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共8篇)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1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纪委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同企业深化改革相适应,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监督作用。2005年以来,包钢(集团)公司结合实际,整合了企业纪检监察审计监督职能,逐步实施了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的垂直统一管理。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已初见成效。

一、破解“难题”,寻求突破

包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国有企业,1998年,企业改制为公司制后,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更加突出。

(一)“同级监督难”的问题越发明显

现行体制下,企业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是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在机构设臵、人员配备、财务经费等方面的决定权均在同级党委和行政。这种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导致纪委的监督成了“奉命监督”,很难大胆地对同级党委、行政进行监督,特别是监督党政“一把手”更是困难。

(二)“上级监督远”的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包钢下属单位多而分散,公司纪委对各单位党政领导的监督往往浮于表面,很难到位,上对下的监督大多变成了事后监督,即使是事后监督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如二级单位纪委在查办案件中,对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理,必须向同级党委、行政请示汇报,听从党委、行政的意见。同时由于内部保护主义和“人情网”现象,以及基层纪检监察力量不足等因素,致使“调查难、取证难、处理难”的问题比较普遍,“有案不查、瞒案不报”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职工群众对基层纪委缺乏信任,导致矛盾上交,反映基层问题的大量信访举报集中在公司纪委,公司纪委又由于力量有限,造成众多线索错过办案良机,降低了成案率,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权威性。推行垂直领导前的2004年,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共受理控告申诉和信访举报305件,其中二级单位纪委仅9件,只占总数的0.3%,且全年有半数以上的二级单位纪委没有查办过案件。

(三)内部监督资源分散的问题导致低效

包钢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内部管理“扁平化”、生产“区域化”基本形成,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由党群部门人员兼任或纪检监察干部兼任其他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个别领导干部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错误认识等因素,公司纪检监察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有弱化倾向。在企业内控体系中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也存在点多、人少、力量分散等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造成了监督信息不能共享,监督合力很难形成,监督权威性受到削弱,监督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运用,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监督的效力。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如何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扁平化”管理新体制下的监督工作已显得十分必要,企业内部监督力量急需整合。

包钢党委、纪委高度重视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问题,调整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思路。经过多次深入的调查研究,创新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的思路日渐清晰,同时提出了体制创新必须坚持党委行政统一领导、实事求是、精干高效、有利于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和与企业总体改革思路相一致的“五条”原则,并取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和自治区国资委党委、纪委的支持。200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下发了《关于在包钢(集团)公司实行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公司决定将审计部和纪委(监察室)合并,并在钢铁生产主体单位和公司机关进行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试点。包钢纪检监察体制创新的思路开始付诸实施。

二、大胆实践,稳步推进

按照纪检监察体制创新的总体思路,我们结合实际,反复论证,设计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机构模式和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并在工作中探索推进。

(一)框架模式

将公司审计部与纪委(监察室)合并,实行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依据党章关于“党的基层委员会是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还是设立纪律检查委员,由它的上一级党组织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改革的总体思路,取消了所属二级单位纪委。将二级单位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选调到公司纪委,其余纪检监察干部由各单位妥善安臵。按照业务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把公司所属68个单位和公司机关划分为11片,分别派驻了11个纪检监察审计组,纪委机关设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6个专业室。纪检监察审计组受公司纪委直接领导,工作对公司纪委负责,在业务方面接受纪委机关各室的检查和指导。同时,在撤销纪委后的各二级单位党委班子成员中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

(二)人事管理 派驻纪检监察审计组由3—5人组成,组长由公司任命,职级为公司中层正职或副职,组员配备科职纪检监察和审计干部。派驻人员不在被派驻单位任职,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和考核、培训均由公司纪委管理和负责,与被派驻单位完全脱钩。派驻人员的工资、年薪收入水平比照被派驻单位同职级人员平均水平测算,由公司统一发放,派驻人员的收入水平高于公司机关同职级管理岗位的水平。

(三)职责权限

纪检监察审计组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被派驻单位领导班子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落实公司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各项决策情况;监督检查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决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业等情况;协助被派驻单位党委、行政加强党风建设,组织协调反腐倡廉工作,受理并调查反映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党员干部和职工违纪违法案件;对被派驻单位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各类工程及合同的相关情况进行日常审计监督等。为了确保纪检监察审计组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公司明确规定:纪检监察审计组有权通过参加被派驻单位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厂长(经理)办公会议、董事会等重要会议,对各单位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要求各纪检监察审计组要加强与公司干部管理部门就提拔使用被派驻单位厂处职干部的联系和沟通。同时,我们明确提出:统一管理后被派驻单位党政“一把手”仍然是各单位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

(四)管理考核与评价

建立了纪检监察审计组在被派驻单位轮流办公制度和纪检监察审计干部不定期岗位交流制度。在考核评价方面,除纪委的日常考核外,每年都由被派驻单位进行逆向考核,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根据考核评价,对违规违纪或渎职的纪检监察审计人员严格执行问责制。

科学的框架设计、明确的职责权限、严格有效的管理考核与评价体系,为包钢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础。新体制试行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察厅、自治区国资委党委、纪委的领导多次来包钢调研指导工作,对包钢进一步完善纪检监察机构的统一管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整体推进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在包钢上下逐步形成共识。2006年9月,包钢决定对所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全面推行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并提出派驻子公司纪检监察审计组组长兼任子公司监事会主席,纪检监察审计组履行监事会职责。

三、优势突出,成效明显

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新的监督模式运行情况表明,新体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活力。

(一)纪检监察工作实现了同步监督

新体制下,纪检监察审计组直接参与各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纪检监察审计组通过授权参加被派驻单位的重要会议,监督指导完善被派驻单位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建立与被派驻单位领导班子的定期沟通、规范重大决策事项的事前通报、制定对不主动接受监督行为的考核制度,规范了基层单位和领导的行为;通过对被派驻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公司重大决策情况、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业情况的检查考核,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通过组织参与重大建设检修项目的效能监察,对重大工程项目和物资设备采购招投标的监督,对被派驻单位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季度分析等,促进了领导人员的作风转变,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对权力运行的实时监督和制衡。

(二)提升了纪检监察组织的权威

新体制下,纪检监察干部直接代表了公司纪委履行监督检查和审计监督职责,保持了工作的独立性,提高了监督的权威性。这种“上对下的监督”使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普遍感到,在心理上威慑力更大,重视程度更高,落实起工作来更扎实到位。特别是统一管理后,公司纪委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权威,有力促进了审计决定和建议的落实。审计监督则为纪检监察组织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线索和更专业的支持,纪委突破大案要案的能力大大增强,成案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包钢天津工贸公司造成1000余万元国有资产损失案件等一批有影响的重大案件的查处,使包钢纪委声威大震。

(三)整合了监督资源

企业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机构合并,拓展了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职责,延伸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链条,促进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增强了审计监督的权威。如在对重点工程的效能监察中,我们充分发挥工程审计和合同审计的专业优势,对立项项目实施了全过程监督,使效能监察权威更强,效果更实。同时审计中发现的重点问题,立即转化为案件线索,使证据更充分。如纪检监察审计一组在审计中发现某单位财务对历年估算的材料备品料单作了坏账处理,涉及某材料员的料单比较集中,便立即进行调查,发现了该材料员的违纪事实,并移送司法机关。

