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精选8篇)

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1

【摘要】 根据生物制药的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创新性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层次清晰的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与科研课题设计是教学改革的特色项目。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与实践能力显着提高,并且在该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拓展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生物制药;实验教学;创新思维;科研素质

一、实施背景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制药作为其中应用导向较强的领域之一,其实验教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1,2]。基于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注重,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源头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落后的客观现实,我们以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研素质的塑造。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需要,更新了实验课程体系,确定了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与规划。将实验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第二层次以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为主,融合各门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种实验技能的能力;第三层次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设计,主要在选修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最终形成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形成综合应用能力-拓展科研创新素质的多层次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及开放创新性实验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与特色项目。

三、具体内容

1.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通过将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从生物制药首届学生(03级)开始,即开设了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总体设计上,以完整的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流程为主线,整合了《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模块,指定负责教师自编实验教材;从知识点上涵盖了基因工程上游技术(包括基因的定位、筛选、克隆、表达、活性及功能的鉴定和分析)与下游技术(包括发酵、提取、纯化、鉴定分析、冻干等技术)以及药效、药理、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实验题材上,将来自生物制药研究所的T细胞受体基因治疗药物及重组白介素-18蛋白药物等成熟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并以其研究过程为例,讲解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流程,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学术层次,并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在师资力量方面,由来自理、工、医学等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发挥专业优势;在实验设备方面,充分整合了现有教学资源,并将新购置的流式细胞仪、蛋白层析系统、毛细管电泳等先进仪器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考核方式上,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锻炼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考查了实验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效果明显。

2.科研课题设计

由于选修课具有前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目前在选修课《肿瘤生物学》与《抗体工程》开设了科研课题设计。目的是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拓展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科研课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加以管理与实施。

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是准备阶段。主要是由学生分组自行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备课与讲授,目的是为课题设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由全体本科生导师组成评议组对学生讲课情况做出现场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为选题与标书撰写。在大胆假设、科学论证的原则下,学

生提出各自的课题,并与导师讨论课题的可行性。定题后,分别完成资料的调研,研究方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为模板撰写课题计划书,最终提交研究方案。第三阶段为课题评定阶段。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研究计划进行点评与修改,指导学生最终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根据理论课的授课情况和最终计划书的水准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研究计划,可作为毕业论文及学生创业计划的蓝本。

3.开放、创新性实验

主要面向三、四年级本科生。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学院实验中心与研究所的场地及设备现已全面向学生开放,并设立了专门的本科生创新实验中心。在课题立项方面,首先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技能,凝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型实验。此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开放性实验项目,这些专职教师通常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有深入了解,能够设计出即合乎学生实际,又能拓展思维的课题,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宣传招募的方式吸收学生积极参与。

四、主要成果

目前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共设128个学时。经过03级与04级的实践,获得了初步的经验,锻炼了师资队伍,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了两版实验教材。拟经过三轮教学实践进行规范,成为学院实验教学的骨干课程与特色项目。在03级综合性实验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分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实验管理、教学效果几方面,设置了二十项指标,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在90 %以上。学生普遍反应;通过综合性实验,其专业知识、实验技能与科学思维都有显着的提高。

在科研课题设计方面,03级本科生共完成科研课题设计22项。研究方向涵盖了基因工程抗体、RNA干扰、重组细胞因子、抑癌基因等肿瘤治疗的前沿领域,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拓展。此外,通过独立完成课题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独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并使其对课题申报的整个过程有了一定认识。

在开放性实验方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生科院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教师申请并组织完成开放性实验项目3项,学生参与17人次;

接受了以上教学模式的严格训练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实践能力显着增强,03级本科生进入实习后,获得了实习基地的一致好评,已成为各基地研发、生产的骨干力量。以本教学模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改项目于2007年获得广东药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发展思路与规划

本教学模式经历了两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在对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反馈意见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模式不断加以完善,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与具体措施。

在验证性实验层次,将开设竞争性实验。目的是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减少现有教材中已显陈旧的实验内容,同时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及教师专长,增加具有本院特色、切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项目。具体方案是:各门专业课在开设必修的基本实验、经典实验,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设置一定比例的机动实验课时,由各门课程任课教师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编实验讲义。首先经过试讲与预实验并由全体任课教师评审,然后向学生公布各门课程的候选实验,学生通过网络或书面申请方式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最终根据学生选课结果,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

在综合性实验层次,在保证现有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上下游技术认识的连贯性和综合运用能力,拟合并《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并论证《细胞生物学》、《现代遗传学》、《细胞分子免疫学》三门课程合并为综合性实验的可行性。最终实现如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三年级上学期的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克隆获得目的基因,在下学期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中进行基因表达产物的活性、产量的检测,发酵体系的建立、发酵工艺的优化、提取纯化工艺、药代药效学检测。从而将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基因药物、蛋白药物)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开放、创新性实验方面,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

业下游技术瓶颈,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提高对下游技术的培养力度。拟以学院筹建的核酸蛋白分离纯化中心为基础,大力拓展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引来自企业的师资力量与横向课题,将部分课题研究内容以开放性实验的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并划拨部分横向课题经费作为开放性实验基金来源,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吸引企业力量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主动的调整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将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平台相互融合,最终成为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孵化器[3,4]。

【参考文献】

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2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作为高校重要的实践环节,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两种实验教学模式

过去常规的实验教学一般是以知识的巩固验证以及实验技术的学习掌握为目的,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项目验证理论知识, 获得感性认识, 学习实验方法, 掌握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使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

把科学研究成果移植到实验教学中, 设计综合性的实验课题项目, 将教学内容更新重组, 融入课题项目之中, 使学生带着需要探究的问题开展实验, 此种实验教学模式可称为“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战”中得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习创新。

二、课题引导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一)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概况

分子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的前沿学科, 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实验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均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 一般包括几个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 每周完成一个实验项目, 学习质粒提取、PCR、DNA重组、转化、电泳检测等实验技术以及离心机、微量移液器、PCR仪、电泳系统等仪器的使用。

(二) 用于实验教学的课题设计

用于实验教学的课题要符合大纲要求、与教师科研结合、综合性强、难度适中。例如, 课题“目的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目的蛋白诱导表达和检测”, 所需教学课时为32学时, 内容包括:目的基因及载体的获得与检测、DNA酶切与连接、感受态制备与重组DNA转化、阳性克隆筛选与鉴定、目的蛋白诱导表达与检测等, 约十几个分项目连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课题中, 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分子生物学实验。

