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自主探索学习形式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丰富自主探索学习形式(共7篇)

丰富自主探索学习形式 篇1

内容摘要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它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学习从热热闹闹的“形式”走向“实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当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呢?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做到:

一、改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

二、丰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积极性 学习形式 学习方法 学习理念 自主探究

正文:

新课标以改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为根本,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展各自的潜能和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较以前有较大改观,首先是广大教师重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丰富了,学生“动”了起来。但是,令广大教师困惑的是一部分学生如鱼得水,进展风采,相当一部分学生茫然不知所以。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学习从热热闹闹的“形式”走向“实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自主探究中去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改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

教学是师生双相活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由于学生受以往传统课堂学习观念的影响及各种不合时宜的学习要求的束缚,不管教师怎样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还是放不开。对此我首先从改革课堂学习方式入手,解放学生的思想,打消他们的顾虑,树立其自信心,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个性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自由生长。

1、建立“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为主要特征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的一块绿洲。师生通过真诚交流、平等对话,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一方面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在与教师对话中学习、领悟和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让学生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全部尊严,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对话的愿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双方都进入了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状态,师生的生命价值将得以展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满怀期待地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其人格、承认其差异,想信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而且能够学好数学。第

2、要真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每一个个体作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人看待,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形成“合作互动”的生生关系。合作学习的互动观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强调课堂教学多边互动,动态生成。在生生互动中,首先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第三,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一种平等交谈的权利,这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能使学生在互动中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创新在对话中激活,资源共享,动态生成,师生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师生在课堂中获得共同成长。

我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要求学生:

1.学习是自己的事,态度要积极主动,试着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用眼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动口说一说。

2.大胆提问,提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课堂上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用请示,不用顾虑他人见笑,只要敢说就是成功,请记住,发现问题也是一种水平。

3.学会质疑,不要迷信教材、老师,老师不是圣人,也有出错的时候,用自己的眼光,科学分析、判断,大胆向教材、老师质疑。

4.学会合作,合作是一种能力,是团队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一种能力。聆听是合作的前提,边听边思考,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低估自己的伙伴,遇到难题不妨向伙伴请教。

通过我坚持不懈的倡导,课堂慢慢地“活”起来了,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丰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它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根据这五个特性,我探索总结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三种有效形式:

(一)独立探索式

独立探索式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独立要求。

首先,重视预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组织好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活动。预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奠定听课基础,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明确知识要点,抓住知识重点,思考知识难点,找出知识疑点,从而保证在以后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课前预习也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此,我们在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上,具体要求:一是明确预习目标。每节新授课前都下发一定量的预习思考题,明确每节课的预习的范围和重点,教师对预习内容中的疑难点作适当的启发;二是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边读、边思考、边作笔记,大字慢读,小字快读,重点、关键部分作好记号,养成动笔习惯;三是坚持预习检查督促工作。为防止预习工作形式主义,走过场。教师主动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合理安排好预习时间。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了解了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基本框架,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教师、学生课堂上时间、空间的压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普遍反映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轻松多了。

其次,重视听课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课堂教学,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

才可能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落实到“学”上,把教师主导地位落实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始终围绕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各种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形成。在学生听课这一环节的指导上,我们具体要求:一是围绕教学目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挖掘教材内涵,整合教学内容,把知识点转化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学习活动;二是切实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坚持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说,自己思考,自己归纳,增加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指导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能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相结合,鼓励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敢想敢说的好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是强化课堂的记忆和操练,学习目标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保证学生适度的脑负荷和活动量,使学生注意力充分集中,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实现高效率运转。课堂上,学生眼、耳、脑、手并用,听、说、读、写、思兼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掌握了知识重点,抽象出基本概念,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再次,重视复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活动的作用。“复习是学习之母”,“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通过不同层次的复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回忆和思考所学实施,训练记忆力,可以进一步掌握新知识的逻辑结构,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可以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提高学生理解、复习和整合的能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工作对教学效益提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学生复习巩固方法的指导上,我们的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注意复习的计划性和及时性,安排好课后复习,单元复习,阶段复习的时间和要求,并要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所学的知识能经常得到巩固;二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将知识进行系统化,了解知识体系和地位,并能够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小结;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互帮互学的作用,如同桌互背,优生帮助后进生,形成督促机制。通过加强对学生课后复习工作的指导,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学习习惯明显好转,学习成绩进步明显。

