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思路的探索实践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改思路的探索实践(精选8篇)

课改思路的探索实践 篇1

一、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学生开展道德品质、行为品格、学习风气、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动机的教育。认真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育人理念,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伦理观念,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意识。加强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所以,教师应该针对课程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挖掘教材的相关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走出教科书的束缚,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的作用,广泛利用图书馆、展览馆等各种资源以丰富和开拓学生的视野。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开发和利用各种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上活动,弥补教科书中的局限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参与活动和体验活动来获取新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改造自我,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三、建立科学性的考评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监测, 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要考核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评价系统中要侧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重点考核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二是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考核学生的道德修养, 围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道德品质的提升。具体实施办法应将测试成绩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将师生评价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达到测试的实效性与教学的实效性相统一。

有的学生为了提高测试成绩只在考试前加班加点地强化机械记忆,而平时在学习中不注意总结和积累,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应该提高日常考核以及实践考核在总评中的权重,主要内容应该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情况、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单元测试等。同时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适当增加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既要侧重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又要考查学生在生产生活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性的考评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四、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符合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深入挖掘教材,整合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 1)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信息的投入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参与学习活动,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使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客观真实、形象生动,围绕教学探究目标和教学设计制作各种学习栏目, 充分展示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的、具有个性化的、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极具吸引力,既能使师生平等交流,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2) 强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要想上好思想政治课,教师就要深挖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做到重点突出,讲练结合,让学生抓住篇章要领,掌握理论精髓。对于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整合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鼓励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3) 加强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重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真正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质。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拓宽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改思路的探索实践 篇2

关键词 新课改背景 高职体育教育 思路与方法的创新策略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际,现状令人堪忧,以完成教学任务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遮蔽了体育教育的原生性,体育教育工作越做越难做,越做越复杂。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把学习建构在学生被动性、依赖性、客体性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正在逐步被销蚀,这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降低,主动参与性也逐步减弱。鉴于此,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不断深入的大环境背景下,相关教学工作者立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际,积极推进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以优化学科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科教学成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于通过体育渗透教育,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就选用一些违背科学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受到学校环境条件的禁锢,使得部分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代脱节,所沿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过于陈旧,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理念,难以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的科学性,这对体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再加上,随着职业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部分高职院校开始把教学改革重点转投专业建设和学校知名度的提升上,由此而引发了学校领导人对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视力度不足,基本持“口头上重要,行动上次要”的态度,体育课被看成“形式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行为等都给学生带来极大影响。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深化创新教育理念传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的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脱离传统体育教育理念的禁锢,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良性教学理念,并用新的理念去帮助学生增强思想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而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立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体育课程和内容的改进和升级,以逐步增强与学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知识,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需要打下良好的铺垫。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建立一个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课程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萌发对体育的情感,培养自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丰富教学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来说,是难以像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著名专业体育高校一样,采取师生“1对1”课堂教学模式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和这些专业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是截然不同的。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自身实际,立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有选择地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意识,增强学生体魄。此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体育课程的调整,适当地减少一些必修类体育课程,增设符合学生兴趣发展的选修课程,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扩展他们的体育知识面。

(三)完善评价体制,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

积极的评价,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主动参与意识,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尤为重要。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在考核的过程中只注重结果和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此过程中情感态度、参与积极性等表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帮助作用并不明显。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效,帮助全体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把评价作为手段,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实行“全员锻炼”的教学理念,切实将学生的身体健康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以此促进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在评价学生时,教师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让各类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譬如说:学校可以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他人评价与自己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现多层面、多维度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和合理,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给高职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还为其拉开了新的篇章,高职体育教学能够赶上时代的列车,已成了有关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跟新自身知识,明确教学发展方向,加大对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力度,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才能紧握时代脉搏,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综合型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捷.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4期.

