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精选8篇)

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 篇1

本文结合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这类教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良好的科研素质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保证基础性实验操作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主要是在于培养学生认知一般的有机化学实验的原理和知识、熟悉相应的有机化学实验仪器操作和进行一些简单的有机合成;对于学生方面的要求,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积累实验经验,为以后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提出的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建立在传统有机化学教学基础上,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需熟悉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原理及特点、实验方案及设计要求、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因此,实验前必须作好预备工作。在选择基础实验项目时,不需要单独开设基本操作实验,而是将实验操作直接融入基础性实验中,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直接体会规范的操作,而且在实验中出现错误也能及时纠正。

二、增加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

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增加自主设计型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有机实验实际情况而给出题目、达到的目标以及主要方法等,同时也要提醒设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选择,不但要重视合成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的思路以及对结果的分析手段,因而学生得到的是对实验项目的全方位理解。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并设计实验方案自己主动查阅文献资料,然后将所查阅到的相关文献和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将乙酸丁酯的制备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与教材不同的合成路线,在该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建议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在自主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同学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能够完成相应的有机化学实验,但是仍有少数同学未能够合成出目标产物,因此,他们需要对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找出相关原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提高了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并对其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此外,自主设计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自主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环节,也为他们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在前面自主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基础上,将教师科研项目融入设计性实验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项目通常是一个交叉学科,往往会涉及多个方向,因此,将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对于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方面可涉及其他学科与有机化学相联系的综合性问题,如核磁共振技术、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等。教师在给出课题方面应对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该有适度的把握,如果设计的课题太难,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于简单的课题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设计难度适中的课题,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设计,这样也有利于在实验中出现问题后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导。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要积极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对整个实验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调研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由于有机化学实验通常需要多个步骤来实现,因此学生可以采取团队合作,有效分工的方法。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一起讨论,各抒己见,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实验方案和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还能从中提出新问题,拓宽思维,为今后从事独立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中,有利于改善教与学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并把学生引入真实的科研环境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切身的体验与思考,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增加合作与讨论部分

当学生参与到教师课题当中后,会遇到各种各样具体的实际问题,比如,实验条件的摸索,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的手段,表征仪器的使用等,这些都是从课本中难以学到的。因此,在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多与周围同学和教师探讨实验进展与遇到的难题,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也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课堂课程,对从事相同项目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及时帮助和督促他们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 篇2

一、揭题触疑, 激起探究之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的窗口。有的课题说明体裁, 有的总领全文, 有的点明主旨, 有的表达作者情感, 还有的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学文伊始, 我们可以用谈话、看图、猜谜语、听音乐、做实验等有效的方法来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学生读题后,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些什么?文章会写些什么?课题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用抓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对课题进行分析, 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疑问。如教学《草船借箭》时, 导入课题后, 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 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 使曹操损失了10万枝箭, 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这时教师没有马上给予反驳, 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的想法不无道理, 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呢?这样, 通过剖析课题, 触发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 学生就能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去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二、初读质疑, 铺设探究之路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问题性”特征, 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贯穿始终, 从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 又带出更多新问题的一种文本解读活动。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激情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走向教师, 向教师求教, 而不是教师带着已准备好的对文本的理解走向学生, 把结果讲给学生听。因此, 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潜心感知, 使他们真正走进文本中, 用审视的、探索的、怀疑的眼光认真思考, 上下求索, 于无问题处读出“问题”, 于有问题处读出“更多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不同, 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他们可以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上去发现, 可以从文本的思想内容上去发现, 可以从文本的思想倾向上发现, 可以从文本的表现形式上去发现。“问题”越读越多, 便是真正的读懂。否则, 没有问题便是最大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集中精力, 灵活地将问题进行科学分类, 使问题解决过程条理清楚。如《放飞蜻蜓》一课, 在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勾画生字词, 解决生僻字、生字的读音, 再借助工具书或同桌互帮互学等办法弄懂部分词语, 教师再加予抽查, 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收获加予汇报, 汇报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人物、词句……只要是学生愿意说的都可以让他们说, 教师则通过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的读书情况加以把握, 然后让学生大胆质疑, 充分质疑。学生提出疑问后,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再提出一些共性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相机引导对问题进行梳理, 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并把问题板书出来。

