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和对策(推荐10篇)
发布时间:2009-6-4信息来源: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促进技术革新、繁荣市场供给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往往具有比较灵活的机制,在社会分工中承担着提供就业机会、振兴地方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色,近年更成为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技术创新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1.企业外部因素
(1)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往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全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成长。政府部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尚未形成较为科学和完善的中小企业市场管理体制。
(2)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获得方面先天不足。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在资金方面,如国家投资、银行贷款、财政借款及拨款等也向大中型企业倾斜,有限的财力使国家无暇顾及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从而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3)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研条件方面与大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大企业有庞大的科研队伍,较为健全的科研开发体制以及完善的信息网络、资金筹措和投入保障体系、人才培训和激励制度及营销体系,在这方面,中小企业无法与之相比。中小企业技术力量极其薄弱,很难吸引人才,不仅技术人员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不仅缺乏技术开发人才,而且也缺乏市场的分析与预测人员。
(4)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大。随着现有产品需求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产品结构性矛盾与自我创新能力不足的严峻挑战企业缺乏快捷、迅速和充足的信息来源,缺乏技术资源、信息渠道不通畅,缺乏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国内外技术信息和技术服务,因而中小企业不敢贸然购买技术,搞技术创新。
(5)我国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在西方国家,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已逐步代替政府投资,成为科技开发的重要来源。我国虽然已有各种科技信托、风险投资公司80余家,但资金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真正的风险性科技创业投资较少。且国内证券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有大中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受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等条件限制,很难被重视,影响了这类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迅速发展。
2.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素质影响技术创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决策者对科技进步的认识不够,不具有超前的科技带动企业发展的意识,不把科技当头等大事来抓,仅把技术创新当作权宜之计。许多企业的组织形式以“家族企业”和“亲友企业”为主,带有浓厚的家族化和亲缘化色彩,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企业管理幅度窄、层次少,在管理上很容易造成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为科学管理带来了障碍;绝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自身人才培养机构,在管理和技术人才方面对社会依赖程度大;企
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素质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2)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虽然利润率较高但利润较低,自身积累少,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较弱;由于信用水平低,银行不愿提供贷款,而直接面向社会的融资渠道又不畅,影响了对社会闲散资金的吸纳;科技投入少,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创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投资增幅无法提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和提取比例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造成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产品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统计资料显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企业资产和少,难以筹集到快速发展的资金。目前我国有高新技术企业16000余家,平均产值仅2000万元。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历程偏短,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资金支持比较困难。
(3)企业技术自身的实力影响技术创新。首先,科技人才缺乏。科技人才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直接影响因素,而且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绝大部分科技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企业。而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即使全部人员都集中在中小企业,每个企业的平均数也相当低。其次,自主开发能力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对外部技术力量的依赖性过大,面临的技术竞争激烈,由于许多企业在创业时通过模仿、购买等策略立足,致使企业依赖同一个“技术源”,这就很难在技术上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给今后的技术创新带来一定难度。另外,企业真正自主开发一些产品时,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量低,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创新是一种低水平、低档次的创新,很少有附加值高的产品创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过长。
(4)引进技术项目的错位。部分企业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仅仅把技术引进的目的看作是提高生产能力,而不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故引进技术时只注意引进装备硬件而不注意引进相应技术。此外,在技术引进中用行政决策代替科学决策,影响了引进的效率。
(5)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投资意识不足。我国科研仍沿袭计划经济时期以国家为主的投资体制,影响了技术创新投资。国家研发经费约为58%,地方政府投入的占20%,其他2%,企业投入仅占18%。这种以政府为主体投资体制助长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总是“等、靠、要”的思想。由于许多企业对研发兴趣,只好由政府采取政策性鼓励措施。因为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少,一些科技中试和批量生产的经费缺乏,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
(6)激励机制缺陷。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存在一个重大制度缺陷,即长期激励机制缺位,导致战略难以很好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低效状态,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后我国,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收入是以工资、福利、奖金为主,这种方式导致企业的激励短期化、不利于人才引进、不利于技术创新。
(7)创新收益无保障致使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技术创新企业与跟进企业的利益差别不大,因而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大大减少。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买断技术,只能容忍卖方把类似技术卖给其它跟进企业,造成运用相同技术的竞争对手增多,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不大,很难在短期内收回购买技术的费用和得到预期的超额利润,以致使创新与跟进企业从研究开发单位买到的技术差别不大,企业的创新产品很容易被仿冒,创新风险无法规避。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不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在目前法制尚不十分健全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其他企业仿冒,造成前期投入无法回收,创新收益得不到体现,从而令企业更倾向于不冒风险的跟进战略。
二、提高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的对策
(1)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市场实现而告终,即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创新收益的最大化。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客观上取决于一定的市场环境,即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结构。
