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精选8篇)
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是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搞好社区党的建设最经常、最基础的工作。xx县现有6个社区,均在县城所在地xx镇。社区居民28856人,105个居民小组;设社区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5个,直属党员453人,在职党员2330人。近年来,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社区,社区党员身份进一步趋于复杂,给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xx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加强社区党员管理的新路子,根据社区不同类别党员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提高了管理实效性和服务水平,激发了广大党员创先争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的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
1、构建网络,健全组织领导。
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协调委员会、联席会等组织机构,建立了县委(组织部)—指导、协调委员会--联席会—社区党支部—党小组五级网络运行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强化对对社区党员的领导。
2、调查摸底,建立党员台帐。
我们对社区党员的数量、类型、居住、工作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登记造册,把社区党员划分为五大类:一是社区内的在 职党员;二是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三是社区中的下岗、待岗职工、“两新”组织党员;四是流动党员;五是社区直属党员。针对这五大类党员的不同特点,实行党员资料信息化管理,建立党员资料数据库,实行党员动态档案管理。并结合地域相邻、行业分布、方便活动等实际情况,把社区党员编入到相应的党小组,实行分类教育、分类管理、分类活动。
3、分类管理,发挥党员作用。
一是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激发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双向反馈”制度。按照“提高质量、活动适量、发挥特长、形式多样”的要求,各社区党支部在征求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将在职党员进行分组,设臵了政策宣传组、治安巡逻组、绿化美化组、帮贫扶困组、文艺表演组等20多个活动小组。同时在在职党员中开展“五带”活动,即“带头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带头参加社区开展的学习宣传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帮贫扶弱献爱心活动,带头在经济发展中为社区建设献计出力”,建立了五项制度,即“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在职党员在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制度,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社区在职党员定期例会制度,在职党员活动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从而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在职党员作用的发挥。
二是对离退休党员实行灵活管理。离退休党员整体素质比较高,他们所关心大多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治安、卫生等社会问题。对此,我们在关心他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特点,灵活管理,充 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对于身体健康、闲散在家的退休党员,要求他们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向他们部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对有专业特长的,动员他们参加各类党员志愿者活动,协助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如离休党员韦自恭,在党支部的支持下,他离休不离岗,担任了xx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各项工作,在挽救失足青年、维护社区治安、家庭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退休党员林树鸿,德高望重,平时喜欢吹拉弹唱。经新兴社区党支部牵线搭桥,他组建了xx县三月三剧团,平日里组织社区的老年文艺爱好者,积极排演节目,经常巡回各社区进行文艺表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深受群众的欢迎。
三是对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实行“温暖管理”。从关心思想意识入手,帮助他们转变再就业观念,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党员形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力开展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为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定岗”;畅通就业信息,扩大社区党员的就业帮扶范围,为下岗、待岗职工党员“找岗”;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根据驻区单位要求,为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创岗”。
四是对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进行“结对管理”。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使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党员进行上党课、结对子、教育考核,并将流动党员参加社区党建的情况与为其提供的服务挂钩,加大流动党员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同时,把退伍战士党员群体和个体、私营企业 中的流动党员作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出特色,以点带面,从整体上推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2008年以来,我们在六个社区中开展“共产党员门店”经营评比活动,树立了一批党员模范经营户,调动了党员文明经商、守法经营的热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五是对社区直属党员进行“全权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支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对直属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他们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民间纠纷调解员、居民群众联系员、社区治安保安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等,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影响力和政治导向作用。实行目标管理和奖惩制度,从政治思想、执行纪律、组织观念、发挥作用等方面对直属党员提出要求,并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
(二)情系社区,心怀群众,党员分类管理教育初见成效 党员分类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和方法。分类管理暨改变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党员上职责不够明确的状况,增强了管好党员的责任感;又改变了党员管理教育“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同时,改变了党员行为标准过于笼统、难于衡量的状况,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
1、情系社区,党员“社区意识”不断增强。
广大社区党员充分认识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了四种意识。一是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作为党员自觉在社区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身正气,抵制各种歪风邪气。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党建意识。社区党员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党 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党组织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丰富社区的文体生活。四是进一步强化了表率意识。社区党员率先树立全面良好的社会形象,倡导优良的社会风尚,处理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起到模范作用。
