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观察促课堂实效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课堂观察促课堂实效(共9篇)

以课堂观察促课堂实效 篇1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成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传授技能为主转变为培养信息素养为主。信息技术教师也逐渐地从兼职走向专职、从业余走向专业、从稚嫩走向成熟。接下来,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我们每一个教研人员的面前。

一、走进课堂观察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现状,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我们对青年教师开展的活动重点放在教学设计的评比上,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市区级骨干教师,则主要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2008年,我市举行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笔试和讲评。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教师教学生活中最常见的听课、评课却被我们忽略了。科学地听课、评课,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也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经的修炼之路。2009年,结合我市开展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我们率先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本着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理念和“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活动的详细实施方案,组建听评课合作体并组织教师学习课堂观察活动的内容和流程。全市共建立跨校学习团队60余个。活动过程中,观察教师与被观察者在组建的听评课合作体平台上,通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议课三个阶段,对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进行观察,并经过分析、筛选、确定、制表、记录、整理、汇总等步骤,把课堂上的教学片段用数字量化得出定量分析结果。从课前准备和讨论,到确定课堂中的观察点与评价量表,再到课后议课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通过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我们找到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途径,找到了提高教研实效的钥匙,也找到了破解课堂评价难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观察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

回顾我市举办的课堂观察活动,一路走来,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1.教师专业素质大幅提高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使教师逐步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有了明显变化,练就了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课堂观察活动要求教师科学地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通过参与听课、评课,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听课、评课也是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听评课合作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具体问题,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提升了学习团队活动的热度

学习型团队建设是教师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区域教研优势的有效途径。课堂观察活动紧紧依靠学习团队开展观课、评课、议课和反思活动,在我市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型团队建设蔚然成风。

课堂观察活动特别强调在听评课中的合作。我们把听评课界定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首先,听评课群体是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的一个合作体。这个合作体当中的主要行为是对话和分享,而不是强加和权力性质的领导。其次,听评课合作体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合作机会,针对复杂的课堂教学问题,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再次,听评课合作体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教师群体中的文化,通过课堂观察活动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使听评课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改变了传统听评课方式,提高了教研实效性

听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形式之一,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课堂观察活动使其更加科学合理,避免了以往评课过程中“哄”评、“套”评、“替”评、“苛”评等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进行客观的、科学的、量化的评价,教师慢慢地感觉到了课堂观察的实质,听评课水平明显提高,表现在:第一,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课,并能进行量化评价。第二,通过观课、议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备课时根据观察角度,更加注重细节。第三,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同伴互助在课堂观察活动中得到一定的体现。第四,教师主动选择观察点进行听评课,提高了听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增强了备课的深度,拓展了课堂的广度

增强备课的深度表现在,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能够按照课堂观察点和观察者的角度来做教学设计和准备教学资源。拓展课堂的广度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站在学生学习的维度上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的课堂、学生的课堂。这样一来,一节课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阵地,更是教师反思的案例。

5.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

以往教师听课,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记录的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而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细节却很少关注。而一些名师的课堂,其教学风格和艺术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表现出来的。课堂观察就是将细节放大,细细地琢磨、耐心地品味,从而领会到其中的教学奥秘。课堂观察活动就是通过听评课合作体的引领,去捕捉真正的教学实质,是透视课堂的最好方法。

课堂观察,观察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反思的却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当观察者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我们需要练就的就是这种自觉地反思自己教学的行为。

三、对课堂观察的新思考

伴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在实践中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索。课堂观察活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教研实效性上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1.起点高、不易操作

特别是观察量表的制定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们从活动开始就预留出充裕的准备时间,不急于要结果。用一个学期准备、学习和试点,一个学期全面推广。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研员和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2.耗时、费力,准备工作繁重

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开展网络教研。例如将需要的文档材料提前上传到网络上,依托QQ、论坛、UC进行研讨和交流。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使交流讨论更加深入,让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实践证明,这些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网络教研模式,对于实施课堂观察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3.对学习团队活动依赖过多

团队中成员的活动态度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由于课堂观察是以团队为单位的,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成员的状态、参与度不同,会造成最终观察结果的不同,也会让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我们充分发挥大校、强校的教研辐射优势,根据成员的不同情况确定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并进行合理分组,通过开展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帮助教师成长,形成校际联合、共赢共生的学习团队组织文化。