课题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 学生进行的每一步实验都是为下一步打基础。课题包含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内容 (基因工程中的基因操作和产物检测) 和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沿性知识 (研究项目中涉及到的背景知识) , 强调了实验的综合性、连贯性和探索性, 也便于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计划教学课时、学生情况等在每个分项目中添加实验新的技术、扩充实验内容。

(三) “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组织方式

1.每组一题。

为了丰富研究内容, 将学生按20人左右分成大组, 每个大组的课题题目有所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载体, 不同的目的基因, 不同的酶切位点, 不同的重组载体的检测方法等。例如, 目的基因可为白细胞介素基因或丙肝病毒C抗原基因;载体可选用温度诱导型的表达载体pBV220、化学诱导型表达载体pQE-30及用于目的基因测序的T 载体;鉴定重组质粒可用菌体PCR检测、酶切检测或蓝白斑检测。除此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功能鉴定等深入研究。每组完成一个完整课题, 但是遇到的问题不完全相同, 有了更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每个大组中, 2~4名同学组成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分工协作。

2.集中实验。

每组用连续几天 (如4天、32学时或更多) 集中完成整个课题。集中实验与课题研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相配合。改变以往每周完成一个实验项目, 学习一个单一实验技术的分散教学模式。

3.编写配套教材。

编写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包含常规实验操作方法、常用仪器使用、常用试剂配制、实验注意事项、问题思考等内容, 科学和全面地反映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要求, 可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参考。

4.教学辅助系统的建设。

制作实验教学课件、利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平台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教师答疑、网上讨论等几个模块, 并提供动画、图表和视频等素材, 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课堂外学习条件,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拓展视野和相互交流。

5.撰写科技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 教师指导学生就整个课题研究写一份标准论文格式的实验报告。通过写论文, 学会科学规范地阐述和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而不是以往一样在每个项目后仅写一份简单实验报告。

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表明, 新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同学交出了不错的论文, 从中可以看到学生认真扎实的实验过程和深入细致的思考。

三、“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与“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的比较

(一) 两种实验教学模式凸显不同的教学理念

“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其特点是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性的、相互孤立的、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而去做实验。探究和创新的成分较少, 前后项目没有因果联系, 实验过程和结果非常明确, 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也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被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模式中, 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课题自己或与小组成员一起设计具体实验流程或判定实验流程的合理性, 为完成课题学习新的实验方法, 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 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对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主动求知。突出实验教学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 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始终围绕课题的解决进行。

(二) 两种实验教学模式达成不同教学效果

“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和“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两种模式所用的教学课时相同或相似, 但是:前者教学的主体是教师, 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后者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围绕探究的课题主动展开研究和学习, 教师只起辅助指导作用。

前者教学内容往往是一成不变的, 几个实验项目可能教几届甚至几十届学生, 后者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兴趣等灵活变换不同的课题题目或探究方向。

前者的教学过程由于缺乏探究的实战训练, 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样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而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实践过程中技术方法的掌握及能力的养成往往是非常牢固的。

前者以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为教学目标和终点, 而后者以课题的解决为目标,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会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引发深入的思考、产生更多思想火花, 甚至学生会把探究的习惯延伸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课堂上的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创新能力的引导, 是创新和探究的起点。

四、“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要点和展望

(1) 精心设计。

课题选择应限定在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课时和学生实际能力范围之内, 同时, 提出实验时间安排的建议。不能盲目和随意, 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2) 过程把握。

备课阶段要分析学生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 并做好充分准备, 避免因一个实验环节出问题影响后续实验。准备好相应的备份材料, 以补救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失败。

(3) 组织有序。

教师随时了解、指导各个小组的实验进度, 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一部分学生参与前期准备, 培养熟悉实验室工作的骨干, 使他们在课题研究中起到教学助手的作用。

(4) 不断创新。

鼓励学生勇于置疑、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习惯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探索、引导创新, 在探究实践中学习是新的教学模式的精髓。

五、结语

生物学发展迅速, 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 实验教学应当跟上学科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课题引导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把大学的专业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有机结合, 增加了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解决了新知识新技术进课堂的问题, 同时在建立新的实验教育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曹华, 裴鹏, 王松梅, 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1) :59-62.

[2]王丹, 宋海星, 何浪.分子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6) :119-121.

[3]蒋曹德, 廖志华, 杨应斌, 等.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7 (2) :200-202.

[4]郭洁.大学专业课实验教学法改革与效果分析.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11) :75-76.

[5]魏群.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7.

[6]宋晓国, 凌世淦, 张贺秋, 等.高效原核表达载体 (pBVIL1) 的构建及其在HCV抗原表达应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1, 17 (3) :231-333.

[7]刘文, 胡巍, 凌世淦.HCV蛋白酶抑制肽的构建表达及活性的初步鉴定.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 2008, 22 (2) :119-122.

[8]胡巍, 刘文, 凌世淦, 宋晓国, 等.丙型肝炎病毒蛋白酶底物NS5A-B融合片段的原核表达和活性研究.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6, 22 (1) .

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56-03

作为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最早接触到的主干课程之一,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对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构建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培养和巩固专业兴趣来说十分重要。[1][2]高校教育的本科层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阶段,而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在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3]长期以来,我们就如何上好动物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初显成效,在此基础上,并参考国内高校的一些成功做法[4][5][6][7],总结出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希望对相关高校开展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起到借鉴作用。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所有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完全分开,把原先分别附属于各门理论课程的实验分离出来并进行重新组合,开设新的基础生物学实验和专业生物学实验。其中基础生物学实验又分为动植物形态解剖、生态与环境、生理与生化、细胞与分子四大模块,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四、五学期进行,作为生物类专业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三年级进行专业分流之后,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为各专业分别开设专业生物学实验,安排在第六、七学期进行。根据新的教学计划,传统的动物生物学的实验主要安排在动植物形态解剖这一模块进行,只有27学时,这就要求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我们在安排新的实验教学内容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选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各主要类群的代表动物作为实验材料,尽可能使理论课上介绍的各主要动物类群在实验中都有所体现,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系统进化树的这一主线。