(四)解决了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定位问题 我们在全面推行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体制中,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确保企业领导人员的“安全”作为衡量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标准。特别是纪检监察审计组具有的巡视职能和子公司监事会职能的设计,使企业纪检监察组织既代表党组织行使监督检查职责,又合理地代表出资人行使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职责,这样的职责定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要求,更加合理准确。

四、回顾总结,体会深刻

回顾总结包钢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过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障,只能强化不能弱化。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创新中找准位臵,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但是,一年多的实践也使我们意识到,要确保新体制在推动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方面的优势,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要解决好企业中层干部的认识问题。有的干部认为公司取消了本单位纪委,被派驻单位的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应该以纪检监察审计组为主,表现在工作中就会有意识地淡化本单位的反腐倡廉教育和效能监察等基础工作;还有的对派驻纪检监察审计组的监督不能正确认识,不自觉接受监督,有的有抵触情绪,重大事项沟通就会不及时主动,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要解决好纪检监察审计组工作的定位问题。纪检监察审计组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如何做到“到位、不越位”,是保证监督成效的关键。监督不到位,新体制优势就难以显现;监督缺乏艺术甚至越俎代庖就会形成对立,影响工作的推进。三是要注重纪检监察审计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在新体制下,除了要赋予纪检监察审计干部相应的职权外,更要注重他们政策理论、技术业务、企业经营管理、领导艺术、法律和财务管理等知识水平的提高。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纪检监察审计干部队伍,是发挥新体制优势、推进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2

由此, 笔者认为, 进行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创新, 不失为强化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适应反腐败工作的需要, 不断进行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 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为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随着反腐倡廉实践的发展,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不科学的问题日渐显现, 成为制约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作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党纪政纪实施的专门机构, 一般纪检、监察部门实行合署办公。企业纪检部门侧重于对党纪的维护, 既受本企业同级党委 (党组) 领导, 同时又接受上一级纪检部门 (地方纪工委) 领导, 即所谓的“双重领导模式”。企业监察部门则侧重于对国家法律、企业政纪的维护, 只接受本企业主要行政负责人的领导, 看起来是“单重领导模式”, 但由于企业监察部门负责人都是由纪检部门的副职 (纪委副书记、纪检组副组长) 兼任, 纪检监察又是合署办公, 这样监察部门负责人实际上接受党委、行政负责人的同时领导, 总体而言, 企业纪检监察实际运作体制还是“双重领导模式”。

自1980年党中央确定省 (市、自治区) 以下各级党的纪检机构 (包含企业纪检机构) 的领导关系由受同级党委领导改为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以来, 这种体制为国有企业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起过积极而巨大的作用。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主要是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交换的普遍要求相碰撞, 导致权力寻租行为大量滋生和蔓延。要改变这种状况, 建立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机制, 以权力制约权力, 就显得刻不容缓。但是在双重领导体制下, 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缺乏独立性、权威性, 所发挥的监督作用也有限。

1.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同级党政组织及其主要领导人员无法实施有效监督。

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行政监察法规赋予了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同级党政组织及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职责, 理论上讲, 纪检监察部门受双重领导, 纵向横向都接受领导, 都可以发挥作用, 应该无所顾忌。实际上,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都以横向的同级党政领导为主, 主要在同级党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因为其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等都主要掌握在同级党委和行政手中, 形成了监督主体隶属于监督客体, 监督客体比监督主体有更高的权力和权威的局面。在这种体制下,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于同级党政组织及其主要领导人员就基本处于不能监督、不敢监督、不准监督的尴尬境地。多年来, 各级国有企业党政“一把手”落马的人不在少数, 但很少有人是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揭露出来的, 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2. 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道德自律和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效果有限。

目前, 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主要依靠两种途径, 一是来自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 二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道德自律。其实这两种途径的效果都有限。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虽然有权威、有力量, 但是由于不处于同一个管理层级, 缺乏对日常事务动态的了解, 不能及时进行事前的防范和监督, 一旦出现问题就是惊天大案、无可挽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看得见的管不着, 管得着的看不见”, 这也是企业“一把手”案件多是窝案串案的重要原因。另外, 个人道德自律毕竟是软性的, 只对道德高尚、自律自省的领导人员起作用, 我们不可能把国有企业的命运、全体员工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道德自我完善上。

3.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同级党政主要领导人员以下的党员干部实施监督的有效性难以保证。

按照干部层级管理的原则, 企业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检查的重点对象主要是同级党委、行政选拔任命的党员干部。由于个人友情、业务往来、血缘纽带等原因, 这些党员干部和上级党政领导之间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工作关系。在双重领导体制下,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查办这些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时, 又必须取得企业同级党委、行政的同意。因此, 对于这类案件要不要查, 查到什么程度;对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要不要处理, 处理到什么程度, 主要不是取决于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 而是同级党委、行政的态度。当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与同级党委行政的态度不一致时, 纪检监察部门很难坚持自己的意见。由此出现一些企业干部不是以党纪国法、企业规章作为是非标准, 而是以主要领导人员的好恶作为是非标准, 编织人情网关系网, 当出现问题时想方设法寻找保护伞, 逃避党纪政纪处罚和国家法规制裁。有的企业领导甚至让举报线索跑风漏气, 造成举报人和知情者付出惨痛的代价, 教训十分深刻。

二、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创新的可行性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创新, 既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又是现实的必然选择。无论从历史经验, 还是理论基础上看;无论从国际案例, 还是国内尝试上看;无论从社会发展, 还是从改革趋势上看, 改革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 实行纪检监察部门垂直管理, 是完全可行的, 也是势在必行。

1. 从历史经验来看, 马列主义政党一直积极进行纪检监察监督体制的探索和尝试。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 德国社会民主党设置过监察委员会, 专门监督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在列宁时代, 1920年列宁就建议成立一个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中央委员权力平行的监察委员会来加强党内监督。后来俄共 (布) 在多次决议中都明确规定党的监察委员会和同级党的委员会在组织上是平行的, 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俄共曾实行过与党委平行且垂直领导的党内监督体制。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改变了列宁时期监察委员会与党委平行行使职权的监督体制, 造成他独断专行、个人崇拜, 教训深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曾出现过与党委平行的监督机构, 1927年4月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内专门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 就具有这种性质。建国后的50年代, 党通过修改党章建立了这样一种监督体制:县团级以上设立纪检机构, 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检机构的双重领导下行使监督权。这些可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

2. 从理论基础来看, 中国共产党一直鼓励和提倡进行纪检监察监督体制创新。

早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问时, 就说要用民主监督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十年动乱结束后,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深刻而明确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制度改革包括监督体制改革。江泽民同志把“依靠体制创新抑制腐败现象”作为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党的各个时期领导人有关监督体制改革的论述, 为我们思考和总结现行纪检监察体制得失, 大胆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武器。