以课堂观察促课堂实效 篇2

在动态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建设中,教师起着独特的作用。从某些程度上说,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就不会有动态资源的产生。倘若教师适时地利用这些生成的资源,并紧密结合英语教学预设的目标,依托英语教学CBG(Catch them Being Good)原则,PCI(Positive Cognitive Intervention)原则,3MS(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原则即“保持学生良好状态原则”“积极认知干预原则”“管理、监控和维持原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则会增强教学效果,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和轻松。

一、潜移默化中纠过错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整节课都集中,尤其是自制力差、理解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容易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如果不能有意控制学生的课堂状态,不能积极地干预课堂氛围,不仅使课堂秩序混乱,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发现学生课堂心理变化,智能地生成宏观资源,如一个眼色、一个暗示、一次提问等,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围绕在教师的教学轴线中而不偏离教学和学习目标,在春风细雨中纠正学生的不良倾向和陋习,就能使学生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提高师生的互信和互动水平,从而达到和谐课堂、高效课堂。

二、科学训练中显实效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更多地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知道学生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在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皮亚杰认为,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教师要积极进行认知干预、统筹合理地操作、巧用动态生成资源增强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这样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完全不同,学生的主观行为贯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只起到主持课堂的作用,所以很难驾驭。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索科学的课堂管理方法,在学生的动态中生成有效的可控制课堂的资源。拥有这样课堂管理资源,既培养了学生的高雅素质,又使他们懂得了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共同进步的道理。

三、课堂教学中重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有时教师已发现了动态生成资源,但仍有排斥他的可能性存在。因为这种动态生成资源的介入,将是对教师教学的极大挑战,教师往往不愿冒险去捕捉它,而是采取回避和自我保护的态度。这种排斥必将导致课堂教学的失真,演化成表演。为了追求真实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表现自我的生活场景之一,教师在发现动态生成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有策略意识,运用智慧和勇气,根据变化的情景和特定的需要调整或改变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天性,把“不和谐”的音符甚至是错误也应放在乐章中,积极创设开放性、高层次的问题情境,使动态生成的资源达到共享的效果。

有效设问促课堂实效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设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3-1

化学课上,教师把固态碘加入到酒精中搅拌,固态碘溶解了,教师问:“溶液的颜色像什么?”一些学生答:“像小便。”全班哄堂大笑。教师非常尴尬,转而忙着制止学生。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像小便”,问题出在几个“爱起哄”学生身上?其实,我们应追思教师的设问是否有效。教师这样问,学生自然从平时见到的一些物体中去找相同的颜色,因为溶液颜色是棕黄色,学生便脱口而说“小便”。如果教师改问:“这种溶液的颜色呈什么色?”那就能引导学生从颜色的色谱中去寻找,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了。

这一幕并非个案,很多教师在听课或自己上课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问后,学生不爱举手,课堂气氛沉闷,呼而不答,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很多是因为教师设问不当。如何提高思品课堂设问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位思品教师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及听课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课堂设问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兴趣,引人入胜求真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是指在学习时产生强烈的热情与积极性,愉快地接受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特点和思品课的学科特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时政热点和贴近学生生活构成设问序列,通过有效设问,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感兴趣”自然进入新知识的探究,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一教师教授《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利用某学生做错作业被老师批评而羞愧痛哭的契机,因势利导班级其他学生分析情绪类型,造成影响以及解决方式。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连那位哭的学生也参与其中。

二、精雕细琢,有的放矢择精准

“精准”是指课堂设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恰当,准确无误。目前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流于形式,不考虑设问目的、不讲设问效果。这种目的模糊、指向不明的问题使学生“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如本文开始提到的那位化学老师的设问,问题表述不精确,最终变成了整堂课的败笔。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同时还要注重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力争使每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整体。比如一教师在讲授《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教师将“为什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成功的?”改成“这一政策是好的,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在别的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否可行?”这样的设问,学生很容易回答“那要看在哪个国家,如果这个国家本身人很少,当然就不用计划生育了”。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适应了我国的国情”这一重点知识,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启迪思维,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一个有效设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精心设计的有效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如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时,看了关于“七名中学生在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的视频后,教师提问: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做出何种行为选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各抒己见。绝大部分表示会主动让座,但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不会让座,因为周围有很多成年人都不让座。这一“意料之外”的解释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此时,教师稍作思考便又提出问题:周围的成年人不让座,能成为我们未成年人不让座的理由吗?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心理现象?师生交流、对话,达成共识:这是一种从众心理,但我们不能盲目从众,我们应该有善恶与是非辨别能力……这样通过引入“两难”性的问题,学生自己质疑、解惑,不但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激活并提升了思维。