2、情系群众,党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党员义务巡逻队的作用,建立完善社区群防群治防控体系。二是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积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社区居民喜爱的文体活动。三是开展志愿者服务,积极组织辖区党员、在职党员参与辖区的残疾人、孤寡老人“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目前,社区志愿者党员队伍日益扩大,开展了敬老助残、定期为社区老人义诊、打扫卫生、理发、洗衣服等服务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二、社区党员管理工作的新难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业分配方式的变化,社区党员队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构成了社区党员管理工作中的新难题。
(一)社区党员队伍构成多样化。近年来,由企业分流的职工党员、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离退休党员、军转自主择业和院校毕业的党员、以及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陆续转入社区管理,其比例逐年上升,有的社区已接近半数。这些党员来源不同,年龄差距较大,构成了社区党员队伍的多样化。
(二)党员思想状况复杂化。由企事业单位转入社区的党员,相当部分心态较为复杂,对管理模式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下岗、失业和内退的职工党员存在有抱怨情绪和失落感。个别党员因工作无 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出现滑坡。考虑现实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党员意识下降。他们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都迫切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
(三)党员学习时间差异大。“两新”组织中的党员有的在私营企业工作、有的开个小商店,有的是打工人员,他们把组织关系挂在所在社区的党支部,由于工作忙,对社区建设关注不多,参与意识不强,对于支部组织的活动常要因工作冲突只能请假。下岗、退休做临时工的党员白天需要外出工作,时间随意性较大,参加党员活动、接受党校教育时间安排上有困难。而高龄党员晚间活动又不方便,形成时间要求上的差异。
三、社区党员管理工作的弊端
新情况和新变化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考。
(一)教育管理内容层次不清楚。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安排上必须区别层次,有的放矢。结构的多样性,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样性。管理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注重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教育管理采用集中统一的办法,统的过多,强求一致,安排学习一个计划,组织教育一次大课,就必然出现“一锅煮”的大呼隆现象。
(二)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在管理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制度规定上,必须实事求是,合理可行。在社区党员中,在职的与退休的、在企事业单位的与个体经营的、身体健康的与体弱多病的、居住稳定的与在外流动的,相互差异很大,用一个标准、一个制度要求,很难达 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因人制宜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符合实际,制度规定易于落实已势在必行。
(三)教育管理对象分类不细致。在管理教育的对象上,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为此,必须从党员的职业特点、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差异出发,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坚持做好六个结合:
1、把强化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基础相结合
一是要提高社区党务工作者素质和能力,当前最迫切要解决的是社区党务工作者职业化的问题,通过全面提高社区党务工作者待遇和加大培训力度,努力解决有人、有能人办事的问题;二是要加强社区党建阵地建设,通过政策支持、政府投入、社区共驻共建等方式,努力解决党员活动阵地的问题;三是要进一步理顺社区“两委”工作职责,党委要重点强化社区党组织工作职责,同时在选配社区“两委”班子时尽可能实现主要负责人“一肩挑”,明确党组织负责人为社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彻底改变“两委”职责不清、无人愿干社区党务工作的现状;四是要统筹解决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费,通过加强财政预算、党建挂帮单位支持、社区单位资助等渠道,努力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2、把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与建立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相结合,重点建立五大机制:
(1)要建立完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联动机制,实现社区党建资源共驻共建。党委要加强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确 保社区党务工作者素质、活动阵地、活动经费等适应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始终坚持属地原则,通过党建议事会和社区党建议事协商会等载体,将辖区党组织、挂帮单位党组织紧密联系和衔接起来,实现社区党员教育资源互补共享。
(2)要建立完善社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机制,增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离退休党员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促使他们“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保持革命晚节”,从而让他们离休离职不离党;对外来流动党员,主要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教育,使他们在务工经商中自觉体现党员先进性;对下岗失业党员和无业党员进行国情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形势,使他们下岗失业不失党性原则;对社区“两委”中的在职党员,主要进行党规党纪、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的教育,使他们时刻牢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对社区其他无职党员,主要是进行社区建设理念和共驻共建意识方面的教育,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克服呆板单一的做法,把教育搞得生动活泼,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做到入情入理入脑。
(3)要建立完善党员履职督导评估机制。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是否取得成效,最终要通过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履职来体现,而能否促进党员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党员履职监督评估机制。对社区党员要在全面掌握其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设立 “计生服务管理岗”、“爱心救助帮困岗”“失足人员帮教岗”、“社会治安巡逻岗”等岗位,搭建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基础平台,通过全面开展党员服务承诺,并制定相应工作职责,同时建立“党员自述、群众论述、社区党组织评述”的“三述”督导考评工作机制,对 履职好的先进典型进行评定和表彰,并以此作为党员评议的主要依据之一。
(4)要建立完善党员争先创优激励机制。社区党员既是居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同时也是普通居民群众中的一员,要通过开展优秀共产党员评比表彰、制作“共产党员之家”、“共产党员门店”门户牌等多种方式,激发社区党员的政治热情和荣誉感,促使他们积极争先创优。
