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代企业发展现状(精选8篇)
一、中国货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基本国策以来,中国物流业实现了30年的持续增长。主要特点有:
1、中国货代物流市场的基数大、发展快
据统计,1991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万亿人民币(约0.3万亿美元),到2007年已上升75.2万亿人民币(约10万亿美元),增长了23.8倍,年均增长22.2%,占当年中国GDP的18.4%。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到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持续高增长率,为货代物流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交易量的扩大,需要我们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国际货代物流服务;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和网络布局的调整,也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重要的采购加工中心,推动了中国与全球物流货代业务的对接、融合。
2、2008年中国货代物流行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2008年,中国先后经历了罕见的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8.0级,为百年来中国最高震级)等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国货代物流企业克服了各种困难,仍然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物流需求增长明显趋缓,社会物流总额实现89.9万亿元人民币(约12.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5%,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但增幅比2007年回落6.7个百分点,货代行业总体规模比2007年有所扩大,2008年,全社会货运量244.5亿吨,比2007年增长9.3%,增幅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
3、中国货代物流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数量多、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1)中国货代物流业是中国服务贸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近30年来,中国政府对货代物流行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01年中国加入WTO,更明确了进一步开放的承诺。到2005年已将货代物流业全部对外开放。因此,形成了由市场主导的中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本土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同等竞争的局面。
(2)大中小货代物流企业并存,总量近2万家,以中小企业居多。到2008年底,在中国商务部备案的国际货代企业有18400多家。其中有大型中外货代物流企业,如中国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外运长航”,SINOTRANS),2008年资产总额达150多亿美元,收入130多亿美元,企业网络覆盖了中国境内30个省市,并与世界知名货代物流企业有长期广泛的业务合作,也包括名列世界500强、在中国设有合资或独资公司的物流企业,如DHL、UPS、FedEx、TNT等跨国公司,它们占据了中国国际快递市场约80%的份额;还有一大批新兴的民营货代物流企业,如我会会员企业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上海申通快递公司等,年营业额已达8亿美元以上。但是在中国备案的货代物流企业中,约有76%的企业规模较小,注册资本在150万美元以下。
(3)中国货代物流业整体实力较弱,有待提高。中国的货代物流行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货代物流企业只有十来年的历史,尽管货代物流企业数
量众多,但其整体实力和管理水平与世界领先的国际物流公司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体现为“小、少、弱、差”,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其人员数量、营业额及市场份额等都较小;二是服务功能单一,局限于传统的单项服务,不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缺少高素质专业人才,资源整合能力弱,不能满足现代综合物流服务要求,成本过高。四是管理水平差,在人员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以及网络化管理方面,亟待提高竞争能力。
4、中国货代物流行业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中国的物流产业包括仓储、运输、交通等众多子行业,因此,目前政府对货代物流业务的管理涉及商务部、交通部、铁道部、海关总署、邮政总局等政府部门,较为分散的管理也给货代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行动,理顺关系。2008年初国务院开始实行“大部制”改革,其中之一是组建交通运输部,将原交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等整合纳入该部统筹管理,为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新的体制基础。二是将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明确地纳入了商务部的职责范围,从国家层面实现了管理机构“到位”。中国商务部正在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就行业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研和协调,并且要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形式,调整行政管理关系,促使货代物流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二、中国货代物流行业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当前,这场自2007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经历了2008年的蔓延后,使各国实体经济受到重创,2009年初已演化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所有发达国家已出现了自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全球贸易量大幅萎缩,2009年世界贸易形势非常严峻。贸易保护措施增多,经济震荡加剧。因此,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1、金融危机对中国货代物流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拖累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在日益扩大。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进出口贸易呈严重滑坡趋势,外贸出口企业内外交困、形势严峻,行业性的亏损与失业人员增加。由于外贸依存度较高,国际贸易的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通过产业链条逐步扩散,进而传导到其它的经济领域,与国际贸易紧密相连的货代物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出口下降,需求减少。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大幅萎缩,中国外贸出口增幅也大幅下降,月均增长率由高于20%急剧下滑为负增长,今年又进一步大幅下挫,同比下降近20%。出口下降导致中国涉外货代物流大幅度减少,对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造成很大压力。
二是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近年来,中国国内油价大幅攀升,造成了货代物流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与此同时货代物流服务市场价格明显下滑,企业收入增长严重放缓,导致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2008年中国货代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同比增长近40%,从事货代和一般物流服务的企业平均毛利率下降到只有2%左右。超过四成的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三是风险增大,融资困难。许多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困难,面临出口订单下降、资金紧缺甚至出现资金链条断裂等风险。对货代物流企业而言,客户信用风险加大,形成坏账隐患。由于金融危机,中国的银行业对企业贷款的审批异常严格,许多中小型货代物流企业融资困难,已有近30%的中小物流企业陷入困境,部分被迫退出市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09年中国进出口增速可能下滑至5%以下,未来一年中国出口企业将承受更大压力,涉外货代物流业面临的困境在一段时间内很难迅速缓解。
2、中国货代物流企业积极应对危机
以中国外运长航为例,与大部分国际货代企业一样,也面临严重困难。面对严峻的外贸形势,该公司果断采取多项措施,围绕主业开源节流,实现服务升级,不断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已初见成效。发挥了国家大型企业应有的作用,为中国货代物流行业保持整体发展的态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业务布局。金融危机对涉外货代物流业务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正在产生效果,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内贸物流因此将会出现需求增长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中国西部在全球危机中可说是充满商机。货代物流企业要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大国内物流和内贸航运开拓力度,调整国内业务在经营结构中的比重,使业务布局从沿海逐步转向内地。
随着国家政策调整,高附加值产品在中国出口产业结构中会得到相应提升,对货代物流服务的专业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大型货代物流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加大与扩内需相关的基建、民生、环保等项目的内贸运输和物流服务业务的投入,使经营模式从单一代理服务方式逐步向网络化、专业化要求高以及服务链条长的高端综合物流服务方式转变。