[2] 曾伟,陳捷.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计与应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课改思路的探索实践 篇3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作者就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强化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是: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即平等对待、同等机会、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活”与“动” 的统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作者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开始,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过于对工具学科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升级,而生物学科课堂则比较适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有多种,有记忆、阅读、感知、计算、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些能力不仅难以考查,也难有培养的机会,如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其学科课堂重视的只是记忆、阅读、感知、计算和判断能力,其他的学习经验者十分缺乏,更谈不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的唯“分”论,要科学评价学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立足课堂,把课改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并为之付诸于实践: 1.融进去,蹲下来,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融进去,然后蹲下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我越来越体会到导语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精彩巧妙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知识的兴趣。再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学习内容,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2.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训练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多年来,我总是要求自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每节课上都有亮点,经常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切入的角度,如讲“无性生殖”时,我以绵羊“多利”入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入课便有新鲜感。而在教法设计上则主要是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单元内课文处理的课时、教法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途径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实验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又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安排分组实验时,我改过去的随机分组为有目的分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分享与合作的理念要求。课后练习分章节训练和单元训练,建立灵活的训练体系,包括巧妙的题目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标本测试、多媒体图象制作测试以及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3.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它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都是提前数周或数天开始备课,充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外文资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巧妙设计出人与计算机的“对话”,用不同语音提示答题的对与错,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一系列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的目的。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学生们都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改思路与做法 篇4

课改思路与做法  理念

一、重拾理念,把握方向

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基本理念,既着眼未来的长远发展,更关注孩子当下的发展,只有走好当下,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方案

二、重在行动,寻找策略

(一)课堂方面实施策略:以生为本,提出四个学会(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构建生本课堂。六年级数学英语学生自主选课课堂模式改革。语文一主两翼的主题阅读教学改革。数学的四环节模式。英语的情境教学模式。

1.上学期侧重有效备课:梳理备课流程,强调先备目标,环节要围绕目标设计。召开了团队研修现场会。

2.下学期侧重课堂观察:重点关注四个学会。并学习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剖析课堂。刘宪华现场会。

(二)课程层面实施策略:以主题融合的方式,进行学科整合,提高课程执行力。

1.年级主题:每个年级一个主题(走进秋天、感恩、诗歌)

2.学科主题:走进长城博物馆、品德辩论赛、音乐南小好声音、美术新年画展、体育对抗赛、科学小小科学家等主题活动。 实施

三、团队研修,专业有效

1.高端引领:(1)借助刘宪华团队和市区教科所专业引领。(2)晒书榜。读书论坛:数学吴正宪的课堂教学策略、语文陈大伟追寻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刘宪华的让每位儿童成为读者、作者。(3)外出培训:学校自己组织的北京、石家庄、沧州。二次培训。

2.低端定位:回归常态,讲究实际。课堂不要花样,平时的课怎样上会更有效。数学的四环节模式、语文的七种课型、英语的情境教学模式。

四、注重常规,强化管理

1.备课:集体备课。重目标和环节的匹配。

2.上课:科学的坐姿、写姿。重点关注“四会”。本学期围绕“四会”进行专题系列培训:小组构建、小组学习、学会预习、学会交流、学会表达、阅读指导、批注式阅读等培训。

3.作业:实践探究型作业,假期不定寒暑假生活,开学进行实践展示和读书展示,下学期不定练习册,作业改革,不留机械作业,组内研讨留什么样的作业。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实现三落实:落实课内作业、落实课内批改、落实课内辅导。

课改思路的探索实践 篇5

一、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小学教育是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工作,所以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应该充分体现出趣味性和活泼性。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有着活泼、热情、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所以在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作业的趣味性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但是,现在传统的作业设计都是一些呆板、枯燥、趣味性低的机械式的抄写内容,有的还是一些脱离现实生活,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的题目,导致很多小学生对这样类型的题目没有一点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站在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设计,尽可能地设计出新颖、科学、趣味性强的题目。如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一年级课文《哪座房子最漂亮》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心目中最漂亮的房子,并写清楚你为什么觉得它是最漂亮的,最后和同学分享。这样,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画画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故事体现它的意义所在,并且学会和同学分享自己的乐趣。