第二,合理安排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整个实验教学内容中的比例。我们仅保留了部分有价值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比例。例如,把草履虫的观察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在野外采集草履虫,自己在实验室内培养并观察记录其生命活动的实验。又如,安排了涡虫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蛙类心搏起源的分析、校园常见鸟类数量调查和栖息地利用等实验,要求学生不仅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而且要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和科学推理。这些实验内容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将传统的形态解剖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结合起来。传统的动物学实验主要是对动物材料的形态学观察和内部结构的解剖,这些固然非常重要,对于认识动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各器官系统的联系,建立对动物的整体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形态解剖这个层面上,而必须将形态解剖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实验材料,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第四,将本模块与其他模块相结合,将基础生物学实验与专业生物学实验相结合。经过整合之后的动物生物学实验只有27学时,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对学生动物学实验技能培养的需求。但是在整合之后的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基础生物学实验的其他模块和专业生物学实验部分都有与动物学相关的实验内容,涉及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分类学等分支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蟾蜍的生理学实验、黄粉虫的生命表编制、昆虫分类、动物宏观标本的制作等重要的实验安排在相应的模块中进行。

第五,将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野外实习是生物类专业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动物生物学的主要教学活动之一。学生在实验室里能比较细致地观察动物,通过解剖可以观察到动物的内部结构;而野外实习可以直接地观察到动物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环境。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加丰富学生所学的知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既规定了学生如何学习,又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僵化、陈旧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代之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预习。实验内容经过整合后,每次实验课的内容相对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预习。通过预习,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

第二,学生参与实验准备。通过改革,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处理和制备等都要求学生亲自参加,对于一些容易采集的材料,如草履虫、环毛蚓、棉蝗等,由学生自己准备;对于一些受环境或季节等原因限制而一时难以采集的材料,如水螅和涡虫等,则要求学生轮流负责培养。

第三,精讲设问。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精神,每次实验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精讲设问。例如,水螅的应激反应与较高等动物的应激反应有什么不同?借此再进一步思考由网状神经系统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演进,进而理解动物的神经系统进化过程中由分散到集中的进化趋势。又如,蝗虫和螯虾同属节肢动物门,为什么差异如此之大?通过设问,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把实验做“活”了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第四,改进实验指导方法。实验教学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的指导方法紧密相关,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相应的指导方法。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还要注重对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训练,向学生强调要根据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必需的基本素质。

第五,严格操作规范。正确的实验结果依赖于严格而规范的实验操作,任何一个失误都会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盖玻片和载玻片的擦拭、显微镜的使用、化学试剂的制备、精密仪器的操作等都必须进行规范。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并对典型错误进行公开的纠正。这样,教师通过严谨的工作作风可以影响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第六,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注重反馈交流。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时,要强调实事求是,真实地反映实验结果。为了使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及时、详细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数据和出现的问题。学生利用课后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实验数据,并最终完成实验报告,避免学生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写实验报告上,确保实验报告的质量。在下次实验课时对上次的实验报告进行反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直观教学是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我们非常注重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实验课堂,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实物投影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展示给学生色彩丰富、形象逼真、富有动感的动物世界,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果,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标本在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借助于标本,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习动物的外部形态、骨骼及分类的知识,并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通过观察鸟类标本,学习鸟类外形、体表羽毛的特点、各级飞羽的着生位置等知识,掌握鸟类各主要生态类群在外形上的差异,可以增加学生对常见鸟类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始祖鸟化石标本模型,深化对鸟类起源的认识。

四、改革考核方法,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为了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验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评定,我们制订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即每位学生的成绩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平时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各个实验项目是否提交预习报告、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操作、回答问题、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判。期末考核则主要通过闭卷笔试答题和随机抽取动手操作的实验项目来考查学生对每个实验的原理、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等各环节以及其中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为了使考核科学化、规范化,我们编制了实验考试题库,包括动物的外部形态、显微结构、解剖操作、动物分类等内容,采取抽签面试和现场考核等方法,由学生对四部分试题抽签进行随机组题。

五、开设开放性实验室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课堂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环境,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我们建立了安徽大学生物学创新实验室,注重用开放式教学思想指导实验教学全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实验、合作研究、发展创新思维的空间和环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选择或设计小课题或小实验等,完成从准备实验到写出小论文的全部过程,在此期间相关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我们还采用实验与教学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动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作为实验课程的延伸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证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和能力,从课内到课外,从实验室到寝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近年来,每学期开放实验课题逐渐增多,一些小课题延伸为大学生创新实验和科研训练课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并整理发表了多篇论文。

总之,新时期高校教学内容改革要紧跟时代脉搏,以满足提高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新形势下的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做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中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教学改革永无止境,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尚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深入探索和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方杰,李进华,韩德民等.《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对生命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作用[J].生物学杂志,2010(6):100-102.

[2] 李进华,方杰,韩德民等.《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0(3):79-81.

[3] 黄诗笺.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2):20-22.

[4] 张迎梅, 包新康, 张立勋等. 动物生物学实验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2):55-57.

[5] 白桂芬,赵冰,郭成等.动物学综合实验在教学中培养探究性的实践[J].四川动物,2008(4):693-694.

[6] 郑世英. 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四川动物,2009(6):940.

[7] 齐龙.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动物,2009(4):622-623.

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4

摘 要:微生物学是生物类、食品、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在食品、农业、药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前提下,探索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是此类高校相关专业转型的有益尝试。本文对地方性高校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及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05-02

2014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一时间,全国众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由原来一味重理论,轻实践、技术的办学模式转向技术型、实用型、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应用型的办学模式。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生物技术、食品、农学等专业课程中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基础学科,是集理论、实践和应用于一身的专业性课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能为地方本科学校的相关专业转型做出有益的探索。本人反思多年来进行多专业本科微生物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心得以供探讨。

一、制定与专业定位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的大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社区服务型大学[1](主要指高职高专学院)。大多地方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的大学,这些大学是高校转型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主体。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其办学专业特色与定位。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农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需根据学校对专业定位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笔者2006年以来承担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微生物教学时,在以往的办学模式下,微生物的教学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验实训则是对理论做验证。2007年后,学校提出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本科,为此,在进行教学大纲修改时,生物科学专业加大实践实训内容,减少理论知识点,两者并重;生物技术专业不仅加大实践实训,并侧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确立教学大纲后,教学内容选择就有了指向性,比如:真核微生物中大型真菌教学设计,生物科学专业重点介绍锁状联合、常见大型真菌种类及有毒蘑菇识别;生物技术专业则简介锁状联合、突出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内容。通过对教学大纲修订,既突出了专业特色,又在教学中为学生今后就业、学习等作潜在知识、技能贮备。

