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1

普觉镇完小:李瑞 最近,我阅读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这本书。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在我们所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需然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知道了不少,但在课堂教学实践即教学行为的的实施中的确认识得还很不到位。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的确该书教学设计理念真是太富有哲理性了,我今年是上一年级数学,我试着按书中的设计方法进行实践,的确是大有好转。现在我只对教学设计行为创新的认识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学设计本身只是一种构思一种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随机修正。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观中,教学设计的核心不是如何按部就班的顺利实施预设方案,而是在互动的复杂的多变的课堂中重建完善方案,预设与重建是为了更好的更真实的实施课堂教学。预设只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已有的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对教材的认知情况而进行的一种超前的设计。课堂的多变,学生认知情况的复杂,课堂进程的动态性因素等等情况,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即实施中的不断重构,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一个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一堂课紧抓一份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唯恐学生不听话,课堂教学出意外,尤其是公开教学,这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尤为严重。更有甚者一份教案多年沿用抄袭,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教材更新了一本有一本,社会进步了一次又一次,然而,不变的依旧是那份视如珍宝的教案。从现在的课堂教学来看,这种做法不就是一种愚蠢的笑话吗!

教师是让学生变成聪明的人的引路人,教师却拿着一份不变的教学设计对待一级级、一代代变化的人,愚蠢的思想与没有创造更新的行为怎能造就出聪明的社会的人呢?延伸开去没有创造性意识的人,如何建设创新型社会,再往下想恐怕这样的教师就很难承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托起明天的太阳”的美誉和责任了,这类教师无意有意间充当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阻碍者和罪人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2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创新教学实施的前提

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看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创新教学的实施, 是现代数学教学观的要求, 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所以, 新形势要求教师必须有新的观念。

1. 倡导平等、互动、融洽式的师生关系。

布贝尔曾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 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他的话表明师生关系对教育效果产生的直接影响,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僵硬的、陌生的, 教师是“专横”的代言人,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 学习没有热情, 效果不好。平等、互动、融洽式的师生关系可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 知识的快乐。它认为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已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

2. 倡导课内、课外、生活式的多元空间。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看, 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拓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丰富, 决定了学生学习空间的多元化。从课程实践的空间看, 班级课堂成为实施课程的阵地之一, 生活更是学生驰骋理想的百花园。“教室—家庭”两点一线的传统学习空间, 在课程改革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新课程倡导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融合, 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采集“真经”, 如走向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及乡土资源;走向街头, 探访陌路人, 收集街头文化, 制订研究课题;走向厂矿, 建立实践基地, 储备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和谐课堂的构建是创新教学的成长土壤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环境是一团死气, 显然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 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 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人际环境, 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建立和谐课堂, 它是创新教学成长的土壤。

1. 倡导轻松、和谐、愉悦式的课堂气氛。

情感的信息功能和调节功能, 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 并会微妙地影响学习质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是培养这种情感的主要途径。它能够使学生轻装上阵, 抛弃思想上所有的包袱, 大胆展现自我, 撞击智慧的火花, 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达到良好教学境界。良好氛围的形成, 需要教师思想上爱学生, 行动上关心学生, 语言上风趣幽默, 评价上友好鼓励, 及时了解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2.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也是洛克思想的体现, 它使学生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增强独特感受, 加深体验和理解,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促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之中。

三、学生素养的培养是创新教学飞腾的翅膀

学生在高中阶段可提高数学素养,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事实上, 数学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 增强人的本质力量, 促进人的身心和潜在发展。高中生正处在文化的固形期, 实施创新教学, 挖掘数学中的人文内涵, 无疑是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1. 倡导创新、开放、灵活式的个性天地。

新课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就是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那种高分低能者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教师过于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训练, 忽视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训练等, 培养和提高有升学希望的少数学生, 忽略多数学生的存在。新课程极力倡导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释放, 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发挥, 拥有自己多彩的个性。在实际教学操作中, 师生共同设计教学内容, 尝试角色换位, 开展“今天我是主讲人”、“今天我是评价者”、“这篇内容由我设计”等活动, 学生作为主人翁的优越感就会充分体现出来, 个性化的各项活动也就应运而生。

