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精选8篇)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篇1

近几年来,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师也充分享受到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甜头。课堂上教师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那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呢?我认为: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一根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整节教学生字课,往往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直观演示。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图片、看FLASH字的分解动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日月明》一课是的明字时,可以这样做:屏幕上跳出一太阳、一月亮,慢慢地把两图紧靠放好,然后动画放出光芒万丈,再放动画“太阳”变成“日”字,“月亮”变成“月”字,自然成了“明”字,学生在记住字的同时,还理解了该字的意思,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2.游戏法。

低年级孩子好玩,百玩不厌,故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能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1)走迷宫。屏幕上显示一处迷宫图,学生通过读出迷宫中的字,可以走出迷宫。(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

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3)贴苹果游戏。A:电脑上出现一棵苹果树,下方有本课的生字。指定一个学生报字,其他学生就将报到的生字贴到树上。B:苹果树上有很多带有字的苹果,让学生摘下苹果,组成词语放在下方的篮子中。(4)找朋友。画面上左方有带有汉字的实物图片,如:小鸡、花、草、人物„„右方有一堆汉字,请学生从汉字堆中找出实物图的名字,并把汉字贴在图片的下方。

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游戏活动,会使整节课新鲜感不断,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识字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 1.看图识字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 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青、清、晴、蜻、睛、情、请。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时一定会有许多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呢?学生自由的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交流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通过比较、观察、发现、总结等方法,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识字方法,这样他们就会对识字越来越感兴趣。

2.,校园网——识字的“海洋”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校园网是一个识字的“海洋”,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识字信息。学生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在无意中扩大了识字空间。阅览课上,我们充分利用电脑的优势,开展网上识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低年级阅读素材库中的生字,短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图文结合,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巩固生字。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实施了个别化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以往

学生对新字的组词范围较为狭小,而网络大大拓展了他们识字、辨义的空间,学生可以一下子学习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生字。另外,网上信息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的识字环境。学生在平时上网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丰富的生活词汇。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联系实际,培养独立识记生字的能力,提高识记效果。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篇2

1 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1 信息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结合画面、影像等来讲解音乐理论知识, 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开阔思路, 可以脱离传统的单纯填鸭式的“听讲+笔记”模式, 逐步提高其对音乐的学习能力与鉴赏水平, 将学生在课堂上的音乐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进而达到授课的最佳目的。

1.2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开放性强, 因此, 充分发挥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音乐作品, 对音乐的理解将会大大提高, 同时也使学生们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更加凸显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个性化,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给音乐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

1.3 信息技术可促进教师水平的提升

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教学授课水平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需要教师扩展自身驾驭多媒体的能力。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音乐制作软件及相关电子设备相互结合的教学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视野, 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 以适应信息时代对音乐教学的要求。

2 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措施

2.1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能激发学生的情绪,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利用这一有效手段,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形式, 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美挖掘出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 给学生提供探求知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 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 进而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2 加强音乐教师的培训, 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

(1)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转变为课程开发者、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为学生提供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增强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2) 改变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 自觉地、主动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如临其境, 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验、理解音乐作品, 更重要的是可以逐渐确立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观”。

(3)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 因此,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 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 使音乐艺术的审美性、愉悦性等特点得到最大限度地充分展示。总之, 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掌握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音乐教学服务, 全面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2.3 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新时期, 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 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保障,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信息技术手段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无论是软件水平还是硬件水准, 不同地区都有一定差异, 另外很多教学信息的来源大多来源于网络, 音质和画面效果不是很理想, 因此, 教师一定要正视信息技术的不足, 明白“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 切勿过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 而是处理好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不能让音乐课堂完全服从于信息技术, 避免过度运用信息技术而致使音乐教学成为花哨的课件、作品展示课, 同时也要避免教师对学生音乐审美、德育等能力培养的忽视。要和其他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取长补短, 相互补充,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它为音乐教学服务, 拉近音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更好地发挥其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3 结语

事实证明, 信息技术不仅使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效果产生了变化, 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音乐素质的培养, 因此, 把信息技术合理引进教学, 充分发挥其优势, 可以真正实现利用优质资源进行音乐教学的目的,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教育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 对于音乐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必须对音乐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 建立符合现代社会的教学模式,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教学的影响。文章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措施两个方面, 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音乐教学,作用,措施

参考文献

[1]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赵建峰.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 (20) .