(5)建立完善贫困党员关怀机制。对比较贫困的党员家庭,要建立贫困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和帮扶工作。同时落实国家在就业和再就业、安居工程、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方面向贫困党员倾斜的政策措施,使贫困党员真正感受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3、把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与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载体相结合 社区党员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单纯依靠“三会一课”等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党员多样化的需求。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管理活动,通过集中开展党性党风宣传教育、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辖区党员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拓展党员教育管理视野;三是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管理活动,如“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为党旗增光彩”、“党员先锋示范岗”等主题活动,让党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接受洗礼。
4、把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与加强社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 流动党员因其流动性大而成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也是制约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水平的难题。当前,针对流入党员,一是社区要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平台,通过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制作流动党员服务卡等方式,争取其主动“亮身份”;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流入党员摸底调查,掌握流入党员基本情况,并根据其基本需求,配合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社区服务等,满足流入党员基本需求;三是社区党组织要积极搭建流入党员发挥作用的基础平台,如在社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扶危帮困等方面引导流入党员积极参与,争取其“树形象、作表率”。针对流出党员,社区党组织要千方百计通过电话、信函、网络等手段,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出党员的沟通与联络,及时了解流出党员的思想、工作状况。
5、把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与解决居民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 当前,社区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织地,居民群众评价社区党组织工作的成效主要是看他们所反映的与其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解决,看党员在解决各种利益、处理各种矛盾中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党组织一定要团结带领社区党员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上,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点滴事情入手,把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区域发展几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档案分类,保管期限,实践,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其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不断变迁,经历了从“ 专才”教育到“ 通才”教育的转变。 由此笔者认为,1993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 《 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 教办[1993]429号文,在经历了二十多年,作为实现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编号、排架、检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达到加强高等学校档案管理的依据性文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档案工作遇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 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 顺应形势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改进,补充完善。 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新时期如何以高等学校全部档案为对象,按照高校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将形成于同一活动领域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归入相同的类别;在充分反映高等学校档案的形成规律和内容、特点的前提下,确定统一的实体分类体系;高校档案工作如何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从实际出发,即突出教学、科研档案在高等学校档案中的中心地位,党政管理档案统率全局的作用, 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新时期高等学校职能活动,是我们档案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的[1]。
思考一增加一级类目
1.增加学生类档案 。 现行《 高等学校实体分类法》 与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27号令《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分类方案标准不一,相互抵触,档案工作人员无法操作。 应按照教育部27号令文件精神《 高等学校管理办法》 修改《 高等学校实体分类法》 。 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27号令 《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已将一级类目JX教学类档案中的关于学生档案的内容 , 单独例列一级类目XS学生类档案,学生类中的二级类目设:学生综合类、招生类、学籍管理类、学位类、毕业生类等,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文件材料。 保留原教学类中的二级类目:教学综合、学科与实验建设、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教材等类。 增加教育管理类教育实践类和教学研究类等活动的文件材料。 例如:学生类档案一级类目XD表述在校生;LX表示离校生。 在校学生二级类目XD11表述博士研究生、XD12表述硕士研究生、XD13表述本科生、XD14表述专科生; 离校生二级类目LX11表述博士研究生、LX12表述硕士研究生、LX13表述本科生、LX14表述专科生。 案例如表一[2]。
2.增加实物类档案。 《 高等学校实体分类法》 中没有设实物档案,笔者认为,欠妥。 在高校的日常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实物档案材料,它是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物品。 实物档案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凭证性等特点,能够真实直观的记录和反映学校的重要活动。 实物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题词、绘画、陶瓷、金属、纺织品、皮、竹木器、 书刊及社会活动中捐赠的奖杯、奖牌、学生创作的作品等。 如果我们不将这些实物档案归入学校档案分类的整体方案中归档,就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高校的职能活动。
3.增加校史档案。 凡是能够反映学校在教学 、科研及管理活动的重大节日、纪念日中直接形成的凡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和声像载体等材料,均属校史档案。 校史档案具有“ 存史、育人、沟通、资政”的价值和功能,记载了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须永久保管。 校史档案二级类目可分为:XS11综合;XS12校史;XS13剪报;XS14校友会;XS15校庆等五个二级类目。 案例如表二[3]。
思考二减少二级类目
