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练考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堂学练考

篮球课堂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篮球教学有着较强的参与性,能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同时具备应变性、娱乐和竞技性较强的特点,学生在篮球训练中获得身心发展。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身体素养和团队合作水平方面获得进步。为了落实中职篮球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改革思路,从多个方面提升篮球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持续提升身体素养和终身训练意识。

[关    键   词]  中职篮球;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研究

[

学练赛评一体化,是指课堂上的学习、课堂里练习、课堂上通过学习新技术后,将新技术用到练习赛中,每个过程都有准确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了训练、比赛、评价等教学内容,教师应转变以往的中职篮球教学思路,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通过引入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和挫败的心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强,他们能持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体育素养,进而掌握相关的战术和体育动作,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

一、当前中职篮球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理念比较陈旧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不善于使用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措施,难以保障实际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当前的中职篮球教学现状能发现,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无法生动展示知识内容,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掌握也比较生疏,没有形成深刻的理解。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不重视篮球教学的问题,往往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实施动作技术训练,学生的战术思维和篮球意识难以进步。利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的传球和投篮运球技术会比较生硬,他们只能掌握简单的动作。

(二)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完善

一些中职学校缺乏良好的篮球教学场地,所以影响到篮球教学的开展效果,篮球训练设施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需要提升。一些学校缺乏专门的篮球场地,或者场地安全性不符合标准,所以无法高频率开展训练活动。要想保障篮球教学质量,充分的场地和器材是必备的。如果硬件设施不充足,学生的训练会被局限,他们只能训练基本动作,无法高频率开展投篮、竞赛等活动。一些篮球场地是水泥地面,学生极容易受伤,他们在长期的活动中积极性会被削弱。

(三)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足

中职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把篮球方面的教学作为重要内容,仅仅把篮球当作一个额外增加的项目,篮球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当前,学校已经提高了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但是在篮球教学方面仍然缺乏深度研究,所以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过于模式化和枯燥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无法体会篮球运动的魅力。

二、中职篮球教学中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

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理论学习是第一步,是学生进行比赛和训练的基础。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将来打篮球的前提,学生能掌握篮球裁判法和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才能组织篮球比赛并且理解相关的动作,同时发展自身的体育素养。如果学生能掌握篮球动作的名称及相关文化知识,那么他们就能打好基础,在将来灵活运用篮球技巧,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中职篮球教学中,应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保障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设备,从理性和感性方面让学生产生篮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篮球知识的时候,为了丰富学生的篮球理论知识,从篮球的起源讲起,让学生了解篮球的发展历程和起源,分析当前世界范围内各个联赛的竞技水平和发展现状,让学生了解著名的篮球运动员等。在这个前提下,讲解一些经典的篮球展示搭配,能体现篮球教学与时俱进的原则,对学生精神层面产生感染。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引入姚明、詹姆斯和科比等篮球明星的故事,用这些明星的可贵品质和生活经历来激励学生,让學生看到篮球运动精彩和积极的一面。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篮球技巧知识。包括:投篮的基本要素(球的旋转、投篮的弧线、瞄准方法)、三分球的知识、前锋、中锋、控球后卫等等。一些学生在平时已经掌握了这些基础的篮球知识,教师应融入更多精彩有趣的理论知识。例如,当前的NBA比赛已经进入小球时代,各个队伍强调阵容的灵活性,中锋的地位被慢慢削弱,多前锋阵容成为许多队伍的首选。这样的讲解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体会篮球竞技的革新和转变,认识到篮球运动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二)重视课堂中的篮球训练

1.技术方面的训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传球和运球方面的技术,让学生掌握运球的法则,在不看球的情况下也能良好运球。同时,为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保证自己运球的连续性,在力量和速度方面多下功夫,能逐渐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准。在篮球技术训练课堂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篮球技巧,应给每个人分配一个篮球。从运球技巧开始讲起,让学生跟着自己的示范进行运动训练。在运球过程中,保持比较低的重心,重心保持在腰部以下,利用正确的传球技巧,寻找合理的时机传球。在后续的练习中,融入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的思路,让学生结合理论和实践,在小组中进行练习,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保障学生运球和传球动作的准确性。对于基础不好或者身体协调性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身体力量训练,包括负重深蹲或者平板支撑等,这样能改善学生的身体能力。

2.球感训练。在篮球教学中,球感训练也是重要的内容。先让学生在固定的场地中训练自己的球感,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跑步运球训练、行走运球训练、原地运球训练。在行走训练过程中,学生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持续提升自己的运球能力。利用有效的训练方法,能提升学生的灵敏度,他们能准确预测空中球的力量和速度,能有效控制角度、力度不同的空中球。在训练的初期,要重视双手训练模式,引入双手和单手的交替训练方法。而后结合学生的真实水平合理调整训练的难度,划分运球范围,超过范围的就是失败。在这种训练模式中,学生能提升自己的运球能力,他们接触球的频率比较高,能逐渐养成良好的球感。

提升球感的要點是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因此球感训练必须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过这样的训练锻炼学生的球感。在教学中,从易到难安排球感训练项目,逐渐提升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大量接触球的机会,如果他们的训练频率比较低,就会逐渐降低球感,难以保障自己的篮球能力。

(三)应用篮球比赛教学方法

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较多,学生不仅能领会篮球战术和思维,还能在实战中巩固篮球技术动作。学生不会被过分局限,能在活动中具备一定的自由,感受到竞技的愉悦感。

(1)比赛教学之前,组织学生预热,这样能避免出现损伤事故。首先为学生讲解比赛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投篮教学中,安排学生复习投篮的技巧,让学生首先进行移动投篮,然后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技术。这样的赛前预热活动比较考验学生的手脑配合能力,能为后续的比赛做好铺垫。(2)在比赛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比赛的规则,观察学生的技术实施情况和动作标准性。结合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实施针对性的改正和指导。在学生完成相关的技术动作之后,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构建练习和比赛相互循环的机制,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例如,在讲解运动技术知识之后,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开展运球接力比赛。教师在一边观察学生,找出学生运球过程中的不足。同时,分类和归纳这些不足,根据分类的具体结果安排练习。教师首先进行纠正,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让学生得到自我提升。在比赛中,还能检查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果,真正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3)比赛之后的总结过程中,教师安排放松学生心情和体力消耗比较少的活动,这样能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这种类型的活动,和平时的竞技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教师应重视缓慢融合,让学生深刻掌握课堂中学会的技能。组织学生参与投篮比赛,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各小组比投篮,命中率更高的小组获胜。

