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教案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索宇宙教案(精选11篇)

探索宇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3、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4、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5、了解我国的航天史及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2、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3、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重点: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教学难点:

1、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2、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

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女蜗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谈话: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科学家。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教师进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

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讨论: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介绍望远镜:后来人们发明了望远镜(多媒体展示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多媒体展示月球图片),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多媒体展示木星图片)。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

介绍现代的望远镜:(1)巨型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巨型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2)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

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2.总结宇宙的特点。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宇宙的整体形象。

(2)讨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里有什么?我们处于宇宙的什么部位?宇宙里有没有和地球一样的文明?(根据学生的回答调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录像)(3)总结: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播放各种航天探测器)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4)展示各种航天器:布置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组合成专题资料,办成小

报。

迄今,各种宇宙探测器已先后对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哈雷彗星以及许多小行星进行了探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像金星终日蒙上的一层密雾浓云及温暖世界,火星上的所谓人工运河和生命存在之谜.土星的奇异光环和卫星家族,最大的木星及其圾光景观等,通过探测器的探访,大都陆续寻觅到了答案,而且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崭新的太阳系面貌。现在,“先驱者”1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经过10年的漫长旅途,在造访众多行星之后,已经飞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它们肩负着人类神圣的使命,奔向更加遥远的恒星世界。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宇宙探测器必将在探索太空,开发宇宙中建立新的功绩。3.小结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升空。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由”长征”4号火箭发射升空。遥测和信号接收都正常,卫星图像质量之高,得到了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1999年至2003年中国连续发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并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布置作业:

1.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2.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板书设计: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探测器)——载人航天器

旧阶段(地球上)

新阶段(走出地球)

课后回忆:

探索宇宙教案 篇2

关键词:全宇宙,最优探索方法,物质系统反设计,并行-云-系统仿真工程,有止境的科学探索

人类自然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占领控制全部宇宙多维空间, 并完全自由地应用全部宇宙物质[1,2,3,4]。为此, 人类祖先与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物质中的无穷无尽的未知现象、无数的未解之谜, 等等。所谓科学研究, 是基于当时的物质环境、生存与发展条件与科学技术基础, 研究者采用全部可能的各种科技手段, 来探索宇宙物质世界的全部未知的各种客观现象及规律, 希望探索出新发现, 并且该新发现能够经过各个学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长期实践检验, 以及广泛实际工程应用等, 以确认新发现的正确性[2,3]。从人类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史可以看到[5,6,7,8,9,10,11,12,13,14], 人类祖先对未知物质及特性的探索从零开始, 不断发展, 自近代以来, 人类的科学技术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爆炸式的发展, 但新的“未来科学问题”也不断出现[10]。值得指出的是:人类的祖先 (如原始人、猴子、微生物) 一直在进行科学探索研究, 否则, 人类不可能不断地生存、发展壮大而进化成今天的样子。科学探索研究并非 (但包括) 只是在实验室中由科技工作者进行。

值得注意:对全宇宙系统, 人类最优的科学探索方法是什么?人类通过什么科学探索研究的技术方法, 可以付出最小的代价并最尽快地实现人类自然探索的最终目标?

基于宇宙物质原始自然运行的统一数值算法与数值仿真过程[1], 考虑到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对宇宙物质的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 该文提出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优科学探索技术方法是基于系统数值仿真而对全宇宙物质系统的反设计。同时文中分析了该全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方法, 结论是该系统反设计可以尽快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占领、控制与自由地使用全部的多维宇宙空间与全部的各种物质。而人类传统的自然探索研究方法需要人类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付出太长太长的时间才有可能 (但不一定可以) 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 该文提出的科学探索全宇宙的最优的方法, 可以回避掉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的严重缺陷。

1 科学探索全宇宙系统的最优化方法问题的描述

即人类必须有足够大的NS维生存空间, 使人类不仅保持生存状态, 而且可以不断进行相关的科学探索研究而发展壮大自己。

2 全宇宙物质构成及运行过程与特性的数学模型

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对象是:完全彻底系统地、准确可靠地、高精度地掌握充满在全宇宙多维空间中的物质构成及其运行过程与特性, 该多维宇宙空间与物质的内部参数……因此, 需要对全宇宙物质进行系统数值仿真。关于系统数值仿真的数学模型, 即宇宙物质的构成、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及其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1], 现介绍如下。