按照高校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将,形成于同一活动领域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归入相同的类别。 国家大部制改革,地方及高校的机构改革并轨,促使档案分类法的改革。( 1) 将现有的党群类中的二级类目DQ13纪检类与行政类中的二级类目XZ13监察、审计合并,设纪检监察类。 ( 2) 将党群类中的二级类目DQ13组织类与行政类中的二级类目XZ12人事类合并,设组织人事类。 ( 3) 将二级类目DQ14宣传教育类和DQ15统战类合并,设统战宣传类。 ( 4) 将行政类的二级类目武装XZ14保卫类与XZ15总务类合并 , 设后勤保卫类。 避免《 高等学校实体分类法》 文件材料内容混合交叉现象。
思考三扩大归档范围
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并且必须随着对应职能及机构设置的变化调整而进行必要的调整。 防止遗漏重要的文件材料。 《 高等学校实体分类法》 已使用二十多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新的办学模式与培养人才模式不断出新,势必会导致新形的文件材料的出现。 这就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去善于发现新的文件材料,及时增补《 高等学校实体分类法》 的归档范围。 ( 1) 行政类的二级类目DQ12纪检类 ,增加反腐保廉 ,领导干部收入申报、配偶女子经商、礼品登记等。 ( 2) 行政类中的二级类目监察、XZ13审计类,增加审计合同、招投标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 ( 3) 行政类中的二级类目XZ12人事类,增加教职工培训、考核、聘任等。 ( 4) 在党群类的二级类目DQ13组织类中增加党员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民主评议、普法教育等。
思考四明确保管期限、细化保管期限表
目前我国高校统一的档案保管期限表条款内容粗线条用语抽象含糊、偏重宏观而忽视微观。 而事实上无论是保管期限表编制的如何这直接造成了实际部门鉴定文件与档案的价值。 对档案工作者而言,保管期限表是档案鉴定人员据以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重要工具。 ( 1) 保管期限表应条款具体,层次分明,鉴定时能使档案“ 对号入座”。 一个条款一般应包括来源( 形成机关) 、内容、文件类型( 或文种) 。 同时,可将现有的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进一步细化,使不同价值的档案有明确的保管期限。( 2) 细分保管期限表,杜绝重复文件材料归档。 各高校综合档案馆( 室) 根据进馆需要协助基层各单位制订进馆保管表。 改进和完善保管期限表, 以文件材料的保存价值为出发点, 改进其接收范围与接收方法, 可以使馆藏档案大量重复问题从源头上得到解决。 ( 3) 取消文件保管期限的模糊的表述。 即《 高等学校实体分类法》 中保管期限表采用的永久、长期、短期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长期、短期的表述模糊,在具体操作上不好把握,这必将导致档案人员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凭经验带有主观臆断。 例如,《 高等学校实体分类法》 在XZ11行政综合类二级类目中规定 ,本校向上级的请示及其批复保管期限是“ 永久或长期”。 这势必导致档案工作者在整理档案中带有主观性。 明确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十分必要。 如用永久、30年、 10年、5年、3年等具体的保管期限表来规范档案的保存期 , 有利于科学与规范档案管理[3]。
思考五统一分类规则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校“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正是落实这一精神的大胆尝试。这一改革,打破了原有固定编班、统一开设必修课的旧秩序,建立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必修课与选修课兼有、师生双向选择的教学新秩序,提升了办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模式,收获了喜人的成果。
一、科学筹划,精心准备,在规划中稳步推进
“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是对我校“模块走班”和“对开教学”两大教学实践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是我校“差异教育战略”的纵深发展。为搞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学校组建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团队,先后多次外出考察,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出台了详细的工作流程,最终决定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单元管理,分层走班;平衡师资、优化课表;点上突破,整体推进”的步骤和原则,稳打稳扎地开展工作。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召开全体教师会,进行了思想动员,消除了疑虑,升华了认识;召开了家长委员会成员会和全体家长会,向各位家长剖析差异明显的学情现状,分析走班教学的现实意义;召开了全体学生会,结合模块考试成绩进行了全体总动员;班主任认真组织召开了“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主题班会,深入分析学生存在的学情差异及这种差异的存在所造成的问题,将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印发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对分层教学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心理上的认同。
2.单元管理,分层走班
结合班级位置的分布情况,本着“就近走班,单元教学”的原则,将35个行政班划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7个班,按2:4:1的比例划分,AP课程班2个,提高班4个,强化班1个,分层走班在教学单元内进行。
3.平衡师资,优化课表
在施教层次的安排上,本着“量才而用、因需定师”的原则安排教师。AP班安排有教学特色、思维活跃、课堂驾驭能力强的教师;提高班的教学要求稳中求进,则安排一些基本功扎实、教风稳健的教师;强化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则更多地安排一些耐心、细致,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师。
在施教班级的安排上,我们按照“跨单元不跨层”的原则安排教师。课程表的安排本着单元组合、交叉排课的原则进行。教师以单元为单位形成组合,课表以单元为单位结合教师的组合情况进行编排。单元内,实施分层教学的科目安排同一时间上课,以保证同时走班上课成为可能。
4.点上突破,整体推进
“点上突破”,指我们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门学科展开试点。经过问卷调查,学情会商,我们发现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的能力差异最为明显,成绩两极分化最为严重,鉴于此,我们于2011年12月首先在数学学科展开试点。
“整体推进”,是指在数学学科“试点”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校情的“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并以此为模版,在数、理、化、英四科同时展开,力争推广到所有的学科,从而真正实现“由点到面”的飞跃,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
二、优化管理,细化教学,在机制中落实保障
1.建章立制,优化管理
“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开展以来,学生“兴高采烈”地动了起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为此,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机制,保证了分层走班教学的有序性和实效性。
(1)实行“定座实名制”,严格考勤制度
教学班任课教师排定座位后,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班级和姓名贴在课桌前侧,上课时对号入座,不能变更,讲桌上贴走班座次表,方便考勤和管理。明确规定考勤分占学业成绩的10%(10分),考勤由任课教师和教学班班长共同负责,任课教师每节课后把考勤情况上报学部,学部通过“每日一报”一天一通报,一周一汇总,既作为个人量化的一部分,也作为班级量化的一部分。
(2)设立教师单元长,实行承包制管理
每单元设教师单元长1名,单元长由学部主任和所有教师共同推选的5名业务能力强,具有高度责任心,拥有较高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带领本单元任课教师,组织好本单元的教学与管理,每天收取各班的考勤情况上报学部。每个教学班每学科设7名课代表,每个行政班1人(同时为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负责人),选取1人为总课代表,总课代表即教学班班长,协作教学班任课教师落实各项工作。
2.细化教学,分层落实
在“分层走班制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分”与“走”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其真正的内涵还是体现在课堂上,课堂不改变,形式做的再好也不可能真正获得成功。
(1)解读层次,明确分层培养目标
