、运动会、学术讲座等等。三是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四是社团活动,既有各个年级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兴趣学习小组,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活动。五是社区文化活动,即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宿舍文化活动等。六是心理咨询,即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校园文化的推行除了对内加强宣传,也要加强对外的宣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将校园文化的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
为此,我校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开辟的二个栏目:《才艺大比拼》,《放飞想遨游苍穹》,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通过这些群众性组织的构建,既能做到把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活动上来,又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再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鉴于此,学校与集新的果林场进行定期挂钩,充分利用这个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果树栽培种植的技术,懂得管理果树,同时也受到劳动思想教育,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治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祥和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校园文化的形态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创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1、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建
2、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为此,我校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开辟的二个栏目:《才艺大比拼》,《放飞想遨游苍穹》,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通过这些群众性组织的构建,既能做到把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活动上来,又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再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鉴于此,学校与集新的果林场进行定期挂钩,充分利用这个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果树栽培种植的技术,懂得管理果树,同时也受到劳动思想教育,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治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祥和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它将不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它与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互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例如请老协、关工委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开座谈会、讲座、心理辅导课,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共建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进行实习、考察,调查研究。做好家校联系,办好家长学校,及时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能与家长紧密联系,接受群众的监督,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好下一代的良策。许多家长能够为了改善学校办学环境,支持学校课改工作出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包括软件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含有硬件的、环境建设的因素。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活动中,我们要力求突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为此,我们要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使学校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使教师在充满人情味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学生能够拓宽发展空间,胸怀远大理想,让师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使校园成为师生不断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场所。使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知识殿堂的神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
家。”——爱因斯坦,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尤其是学校的学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止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少先队文化是由少先队性质决定的,是少先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校园少先队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活动育人的功能。
走入新乡市实验小学,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欧文。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学校有个优势,那就是场所很大。这使
我们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的积极性。因为我们知道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孟母三迁”的典故不正说明了这点吗?因此,对学校大环境的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为了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我们学校的校门口每天都有值勤的少先队员,给人第一印象是亲切,感受到学校的浓厚人文气息。走入实验,你还会发现在实小的操场上,走着一群披着“我是文明小使者”绶条的文明小使者,这也是我们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但是我校的特色,也充分展现了我校浓浓的人文精神。学校宣传栏时刻更换内容,向社会、家长宣传。把校风、校训、办学理念等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意在让我们天天看到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学校还在楼梯、走廊上、过道上布置了我们的作品,名人名言,既美化了校园,又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深受同学的喜欢。教室走廊上张贴名人画像及名言,以及学生的各种作品,使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学校的比赛,不仅仅是为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也体现了非常重要的文化氛围。总之,日常卫生工作、一块块标语牌的安装、一期期黑板报的出刊、一件件小饰物的悬挂……无不凝结着我们建设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心血和汗水。
