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智慧课堂(精选8篇)
【摘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局限性,难以用传统教学方式破解,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课堂”通过对教学流程的再造,构建了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智慧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29-03
【作者简介】1.鲁永进,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2.黄秀娟,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化时代,作为“班级授课制”核心标志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下降,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辛苦,教学效率低下。这与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学质量不断增长的期待形成巨大的反差,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了?
一、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诊断
我们熟悉的传统课堂教学情景是这样的: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完成备课。课堂上,教师将准备好的新知识按计划地讲给学生,学生听讲、记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穿插提问,学生的回答如果正是教师预设的答案,会得到表扬;如果没有“正中下怀”,教师会继续“启发”或提问下一位学生,直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能有机会发言的毕竟只是部分学生,教师会从他们的回答情况推断全班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因为教师无法真正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位同学的需求,一般会“抓中间,促两头”,认为大部分人已掌握就不错了,所以,部分同学因被冷落而变得心不在焉。下课前,教师能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讲完即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整堂课如果全班同学有多次异口同声的回答则意味着师生互动频繁。课后,学生完成作业,少部分优秀学生“吃不饱”,会自己找题做;一部分后进生没学会,常常抄作业。第二天所有作业上交给教师批改,教师下次课上讲解反馈。
这种传统课堂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基于经验的学情分析;第二,一成不变的教学预设;第三,非对称性的单向交流;第四,步调一致的学习进程;第五,粗略滞后的评价反馈。这些局限性难以用传统的方式破解,而“智慧课堂”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
二、“智慧?n堂”对教学模式的变革
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构建出智能化、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
(一)智慧课堂的特征
第一,数据化――基于数据的课堂。传统课堂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进而设计教学,智慧课堂则是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来调整教学策略。第二,效率化――高效教学的课堂。智慧课堂的数据挖掘等方法可以使教师精准预知学习者潜在的学习需求,虚拟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三,协作化――合作探究的课堂。智慧课堂中的群组服务能够帮助有相同学习需求和兴趣的学习者自动形成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也能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束缚实现便捷的在线交流。第四,个性化――个性化学习的课堂。通过课前预习测评分析和课中随堂测验即时分析,准确把握每个学习者掌握知识的状况,教师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和辅导策略,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料,真正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服务。第五,动态化――动态开放的课堂。随着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堂系统超越了“班级授课制”原先的物理时空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活动在师生的立体交流和观点碰撞中不断生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激发、智慧得到发展。
(二)智慧课堂教学的实施条件
构建智慧课堂需要具备若干条件,撇开教学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不谈,学校至少需要在以下两方面创造条件:
1.构建信息化平台。
从信息化视角构建的智慧课堂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智慧课堂需要构建相应的信息化平台,概括来讲,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是由“云”“网”“端”构成的。“云”,是在后台支撑数据存储、处理和服务的教学平台,如“超星泛雅”教学平台;“端”,包括教师端和学生端,如教师使用的电脑、电子白板,学生使用的iPad、手机;“网”,是连接“云”和“端”的网络,包括无线局域网和高速互联网。
2.建设数字教学资源。
有了教学平台并不意味着拥有了数字教学资源,除购买部分实训仿真软件,真正适合本校教师使用的数字教学资源无法直接购买,必须自建或与企业共建。数字资源建设要全员建设,全校共享。
(三)智慧课堂对教学流程的再造
总体来看,传统课堂是“先教后学”;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智慧课堂是“以学定教”,即通过技术手段采集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传统课堂和智慧课堂的教学流程如图
1、图2所示。
课前,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发布媒体学习资源,包括学习任务单、学案、音视频、PPT、预习测验等。学生通过PC机、手机等“端”工具登录学习的平台进行课前学习,遇到困难可以与同学、老师在线交流,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教学平台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给教师的学情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教师据此进行教学设计。
课中,学生根据教师课前的预先安排分组汇报,学生除了完成教师指定内容的汇报,还要自选内容分享学习收获,就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当堂向同学或教师求助。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对学习中的问题予以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学习中的难点问题重点讲解,并拓展深化,提出新的更具难度的问题或任务。学生作进一步探究,并在小组中交流。教师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学习情况,在大屏上展示统计结果,做针对性讲解,最后总结。