强化班是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在教师和AP课程班、提高班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提高班是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差,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但潜力较大的成绩中等的学生;AP课程班是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能够真正能让AP课程班学生“吃得饱”,提高班学生“吃得好”,强化班学生“吃得了”。
(2)结合差异,明确分层知识目标
各层次教学具体内容由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讨论通过,编写各学科分层教学目标细目表手册,分学科分层培养细目总表和各章节具体知识分层细目表两部分,各层教师根据相关层次要求分层落实。
(3)整合内容,制定分层教学进度
由于各层培养目标、知识目标要求不一样,必然导致各层的的教学进度略有不同,因此,各学科本着“大统一、小差别”的原则,具体制订了各层次的教学进度。
三、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问题中实现突破
随着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推进,问题也不断出现。从教师方面来看,分层走班后,教师管理上有压力,课堂进度节奏的把握上有压力,教学上有压力,落实上有压力。个别AP课程班学生滋生了自满情绪,强化班个别学生产生自卑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存在违反课堂纪律现象,甚至有的学生逃课旷课。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群策群力,献计献策,以问题为抓手,在问题的出现与解决过程中实现了方法的突破和过程的优化。
1.优化学案制作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变化和需要,各学科及时对学案进行了调整,强化班的学案实现了由无到有,由以前的作业纸改为单独编制独立的学案;AP班和提高班的学案实现了“合二为一”,不再单独编制,但在难度系数上要层次分明,落实普遍性,突出特殊性,对AP班和提高班不同的能力要求和作业要求进行明确标示,既鼓励了提高班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对AP班的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优化分层辅导
确立“大辅导观”,实行全员辅导制度,打破班级的界限,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向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寻求帮助,制订了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辅导和学生辅导相结合、行政班辅导和教学班辅导相结合的辅导策略。
3.优化作业落实
针对分层教学后出现的收发作业混乱,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各学科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是规范了作业布置,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先明确一遍,课代表晚自习的时候再强调一遍并把每个教学班的作业工整地写在黑板上,并注明上交时间。
二是实施清单式管理,每个班的课代表利用“作业收发统计表”记录本班学生上交情况,未交的让学生签名确认。教师在看完作业后可在统计表上评论学生完成情况奖励优秀作业,对于获得优秀的作业,本人和班级量化各加1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作业质量。
三是执行“双挂钩原则”,作业上交情况与本班(行政班)的班级量化管理挂钩,从而加大了行政班主任对作业的督促力度。作业上交情况与模块结业成绩挂钩,日常作业上交情况占最终成绩的15%(15分)计入模块综合结业成绩。
4.优化教学管理
实行图片化管理。学部要求所有的教学班按座位打印学生照片提供给任课教师,以强化考勤和促进沟通。
5.优化教学分工
针对分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学科进一步细化了教学分工,实施小课题专题化研究,促进了分层教学的深化和教学效益的提升。
6.优化升降机制
针对动态调整过程中总有个别同学不情愿的现象,制定了分层教学动态调整的“三个依据”原则:
一是依据测试成绩:达到AP水平的学生调整到AP班,降到提高层次的学生原则上必须到提高班。
二是依据分层基础:即在调整时只调整升降的学生,其他学生保持原班不变,以保持稳定。
三是依据学生选择:即升降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去向,但如果某一班级人数超过65人,则按分数从高到低调整。
四、多元综合,科学评价,在激励中激发潜能
评价是激发师生潜能的重要手段,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机制。
1.对于学生评价,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全程实行量化管理,量化结果作为学分认定、评优树先等方面的参考标准。模块综合分(100分)=出勤分(10分)+学习表现分(15分)+作业分(15分)+模块日常检测分(20分)+模块学分认定考试(40分)。
2.对于教师评价,实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分层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
各层自己组织检测时,因命题难度和标准不一样,只在各层内部进行横向比较。评价标准参考平均分,具体操作办法为:假如各层的总平均分为x,各班的平均分为y,则各层各班教师评价系数=y/x。
模块学分认定考试等统一组织的考试,根据完成率计算公式,可实现各单元各班各层之间的统一比较和评价。
计算公式如下。
“AP课程班”各班完成率=进入AP课程班标准的人数/本班人数×90%。(注:AP课程班允许出现10%波动空间,也就是说AP课程班只要完成90%就算完成率为1。)
“提高班”各班完成率=(本班进入提高班以上标准的人数+本班进入AP课程班标准的人数)/本班总人数。
“强化班”各班完成率=1+(本班进入AP课程班和提高班标准的人数/本班总人数);(进入AP课程班的1个按3人计算)。
目标评价:各班根据分班情况设立目标参数X,假设某次考试教学班超过目标参考分数线的人数为Y,则用Y/X作为评价参考系数之一。
第二,优秀率评价与提高率评价相结合。
优秀率评价。为了加大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对于AP班,突出学部前200名学生在评价中的权重。具体计算方法为:各AP班进入前200名的人数/分班时本班前200名的人数。
提高率评价。为了进一步提高提高班和强化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提高班和强化班,增加“提高率”(各层升入上层的人数)在评价中的权重。具体计算方法为:各班(提高或强化班)升入上层的人数/各层升入上层人数的平均数(见表2)。
第三,教学班评价与行政班评价相结合。
实行双线评价制度,综合评价班级时,教学班学生回归各行政班参与评价;但各行政班在评价本班教师时,实行分层教学的学科教师不按行政班成绩评价,而是按照教学班成绩单独评价。
第四,单独评价与捆绑评价相结合。
为加大单元内教师间的配合与协作,在计算出教师各自评价参数的基础上,实行“捆绑评价”,即取单元内各教师各种评价参数总和的平均值,作为作为本单元所有教师的评价系数之一。
五、信心坚定,执着坚守,在坚持中收获成功
“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实施6年来,成功地实现了“六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选择还给学生,把兴趣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第一,学生在选择中体验成功。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科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打造了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的动力增强了、自信心提升了、作业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明显进步。
第二,教师在挑战中提升能力。“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中出现的挑战有利于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任课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还必须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更高需求,必须时刻掌握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对教学班的管理也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
第三,课堂在创新中回归理性。走班制分层教学下的高效课堂:导引式自主生态课堂——“361”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分层走班为载体,教师导引学生自主探究,使课堂在创新中实现了理性的回归与真正的高效。在“三段六化一达标”教学设计的引领下,课堂既章法严谨,井然有序,又百花齐放,和谐共赢。
第四,学校在改革中深化发展。实施差异教育以来,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掀起课程研发和课堂改革的热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办学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各类人才不断涌现,高考成绩从逐年大幅度提升。全国各地许多学校、全国教育服务中心参观团等,纷纷就“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问题来我校进行观摩交流。在山东省“1751”工程第二片区工作会议上,学校还应邀就“分层走班制教学”做了专题发言。