2. 倡导自由、多向、科学的训练方法。

在现行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上每章节都有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插图, 每单元都有一至两篇的阅读材料或研究性课题, 这些材料告诉我们,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通。所以,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 倡导自由、多向、科学的训练方法, 所以, 创新的数学方法的训练引导尤其重要。比如说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创新 篇3

一闻乐起舞,激发音乐天赋

当代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育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才音乐家,他们能听懂每首乐曲,能自由地用身体语言表现音乐作品,用童稚的心灵创作音乐。例如,我在歌唱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模仿音乐中的各种生物,演唱时用肢体语言和声音表现各种动植物。在演唱歌曲的间奏处,请学生编上自己喜爱的动作,愉快地表演,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便开始迸发,有的晃头,有的拍腿,有的跺脚,有的学小兔跳,有的学小狗叫……在演唱歌曲时用形象的动作边唱边跳。这样的歌唱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歌曲。让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欢愉,有利于使歌曲教学充满生命力。

二积极实践,展现创作才华

创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各种颜色或粗或细轻或重等各种线条来创作图画。用各种肢体语言或柔或刚或快或慢等动作来表现乐曲。用优美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各种乐器采用不同的节奏为乐曲配乐,丰富乐曲的内容。这些创作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培养了团队精神。

例如,在教唱《我有一只小羊羔》时,当学生唱会了歌曲后,我便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我有一只小羊羔》的曲调创编歌词。经过小组讨论后,有的学生将歌名改为《我有一只小黄狗》:我有一只小黄狗,小黄狗,小黄狗,看见坏人汪汪叫呀,本呀本领大!有的学生创作的却是《我有一只小花猫》《我有一个好朋友》,等等。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学生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尽管音乐课在学生的喜悦中画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了学生的成功和快乐。

三大胆续编,延伸故事情节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在小学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他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听故事。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丰富想象,从中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教育和管弦乐队的丰富知识。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曲子或歌曲都是有情节的。如《龟兔赛跑》《井底的小青蛙》等。在欣赏完歌曲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当作曲家、作词家,还可以来表演自己编的故事。不少学生通过欣赏课后的创作,创编了《龟兔再赛跑》《跳出井底的小青蛙》等全新的欣赏曲和音乐剧,这样的音乐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愉快、轻松、平等中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四自制乐器,体验创造乐趣

器乐学习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器乐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改变了音乐教学的面貌。器乐的演奏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表达和创造能力及丰富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探索、亲身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手中的各种学具、打击乐器、筷子、饮料瓶、黄豆、沙子、塑料袋、钥匙串、纸等可以发出声响的物品,引导学生制作乐器。如学生带来的自制的打击乐器有:沙锤(饮料易拉罐装小石子)、三角铁(废钢棒制)、碰铃(废车铃制)、双响筒、大小板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等基本特性,将旋律、节奏、力度、音色、调式调性等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加以变化发展,以此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和客观世界,让音乐创造有效地贯穿于课堂的每一教学环节。

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创造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开放音乐课堂,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独特创造性,强化他们的音乐创造个性。让每个孩子通过创造性的音乐教学,学会感受美、发现美继、创造美。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少年宫)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篇4

连 陈(辅导教师)发布时间: 2010-05-21 08:16:24 作业要求:

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例举一个英语词汇的教学设计谈谈你对新课程创新教学的认识。

提交者:

陈牵娥(学员)[提交时间: 2010-07-18 13:52:42 ] 答题内容:

词汇教学既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如果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那么他们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产生厌倦感,以致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这样,教师教,学生读;学生一起认读;分组认读;学生自读;读熟后,学生单个认读;再自读自记;再默写;没有默写正确的又要求学生读、记,直到他们全部会默写为止。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教得唾沫四溅,学生读得口干舌燥。片面注重学生的机械记忆,一味强调死读死记,忽略了利用学生的随意记忆,学生只能是被动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便荡然无存。我们有的教师到至今还在运用此方法进行教学,这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如何抓好词汇教学呢?