2.1 宇宙物质的构成与运行过程

宇宙空间S是一个NS维的空间, 其大小为:A1×A2×L×ANS, 其中, Ai (i=1, 2, …, NS) 是第i维空间的大小 (A1为时间, A2, A3, A4为三维几何物理空间, …) 。宇宙由一系列 (共NMax种) 物质基素 (物质最底层的基本元素) 及其转变成的物质组合体构成, 这些各物质基素单元与 (各层次级别的各类) 物质组合体之间, 以及各层次级别的各类物质组合体之间, 是在NS维空间中作不停的运动的, 并且相互不停地 (分解与组合) 转变, 该相互转变如图1所示, 各层次级别的各类物质组合体的NS维运动过程如图2所示, 多维运动过程中物质体的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 前面的众多种类的大量现象是后面一个现象的条件, 后面的一个现象是前面众多个种类的大量现象共同协同对抗产生的结果。

宇宙物质的NS维对抗运行过程与形成的构成, 遵循宇宙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 详细运行过程的结果可由宇宙物质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作数值仿真获得。

2.2 宇宙物质运行过程的普适性数值算法

具体的输入如下:

(1) 宇宙空间的维数为NS维。

(2) 各维宇宙空间大小:A1为时间, A2, A3, A4为三维几何空间, …, 第NS维空间, 构成NS维空间S。

具体的输出如下 (在全宇宙维NS空间中) :

(1) 全部物质体的总体信息: (1) 全部物质组合体级别的总数Α。 (2) 全部物质组合体级别各种类的总数∆。 (3) 全部各级别种类物质组合体的总数Π。

3 人类科学探索全宇宙物质系统的最优方法是:基于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的系统反设计

人类探索到宇宙物质的最底层的基素及其各种特性, 可以直接接近基素单元法:宇宙物质基底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方案, 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优化计算方法与步骤是:

第0步:整理人类长期探索宇宙物质所积累的巨大的、全部各种类学科领域中所知的全部现象、概念、原理等知识库⊕, 将该巨大知识库⊕全面系统地整理成数字化表达;

第5步:已经获得最优的宇宙物质的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结果XX*, 进行物理实验, 作最终的验证。

基于该文提出的宇宙物质基素、宇宙物质运行的统一基理与物质自然运行的普适性数值算法, 以及人类长期探索宇宙物质所积累的巨大的学科原理等知识库 (这些即是宇宙物质的系统数值仿真反设计的条件) , 采用图4所示的宇宙物质反设计方法, 经过超大规模系统并行-云-仿真计算, 直接探索发现宇宙物质的最底层的基素及其内部特性参数、运动方程等。最后进行物理实验, 验证在反设计过程中生成的且人类无法想象猜测的物质现象:物质的组成结构、在宇宙的分布、各种物质形式、层次种类、各种类物质运动现象及其规律, 等等, 并进行最终的验证。

4 超大系统数字仿真进行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的优点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系统并行-云仿真研究方案与人类传统的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相比, 人类传统的自然探索科学方法不是探索全宇宙系统基底的最优科学探索方法[1,2,3,4], 而采用超大系统数字仿真避免了历时上亿年的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的缺陷, 是现在最优的方案, 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 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很小, 探索研究的速度很快

宇宙物质系统基底探索所需付出的代价很小, 主要需要数以千计万计的计算机进行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 以及各个专业的研发人员等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库数值化;如果采用传统科学探索方法, 只是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出发, “摸着石头过河”, 想尽一切办法“获得一个历史性惊人重大突破的新发现, 再更深入探索多步”地靠近宇宙物质系统基底, 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太大太大……太大。

另外, 由宇宙物质系统仿真产生的因果关系逻辑图 (如文献[1]中图3) 可知, 采用物质反设计系统数值仿真方法可以“胡思乱想地”、“答非所问地”……“不符合逻辑地”、“偷换概念地”假设宇宙物质的最底层根基XX (0) , 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探索到全宇宙物质基底。

4.2 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 效率极高, 探索不是无止境的, 可行性很强:人类已经到了结束宇宙无穷无尽探索的冲刺阶段

传统自然探索科学寻找宇宙物质基底过程中, 付出无比巨大的多维代价, 经过“无穷无尽的”探索, 取得了大量的“历史性、惊人的重大新发现”等时, 才探索向前走了一小步, 并且大量的“一小步”在全局中都可能是无效的。与人类传统自然探索科学方法相比,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系统仿真过程中将出现“无穷无尽的”、“无奇不有的”、“不符合科学原理的”、“不合逻辑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可以想象的”、“符合科学原理的”现象。因此, 这个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是效率极高的, 探索不是无止境的。同时实现该宇宙物质的反设计, 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并不多, 是可行性很强的, 对此, 全局大范围进行宇宙物质的寻根探索,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系统仿真研究方案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总之, 基于现代人类计算机技术, 人类积累的知识库以及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方法, 人类现在已经到了寻找到宇宙物质基底的时候了, 即人类已经到了结束宇宙无穷无尽探索的冲刺阶段。