今后,学校将着力解决动态调整、师资不足、教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学生的课前准备等问题,查找不足,不断完善,在改进中继续前行。
[作者] 江苏高邮市中学 钱士宽
[内容]
近几年高考作文,多数是自拟题目的材料作文,这常常使不少考生伤透了脑筋。笔者近年连续多次参加高考作文评卷,发现许多考生作文虽写得不错,但因标题问题未能得高分。1995年的高考作文《鸟的评说》是个隐喻性的材料,拟题的难度较大。多数考生的作文题目不尽如人意,尽是什么《读寓言有感》、《由一则寓言想到的》、《从一则寓言说起》……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让人看了恹恹欲睡。只有少数考生拟的标题《闭住你的“鸟”嘴》、《“饶舌者”戒》、《“酸葡萄心理”要不得》等,令阅卷老师一见钟情,阅读兴趣陡增。
今年(1997)的高考作文要求仍然是自拟题目,可是一些考生仍然习惯作老师给的命题作文,竟不知道怎么给作文写题目。对1000份作文答卷进行抽样调查,未写题目的有30多份,题目不当的有100多份,胡拟乱写的有20多份,只有80多份因题目恰当准确而加分。有一份作文初评40分,因无题目最后得38分,失去了入围该省十佳优秀作文的资格。面对这份得38分的优秀作文,评卷老师发出感慨:“大风大浪都闯过了,却在小河里翻了船。”其实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并不难,可以拟出成百上千种题目,然而却难倒了寒窗十年不知写了多少篇作文的莘莘学子!
学生作文题目上存在的.问题,说明加强拟题教学的必要。无论是高考应试,还是平时写作,都应要求学生重视作文题目,努力把题目拟准、拟好。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好题赏析当年,《人民日报》刊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这篇文章被称为文情并茂的出色的通讯报道和情文并美的散文佳作,在中日两国人民中曾激起友好感情的波涛,在中外新闻界也曾引起过很大震动。
教学伊始,我就以该文为例,先板书出示这篇文章的题目,对它稍作解释后,我说,这篇文章在当时之所以产生那么大的效应,与标题拟得妙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好标题,又是经过作者姚方远同志几次修改拟定而成的。第一次拟定是《战火中救孤儿》,作者感到不十分好,后来改为《怀念异邦的两弱女》,作者还觉得平淡,最后才改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我问学生:这个标题为什么好?有什么特色?有学生答:它情感真挚,耐人寻味。还有学生答:它用询问语气,造成悬念,使人顿生寻求、关切、向往之情。我都一一予以肯定。
最后我小结:“额宽目明文半成。”一篇文章不管你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如果标上一个平淡无味的标题,那就如同红花折了绿叶,倩女瞎了双眼。相反,一篇佳作,如果能配上一个精彩贴切的标题,往往能一下子打动读者的心,令读者过目不忘,甚至能不胫而走,产生巨大影响。
通过以上一个例题的说明和解剖,学生对标题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便转入下一步的教学。
二、方法指导怎样拟题?怎样才能拟出有特色的题目?这正是学生最感困难的,也是教者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我先板书示例,然后讨论,最后列表归纳,让学生明白这样几种拟题方法。
1.概括法。有直接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的,如《反对党八股》、《“开卷”未必“有益”》;也有点明议论范围的,如《简笔与繁笔》、《说谦虚》。用这种方法拟出的标题,言简意赅,使人一目了然。
2.特写法。一些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多用此法。有的如一幅色彩明丽、富有诗意的画,如《香山红叶》、《驿路梨花》;有的如一张传真照片、一个特写镜头,如《背影》、《挥手之间》。用这种方法拟出的标题,色彩鲜明,形象真切。
3.引用法。引用一些古诗、名言、歌名,能收到翻出新意、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春蚕到死丝方痉,用李商隐诗句说明蚕的一生,使文章平添一种文学韵味。
4.数字法。数字入题,简明、醒目。如《人类的天敌六十亿》、《8-1>8》等。
5.修辞法。运用修辞手法来拟题,是使文章标题新颖独特的主要技巧。《老挝不老万象更新》(1993年12月19日《中国青年报》。“万象”字面意思是老挝首都,同时暗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状况”之意,一词双关,一箭双雕。)该标题充分发挥了修辞功能,通过对偶、拟人、双关、拈连几种辞格的综合运用,收到了辞工意丰的艺术效果。
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新颖独特的好题目,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设问)、《别了,司徒雷登》(双关)、《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比喻)等。我们应该多品味、多琢磨。
最后我说,文章标题,虽因文体不同、内容有别而各异,但如果我们在拟题时,能多动脑筋,善于借鉴,巧妙运用诗文、逻辑、修辞等各方面的知识,是能够拟出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的好标题来的。
三、练习巩固讲清了道理,授之以方法以后,关键就在训练了。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消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中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要求学生根据这则材料,当堂拟出题目。我前后巡视,发现了一些拟得好的标题:《我们现在怎样做子女》、《珍视亲情》、《应以“孝”为己任》、《该为亲情“扶贫”》……我特别赞扬了第一则标题,并请“作者”谈谈经验。该同学说,他拟题时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篇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肯定了他的借鉴,说这则标题不仅拟得准确贴切,而且有力量,并祝愿他也能写出像鲁迅先生那样的震聋发聩的文章。课堂气氛很好。
接着我布置课外作业:
根据下面这则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程砚秋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年轻时,练习台步着了迷。一天,他在前门大街上看见几个人抬着轿子,脚步走得十分稳健和谐,于是情不自禁地跟在后面,不知不觉地走了好几里路,心想:如果京剧青衣的台步能走得这样稳,那该多好呀!回家后,他立即在院子里练开了。
灯下,我批改着作文,我的兴致越来越高,一个个好标题不时跳入我眼帘,喜录于下:
1.小议专注(点明议论范围)
2.有心之花结出丰硕之果(比喻)
3.成功之神青睐有心人(拟人)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名句)
5.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语出《林黛玉进贾府》)
6.留心处处皆学问(化用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
7.做生活的有心人(揭示文章主题)品味着这些标题,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对于一篇文章,我们十分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写作方法的剖析,而对于题目的特色、题目的作用,可以说大大地忽视了。学生作文题目的千篇 一律,与我们阅读教学的疏漏不能说没有关系。其实,思维开发的功效无所不在,阅读教学的领域应广泛开拓,包括文章标题在内。
鹤岗市第二十六中学业务培训
内容:“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一)主讲人:马雪滨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17年9月11 新的课程标准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双师教学”模式探索“由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两个任课教师来共同完成某一学科的授课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双师教学”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实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优势,而且也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学习已成为人类未来生存的基础,对于担负着育人重任的教育来说,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能否造就出有能力终身学习以求发展完善的潜力性人才,能否培养出具有学会学习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突围向素质教育挺进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教育政策成败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变化,使教育有所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并且要实现新的突破。