课后,教师在教学平台发布作业,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难度系数不同的题目,有的题目重在巩固基础知识,有的题目偏向知识的拓展。学生在做作业时遇到困难可以在讨论区留言,其他学生解答,教师也可参与。当学生完成客观题后,系统会自动批阅,并有答案解析,学生即刻获得反馈;教师批完主观题后,从统计数据中找出错误率高的题目,制作讲解的微课视频上传,供学生观看学习,学习困难的同学可以反复观看直至学会。
通过与传统课堂教学流程比较,可以发现智慧课堂教学流程的特点:第一,教学环节及其过渡离不开“云、网、端”的技术支撑;第二,课前、课后的学习能充分展开;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精准化的学情诊断伴随全程,以学定教、动态生成的特征明显;第四,面向全体学生,学习资源按需推送,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第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畅达、反馈及时。
三、“智慧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实践
比如笔者在教读《氓》这首诗时,就采用“智慧课堂”模式,作了教学尝试。
前期工作:学校引进了“超星泛雅”教学平台,教师在该平台建好了“高职语文第七册”的课程(其中第一课就是《氓》),再将所任教班级的同学名单“添加”到这门课程中。这样,师生登录教学平台后,进入该课程的《氓》这一课,就可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了。
课前,学生通过PC端或手机端在教学平台上学习,学习内容是教师建课程时推送的媒体资源,包括《氓》的朗读音频、情景剧视频、学案、PPT。同时提供学习任务书,要求学生学完资源,做完题目,并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等等。在教学平台的教师端,可以看到能直观反映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进度条、曲线图、柱状图等,教师可以知道哪些题目学生错得较多,哪些同学没有学习,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哪里,要重点提问哪些同学。教学设计的精准是传统课堂模式下很难做到的。
课中,学习内容的深化。此处仅以《氓》的朗读教学为例,学生由于在课前已听朗读录音(部分同学会反复听),朗读情况比较好,基本能达到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这已远超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预习后的朗读效果,显示出“智慧课堂”的高效。当然,要进一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对诗中人物形象做深入分析,这是“课前”学习难以完成,需要在“课中”深化的内容。
课后,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阅。客观题的作答,系统会自动批阅,即时反馈,并提供答案解析;主观题可依个人情况选择完成,如“《氓》这首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根据难度可将后一题的分值调高些。教师批阅后,在线反馈,并督促未完成的同学,系统会将督促短信发送到他们的手机上。
(二)教学反思
那是在2015年10月金秋的北京,我们集合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几十名中小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雾霾问题展开了脑洞大开的思想碰撞。不同学校的学生自由组合成学生团队,以小组的方式开始了探究式的学习。孩子们发现农药超标、废油回收之类的热点新闻频频上了报纸头条,大家纷纷提出解决方案。
其中,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以上海嘉定实验小学学生为主的一个团队,他们设计出了一台可编程控制的智能空气清洁和农作物养殖的超能机器,以智慧手段净化空气,培养有机农作物,从而使人们吃得更健康。在专家引导、阶段性调整之后,学生们有了最初的商业构想:成立“知农科技有限公司”。孩子们想出“用Scratch配合智能感应器实现绿色植物大棚”的绝妙主意,专门经营可追溯的健康有机农作物产品。为此,他们计划融资70万元在学校或周边建立农业大棚,与农业专家、学校以及喵爪公司合作,共同经营。活动期间,孩子们面对现场10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创业导师甚至进行了“路演”。
这场活动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邀请学生们参与解决与身边的世界、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辅以启发式的引导,慢慢地引燃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那么他们迸发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由此也又一次证明,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从提出问题,并调动一切智慧和资源来解决问题开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设计合理的路径,调动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能够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和理念,我们打造出了一系列智慧物联网项目制学习内容。其代表项目就是智慧农业项目—一个给孩子们参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实践项目。
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编程和设计是学生们必备的一项技能。
首先,被引入项目的是Scratch编程教学。Scratch是麻省理工学院发明的一款开源的图形化编程软件。利用其图形化、可视化的特点,学生可以做项目的呈现。同时,创造离不开设计。好的设计思维,有助于真实表达创造意图和提升视觉体验,是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在项目中引入3D设计教学,学生们可以利用3D设计软件来为项目中引入的物联网感应器产品做包装设计,让孩子们体验工业设计、产品的制造的过程。
其次,未来的世界是物联网的世界,掌握物联网基础传感器技术是项目学习的基础。孩子们都爱大自然,对田野乡间充满好奇。我们根据兴趣引入对自然学科的学习,使孩子们熟悉农作物生长的相关知识。所谓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控,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实现有机农作物的养成可追溯系统,从而证明农作物是有机的、健康的。我们将检测主要参数所需的传感器与Scratch编程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孩子们用智能感应器Scrabox百宝盒及时收集并反馈蔬菜的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农产品的可追溯技术,从而进一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最后,引领孩子们进行“解决食品安全”的创业实践。在上述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创立学生团队、公司,以创业的形式来实践。为此,我们将介绍相关智慧农业创业团队或有机农作物养殖户与学生团队合作,利用商户提供的可追溯记录,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农田作物的种植、销售,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引导、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和创业体验。我们鼓励学生之间的伙伴式学习和交流,共同实现自适应的、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公民意识。孩子们在尝试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的同时,利用社会实践的契机,通过公益活动来帮助他人,从而实现“改变世界,哪怕一点点”。孩子们可以在MZ星球上,利用教育沙盒游戏空间搭建虚拟的“开心农场”,将智慧农业项目可追溯的种植数据在空间里做模拟呈现,展示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进行学习和创业的互动。同时,在吸引小伙伴们参与的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公益组织、相关创业团队互动,利用喵爪币这一数字币来进行商业活动和公益活动,在这一无比真实的、富有趣味的“虚拟世界”里面轻松获得创业体验。