[3]赖秀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2 (12) .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结合,尤其是微课这个新的学习模式,使教学的方法不断进行拓展,为各学科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予以参考,也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推动作用。调查发现,将微课应用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正面影响。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微课的实践存在很多问题

微课主要就是教师根据各学科教学的要求,通过录制软件录制10分钟左右的一个教学视频,它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教学小问题的微型课程。微课将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过程或者是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分析解说,学习者在学习之后,可以快速地对某个学习过程或知识点有一个掌握或者是理解。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就是学习关于使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当中有一些内容理论性比较强,教师单纯地讲解,可能会有学生难以理解。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授课形式相比,其主要的优点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课堂教学秩序好,个体得以弥补,学生学习时间、地点相对灵活。总的来说,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基本上每一个中学生都已经具备了应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的能力,很多注意的事项和相关的功能方面,但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落后,中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第二,中学阶段的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学科,所以开展的课节数比较少,而且间隔的时间比较长,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效果非常差;第三,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教学的方法落后,只是按照教科书的内容逐一讲解,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1]。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如何应用和实践微课的几点思考

运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教师要明确怎样可以正确应用,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1.完备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相关的微课

目前,只有一部分的中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在整体上来说,微课的内容还需要扩展。所以在应用之前,要不断对微课的内容予以补充,而在具体实践的时候,还要注意随时地改进。第一,微课的开发设计应该从单个知识点往微课程的开发设计转变。微课程一般由几节微课组成,具体的节数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而这几节微课之间应该是连续的,有层次的。微课本身是碎片化的,单个知识点就能做成一节微课,但只有系列化、联系性、层次化的教学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将一个知识分散,进行梳理和分类,做成几个有层次、连续性的单个微课,对每个微课都进行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制作、微练习等资源的设计开发,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的专题微课程。第二,在这个基础上,改进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材的内容,然后再制作微课。因为微课是起到辅助作用的教学方式,所以内容要适当地进行扩展,要使微课的内容更有价值,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将知识重点难点进行整理并进行细化,围绕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内容整合,明确应该拓展的知识和应该详细讲解的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进行视频的录制。第三,微课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课堂上面对全班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教师有责任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一节课一般包括课前复习、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知识拓展、小结与练习等五个环节。在新课讲授环节,可以针对本节课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运用微课让学生观看问题的详细解析。知识拓展环节,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社会发展、具有前沿性的课外知识放进微视频中,让学生观看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如在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时,将制作重难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可以自己控制观看进度,基础技能较好的学生很快能掌握制作技巧,完成后还能观看到一些有创意的能开拓自己眼界的资料;而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重复、缓慢的学习每个操作,让其快速、更好的巩固基本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思维的培养了。这样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脱节: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微课这一学习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合理应用微课

做好上一点内容之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微课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标准,并且根据不断地改进,可以逐渐形成稳定的模式,对保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效果予以条件。但是根据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教师的师资方面也需要进行改进。第一,学校要建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保证他们都是信息技术教育相应专业或通过培训能达到教学岗位相适应的能力,这样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才能够对微课有一个认识并且合理进行应用。第二,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方法,通过对微课具体内涵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其最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那么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利用这个优点,在讲解理论性比较强或者是比较枯燥的内容时,合理地用微课进行一个引导,让学生们观看之后有基本的理解,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2]。第三,微课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要想开发实效性强的微课,必须规范开发流程。包括确定教学内容、细分知识点、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微教案和微课件以及微练习、撰写视频录制脚本、教学活动实施及拍摄过程、微视频后期编辑、微教学反思、形成微课资源包上传微课平台、微课教学应用、微学习和微反馈、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为专业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合理应用微课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正面影响。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反馈、完善等环节结合起来,微课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晓秒.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措施[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04:47-48.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篇4