一、“双师教学”模式思路的形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背离了交流互动的原则。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因此,教师跨学科知识的素养和协同教学是综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为了适应综合课程的需要,一方面,教师在实施综合课程时,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努力在多学科的视野中丰富学生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一般地,教师在各个学科之间是没有交往的,在课堂内教师之间发生联系,这是阻碍新课程实施的一大障碍。因为,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和合作,需要以跨学科协同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探索尝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双师教学”,即由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两个任课教师来共同完成某一学科的授课活动。
二、“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
1、“双师教学”模式是一种极具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和补充,构建起了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实现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和谐统一。对学生而言,“双师教学”是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实现了“学习中感受,感受中学习”的目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对教师而言,则意味着上课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在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是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具体体现。
2、“双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双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积极互动和共同研讨,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和体验相互的情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气氛是和谐、宽容、民主的;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授鱼者”,更是“授渔者”。课堂上学生热烈的讨论,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双师教学”显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3、“双师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基础教育学科之间的整合。“双师教学”模式的实践对基础教育中学科之间整合,尤其是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整合力度和整合方式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改观。教育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学方式则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要求,要体现出时代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边缘学科的复兴,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跨学科、大学科之间的整合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在基础教育中,作为新兴学科的代表,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种边缘学科(历史、地理、生物、艺术、体育等),它们在课堂教学中与基础学科相互配合,综合应用,对于提高整个课堂教育质量和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4、“双师教学”模式可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更能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激情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激情和兴趣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教者声嘶力竭,学者昏昏欲睡,实在是无效果可言。“双师教学”教学模式下,两位教师可以实现角色之间的迅速转换,根据教材内容即兴的情景表演与对话,以及随后师生之间的反串,把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个整体,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赋课堂以活力、激情和兴趣。
摘 要: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关键词:化学概念 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172-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2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冶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一一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 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 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IO3,)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共同点:(1)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 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 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质的变生成新物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 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初中生学习特点,分析他们对概念接受的难以程度,变换教学手段,突破化学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能动思维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不同的概念,应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上四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普遍用到,各有特点,并且有时还可将几种方法一起连用,达到最佳效果。易混的重要的化学概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再现与升华。
参文考献
师:观察黑板上的8个图形, 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呢? (生答略)
师:既然这些三角形有这么多不同, 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它们分分类?站在数学的角度, 可以按什么标准来分呢? (按边或角的不同分类)
师:如果按角的特征来分。在三角形中可能出现的有哪些角?
生:可能有锐角、直角、钝角。
师:比如 (1) 号三角形, 它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呢?将特征填在下表中。
小组观察其他7个三角形的情况, 并将结论填在表中。[片段2]你发现了什么?
师:看看这个表格, 再看看这些三角形,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三角形中锐角很多, 直角和钝角都很少, 有些没有。
师:锐角多, 多到什么程度?生:最多有3个锐角。
师:少到什么程度?生:有2个锐角。
生:我发现这些三角形中的锐角至少有2个。 (板书:一个三角形中锐角至少有2个)
[片段3]为什么最多只有1个直角?
师:听懂了吗, 她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三角形都有三个角, 因为钝角和直角最多只有1个, 也可能没有, 所以锐角多了。 (板书:直角或钝角最多只有1个)
生:直角不可能有2个的, 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两个直角就有180度, 哪里还有第三个角。 (该生用手势说明, 教师提供细长的3根小棒让他到黑板前演示)
师:这位同学真是太厉害了, 他借用了我们下节课要学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完全正确。同学们还可以想象一下, 这 (左右) 两条线无限延长, 能合拢吗?
生:不能。更不可能有两个钝角, 这样的话更加不可能合拢了。 (师趁势移动两根棒, 如右图1)
师:那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呢? (见右图2)
……
[片段4]能包括所有三角形吗?