二、调整实验实训内容

为适应学校转型,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微生物实验实训需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强化实验教学的应用性需要。传统本科院校的微生物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验证理论的经典实验,严重束缚教师手脚、学生思维,以至于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兴趣不高,分析问题能力低[2]。教改后,实验实训内容大幅度缩减验证性内容、增加以应用或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内容,同时限定范围前提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检测食品、饮品及药品等微生物安全性[3-5]。2006年安排微生物实验时,按照传统微生物实验来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细菌、真菌的形态观察、染色,培养基配制及消毒灭菌,微生物生理生化等内容。2007年以后的教学中,把原来传统的微生物形态、染色、培养基配制等内容由6-7个单独实验变成2-3基础验证实验,并将部分传统实验内容安排到化学药剂对微生物影响、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等综合性试验中。此外,还根据学生兴趣组合,每个小组提供1-2个选择日常生活中原料进行的微生物安全性方面的创新实验,要求小组内学生讨论后设计实验思路、选择实验内容,组织材料进行实验。进行这样改变,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更加扎实,后期毕业论文中,思路更加开阔。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实现教学效果优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因教师、教学资源相对较弱,如果教师仅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讲授、实验进行教学,学生认为微生物学课堂枯燥无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微生物学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知识涵盖范围广、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和手段实现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教师适当提示或点拨就可以让学生掌握。比如在进行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问:学生已经学习了酵母菌细胞壁、细胞质膜的结构和特点,如何判断酵母菌细胞的死活?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从酵母菌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和特点入手思考,学生思索后就可以正确地解答。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避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且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获取知识,增加了学习主动性。

(二)比较教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多,概念多。教学中,可以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或知识点加以比较,让学生易于区分掌握。教学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时候,教师从微生物大小、细胞壁、细胞质膜和细胞核等基本形态结构入手设计表格,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种微生物结构差异,进行总结归纳填写表格。如此,通过填写比较表格,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两类微生物各自基本结构特点。

(三)讨论式教学。微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社会紧密结合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讨论得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学习微生物代谢、微生物生态等内容后,让学生讨论:家庭主妇想改善家人生活,希望自酿酸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来设计一个方案实现这个想法,并讨论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要实现自酿酸奶,需要应用微生物菌种、营养、有害微生物控制、微生物生长等多方面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讨论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师引导、查阅文献等手段去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意识和兴趣。讲授微生物营养与生长的理论知识之后,笔者安排了一道课后思考题:一位微生物研究者在野外分离到能产表明活性剂的微生物,但保存时间较长,需要活化菌种,请同学们去查阅文献,设计一个实验来完成这个要求。检查学生交来的方案,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教材,参考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菌种活化的实验思路。

(五)通过视频影像、电视网络媒介、参观与考察等强化微生物教学效果。与动植物相比,微生物个体微小,不易观察,致使抽象、微观及描述性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接受,教学时使用视频、录像及图片等音像辅助,学生就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介质中获取与微生物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并写出自己观感,通过这样途径丰富学生知识、开拓他们视野。为了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应用,课程教学中特意加入实地参观诸如食用菌种植场、污水处理公司和红酒酿造基地等参观调查的内容。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印证,了解到微生物的生产生活中巨大作用,增强学习微生物的兴趣与动力。

四、改革考核内容,迫使学生从死记硬背微生物基本理论转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学生文献获取、阅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007年起,每个章节教学结束,笔者由以前安排3-4道书本课后思考题的做法,改为布置1-2题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思考题。刚开始时,学生对如何解答这类思考题感到茫然。针对这种情况,专门给学生讲解解答这类思考题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然后指导学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综合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课后作业。经过多次练习,大部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明显提高。在中期和期末考核时,减少选择、填空等客观题题量及分值,增加多个运用微生物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课程考核内容调整,2004级生物科学与2005级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前者的毕业论文设计明显没有后者思路严谨和完善,毕业论文实验开展时也存在类似的结果。

总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微生物教学必须以学校专业定位为切入点,进一步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适应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院)

参考文献:

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5

一、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必要性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应“强化实践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并在课程目标设置中,专门提出“教育实践与体验”的目标领域,对教育实践的时间及内容也提出具体规范和要求。为推进《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强调教师教育课程要“强化实践环节,加强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组织与指导幼儿园一日生活、支持与引导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教育活动等七个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对传统高师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一个专业,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要途径便是强化实践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测,论文质量高低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反映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抄袭、粗制滥造、华而不实、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屡屡被媒体曝光。鉴于毕业论文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秉承“全程实践”教育思想,知行学院教育管理系于12月提出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将传统的毕业学术论文写作改为毕业设计。截至目前,该项改革已在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中连续实施了四届,并取得初步效果。

二、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设计,主要从论文选题方面进行改革,改学术性论文选题为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以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是“教师教学组织行为的一种预先筹划,它是对一系列外部事件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儿童内部的学习。具有技术性,创造性和广泛性特点”。改革传统的学术论文为毕业设计旨在推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与学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对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

(一)选题环节

要求学生选题取自幼儿园实习期间教学实践,结合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对幼儿园一日活动或一堂学科教学进行综合设计。选题应符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整合性、生活性、趣味性、动态性。题目形式需体现学科领域及幼儿年龄阶段,如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设计——《装满快乐的大口袋》。

(二)写作环节

1。设计部分

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详细设计,设计内容包括教学活动标题、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重点、活动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八个方面,遵循活动设计的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全方位、多角度准确把握活动设计各个环节的衔接。此部分重点考察学生活动方案整体设计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幼儿园各领域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目标设置应具有可操作性,从统一的角度清晰、准确地表述活动在幼儿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要达成的预期效果。

活动过程设计时,精心安排导入——过程——方法——结束各个环节。导入注重“趣”,过程注重“引”,方法注重“活”,结束注重“精”。幼儿园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动态生成的,具有不可预知的衍生性和创造性,它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而设置的,而兴趣是幼儿加入活动最直接、最真实的理由,因此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导入活动,能更多地体现教育活动的生成性,也更符合幼儿自身情感需求和发展需要。此外,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活动。幼儿从其自身特点而言具有独立自主性,是真实的、感性的,也是能动的、创造的,因此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应体现灵活性和主导性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空间上可以延伸到室外、园外,通过创设模拟情境,提出恰到好处的各类问题,或走进大自然,感知真实的生活情境,调动幼儿的认知参与,从而引发和培养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兴趣和需要,拓展幼儿信息获得的资源和渠道。活动结束时言简意赅,精准总结活动内容,使幼儿能够迅速把握活动主旨和意义,并能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和不断思考的欲望。