(四)在篮球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

在中职篮球教学中,应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篮球属于一个需要集体配合的项目,在讲解技术配合和战术的过程中,应重视发展学生的配合意识,加强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如果学生缺乏集体意识,不仅难以提升自己的胜率,还会导致自己的队伍士气低下。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篮球基础能力训练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学生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逐渐掌握动作要点。教师应遵循立德树人理念,鼓励学生提升自信并且战胜困难。在篮球比赛和对竞赛规则的讲解中,学生能发展纪律意识,并在遵循规则的同时,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如果犯规,学生不仅会失去得分的机会,还可能被罚下场,失去竞争的舞台。这样的教育过程,也是纪律规则意识培养的过程,学生能在内心形成遵守纪律的意识。

(五)优化中职篮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学生的篮球能力发展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1)把握评价的核心和关键,评价学生的技术素养和态度,让学生敢于评价,而且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果,更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和训练内容。结合篮球教学大纲要求,完善评价内容和标准。针对学生在篮球技术和战术训练中的状态和表现,改进理论讲解和实战训练的组织方法。在评价学生三步上篮动作的时候,认真观察学生拍球的方式、运球的方法,了解学生是敷衍了事还是认真训练,这样能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具体情况[1]。针对学生不足的地方,教师应在课堂中进行即时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也可以组织篮球训练让学生相互观摩和学习[2]。(2)评价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单人考试之外,也可以组织多种评价形式。例如,利用团队考核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投球、传球和运球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分工,进而完成任务。教师不仅能给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也能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体育教师结合这些评价的内容进行总结,能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3)持续改进篮球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对于中职体育教师来说,应持续改进自己的评价方法和思路,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在平时的教研中,观察其他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并且对比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学校层面,为体育教学制定考核评价表,引导教师互评和自评。

在当前的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完善自己的篮球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不足,安排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利用专项比赛的方式磨炼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只有真正融合学练赛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毕建瀛.论中职篮球教学训练中踝关节的损伤及预防措施[J].当代体育科技,2019,10(9):25,27.

[2]梁黎明.中职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之道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10(3):51,53.

[3]蔡球鹏.中职学校篮球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10(3):144-145.

◎编辑 薛直艳

作者:杨城荣

第2篇:“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乡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笔者所在的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第二小学为乡村学校,基础薄弱,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因地制宜运用多种运动形式开展特色课程及大课间体育活动,同时还开展了“足球进课堂”活动,将足球课程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确保每天1节体育课,每周至少1节足球课,并且不得挤占和提前结束课程。学校专职和兼职体育教师并存,组建了5支校足球队,积极开展校园足球联赛和足球阳光课程,做到面向全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实现课内课外双管齐下,让全校学生都喜欢上足球。

2021年浙江省乡村学校体育推进会上,笔者执教了水平一《足球:多种形式控球的练习方法2》一课。此课以控球为载体,以学生整体性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教学主线,运用领会教学法让学生从自主、探究、合作中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课堂中对教材处理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运用技术,从而实现“学练赛评”课堂教学一体化。通过笔者设计的学练教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控球能力、平衡能力及灵敏性、协调性与力量素质,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以及准确的预判能力,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合作共赢的体育品德。

一、学:以单一练习为切入点,从学会到会学

“学”是在体育教师的主導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单一身体练习。二年级学生在心理认知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积极乐学并善于表现自己。在设计单一练习时要考虑这些客观因素,同时丰富练习方法,以便更好地展现课堂教学成果,也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技术动作。

如,在《足球:多种形式控球的练习方法2》一课的单一练习中,从“抢凳子”游戏入手。因为学生有一定的学练基础,开始时笔者并没有教学生控球的要领和方法,而是先让学生从游戏中边体验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反馈—再体验”,采用了踏停控球、拉拨控球与运控球+转身3种练习。笔者将学生分成4组,要求两两相对组成小组,同时以行进间带球的方式从本方阵营带球到对方阵营;再在行进间带球的路线中增加障碍物,要求学生行进带球时注意观察前方障碍物位置,达到带球稳且停球尽可能快的目标;随后再让学生结合运用踏停和拉拨控球技术进行控球转身返回的练习。

学生在练习时通过探索、发现和建构,自然地掌握了控球的动作要领,学会了行进间运控球的动作方法,先练后教体现“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即重视学的过程,体现主动学习[1]。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一改以往单一练习设计的枯燥乏味,让学生更有信心挑战学习,在学技术的同时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练:以组合练习为学练点,从会学到会练

“练”是从单一练习到组合练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始终遵循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原则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组合练习的设计不仅为巩固提高动作(技术)方法、发展体能服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学练环境中将所学的“单一的身体练习”转化为一种“能力”,让“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能够真正在课堂上发生[2]。

如,在《足球:多种形式控球的练习方法2》一课的组合练习中,练习方法1:在踏停控球、拉拨控球与运控球+转身的基础上加入传球技术。重点强调控球时的方向和节奏变化。2名学生为1组,从本方阵营出发,相互传球至对方阵营。学生A向前跑动,到标志物时左右移动,学生B原地拉拨控球。当学生B左右移动时,学生A运控球前进,到达一半路程时转身控球1圈,将球传球给学生B,学生B踏停控球,接球后原地拨拉控球,学生A弧线绕过学生B,跑至下一个标志物开始左右移动,学生B重复学生A的动作。在熟悉掌握练习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不同信号节奏等改变学生移动速度、控球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

练习方法2: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在2个标志物中间再放1个标志物作为固定障碍物,要求学生在不同位置选择不同的控球方式绕过障碍物再传球,传球时,接球队员不能再靠近障碍物位置。如,学生A向前移动到第3个标志物,学生B左右拨球,可转身控球或脚外侧拨球后加速绕过第1个标志物,再运控球到达第2个标志物。在绕过第2个标志物时必须选择不同的控球方式,然后才能传球给学生A,同时要求学生A离开标志物后学生B才能传球。学生A接球后重复相同动作。练习熟练后,要求控球人员根据移动人员的口令随机做控球过标志物的练习。要求各种控球之间的转换要连贯,绕过标志物时突然加速运控球。还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控球速度和移动速度,逼迫控球人员在控球的同时观察传球目标,进一步提高控球能力,既运用了控球技术,也初步学到了传球技术,还让无球人员学会了无球移动技术,发展了学生的体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初步的技术支撑与兴趣动力。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速度、空间、方位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教学节奏的变换,在一定教学原则下进行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变化,而非仅仅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新颖独特,带领学生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递进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赛:以游戏比赛为挑战点,从会练到会用

“赛”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能够巩固并运用所学运动技能。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比赛对学生的机体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比赛中精神高度集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如,在《足球:多种形式控球的练习方法2》一课中,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足球的各种球性练习,已经掌握了触球部位与控球技术,因此将控球+射门作为挑战点,可促使学生提升技术。将学生分成小组比赛,要求射门前每名学生都要完成至少1次的触球。通过在比赛中穿插运用多种控球技术,引领学生在赛中练,弱化技术要求,注重使学生学会练习方法,强化活动过程与趣味性,不仅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并运用所学技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毅、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赛中有练,练中有赛,赛练结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评:以课堂评价为落脚点,从会用到会评