二是重组兼并,整合资源,增强发展后劲。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规律都表明,发生经济危机的时期往往也是产业调整升级、企业整合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正是“危中寻机、转危为机”的内涵。货代物流企业更要抓住这样的机遇,针对核心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重点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与人才结构,完善核心产业基础设施,加强重要节点建设,为新一轮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是强化风险管控意识,提高管控能力。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企业经营环境复杂,所以无论是内部整合进行集约化经营,还是对外并购进行规模化扩张,都要求企业应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的意识和整体管控能力。风险管理要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全覆盖,特别是要严格防控客户信用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合同履行风险等各种风险,不断完善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通过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架构和管理模式,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从而增强专业化、系统性的管控能力,以从容地应对危机,赢得发展。中小型货代物流企业由于抗风险的能力弱,因而处境更为困难,很多企业都在迅速采取措施应对危机。首先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金融危机抑制了对货代物流服务的需求,压缩了货代物流企业的生存与利润空间。因此,中小货代物流企业应对当前危机需要苦练内功,通过积极挖潜,开源节流,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来降低业务减少带来的冲击;其次是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通过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共享资源,走联合发展之路,并可以降低成本、改善服
务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第三是采取专业化竞争策略,在做精做专上下功夫,以更精细的服务,赢取目标客户。
当前的经济形势推动中国货代物流业开始新一轮的整合。各类物流企业都要认清形势,积极优化资源配置,进行业务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三、中国货代物流业的未来展望
1、中国货代物流市场发展空间巨大。2008年中国GDP总量突破4.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0%。进出口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增幅达17.8%。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包括IMF在内的各种国际权威机构预测中国2009年GDP增速均不低于6.5%。到2010年底,中国中央政府用于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约0.6万亿美元)还将带动约18万亿元(约2.6万亿美元)的地方政府与民间的投资。因此中国货代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2、中国政府提升物流业产业地位,全力支持物流业发展。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刺激经济以应对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物流业纳入与钢铁、汽车、石化等九个产业并列的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物流业的高度重视,也显示了物流产业当前和今后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振了中国货代物流业的发展信心。
3、危中寻机,中国货代物流业将在调整中走向成熟。
虽然中国货代物流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基础薄弱,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货代物流业将以这次经济危机为调整的契机,加快行业的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例如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提出的《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大货代物流企业间的资源整合,提升综合实力。这一系列举措将会有力改善中国物流企业的生存环境,促进物流业升级,也为物流企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中国物流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迅速提高,推动中国货代物流业走向成熟。
4、中国货代物流业将加强国际间合作,共创未来。
物流业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中国政府鼓励货代物流企业“走出去”,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借助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国际水平的物流专家,提升中国物流企业竞争能力,加速发展。外资与中国物流企业合作、合资等,则会最大限度地缩短熟悉和适应市场环境的时间、降低经营成本。
多年来,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为中国货代业与世界货代业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会自2001年成为FIATA会员以来,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富有成效,今后的合作发展空间将会更大。
一、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初期, 大量从事国际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海外订单锐减, 很多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下彻底破产, 给靠接受委托, 收取服务报酬的国际货代企业以巨大影响。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回暖,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据海关总署数据, 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 (下同) 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 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 增长38.7%。2010年, 甘肃进出口总值73.3亿美元, 增长89.6%, 高于当年全国总体增速54.9个百分点;西藏、云南和江西进出口分别为8.4亿、133.7亿和214.7亿美元, 分别增长1.1倍、66.1%和68%, 分别高于总体增速73.2个、31.4个和33.3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的进出口业务量开始大幅增长, 已经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货代行业呈现复苏。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业务增长显著, 给货代网络的分布提出新的要求。
2、电子商务带来交易行为的透明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 已出现了众多的订车、订船网站, 如中国物流招标网、物通网、三山国际物流网等等。发货人可直接登录网站去获取车船信息, 寻找承运人。同样, 承运人也可通过网络直接找到发货人。船、货之间直接见面, 交易行为透明化, 大大压缩了传统货代产业以差价和订舱金为利润来源的生存空间。
3、国外国际货代企业进驻中国。
2004年国际货代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国外货代公司具有先进管理经验、有良好的海外网络等优势, 其进驻中国, 给我国的国际货代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带来极大冲击。但是, 国外国际货代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上面临着需要理顺各种业务关系, 在中国网络并不健全的劣势, 通常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寻找本土货代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这又给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带来机会。
二、国际货代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这主要是认清我国国际货代企业的优劣势。有关其劣势的分析, 学者们研究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是经营规模小、服务功能少、网络分布不合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少等。国际货代企业制定发展战略, 给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除了要清楚自己的劣势, 更要看清自己的优势。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业务操作能力较强。
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可能涉及国内报关及内陆运输服务环节、海运或空运环节、国外段的陆路运输和海关报关环节等, 尽管很多国家都在为进出口业务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减少报关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 提高海关的运作效率。但就其整个过程来说, 仍然显得非常复杂和繁琐。国际货运代理由于长期从事进出口业务, 积累起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卓越的办事能力。他们熟悉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线路和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法律规定、习惯做法等;精通国际货物运输中各个环节的手续;能协调和解决任何环节出现的问题。
2、拥有货运网络。
国际贸易货物主要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既涉及货物运输, 也涉及船舶方面的业务, 其范围遍及世界各地。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文化存在差异, 业务流程繁琐复杂, 单一的贸易商或者单一的运输企业都没有足够的精力亲自处理每项具体业务, 很多工作需要委托代理人代为办理。国际货代企业在国内网络上具有一定优势, 在世界各地建有客户网和自己的分支机构或海外业务代理网络, 与国内外的各有关机构如银行、保险、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实际承运人等建立起良好通畅的业务网, 在国际货物运输中起着任何其他人也取代不了的作用。相对于普通的运输公司、小物流公司来说, 国际货代企业建立的货代网络是其重要的优势所在。
三国际货代企业战略选择
1、一体化战略。
一体化战略又称企业整合战略。这要求国际货代企业利用自己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沿着产业链条的纵向或横向发展, 不断扩大其业务经营的深度和广度来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利润。有合作经营和建立战略联盟的两种方式。
(1) 合作经营。合作经营要求合作的各企业依据合同的约定各自分享权益和分担风险。国际货代企业多为非资产型, 在进行纵向一体化战略时可以与资产型的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合作。在进行横向一体化战略时货代企业可与其它地区的货代企业同行合作。横向合作经营的基础是资源共享:一是市场的共享。合作的货代企业有自己的客户群, 通过合作可以完善货代网络。二是技术共享。货代企业有自己的关系网也有自己的技术特点, 通过合作形成较为全面的技术体系。可以在合作货代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化的管理, 对整个合作企业进行信息技术升级, 这对于中小货代企业来说可以大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 战略联盟。与合作经营的合同方式不同, 组建战略联盟的企业需要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对于货代企业而言, 战略联盟的对象既可以是其他货代企业、物流公司、国际分销公司等, 也可以是设备租赁商、运输企业。通过战略联盟, 打破行业、地域的界限, 各企业通过整合资源, 扩大业务范围, 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 从而增加服务品种、优化服务内容、扩大货代网络覆盖面、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在欧洲, 战略联盟的典型例子是瑞典运输公司和代理公司ASG和瑞士运输公司Danzas AG。ASG的业务集中在斯堪的维纳亚市场, 而在欧洲大陆则使用Danzas。新的组织可以通过数据网络的结合和伙伴关系在整个欧洲为顾客提供完善的货物控制。
