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献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籍文献

古籍文献 篇1

赵世红

中华民族报2005年6月24日第8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期间,云南省丽江市政府召开了“~东巴古籍保护利用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了东巴古籍文献的保护利用问题。

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纳西象形文字——东巴文,是人类有史以来惟一流传至今的远古文字文明,完整存活在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中。这种如图似画的古画形文字有1400多个,由它撰写的纳西东巴古籍(东巴经典),达1000多种,计3万册。是一种世界上绝无仅有、至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立体、神奇、奥秘,其广博的内容,繁复的思想,辐射、整合、吸纳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众多层面,由此构建出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多学科学术开发价值,近百年来流播海内外,影响甚广,目前确知被收藏于各国的东巴古籍约有3万册,除复本外近1000种,成为国际性的一门学问——东巴文化学。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东巴古籍的搜集整理和研究。1981年,成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今东巴文化研究院),用20年时间,对国内收藏的古籍进行分类、翻译。2002年完成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的翻译整理出版工作。尔后,在国家和云南省民委古籍办的资金援助下,东巴研究所对国内所有收藏东巴古籍的图书馆、博物馆进行编目整理,并于2003年10月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纳西族卷》的编写出版工作。

2003年8月,东巴古籍作为文献遗产被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批准列人《世界记忆名录》。

保护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由于资金和对外交流的基本条件限制,目前尚未能对在国外的东巴古籍作完整系统的调查保护整理。而且在东巴古籍文献保管设施设备、对东巴古籍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培养东巴文化传人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决定,启动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保护开发行动计划,切实保护这一人类共同的记忆。

行动计划包括,第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保护文献遗产总方针》的宗旨,建议由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及中国国家委员会牵头,联合世界各国收藏东巴古籍的图书馆,组成一个保护工作机构,并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金援助,对收藏在国外的纳西东巴古籍编制联合目录,进行翻译整理。同时采用各种复制技术(包括复印、缩微拍摄、数字化技术),使东巴古籍更好地保护,并售硬广泛地使用o

这一行动从时间上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曾与老东巴朝夕相处20余载的一批纳西学者都已50多岁,一旦这批学者年迈,收藏于国外的这批古籍将变成“天书”。

其次,改善东巴古籍文献保管设施设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现在由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管理,存放在古式建筑风格砖混结构房屋的铁质档案柜里,不漏雨,无破窗。但没有配备防火装置,没有环境监测系统。加上古籍原件书写在自制的构皮土纸上,经不起自然老化和无尽翻阅,从而影响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管理。

因此,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改善东巴古籍保护的库房建筑设施,建立湿度控制调节系统和防光、防空气污染、防有害生物、防盗、防火的设备。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管理措施,培训管理人员。使东巴古籍原件得到长久的保护。

第三,对东巴古籍文献进行有序的开发利用。由于纳西东巴古籍蕴藏着巨大的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建议从商业开发的角度保护纳西东巴文化的原生态,用保护开发的新理念来扼制受现代强势文化冲击东巴文化快速消亡的趋势。

启动保护工程是一个相当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将在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组成一个机构,聘请研究院专家学者和国内外东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作顾问,进行实质性的工作。对东巴文化工艺品在基本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实施学术规范。对翻译、音译作品纳入规范管理的渠道,净化工艺商品市场。凡涉及东巴文化的各类出版物由专门成立的学术委员会评审规范出版,避免胡编乱造的出版物谬种流传。通过努力,切实保护管理好原生态的东巴文化,同时发挥东巴文化商业价值,用部分利润来回报东巴古籍的保护与研究,为人类遗产保护利用探索出一个新模式。

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文化是靠人来传播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出自东巴祭司之手,记载着他们在宗教仪式上唱诵的语言。因此,要保护一种文化,首先要保护从事这种文化活动的人:要目前,已分别有45个国家的92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中国入选2项:传统音乐录音档案(音乐研究院)和清朝内阁秘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相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数量庞大的档卜献资料,这个数字是不相称的。除《世界记忆名录》以外,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艮。这两个名录主要收集具有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和国录并非在重要性上次于《世界记忆名录》,而是保护地区和国家文匮产的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文献遗产都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档案坎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的国家级名录。保护东巴古籍,首先要保护东巴传人。

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作为东巴文化传承人的东巴越来越少了。据有关专家估计,解放前东巴活动最盛时,东巴人数约达1000人左右。1983年,在丽江举行东巴座谈会时,尚有61个东巴参加。如今这些东巴大部分已经去世。东巴文化研究院曾聘请10个东巴,到现在已全部去世。

就拿东巴古籍的整理来说,由于东巴文字是“语段文字”,字符之间省去很多词,只有东巴才能连续地识读,他们是自幼靠硬攻夫杷经文背下来的,字符对他们来说只起了提示的作用。而一般的人即使认识每一个字符,仍然不能读通经文。

古籍文献 篇2

画品, 中国古代对画家及作品作出品评的一种文体, 一般分品论述, 鉴赏优劣得失。作者见解通过品评画家及作品来表达, 较少记载传记材料[1]322。画品这种文体盛于六朝、隋唐, 元明之后逐渐减少。画品主要古籍著作有《昭公录》、《古画品录》、《续画品》、《圣朝名画评》等十余种。

《昭公录》 (已佚) , 梁武帝萧衍著, 约为最早的画品专著, 对画家技艺方面的特长、师承、风格、优劣作出了评鉴;《古画品录》原名《画品》, 后来 (大约) 宋代传抄时, 名为《古画品录》。1卷, 南朝谢赫撰, 主要版本有津逮秘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画品丛书》本, 该书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著述, 品评画家27人, 自陆探微起至丁光止, 分为六品。《古画品录》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在作者自序中提出的绘画六法, 即:一曰气韵生动, 二曰骨法用笔, 三曰应物象形, 四曰随类赋彩, 五曰经营位置, 六曰传移模写。绘画六法是我国绘画史上较早、也是较有系统的绘画要旨, 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 对后世影响极大;《续画品》, 亦名《后画品录》、《续画品录》, 1卷, 南朝姚最撰, 主要版本有《津逮秘书》本、《王氏画苑》本、《说郛》本;《圣朝名画评》, 3卷, 北宋刘道醇撰, 《四库全书》采择的浙江苑懋柱家天一阁藏书, 其名为《宋朝名画评》, 主要版本有《王氏书画苑》本;《画鉴》, 又名《古今画鉴》、《画吟》, 1卷, 元汤厚撰, 主要版本有《说郛》本、《学海类编》本 (此本作《古今画鉴》) 、《李氏群芳清玩》本;《中麓画品》, 1卷, 明李开先撰, 主要版本有《函海》本。