“评”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学练标准搭建的展示平台,主要起到反馈、激励、调控、导向等作用,通过对“学练赛”进行评价,体现课堂教学成效。评价应做到及时性、激励性、合理全面性、公正针对性、真实多元性。

如,在《足球:多种形式控球的练习方法2》一课的各个环节中,每次练习前提出明确的练习标准,并在练习结束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学”的部分,在游戏结束后,学生开始左右拨球控球练习,每组练习10次,要求7次触球位置正确。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练习后,教师检查并询问学生完成情况。然后再练习1组,要求在触球位置正确的基础上,7次拉拨动作连贯,练习完成后询问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优秀的学生展示拉拨控球,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说出其优点再次练习,达到目标后再进行下一个练习。每次练习提出练习次数和要求,练习后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表扬学优生,帮助学困生,让学生知道动作的标准以及自己的水平,并知道如何改进,确定学的方向和目标。

组合练习是对控球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其练习和评价要围绕不同控球动作之间的连贯,如在组合练习1中,要求左右拨球、运控球和踏停控球動作在固定位置的连贯,并在控球时观察队友移动的位置,因此在练习中要求一定速度下不可失去对球的控制。其评价可以是在尽量对球不失去控制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控球传球练习,要求控球的连贯性和传球的准确性,在提高接球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传球合作意识。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展开,修改足球比赛规则。要求每名学生都运用运控球技术后才能完成射门。为完成比赛,小组内成员必须加强合作,完成运控球要求。这样可以有效增进小组的凝聚力,增强小组的合作、竞争意识并客观地检验本课的学习效果。

以课堂中的即时评价作为落脚点,立足学生立场,每个练习围绕成功率或完成速度的评比促进技术的形成。以问题和观察意识,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练习促合作,以竞争促比赛,以技术促技能。在跑动和传控球的赛练中,感受合作价值,将“评引技长”真正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的引导下,“学练赛评”四位一体已经成为新的教学目标,只有将“学练赛评”融合,才能更好地规范课堂教学。从单一的身体练习到组合练习,其目的都是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学会自主思考,通过设置比赛或者游戏环节,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动作加以灵活运用,最终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榜,曾荣.以赛促学,以评导练——体育课堂“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的教学价值[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2): 36-37.

[2]石峻.教材“三个一”要求下“学、练、赛(评)”一致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2): 32-33.

作者:包尔春

第3篇:“333”导学练教学模式及课堂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入人心,促使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追求高效课堂,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新的高效课堂要求将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教学上的理想课堂。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题,也是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333”导学练教学模式高效课堂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48

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思想认识不够、观念亟待更新、教学方法方式陈旧、外部因素干预、考试制度的制约等等。因此对课堂模式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对高效课堂的呼唤日益强烈。我校自2014年以来,学习并初步实施“333”导学练教学模式,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有了不少的收获,也有很多的思考。本文旨在分析探讨“333”导学练教学模式及其所引发的课堂思考。

一、“333”导学练教学模式的目标

变“教堂”为“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力图全方位展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课程功能,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333”导学练教学模式

“333”导学练教学模式分为“导”、“学”和“练”三方面。“导”指的是课前引导、课堂指导、课后辅导;“学”指的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互动学、课后反思学;“练”指的是课前预习练、课堂及时练、课后巩固练。

1.课前引导、课前自主学、课前预习练

(1)目标明确,指导预习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预习,完成预习练。

(2)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教材通读,引导学生把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用符号标记出来。

(3)带着问题进课。引导学生提问,先提出自己的见解,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提出创新性的问题。

2.课堂指导、课堂互动学、课堂及时练

(1)用课标指导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本、是我们教学的源头,它统领着我们教材、老师和学生。所以我们一切的教学都应遵循新课程标准。

(2)用教材指导课堂教学,并不是说通搬教材。我们可以用教材里面适合我们的内容编写导学案,教材是核心、是凭借,没有教材谈教学是空谈。

(3)用教师指导课堂教学,教师是我们教学的本职和关键,教师的指导得法,到位,教学必然有效、甚至是高效。有的教师不指导、也有指导不了的,还有指导不得法、指导不到位的,这势必会造成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4)用学生指导课堂教学。优秀的学生能够带动较弱的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是一种智慧,是“盘活”课堂资源,使课堂更丰富、更生动,使前面三方面的指导增效、增值的有效武器。

(5)加强互动,互动既有组内互动通常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个人与全班之间的互动。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如:师个互动、师群互动。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这些互动的力量,我们的课堂氛围一定很活跃,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3.课后辅导、课后反思学、课后巩固练

教师引导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研究,提出和探究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利用课后对学过内容进行反思,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这样导学练的效果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三、“333”导学练教学模式的课堂思考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不是尽善尽美的。“333”导学练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尽量弥补它的不足,将它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

题目如何出得有针对性,多少为适量,怎样做到多样性,如果能做到探究性和趣味性的话,那就会更佳。小组如何分配才合理,如何让小组成员们真正动起来,讨论是否富有成效,如何建立小组的评价机制。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应该观察和辅导,但如何拿捏这个度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对“333”导学练教学模式的一些课堂思考。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333”导学练教学模式,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能引导学生认识课堂知识,提升教学效率。

[ 参考文献 ]

[1]韦国幸.浅谈高效课堂之课堂展示[J]. 中学教学参考, 2014(24).

[2]杨守香. 构建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6).

[3]郭跃飞. 试论新课改中普通高中英语存在问题及对策[J]. 才智, 2014(16).

(责任编辑李璐)

第4篇:明通镇中心小学211导学练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Xx小学211“导探练”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的根本。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主要依据就是教学质量,可以说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而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本学期,我校仍将教学质量的提高做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学校现状分析:

几年来,我校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努力抓好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体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在全县中游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广大教师辛勤的付出,得益于为我们学校一直以来把教学工作做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的主体地位,也得益于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精益求精的管理方式。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一是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家庭普遍不富裕,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除了在学校能得到有效的监管,回到家里基本上处于撒野的状态,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面对这样一批基础差,家长不重视的学生,要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艰难的。二是我校距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态度对教学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怎样做,怎样打破目前制约我们学校向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我们不能抱怨,也不能等家长的素质提高起来,我们再做教育,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社会在等待,家长在期盼,我们不能等,只有从自己做起,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二、211导学练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背景

传统的讲授法在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讲授法也存在明显不足:教师为了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几乎占用了课堂内的全部时间,这样做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备课、上课和辅导时,总是以班上中等生的水平为参照进行,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为农村学校,无论是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家庭环境、社会氛围都有市里有很大的差别,几年来,我们总是感到,我们的教师也没少下功夫,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也是天天抓,月月考,可就是教学质量总是徘徊在一定的水平,再想提高就感觉很困难,如何破解教学质量提高这个难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校根据本校实际借鉴了211常态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规定在一节课里,教师总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要有不低于10分钟以上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有有不低于10分钟的练习巩固时间,在总体上规范了课堂时间,普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导探练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