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我们认为:应为我们营造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环境。因此,师生间的心理融通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我们的主人翁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的文化就是具有我们个性、富有生气、充满活力,富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反映了我们的愿望、我们的心理。要进入我们的内心深处,首先得让我们自己感受到老师深深的爱,感受到老师是用爱心在浇灌花朵。老师们应有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我们,懂得尊重我们。除了在校园显眼处张挂名人言语,创建一个宽松的校园学习环境以外,还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班级“悄悄话信箱”,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开展团体咨询及个别咨询活动,切实解决我们的心理困惑;推进心理健康活动教育的脚步,并在四、五、六年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根本上帮我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并对我们进行交友、情绪、学习等方面的指导。
一、环境育人,凸现教育无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1.走廊艺术,成为孩子们努力攀登的又一高峰。在我们每个班级外面的走廊里,都有一张巨幅照片,那是大家一致推选的“每月之星”。上面有他们的自我简介,更重要的是还有他们获得的一份份荣誉。所以,每每新更换一期,都有同学们驻足欣赏的身影,那是对被选同学的羡慕,也是对自己的期待。校园走廊成了同学们引以为豪的领地,因为在“每月之星”旁边的墙面上,还有属于他们的“名人名言”。每到征集“名人名言”时,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希望自己能成为班级中的名人,就算平时懒于写作的同学也不例外。
2.教室布置,是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教室里分布了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优作园地”、“我们的故事”、“成长的足迹” „„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3.“温馨提示”,是孩子们品德形成的又一途径。走进校园,你会发现门口的草坪上有着孩子们温馨的提示:“建文明校,做文明人。”、“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青草如茵。”、“珍惜一份绿,留于千人赏。”、“ 学校是我家,洁净靠大家。”„„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那些提示语是他们无声的老师,告诉孩子们其实它们也有生命。
二、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1.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书香校园读写大赛”,五月份“春季运动会”,九月份“庆祝教师节”,十月份“祖国颂诗朗诵”,十二月“冬季三项运动会” „„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要求班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每学期看两次电影。星期六还组建了校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我校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尚师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1.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我们每个星期一坚持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常规,使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年来,我校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学习师德规范,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广大教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教;广大干部勤政、廉政,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
2.狠抓制度和规范建设。明确而严格的校规和校纪是强化校风的重要方法,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的特点,师生共同制订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校训、校风、校歌、校服等,制订了一系列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队等的评比活动,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联系社区,繁荣通小文化建设。
1.学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同样学校文化也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带动整个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成立了社区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沟通,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及家庭的文明和谐,提升家庭教育效能,从而达到对社区文化的辐射。我们经常组织师生走访社区各单位,同时邀请社区各届代表人物走进校园,为学校作报告、进行法制讲座、交通法规宣传等,以社区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以加强“亲密接触”。校江海小记者则如辛勤采蜜的小蜜蜂,对居委会进行了采访,收获颇丰。同时,新近成立的学校“爱心社”也将把爱心奉献给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
2.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窗口。我们学校地处城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十分丰富,为此学校与有关单位建立了联系。同时,邀请市政法委书记担任校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家长开展法制教育讲座。
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通源小学已经成为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通小人的观念、品味、学养„„也都在逐步升华,通小文化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我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
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一、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它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面, 其中,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 是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现。高职校园精神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它可以通过文化传播手段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 让师生员工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共同的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从而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学校师生员工都能够正确面对社会和学校现实, 明辨是非, 树立职业和创新精神, 增强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
(二)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的特征。
1.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从教育角度讲, 就是突出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 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都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个人素质情况, 从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教育和引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 了解学生的想法, 因材施教, 增强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工作, 热爱校园生活, 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形成道德意识, 开发学生的潜能。