一、物图导入,强化词汇教学的直观性

由于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常规教学,它不可能像优质课、示范课、研究课那样,必须有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等来辅助教学。我们大多数都是农村学校,多功能教室又只有一间,要求我们每节课都在多功能上课显然不现实,况且,我们也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去准备每一节课。但是,尽管是常规课,我们还是要备课,这是肯定的。我们不能准备课件,不能利用下载的资源,但尽可能的准备一些实物、图片和单词卡片是做得到的。小学英语中,抽象的单词不多,大部分都表示具体的事物,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图片或简笔画进行直观教学,这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单词变成具体的形象,加深他们对词汇的感知和记忆,增强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感,容易调动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上说: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多。一节课所要掌握的单词不多,我们可以采用实物呈现法、图片呈现法、列举呈现法和肢体语言呈现法等将所要学的单词分个呈现、分个教读、分个训练。呈现单词后,教师进行教读,最好是利用磁带进行教读,毕竟我们的口语不够标准,如果语音教得不规范,不正确,后面难以纠正。教的次数不宜过多,最好采用升调和降调两种语调教。然后通过one by one开火车进行训练。如果班上学生太多,可以分组或分期分批进行训练。也可以采用you, please.指点式训练。一批有10多个学生,每人读一遍,其他学生就听了10多遍,增加了单词的复现率。在每一节课中,教师应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建立激励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学生进行词汇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个体评价,当纠正的要坚决纠正,同时,该表扬的、该鼓励的也不能吝啬,“Wonderful!You are great!Super!Very good!Cool!Clever!”等要随堂可见。小学生在学习了一些新词汇后,往往想知道一些其它与其相关联的词,这给词汇的扩展提供了良好机会。学生学习了一些词汇之后,就可以将新学的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增强记忆效果。以旧引新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同音词、形近词、字母组合的相同发音、同义词、反义词、同类词等,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教授fruit一词时,可引导学生联想与之有关的单词,如apple,pear,banana,peach,orange, watermelon,strawberry,grapes等。称为联想词群。又如教授动词read时,可将它与look,look at,see,watch等词或词组进行相关联的比较。再如,利用联想规律由 new 联想到 old,old 到 young, close 到 open,sit 到 stand,tall 到 short, short 到 long, on 到 under 等进行对比联想教学。由 forest 联想到flower, grass, path, river, stream, mountain, lake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关联的词汇群,这样一来就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同学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联想能促进人的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通过联想使学生达到学习、复习、记忆词汇的目的。英语构词法分为合成、派生、转化。英语单词中,有许多是由两个都有意义的单词合在一起生成的新词,这叫合成法。如,classroom、schoolbag,学生以前早就学过 class 和 room,school 和 bag,在教授这类单词时,应该指导他们找出这些单词是由那两个较简单的词合成的,而不用当作一个生词来教。利用分析合成词的方法,如在学生学过 read 与 room 的基础上,就很自然推测出reading-room, waiting-room,的含义来;学生学了 board 一词, 在学习diving 时可引出 diving-board, 在学习play chess 后可介绍 chess-board, blackboard,学生完全能推测出以上合成词的意思。因而,利用构词法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二、谋篇部局,突出词汇教学的整体性

(一)在单个训练的同时,要考虑整体性。词汇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要与本节课或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因此,要联系词组、联系句型进行训练。如教读car,就可联系教读yellow car,blue car 或 Drive the car.This is a car.Look at the car.等。教读了math book,就可联系教读my math book, Zhang Shan`s math book,或Show me your math book.Pass me your math book.Put your math book on your head.等。这样做既可以为后面教“Let`s do.Let`s talk.”作铺垫,又可以为知识的迁移埋下伏笔。单词只有组成句子和话语之后,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如果我们只是孤零零地教单词,学生很容易厌倦,学习兴趣也受影响。

(二)创设情景

教师教词汇时,应尽量避免单调地直接板书单词到黑板上教学生认读,要努力地创造情景,用创造情景法进行词汇教学,把学生置于情景中学习掌握单词。如学习color 时,呈现一幅图画,问学生:“What color is the tree?””What color is the house?” 或说:“The house is yellow.”“The bike is blue.”通过谈论图片,学生必然用到颜色的单词,激起学生学习新词的愿望。

