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共10篇)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篇1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

曾庆林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创新写作教学是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学教育阶段,培养创新能力,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讲解与训练中,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基本的创新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然而,综观各地现状,许多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写作水平与他们应该具有的写作能力不相符合,而中学写作教学效率也相对低下。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进行写作教学上的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本文特针对当前学生写作及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写作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创新写作教学的方法等方面做了新的探究。

一、当前学生写作及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创新教学理念逐渐深入师生心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尊重学生个性,倡导个性化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理念,确实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不少创新作文争相涌现,不少中学作文园地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喜人景象。但泥沙俱下,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病态”写作思想倾向的抬头。由于有些教师对创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一知半解,没有真正掌握其深层丰富的内涵,因而,在指导中学生写作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差,导致中学生在写作“创新作文”时出现了一些离奇古怪、悖情夺理的不正常现象,使得部分学生的作文中缺少灵性,缺少创新,缺少真知灼见,缺少真情实感,缺少人性,千人一面、千口一腔、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说大话的现象比较严重。

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语文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语文工作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创新教育时代的来临,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日益暴露出不足。主要表现在:忽视语文课程的创新价值,仅把课程看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增减的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多数教师习惯于讲演式、讲授式教学,甚至有的老师发展成为评书式教学,并以此为荣,沾沾自喜;教学媒体落后,很多老师习惯于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 显然,新课程标准为当今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培养学生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作文训练过多地注重语言表达,对思维的作用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些老师的写作教学情境过于单调、乏味。传统写作教学一直沿袭着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价这一单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限定在课堂中,学生的写作活动处于静止、封闭的状态,写作情境的过于单调和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厌烦写作。

2、高中写作教学的应试倾向非常严重。为了提高学生高考作文的成绩,学生的写作活动处于封闭的应试训练之中,同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相脱离,同人的丰富多彩的复杂的心灵世界相隔离,学生似乎变成了为高考而作文的反复操练的“写作机器”。这种状况所造成的直接的、严重的后果是高中学生写作中缺乏对自己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写作中空话、套话、废话多。在当代中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很难体会到那种触动人心的情感,很难使人沐浴到情感的雨露,学生的作文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

3、高中写作教学在写作指导和评改等教学环节上的缺陷较多。如写作指导方面,有些语文教师过分强调各种各样的格式、规范,讲究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写作环节上的技能技巧,归纳出所谓的“口诀”“窍门”,常常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活积累、语言积累与思想感情积累的引导。写作教学中存在着 “泛技术化”倾向。在写作评改方面,有些教师缺乏写作主体意识,墨守成规,教师全批细改,结果是劳而低效,甚至劳而无效。再加上学生人数多,写作数量大,批改时间紧,部分教师批阅写作常常只能是打印象分,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另一个不良的后果是学生完成作文与作文讲评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老师辛辛苦苦讲评时,学生头脑中早已印象淡薄。

高中写作教学存在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的写作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最根本一点是写作教学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让学生在文章中真正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令人非常担忧,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而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教学更是不容忽视的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研究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上如何突破传统的束缚,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从而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语文新课标的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创新写作教学正是要在教学中积极开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同时创新写作教学还重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这样的创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创新写作教学积极倡导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引导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写作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创新,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些最终将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创新写作教学的方法探究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于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和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习惯;同时要优化作文评改方式,重视学生自改自评和互改互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

1、让兴趣作为学生写作的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勤学苦练的最佳动力。处于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他们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不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去学,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很难学得好。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有些学生以前对作文不感兴趣,由于教师善诱善导,在作文训练中确有所得,便逐渐喜欢,兴味盎然。

那么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或在晚自习前利用10分钟时间给学生读一些哲理性的说理文,或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抒情散文。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领悟,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在我的学生中,不少人比较喜欢余秋雨的一些文章,我就给他们选读一些精彩的语段,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兴趣时,一定要投其所好,找一些学生较关注的问题的文章。还有就是要坚持,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学生们把这种兴趣慢慢培养成一种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从阅读兴趣过渡到养成自觉写作的习惯。我要求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然后自觉地写生活札记。实践证明,引导学生经常写“生活札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还对他们将来 从事科学研究及其他各项工作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还养成了自觉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习惯的养成,表明兴趣提高了,学生不再是被动写作,创新思维的源泉点就激发出来了。

再次,开展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大力营造写作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和充分的活动空间;开放创新写作教学的课堂,引导他们的大胆探索自主活动,在生活的海洋里“自主”地遨游。提供让他们施展身手的文学舞台,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写作的能力。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观察、多角度审题、构思、讨论、评论等机会。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写作灵感的迸发创造条件。课前五分钟的讲诗、讲人物、讲故事活动,定期组织“话题漫谈”活动,这也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训练学生“讲”的能力、积累赏析文学作品方法和经验的途径之一。还可举办文学社、举行校园个人作品朗诵会,成立校园记者团、广播台,校内组织元旦联欢、中秋赏月、讲演比赛、知识竞赛;为他们向全国各级各类刊物投稿指点迷津等。

总之,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多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阅读和活动开展中的写作兴趣。

2、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探求创新思维及创新方法。

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后,教师应逐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求创新思维及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直接思维等,其中重点是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创新方法包括赋形方法、逻辑推演方法、形象点染方法等。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除了非常规性思维都是求异思维。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是我们创新写作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入手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2)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思维是写作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所有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想象空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自己独特的心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二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播放恰当的音乐,观看适合的影视作品,有感情地朗诵优秀诗文,还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在观察的基础上鼓起学生想象的双翼。三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想象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 面的书籍,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使学生学会下笔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下笔时才能如行云流水,纵横驰骋。

3、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获取创新素材

稍微有一点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写作最难的莫过于无东西可写,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都吃过蜂蜜,也知道它是蜜蜂遍采百花才酿成的,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就得象蜜蜂一样,那就是要先博采百花——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写作文时才会做到下笔如有神。

那么,学生的作文素材该如何积累呢?我想应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获取写作中的创新素材。