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公平地决定技术创新者的所得,创新者的回报是消费者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接受程度,完善的市场机制还可以部分消除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消极因素,公平、正当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也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中,才最有利于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创新获得维持垄断利润,这就为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2)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和改革的方向看,政府应更多地运用技术创新政策而非行政手段,重点通过利益调整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引导、保护和协调。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①激励型政策。如创新资源投入方面的政策,创新成果产出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创新者奖励政策等。②引导型政策。其主要着力于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努力和发展方向,使之与国家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政策相一致。③保护型政策。这类政策着力于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政府购买政策等。④协调型政策。如协调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协调自主创技术引进、技术转让的政策,促进产一官一学(研)合作的政策等。
(3)完善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基金制度,推动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资本市场的现状,建立以政府支持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必将对我国产业和产品结构整体优化,扩大内需,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2.企业层面的对策
(1)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合作创新来共享市场。在我国的现实中,尽管一些技术项目合作开发的前景很好,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合作的过程却非常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各方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好,而导致合作创新的失败。因此,应当建立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合作创新机制:①选择适当的合作创新组织形式及其相应的利益联结方式;②建立合作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③确定合作创新成果的产权制度安排;④确定合作创新成果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
(2)加强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激励与风险控制。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意味着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格局,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进行创新投入,并承担相应的风险。而一些企业往往由于缺乏技术创新投入的实力和惧怕风险而不愿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激励。
(3)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研究开发、生产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必须突出强调通过产品或工艺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4)技术创新市场实现的市场策略。第一,把握时机,适时推出技术创新的产品和工艺。第二,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第三,企业应该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引导消费。
参考文献:
[1]毛钟红: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5):5-6
[2]张志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实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6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背景
(一) 国家宏观政策不利
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紧缩, 不能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基本上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状态, 尤其是近两年更为明显。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提出的四万亿计划, 使得我国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项成本日益上升, 压缩了其现有的利润空间。
(二) IPO重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是在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 IPO的重启对二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尤其是对创业板产生了巨大冲击。从2012年11月IPO宣布暂停到2013年11月IPO宣布重启计划, 标志着我国的股票发行正式向注册制过渡。但在这一决定宣布一周之后, 创业板全线大跌, 这是由于市场担忧股票供给增加, 降低发行价, 增加退市数量, 尤其此次的IPO重启创业板上市公司居多。目前, 按照证监会的规定, 将按申请企业的排队顺序放行。83家已过会企业中, 创业板企业居多, 而主板市场企业较少, 仅有10家。但从目前的创业板市场来看, 随着已获批文的83家公司的宣布, 创业板不跌反涨, 说明IPO对创业板的影响在减小, 市场正在逐渐恢复理性。从长期来看, 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 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前景也较好。深交所明确提出要简化中小企业上市程序。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表示, 深交所今年将在四个方面展开工作, 推动中小企业板块的发展。一是要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和适应自主创新的要求, 推动、简化发审程序, 提高发审效率。二是拓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服务科技型企业。三是与发改委、科技部及各地方政府紧密合作, 共同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长效机制,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深入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问题, 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的经验和教训, 为积极推动创业板的建设不断创造条件。这些政策都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板上市的门槛和融资的难度在降低。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 政府扶持不够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陆续出台了针对性很强的法规和法律文件, 如《中小企业标准》、《中小企业投资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方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与管理方法》等。然而, 由于法律约束力的欠缺, 它们主要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性倾斜, 而不具有实质性的内涵, 这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现实中很难解决。
我国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资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专项基金、政策性担保公司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国家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目前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政府扶持是有门槛的, 能获得政府基金扶持的企业多是实力显著或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因此大部分创新基金不能惠及所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财税扶持政策主要是以减免税率、税额为主, 范围过于笼统, 往往不能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类型、行业和发展状况提供及时有效的扶持。
目前,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缺少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构建的信用担保体系并不完善, 缺少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 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存在诸多限制。
(二) 融资渠道单一
1. 内源融资不足。
根据融资优序理论, 内源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首选渠道。尤其是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内源融资是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随着企业进一步发展与扩大, 企业虽然可以依靠自身的经营活动所积累的资金, 如留存收益可以用作企业的后备资金、生产发展基金等, 但相比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投入, 甚至会出现亏损, 这就削弱了企业留存资金进行融资的能力。同时, 中小企业所采取的无限责任经营方式和合伙经营存在的风险性, 易导致财务纠纷的出现, 影响了企业内部融资的效率。