三、寓教于乐,增强词汇教学的趣味性

我们将每一个单词单个训练完后,再进行综合训练。可通过一起认读、分组认读、单个认读等方式进行。方法应多样,但遍数不宜太多。等大多数学生都会认读了,再结合游戏进行综合训练。“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获取知识,这是启发学生随意记忆的较好方法,这既可以让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气氛中巩固新学词汇。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很多,我们根据需要选择用之。常见的有“单词(词组)传音、转盘猜单词、声音渐大式找实物、图片猜词、摸实物猜词、说单词指实物、举实物说单词、将卡片贴在实物上”等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词汇进行综合训练。密切单词和实物的联系,而不是和汉语的联系。让学生能够见到实物就能脱口而说出其英语单词。我们有的老师喜欢密切单词和汉语的联系,呈现一个新单词后非要写出其汉语意思,何怕学生不理解。单词训练时也要与汉语夹在一起。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听到单词或句子后首先要在大脑里将其译成汉语,然后才转换成英语,反应能力滞后。我们有的老师会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允许讲汉语吗?”答案是“允许。”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学生的基础语言是汉语,所以,我们也不可能纯粹离开汉语而教好英语。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单词、一些英语语法、一些游戏规则等,用英语难以表述清楚的,我们可以用汉语表述。但是,力所能及的我们尽量用英语表述,有的可以借助肢体语言、简笔画等加上简单的英语进行表述。

(一)设置游戏和开展竞赛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强、好表现,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努力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和做的机会,使他们处于学习的主人地位。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把游戏搬进课堂,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使学生整个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方法有“找朋友”,“猜测游戏”、“单词接龙”等;竞赛的形式也有多种,如“看谁举例多”、“看谁最快完成”等等。游戏、竞赛可用于词汇教学的各个环节,前面所介绍的几种教法中也可将游戏或竞赛渗透其中,但教师要注意合理控制时间,且要避免只追求趣味而忽略效果。“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我在词汇教学巩固阶段,设置了“摸一摸、猜一猜”游戏。我准备的水果、蔬菜放入口袋中,分别请几位学生上前蒙住眼睛摸,并猜一猜这是什么。给他三次机会,当他猜错时,全班同学说No;当他猜对时,全班同学说Yes并一齐说出该单词。这一教学环节既可以创造生动有趣的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在欢乐中巩固了本课新学词汇。

(二)教给记忆方法,降低学习难度

英语单词其实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可是小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较差。教师应当教给他们记忆单词的方法,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轻松学习。科学有效的方法一定会让学习变得跟轻松。学会了这些方法,学生将终身受益。例如:

(1)儿歌记忆法 根据学习的单词分类编儿歌来记单词 小猫cat喵喵喵 小狗dog汪汪汪 小鸭duck嘎嘎嘎 公鸡 rooster喔喔啼 小兔rabbit蹦蹦跳 小鸟bird飞呀飞 小鱼fish水中游; in在里面on在上,under under在下面,near/beside在旁边,between between在中间,behind behind在后面

(2)举一反三法 由单词room 引出classroom reading-room bathroom bedroom sitting-room ;由单词引出ball football volleyball baseball basketball 等。

(3)联想记忆法 由单词bad和room联想到有床的房间是卧室;由water(水)melon(甜瓜)联想到水分多的甜瓜就是西瓜watermelon ;由pine(松树)可联想到长在松树上的苹果就是像松果一样的菠萝pineapple.(4)拆字记忆法 象一些合成词较长,我们可以把它们拆开来分两步背记:grand+fathe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grandmother同样的单词有:playground supermarket minibus bookcase policeman policewoman noticeboard football classroom等等。

(5)归类记忆法.我们可以把单词分为生活用品、动物、植物、水果、食物、家庭成员、人体各部位、学习用具、交通工具、等等进行记忆。象mango lemon sofa coffee jeep chocolate sandwich pizza hamburger motorcrcle 等由发音翻译而来称为音译外来词,学习时只要注意发音正确就行了。

(6)全身心记忆法 根据测试,参与记忆单词的器官和身体部位越多,单词在大脑中的印象就越深刻,记忆的时间也就越长。边读边写边记,除读记所使用的发音器官和身体的其它部位外,大脑中枢还要指挥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掌,手掌带动手指,从而正确地书写单词。