5 采用超大系统数字仿真进行科学探索全宇宙系统时存在的问题

5.1 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标本, 有可能得出的一些结果是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

6.2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是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 数字仿真量太大-太大-…-太大

宇宙物质的反设计是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 一个系统仿真反设计组就需要成千上万台计算机来进行, 即使是很多系统仿真反设计组同时来进行宇宙物质系统的反设计, 也不一定会很快反设计成功, 数字仿真量太大-太大-…-太大, 但在这个宇宙物质的反设计的超大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过程中, 探索是有止境的, 有待我们去尝试。

6结语

基于人类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以及宇宙物质结构组成及其运行的统一基理, 基于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 该文给出了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的数值仿真算法 (包括仿真步骤以及流程图) , 通过与人类自然探索科学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分析, 认为该基于并行-云-数字系统仿真的全宇宙物质系统反设计数值仿真算法是科学探索全宇宙物质系统基底的最优方法, 是全宇宙中第一优工程。

该基于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而进行全宇宙物质系统基底反设计, 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 探索速度很快, 超大规模系统-云-并行数字仿真几年内就可以获得一些不太正确的 (临时迭代) 宇宙物质系统基底仿真结果, 以供系统仿真反设计迭代; (2) 宇宙物质系统基底的探索效率很高, 科学探索不是无止境的, 虽然反设计迭代过程中的临时迭代结果不对, 但人类无法想象与猜测的、现代最先进设备无法观测的物质也可能被仿真出来, 避免了人类上亿年形成的人类特色自然探索方法的缺陷; (3) 宇宙物质系统基底探索所需付出的代价很小, 主要需要数以千计万计的计算机, 以及各个专业的研发人员等, 明显优越于人类传统自然科学探索方法, 即可以想象到的就可想方设法地探索, 并且“一步一批实验室”。因而, 全宇宙物质反设计是探索全宇宙系统基底的最优科学探索方法。

因此, 未来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发展方向, 是进行宇宙物质基底系统反设计的云-并行数字仿真。建议人类未来的科学探索研究的技术与方法是:基于我们人类长期科学研究取得并积累的巨大而临时有效的因果关系知识库, 以及宇宙物质构造组成及其原始物质运行的普适性数值算法, 进行宇宙物质基底的系统反设计, 寻找到宇宙物质的最根基要素, 即实现人类科学探索研究的最终目标:占领、控制与自由地使用全部的多维宇宙空间与全部各种物质;不需要任何科学探索, 不需要任何科技创新。

宇宙探索100问 篇3

根据经典物理学,如果我们要预言一个基本粒子未来的位置和运动速度,就必须准确地测量出它现在的位置和速度。但是,德国科学家威·海森堡发现,对基本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过来也一样,对速度测量得越准确,对位置的测量就越不准确。

由此,海森堡在1926年提出了粒子的“测不准原理”,也就是“不确定性原理”。它的含义是:不可能知道一个粒子在什么位置上,同时又知道它如何运动。位置与运动(严格地说是动量)构成微观粒子实在性互不相容的两个方面。海森堡指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乘上粒子质量,再乘以速度的不确定性,不能小于普朗克常数。

微观粒子为什么测不准?

我们知道,要对一个粒子进行测量,就必须用光去照射它,这样,一部分光波被这个粒子散射开去,由此就指明了它的位置,然后用光波的波长为尺度,对它的位置进行测量。但是,如果光波的波长比粒子的尺度还大,那是无法测量的。因而,为了准确地测量粒子的位置,就必须用短波长的光,也就是用能量大的光去测量。我们知道,光是量子化的,即光是一个个能量包,而我们最少要用一个光量子去对粒子进行测量。这样,一个能量更大的光量子打在那个被测量的粒子上,就会对那个粒子造成扰动,不仅会使那个粒子改变位置,而且会使那个粒子以不可预见的方式改变运动速度。照射的光量子的波长越短,能量越大,对粒子的扰动越大,因而对位置和速度的测量越不准确。如取其一,则位置测量得越准确,速度就测量得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什么叫“薛定谔猫”?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埃·薛定谔在1935年做了一个思维实验,设想在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容器中放一只活猫,容器中有一个盛有毒药的密封玻璃瓶,瓶的上方安装着一台仪器,它可以被诸如放射性原子衰变等量子事件所触发,从而使一把锤子下落,打碎玻璃瓶,使毒药散发出来,将猫毒死。如果没有原子衰变等量子事件发生,则猫继续活着。按照人们的一般常识来猜测,猫非死即活。但按照量子理论,却是活猫和死猫两种状态并存,即死活两种状态叠加在一起,是一只又死又活的猫!直到有人从容器外进行观察(测量)时,才能断定猫是活着还是死了。

这个思维实验突出地说明了量子力学中观察(测量)行为的不可思议的含义。在这里,观察(测量)者成为了物理实在的关键要素,精神(意识)可以支配物质,这似乎与整个科学精神相矛盾,因为科学是一项不带个人色彩的客观事业。

什么叫“小妖精世界”?