(1)通过观察事物,从现实生活中直接获取创新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有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写作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心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体验,增加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的驱动下“乐于动笔”,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作文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素材,积累素材,然后带着自己的情感再将它描述出来。生活不是凭空而来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是一个宽大而丰富的存在,它变化着、汹涌着、激荡着,只要我们亲身去体验,敞开自己的胸怀,伸出自己的双手,去热情地拥抱它,生活一定会把你浸染、洗涤、陶冶,一定能让你写出自己独特的文章。

观察是分层次的,有初次观察、再次观察和反复多次的观察,有表面的观察和深层次的观察,有单一的观察和关联性的观察等等。有的学生的作文写得比较简单,人云亦云,没有新意,其主要原因是平时少观察或只观察表面的东西和单一的事物,而没有经过反复多次的、深入细致的观察,也没有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因而观察到的往往是单一的、表面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现象,在指导观察时就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既要观察其表面的特征,又要思考其内在的联系。由此可见,观察是基础,是写好作文的关键。通过指导学生深入仔细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新发现,积累了创新素材,写作时就有新东西可写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写作意识。

(2)在阅读中获取间接经验,寻找创新写作的契机

任何人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一个人更多的经验是从间接生活中得来的,即在阅读他人的作品中获取的。

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文学大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览群书。杜甫就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中进行写作训练易激起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描写、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要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在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充实学生语言库存。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同时阅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当学生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其中的形象进行塑造,其中的一些写作技巧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大量的阅读和欣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让学生写作的源头有活水涌动。所以阅读这一环节是写好作为的基础,是第一步。只有把这第一步走好走实,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作文枯燥无味的现状。

那么,如何将写作训练融入阅读的过程呢?

一是立足课内。就是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读细品中学习写作技巧。教师要在对教材中的课文作深入剖析中渗透写法,让学生学会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开头结尾、谴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①变作家材料为写作素材,锤炼加工形成文段。单独记忆作家的生平事迹是很枯燥的事情,特别是进入高三复习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将作家生平事迹进行加工,整理成文段,这样既了解了作家又练习了写作,可谓一举两得。在梳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看课文记知识,还要整理写作素材。

②提炼课文主旨而成文段。课文主旨既是教材梳理中必需的一点,同时又可以成为我们写作过程中的作文素材,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目的。③分析技巧、模仿写法。读而不思永远是别人思想的跟随者,培养不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思而不写则无法检验语言的运用能力。“写”是语文学习的高级能力。而我们的文本都经过筛选的经典,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典范文章。

④诵读品味语言,避俗求新。

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有选择性的阅读,然后把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作为借鉴。

二是放眼课外。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强化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从量上来说,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自主的阅读才是至关重要的。要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就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强化积累。

①师生共读一篇文章。选取不同内容作品,风格各异,给人新鲜感。它带领着我们或徜徉在鸟语花香的自然景物中,或聆听那古寺庙宇里智慧的钟声;它可以历练我们的意志,也可以教给我们做人处世的方法,让我们渴望走进阅读的世界里。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也给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丝清新和新鲜之气。

②为学生进行经典导读。新课程标准颁布了中学语文课外必读书目,教师应向学生推荐部分名著并进行点评,使学生可以在课外名著阅读中得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并大大增强阅读的兴趣和增加阅读的数量,也使得学生作文水平逐步提高。

作文不是靠一节两节作文课就能写好的,它要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的积累。可见只有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作文教学才能迎来万紫千红的新气象。

4、更新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

批改和讲评作文一直是许多语文老师头疼的事,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作文批改时,教师大多是字斟句酌,精批细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可等到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时,大部分是只看看分数或等级,对满篇文章中的红笔修改根本不用心揣摩,下次作文时仍然是我行我素,作文中的毛病没有根本改变。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借用新课标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对作文批改做一些新的尝试,即由传统的教师一人批改的形式分为教师批改(包括面批),学生自批、他批,小组批改相结合的形式。每个学期这几种形式可以插进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文评议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除了对学生的作文作一定的评价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使学生从评议中得到启示,从而指导日后的写作。因此,在评议学生的作文时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他们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并且展开讨论,以利把作文改好写好。同时,作为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一定要中肯,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想象、梦想、设想,即使幼稚可笑、不大合情理等,作为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启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不是建造空中楼阁,创新也要认真研究过去,取其精华,用其妙着,大胆拿来,激发灵感。任何进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聪明的人总是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理想的峰巅进发。作为二十一世纪以培养新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工作者,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有利于学生提高的前提下,另辟蹊径,让学生在写作中大胆创新。希望我们能共同创造良好而宽松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研究生活,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并运用科学的创新方法,使学生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篇2

一、限时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写作

在高中的英语学习中,我们要抓的方面很多,听、说、读、写是基础,需要扩展写作能力我们可以从阅读着手。其中限时阅读是提高写作的一种又快又好的方法。限时阅读重在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质量,例如像高中生,我们最好挑选一些短篇且单词量不大的进行阅读,这样一来,一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理清文章大意,二是能分解出文中的关键句。阅读这样的短篇会给写作带来什么好处呢?在我们看来,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不是缺乏灵感,而是缺乏语感的表达,他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语言结构,造成语法错误的扣分。短篇阅读能培养学生语感,改掉“中国式”语法的错误指导。

培养写作的又一途径来源于我们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并非一定要是长篇大论的小说,也可以是杂志、经典名句、每日赏析等。在这些课外阅读中我们不仅能提高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是日积月累的一个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一种方式,他能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在阅读课外文章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例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一人不及二人智;三个臭皮匠,胜个过一个诸葛亮。)在我们看来,只看英语的字面意思是看不出什么的,可看了中文翻译我们才知道是一句格言。类似这样的格言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学习的是怎样运用它,要活学活用在我们的写作中也并非一件难事,熟能生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二、转载运用,活用活学