四、设置坡度,循序渐进攀高峰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问题犹如山峰,坡度太陡,无法攀登,坡度太缓,又使人丧失兴趣。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就像在崎岖的山上攀登一样,需要通过弯道、峭壁才能胜利到达顶峰。沿途,教师层层设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高峰。初中思品课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遇到理论性强或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系统化的问题,把这些大而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一个中心,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比如学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我家收入的来源有哪些?(2)分别通过哪些分配方式获得的?(3)由此可见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怎样的?(4)结合我家的收入情况,说说分配制度实行的意义。这样有梯度的设问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逐步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相关内容,同时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

以生为本重实效情智交融促发展 篇4

——记重庆市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识字教学比赛

4月8日—10日,重庆市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识字教学比赛在江津体育馆如期举行。本次大赛以“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建设卓越小语课堂”为主题,构建开放、灵动、实效的课堂。来自全市各区县的14位选手竞技课堂,课堂上,参赛教师以精湛的教学技艺、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自如的课堂调控能力,为大家献上了14节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识字教学课。1000余名小语教师现场观摩,我们学校在余校长和张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6人参与了整个听课活动。

总体:新秀荟萃,精彩纷呈;把握目标,设计精妙;童言童语,活泼灵动; 评课体现三观,即学习观(体现让学),语文观(体现语用),课堂效能观(体现发展)。

一、亮点

(一)目标:定位准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低年级目标: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如果把目标定位到分析课文就是越位。这次赛课选手都能够把认好字,写好字当作重要目标,较好的克服了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忽略识字写字基本任务的做法,而且充分保证了识字写字的时间,大多数课堂留足了10分钟的写字时间,有的有13、14分钟,同时保证了写字的数量,有的写6个。大家不仅抓住了年段的目标,还抓住了年级的侧重点,把目标定得更准。

(二)识字:四关注

1、关注起点。(开课的时候,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了解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有的是用字卡,把不会认的放在一边,或者是圈出来等,找准学生的起点,再以学定教。)

2、关注方法(课堂上呈现了多种识字方法形声字、归类、词串、同音字、辨析识字、字理、生活、游戏、韵文、借助图画形象识字等)比如:《谁跟小羚羊去避暑》识“冷”字时,课件出示两点水的演变过程,知道带两点水的字与寒冷有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些字带有两点水。拓展这一类的字。再回顾三点水的字,明白与水有关,对比后,老师总结:让学生明白知道部首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识字。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区别带有两点水和三点水的字,并引出字串,进行归类学习。

例:《我为你骄傲》识“玻璃”“破碎”时,先讲“玻”的传说,女娲补天留下来的一块彩石,像玉石,所以就是斜王旁。接着出示各种玻璃制品,玻璃杯、玻璃门等,老师讲述一不小心玻璃杯就()了,学生有的说破,有的说碎了,师再小结,破和碎意思一样,也可以组成一个词,课文中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继续”、“骄傲”,生活中还有很多呢?师就引导孩子们一起回忆。如:肥胖、躲避„„

例如:学习“封”字。首先是读准字音,然后出示信封,看实物,有大有小,颜色各异。老师再把信封打开说,就是装便条的纸袋,小男孩把钱和便条放进信封里,把口封起来,这就是封口,也可以说是封闭。封好后就是一封信,老奶奶收到这封信后就会拆开,这就叫拆封。然后就出示封字的不同字义及词语。填充 1

可以表示纸袋,就是信封。也可以表示量词,一封信。还可以表示动作,相机出示图片,有封路、房屋封顶、封山。我们学校还有个老师也姓封,它还是一种姓。到这还没有完,还问,想不想看一看古时候的“封”就课件演示,填充就是古时候给功臣封地,周围种上树围起来,就有封闭的意思。然后再指导观察,写好封字。

“莫”,《蜜蜂引路》一课中识“莫”字时,利用图片生活识字,俄罗斯的首都,世界著名的古城——莫斯科;在莫斯科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教堂——莫斯科大教堂;莫斯科还有一种木制的玩具,它就是——莫斯科套娃。接着结合莫字歌,了解“莫”的意思。排队集合——莫(吵闹)课间休息——莫疯跑;交通红灯——莫乱闯;保护环境——莫乱扔;

《爱迪生救妈妈》中“晃”和“恍”看偏旁想字义。学生就想到“晃”日字旁和太阳有关,太阳光照到一个光头上,很晃眼睛。“恍”竖心旁说明和心有关。

李虹上的《画家和牧童》“墨”字,了解字源,老师讲述,古时候人们用火烧松脂、桐烟煤等原料,燃烧后后粉末像黑土,再加以调制就是写字画画的墨。古人就认为黑土为墨,就把黑土两个字合起来,组成了“墨”像这样的字我们还学过很多,日月明,小土尘,小大尖,鱼羊鲜。最后再点出像这样的字就叫会意字。