量子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粒子可以从“无”中产生,以及薛定谔猫思维实验表现出来的精神支配物质、精神影响客观实在等理论,使许多人感到迷惑,难以接受,甚至反对。

爱因斯坦就坚决不接受精神影响客观实在这种逻辑结论,他说:“我不能想象,只是由于看了它一下,一只老鼠就会使宇宙发生剧烈的变化。”他还反问道:“没有人观察时,月亮是否存在?!”

霍金也曾幽默地说过:“我一听说薛定谔的猫,就跑去拿枪。”

正像量子物理学的坚定支持者尼·玻尔所说,“如果一个人说他可以思考量子物理学而不会感到迷惑,这只不过说明他一点也不懂量子物理学。”玻尔认为,粒子是一个模糊世界,只是在受观测时才变成具体的实在,没有观测时就是一个幽灵。

俄国物理学家斯达洛宾斯基用“小妖精世界”来形象地比拟量子物理学。

“无中生有”的含义是什么?

探索宇宙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我国及世界宇航事业的最新动态

教学器材:各种星系图片、相关视频资料、地心说动画、日心说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认为地球是中心的观点,叫做地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的观点,叫做日心说。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哥白尼与日心说”的材料,了解天文科学发展的历史。

(媒体展示)播放地心说、日心说动画

(提问)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太阳系虽然很大,但是也只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教师用一组数据说明银河系的特征:银河系的直径、恒星数目、太阳系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

教师展示银河系的图片,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设问)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述星系的概念,宇宙是由许许多多的星系和广袤的空间组成的。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就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人类可观测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

(提问)我们看到最远天体发出的光,是在什么时候从那边发出的?

(学生回答)

(提问)银河系似乎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呢?或者,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

(学生讨论回答)

(简要总结)

(复习反馈)当堂做教材提供的练习第1、2题。

教案点评: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篇5

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我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只起到主导作用,既不包办,也不能不闻不问,使小组活动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与学生间的谈话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二、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教师不应是个旁观者。

教师对整个活动应予以指导,给予适当调控。在活动前,教师应讲解活动注意事项,提出研究问题;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进入学生的活动里,而且要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程;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讨论总结。总之,教师既不能占据课堂,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摆设。

三、提供给学生空间想象的支架。

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提供思维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空间概念的建构。

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宇宙探索》案例分析 篇6

题的回答:

1.在潘老师的这堂课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支架”呢?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在潘老师的这堂课上,老师给学生提供的“支架”由下面四部分构成:

(1)潘老师对太阳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做了一个铺垫。

(2)潘老师让学生进行了自由分组,要求每个小组给自己的太空飞船取一个好听的名

字,然后拿出8个信封,为每小组的5名同学指明了一项任务,作用是使每位学生都明确自

己的任务,在老师搭建的脚手架上逐步攀升。

(3)潘老师给大家推荐了3个专业网站,作用是为了方便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提高学习效率。

(4)潘老师还给学生留下一道课后思考题,作用是学生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2.你认为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潘老师设计的“支架”是否合适?

答:我认为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有的特点: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

有促使主动探究、扩大积极参与、鼓励合作学习等特点。

我认为潘老师设计的“支架”是合适的,因为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学习效果较

好。

3.想一想,潘老师为什么要在小组中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讲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潘老师在小组中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讲解,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可以根据

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促进

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考察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有利于小组间成员的合作学习。

4.对潘老师最后的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答:分组展示阶段让学生们及时展示了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

在展示的过程中略微增加学生互动活动,比如“游客向导游提问”等,能让听的学生参与起

来。

建议如下:在答问的处理中,应该让一个同学回答完毕后容许其他同学做补充,让其它

同学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可以形成完整的小组答案,避免有遗漏的地方。老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强化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潘老师在最后的评价阶段,只是给表现最好的三个小组颁发了“优秀太空导游”的奖状,对学生个人的自

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并没有体现,所以建议加强评价环节,填写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不但要奖励小组还要奖励个人,这样才有利于每位

学生的发展

5.你认为潘老师的这堂课有哪些优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答:潘老师的这堂课,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强,主动学习兴趣高,合作交流多,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引导点拨及时,照顾学生个性层次。一些学习任务可以放在课前完成,这样

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让学生活动,有倾向性地训练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根据