2.主体性原则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和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什么事情都充满着好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对语文的求知欲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上,要符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出不一样的作业内容,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在作业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如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古诗两首》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作业,针对基础比较扎实,理解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设计一些简单易解的题目进行巩固和提高,对古诗背诵时间的限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制定。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以前,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只是单一地对课堂课后习题的补充和抄写,作业的内容也只是乏味无趣,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过于形式化。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生对重复的题目产生了厌倦和排斥,很多小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也只是盲目地抄写作业,并没有主动去思考和探究。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要充分体现作业的趣味性,符合作业设计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完成并且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的作业设计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收集关于每个民族小学的生活和特点的作业,让学生体会每个民族小学生活的乐趣,激发、巩固和提高他们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作业中要充分融入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设计出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习题。如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玩出了名堂》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去玩自己认为有趣有价值的游戏,然后再想想自己这个游戏有什么值得探索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还有很多原则和策略,上面只是其中的一些基础性原则和策略。在实行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作业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出有创新、有价值的题目,提高和巩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标。

摘要:语文作业设计,是语文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识知识、提高能力、体会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业的布置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作业的设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业都是一些机械式的抄写和基础知识的填空,这样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没有什么创新,体现不了它的实在价值和作用。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探索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方案,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协调统一,是现在阶段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和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趣味性

参考文献

课改思路的探索实践 篇6

对此,教科研工作,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真正地融入到新课改中去, 引领一线教师一道实践新课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下面,笔者就根据本校实际做法,谈几点思考。

一、 理念要明确, 定位要准 确,形成教科研的主攻方向

新课改以来要逐步吸纳新课程的思想, 形成教科研工作的基本理念,即“三个服务”: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服务; 为教育教学发展和实践提供服务; 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决策提供服务, 而且要把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服务作为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使得教科研 有了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赋予教科研工作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促进教师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教师对教科研的理解、接纳和重视,增强了教科研工作的务实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 从这三个基本理念出发, 可以明确地理清我们教科研工作在推进课改中的思路和重点, 即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①学习研究:更新观念(新理论的学习、认识,新理念树立)、专业研修(新课标、新教材和新教法等的研修);②继承重建:课程设置开发(必修、选修、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开发)、制度继承重建(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 学生选课制度、走班制管理、学分制、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等)。核心还是教师的学习研究、教师发展的问题。而人的转变是 最难的, 教师的转变虽然有明确方向,但实现转变需要时间、需要环境、需要教师自身的主动努力, 这也是课程实施的最大难题,也成为学校教科 研工作的 最大课题,说到底,依旧是如何促进教师理念转变的问题。

二、 为保障教科研理念的转 变和有效落实搭建平台

1.搭建活动平台。学校层面赛课———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赛课活动旨在培养新人,确立教学骨干, 提升教学骨干的学术地位,发挥学科带头人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赛课活动要:①突出专业性。即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要素设计评比内容, 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等。②突出过程性。即注重历练“教学 基本功”、锤炼 “教学策略” 和提炼“教学思想”等重点。③突出导向性。让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和智慧型”教师方向发展,成为“师德高尚、学养深厚、关爱学生、有思想、有个性、有追求”的教师。 ④突出资源性。要求被评为“优 质课”的教师作 教育教学报告,展示教学观点、策略和思想, 供老师们分享。

2.搭建队伍平台。

(1) 两支教育科研 队伍———构成学校科研骨干力量。教学研 究员由教学骨干组成, 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由青年教师组成,两支队伍既是教科研骨干力量,又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教学研究员的亮点是探索课堂教学和承 担教育教学报告会, 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的亮点则是以教学专题探讨为主的“青年沙龙”活动。

(2) 一个考试 评价命题 队伍———炼就过硬的学科专业考试评价命题素质。考试评价命题队 伍由精选各学科有命题经验和能力的教师组成。一方面,磨炼整支队伍,提升成员命题能力。另一方面, 要求队伍成员以研究者的角色, 进入考试评价命题的研究和命制, 提高命题的科学性、针对性, 特别是命题对教学的导向功能, 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教学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学案导学” 课堂教学的落实。

3.搭建课题平台。

(1) 课题的选 题上应突 出问题性, 要立足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 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课题或在立项的总课题方向下设法寻找与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有关的子课题和实际问 题进行研究, 避免“有课题无问题”的现象。