还有动作识字,如“伸”“撑”,换偏旁识字,并编成儿歌帮助记忆。《热闹的菜地》中识“披”,换偏旁一串形近字。有土是山坡,有手披衣服,有水起清波,有石就打破。猜字谜识字,宝一半,林一半(宋)

3、关注自主

让学是当前小语研究的一个热词。《谁和小羚羊去避暑》4次运用生字卡,第一次运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认。第二次师生做游戏巩固。第三自测会认的把拼音小帽藏起来,放在左上方,不会认的放在右上方。第四随文识字后,会认的收起来,还不会认的老师教一教。最后看到有一个孩子有一个字不会认,老师就教一教。

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识字,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记住生字等。

4、关注复现(识字跟认人是一样的,一次生,两次熟,三次四次就成了朋友,见碰见熟。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就看到了,比如:生字卡片的多次利用,利用各种游戏让生字生词给学生反复见面。还有把带生字的词语板书到黑板上或者贴到黑板上,多次复现,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地学会了这些字词。)

(三)写字:四重视

这次写字落实得非常好,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1、重指导(指导要得法:笔画、笔顺、结构。关注关键笔画的笔形,占位,示

范)

本次听课中,各位老师在指导的时候不是泛泛地让学生说怎样才能写漂亮呢,而是针对性地进行提炼和指导。

举例:〈识字四〉中“蚂”字的指导,把蚂字融入故事、虫住在田字格里,小马没有家,虫就邀请他到家里来住,马说只有一间房,住不了,虫就说一人住半格,马就进去了,可是太挤了,他们就说收一收,缩小后马说这样好多了,可是我的腿伸不值,虫说我把我的腿收一收,马的横就穿插过来,课件做得很形象。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蚂”字的书写要领。

李虹上的《画家和牧童》指导写提手旁,横要稍短略上扬,竖钩笔直显瘦长,提要左展再轻扬。

《蜜蜂引路》一开课就写“蜜蜂”两个字,注意对比,虫字作底扁而宽,虫字作旁瘦而长。

在后面写字中重点指导“派”字:指导右边四撇的变化,强调相同笔画的不一样。第一平撇像草帽,戴在顶上平又高;第二平撇像弯刀,先直后弯要记牢;第三平撇向右靠,取出距离很重要;第四短撇像竹叶,写得轻快很漂亮。

《热闹的菜地》“角”和“南”上下结构,就形象地把上面部分看成帽子,强调帽子大小要合适,帽子身子要对齐。

2、重方法(在进行书写指导时,特别注意教给孩子们的方法。注意寻找规律,引导学生由一个或一课的生字的特点发现写一类字的规律。比如有如何写好左窄右宽的字,怎么窄下去,怎么宽起来。也有指导写好词语,还有如何在横线上写好词。大小合适,高矮一致,词语要靠拢一点等。

3、重评议(多数老师注重写字的评议,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促进书写的进步,一般都根据本节课的训练点评星,做到一条就奖励一颗星。有的评议后还要再练习,再评价,第二次评议的目的是与自己前面写的比较,是否有进步,得进步星。

4、重习惯。这次赛课活动中,每个老师都书写习惯的培养,都关注了学生正确的书写的姿势,握笔的姿势,一般用儿歌的形式提醒。头正,肩平,腰直,足安。三个一。还有一个强调握笔姿势。拇指食指捏着,三指四指抵着,小指小指藏着。

(四)语用:两落实

1、落实词语的活学活用。

(1)对词义的理解,强调方法的习得。比如: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画风〉中让孩子使用工具书,学习多音字“杆”,〈丑小鸭〉中对于“欺负”的理解就联系上下文,咬它、啄它,讨厌他,讥笑他,就是欺负他。

(2)对词语的运用,强调语境的提供。

其实很多运用和理解是相结合的,一般是先理解,再运用中进一步理解。比如:《“红领巾”真好》“蓬松”先从“蓬”字的草字头理解蓬的本义。再联系生活事物,出示稻草、头发、棉花图,直观感知“蓬松”,最后用蓬松说话练习。