二、画论

画论, 绘画理论的简称。包括绘画审美理论、绘画批评、绘画技法理论等内容[1]321。我国的绘画理论, 最早散见于先秦诸子的言论之中, 不成系统, 自东晋顾恺之开始, 出现了专门的画家论画著作, 经历代发展, 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画论体系。画论主要古籍有《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益州名画录》、《林泉高致》等十余种。

《唐朝名画录》, 一卷, 唐朱景玄撰, 该书记述了唐代画家120多人, 分为“神、妙、能、逸”四品, 并予以评价, 主要版本有明代王世贞的《王氏画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28年《画品丛书》本;《历代名画记》, 10卷, 唐张彦远撰, 主要版本有《王氏画苑》本, 明毛晋的《津逮秘书》本, 清张海鹏刻《学津讨源》本以及人民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益州名画录》, 3卷, 宋黄休复撰, 该书记述了唐、五代至宋初成都地区的画家和壁画创作情况, 涉及唐肃宗乾元初年至宋太祖乾德间四川画家58位, 保存了那个时期画家们的画风、技法以及生活情况等宝贵资料, 是研究中国画史的重要参考书, 主要版本有明王世贞的《王代画苑》本、清李调元《函海》本, 四川存古局1915年刻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校点本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本;《林泉高致》, 一卷, 宋郭熙撰, 有人认为该书是郭熙之子郭思“追述其父遗迹事实而作”, 亦有人认为前四节为郭熙撰, 后两节为郭思撰[2]845, 主要论述山水画, 认为山水画是供贵族文人消遣用的, 主要版本有《百川学海》、《王氏书画苑》本、《说郛》本、《美术丛书》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图画见闻志》, 6卷, 宋郭若虚撰, 该书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后撰写的绘画史, 主要版本有士礼居原藏宋刻配元抄本、明繙宋本、明汲古阁《津逮秘书》本、人民美术出版1963年校点本;《画继》, 10卷, 宋邓椿撰, 最早的版本是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刊本, 现存通行的有明王世贞的《王氏画苑》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清《四库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绘综十二忌》, 元饶自然撰, 为《山水家法》的一部分, 该书论述山水画创作中的12种失误, 主要版本有《图书集成》本;《写像秘诀》, 1卷, 元王绎撰, 主要版本有元刻《辍耕录》本;《画说》, 1卷, 明莫是龙撰, 主要版本有《宝颜堂秘笈·续函》明刻本、《续说郛》本;《画旨》, 1卷, 明董其昌撰, 主要版本有《式古堂书画汇考》本;《画麈》, 1卷, 明沈颢撰, 主要版本有《续说郛》本、《昭代丛书》本、《广百川海》本、明刊《快书》本;《画筌》, 1卷, 清笪重光撰, 主要版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画学心印》本、《四铜鼓斋论画集刻》本以及《桐花馆订正》本;《苦瓜和尚画语录》, 又名《画谱》、《石涛画语录》, 清石涛撰, 有清雍正年间汪泽辰精抄本, 乾隆年间《知不足斋丛书》刻本, 以后又有《昭代丛书》、《四铜鼓斋论画集刻》、《十二砚斋四种》、《清瘦阁读画十八种》、《翠琅玕馆丛书》等多种刻本;《芥舟学画编》, 4卷, 清沈宗骞撰, 原书散佚, 唯日本有刊本及译文, 我国现行本是据齐振林录本刊行, 原书版本为《冰壶阁》刊本, 齐振林手写石印本刊行于1927年;《山静居画论》, 2卷, 清方薰撰, 主要版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铜鼓斋论画》本;《笔法记》, 又名《画山水录》, 1卷, 五代后梁荆浩撰, 主要版本有《王氏画苑》本, 另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刊行的王伯敏标点注译本;《绘事微言》, 4卷, 明唐志契撰, 主要版本有《文澜阁四库全书》本, 另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刊行的单行本。

三、绘画著录

绘画著录即为记录中国名画作品的目录性著述。中国古代的绘画著录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虽然只是一种目录性的书籍, 但却记载了有关绘画发展的状况, 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绘画发展史料。我国绘画著录的主要古籍有《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东图玄览编》、《珊瑚网》、《墨缘汇观》等。

《贞观公私画史》, 又称《贞观公私画录》, 唐裴孝源撰。当成于贞观十三年 (639) , 中国最早的名画著录, 被视为“著录名画之祖”[3]39。该书继已佚中国第一部绘画著录《梁太清目》之后, 发展了中国绘画著录体例, 它不但记录了初唐卷轴画的流传和收藏情况, 也记载了当时及其以前寺庙壁画的创作情况, 同时还保存了已佚《梁太清目》的某些内容, 在绘画史学和鉴定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是鉴赏家考评古代画迹的祖本;《宣和画谱》, 20卷, 主要版本有《学津讨原》本、《津逮秘书》本;《东图玄览编》, 4卷, 明詹景凤撰, 成书于明万历十九年 (1591) , 本书原有明抄本, 字多讹误, 今本加以校勘, 1947年由故宫博物院据明抄本整理, 铅印出版, 后有启功跋;《珊瑚网》, 48卷, 明代汪珂玉编撰, 成书于崇祯十六年 (1643) , 本书原无刊本, 辗转传抄, 后来《适园丛书》以何梦华钞藏本、嘉业堂藏本等互为校勘, 遂成适园丛书本, 成都古籍书店1985年重新出版, 共上下两册, 是根据1936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影印;《墨缘汇观》, 6卷, 清安岐编撰, 该书所记书画作品始于魏晋, 终于明末, 颇多历代闻名的书画巨迹, 本书曾于光绪元年 (1875) 由南海伍氏刻入《粤雅堂丛书》, 今所见版本为北京琉璃厂翰文斋于1914年出版的活字排印本。