最后,重视作业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消化和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必要的课堂、课后、单元、阶段作业可以及时检查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答题、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我们在学生作业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上:一是作业布置做到少而精,力求使学生多思少写,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二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独立、快节奏、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特别是适应政治学科开卷考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磨练坚强意志,增强学习自信心;三是及时注意信息反馈,学生作业的检测、批改采取教师面批、抽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作用,明确教与学的得与失,及时矫正;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二)活动合作式

活动合作式就是学生之间通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相互合作、交流、促进,达到互通有无、锻炼能力、共同提高之目的。

1、营造合作氛围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良好的合作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精神上受到鼓舞,思维会更加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尤其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学生用教师提供的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文件夹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

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教师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培养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教师安排了“比较10粒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活动。活动前,教师问学生,一个人可不可以完成这一活动。学生肯定地说:可以。于是老师请学生来说说具体的操作过程。学生介绍:一个人拿着10粒栗子跑到二楼,把它们分别从2楼掉下来,然后跑下楼,找到10粒栗子,再用皮带尺测出栗子滚动的距离。这位学生话还未说完,下面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想我们小组四人合作来完成这个活动就方便多了,可以这样做,一个人在楼上把栗子掉下来,二个人在下面测量,一个人做记录。这一意见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这一小小的插曲虽然化了些时间,却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

3、创建合作小组

原有的实验小组都是由座位前后的四人组成,座位的编排往往是以学生的高矮搭配而成。这样的编排对开展小组活动虽然方便,但不利于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我们注意了结构的合理性,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进行分组。这样做不但有利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另外,还要注意组内分工的合理性。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4、培养合作技能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出现不知道怎样合作,或不善于合作。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首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解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有些学生则是不敢表达,顾虑自己的发言是不是正确,会不会受到同学的笑话。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克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把自己想说的内容告诉大家。其次,在合作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倾听别人就是尊重别人,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在交流中要学会“你讲的话我愿意听。”“出现意见分歧时,讲清自己观点的理由,保留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有礼貌地向同学提出问题,如何耐心等候发言等等。最后,在合作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学会相互信任,团结互助。在合作活动中相互信任,是合作成功的基础,让每一位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合作小组的同伴学习负责,使他们坚信他们是“荣辱与共”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会正确运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混合物。这就需要过滤操作中互相合作,才不会出错。在这个实验操作中,我们看到由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配合默契,实验做得相当成功。

他们也获得了合作的乐趣,尝到了合作的甜头。

(三)问题探究式

发现问题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得重要性。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寻找发现问题的方法、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权利,对学生的提问及时点评,适时鼓励、赞赏,增强提问题的自信心,指责、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要坚决摒弃。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教师故意指出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不会营生、间或偷窃造成的。学生经过学习、思考、探索,认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经过争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2、探索提问题的方法、途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均不同,那么提问题的方法、途径就五彩纷呈,这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

3、提示点拨。教学中,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疑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着重“提示点拨”呢?我们认为,教师的提示点拨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要“点”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拨”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教师的提示点拨还需要把握好“度”。例如,我们在学习《生命的意义》时,一开始,学生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认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立即给予提示,介绍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对作者、作品及背景有所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怀着崇敬仰慕之情,学习这篇课文。当学生学到对人生极其严肃思考而富有深刻哲理的名言时,教师须给予点拨、分析、讨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含义。当然,分析提示、引导点拨应适宜,注意把握好“度”。

总之,质疑的方法是无止境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质疑问题的潜能,及时分析、讲评,不断总结、积累。

丰富自主探索学习形式 篇2

一、构建高中政治自主学习课堂的必要性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有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只有学习者自身积极的主动的活动,使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与知识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起本质联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二是学习者的选择性得到了实现。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对社会,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化个人,有利于给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对个体,自主学习有利于弥补个体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自主学习也是发展天才能力的需要,自主学习为个体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有利于学习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以往政治课教学的弊端