《池上》“踪迹”:先看踪的部首,猜字义,它和什么有关?(这是一个和脚有关的形声字)再出示“迹”看部首,猜字义,走之底和行走有关。“踪迹”就是脚印,痕迹。再看图理解。出示沙滩上的脚印,行人走过,留下踪迹。出示汽车开过的图,汽车开过,留下踪迹。再课件演示,小艇划过,留下踪迹。在这课教学完后,老师的总结语中,也再回扣踪迹。白居易写下很多诗篇,在文学历史上留下踪迹,希望孩子们„„

《谁跟小羚羊去避暑》“继续”:先从字理析词,了解“继”就是丝线断了,我们接上,现在继续就是指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后来又接着做。理解意思后,再用继续练习说话。巧妙地提供语境,我们继续学习。

2、落实句式的灵活运用

(1)学习文中句式——看“变式”——用“句式”

(2)句式训练有层次。

《画家和牧童》中的一„„就„„的句式练习,就有三个层次:先读这一段,再配乐出示戴的话,然后再出示这个句子,再把同学们看了戴的话的真实反应用这个句式表示,最后再拓展开去,先有提示:下课铃响——

最后再是同学们自己联系生活中的说开去。

《谁跟小羚羊去避暑》中,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小红马不去避

暑?然后再变式练习,小红马不去避暑,因为„„

《三个儿子》中用一个„„又一个„„另一个„„区分人物、动物。然后出示熊猫图,老师先请一个同学说一幅,又请一个同学说一幅,再请另一个同学说一幅。然后让学生把这三个分句连起来进行说话练习,一只„„一只„„另一只„„训练有层次。

《丑小鸭》中出示丑小鸭样子的句子,学习后,就出示插图,看一看对面的哥哥姐姐长什么样呢?他的毛(),嘴巴(),身子(),大家都叫他()(学生说了帅小鹅后,还说那姐姐呢?师就引导着说眼睛()、脚(),大家叫他(美小鹅)。

二、思考与改进建议

在总结会上,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江津区教科所所长刘小红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一)写字落实“八要”

一年级写字教学的重点是打好笔画、笔顺的基础,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二年级写字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写字质量,要从字的结构和占格方面多做指导。

1、写的时间要充分。

2、写的数量要保证。

3、写的契机要巧妙

4、写的形式要多样。

5、写的指导要细致。

6、写的引导要智慧。

7、写的习惯要坚持。

8、写的效果要追求。

(二)处理好三种关系

1、处理好“导学”与“让学”的关系。

让学生大胆的学,自主的学,让学生真读,真认,真思,真练,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形式一定是为内容服务的,恰当的形式能够化难为易,巧妙搭桥,提高学习的情趣度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度。

3、处理好学文与识字的关系。

低年级教学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文本是为识字、写字创设语境,识字依托文本创设的语境,从而使识字教学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三)树立四种观点

1、奠基观:识字写字是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

2、启智观:人生聪明识字始

3、加速观:识字可以扫除学生阅读的障碍。

4、语用观:语言学习的根本在于运用。

抓有效备课 促课堂效益 篇5

新城中学

汪洪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哪一项教学改革不是为了使教学更有效,不是为了使学生发展得更好? 因此,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备课工作。

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备课工作。由于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所以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备课要备学生,以下是本人在研究实践中所得的几点浅见:

一、吃透教材,灵活应用教材

新的教学质量评价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意图和课标的关系、准确把握重难点,重视知识的衔接,文本的拓展与删减紧扣教学目标,文本运用充分。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处理好“拿来”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主教材与活教材的关系:善于“拿来”,锐意创新。

在“拿来”之前,我们首先要我们要熟悉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把文本中关于“是什么(涵义)”“为什么(性质)(意义)”“怎么样(做)”找出来,看看有没有需要重组的知识点。就好像八年级《竞争与合作》中主要思路是“竞争的含义”、“竞争的作用”、“怎样面对竞争的压力”等几个问题,但个别老师的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没有理清思路,头绪不清。例如在讲竞争的含义中有的归纳为:“从现代社会竞争的本质意义上看,“竞争”就是通过互相争胜,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调动潜质,在学习、生活、工作、事业上保持积极性的活动和状态。有的归纳为“竞争是激发人的自我提高意识和能力的活动。”有的把“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的知识点”作为含义,还有的没有对竞争进行归纳。

二、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传统备课主要是老师自己顾自己,藏在被窝里做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科目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要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更要求能时政结合。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因此这时候集体备课显得尤其重要。本人认为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节减学校培训经费。

实践证明,集体备课是有效备课的关键。但集体备课只能解决一节课中“粗枝大叶”的问题,具体的细枝末节还得靠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一个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是“和而不同的”,教师应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地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