四、绘画技法和史传

1. 绘画技法。

绘画技法有《传神秘要》和《小山画谱》两种。《传神秘要》, 肖像画技法论著, 1卷, 清蒋骥撰, 主要版本有《蒋氏游艺秘录》本、《借月山房汇钞》本、《泽古斋丛钞》本、《四铜鼓斋论画》本;《小山画谱》, 花卉绘画技法理论著作, 2卷, 清邹一桂撰, 主要版本有《粤雅堂丛书》本、《昭代丛书》本、《借月山房世钞》本、《泽古斋丛钞》本、《翠琅玕馆丛书》本、《四铜鼓斋论画》本。该书是一部更倾向于技法的著作, 对它的研究, 无论是对清代画论和绘画史的梳理, 还是对当今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绘画史传。

《无声诗史》, 姜绍书撰, 中国明末清初画史著作, 7卷, 主要版本有《述古丛钞》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该书据黄庭坚“淡墨写出无声诗”的诗句取名, 名为画史, 实则传记, 而且作者对画家的记述除征引《吴郡丹青志》外, 多是直接见闻, 对研究明代画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类书和丛书

1. 集中国古代书画之大成的类书。

类书, 我国古代一种资料性的参考书, 多系大型的。是从多种古籍中辑录成语典故、诗、赋、文章, 甚至整部著作, 按类或按字韵等编排, 以备查检。《佩文斋书画谱》, 是中国清代书画类书。该书康熙四十四年 (1705) 由孙岳、宋骏业、王原祁等按照“考索群籍, 取其可征信者, 兼收传采”的原则纂辑, 条条皆注明出处, 康熙四十四年成书, 共100卷, 书中共征引经、史、子、集、野乘、山经、地志、释典、道藏等各类古籍1844种, 是中国古代集有关书画著作之大成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类书, 对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史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开创美术文献之先河的丛书。

丛书, 又叫丛刊。选编若干书组成一套出版, 这种成套的书叫丛书。有综合性的, 也有专科性的。绘画古籍美术论著丛书仅《美术丛书》一套, 共40辑, 近人邓实、黄宾虹合编, 初刊于1911年。该丛书囊括了我国历代的画论、画法、画史、书法、书史等文献资料以及磁铜玉石、雕刻摹印和少量词曲传记杂记等, 开创了20世纪系统整理古代美术文献之先河。

摘要:文章从画品、画论、绘画著录等古籍方面入手, 对我国绘画类古籍文献的书名、作者、版本等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以期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我国绘画古籍文献, 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学术研究。

关键词:类书,丛书,绘画,古籍,文献,概说

参考文献

[1]艾中信.中国美术大百科全书 (美术)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2]黄卓越.中国大书典[M].北京:中国书店, 1994.

古籍文献典藏陈列工作的细节 篇3

列保护工作,具体就不同开本形制的古籍文献在典藏陈列的细节进行探析。

中国历史悠久,华夏祖先以独特智慧和创造力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凝集成千万著作,以“古籍”为载体世代流传。但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或自然损耗、或人为损坏,古籍文献遗留有限。尽管如此,自2007年开始的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宗教等古籍收藏单位或多或少,仍有一定数量古籍文献保存下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初步普查已经取得可喜成绩,但是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不容乐观,笔者对古籍保护过程中的典藏陈列细节问题进行探析。

1 古籍保护,图书馆责无旁贷

古籍保护工作。作为图书馆,在保存古籍文献的同时肩负有保障读者查阅借阅基本文化共享权利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在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中抗衡。既要有效地防止纸张酸化和老化变质力保其长久留存,又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和传播古籍文献蕴含的宝贵价值。在古籍普查工作中,不断突显出保存古籍文献单位出现诸如没有健全管理流通制度,缺乏专职古籍管理人员,缺少专室专柜保存古籍,不懂保护古籍科学措施,甚至没作任何古籍登记著录工作,古籍文献或是未典藏上架而杂乱堆放,或是典藏在流通书库混杂在普通书籍中,使得古籍文献保护受到挫折,其难以实现永久保存,世代流传。

1.2古籍典藏陈列保护工作的探讨

改造典藏陈列环境,延长古籍文献寿命。古籍损害分为自然性损坏和非自然性损坏。自然性损毁是古籍文献在正常保存条件下,纸张材料因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作用而缓慢变质。非自然性损毁是由于保管不善和使用不当而发生虫蛀、霉蚀、鼠啮、烬毁、水浸、撕裂等损害。在各种损坏中,除使用不当造成的纸张撕裂和磨损外,纸的酸化、老化、虫蛀、霉蚀、鼠啮、烬毁、水浸等绝大部分的损坏都与保存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1]因此,符合古籍文献保护要求的恒温恒湿适度空气流通和防尘的古籍书库,是防止古籍损坏的有效措施。

裸装古籍文献配置装具,既保护纸张又减少缺卷缺册现象。为裸装古籍文献量身定做函套、书盒、夹板等贴身装具,不但隔离光线,防止尘埃污染,还保护古籍因碰撞、摩擦造成的损坏;函套通常采用传统工艺制作,选择使用无酸纸板、中性纸内衬、小麦淀粉浆糊,必要时加樟脑防虫。如首都图书馆40多万册古籍藏书清理时,大约有四分之一没有函套和夹板,并且存放在敞开式的木质书架上,积尘很多,加之阅览取放和转运过程中极易受到损伤,书皮破损十分常见,而且容易出现同一部书书册散逸分离、缺失等情况。[2]可见,裸装古籍配制函套的工作,必不可少。

利用缩微或数字化技术替代藏品流通,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据有关专家测算,善本古籍每经人工翻阅一次,其寿命就要缩短30年左右。早期保护古籍、减少阅读破损的方法便是拍成缩微胶卷,一定程度上保护古籍也扩大了传播范围。但遇到抄写或刻印质量较差或字迹模糊古籍时也只有望书兴叹。现在大显屏阅读设备和高分辨率数码相机,古籍数字化处理方式变得简单且多样。加上古籍数据网络化,既保护古籍,又节约成本和提高读者阅读效率,更使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得到传播。古籍文献数字化这一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有效解决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