师 (延伸) :我们已经把黑板上的8个三角形完全分类了, 生活中的三角形有很多很多, 任意再拿来一个, 会不会不属于这三类中的任何一类?
生:不可能, 角的类型只有直角、锐角、钝角这三种类型, 内角和只有180度, 直角和钝角最多只有一个, 因此就只能是这三类了。
[思考]
一、把黑板上的八个三角形分完就可以了吗?
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所谓分类思想, 就是依据数学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差异点, 将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
“三角形按内角角度分类, 可以得出三类三角形, 除了这三类之外没有其他的三角形了”, 这是三角形按内角角度分类的结论。但是, 对于这个结论的得出过程, 我们现在使用的方法有缺陷, 因为我们常常借助学生或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 然后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而借助数量有限的材料得到结果, 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 它的缺陷就在于考察的对象是有限的。所以从理论上说, 三角形按内角角度分类完全有可能存在这三种之外的情况。那么, 采用怎样更严密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三角形内角的特点, 并确信三角形按内角角度分类的确只有这三种情况呢?
无疑, 在片段描述中教师对“一个三角形中, 至少有两个锐角, 最多有一个钝角或直角”的追问和后续的拓展环节, 实现了对“三角形按内角分只有这三类”的认识。这样的设计, 一方面是为了跳出相对简单的不完全归纳法的束缚, 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演绎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学生不断地想象、猜测, 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 如果有两个直角, 学生猜一猜并演示得出:
两个直角有两条平行的线, 不可能围成三角形;内角和只有180度, 两个直角已经有180度了, 不可能存在第三个角了。
2. 如果是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 学生认为:
这种情况更不可能围成三角形了, 它的开口更大了, 而且两个角度的和已经超过180度了。
3. 学生同理得出两个钝角更不可能了。
以上过程, 是在对话交流中自然生成的, 结合出现的几种情况开展的讨论, 正是完全归纳法中的分类讨论。由于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形象直观, 所以说服力强, 当笔者追问:“我们已经把黑板上的8个三角形完全分类了, 生活中的三角形有很多很多, 任意再拿来一个, 会不会不属于这三类中的任何一类?”学生无论从空间想象, 还是从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角度, 都很容易理解三角形按内角角度分类的确只有这三种情况。
根据分类教学的现状和实践, 笔者认为, 教师在分类教学中要严守分类的原则:保证分类标准始终如一, 并且这个标准应当是科学的, 要满足互斥、无漏的要求, 并力求最简。这里的“漏”不仅仅指看到的学习材料, 还指对没有出现的材料中是否还存在一个反例所做的进一步思考。
二、可以先教《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 再学《三角形的分类》吗?
新课改把“三角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节课上, 足见对学生经历、体验概念形成过程的重视。虽然这节课的起点建立在学生对三类角的认识上, 学生认识三类三角形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为什么三角形按角分有这三种类型, 本质原因是它们的内角和为180度, 一个角大了, 另两个角的和就小了, 三个角之间有相互牵制的关系。
屡次试教中学生在质疑为什么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钝角时, 多次采用内角和为180度的知识来解释, 而且说理严密, 这又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记得在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 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 直接从认商品的价格入手认识小数。这为学生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其实从四上年级起, 学生就不断地从教材中、配套练习中接触量三角形、多边形内角和的习题, 教师在讲评习题时也会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所以, 真到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不过是组织引领学生探究个为什么, 既是归纳的过程, 也是演绎的过程。那么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中, 我们是否可以先借用 (教材编排不变) 内角和为180度的知识来理解三角形确实只有这三种类型呢?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揭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进一步提升。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要使教学反思更有实效,使教师在反思中精于业务,就要“勤”——勤思、勤学、勤写和勤行。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勤思、勤学、勤写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后反思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的心得体会,它给教师课后的经验总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进行教学后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出现的新奇的思维方式保留记录。这些日积月累的第一手材料,是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
二、教学反思什么
1. 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 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在今后的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 教学创新。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 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 “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1)关于目标的反思:本课目标是什么?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本课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上课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
(2)关于学生的反思:学生是否会学物理?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否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开展学习活动?
(3)关于教师的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与学生互动?教师是否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4)关于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堂中是否有良好情感过程?课堂中是否有良好认知过程?教师是否关注了因材施教?
6. 学生们的普遍错例。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去掌握已有的经验或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怎样学习。鉴于当今提倡的教育思想,所以在这种看似并不复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允许的。学生出现错误,特别是普遍存在的典型错误时,为师者不是忙于纠错,而是要去思考与总结错例发生的根本原因,去积极地思考与制定再教时如何消除错例发生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反思的基本途径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有:
1. 记教学日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得失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看,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
2. 说课。说课就是对备课的口头说明,但它不同于备课。说课讲备课的过程及其理由,而备课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说课在教学反思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备完课乃至讲完课之后,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作出说明,讲出这些过程,就是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说明,也正是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实上,说课总是讲给同行听的,同行听后要提出建议与评比,这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并能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3. 听课与评课。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教师讲课时并不总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学上的得失,但若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特别是与同行、专家教师一起,边看边评,则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长短。
4. 征求学生意见。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5. 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6. 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便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若不及时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即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四、教学反思的启示
良好教学需要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是与其反思性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只有当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为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时,他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
【分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分类与整理的教学设计10-24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06-22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06-2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1-01
互动-发生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09-20
对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09-22
角的分类和画角教学设计10-27
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1-0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