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那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

一、课堂评价的现状与分析

当前我国的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的评价,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有两种极端现象:第一种是狭隘的消极评价,即教师无视学生鲜活真实的生命形态,对偏离预设轨道的课堂生成一律予以无情的否定:第二种是放纵的积极评价,即教师无原则地包容所有源于学生的课堂信息,以过分的手段予以夸张的肯定,自称“以生为本”。误导了学生的价值判断。这两种风格迥异的课堂评价,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1】: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美化封面》

课学堂分析完毕,在学生十分钟创作后,教师在随机抽取作品时抽到一幅粗制滥造的作品,上面只随便画了此方框图、三角形、圆及几条曲线。

教师一:这样的东西怎能算作品?十分钟的创作你不知在干什么!教师二:这位同学太有想象力了,你看:这个长方形代表城市建筑,圆代表太阳,三角形代表风帆,曲线代表着水,寥寥数笔,水城威尼斯的形象就跃然纸上,真是抽象画的最高境界,你真是太棒了!教师三:这位同学能画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表示他已经掌握这些基本图形的画法,这非常不错,但他还可以画得更好。

以上是三个真实的教学案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信息教师课堂评价方法。教师一的评价,是对一些后进生的真实情感流露,毫无疑问,这位学生是不认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无是处,教师一没有去发现他的闪光点,而把他全盘否定,挫伤了学生自尊心,于他以后的发展不利。教师二运用的“激励性”评价,寻找所有可以闪光的地方,还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强加于学生的作品之上,这样的评价除了给学生以惊喜外,可能更多的还是疑惑:老师是不是在讽刺我?教师三的评价是对该生作品客观真实而又带有人文味的评价,他没有否定学生的创作成果,也没有那种完全虚伪赞赏,在肯定学生成果的同时也指出了学生的努力方向,既诚恳又具有激励性,这样的评价才是真正的激励性评价。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策略探究

(一)善用肯定性评价

现代评价理念指出: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倡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或某个想法被教师肯定后,就会得到极大地满足,在学习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反复钻研。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行为进行评价时,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尽量不用指令性的语言、批评性的语言,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性激励评价。

【案例2】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神奇的网络》

老师问:你们见过网络吗?学生:见过;老师请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说说网络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上QQ、玩游戏、上网等;老师:XX同学讲得非常好!我们平时在用QQ聊天、玩游戏、看新闻、查资料等都是常见的网络应用,说明这位同学平时善于观察、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涉及到老师们不愿提及的内容,如上QQ、玩游戏等,但局限于学生的知识面,能谈到这里其实已经切题了,老师肯定性的评价给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他今后的学习。

(二)巧用否定性评价

诚然,正面的肯定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时候,我们为了评价的准确性又不得不从反面作出否定性评价,当难免要用“不”来评价时,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的甚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该如何来巧妙处理、合理运用否定性评价呢?

(1)挖掘学习结果的价值。

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当学生在参与学习时产生了错误的结果,我们应该给出正确的评价“你错了”,但同时,我们应该尽量从这一结果中挖掘有效因素并加以肯定,或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挖掘该结果产生的值得借鉴或引以为戒的价值,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但其中也有得到肯定的部分,从而同样得到成功的喜悦,滋生一种心理安慰,冲淡否定评价带来的负面效应。

【案例3】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篇5

六合区竹镇中心小学 陈安云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课程的整合就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整合学科之间的优势,让学科之间可以互补。