對古籍文献的典藏陈列方式的有效性论证较少。查阅资料,笔者找到《叶德辉书话》中《藏书十约》其中“陈列四”描述:“单本一二卷者,袖珍巾箱长不及五寸。大本过尺许者,以别橱庋之。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单本、小本之橱,其中间以直格,宽窄不一,再间以横格,高二三寸或四五寸或不等。横格皆用活板,以便随时抽放。”[3] 《文渊阁四库全书排架图》中陈垣题识,文曰“阁仿明范氏天一阁制,外观如二层,其下层内又分一中层,上下六楹,其西小楹为登楼处,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下层中三楹两旁储<图书集成>十二架,左右二楹储经部二十架,中层储史部三十三架,其第十七架正对阁门。上层中储子部二十二架,两旁储集部二十八架。经史架高七尺四寸,广四尺,深二尺。每格十二函,四格四十八函。子集架上增加半截,多二格,高十尺八寸,六格七十二函。全书百有三架,六千一百四十四函。民国十年四月陈垣识”。[4] 这些仅为简单的描述,非对文献典藏陈列方式对古籍保护的相关论述。

2 典藏陈列方式对古籍文献的影响

古籍存放环境、古籍装具、数字化处理等对古籍保存是至关重要的,但古籍的典藏陈列方式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2.1开本形制差异对典藏陈列的影响

古籍文献存放在具备相应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在考虑容量空间、文献数量、流通频率等因素同时,更重要是要结合古籍本身形制考虑哪种典藏陈列方式对古籍文献保护和流通更有利。古籍文献受版本类型(包括:写本、稿本、刻本等)、刻本类型(包括:官刻、私刻等,官刻一般开本较大)和文献类别等影响,表现出开本大小、形状繁杂的种种形制,乃至有几十种之多。如此复杂多样、参差不齐的开本,样式各异的函套(四盒套、插套等)给古籍的典藏陈列带来很多问题。

2.2 典藏陈列古籍文献的方式

立式,即以直立或侧立等方式典藏陈列。直立是将古籍文献书根朝下,函套上有文献题名一侧朝外,竖立于书架上;侧立是将古籍文献书口朝下,竖立于架上。

以立式典藏陈列古籍,有利于流通取书、归架清架工作。函套间挤压程度基本均等,函套内古籍文献对空气湿度等需求基本均等。古籍文献函套选取的纸板、面料、粘合剂原材料合格,尺寸大小合体。在函套保护直立陈列通常是零损伤。但古籍文献开本差异大,书架上排列呈高低起伏状;书签排列也不整齐。在书架空间利用率上来讲,大约浪费30%。

卧式,即书背一面朝下平铺在书架上。卧式典藏陈列古籍,有利于充分利用书架空间,将函套底角叠摞整齐,视觉上较美观整齐。对于古籍文献通常以卧式典藏陈列,不管典藏空间是否富足,叠摞都不宜过高,最好是以开本上小下大原则。同时,卧式陈列可以最大限度对保护裸装古籍文献,但导致因频繁的取放,易把原本摞放整齐古籍文献弄得七扭八歪,或者粗心导致不必要错架。另外,用密集型书架时,则有可能出现书架合璧后,古籍凸显部分相互碰撞情况。以叠摞典藏陈列的古籍文献,存在压力不均问题,长期摞压函套受损则不可避免,一旦函套破损了,则对古籍文献非但起不到保护作用,相反还会直接损伤古籍。就单独一摞来讲,置于最上边和最下面的古籍文献承受压力不同,摞放越高,下部的文献承受更大的压强,函套间的密度加大。在加上古籍文献开本大小悬殊的隐私,各文献着力面积和承受压强差异较大。因此,函套及古籍文献对空气湿度等需求不同,容易导致函套变形,可能会对古籍文献直接造成压力,生成霉菌书页粘连。

总之,典藏陈列方式各有利弊。对于古籍典藏陈列,需根据各馆的古籍文献存量情况,馆舍典藏设施以及查阅流通等情况,具体选择合适的典藏陈列方式。即可有效保证古籍文献在借阅、利用环节的安全,又可减少古籍管理工作人员和读者间冲突。

3 古籍保护,图书馆任重道远

古籍文献保护工作是千秋大计,伴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巩固目前已经取得的保护成果,而且需要进一步结合古籍管理工作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制订出符合我国古籍管理工作实际的规范和标准,还需要每一个古籍管理人员注重工作中细节,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古籍文献 篇4

古籍是我国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等都是很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古籍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这就使得社会对于古籍价值的利用和需求在逐渐增加,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处于对古籍的保护,将古籍资料等收藏在常人无法触碰的地方,平常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轻易的接触,使得古籍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甚至由此引起各种纠纷。因此,公共图书馆要正确的处理好古籍保护和古籍价值利用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和谐统一,使古籍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的利用。

一、古籍文献价值的认识和实现

古籍保护工作之所以重要,缘于古籍自身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总括起来,古籍的文物价值可以从文化价值和版本价值两方面来认识。文化价值是古籍文物价值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靠的就是绵延不绝的文献典籍,它为我们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从资料性人手,古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至今许多文献资料还发挥着令人惊叹的作用。

古籍价值的实现是以交换为前提的,并存在两种交换的形式:一种是古籍与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换,它影响到对古籍文化内涵的挖掘;一种是古籍与普通大众之间的交换,它关系到古籍文化价值的实现。交换的.面越广,交换程度越深,古籍的文化价值实现得越彻底。因此,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的过程,不仅是古籍文化价值发现的过程,也是开发古籍市场需求的过程。通过对古籍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其文化价值的弥散和扩张,将推动古籍文献由文物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变。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统计,我国图书馆现存的古籍数量很庞大,大约超过了三千万册,还没有包括散落在民间和国外的古籍资料 。在这之前,很多古籍保护工作者为了古籍保护工作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古籍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

1.我国现存古籍还没有统计出具体数量

目前,我国古籍大多数已被收纳在全国各级图书馆中和博物馆之中,但仍有大量的珍贵古籍散落在国外,难以进行回收。国家队流落在外的古籍无法进行具体的统计,对已经收藏的图书馆也没有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整理还不够规范等,这就导致我国现存的古籍还没有被具体的统计出来,使得很大一部分散落在各地难以收回。

2.古籍的破损和老化较为严重

在很多古籍中,内容大多已经破损,例如珍贵的敦煌遗书。部分明清古籍破损也较为严重,许多使用竹子作为原料的书本严重的酸化,等待工作人员的抢修。保存相对较好的也有很多,比如宋元善本等,但总的来说,也存在很严重的老化问题,只是损坏相对较轻而已。我国近年来对古籍的检测结果可以证明,古籍PH值普遍较低,平均值仅在6.1左右,很多纸张都需要进行脱酸等工作,当PH值下降到更低时,将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酸化。

