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通用10篇)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1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当的对策,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写作 教学 改进 效率

【正文】

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注意到,人们探讨比较多的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说到写作教学,只是关注考试作文的指导和写作,这种轻视写作教学的做法有失偏颇。不论是从写作教学的意义方面看,还是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方面来看,都是不正常的和不足取的。如果再看看写作教学的现状,更加让人忧心重重。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反思这一现象,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到适当的对策,摸索和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对写作教学的意义解读,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我不揣冒昧,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因为听说读写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四种重要技能;二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为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会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更不必说对听说能力的辅助作用了;三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奇特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可以说,具备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就等同于提升了生活的品质;四是可以作为缓解心理压力的工具,因为动笔抒写是能够消除郁积在内心的不良情绪,以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加剧。当代的中学生,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教会他们拿起笔来倾诉心声,真的可以算作一剂对症的良方。由此可见,本着为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的目的,加强写作教学意义重大。

然而,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是不能令人乐观的。应该说,我们的生活 是多姿多彩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是丰富细腻的,而且他们是乐意“我手写我心”的,喜欢尽情的张扬自己的个性的。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多数学生缺失表达的愿望,只是被动的应付写作,从打腹稿到动笔,再到文章成型,整个的过程几乎毫无乐趣可言,真的可谓是痛苦万分。结果怎样呢?当然只会是收效甚微了。

究其产生,不外乎有学生和教师两者的因素。笼统的说来,至少有以下的原因:

初中学习有其特殊性。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无暇顾及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也无精力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籍。他们吸收接纳得少了,腹中空空如也,就只能是无病呻吟,空话连篇,条理混乱,说白了就是敷衍其事。

初中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许多需要投入较多精力的事完全靠他们自己来做,是很难成功的,常常要在成人的引导和帮助下,才会有预期的结果出现。那种寄希望于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提高写作能力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考考考,学生的包袱。” 学生们紧紧张张、提心吊胆的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等来的是语文考试成绩的起起伏伏,他们常常就会困惑多多,茫然无措,多数时候是由于阅卷老师对考试作文评判标准的拿捏不一,随意的判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子。”教师教学的功利色彩浓厚,为了看得到的、所谓的成绩与实效,无视教学规律,为获得高分而进行写作教学。于是乎,什么《考试作文秘诀》啦,什么《考场作文大全》啦,一律被大肆鼓吹和宣扬,让缺乏扎实基础训练的学生脑袋变大,无所适从,只能够疲于应付。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适当的对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尽快改变让人不能满意的现状。

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贫乏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出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譬如,春天去踏青,鸟语花香让人喜悦、让人陶醉;夏日去田野,骄阳暴雨让人备尝劳动的艰辛;秋日去郊游,瓜果飘香让人感受生活的甜蜜;冬天去锻炼,凛冽寒风让人倍增战胜困难的 勇气。过平淡生活,尽享家人的体贴温馨;勤学苦读中,得到同学的帮助,师长的教诲;遇到困难时,感受他人的热情和关怀。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练习观察人物,学会观察自然景物,要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那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捕风捉影的做法当力求避免。如果能够将开展活动和写日记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学生课业的负担沉重,生活真的是单调乏味,其中的烦恼和痛楚,确实让人同情。在大力倡导给学生减轻学业负担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希望。

鼓励学生多读精品,并且与写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初中生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厚积才能薄发。智者的教诲启迪,大家的远见卓识,同龄人的反响共鸣,应当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笔者的经验是,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可以要求他们多写赏析式、读后感式的笔记。摘录式的、质疑式的读书笔记,或者显得简单,或者操作难度大,可以不作要求。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还比较差,难以读到好的书籍,好在现在许多学校也建立起图书室,读书的条件有一定的改善。笔者的做法有,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给大家推介选读优秀文章,由学生展开讨论,谈收获说感想;教师也可以精选报刊上一些时文佳作,给大家做讲解点评。要让学生懂得,读精品就是与名人和大师交流,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明白了事理,学会了做人,受益多多。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后,效果自然会凸显出来的。

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中生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譬如创设文学园地,构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条件具备时,可以编辑《学生优秀作文选》的小册子,在班级内公开展示,请每一位同学做评价。坚持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写作的热情就高了,又能够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优秀的作文,可以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社投稿,这种做法还能够产生良好的激励和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作文方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反复钻研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初中语文的写作训练要求;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一个适用的、可执行的、长期的写作教学计划;在进行写作训练设计时,要做到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值得重视的是,初中写作教学仍然要遵循从仿写到创作的原则,这一点可以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美 丽的西双版纳》时,就布置学生写《可爱的家乡》,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素材,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来赞颂家乡的美丽、人民的勤劳,效果就不错。另外,在写作活动中,训练学生拟定写作提纲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学生对主题确立、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等作统筹考虑,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方能下笔成文。