(一)框架结构

找准基点 导 激活基点,迁移诱导 提供例证

诱导探索

生成问题 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探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验证 提示结论 深究结论

专项练习 练 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诊断练习

综合练习

课堂作业

(二)概念解释

第一板块“导”:是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清新知的教学 “生长点”,运用“正迁移”规律构架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提供鲜活的例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握的重点:

1、中高年级要要在先学的基础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

3、就相关的问题(不会的问题、理解不深的问题,形不成规律的问题,)学生互相探究。这部分总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超过20分钟视为不合格课。

第二板块“探”:教师要掌握这一环节的基本操作程序,要舍得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要有驾御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要能及时捕捉和巧妙处理各种生成性的资源,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和学生有不低于十分钟的听、说、读写、算、议的时间和空间。;把握重点

1、、在教师的引导下;

2、就相关的问题(不会的问题、理解不深的问题,形不成规律的问题,)学生互相探究、研讨。这部分时间不能低于十分钟。

第三个板块“练”:“练”是指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增加练习量,进行实战演练,选用练习要切入要害、把握实质,练习要分层设计、适度整合、练习要适当变式、引人入胜,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练习,要让学生练得有趣,练得有效,要让学生的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要让“后进生”吃得了,让“优生”吃得饱。把握重点是

1、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重点设计练习题;

2、大面积演练,学生评价;

3、重点关注中差等生掌握情况。这部分时间不能能低于10分在钟。

四、211导学练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操作流程

第一板块:导 ( 自主学习、导学导教)(不超过20分钟)

1、课前检测,温故知新(2-3分钟)

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进行重点复习,设计1—2个综合性的试题或者与 本课复习内容相关的问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目的:温故而知新,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注意点:习题设计简而精, 时间不宜过长.准备充分,必要的课件或小黑板,坚决避免随意性.

2、依纲据本,导标(1-2分钟)

[通过课前口述或板书交待本节学习任务和目标,低年级做到合理交待,高年级明确交待。(1分钟) [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意义] ①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②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注意点] ①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学生能听明白

3、依课依标,导学(10-15分钟)

在教师交待目标后,教师要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出示与本节课学习目标和相关练习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依据目标语文学科主要通过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文学常识等内容,让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并整理出自己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辅导学生圈点勾画、做批注以及对各种知识的积累,尊重学生独到的认识和体验。数学学科主要出示尝试题。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等等激励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好奇性,促使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老师应提醒学生:“不会做这道题的同学,请翻开课本看看例题是怎样做的,再想想这道题应该怎样做?”。自学课本前,教师可以提一些思考题作指导。以便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课本,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时机成熟就转入下一步。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

这部分主要是在梳理整体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以知识树或知识结构的形式将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导学和导教。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设计一些相互比较、系统归类、承上启下、体现结合的问题。学生依托这些问题通过自主梳理,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目的] 让学生知道导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意义] ①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②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注意点]

1、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②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好,就怎样做。自学时,往往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学生重点思考关键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上。各学科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什么方法好,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科实际,就采用什么方法。

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2、导学激兴,做到三学

(1)激学;包括激态和激趣。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前学生状态和教学内容设法调动学生。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的激发。

(2)导学:教师尽快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相关练习以引导学生自学. (3)自学:学生依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相关练习和教师安排的练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巡视、指导和鼓励。特别关注学困生情况。还要注意做到通过组织学生邻座或小组之间的互查和评比等,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过程遇到的疑难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指导学生主动进行三级预习,并作适当扩展。要促进和指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前的三级预习。养成自觉预习、善于预习的习惯,为课上高效学习,奠定基础。从三年级起增设简单的预习作业,从五年级起增设单元性的整体预习,要求学生利用大礼拜长短假进行预习下周教材的内容,初步找出疑难问题。

4、低中年级学生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自学能力,教师的导主要的引导,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教学模式可根据年级特点变化。

第二板块、探、(合作学习、深入探究)(不低于10 分钟)

1、出示题目,合作探究

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题目(一般2—3个),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思维提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人人发言,集思广益,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进行探究整理,进一步梳理知识,重在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对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和相关联的知识达到准确识记和理解。在整理、识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内相互检查、男女同学互问互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交流复习成果。

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2、精讲点拨,突破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知识交汇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提升,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法规律的运用等方面得到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即讲重点、讲要害、讲易错的地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的坚决不讲,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能会的坚决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的的坚决不不讲。

[操作] ①教师在通过第一板块的导学,发现学生学校的困难,进行调整,提出深入探究的题目,组织学生深入研讨,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② 学生根据研讨,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操作的相同 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④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要有听说读写思议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形式,坚决避免单一的乒乓球式的提问模式。

[时间]约不低于10分钟 [目的] 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②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点] 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探的内容。探的内容应该是导学后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

②明确探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③明确提探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第三板块 练(当堂训练,当堂达标)不低于10分钟。

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一套注重基础、兼顾能力、能基本覆盖本课时主要内容、题量适当的练习题、作业题或检测题,让学生当堂自主完成。在自练的基础上,学生互批互改、黑板演示等形式进行当堂反馈矫正。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学生通过达标检测,在巩固中掌握知识,在运用中提升能力,在能力展示中有所创造。

具体要求是:

1、练习要典型,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次出题,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但并不是将学生人为地划分层次,选择的权利在学生。

2、当堂必须完成,分层次地完成。当堂完成的好处,一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能力的培养自己去做。二是可以直接反馈信息。三是可以有效地减轻课后学生的负担。四是可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课后许多活动课的内容。

3、当堂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当堂训练要重在打好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为此,要精心选择供训练用的作业,可设计为一点多题以强化巩固,或一题多点以系统巩固,或一题多解以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5、当堂训练的时间应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取得较好的效果,一般每节课堂作业和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

6、当堂训练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一是针对性原则,即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词,一般可分为必做题词和选做题词,其中必做面向所有学生,而选做题则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做,其余学生自愿,这样让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和生“吃得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市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量力性原则,作业内容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要适长,既不拔高,又不过于简单,而且作业的数量适量,以学生经过努力在15分钟之内能完成为限,既不超过努力在15分钟之内完成为限,既然不超量也不偏少,一般以三道题词为。三是典型录性原则,做到有代表性和层次性,特别是上述针对最难点所进行的训练更要体现这一要求,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搞死记硬背,当然,对学生易做错的题词型或题目还可设计适当的重复练习。

7、高年级当堂训练应做到独立和按时,教师不尽量指导。当堂作业要像考试那样,在课内独立、按时地完成,不准学生抄袭,教师也不予指导。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地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准确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还有助于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预习新课创造条件。