三、细读解疑, 体验探究之乐

发现问题是为了分析解决问题, 否则发现的问题便失去了实际意义。探究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手段, 探究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自主探究;可以合作探究;可以查阅工具书、文献资料;也可以利用网络、影视;可以观察访问, 也可以实地考察;可以及时探究, 也可以相机探究。教师要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 给全班同学创设自由对话、答辩、争论的空间, 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起他们积极思维的火花。与此同时, 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及其见解, 相机解决他们提出的新问题, 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 适时点拨, 推波助澜,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使探究过程不断深入。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各种观点的碰撞之中进行分析比较, 概括归纳, 吸收各种观点的合理之处, 找出各种观点的疏漏之处, 进而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看法, 找出众峰之中的“新峰”或“高峰”。如《一夜的工作》中, 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 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 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 学生提出了疑问:“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教学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 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 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 既然是两个人的, 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 可把“好像”去掉, 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 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 如果去掉“好像”, 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 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 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 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 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 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 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

四、赏读悟疑, 砺炼探究之果

学生通过细读课文, 解决了课文中的部分疑问, 但学生这时对文本的理解是粗浅的、零散的、表面的, 教师应该采用感情朗读全文、听录音、看课件、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故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等方式,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回味、感知, 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 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如教学《夜宿山寺》时, 在学生理解了诗句意思后, 教师可借助插图,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体会山势之高峻, 山寺之危耸, 以及夜间环境之清幽。另一方面, 要凭借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换角度思考和多元化思考。如教学《西门豹》后, 可以拓展:如果西门豹不用这种办法, 还可采用哪些方法?试比较哪一种方法好?说说理由, 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又如学了《圆明园的毁灭》后, 可围绕“要不要修复圆明园”的问题, 在充分思考和品读全文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拓宽认识, 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 学生就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 把握文章的主旨, 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五、课外探疑, 拓宽探究之源

对中职语文课陶冶性教学的探索 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 陶冶性教学 特点 实施策略

1 中职语文课陶冶性教学的特点

1.1基础性

对中职院校而言,大多数学生是在中考后由于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好有坏,甚至有的学生连小学和初中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都没掌握。因此,中职语文课陶冶性教学应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培养,即强调中职语文课陶冶性教学的基础性,将基础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并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以帮助学生“恶补”。

1.2服务性

近年来,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中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课程的传授,而渐渐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陶冶性教学应充分展示出服务于教育的宗旨,积极寻找语文与其他专业课的结合点,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了《威尼斯商人》之后,教师可以让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对威尼斯的景点进行简介,并写出其中一个景点的解说词。通过这种结合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系,避免学生内心产生语文课与专业课无关的错误思想。

1.3人文性

中职语文课陶冶性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有利于人文教育的实施。在中职院校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这类学生如果教育不好,就很可能对社会的和谐造成不利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高中落选才进入中职院校求学,因此心理难免会自卑,缺乏上进心。此外,在中职毕业以后,学生马上就会走进社会就业,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难以真正明辨是非。对这些学生而言,陶冶性教学的人文特点能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增加社会责任感,懂得爱岗敬业,也就是说中职语文课陶冶性教学人文性的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 中职语文课如何实施陶冶性教学

2.1利用诵读实施陶冶性教学

不论是教学还是学习,诵读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中,诵读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中职院校可以利用诵读实施陶冶性教学,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感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在实施陶冶性诵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诵读,克服自卑心理,避免羞涩;例如,在阅读《雨巷》这首诗的时候,可以给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刺激学生与这首诗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首诗。另外,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诵读的机会,并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对诵读产生兴趣,尤其在学习到诗词部分的时候,充分的阅读能够减少学生对诗词的抵触心理。

2.2利用解读文本实施陶冶性教学

文本是语文教材中的精华所在,中职语文课陶冶性教学可以利用解读文本来实施,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领学生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此首先,教师应以适合文本的情境引入新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到《认识父亲》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带给学生一个问题:“在你眼中,你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充分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之后,老师再带领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加理解这篇课文所带给自己的东西了。其次,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认识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把握人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中职学生与高中或高职学生不同,很多学生年龄尚小但又即将面临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所以老师应当针对这一点来带领学生们进行学习。例如,在学到口语交际这一单元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展示给学生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让学生了解说话的魅力。