3. 从社会发展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持续加大纪检监察监督体制创新力度。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建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82年, 党的“十二大”党章对县级以下基层组织纪检机构设置作出规定, 使纪检机构从上到下成为完整的系统。1986年12月, 六届全国人大党委会决定恢复监察部。1988年春, 全国县以上行政监察机构基本建立。1992年10月,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纪检监察管理体制, 实行合署办公, 一套工作机构, 两个机关名称。合署后的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实行本级党政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 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仍然处于主流地位的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对于单重领导体制而言, 双重领导体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其中已经包含了垂直领导因素。在实际工作中, 上级纪检监察机构普遍加强了对下一级纪监察机构的归口指导, 上下之间密切了业务关系、加强了纵向沟通, 使纪检监察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日益增强。

4. 从国际视野来看, 进行廉政监督体制创新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范例。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多数实行三权分立, 让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垂直独立、相互制衡, 以权力制约权力, 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新加坡、香港对廉政监督机构实行垂直管理。新加坡设有直属内阁总理领导的贪污调查局, 局长由总统根据内阁或其常设机构执行部长的建议和推荐任命, 局长只对总理负责, 不受其他任何人的指挥和管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直属特首领导的廉政公署, 廉政公署只接受行政长官领导, 不属于公务体系, 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支配。垂直管理的贪污调查局和廉政公署, 在惩腐防贪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20世纪60~70年代, 新加坡和香港曾经是亚洲贪污腐败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 但当今新加坡和香港已经变成世界公认的廉洁程度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5. 从改革趋势来看, 创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监督体制、实行垂直管理是现实而有效的选择。

“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内容, 也是近年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六大以来,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沿着强化纪检监察监督权的方向进行了积极而有力的探索。在地方监督上, 用巡视去强化对省 (市、区) 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的监督。2003年8月, 中纪委、中组部组建巡视工作办公室和巡视工作组, 巡视组成员直接对中纪委中组部负责, 其工资和组织关系归属中纪委, 与地方利益无关。2006年底, 各省 (市、区) 也建立了巡视制度。在部委监督上, 用派驻来加强对部委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监督。2004年1月, 中纪委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 原来由中纪委和驻在单位部门党组双重领导改为由中纪委直接领导, 派驻单位的工作直接对中纪委负责, 派驻机构干部的考察考核、提拔使用则由中纪委直接负责。2006年, 根据中纪委的要求, 各省 (市、区) 的纪检监察机关的双派驻机构 (即同时派驻纪检、监察机构) 全部完成统一管理。这两项改革的本质涵义就是监督机构实行垂直管理, 加大了惩腐力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仅如此, 国家也对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政机关先后实行垂直管理, 如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有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海关、铁道、能源、海洋、民航、外汇管理、邮政、烟草、国税、国安等, 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有地税、工商、质监、气象、药监、煤矿安全监察等。这些实践说明, 在现有大的体制框架内, 无论是加强党务监督还是加强行政监督, 垂直管理是比较现实而有效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 许多地方纪检监察部门也尝试进行各种垂直管理改革。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 湖南省张家界市改革纪委书记提名权, 由市纪委向区县纪委直接选派纪委书记。2004年1月,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尝试设立专门监督党委和纪委的监督委员会。2007年, 四川省成都市纪委、监察局启动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直接领导、统一管理。海南省澄迈县率先在全国进行镇一级纪委实行垂直领导。这些改革虽然只局限在一定区域或层面, 但是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中央十分关注国有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 2006年中央巡视组就对重要骨干企业的进行巡视试点。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这种垂直管理改革的洪流必将涌入国有企业。其实, 许多明智的企业领导人已经大胆地进行监督体制改革的种种尝试, 他们将企业纪检、监察、财务、计量、质量、审计、安全等部门实行垂直管理, 促进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确保了企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三、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创新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笔者认为, 在现实条件下, 逐步推行国有大中型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垂直管理,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乏力的问题。这既是国有企业反腐败斗争的需要, 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选择。有关领导机关在实施这项改革时, 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1. 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改革的自觉性。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涉及面广, 政治性、政策性强, 社会影响大, 必须提前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要学习宣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论述, 加深对改革创新的思想和理论认识。学习研究国内外廉政监督理论、经验、教训, 探讨适合本企业的改革思路。密切联系群众, 倾听群众呼声, 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 充分调研论证, 增强改革的预见性。

组织专班人员, 广泛深入企业各个层级, 发挥群众聪明才智, 分析研究反腐倡廉的现状, 围绕国企自身特点, 寻找有效途径, 破解影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创新的难题。对于事关整体布局的重大问题要专题论证研讨, 拿出系统周密的论证报告, 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建议和参考。

3. 选点试验推广, 确保改革的稳妥性。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要循序渐进, 不能盲目冒进、一哄而上。要在一定层面或区域进行先行试点, 然后总结经验, 再扩大试点范围, 直到全面推广。对已经自行改革创新的企业, 有关领导机关要提供条件、加强指导、大力支持、及时纠偏,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 完善制度规章, 确保改革的有效性。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涉及企业各级领导权力的重新分配, 涉及体制机制的重大调整, 涉及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切身利益。机构改革的同时及时出台制度规章, 明确改革机构、人员的职责定位、权限范围、工作手段, 明确纪检监察人员的福利待遇、教育培训、选拔作用、考核奖惩, 明确纪检监察机构在党政系统的政治地位, 明确纪检监察机构与同级党政工作关系, 明确纪检与监察部门的关系等, 避免职责、关系不清, 造成推诿扯皮。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 创新机制 反腐倡廉

当前,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目前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体制转轨期,各项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滋生腐败的土壤仍然存在,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而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的是崭新的一个历史阶段,给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赋予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因此,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在新形势下除了创新发展外,在工作机制上也要不断创新。这也是企业急需解决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当前的纪检监察工作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加以改革完善。

1 纪检监察工作机制存在的不足

1.1 领导机制存在有不科学因素。领导机制不科学。纪检监察机构中虽然存在都是双重领导,但事实上一直处于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态势。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地方或部门为局部利益,为所谓的局部“形象”和“政绩”“捂盖子”,纪检监察机构只能被动服从于这个局部的大局。其次机构职能不十分清晰。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职责没有很好地科学设置,很多工作仅仅靠领导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1.2 组织机制存在有弱化现象。部分领导不重视纪检监察工作,常常是由于岗位调整、人员变动等原因,造成工作脱节,存在有人员配备不齐不强,人手不够的问题,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没有得到准确定位和很好落实。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导致“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以至有时只能忙于应付的现象。加之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缺少纪检监察专职工作人员,制约了纪检监察工作开展。

1.3 工作机制存在有弱化现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然涉及一些部门和领导、个人的利益,工作推进难度大。群众参与纪检监察工作较少,知情度不高。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存在的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纪委既部署安排,又监督检查,导致纪检工作不能实现齐抓共管的现象。工作缺乏力度,常常是效果不佳。监督工作从形式上看存在“对上级不敢监督,对同级不好监督,对下级懒得监督”的情况。从程序上看,虽然要求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但一般纪检监察机构都是参与事中监督多,存在有需要监督事项事前不告知,事后不反馈,只是事中需纪检监察机构去作摆设的现象;从监督内容上看,领导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财产申报制度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1.4 考核追究机制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现象。《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作为一个总体上的规章只能罗列一个骨架性的东西。针对此种情况,很多行业或系统并没有出台配套的处分依据。因此,具体到某个行业和部门的带有个性违纪需要给予政纪处分时,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违纪主体的身份找不到对应的处分依据,处分依据不能直接或者类推到相应条款。