改进作文评价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老一套的评改方法,与今日提倡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违背的,因为那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许多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经常感叹巨大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做的是不划算的事。教师要有教学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要教给他们评价作文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明确评价的标准,掌握打分的细则。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集中批改,然后在班级里交流。小组要根据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划分,以期望实现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辅助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网络的虚幻神秘,信息的真伪难辨,对作文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慢慢显现出来,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引导。

有哲人说过,一切都在变,唯有“变”是不变的。在这里,我要说,教学的环境、教育的对象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效的语文写作教学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我们要积极研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对路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尽快改变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尴尬不已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黄 麓 镇 中 心 学 校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2

一、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看作文分层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语文老师在作文辅导中, 要面向全体, 是没有疑义的, 但如果一味地注重作文的程式化和常规化训练, 要求学生写好符合“规范”的作文, 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之墨守成规, 千人一面, 从而使优秀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得到突破性的提高。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 我作了认真探索, 认识到只有实行作文的分层教学,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使他们对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不被模式性的提纲牵着鼻子走, 可以放开手脚, 大胆地去写, 朝着立意新、结构新、语言新的方向发展。

二、从学生作文参差不齐的成因看作文分层教学

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六年的语文之后, 跨入了中学的大门, 但作文水平已是参差不齐。看学生语文学得好坏, 拿起一篇作文就明了。探究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如此差异的原因, 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1. 学生在认识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 那些专心听讲, 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学生, 语文普遍学得好, 作文水平也比较高, 尤其是女同学。而那些做事丢三拉四, 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同学作文水平提高得比较慢。

2. 学生兴趣和才能的个别差异

比如有的学生喜爱文学, 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具有写作的才能;有的擅长绘画、唱歌、跳舞, 具有创作的才能;有的学生对实际操作和活动有兴趣、喜欢作实验, 具有科技活动的才能;还有的对活动感兴趣, 表现出体育的才能等等。学生兴趣和才能的差异, 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 进行分层教学, 做到尊重其兴趣爱好, 积极引导,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不断的培养、鼓励, 使其“勤能补拙”, 逐步提高。

3. 教师在作文辅导和讲评方面的偏差

写作能力训练计划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整个语文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一定的计划, 容易造成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老师往往只根据班级中上水平同学的实际, 制订训练计划, 忽视了学生的情况, 使这部分学生失去自信, 渐渐掉队, 最后造成强烈的害怕写作和讨厌写作的心理。因此, 教师辅导和讲评的失当会提高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三、初中作文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1. 定位和定向

定位是指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现状, 将全班同学分组, 教师适当调整。但定位是暂时的、流动的, 学生数也不固定。明显进步者, 可申报换组, 以激励竞争、不断进取。定向则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给每个组的同学定出作文教学的目标, 不同层次间要求不尽相同, 使学生跳一跳, 都能采到胜利的果实, 品尝成功的喜悦。

2. 辅导和批改

初中作文的分层教学要求我们在给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辅导, 使他们各得其所, 都有收获。

作文的批改过程则充分体现对学生写作的不同要求, 各个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所在层次的目标要求, 就应给予较高的分数。因此, 批改和讲评的过程是对学生作肯定的良机。教师还可利用写作的分层目标, 通过互批、自批等手段, 增进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 提高文章质量。

3. 规范和创新

作文分层教学, 训练起始阶段, 可解剖麻雀, 手把手地教, 向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 多做些重视格式的“强制”作文, 夯实基础。规范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是规范的目标。规范就是要求学生不离文体不离题, 做好合格作文。创新要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做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四、作文分层教学的一些思考

分层教学离不开目标, 这一目标必须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来制定。欲速则不达, 求之过高, 反而没有了信心。只有动态的分层才能形成竞争机制, 激发其上进心和创新精神。

要搞好作文分层教学, 教师要用丰富多彩的形式, 培养其兴趣, 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从而在乐写中增加作文的量。学生有了积极性, 写作就不是苦差使, 加上教师用分层的目标去鼓励, 要大面积提高作文水平就不是遥远的事。

求木之长, 必固其根;欲流之远, 必浚其泉。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在作文上大面积丰收, 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 培养创新的能力, 作文分层教学是值得尝试的。当然, 分层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减负的过程, 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只要本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就能把初中作文的分层教学搞好。

摘要: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如何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并具有创新的能力, 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 也是一个需要急于解决的课题。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41-01

我校地处城市近郊,在最近的几年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学校生源锐减。初中部由原来的大班,变成了现在的小班。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因势利导,利用学生少这一特点,进行小班情境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当前我们的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哪个学校高分学生多,哪所学校就办得好,学生就往哪所学校涌。这和当前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关。但是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小班里的这十几个学生就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人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幸福是我们的愿望。

小班化教育为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大班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学生少有利于班级管理,可以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浓厚和谐的学习氛围,老师会有更多的时间,针对每个人的问题,进行教育指正,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小班化教育注意使每一个学生拥有更好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手势以及眼神等争取和每个学生都有交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使师生关系能够更加融洽。