喵爪的第一个智慧农业项目落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作为一所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在培养创新型学生方面,与喵爪的理念一拍即合。于是,双方于2016年初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通过信息技术深度应用而进行的创新教育实践。目前,智慧农业项目正在学校积极部署,即将开启一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项目制学习。
喵爪孵化器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学生创业项目将在瞄爪孵化器中接受商业思维、创业指导等的培训。基于在线平台,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寻找学习以及创业指导导师,与孩子们在线互动,定制化地帮助孩子们依照自己的兴趣来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提出问题并寻找路径和资源来解决问题。对其中产生的优秀项目,我们将举办项目推介活动,并组织路演,帮助学生团队创业成功。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学习项目,我们还推出了智能家居项目,与开发智能空气清洁器的创业团队相对接。以解决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为学习内容,通过制造空气清新装置,来深度探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同时,此项目也作为公益项目,把孩子们众筹的自行动手设计、组装的空气清新器产品,捐赠给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比如儿童医院等。当然,学生为自己的小家设计制作空气清新器产品也是完全可行的。通过这一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智能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学生们了解了物联网技术与生活的关联。
此类物联网应用学习项目还有很多。比如,将虹膜技术用于智慧校园的管理。再如,用于健康与医疗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等。我们将一个个项目变成引发学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项目。在MZ星球网站上,这些学习项目将被设计成为一个个的“Playlist”,孩子们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将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playlist”,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并在游戏化空间里获得相应的认证和奖励。这种类似游戏通关的阶段性任务设定和奖励可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自适应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
关键词:知识 智慧 课堂 探险 和谐
一、审视课堂
在我们的课堂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儿童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以及被过度的看护、管制和规训,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及其自由成长的智慧。逐渐变得被动、刻板、僵化和苍白。他们所获得的各种知识与他们自身的心灵需要相分离,并成为了自主发展的异化物,这使得他们逐渐地失去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他们潜在的智慧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
一个学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数学课,是因为教师把课堂分配得极具条理,根本用不着我们去担心,顺畅得像高速公路。”这段話对各位老师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新课程标准中的“我能做、我能读、我能说……”统统被各位老师代替了。孩子在课堂就像倍受优待的婴儿。对于这一普遍现象,东北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有过一段十分精妙的评析: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是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的答案为止。这不禁使我想起这样的一则笑话:课堂上老师讲天花板一词,有一位学生问起什么是天花板,老师启发说:你头上面是什么?生:头发。师:头发上面是什么?生:帽子。师:帽子上面是什么?生:有一个窟窿。顿时闹得学生哄堂大笑。师气急败坏道:笨,头上的就是天花板。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普遍现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由于教师长期的唱“独角戏”使学生在纯粹的、外在的知识面前逐渐丧失了个体意识、主体位置、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知识不仅没有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实践经验和力量,反而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
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一种外部压力,而非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他们并没有感受到知识越多越主动,越快乐,反倒觉得知识越多越被动、越痛苦。
在日常课堂里,由于学生们没有体验到做知识主人所特有的学习兴趣和快乐,只是被动的接受,因而成为以考试为唯一价值指向的知识的“容器”或“奴隶”。
在大力倡导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我们是需要深刻的检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约定成俗的课堂。
二、改革课堂
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不在于讲授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而在于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感兴趣;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不在于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悬挂了多少名人名言,而在于学生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由多少深刻的感受……