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创新,就是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主动深入生产现场和一线,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的职能作用,一切工作必须服务于企业经济建设,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进行。从规范采购程序、降低采购成本到推进投入产出的成本核算等方面,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使一些适应现代企业的制度和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积极建议献策,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和反腐败的工作任务结合、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去,渗透到现场生产的各个环节,与企业各项管理融为一体。

2 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创新思路和方式、方法

2.1 观念要更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 “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这对于发挥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的作用,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纪检监察干部责任意识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同时,也担负着繁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我们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纪检监察干部履行职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2.2 体制要创新。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在履行监督职能中,虽赋有监督的权力,实践中无法监督,造成实际上监督权力的弱化。对此,可试行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垂直(统一)管理体制”,即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上级纪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纪检监察干部直接对上一级纪委负责工作,这有利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有利于对同级领导班子的监督。

2.3 队伍要出新。为了提高整体素质,建立长效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机制。要加强党风廉政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知识素养,还要切实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这样才能为群众办实事,以此树立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2.4 考评要推新。一是引进竞争机制,科学评价基层干部的工作实绩,充分调动基层纪检干部的活力,推动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发展。二是建立严密的绩效考评体系,保证考核结果客观公正。三是按照责任目标,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3 结束语

国有企业与国民经济命脉紧密相联,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也面临着怎样转变运行模式、工作机制创新这一问题,国有企业主要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还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的职能作用,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韩振祥.浅谈新时期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0(05)

[2]沙丽.国有企业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路[J].企业导报, 2011(02)

[3]师佳.浅谈如何在国有企业中开展纪检监察工作[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7).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4

近年来,在省联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扬中农商行纪检监察工作按照省联社工作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增强全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为树立清正廉明、风清气正的优良形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

一、主要做法

1.齐抓共管,在落实两个责任中厘清工作职责。一是在年初下发的党建工作意见中,就明确了落实“两个责任”的具体要求。总行党委与22个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实行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二是严格对照“监督责任清单”,本着对班子负责、对组织负责的态度,督促各层级主要负责人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其他党员切实履行好“一岗双责”,通过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把责任传递到每个岗位、每一个人。三是为将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还将相关落实情况与经营责任制挂钩,实行一票否决。通过明确责任,进一步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纪委密切聚焦中心任务,围绕执纪问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体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各项工作。

2.立足实际,在促进效能优化中体现主业主责。一是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围绕全行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全行上下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立项,开展效能监察,采取事前参与、事中监督的方式,规范程序,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二是在效能监察过程中,通过座谈走访、现场查看、模拟 1 办事、陪同办事、跟踪观察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总行机关相关部门、各基层支行,对作风效能建设进行明察暗访,严肃查处工作中存在的“慵懒散拖”、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以及其他影响发展的问题。三是为强化效能建设,对党委年初确定的22项重点工作,通过与行长室密切配合,同研究、共布置、齐检查,实施全程监督,并及时在本行内网醒目位置上公布各项工作完成进度,对未能序时完成的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要求说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建立台账,及时跟踪了解工作进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成效。

3.多措并举,在强化权力监督中找准角色定位。一是抓重点项目,有效实现对权力节点运作的监督。重点加强了对基层网点装潢工程等招投标工作的监督,要求招投标必须3家以上参加,并由本行纪检监察、合规、财务、办公室等部门参加。同时,加强对贷款发放、大宗物品购置、员工招聘、资产处置等方面执行情况的督查,规范贷款发放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优化内部经营环境。二是盯重要时点,督查党员干部廉洁从业情况。春节、端午、中秋三大重要年节,做到节前有提醒,节中有监查,节后有通报。由监察室牵头,合规、内审、计财等部门配合采取检查、暗访等形式开展作风建设监督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公款送节礼、代币券卡、公车私用、公款违规吃请等。三是查来信来访,及时发现苗头隐患。加强对群众举报线索受理工作,对实名举报、上级部门下转的信访件加大核查力度,在查清事实、认定责任的基础上,举一反

三、防范未然。通过来信核查,反思全行在内部管理、业务经营,特别是干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内控,对相关人员进行提醒谈话。四是强问责处罚,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对外部检查、内部审计、职能部门业务检查发现的问题和不良贷 2 款责任认定的问题,做到责任到位,处罚到位。今年以来,全行共对11人进行了行政处分,其中:解除劳动合同1人,撤职1人,降职1人,记过3人,警告5人;经济处罚255人(次),金额105万元。通过强化监督,切实增强全行干部员工“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意识。

二、工作体会

当前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越来越受关注,工作责任越来越大,要履行好职责,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改进和提高。

1.角色定位上要做明白人。要准确把握中纪委“三转”的精髓,回归主业,明确职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纪检监察工作融入到全行中心工作中去谋划,为全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2.履职尽责上要做有心人。日常工作中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要通过对权力运行节点、关键时点的监督和来信来访的核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监察实效。

3.遵规守纪上要做带头人。“打铁还需自身硬”,纪检监察干部是监督干部的干部,必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几点思考

当前纪检工作,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明纪律,切实改进作风,不断提高纪检工作科学化水平。

1.建立领导机制。建立纪委例会制度,通报工作情况,分析全行纪检工作新动向、新问题和新特点,研究防范对策、措施,为全行防范各类案件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2.建立协调机制。对外,纪委将加强与检察公安机关、银监等部门相互协调的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强化社会监督,并借助这种监督切实强化内控机制建设,继续深入推进不良行为排查,全面把控员工行为动态;对内,各党支部、纪检监察、审计、合规等部门,切实将防范案件工作纳入到职责中去,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协同做好全行的纪检工作。

3.建立预警机制。针对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情绪错综复杂的特点,坚持提醒和惩诫相结合,努力做到关口前移,对于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及时约谈、函询、诫勉谈话,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同时,切实将纪检工作寓于各项业务工作之中,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遇有重大活动、重要事项时应及时沟通和交流,并按有关程序规定上报,必要时,可请求银监、公安、检察等相关部门适时参与,提供工作指导和法律帮助。

4.建立激励机制。为全面落实纪检工作任务,纪委应根据需要适时组织督查,对工作开展检查考核,严肃处理各种违章违规违纪问题,全方位地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特别是应将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和高管人员案件防控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作为典型推广,努力培育亮点,建立激励机制,对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机构和人员毫不留情实行一票否决。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5