在高中英语的学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往往是分层次的。可经过统计和计算,阅读做的好的学生写作会更胜一筹。经研究表明,做阅读理解来提高写作是学生们最愿意尝试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快捷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看来,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而阅读理解也是考试的一部分,既然是同一个体系下的活动,那为何不合二为一一起提升。通过学生的回馈我们知道,学生的阅读理解知识量越大,他们表达语言的思维能力就越强。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他们可以熟悉此行的用法,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can”我们通常都理解为“能够”、“能”的意思,其实它还有一个意思是“罐头”。通过我们做阅读理解,我们或发现英语隐藏的奥秘,同时活学活用,促进我们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阅读、写作本是不分家的。在我们看来,阅读理解里的材料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阅读理解覆盖的层面很多,例如写健康层面、运动方面、自然科学方面等。这些范文广泛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甚至是背诵。有些学生习惯性的背诵“范文”,他们会直接从好的作文下手,在我看来,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要想写好作文不是看背的多少好的作文,而是看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创作。如果有的同学想把阅读直接运用到写作中也是好的,选择好背诵的方向,以载体的方式直接植入到写作中未尝也不是一种好的方法。转载要切记勿抄袭,最好背诵精华部分加以润色,把文章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可以借鉴不可抄袭。

做阅读理解是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不是让我们抄袭。我们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时候,切记勿抄袭,不要让自己的思维仅限于别人的成果中,我们应借鉴文章中的精华部分,加之运用,活用活学,终有一天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结语

在高中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懂得日积月累才是致胜的关键所在。我们从阅读走向写作不是从明天考场上做起,而是从眼底做起。都知道积少成多这个道理,显而易见,阅读量越多我们吸收知识的层面和获取语言的内涵也就越广。当前,高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相对来说是呈现滞后性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来弥补我们在写作上的失分。语感的薄弱是导致我们写作的一大败笔,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还要靠我们自身对语感的栽培。阅读是最原始也是成效最快的一种方法,阅读到写作不仅是一种学习写作的过程同样也是感受外来文化表达的一种方式。

摘要:在高中英语的学习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要求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四合一的效果。其中听和说部分是关联性最强的,也是行为能力运用最薄弱的。我们不能把四者分隔开来学习,在传统教学里面,老师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某一部分。这使得我们许多同学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空缺。然后在高中学习英语,还是要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看到好的成果。尽管学习英语写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从阅读到写作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阅读,探索加实践,语言技能,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刘道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鲁子问.中学英语教育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M].肇庆:新世纪出版社,1996.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什么是实践教学呢? 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到校外,带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到街头做社会调查问卷等,但是殊不知由于课时、经费、组织管理、安全等诸多问题,这样的实践教学很难开展,于是就有了“思政课何来实践教学”这样的声音,这也是对实践教学狭义的认识。实践教学有三个层面,即社会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谈的是最可行的围绕社会实践问题展开的课堂实践教学。西安培华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有着八十八年的办学历史,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一直视教学质量为生命,因此在教学工作方面常抓不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积极贯彻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进行大胆创新,已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具体表现如下:

1 课堂实践教学深入其中

西安培华学院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了四门思想理论政治课,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于高校思政课内容与小学、中学所学绝大部分有重合,这四门课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很多学生表示一看到科目名称就会想到自己曾经所学内容,心里多少有些“抵触”,认为之前学过的内容为什么上了大学还要浪费时间学,再加上信息时代,学生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所以思政课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对于思政课的安排可谓是与时俱进,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都有实践教学课时,所有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都结合现实热点难点问题、信息时代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将实践教学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用学到的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四门课程在全校所有课程中到课率名列前茅,深得学生喜爱。

2 分专题教学

西安培华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将四门理论课原有教材章节打乱,根据课程内容内在逻辑联系,重新编排授课内容,进行专题化教学,一个问题一个专题,内容较为完整并相对独立,让学生对一个问题有全面完整详尽的认识。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这门大一新生入门必修课,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以及与学生课余时间的沟通中,越发认识到这门课对于大一新生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表示在自己迷惘、困惑、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活时,是《思修》课给他们指明了方向,起到了指明灯的作用。但《思修》教材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实在是让学生“想说爱你太难”,《思修》教研室教师结合学生需求和原有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将《思修》分为八大专题,分别是:立志篇、做人篇、知识篇、生命篇、能力篇、和谐篇、守法篇和创新篇,每个专题任课教师都会精心、认真准备,设计课堂实践,努力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的学生反馈来看,学生对于专题化教学非常满意。他们对思政课有了新的认识,活泼、踊跃的发言代替了以往死气沉沉、呆板无聊的课堂。

3 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西安培华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分组讨论、辩论赛、新闻播报、情景剧、课堂主动发言、小论文等。以往思政课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有时甚至会变成“一言堂”,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培养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时代在变,学生在变,“95后”的大学生特立独行、有个性、有想法,在这个社会转型矛盾突出的重要时期,他们也要“发声”,说出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困惑、期待……例如:在《思修》第一节课上,为了改变学生以往对思政课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印象,教师就让学生主动上讲台做自我介绍,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主动上台很困难,早已习惯了被教师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从没想过现在有“被动”变为“主动”,从座位到讲台的短短几米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遥不可及,迈出第一步需要勇气。其次,站在讲台。在大学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站在自己的课桌前回答问题,心里压力并不大,可站在讲台,要面对一百位左右的同学脱稿讲话,压力骤增。最后,自我介绍怎么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是不是要条分缕析,还是随便说,对于这些初入“小社会”大学的学生们,不知所措。在教师的鼓励下,很多同学迈出了第一步,甚至在有些班,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到讲台上,生怕下课了自己没有机会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开启了人生新阶段,原来自己可以这么勇敢。同时,教师通过第一节课的设计,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思政课,也让很多同学在之后的课程中学会抓住机会勇于“发声”。接下来在立志篇,教师让大家主动站在台上谈理想;知识篇,举办辩论赛等,在每个专题,教师都设计了参与感十足的课堂实践环节,课堂气氛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超高的“上座率”,让学生们直呼他们最爱的就是思政课。

课堂实践教学效果显著。一方面,学生改变了对思政课的“偏见”,收起了自己的“傲慢”,沉下心来,主动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确确实实学到了知识。同时,过程性考核的严格执行也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平时,有助于形成学校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吃透课本理论的同时,结合当下热点事件,精心选题、设计、安排,组织课堂教学实践,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将理论与现实很好结合,都是需要教师改变以前陈旧的观念,在平时多多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甘培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定位与功能[J].科教文汇,2014(12).