然而,小学生遗忘较快,主动复习的积极性较差。即使他们学习了许多词汇,如果不及时巩固,学习效果还是不能长期保持。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措施,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帮助学生巩固和检查所学词汇,以期达到长期的记忆效果,培养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一节英语课是否上得成功,一是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二是看学生是否有所获;三是看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只停留在向学生不断输入新词汇和巩固已有词汇上,教师还要为学习者创造机会应用记忆库里的词汇,也就是让学生有语言输出的机会。如果学生不能正确使用已认识的词汇,那么,这些词汇只能是接受性词汇,而不是输出性词汇。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运用所学词汇、所学句型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以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达到扩大输出词汇量的目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5

沾化县冯家镇第一实验学校 李九燕

地理教学中,进行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攻方向。新的时代,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树立新理念下的创新地理教学的思想。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地理知识的广泛性使地理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创新 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首先要学会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其作用作为学习的主体基础,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的迅速而牢固,因此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开拓思维、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地理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核心因素,在教学中意义重大。

2、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创新氛围

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

3、鼓励大胆质疑,避免因循守旧。

创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走这条路的前提则是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的成分的怀疑和否定。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教师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学生围绕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营造竟争的气氛,集思广益,沿着疑虑深入研究,从而获得新发现。

二、展开想象,突破常规,培养创新能力。

1、发挥想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钥匙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契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地理想象,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精神。鼓励学生的预见想象、超前思维。即通过对既有地理环境推理想象未知地理环境。

2、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突破思维定势。

地理形象思维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的步骤和规则,但有一个类比、联想、想象的思维过程。因此,它可以摆脱学生的思维定势和常

规的限制,想象出超常的结果。它往往不被学生已有知识所局限,从而得出超常的结论。比如魏格纳由于想象南美洲与非洲的轮廓的吻合,进而得出大陆漂移的学说。这种思维具有的结果往往带有模糊、猜测的特点,因而往往带有主观或偶然的特点,所以这种思维才能使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其思维结果才具有创造性。

三、探究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不断的地发现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探究性学习”。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地理教学中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6

之后的反思

镇康忙丙中学 高国宏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以教育对象的发展为根本,以传统教育为主要背景,试图改变传统教育不适应现代文明发展、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缺陷,更能培育现代所需人才。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它强调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以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的相关课程它主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感受、对开放性问题的思考等方面的学习,现就其中一篇教学设计——《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春》主要新点在于备课教师能结合作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导入,这不仅让学生能提升兴趣,同时还能学习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他是我国一位大散文家,同时在他的散文中还渗透着诗歌的优美,强调了本文的特点,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调;其次,教师能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文从头到尾背诵出来,再加上配乐,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课文内容、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地位,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欣赏到散文的音乐美,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

镇康忙丙中学

高国宏

更深层次地掌握课文,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再次,放手让学生去体会散文所带来的文学之美,教师在朗读之后,建立了一个让学生想一显身手的平台,告诉学生配上音乐来朗读,增加散文的优美性。朗读是学习语文,特别是学习散文以及诗歌的最好方法,在这个教学设计中不仅体现了这一点,而且改变了我在教学中朗读的单

一、枯燥的特点,建立了朗读的多样性,让学生兴趣倍增;最后,这个教学设计能撇开一些枯燥的问题,将学生从枯燥的回答问题中解脱出来,就文中的某个学习重点——春雨的特点,让学生去自由地体会春雨的特点,说出自己心中的春雨,这拓宽课文学习的范畴,从文中走向文外。

以上我的感触恰恰是我多缺少的,也是我在日后教学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对课文的教学认识不够,另外是现在的应试教育和教育评价对我们教师的无形压制,导致我们知其原因而不能按其之道而为之,在改革之际的教学确实在某些教学尝试中让一线的教师较为尴尬,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相信,这种尴尬的存在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教师能从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中解脱出来,学生也能够从题海战术中挣脱出来,身心健康学识技能能得到尊重和发展。

镇康忙丙中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7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一) 教育观念落后

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推行之下, 我国教育开始改革, 但是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在我国的高中教育中根深蒂固。 目前, 我国的体育教学中仍以老师教学体育运动为主, 体育课程还只是停留在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技能的学习之中, 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的重点在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往往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这种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教育模式只是看见了眼前的利益, 而没有看见长远利益, 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 如今的体育课的功能很单一, 只是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身体锻炼从而增强自身的体质, 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及健康意识的提高。

(二) 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 体育教学方法也非常单一。 教学方法是体育老师在体育课教学中所倚助的手段, 是老师传授知识、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传艺式教学, 老师的主导地位被充分发挥, 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忽略, 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 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率也不高。