1.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高中政治教师只要求学生记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联系社会实际的重大事件,忽视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典型的重知识灌输,轻技能训练。

2.重知识接受,轻探究发现。忽视了对其中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其深层次的原因,没有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创新精神。

3.长期以来,在高中政治课片面强调教师的教,教师对学生看什么书、做什么题目、如何复习都做了统筹安排。学生不敢发表与答案不同的看法,学生在教师圈定内活动。这是十足的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单边主义,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被剥夺,因而使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参与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

由此可见,高中政治教学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要解决这一普遍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学习课堂模式。

二、高中政治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呈现方式探索

自主学习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精妙安排环节,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设置疑问、民谣、音乐、故事、图片等多种情境实施。例如,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时候,我先播放图片“逗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火箭蛋”,先营造一种快乐的课堂氛围,接着就提出以下问题:“这些图片的名称代表什么意思?”在同学们回答后,我再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商品价格飞速上涨的?”从而导出课题“影响价格的因素”。这样就可以在快乐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引导自学,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必去做。但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交流研讨,确立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案,课前对导学案进行详尽的设计。在导学案中,我设计了导学目标、自主预习、问题探究、探究结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六大环节,用以引导、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三)师生互动,探讨释难

这一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释难,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共同探讨。这一过程主要结合导学案的“问题探究”环节,利用导学案中的探究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中,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者解决不完善的问题,还要适当提示讲解,充当共同学习参与者。

(四)巩固提高,区别练习

巩固提高关键在练,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与记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加深理解所学的重、难点。练、记也有个科学性问题。练,要精、要到位、要举一反三。记,必须防止死记硬背,可采用数字记忆、列表记忆等。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生硬地记住了某些基础知识,但是不会运用;也有些同学理解了,也会运用,但记不住书上的话。如我在讲《信用卡、支票和外汇》这一课时,带领同学们记忆“如何判断汇率的升降”时,有30%以上的同学记住了书上的“如果用100单位的外币能换取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外汇汇率降低”,他们遇到实际问题就发蒙,不会解决。但是另外一半的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记不住这句话。我觉得实际运用比死记硬背重要得多,所以这部分学生我就要求会用就行了。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实现了情感交融、知识技能、实践探索的和谐统一,让“主导”与“主体”、“教”与“学”有机地统一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虽然,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新尝试,但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切入点。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深入探讨,在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检验,以完善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使其在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自主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丰富学习形式,构建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独学;对学;群学

传统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听,不同的学生给的是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地方,统一的内容,是“统一学”。而高效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更多的是学生个体学,是合作探究的群体学,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层次的内容,提出不同的疑问。同样,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形式,可以用“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从而最大化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一、独学

独学是指基于学生自身的独立学习,是借助自己的所学知识、已有经验、体验和现有学习资源,进行感知、选择、处理信息等的知识建构,并从中获取所得和发现未知问题。使用导学案后,导学单给每个学生都提出了任务,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独立学习和思考,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学习的主角。独学可以真正让课堂静下来,静静地学习,静静地思考,少了热闹,却多了更多的思维碰撞。独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我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独学是对学群学的基础。

二、对学

对学是指学习小组内同质学生的合作学习,就是一对一地交流学习,就是结对子学习,就是互相帮助的学习。对学体现的是同层次学生根据独学有关问题的交流、讨论,即“兵教兵”。对学,先要要求学生对独学内容进行质疑求证、收获分享,对子间要相互检查,并整理完善所学内容。交流的问题主要包括独学成果的分享,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独学未能解决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群学

群学指学习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学习对子”(异质结对)间的帮扶学习。群學在高效课堂上一般安排在独学或同质学生的对学环节之后。群学体现的是整个小组同学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交流,交流的问题主要包括小组学习成果的分享、小组共同关注的焦点性的问题、共性度高的疑难问题,此外,还有综合实践类活动任务的合作等。群学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高效的课堂学习是独学、对学和群学的结合,只有丰富学习形式,有效地落实独学和群学,才能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充分理解,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保证学生独立的认知发散,最大化地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丰富自主探索学习形式 篇4