(2)过程上应 突出研修 性 ,即追求过程中教师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让教师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解。

(3) 研究结果 上应突出 成长性,不能只追求论文、比赛等成果形式, 更要看重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使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质量和层次等得到提升。

课改思路的探索实践 篇7

一、分层教学法, 面向全体,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学生因家庭环境、先天因素等的影响, 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接受水平和认知规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 我们要在教学中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 我们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第一, 学生分层。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我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 (包括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以及非智力因素 (如兴趣、爱好等) 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当然, 这三个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第二, 分层备课。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全面把握教材, 以教学大纲为先导, 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从而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 分层授课。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授课, 减缓教学坡度,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 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学有所长。第四, 分类指导。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指导方法, 真正体现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对差生只要求其掌握最基础的理论知识, 对于中生要求在掌握的同时学会理解与运用, 而对于优秀生则要求其将知识进行不断的拓展与延伸, 能理解, 会运用, 会学, 会主动构建知识。

二、问题教学法,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倡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 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带着问题主动求知, 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时, 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主动提问,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提问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主动探究、勤于探索的教学氛围, 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使学生顺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二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效的教学情景,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上要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本的基础上, 积极动脑, 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教师只是适时给予启发与指导。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才是成功的学习, 学生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

三、联系生活,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割断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纯片面地讲授知识, 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这样的教学不仅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不是成功的教学, 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新课程改革提倡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现行教材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 更加注重体现时代特点, 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如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或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问题、时事热点等, 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学习, 这样更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如在教学“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这一内容时, 我从学生所熟悉的上网聊天、各种网络游戏等入手, 提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网络交际的利与弊有哪些, 就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教学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融洽的教学氛围, 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课改思路的探索实践 篇8

本课程是高校工科类等专业中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它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技术进步也很快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紧密相连。因此对本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思考有研究的。

2 本课程的结构与特点

“电气控制技术”先从低压电器的种类与其特性开始讲述;其次为理解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再到分析某机床电气线路的工作过程;最后根据电气控制要求设计出相应的控制线路。

其特点:原理图很多, 文字叙述抽象很专业, 学生很难想象出它的具体实物形象, 且在听课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 不易理解各种电气控制线路与实际情况的对应关系。

“PLC技术”先从PLC的产因与其特性开始讲述;其次为了解PLC基本指令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再到理解梯形图和语句表的含义;最后根据控制要求设计出对应的梯形图。

其特点:以梯形图和指令表为主要内容, 文字叙述很少很简单。其形态都是用简单的图形和字母符号表示, 相对来说比较易学, 但比电气元件符号更抽象。因此学生不知道应将梯形图和指令表与何种实物联系起来, 在学习时总感觉似懂非懂且很抽象。

3 实践教学思路

高专院校的生源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生, 他们基本上无本专业的工作经历, 同时他们的整体基础相对较差, 平常也很少关注或了解电气控制和PLC用于何处。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模式来进行授课, 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以往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 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抽象, 对内容的掌握和实际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因此实践教学是一种很实用很有效的方法。

3.1 在理论中实践

采用多媒体教学是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当然制作或采用一个优秀的课件来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但对本课程来说, 再好的课件都很难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实质性的物理认识, 即认识元件的实际外形与了解其实际工作过程。虽然在课件中可以显示所有实际元件的物理图片, 但对学生来说总感觉这些元件离自己太遥远, 没有直观的印象也不易记住。

因此我在用多媒体讲解《电气控制技术》的理论知识时, 除了解说课件中动画所表示的含义外, 还结合教室中已有的电气产品来给学生讲解其物理特性 (如:各种开关、多媒体设备等) ;在讲解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时便结合教室中用电设备的控制线路来对其进行解说与分析 (如投影仪的控制线路) 。这种理论中带有实际的讲解, 使学生除了对电气控制中的一些物理元件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外, 还让学生有了一个载体来存放所学的理论知识且不易忘记。