[2]曾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3]刘孟洋.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科技展望,2014(15).

[4]王成名.MOOC视阈下高校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理念创新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3).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篇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佚名 更新:2009-9-4 阅读:652次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教育 探索与实践

[摘要]精心设计的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课题、新内容中去,为上好本堂课打下基础。而创新教学能捕捉课堂锲机、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拓展思维,发展 能力。创新是 教育 发展的根本,是培养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教育时代。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以学生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

在新课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学习贵在创新,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健全的个性。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面对新课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要创新,就必须课堂创新。笔者就新课程下的 历史 与社会创新教育谈一些浅见。

一、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有创意、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结合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有步骤地开展创新,让学生开发思维,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如在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 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首先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知名品牌有哪些?”[如有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运动服装;T0SHIBA(东芝)、SONY(索尼)、SAMSUNG(三星)电器;McDonald’s(麦当劳)、KFC(肯德基)快餐;MERCEDES-BENZ(奔驰)、TOYOTA丰田汽车;IBM、DELL(戴尔)电脑等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家知道这些国外品牌为什么会来到我们身边呢?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追根溯源要归功于整体世界的形成。又如上八年级《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 工业 文明》,教师课前悬挂 中国 政区图,可让学生说出自己最远到过哪个地方,乘汽车还是乘火车、乘飞机,需要几天行程。也可让学生指出自己在国内距离最远的亲戚朋友住在哪里,从家乡坐火车或坐飞机多久可以到达那里。然后让学生量出图上直线距离,按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计算 一下,如以步行日行80里的速度,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工业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感染熏陶的目的。

二、营造学习氛围,点燃创新之火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学生的朋友,不要觉得高高在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才能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教学观念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通过师生及生生的活动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问题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应该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如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教师可首先提出问题:“在古代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今天,我们能不能不与外面的世界交往、联系,只靠自己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导入新课。又如上八年级《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师可引用一个观点,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形成师生互动、生生有问的良好局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善于创新思维的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创新实践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创设出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情景中去观察、去分析和去发现,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目的。如上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放映电影《中华儿女》的主题歌相关影片,引导学生齐唱国歌,提问:“国歌原先叫《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什么时候由谁创作的?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原是电影《中华儿女》的主题歌。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中国 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以此导入新课。影片导入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教育。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索 篇5

摘要:按照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其分类教学,彰显因材施教的特色。

关键词:初中作文 分类教学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版块,分数多达53分,写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语文老师认为最难以去啃的一块“骨头”,它往往花去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能够收到的成效却往往让人的希望落空。作为一名身处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也在自己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

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参差有别,写的作文又各具个性,除了每次训练有一定的大范围的要求和标准外,学生的习作又会呈现出不同的实力和水平来,如果仅仅只是靠老师的低头苦改、给分评价、集中讲评,可能会有泛泛而谈的问题,对不同学生的作文会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意义。所以现在我尝试着对学生的作文教学采用了分类教学的方法,并把它延伸到写作课以外的语文学习和生活中去,有一定的成效。

第一类,优秀型。这类学生阅读积累深厚,写作能力强,可在班内往往只是极少数而已。

我首先会有针对性地推荐他们阅读一些世界名著,经典写景写人记事类的名家散文等。提高其阅读能力,提升其文学修养,从而也能间接激发其写作灵感,也可以在其写作实践中有一些好的借鉴,如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其次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有深意的作文,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

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记打印出来,粘贴在教室内的“学习园地”里供学生们来共同欣赏或做为优秀习作在作文评讲课中示范。这样,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为班级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些身边的榜样,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写作目标,提升自己的写作信心。

第二类,优良型。这类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可是他们往往混杂在写作水平中等的学生里面,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

我同样用培养优秀生的方法来培养他们,只是在作文的意境、立意等方面要求略低一点。也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针对他们每次作文出现的各类不同问题,如审题失误,详略不当,开头或结尾未能点题等,进行全文或片段修改,在一次次的修改中不断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我相信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对这类学生大有裨益。

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等,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假以时日这类被埋没了的“千里马”将会崭露头角,朝优秀型靠近。

第三类,中间型。这类学生占班内一半以上,他们怕写作文,一到写作文时往往就会拿作文书来“移植”。

我曾在写作课上用示范作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结果这一类学生大多数都依葫芦画瓢,不但照搬示范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还有许多句子出现语病。这与那些一、二类学生的作文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因而阅读能力低下,词汇积累少,视野狭窄。所以我要求他们订一些写作素材类的期刊,买一些有指导意义的作文书来看,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写作范本;同时要求他们在写作实践中决不能有想走捷径,抄袭他人作文的念头,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降低对这一类学生写作评价的要求,一旦发现可取之处或进步之处,就予以肯定和相对较高的作文分数,激励他们的写作热情,从而让他们的写作水平得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

第四类,后进型。这类学生占班内学生的20%左右。他们阅读能力比较低,平日里基本没有阅读的习惯。积累的词语很少,大多懒惰、自卑,平时连背一首诗、写一篇日记也不肯做。

对这类学生,我便主动地亲近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从背诵、默写一首诗开始,使他们慢慢地从懒惰与自卑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学习写作渐渐有了一些欲望。我把他们的写作要求放到最低的起点上,教他们从每天学造句、写一篇日记或抄一首短诗开始,只要他们肯认真去做,有一点进步,我就肯定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经我的长期努力,也曾转化了不少这类型学生。在转化这种低下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探索 篇6