3.古籍修复人才的缺乏

古籍的修复是一项比较古老的工艺,到现代能够熟练使用的人并不多,目前我国对于修复人才的培养力度好不够,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很少,且部分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年龄也较大,这就不能满足古籍修复工作的需求。因此,修复人员的缺乏成为制约古籍保护工作开展的最大因素。

三、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实现古籍价值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古籍阅读制度

古籍的阅览室古籍服务的一线窗口,是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古籍收藏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古籍服务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阅览制度,对古籍服务时间的开放、阅览者身份的认证、业务的咨询以及资源的保障等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古籍的去向安全。

2.扩展古籍服务的范围

要扩展古籍的服务范围,首先要摸清古籍当前的具体数量,编制图书馆古籍的藏书目录,提供较为准确的古籍资源信息等,以便提供服务。此外,还要加大替代品的采购,合理的开发和使用,使图书的库存量加大,并对图书馆古籍进行数字化的加工。一般来说,古籍数据库的价格是极为昂贵的,在使用上面也有很多的限制,因此人们更加喜爱原生态的扫描文档。对于已经扫描的古籍,可以根据数字化的建设标准、经费的投入等情况来开展第二次的资源加工。

3.提高古籍参考的资源服务水平

古籍服务对象一般集中在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性质相对较为单一,而阅读人群由于具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程度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等,所喜爱的古籍类型和对古籍的要求也会不同,这就需要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类。一般古籍阅读者分为以下几类:专门从事古籍研究的学者、部分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普通的对古籍感兴趣的读者。对于从事古籍研究的学者,工作人员要根据古籍储存的书目等快速的为其提供所需的文献和资料,供其研究和整理。对于专业学生,可以根据学生所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其找到广泛的书目。而对于普通爱好者,工作人员要为其提供专一的文献,并做好相关的 保留和服务。

4.加大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力度

重新印制古籍文献,使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上,使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古代,人们已经对这个方法的重要性有所意识。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在不断加大,对古籍的研究力度和研究标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关部门要掌握图书馆古籍的相关特点,与出版社和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充分地显示馆藏,为社会的进步和古籍价值的研究做出贡献,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古籍书名考释 篇5

本帖被 资讯编辑 执行加亮操作(2014-03-08)

事业的成功在于恒心和毅力。中国古代学者锲而不舍、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部千古传诵的名著。比如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个春秋,李时珍《本草纲目》费了27载光阴、顾炎武《日知录》花了30年精力等。攀登书山、跋涉学海写好一本书,常常要辗转反侧构思一个讲究的书名。顾炎武所说著者“与今人相处之日短,与后世人相处之日长”,表现了古人构思常存的传世意识。考释这些古籍书名,常为作者所耗费的心血而肃然起敬。古籍命名各有特色,丰富多彩。往往揭示了书的内容,成书的时间、地点,或者提示了作者的身世及情趣。有的古籍,读者一看书名就知道是什么书。但更多的著作,名称含义隐曲,读者一般不易索解。要了解它的意思,须花一番功夫进行考证。“书犹药也,可以医愚”,读书须先解读书名。不畏繁琐的检索剖析这些古籍书名,既可以看作是对历代学者心灵的透视,又能启发今天的读者去知人论世,更是笔者本人寻找登堂入室的路径。这些千奇百怪的书名非常复杂,但细加考究,亦有规律可循。

1.以室斋别号命名,表达了著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

因为先有斋名别号,后有书名,所以准确地说,这类书名所包涵的寓意,其实是作者对其室名别号所寄予的深情厚意。《玉茗堂集》,明汤显祖撰,诗文集。因堂前种了他十分喜爱的玉茗花,故以名其堂,且有较深的寓意。玉茗是一种白色的山茶花,黄心绿蕊,四季长青而有异香。汤显祖以洁白纯雅的玉茗花名堂,意在自喻,寄寓和抒发愤世嫉俗、洁身自好的情操。他一生出污泥而不染,处颓世而自洁,这与玉茗的品性何其相似。故显祖又被人称为“玉茗先生”。《瓶花斋集》,明袁宏道撰,诗文集。瓶花,插在瓶中供人观赏的花。作者以之名斋,有隐于世间、不与人争之意。明陈继儒《题〈袁石公瓶史后〉》云:“花寄瓶中,与吾曹相对,既不见摧于老雨甚风,又不受侮于钝汉粗婢,可以驻颜色、保令终,岂古之瓶隐者耶?”《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撰,笔记小说。阅微草堂,是作者在北京寓所的书斋名。阅微,经常阅览言辞精深微妙的著作。《饮冰室合集》,近人梁启超撰,文集。饮冰室,作者书室名。名本《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唐成玄英疏:“(沈)诸梁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燻灼。”梁启超作为爱国者,自号饮冰室主人有忧国忧民,救亡图强之意。古人名字之外,往往有别号,又常以之名书。战国时,有高士隐于颖川阳城之鬼谷,号“鬼谷子”,著书名《鬼谷子》,属纵横家,张仪苏秦曾师事之。梁元帝萧绎好道亦善书,道家以为天帝臧书之所为金楼,故萧绎自号“金楼子”,并名其著作曰《金楼子》。宋黄庭坚诗文集《山谷全集》,作者因游安徽潜山县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故号山谷道人。明胡奎诗集名《斗南老人集》,斗南,北斗以南,犹言中国或天下,自号“斗南老人”,有卓然不凡之义。

2.以籍贯命名,表现了著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涑水纪闻》,宋司马光撰。司马光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因直以乡名命其笔记。《谷口山房集》,清李念慈诗文集。念慈陕西泾阳人,谷口,在泾阳县西北四十里,念慈曾于此筑庐隐居,故名。《鲒埼亭集》,清全祖望文集。祖望浙江鄞县人,县有鲒埼亭。鲒,属蚌类海生物,味道鲜美,汉时已作贡品。因埼中多鲒,故以名亭。全祖望又以家乡之名胜地名其集。亦有以典故名书反映思乡之苦的。《望云集》,元郭奎诗文集。望云,语出《旧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望云”后成思乡的典故,郭奎因战乱不得已从军,流落他乡,故以“望云”名集。