(三) 忽视学生体育情感教育的培养

体育教学往往只注重运动技巧的教学,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更忽视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 缺乏浓厚的体育课堂的氛围和兴趣, 从而很难迅速地捕捉教学内容和重点, 掌握运动技巧。 高中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 面临来自家长、学习和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压力, 再加上错误观念的指导, 使他们都不重视体育课, 这样就逐渐使他们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对于高中生来说, 学习很重要, 但是强身健体及促进自我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很重要,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此体育课程对他们来说必不可少, 且是很关键的一门课程。 体育课可以使高中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锻炼身体, 增强自身体质, 从而加强其自我保护的能力;此外, 体育课可以缓解由于学习和升学带来的巨大压力, 使学生得到放松, 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在其课程结构中增加了一些供学生选修的内容, 这就直接使体育课程变得多样化, 丰富了教学内容,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内容, 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打破以往的传统的教育模式, 充分释放学生个性, 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 在体育课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创新教育模式的对策

(一)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 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体育课不重视的固定观念, 使高中教育不再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打破注重文化课培养的传统教育理念, 在新的教育标准的推行下, 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体育课的重要性,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活动中, 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 创建新型体育课

在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影响下, 我国高中体育课堂仍处于呆板落后的状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 体育课堂的改革必须与新课程理念及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改进我国的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教师一定要对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十分清楚, 然后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理念对现有的课堂模式进行调整。

在新课程理念下, 体育课堂可以变成多层次的教学, 促进普修与专修相结合, 促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 在学习铅球运动之前, 体育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教室里给学生对铅球运动进行初步讲解, 体育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播放一些比较著名的运动员铅球比赛时的视频及图片, 在观看视频和图片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不断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对铅球运动有一个初步学习和了解, 并对基本动作做基本的掌握和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了学校的网络资源, 减轻了自身教学的压力, 为自己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便利, 更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体育课堂, 改变了以往传统体育教学的死板模式, 通过视频的观看与学习极大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之后, 再回归到体育场上, 让学生通过刚才视频的观看进行自我练习, 体育老师在一旁观看时对学生的不规范动作进行一一指导, 因材施教,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我学习的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为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能。

(三) 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 正处于其情感的成熟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 并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 对生活也是充满青春期应有的激情和活力。 以往陈旧的只注重文化课学习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 必须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重新提起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情感, 体育老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与激情, 使教育活动融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技能, 从而使学生在兴趣中增强自身体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老师引导下, 提供多样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 比如铅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体育活动,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组合成组进行练习,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喜欢什么就学习什么, 通过小组学习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下, 体育教学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存在很大问题, 远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和发展,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才能使体育教学发挥作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成功 (教育) , 2013, 02:230.

[2]王涛.新课程理念下关于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探析[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4, 12:146-147.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 中职数学 创新教学

我国现行的课程理念以及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的指出,教师在当前的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实现学生自身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并在学习中教会学生合理有效的去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还有解决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领和指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更好的去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

一、努力的营造出一种适宜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出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之下,要求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成一个民主平等相互合作关系,要记住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共存的,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并非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民主思想还有民主作风,通过采取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以及教学手段来努力的营造出一种适宜、轻松的教育环境。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自己从以往那种操作者以及主导者转变成为现阶段教学中的引领者以及指导者。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充分有效的调动起来。

(二)激发提问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艺术往往比较注重强调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去努力的追求自身的创造性,以实现为学生进行一个标准规范的创新示范。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方法以及数学这们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的为教学创造情境,这样就能在教学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演示一些图片,图片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分子结构以及建筑物或者是一件艺术作品,此外还可以是动物或者植物等等,并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和感知那份对称,以实现学生自身审美意识有效提升,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二、实现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有效转变

在我国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再加上使用的手段不科学等,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即使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些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方法和新的观点,也往往没有时间在课堂之下详细的表露出来。这样就在不自觉中逐渐的扼杀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想。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当前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所以相比之下,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依据一定标准将学生自身的观点和想法能够清晰明确的表述出来。尤其是再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解析时,教师最好不用直接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有效而对思考以及交流与合作,来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思路及时有效的表述出来。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更好的去促进学生自身创新性思维的有效发展。另外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中,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探索问题以及发现问题还有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去享受和体会那份喜悦。