2.3利用校园文化实施陶冶性教学

在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应充分开发各种资源,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对语文教学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通过让学生参加校园活动,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使语文能力不断提高。例如,成立读书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场所,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使自身的人格受到陶冶。此外,班级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让学生诵读陶冶性教学的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朗诵水平的提高,而且能让学生通过诵读优美的诗歌感悟美、丰富情感。

3 结语

在教学日益功利化的时代,语文教学即将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为了改变这一局势,中职教育应从自身入手,加强语文课陶冶性教学,让语文教学发挥出真正的意义,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宝耕. 浅析中职语文在相关职业情景中的应用性[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过程性考核教学方法质量探索提升 篇4

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增加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过程性教学是xx世纪xx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教育范式,其关注学习过程,价值取向为目标与过程并重,目标内化于过程并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在过程性教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催生了对学习效果评价更为科学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目的是将学业成绩考核和教学方法的重点从当前的“知识传授”向“素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的方向转变,将课程评价的主要思想运用于学生课程学习整个过程中,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其建设核心是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内外结合的、相对开放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整合,以加大对学生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的工科课程为例,对过程性考核教学方法中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索研究。

1结合线上平台实施过程性考核的优势

工科课程多数为新兴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且在不断发展中的课程,如何使学生充分理解课程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科研工作以及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是本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目前多数采用的“单一模式”的过程性考核,即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分配得到最终成绩,且平时成绩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出勤率和课后作业上。高校本科生课程考核中,考试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式,考试的平均权重为xx.x%。“单一模式”过程性考核的弊端是,学生成绩反馈不够及时,个体学习效果的区分度不够大,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表面,知识无法联系科研、生活实际,学用脱节,考前突击背书的情况仍然存在。长此以往,使过程性考核教学模式最终流于形式主义。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寻求转变。以面向大一的工科课程为例,从xxxx年开始采用实体课堂与线上毕博平台相结合,进行过程性考核教学模式尝试。毕博平台根据不同学生在线上过程性考核时的成绩数据,体现出学习成果的差异性,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阶段性成绩,从而营造出“紧张”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通过实时成绩分析,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而线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带到线下,进行面对面研讨交流,最终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时,为保证考核顺利实施,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过程的节奏,对课程的教学过程有合理的规划,确定每一个项目的实施时间,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并提前通知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该模式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案

针对工科专业学习的特点,在大一学生的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全程紧张”之教学理念,即针对高三学生刚入校还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平时学习较为松散,而期末考试周又进入极度紧张的状态,引入“全过程考核”教学方法,实行“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制度,即“全程紧张”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压力分解到平时,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成果,使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这样不只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过程,也关注了学习过程中的实质性收获,既关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关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共同考查的综合考核制度。师生网络界面及过程性考核成绩评价方案,如图x所示。

3.1毕博平台预习情况的师生交互

提前预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将要学习的内容,增强在课堂上的参与感,避免产生厌学心理,提高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预先列举出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展示在毕博平台预习页面上,学生可以提前查看进行预习并提出问题在备注页面,教师则可根据学生预留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备注页面的各项指标,如字数、备注个数以及问题的创新性等给出考核分数,由此在平台上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

3.2毕博平台测试题的师生交互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在教学平台录入测试题,作为随堂作业题目。学生需定时登录毕博平台并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教师定期批改,根据得分即可以了解学生对于阶段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教师在课堂讲解知识点时有的放矢,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以阶段性的测试为验收点,可减少在课程进入到尾声阶段时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遗忘,避免学生期末集中突击复习造成的精神紧张。采取这种方式,对每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都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3.3毕博平台上期末小论文的师生交互

教师提出期末小论文的相关要求,学生在毕博平台上进行期末小论文撰写与提交,平台可显示学生提交论文的时间和提交次数,使教师了解论文的原创性。论文题目多样化,甚至可以学生自拟,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全面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如此,可锻炼学生融合、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强调知识的实践性与实用性,降低课程考核过强的目的性。为提升论文的考核效率,评价阶段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入此类评价模式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安排,使学习时间弹性化。在将来的实践中,拟增加线上互评工具,可以增强集体合作的学习氛围,满足新时代团队合作(TBL)教学模式的要求,优化教学效果。