8、在学生当堂作业时,勤于巡视督查,了解情况。教师要通过巡视,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学生可能出现不良习惯和表现,并及时提醒纠正,同时要通过现场批改作业,及时获得关于这一节课教学情况进一步反馈,便于课后及时而准确地辅导解难。 [操作] ①布置课堂练习。

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作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督促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鼓励必做题做完了的学生做选做题或思考题。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当堂清”。

[时间]不少于10分钟。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 [意义] ①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当堂清”。 ②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 [注意点] ①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 ②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③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④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⑤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策略:

(1)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20分钟,一般在15分钟左右,保证学生每节课有不低20分钟连续自学和练习时间,低年级学生没有自学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单一是讲解式的教学方法。

(2)灵活运用“211导探练”的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适当调整。该少讲的不多讲,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或师生互动式思议听说读写练的时间。

(3)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自学的力量源泉“兵教兵”,精诚合作,在兵教兵中,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合作互相提高。

(4)教师精心备课,教师的形象、气质、基本功,教学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课是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去渗透实施。

第5篇:《名人传》读练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名人传》读练考

【知识卡片】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出生于一个中产者家庭,自幼喜欢音乐,1882年考入大路易中学,1886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攻文学,后攻历史。1895年,罗曼·罗兰以《现代歌剧的起源》获博士学位。20世纪初,他写了许多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米开朗琪罗传》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最伟大的作品,他因此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概要

《名人传》,是世界文学长廊里独具魅力的一部人物传记,又称《巨人三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著,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罗曼·罗兰倾注了他全部的激情,让读者在文字中与三位大师亲密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与失败,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在这部传记作品中,无论是双耳失聪却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家贝多芬,还是忧郁困顿而“愈受苦愈使我喜欢”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或是打破生活安宁而“欲求真理”的小说家托尔斯泰,他们虽然承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却都以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顽强地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不同的生命,却是一样的精彩。

在这部传记作品里,作家极力颂扬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渴望自由、主持正义的精神,赞美了他们以造福人类为己任,为坚持真理和信仰而勇于受苦受难的钢铁般意志。

从结构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源于三位传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于罗曼·罗兰的另一重要思想,即欧洲统一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人物画廊

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曰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米开朗琪罗:他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

列夫·托尔斯泰:他蔑视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经典语句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斗争。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重痛苦!欢乐固然值得称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称颂!

●唯其痛苦,才有快乐。

◎精彩片段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美杜莎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他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张大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选自《名人传》

赏读:罗曼·罗兰特别善于抓住凝聚英雄精神气质和个性的相貌。在《贝多芬传》的开篇,他以富有激情而准确有力的笔墨,让我们看到英雄非凡的体格的力、精神的力。只有这样一个有力的人,才能与命运挑战,与上帝搏斗,才能写出《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耳聋折磨着高傲的音乐家,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从他的相貌,我们似乎已经听见了他的悲壮有力、惊心动魄的“命运交响曲”。

【考查方向】

历年“名著阅读”题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从呈现形式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从考查内容看,有识记积累题、归纳概括题、感悟理解题、欣赏评价题等。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命题者在导向上正在摒弃原来的作品常识记忆考查形式,越来越强调在“真读”的基础上答题。命题者选取名著中的一个微小的语段,让考生阅读,从中把握名著的涉及的作者、出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有的试题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评判和鉴赏等也进行考查,考查由知识点向能力点迁移,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光要采取泛读的方式,还要精读,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积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中考真题】

1.(2011·辽宁朝阳市)填空。

罗曼·罗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创作的《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刻家_______________、俄国作家______________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2011·四川成都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焦急万分,左顾右盼,努力地想从不同的表情中看出点原因来,但大家全都默不作声。

突然,他厉声呼唤我,当我走近他的身旁时,他把他的笔记本递给我,示意我写。我写下了下面这句话:“我恳求您别再继续了,回去以后我将向您说明理由。”他猛地一下跳到下面,冲我嚷叫道:“咱们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进得门来,他瘫软地跌坐在沙发上,双手掩面,他就这样一直待到吃饭。饭桌上,没法让他说一句话,一副痛苦不堪、颓丧无力的样子。(有删改)

这段文字中“他”指的是。“恳求您别再继续”的“理由”是。

3.(2010·天津市)名著阅读。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片断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断二】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1)【片断一】中的“他”是指;【片断二】中的“他”是指。

(2)读过《名人传》后,你一定被这三位伟大的艺术家所感动,请任选其中一位,说说他令你感动的原因。(60字以内)

【新题预测】

1.填空。

(1)《名人传》的作者是国的,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很受中国读者青睐。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苦难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一句出自《名人传》中的,是的一句鼓舞人心的名言。

2.请将下列人物的典型语言与对应人物用横线连起来。

a.惟其痛苦,才有快乐。贝多芬

b.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c.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列夫·托尔斯泰

d.即使为了帝王的宝座,也绝不出卖真理。

e.人只能单独接近上帝。米开朗琪罗

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多少人都赞颂他伟大的艺术。但他远不止是音乐中的第一人,他是现代艺术最英勇的一股力量,他是受苦而不屈的人们最伟大、最优秀的朋友。

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欢乐。

(1)以上文字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他”指的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一个典型事例。

——发表于《学习报》(人文阅读)2012年6月6日

参考答案:

中考真题

1.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

2.贝多芬贝多芬已听不见舞台上的演奏了(意思相近即可)

3.(1)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

(2)示例:贝多芬备受感情煎熬,又不幸失聪。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中,他不屈不饶,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创作,谱写出伟大的乐章。

米开朗琪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求完美,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他贫病交加,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列夫·托尔斯泰虽一生孤独,但坚持追求真理和博爱;他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创作了多部不朽著作,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新题预测

1.(1)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德贝多芬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俄列夫·托尔斯泰(3)《贝多芬传》贝多芬

2.贝多芬:a、d列夫·托尔斯泰:b、e米开朗琪罗:c

3.(1)《名人传》贝多芬(2)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的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第6篇:中考名著读练考《骆驼祥子》重点

【作者简介】:老舍,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名著梗概】:《骆驼祥子》写于抗战前期,以20年代的北京为背景,通过对人力车夫祥子一生三起三落最终沉沦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的遭遇证明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阅读指津】:

一、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黑暗、混乱、多灾多难年代。军阀混战,城市买办阶级、乡村豪绅阶级对工农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谁、旱、虫灾的不断发生,迫使大批破产农民为了谋求生路纷纷涌入城市。

二、仔细体味祥子心理活动的变化: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而心理描写又是紧紧结合人物的行动与故事情节的。如在系那个字第一次买车时,“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反映了他激动的心情;“我要这辆车,九十六!”表明他憨厚背后的心计。