提交者: 王占利(提交时间: 2011-7-29 14:38:19)答题内容:

一、我认为教师要把握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以下原则:

1、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应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确立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目标。依据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确定创设空间的起点和调控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育教学。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应遵循尊重主体的原则。把创设自主学习空间的过程建立在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基本上,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3、创设自主学习空间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无论是时间的规限,空间的调控,行为的优化都应为满足学生主体的发展创设条件。

4、创设自主学习空间要重点关注学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科学地调控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设计的调整,力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和谐。

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

1、把握起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其起点是因人因班而异的,它需要三方面的落实:一是摸清起点。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把握创设空间的起点水平。二是寻找差异。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掌握学生的需求水平。三是协调资源。依据把握的起点与需求水平,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难点,学具、媒体、创设空间的序列及行为方式。

2、同步开发。智力和能力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部起因,具有相对稳定性;情感和态度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可变动因,是学习的能量来源。要促使学生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必须使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调动和帮助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同时还应把握:自主学习的环境必须具备相宜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期待,有利于人际互动的空间距离和情境氛围,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期望。自主学习的时间要与教学目的及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相一致,视学生的需要调节自主学习的时间分配。自主学习的任务必须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相适宜,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按教师的设计布置,也可由学生按需提出,教师给予指点、指导。自主学习的指导是根据学生尝试学习的阶段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要求。处于模仿阶段,学生只要按照要求做即可,只要“像”,就给予肯定;在尝试阶段,允许学生犯错,不求完全的中规中矩。自主学习的评价应注重给予学生参照的效标,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在参照标准的导向下理解学习的“摹本”,感受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3、调控过程。自主学习空间是由相关的教学时间,教学情境和行为方式来加以凸现的,它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感知与实践过程。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方式,调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兴趣与需要。其创设的形式、手段和方法须努力体现或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1)思维联想的空间。借助于直观、形象、动态变化的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境和思维想象的潜能,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大胆地类比、联想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展独立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空间。

(2)自主选择的空间。着眼于尊重差异,差异发展,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习可能的基础上,通过模仿、试悟、尝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智水平,完成学习的任务的要求和条件,自己既有的知识、特长,自己取舍感知的形式和表达的方式;自主地选择问题、选择作业、选择合作对象。

(3)多边互动的空间。淡化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单向权威关系,形成以小组学习为主,学生合作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结构。期间,教师以指导者或辅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获得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并通过合作活动内化为自己所具有的自主能力,提高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4)多元评价的空间。根据多元的教学目标,通过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下面的肯定。可考虑把单纯的评价结果与评价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和参与讨论程度的评价。把鼓励个人间竞争的评价向面向小组的合作性评价途径的多边化和评价结果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把渗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就自己的学习结果作评价。

4、隐蔽权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要求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子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行为融入并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智力、情感、行为的积极参与,使自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资源,为学生所利用和服务。它的表现是:其一,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给予充分信任,坚信学生有能力自主地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和进行自我评价。其二,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独立地、自主地思考,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方向作出选择,自己解决问题和自主地表达思想。其三,努力从自身的经验中,从书本或其它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讯,创设学习情境,营造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在参与学生的活动中,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地倾听,引发学生间的相互感染,主动与学生交流彼此间的感情和思想,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操作要点及其要求

1、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为调动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对学生富有激励的教学环境,通过对学生桌椅的合理设置,教学环境的动态布置,学习器具的多元配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和生生之间交互活动提供方便和条件。为此,学生的桌椅打破了排排从地的常规固定的设置,而是根据教学任务或活动需要,予以灵活多变的排列组合,没有固定讲台,整个教室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教室的墙面布置,遵循童化----动化---自主化的要求,改变单纯地以校训、格言、光荣榜等内容的配置,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主、自动的需要。同时,在教室的三个角设置了语言学习区、数学学习区、和外语学习区等专栏。学习区内学习资源的配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的阶段要求,根据阶段学习任务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及时加以调整,以适应不同教学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2、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的设计不仅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既注重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其自主发展的可能,使之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目标 的设计则体现渐进性,即按照学生学习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有层次地揭示学习行为从低给水平向高级水平不断发展的内在有序性。教学目标 的设计应体现差异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和达标的可能自主地选择目标,把握达标的过程,评价达标的结果。同时,教学目标 的设计还应体现可观测性,课时教学目标 不仅应当适度集中,重点、难点明确,而且要求对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陈述明确、具体,即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应以他所能完成的行为来表述,说明借助于哪些行为产生的条件去做什么、说什么,并能以此为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3、优化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较为直观,易于把握,外显的操作行为是可观、可测的。它与教学空间的拓展及其质量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关。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相比,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决定的作用。

