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以完善数学教学——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认识与教学探索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基础教育发达的国家大都对本国的高中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 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 是提高培育公民素质的基本教育。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学总目标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学习高中数学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 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广大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成熟的计算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 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当然, 这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2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此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与我国上其他几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比较起来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在数学教学的诸多方面都有创新与突破。辽宁省的高中生在2006年起就开始进入了新课改的学习, 我本人于2006年开始教授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内容, 并于2009年送了新课改的第一批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第一, 在高中数学课程在结构上创新了选择性, 新拓展设置了选修教程, 为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知识提供的学习机会和途径;第二, 从课程内容上引入了算法, 设置了数学探究、文化和建模等, 将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引进并渗透, 从而丰富了数学学习。同时, 对一些传统的内容, 如几何、概率、函数等, 从处理方式发法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改变;第三,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 强调个人探索、团队合作以及信息与技术的共享等;第四,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 不仅强调对数学公式和计算的掌握, 同时也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认知;不仅强调数学基础训练, 而且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在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 不仅强调学习成绩, 而且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与此同时,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最直接参与者, 是课程改革能否发挥良好效果的核心因素。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要求教师和学生合作与共建。包括从教师的课程适应、教学评价、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到教学设置、教学研究乃至同事协调合作等全方位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有教育专家就中指出的:“新的课程计划成功与否, 教师的态度和适应是关键因素。事实表明, 一些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并不是课程计划本身的问题, 而是由于教师不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

3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探索

3.1 尝试安排开放性题目, 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日本在数学基础教育领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早在80年代日本就将开放性问题列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日常的生产生活是开放性题目的主要来源, 其中的一些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 其具体内容来自物理、地理、网络、统计等各个领域。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 学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 (主要是指基础教育) 和自身思维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可能就是多样的。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 不断倾听学生的想法, 不断鼓励支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积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敢于突破教学的传统界限, 讲究开放策略, 积极寻求融合其他高中学科的有关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既学到数学知识, 又通过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促进数学教学。不仅如此, 这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3.2 推进发现型教学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是伴随着发现进行的。作为教学老师, 在实际的要学中发现两者是相互联系互相支持的。着力引导发现型的教学模式, 是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的方向之一。因为学生发现各类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引导学生数学发现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问题引导。为此, 教师要结合实际, 从反映教材重点, 同时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的角度深入挖掘能牵动全局的学习。数学的发展史表明, 数学来至于问题的解决, 没有问题的提出, 也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数学必须从研究数学问题人手, 在研究问题中发现数学。当然, 这一要求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 而这恰恰需要老师的引导。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创设宏观情景是有效途径, 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习课题的过程中作问题引导。例如, 在几何教学中可借助对它的几何意义的研究发现。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它的几何意义呢?“如同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 在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之后, 还要进一步弄清它们的几何表示”这是数学上类比思维的运用。

3.3 在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引导好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了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同时, 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这一总目标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方向, 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的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知识技能领域包括“函数、解析几何、统计与概率、不等式、导数、微积分”。在发展性领域的教学过程中, 数学老师要注意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内容的整合, 要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3.4 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在新课标的前言部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让学生遵循学习规则和规律, 突出数学的生命体验, 让学生体验将实际问题的抽象和解释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一过程, 使学生获得的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步和发展。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充分摄入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不断学习, 不断反思, 不断尝试, 学会激励, 学会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发挥更好的作用, 学生和老师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摘要:自从教育部正式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通知后, 标志着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与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 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 是提高培育公民素质的基本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观念

上一篇:发展绿色铁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下一篇:浅谈《新标准大学英语》的优势以及相关改进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