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它并不妨碍教师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因此,我们提倡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对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所以要有效备课就必须要要求老师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要不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也能确保备课的实效性。教师只要在集体备课后能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创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

三、备学生,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我认为,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加强学法,寻找不同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呢?备课是关键,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先问自己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吗?学生能接受吗?基于此,教学设计就应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尤其是初中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自控能力差,上课一不小心就会跑神,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多想办法。我讲述《直面挫折》一课,让学生分成两组围绕“挫折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辩论,一开始同学们讲不出什么来,但在老师的点拨,在课堂气氛的调动下,同学们越来越大胆,辩论越来越精彩,最后由同学自己总结出课本的知识点“挫折具有双重性”。

总之,老师备课时应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以课堂观察促课堂实效 篇6

(四年级组)

听了韦教师的课,她那清晰的教学环节,娴熟的教学技巧,独特的教学设计令我们四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受益匪浅。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仔细品味韦老师这节课,我发现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将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精神熏陶融为一体,教与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的确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好课。我认为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双边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发挥师生双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这节课,韦老师能依据学情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关注学法指导,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开课时,先进行复习导入“提灯女神”指的是谁?接着了解南丁格尔的家庭背景,让学生找出南丁格尔遭家人反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态度,接下来过度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自读课文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南丁格尔的那些行为令你感动?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的读书活动,然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的人格魅力,最后韦老师总结学法以及文章的写法,这样的教学反馈,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交流与提升。

二、品词析句,凸显浓浓的语文味。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让学生体会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境中,这就是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韦老师紧紧围绕落实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如:在理清课文文脉络时,用了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南丁格尔的几件事:霍乱时,照顾病人;战争时,照顾伤员,回国后,创办学校;品读第六自然段时,抓住“常常”“一间病房一间病房”等重点词语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精神,练习用“不是…..就是……”、“不仅……还……”说话,练习有感情朗读,等等,这些环节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巩固提升,循序渐进,重视语文技能训练

整节课都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新知。对新进行的语文技能训练又能在已有的能力铺垫下,循序渐进,进行落实。今天所授的这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英国的富家小姐,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不容易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很难理解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在教学中,韦老师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亲近课文中的人物,理解文章,能力形成既成台阶前进,又呈螺旋上升,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韦老师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如教师问:“课文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等问题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的思维,然后在理解中,让学生感悟、练习说话,重视语文技能训练,使能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不足之处:感情朗读训练不到位。虽然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了读的训练,但教学中设计的容量太大,所以读了,但没有读出味,没有读出情。另外,朗读的形式也欠缺多样化,课堂上的几次朗读都是齐读,学生自然兴趣也不高。

以良好学习习惯促高效课堂构建 篇7

一、扎扎实实,使习惯培养系列化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前将课堂上可能用到的物品摆在随手能拿到的位置,一般是放在课桌上。上课过程中严禁学生把手伸进课桌乱翻东西、借东西、削铅笔、打墨水等。因为这样会打断学生的听课思路,影响周围学生听课。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作规范、语言简洁、专心听讲的习惯。规范动作主要包括写字的动作、翻书的动作、打开文具盒的动作、向同学或老师请教问题的动作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节省出大量的时间专心听课,高效学习。

3.培养学生认真、流利的书写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流利的书写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的品格, 使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能认真、迅速地完成。其次,它可以使学生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其他方面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它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认真、流利的书写习惯,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个别指导、书写比赛等方法,激励学生把字写快、写好。

4.培养学生读书时边读边想的习惯。俗话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贵在思考,读书速度过快,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很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相反,慢读与默读可以给学生留下大量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将学到的东西慢慢理解、消化。

二、持之以恒,使习惯训练常态化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所以,学校要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纳入教学常规管理,成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检查组织, 将检查成绩纳入班级和任课教师的量化考核之中。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易形成,也易消退,所以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能只讲要求,要加强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做到习惯训练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检查、天天抓常规、科科有特色,操练要求具体细致,扎实可行,让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的操练达到制度化、常态化,真正落到实处。

三、评价激励,使习惯养成主动化

教师要对学生取得的细小成绩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每个“不规范”都不能忽视,每个“不正确”都不能放过。小学生喜欢表扬 ,因此 ,教师应提倡课堂评价多样化,采取丰富多样的口头评价,同时配合“奖励小红花和评星”等其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评价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对回答有错误的学生应善意地指出,或再提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使学生在教师的赞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修正自己的错误。