关键字:农村;语文课堂;课程整合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试着从当前的探索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一些想法。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年有幸参加了一次《现代与经典》全国性的语文观摩学习活动,在观摩学习期间,有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校长执教的一节语文课《卢沟桥的狮子》,整堂课精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一个细节的处理让我记忆深刻:老师用投影出示了一组卢沟桥狮子的图片,这时配上一段温馨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认真观察狮子们的动作,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同学们畅所欲言,一幅幅温馨感人的画面出现在每个人的眼前,卢沟桥的狮子也仿佛鲜活了起来。这时候窦老师换掉了刚才那段抒情的音乐,配上的是一段战场上的一片枪炮声,喊杀声,课堂上暂时安静了下来,同样的那组图片在同学们的眼里传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受到震撼的不仅仅是学生们,也包括在座的所有听课老师们,这其实就是音乐带给大家的震撼。原先我以为用好多媒体一定要制作精美的课件,一定要上的美轮美奂,这时我有所悟:课程的整合就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整合学科之间的优势,让学科之间可以互补。还给学生一个原本的课堂,一个纯粹的课堂,一个注重听说读写的课堂。而不是变成老师展示个人课件制作水平的一个平台。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

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二、立足自身,谋求进步。

我们学校地处较为偏远的山区,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学习资源的匮乏,让原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变得一片沉寂,学生听得少,见的少,而新的教材又侧重拓宽学生的视野,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一种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出现,拉近了学生与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距离,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弥补见识上的不足,拓宽自己的视野。把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动静结合,视听相兼,能更充分地发挥各种媒体深刻的表现力和良好的重现力,这不但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根据自己从教这10多年的体会来看,在农村学校这样一类教学设施尚不够完善的的地方,语文课堂中实际运用较多的就是利用多媒体,营造情境。多媒体教学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具优势。它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我们平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文与画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的,但借助于图像把作品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年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这样的课例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显得颇具成效。

另外,由于条件的相对落后,农村的孩子不能向其他的孩子那样能够利用假期到处走走看看,去拓宽视野。现在的教材中有大量介绍祖国山水风光的课文,这样的课文文字固然优美传神,但光凭老师的一张嘴,这样的描述也是显得苍白无力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准备充分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这样对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我在上四年级的一片课文《雾凇》是就是这样,学生,包括老师在内,都无缘亲眼一见雾凇的真面目,又如何去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课前我通过网络搜索到了大量充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恰当的整合,制作成上课的课件,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再构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

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

2.理顺整合的途径——过程整合。

“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这一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是:

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教学方案,进入学习: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的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

课后拓展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

3.明确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整合需从一点一滴做起 “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精髓与内涵。“整合”水平的高低,关键在观念的转变。

4.整合要注意实用性

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因此在进行整合实验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将教学质量搞上去,这样的“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才有生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对于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型语文教育,对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语文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篇6

梁伟鸣

(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综合发展。经过教学实践,发现“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个目标很好的方法。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其目的在于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探究;发展;研学案

一、对“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分析

“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理念是基于当前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的。它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问题、探究、发展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211法则”。

“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211法则”,即按照2∶1∶1的比例有三个含义:

1.时间的划分。一节课40分钟,“1”是分析问题,有10分钟的时间属于教师,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即便是在准许的时间内讲,教师也不一定是连起来讲,而是该讲时才讲,需要讲时才讲;“2”是探究讨论(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占的时间约20分钟;另外一个“1”是评价发展,约10分钟组织学生评价以达到发展的目的。

2.学生分组的划分。在一个班里,把学生分成若干个4人合作学习小组,通常4人合作小组学生的组成是1个优秀学生,2个中等学生,1个学困生。

3.学习内容的划分。“1”是25%学习内容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2”是50%的学习内容是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学会的,另外一个“1”的25%学习内容是小组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经过老师的强调、点拨,评价后才学会的。“1”就是自己学会的,“2”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二、“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

“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分三个基本步骤:

1.把问题变学案、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是“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中的“1”,约占10分钟时间。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是“2”,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点,约占20分钟时间。

