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堂乐器让音乐课堂精彩纷呈(通用11篇)
现代的教育观念,尤其是素质教育认为,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可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而随着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乐器学习作为音乐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日益受到重视。因为会演奏乐器是感受、理解、欣赏、表现音乐的一种能力,而我们作为音乐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器乐学习的培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音乐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在本标准中不仅将器乐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教学因素。
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程中“演奏”主要指课堂乐器的演奏教学。例如,各种打击乐器等。
一、课堂乐器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听”与“唱”是课堂的老把式。而各种打击乐器的加入大大充实了音乐课堂,从“听”、“唱”延伸到奏和演。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掌握乐理知识,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节奏感、音高感,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歌唱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乐器进行教学,通过各种打击乐器的学习及使用先掌握基本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掌握了节奏后旋律的学唱就不是问题了。此外,我们还把口风琴、电子琴等的演奏运用到欣赏教学中,在原来听、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弹一弹、听一听,使学生在愉悦的欣赏活动中,全身心地体验、感受和理解音乐,比如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教师先让学生反复地聆听,初步地了解音乐作品,然后抓住内容片段进行乐器演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问:用什么乐器可以表现小骑兵骑马的声音呢?学生逐个回答后得出结论:双响筒。接着,教师抓住末尾片段进行提问:音乐结束时,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小骑兵骑着马远去了,声音越来越弱。教师再启发引导学生:小骑兵骑着马准备回家啦,该怎样演奏?(双响筒快节奏的敲)师:小骑兵骑着马渐渐远去了,该怎样演奏?(双响筒节奏放慢,声音越来越弱),这时,教师播放末尾段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让他们的思绪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自然而然地,学生理解了音乐,通过敲击双响筒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了音乐视野,提高了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而且发展了想象力,丰富了感情,陶冶了情操。
二、课堂乐器在音乐创作活动中的作用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而借助于乐器进行教学的课堂更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
我们小学阶段的音乐创作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作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作学习。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乐器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模仿演奏、模仿旋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变化,即便是简单的节奏变化或者是歌词的变化,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满足感。这种学习方式,在乐器的参与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激发创作的兴趣。
课堂乐器在音乐创作活动中还有一重要作用是: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一定的演奏能力,不再满足于各种打击乐器的奇妙音色,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不同的音色来运用到音乐中去。自制简易乐器就是一个很好地创造过程,自制简易乐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同学想到了在易拉罐里放上沙子作沙锤,在易拉罐上放个皮筋,拉动皮筋发出声音等,还有的同学用竹筷制作打击伴奏乐器,用铁钉加废弃的车铃当做碰铃;有些学生的想法及带来的“乐器”让我们赞叹不已,真是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创作力,而孩子们的作品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时就欢呼雀跃,在这一刻学生的心理上应该是极大的满足,而对音乐课的兴趣也应该是与日俱增。
三、课堂乐器在歌曲演唱中的应用
歌曲演唱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歌唱可以让他们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喜欢音乐的学生本能地喜欢歌唱活动。但是,少年儿童大都活泼好动,爱喊爱唱,自控能力比较差,发声器官正处于细小嫩弱的时期,容易受到损伤。这时我们音乐教师应该经常关注、指导学生的嗓音的保护,特别是变声期间,如果学生用嗓过度,有可能影响变声后的音色质量,甚至遭到损坏。如果适当地利用课堂乐器就能减轻和改变用嗓过度的现状,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教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由于歌曲音域教高,篇幅教长,不适宜一遍一遍地让学生练唱,这时,教师可以穿插老师电子琴伴奏学生进行竖笛齐奏,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这首歌演奏起来富于激情,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积极性。学会歌曲后,教师按照学生的喜好进行分组,喜欢唱歌的成一组,喜欢演奏的成一组,还可以选一名指挥。在合作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超越自我,既学会了歌曲,又提高了演奏技能,可以说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音乐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部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课堂导入得好, 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心, 又能巧妙地进入到教学的内容之中。那么, 在与课文主题契合的前提下使用音乐, 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音乐在导入新课时有两重功效:一是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 创设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播放适当的歌曲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文章的主题含意。一段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 往往能达到抛砖引玉, 创设氛围的效果。
1. 抛砖引玉
利用音乐导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上名著阅读复习课时, 我先播放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 听着那慷慨激昂的旋律, 学生个个斗志昂扬,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要争做英雄好汉, 我所设置的名著阅读试题也被学生一扫而光。
2. 创设氛围
利用音乐导入新课, 还可以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 随其悲而悲, 随其怒而愤, 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雄浑的旋律, 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那段充满英雄色彩的历史, 《杨修之死》这节课学生随着主人公杨修的命运, 学生心情跟着跌宕起伏, 兴味盎然, 学习状态非常好。
二、用音乐阐释课文
音乐阐释用得好, 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往往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因此, 把音乐运用到课堂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1. 用音乐阐释文章主题, 可以使主题变得深刻隽永
如在分析《背影》主题思想时, 一首满文军的《懂你》悄然响起:“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为之动容, 教室一片静默, 有几个学生潸然泪下, 歌声中学生也很容易就读懂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爱。
2. 用音乐阐释课文, 可以使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文言文《愚公移山》够经典的了, 在分析了“愚公精神”之后, 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 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 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哪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 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 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三、用音乐结课点题
一堂课如果能巧借音乐来结课点题, 便可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功效。
1. 重申主题, 画龙点睛
我在讲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课前课后听《命运交响曲》, 欣赏激昂的旋律, 感知作者坚强乐观, 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同时学生也会对《命运交响曲》有更深刻的理解, 对文章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面对挫折不退缩的精神。我想这恐怕也是编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让学生懂得的东西吧!