另外还让学生知道, 不管在什么场合中电气控制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即让用电设备通电与失电。只是不同的场合使用的用电设备和采用的控制线路不同罢了 (如:吊扇和电动机) 。通过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讲解《PLC技术》的理论知识时, 除了使用多媒体外, 还要求学生将PLC技术中提到的每个抽象元件都对应到所学的电气元件上去, 且让学生知道梯形图和指令是一种表示控制过程的程序, 可用来代替实际的电气控制线路。同时结合教室中用电设备的控制线路进行教学 (如:灯) , 既在不改变灯现有特性的情况下, 在灯和开关之间接入一个PLC, 通过输入不同的控制程序就可以实现灯的不同亮法。此时学生对PLC就不会感到抽象和空洞。

3.2 在验证中实践

在经过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之后, 学生就要进行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此时的实验室是作为第二教室来使用, 这样可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将本课程的知识彻底理解并掌握。

在指导《电气控制技术》的实操时, 将学生分组且每组有同样的电气元器件。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电气控制线路, 将本组的电气元器件有序的连接起来, 并能实现规定的控制要求。起初的困难对学生来说, 就是怎样把控制线路图中, 用符号表示的各类元件的接线端子从给定的实际元件中找出来, 并正确的完成接线。这是理论到实际的关键一步, 这步完成后接下来的操作就非常容易了。为此我就穿梭在每组之间, 为他们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另外学生通过对自己操作结果的观察与思考, 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结合的更好。通过这样系统性的实践, 学生的实操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由控制线路图可以很正确的完成实际接线。

在指导《PLC技术》的实操时, 每组一台PLC、一块演示模板和一台计算机等主要器件。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画出梯形图, 再将它输入到PLC中, 并在PLC对应的接线端子上将给定的演示模板等器件连接好, 最后能通电正确运行满足控制要求。开始的困难对学生来说, 一是怎样用PLC编程软件画出梯形图, 二是如何实现计算机与PLC之间的物理连接和数据传输, 三是如何正确的将演示模板中的开关和演示对象连接在PLC的I/O的接线端子上, 四是如何通电运行PLC。

由于学生对电气线路的连接非常熟悉, 此时PLC与外部元件的接线, 除了几点特别说明外, 其它的操作都很容易。我通过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具体解决, 使其意识到PLC的实质是很简单的并不抽象, 再加上演示对象的运行结果, 使其对PLC有了更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3.3 在实际中实践

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实践验证, 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但这样的实践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学生实践的内容是事先给定的, 是被动的去接受并要求完成的, 这使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作为本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 我让学生自找自定实践考核内容。即学生到校外去找电气控制与PLC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或已经使用的场合在何处 (如:组合交通灯、桥厢电梯等) , 其控制要求与使用条件是什么, 再根据自己观察的实际对象的工作过程, 将其控制要求整理成书面形式, 最后到实验室完成自定的内容。

学生在做自定题目的过程中, 感到很充实很兴奋且主动的展开思考, 同时也感到有些压力。因为其所做的对象是真实的, 且是正在被实际使用的, 其完成的是否正确与实际对象一比较就知道了。此时学生的主动性和刻苦专研性被从分的发挥出来, 积极的从多方面、多渠道去搜集资料, 努力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实践教学的效果

4.1 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不再感到抽象和枯

燥, 且很容易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内容还不易忘记, 并对实际中同类元器件的使用方法不会陌生, 同时感到本课程的实际应用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复杂。

4.2 通过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使用;

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解决实际实践问题的能力。

4.3 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到实际再理论的循环学习, 提升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在给定了同样操作任务的情况下, 学生发现不同的组设计结果是不一样的, 且每组结果都能满足控制要求, 且清楚了同样的控制要求用PLC要比用电气控制更方便, 更快捷。

4.4 通过明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结果。

使学生明确了理论与实际是有区别的, 且实际和理论的表达方式是有差距的。

结束语

对于高专院校来说, 主要是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性人才, 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必需通过实践来实现。因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的, 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的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采用合适的实践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献智.高职《电气控制与PLC》教学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7.[1]李献智.高职《电气控制与PLC》教学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7.

[2]王珂, 魏建玮.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08.[2]王珂, 魏建玮.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08.

上一篇:英语演讲技巧及注意事项下一篇:陈太丘与友期课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