2. 外源融资受限。
(1) 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 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债券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 (以创业板上市为主) 。英美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比较健全, 直接融资比例高达50%以上, 而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仅有10%左右, 特别是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 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 国内外的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涉足我国企业, 但普遍存在规模小、投资环境不佳的状况, 尤其是风险投资公司主要关注的是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这就使得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我国的债券市场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规模有限的债券市场中, 交易品种以国债为主, 企业债券不仅品种少, 总规模也很小。由于债券市场受到了政府政策方面的严格限制, 企业发行债券的门槛很高, 程序复杂, 因此只有少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发行资格。 (2) 间接融资规模小。间接融资是指资金需求者与资金拥有者之间, 通过金融中介得以实现融资的资金融通方式。目前,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主要有国有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部的贷款、中小银行提供的贷款, 具体产品包括创业贷款、抵押贷款、国库券等质押贷款、保证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有形资产少, 信息披露也不够公开和透明, 正是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以及我国担保体系的不完善, 使得银行无法准确获得企业相关信息, 作为债权人的银行机构不愿承担此类风险, 中小企业无法获得相关资金。
(三) 企业自身因素
1. 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差。
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的注册资本少, 规模偏小, 自有资金不足, 与大型企业相比, 竞争力也相对较弱, 在经营过程中抗风险能力差。尤其是在企业初创期, 发展潜力不确定性大, 融资吸引力不强, 难以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
2. 公司管理体制不科学。
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 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加之关联交易复杂, 财务制度不健全, 信息不公开导致信息透明度低, 资信度不高, 银行常常因与中小企业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高且风险大而不愿放款。
3. 抵押和担保难度大。
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资产抵押来获取贷款的, 但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基于技术和知识发展起来的, 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过高。企业最核心的资产就是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等, 缺乏可以抵押的有形资产和固定资产, 这使得银行在无实物抵押的情况下不愿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缺乏长期且良好的经营业绩, 难以获得外部担保。
三、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 政府放宽政策门槛, 加大执行力度
为扶持中小企业, 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 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 但有些政策由于门槛过高, 不能使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得到优惠, 为此, 政府应该对所出台的政策进行细化, 有针对性地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渡过融资难关, 做好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媒介”。同时, 为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政府应积极参与并组织, 积极地运用宏观调控这一“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建议通过设立专业、相对独立的政府机构, 如中小企业厅 (或中小企业管理局) 等, 统一归口管理全国中小企业业务, 并在其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服务平台, 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等方面的困难。政府也要积极推动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为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提供法律保障。如在《中小企业法》中授权上文提议所设立的中小企业管理局作为中小企业的借款担保人, 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借款担保, 以保障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有法可依、依法执行”。
(二) 建立健全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银行“惜贷”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现存的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在我国, 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占据着大量的金融资源, 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性质, 缺乏强有力的担保体系和有形抵押物品, 为规避风险, 大型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大门始终没有完全打开。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经验, 在大型银行成立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部门, 或者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构建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发展与中小企业规模相匹配的中小融资机构, 如小型、社区型和专业型金融机构, 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可单独设立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这些专业机构将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 同时也可以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 积极应对创业板注册制改革
随着IPO的重启, 为进一步明确借壳上市的条件, 给市场以明确的预期, 证监会下发了《关于在借壳上市审核中严格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的通知》, 明确借壳上市条件与首次公开募股 (IPO) 标准等同, 不允许在创业板借壳上市。多数借壳企业与创业板企业的特点不同, 如果允许在创业板借壳上市, 此类企业将登陆创业板市场, 弱化创业板市场对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服务功能, 扭曲创业板市场的定位。统一借壳上市与IPO的审核标准, 可以防止审核标准不一致带来的监管套利;同时有利于遏制市场对绩差股的投机炒作, 从根本上减少内幕交易的动机, 形成有效的退市制度。证监会不断重申创业板不允许借壳的规定, 这意味着连续两年亏损的创业板公司退市风险要高于主板市场公司。因此, 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对政策的这一变化, 应当认真思考是否在创业板上市的问题, 尤其是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 如果在此时盲目进行股权融资, 一旦股票下跌则损失惨重, 因此对于股权融资的渠道应谨慎采用。但绩效优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积极地进行创业板上市, 因为本次注册制改革中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是改革的重点, 监管部门和发审委将只对发行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内容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 不判断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 改由投资者和市场自主判断。由此可以看出, 经营业绩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巨大的融资和发展潜力。
(四)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报告粉饰严重以及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与不透明, 这使得贷款人、债权人以及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 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经理人自身素质的提高, 对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至关重要。为此, 应当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 使公司的治理结构达到应有的水准, 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应当促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加强信息披露, 增强企业透明度,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进行融资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聂琳, 程浩亮.浅析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问题[J].东方企业, 2011, (9) :70-71.