3.成果展示、评价发展,最后这个环节是另外的一个“1”,约占10分钟时间。

在这三个步骤中,“把问题变学案、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最具挑战性的,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所以导学案要精心设计,情境创设要适当;“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是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走向自主的基础,课堂是否精彩,与小组间能不能默契合作有很大关系,所以小组的建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平时就要注重培养小组内成员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成果展示、评价发展”是课堂的亮点,学生最大的优点就是有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因此,好的老师能借助点评升华,使课堂亮点百出,精彩纷呈。

1.把问题变学案、创设情境,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前奏

课前,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转变成问题编写在研学案里,这个环节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学情的调查和把握,进行研学案的编写工作。信息技术的研学案发挥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搭建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它具有“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研学案的作用就是使教学能够适应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沟通教与学,把教学过程由“灌”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还起到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课前发放的研学案通常要求学生依据学案,通过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参考资料、上网等渠道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写下预习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听课,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采用研学案知道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尝试解决有关问题,目的明确,不仅能把学生直接引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自学中深入思考,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使学生的课前预习真正落实到实处。

情境创设,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开始。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旧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是多么重要。

创设“角色”情境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情境。创设“角色”情境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本着一个原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情境是要为教学服务的”,选择的情境应能使教学内容与之有机地融为一体,要避免情境内容的牵强附会,不要盲目追新,切忌生搬硬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时,他们对知识才会觉醒起来。”我认为,教师应当好像导演一样,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不同的“角色”,把讲台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如,在设计“表格数据的处理”学案的时候,选择的“角色”就可以是如何做班主任的小助手,帮助老师进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这一个情境虽然普通,但是却很典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一步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搜索引擎”一课的时候,让学生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讲解如何运用搜索引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在上“文本信息加工”一课时,让学生扮演“个人名片”的评委,分别对不同的作品打分等。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在这样的状态下掌握知识,既迅速又牢固。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是信息技术课堂的核心

学生在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明确了课堂的教学目标后,就开始小组讨论与交流

自主探究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适时地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探索和体验中得出结论。这样做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网页的链接”一课时,我首先要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三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之后都有一个屏幕录像演示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助屏幕录像演示动画获得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小组讨论、尝试解决。教师巡回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点拨。出人意料的是,我发现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很强,在课堂上我只需点到为止即可。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小组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齐心协力完成指定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师生之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学生之间也应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给予他人帮助,或者接受他人帮助。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的人不只是教师一个人,还有每天在学习中朝夕相处的同学。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学会学习,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4名学生组成,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既要充分“利用”好4人合作小组中的1名优秀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这是第一层目标。第二个目标,要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2名中等的学生“向上分化”,把其转化成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比重。第三个目标是把学困生向着中等的群体推进。从理论上“消灭”了学困生,充分体现了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在合作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小组长要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班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了解各组探究情况。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

3.成果展示、评价发展,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亮点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小组成果交流展示,也就是全班学生一起交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后,相应的评价方式也应兼顾自主与合作。采取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在评价中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养成了在评价中学会聆听、接受、合作,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好习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以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学生以评价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师生双方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引导着师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成果展示评价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除了评价学生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评价学生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成绩评比,成果展示评价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切实支持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高评价的效率和质量。

成果展示环节是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交流思想的环节。信息技术课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每节课都能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形成一件件电脑作品。学生在组内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教师通过网络广播将作品在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边演示自己的作品,边讲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大家共享。学生在刚开始评价作品的时候,往往凭直觉说好与不好,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掌握了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时才能做到胸中有“则”,才能评得中肯恰当。在刚开始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比如,对学生制作的“个人名片”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告诉学生从比例是否协调,色彩是否搭配,整体布局如何、细节上有无缺陷等方面入手进行评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亮点”,也就是作品中大家值得学习的部分。因为评价不仅仅是挑剔,更重要的是传播和发扬美的事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老师在这种模式下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这说明“211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是适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具有一定的推广性。虽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所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丽珍,刘志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03)。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篇7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这门课程很重要。笔者在教授这门课时,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课堂教学知识点分散、孤立, 有的老师虽然实践经验很丰富, 也会在课堂上列举大量案例, 但都是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所讲的知识点, 没有形成一个知识点综合应用的系统概念。