三、激发以及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讲,在现阶段的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很多,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并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以切实加强提出问题的启发性以及导向行。应该说,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所设计的一些问题,而还有一些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但不管是何种问题,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结合教材所设计的一些问题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以及繼发性还有诱导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一些思考时间,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去交流、去探索,以培养和激发他们在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强学生自身的应用意识,并极力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都是来源于我们日程生活当中,并为生活提供一定的服务。比如我们常见的手机收费问题、以及水电费等等。所以在现代社会当中,通过利用一些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方法来更好的处理一些日程生活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能力。

五、结语

我国现行的课程理念以及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的指出,教师在当前的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实现学生自身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并在学习中教会学生合理有效的去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还有解决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方秋云.如何增强职专数学课堂吸引力[J].海峡科学.2011.(05)

[2]陈开圣.创造数学课堂的吸引力[J]. 新课程学习(中). 2011.(09)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篇9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是为“教学反思录”。

“培养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曾经成为教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直到现在,“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做法仍然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见到踪迹:学生自读教材;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提问中暴露出的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谓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说到“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教会”不过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依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

今天,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缺憾和不足了,我们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道。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 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怎样看待“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标,所以能够发挥如此作用的“板书设计”备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板书不能只是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它更应该为帮助学生思考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可能随时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入深思的问题,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确地加以预测的,是不可能事先进行固定的板书设计的。适时地把它们板书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 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就目前的新课程而言,教师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2、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它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这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3、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4、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否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5、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就新课程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6、反思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性在构成上有三个层次,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教师要重学生的学,重学生的发展,重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形成发展的内驱力。

7、反思教学困境的存在。对引起困境进行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进行充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困境作出解答,或对教育困境进行重新建构。

就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而言,教师的反思无非是依据下列三个阶段来开展反思。

首先是课前反思。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以往的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扬弃,总结成就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讲授内容要求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其次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的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纪律与管理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任务完成时间安排等。

再次,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指向于过去的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目标达成进行总结,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对教学知识的扩展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

上述三个阶段,构成教育教学反思的模式之一。它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推动其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 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育理论界一直认为应该培养反思型教师,提倡反思性教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不仅仅是课后要反思,在课前要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反思。

总之,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 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浅谈课后反思的几要素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架,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 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 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学 生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赵志鹏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思。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

二、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设计必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②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③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⑤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⑥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⑦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⑧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如何在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课堂教学设计需要确立的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放在首位的不是财、也不是物,而是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尤其是教育观念,它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回答: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怎样进行数学学习的?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反映不同的数学教学的价值观、学生观和课堂教学的效率观。传统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中心,把拥有知识的多少作为判断人才优劣的标准,教师的备课就以教材为中心,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以下的观念:

1、如何看待数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字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听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教育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加为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学生今后要滨数学全教给他们,而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

2、如何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出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原则问题,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老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评价,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礼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如何看待课堂教学?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面不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双基”应该是扎实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情感体验应该是积极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对学生后继学习还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都应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备课,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从而对教学材料进行再组织,设计出教学方案的过程。尽管这一系列活动的具体任务完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际上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2、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必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教学设计很重要 一点就是能帮助老师顺利地实施教学目标。

3、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精心制定的。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具体针对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按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起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撰写等。下面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分别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笔者曾设计了一张20以内的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去做,许多学生对于算出正确答案并不成问题,有还能把算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说明,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

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达不清。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这位教师把教学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反馈时选择一部分算式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算式加以分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这样的设计,可以展示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2、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是科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辩证地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作出统一的考虑。课进的教学目标 应昼具体明确可操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在一课时或几课时内去完成,例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与交流、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能逐步实现的。

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明确具体的,要求提得也是恰如其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历来都很明确,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已经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与态度目标和以前我们强调的非智力因素相类似,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觉评价与反思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不可忽视的。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阐述为:要求全体学生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多数学生在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发展,并感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

课题“分数乘分数”(六年级)

知识技能: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学生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发现—猜想—说明与验证—得出结论)。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去实现的,它绝不是履行“公事”,不是为了完成八股式教案文本而去写的,当然,也并非可有可无的。现在的问题仍然表现为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尤其表现在“情感目标”上更为突出。