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认读的手段,来提高语言兴趣和语言交流的技能。到了高年级,要求学生还需具备较高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读写能力。因此,在小学高段,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以便提高其语言的书面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也会促进阅读的质量。那么,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如何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并使二者相互促进呢?先探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尝试

阅读的素材均来自PEP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主要是Let’s Read和Story Time的利用。我将这些内容都当成是简单的阅读素材来出理,并运用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先学习-理解,然后再拓展-运用,最后再模仿书写。通过阅读教学的铺垫,学生基本能写出正确的句子,并慢慢过渡到写出完整的段落和文章。

PEP教材里每单元都有Let’s Read,该环节是对本单元所学词汇和句子的再次呈现,而且有相对的情境,或者有相应的配图。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我要先给出2个简单的听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读完后即回答刚才的问题。接下来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分角色朗读,开展速读比赛,表演读等。完成了形式多样的听读训练,为了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请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以达到对词汇的再次运用和巩固。为了给后面的书写打基础,我再要求学生先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口头描述,也就是复述课文内容,要求意思不变。就Let’s Read的学习,经过阅读训练和口头表达的铺垫,我马上要求学生把刚才的口头复述写下来,字数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这时学生因为有之前听读和口头表达的铺垫,基本都能写出完整的句子。

PEP教材里每个单元都有一个Story Time。该环节都是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故事,其内容包含有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重点句型。在Story Time环节,先进行阅读教学:听故事,读故事,演故事,口头描述故事。口头描述时教师一定要先给范例,让学生有模仿的范本,同时也帮助学生确定时态和复述的顺序。在该部分,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也为了让故事的情节更加有新意,我还尝试让学生进行口语接龙,每人说一句,把故事编下去。最后,请大家把所有的内容复述出来,并根据回忆写下来,字数不限。

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Let’s Read和 Story Time部分的阅读训练,以及口头描述的铺垫,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时态,写出简短的英语文章。但是在批改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写作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句子的结构不够完整,次序混乱;时态前后不一致,有时空转换的感觉;不懂得表达的次序,表达不清楚;有头无尾,结尾突兀等问题。因此,单纯地利用课本的阅读材料做铺垫,让学生写文章还是有缺陷,必须还要有写作策略和方法的指导。

三、写作方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写作之前,首先要思考事件发生的时间,以确定时态。其次,确定写作的对象――人物,要求写句子时要注意人称与时态的一致。接下来要注意写作的顺序,对事件要交代清楚,要注意段落的划分。最后要注意结尾的技巧,要与开头呼应,意思连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为了更加完善写作的效果,我在以前指导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的写作要求:1)短文内容完整全面,有头有尾;2)条理层次分明,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划分段落;3)注意人称和时态的一致,尤其是单三形式;4)用词准确恰当;5)句子结构要合理: 强调句子结构:主+谓+其他。

四、修改与提高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要求每次修改完后,他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列举个人写作中出现的错误,整理错误的原因,抄在一个统一的本子上,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错误的整理和汇总,学生会记住错误的原因,进而有效的避免和克服。

本学期我利用PEP教材的现有资源,在课堂中尝试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探索。学生通过系统的阅读训练,为写作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和句型。进而,在口头表达的前提下,通过具体详细的写作指导,尝试了看图写作、改写故事等写作训练,对小学生尝试英语写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小学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篇7

一、教育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 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游走于“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之间。“教育本位”关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与能力的培养, 重视活动的教育价值;“学术本位”更关注研究结果的科技含量及对社会的贡献, 即社会价值。科学就其本质来说, 是由求知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驱动的, 是只问真理、不计功利的学问。梁启超先生强调“学问即目的, 故更无有用无用之可言”。高中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 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序列中的地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这样才会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 高中阶段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应该是“教育本位”优于“学术本位”, 追求教育价值的同时最终实现社会价值, 防止出现急功近利倾向, 忽视学生在知识创新、提高知识能力方面的潜能。

二、多维培养目标

从教育的本质出发, 我们必须坚持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发展个性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 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二者共同涵养, 相得益彰,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而宽广的基础。一是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二是注重自主学习、自主实验,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三是加强学术交流和实践体验学习, 培养“未来科学技术界领导者”的责任感;四是将育人功能放在首位, 各种教育活动都立足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使学生具备社会公民的良好品质, 形成完善的个性人格, 成为和谐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积极建设者;五是培养“未来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拔尖人才和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

三、个性化课程

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并开发不同的个性化课程。实行班内“模块”分组, 按照不同发展方向, 组建不同的学习“模块”, 对接不同升学目标。我校科技创新实验班的学生还构建了动态的班内“模块”。学生在学业初期根据选课类型、学习方式, 形成不同的“模块”分组。如数学竞赛小组、紫微垣天文社、环境保护与发展论坛、机器人智能俱乐部等。随着学业的推进, 还可以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 组建新的“模块”, 如“微生物发酵工程”小组、“城市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小组等, 加强和推进研究活动。学校针对各种类型的“模块”分组, 在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自习室的使用, 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 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四、实行“双导师制”

科技创新实验班的每个学生都将受惠于“双导师制”。我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资源优势, 为每个学生配备两位导师, 包括“学业导师” (校内) 和“学术导师” (校外) 。由校内经验丰富且学术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学业导师”, 指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科学素养, 养成优秀的个性品质;由特聘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担任“学术导师”, 发现学生的特点、专长, 帮助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充分利用校外科研平台, 为学生的专业志趣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五、实践策略保障