2、加强型战略。
这是要求货运代理企业努力提高现有服务竞争地位的战略。实施此战略的货代企业需要集中精力, 关注于某一个市场的货代业务, 或者提供某一增值服务。具体做法如下:
(1) 货代市场开发。传统国际货代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承揽业务的运费差价。船运公司或航空公司给国际货代的优惠价是建立在大业务量的基础上。根据二八原则, 货代企业的利润八成是由大客户的业务量决定的。因此一般国际货代企业会将客户分为ABC三类进行管理。对于一些中小国际货代企业来说, 抓住大业务量的A类客户是生存根本, 但恰恰这一类客户可提供的利润呈逐步压缩的状态。市场开发要求:一是不能忽视BC类中小业务量客户;二是不断寻找新的客户源。通过细分市场, 争取潜在新客户。
(2) 加强优势线路或产品。货代服务中每一条航线的开发都意味着前期大量的投入, 比如需要熟悉航线各港口的业务流程、各区域的贸易规则等。国际货代企业可以在分析自身资源的前提下对其货代经营线路进行优化, 集中力量做优势航线, 比如专做日韩、欧美航线等。除加强优势线路外还可以对某一类货代物品进行优势化。进出口时, 货物要进行检验检疫、报关、办理保险等, 需要提供大量相关文件或证书。对一些特殊的商品, 此过程可能比较复杂。货代企业可以就其某一类特别产品, 深入挖掘, 加快办理速度。
(3) 提升服务质量。随着消费多样化、流通高效化时代的到来, 成本不再是客户选择货代服务的唯一标准。货代企业可以通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细致化、创新化的服务, 提升服务质量。这要求站在客户的立场分析客户需求。比如利用GPS、RFID等现代化手段向客户提供跟踪系统, 方便客户查询货物运达状况等。通过提供优质服务逐步在行业中树立起品牌。提高服务质量, 还需要提高货代从业人员素质,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
3、多元化战略。
是指企业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领域或行业中经营, 生产或者提供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产品或服务。具体做法如下:
(1) 向第三方物流发展。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比较晚, 其来源也比较复杂, 多数是从传统的储存、运输企业转型而来。长期以来, 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一直处于船、货之间, 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服务, 业务范围局限于订舱、报关、转运等简单环节性劳务。近年来, 一些大型国际货代企业也开始向第三方物流发展, 比如中外运、中远等。对我国的国际货代企业来说, 通过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提供增值服务能力, 由此增强核心能力, 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发展第三方物流, 就需要在原有货代业务上增加物流服务, 比如仓储、运输、配送流程设计等内容。这种提供全程物流的方式, 也即进行着相关多元化的战略。采取此种战略时可以根据自身硬件措施、服务水平等情况选择切入点, 寻求自我发展, 也可借助外部力量, 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盟方式逐步迈入第三方物流。
(2) 投资与货代无关的业务。这实际是进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对于一些业务量极小处在生死边缘的小国际货代企业来说, 发现并进入一个高增长高利润的新行业反而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 可大大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4、并购战略。并购就是兼并和收购。
(1) 被其他公司兼并。企业在相对平等基础上将相互的业务进行整合。企业之间通过合并, 同时有偿转移所有权和经营权, 实现资产、资源和要素合并的产权交易形式, 共同组成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统一经营的新公司。中小货代企业被大型货代企业兼并, 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资源整合;被第三方物流公司兼并, 则可以完善整个现代物流体系;被“国贸企业”兼并, 则延长了其价值链。
(2) 收购其他公司。国际货代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份, 将被收购企业的业务纳入其战略投资组合。收购, 可以迅速增强企业实力、扩充业务范围、实现多元化经营。
通过采取合适的战略, 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货代企业的竞争力, 使其更好地把握未来的经济发展脉搏。应该指出, 这些战略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 具体采用何种战略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 其次是分析国际货代企业的内外环境和现有资源。只有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充分考虑战略方案的可行性, 才能作出有利于国际货代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决策。
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我国国际货代面临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其发展战略。对我国国际货代企业来说, 可以选择一体化战略、加强型战略、多元化战略或并购战略。
关键词:国际货运代理,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洋.基于我国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商贸, 2010, (10) :180-182.
[2]海关总署.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29727.6亿美元[DB/OL].海关总署网站, 2010-12-27.
[3]张旭辉.第三方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12-214.
[4]揭筱纹.战略管理——概论、案例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5-9.
[5]汪武芽.国际货运代理面临的困境与战略转型[J].商业时代, 2008 (27) :28-29.
一、中国货代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发展历程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早在公元十世纪就已出现,早期是在各口岸为货主代办国际贸易业务和运输事宜的报关行,从业人员大多从国际贸易企业而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逐渐派生出一个专门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我国的货运代理行业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从那时起到1949年,这一行业几乎全部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行所控制和垄断。解放后,在计划经济指导下,我国的货运代理行业是高度集中的,当时外经贸部指定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简称外运总公司)及其分公司作为我国各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唯一货运代理。1988年3月国务院下文明确指出,“船舶代理、货运代理业务实行多家经营,他们分别由船公司和货主自主选择,任何部门都不得进行干预和限制”。在这之后的几年中,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陆续成立,1993年底,经商务部(原外经贸部)批准的国际货代企业共510家。到了1999年底,这个数字达到1600家。到2003年11月,经过商务部批准设立的一级国际货代已经突破4千家。2004年随着CEPA的签订,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货代行业首先对港资开放。随后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规定,2005年12月11日后中国货运代理行业全部对外资开放。
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境内货代企业已经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到2008年9月为止现有的中国境内注册货代企业达2万多家(含合资,外资在华办事处),港澳台货代企业近700多家,国外货代企业和国内货代海外分支200多家,外资货代巨头如DHL,FedEx,UPS, Shenkers,EXEL,Bax,Nippon,KWE等已经通过独资,合资,收购等方式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在中国的货代市场上,还有一大批没有取得一级代理资格但实际从事货代业务的公司、组织和个人,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码头,船公司,货主和海关之间,往往就几个人,一个公文包再加一间办公室就对外营业。这样的货代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有20到30多万家,数据跨度如此大,就是因为这些行业里面俗称的“二代”没有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登记。本文既是针对合法登记备案的但经营规模小的中小货运代理企业,也同样关注这些“二代”的经营者,毕竟他们也是货运代理业中的实际从业人员。
(二)中小货代的生存现状
由于中国货代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货代公司凭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管理经验、海外代理网络优势、以及出口FOB条款指定手段,掌控了中国出口75%左右的货源。国有中字头货代企业如中外运、中货、中海、中铁、中邮等大型国有货代企业则不断加大软硬资产的投入,由传统的货代企业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型,通过在国内市场的规模经营及承接政府的大型物流项目来提高和外资货代的竞争能力。而数量众多的中小货运代理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无论是人员规模、资产规模、营业额规模以及市场份额等都无法与外资和国有相比,具有服务功能单一服务面狭窄的特点,仅局限于提供传统的单项服务如排载,订舱,和报关等同质化的服务;另外中小货代企业的网络覆盖能力差,早期货代公司只局限在为所在的港口出口企业提供海关,船公司和码头协调性服务。随着出口环节操作流程的标准化,海关商检职能部门的监管透明化,以及码头泊位和船公司的舱位不断增加,货代公司出面理顺码头,船公司和海关的协调功能角色被不断弱化。这样一来由于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又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就变成了一直“做不大”的货代群体。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有风吹草动,便显得摇摇欲坠。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会长罗开富曾在2006年的中外货代物流企业美洲地区会议上强调“中国中小货代企业尽管近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际巨头对比,显然在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因此转型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转,现在很多企业还找不到方向。”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无疑让他们更加饱受了严冬之冷,在这场挑战面前,如何积极应对找准市场定位,走出困境将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二、中小货代业如何找准定位,寻找发展出路:
(一)“专业化”经营
中国大部分中小货代企业,虽说从成立到现在也只有10多年历史,但货代业务的战线却拉得很长,很多中小货代公司的业务是“小而全”:海运,空运,整柜,拼箱,干柜,冷柜,欧线,美线,服务可谓全面开花。有的货代企业还肥水不流外人田,再整几部拖车从事短驳业务,搞一个修箱点修理集装箱。总之企业人员不多,但面面俱到,这种情形在上个世纪粗放经营的时代或许可行,在重视服务和时效的今天,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专家指出在将来的货运代理市场中,只能有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大型公司和专注于某一项的业务的小公司能够生存下去。样样做又做不专的企业则很容易因为缺乏竞争优势而消失。因此中小企业应主动研究细分市场的需求,重新评估所开展的业务是否给公司带来价值,尽快找到自己最为熟悉、盈利能力最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象壮士断臂一样逐步丢掉其它非核心业务,将全部资源投注于整个货运流程中的某一两项核心业务如选择只做拼箱货或保鲜货,然后不断强化自身在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避开跨国公司的规模和网络优势,打造业界公认的专业化服务平台。这是走“专业化”经营的必经之路。
(二)“互补化”经营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面临外汇短缺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又遇到内需不足的困难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此,国家千方百计推出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不断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截至2008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056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G7的总和。由于贸易顺差的不断加大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家从去年开始全面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同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欧美消费市场萎缩造成中国对这两个市场出口货量的大幅下降。对习惯从事出口货代业务的中小企业来说简直无所适从。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笔者建议中小货代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出口市场会迅速好转,而应做好以下几个市场的互补经营:
(1)进出口互补:为了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对金融的压力。一方面政府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同时也鼓励能源类,资源类及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进口。这意味着出口货源较少的同时,进口货源却会有大幅的增长。通过进口货物的报关,短驳,入库及分拨的货代业务开展可以对出口货代业务形成互补效应。
(2)国内/国外互补: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中小货代企业在关注海外市场的同时也要顺应国家政策,利用从事多年国际货代的经验,介入国内的物流和货运市场。特别是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后都面临着运输配送的问题,而这些跨国公司的物流合作伙伴对中国市场还不熟悉,通过找到这些外资的物流公司,结合双方的优势来达成“竞合”关系共同开发国内市场对中小货代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市场优势的互补。
(3)沿海/内地互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要素紧张,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出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已是大势所趋。产业向内地的大批转移对中小货代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一方面原本竞争激烈的沿海市场将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货代从内地通过沿海口岸的货运代理服务链条则更长,因此中小货代应积极深入内陆经济腹地承揽货源,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实现内地和口岸的区位互补。
(三)“网络化”经营
“网络化”经营既指实体的服务网络,也包括信息服务网络。目前中国的中小货代企业在网络化经营方面甚为薄弱,大多数货代公司只能依托于某一口岸城市,网络覆盖和服务也仅限本省邻近地区。根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只有不到5%的货代公司具备全国性的服务网络,至于拥有国外自有网络的货代公司,除了本文提到的几家中字头国有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这种单点服务的模式造成中小货代企业严重依赖当地口岸的进出口业务,因此不仅淡旺季明显,而且抗风险能力弱。在信息服务网络方面上,中小货代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和IT技术应用较少,而国外的货代公司都具备提供网上货物查询追踪的功能,很多跨国物流公司甚至可以提供网上订舱、支付运费、提单打印、库存管理等增值服务。对于国际采购商来说,一般不会只从单一的口岸进出,因此在选择货代企业时一般会优先考虑在各口岸有服务网络的货代企业以减少重复沟通的交易成本。中小货代企业要重视网络的建设和扩张,一方面通过主动寻求信誉好、实力较强的国际货代企业为主体,打破地域界限,广泛吸纳与联合各地货代企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交叉持股方式或资源共享方式共同组成货代联盟,发挥各口岸货代公司拥有的当地货源、航线、物流等优势,增强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同台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影响力。
(四)“规模化”经营
目前在中国开展国际货代的物流巨头,每年营业额少的有15亿美元,高的如德国邮政年营业额已超过500亿欧元。和这些国际物流大鳄相比,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发的《2008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64%的中国物流百强业务总收入刚超过5亿元,按现在的汇率折算还不到1亿美元。企业达到规模经营的效应,就是可以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这样一来,其采购到的运价成本反而比中小货代低,也就更具有竞争力。目前单靠个体货代企业通过实体经营要想把规模做大是不现实的,只有借助并购、重组、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在兼并与重组中,合并网点和业务,降低营运成本,才有可能达到迅速扩大营业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效果。德国邮政、马士基物流、荷兰邮政等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目前全球居于领导地位的货运和物流巨头,同他们大规模的推行并购战略密不可分。德国邮政通过并购,资产重组、改制上市等资本运作迅速做大规模已经成为货运物流行业并购的经典案例:1990年前德邮还是一个传统的邮政企业, 1998年花费巨资收购了瑞士丹沙(Danzas)物流公司,2001年又出资11.4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捷运公司(AEI),DHL是全球快递业巨头之一,德国邮政收购DHL25%的股份,接着德国邮政通过购买汉莎公司的股份,实现了对DHL公司的绝对控股,使其在DHL的股份达到75%。2005年,德国邮政又以36亿英镑(合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物流巨头英运物流,2006年,德国邮政投资22亿美元收购BHW Holding AG公司。一系列让货运界惊心动魄的大手笔收购奠定了其物流霸主的地位,现在德国邮政已经以年营业额超过500亿欧元晋级为全球最大物流公司。
(五)“物流化”经营
目前中国中小货代只是作为发货人的代理向船公司或相关承运人排载定舱以及安排装船前的拖车及报关服务,在货物离港取得提单后就算代理服务完成。而物流服务是直接将发货人(供方)和收货人(需方)连接起来,根据快速响应、最低库存和物流成本最小的原则,将海运、陆运、空运、仓储业有机地结合,为客户提供比货运代理更全面、更系统的服务。由于物流的服务链条比货运代理更长,物流化经营就更有可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实际上欧美国家的货运代理公司也都经历了由单一货代业向综合物流发展的过程,例如丹麦马士基航运就专门成立马士基物流(MAERSK LOGISTICS)在全球范围内为宜家家居(IKEA)负责仓储、运输、进口分拨、上货架、库存管理的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通过专业的物流服务减少宜家公司的物流成本,以此建立合宜家的长期物流合作伙伴关系。中国老牌的货运代理公司中国外运也在不断淡化货代的角色功能,完成向全球性的综合物流公司的转变,中国远洋则直接成立中远物流介入货主的全程物流服务,提供为航运主业的配套物流服务。“物流化” 经营就意味着货运代理要尽可能考虑将货主运输的需求由原来的港到港运输发展到门到门、甚至桌到桌的服务,通过服务合同对货物运送实行全过程负责,不需客户直接涉及运输组织过程的环节。当然中小货代要想实现向物流成功转型,必须要打造一支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因此要加大对原有从业人员的技能及制造流程的培训,只有在熟悉原有货代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线路和手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制造流程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精益化生产(JIT)、供应链管理(SCM)、业务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理念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给客户提供出专业的物流解决方案并真正实现物流化的经营。
我国绿色食品经过20年发展,创立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产业,打造了一个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创建了一套符合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模式,构建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从1990年到2009年,我国绿色食品企业由63家发展到6003家,产品由127个发展到15707个,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近1亿吨,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绿色食品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5年,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全面启动。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走出了一条以绿色食品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新路子。全国已有240个单位(199个县、41个农场)创建了312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的日益严峻,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已成为时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开发绿色食品已具备了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未来,绿色食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开发潜力都十分巨大,它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有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摘要】今年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严峻生存状况,更多的是经济体自身内在的原因,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战略性结构性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发,是多年来所积累的制度和政策的综合产物。它的危机,内嵌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体制转型尚未彻底完成,加之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现实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新旧矛盾集中爆发,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或主动转产,据相关机构统计,这一比例达到30%或更高。目前,困扰中小企业生存及发展的三大难题是融资难、人工贵、税费高。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税费