3.4线下限时专题研讨的师生交互

开展课堂研讨,即学生做presentation,这是工科课程过程性考核采取的另一举措。“材料”是发展中的学科,专业知识更新快,掌握领域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需的。因此需注重培养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真正得到较好的训练以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由此,过程性考核增加了这一环节,并考虑今后应给予较大的比重来考核学生专题研讨的成绩。由于需自拟题目、查阅文献甚至市场调查、组织讲稿、制作PPT、小组讨论、演讲排练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活跃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而研讨时间的限制,又培养了学生协调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三届班级实践下来,由于课堂性质从“你讲我听”转化为“你我互动”,学生们对这一环节十分积极,自觉参与性极大提高,同时也开始注重自己团队研讨专题的知识性、价值性、丰富性和趣味性,这样的学习使知识掌握的深入度、宽广度都上了一个台阶,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对所学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更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延伸知识的运用。同时,由于营造了一个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即“围圈自述”,师生近距离交流,一同探索知识、追求真理,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

4结束语

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 篇5

几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今年计划新开工重点建设工程320项,计划总投资超过80亿元。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防治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行为,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建设领域发生腐败问题的主要环节

工程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施工周期长、涉及环节多、资金流量大,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潜伏着腐败的诱因。从最近几年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看,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环节:

1、工程前期立项环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开发方兴未艾,工程建设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只要能承接一两个大项目,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维持企业全年甚至几年的正常运转。正因为如此,一个工程从立项开始,就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建筑企业采取各种或公开或隐蔽的手段进行攻关。有的以帮助建设单位获取立项审批为筹码,或在项目考察阶段进行“感情投资”,得到建设单位决策者给予承建的承诺;有的则是在对将来承建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对立项决策方进行公关,提前干预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标准、补偿资金额度,从而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打下基础。

2、工程竞标发包环节。一是陪标、串标现象较为严重。参加竞标单位结成利益同盟,有的在自定的最低投标价格内开展竞争,有的以商定的价格中标后轮流承建,还有的借用多家单位资质独自“作秀”。二是串通、泄底行为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招投标的入围、评标,由专家、领导集体决策,但实际上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投标方与建设单位私下串通,甚至用金钱贿赂相关人员,事先获得标底,从而击败资质优良的公司。三是规避招投标、指定承包人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将工程化整为零、分批建设,达到投资数额小、不须招投标的目的;有的建设单位以建设资金短缺、需要有实力单位垫资为由,实现指定承建的目的。四是转包、分包问题屡禁不止。有的凭借在地方的“过硬关系”,逢工程项目就参与竞争,中标后即收取高额“劳务费”予以转包,俨然成了重大工程的“承揽专业户”、“一级经销商”;有的为回报在中标过程中有关人员的“帮助”,或为在施工过程中得到相关人员的“照顾”,应他们的“介绍”将工程分包。

3、工程施工建设环节。有的施工单位通过游说建设单位负责人,或采取其他非正常手段,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专业设计和专家意见之上,置工程量变更须监理单位、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四方会签的规定于不顾,以初始设计不适用、不美观、不大气、不超前等为由,擅自变更工程设计,增加额外工程量,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有的施工单位通过对建设单位负责人、工程主管人行贿等手段,以使用特殊材料、采取新工艺达到更高的环保、安全要求等为由,抬高决算造价。

4、工程质量监管环节。有的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通过向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量检测机构的负责人员行贿等违纪违法手段,在建设工程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降低工程及设备材料质量等级;有的建材供应商以高额回扣引诱材料采购人员,建材物资以劣充优、以次充好,造成工程质量低劣、安全隐患严重,这些工程发现得早是“烂尾楼”,发现得晚便是“彩虹桥”。

5、工程款结算环节。有的建设单位的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利用职权或职务之便干预工程款结算,以优先拨款相诱或以迤延结算相协,迫使建筑企业向其“进贡”;有的建设单位的领导干部与施工单位合谋,虚结工程量、提高项目造价,增加工程结算款,从中获取私利。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