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在机制改革、环境建设、文化营造等诸方面做足功课。一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营造“学术生态园”, 构建灵活的选课机制和探索追问的学术环境。杜甫的诗中写道:“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这道出了探究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内涵。对于“钱学森之问”, 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 就是要独立思考, 要自力更生。二是以“项目带动”为抓手, 搭设“创新实践平台”, 加强对学生主动探索或自由研究的支持。科技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研究方向, 主持或参与科技项目研究。以“项目带动”方式, 从开题到实施研究再到最后结题, 学生参与整个科研流程, 鼓励学生破除桎梏, 挑战传统, 大胆实践, 追求真理。通过亲身体验, 学生才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磨炼意志品质, 鼓足战胜困难的勇气,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锻炼培养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进而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潜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三是以整合资源为突破口, 与高校对接联合培养, 探索建设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整合校内外资源:我校不仅着力培养校内的科技教育专家型教师, 同时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导师。大力加强设施建设并优化硬件资源:以优先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四个学科领域为核心, 建设了13个创新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科研平台。积极拓宽渠道:建立了与北京

誗信息誗

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国家天文馆等科研单位重点实验室的联合培养制度, 组织学生定期在校外进行科研活动。

六、科学评价与多元出口

教育改革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选择, 归根结底是对人才标准的重新选择。为此,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必须对教育评价观念进行变革。首先,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必须彻底放弃“科考情结”和“状元情结”;其次, 比聪明和知识 (或成绩) 更重要的是兴趣、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再次, 我们不仅期待优势叠加, 而且更尊重优势选择, 允许少数学生发展成为“偏才”、“怪才”, 并从机制上为他们的继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SMT应用;教学方法

依据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SMT目前在电子行业中应用广泛,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为此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SMT工艺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将此技术融入我们教学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哪些教学内容,供大家应用探讨。

我校已经开展SMT教学多年,SMT是我校电子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SMT设备结构,掌握SMT组装工艺流程,让学生学会丝印机、贴片机、再流焊机的软件设置并会应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基本操作,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我们在SMT组装工艺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建立SMT表面安装实训车间

1.采用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统一采购了表面安装的生产性设备,主要有丝印机、上料机、贴片机和8温区回流焊机,并与大连爱丁数码产品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了产品加工协议,主要利用学校的SMT生产线设备进行充电器电路板元器件贴片。合作模式具体就是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人力和配套设施,由企业提供技术人员、加工工艺、材料,学校和企业共同经营和管理。

2.实训车间运行情况

SMT表面安装实训车间采用全天实训,经考核和选拔后,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实训期间,学校和企业按学生出勤、实训表现及技能水平做出评价,作为学生成绩评判和学分置换的依据。

二、学习SMT基本工艺构成要素

1.丝印:其作用是将焊膏或贴片胶漏印到PCB的焊盘上,为元器件的焊接做准备。所用设备为丝印机,位于SMT生产线的最前端。

2.点胶:它是将胶水滴到PCB的固定位置上,其主要作用是将元器件固定到PCB板上。所用设备为点胶机,位于SMT生产线的最前端或检测设备的后面。

3.贴装:其作用是将表面组装元器件准确安装到PCB的固定位置上。所用设备为贴片机,位于SMT生产线中丝印机的后面。

4.固化:其作用是将贴片胶融化,从而使表面组装元器件与PCB板牢固粘接在一起。所用设备为固化炉,位于SMT生产线中贴片机的后面。

5.回流焊接:其作用是将焊膏融化,使表面组装元器件与PCB板牢固粘接在一起。所用设备为回流焊炉,位于SMT生产线中贴片机的后面。

6.清洗:其作用是将组装好的PCB板上面对人体有害的焊接残留物(如助焊剂等)除去。所用设备为清洗机,位置不固定,可以在线,也可以不在线。

7.检测:其作用是对组装好的PCB板进行焊接质量和装配质量的检测。所用设备有放大镜、显微镜、在线测试仪、飞针测试仪、自动光学检测、X-RAY检测系统、功能测试仪等。位置根据检测的需要,可以配置在生产线合适的地方。

三、应用SMT实现组装工艺实训操作

1.焊膏印刷

印焊膏工序是由丝印机完成的,它的任务是在印制电路板需要贴装电子元器件的位置上涂印适量的膏状铅锡焊料。用于锡膏印刷的网板,它一般由薄钢板或薄铜板制成,表面按照电路板的要求,已经精确蚀刻出焊盘的图形。膏状铅锡焊料又叫做焊锡膏或锡膏,是用颗粒大小一定的铅锡粉沫和助焊剂、添加剂调配而成的,使用前需要在低温条件下保存。

2.贴片

SMT贴片机根据电路板的设计文件编程后工作,它通过控制机械手把电路板各部分所需要的电子元器件精确地贴装在正确的位置上。料盘被装在工料架上,机械手依次从料盘或编带中拾取元器件贴放在正确的位置上。集成电路一般由芯片托盘包装,机械手从芯片托盘上拾取集成电路,通过光学定位把芯片准确贴装在电路板上。

3.再流焊

贴装好元器件的电路板,一般采用再流焊设备进行焊接。电路板安装在再流焊机的传送导轨上,通过一条温度隧道,加温过程一般可以分为:预热、加热、焊接和降温等几部分。当印制板进入回流焊机时,得到充分的预热,焊锡膏中的助焊剂润湿焊盘、元器件端头和引脚;接着,温度迅速上升,使焊锡膏达到熔化状态,液态焊锡对印制板的焊盘、元器件端头和引脚润湿、扩散、回流混合形成焊锡接点。最后对印制板进行冷却,使焊点凝固,完成焊接。

4.测试

集成度的提高和SMT的应用使电路板的装配密度极大地提高,对装配焊接完成的电路板进行测试,就必须采用自动化手段。我们采用了在线自动测试装置,控制系统通过顶针向电路各部分注入电信号,从相应的输出判断电压,电流、频率或逻辑是否正确。经测试合格的电路板才被允许进入整机装配与测试、包装、入库等工序。

四、实践活动模式与效果

参照企业的实践活动,电子产品制造教学工厂采用全天生产性实训方式,每个班在教学工厂内生产性实训4周。教学工厂由任课教师担任车间主任,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按工位分为物料员、检验员、拉长、维修员和操作员。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各司其职,并按时轮岗。工艺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进度控制由合作公司技术人员负责。