(1)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掌握好提问时机,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旧知识向新知识发展的“转折点”上,提出问题。并应注意符合以下要求:

①激发兴趣。在问题设计的内容上紧密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实践体验、媒体信息,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这里所指的“适度”,一是问题的内容有助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能激起各类学生的主动投入,形成一种“需要的推动”。二是符合儿童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要求,有利于借助回忆或想象再现事物形象的认知特点。三是具有一定的情趣和意象,易为学生的视觉、听觉所感知。四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其要求,变换问题的提法,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和兴趣。例如:教《愚公移山》,可以先运用多媒体制作的flash画面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讲述“诗仙”李白小时候的故事——“铁杵成针”(故事略),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 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板书课题)

②启发思维。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与之相关的情境创设相结合,在观察和感受相关情境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热烈的学习情绪。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处,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惑处。③面向全体。即在提问时注意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分配。首先是面对全体学生提问,细心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其次,将不同要求的问题指定理解能力或表述能力不同的学生回答,让中、差等生优先回答;第三是不只提问少数几个理解或反应快、表达得好的学生,尤其是在提问的引入、陈述和指导阶段,认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

(2)活动的创设与引导。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在强调实践活动过程 的同时,更注重教师的创设与指导,通过设计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来实现。教师创设活动方案应做到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需要,在分组学习中,应着重注重以下几点:

①准备。教师从课时思维训练的主要教学目标 入手,明确初步学习的任务,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在适应和熟悉要求的基础上为参与分组学习作好准备。教师在与学生个体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达标的可能及其需要,把握好分组学习的时间、重点帮助的对象及指导干预的问题。

②展开。即学生开始分组学习。首先,教师借助于投影或小黑板显示进一步学习的任务和小组讨论的要求。其次,教师在充分了解各组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预期的前提下,重点介入具有差异的两个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尝试归纳、学会质疑、学会陈述个人的见解、学会评价他人的方法和合作处理的技能。此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把握好心态,注意即时收集和整合反馈手信息。

③交流。我们主张先组内交流,初一年级的,可由组内学生各抒已见,然后由组长归纳;也可由某个学生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在倾听、质疑的基础上给予补充修正。初二、三年级的,也可由组内学生尝试以“教师”或学生的不同角色相互教、学、问、答,围绕问题,各抒已见,轮流归纳并代表小组交流。此外,有时还可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感情和把握所学到的知识。

(3)练习的指导与评价。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个性各异的学生,由此决定了每个学生在发展的速度、需要及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练习指导,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评价形式。

首先是练习的指导,应把练习视作检视达标的一种手段,讲授或问答结束,可以单独或结合分组学习立即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一般此类练习的要求以面向全体为主。

而此类练习应分阶段进行。将围绕达标设计的练习分散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每次少量地呈现,注意其渐进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阶梯式上升,给学生以适度选择的空间。同时组织分不同水平的变式练习。即练习题的设计兼顾各类学生发展的实际,即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又有面向学习困难学生的准备题,还有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题。此类练习的要求应富有弹性,可以配合分组学习,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自主独立地完成。

学习评价是推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做到:把评价转为一种期待。在实践中,我们坚持运用“无错原则”,把评价落实在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上。

倡导延迟评价。课堂中,我们采取延长等待时间,使“成功”者有足够的时间进一步思考、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暂时“不成功”的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求合适的答案。其间,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的“幼稚”,耐心安抚,注意倾听。对于一时思路不畅的学生,教师也给予适当的提示,努力使时间由压力转化为张力。