以前我曾经听过“分数乘分数”这样的一节课,原来是想通过合作探索新知后,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结果没有能实现。情况是这样的:

当学生根据题意列出 × 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数乘法该怎么算?之后,各组派代表汇报。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 =0.5×0.2=0.1= ;(2)× = × = =;(3)× =(1÷2)×(1÷5)=1÷10=(4)等分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再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小份就是。;(5)等分线段: 其中的一小段,就是 ;等等。各组汇报完毕,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们得到的结果都是A,很好。”便忙着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如果当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如(1)是将分数转化成小数;(2)是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分后相乘;(3)将分数转化成整数除法;(4)和(5)都是应用了分数的意义等等。那么,学生就能品尝到发挥数学知识的迁移作用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愉悦,认识到已知在学习新知中的价值。

3、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尽可能做到学生经验、数学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整合 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法对它的加工后,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还要注意到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注意知识呈现的具体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再次,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练习,通过有针对性、有层次的练习,实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并能结合教学内容,自然地、有机地、合理地渗透数学学科的数学思想和思考方法。

教师要具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同样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呈现顺序。

下面我以“圆的认识”为例: 教师A这样呈现:

(1)先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圆(纸质)对折一次,由出现的折痕引出线段,再对折一次,由两条折痕的相交点,引出圆习,圆习是个点,位置在圆的中心。(2)再通过比较“圆内一点”“圆外一点”进而明确“圆上一点”的具体含义;然后,认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

(3)最后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讨论是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同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同圆里的直径相等,半径也都相等,同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

至此,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并进一步认训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等等与圆相关的知识。教师B山东省济南市王老师认为,学生认识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布的曲线图形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教学中要加强操作、讨论、归纳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圆的特征,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品尝成功的愉悦。教学内容是这样呈现的:

(1)先让学生列举实物,强化圆的表象的建立。

(2)分小组活动。借助图钉、线绳、铅笔头等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画毕,各小组展示所画的圆(大多数不理想),并说说是如何画成的。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画圆时应注意什么,因为学生都有画圆的实践体会,所以人人都有话可说。有的说,图钉要固定在一点,不能随便移动;有的说,铅笔头旋转时,要注意拉紧线绳,保持固定的长度,不能忽紧忽松;还有的说,图钉和铅笔头都不要动,旋转要画的这张纸(教师:在黑板上画圆,怎么旋转?);等等。

(4)师生共同小结:画圆时,固定的一点,正好在圆的中心,这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沿线绳画一条线段,这条线段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5)进一步研究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6)最后让学生用圆规练习画圆。时代不同了,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选择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学过程要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下,围绕着教学目标有序地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要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应该形成一个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成功。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信息渠道畅通,反馈及时,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教学容量合适,教学密度、教学节奏得当。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和自信心;要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关注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的发展,思维过程是否合理、灵活,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楚,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明确,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要及时反馈,适时地调整和改善教学进程。如: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始终把全体学生参与、经历学习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第1个环节:观察、猜测、操作、实践,感受数“10”的意义。让学生利用熟悉的、具体有趣的事物数数,如数主题图上小朋友的人数、气球的个数,数铅笔的去数,数自己的手指数,数出10个小圆片放在桌上,同桌互相检查(实际上又让学生数了一次)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用“10”来表示出10个物体的数量,再让学生应用数“10”说一句话,藉以相互表达和交流信息。

第2个环节: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让学生在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基础上,比较大小。用10与9相比,10比9多1,9比10少1。按照数的顺序,10排在9的后面,再比较出1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多少,并教学学生识别“>”和“<”。

第3个环节:揭示数组成的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将10个小圆片分成两部分,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最终,将10的组成归纳为5组,从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4个环节:练习书写“10”。写好阿拉伯数字是学生的一项基本功。

第5个环节:激发学生继续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巩固新知,如做凑“10”的游戏(对口令、对击掌声,对数字卡片等),区别“基数”和“序数”以及数的大小的比较。

5、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到豁然开朗。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认真听讲了,不要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这些仍然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6、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为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正因为如此,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教师在备课时应非常注意借鉴别人的经验,广泛地收集材料,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结语: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因为这样,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上一篇:地理教育的实习心得总结下一篇:独家免疫规划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