1、扰乱了正常的建设市场秩序。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条件,也是体现“优胜劣汰”法则的根本途径。但是,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商业贿赂行为从根本上扭曲了这种公平竞争的本质,使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无法正常发挥,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破坏了市场的交易秩序,使靠诚信经营、科学管理立身的企业在竞争中落败,而靠行贿、欺诈或其他非正常手段获胜的企业却大行其道,这种背离法治、践踏诚信的现象反映出商业道德的沦丧,也必然会影响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阻碍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中发生的商业贿赂费用,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使得交易成本增加,消费者不堪重负。而且从曝光的工程建设领域中商业贿赂案件来看,工程施工中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较为普遍,公共项目“豆腐渣”工程常有所闻,极大妨碍了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危及了工程质量和安全,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不惜以重金腐蚀、收买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人员,败坏了商业风气

;而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的行为,则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都产生极大的毒害作用,甚至蔓延到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4、破坏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对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城市开发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拉动效应。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工程建设环境在整个发展环境中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有很大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外地客商必然会“择善而从之”。如果建设市场混乱、商业贿赂横行,外来投资者便会望而却步,一个地方的凝聚力、吸引力将大为降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域外资本进入,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多发的原因分析

1、心态失衡,私欲膨胀。综观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中的领导干部,无一不是见利忘义、贪心过重。他们之所以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究其思想根源,在于心态严重失衡、私欲恶性膨胀。有的领导干部看到自己一个决定、一个签名就能使他人一夜暴富,而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还不如他们轻轻松松干一年,觉得当官太吃亏,于是眼红手痒,对开发商送来的巨款坦然接受,认为这才是对自己用权行为的合理回报。有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审批权、监理权、验收权向开发商索取好处费,错把正常履行职责当作索取回报的筹码,权力观扭曲,价值观错位,最终堕入犯罪的泥潭。

2、体制不顺,制权不力。在经济转型期,与工程建设相关联的一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运行体系还有一些不衔接、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使工程建设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如国家尽管出台了建筑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但体系仍不健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在具体落实的各个环节上也缺乏一套完备的操作程序,而且各地区、各部门由于区域情况、认知水平的差异,出台的招投标操作细则往往不够严整统一,甚至在解释上也有很大的幅度空间,使招投标制度不能形成真正意义的、统一的有形建筑市场。同时,现行的工程管理权力配置也存在弊端,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一个管理规程,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决策权却集中掌握在地区、部门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手中,使一个或几个人就能随意干扰工程立项、工程建设的正常秩序。这样一来,主要的权钱交易完全可以在进入法定程序之前完成,之后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

3、违规操作,滥用职权。从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不按规定程序操作、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是腐败多发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领导干部便千方百计插手和干预建设项目的开发、规划、建设等,有的无原则地打招呼、批条子,有的让亲友承接工程、开发项目,有的对依法办事百般刁难、处处设卡。这些非正常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私欲、私心、私利,直接导致工程建设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纠而不止、久治不愈。

4、唯利是图,恶性竞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里包含着大量的隐蔽工程,由于监管难以到位,加之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的经常性变化,为一些不法之徒留足了谋取非法利益的空间。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建设的滞后性,所以城市开发的空间特别大,这几年建筑市场多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个体公司、个体承包户层出不穷。一些规模、管理、技术、资质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企业,为了能与条件好的企业相抗衡,便不择手段,以金钱铺路、贿赂开道,或是以色情引诱、提供高档娱乐消费活动等方法打通关系、获取工程。而一些各方面占有优势的建筑企业在正常竞争往往败下阵来的情况下,转而开始效仿,形成恶性循环。本应是技术、质量、信誉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却变成了贿赂的竞争;本应是公平竞争、程序规范、运作有序的商业行为,却形成人人皆知的“潜规则”。

5、监督不严,惩处不力。重点建设工程投入资金数额大、覆盖面宽、施工周期长、建设主体多元化等特殊性,加大了对其市场监管难度。同时,腐败本身具有隐蔽性,加上监督人员专业水平不足,责任意识不强,许多监督行为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对一些深层次问题介入不够,导致大量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曝光、立案和惩处,在高额利润、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更加肆无忌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出于加快城市开发的考虑,怕管得过死会影响干部的积极性,减缓工程建设步伐,对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的不法行为提得多抓得少,要求严监管松。还有的认为收受回扣、手续费等行为属于商业惯例,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即使查处,也多是一罚了之,缺乏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商业贿赂在建设工程领域泛滥蔓延。