一、时事背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10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小型和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一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金融服务和财税扶持,主要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二、现状分析
经过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中小企业被迫倒闭;经过近三年的复苏,国民经济运行状况逐渐好转,当下,经济基本面也并没有发生拐点性的波动,而中小企业的处境却似乎“比2008年还要艰难”。显然,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且客观上还成了我们寻找经济问题的“替罪羊”。而今年沿海地区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严峻生存状况,更多的是经济体自身内在的原因,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战略性结构性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发,是多年来所积累的制度和政策的综合产物。它的危机,内嵌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中小企业如此艰难现状的原因。
三、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二是融资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三是税赋过重,中小型企业所需缴纳的税额过高。
四是劳动力成本增加,人工成本太高。《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企业影响很大,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
(二)内部原因
第一,企业缺乏高层次人才。
第二,企业缺少核心技术。
第三,规模普遍较小,产业层次普遍偏低,品牌意识淡薄,大都是“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四,企业投资信心降低,投资项目建设减缓。
第五,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集群抵御能力不强。
四、解决对策
为了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既要抓好大型骨干企业,也要促成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因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需要自身从自身做起,寻求发展策略,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扶持以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
(一)外部(宏观)对策
1、改善融资环境,疏通直接和间接两个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担保基金可以采取地方政府和贷款企业共同出资的办法建立。同时,政府应当降低房产信贷和地方融资机构信贷规模,单独设立小型企业信贷规模,加快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拓宽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总之,推进我国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2、政府应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赋负担。2011年10月31日,财政部发布第65号令,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从11月1日起大幅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企业税负、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税负将降低。此外,新修订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也在11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的这个定点改革一旦普及,对于中国中
小企业的发展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各级政府及社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用系统的观念、网络的观念而不是板块的观念来看待中小企业发展。把中小企业看作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市场竞争与活力的创造者。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应采用市场机制,系统地引导中小企业发展。
4、改进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层次比较高的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能和权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有乡镇企业局、工商管理局、中小企业局等,这些机构职能重复、政出多门,各部门只管本系统内的中小企业,缺乏政策的统一性。虽然原国家经贸委早已成立中小企业司,但管理还没有完全到位,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迫在眉睫。
5、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法律基础。通过法律为中小企业定位,维护其合法权益,是世界各国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通行做法。
6、要积极调整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完善社会分工体系,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走横向联合和专业化协作的道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尽可能地与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专业化配套和协作,朝着“专、精、优、特”方向发展。
7、动员社会力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鼓励以民间形式建立各类行业协会或联合会,以代表中小企业的利益。协会可以具体帮助企业进行法律咨询、市场调研、统计分析等工作,以减轻企业经营中的成本费用;代表中小企业的利益与政府对话,取得政府帮助;协调确定各种工业标准,组织中小企业职工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等。
(二)中小企业内部(微观)策略
就当前的严峻形势来看,物价不会越来越低,工资也不会再跌,只能升高,汇率今后几年都会持续增长。要克服这些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企业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发展转型,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消化掉外界的涨价因素。具体来讲,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中小企业经营者要转换思想,把企业的发展方向从“做大”转向“做优”、“做专”、“做特”、“做强”的方向上来,即生产优势产品,掌握独具特色的技术和方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特”的局面,开辟唯我独有的市场。
2、加强市场调查,预测顾客需求。要想根据顾客的需求状况来开发新产品及新市场,中小企业就必须加强市场调查,只有根据市场调查结果,预测将来的顾客需求趋势,才能做出经营决策,决定经营方针,制定好经营计划。
3、改善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抵抗力。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中小企业不仅要在高速增长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而且要在经济萧条期采取切实措施,以保证企业的安全。因此,对萧条抵抗力较脆弱的中小企业来说,必须改善企业的脆弱行为,增强企业的抵抗力。中小企业防止倒闭的最好办法是“不要盲目发展”、“不要到处借债”。
4、力求经营合理化,杜绝浪费。面对当前的困境,中小企业必须杜绝浪费,开源节流,力求经营合理化。在财务管理中,应遵守在财务制度范围开销的应该开销,不必要的浪费应该避免,力求投资效益的最优化。应该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实行经营决策的民主化,请广大职工来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把资金用在点子上。
5、树立企业价值观。改善劳动组织,加强劳动管理,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使全体职工甘愿各尽所能,是中小企业的成败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人,那什么也得不到。因为“做事在人”、“经营也在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凝聚,没有企业精神,毫无奋斗目标,就无从提高职工的士气,也就根本谈不上改善工作效率。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团结员工,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理顺企业、领导、职工三者的相互关系,真正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一、我国安防工程企业发展现状
安防工程企业是从事安防设备的施工、安装、维护和服务的企业。作为安防生产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它在推动安防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安防工程企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安防工程企业无论是规模实力,还是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逐步发展成为安防行业的主力军。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安防工程企业已超过1.5万家,其中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数约占54%,中部地区占26%,西部地区占20%,年完成工程额达到800多亿元。