二、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小班化教育有很多好处,我们可以别开生面地采用活动教学、分层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大大增强。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有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学生学得轻松、快乐、积极主动,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少老师可以更好地辅导,抓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面面俱到,可以提高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成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课代表,实行轮流制,这样就有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锻炼了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表现机会等,这对于他们步入社会很有帮助,以及提高学生今后在不同的职业中的工作能力。

三、教学管理发生了变化

弱化了教师的管理,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基本上是一对一地面批作文,作文有了问题及时订正,作文做到了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和学生时时在一起,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小班化教育有了这些优势,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情乡音,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这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小班学生少,便于管理,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家乡的景色。乡村,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繁华,但它带给人清新、恬静的感觉。乡村的春、夏、秋、冬,别有一番迷人的风景。

柳枝吐绿生机勃勃的春天;草长莺飞瓜果遍地的夏天;五谷飘香一片金黄的秋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无不在学生的心里留下过美丽的童话。和学生一对一的探究式的谈话,学生就会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教师稍加指导《看瓜记》《秋收见闻》《滑冰车》等生动朴实的作文写出来了。除了自然景物外,老师还要培养学生从农村点滴生活中积累素材。小班学生少,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作文。在农村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炎炎烈日中汗流浃背的农民劳动的场面、孩子们野地放牧、田间收菜,这些无不显现出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情趣。春种时节,学生都有机会跟随父母到田间地头,帮助父母下种施肥。金秋时节,学生帮助父母收割庄稼,星期天学生在家里除了做作业外,还做饭、挑水、饲养家畜。这一切,在孩子们的心灵里,荡漾起涟漪,教师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写简短的叙事作文,这样他们就会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说不尽,道不完。春华秋实、百鸟嘤嘤、泥土气息、迎面春风这些真切感受就会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农村孩子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繁华,有的只是淳朴的自然,他们的心里装着大自然!鲁迅先生《故乡》中的“月夜看戏”中的水乡美景,只有农家孩子能体验到。《高邮的鸭蛋》只有乡村的学生才知道家乡丰富的特产。

教师除了正确的指导学生写作外,还要重视作文讲评这一重要环节,小班学生少,学生人人参与,在讲评课上朗读自己的作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指导,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作文以“人文关怀”,才可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学生经常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进步会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写作能力。因此,对学生的作文要多肯定,多鼓励,多关怀,少批评,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要抱一颗滚烫的心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学生对作文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渴望下一次作文课的到来。

小班化作文教学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就会走出作文教学的新天地。为了优化小班化作文教学,笔者也将上下而求索,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孟昭青.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2013:5.

[2] 明学圣.谈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3]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

[4] 陈宗麒.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理念的创新[J].青海师专学报,2007:6.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4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践活动活动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导下,现在的课堂教学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1]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生动有趣,学的更具有现实意义,真正做一个学习活动的主人。“活动化”教学的模式和意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活动课是由学生自主参与,因此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活动,乐意参与。无论是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都应体现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一、什么是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中最突出的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与以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活动和只重视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活动不同,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教学评价要关注的不再是一张张令人发怵的“考卷”,也不再是教师严厉目光下的“监督劳动”,而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反思教与学的经历,形成对教学策略与成效的共识,并共同谋求改进方向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也正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数学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的核心思想。

二、如何设置活动教学

首先,就是要研究活动的对象性。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同时也是发挥他们自身作用的关键期和最佳期。为了把握住这个时期的教育管理,就得分析了解中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做到有针对性的工作。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有如下四个突出点:(1)发育趋向完善,对性产生神秘感;(2)对伙伴关系相当重视;(3)表现出好动、好乐、好奇、好胜;(4)产生了独立性与反抗性,并日趋增强。[3]

其次,要研究活动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统一,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从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达到能运用书本上

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形成能力。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贯穿人的一生。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呢?我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趣味数学活动”为主线的综合性质活动板块,对在活动板块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在活动课中,我们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用心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我们强化过程参与,淡化结果鉴定,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的锻炼、提高和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要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活动过程都在应试这个无形指挥棒下陷入了怪圈,内容的选择没有得到系统建设,课程实施事实上处于比较“放任”的状态,没有把基础教育“培养人”当作我们的理想追求。[4]教师的目标是关注学生成绩合格,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却很少有人问津。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的确立满足学生全体的个性需求,让每位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中学有所得。

第四,要研究活动的开放性。数学活动课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某一课题的研究与探讨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是活动的终结,所以,对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

在进行“城区公交车运行情况调查”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与同学、与家长、与市民、与驾驶员、与售票员、与公交公司经理等人的接触,与小组同学研究了合作计划,对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公交公司的经理进行了采访(还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呢)。其间也经受了碰撞、摩擦、融合的过程,感受了多种角色的体验,体验到了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到了走上社会时从胆怯到从容的心理成熟过程,体验到了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喜悦。最后,当学生写出了一份完整的“城区公交车运行情况调查报告,并把它提交给公交公司经理时,当学生制作出了班级专题网页,公示本次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结果时,当学生把一份份的体验文章投寄给各报刊杂志时,学生获得的是极大的成功的喜悦,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因为每个学生都在用心灵创造生活。这就是实践活动开放性的集中体现。