特点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评价也要突出个性特点,奖励面要更广但不能滥,让每个人跳一

跳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

宇宙探索100问 篇7

宇宙中有多少星系,迄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有说800多亿个,有说1000多亿个,有说1000~2000亿个。

1995年,天文学家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对北部外空进行了观测,估算出宇宙中大约有800亿个星系。3年后,即1998年10月又对南部外空进行了观测,估算出的宇宙星系数量达1250亿个。

为什么两次观测的数字相差这么多,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哈里·弗古森解释说,这是由于对南部外空的观测距离比北部外空的观测距离更远。

由此可以知道,宇宙中的星系数量比1250亿个还要多,因为哈勃空间望远镜并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

97宇宙中有多少颗恒星?

宇宙中的恒星数量是根据银河系的恒星数量推算出来的。

根据目前的技术手段,我们还无法看清银河系的每一颗恒星。可见光望远镜大约能观测到以太阳为中心半径5000光年范围内的恒星,而银河系的半径达5~6万光年,太阳距银河系中心约3.3万光年,距太阳最远的银河系恒星达9万光年。根据目前推断,银河系大约有4000亿颗恒星,正负误差为50%,因此,银河系的恒星数为2000亿~6000亿颗。

宇宙中有1000亿~2000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如果银河系的恒星数量以最低的2000亿颗计算,由此推算出的宇宙中的恒星数量为2×1022~4×1022颗,即20万亿亿~40万亿亿颗。

98迄今发现的黑 洞有可见证据吗?

黑洞吞食包括光线在内的所有物质,所以人们无法直接看到黑洞。对黑洞的探测都是通过它的引力作用进行的。如被黑洞吸引的物质在黑洞上方形成一个吸积盘,产生几万亿度的高温并大量辐射X射线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人声称观测到黑洞吞食物质,如1997年1月14日,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拉·纳拉扬宣称,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温度超过1万亿华氏度的气体落入黑洞,即在黑洞的边缘(事件视界)消失。他称这是首次发现黑洞存在的直接证据。

2002年10月出版的一期《自然》杂志报道说,欧洲天文学家花了10年时间筛选一颗围绕银河系中心巨型黑洞(在人马座A*置)运行的恒星要S2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用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的成像系统,绘制了这颗恒星的2/3运行轨道。发现其轨道扁长,运行速度极快,周期只有15.2年,而太阳绕银河系中心一周需要2.3亿年。还发现距银心最近时,银河系中心巨型黑洞的强大引力,迫使S2以每秒5000千米的极高速度逃离黑洞,才免被吞食,继续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由赖纳·舍德尔领导的欧洲天文学家认为,这是黑洞的第一个可见证据。

99迄今发现的黑洞品种齐全吗?

科学家从理论上论证,黑洞有不同的种类。有宇宙大爆炸时形成的微型黑洞,质量1015克以下的已蒸发完,较大的现在正在蒸发;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后坍缩形成的小型黑洞;还有星系中心的巨型黑洞。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发现许多黑洞,主要是星系中心的巨型黑洞,它们有几百万甚至几十亿个太阳的质量,也有几个到几十个太阳质量的小黑洞,但没有发现微型黑洞,也不知道在小型黑洞和巨型黑洞之间是否有中型黑洞。

2000年8月,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在M82星团中心发现一个极明亮的天体,亮度有轻微波动,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推测那里存在一个中型黑洞。2002年9月17日,在美国航宇局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文学家斯·西左德松宣称发现了“缺少的一环”——中型黑洞。两个中型黑洞是哈勃空间望远镜在两个球状星团中心分别发现的。如果能得到最后确认,就只有微型黑洞没有被发现了。

100 通古斯大爆炸是微型黑洞撞击地球吗?

1908年6月30日,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发生猛烈爆炸,并伴随有光、声和力的现象,亮光使高加索地区在户外能看书,1000千米外能听到声响,冲击波杀死几百头驯鹿,15千米内的树木被烧焦,30千米内的树木被推倒,爆炸威力相当于1500颗扔在广岛的原子弹,但却没有留下爆炸坑穴。对这次大爆炸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如反物质、外星人飞船、小行星和彗星撞击等等。

《探索宇宙》获奖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是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的最后一个单元。本课从探索宇宙的工具入手,简单阐述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走过的路和付出的艰辛,从而在学生的心里播下探索宇宙的种子。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科学》这门课,五年级开始接触《地球与宇宙》这一知识。但是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现代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不冲蚀着孩子们的大脑,因此对宇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这节课正是顺应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需要,按照时间顺序给同学们经行有条理的疏导。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探索宇宙的认识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探索宇宙的信息。(2)通过课上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汇报交流达到预期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2)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五、教学方法