2。分析部分

学生在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选学科领域相关内容以及幼儿年龄阶段特点对该方案做出全面分析,具体包括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教学活动准备分析、活动设计的目标分析、教学活动内容选材和环节设置分析、活动设计中为解决重难点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分析等。重点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与运用能力。

(1)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总是根植于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一般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它们是以综合的方式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得到体现的”。学生做毕业设计分析时,需要结合所选领域内容从总体上综合理解并运用这些理论,才能使活动设计更加科学有效。

(2)教学活动准备分析

活动准备是活动开展的前提。3—6岁幼儿思维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需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具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作为知识理解的载体。此外,还应尽可能提前让幼儿有一些相关知识经验准备,如幼儿科学活动中关于物体的沉浮现象,事先给幼儿布置任务,观察物体的沉浮,使其对部分材料在水里的沉浮有初步的感知,知道轻的物体浮在水面,重的物体沉入水底。活动的准备为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经验的重组和建构创造了条件。学生需要结合活动的准备情况分析教具的特点、作用及运用情况。

(3)活动设计的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即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教学目标既是活动开展的出发点,也是活动评价的落脚点。教学目标确立是否恰当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制定的领域目标要求及实习期间所带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时,需要说清楚目标制定的依据,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是否符合所选领域目标要求及所选年龄班的目标要求等。并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三类教育活动内容之间的关系及幼儿在这三方面的目标实现程度。

(4)教学活动内容选材和环节设置分析

教学活动内容是实现教学活动目标的载体,与活动目标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目标分析基础之上,需要对活动内容的选材和内容的环节安排做详细分析。

内容的选材应根据社会、幼儿和家长等不同主体需求,选择有利于幼儿持续发展、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满足幼儿兴趣需求、符合幼儿认知水平、覆盖活动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适切性和科学性,同时考虑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及地区差异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学生需要根据所选内容分析内容的选材依据、选材原则、内容特点及其与幼儿之间的联系,这些内容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幼儿不断生成的学习需要。

内容环节设置上,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编排方式有三种,即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编排方式,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方式,奥苏贝尔提出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编排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安排采取不同的编排方式,如科学活动适合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使幼儿对动植物或常见自然现象的认识及有关概念的形成逐步加深拓展;数学活动一般以直线编排形式来组织,内容由简到繁,直线上升,逐步提高;而目前幼儿园经常贯彻实施的“整合课程”或“主题课程”的内容则更适合采用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来编排,使幼儿对某一主题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形成比较全面的整体认识。学生应根据所选领域内容特点选择适合的编排方式,结合幼儿的兴趣、经验进行系统分析。

(5)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应围绕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选择及应用,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观察,如何进行导入,如何创设情境,采取什么样的提问策略及回应策略,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等等逐一进行分析。

3。反思部分

活动设计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波斯纳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即教育实践的经历,这种经历与反思的结合,有助于教师发现并分析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补充和改进。因此,作为幼儿园的准教师,学生需在教育实习的经验基础之上对所做毕业设计进行反思,反思活动方案、活动形式、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否能够真正培养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置是否准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是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所设计的活动哪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做一个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等等。通过设计反思,促使学生不断认识和提升自己,积累经验,为将来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答辩环节

在毕业设计答辩会上,要求学生对毕业设计进行八分钟左右说课,重点陈述活动设计遵循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制定依据、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活动内容设计思路、教材内容选择和处理等,并回答答辩委员的提问。这种答辩形式与当前教师资格证考核机制中的面试形式及学前教师入职考试面试采用教案说课的形式一致。目前,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中,强化了“能力”考核,要求申请者进行教学创新,实施个别指导,指导幼儿游戏及艺体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等占到了面试权重的55%。因此,采用说课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答辩方式,既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做好准备,又能锻炼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实现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三、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的途径

“本科毕业论文的本质是‘考’而不是‘教’,它是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考试,而不是对论文写作阶段工作的考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施途径必须从本科教育全过程系统地进行考虑,突出课程渗透、时间贯穿、强化基础、提高技能、注重规范等教学理念,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考试改革、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学科专业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途径进行。

(一)课程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其写作与本科课程教学密不可分。首先,学生撰写教学活动方案时,需要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做铺垫,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基本原则,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及特征,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基本程序、基本内容以及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等,科学合理制定活动方案。其次,在对毕业设计进行分析时,学生需要对活动内容、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并对活动进行教学反思,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核心价值、关键要素及教育教学方法,把握幼儿年龄认知水平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涵,并判断幼儿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展,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四年的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要求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毕业设计有机结合,恰当引入文献检索与案例分析,巩固并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层次及课程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考试改革

在课程考试上,目前大多数院校仍然采取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进行考核,考试形式多采用卷面笔试的`方式。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都很单一,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尤其不能考查学生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发展情况。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不同课程性质与要求,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考试方法,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以外,还采取了口试、抽题考试、课程论文、教案设计与说课、综合考试等多种方式,彻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涉及到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五大领域学科教学法、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游戏论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考试方法的灵活运用,既能促进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平时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又能促使学生改变传统单一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注重与将来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对于提升毕业设计所需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写作规范训练,答辩说课技巧,临场反应能力以及职业认同感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幼儿园教育实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收集毕业设计材料的重要途径。针对以往高校安排教育实践在时段上过于集中,实习周期较短,前后环节缺乏联系的问题,我系实施以“时间贯穿”为主,采取体验式实践——教育见习和参与式实践——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融入实践情境,逐步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有梯度的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第四至第六学期,随着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游戏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的开设,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观摩幼儿园教师教学,对幼儿教师教学及幼儿园工作特点形成初步认识;第七学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教案,并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工作。教育实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教学能力和反思意识。在教育活动前引导学生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教育方法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方式等进行系统讨论和分析,提出活动实施方案;教学过程全程录像;教学结束后观看教学视频,小组讨论交流,针对教案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反思,每个实习生各抒己见。然后由授课实习生对整个活动的环节安排、目标及重难点设置、教学准备等是否能够真正培养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等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最后指导教师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过程的展开进行综合点评,提出有促进性和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促使实习生不断成长,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内涵及学科领域知识有更新颖、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实习过程中的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与自省行为为将来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实施等步骤提供了经验基础。