[2].赵玉平, 马一菲.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出路[J].当代经济管理, 2013, (10) :28-32.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首先,它是科技成果的转换者。一般来说,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是科技成果转换为现行生产力最有效的实验产地,承担了科技成果转换的中试基地功能。这里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办者,一般来说创业人员都是研究机构或者大学的高级技术人员,拥有技术成果,所以他们的技术基础比较雄厚。第二,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来看,一般都是在大企业的缝隙里谋求生存,因此他们在追求竞争优势方面较之大企业更有紧迫感,在开发利用高技术成果方面更积极主动。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具备的独特内外部特性能够较好的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比较灵活,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权制度方面也有优势,外部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转移优势。第四,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兴产业的探路者,高科技产业要发展,需要大企业不断的兼并和收购,以实现快速和低成本的扩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是大企业发展的前提。还有一个原因,我们说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兴产业的探路者,科技型中小企业所进行的技术创新,会导致其他企业的模仿,从而形成技术扩散,技术扩散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创新,最终会形成整个高技术产业创新和增长的浪潮。世界经济中每隔五六十年就会出现一个长波,而长波的基础或者动力就是技术创新。
再次,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企业家的培训者。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生死死过程中,一大批的企业家成长起来。虽然科技型中小企业死亡率,但其对社会和经济的推动率相当大,实际上也是培训这些企业家很重要的人力资源。
最后,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高收入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中小企业是社会安定、经济安全的稳定器。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大企业裁员造成的社会冲击。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大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附加值比较高,能够支付比较高的工资,所以就业者一般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报酬。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探索其他提高创业者收入的途径,如期权等,这可以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带来比较好的收入。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当前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较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在充分分析了其问题之后,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应当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从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内容、信息披露的创新、财务监管活动的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些不适应经营和管理环境的变化。有效的财务创新能够在环境不断变的背景下,快速有效地整合财务资源,适时调整投融资方案和运资本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目标。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
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都比较差,管理思想落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制度中,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很多中小企业不设财务机构,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会计或其他部门兼管,或由企业主管人员一手包办,先进、科学的财务决策方法难以得到规范操作。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财务人员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
(二)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我国中小企业在设立财务管理目标时,要么是以盈利为目标,要么就是对其他企业的盲目跟从、模仿,丝毫不了解财务管理目标会受到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纯粹的模仿是不行的。另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业主往往同时就是经理,企业的主要决策,包括筹资、投资、分配等决策由业主经理人做出。业主经理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自然人,不仅有物质方面的目标,还有精神方面的目标。有时精神方面的目标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比物质目标还要大。例如,一些独资企业或“家族型”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就业问题,他们就不会,且环境也不允许他们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的主要目标,这样就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阻碍。
(三)财务组织机构不健全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组织机构是一种以财务管理职能为核心、纵向管理、逐级负责的结构,这种结构容易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活动涉及的时空范围狭窄,其资金流量和存量不大,财务组织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机构设置不规范,分工职责不明确,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会计或其他部门兼管或由企业主管人员一手包办。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中不乏“家族型”企业,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了保持对财务的严格控制,设置较少的组织层次,通常采用垂直型管理模式,管理跨度小、幅度窄,且受规模、财力、人力的限制,中小企业会计机构中的岗位设置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影响会计人员职能的发挥,特别是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四)财务权责过于集中
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的财务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者手中,项目投资、资金划拨、融资筹资及日常的财务收支都是由企业主要领导亲自审批的,这种管理职责不分的控制程序,极大地制约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一定程度的集权可以使有限的财务资源在高层管理者的监管下得到最佳的调控和配置,但是权力的过于集中就会使财务人员不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做出相应的决策,缺乏灵活性。
(五)财务管理过程不规范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中小企业一般很少设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包括财务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财务人员定期培训与考核制度。可能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很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即使企业有了规章制度,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人员不愿得罪同事,对一些问题浮于表面而不去深究,致使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形同虚设。
2、财务管理内容不全面。我国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的资产都集中在创业者身上,企业的资金筹集、使用由老板说了算,且不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仅限于财务控制,财务管理内容不全面。
3、财务管理控制程序与方法不规范。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其创业的特殊性,其往往以个人经验管理为主,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具体体现在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等方面都缺少规定,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我国不少中小企业也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使设有内审机构,其职能也己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经营者单凭自己的头脑和经验作决策。
4、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这主要表现为:激励机制应用形式化,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主不愿意兑付承诺,根本不按激励机制操作;激励机制的应用缺乏资金支持,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大多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对激励机制的理解过于片面,要么就是以口号或道德说教为主要激励手段,要么就是高度重视金钱的作用,把金钱作为激励的唯一手段;不重视激励机制的应用,凡事都是企业主说了算;不能正确区分真正的“激励”因素,很多中小企业主常常把激励因素转化为其他因素,费力不讨好。
(六)财务信息沟通能力较低
这主要表现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度都比较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对内主要提供给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外则由于担心泄漏企业的商业和财务秘密而实行封闭式的信息管理,财务信息披露的对象和范围都十分有限。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手段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居安思危,并能危机感转化为具体的创新策略。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中小企业的最重要的就是财务管理创新观念。
1.人本化理财观念。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以资金为中心,而在今时代,重视人的管理与发展观,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本趋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把对人的激励与约束放在首位,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调动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觉性。
2.动态管理观念。在当今时代,企业经营随时面临着诸多不定变化因素的挑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树立动态管理观,服从竞争需要,立足未来,根据市场信息及企业实际不断比、分析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平衡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高管理效率。
3.风险理财观念。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客上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与可能,即不可避免的承担一风险。这种风险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增长。因此,中小企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的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措施,使可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最低。