2. 水到渠成, 自然结篇
课末通过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 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完《端午的鸭蛋》一课后, 让学生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优美的旋律、朴实无华的歌词, 使学生沉浸其中, 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热爱、赞美的感情, 从而激发同学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推波助澜, 巧留余韵
优美散文《散步》讲解完毕之后, 我播放了一首经过春晚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家, 弟弟爸爸妈妈, 爱是不吵架, 弟弟有啥我有啥……”, 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馨, 而这些正是我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 文章才会绵长, 醇香, 言已尽而意犹在, 令人念念不忘。
一、激活音乐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我们一般选取小乐器进课堂,也就是方便携带,学生经济上能够承受的乐器。同时,也需要是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学习小乐器后能为其他乐器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有竖笛、口琴、口风琴等,或者是传统乐器箫、笛、拍板、埙等。这些学生并不常见的乐器,能很快激发学生学习演奏的兴趣。
教师可以将演奏技巧、音乐教学知识点等巧妙融入到趣味游戏中,比如训练学生的气息、提升吹奏能力时,可以组织吹气球、吹纸片比赛,教会学生深呼吸、再缓缓吹出气息。如此长期训练,能提升学生长音吹奏能力和控制气息的能力。再如指法教学时,教师总结出简短的语言:平放、按实、快松。用三个简单的词汇教给学生乐器吹奏时的指法要点,以此让学生轻松接受、快乐掌握。有趣的乐器带来丰富、多形式化的音乐学习,激活了音乐课堂。
二、挖掘学生潜能,进行多样练习
乐器演奏与一般的歌唱学习不同,它需要学生全身心参与,不仅动脑、动心,还需要动口、动手,协调全身心器官和思维,展开别样的演奏表现。乐器演奏学习能极大地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提升学生的合奏、齐奏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具备把握音高、节拍和节奏感的能力。运用多种方法实施教学,可以组织听音模唱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模拟演唱一个或一组音,符合要求的记一分,累积得分作为小组成绩;或实施节奏接龙活动,教师小声告诉每组首个成员一个节奏信息,小组成员相互传递,到最后一名成员记录并展示节奏,没有出错则加一分等。
乐器合奏、齐奏、重奏学习,是乐器演奏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学生间存在能力差异,且演奏学习本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由此,为提升全体学生的演奏技能,可以采取“一对一”帮扶活动,由成绩优异的学生带后进生,在做中学,做中教。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掌握快的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思路和演奏技巧教授给同学,提升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构建妙趣的音乐学习课堂。
三、引导鉴赏音乐,促进艺术创造
乐器进课堂,将乐器演奏学习与歌唱学习结合起来,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感悟和演奏真正的音乐。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课程,乐器学习给视唱练耳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另外,还可以提升演奏乐器的视奏能力。在演奏乐曲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首先欣赏,将自己对乐曲的欣赏渗透到乐器演奏中,也就是先欣赏后演奏,学生在欣赏时认真分析乐曲的曲式、力度与速度变化,并感受乐曲中音色、音量变化带来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由此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学生感受、体验美妙的音乐,并通过实践操作,将乐曲的情绪和情感演奏出来。通过教师范奏、范唱及乐曲欣赏,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展开想象,寄托情感,获得灵魂的净化。由此,学生可以在乐器演奏学习时激发热情,提升审美能力。乐器演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音准和读谱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熟悉、感受和演奏乐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演奏技巧,也能够由浅入深,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艺术创造,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四、拓展学习范围,培养优良品质
新课改指出,音乐学习是一种群体性活动,需要群体间的相互配合,借助音乐的纽带作用,实施人际交流。通过这种合作式的人际交流,学生共同参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有效的音乐教学,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有所提升,包括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