益”的新型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格局,为全县培养出一大批有理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为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强劲动力。[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县开展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县乡委党校原有的师资等办学条件已无法满足办班培训需求,致使县乡党校的“阵地”和“熔炉”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了县乡党校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民党员干部又缺少必要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及适应农村发展的实用致富技能培训,“需求矛盾”尤为突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以此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创造性地开展“农村乡土人才百千万培训工程”,为县乡党校发挥职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构建“纵到底,横到边”的县乡一体培训体系。针对多头培训、重复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的现象,**县从整合全县的教育培训资源入手,纵向整合乡镇党校、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中心户的教育培训资源,横向整合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教育局等县直部门教育培训资源,将这些培训机构的师资、设备、场地、经费等资源列入全县教育培训格局,形成“县委党校—乡镇党校(部门培训机构)—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四级培训网络新体系。同时,县委赋予县委党校组织协调、统揽全县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由县委党校指导和整合全县乡镇党校、县直部门培训机构、专业协会、党员中心户等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实现培训计划、培训信息、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培训经费有机配置、合理利用的“一盘棋”新格局。

2.贴近实际,实现教学对象和培训内容“两个拓展”。针对县乡党校培训对象覆盖面不广,重干部轻农村党员,培训内容单一,重理论轻实用技术的问题,**县对教学对象和培训内容进行大胆拓展。在教学对象上,从单一培训党政干部拓展到广大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在教学内容上,从政治理论为主拓展到政治理论和实用技术并重,针对农村党员增加了生产技能、实用致富技术、外出务工基本知识等内容。通过教学对象和培训内容的拓展,全县农村党员每年接受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9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党员掌握了1至2门实用致富技术。

3.提高质量,实现“三个创新”。针对以往党校培训方式、培训教材单一,培训的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县一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改革班次设置,根据培训对象的文化基础和工作岗位需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需求科学设置班次。二是突出培训实用性,创新培训模式,通过现场教学,把示范基地和基地辐射点的现场变成课堂,把实践者变成教师,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三是突出培训有效性,创新培训方法,实行以学员为主体,鼓励学员主动参与,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学员论坛、现场教学、问答辩论等现代培训的新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4.强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四项机制”。在实践中,**县一是理顺宏观管理机制,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县委党委统揽全县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和整合全县乡镇党校、县直部门培训机构、专业协会、党员中心户等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的新格局。二是完善绩效评估机制,从公办场所、制度建设、活动情况、辐射作用等四个方面,制定各培训机构的考核评估标准,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三是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县委党校建立培训热线服务办公室,设立培训热线电话,为培训对象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四是健全培训激励机制,建立了县乡“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乡镇党委及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县委每年从县财政或县管党费中划出专款,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各级培训机构(基地)和个人给予奖励,用以激励广大党员、基层干部参训的积极性。

二、深化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目前,**县县乡党校现有的教学和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教学体制尚未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培训对象广泛性还不够,内容针对性还不强,培训方式还不丰富,教学资源开发力度还不够大,跟踪服务还不够规范,理论与实践衔接还不够紧,对农村党员特别是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还不

够大等;二是管理体制尚未适应改革的要求。主要是县委党校的组织协调和主体作用还不是很突出,乡镇党校统筹兼顾的能力还不突出,县直部门培训机构的整合力度还不大,专业协会、党员中心户的主动性、实效性还不强,还没有更充分地形成全县教育培训的整体合力。同时,县乡党校人员配置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内动力还没有得到有效激发,管理体制与改

革需要还不相适应等。作者认为,要进一步深化县乡党校教学和体制改革,应突出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进一步提高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认识。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县乡党校教学和体制改革,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的大量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必要手段,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2.解决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解决办班的规范性问题。一是实行有计划的教育培训。二是加强办班的备案管理。其次,解决培训经费投入不足问题。推行资金分级筹措,拓宽培训经费来源渠道。一是财政拨款逐年增长。二是党费重点安排。县管党费、乡镇留存的党费重点用于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培训所需。三是部门经费专款专用。四是滚动发展投入。

3.解决好培训质量不高问题。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有针对性地设置各种班次,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有条件的乡镇,鼓励引进发展前景好、市场信誉高、培训师资雄厚的公司(集团)参与实用技术培训,实行“党校 协会 公司 农户”的培训模式,走市场化的培训道路。

4.解决好培训体系分级管理问题。一是发挥好县委党校主导作用。县委党校要承担起全县教育培训的组织、协调、整合职能,负责协调、指导和统揽全县教育培训工作,除了做好主体班、提高班等自主培训工作以外,还要负责对全县各乡镇(部门)党校进行业务指导、负责对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督促检查。二是发挥好乡镇党校在本级培训的统筹作用。乡镇党校要对本乡镇的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制定本乡镇的培训计划,按照县委制定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实施对本级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的培训。同时要负责指导各自乡镇的专业协会、党员中心户的业务培训工作。三是发挥好专业协会、党员中心户示范带动作用。专业协会、党员中心户的除了发挥自主培训功能,承担县乡两级党校所安排的培训任务,还要发挥教育培训示范功能。要充分利用经济实体、党员中心户、个体经营户的优势,引导其走市场化、社会化的办学发展方向。

三、建立完善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相关制度

1.建立和完善县乡党校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县委党校内部人事管理。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担任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由党校校务委员担任培训部主任,选配2至3名专职人员统筹全县的培训工作。强化县委党校的人事管理,每年对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进行考核。对教师队伍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实行竞争上岗、绩效管理机制;乡镇党校校长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从乡镇机关干部中选拔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熟悉的同志担任乡镇党校专职副校长。在乡镇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选聘2至5名素质好、能力强、热爱党校工作的同志担任乡镇党校管理人员。

2.健全办学质量评估制度。一是进行评教。着重了解和监督教师授课,帮助教师提高授课质量,同时为教师的业务考核与竞争上岗提供依据。二是进行评学。主要是对举办培训班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检验所举办的培训班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育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否切合学员的要求,是否使教育培训更加贴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实际需要。通过评估及时了解全县各级培训机构的师资及学员在参与教育培训方面的动态,进一步提高我县各类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

3.完善“三库一地”使用管理制度。每年年终对县乡“三库一地”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对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教材库”“案例库”继续使用,对表现突出、教学成绩好的教师进行奖励,对辐射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确的示范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教材库”“案例库”加以补充完善,对学员反映差的教师予以调整,对辐射功能弱化、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的示范基地予以淘汰,形成“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工作机制。

4.实现理论提升,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提供行动指南。一是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入人心,变成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二是深入开展理论探讨。在媒体开辟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家谈”栏目,集中民智,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开展理论研讨。通过开展征文活动、组织专家进行调研等,认真总结、归纳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践成果,并努力将实践成果提升为理论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为县乡党校教学和体制管理改革工作推向深入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纪检监察与现代企业结伴而行,国有企业的“国有”特征,决定现代企业制度离不开纪检监察。这是因为,一是市场经济重利性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受到利益驱动,走向唯利是图的误区。二是市场经济竞争性易导致一些党员争名、争利、争位、争权,破坏了党内团结。三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容易诱发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纪检监察作为企业管理监督的有效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对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纯洁企业党员干部队伍起着重要作用。结合企业实际,如何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 笔者认为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反腐败斗争中暴露出大量事实证明,一些领导干部腐败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求新知,不思进取,放松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在权利名誉金钱面前栽了跟头。所以,治理腐败应首先要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加强学习,注重教育,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政治素质,构筑起思想防腐堡垒。一是要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突出超前教育,抓好干部教育和培训,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党的政策、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系统教育,增强知法懂法,依法办事的意识,提