2、教学过程以讲解理论为主、上机实践为辅, 学生很难接受这种"满堂灌"的方式, 上机实践也只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或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 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学生在课下碰到数据库的相关问题时, 很少去和同学们或者教师交流, 这与缺乏交流平台以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有关, 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逐渐将问题堆积。

鉴于上述现状, 为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加强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的实践能力, 我在近两年《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尝试进行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

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研究性学习的各个要素之中。对于学生来说, 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 围绕特定的研究专题,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 力求主动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探索和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通过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模式进行的, 它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优越的手段和工具无疑为其顺利进行提供了空前的便利。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其中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努力构建高职教育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 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案例, 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采用相应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3、高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实践改革设计

笔者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 尝试应用了多种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下面以其中两种教学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3.1 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案例

支架式教学策略是在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设计时, 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 建立一个概念框架, 然后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让学生自主探索。其步骤是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本文通过讲解参照完整性这一知识点来探讨一下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案例。

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数据库3类完整性约束中最重要最难懂的一种。具体的内容是:主键的概念、外键的概念、参照完整性规则、建立参照完整性规则的意义。根据主键的概念、外键的概念两个不同的知识点, 建立起参照完整性规则的概念框架, 如图1所示。然后进入具体的情境, 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学生选课数据库有三个表, 如图2所示。首先讲解主键的概念, 让学生明白三张表的主键, 学生表 (student) 的主键是学号, 课程表 (course) 的主键是课程号, 选课表 (sc) 的主键是 (学号, 课程号) , 其中一定要说明sc表的两个主键属性单独不可以做主键。其次, 学生明白外键的作用就是建立表之间联系的属性, 必须两个表中都有这样的属性才可以是外键, 还说明外键不能是主键。让学生从选课数据库中找哪个表中的属性可能是外键, 这样得到sc表中的学号、课程号是外键。然后, 提出参照完整性规则的含义, 若外键与主键对应, 则外键的取值只能取空值或者等于主键值。最后让学生明白参照完整性规则的意义, sc表中的学号可以任意取值吗?全校所有学生的记录都在student表中, sc表的学号取student表以外的学号代表什么含义?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可以给他成绩吗?这样下来, 学生就明白sc表中学号必须参照student表中的学号进行取值。

3.2 基于信息技术的问题探讨教学模式案例

这种教学模式十分强调利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媒体手段, 为高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与学环境。其教学过程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以下是本文设计的问题探讨式教学案例。

(1) 运用以景设疑、以景激趣的方法引入课题

在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这一知识点时, 从学生熟悉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开始, 介绍各种信息输入的界面, 如图3所示。向学生提问这些信息在计算机管理系统里是怎样存放的?问题一提出, 已经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对情景中隐含问题的思考, 以实现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问题的教学目标。

(2) 运用以景质疑、活动猜想的方法展开课题

笔者以学生基本信息输入为例, 将输入基本信息界面的程序代码打开, 显示相关连接, 让同学们在Sq Server2000中看到相应的后台数据库 (见图4) , 这样学生就明白了, 应用软件实际上是一个加工者, 它处理的数据必然是从某个数据源取得的, 这个数据源就是数据库, 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数据库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的, 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等工作只靠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有专门的人员来完成, 这些人被称为数据库管理员。这样数据库系统的工作过程就容易介绍清楚, 由工作过程发现数据库系统由五大部分组成:计算机硬件、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员。

(3) 运用活动探索, 网上交流建构的方法深化课题

为了深化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索, 使用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 如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 并通过自主或小组协作的方式讨论研究有关学术问题, 每位学生将利用Microsoft Word软件写一篇较为详细地阐述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或心得的小论文, 每组学生还将共同利用Microsof PowerPoint建立一个展示他们研究成果的演示文稿, 提供时机促使学生相互间交流协作,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Microsoft Frontpage制作网页, 以最大限度地共享他们的成果。