(四)学科专业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撰写基本能力及毕业设计答辩应对能力,突出“ 强化基础、提高技能”的教学理念,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每年开展一次从师技能大赛,包括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与展示、讲课、说课等环节,严格制定各项目评分标准,聘请学科专家担任比赛评委,重点考查学生教案设计及课件制作的规范性、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为毕业设计的撰写与答辩奠定了基础。

(五)科研训练

科研能力是本科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规范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突出“ 注重规范”的教学理念。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道德规范。

1。选择专业水平较高,责任心强。

并发表过一定数量论文或著作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从毕业设计选题、资料搜集、文献综述、基本写作规范、教案设计与分析进行详细指导,并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及其他《数据库》等,同时遵守学术规范,初稿要求学生提交查重报告,重复率不得超过25%。

2。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和学生被动“静听”的独白式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取对话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课程论文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兴趣,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细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小题大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课外活动

系上每年通过开展学术论文大赛、大学生“挑战杯”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项目申报、开设学术讲座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强化学生写作规范训练。每一篇论文及项目均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查阅文献、撰写论文(标书)和组织答辩,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思路与方法,受到科研前期工作的基本训练,为毕业设计的规范写作奠定基础。

四、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的成效

(一)顺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以

“从教素质”为本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改革明确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确立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应面向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指导思想,改变了以往学生“书本知识巨人,幼儿园行动矮子”“只会说,不会做”的情况,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需要的有效对接,增强了人才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本项改革实施以后,课题组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及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形式对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进行了了解。从学生座谈及问卷调查结果看,88。6%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提高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较大作用;77。2%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激发了其创新思维;91。4%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培养了其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意识,促进了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54。3%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增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能力;60%的学生认为其掌握幼儿园活动设计目标的能力有所提升,31。4%的学生则对明确幼儿园活动目标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以“全程实践”为导向,注重联系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

“教育问题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教师在教学现场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进行判断、抉择、行动的过程,体现了情境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学改革以“全程实践”为导向,通过课程教学、考试改革、幼儿园教育实践、学科专业竞赛、科研训练等5个基本途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培养了一批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比例及就业情况看,学前教育专业至四届毕业生共462人,其中有448人通过了教学能力测试,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占学生人数的97%;98%的毕业生通过各种就业考试实现就业,其中大部分学生通过甘肃省基层就业项目考试及幼儿园组织的技能测试,在县乡两级幼儿园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这些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普遍受到幼教机构的欢迎,根据用人单位反馈,他们工作踏实、热情、专业技能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成长快,不少学生已成为幼儿园教师骨干。

(三)重视学生使用教材的训练

通过毕业设计撰写,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挖掘教材核心思想,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科学安排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结构的能力。调查中97。1%的学生认为在使用教材方面积累了经验,有较强的能力把握教材结构和选择分析教材内容。(四)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宽途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很明确,即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介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中间型”人才。此项教改在深刻理解应用型技术大学本质的基础上,立足于独立院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定位标准,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实践研究,凸显了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5月,甘肃省教育厅学位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知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进行了评审,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也为省内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五、结语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6

内 容 摘 要

[摘要]:通过分析会计模拟实验教学重要性和实践性及教学的现状,提出加强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路,模拟实验采用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并存及综合实训,取得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是在学生学完有关专业课以后,在学校会计实验室仿真模拟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岗位职责的制定,到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等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会计实验。

[关键词]:模拟实验 理论 实践 探索

一、引言

会计模拟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加深理解会计理论,提高会计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里以一个企业、一个周期的代表性会计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薄、报表及其相应的核算工具,模仿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形式。模拟实验方式与校外实习方式比较,具有经济、省时以及便于对实习内容按教学要求进行再加工、再设计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会计模拟实验教学重要性和实践性及教学的现状,提出加强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路,模拟实验采用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并存及综合实训,取得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是在学生学完有关专业课以后,在学校会计实验室仿真模拟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岗位职责的制定,到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等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会计实验。目前各高校都开展了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安康学院也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并作了大量的探索,采用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并存,之后采用综合实训的方法,取得较好的实效。

二、会计模拟实验产生的背景和现状

(一)会计模拟实验产生的背景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会计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且要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与校外学习相比,会计模拟实验有着较大的优势,校外实习中不能达到的实习目的,在校内模拟实训中较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使得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现实地位。

(二)会计模拟实验的现状

1.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1—

目前,会计专业教学大纲对实践性教学的规定一般很笼统,实践性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课时安排较少,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随意性很大。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常常是给学生一套企业经济资料及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动手,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涉及的内容基本局限在会计核算上,只是培养学员的账务处理能力,没有培养学员决策应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财务分析能力。

2.会计模拟实验教材业务单一

现有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而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涉及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因此,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项目还应进一步拓宽到其他类型的会计主体——房地产、施工企业、金融业、行政事业单位等。

3.指导实验的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指导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会计与理财的政策,具备较高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但是大部分会计学教师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大多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实践操作能力比较欠缺。导致即便有丰富的实训材料,但因对涉及股份公司的很多业务不熟悉,致使综合性的业务处理教学不能完成。

三、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现实意义

(一)会计模拟实验是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实习经费的普遍不足、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时间性特点等因素,决定了校外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在模拟环境中,学生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到财务分析,仿佛置身于实际单位的财务部门一样。学生通过实验,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实际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校外实习中不能达到的实习目的,在校内组织会计模拟实验就能在较大程度上得到实现。

(二)会计模拟实验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会计模拟实验是通过重塑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再依据其生产活动自身的规律与特点,结合市场经济环境产生的财务关系,全面地设计该模拟单位的各类经济业务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模拟实验,由学生主动地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生动的教学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手工操作实验

手工操作实验应贯穿整个专业建设,灵活性很强,可随每门课程开设,也可单独开设,其优点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专业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可设置手工

分步模拟实验和手工综合模拟实验。

1.分步模拟实验

分步模拟实验是以理论课程的每一章节为实验单元,按理论教学进度组织实验。采取单人全过程实验,即要求每个参加实验的学生,必须把经济业务按实际会计工作的要求,独立地操作一遍,最终把证、账资料装订成册,写出分析评价报告。实验时间的安排主要是随每门理论课开设同步,单项实验内容简单,无须分岗。