用好演讲形式,丰富德育载体 篇5

三年的演讲,可以影响一生,应该毋庸置疑。

行政领导每周一升旗仪式轮流专题演讲,全体教师每日上午课间操轮流专题演讲,各班学生代表每日下午大课间活动轮流专题演讲,成为学校一道德育管理的亮丽风景。它犹如每日营养大餐伴随着学生三年的成长,犹如汩汩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难怪有的学生会对因下雨而取消的演讲惋惜,更有学生建议:雨天的演讲应照常在校园广播中进行。

演讲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巧,它更是一种教育、一种熏陶。演讲者在规定的场合,特定的时境,针对特别的话题,面对几千名师生,抒发感情,阐述要旨,通过有声语言、身体语言、主体形象宣传和发表自己的主张,感召听众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影响、说服、感染他人的目的。

我校十分注重利用演讲形式,做到学生讲,老师讲,领导讲;天天讲,周周讲,月月讲;讲理念,讲理想,讲生命,讲奋斗;讲理解,讲宽容;讲文化,讲习惯;讲竞争,讲自信;讲关爱,讲感恩;讲科学,讲文学;讲时事,讲校事;讲他人,讲自己……每一次的演讲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都是一次生动的德育体验。曾有学生在反馈意见上说:“每听一次演讲,都是一次灵魂上的洗涤,当我惘然时,它令我豁然开朗;当我彷徨时,它为我指点迷津;当我愁苦时,它为我解开心结。”“讲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样的告戒与提醒,既让我们感到震动,也让我们感到亲近。”“每日一讲,篇篇都是佳作,富有哲理的故事,感人的榜样,形象的语言,优美的语句,鲜明的主题,荡气回肠的开头与结尾,使我感染、羡慕,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就是这样的演讲,每学期都会由学生、老师评分评奖。三年的演讲,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提高着他们的写作水平与欣赏水平,这一点我坚信无疑,因为:

1、它是一种宏扬正义,宏扬道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政教德育条线根据每学期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教育主题,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演讲人选、演讲主题,提前一周审核演讲内容,然后在特定的时间里,由富有表演天赋的演讲者们引经据典、抛砖引玉、慷慨陈词,不知不觉中听讲者在聆听、理解、体会演讲者的观点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雅克·德洛尔说:面对未来的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要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每时每刻都受到最大限度的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21世纪的拥有较强自主能力,判断能力;拥有较强使命感与责任感;成为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所有才能;成为会生存、会认知、会做事、会共处的一代骄子,创设这样的教育方式堪称杰作。

2、它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的交流方式。

在实验中学,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每位师生都可以是聆听者,也随时可变身为演讲者。人们常说“人生能遇到一位好老师足矣”,可是在这样一批演讲队伍中,会有一群好老师。他们在演讲的这一刻,将思想和才华随着他们的声音语言,肢体语言流淌出来,汇成河流,汇成歌,打动和敲击学生待成熟、待开发的心灵。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着:“每日一讲听了一天又一天,每天都好像在与知识面对面,在与人生面对面。老师几分钟的演讲,胜过我自己去读一本本厚厚的书,小故事中蕴涵的大道理,使我终身受益,每一个活生生的成功成才之例,使我由衷敬佩。今后我也会鼓足勇气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3、它是一个最大信息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育渠道。

有一句话说得好:对于一条路太熟悉,往往会忽略了其他路径的存在。人人都知道,单一的缺乏信息量的教育对学生是很不利,但每日一讲就不同了,每日一讲的准备者面对大量信息,精取巧舍,各具特色,不同的思维路径,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对学生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信息格局。这对于听讲者来说,除了单位时间里获取了最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之外,更接受到了一种不断变化、更新的信息动态过程。尤其是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认识成果不断涌现,作为向学生传达信息任重而道远的教育者不能视而不见,每日一讲就恰到好处地形成了一条开拓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思路,架设信息桥梁,让学生领略精彩世界的渠道。