3.以官职谥号命名,表示出著者的身份、地位和声望

《骑省集》,宋徐铉撰。铉曾官右散骑常侍,属中书省;后改官左散骑常侍,属门下省。皆为皇帝的侍从官,故名其集曰《骑省集》。《范文正公集》,宋范仲淹诗文集。仲淹一生为人正直,且善于为文,根据《谥法》“道德博闻为文”,“内外宾服为正”,朝廷赐号“文正”,后人编其集名《范文正公集》。也有人看不惯以官职显摆身价,反其道而行之,如宋登春撰《宋布衣集》便是一例。

4.以帝王褒语命名,反映了著者恩宠荣遇的心态

以帝王褒奖自己的话为图书命名,以表示曾经受到天子的赏识敬重,是莫大的光荣。《忠正德文集》,宋赵鼎撰。鼎于绍兴五年监修神宗、哲宗实录成,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之,鼎便以此四字名其集。《敬业堂诗集》,清查慎行撰。查慎行曾扈驾古北口,康熙帝亲书《礼记·学记》“敬业乐群”四字赐之,慎行名其集曰《敬业堂诗集》。《松鹤山房诗文集》,清陈梦雷撰。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目营手检,无间晨夕”。书成后,康熙帝赐宅城北并亲至斋中,书“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一联赐之。梦雷即以“松鹤山房”名是集。

5.以道德准则命名,反映了著者的孝悌和尊师重道思想

《陔余丛考》,清赵翼撰。取《诗·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语义名集。该书是赵翼辞官回家,奉养父母余暇所作。《蒿庵集》,清张尔岐撰。尔岐入清不仕,艺蔬果奉孝母亲,取《诗·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语义名其集。《诚斋集》,宋杨万里诗文集。万里师事张浚,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深服其教,因名其集。《立雪稿》,元刘清叟诗集。取《宋史·杨时传》故事,杨时师事程颐,颐威仪严正,一日瞑坐,时侍立不敢去。颐觉,则门外雪深已一尺,后以立雪为尊师典故。

6.以诗文名句命名,表现了著者对先贤的景仰或爱国思想

《习斋记余》,清初人颜元撰。取《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义名集,表现了作者不尚空言,重实践实习,对孔丘孟轲无限敬仰之意。《述古堂史目》,清钱曾撰。取《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语义名集。老彭,商殷贤大夫篯铿,传说活八百岁,好述古事,封于彭城,号曰“老彭”。《指南录》,宋文天祥诗集。天祥状元出身,宋末与元丞相伯颜谈判被扣留,后从镇江逃脱,辗转南下,奔福州从端宗,谋再起抗敌。一路上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取自己《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语义总名之曰《指南录》。意思是说,一片爱国之心象指南针一样,永远指向南方,是出自天性,是始终不变的。《南冠草》,明夏完淳诗文集。完淳松江华亭人,十四岁即随老师陈子龙松江起兵抗清。后被俘,在狱中写了许多感人的诗文。《左传·成公九年》:“„南冠而絷者,谁也?‟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与之琴,操南音。范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南冠,楚冠名。夏完淳是以名集,亦有不背本、不忘旧之意。后因坚决不屈服,为洪承畴所杀,才十七岁。

7.以谦词命名,表现了著者谦逊的美德和勤奋治学精神

《鸡肋》,宋赵崇绚所编类书名。语出《三国志·魏志·武帝记》注,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后人以此名书,谦称内容欠精。以鸡肋名集的还有宋庄季裕的笔记《鸡肋篇》,宋晁补之、明王佐的诗文集皆为《鸡肋集》。《墨庄漫录》,宋张邦基笔记。墨庄,谓藏书之多。漫录,随便记录,作者谦词。《玉山璞稿》,元顾瑛诗文集。玉山,即今江苏昆山,因产美玉故名。璞,未经雕琢加工的玉。自称“璞稿”,歉逊之意。《不是集》,清浦起龙文集。不是集,不算文集,作者谦词。《蛾术编》,清王鸣盛撰。取《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之义。蛾同蚁,言蚁虽小虫,时时习衔土之事,渐积而成大垤,比喻学问须长期积累方能有所成就。《十驾斋养新录》,清钱大昕著。十驾、取《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之义。驽马,能力低下的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意思是,不好的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书名表现了作者谦虚美德和自强不息的治学精神。

8.以喜爱之物命名,表现了著者的情趣

《梅屋集》,宋许棐撰。许棐居秦溪,喜爱梅花“耐孤寂寒冷、不趋时附势”的独特品格,在溪南种植梅树千株,又以名其集。《吴梅村全集》,清吴伟业诗文集,伟业购置明代王士骐别墅贲园(址在今江苏太仓县东)后,因喜爱梅花色黄香幽的外形和不随流俗的内在精神、高洁的品德,在院内广植梅花,并改称梅村。又自号梅村,并以号名书。《松雪斋集》,元赵孟頫诗文集。孟頫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之后,博学多闻,性喜青松白雪,以松雪命名其居处,又以名集。《竹涧集》,明潘希曾诗文集。竹之神韵在翠,而竹子不避贫壤、不畏寒暑、高风亮节的秉性与景致,对于善以物明志的中国文人来说,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迪,凝聚了坚贞、虚心、高达、旷远的文化心理。大司马潘希曾还乡后杜门不出,每日惟课子弟读书,宅后池旁植竹成阴,自号竹涧居士,又以名书,反映其性格情趣中的优秀一面。《石隐园藏稿》,明毕自严诗文集。爱石成癖,取石头的坚硬之意,喻自己隐居的决心,是以名园又名集。《玉茗堂集》,明汤显祖诗文集。喜爱花中珍品山茶花,在堂前种植白色的山茶花,以花名堂,又以名集,寄寓了作者愤世嫉俗、洁身自好的情操。

9.以写书背景命名,反映了著者的创作历程

《却扫编》,宋徐度撰。徐度不能苟合于时,读书卞山之阳,杜门却扫,记其平生见闻,名其书曰《却扫集》。却扫,即闭门谢客,不复扫道迎宾之意,可见其写书用心之专。《星言草》,明熊人霖文集。星,这里是披星戴月之意。是书自序中说,作者到义乌做官,受命于危难之际,披星戴月,发愤图强,终于扭转局面,百废俱兴,该书就是在这种非常条件下写出来的。《菜根谭》,明洪应明撰,语录体杂著。明于孔兼《菜根谭·序》说:“谭(谈)以„菜根‟名,固有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备尝险阻,可想矣。”亦反映了作者难以忘怀的艰辛创作历程。