提前收集资料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运用多媒体 分析整理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准备:相关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相关的航空动态的视频:

我国2013年12月2日玉兔号探测器登月的视频 美国2008年5月26日火星探测器的报道。师:刚才我们得到那些信息? 生:(都是关于太空的事件)

师:这俩件事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对地球以外的宇宙进行探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探索宇宙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设计理念:用直观的视频和最前沿的资料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二)分组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情况

师:探索宇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题目,它经历的时间历程是很多方面的。为了得到跟详细准确的信息,我课前给同学们出了四个方面的话题,而且分配每人只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现在我把它分成四个小组。第一小组第一个话题:围绕观测技术的发明。第二小组第二个话题:关于运载火箭的知识。第三个小组第三个话题:关于航天器的种类。第四个小组第四个话题:关于航天英雄的事迹。现在同学们按你查的资料坐到对应的小组。

师:你们先在各组内经行交流整理,补充自己的学生记录卡。一会全班汇报交流,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而且有趣味性。学生活动

师: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是一种学习知识的好习惯。

1、各种望远镜

师:我们先让第一小组汇报他们的知识

小组汇报:(汇报的内容大体是:伽利略的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天文台的光学望远镜、哈勃的太空望远镜、射电望远镜)

(第一小组说,其他小组认真听,本小组的成员可以随时补充。)师总结: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是运用不同的科学原理设计完成的,它们都是地面的观测器。哈勃太空望远镜是可以在太空移动的望远镜。(书上51页)

2、运载火箭 师:刚才第一小组的同学汇报的详略得当,希望第二小组继续 学生汇报:(重点引导说多级火箭的原理)

师总结:运载火箭是一种把航天器运到太空的“交通工具”。它需要装载大量的燃料,但又要最大限度的减少自己本身给带来的负担。所以采用了多级助推的方法。多级助推好比多个饭盒,你吃完一盒,就把这个盒扔掉。扔掉一个负担就减轻了许多自重。(可以播放火箭发射的过程)

3、航天器

师:刚才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相信下面的汇报一样精彩。学生汇报:(最好有图有真相)

师总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真正的了解太空,必须进入太空。航天器的发明为人来实现这一目标打开了大门。航天器好像我们地球人的办公室,它给科研人员提供的场地。(可以再查一些各国空间站的情况。)

4、难忘的太空人

师:人应该有梦想。《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筋斗云就是对进入太空的一种渴望。不过,这一切由于人类的不断努力,已经把它变成了现实。下面请第四小组汇报他们收集到的太空人。

学生汇报:(我国明朝的万户、苏联的加加林、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美国“哥伦比亚号”的故事、我国近几年的航天英雄、)

师:(表情有悲伤也有喜悦)向我们的太空英雄致敬。而且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我国航天技术的欢喜,激发同学们爱国的热情。(设计理念:这四块我采取了各个击破,责任到人的方法。这样也让同学们知道:通过借签别人的成果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三)讨论探索宇宙的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宇宙的探索是艰苦的,有的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你认为值得吗?(以剩下的时间来确定讨论时间的长短)

(设计理念:让同学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要墨守成规,要放眼未来)

(四)作业

将各组收集的资料汇总,并按照一定的主题编辑成小报,在班内进一步交流。

(实际理念:今天得课只是探索的开始)

八、设计特色简述

本课是关于探索宇宙的知识。知识面太广,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分知识点进行课前查阅,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了针对性。一开课,我采用了最吸引眼球的视频,一下把同学们带进了有着无穷魅力的太空。在课中间,我采取的是,学生能表达清楚的我不重复,而学生相对薄弱的知识性的,我用简单的事例来打比方。尽量做到复杂的道理浅显化。整节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更充分展示了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学生的活动多,时间不好把握,所以我在课最后设计了有伸缩性的讨论。作业的设计也是本课的延伸。板书的设计我用箭头把探究的方法和内容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大家面前,相信一定是画龙点睛之笔。

浩瀚的宇宙 教案 篇9

河北铺学校 柴彩燕

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2、知识目标: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科学小论文,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科学探索事业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认识宇宙的浩瀚。教 学 具: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或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共度这难忘的40分钟。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来考察一下你们的基本功,好不好?游戏的规则是:根据我不断地提示,看谁先猜出谜底。

茫茫宇宙中,有一颗蓝蓝的星球,在缓缓地转动,它的表面29%是土地,这片土地养育着人们,人们也在此创造了自己的美好家园。这个星球是----?(地球)

地球有一个大家庭,是什么呢?(太阳系)

地球只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如果我们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太阳系,就会看到太阳系的其他成员:(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如果让我们继续乘坐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就会来到-----?(板书:银河系)

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我们的地球也只是银河系普通的一员。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银河系。二. 深入探知

在晴朗的夜晚,远离都市的灯光,仰望星空,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一条长长的、白色的光带横跨天空,这就是银河系。

提问: 那么关于银河系大家想知道一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形状、组成、大小)

1、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教师出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银河系形状的图片,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银河系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汇报。

师:关于银河系的形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银河系的形状为何有时像正在旋转的铁饼?有时像织布梭子?)