乐器进课堂,学生在齐奏、合奏、重奏的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展开合作交流,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协调自己与他人和谐地配合,使得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如此,乐器演奏活动是学生锻炼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的实践机会。成员们通过共同努力,为一个目标奋斗,在集体演奏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积极协作心态,有效创设和谐氛围,保障乐器演奏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在演奏活动中,听觉、视觉与运动感觉等各个器官都积极参与,长期的乐器演奏,能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毅力、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在音乐教学中,践行乐器进课堂,能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创造能力。在乐器演奏学习中,演奏者需要发挥想象,投入感情,运用全身技能,将乐器的优势发挥出来,展现生命的激情,彰显音乐的魅力。总的来说,乐器进课堂创新了音乐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模式的补充、完善与强化,教师要重视乐器进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表现、创造,通过生命律动彰显音乐魅力,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观音山镇红旗小学)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今年,我校在这一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元素,即将葫芦丝教学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掌握一门乐器。在不断的教学尝试和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葫芦丝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气质有良好的作用。为此,我结合自身开展葫芦丝教学的实际状况,就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开展葫芦丝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体验成功,让学生爱上葫芦丝
大部分学习乐器的孩子有过这样的经验:一开始源于对某种乐器的喜欢和新奇,故而选择了这项乐器,然而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或给自己带来难度的乐曲会让缺乏毅力的学生选择放弃。而我在葫芦丝的教学过程当中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刚拿到葫芦丝,学生都很兴奋,爱不释手,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练习,下课休息的时间也不放过。但是好景不长,他们的这份热情慢慢地冷淡了,吹奏时,不是因为孔没有按好漏气,就是气息力度没有控制好,从而吹出跑调的音,或者吹不出声音。原本耐心有限的学生变得更加急躁不安,有些更是出现了放弃的念头。针对这样的状况,我立即调整教学内容,首先选一些容易并且朗朗上口的曲子,他们毫不费力就能学会;在展示环节我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表演的机会,并对于每个学生的表演都找到属于他自己闪光的地方,这样,他们慢慢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随之越来越喜欢葫芦丝。课后,我还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演奏的乐曲,自学之后推荐给大家,并在课堂上展示,一起来演奏。这样,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多学生主动跟我汇报吹奏成果,还要求在我面前表演。三年级有一群学生总跟我说:“周老师,我真希望每节课都是音乐课。”通过葫芦丝的学习和演奏,使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和满足中也爱上了葫芦丝。
二、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乐于吹奏葫芦丝
在葫芦丝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乐曲的形象,更好地激发出学习动机,就能启发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快乐的??嗦》一课时,我打开这一乐曲的民乐现场演奏视频,根据视频中出现的乐器模仿演奏,还跟着节奏快乐地跳起来,学生顿时被感染了,学习动机也随之被激发了出来,并很快进入了状态,仅仅用了不到十分钟,学生就学会了那首曲子。又如,在教学《打水姑娘》这一乐曲时,我带领他们走进傣族,让他们尽情地领略傣族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傣族葫芦丝的音乐文化。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上课也十分投入。因此,在葫芦丝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葫芦丝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让原本单一的显得有些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在学习中变得更加快乐。
三、分层教学,师徒结对,让学生帮带互助
俗话说:“十个手指也有长短。”班里的四十多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音乐素养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采用了分层教学,对那些优等生的进度会稍快,而且曲子难度也会大一些。还采用一部分带动另一部分的学习方式:即师徒结对,“师傅”在不耽搁自己学习任务的同时做好带徒的工作。对于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我给他们布置简单的曲子,或者把复杂的曲子简单化。总之,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不半途而废。我把学生分为五个大组,每一组安排一名组长,每一大组又分成七对师徒,在组长的带领下,实行帮带教学,各组之间开展竞赛,各对师徒开展竞赛,得星、评优,过关,奖章等争夺。这样,既让学生各有所学、各有所得,又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提供表演舞台,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演奏水平