四、治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对策

1、加强廉洁教育,提高涉及工程建设人员的拒腐防变意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追求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在工程建设中变通政策、简化程序等现象屡见不鲜,这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客观上为违反制度、规避监督提供了机会。因此,在教育引导上,首先应加强对地方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正确政绩观教育,引导他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遵循规律、尊重实际、遵守法规的前提下,加快城市开发步伐,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绝不能为树样板、出政绩而忽视工程监管,让腐败分子有空可钻,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其次,要加强对项目管理和建设单位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针对腐败易发多发的关键环节,有的放矢地开展事前、事中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法纪意识。再次,要加强对建设承包单位和施工单位人员的教育。建设主管部门及各行业协会要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尽快解决建筑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廉政建设无人抓、无人管的状况。要引导建设企业以诚信立业、靠质量生存,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和经营道德,坚决杜绝靠行贿承揽工程、靠偷工减料增加效益的错误理念。

2、注重制度建设,打造规范有序的工程建设招投标市场。把抓制度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建筑市场规范有序运行。一要认真落实招投标法。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禁止挂靠投标;对投标过程进行严格监督,禁止串标行为;对中标单位进行跟踪监督,禁止分包、转包等行为。要积极推行“标底公开和无标底招标”、“技术标、商务标分段评定”、“封闭式评标”等评标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二要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要坚持决策、监管、操作三分离,坚持科学的项目论证决策程序,制定规范的招投标程序,建立公开的审批程序,严格专家资格的评定标准。要合理制约和分解权力,促使有形建筑市场与行业招投标管理机构、招投标代理机构分离,建立统一的招投标市场。三要建立岗位工作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延伸到工程建设领域,建立具体的岗位工作责任制,从建设单位主管人员、招标办工作人员、专家评委,到施工人员、采购人员、监理验收人员,根据每个人职务、职责、岗位和权限,制订严格的责任要求、工作制度和岗位纪律,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涉及人员都要承担相应责任。

3、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的全程督查。一要建立专门机构。要通过实行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与招投标中心脱钩、充实专业能力较强人员等途径,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做到监管分离,实现由“体内监督”向“体外监管”的转变。今年,我市成立了重点工程建设监督领导小组,对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实施统一领导,并下设办公室和派驻监督组,形成了重点工程建设监督大格局,对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产生了较强的遏制作用。二要实施全程监督。要围绕监督的目标要求,把实施工程建设监督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纪律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靠制度监督、按程序办事、由纪律约束的监督模式。三要落实监督成果。要完善重大项目稽查制度、审计监督制度、财政监管制度和行政执法监察制度。要建立诚信档案,建立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对有假借资质、转包、发包和行贿等不良记录的施工企业或人员,限制进入建设市场;对达不到规定技术要求的企业及人员,坚决依法予以降级或清出。

4、加大惩处力度,扩大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警戒效应。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督管理的责任,对重点工程中标合同的实施要实行跟踪调查,对监督中发现的违纪违法者要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保证监督效果。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环节、施工过程、资金使用、工程决算等环节的审计,对掌握的违纪违法线索,要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要拓宽监督渠道,建立举报激励机制,通过群众举报、走访用户单位、剖析有质量问题工程等多种渠道,严肃查处私下发包、泄露标底、定向评标、层层转包、从中收受贿赂等问题;对一些典型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以震慑犯罪分子,扩大警戒效应。

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 篇6

鉴于此情况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当前我国数学探究性教育的主要原因存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初中数学教师自身的内在因素;

二是初中数学教育的外部环境。

一、初中教师的内在因素

1、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探究性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数学书本知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认为数学探究性教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通过比接受式教学更好的方式去掌握知识,却没能理解数学探究性教学有着比获得知识更丰富的意义。

2、初中数学教师驾驭探究性教学的能力欠缺。

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教学技能。由于初中数学教师自身的探究教学能力的限制,使得数学探究教学过程力不从心。如有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中有完整的探究教学程序,却没能关注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给学生数学探究的时间,却没给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张学生自己探究,却不能善待差异;让学生尝试探究,却不能宽容学生的失误。

二、初中数学教育的外部环境

1、探究性教学文献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我国目前也有大量有关探究教学的著作和论文出现。然而它们的理论性太强,中小学初中数学教师比较喜欢的直接结合学科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案例以及教学视频却很少,初中数学教师很难将一些宏观抽象的探究教学理念和实际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也是束缚初中数学教师放不开手脚的一大因素。