第五,要研究活动的建构性。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来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在已知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5]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偏颇,而且其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它,以辩证的观点认识学习和教学中基本问题,同时又应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在更具体的水平上汲取其合理之处,从而构建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三、如何实施活动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2)游戏竞赛实践活动;(3)实际测量实践活动;(4)观察、调查实践活动;(5)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四、活动教学后的反思

活动教学后要及时反思,总结提高。活动课程设计力求做到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因地因时因人设计活动,务求丰富多彩,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多方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增进身心健康,为培养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做出贡献。

总之,活动课使学生求发展,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的任务是操作活动,两者相辅相成。开设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改的新课题,其功能和旺盛的生命力已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做开展数学活动课程的有心人,认真上好数学活动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努力。数学活动课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中学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邓小荣,《中学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3]班华,中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徐小兵,韩秀艳,《浅议数学课堂中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7期,254。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5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邵寨镇初级中学 王永强

探究式学习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所需的硬件、软件都有不完备的地方,作为战斗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的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索。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以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是探究式教学的导师,学生是探究式教学的主人,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适当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以培养通才;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及时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任务驱动”法、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二、开展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依据

1.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切都有赖于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性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课堂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2.使用新大纲新教材教学的要求。大纲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合适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新大纲、新教材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功能,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一般性科学探究的形式,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探究性教学,营造开放性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性的机械式学习向主动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转变,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任务。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我认为,必须开展探究性教学,创设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使之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挖掘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1.突出探究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论文 )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

2.注重开放性。传统教学注重整齐划一,“中心”(教师、书本)突出,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约束。而探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结果等方面与传统物理教学有很大不同。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 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指导。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探究性教学提供更多的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体现综合性。探究性学习中的综合性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学科、学术性质知识的应用,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具有较强的多容性。

4.关注社会性。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它特别关注关于人类的环保问题、能源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问题等等,此类问题即为“STS”(科学・技术・社会)问题,如:建筑物中的玻璃幕墙产生的光污染问题、本区垃圾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本区河流的污染及综合防治等。

5.强调实践性。在探究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社会调查、动手实验、现象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表达出结果,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科学探究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问题都去探究,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进行完全的探究。应该对探究式学习中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设计适当的科学探究活动。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6

教学设计 2010-04-29 15:00:39 阅读2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大桥实验中学 严园园

【摘要】Flash的飞速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对Flash的热爱使得动画教育成为中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初中信息技术采用新教材后,也添加了Flash学习这一内容,内容虽浅且不多,至少说明Flash教学得到很多教师学生的认可。大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相应增加内容来教学,然而传统的Flash教学重技术轻人文,对于广大初中生而言是没有建设性效果的,最终只会模仿课例。Flash教学要打破单一的纯技术教学模式,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下面介绍笔者学校的教学思路,与大家交流。

前言:

近年来,Flash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特别是掀起了网络动画的热潮。Flash动画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它本身单纯的工具属性,更孕育了许多的思想与文化在其中。Flash软件对于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来说,是表达自我的很好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时刻要把创新考虑进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熟练的运用已有或者已知的工具,创造出新的东西,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面貌,所以在Flash动画制作的教学同时,不能只考虑它的工具属性,其它思想也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传统教学思路的反思

传统的Flash教学,大多是以“Flash动画制作”为课程名称,与此相对应,教学目标以训练动画制作技术为主,使学生熟悉Flash中的工具栏、时间轴和各类面板,掌握Flash中关键帧动画、移动动画、形状动画和脚本动画的制作方法,学会在Flash中导入外部图片、音视频,能够根据要求独立制作和发布简单的Flash动画。对于Flash作品的创意设计、视觉解读及表达能力未考虑进去。虽然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根据给定的主题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无法将情景和思想表现成Flash动画,作品应用技术死板、单调,缺乏创新力和表现力。

反思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师的专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与Flash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关。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初一学生,更多倾向于模仿学习,而思索与想象,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较为欠缺。授课的教师多未经过专业的学习,虽然具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Flash技术水平,但缺乏美术基础和动画开发的实战经验。教学内容以软件的各项操作为主,重技术轻人文,缺少Flash作品的赏析、设计、解读等环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先行演示、学生随后上机练习的方法,缺少学习的情境和任务,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新思路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

针对以往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既要体现创新思想又要便于操作,在前期Flash动画的学习上,我们主要在传统方式上进行改进教学:

1、从教学内容上改变,使之有层次、连贯。

为什么要考虑内容的层次深度与连贯?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差距很大,一时间很难缩小,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不实际,承认学生的差异,让好的学生更好,暂时落后的学生也能把最基础的学好,我们在教学中让教学任务分层次和级别,完成某一层任务或要求是最基本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有难度与深度的任务,有能力的学生继续完成,甚至可以自己发挥着做,也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从实际效果上看,确实有用。

这也可以发展学生的互帮互助和创新精神,一来,自主发挥的学生常常会有新的创意,会引起同学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创作热情,其他同学看过之后也会积极响应,相互探讨,教师留下时间辅导操作能力差的学生。