高其法律素质,政策水平和依法依纪办事能力。二是要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加强正反典型教育,既注重培育树立身边的模范典型,弘扬正气,有效发挥正面典型的激励作用,又要以身边发生的案例为教材,解剖反面典型,深挖根源,吸取教训,得到警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三是要大力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拓宽视野,不仅要发挥传统的党课、读书、报告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应有作用,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把着力点放在激发干部的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上,努力营造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廉洁制度落实,以他律促自律

廉洁制度建设是开展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保证和依据。制度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抓落实。当前,我们许多企业的廉洁制度都比较健全,但开展廉洁工作的效果都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就是在制度落实上走了过场。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廉洁制度应把握三点:一是要处理好廉洁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对一些头戴“光环”的党员干部发生腐败,不能因为担心影响生产而加以袒护,要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究。二是要处理好廉洁建设与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的关系。要从职工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落实廉洁制度,“给职工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三是处理好廉洁建设与重要岗位的关系,对一些

关键的重点岗位,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扩大监督面,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制度监督属于他律范畴,外因要通过内因来发生作用。所以在强化制度落实的同时,要重点搞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首先要抓好企业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自律,使其牢固树立起廉洁经营的思想,民主决策的观念,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其次要抓好企业领导班子的廉洁自律,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第三是抓好企业中人、财、物管理及重要生产经营活动等关键部位人员的廉洁自律。这些人员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运用不当就会出问题。因此,抓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也是杜绝企业产生腐败的重要方面。

三、规范厂务公开,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厂务公开把民主监督、企业廉洁建设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突出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实行厂务公开是加强企业廉洁建设和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重大决定都让职工议事参与;各项要务、干部的施政行为,都要接受群众监督;公开厂务要事,都让职工明白了解。这有利于加强企业党风廉洁建设,密切企业的党群、干群关系,对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厂务公开工作必须抓住职工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容易引发矛盾和滋发腐败现象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要内容。一要把职

工最关注的财、权、物等重点问题,如企业经营决策,财务状况,生产经营重大问题,干部招聘,工资奖金分配,业务招待费使用,工程招标,大宗物资采购、废旧物资处理等问题予以公开。二要进一步明确公开标准,要对每项公开的内容所要达到的工作标准进行量化分解,要详细规定每项内容应采取何种公开形式,何时公开。三要进一步强化公开责任,逐项明确由谁负责提供资料,谁负责结果反馈,谁负责检查考核,以形成上下贯通,运作有效的工作格局。

在推进厂务公开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四个纳入”,即把厂务公开工作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纳入党政纪工的领导职责;纳入到日常经营管理;纳入到党政工团一体化考核。让职工真正知厂情、议厂事、参厂政、督厂行,履行好民主权力,真正把权力运作过程公开化,臵于职工面前,让职工行使自下而上的监督,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四、搞好效能监察,强化源头治理

效能监察是企业管理过程监控环节上具有综合监督性质的一项工作,要求把握国有现代企业效能体征,充分依据企业效能建设目标开展效能监察,提出制度建设建议和开展工作。效能监察把效益作为核心目标,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则,促进用科学的营销方式来改进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规模效益;促进用严密的工作规范来保证廉洁守法经营,建立和实行大宗物资集中采购重大项目招标制度,工程项目跟踪监督和产权进行市场转让等制度来规范生产经营和资产运

营,减少流失,压缩管理费用,促进进一步推行财务决算中心制度,预算管理和财务审计监督制度,牢牢把好企业财务管理核心环节,保证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资金周转效益;促进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提升科学决策和整体监控水准,减少决策失误,防范经营风险,提高资产运营和生产经营效益。

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工作服务服从于企业中心工作的有效切入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7

摘 要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制衡,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以适应不断激烈的市场环境的要求。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 体制创新 研究与思考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协调和处理企业内部多元化的财务关系,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管理基础。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创新是企业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是新的经济形势下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及措施作了一些思考。

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对企业的价值形态和资金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为了处理和协调企业内外多元财务主体的责、权、利关系而构建的,以实现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制衡,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1)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筹集、使用和分配,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2)是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的要求。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通过对企业的价值形态和资金活动进行管理来实现实物形态的管理。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关键。

二、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具体举措

1.要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企业的财务组织体制。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组织体制要通过合理配置组织要素,协调企业内部各成员的关系,统一各成员的财务行为,使财务活动更有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整合优势。(2)完善企业的财务决策体制。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的核心是实现财务决策权的合理分配,要充分发挥民主,合理分配财务决策权,科学设计财务决策程序。财务决策程序既要考虑程夫人发挥民主,集思广益,又要合理集权,以实现决策方案的筛选,形成科学合理执行力强的方案,提高决策效率。(3)完善企业财务控制体制。完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预算控制制度,使预算具有战略性与全局性。在落实预算考核时,要使企业目标成为各个成员的目标,确保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上形成合力。将责任预算与全面预算相结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二是建立统一结算管理制度,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2.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要通过各种培训形式,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会计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二是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也要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加强诚信教育,避免财务管理人员做假账,偷税漏税等违法现象的发生。要大力宣传财务管理上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使财务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认真对待本职工作。这样,不仅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办事能力,也提高了理人员的道德修养,有效避免了违法现象的发生,树立这个行业的道德风气,维护整个行业的信誉。

3.要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创新企业风险管理防范机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保证企业的正常有效运作。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风险管理防范机制,首先要构建预警分析体系,保证高度的敏感性。二是加强财务预警的信息收集、传递机制,保证畅通的信息系统,促进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三是加强财务预警责任体制,要保证危机预警机制的正常运转,必须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使负责人提高警惕,能够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实处。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是为了保证企业资金安全,避免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保证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4.确保企业成本核算的全面性

在现代企业中,包括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企业对于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責发生制,对于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没有成本核算。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业务无法区分,费用很难进行分摊,以至于成本无法进行准确核算。这不利于企业财务的内部管理,也不利于国家对预算资金进行合理利用,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此,企业应确保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对非经营性业务也要加强成本核算,从而对资金管理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以实现资金的有效节俭,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

三、结语

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利用价值形式来综合管理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首先要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修养,维护整个行业的风气。另外,要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确保成本核算的全面性。保证企业资金安全,避免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实现对资金的合理运用,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元春.创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探讨.财政监督.2008(08).