2、体系的滞后。

自从探究性教学引入基础教育以来,评价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很多初中数学教师也理解探究性教学的优势及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中考命题也正在一步步地向着新理念靠近,但在操作方法上却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评价体系,很多学校仍然沿用原有的评价机制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评价。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迫于中考、高考成绩等评价的压力,而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3、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中也常常使用演示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或一些偏远山区,学校很难负担得起学生探究实验甚至初中数学教师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初中数学教师外出交流、培训需要的经费,学校无法满足,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探究教学的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掌握,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了。

三、从教师内在因素入手,促进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第一,初中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发出思维的火花,这些都应该在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数学学习的探究性。

第二,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数学探究的情境,创设情景、类比联想、问题开放和动手操作的探究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的过程,从本质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发展数学能力。

第三,善于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完一个数学问题后,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应掌握什么方法,弄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探究获得的数学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从而牢牢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是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关键,也是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

四、从教学外部环境入手,推动探究性教学的发展

1、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政策上进行支持。

由于数学探究性教学实践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如制定激励制度、聘请专家或教研员深人数学课堂教学,对一线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专业支持。使他们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反思与评价等环节人手,亲身感受数学探究性教学如何从理论的庙堂走向实践。

2、探究性教学技能培训应落实在初中数学教师上。

要搞好数学探究性教学,就必须重视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程,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通过课程集中体现出来,并通过教学活动来转化。初中数学教师只有从深层次理解了探究教学的相关理念,才能将其深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 篇7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中新增的一个内容, 从四年级开始每册都安排了一个单元。“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能让学生正确解题。但是, 教学研究的实践表明:教师应将教学的着眼点由“答案本位”转向“策略指导”上来。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 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感受策略带来的便利, 真正形成“用策略”的意识与能力。此时, 它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是一个操作实验、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发现的过程。它不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教学目标, 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 去探索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过程正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 发挥学生的潜能,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学习方式开展数学活动。

二、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探究问题目标不明, 盲目探究

【案例】苏教版五年级 (上册)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

教学完例题1以后, 教师出示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 最少订阅1种, 最多订阅3种, 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请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在这儿的设计意图是, 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以往搭配的经验, 预设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列举方式:如:用文字列举, 用符号列举, 用表格列举等。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想告诉学生列举的方式并不重要, 关键要一一列举。可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在列举时, 恰恰没有出现预想的方式, 清一色地在设计表格, 且能完成的极少。等了一会, 转了一圈也没发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无奈!教师只好改变预案, 带着学生完成列表列举便草草收场。

本环节中, 从表面上看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 实际上学生此时陷入一种盲目无序、散漫无果的状态, 得不到探究的乐趣。 (如图)

其实这张表格是一个复式的表格, 学生很难看懂, 如果老师能在学生探究前先了解学生的经验, 当学生都在苦苦设计表格时, 顺势引导:表格容易设计吗?不用表格, 你能想出别的列举方式吗?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摆脱表格的影响。之后, 指出列举的方式不重要, 关键要一一列举, 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并把表格列举留作自学, 集体完成, 我想就不会出现教学时的窘境。这样学生就不至于最终探究无果了。

(二) 探究问题只讲形式, 不讲效果

【案例】苏教版五年级 (上册)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

教材中的例题为: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了长方形的羊圈, 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或者先算出长与宽的和, 再列表来填一填, 得出不同的围法。在引导学生得出一共有多少种围法后, 就简单总结为“一一列举”的策略。教师在此仅仅满足于“事后诸葛亮式”的点缀, 停留在解题获得成功以后以“专家”的口吻去做出“这是……方法”“那是……方法”的点评, 这只是为讲方法而讲方法, 没有将什么样的情境需要“一一列举”的策略以及如何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真正渗透于具体地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习惯于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不按照顺序排列, 到按照顺序排列的过程, 满足于引导学生得出所有不同的围法。

引导学生获得最后的答案, 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是必要的, 但这一节课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教学, 而是应该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 对怎样获得这些答案的过程进行抽象和概括, 即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思想的渗透。教学中还需要对各种具体分类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注意各种可能的分类方法, 而不是方法的好坏, 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列举”的策略有较为一般的理解。