这一点2007年审查通过的新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表达的非常合理。

2、添加欣赏课,补充适量课外知识。

要学生最终能做出一个完整的动画,就要让他们知道一部片子是怎样诞生的,教师可以网上搜索或者自己写一个动画案例,从一开始的策划到最后的测试,讲解给学生们听,并且哪些步骤可以省略。欣赏动画的选择最好以学生制作的动画为主,可以选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在欣赏动画成品的时候,强调色彩构成、故事立意、场景变换,让学生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和眼光去看动画。

3、增加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创作。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增加合作学习活动,第一节开题课,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及主题,展示样例,学生自愿和教师调配相结合进行分组,学生组内分工,写下计划与设想。通过合作制作动画,一个,学生可以自己去研究新难题,互帮互助的去解决新问题,第二,可以实现学生能力与偏好互补。一个优秀的作品画面协调连贯,主题内容明确,立意新颖,故事情节完整,这是学生一个人在短时间里做不到的。

4、内容要有创新,体现学生的喜好。

虽然Flash动画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但绘制一些简单图形,改变色彩,一些动画效果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学生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要突出卡通化和趣味性的造型,这一点新教材中也有体现。

教学过程与评价

采用新教材前,主要教学生会做一些简单动画,例如动作动画、形变动画、电影文字,引导线应用、遮罩动画及按钮的制作,课堂上也主要是学生模仿教师所演示的例子。最后做一个测验,按照教师所给的例子制作动画,一共安排6到8节课的时间学习Flash课程。使用新教材后,设计的教学方案,努力使整个连贯起来,前面一堂课做的,下一堂课可以再利用。

首先,讲解Flash中工具的使用,掌握Flash图形的特性,选择工具、矩形工具、圆形工具,绘制伞——学会利用箭头工具给图形“整形”,设置图形的颜色属性。画太极图——学会精确制图,设置图形的宽、高信息与X、Y的坐标设置。从一开始,要求所有对象都要做成组件,做在图库中,然后在舞台中组合。学生把完成的源文件提交给老师,下节课通过ftp取回,接着学做简单动作动画,做成影片剪辑,如:碰壁的太极图,其它部分由学生自己发挥:运动的单车,开关的窗户,飘动的窗帘,窗外的飘下雨滴(树叶)、书桌上翻动的书页,墙角的单车,形成了一个温馨的场景,学到这里包括遮罩、引导线都可以应用进去了,最后安排一节课时间,讲解按钮与添加按钮动作,以及多场景动画应用。

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准备小组合作完成动画,确定制作主题,做好合作前准备,用一节课时间分组,商讨制作内容,写下计划书以及小组的分工,欣赏一些优秀作品,写出感悟。接下来4节课左右时间完成任务内容,留下一节课评价与鉴赏。

通过合作制作完成的动画,有着几个人的创意,每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绘画、动画特效、场景制作等,通过图库共享,把他们最终的作品整合在了一起。但最后的作品还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作品完美富有创意,有些作品完成仓促,情节简单,甚至不能构成一个完整作品,这些对评价造成一定难度,本来学生的起点与水平不同,不能按统一的标准来看,没有制定评价量规表,只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不足,而且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教的班级较多,每一位同学都跟踪评价不够实际,笔者最终所采取的方法是多种评价相结合: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最后再根绝学生的平时记录及总结,综合评价,评价为等级。

成功个案介绍

做动画有许多新的问题,在课上没有提及,如:奔跑的人物制作,场景的切换(有远及近的镜头),学生都能经过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做出来有的有些怪模怪样,但最终效果还是不错,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认真程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讨论、争论是经常的事,看着他们研究讨论一些细节内容是很开心的事。另外他们的创意构思也让我们老师佩服:

由于做这个活动的时候,时间正是四川地震的时候,所以做这个课题的小组特别多一些,按照我们起先的想法,学生的作品大体就是四川发生了地震,到处一片惨状,大家发展爱心活动,捐款捐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其中有一个组:首先画面是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几个震撼的文字,然后出现一副美丽的山景和高大的现代建筑,随之晃动,瞬间倒塌,烟雾散去之后,一片废墟,一幅凄凉的景象,然后话题一转:地震灾害我们不能阻止,但我们可以避免而减小伤害,然后讲解遇到地震后应该怎么处理,几种减少伤亡的方法,形象生动,给人留下很大印象。

还有一个组很有意思,他们的创意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了,高楼倒塌,很多建筑被毁坏,人们被埋在废墟里,然后以地震中的孩子为视角,在地震中我被压倒,沉沉的睡去,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出现美猴王,拔了一根毛一吹,出现许多小猴子,一起下凡到人间,帮助地震中的人们,紧接着和片头相反的镜头出现,倒塌的房子竖起来了,被压着的人们站起来了,孩子们又开心的朗读着……好似时光倒流一样,这样的创意设计真让人叫绝!