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开展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现金和银行存款等一些简单的会计核算业务,初步了解和掌握会计账簿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

又如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可涉及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以及利润结算和分配等的经济业务,让学生全面掌握从最初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有关总账、明细账登记及编制报表等一整套账务处理方法。

2.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一般在学完《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后就可组织开设。手工操作实验主要是选用一家工业企业的12月份实际业务的原始凭证为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内容。其具体实验目的和内容如下:了解企业基本情况,正确建立总账、明细账,将各账户余额登记正确;核算发生日的经济业务,正确填制记账凭证,正确登记日记账及明细账;根据发生日的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并进行期末结账、装订凭证;根据总账及明细账、决算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已经学习过的会计知识。通过各业务岗位的具体业务和岗位职责及各岗位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实验过程能够正常进行和达到掌握手工操作处理会计业务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3人为1小组分别担任出纳、会计、主管角色,每个小组成员轮岗一次,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监督,减少与实际工作的差距。

(二)与电算化相结合的综合模拟实训

在会计模拟实验中,选择通用的财务软件,采 用手工会计处理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行业除工业、商业外,还应设置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事业单位、饮食服务业等,开辟若干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环境,进行全套经济业务的核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审计等实训,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从而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具体由学生先手工操作取得会计资料然后进行电算化业务处理,并将结果相互印证。电算化会计以记账凭证作为基本处理依据,其主要内容有:输入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明细账和日记账;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表;开设并登记总分类账户;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会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流程,了解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关系,注意与手工操作实验的衔接。在完成核算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该公司的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获利能力等财务情况作出分析,写出公司的财务报告。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核算资料,开展互相审计,最后写出审计报告。这样通过核算、分析、审计等方面的模拟实训,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努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对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不同的会计工作环境。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教材建设,资料内容应能系统、完整地反映实验目的《基础会计学》课程实践资料:

准备大量的原始凭证,特别是各种外来的普通发票,增值税发票,银行的各种传票、收据,按照财政部会计核算的规范,训练学生对各种凭证的填制,审核其真假,以及对这些原始凭证的保管及传递方法和程序,使学生走上出纳岗位时能马上适应工作。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资料:采用一套完整的会计模拟资料,重点放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方法,各要素的计量、记录和报告上。

《成本会计》课程实践资料:主要是典型企业成本核算的案例教学和成本核算的模拟练习及组织学生成本核算的实际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财务管理》课程实践资料: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掌握财务分析、预测、决策、审查及效益分析和电算化,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好基础。

实验教材的质量是制约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材建设上应注意:实验材料企业的选择应选择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事业单位、饮食服务业等会计机构健全、内部控制良好、业务处理规范、核算资料完整的单位为原型,还应适当增加企业历史资料、市场信息资料等,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目前有实际会计工作经验的实验教师严重缺乏,要选择既有深厚会计理论功底、懂计算机应用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还要有高度敬业精神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实验指导教师。组织他们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调研和学习,充实提高,以适应实验工作的要求。鼓励中青年教师在业务上不断深造,以业余进修为主、脱产学习为辅,有条件的要定期到相关高校深造。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的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争取成为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以提高教师的阅历和实践知识。这样对提高业务能力有好处,而且也利于提高会计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

(五)聘请各行业会计实践工作能手、注册会计师进入课堂

定期邀请专家作会计学科发展动态的学术报告,随时关注会计工作发展动态。选择一些经济业务全面、规模较大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工作能手走进课堂,可直接教授学生,也可与学生互相交流,将他们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

参 考 文 献:

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7

一改变教学模式, 精简实验内容, 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检验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为临床服务的, 要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劳动者。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内容比较多, 联系临床检验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在教学过程中精简实验内容, 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把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养、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接种、常见细菌的生化反应、细菌药敏试验等与基本技能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 贯穿微生物检验技术学科实验教学全过程。同时,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例如, 在血液、痰、尿液、粪便等各类体液或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课程中, 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实验小组, 经过小组讨论后, 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对这些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 最后写出细菌学诊断报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用含有未知细菌的临床微生物培养标本进行实验而不是按实验指导书上的某个已知菌种进行检验。用含有未知细菌的临床微生物培养标本进行检验, 首先需要学生思考, 考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培养基、按怎样的步骤进行、选择什么样的生化反应板条、选择什么样的药敏纸片等等。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盲从依赖实验指导书变为思考后参考实验指导书, 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目的和方法, 实验收获更大、记忆更牢固, 为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开放实验室, 保证实训的时间,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微生物检验技术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比较多, 而微生物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中职卫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 基础比较薄弱, 理解能力差。实验课中, 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步骤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 同时中职卫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的学时有限, 学生实训的时间不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保证实训的时间, 我校的实验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 除了实验课之外, 一些基本技能没有掌握的或者想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进行练习, 保证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自主支配及进行操作练习。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主要研究人体病原微生物生物性状、致病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鉴定的学科, 该学科知识点多, 内容抽象, 很多知识点极易混淆。过去传统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挂图和模型等教学用具进行口头传授, 示范讲解, 很难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能把微生物检验技术书本知识转换为直观图像, 图文并茂, 再结合视听的计算机教学课件, 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同时, 多媒体教学能够弥补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课开展实验项目不足的缺点。由于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室客观条件的限制, 部分实验项目很难逐一开展, 对于现有教学条件限制或是难度较高的实验, 教师可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观看, 如各种菌种保藏技术、霍乱弧菌的检验、结核分枝杆菌的检验等, 使学生对一些没有开展的实验项目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医学检验在临床上的作用日益凸显。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工作, 实验操作技能将是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在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 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培养出适应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的高素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摘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中职卫校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笔者紧扣教学大纲, 紧密结合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际工作, 对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全面开放实验室、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改革考核方法等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 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岳治国、曹美香.微生物教学中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1)

[2]李闻文.浅谈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J].实用预防医学, 2008 (5)

[3]陈彩贞.关于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16)

初中生物学经典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篇8

一、初中生物学教材经典实验运用的分析

纵观整个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实验,无外乎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大类,但不管是谁做实验,对实验的把握都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生物学实验的选材