三、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好奇与探究心理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当一个人被问题所引发, 他就有了寻求资源、寻找途径以获得结论或答案的内在驱动力, 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要, 形成探究解决问题方法途径的内在动机。这时需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这里的“适宜”是指这样的问题情境能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 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

2. 知识又要处于学生发展的最近区, 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3. 还要有一定的数学结构和丰富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能数学化的思考。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 (下册) 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

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把问题用文字的形式直接放给学生, 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结果学生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对这一问题根本没有头绪, 解不出来;还有一种是有些学生立即能够列式进行解答。这时, 教师可以请解答出来的学生上台进行讲解, 结果发现学生很难说清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形下, 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能否借助一种表达让大家都能听明白呢?这就使得画图成了学生共同的需求, 原先会做的学生借助图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思路, 原先不会做的学生借助图也有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策略的价值自然得到了彰显。

(二) 开放空间, 在亲历中生成策略

问题空间有多大, 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 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从哪里来, 一方面是教师设计, 一方面是学生提出。学习是一个过程, 探究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理的过程。因此, 教师更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投身于各种数学活动中, 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 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真切体验探究过程。

【案例】:苏教版六年级 (上册)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

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中, 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在教学中, 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 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 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 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初步的估计和体验。接着, 在师生交流中逐步深入地掌握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最后, 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呈现替换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师生在操作、思考与交流中建构数学模型。

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 篇8

什么是科学的性教育?科学的性教育应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教学内容的科学;二是教学内容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教材中知识内容的确是科学的,但是性交细节的图片和文字不符合6-7岁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他们的性心理还没有发展到探索性活动细节的阶段!就像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在小学就学高等数学一样,我们不可以在孩子6岁时就告诉孩子12岁时可能才开始探索和了解的内容。

孩子一般在12-13岁时才开始进行“精子卵子如何才能够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的探索。即使是12-13岁的孩子,我们讲生命来源时,平静而轻松地一句:“两性的生殖器官结合在一起,精子就能到达母亲体内与卵子结合。”不用具体的图来表达,绝大多数孩子也不再探究,说明他们对答案已经满足。在性教育课堂,我们不能主动给孩子超越其年龄的内容,而要紧跟孩子的探索,帮助孩子答疑解惑。

性教育课堂里,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些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人文教育。比如讲解生殖器结合后怀孕的知识,目的是为给孩子讲解“两性交往底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预防性伤害(自我保护)、预防艾滋病”而做的铺垫。但是,这样的知识铺垫可以在孩子12岁时进行,无需提前。

一位写“北京小学生性教材”的作者接受采访时说:“原来性交知识一直不知道该放在哪儿讲,现在决定放在小学一二年级讲,是觉得这个问题学生早晚都得知道,越晚讲越难讲,越早讲越不容易产生大家担心的事情发生。”这说明,编者们没有亲自给孩子们上过这节课,只是在凭自己的想象编教材,这样的做法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另外,教材存在多处硬伤:

硬伤之一,没有将各年龄段的内容独立成册

《成长的脚步》针对小学低、中、高不同年级学生设置了三大块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都编写在一本书上!试想,7岁孩子看到“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章节时,孩子对于月经、遗精会有很多不解,如果他们问,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应对呢?给7岁孩子讲解月经或者遗精,很多相关知识孩子不理解,如果对孩子说以后老师会告诉你的,孩子会更加好奇,想方设法寻找解答。

硬伤之二,防范性伤害的内容对学生有误导

书里有这样一句:“不要让除父母外的人触摸自己的身体,不要单独和父母不同意的人在一起。”父母就可以随意触摸孩子的隐私部位吗?对于那些遭受父亲性侵犯的孩子,这句话会让她们认为父亲触摸自己的生殖器是正常的!

硬伤之三,画面信息太多,逻辑混乱

在其中一页画面中,提供的信息有:性交细节的信息、精子与卵子结合过程、女性内生殖器结构知识(子宫、输卵管、卵巢)、排卵的知识,如此多的知识和信息安排在一页中,信息量大且缺乏逻辑,实在不适合6、7岁的孩子看。

硬伤之四,少男少女在做爱

上一篇:班主任家访记录表下一篇:二年级上学期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