4.信息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知识
经济时代的到来,新信息技术革命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成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实体”。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观念。
5.融资第一的观念。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是自有资本的发展和续,以自有资金为核心。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已不是单单的自主理财,而是资本运营、培育和扩张。因此,中小业在财务管理中应树立融资第一的新观念,优化资源结构,顺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效益。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知识济的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相对上升。这一变化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已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应归属于“利益相关主体”。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契约集合体。企业要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理应维护契约的公平和有效性,使“集合体”中的各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创新,必须由单一的面向股东转为面向多元利益主体,由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转为满足多元主体利益目标。
(三)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出资人的财务管理可分为投资者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由于两者管理目标存在差异,就必然要求企业创新管理模式。
1、融资活动的创新。传统的融资活动主要是财务资本的筹资管理。在知识经济环境中,知识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应把对知识资本的培育作为重要的理财活动。企业不仅要筹集物质资本,还要筹集“知识资本”或者说“智力资本”,甚至筹“知”或筹“智”重于筹资。
2、投资活动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的重点由有形资产转为知识资产、无形资产。因此,中小企业投资活动应更加注重投“知”或投“智”活动。二是应加强风险投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风险投资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并改进无形资产价值的补偿方式,以控制投资风险。三是克服中小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容易一人说了算、造成投资的盲目性。因此,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化改造,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使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3、财务分配活动的创新。在工业时代,物质是第一生产要素,谁拥有了物质资本,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享有收益的分配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因此,按“知”或按“智”分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四)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知识经济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将逐渐向网络式财务管理变化。网络财务系统突破了空间局限,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管理能力能够在网上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节点。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实现,例如: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强化了主管单位对下属分支机构的财务监控。网络财务的远程处理和协同业务能力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跨进。网络财务在时间上,实现了会计核算动态化、实时化,使得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极大地增强了财务处理活动的及时功能,提高了会计的价值。我国中小企业应牢牢把握住网络财务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机遇,使企业管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经营更上一个台阶。
(五)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
险性,表现在: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及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资本流动加快,使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的风险;企业内部财务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如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知识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会使现有资本结构不稳定,技术资本的泄密、流失、被替代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是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由于上述原因,迫切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的计量、分析、报告和监督系统,以便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合理规避风险。
(六)信息披露的创新
企业会计信息是否对外公开,主要取决于其社会影响。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大部分进行了审计,从增加企业社会信用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出发,有必要建立如下披露体系:
1、小型企业可自行选择是否对外披露,若披露,对外披露的报表必须接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披露时间比中型企业可更长,此外,还应加强企业社会信用的宣传,造成披露信息的企业具有良好信用的氛围,给予纳税或银行信用方面的便利或优惠,促进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
2、建立地方性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媒体和渠道,如工商、税务系统的出版物或网站,可供社会公众随时进行查阅。
3、强调对成长性的披露。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板的公司通常盈利现状不太理想,但成长潜力较大,同时公司的风险也大。为了减少风险,必须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发展前景进行披露。通过对成长性披露,也可以让一批质地真正好的公司受到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青睐,求得发展。
(七)财务监管活动的创新
中小企业约占40%的比例都是兼职会计,还有约10%的比例是会计记账机构记账,大多仅限于简单记账的财务管理。这都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小企业自身财务总监管理的基础上,应设立政府管理的公共财务总监机构(第三方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业分类,由专门的财务总监(专家团队)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社会化监督管理,参与中小企业重大投资、经营的决策,进行行业性的财务分析,提出财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方案。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可以说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加强财务管理的创新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海林: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曾繁荣:论现代财务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制约.上海会计,200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简单来讲是把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合理有效地应用资源并将最新农业知识和技术与生产要素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它是关系农业科学技术面向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今,科学技术早已成为农业领域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推广来实现。该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涉及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高低、品质优劣以及转化环境条件的好坏,譬如政策体制、管理水平、农业经济状况、农民喜好程度、市场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以及它们之间能否协同配套的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就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仅为30%~40%,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的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调查也指出:仅从科研机构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与“十五”期间相比,虽然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有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滞留在计算机、实验室、试验田、展览馆或档案库中,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距遥远。“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能已经突破50%,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因此,转化率低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尽人意.本文提出了目前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着科技成果少、成熟度低、实用性不强以及转化率低等问题,并在剖析这些问题形成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作 者:李玉清 许朗 LI Yuqing XU Lang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刊 名:科技管理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年,卷(期):26(4)分类号:G311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问题 对策
1.1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相关法规政策缺失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 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等部门制定了一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但大多较为笼统, 针对性不强, 对于如何科学建设和管理科技创新团队没有明确的规定, 且大多数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由于法规政策缺失, 使得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缺乏方向性。
1.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缺乏系统性
目前, 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在构建过程中, 对于团队未来的发展趋势缺乏科学的规划, 没有充分考虑各个团队之间的协同关系, 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科学设计。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 获取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补助, 临时拼凑、强行组合, 使得科技创新团队沦为其争夺资源的工具, 以此种方式构建的团队必然无法团结互助, 从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 资源不能实现优势整合, 因此不利于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使科技创新团队无法发挥其在科研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1.3 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不科学