教师:银河系不管像旋转的铁饼,还是织布的梭子,都是科学家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做出的模拟或猜想。也许只有我们有一天真正的走出银河系,才能一窥银河系的全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我们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时,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我们以后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认识。

2、认识银河系的组成

教师:我们知道了银河系的形状,那么银河系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课件出示问题:

问题1:银河系有多少颗恒星和行星?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500亿,我们来想象一下500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现在全世界大约有65亿人口,如果把一颗恒星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银河系恒星的数量将是全世界人口数量的近8倍,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

3、银河系的大小 课件出示问题:

问题2:科学家用来表示星球之间的单位是什么?银河直径约为多少? 问题3:从地球到银河系中心需要几光年?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地球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1光年约10万亿千米,能绕地球2.5亿圈。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2000光年。也就是说光沿银河系直径要走10万年,光穿过银河系中心的厚度也要走2000年。如果我们从地球上以光速飞行的话,到银河系的中心还需要约2.8万念呢。多么遥远的距离啊!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银河系。

教师描述:在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一条淡淡的光带横贯苍穹,那就是银河。现在我们坐上光速飞船飞离地球,穿过太阳系,置身于茫茫宇宙中,我们从银河系的上方看下去,银河系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大铁饼,我们又来到它的侧面,看过去它又像一支织布的梭子。银河系是由500多亿颗恒星、2000多亿颗行星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集团,这么庞大的集团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4、认识宇宙

教师:银河系的庞大已经令我们震撼,但相对宇宙来讲,这么庞大的银河系还只是宇宙中极普通的一个成员,那么宇宙是什么?宇宙中除了银河系还有哪些成员呢?(板书:宇宙)(课件出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宇宙是什么 2)认识宇宙的组成 3)认识宇宙的大小

4)宇宙既然是无限空间,那么宇宙是什么形状的呢?

刚才有的同学用庞大来形容银河系,你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宇宙呢?(板书:浩瀚的)

5、认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知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呢?

三、活动二:给宇宙飞船命名

教师:到茫茫的宇宙中去遨游是人类自古以来最美丽的梦想之一,现在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少年宇航局”将发射一艘宇宙飞船,正在征集宇宙飞船的名字,你想不想参加? 要求:课件出示

教师抛砖引玉,举例:谭千秋号,理由:他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当灾难来临之时,他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自己的学生。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学生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佳命名奖”。

四、拓展:

1.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野外去观察银河,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师:同学们,由于大气被污染,天文学家已经发出了“星空在消失”的警告,想象一下,如果将来有一天,由于大气污染,我们被剥夺了遥望星空的乐趣,那将是多么孤寂的一幅景象!要保护星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好的建议,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课下的时候把你想要说的写下来!、4

躯 5

探索宇宙的生命历程 篇10

虽然暗能量的发现震惊了科学界,但科学界对于暗能量的本质并不清楚,只知道这是一种起斥力作用的能量,而且它通过某种方式内含于空间本身之中,就好比糕点上糖霜的颜色含于糖霜之中一样。科学家认为正是暗能量导致宇宙加速膨胀。

很多天文学家相信,假如以后不出现别的因素阻止宇宙加速膨胀的话,宇宙将不得不面对暗淡的未来。美国天文学家施滕·奥登瓦尔德为大家描绘了加速膨胀的宇宙可能会经历的几个时期。

恒星时期

从第一批恒星诞生(100多亿年前)开始一直到现在,这段时期被叫做恒星时期。恒星时期是宇宙的光明时期,恒星照亮了宇宙,也使宇宙充满了生机。在这个时期,恒星不断地从大爆炸后形成的氢、氦气体中生成,在一批恒星死亡后,新的恒星又从它的残骸中诞生,“凤凰涅,浴火重生”。

恒星时期是宇宙最辉煌的时期,作为太阳系的“公民”,我们来看看太阳系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变化。