通过SMT组装工艺教学实践的锻炼和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SMT基本工艺构成要素,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应用SMT组装工艺,能按照企业标准完成产品的组装、检测与维修,最终形成完整的产品。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完全按照生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并实施6S管理,使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除了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外,还可以亲身体验电子产品企业生产过程和全部工艺。部分学生毕业后应聘到相关企业,经过简短培训就能迅速适应企业需求,在企业中承担起技术骨干的作用,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白秉旭.电子装配工艺项目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1.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篇9

[摘 要]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同时,围绕晋煤集团企业“改革驱动、二次转型、转换动能、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和新时代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任务,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如何取得实效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工会工作 创新发展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148-01

一、树牢大局意识,推动观念创新。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就跟员工要准时上下班一样重要,作为员工的一种职业习惯,企业才有生机勃勃的生机和巨大的潜力。因此,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课程。

(一)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作用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许多必备要件,其中之一就是创新,创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起到基础和驱动的双重作用。晋煤集团成庄矿工会充分利用“晨光创新工作室”的有利条件,经常组织在技术技能、科研技改、经营管理、创新创效等方面有一定技术专长、工作经验、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本单位劳动模范或职工技能人才,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根本,围绕本单位重点建设项目、关键技术岗位和重点生产环节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难题会诊、项目研发、课题分析等科技创新活动,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和促进员工成长,实现技术、管理、服务等基础性工作的创新,将更多的技术成果和管理方法转化为生产力,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形象,这不但是企业树典立范的目的,也和“发挥劳模作用,带动员工自我创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目的是一致的。

(二)提升普通员工的创新意识

企业发展,离不开作为主体的员工。要想提升员工创新意识,首先,该矿工会加强“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引导,让员工牢固树立“矿兴我荣,矿衰我耻”的观念,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增进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归属感;其次,利用各类会议、各种媒体加强创新工作的宣传,让员工明白,创新有大有小,却无处不在。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鼓励职工结合现场实际多出点子,积极参与各项改造。第三,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进行理念灌输与行为引导,让员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创新工作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实惠,也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好的创新项目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人的工作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安全系数,减少事故的发生等等,引导工人自觉、主动参与技改创新。第四,重视员工的首创精神,从精神上、物质上积极鼓励员工立足岗位,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员工自主创新能力。第五,积极在单位内部推广,宣传单位小改小革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等,真正?员工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创效”工作,摒弃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懒汉思想,为确保设备的高效、快捷运行,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勤动手、多动脑,真正让员工的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生产的全过程,2017年全年申报金点子100余项,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

二、树牢服务意识,推动培训创新

2017年,是该矿抓责任落实,强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年,为适应矿井生产形势,要进一步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矿工会大兴学习之风,找准工作和学习的结合点和落脚点,把学习提升和企业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针对性地引导职工认清企业改革发展的形势,来实现新形势下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下就拿该矿洗选厂为例把培训创新方式详细介绍一下:

1、培训人数进行“量化”。该矿洗选厂要求厂属正队以上管理人员每月不少于对4名员工进行岗位教育;各车间副队管理人员每月不少于对本车间的8名员工进行岗位教育;调度化验车间、厂部副队管理人员每月不少于对全厂各车间6名员工进行岗位教育;厂部业务室其它管理人员每月不少于对全厂各车间2名员工进行岗位教育。

2、对培训过程进行“细化”。管理人员上岗需携带《员工岗位培训卡》,每月26日前将《员工岗位培训卡》交安监室;车间负责存放、保管、更换《员工岗位培训记录本》及收集本车间管理人员《员工岗位培训卡》,每月25日更换下月记录本,26日前将上月培训卡、记录本交安检室;员工岗位培训完成后,受训员工要在《员工岗位培训卡》中签字认可,当班下班前将培训情况填写到《员工岗位培训记录本》中。

3、对培训内容实行“全面化”。要求培训内容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可就现场中存在的安全注意事项、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隐患细则、三违细则、岗位应知应会、操作规程、事故处理等对岗位员工进行培训。

4、对培训结果实行“规范化”。考核周期为上月25日到本月24日;安检室负责将每月《员工岗位培训卡》、《员工岗位培训记录本》对照汇总、考核。

三、发挥工会职能,抓好劳动竞赛。

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是工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增强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引导干部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的重要载体。为了适应新形势,洗选厂工会积极采取措施,根据形势的变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服务。

今年以来,为了赛出好成绩,该矿工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劳动竞赛新形式,创新劳动竞赛载体,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使劳动竞赛成为干部职工施展才能、创造业绩的舞台。紧密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实际,想职工所想、急企业所急,更有针对性地确定劳动竞赛主题,及时下发劳动竞赛计划,使劳动竞赛的开展更加系统、更加规律。着力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形式,整体提升业务水平。实践证明,在日常工作中实行的“学练结合、以学促练” 就是对构建比武长效机制的一种有益的初步探索,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宝贵经验。把技术比武工作作为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努力探索、逐步建立科学实用、规范有序、长期有效的练兵长效机制,帮助员工岗位成才,保障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与时俱进。

总之,工会组织作为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只有立足大局,放眼长远,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工会工作争取主动,增强活力,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篇10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根据《关于在“十五”期间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蓟县教研室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为期三年的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已如期结题,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确立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素质教育。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我们明确了这轮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改革的中心任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落实这些先进的理念和任务,就必须转变原有的一些教学理念,改革障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目前,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这轮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这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淡化学科界限;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逻辑延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任务:

1.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3.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4.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要坚持运用各种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江泽民总书记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1年6月起批准立项到2004年7月结束,研究时间持续3年多,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6月—2002年7月,确定实验校和子课题,制定可行性实验方案。

2001年6月-8月,利用三个月时间,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并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和筛选,把全县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确定划分为不同层次课题研究试验校。批准实验校根据本身教育资源确定子课题,撰写可行性课题研究方案。