成功的表现是支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本学期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大舞台。运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实现他们的表演梦想。除了学校的“艺术大舞台”,我还在班级为他们提供表演的舞台。每当完成一项教学任务之后,我都会在班级组织一次演奏比赛,并且评出“最佳表情奖”“最佳合作奖”以及“综合素质奖”等多个奖项,从而让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满足,让他们在不同的舞台和比赛中,争相去提升自己的葫芦丝演奏水平,在相互的竞争中共同进步。
1. 课堂导入要精彩
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 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要实现精彩导入, 需要的不是光怪陆离的教学手段, 而是构思的巧妙和内容的新颖。
温故知新导入。例如教学第八册歌曲《忆江南》 (苏教版, 下同) 时, 笔者发现这是一首充满古风古韵的古诗歌曲, 它与学生之前学唱的《春晓》风格类似。因此笔者就顺水推舟, 通过先唱《春晓》来唤起学生的记忆, 接着激其情、引其思, 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到新歌《忆江南》的歌曲意境中来。
了解兴趣为基础。现在学生接触音乐的方式和途径很多, 因而了解的音乐样式也多。教师在了解学生音乐兴趣的基础上, 可以挑选一些与本课主题有密切联系、学生也喜欢的课外音乐作品, 作为背景音乐导入。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大海啊, 故乡》这首歌时, 可通过通俗歌曲《大海》进行导入, 从而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音乐欣赏要引导
音乐的学习离不开听, 可以说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就是倾听。但是, 在教学中无目的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听音乐显然是不行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的音乐欣赏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
欣赏要循序渐进。在正式学唱一首歌曲之前, 不妨让学生多听几遍这首歌, 但是每次都要带着不同的问题来听, 这样才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 第一遍可以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第二遍给歌曲划分段落, 第三遍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表现歌曲不同段落的韵律。学生有目的去感受歌曲, 这样在正确演唱之前, 就已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导要适时准确。例如, 对于《大海啊, 故乡》这首歌, 听第三遍时, 学生不一定一下子就能明白教师的意图, 这时教师就应用动作示范来引导:第一乐段, 乐句起伏不大, 可以用较小的动作, 像海鸥轻轻扇动的翅膀一样, 表现优美的大海;而第二乐段就可以用比较大的动作, 像起伏的波浪一样表现对大海的赞美。
3. 教学内容要拓展
音乐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内, 还应拓展到课外, 结合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学习, 这样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 对相关音乐作品才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模仿生活场景。例如第八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民歌, 表现人们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这首歌里无论是唱词还是表达的感受, 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着做一做的方式来教学:教师先跟学生聊一聊“挑担”这种常见的劳动方式, 再由教师示范, 学生观察并模仿四川人上山砍柴边挑担边打号子的场景。学生通过衬词“郎郎扯光扯”, 很快就会熟悉歌曲的旋律, 最后再进行发声练习, 这样就为后面的学唱打下了基础。
进行不同作品的比较。首先, 是对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例如学习第六册的北京民歌《对鲜花》时, 我们可以围绕“对花”这一主题、形式, 挑选河北民歌《对花》、安徽黄梅戏选段《对花》等音乐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帮助学生认识同一题材不同民歌的特点。其次, 是借助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学习音乐作品。例如第八册的《忆江南》这首歌, 改编自白居易的名作, 但是它有三个版本, 因此我们可以将另外两个版本的《忆江南》拿来比较, 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另外,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到江南独特的美, 还可以通过播放春节晚会舞蹈《小城雨巷》的精彩视频片段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从而让他们带着对美丽江南的真切感受唱好歌曲。
【关键词】音乐;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时尚,尤其是音乐设计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像散文、古诗词及现代诗这类抒情性的文体,只要我们恰当巧妙地运用音乐,再配上画面,既有利于语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有效地走进文本,这就会使课堂变得神奇和高效。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引入音乐设计呢?