四、齐抓共管,使习惯培养多元化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全体教师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各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学习行为评价表, 通过任课教师对课堂的评价,反馈到班主任手中,及时了解情况,做好调控。班主任还要通过例会等形式,同任课教师做好沟通,确定阶段时间内重点培养哪种学习习惯,使班级意志得以贯彻实施。这样,每堂课的情况班主任都能掌握,各科任课教师也能贯彻实施。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合力,班主任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每位任课教师都在抓,每节课都在落实,每节课都在抓良好的学习行为, 这就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建设形成了连续性和序列性,效果自然更明显。

以课堂观察促课堂实效 篇8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实效性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6-0107-02

一、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偏重课内而忽略了课外

虽说入选教科书中的文章大多是意义深刻的名人佳作,但是教材只不过是某一种类型的代表,是为了举一个例子给学生,并不代表学生只要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就足够了,而是要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其他方面。所以教学过程中课外知识的延伸和链接是不可或缺的,要注意相应的拓展。

2.偏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采取了许多极端的方式,比如拖堂或者压缩教学内容,而不是思考怎么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来构建实效性课堂

1.通过角色的转变,在平等的交流中进行观察

通过课堂观察来构建实效性语文课堂,就要注意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开始课堂观察时转变自身的角色,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并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自身同时提升教学,充分建构起实效性语文课堂。

例如某堂课上,教师在讲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根据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性格。学生分析了文中“母亲”对“叔叔”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她自私、势力的的嘴脸;然后在课文学习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们归纳中心思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出的结论就是课文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并且势力的关系;同时老师要求学生将中心思想“升华”为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跟资本主义没有关系,现在的许多人和人之间都是这样。学生此言一出,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老师也有点不开心,其实这位学生只是单纯地提出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见解,虽然教师是在根据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但是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丰富的,不应该仅仅被局限在一个标准答案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要能听的进去不同的声音,同时也听见学生的心声。

2.组织多向互动合作学习,丰富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合作学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固有的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情况,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然后观察学生的表情现况,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观察并且告诉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怎么去挑选有意义的问题等。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两种具有差异性的问题,第一种是学生自己明白,用来考别人的问题;第二种是学生自己也不太明白的问题或是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其他同学或者老师。面对这两种问题,教师都不要急于去表态,而是与学生一同商量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思考余地,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可以得到启发,不断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什么都依靠老师来完成的,师生双方都是学习者,学生也可以掌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和重点等。

3.观察学生口常的表现并系统化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制作一份属于他的档案,里面收集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制作并且分析其个体成长曲线,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学生的成长历程。同时在教学中除了观察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况,也要观察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转变,在重视整体发展的情况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进行纵向评价而不是横向的比较。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收集的信息来给学生和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活动中成为一个组织者,还要利用好信息时代的长处,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

例如:学习课文《皇帝的新装》时,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安排工作,比如擅长写作的同学就写剧本,善于表演的同学作为演员,懂乐器的同学伴奏,绘画能力强的同学制作演出的道具和服装等等,这种人人皆可参与的集体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语文教师所发挥出的作用和意义也绝非传统的语文教师可比的。

结束语:

课堂观察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实效性,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弊端,并且在观察中也要注意方法,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星宇.从技术到艺术——浅谈课堂观察提升语文课堂魅力[J].新课程学习(中),2013,(06)

聆听:新课堂的“实效”之音 篇9

——回首温州市吴孔裕名师工作站第三次学习活动

语文,是一种诗意的人生;研修,是一种成长的基石。2013年5月17日吴孔裕名师工作室的学员跟随省特级吴孔裕老师来到西子湖畔,参加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实效新课堂研讨观摩会。千山万水后,真切明白不枉此行,课堂的真情演绎,精彩的学术报告,让我们再次感受大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丰厚的教育思想。语文课堂的“实效”是教师们迫切的追求,在“全国小学语文实效新课堂研讨观摩课”的引领中,让我们静静聆听新课堂“实效”的声音——

一、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转变

当前教育改革呼吁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更多关注教学价值问题,而教学意识更多地是关注教学技术问题。课程意识其实是对教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必须实现自身、学生和教材三方面的超越。而不是一如既往把“教材”当做圣经,循规蹈矩,不关乎人本身,死板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次学习中,江苏省特级周益民老师的《一起看声音》及浙江特级张祖庆老师的《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的课堂展现为我们教学意识的转变做了典范。《一起看声音》一课,周教师选择同一主题的儿童诗组展开教学。在童趣、诗情的课堂中,老师自然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关于声音的描述,慢慢品味语言的妙处,这种欣赏不是通过理性的讲解,而是感性、体悟的自然渗入。课堂中妙趣横生,诗意流淌。这是教师高湛的教学艺术所展现的美丽课堂,更是教师强烈课程意识烛照下的创生课堂。《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一课,教师创编课程资源,将《只有一个地球》、《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法国纪录片《家园》片段、《南方周末》之《美国环境首席科学家谈中国环境》等资源重组、创编,引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培养理解品析内容、获取资源信息、提升言语表达等阅读能力。