(4) 运用景中启思, 活动创新的方法活化课题

在总结、交流意义建构的基础上, 引导、启发学生将已经建构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教师利用Ajax技术, 在网络上像PowerPoint一样制作教学幻灯片, 创设有利于知识应用的学习情景, 例如列出超市收银系统的需求列表, 启发学生思考情景中隐含的数据库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看到数据库的实际应用价值, 使学生对数据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跃跃欲试, 想开发出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4、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通过在09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三个班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 发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据库的兴趣,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 初步达到了在本门课程中采用该种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初衷。

改革后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 进行个别化教学。学生在学习时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 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处理信息, 自行解决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知识迁移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自主制定计划、查阅资料、小组成员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信息技术,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有益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协商、对话、交流与合作充满整个研究过程, 并直接对课题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影响。

5、结语

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且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团结协作精神体现的更强烈;同时对学生个人而言动手能力提高了,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 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 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总之, 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就其教学效果而言, 较传统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在课程设计、考核标准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我们相信, 经过不断的努力, 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必将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海琴、王江涛.项目化教学在高职网络数据库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2009-10总第110期:23-24.

[2]丁晓云.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 (3)

[3]陆竞.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0. (10)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篇8

【关键词】数学;白板;探索;实践

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电子白板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电子白板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喜欢上这门学科。

相对于传统模式的教学,白板技术在教学中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应用课堂互动教学系统进行互动教学,从讲述式的教学转换到问答式教学,教师们能够立即清楚学生们学到了什么或者思考什么,接下来可以及时实施补救。他们可以准确掌握每个班级或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复习时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教师们形象地比喻:课堂互动教学系统是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的数字神经系统。

一、合理运用电子白板,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使得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伴随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电子白板的出现,犹如黎明前的一缕曙光,为数学教师指明了方向。它能为我们带来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这样新鲜的学习气息,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促使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时,单纯的画几个平面图形,或空洞的语言解释显得很枯燥,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首先出示一幅游乐场的情境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游乐场玩?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乐场玩,你们愿意吗?”接着画面上出现了超级大转盘,并伴随着游乐场中人们的尖叫声。所以,学生一下子被这神秘的画面所吸引,欢悦的笑容立刻在学生们的脸上绽开。

二、及时应用电子白板,深化课堂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电子白板在练习课中的应用相当方便、直观,利用电子白板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画图、抢答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巩固新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灵活利用电子白板的存储功能,使课堂教学过程得以再现

数学课堂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需要完整的板书,教师往往需要一边讲解,一边板书,有时候为了发现问题或给学生做示范,往往要进行一些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而传统的黑板只能记录当时发生的教学过程,一些精彩的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和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无法课后再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电子白板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而且随时可以方便快速地回顾讲过的内容,因此借助白板的这一功能,教师和学生在归纳总结时,就再也不是一种空对空的过程,甚至于方便教师在某些环节进行补充和调整。

四、利用互动学习工具,使学生喜爱生动的数学课堂

互动工具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利用互动学习工具,能够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尝试机会,能够更多角度的表达知识的含义,能够让学生在试错中学习。白板不仅是老师的教学助手,也是属于学生的: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通过白板展示给大家进行讨论,同时白板中的容器,照相机,放大镜,幕布等功能的设计都是比较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发展特点的,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满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当然,白板技术和其他教育教学的技术一样,都只是教学技术而已,它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老师们在运用白板技术的时候应该好好研究教材,根据不同的层次运用相应的功能,避免华而不实。

总之,电子白板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让我们的教学手段更上一层楼,让教师的教学环境得到了提升,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参考文献:

[1]《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

上一篇:合伙经营饭店协议书下一篇:经典有趣的英语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