三、注意作者的语言艺术:小说人物的语言最为精彩,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京口语的原汁原味,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打盹、爽性、水往上漾、腻烦、攥、响晴”等。

【艺术特色】:《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它对城市贫民生活和命运真切标新和深入挖掘,而且标新在艺术风格的探索与创造、成功与成熟。小说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

一、结构紧密、线索分明。小说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希望→奋斗→幻灭”为主线,以祥子与各种人物的关系为副线,采用纵向结构和多侧面立体式机构相结合的方法,自然地把市民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和社会的黑暗腐败图景错落有致地交织起来。(从车厂到大宅院;从军阀混战到车夫受苦;上自绅士阔佬。下至市井无赖,都在描写范围内)

二、展现人物内心活动时,描写、叙述、议论融为一体。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再加上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在每次打击和不幸突然降临时,祥子的内心虽然充满愤怒和不平,但他说不出。这时候,作者往往在细腻描绘祥子激烈内心活动的同时,便情不自禁地加进一些叙述和议论,或直接为祥子抒发不平,或帮助祥子进行控诉、辩解,或对祥子进行谴责。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当祥子得知小福子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上吊死了之后,心理感到非常难过,他走到坟地,“泪一串串的往下落”。从此,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了,“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这时作者写到:“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来,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糊糊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

为他没有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这里既有对祥子的同情、辩解,对社会的控诉和诅咒,也有对祥子的批评和责备。我们一看便知道这是老舍在说话。这种在描写之中插进叙述和议论的方法,一方面使祥子许多没有说出的话得到了补充,一方面表达了作者泾渭分明的爱憎,加强了作品的思想力量。

三、浓郁的地方那个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四、作品的语言极富特色。“京嘴子”语言最能反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京口语的原汁原味,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于笔下的人物非常熟悉,因而能用朴素的笔调,简洁有力地写出富有地方色彩和个性特征的人物语言,尤其对虎妞语言的几处描写。像祥子刚从兵营中逃回来同虎妞相见时虎妞的又喜又恨,虎妞谎称自己已经怀孕时的柔情与狡猾,同父亲吵翻时的人性与泼辣,堪称传神。

【人物形象分析】: 祥子:出身于旧社会中国的下层劳动人民家庭,勤劳、善良、忠厚、朴实,注重信用和讲义气,有小生产者所共同的积极进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理想。可是自己不爱的虎妞和爱的小福子相继死后,他丧失 了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最终成为一堆行尸走肉。祥子的遭遇和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刘四爷:人和车厂的老板,是个快七十岁的人,土混混出身。他是一个典型的剥削阶级人物,极端的自私自利,晓得怎样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哪里该松一步儿,有善于调动的天才,但他又讲面子,绝不一面儿黑。平时嘴上挂着奸猾的笑,做事绝不含糊,人老,心可不老实。

虎妞: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长得虎头虎脑,性格大胆泼辣,办事爽快利落,在和祥子的感情纠葛中,她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是个敢于追求个人自由爱情的人。但贪吃懒惰、好逸恶劳,市侩气很浓,,由于自己是车厂主的女儿,在钱财和地位上有很大的优越感。她不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这是她和祥子理想的主要分歧所在,因为祥子要的是自食其力。她最后因为难产而死。虎妞既是一个旧社会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妇女,又是社会的牺牲品。

曹先生:旧社会的小知识分子,有点钱。他对祥子这样的下层劳动人民表现出一定的关心和同情,不但在生活上帮助祥子,还在精神上鼓励祥子积极生活,并给他出一些好的主意。可以说,他是一个较为正直和进步的旧知识分子,但是他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所以他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战士。

【互 动 测 评】

1.《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北京人,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 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

3. 祥子与车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 虎妞 。

4. 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 拉车 为生。虎妞是样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 刘四爷 的女儿。

5.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 孙侦探 给洗劫了。

6.“我总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是 老马 的感叹。

7. 《骆驼祥子》中祥子失去土地后流落到 北平 拉车。

8. 老舍 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 茅盾,巴金 的长篇创作在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9.《骆驼祥子》 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

10.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11.《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了车,却冒险牵回了三匹骆驼。

12.在《骆驼祥子》中,既是剥削者有事被剥削者的是 虎妞 。

13.有一个人因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告发了曹先生,这个人是 阮明 。

14.《骆驼祥子》的主人公是 祥子 , 骆驼祥子 是他的外号。

15.祥子最大的梦想是 有一辆自己的新车 ,他买的第二辆车因 给虎妞办丧事 而被卖掉。

16.1951年,老舍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 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

17. 《骆驼祥子》中的 小福子 是一个美丽、要强、勤俭的女子,后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

18.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有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的长篇小说是 《骆驼祥子》 。

19.祥子的车被当兵的拉走后,他一直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在祥子在茶馆里等着去看夜场电影的曹先生时,他遇到了 拉车的一老一少(拉车的老者和他的孙子小马儿);他们的悲惨情景把祥子最大的希望打破了。

20.他是一个“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而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部作品叫 《骆驼祥子》 ,与人力车夫相关的两位女性是 虎妞 和 小福子 。

21.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 虎妞 。

22. 《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 人力车夫 的故事。

23. 《骆驼祥子》以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自尊,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 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但是他的希望一次与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 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24.《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 刘四爷 ,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 虎妞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小福子 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

25.育才文学社欲以“曹操”、“孔乙己”、“祥子”、“安东尼奥”四个文学形象为例,开展一次“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研究性活动,该社同学要从下列书目中借阅的图书是 《三国演义》、 《呐喊》 、《骆驼祥子》 、《莎士比亚全集》。

26.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的原因是:(B)

A想招祥子为女婿B祥子很勤劳,常帮刘四爷干活

C虎妞爱上了祥子D祥子死皮赖脸硬要住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

27. 关于《骆驼祥子》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C )

A.《骆驼祥子》是一部京味小说。 B.《骆驼祥子》的语言俗白、亲切。

C.《骆驼祥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

D.《骆驼祥子》的语言是从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

28.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初中阶段你读过不少中外名著吧?现请你从 《骆驼祥子》和《格列佛游记》中任选一部,谈一谈阅读这部小说最深的一点感受,并 简要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

名著:《》

①感受

②情节:①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祥子给车夫老马爷孙俩买羊肉包子充饥。(《骆驼祥子》) ②格列佛把敌国的战舰拖入利立浦特国的海港,帮助利立浦特国打败了敌人。(《格列佛游记》)

29祥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祥子开始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而后来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这是由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30.老舍的作品中用了许多老北京话,试举出几个例子。

答:.如交车租叫“车份儿”,晚上出车叫“拉晚儿”,吃的食物叫“嚼谷”等。

第7篇:导学练

“学导练”教学模式初探

一、“学导练”教学模式的提出

学校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其意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做到导之有法,当堂有练,练得扎实。