一、导入愉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有效导入犹如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激发兴趣、进入智力振奋状态等作用。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段优美怡人的画面,也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巧设这“投石激浪”的导语,能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迸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信心。我在导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播放《好汉歌》作为背景音乐,来展现梁山好汉的万丈豪情。并借用歌词导入:“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一句体现水浒英雄好汉侠义的精神,今天我们来看豹子头林冲是如何“出手”棒打洪教头的?这样的音乐设计,不仅调动学生思维,还引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兴趣。
二、诵读体会,情感共鸣,诱发学生进入互动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感染力。在语文教材中,编者所精选的一篇篇课文,无不反映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内心丰富的、深厚的、高尚的情感。实践告诉我们,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同样,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染。教学中,教师要用自身的满腔热情和语文教材丰富的情感内涵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上动人心弦的音乐,让学生与教师、作者的心灵相通,产生情感共鸣。
如教学《月光启蒙》时,教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童谣和歌谣,当学生从歌谣和童谣中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真挚的爱时,话锋一转:“然而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泪流满面……”教者这时配音(比较悲伤)朗读“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教师读着读着,泪珠挂上了眼角,声音嘶哑而悲切。一曲终了,老师叙述也戛然而止,“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呢?”被情绪所感染的学生都纷纷表白:“我要向母亲献一首歌。”我要对母亲说:“妈妈我会永远记住您”!“妈妈,我爱您”!“是啊,母亲太伟大了,为了我们健康成长,即使再苦再累也没有一句怨言。他们都在以自已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对儿女的爱,让我们记住我们的母亲吧……”这时,教室里想起了满文军的那首《懂你》,在学生的心田中留下了一波又一波情感涟漪,强烈的期待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三、运用媒体,点燃激情,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设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仍是一种心理期待,期待引情入境。媒体中形象的画面,鲜艳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生动可感的声音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进入阅读期待。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教师就注意媒体燃情,促情境期待的生成。上课伊始,随着惊心动魄的画面,学生就受到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就已把自己的心融入到文本中,使自己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熏陶、升华。接下来学生在饱满的激情中反复读文,发自肺腑的表白,使情境期待得以爆发。一曲《为了谁》,让孩子们千言万语的期待心理留在纸上,流进了心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达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四、音图并茂,形象生动,多种感官的融合
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例如,在教《三亚落日》一文时,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部分:在课前三分钟,就在班上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再让学生伴随音乐,踏入三亚,然后连续播放三亚风情图片,落日的画面,欣赏后请学生用词语或句子或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听视觉,还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想象能力都得到展示,老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学生自然而然便会进入文本,步入画面去欣赏三亚落日而独特的景象。至于更细致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朗读文字,欣赏画面的色彩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学懂课文,自己对三亚落日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的喜悦,才能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不会枯燥无味,反而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解三亚,去了解三亚的落日。
再如教《麋鹿》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课前两分钟我先让学生做做深呼吸,又带着学生跟随轻快的音乐做了四节体现交叉运动的健脑操,随着莫扎特的音乐响起,一幅幅麋鹿生活的惬意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耳边是老师深情并茂地解说:晨光熹微,晨雾如轻妙般飘浮在黄海滩上,一群麋鹿正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这些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不知不觉中,学生被眼前动人的画面,被如诗的语言所吸引,轻松走进文本走进麋鹿。
总之,语文课堂合理引入音乐,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可以使一堂好课锦上添花,尤其在创设教学情境上,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只要我们使用音乐得法,就会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殷彩霞.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备课[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陈树民.新课程改革引发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3]彭辉,王渊.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三大转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4年0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教学的新颖、动感等特点,说明信息技术是音乐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辅助音乐教学,使抽象的音乐理论表象化,使虚幻的现象直观化,这样能更好地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只有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主动学习,肯于动脑,善于创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去进行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研究,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审美空间,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常态的音乐教学中,一节音乐课要引入大量文字、歌曲、乐谱、图片和相关的辅助资料,仅仅依靠板书,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学生接受的效果,而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音乐课应利用信息技术努力创设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通过教师精心自制的音乐CAI课件使音像同步展现出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的音乐场景。乐队现场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的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及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强烈,充分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诱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去感受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视听结合,优化教学