古籍常识介绍 篇6

书名:先秦时古书一般无总名、定名,如《诗》、《书》、《易》等都是后人整理时加的。再如《史记》原有《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公书》等数名,后世才沿用《史记》这个通名。

序录:古书的序有自作,有他作,有总序,还有篇序。位置一般都在书的最后,但到汉代,就开始提到正文前面了。

目录:远古著述多系单篇,无目录可言,后来序录介绍书之要旨,代替目录。为翻检方便,渐渐才单列目录,但也放在正文最后,到南朝才放到正文前面。

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与管理探究 篇7

1. 古籍保存环境问题。

自然界中的光、气、尘、温度、湿度等都能对古籍文献造成危害。如:光可加速氧对纸张中纤维的氧化作用;古籍书库温度过高会加速各种有害化学杂质对古籍的破坏作用;温度过低会影响古籍的耐久性;潮湿易使字迹发生扩散褪色, 还会促进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等对古籍的破坏作用;湿度过低则会使纸张中的水分蒸发, 使纸张变脆变硬, 加速纸张脆化。另外, 古籍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遭受各种生物的侵害, 使古籍粘连、孔洞丛生、残缺不全, 甚至成为碎片、纸屑, 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由于大多数图书馆古籍书库条件比较简陋, 多数古籍书库的温湿度不稳定;防紫外光与防空气污染环节薄弱;为数不少的古籍书库甚至连最基本的保护设施都欠缺, 古籍的老化与酸化在各类损坏之中最为普遍。最早使用机器印制的民国文献, 保存还不到百年就脆化了。

2. 古籍保护观念和人员素质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许多单位古籍文献的保护观念是“火不烧, 水不淹, 防鼠防虫”。在一些古籍收藏单位, 特别是在经费不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往往是在馆舍中腾出一房间, 把古籍往里一堆就算了事。在单位的经费开支预算中, 古籍文献的相关投入问题也往往是排在了最后。而古籍保存所需要的环境问题、破损古籍的修复问题、古籍文献的再生性保护问题等, 都长期提不上议事日程。在1989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学院, 唯一有奖学金的专业便是古籍保护专业, 而且这一专业必须是考化学的。而我国从未将古籍保护列入图书馆学, 高校也从未开设古籍保护专业。对于古籍的修补工作, 往往是师傅带徒弟, 私相传授, 师傅怎么修就怎么修。而事实上, 古籍文献的相关保护工作及修复工作是有一定的讲究和学问的, 需要从事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人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3. 古籍文献“藏与用矛盾”的问题。

珍贵的古籍文献往往具有不菲的价值和意义, 并随着年代的增长其价值也呈递增趋势。在一些古籍收藏单位, 珍贵的古籍文献也往往被奉为“镇馆之宝”。因此, 大多数珍贵古籍文献都被束之高阁, 处在严密的管理措施之中。这样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减少一些人为的破坏和损耗, 在古籍文献的保护上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古籍文献的价值也正是体现在“用”上, 古籍文献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发挥不了重要的史料作用, 也就无法展示其价值。若长期对古籍不检不用, 也不能及时发现古籍保存过程存在的问题, 对已受损害的古籍也得不到迅速有效的救助和处理。如何很好地解决古籍文献“藏与用的矛盾”, 是古籍保护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

二、图书馆古籍保护应采取的策略

1. 改善古籍藏用条件。

各馆要积极做好古籍的安全保护工作。目前, 已有一些图书馆设置了藏阅一体的古典优雅、宁静舒适的古籍阅览室, 还配置了卡片目录、书本目录供读者检索使用, 并设有电脑网络通信设备多个接口装置, 空调通风设备、小吸尘器、避雷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自动报警装置等, 不但大大缓解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也为图书馆古籍的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制定严格的古籍管理制度。

为保护古籍文献不受破坏, 各图书馆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健全的管理措施。古籍管理制度从对象来分有馆员和读者必须遵守的两种规章制度,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3. 积极开发利用古籍数字资源。

目前有的图书馆通过古籍数字化方式自建了具有本馆特色的古籍文献数据库, 如南京图书馆建立了40多万条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辽宁、浙江等省馆也研制出自己的古籍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也已启动, 将馆藏善本全部录入光盘, 以图像形式录入, 保留古籍原貌。边制作边开放, 逐步实现善本古籍的全文数字化。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专业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古籍机读目录的统一格式。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我们找到了解决“藏”与“用”这对矛盾的有效方式。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古籍管理, 给古籍阅读带来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大大提高了古籍的使用效率。图书馆古籍管理者要跟上形势的发展, 尽快熟悉掌握本馆所拥有的古籍数字资源, 充分利用这一新型的资源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 加强对古籍文献的深层次开发。

当前各图书馆所缺的不是古籍数据库而是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 这是各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也是其发展方向。如为古籍数据库建立强大的检索系统实现图像检索、全文检索、精确检索、模糊检索;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标注以便实现多途径更精确的查询;实现版本校勘功能以及实现图文对照功能, 以建立起古籍图像和古籍文本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知识挖掘系统, 并链接古籍利用者常用的数字化工具书和古籍数据库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等内容, 使古籍数据库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紧跟学科研究发展的知识库。最后这个知识库应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5. 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

其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当涉及古籍保护的所有方面, 包括古籍修复、库房技术管理与杀虫消毒等;另一方面培训不仅应面向基层工作人员, 还应培训领导干部。只有相关的行政管理干部与领导明确了古籍保护的重要与需求, 古籍保护工作才可能顺利开展。 (责编:奚樊杰)

摘要:古籍是图书馆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古籍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尚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阐述了图书馆古籍保护与管理的重点, 以及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古籍的挖掘和整理, 以达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古籍这一中华瑰宝的目的。

关键词:古籍文献,保护与管理,再生性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家真.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4) .

[2]刘小兵.再论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开发利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13) .