生物学实验的开展中,实验的材料以及工具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实验选材上要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当然,还要注意经济性,很多材料可以通过其他材料的替换或者改良,同样也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比如说,在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中,可选择的实验材料是非常多的,只要厚薄软硬适中,方便操作和制作徒手切片,能顺利观察到叶片的各种结构就可以,所以这就给了师生非常好的教学机会,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搜集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观察到叶片结构,还能比较不同叶片结构的细微区别。再比如说,观察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我们一般都是采用洋葱的紫色外表皮,但是外表皮对学生来说不容易撕取,所以我们可以将洋葱放在太阳下晒两天,将它的内表皮晒紫,用内表皮做实验不仅效果好而且容易操作。再比如说,做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的实验,实验组要涂凡士林遮住气孔,但是如果让学生在家自己操作的话,也可以用尿素霜晒干一点充当凡士林,同样可以达到遮住气孔的目的。当然,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实验结果,更是对实验材料搜集能力和选择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节省了教师的实验准备时间,实现了教学的双赢。而且对实验材料的替换,也使实验少了很多限制,减少了时间和成本的浪费。

2.实验前期工作的准备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好自身的相关准备,这是因为实验的成功和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教师来说就需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设计好实验的步骤、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还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引导,使得实验进行有一定的秩序,不至于出现混乱的状态。对于学生来说,必须对教材实验进行预习,知道实验需要的各种材料、进行的步骤以及实验的目的。比如在进行微生物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联系身边比较常见的一些现象,把它们作为切入点,给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到食用菌种的种植场参观,对其形成初步认识,为实验的开展做准备。比如在做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水蚤的采集和培养,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对实验有初步的认识。甚至在此过程中提出新问题,总结经验,对实验进行再探究。再比如说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让学生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充分晒好洋葱,为实验的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很多老师都能做得很好,比如我有次听了一节张家港梁丰中学蔡萍老师的课——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是一堂以实验为主的课,由于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蔡老师在课前准备了强光源,这使得学生的光合作用时间大大缩短,实验现象也更加明显,教学效果也相当好。所以说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对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越充分则越能够保证实验的顺利和成功,同时通过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思考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生物学实验过程的开展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组合多种多样,有时候是个人,有时候是小组合作,主要根据实验需要而定。我们知道在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需要学生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协助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学会学习。比如在做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实验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可以安排四人一小组,其中一人负责装置的组装,一人负责食物的燃烧,一人负责读数,包括起始和终止的温度计读数,最后一人负责记录和发言。只有以团队的形式才能使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至于手忙脚乱,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而准确地进行,减少实验误差。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改良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对于氧气的收集装置,学生就会有很多的灵感和想法。可以借用书本的排水集气法,也可以将装置简化,利用生活中的普通塑料瓶制成简易光合装置,上端留出气室收集氧气,方便又实用。还有同学想到用医用滴管控制器来控制气体的进出,实现装置的密封。再比如在人体的神经调节这一节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神经元的结构认识,我们要鼓励学生动手做神经元模型,有的学生想到用橡皮泥捏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和髓鞘,用五颜六色的橡皮泥捏出其中的不同结构,用电线里的铜丝模拟神经末梢。当然,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手法,用到什么样的工具,这些都需要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充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的这种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是学生最宝贵的能力和财富。

4.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任何实验在实验结束之后,我们都会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讨论,这部分内容非常繁多,而且实验意外性情况也频频发生,因此互动交流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学生做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上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帮助学生找出差异所在,由于出现差异的情况会有很多,这就需要大家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价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未来生物学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比如说在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实验中,通过每个小组对不同食物的燃烧所释放的热量的测量和记录数据分析,可以得出食物中含有能量,且不同的食物含有的能量不同,但是在对最终数据的讨论和交流中就有同学会发现就算是同种等质量食物,不同的小组做出来的数据也是不一定相同的,实验误差在所难免。那么如何减少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方面,这些都是对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也是这个环节的真正意义所在。endprint

5.实验的反思与总结

每次实验课上完后,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对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总结,并将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做详细评价。因为这不单单是将实验与教材中的知识相联系起来,同时也是对实验总结进行一定的提升,通过指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在无形之中将生物学这门学科的相关理念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的生物学素养。

二、对初中生物学教材经典实验的教学建议

在对初中生物学教材经典实验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态度不再是应付的状态,而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生物学科学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帮助。但是,在有些方面还有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点:

1.课程资源的开发

进行生物学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可以多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物学教材中经典实验的改良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应更多注重质量。有时候往往因为数量过多,很多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实验负担,因此这就需要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注重质量。同时,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教材上的实验不再单纯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而是将它作为一项参考实例,由它引出其他问题的思考,教会学生包含如何测量、分析等在内的各种实验技能,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小组合作活动

在进行生物学实验的过程中,会让学生以各种小组形式进行实验,那么对于如何划分小组以及小组内的分工和评价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往往需要我们在划分小组的时候根据实验的要求,按照学生的性别、特长等进行划分,实现他们之间的互补,在小组内设置各种职责,明确每位同学的任务,可以保障实验有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与实验相关的问题,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从而使自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自己的综合能力。

3.对实验本身教学价值的关注

在组织实验的过程中都应充分认识和发掘实验本身的教学价值。实验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通过实验教学要达到建构知识并培养能力的目标。

4.对实验的整体性认识

实验已成为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然是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对实验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点形象化,同时在构建知识概念中灌输实验的理念,用实验说话,用实践说话。在组织实验的过程中,要整体上把握好实验的三原则:对照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例如:在讲到血管这一节中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制作血管模型。有的学生就想到用吸管里面放红墨水,由于吸管比较细,红墨水比较少,这样就形成了血细胞单行通过的效果,用来模拟毛细血管效果非常好。通过这样的课堂内外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牢固。

5.对学生学习技能的指导

实验的开展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有益的,这也是我们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例如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测量和调查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多样探究方法的能力,探究资料的归纳整理的能力,对新问题的再探究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探究实验计划制订的能力,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的结合能力,探究计划的修订完善能力,数据的分析能力,调查结论的验证能力等。用这些技能实施实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这些技能。因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加强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爱学,会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经典实验的运用与改良,打破了原有生物教学的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之间营造了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氛围,从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也是新时期生物学教学改革中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海霞.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18-19.

[2]雷佩红.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3.31-33.

上一篇:主任护师考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各专业顶岗实习去向及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