从我国安防工程企业的结构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安防工程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设计研发能力,对安防技术有比较全面的理解;第二类是弱电与智能系统集成企业。它们大都有比较强的技术和实力基础,但缺乏安防工程实战经验的深厚积累,对国内安防行业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第三类则是具有安防专业知识的运营商。这类企业虽然介入安防领域的时间不长,但通过自身优势致力为广大用户提供专业的安防服务,从而赢得了不错的用户口碑。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安防工程企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从安防行业管理上来看,我国安防立法的滞后为安防工程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实中,多个行政职能部门分头管理的现状使得安防工程资质互认度比较低。安防工程企业想要从事工程项目,通常需要具备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证书、智能建筑资质证书、系统集成资质证书、弱电施工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保密资质证书等多种资格证书。这种多头管理的局面大大制约了安防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安防工程市场环境来看,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公平、有序、诚信的安防工程市场环境,关系工程、恶性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各地工程市场基本处于地区性经营的“分割”状态,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由于我国的安防工程项目缺乏前期设计的风险评估环节,这使得安防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长期以来,安防工程企业想要拿项目就必须依靠人脉关系,这显然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最后,从安防工程企业自身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技术实力,还是业务经营能力,安防工程企业都面临着诸多困难。虽然国内安防工程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规模普遍不大,实力也不强,技术水平更不高,年经营额超过1000万元的工程企业不足10%,具备研发能力和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企业就更少了。此外,我国安防工程项目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施工之前无法对其做出有价值的风险评估,在施工中又缺少必要的监理服务,在售后服务方面仅限于简单的维修、维护,距离专业化服务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我国安防工程企业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拉动了社会对安防产品的需求。安防行业不断壮大,安防应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传统部门对安防产品保持旺盛的需求(例如:政府机关、道路交通、教育、金融、电信、石油、电力水利等)之外,一些新兴的领域(例如:智能建筑、大型公共场所、商场、轨道交通、新型社区等)对安防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预计到2010年,我国安防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安防工程企业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以期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首先,提升服务品质,适应市场需求。现代商业竞争无论是内容还是规格都在不断变化、升级,容不得半点固步自封,传统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手段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商业竞争的要求,迫切需要更新观念,加强技术创新。面对安防市场上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需求,广大安防工程企业应该努力把握机遇,力争将这种需求转化成企业的经营业绩。要做到这一点,安防工程企业必须要为广大用户提供一流的工程服务。由于现阶段国内安防行业的服务意识普遍不强,广大安防工程企业更
应该提高服务意识,通过与用户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系,抓质量、保信誉,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最终依靠高品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当然,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调整,安防工程企业的服务内容也需要全面更新。安防工程企业应不断实践与创新,时刻关注用户的新需求,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经营模式,不断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服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不是空泛的口号,所以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将服务落实到企业的实际行动中去,落实到相关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通过建立通畅的信息平台,安防工程企业能够全面掌握用户的信息,真正实现服务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企业。品牌代表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也是推动企业腾飞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安防行业的快速发展,安防市场环境逐步走向成熟,价值战已经替代了价格战,安防企业开始由产品销售和方案销售进入了品牌经营的阶段。为了能在激烈的安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安防工程企业必须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安防工程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优质的工程质量赢得广大用户的信赖,并与之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安防工程企业来说,企业品牌建设的重点不在于企业的外在图像标志层面,而在于企业产品的精神层面。企业产品精神层面的持续升华,是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安防工程企业要
正确实施品牌战略,就必须牢牢把握行业本质,牢牢把握企业的目标和宗旨,始终如一地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安防行业会涌出更多的优秀品牌工程企业。
第三,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它通过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权威性等特点。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安防工程企业必须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最终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为安防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流程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没有流程,技术无法积累,没有流程不可能大规模复制,更谈不上规模化。对于安防工程企业来说,建立一个高效的企业管理流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内部改革,安防工程企业可以改变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流程不闭环等弊端,从而使得每个流程从头至尾由一个职能机构管理,最终达到缩短流程周期、节约运作资本的作用。总的来说,做到管理精细化、运营程序化、经营责任化,是安防工程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它也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第四,寻找全新业务,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当下的国内安防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安防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寻找全新业务,不断拓展生存空间。随着安防应
用细分化和行业化的来临,客户的安防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就使得安防企业不仅要为用户提供基础的安防保障,还要该针对不同行业和细分市场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安防服务。这就要求广大安防工程企业密切关注安防细分市场的发展,结合客户个性化的安防需求,提供大量定制化的安防工程服务。
此外,随着安防工程技术不断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安防工程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安防工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安防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张。在安防产业链的上游,工程企业可以涉及一些安防工程设计项目,包括项目风险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初步设计、勘查、工程设计等内容;在安防产业链的下游,工程企业应该不断深化服务内容,可以提供系统维保服务、设备维修服务、值机托管服务、远程照护服务和系统租赁服务等多方面的服务。
关键词:中小货代企业,问题,对策
1 我国中小货代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1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发展大国和贸易大国, 进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80%的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和中转业务, 以及大部分国际航空货物运输都是通过货运代理企业完成的。在现阶段及未来一个时期, 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仍将保持一定的速度, 经济发展的国际依存度亦将保持较高的水平。随之而来的外贸规模的扩大和外贸活动的升级, 对于中小货代企业在外贸活动中的实物运输环节的服务速度和服务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国外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
中国加入WTO后, 随着货代市场的全面开放, 一部分外资企业, 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 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遍布全球的网络和管理优势, 以强劲的势头抢占中国货代市场份额, 对中国国内的中小货代企业造成很大冲击。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和机遇, 我国中小货代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通过整合自身资源, 开辟新的发展领域,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