古籍文献 篇8

【关键词】古籍文献 图书馆 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357-01

古籍文献是记录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所谓古籍,一般是指1911年以前历朝的刻本、写本、抄本、稿本、活字本、拓本,另外,1911年以后的影印、排印的线装古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书也属于古籍。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历经岁月风尘、世事沧桑变幻,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再生的文献资源。尤其是其中的古籍善本弥足珍贵,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所独有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学术价值、文献价值等特殊价值,历来被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所重视。如何保护、管理、利用好祖国的典籍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从而顺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使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能,就成为图书馆责无旁贷的工作。

一、古籍文献的现状

古籍作为特殊的文献,不仅其内容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其形式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不会再生,只能一点一点在减少。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古籍文化遗产。据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献收藏单位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留存的古籍数量在2700万册以上,而大量存于民间的古籍,还未进行统一的普查登记,保守估计数量在3500万册到4000万册以上。

历经了战乱、天灾与动乱而幸存下来的古籍文献,目前却由于日益恶劣的环境维护不力而毁坏严重,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将导致前功尽弃,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绵延数千年的古籍文献,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古籍文献的保护

古籍保护就是为延长古籍寿命所采取的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古籍作为民族文化遗产,除了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古籍保护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作用。古籍文献是历史的产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正如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古籍文献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经流失、毁坏,就难以复原。因此,保护好古籍文献,防止古籍文献自然损坏至关重要,是各县市区图书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改善古籍保存环境

古籍文献中绝大多数是纸质文献。纸质型文献天生娇贵,在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光线、温湿度、有害气体、灰尘、霉菌、虫害等的侵害,是纸张老化、腐烂,甚至流传过程中的过度摩擦都会导致纤维的絮化,从而影响它的使用寿命,这一切无一不是致命的伤害。因此,要想使古籍文献不受或少受侵害,就必须从以下诸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科学保护。

(1)温、湿度的控制。温湿度是影响古籍文献重要的因素。不适宜的温湿度不仅会直接损坏古籍文献,而且会加剧光、尘、虫、霉等因素的破坏作用。有资料表明,如果室内温度控制在14度-24度、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的话,可以有效地限制纸张的质变,防止霉变和害虫的侵害,较低的温度可以减缓纸张的老化速度。经济困难的图书馆,书库因无恒温、恒湿等现代化设施,可采用人工控制温、湿度的方法。库房最好选择二楼以上通风及门窗密封程度好的房屋,按时做好温、湿度测量、统计、分析,总结书库温、湿度变化的规律,及时采用自然通风的方法调节温、湿度。另外,还可以适当购买些樟脑、干燥剂,选角放置在库房内,以防虫、防潮。有资料介绍,桂林图书馆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采用植物性天然药草——广西金秀大瑶山特产的灵香草放置书柜中驱虫,无毒无害,其味芳香馥郁,香味经久不散,能防蛀散湿,驱虫避蠹,用于保存古籍,效果很好。

(2)控制光源。古籍文献受紫外线照射后,纸张中的纤维素就会受到破坏,同时光可加速氧化纤维的氧化作用,使纸张变黄发脆。因此,书库窗户最好安装毛玻璃或用厚窗帘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照明应选择白炽灯,以防强光对古籍的损坏。

(3)保持干净,防止灰尘。灰尘自身带有酸、碱等化学物质,会加速古籍的腐蚀。灰尘也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微生物寄生、繁殖的场所,灰尘多古籍就易于发霉长虫。所以有效防止灰尘,也是保护古籍文献的关键。一是库房的门窗要密封完好,书库、书架定期打扫,地面保持干净不起灰尘,有条件的除尘可使用吸尘器,无条件的定期用软毛刷清洁古籍表面的灰尘。二是管理人员入库应穿专用鞋,尽量减少外来人员的参观,如有参观者一律穿上一次性塑料鞋套。

(4)防盗。古籍,尤其是善本古籍,尤为珍贵。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的价格越来越高,因此古籍被盗、走私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古籍的防盗就成为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关节。一是古籍应有专人管理(最好是两人以上),并订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二是古籍书库门窗应有防盗措施,安装防盗门窗,条件许可的应装有自动报警器和监控器。三是古籍出入应有详细记录,除工作人员外,他人不得随便进入书库。

2、加紧开展古籍文献的修缮工作

古籍文献在长期的流通过程中自然老化和人为损坏是不可避免的,如书页开裂、发黄发脆、虫蛀、受潮发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老化和损坏日趋严重,所以各图书馆应加紧开展古籍文献的修缮工作,加快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使这些破损的古籍图书及时得到修复,以便于更好利用。但是,由于县市区图书馆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开展此项工作确有难度,所以可以通过选派人员到省、地级图书馆参加培训、学习,或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边学边干。

3、加强古籍保护的宣传

省图书馆馆长李西宁说:“古籍保护不是某个单位、某个系统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将古籍保护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公民心中,唤起全民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意识,展示古籍保护成果就成为古籍保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应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4、加快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

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既能保护古籍文献,又能充分利用古籍资料,是最有效保护古籍的途径之一。古籍文献数字化,主要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大型数据资源库,藉以揭示古文献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相关技术也日渐成熟,且取得的成就十分突出。由于县市区图书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均未达到利用现代技术保护古籍文献高度,因此,可求助于省、地级市图书馆,借助他们的力量,经专家鉴别,对那些孤本、珍藏本及有价值的古籍文献采用现代技术作成缩微交卷或录制古籍文献全文数据库等手段进行保护,这样既可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又方便读者。

5、统筹规划,建立古籍保护中心

由于县市区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尚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因此古籍得不到长久有效的保护,以致使之老化日益严重,进而影响其使用寿命。所以,应该统筹规范,加大投入,建立地区古籍保护中心,对于那些收藏古籍数量不多的县市区图书馆,可以考虑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将其所收藏的古籍统一“寄存”古籍保护中心集中保存、管理,所有权仍归原单位所有。在保管上实行一馆一处单独存放,这样既达到古籍保存目的,又有利于资源共享。

总之,那些浩如烟海的曾经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籍文献,迭经岁月的涤荡流传至今,因此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去保护,使之传承永久。在综合国力增长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公众的认同参与和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勉力以赴,一定会使中华古老文明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王世伟 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

【2】孟娟 保护古籍守望文明—山东省“四位一体”创新古籍保护模式 中国文化报

【3】李晓 保护古籍文献 传承历史文明 图书馆报

上一篇:胜利小学创建绿色校园三年规划下一篇:缅怀先烈珍惜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