二、“学导练”教学模式的认识

主体自学: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展开自主学习,产生质疑,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全学、乐学、善学的主体自我构建的能力。

自学中,学生自己能答、能归纳、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可要求弄懂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要紧扣课本,通过打标记、划线、批注、摘要、归纳等明确重点,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变一般性的预习为探索性的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深入钻研,学会发现、分析、比较、概括、记忆、想象、探索;引导学生把书读懂、读通、读透、读活;注意突出重点、难点,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自学能力;启发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研究。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质疑,这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关键。如果说“学”是学导练的“本”,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学生的“疑”,又是“学”的“根”。根不深,则枝叶不茂;根不牢,则叶枯枝败而自然。

基本操作程序:

1、出示学习目标。 目的:使学生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出示自学提纲。

目的:①.明确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明确内容和范围;②.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旧知向新知转换的环节上。各学科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什么方法好,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科实际,就采用什么方法。这种自学方法的指导会极大地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③.明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目的①围绕目标和自学提纲设计自学,时间适中;②学生自学时,依提纲把会的打对号,有疑问的打问号;③学生自学后带着问题,进行小组交流,体现“兵教兵”,达到人人参与。

对教师的要求: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提供有效的自学方法;②自学提纲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③学生自学时,教师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重点巡视学困生。

教师导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有导向;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导趣;善于梳理学生的质疑,有导疑;善于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导点;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导情;巧妙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有导法。 “导”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链”,学生的“学”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练”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实现。但是,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没有“导”这根“链”,真正的“学”和有效的“练”就很难实现了。由于学生的认知不成熟,势必要造成学的盲目与低效。为此“学导练”课堂的构建更需要教师善“导”。做到导之有法,堪当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辅导者”。我们要思考于学生、文本之间,更要我们善于发挥“导”的作用,巧妙地“导向”“导思”“导趣”“导读”“导法”“导练”。

一堂课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课堂的伊始一定要明确下来,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从上课开始的“引导、综述”,到学生的“质疑”,到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学生的“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由此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地“思”,做到“思有所指”“思之深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一定意义上讲有时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为兴趣能使学生愿“学”,愿“练”。在“学导练”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读是“学导练“的关键。《语文》、《英语》需要读,《科学》、《品德与生活》需要读,其实《数学》也需要读,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学生做题时的认真程度。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思。通过教师逐层深入地“导读”,使学生在细读、品读、诵读中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学生自学、完成课堂练习时,我们对每个同学要进行不同的指导,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不断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基本操作程序:

1、展示点评,师生互动

目的①根据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合理分到组主讲,师生可补充,可点评;②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体现“兵教兵”“兵练兵”;③师生平等,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学习激情高。

对教师要求: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点评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②明确教的方式,教的方式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兵教兵”. 对学生没有点评到位的问题必须补充点评,对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2、回顾目标

目的: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学习目标,对本节课重点、难点,易错易混处,学生对照目标自查,对没有掌握的地方,再次在小组内由学习伙伴帮助。

对师生要求:学困生存在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组长督查,人人达标,体现“兵教兵”“兵练兵”.

当堂训练:就是根据学生的“学”,科学有效地进行“练”,训练不仅要以点代面,做到“精”,还要有趣味性,做到“巧”,更要把握教材难点与重点,做“实”。

“练”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魂”。练,是学生对自己所“疑”的诠释,是教师“导”的结晶,是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的“反馈”。练不仅要求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回顾,还要求学生对所“学”进行选择与提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缜密不失深入的思考,更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满怀激情地表达出来。这里有学生的理解,有学生的表达,这里展现着教师“导”的效果,展现着学生“学”的效果,更反馈着课堂的综合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练习的题目,习题应该精选,学生应该精炼。

基本操作程序: 当堂检测

目的: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当堂检测,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对教师要求:①课堂检测时间不少于15分钟;②检测题目要紧扣学习目标,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有必做题和选作题或思考题,对学生分层要求;③当堂检测结果就是班级课堂量化评比中的效果积分。

“学导练”一体化:“ 学导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学中有导,导中有学,导练结合,更要做到三者一脉相承,力求做到“学导练”一体化。

“学导练”课堂的构建不但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而且还要注意课堂构建的策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的提出,目的就是充分地“学”与“练”,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其策略可以概述为“优化”。“优化”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基石。在有限的45分钟,把“练”挤进去,的确需要我们教师思考于学生和教材之间,学会整合,学会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首先,优化教学目标,选准突破点。教材是师生交流的媒介。作为教师不仅要整体通晓全册教材,更要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不仅要优化、整合教材,选好“突破点”,更要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还要内化教材,因自己的“个性”而“匠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其次,优化教学环节,选准支撑点。“学导练”课堂的构建,应避繁就简。这里的简,不是简单甚至是肤浅,不是从头至尾的平铺分析和无休止的师生对话,力避“疑”的琐碎,“导”的平白,“练”的泛化。而是要讲究设计的短小精悍。在“浓缩”教材中实现“优化”,为“练”留有空间。

课堂模式的构建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引导学生走进课本,不失匠心地使学生深入课本。作为课堂教学主导——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趣”,引发其“读”,促动其“学”,落实其“练”,还要让学生自主动起来,实现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教学,决不是几个学生受益,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课堂,在课堂实践中实现学生的“全动”;“学导练”的课堂构建,决不是教师的做秀,更不是学生的表演,而是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学导练”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以上只是“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事实上,由于学科的不同,既使是同一学科,也因某一课时教材的特点而采用一些变化的形式。也就是说应是动态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如分两次自学,两次点评、检测,最后当堂训练,可称为“两学两教,当堂训练”;又如,一次性学习,但分两次点评、检测,最后当堂训练,可称为“一学两教,当堂训练”;还有学一点,检测一点,再学一点,再检测一点„„最后当堂训练,可称为“多学多教,当堂训练”。但不管怎么变,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体现两条线,一条线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练,这是一条明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条线是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是一条暗线,表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让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和练的过程,学生必然会学,也必然学得好。

2、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和“练”。众所周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不会”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学生要具备“会学”的能力,不通过多练,是难以形成的。因此,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练的过程,让学生“当堂训练”、“练在课堂”。我们在改革的初期暂时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低于15分钟”。其目的不是机械的遵循这个时间规定,而在于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能根据“学情”活用、变通、创新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和“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我发现、展示自我,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每节课45分钟,教师的“教”只能在多少时间以内,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时间,该长则长,当短则短,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灵活组织课堂,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不断激发课堂高潮。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智能的发展。

