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年年初, 一条“企业节后抢人”的新闻吸引了各界的关注, 各地频现的“用工荒”证实了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 这也表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出现了非一致性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企业发展形势下就业弹性的下降。对就业弹性进行研究, 以期提高中小企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劳动力需求行为分析

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行以及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当前,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是核心就业的主体, 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到2010年8月, 我国中小法人企业数量超过1000万户, 占企业总数的99%, 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60%的GDP, 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

大多数中小企业, 由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单位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此外, 中小企业覆盖领域广, 可吸收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中小企业组织成本低、经营灵活性大, 适应外部变化能力强。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当前中小企业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 既有适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也有紧跟科技发展潮流的新科技产业。因此, 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是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具有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弹性的非一致性分析

然而, 受制于融资体系的不健全, 中小企业在其投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贷款难”问题, 成为阻碍它们健康发展的瓶颈,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它们吸纳就业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掌握着将近八成的贷款, 但由于它们与中小企业存在着体制上和规模上的不兼容, 使得中小企业信贷条件极其苛刻, 给中小企业贷款危险, 这成了束缚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也使得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对中小企业服务不到位, 也是造成就业弹性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政府理应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服务。但是, 有些地方政府及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仍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另外, 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忽视中小企业, 因而使得目前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咨询、企业员工培训和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化体系十分薄弱。而现存的这类机构, 大多设在政府部门, 较少对企业开放;社会上新成立的商业性中介机构, 又由于缺乏竞争, 使得中介服务收费奇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阻碍了就业岗位的增加, 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

三、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就业弹性的对策建议

有数据表明, 中小企业等量规模的就业能力是大企业的2~3倍, 每万元固定资产的就业能力是大企业的2.5倍左右, 每万元工资的就业能力是大企业的2倍左右, 因此, 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大于大企业对就业贡献。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国应积极利用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优势,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提高就业弹性中的作用。笔者认为, 这主要依赖于几方面的工作:

1. 鼓励创业, 增加中小企业的数量, 从而扩大就业人数

经济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企业家队伍、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因此, 应鼓励更多的创业者创业, 树立人们的创业理念, 促使诞生更多的中小企业, 才能增加就业, 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

2.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使其稳步发展为大中企业, 增加就业人数

虽然中小企业在等量规模的就业能力、每万元固定资产和工资的就业能力比大企业强, 但是, 大企业需求的人数总量大, 因此仍要将中小企业发展为大型企业, 增加就业总量。

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优惠政策。中小企业规模小, 营收较低, 有些企业仅能维持基本运行和解决家人的就业, 应通过提高税收起征点, 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率等给予一定的扶持, 减少税收, 促进其生存和发展。

还可以给予融资支持。通过建立创业专项基金或联合金融机构, 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进行融资支持。对于青年创业者, 可以给予贴息贷款的优惠, 或者直接给予开办费支持。

3. 健全社会和劳动保障, 解决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

首先, 建立职工参加的养老、失业、医疗及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职工和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 防止因重大事件引发的破产清算;其次, 对于雇佣青年失业者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年限的保险补贴, 或者对于雇佣失业者的企业, 把原来发放给失业者的保障金用于培训、补贴接受企业等。

摘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我国中小企业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地增长。另一方面, 劳动就业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 研究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下的就业弹性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就业,弹性

参考文献

[1] 李美旭, 《中国就业弹性下降原因和对策分析》, 理论界, 2010.12

[2] 袁松、邢成举, 《论农民工在金融危机下的弹性就业应对机制》, 创新, 2010.04

[3] 肖崇, 《新疆就业弹性比较分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0

[4] 张静, 《浅析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与中小企业发展》, 人才资源开发, 2010.02

[5] 李从容、祝翠华, 《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改革与战略, 2009.01

[6] 孙柳苑、刘瑛, 《社会企业与多元化就业》, 科技创业月刊, 2009.04

上一篇:基于新经济环境分析国内煤化工企业的发展思路下一篇:工业包装乳化炸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