儿童来到世界上不只是作为空荡荡的“知识仓库”。他们走进学校不单是为了让教师通过严格的管理和一系列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许多规定的课程内容。他们的头脑绝不是一个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转知成识 ”和“转识成智”,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呼吸和搏击。
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是知识充满活力,不能是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故此,所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决不是那种仅仅占有了许多书本知识却食而不化的人,而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愉快的成长。让知识增长他们的智慧。
三、理解课堂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千古真理,细细思量做到的又有几人?课堂是宽容、善待和正确的引导人的地方。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儿童身上充满着天真、幼稚、无知。面对儿童,教育者应该时常检视自己的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永远保持一份敬畏、责任感、谦卑和宽容的情怀。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喜爱看古典武侠电影。在这些影片中时常有这样的场景:拜师学艺。师傅能够用极其简单的器材,再加之一句或几句提示都能使弟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绝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我认为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师傅的方法得当。其二,徒弟的专心好学。我们是否也从中有所感悟呢?
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应该懂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道理,应该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而不是迫不及待、随时随地地去教育别人。
课堂是一个允许、包容、甚至鼓励儿童“犯错误”的地方。探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需要关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护的环境,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孩子们整天生活在批评、指责之中,无形中时常给他们以暗示——我不行,那么他们很快地就会自责和自闭。
课堂是一个活动、游戏的场所,是开发、放飞孩子们想象力的地方。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需要解放儿童的思想,放飞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从做中学”。
理想的课堂活动犹如人生之探险,智慧之博弈。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先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当代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具有机敏、幽默、豁达、洞察的智慧。教师之“魅”在于用智慧的生命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以唤醒更多智慧的心灵。
【启示】
1.课堂不仅具有传达知识,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课堂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课堂既要体现热爱和追求知识,更要体现热爱和追求智慧。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人格。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愉快的成长。让知识增长他们的智慧。
3.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顺应课改或随波逐流,更不能对课改持悲观态度。要先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着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观念;然后认真学习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积极与同行开展校本教研,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标精神,切实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1年版.
智慧与有效犹如一对双胞胎,是紧密相连的,智慧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而有效的课堂必定充满智慧。一直以来,东湖小学在积极探索构建智慧课堂的同时,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一)以新教育实验为抓手,构建智慧课堂。
新教育为我们构建智慧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大显身手。
1、让每一位老师洒满书香。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通过阅读,积淀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阅读的书籍以学校推荐与互相推荐相结合,更有适合自己个性的书籍。30周岁以下教师两月至少阅读一本书,30到40周岁的教师一学期至少一本书,40周岁以上教师由教师自己作主,凡50周岁以下女教师55周岁以下男教师需撰写读书体会。本学期拟推荐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2、让每一位老师一路墨香
教师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读书、实践、反思、写作”的习惯;使教育随笔的写作,成为教育日常的工作状态与生活状态,用教育随笔的写作,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在教育随笔的写作过程中,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
教师随笔撰写的内容包括:教育随笔、教学心得、教学反思等。要求40周岁以下教师每周至少撰写一篇文章上传到平湖市新教育博客,评论每周不少于2次。年轻教师尽可能多写多评论,欢迎四十周岁以上教师参与。本学期我们还要组织《课堂生成的智慧》为主题的博客沙龙与论坛活动。
每周对教师撰写随笔情况进行汇总,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推荐投稿,并出学校专集和个人专集。
3、让每一节课堂充满智慧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让每一堂课成为孩子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让每一位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让每一个孩子充满自信,收获成功。