3、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要讲究时机,要教在要害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变课前的预设备课、静态备课、想象备课,为生成备课、动态备课、真实备课。当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能回答或答偏了问题的情况时,教师不是回避,不是立即教、讲、塞,更不是事先的“堵”,而是勇敢地面对,做到引、启、诱、疏。这样的课堂,因学生有问题而精彩,因存在矛盾、冲突而曲折,因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了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真问题而富有实效,从而使课堂变为问题的课堂,变为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因“教师的懒而逼出了学生的勤”,因“教师表现的无为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有为”,因“教师的充分放权而迫使学生用权”。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平等,人格独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真正体现。

4、大额班级教学不利于课改。 目前,我们学校都是大额班级教学,这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教师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近两年,我们学校已经开始严格控制班额人数,力争尽快实行小班化教学。如何在大班额情况下组织学生有序开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问题将是我们积极探索的方向。

第8篇:小巷深处导学练

*******学校七年级上语文

第6课 《小巷深处》 导学练

班级: 姓名:

【格言积淀】(关于思乡的名作) 汉•无名氏(古诗):日暮途且远,游子悲故乡。 沈受宏(客晓):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霜。 崔岱齐(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自己,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预习导学】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以感情构成文章的框架,以感情脉络穿连细小的生活情景和事件,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学法点拨】

文章中的“我”出生一个月,就被遗弃,是一个卖冰棍的瞎眼姨娘收养了“我”,成为“我”的养母。养母虽然眼瞎,但有一颗善良的心。家贫如洗,但养母博大深厚的爱,使“我”一度感到很满足、极自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开始厌恶那个卑微的家,不再与瞎眼母亲相伴而走。到县城上高中后,更是不愿母亲到学校去。但母亲含辛茹苦,并无怨言,供足“我”的生活费、营养品。终于有一天,“我”为自己的虚荣和无知流下了忏悔的泪。对母亲的感情变化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这种感情变化,符合个人成长的心理特征,一波三折,向我们展现了盲母亲的艰辛、痛苦与厚爱。【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揶揄( ) 蹒跚( ) 憧憬( )炫耀( )荤菜( ).........哽咽( ) 造孽( ) ... cì_________给 kòu________击 瘦biě_________ 执zhuó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费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正言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 1.这篇文章中,盲母亲对养女的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为什么以“小巷深处”为题,而不以“母爱”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检测】

一、根据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里的母亲“眼睛是那么黯淡”,为什么“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她在憧憬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在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后面是“我”看到的景象吗?这些形象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这里的“回来”有什么深层含义?对往事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题。 选 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1.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揣摩第④⑨两段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1)“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作者把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一个老人的问题 [埃及]穆罕默德•阿里 酒店快关门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迈进门来。酒店伙计惊奇地望着这个老人。看上去,他是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满脸皱纹,步履蹒跚,走起路来甚至跌跌撞撞,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拄着一根看上去已伴随他二十多年的拐棍。

老人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打了个手势,请酒店伙计过来,声音颤抖地问:

“有人问起过我吗?”

伙计闹懵了,忙说:“没有啊!” 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一下脸上的汗水,伤感地说:“那么,请给我一杯酒,先生。”

老人喝着酒,叹着气,两只眼睛忧愁地望着门口,慢慢饮完了酒。随后,他用拐棍支着地,哈着腰,低着头,好像寻找坟地似地走出酒店。伙计目送着他,觉得他既可怜又古怪。

十多天过去了,顾客不断光临酒店,酒店伙计几乎忘记了那可怜的老人。但一天夜里,当酒店最后一个顾客走出门时,老人的面孔又出现在门口。他一声不吭地挪进屋内,又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悲伤地问:“有人问起过我吗?”

伙计不安地答道:“没有!”

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揩了脸上的汗水。像受了伤似地喃喃地说:“那么,请给我倒两杯酒来,先生。”

老人一口一口地抿着酒,两只眼睛呆呆地凝视着门口,酒杯空了,老人用拐棍拄着地,慢慢站起身,缓缓地移动着步子,走出酒店大门。

几个月过去了。老人一直未再“光临”酒店。

一天夜里……

“有人问起过我吗?”

几年过去了。酒店伙计的答复仍是那两个字:

“没有!”

老人凄惨地说:“那么,请给我拿一瓶酒来,先生!”

伙计同情地问:“一瓶酒?”

老人点点头,抬眼看了看他,好像明白了他正在故意找话说。

酒拿来了,老人喝着,喝着,喝光了一瓶酒。伙计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的脸。

老人用拐棍吃力地撑起身,向酒店大门方向挪着步子,但一个趔趄,拐棍滑出手,他,一下跌在地上。

他的两腿神经质地勾住了一张桌子,颤巍巍地伸出右手,抓住桌子腿,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桌子倒了……

伙计赶忙奔过来,两眼涌着泪水,哭着说:“最近好像有人问起过您,爸爸!” 1.“有人问起过我吗?”这个平常而普通的问题,反复出现在一个固执老人的口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与伙计是不是父子?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自己身边的老人,你会怎么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心得】

《小巷深处》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略【课文解读】

1.·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当“我”为家庭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她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2. 甲生:“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而自豪;②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贫困“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回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③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④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乙生:变化的原因是:幼年纯真的“我”对生活满足,为母亲而骄傲。“我”长大以后因虚荣心作祟和无知的缘故,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乃至与家完全隔绝。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打动了“我”,悔悟,情感回归。

3. 思路:此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精神的家园。

以“小巷深处”为题富于形象感,比较含蓄,以“母爱”为题,过于直白。

【习题检测】

一、1.因为母亲是个瞎子,所以她的眼睛黯淡无神。但是她对女儿的爱却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所以“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她在憧憬着女儿能理解母亲的一片苦心,能回归到昔日的母女情感状态中。

2.这不是“我”所看到的景象,这是“我”对往事的回忆,母亲深沉的爱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这些景象是昔日母女深情的缩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

3.这里的“回来”语带双关,一方面指自己走近母亲,更是指精神的回归、爱的回归。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重新激起了对母亲的热爱。这里对往事的回忆表明女儿并未忘本,仍深深怀念过去的生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亲。

二、1.神态。父亲渴望被儿子关爱。

2.(1)怕妻子因此大吵大闹,与自己离婚。 (2)如果妻子真提出离婚,就答应她的要求。

3.父爱。父亲给自己的爱使“我”内心受到的感动很深、很强烈、不可抑制。 4.(1)为了让儿子过得安宁去住老年公寓。 (2)要为儿子捐献角膜。

5.提示:答案只要围绕文中人物的表现进行阐述,言之成理、语言顺畅即可。

【拓展阅读】

1.既是老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追问,也是对自身“剩余价值”的审问,当然也是老人晚年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凄凉的深刻写照。 2.开放题。答是父子,因为文末伙计叫老人“爸爸”,那么几年来他一直不认父亲,直到父亲倒地才良心发现;答不是父子,也可能伙计好心安慰老人才骗他,叫他“爸爸”。 3.略

上一篇: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下一篇:岗位职责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