1.3 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它直接将供给主体和消费主体连接起来, 使过去分散的海运、陆运、空运、仓储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客户提供比货代更全面、更系统的综合服务。在这种形势下, 中国大多数中小货代企业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其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提供的服务简单且范围小, 服务方式单一, 更没有主动细分市场、研究市场变化和对客户的需求心理进行市场定位。企业一直处于低层次的经营状态, 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方案, 更不用说供应链的组织能力。
2 金融风暴下, 我国中小货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盈利方式不合理, 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货代企业服务范围仍局限于提供揽货、订舱、报关、报检、进出口单证制作和货物运输等中介劳务服务, 尚不具备独立的增值服务能力, 差价和订舱佣金仍然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企业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细分, 服务缺乏特色, 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货源结构看, 国内中小货代企业主要以承揽出口预付货为主, 营销手段主要靠比拼低运价和社会关系, 而对已超过我国对外贸易比重80%的FOB指定货, 由于缺乏海外代理网络因素, 往往力所不能及。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货代企业竞争力弱, 业务可替代性强, 客户稳定性差, 专业化服务程度低, 市场竞争力低下。在此种情况下, 中小货代企业很难与大型货代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抗争。
2.2 企业规模偏小, 网络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 我国中小货代企业技术设备比较落后, 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85%的中小货代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能力较弱, 对信息化的运用多数停留在单机商务应用阶段, 很多企业还没有网上主页, 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局域网。所谓的信息化往往只是使用电子邮件以及利用办公室软件制作简单的表单文档。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小货代企业能够开展基于网络为基础的物流管理、网上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电子商务活动。而货运代理作为国际运输的一项辅助服务, 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 必须有网络支撑, 否则, 既缺乏滚动发展的后劲, 也使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流于形式。
2.3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盈利空间逐渐缩小
货代企业靠服务求生存、求发展, 优质服务是货代企业生存的支柱。但很多中小货代企业在营销手段上更多地依赖低价倾销和“机会主义”, 忽视了对市场细分的理解和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把握。企业之间不是以服务质量争取货源, 而是单纯依靠打价格战,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种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给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于此同时, 随着相关政策的全方位放开, 国内外竞争主体的日趋增多, 信息的高速流通和共享, 使航运运价越来越公开、透明化, 中小货代企业的利润空间正在逐年下降。
2.4 专业人才匮乏, 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是个人就可以干货运代理”, 这是前几年社会对货运代理企业人才观的写照。虽然货运代理的培训在不断发展, 最近几年有所改观, 但多数中小货代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相对偏低, 企业普遍缺乏精通有关业务的专业人才。这主要表现在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半路出家”, 基本上靠经验来经营业务和管理企业, 学历教育、专业背景、语言功底等不高, 企业现有业务人员亟待进行普遍的规范化培训, 可以说人才瓶颈是制约中小货代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我国中小货代企业应对金融风暴的若干对策
3.1 寻找市场定位, 进行服务创新
准确的市场定位, 既可以避开竞争对手强势的领域, 又可以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 争取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小货代企业必须勇于超越传统货代服务模式, 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实现创新。首先, 要从被动服务、完成客户指令转为主动出击、挖掘客户潜在需求, 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其次, 要不断创新服务内容, 根据客户需求, 在各项功能的基本服务基础上延伸出增值服务, 以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表现出与市场竞争者的差异性。同时, 要根据客户需求, 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 与客户共同寻求最佳服务方式, 实现从短期交易服务到长期合同服务, 从完成客户指令到实现协同运作。中小货代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服务创新才能适应客户需求的广泛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 才能开拓新的市场并持续地占领市场份额。
3.2 完善信息系统,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货代企业而言, 信息不仅仅包括单纯的与运输、包装、装卸、存储等活动有关的信息, 还包括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 如商品交易的信息和市场信息等。中小货代企业只有不断的完善网络信息系统, 才能利用这些信息对物流过程中的各个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控制、协调和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中的货物运输变得越来越“可视化”。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 企业一方面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 另一方面把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 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 既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3.3 加大人才培养, 向知识型货代进军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而言是企业员工素质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货代企业而言, 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从事这项业务的人员必须全面地掌握有关国际贸易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办事能力, 熟悉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和运输手续, 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法律规定、习惯做法等, 精通国际货物运输中各个环节的种种业务, 与国内外有关机构诸如海关、商检、银行、保险、仓储、包装、各种承运人以及各种代理人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关系。中小货代企业应通过持续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实施合理的继续教育并辅之相关的晋升制度, 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
3.4 加强企业联合, 实现规模经营
中小货代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实力等自身因素的限制, 导致其在面对大型货代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竞争时往往处于弱势状态。如果企业通过联合、合并、控股等形式, 以资产和效益为纽带, 打破地域、行业、企业等界限, 则可以壮大自身实力, 实现规模经营。在业务上, 通过空运销售代理、海运订舱代理等经营方式, 促进货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在财务上, 通过集中融资、吸纳外资和民间资本, 从资金上为推动战略联盟提供保障;在管理上, 进行体制创新, 整合货代固有资源, 以联盟整体名义进行市场竞争, 推动其发展壮大。中小货代企业通过联盟, 可以发挥规模效应, 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货物跟踪, 从而降低服务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横向联合, 企业之间可以各取所长、相互合作, 达到共赢的目的, 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3.5 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从实物流动拓展到包装、装卸搬运、仓储、配送乃至通关、保险、销售以及以客户要求为目标的全程服务。而传统的中小货代企业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企业要想在新格局下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必须根据自身条件, 把握市场变化, 不断挖掘潜力, 开发不同层次的物流增值服务。这无疑对中小货代企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虽然大型货代企业处于支配地位, 但中小货代企业只要能够提供合适的市场服务, 能够适应那些仅需要点到点运输服务的小型货主的需要, 突出其专业性、灵活性, 也可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有立足之地。因此中小货代企业可以把自己当成整个物流服务的一个环节, 在整个物流服务体系中捕捉和发展自己的业务, 从而在优化市场物流服务的同时, 实现企业自身的不断壮大。通过了解大型物流企业的业务状况和需求, 主动以某种合适的方式, 比如契约、外包等形式, 成为大型物流企业部分物流链的操作者和服务者。
4 结语
金融风暴的到来, 使我国货运代理市场洗牌在所难免。面对国际货代业科技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发展势头, 我国中小货代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从企业自身搞创新、求发展, 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坚信中小货代企业一定会在这次的金融风暴中不畏艰险, 不断壮大, 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方凯, 张婷.我国国际货代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07, (8) .
[2]李学斌.新形势下中小货代企业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5) .
[3]黄毅.我国中小型货代企业面临的生存危机与战略转型[J].港口经济, 2008, (11) .