本学期学校安排了四大课堂教学活动,一是第七届“东湖杯”课堂教学比武,主要参加人员是30周岁以内教师,分三年内新教师和三年以上教师两组,同时也是为参加平湖市三年内新教师教学比武做好选拔工作;二是承办平湖市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各学科全面铺开;三是与广陈中心小学、上海朝春中心小学等兄弟学校举行教学联谊活动;四是教研组内公开课,由教研组自行组织每人至少一节公开课。无论哪一种形式,重在准备的过程,每次公开课有至少三次磨课经历,只有这样,才能让上课者、听课者、参与者都会有所提升。
4、让每一次学习收获满满
学校将利用自身优势或各种有利因素,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校外专家名流、优秀教师作专题讲座,我们将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各种听课研讨活动,本学期争取让每位教师都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大家感受到窗外世界的丰富与美好。通过各种活动“聆听窗外声音”,激发他们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最终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二)以校本研训为载体,实施有效教学。
校本教研是由学校组织实施,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以专家为指导,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一体的研究方式。我校本学期校本研训的主题是“课堂生成的智慧”,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1、重视理论学习
学校将积极推荐、印发相关学习材料,传递科研、课改等信息并按时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建议》、《指南》全校教师皆已配备人手一份,也多次组织学习,本学期我们将继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校的的教学常规细则,让我们的教学有据可循,有理可依。
学科大组进行《课堂生成的智慧》相关理论学习,本学期至少两次,有组长搜集材料在统一的时间内组织学习。学校还会对教师进行《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等相关书籍的推荐,让全体教师都能了解深刻明白智慧课堂的内涵。
2、师徒结对工程
为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青年教师的成才意识,促使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两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有特色。本学期继续为18位青年教师聘请了师傅,徒弟随时都可进入师傅课堂,听课学习,至少每周一节课,师傅也要尽可能地多听课指导。师傅指导徒弟开展教科研工作,撰写案例、论文,并重视徒弟良好师德的培养。
3、重视校本磨课
磨课可以促进教师的自觉反思,磨课可以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磨课可以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学期的校本磨课主要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可以邀请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师参与。
学校规定校级公开课磨课不少于3次,试讲不少于2次。不仅要注重磨课过程,也要重视磨课总结和资料积累,每一次教案的调整,组内成员交流的内容,设计理念,课堂效果,磨课总结等相关资料上交学校存档。
4、关注常态课堂
下班听课是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教研组按需组织教研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青年教师和相对弱势教师在课堂中的问题一起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本学期我们继续开放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任何一位教师可以走进任何一堂课,分管教学的行政人员将广泛采取预约听课、跟踪听课、推门听课等形式,深入一线,每学期听教师随堂课不得少于30节,并与教师对话交流。关注常态,才是根本。
5、重视备课改革。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只有潜心研读教材,细心分析学情,精心研读课标,全心课堂设计,才能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时至今日,第一轮新课程已经结束,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我们有必要对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改革,让集体备课产生更高的效应。
本学期开始,我们的教学设计前增加主备者和使用者一栏。教研组共同研究教材,并确定组内成员的主备内容,然后分头备课,对疑难问题及时组织讨论。使用者把主备者的教案打印出来之后,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自己对教学方式的选择等等,直接在已打印的教案上进行修改。这样的形式,老师们既了解了主备者的意图,又不缺乏自己的个性设计,也方便了学校对备课情况的跟踪了解。同时,把作业布置情况和板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具体体现。
当然怎样的形式更有效,我们始终在探索,不断在完善。所有的改革,我们的宗旨是希望课堂能成为孩子的乐园,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乐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6、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问题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课题,把质量作为课题来研究,我们要认真分析,及早规划。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学校明确提出课堂作业必须在课堂内完成,不仅提高作业质量,也减轻了学生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调整。关注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与作业分析等,开学初已提出具体要求。抓好每学期三次的教学业务检查,同时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和作业情况进行座谈,对从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寻找对策。
(三)以教科研为平台,让智慧与有效同行。
课题研究,使我们的课堂和教学更深入,组织教师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为研究目标,上报研究课题,由教导处确立几个重点问题,由教师制定相关研究计划,落实到平日的教育教学中,真正使个人研究不流于形式。
无 缝 链 接 与 自 主 学蒲 城 县 第 三 高 级 中 学
刘 宇 清
二 零 一 二 年 四 月 十 六 日
习
题记:教育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承载着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希望。教育应该让孩子幸福,也要让父母幸福。从而让千家万户充满欢歌笑语。教师要努力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实现每个孩子及他们家庭的幸福,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参与者感受到温暖,让师生关系充满温度,让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更和谐。我校的教育理念: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定!家校无缝链接是指学校与家庭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我校打造特色实效家校无缝链接制度,办人民满意的学堂。