小学音乐课程的整合是把音乐基本知识的各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小学生对音乐能力的提高,同时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小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在低年级欣赏课教学中,我常常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由于低年级儿童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例如:在欣赏教学《小青蛙》中,我通过电脑放映出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这样根据音乐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的展现了故事的起源、经过和结果,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进行音乐创作活动,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示,也可以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并且给学生搭设有力的自主式学习平台。如,介绍进行曲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在让学生熟悉掌握吹奏的旋律《巡逻兵进行曲》的同时,在课程中设计了在原有旋律基础上进行创编歌词的环节进一步掌握进行曲风格的音乐作品。要求同学们能够用生活化的语言描写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创编。这里使用到了软件《TT作曲家》,让每位同学直接在软件中进行编创活动,并利用此软件对乐曲旋律进行结构分析。在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填词方法后创编。由于软件本身带有智能自动伴奏功能,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加入的进行曲伴奏风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且一同演唱其作品。从完成的学生作品如《水果进行曲》《蚂蚁进行曲》等可以看出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们的想象精采纷呈,模仿表现也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想象美,并做到了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整个学习的过程轻松愉悦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吹”起来。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器乐学习的实践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动力。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学生产生这种学习倾向时,他们的兴趣就犹然而生。但是整个器乐教学中,兴趣最浓的要数开始阶段。但要使这股“劲”维持下去,也并非易事,因为一些机械的、单调的技能训练,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乐器的好奇心,学习兴趣也会慢慢地退下来,因而,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改进教学。
在课堂乐器中,巴乌是一种较便宜、轻巧、简单、易学、表现力强的一种乐器,深得学生的喜欢。由于它具有固定音高,且不需要复杂的演奏技巧,可以让学生通过吹奏单音来树立牢固的音高概念。我校从二年级就开始进行巴乌教学,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模仿动作,找出各音在巴乌上的位置,在教师的示范之下吹奏单音,并进行演唱。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音高概念,还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这样反复操练, 培养了学生的音高概念,熟识每个音后,进行小组比赛或者和老师进行找音练习。让学生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能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巴乌学习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奏”起来。
利用乐器进行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条好途径。虽然巴乌很简单就能吹出声音来,但要吹出巴乌特有的民族音乐感觉,也还是需要大量的气息支持。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节奏,由慢到快、有强到弱,这样进行合奏时,既有分明的强弱感,又有合奏声势。既培养了学生们的音乐节奏感,又培养了学生使用乐器的本领,更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为合奏的形式是集体性的。
当有了一定演奏能力即可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合奏。由于乐器的演奏是个操纵问题,只要手的操纵正确,音准也解决了。 反过来通过乐器的多听,多练又帮助了学生在合作中掌握好音准。
三、培养学生器乐能力,辅助于合唱教学。
在唱歌教学中,学生过分地练唱,易使嗓子处于疲劳状态。此时如果运用课堂乐器口风琴或其他的乐器练习吹奏或为熟悉的歌曲伴奏,即能减轻学生的声带负担,又能调节课堂气氛。如: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中的《绿叶》就是一首两声部的歌曲。在教学这首歌曲时,我采用先奏为主的方法,先把歌曲的高、低声部用乐器演奏出来。首先,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低声部的同学按歌曲的节奏拍手,熟悉歌曲的节奏感,感受歌曲的连贯性,然后用巴乌试奏低声部旋律,使低声部的学生头脑中有其声部旋律。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学习高声部,最后两个声部同时试奏,帮助解决合唱时的音准问题,学生的音准解决了,再学歌词就不成问题了。熟练后可以相互交换角色进行合奏、合唱,或者部分学生用乐器吹着伴奏、 部分同学合唱,对歌曲进行巩固练习,使所学的《绿叶》这首歌曲的合唱效果更和谐。这样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提高,改变了学生害怕合唱的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合唱水平。这种合奏伴着合唱,合唱伴着合奏,即深化了学生在二声部合唱中的节奏感、协调感、和声感,又培养了学生合唱兴趣,提高了合奏能力,使学生收益非浅。
四、运用课堂乐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增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马克思曾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是多么的重要,音乐的活灵活现或是黯然失色都在于听赏者的欣赏能力。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更谈不上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学会倾听音乐尤为重要。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注意倾听主题旋律,通过辨别旋律的重复、变化和对比,来感受音乐内容,情绪和感情的发展;通过听辨音乐的对比和再现来判断音乐作品的结构。由此可见,倾听主题旋律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要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重点,较好的方法便是选择一些浅显、易于掌握的主题音乐,指导学生用巴乌吹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主题音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例如: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阿细跳月》时,这首乐曲音乐形象丰富、生动,情绪对比明显、突出。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其不同的情绪和音乐形象,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较快度和较强的力度吹奏主旋律,用于表现少数民族在跳舞时越跳越快、情绪越来越高涨。我在先没有告知学生我也加入其中的时候,学生听到我用如此的速度来吹奏,歌曲完毕后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识字教学如果只是一味地教读, 不仅效率低, 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巧用多媒体手段, 就会让识字教学灵动有趣。如, 在教学“笑”这个字时, 我先在电脑上制作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巧妙地把“笑”字镶嵌在笑脸中。课堂上, 我一点动鼠标, 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张灿烂的笑脸, 紧接着跳出了”笑“字, 随即是“笑”的笔画逐一展开, 并且有“大笑”“笑容”“笑口常开”这些词像变戏法似的冒出。这样像欣赏动画片一样, 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轻松自如, 而且记忆效果会持久。