关键词:货代企业 财务风险 成因 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经营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际货代企业如何客观分析各种财务风险,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成为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货代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使企业财务活动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产生的差异。企业的财务活动一般分为资金的筹集活动、资金的使用活动和资金的回收活动三个方面,在企业经营及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很多外部及内部因素都可能促使财务风险转化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国际货代业务属于物流辅助服务,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接受客户委托,以委托人或自己的名义,组织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货运代理企业以代理人身份向船公司、港务局、车队等单位采购供应商服务,向供应商支付相关款项后,再向客户收取全部款项。货运代理企业向客户收取的运费之中,大部分是代理运输货物而产生的海运费、港杂费、内陆运费、报关报验等费用,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由于提供劳务而收取的代理费。货运代理企业先提供服务后收费的特性决定了资金的回收风险是其主要财务风险。另外,不少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除了经营传统的海空运代理业务以外,还从事国际多式联运、仓储物流、道路货运和无船承运人等业务,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筹资、投资等活动,从而形成不同的财务风险。
二、国际货代企业的主要财务风险及成因分析
根据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经营特点,资金的回收风险是其最主要的财务风险,货币汇率的变动风险也给运费资金的回收带来较大影响。同时,货代企业在资金的筹集及投资活动中也会形成财务风险。下文将按照资金的回收、筹集与使用的顺序进行相关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运费资金回收风险
从2005年4月起,国家将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经营资格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进入货代物流领域。企业的增加,必然会加剧同业间的竞争,而且货代企业提供服务的差异性很小,客戶选择余地较大。不少货代公司为了留住客户,改变原来的付款赎单结算方式,采用风险较大的月度结算或季度结算方式,赊销成为同行业竞争所普遍采用的促销方式。在赊销方式下,货代公司在货物装船出运后,必须先向船运公司或者订舱的其他货代公司付款赎取正本提单并直接交付给货主。在货主取得正本提单的情况下,货代公司就失去了追索运费的控制权和主动权,运费的收回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客户的诚信或采取法律手段解决。同时,货运代理企业在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中所获取的外部的市场信息可能存在不对称和不完整的情况,从而造成企业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产生误差。国际金融危机对包括国际贸易在内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部分客户因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经济状况恶化、无力支付到期运费款项的情况,导致货运代理企业的应收运费无法收回。运费资金在收回时间和收回金额上的不确定性是货运代理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汇率风险
货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收应付的运费款项大部分是以外币为计价和结算货币,货代企业持有的外币以美元为主。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发生了较大变动,导致以美元结算的应收运费的人民币金额发生变动,从而形成汇率风险。在采取赊销的方式下,货代企业往往在对船公司付款之后较长时间才能从客户那里收回美元运费,企业的美元资产大于美元负债。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实际收回的美元运费的人民币金额有所减少,形成很大的汇兑损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资金筹集风险
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不少货代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企业采用负债经营方式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合理的债务安排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降低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盈利,但高负债未必能带来高利润。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债务规模过大,债务资本所占比重过高,长短期债务的期限与企业经营尤其是项目投资期限的不匹配等等,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容易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
(四)项目投资风险
在货代主业存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不少货运代理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拓展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业务范围,提出了一站式服务的理念。为此,不少货代企业在从事货代主业的同时,也从事代理进出口业务和保险兼业代理业务,投资于道路运输业务及供应链融资监管业务等。由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使企业蒙受财务成果损失的风险就是项目投资风险。企业项目投资风险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一是投资决策机制不健全,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发生。二是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未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对投资成本及项目建成后的成本费用和效益测算不准确,从而根据过于乐观的经济估算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国际货代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国际货代企业采取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目标在于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财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一)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资金回收率
首先,企业应建立完备的客户档案,实行客户全程信用监控,加强对应收账款风险的事前管理。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可以采用“5C”评估方法,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s),对客户的信誉、偿债能力、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抵押品以及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进行评估。货代企业应针对不同信用状况的客户,采用不同的结算方式和信用政策。对于信用较差的客户或首次合作的客户,严格执行“付款赎单”政策,即企业必须先收到运费再向客户发放提单, “宁可在价格上折让,不在付款方式上让步。”对于信用较好的客户,可以采用赊销方式,给予一定的信用期限。其次,企业应制定赊销额度,对应收账款实行总量控制,加强事中管理。根据业务计划核定全年及月度应收账款额度并分解到每个业务人员,建立应收账款的分级审批制度,并将收现的情况纳入对业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最后,注重应收账款的跟踪监控与回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严格执行“谁揽货,谁负责收取运费”的政策,实行业务人员催收负责制,财务部门登记整理应收账款的发生情况,与客户进行核对,通过对单个客户欠款、应收总额及业务部门的应收账款回收等情况进行财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资金的回收率。
(二)利用金融工具,降低汇率变动风险
首先,应科学分析预测汇率的变动趋势。前几年人民币对美元处于单边升值状态,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实和预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强对汇率走势的分析判断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前提。其次,正确选择计价和结算货币,最理想的选择是“收硬付软”,即向客户提供服务时使用汇率趋于上浮的货币(硬币),向供应商购买服务时选择汇率趋于下浮的货币(软币),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人民币进行结算,可以规避外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再次,可以通过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对冲。最后,可以采取提前或滞后支付的方式減少外汇风险,即在合理的信用期间内,对于预计将贬值的货币加快资金收取,拖延资金支付;相反,在预测外汇汇率上升时,延期收取外汇债权,提前支付外汇债务。
(三)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国际货代企业在保证必要的自有资本的前提下,适度的负债经营是企业普遍选择的财务策略。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时,应该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合理安排各项债务期限的长短,以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资产的流动性,使企业在获得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有效避免筹资风险。
(四)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国际货代企业应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首先,企业应健全投资决策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完备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企业投资决策程序。其次,投资前进行充分、有效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应该从经济、技术和财务三个方面进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要对历史、现状资料进行客观地研究和分析,更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未来的市场需求进行准确预测,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是企业各种风险的综合反映。国际货代企业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需要建立高效的组织机制,组织机制与会计系统相结合形成信息流,然后通过三大过程机制——风险的分析机制、风险的处理机制和风险的责任机制,将信息流的流转过程转化成预警系统。企业通过财务预警系统,分析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即时捕捉影响财务收益的重大管理失误和管理波动信号,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发出警报,财务相应措施,建立免疫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2011年版
[2]王丽君.从风险认知角度看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现代会计.2010(05)
[3]张宁宁.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分析.中国外资, 2010(8)
[4]黄彬.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浅析.交通财会.2010(10)
【我国货代企业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06-06
9.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趋势06-08
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07-03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07-17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策探讨09-12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思路11-19
我国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已转换)07-26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10-18
论我国私营企业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05-26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况及发展研究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