受体制的影响, 有些单位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 学术权力集中于行政系统, 对于学术事务的行政干预较多, 使得学术权力大幅弱化, 科技创新团队对于学术和管理缺少决策权, 同时管理参与程度不高。在对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学科带头人从属于行政负责人, 使得科技创新团队的运作方式与行政管理机构相似, 对于学术项目的管理偏重于对经费的管理, 而弱化了对人的管理, 因此无法形成人性化管理, 导致奖惩等激励措施较为缺乏, 无法调动团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科技创新工作的效率。在管理中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纵向管理模式或条块分割管理模式等, 上下级之间交流不顺畅, 因此面对问题和机会无法做出快速反应, 资源较为分散。
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相关对策
2.1 不断完善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关法规政策
法规政策是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的准绳, 因此现阶段应当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布局及科技的发展方向, 在借鉴世界范围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和政策, 形成相关法律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 使之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指导和约束。
2.2 建立开放式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开放式、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可有效避免传统组织结构反应路径长、资源不集中等缺点, 可有效消除组织结构中上下级之间信息交流的障碍, 在科技创新团队组织结构构建中, 管理人员可根据当前工作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优化配置, 通过任务和工作流程对人员进行控制和管理, 开放沟通渠道, 对各部门和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柔化处理, 形成有机的组织网络, 使各部门和各学科之间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提高学科之间的互动, 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第一目标, 面向市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2.3 建立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协同作用的运行机制
鉴于我国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摒弃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机制, 提高学术地位, 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责任制, 明确学科带头人和行政负责人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一方面在学术权力上要维护学科带头人的权威, 另一方面又要体现行政服务于学术的原则, 针对不同特点的科技创新团队, 充分发挥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协同作用。例如, 对于偏重于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 应当建立以学术管理为主导、以行政管理引导研发方向的管理机制;而对于偏重于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 则应当视阶段不同区别对待。具体表现在:在研发方向设定阶段以业务部门为主导, 而在研发后期以学术管理为主导。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
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是任何一个成功的团队所不可或缺的, 也是提高科技创新团队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具体对策有:
第一,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评体系的建立应当层次分明, 首先, 对于上级主管部门来说, 对科技创新团队的评价应当从整体的角度进行, 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一方面方便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 另一方面有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提高集体荣誉感, 形成有利于团队内部的监督。其次, 对于团队内部来说, 应当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 形成自我评价、同事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准则, 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第二, 丰富奖励方式。除了加薪、奖金等物质奖励外, 还应当增加精神类奖励, 例如升职、口头表扬、提供深造机会等, 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 可增加期权、期股等的分配机会等。
3 结语
在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 存在着法规缺失、系统性差、管理不科学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团队工作效率。为使科技创新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为创新团队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团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人员主观能动性, 为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
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想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提升企业、国家的竞争力, 就需要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和建设。在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 由于相关法规、政策的缺失, 导致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作用, 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对策, 不断完善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关法规政策, 建立开放式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建立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协同作用的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 为创新团队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洪利, 李建航, 蔡媛莉.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要素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 2008, 2 (2) :61-68.
关键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也在迅速扩张,呈现出一种飞速发展的势态,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体系未完善,财务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企业财务内控的现状做了分析,总结了多方的经验,为我国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我国企业的财务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结构分布不均匀
目前,我国的企业结构分布不均匀、不合理,且主要表现在一些国企中。国企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而政府部门被国家授权对国企进行管理和监督,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而在企业内控的过程中,有些企业通过欺骗银行的手段,为某些上市公司做担保,从而把控股的子公司变成了无成本的投资机器使用。企业结构分布的不均匀、不合理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内控的一个问题,因此在企业财务内控中,首先要解决企业结构的问题,优化企业结构,从根本上保证企业财务健康运行。
(二)财务的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财务的预算工作在今天的企业内控工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在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中没有预算或是预算失误都是失败的管理方法。目前,我国多数企業的财务预算的方式依然采取手工预算的方法,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财务内部问题的出现,并且无法得到解决。尤其是一些集团下的子公司,财务预算质量和效率较低,误差较大、时间较长,质量没有保障,使得公司的财务数据的内控秩序混乱,满足不了企业对财务数据的要求。就现在的企业来说,内部财务数据质量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起来,如果企业不加以重视,并找出解决办法,不但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而且也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经营。找不到正确的信息输入,将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甚至影响整个企业发展。
(三)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不高
当下,我国企业的资金普遍利用率都不高,大致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企业的资金很难管理集中,经常出现管理失控的现象,投资也比较分散,无法完成集中性的投资;第二,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不够严格,以致某些下属的子公司没有考虑到整体企业的根本利益,盲目投资,并且不顾投资风险,没有预算,造成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资金缺乏甚至濒临崩溃;第三,企业的资金闲置多,利用率不高,企业资金没有进行有效的投资,大部分资金闲置,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浪费,制约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第四,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较为老旧落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财务内控人员的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员工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生产,尤其是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的素质,这些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企业财务内控人员的责任更是重大,但这些人员中大部分职业素质较低,许多从事这个财务工作的人员,在此前并没有接触过会计管理的知识,有些甚至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会计培训。就目前来看,我国选拔会计人员的机制并未完善,很难选出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二、企业财务内控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对预算进行有效控制
预算控制是一种有效控制财务的方式,也是财务管理的一种快捷方式。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可以建立一种相应的制度。例如,建立预算的执行、预选的考核和年终决算等制度,将年终的最后财务预算的控制结果作为一个考核工作业绩的项目,以此来对内部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对预算进行控制还要注意几个方面:预算不能只是形式化;预算的主要方式是滚动式,加以零基础的预算辅助;预算要体现出长远的目光。
进行有效的预算控制,可以避免企业在资金支出时的一些风险,使得企业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因此,在企业财务内控中对预算进行有效的控制是保障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以提高利用率