《小池》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的一首诗。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夏日荷塘图。前两行运用舒缓的语调读, 感受“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的柔和美。后两行应用轻快的语调读, 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如何引导学生来把握这一缓一快的节奏, 从而读出诗的韵味呢?我先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出这样的画面: 一汪清清的泉水汩汩地流着, 周围的树木枝叶茂盛, 在水面上投下了长长的影子。伴随画面出现的还有优美、抒情的音乐。这样的氛围深深感染了学生, 他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紧接着, 我把鼠标轻轻一点, 一只蜻蜓悄然地落在了画面中, 可爱的蜻蜓和嫩嫩的荷叶互相映衬, 摇曳多姿, 学生看得如痴如醉, 脱口而出:“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不仅能给课堂增色, 而且还能有效地对书本中的知识点作必要的补充。如,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有一篇课文《火车的故事》, 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向我们依次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 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有限,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时, 需要老师做大量的拓展和补充, 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味。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必须潜心钻研编者的编排意图, 制订合理、科学、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根据各类课型特点, 大胆创新, 科学实践, 进行各种电教方法的尝试和应用, 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巧妙地融入地语文课堂中, 借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避免满堂灌与死记硬背, 创造快乐、轻松、高效的课堂。如,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 课堂一开始, 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小蝌蚪做朋友”复习生字这一教学环节, 创设了一个能把学生领入预设意境的学习情境。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好胜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让学生与老师更亲近, 更默契。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棉花姑娘》是一篇童话故事, 叙述了棉花姑娘请求啄木鸟、燕子、青蛙等为自己治病的故事。通过这个童话故事, 让孩子们了解燕子、青蛙、七星瓢虫、啄木鸟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的科学常识。教学过程中, 我巧妙地把课文的每一段话的内容都制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的形式, 并加入小动物们惟妙惟肖的声音, 孩子们看得不亦乐乎、兴致盎然。趁着这个兴头, 我鼓励学生上台表演。他们把这些小动物的动作、神态模仿得非常逼真, 并且把文中的对话也说得有声有色。这样, 借助多媒体资源,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中, 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想象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运用多媒体资源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做到合理选择, 把收集的各种资料作科学的整合。
(2) 不能千篇一律, 要根据课型特点制作出有针对性的课件。
(3) 不能只为了作秀, 要避免表面花哨而无实际作用的课件。
同时, 要做到有必要用时才用, 而且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时段与时机,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如果光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花里胡哨, 却无多大的效果, 纯粹是浪费时间与精力。这样会适得其反, 还可能使教学走入误区, 多走许多弯路。在这个信息化处于引导潮流的时代, 我们一定要用心钻研, 努力尝试着把多媒体资源融入我们的课堂。借助这些高效、先进的教学手段, 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香有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器乐;准确定位;音乐素养
《器乐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参与器乐体验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关键。随着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利用器乐丰富音乐课堂教学,怎样在音乐课堂中将丰富多彩的乐器学习与歌唱、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思考的问题。将动感、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器乐引入音乐课堂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感受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刚开始学习器乐要付出很多心血及精力,有畏惧情绪,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器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爱上器乐,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合理选择课堂教学乐器,充分地把握学生对课堂乐器学习的兴趣与爱好,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泼律动的器乐学习中展现明媚的个性,放飞音乐的梦想。
一、合理选择学习乐器
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在新课改的教材中,我们也看到了器乐的影子,如口琴、口风琴、竖笛等。因此,选用的乐器应该是简易型的乐器,像《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竖笛、葫芦丝、口风琴、电子琴等,都是既经济又简单适用的乐器,把它们带进课堂,让学生用上器乐帮助学习新歌,为歌曲伴奏,更容易使学生将身心融入到音乐的学习与探究中,兴致也更高。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我们还应提倡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但简易不等于简单,音乐是一门艺术,器乐也一样,自制的器乐既要易学易奏,又必须在音质、音准方面有一定的质量保证,这样才能符合音乐审美的需求与要求,才有助于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展现自我才华。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教师一般可选择一两种简易便于操作的乐器作为学习的开始,课堂上尽可能做到每个学生人手一件,如:音乐教师可从统一调门的口风琴或竖笛开始训练,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领悟音准,学习乐谱,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陶冶音乐情操;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再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加入其他类乐器的学习,学生对器乐的兴趣也将愈来愈浓,从而逐渐使课堂中的乐器演奏之风愈来愈美,使学生的器乐体验情感越来越丰富。当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如:利用重大节日展示演奏,自制器乐演奏录像,不定期地举办班级乐器演奏评比等活动,都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器乐的积极性,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器乐演奏能力。