2. 注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高职教育职业素质教育途径应结合受教育群体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知识、获取信息, 提高知识技能涵养;在第二课堂中参与实践, 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重要阵地, 通过多种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促使他们全面协调发展。同时,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 教会学生做人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3. 注重“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借助“校企结合”, 将企业精神文化植入高职教育特色校园精神文化。通过“校企结合”建设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即团队协作精神、客户至上的理念、平等对待员工的理念和激励与创新的理念等。二是学习研究企业精神文化。三是全方位实施“校企结合”, 在实践中为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活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 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4.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教育。高职学生个性教育, 就是尊重、引导和培养高职学生的个体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基本品质, 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个性是高职教育的灵魂, 没有符合职业需求的个性就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 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发展定位, 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等”标明了其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差别, 即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必须有高标准、高要求;“职业”标明了其与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区别, 即学生的学习侧重点不在学术科研方面, 而是重视学生职业实战技能的提高。所以, 科学的发展定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1. 科学把握人才培定位。高等职业院校一是要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二是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学校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个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制约甚至引领了这个地区行业的发展。因此学校的办学定位必须为区域经济办学, 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适应产业需要, 引领产业发展。
2. 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学校的人才培养应以企业、市场为依托, 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联盟 (协会) 等形成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致力于服务当地第三产业, 适应并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项目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是将一些相互独立的、通过职业能力贯穿的项目构成一个组, 这些项目为同一个培养目标服务, 它们将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使学生受学历教育的三年成为不断参与实际项目的三年。推行项目教学模式, 能让学生积累一定的项目经验, 成为企业所需人才, 同时也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学分制的支撑下,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工学交替教学运行方式并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探索“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即把全年工学交替教学实习学生分为若干个批次, 每批学生实习周期为若干周, 实现每批学生之间的无缝对接, 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和相应的人才支撑。“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工学交替中学生实训结束后, 相应岗位由谁代替的瓶颈问题, 也可为学校带来最鲜活的行业信息, 为专业建设指明方向, 提供生动的实战案例。
(3) 职业资格教学模式。“职业资格教学模式”就是专任教师具备行业从业或考评资格, 并具有较长时间的从业经历, 且在教学中能够适时参与行业实践。同时, 行业专家或业务骨干能够以一种常态方式, 参与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等, 并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 这是一种校企双向的、互动的态势, 是一种全面的嵌入, 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课堂。
(4) 订单培养教学模式。该模式就是学校在培养计划当中, 从相关专业中选择一部分学生以企业冠名组班, 在这个专门化方向培养过程中, 其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包括实习、实训的场所, 都是根据订单企业的要求量身打造, 且企业专家或业务骨干坚持定期到校授课。这种培养方式让学生能够一进冠名班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既缩短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期, 又能使学生更快掌握企业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高职院来说, 冠名订单教育避免了遗忘教学的盲目性、封闭性和高成本, 也提高了就业率、稳定率, 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 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优秀人才。
(5) 实训基地共建模式。积极引进企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时间和质量。
(6)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就是与多家企业合作, 由企业提供职位需求及选择标准, 安排6~12个月的就业岗位实训。企业负责提供岗位实训计划, 安排指导教师, 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 实习结束后, 企业择优录用。
(二) 多渠道塑造学生德育精神文化,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重视管理制度建设, 确保德育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学校的管理制度应突出两个字:一个是“严”字, 一个是“实”字。一方面, 要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 做到事事有制度, 执行制度有力度, 真正体现制度管人, 制度育人, 做到纪律严明、奖罚分明。另一方面,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体现人文关怀, 用制度塑造人, 用机制发展人, 用感情凝聚人, 让广大师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2. 探索高职院校德育模式, 形成优秀的德育精神文化。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应以学生个体为中心, 倡导学生自主管理,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学生常规德育管理产生实效的基础上, 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活动, 让学生参与制度制定, 参与管理过程, 参与评定结果, 使他们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 提高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 要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广大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工学交替等机会与社会接触, 引导他们端正服务社会的态度, 规范行为、树立价值观, 形成优秀的高职学生德育精神文化。