企业的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之一,也是财务控制的重点之一,有效的管理资金可以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企业财务内控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要保证企业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有资金。若企业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也会导致企业的财务恶化,更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所以要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必须加大对资金的管理。
就目前的企业管理对策来看,有效的管理好资金是企业高效利用资金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种推动,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是企业财务内控的一个良好对策。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发挥企业的内部财务部门的作用,加大管理力度;第二,建立有效的管理资金的机制,有条理的进行资金管理;第三,企业财务部门要加强其综合职能,系统地管理;第四,可以借助现在先进的技术,如网络的方式来加快资金的调拨效率。
(三)强化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财务的内控效力与相关人员素质、专业技能息息相关,如果财务人员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差,企业就难以实现财务内控,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相关财务人员和领导者的素质。首先,必须注重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其次,还要强化其法律方面的知识,要按照法律程序来处理相关的财务问题。最后,需要认识到现代技术对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发挥自身在岗位的作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人才队伍,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财政人员,才能有效的控制企业内部财务。所以,加强相关人员的素质,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完善信息系统
企业在执行财务内控制度时,若不能完整、准确、及时地收集到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信息,且不能采用恰当的方法在相关层面正确应用、有效沟通、及时传递,那么,企业财务的内控制度就不能得到实现,其经营管理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所以,要想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及时掌握,提升企业财务内控的效果,就必须完善信息系统。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优化,在及时、全面收集准确信息同时,减少信息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企业在创建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时,还应该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育,增强财务人员信息分析能力,确保财务信息数据准确、有效。此外,还应该加大对财务信息系统的控制力度;执行力是确保企业财务内控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财务工作者在执行相关财务内控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中的规定,要确保财务信息真实,不可以流于形式,只做表面功夫,必须确保财务内控制度得到具体实施。
(五)建立奖励机制及审计机构
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人员奖励机制与审计机构,让审计者的权、责、利可以相互结合,从而有效调动审计者工作的积极性,让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可以设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衡量标准,把财务内控体系中自我评估进行制度化,让相关检查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其随意性及主观性。建立具有独立权限的组织来负责企业财务内控的自我评估,且要对各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监督其是否严格执行了内控制度,这样才能对内控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健全,避免财政内控制度失效的现象产生,才可以确保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总之,财务内控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管,利用好企业资金,为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保证企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根.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财经界,2013(05).
[2]杨迟,张心立.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内控[J].开发研究,2011(04).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号:姓名:
年季 专业学校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越发的体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更上升到重要的地位而面对新世纪的来临,和中国的入世成功,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地体现出来,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包围中小企业如何能够冲开枷锁,走向一个时代的新纪元成了我们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问题对策
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但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因此,只有积极采取科学对策与措施,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存在健康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认识到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对经济发展具有消极影响的问题,如 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品伪劣、不注意安全生产、破坏市场秩序等问题。二是阻碍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自身缺陷和环境因素,如政策不公平、管理体制不顺、融资困难、资产负债率高、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信息和人才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具体的问题可以从融资、技术创新,和政府干预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中小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再加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不可避免的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虽然国家的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采取措施,给与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的支持,但这仍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对广东,辽宁,云南,湖北4省所做的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改善融资难的状况是企业最迫切的要求。大多数被调查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阻碍企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在对经营环境的平价中,资金环境的负面评价比重最高。另外,对于“当前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
么”、“在那些发面最需要政府的扶持”等问题,回答最多的是“资金不足”、“缺乏流动资金”、“需要政府在获取贷款方面给与支持”等。由此可见,通过改善融资难的状况缓解资金缺乏的困境,是中小企业一项最迫切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
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任务紧迫。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长远发展而言,与融资问题相比,技术创新问题要更为根本和关键。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大多数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我国中小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面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果中小企业不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不使产品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就很难生存和发展。虽然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三)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干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还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政府计划性干预。根据李善同等人(2001)的调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经营环境。主要问题是:第一,中小企业开办难。手续繁杂,表格既多又重,需要跑许多政府职能部门,费时费力,开办成本太高;第二,社会负担重。国家正式税收虽然不高,但各种收费和摊派远远超出了税收,使中小企业不堪重负;第三,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歧视。第四,受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限制,中小企业难以招揽到合格的人才。
三、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对策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企业、研究人员的共识。面对加入WTO后的国际激烈竞争,政府将出台更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中小企业也要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专精战略。“小”并不代表“弱”,“大”也不代表“强”,只有“专”才能“强”。中小型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
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现代战略理论说明,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Jb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
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中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将非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专长的部分,通过“外包”等形式,交给其他厂家去做,自己则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这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