2001年9月-2002年3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研究论证,并及时掌握子课题校研究进展情况。2001年6月,结合蓟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蓟县教研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蓟县中小学、职校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实施意见》。在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中,倡导全县各学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落后的教学结构,构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2002年4月-5月,结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适合我县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如县教研室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擂鼓台中学的“立体效应”型教学模式;马伸桥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等包括各学段各学科多个课堂教学模式,有利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对全县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县教研室中心课题组组织了全县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动,会上有8所学校的8个子课题组,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学校将开题一年来研究进展情况及撰写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交流,并把这些典型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向全县推广,推动了蓟县中小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002年5月-6月,根据全县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下发了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推动了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开展。通过在全县中小学、职校广泛开展此项活动,调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正确处理了“五个关系”:即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教科研与教师学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关系,教学改革与常规教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深入开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维方式的“四基”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我县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还邀请北京三十五中特级教师、教科室主任顾义群讲授“双主教学”理论与实践。教研室主任、主管主任和各学科教研员为全县中小学领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讲座8场,举行新大纲、新教材辅导、六年级教材教法和高中会考专场辅导16场,有的学科结合辅导与讲座,还展示了的创新教育优秀课。对干部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领导和教师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课题组成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时了解了全国各地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县教研室又组织全县的课题组骨干教师,到山东临淄、江苏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学访,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认真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实验工作。

根据我县城乡教育差异,课题组成员可根据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的要求,指导和探索各学段、各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在教研室“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的大模式下积极创建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的“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高中语文的“立体效应”模式,中学语文、数学的“协作实践、点拨反馈”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人为本,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还通过研究课、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促进全县中小学任课教师掌握《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引导教师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要求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整体优化,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贯彻《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新知识、新事物,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003年4月中旬,全国首届“和谐杯”新课程理念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我县举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县也推选了一批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参评,对我县中小学今后开展的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讲课比赛,也是总结交流课题成果和经验的研讨会,又是一次聆听专家、学者讲解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上课、评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报告会。为我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

教师提供了一次向参加优质课评选的各省市兄弟学校教师学习的好机会,提升我县干部教师新课程理念,推动我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2003年6月上旬,我们先后邀请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专家为我们教研员作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并把课改系列讲座内容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各乡镇教委和国办校,供基层校领导和教师学习。暑期我们又举办了以新课改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2003年8月初,对小学业务校长进行培训,举办专家讲座,并分别对小学各学科参加新课改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段学科教研员深入各乡镇、国办中小学的课题实验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反馈,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2003年下半年,重点研究、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实施办法。我们进行了区域性教研,分别组织了上仓片,下仓片,邦均镇片,下营片,擂鼓台片等乡镇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观摩课、研讨课和典型课活动,从中总结经验,确立适合我县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并择优向全县推广。

在分片教研,典型课引路的基础上,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进行研讨,对课堂教学及其模式进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应情况,最后进一步确立了我县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科教学创新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同时制定了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教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教师四大方面。

为巩固实验成果,肯定实验者的成绩,我们对点校的实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采取了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深入课堂,师生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价,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阶段:2004年2月—2004年7月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征集和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

在前两个实验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工作。中小学各学段教研员深入基层校开展听课调研,特别是深入山区、库区、边远地区的学校,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集中解决在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毕业班教学管理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到一所学校,分别召开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听推门课,然后与学校领导反馈意见,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召开座谈会二百多次。听课一千多节,听课教研中,发现典型课给予推广,举办各学段学科教学观摩课二十八节。认真落实市教研室制定的《课堂评价标准》,检查各基层校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第五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自评互评情况,指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各学科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总结出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教学成果,创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精神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典型课例向全县推广,推动蓟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全面提升蓟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面上水平。

蓟县康各庄中学承担的子课题《构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构建了预习、检测、解疑、总结规律、反馈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现了“四转变”,即:教学思想上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本;教学方法上变结论教学为发现探索;教学手段上变单一传统教学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评价上变区分为激励。学校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下营镇初级中学生物学科承担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效果。传统的生物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生物教师孙凤同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他要求学生把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方法。他带领学生对山区可食性植物进行认真调查,走遍了蓟县北部山区,总面积1350km2,进入过170多个自然村,访问了上千人,对23种野菜进行了Vc含量鉴定,采集制作植物标本153件,制作昆虫标本76种(20盒),学生小论文110篇,搜集编写菜谱180种,编写药膳37种,总结各种治虫方法30余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以野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了解了野菜采集、运输、浅加工等实用技术。

开展了“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种类的调查”研究性学习。对北部山区的基本概括、农林果的分布状况、虫灾频繁的原因、农林果害虫种类、习性、栖境、防治的一般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写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市教委中学处和县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两个研究课题:“蓟县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调查”和“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的种类调查与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五单位作为“种子方案”推荐到 “国家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资源管理库”。天津市教委中学处的领导参观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展览后,当场做出由市教委中学处出资金,包销售,出书的决定。《下营镇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一书向全市发行。

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下营中学《在生物教学中实施STS

教育纪实》一文获“新世纪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天津市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的调查报告》一文获“双成果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科研成果。《在生物学科实施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获“新世纪杯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学成果,还有三篇论文被评为县级一等奖。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一)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小学数学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鱼儿乔迁新居时,在哪个物体中最舒适、最宽敞。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鱼缸后,让学生先观察,再往鱼缸里倒水,让学生观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角”、“实验角”,开辟了以及时发布学生尝新思维火花和观察日记为核心的“作文月赛”“我爱学数学” “校园艺体活动周”“每周学英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新世纪、我能行”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地理课《大气的垂直分层》,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黑板上画一画,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6、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三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新的事物,有试图用各种新的创造技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县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市中、高考等大型考试中,我县的高考一次上线率、重点率名列农口五县第一,其他各种考试也始终名列前茅。会考合格率达99%、优秀率达65%以上。

(三)建立了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小学学段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作为重点来研究,把它看成是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小学各学科实行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一个加强”:即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促进课堂教

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上一篇:生产调度室建议下一篇:0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