对纪检监察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关 键 词]:纪检监察文化 建设 实践 思考

[内容摘要]:纪检监察文化,从广义上是指纪检监察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成果;从具体上是指纪检监察人在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团队精神和制度规范的总称。纪检监察文化是文化建设与纪检监察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催生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团队的需要,适应发挥文化力量和文化建设方式优越性的需要,适应文化建设主体人文素质的提高与需求,适应管理发展的柔性化趋势的需要,从纪检监察人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根本和长远,纪检监察文化建设命题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按照“ 精神鼓舞、目标激励、理念支撑、制度规范、氛围烘托 ”的思路,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激励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五大板块有步骤、有计划地整体系统推进,目标核心是“ 两个提升 ”(提升纪检监察人素质,提升纪检监察组织管理水平),形成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的纪检监察素质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意义深远,有利于实现 “ 三个全面发展 ”,对纪检监察机关将带来革命性的深刻变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阶段和不同的领域、行业、人群有不同的文化。纪检监察文化,从广义上是指纪检监察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成果;从具体上是指纪检监察人在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团队精神和制度规范的总称。纪检监察文化是文化建设与纪检监察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催生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从2005年开始,四川省X县学习借鉴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理念,按照“精神鼓舞、目标激励、理念支撑、制度规范、氛围烘托”的思路,坚持纪检监察文化服务于纪检监察工作的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纪检监察文化建设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产生了良好效果,获取了一些经验积累和实践启示,引发了新的理性思考。

一、多种因素催生了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新任务

顺应时代要求和行业特征,从纪检监察人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根本和长远,纪检监察文化建设命题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是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团队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正在逐渐向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全面需要迈进。建立一个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肯定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机关、和谐团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核心是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充分地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开发人,超越强制命令和指挥,旨在推动纪检监察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团队的本质要求一脉相承。

二是适应发挥文化力量和文化建设方式优越性的需要。文化是一种精神、信仰、理念,是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这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影响将是根本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性要素和支配性要素正加速转换,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精神生产已上升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渐加深,文化在政治运行和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管理将成为未来管理的主要模式。纪检监察文化建设,就是立足于借助和发挥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建设方式的优越性,从文化的层面、角度和方式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相对于传统单

一、受众被动接受、以硬灌式为主要特征的推进方式,更容易产生浓厚的亲和力、深刻的影响力和持久的作用力,获取更好的效果。

三是适应文化建设主体人文素质的提高与需求。纪检监察人是纪检监察文化建设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一方面,纪检监察人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显然不能再按传统的方式简单地对待;另一方面,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对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形势所迫,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方面看,提高纪检监察人素质的愿望和需求也愈来愈强烈,尤其是对文化的需求度、认可度、接受度显著上升。联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承担的任务要求,与作为主体和受众双重角色的纪检监察人的素质提高和需求上升相适应,以文化建设的方式切入,符合纪检监察人的心理需求,很容易引起高度认同和深度接纳。

四是适应管理发展的柔性化趋势的需要。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从以强制为主要特征的刚性管理到以内在激励、自我控制、启发主动自觉为主要特征的柔性管理,是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和方向。用文化的手段、从文化的层面和角度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管理,在纪检监察领域植入柔性管理理念,是文化管理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与时俱进、推动纪检监察管理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样把纪检监察组织管理置于更深的背景、更宽的领域、更新的视觉来进行整体系统考虑,更注重战略性、根本性和长期性,更体现科学化、民主化和人性化。

二、推进纪检监察文化建设的初步实践

X地处川东,向来地灵人杰,文化底蕴厚重。纪检监察文化是在X这块“四川省文化先进县”厚土上生长的一朵奇葩。纪检监察文化建设,从命题提出到具体实践,在我县进行了初步尝试,以“弘扬纪检精神,打造强优团队,凸显职能作用,当好忠诚卫士”为总体奋斗目标,以开展大密度读书学习、大强度培训提高、大跨度岗位练兵、大力度建章立制等四大活动为载体,以抓学习、强培训、严管理、重实践、建规章为主要措施,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激励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五大板快有步骤、有计划地整体系统推进,目标核心是“两个提升”(提升纪检监察人素质,提升纪检监察组织管理水平),形成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的纪检监察素质文化和管理文化。

(一)推进精神文化建设,提炼塑造纪监精神

教育引导提炼纪监精神。广泛发动、引导、启发,通过理念灌输、廉政警句、人生格言等外在形式,教育影响纪检监察人的精神追求。通过参观考察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教育纪检监察人增强角色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宗旨意识。从X特有的嘉陵江文化、龙舟文化和X精神中吸取丰富养分,提炼X纪监精神。利用读书会、宣讲会、交流会、研讨会、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竞赛、作风整顿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加强理想信念、职能职责、纪律作风教育。在“七一”前夕,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纪监精神论坛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演讲活动,强化职业精神教育,以纪检监察人特有的方式庆祝党的生日。通过多形式的教育引导,培育和弘扬纪检监察职业精神,形成全系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目前“X纪监精神”正在讨论形成过程中。

实践培育升华纪监精神。立足本职,面向全局,广泛深入开展实践活动,特别是岗位练兵活动,让纪检监察干部在火热的实践和反腐败斗争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2005年以来,抽派1名干部到省纪委信访室上挂锻炼,2名领导到县工业集中区工作,1名干部到一企业挂职锻炼,并抽调多名基层纪检监察负责人到县纪委锻炼,培养和树立纪监干部 “一切围绕发展,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意识。突出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用实践来统一思想、统率行动,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把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过程变为培育和升华纪监精神的过程。

(二)推进激励文化建设,多措施鼓励创先争优

以目标激励。用抓经济工作的理念抓非经济工作,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全面推行目标化管理和重点工作矩阵制管理,着力构建科学、简便、易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目标管理的导向激励和综合调节作用,推进团队运行规范化、制度化。从2006年开始,具体工作从主副两条线展开,主线由县委县政府牵头,乡镇、县级各部门参与,以责任制为载体和抓手,将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分解到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头上;副线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全县纪检监察组织和干部参与,落实到委局领导、各室和县级部门、乡镇纪检监察组织头上。细化了对各纪检监察组织的工作考核办法,制定了对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对重要工作实行项目负责制,领导与项目责任人逐一签订责任书,确保抓落实。

以待遇激励。把工作情况特别是目标考核结果与政治经济待遇紧密挂钩,在提拔重用、岗位选择、外出考察学习、评先评优、表彰奖励等方面体现差别性。坚持在干中识别人、凭实绩用人的导向,开展“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活动,多措施鼓励创先争优,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有发展,不想干事、不能干事、干不成事受惩罚的氛围。在委局,实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和空缺职位竞争上岗,2006年4月,对委局机关空缺的中层干部职位实行公开竞争,引导干部在竞争中成长,4名年轻干部通过竞争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近两年,从委局交流提拔了4名干部。注意政治激励、精神激励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不断改善职工福利,免费为在职和离退休职工进行全面体检,在“三八”、“六一”、“九九”重阳节等节日力所能及地为职工办一些实事。2005年积极争取纳入财政预算,全面落实了乡镇和县级部门纪检监察组织负责人的办案津贴,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问题。

以感情激励。加强统筹、沟通、协调,建立通报制度,分三个层面展开,对委局机关各室、委局班子成员、乡镇和县级部门纪检监察组织分别实行周报、月报、季报制度,随时掌握动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常态性谈话制度,坚持层层谈、重点谈、定期谈相结合,广泛、及时、深入交心谈心,在谈话沟通中解决问题。建立委局领导联系职工、在职职工联系离退休职工、联系特约纪检监察员等“五员”制度,在联系中加强沟通协调。把沟通协调与解决职工切身利益和困难结合起来,对职工及其直系亲属生病或有困难等情况做到主动慰问关心,最大限度为职工排忧解难。