第二,联盟的战略。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自己在某个时期的战略目标,通过合作协议方式所结成的松散的联合体,以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组建战略联盟的基本出发点是弥补单个企业战略资源的有限性。任何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总会在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因而战略联盟成为众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选择。由于小企业自身的劣势,战略联盟就更为必要。中小企业不仅要与国内大企业组建国内战略联盟,更要重视与国外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地域集群战略。所谓地域集群,是指以地域为中心(可以是都市、城镇)大量同业中小企业有机集中所形成的集合。地域集群,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的简单聚合,而且形成了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有机体,是通过地域集中成百倍地对中小企业专业能力的扩大,通过地域集中弥补中小企业规模的劣势。我国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对这种战略的最好的注解。所谓衬衣之乡、鞋袜之乡等等,都是采用这种战略。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可从以下几方面的扶持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1.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改革:中小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政企业职责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改革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但不论采取哪种改革形式,都要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都必须听取企业职工意见,规范操作,注意实际效果。
2.推动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在一些城市进行区域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试点,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
构利用现有技术、设备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二是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国家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通过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3.国家制订了(关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给予政策扶持。同时要通过技术洽谈会、专利和零配招标会,培养科技经纪人等方式,为中小企业培育扩大科技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4.完善金融政策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按照政府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探索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基金(创业基金、技术创新基金、信用担保基金等),适当降低贷款利率。二是逐步发展私有中小银行。为止,可以成立金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业接触资进行担保,以促进中小企业良性运转。
5.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由过去的单纯管理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组织社会资源,加快建立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包括资金流通、信用担保、创业指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不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推动各类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依托现有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优先安排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创新培训、工商管理培训及技术、财务等专业骨干的业和技能培训,在培训收费等方面提供优惠。另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创办“学习型组织”,积极开展自主培训,同时建立经营者测评与推荐中心,发展中小企业人才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合格人才。
6.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应抓紧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基本》和《中小企业振兴法》,以确定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发展中小企业基本方针,规范中小企业的登记管理,保护中小企业的各项权益,规定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二是逐步降低开办中小企业的注册资本限额,并逐步清理企业开办前的前置审批条件。三是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对增加中小企业费用负担的人员或单位,要坚决予以处理。
参考文献:
1、于家荣,《加入wto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2;
2、刘殿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孙天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管益忻,《关于鼓励创办中小企业的意见》,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我国的资源和坏境问题及对策
过去几十年,由于我国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线性发展模式,在由贫困落后逐步走向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的上升。
下面是我国资源现状。
土地资源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3.3亿,人均土地面积0.72公顷,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公顷。土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有60%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和草场退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进一步降低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质量。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土地沙漠化面积约为153万平方公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土壤盐渍化面积为99.1万平方公里,受盐碱影响的耕地面积达9.3万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据《2008年中国矿业年鉴》统计,截止至2007年初,全国已发现了矿产171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矿产地2万多处,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是我国人均矿产品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而且我国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最低,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50年后中国除了煤炭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1931.46 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个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全国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非常严重,一些山区地方连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
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列世界第5位;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列世界第130位;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列第6位;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列第134位;中国的人工林面积5365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保护坏境,人人有责
生物资源 据初步统计,中国植物种数占世界总数的11%。同时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拥有量也占世界总量的10%。然而,我国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四分之一。
那么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呢?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全国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10倍。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五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监测的五十多座城市里污染最严重的10名之中。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而且酸雨严重区已越过长江,向黄河流域蔓延,青岛也监测到酸雨,全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亿元。以长沙、赣州、怀化、南昌等地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90年代以来,已成为全国最严重的酸雨区,其中心区域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据对15个省市29条河流的监测,有2800公里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淮河流域191条支流中,80%的水呈黑绿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沿岸不少工厂被迫停产,一些地区农作物绝收。1994年7月,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两亿吨污水排入干流,形成70公里长的污染带,使苏皖两省一百五十多万人无水可饮。各地由于水污染导致的停工、停产及纠纷事件频频发生。
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0亿吨,每年仍以六、七吨的速度增加,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污染重的企业和不合理地开发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贵州省务川县从事土法炼汞的农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症状,安徽省奎河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癌症发病率
保护坏境,人人有责
高达1024/10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十多倍。各地污染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逐年增加,由此酿成的械斗等流血冲突和人员伤亡时有发生,已开始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的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环境问题上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50年代人口问题的覆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我国正面临是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资源的高效使用,保护日渐脆弱的生态坏境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注意把握两点:
1.正确认识我国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具体说,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
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2)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3)根据上述我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的发展。
是减少索取者的数量,人类必须自觉控制自身数量的增长。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和对策】推荐阅读: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研究解读09-26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现状问题探讨论文09-30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05-31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分析06-23
论我国私营企业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05-26
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01-1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现状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