3. 精心策划德育工作, 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活动。精心策划德育工作, 增加精神文化的含量, 用优秀精神文化熏陶学生, 感化学生, 形成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儒雅的气质、独特的风格和追求卓越的个性。如:高职院校的校园报刊、文学社、读书会、记者团、校园新闻、校园文学、人文讲座、辩论赛、校园素质拓展、技能大赛、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 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4. 狠抓学生德性养成与诚信教育, 塑造高职学生高尚的人格。高职学生德性养成内容复杂, 成分繁多, 其内容有生活习性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的养成, 等等。如教室、宿舍是学生德性养成的重要场所, 创建优秀的教室、宿舍精神文化, 是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诚信是德性养成的基本条件, 在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中, 让学生明白在强化社会规则意识的今天, 在少数个别人认为诚信危机的时候, 还必须永远牢记诚信至上、诚信是金的理念。因此, 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天天讲, 全方位地讲, 从道德操守着眼, 从一早一晚训着手, 这样才能塑造新世纪高职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5. 树立以“实”字为先的校风, 形成优秀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具有特色和优秀精神文化的高职院校中, 从院长到员工的作风都应强调一个“实”字。校长应具有硬实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老实的科研态度, 踏实的工作作风, 扎实的工作精神, 实心对待自己的员工, 讲实话, 办实事, 说实理, 迈实步, 走实路, 求实效, 立实功;教师的行为应做到处世诚实、朴实, 工作态度扎实、踏实, 说话实在, 工作实在;学生应踏实学习, 诚信做人, 实实在在地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形成专业素养, 强化专业能力。
(三) 营造高职院校育人氛围, 优化高职人才培养环境。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在育人中发挥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高职校园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是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 也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载体。高职校园必须尽量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打造具有精神文化氛围的高职院校环境, 如楼与路的命名等都可以体现本校的精神风貌;对于高职院校来讲, 校园环境还必须具有职业特色, 我们应将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历史、成绩等通过宣传栏、文化广场等途径展现出来, 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 让校园每一个角落时刻都能默默地发挥精神育人的作用。
2. 引入企业文化, 创建浓郁的职业环境。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安全、健康、环保、真实的理念装饰布置各实训室:安全方面应设置各类安全警示和逃生指示标志, 张贴安全生产的宣传图片、安全生产守则和突发事件处理办法示意图等, 配备急救箱和消防设施,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健康方面应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实训室的建设与装饰, 强调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强调相关行业职业病的预防, 设置通风设施, 确保实训室内无空气污染等;环保方面应设置“三废”回收装置、注重环保节能, 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仿真实验应在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与企业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一致, 同时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如选择一些企业常用的宣传标语, 实训室地坪采用现代化工厂常用的分区方式, 划分出生产区与安全区等, 营造现代职场环境,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3. 重视职业技能大赛, 营建良好的职业技能示范环境。高职院校必须经常组织各个专业的技能大赛, 并邀请低年级的学生观摩学习, 以高超的技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志向。
(四) 加强宣传工作, 建设高职校园精神文化阵地。
高职院校应重视宣传阵地的建设,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学生宿舍及校园网络等搭建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平台。
1. 抓好学生社团工作, 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党委、团委应对学生社团给予高度重视, 明确“以共青团为核心, 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的学生第二课堂组织格局。从经费上、人员配置上、机构设置上大力支持社团工作, 使社团活动不仅丰富多彩, 而且质量高、水平高,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学生有一个展示才华、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舞台。
2. 规范学生宿舍的管理, 建好高职院校宿舍阵地。学生宿舍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场所, 是育人的重要阵地, 高职学院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宿舍成为职业教育的新阵地, 如在每栋学生宿舍楼入口处建会客厅、摆放报纸杂志等, 特别是有关职业、行业情况介绍方面的书刊供学生阅读。建立“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学生党员示范床位”, 让党员的示范作用得以发挥。
3. 重视校园网络建设, 丰富校园网络精神文化。21世纪是属于互联网的世纪, 网络已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高职学院需通过引导和规范学生健康上网、吸引学生上校园网, 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网络环境。学校要定期对网络通信员、BBS版主进行培训, 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版主, 进行网上引导。
摘要:校园精神文化、风气对学校的形象、学生性格的形成、教师品位的提升十分重要。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让学生充满朝气, 充满活力, 让学校富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猛, 需要积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包燕, 张洪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树立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J].世纪桥, 2007 (7) .
[2]田伟明, 方晓.浅谈校园文化及其构建[J].北方经贸, 2007 (12) .
[3]刘欣.对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发展战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6) .
[4]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0) .
【村小校园文化建设探索】推荐阅读:
林家村小学学校章程10-11
村小学校教师培训计划09-17
贾村小学教师培训制度06-12
“村小教育”工作调研汇报材料--XX10-23
林家村小学体育特色学校工作总结07-26
打造校园文化创建特色校园06-29
校园文化建设前言05-30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