关键词:家校无缝链接
自主学习
家校合力
幸福 四环节
正文: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中学生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作用的重要性。家校合作是指学校与家庭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依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扮演的不同角色,家校合作活动的方式大体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家长以支持者和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子女教育;第二层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第三层次,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决策参与者参与学校的管理。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德洛尔认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家庭环境以
及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在家长眼中,孩子的分数代表一切。多数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对学生智力投资多,而对品德教育则不同程度的忽视和排斥,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智力和品德孰重孰轻的问题上,如很多研究者所言,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只顾在孩子的学习上下工夫,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品德和习惯培养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家校沟通实效低。现状是形式多,实效低。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通讯联系(书面联系、电话联系、捎口信、网上交流平台)等。家校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如家长会每学期1至2次,依旧是教师的“独角戏”,互动少,反馈少,教师为之费尽心思仍无法面面俱到,家长耐心听完少有收获;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对全班学生来说,被家访对象是很少的,对学生问题的解决是不全面、不灵活的;而校访,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家长“检查”而事先准备,使校访流于形式,家长无法真正了解学校,有的则未为家长校访提供接待的时间、场所和人员的安排,容易挫伤家长积极性;很多小学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活动的次数不多,制度未得以贯彻,实际影响不大,家长委员会还未发挥应有作用;家长学校多开在起始年级,开办时间也不固定,没有很好地坚持,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零碎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的体系,也难将其迁移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2.家校合作连贯性差。现状表现为阶段性强,连贯性差。纵向来看,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校合作活动应该是一贯的,要制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合作计划,家校合作的方向、原则、理念要长期保持一致,目标和内容要有发展性。许多学校的家校活动在时间上时断时续,在内容上缺乏承接性,如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进行,如学期初、段考后、期末等,其他时间则基本没有活动甚至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只停留在信息交流层面,未达到深层合作,利用自身资源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3.教师、家长沟通效果欠佳。现状是有教师与家长多种途径的沟通但效果欠佳。很多班主任都认为在家校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但往往较难实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沟通上,缺少充分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与各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以致交流效果欠佳。另外,主客观的原因使得家长老师间难以形成稳定、密切和长期的联系,一般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发觉学生出问题了才会找对方。
二、打造学校特色教育,有效实施家校无缝链接,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承载着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希望。教育应该让孩子幸福,也要让父母幸福。从而让千家万户充满欢歌笑语。教师要努力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实现每个孩子及他们家庭的幸福,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参与者感受到
温暖,让师生关系充满温度,让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更和谐。我校是原师范学校改建的一所全日、寄宿制公办高级中学。位于县城东区迎宾路与尧山路十字,交通便捷,环境优雅!学校占地11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拥有现代化的综合大楼,设施齐备的美术、音乐、舞蹈等多功能教室,高标准、清新雅致的学生公寓,满足2000人同时就餐的师生餐厅,符合国家标准的灯光球场、足球场等教学设施。学校布局“三区”分离,教学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铜塑玉雕、匠心独运;生活区假山异石、错落有致;阳光活动区场地宽敞、设施齐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和谐,是莘莘学子求学的一方乐土。走进我校,便有一股蓬勃之气、书香之气、自然之气迎面扑来。
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信息快速传递,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重的格局,进一步体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精细化,更好实施家校交流无缝链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如下:
1、由学校办公室和课程管理处统一安排部署,形成以学部为单位,由班主任牵头,班级科任教师包干服务学生的管理体系。开学第一周,各班依学生的成绩和家庭住址把学生分成10—12个小组,由科任教师对所包干的学生进行在校期间24小时全方位服务管理。