拥有漂亮光环的土星可算是太阳系中最美丽的一颗行星了,可是1亿年之后土星的光环将会消失。

我们居住的地球,6亿年之后的温度将升高到80℃。更为可怕的是,10亿年之后地球将失去海洋,并恢复到它以前的无生命状态。20亿年之后,地球的温度将达到130℃,同时月球也不再对稳定地球自转轴起作用,混乱的局面将会出现。由于太阳系内引力平衡的变化,3 5亿年后地球与金星会成为双行星。48亿年之后,由于太阳的变化,地球的温度将升高至1330℃!这时的太阳也将走完它的壮年时期,开始变为一颗红巨星,体积剧烈膨胀的太阳将会吞没掉金星和地球——这将发生在太阳变为红巨星后的26.8亿年。

在太阳系变化的同时,银河系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天文学家已经观测到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正在相互靠近,天文学家们计算出这两大星系最终会发生碰撞,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星系,这将在30亿年之后发生。

简并时期

正常的恒星是依靠热核反应发光的,而一旦宇宙中的氢元素被消耗殆尽就不可能再诞生新的恒星。

事实上,恒星的形成还要求氢分子云必须达到一定的密度和压强。因此,远在宇宙中的氢元素被消耗完之前很久,新的恒星就已经停止形成了,这意味着恒星时期即将结束。此后,充斥宇宙的将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恒星残骸和一部分褐矮星。白矮星、中子星都是由超密态物质组成,物理学家称那样的超密态为简并态,因此,这个在恒星时期结束以后到来的新时期就被称为简并时期。

黑洞时期

对于宇宙来说,更致命的是在简并时期快结束的时候,大约也就是在1034年之后,所有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都灭绝了。而这时的黑洞——这个当简并时期结束后宇宙中仅剩的最后天体——靠着强大的引力吞噬掉它沿途所遇到的一切物质。在1035~1040年间,质子和中子可能会发生衰变;而黑洞,这个宇宙中的“魔王”最终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大约在1065年后,恒星级黑洞蒸发。黑洞的质量越大,蒸发越慢:一个与银河系质量相当的黑洞完全蒸发需要10100年。

黑暗时期

等所有的黑洞都蒸发完之后,宇宙就进入到它最后的一个时期——黑暗时期。此时,宇宙中不再有任何天体,除了能量之外只剩下了一些光子、中秘子、电子和正电子在空间自由穿梭。偶尔,电子与正电子会相遇而变成光子,使黑暗的宇宙中出现一丝微弱的闪光。

宇宙进入黑暗时期也仍然摆脱不了继续加速膨胀的命运。在一个以暗能量为主导的宇宙之中,是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宇宙加速膨胀的。

《宇宙的边疆》教案 篇11

备课人:肖 静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与说明顺序

2、合作探究掌握解说词的特点,明确其中议论与抒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真理的精神 【 教学重点、难点 】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培养勇于 探索、发现的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人的胸怀到底有多么宽广呢?请让我们先来了解天空——宇宙的宽广。今天我们学习卡尔•萨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边疆》 大家来看这个题目《宇宙的边疆》,很明显,文章的对象是宇宙,那么老师请问一下大家,宇宙有没有边疆?带着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从文中让我们来找出答案。

2、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卡尔•萨根,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公众天文科学家”。他引导了美国几代年轻人,探索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他解说的电视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同名科普书籍《宇宙》与电视片《宇宙》配套,八十多个国家出版,是历史上英语科普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主要作品还有《伊甸园的飞龙》《宇宙联结》《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而本文正是作者对《宇宙》的解说词。那什么是解说词呢? 是一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使观众借助一定的文字介绍,获得深刻的认识。经常出现在运动会、晚会等场合。

2)速读全文,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思考文章的说明顺序 宇宙(1-6)——星系(星系群、子星系)(7-9)——恒星(12-14)——太阳系(15-16)——地球(17、18)由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 星系 星系(7-9)离地球80亿光年 本星系群(10)离地球200亿万光年 银河系(11)离地球4万光年 太阳系 彗核 离地球1光年 由远到近

3)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文章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说明顺序?

1、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2、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符合宇宙演化规律。

3、其次大家都知道,这是电视解说词,解说随着摄影镜头缓缓推进,解说与画面同步协调,表述清晰。跳出宇宙之外,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4)那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议论与抒情的句子。

通过这些句子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作者对人类的认识: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议论与抒情句子的作用: 1.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宇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意义的认识。2.可以更好的感染观众,激发观众对宇宙的兴趣。5)通过通篇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解说词三大特点是什么?

明确的对象、清晰的顺序、优美的语言

6)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咱上课之前提出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疆?

有,是暂时的;人们每探索一步,边疆就扩大一步; 没有,是扩张的;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 所以面对未知的宇宙,主动权在人类手中。人类是勇敢、光荣的,我们以我们渺小的身躯,学习科学精神,探索广阔的宇宙的未来„

上一篇:单身俱乐部宣传广告词下一篇:托班教育随笔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