4、它是一条启发学生思考的自律教育之路。

以学定教,丰富小学音乐教学形式 篇6

摘 要: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宰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师要立足学情设置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等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从而在情感上获得熏陶,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学生主体 小学音乐 创设情境 问题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生成对音乐的无尽热爱,并在情感态度上得到升华。音乐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于精神层次而言是一种无形的熏陶,小学时期是一个培养情感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在立足学情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

一、立足学情,准确预设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创设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设置分层教学目标,要做到以学情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生本理念的一个重要践行途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不同,而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教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做到教学统一,方可使教育得到发展。

例如,在小学音乐《牧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于有点音乐基础的学生,可以设置简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地搜集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在自主聆听的基础上,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对音乐有着一定感悟能力的学生而言,则可以设置:“在歌唱和欣赏的综合性活动中,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歌声与形体动作,表达出自己的音乐感受。”而对于音乐情感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创造性的音乐实践,可以情感饱满地演唱《牧歌》。”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师要密切地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故而,教学目标也要建立在对学生已经了解的基础上,不管是音乐素养还是音乐技能水平,教师都要了然于胸。

二、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音乐情感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内心潜藏着巨大的能量,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音乐情感的第一步,生动的、恰当的情境对学生欣赏作品意义非凡,这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兴趣的激发下与作品中的内容、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情境创设对学生整节课的情感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故乡恋情》一课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便可以采取情境创设法,激发学生体味作品中浓浓的恋乡情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静夜思》来作为导入语,这样既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又可以将学生的情感迅速地带入思乡的情绪中。因为《静夜思》是每个学生都熟知的古诗,他们熟悉的便是最好的,熟悉的知识是学生产生自信的源泉,教师可以安排为这首故事配乐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故乡恋情》中情感的把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进行朗诵,在朗诵后再进行配乐的活动,选择三首旋律上存在差异性的曲子来培养学生的思乡情感,让学生在《乒乓变奏曲》《化装舞会》《故乡恋情》三个音乐片断中选择最适合给《静夜思》做背景音乐,学生的主人公意识以及课堂积极性迅速地被调动起来,很快就会将思乡曲定为背景音乐,这便是学生的情感初步体验。这样的体验是靠教师创设情境来实现的,让学生在思乡曲的音乐下诵读诗歌,别有韵味。

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有效的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还可以使学生在思乡的情感氛围中开启整堂课的学习征程,学生伴随着背景音乐诵读,既是对作品情感的领悟,又是对情感的一种综合体验,确定了学生的情感指向,在情感初次体验中收获满满的感动。

三、立足学情,精心巧妙设计“疑难点”

问题永远是学生思考的动力,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立足于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实际,在他们强烈好奇心的支配下去思考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设疑的形式,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飞驰的雄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设置疑问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音乐中蕴含的雄鹰气质。首先教师创设一种感受型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是关于雄鹰的,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感受音乐中昂扬的激情,尽情地想象那种驰骋在天空中纵情的感受,你是不是因此感觉到一种洒脱和自由的情怀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立即产生了种种想象,在小组间进行交流探讨,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滔滔不绝讲述那种遨游天际的美妙感受,还有的同学回忆起了自己放风筝时的情境,对音乐产生了极其美好的感受,进而教师再继续发问:“这首歌曲中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积极的、昂扬的。由此,学生对作品便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同学们,愿意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愿意做一只飞驰的雄鹰还是做一只小小的麻雀?”这个问题的提出,便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作出了恰当的引导,每个学生都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了新的展望。由此在问题的层层布置下,学生将作品中蕴藏的情感逐渐地把握,自己也升腾起对人生的无限向往。

逻辑性很强的连续发问,不仅会使学生对歌曲中蕴藏着深刻情感有一定的把握,而且还使自身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以情动人,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小学生是纯真的,他们很容易被情绪感染。弗德雷里克?柏辽兹曾经说过:“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的魅力,只有学生动了情,才能使课堂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对音乐知识结构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鉴赏力提升的内容,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创新点,以情动人,以情促赏。