二、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促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跟唱的方法已很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愿做老师枯燥歌唱的复制品;再则,中学生处于发育阶段,他们正处于变声期间,简单的跟唱容易引起学生的用嗓过度,很可能影响变声后的音色质量,甚至遭到损坏,因此,音乐教师应经常关注、指导学生保护嗓子,而这时,适当地利用课堂乐器就能减轻用嗓过度的现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适时把器乐演奏带进课堂还可以分解教学的知识点,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学《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笔者就利用器乐演奏对于十六分音符和附点音符这两个节奏难点进行剖析,先用电子琴演奏示范,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节奏音准,弄清十六分音符与附点音符的发音规律;然后让学生跟着教师用竖笛反复进行实际练习,亲自体验十六分音符与附点音符的发音方法;再让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相互演奏相互评议,加深对十六分音符与附点音符的理解与掌握;最后,安排演奏小组进行挑战演奏。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掌握重难点,尽情享受探索音乐的快乐,享受器乐带给音乐课堂的乐趣。
倾听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善于学习。“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课堂中,音乐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多层次的欣赏,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逐渐丰富与发展。但中学生个性鲜明,活泼好动,要让他们静下心来在聆听音乐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有一定难度,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器乐进课堂,将器乐演奏融于音乐作品的欣赏之中。例如《赛马》是一首热烈激荡的乐曲,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听二胡演奏的《赛马》,让学生初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然后,师可提问:什么乐器最能表现马蹄的声音?学生们各抒己见,答案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分析,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双响筒。”接着,教师还可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学生们跟随音乐用双响筒演奏,乐曲时而低缓,时而高昂,时而激越,时而轻快明亮,时而热烈欢腾……他们用自己稚嫩的心对神奇的音乐进行感悟,演奏出马儿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互相追逐、奔跑的场景与马蹄声的强弱变化,并把刚才静听的真实感悟转化为自己尽情演奏的欢快律动,整个课堂一片欢畅,呈现出一片骏马驰骋的勃勃生机;静静的音乐欣赏、充满个性化的乐器演奏带给学生的是音乐的无限魅力与艺术的神奇力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音乐教学中,是引导渗透的漫长过程,器乐教学也是如此。如学习了一首新歌后,学生们尝试用不同的乐曲进行演奏,个个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之中。如下雪天,笔者让孩子们用乐器表现下雪的场景,孩子们有的用木鱼、铃鼓尽情地敲击着,仿佛无数晶莹的雪球在空中嗖嗖地飞着;有的用木琴不停地刮奏,仿佛一朵朵洁白的雪花从天空悠悠滑落;有的用竖笛轻轻吹奏,仿佛无数小雪人在雪地里轻盈地滑行;圣诞节,孩子们用铃铛摇荡着,仿佛是圣诞老人亲切的问候声;元旦,孩子们敲锣打鼓,吹的吹,打的打,欢乐地演奏,快乐地敲击,激情地创造,大家都融入到音乐创造的无比欢快之中。
三、准确定位,有效整合资源
把乐器引进课堂的教学方式来虽然能打破传统的音乐讲授式教学,变被动枯燥的学唱为主动的体验探究,但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堂的教学目标,不能为追求课堂的器乐效果而抛弃学生的音乐水平,不能为追求课堂的乐器扬扬而过分地脱离教科书,成为追求器乐的“花架子”课堂。器乐教学是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部分,不能与教学大纲规定的其他任务相对立,应该看到它与歌唱、乐理、欣赏等项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它与歌唱、欣赏、创作的和谐融合,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音乐创作能力。
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各不相同。在器乐引进课堂时,我们应该及时发现班级演奏中的新苗,更应该精心呵护在班级中的“丑小鸭”,面对个别接受力差的学生,我们要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去引导他们,给予他们鼓励的眼神,经常手把手教学,多示范,多纠错,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要想方设法地激励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自信、执着地学习。
将乐器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能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有了更多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合理地渗透到课堂,能使音乐课堂回归到更朴实更自然的本色;积极有效地渗透到课堂,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添课堂的音乐情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而达到熏陶思想、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目的。这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为本”。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感受和体会。
二、发挥优势,优化组合教学方法
要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优化组合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有意识精心培养的结果。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各自的功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老师不能简单的包办代替,优化组合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循循善诱下主动、愉快地学习;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方法。
三、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他们都有参与的机会,能表现自我。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
四、借力网络媒体,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天高任鸟飞,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网络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课堂,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媒体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
【巧借课堂乐器让音乐课堂精彩纷呈】推荐阅读:
小乐器进课堂工作计划07-24
让音乐课堂精彩起来09-07
让课堂更精彩11-29
互动让课堂更精彩11-14
有效互动让课堂更精彩05-24
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06-22
有效提问让课堂更精彩11-13
多媒体让课堂更精彩06-24
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09-26
《乐器大家玩》音乐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