(三)推进行为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

以学习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引导认知,调整行为。把学习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以学习为“起搏器”和撬动素质提高的“杠杆”,大力度抓好学习,用先进理念武装头脑,影响和调整行为。出台《创建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加强组织保障,推进学习教育制度化、教育主题特色化、培训手段多样化,全力打造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关和队伍。明确学习内容、学习主题、中心讲解人、学习形式。定期推荐读书篇目,每个季度推荐赠送一本启发心智的实用图书,现已向委局机关干部职工推荐学习了《致加西亚的信》、《细节决定成败》等书籍。建立《学习需求登记制度》,定期向干部职工征求学习需求,及时购买学习资料。坚持学习与工作、学习与个人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每个个体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引导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实践,结合实践需要,抓好开放式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季度组织一次大规模业务培训,目前已进行信访办理、案件检查、招投标监督等专题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力争3年内使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轮训一遍。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定期开设纪委监察局领导、室主任、业务骨干讲座;从市内、县内邀请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专家讲授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法律法规、政策理论、国际形势等知识;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外出考察培训,开阔视野;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党校、干校、行政学院等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培训。2005年以来,已组织专家授课6人次,委局领导授课9人次,室主任授课4人次,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到中纪委、省纪委培训中心和市委、县委党校等参加培训38人次。在学习中教育引导,用先进文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校正行为,养成良好行为范式,时刻维护良好形象。同时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推进干部交流,引导换位思考,使干部在不同岗位经受锻炼,多角度调整行为。

加强总结提炼,制定完善行为规范,推动共同遵守。在学习引导、实践体验、理性调整的基础上,及时把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从政治、思维、工作、言行、作风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形成规范。目前,“政治坚强、刚毅赤诚,勤学上进、开拓创新,秉公执纪、清正廉明,勤勉务实、高效严谨,言语谨慎、举止文明”的五句话、40字要求的《X县纪检监察干部行为规范》已经形成,并得到全系统认可和遵守。

(四)推进制度文化建设,营建良好的运行机制

加强业务工作制度建设。对案检信访、审理、执法纠风、党风廉政责任制、宣传教育研究、纪检监察综合等业务方面工作进行系统配套建设,在落实法律法规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上下工夫,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实现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根据工作需要,先后制订出台了联组联片、查案回访跟踪督查、吸收群众代表办信访、领导干部长假廉洁报告等18项配套具体业务制度,初步形成了业务制度体系。

加强机关内务运行制度建设。重点对财务、行政、后勤、档案管理等进行规范化建设,创新管理理念,引入先进管理技术,全面改进和规范机关办文、办事、办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近年来,在内务管理方面先后建立了日常公务统筹协调、职工去向告知公示、运行情况定期分析评估、办事流程和结果公开、“三重一大”问题集体决策等制度,内务管理实现了有序化和逐步精细化。

加强队伍管理制度建设。把管事与管人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是建立岗位责任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考核办法,把工作细化成有数量、有质量、有可比度的具体岗位要求,把考评考核情况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以责任制为抓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同时配套建立谈话、通报、督查、协作等一系列具体制度,坚持交任务与教方法、压担子与给条件、管事管人与管心相结合,确保队伍管理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焕发活力。

(五)推进环境文化建设,创造和谐优美氛围

改善办公条件,优化办公环境。添置配备了暗访机、扫描机、数码照相机等一批先进办公设施,开通了“廉政X”网上办公平台,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的信息储存、传输、查询、分析、反馈、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在利用传统舆论阵地的同时,将纪检监察机关内部设置分工等在互联网上公开,建立开放互动的纪检监察系统。在办公区域张贴职业精神、从政理念、廉政警句、人生格言等,设置纪检监察干部形象镜和座位牌,推行“五个一”服务和“五不”承诺,让干部职工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同时配套加强环境卫生等建设,美化、净化办公环境,随时做到“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

加强组织协调,构建和谐人文环境。对上完善工作汇报和联系沟通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下完善纪委组织协调机制,科学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变单一的内部协调为综合的全局协调,强化重大活动和主要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工作顺利推进。通过上下两个方面努力,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在内部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奖惩激励机制、坚持完善谈心交心制度、及时解决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等途径,融洽内部人际关系,增进和谐团结。为反映职工心声、搭建沟通平台,在委局机关开设了“纪检监察论坛”,在作风整顿期间开设了职工信箱,在“廉政X”网站上常年开设了“书记信箱”。

开展纪检监察文体活动,焕发机关生机与活力。坚持精心谋划,寓教于乐,组织开展主题演讲、内外联欢、歌咏比赛、廉政文化进新农村文艺演出和篮球、乒乓球、棋牌赛等文体活动,陶冶纪检监察干部情操,丰富纪检监察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有意识地引导形成先进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

三、纪检监察文化建设的体会和启示

(一)推进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意义深远,有利于实现“三个全面发展”,对纪检监察机关将带来革命性的深刻变化

1、推进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纪检监察人的全面发展。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所蕴涵的文化管理思想内在地包含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在管理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作为管理要素的价值。把个体根据自己意愿与能力发展他们知识、技能与团队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一切突出为以人为本,有利于推动纪检监察人的全面发展。

2、推进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纪检监察组织管理的全面发展。纪检监察文化建设,体现文化管理的思想,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管理与文化之间的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现象作出的深刻反映,从本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准确揭示了纪检监察组织管理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即管理与文化的相互统一和协调,提高管理中的文化含量,选择走文化快车道的管理运行方式,增强现代文化参与管理的功能,这对理性科学地推动纪检监察组织管理的发展将产生变革性的意义。

3、推进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纪检监察工作只有用先进的理念、手段、方式指导和推动,才能保证发展的活力、动力。纪检监察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方向、目标、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理念、机制、人等方面为纪检监察工作解决了动力源泉和智力支持问题。纪检监察文化既包括纪检监察价值观念、制度等纪检监察建设精神层面的内容,又包括工作环境、合理福利保障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纪检监察全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讲,推进纪检监察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推进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把握好“四个基本原则”

必须特色鲜明。特色是纪检监察文化的生命。纪检监察文化必须突出时代、行业、地域特色,根据纪检监察机关自身的特点和环境,以维护党纪政纪为先导,以提高纪检监察能力为重点,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充分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体现对纪检监察干部“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要求,并结合各地各部门人文底蕴,有效融入地域特色文化体系。

必须持之以恒。科学制订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意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明确总体目标、指导原则和任务要求基础上,精心培育,大胆实践,保证各项工作循序渐进、有序推进,注意很好地运用和发挥纪检监察文化在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塑造纪检监察机关形象、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

必须继承创新。纪检监察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既要坚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纪检监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的党内文化,总结提炼已有的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成果;又要坚持以创新思维和发展意识为统领,以兼收并蓄的开放开明态度研究和处理纪检监察文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规范的文化体系,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上一篇:安德的游戏作文下一篇:故乡的雪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