例如,在《小白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在学生赏析这首曲子的时候,为学生提供环境,找出其中令学生融入情感的动情点,比如在开始欣赏曲子之前,便向学生介绍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残害贫农的景象,让学生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现状,进而使学生在强大的视听阵容中,走进那段悲欢离合的历史,这就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情点,除此之外笔者还安排了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作品的内容。这样不仅使欣赏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还能使学生在动作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内容的感情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欣赏乐曲,使之感受乐曲中旧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相信学生定会被音乐中凄凉哀怨的情感所感染,故而也会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认同感,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动之以情”的教学策略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激发的有效策略,也是最佳的切入点,在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的前提下,挖掘教学中的动情点,使学生在音乐的欣赏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使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总之,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音乐内在的情感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课堂中体会情感,创设情境、巧妙设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深刻地感受音乐的内在美,产生音乐审美情趣,增强对音乐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璐.浅谈中小学音乐课模式的创新[J].江西教育;2011(27).[2]刘晓艺.用音乐陶冶孩子情操[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3]李凤杰.小议小学音乐快乐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小学);2015(02).(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丰富自主探索学习形式 篇7

一、乐理内容与语言的结合

众所周知,乐理教学最关键的元素在于音乐的节奏与节拍。而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或节拍唯有通过语言教学,所以作为幼师乐理教师,在实际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节奏与语言的结合,使乐理教学变得朗朗上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来模仿生活中的声音进而歌曲编配中的典型节奏,还能借助古诗词、儿歌或童谣等相应的节奏类型,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节奏所包含的韵律以及百变的特点。就以水果为例,教师可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类型,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事先为学生说明,将梨子比作X四分音符节奏,将苹果比作XX八分音符节奏,将火龙果比作十六后八的音符节奏型,然后通过看图,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节奏类型。

再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编排口诀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简单的音乐符号,不仅能形象化枯燥的乐理知识,还有利于加深学生记忆。如在学习苍南民歌《童诗》时,民歌中便包含着倚音、延长音、波音、连音记号等多种音乐类型。针对这样的乐理类型,教师便可通过编口诀的方式加深学生记忆。如将“倚音记号”编排为:姑娘、姑娘爱打扮,头上总有花鸟攀;音值低、音值短、不跟风来不显眼;“延音记号”则可编排为:小孩生来长得俊,殷桃小嘴大眼睛,生在顶上延歌唱,两音之间音就停;针对“连线记号”可采用如下口诀:波浪弯弯像小桥,长短有致大小全,虽然不能过车马,但有歌声飞过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便掌握了这些记号所代表的内容,其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二、乐理内容与图画的结合

音乐虽不具备一定的语义性与可视性,然而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只要音乐一响起,人们的脑海中便浮现出相应的线条。因此,老师应该准确把握住这一特点,让原本枯燥生硬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进行“音符”的相关内容教学时,若采用传统板书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虽能在课堂中牢记乐符的相关知识,在面对习题是却显得不知所措,这是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的原因所造成。对此,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通过使用图案与音符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从而探索出音符之间的时值关系。

再例如: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事先为学生说明,采用一个鸡蛋的图片来代表全音符;长出芽的鸡蛋来代表二分音符;长出芽的黑色鸡蛋代表四分音符;长出芽和叶子的鸡蛋则代表八分音符。随后的教学,教师可采用图案搭配童话故事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对照教师之前的说明找出图片与音乐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完成节拍与小节数的创作节奏组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牢牢掌握乐符的相关知识,探索乐理各大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还更加深刻的记忆其中运用的变化情况。

三、乐理内容与动作的结合

幼师的乐理教学内容中通常会涉及到一些简单的曲式结构,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采取分析谱例或听音乐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出现接受后便遗忘的现象。然而,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音乐,其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感受音乐,还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率。

总之,奥尔夫教学法之所以能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正是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民族化”的特点。因此,作为幼师乐理教师,应积极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合理引进课堂,让幼儿更加喜欢音乐,愿意融入音乐世界,全心全意地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钱丽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师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2,19:42-44.

[2]季晓丽.探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师音乐教学中的研究[J].新课程(教师版),2013,02.

上一篇:黑人日下一篇:首饰店三八妇女节促销的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