与以往教学思路对比总结及反思

与以往教学相比,不论在过程和成果方面,笔者认为现在的Flash教学思路都是有很大进步的,可以阐述有四点:

1、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意思维,给了他们想象空间,学生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会自己去想一些特别的点子。

2、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让学生体会到这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把自己想法通过Flash动画形象的表达出来,可以宣泄情绪,也可以抒发感情,同时也能体会到创作的情趣。

3、培养了美感与鉴赏能力,例如在对图形设置的颜色,反复研究、调整颜色,选择最合适的颜色进行搭配,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设计经验。

4、有了团队合作经验和成果体会。有些学生发挥了组织能力,像导演一样安排小组成员的任务,绝大部分小组合作很愉快,相互帮助,而且能相互监督,不玩游戏而努力把任务完成,最终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

1、在评价方面,没有成熟的评价方法,事先也没有制定评价量规表,导致最后的评价不够,在初次使用合作学习制作动画之后,我们已经开始细化活动过程、制定相关评价细则,相信下一次活动会做得更理想。

2、扩大了差异与差距,由于承认了差距存在,并采用了层次教学,一部分学生习惯自己只做一点,没有进一步要求自己赶上优秀水平,而做得优秀的学生受到表扬激励后,更积极的学习,导致差距变大。

总之,Flash动画丰富了中学教学,增添了更多的思想与活力,在这方面的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参考文献】:

Flash动画设计 肖永亮主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杨开城著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学 李良树主编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线。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教学中, 教师往往以教材为依托, 在教材内容大框架的指引下, 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补充教学资源、设计学习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现状,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以下这样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 教材是相对固定的。

尽管教材也在不定期地修订中, 但主要模块是相对固定的, 不同版本的教材只是在知识点的分布和知识的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

2. 问题的解决是多元的。

教材中只能呈现解决某一问题的一种技术, 如看图软件只介绍了ACDSee, 而学生可能对“光影魔术手”等工具软件更感兴趣。

3. 信息需求是多样的。

通过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学生除了需要学习教材中涉及的文字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内容外, 他可能更想了解信息技术在前沿科技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哪些网站能帮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哪些词典更方便他作为首选的翻译工具、哪些工具软件能让他迅速下载到所需要的视频, 等等。

4. 信息素养是有差异的。

教师作为学生信息素养的直接培养者, 其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 并非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宽泛的学科知识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另外, 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也无法涉及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 甚至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不高, 在某些技能方面还落后于学生。

二、学生“课前交流”

在我们的生活中, 处处可以捕捉到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资源,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信息与信息技术, 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增加了由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课前交流”环节。

1. 交流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信息和信息技术, 并将自学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大家分享, 从而丰富课程资源, 拓宽信息渠道,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2. 操作流程。

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交流”活动, 围绕信息与信息技术主题, 可以推荐学生最熟悉的软件和有价值的网站, 介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 讲述信息技术方面的有趣故事。学生需制作PPT辅助交流, 每位学生交流时间不超过5分钟。

安排:每节课通过随机摇号软件抽出1~2名下节课交流的学生学号。

准备: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选取主题、收集材料、设计交流形式和制作PPT。

课前交流:学生利用电脑教室广播软件, 交流准备好的内容。

点评:教师从主题、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加以点评和鼓励, 并请学生参与点评。

3. 活动收获。

(1) 拓宽了信息眼界。在交流中, 学生讲述了信息技术发展史中名人的故事, 梳理了引发电脑死机的20多种原因, 带领大家“参观”了计算机控制下的全自动化植物工厂, 通过视频欣赏了纳米级别世界的精彩……交流, 让师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在交流中, 学生还互相推荐了一批特色网站, 如弘扬汉语文化的“汉典”, 方便阅读外国原创名著的“悠游网”, 提升英语听力水平的“大耳朵英语网站”……交流, 让师生拥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

(2) 提升了技术水平。对于图像处理这一主题, 学生介绍了自己感兴趣的不同软件, 如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Photoshop、可牛影像……熟练演示了各种软件中图像处理的方法。对于电子词典翻译软件, 除了众所周知的金山词霸, 学生还介绍了灵格斯词霸、海词、有道词典等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于电脑安全, 学生将各自家中电脑正在使用的杀毒软件做了详细的介绍。针对教材的学习, 如Word、Excel、PowerPoint, 学生还适时补充了更多的操作技巧。

在交流中, 学生介绍技术、示范操作、创作作品、发表评论, 他们选取的鲜活素材让信息技术的呈现变得多姿多彩。

(3) 激发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尽管交流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对于学生来说, 他经历了选择主题、查阅资料、准备讲稿、试讲完善、正式讲演等过程。交流的过程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次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练和提升。每次交流结束, 学生们都会自发地鼓掌。作为教师, 笔者一方面从学生的讲演中汲取营养, 另一方面也从学生那里感受到压力, 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己, 适应需要。

三、以交流的形式, 挑战未来

作为教师, 我们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那就是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 还要更多地培养学生辨别、选择知识的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 笔者将在学生自由选题之外, 增加教师调控的内容, 使交流的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1. 辩论。