当然,所谓的课程意识不仅仅是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创编,它更需要教师关注人的本身,用心思考“我们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名师的课堂,为我们树立课程意识,追求实效课堂打开了一扇窗。

二、文体不同到教法不同的关注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入编了各类不同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童话、寓言、神话等。不同的文体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篇章结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统一的模式执教不同体裁的文章,必然偏离教学意义的初衷。在这次学习中我们领略到名师们对不同文体的敏锐感及教学的实效感。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匆匆》,这是一篇经典散文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抓住本语言特点引领学生揣摩品读领悟,一个个“叠词”如流动的音符在课堂里奏响美妙的乐章,无需太多的理解,无需太多的解说,就这样轻轻地、轻轻地读着,品着,蕴含在文本中“言”和“意”深深地影印在学生的心中。如特级教师魏星的《伊索寓言》一课,不仅让我们体会到“让学”的真正姿态,更让我们体会到寓言就应该这样上。这一堂课中,魏老师仅仅抓住“寓言”这一文本的特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发现这三篇寓言相同的地方:文章的内容都比较短小;故事结尾都讲明一个道理;题目都是xx和xx;故事内容有意想不到的地方;讽刺了有些人的自私,教育我们。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明白寓言故事独特的言语特征,并模仿创编寓言故事。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心灵亲历的过程,言语的习得必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再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魅力》一课,这是苏联作家布霍夫的一篇小说。教师面对这样的文本,紧紧抓住小说的文本特点,引领学生聚焦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去阅读、思考。整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炼最有价值的问题“卡佳为什么一定要买,最后却要卖?”此问题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将其余学生阅读中的困惑迎刃而解。课堂之后又留给大家深深地思考:“谁错了?新困惑?新见解?”没有唯一的答案,一切只在自己的心中。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名篇,文体不同,但都承载着的其各自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这些文本发挥最佳的教学实效,其必然需要有不同文体不同教法的意识。往往有了强烈的意识,就会有自然的行动。追求“实效”课堂,漫漫之路,可从这里起步。

三、内容理解到语言运用的走向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我们工作室的导师吴孔裕特级教师早已走在“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之路。以“文本”为依托,紧抓“语言运用”一线,必然牵引我们走向语文的真正大道。在本次“实效课堂观摩课”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几乎每一节课都注重学生的言语习得,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当然,此时的语言运用不是曾经的机械语言文字训练,此时的语言运用是在人性的基础之上,是一种自然的言语探索,是一种诗意的人生书写,是真正走在“语文回家”的路上。

如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理想的风筝》一课,他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概括这篇课文写了“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四个故事,并以明白作者是以故事来烘托人的写法;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巧妙的构思,如故事发生的不同时间,故事内容的长短安排,故事的内在联系,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按照我们的导师吴孔裕老师所说:“《理想的风筝》是以写作的视角精心构思阅读教学的思路,以阅读能力培养为主,指向写作”。这样的教学是站在新课改理念的高度所预设的深度课堂,让聆听者再一次明晰了语文教学大方向,并让我们从中吸取教学营养输送给学生。

再如特级教师林莘的《颐和园》一课,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移步换景”的方法将游览的景点展现在读者眼前。林老师在课堂中用亲切自然言语引领学生漫步在“颐和园”的美景中,更徜徉在美妙的言语时空里,让学生关注文本言语,体味字词运用的精妙、准确,体会语言的变化、美妙,其打破了以往教学中,只关注景色美的理解与感悟,而是细赏景点,且品味语言,学习方法。课堂内外洋溢着景美,情美,言更美。福建省特级教师刘仁增呼吁“让语文回家”。而语文的家又在何方?我以为,语文的家是在言语的世界里,只有聚焦文本言语,打造“语用型”课堂,我们必将踏上语文的回家路。

因为语文,我们相聚烟雨杭城;因为语文,我们畅谈诗意情怀;因为语文,我们描绘言语人生。课重重,意深深,停留的刹那,怀想的绵长„„语文的路上,我们又将开始新的旅程,聆听课改的声音,朝着“课堂实效”的方向,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上一篇:打桩机操作流程下一篇:快速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