通过辩论, 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得以外化。对于某些主题, 如“电脑与人脑哪个更强大”、“学习网站真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吗”, 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 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开阔视野, 提升信息表达、信息决策的能力。

2. 同题异构。

教师指定交流主题, 如“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实例”、“你推荐的汉字输入法”、“你推荐的音频处理软件”……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准备交流的内容, 教师在筛选的基础上让多位学生围绕同一主题, 从不同的角度交流, 拓宽信息眼界。

3. 延伸拓展。

围绕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延伸、拓展知识。比如, 在Excel数据处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请学生查阅资料, 交流数据处理方面更多的操作和技巧, 或是交流数据处理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案例等。

4. 作品展览。

请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各类信息技术作品, 分享喜悦, 体验成功。

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巧妙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寓情于景是散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也为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明确的导入方向。 与具体讲述人物故事的小说不同,散文是通过描述景物或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生不易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导入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运用巧妙的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渲染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深刻的理解文章,鉴赏文章。比如,学习《春》时,教师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春天的风景图或者播放一段初春万物复苏的简短视频,以此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与散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这样就点燃了学生对散文《春》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抛出问题:同学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然后以富有亲和力的语言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甲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学生乙说:“春天是活力四射的季节,冬雪融化了,燕子飞回来了,人们精神也抖擞了。”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就此引出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春天充满生机,充满诗情画意,春天是个美丽而令人神往的季节。那么让我们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春》。

二、品读课文,感受散文魅力

散文虽然没有诗歌的韵律感,但是散文语言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散文的阅读必须要带有感情,并且要自己逐渐揣摩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才更接近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仍然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对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散文的独特魅力进行分析。首先,教师让学生默读一遍文章,并提出问题:文章中描述了哪些景物?文章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让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散文。然后,教师给学生范读一遍,并为学生讲解文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仅一句话就用了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遍地花开的景象,比喻则将花的颜色更生动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最后,教师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散文,并提醒学生注意录音朗读的节奏,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感情,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断地有感情地阅读并且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美。

三、寻找文眼,感悟散文内涵

到初中阶段为止,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是有明显线索或主题的记人叙事的文章。而散文的写作形式比较散,文章的线索或主旨不易找到,这对刚刚开始学习散文的学生来说更是有难度。寻找散文的文章线索就成为了学生学习散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个线索就是文章的文眼,文眼是窥看散文思想主题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凝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体现了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对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来说,寻找散文的文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寻找文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文章关键句找文眼。一般情况下,一篇散文都有表达主题的关键句子,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北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就是文章的关键句,“温晴”一词就是文章的文眼和线索,提挈全文,下文的描写皆是围绕这一特点展开。二是从文章题目中找文眼。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文眼,是文章思想主旨的深刻体现。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其题目中的“白杨”就是文章的文眼,作者紧紧围绕“白杨”这一文眼组织材料,安排结构。文章三次写到“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遍的一种树,是一种不平凡的树”,文眼与感情紧密结合,学生找到文眼就更容易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更准确地把握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艺术来源于生活,散文属于艺术的范畴,那么散文的创作也是来源于生活,欣赏散文就是在欣赏生活。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在散文中感受各种文化,进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审美力。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散文的教学模式中,知识的灌输远远大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散文的热情和兴趣,致使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即便学生的体会不正确,教师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要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文本内涵,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思想感情,引领学生进入散文营造的感情世界中,品味散文独特的魅力。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9

摘 要: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导学案教学法”,即编写导学案—运用学案导学—讨论释疑—总结反思,为形成更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提供探索。

关键词:导学案 实践 反思

一、实践依据

导学案教学法是以“学生中心、教师导学”为特色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其产生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导学案教学法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2、导学案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兴趣是最好的”,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有意识地穿插结合本地实际的时政要闻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思辩,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3、导学案教学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所学的内容,在知行方面获得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的能力。

二、教学流程

(一)编写导学案

1、概括标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2、科学设置导学问题。心理学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 1的。因此,我们努力把思想品德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结论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并对所学内容的有一粗浅的、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理性学习作好知识上的铺垫。

3、灵活设计练习内容。学习是为了运用,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题型”的选择应根据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能级要求合理设计、恰当安排,对能级要求低的问题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辩、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导学案的运用

1、正确把握“导学”与自学。“导学案”编写好后应提前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阅读应作三点指导:一是要求学生读书要快、要尽量节省时间;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要准,并在书本上勾画出来,在“导学案”上填出来;三是在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要让他们进行形成性练习作初步尝试,做到动眼、动脑、动手。同时,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掌握了解学生的模糊点,上课时就可以进行针对讲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2、真正做到师生共学。完成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后,师生之间已有沟通的共同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事,学生完成了自学并不等于教学的完成,而恰恰是教学的开始,这时的教学应该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和广度,否则,教学留于知识的重复讲解,将使学生失去兴趣,弄巧成拙。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程中每个框题的教学,教师应依据“导学案”中的主干知识框架,用提问的方式把知识要点过一遍,并运用针对性练习把“练”这一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三、结果与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有效的,其主要意义在于:

1、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导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导学案”提纲充分展现课堂的学习任务和课堂知识结构,学生对照“导学案”,只须作适当的记录,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和学生作课堂笔记的时间,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更加便于搞好考前复习。将若干个“导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提高复习的效果。

4、切实减轻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5、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学生在自学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前收集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导学案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一是在“导”这一环节上,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环节上,由于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讲的还是过多。二是在导学案设计上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但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空间,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这是我们以后编写导学案上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

索的重要问题。三是为了提高和检查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讨论、训练和考试,加强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矫正和补救,防止知识缺陷或积少成多,实现知识的有效学习。四是从长远看,“导学案教学法”不应仅停留在追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而应通过围绕“学案式”教材的使用使学生会学习,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题意识及自我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篇10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是教学中的“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上作文课,教师没谱,学生头痛。要改变作文教学这一现状,实现培养学生既会作文,又会“做人”的终极目的。我认为要在强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作文教学的特征,实施科学教学。下面就是我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活动,作文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在这一点上处于承前启后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作文教学就显得更为突出。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独立,讲究自尊,喜好表现。他们虽然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的圈子中,但信息社会使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思想。其语言的表达,关注的焦点、行为方式,都有很强的时代感。有许多“情绪”需要向社会、向他人宣泄、表达。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以发挥、创造、发泄、表达的机会。每当此际我定会当仁不让。如每年春季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和冬季组织的篮球运动会,规模大、观众多,广播台需要大量广播稿,弘扬“夺冠”精神,以震声威。我及时鼓励学生锻炼自己,帮助他们踊跃撰稿,投递广播台。大家兴致可高了,你一篇他一页的稿子纷纷播出,为运动员鼓了劲,加了油,为运动会添了彩。这一举 动,既锻炼了学生实地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现了,教与学协调一体了。同样为突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我还经常组织辩论会、“诗歌朗诵评优”、“优秀作品赏析”等活动,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如: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作一个读书笔记,抄写精彩语段、好词,并谈谈自己的感想。每周一收上来检查,发现好的语段在课上介绍并表扬,课后大家传阅,或誊好上“学习园地”供大家赏读。学生对这项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努力收集对写作有帮助的文字,并进行深入理解,作出简要评析。他们还根据文章的内容分门别类地配以五光十色的封面和生动活泼的插图,令人爱不释手。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换来的是学语文爱老师、爱学校、爱生活、爱作文、爱文学的浓浓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消除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作文有话可写了,教师指导也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了。实践使我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其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鉴于此,我觉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首要条件。

二、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化教学,教师必须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才能有所作为,有大作为。正如常言所说:“打铁先得本身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以高尚的师德,过硬的业务功底,肯做扎实的基础工作等几方面强化自身、优化自己,最后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因此我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是适度、适时和得法。讲的过多,面面俱到,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讲的太少,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又起不到点技的作用。比如作文前的指导,要变教师讲为学生观察或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加入,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以其达到从容成文之效果,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可让学生讨论“移山哪如搬家?”,学了《最后一课》,可让学生讨论“韩麦尔重返讲台后,小弗郎士该怎样学习?”,学了《猫》,让学生讨论“第三只猫的死说明了什么”,学了《废墟的召唤》,让学生讨论“你认为留下一部分废墟好不好?为什么?”等,大家经过讨论,既明白了范文的匠心,更觉得可写的内容很多,恨不得立竿见影,一吐为快。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提高,作文的思路捋顺,下笔自然从容不迫了。实践表明这种“先说后写”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认真思考的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受到了“谋篇”方法的启发,作文变得不再是难事了,学生肯定会“有的写”,“乐于写”。这样的“主导”就真为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起保驾护航作用了。

三、重视学生的实践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教师,没有不重视学生的实践的。我是这样认为和操作的:

1.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首先需要教师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有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因此,在作文实践中我设法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种精 神享受,是记述自己,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整理自己思想,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投身其中,其乐无穷。

2、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生活,多方积累。作文的实践性极强,它既需要社会生活的砺炼,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积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的古训说得极是。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好,就是由于课外知识丰富,所以才能做到遇难不惊,提笔成文。深入生活,绝不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这样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社会生活色彩纷呈,变幻莫测,但课堂时间有限,课本中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又较少,只有带领学生涉猎课外,才能拓展视野,增强兴趣。采用的方法常是①开展课前三分钟训练,给学生口头锻炼的机会。根据学习内容明确主题,如:古诗词鉴赏,我熟悉的一个人,新闻播报等,学生为了不在说的时候丢脸,往往会查找资料细心准备,准备的过程也成了积累的过程。②开展语文知识竞赛,如成语接龙、赛对联、猜谜语、新诗创作和辩论会等。③举办诗文朗诵比赛、表演课本剧等。这些活动,学生大都竞相参加,兴趣倍增,有了兴趣,还愁不爱语文、不爱作文吗?

上一篇:9.9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实录下一篇:幼儿园 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