2、要求管理老师在一个月之内对每个所管理的学生做到知品行、知心理、知性格、知成绩、知家庭情况。要建立家校交流无缝链接专人专档。详细记录所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和在家期间的学习、生活等方
面的情况。
3、各管理老师针对所管理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详细的交流方案,每周至少和学生交流一次,做好记录,并由学生签字。
4、每次交流后,管理老师根据所管理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电话家访方案和家长及时进行电话沟通,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及在校表现,同时也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及在家的思想状况与表现等情况。每两周至少和学生家长沟通一次,并做好家访记录。
5、每学期期中、期末统考成绩揭晓后,由学校办公室和课程管理处统一安排,学部具体负责,各管理老师提前设计家访方案,进行登门家访,做好家访谈话记录,并由家长签字。
6、除以上规定的要求以外,各管理老师还应该不定期以各种形式(电话、电子邮件、请家长来校等)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做好记录。
7、各管理老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身体等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为学生提供精细服务,给学生创造舒心的环境,并以家校交流无缝链接为依托,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体现三中的教育特色。
8、及时做好访后分析,并撰写访后随感,定期进行交流。
9、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确保家校交流无缝链接的实施。办公室、课程管理处,学部不定期对学生的管理档案进行检查,对成绩突出的老师进行奖励。
三、无缝链接,服务学生和家长
1、家校联系档案,教师与家庭的心灵桥梁
“老瓶装新酒”,这是蒲城第三中学老师创造性地使用“家校交流无缝链接、学生跟踪管理档案”最贴切的比喻。诸如:“家校联系预约单”“家校沙龙邀请信”“家校学习活动单”“ 家校协同记录卡”„„ 众多的协同形式中尤以“ 家校联系档案”的应用最为便捷、有实效,因而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喜爱。家校档案主要分为“教师心语”“家长回音壁”“孩子悄悄话”三个版块。档案上老师们一律亲切地称呼孩子名字去掉姓,有时几句鼓励、有时一段悄悄话,有时捎点儿希望„„当家长、孩子读到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或问候时,心里总是暖融融的。家校联系档案上有学生和老师共同记录的在校表现,每两周或每一月写上一段鼓励的评价,或是善意的提出建议,家校联系档案成了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自己的孩子,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良好载体。
2、事无巨细同参与 家校无缝对接
新源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倡导“学生、家长、学校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成立核心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让家长事无巨细的参与学校管理,并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学校的各种大小型活动邀请全校家长和学生一同参与,明确家长对学生、学校的各种责任。该校副校长冯国群告诉记者,通过家校的这种
家长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现在学校开展各种大小活动,家长都自发的组织起来,主动要求分担活动中的一些工作。良好有序的家校合作让新源中学实现了 “比昨天更好”。
3、家长学校 让学校尝到甜头
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两个重要阵地,为了使两者配合好,三中在抓好“大课堂”及“小培训”的基础上部分班级将通过学生群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开辟家长频道,将设有“家教读物、家教文摘、家校星空和家校联系”四个栏目,刊登了大量教导孩子的文章,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请教老师解决家庭教育孩子棘手的问题,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家长对学校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也可以直接提出来。“由于家长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我校的家长改变了许多传统的教条和方法,教育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孩子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出的成绩。一些家长还主动宣传学校的发展成就,他们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了开创家长学校工作新局面,我们将持续作好家校合作工作。”三中的老师愿将家校无缝链接进行到底,形成长效机制。
4、心理健康教育 以家长行为影响孩子
在家校合作方面,我校探索出了新型的家校合作的模式:开设家长与学校的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德育处主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该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
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由于受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因素的影响,他们也不能为孩子解惑,为了更好的引领孩子成长,学校面向全体家长,结合学校心理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积极开通他们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定期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次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5、家校合作应界定好责权关系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成为近年来教育改革中理论及实践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究其原因,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张小元教授认为:目前,许多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晚,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家校合作尚处于“混沌”的状态。
首先是合作模式单一。许多学校采取的家校合作方式,基本上只是开家长会或者家访;其次是阶段性强,连续性差。许多家校合作的活动只在学期初和学期末或节假日进行,其他的时间和家长则基本上
没有任何交流,且小学和中学阶段缺乏连贯性,大学期间家校合作成空白。
张小元教授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正确界定学校、老师、家长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确保家校合作良性发展的保证,一些学校让家长承担了老师助教的职责,把家校合作中本来应该注重的孩子的一些兴趣、素质方面的东西弱化,对孩子的成绩加以强化,所以克服学校和家长的惯习思维,强化家校合作观念。平衡各个阶层参与家校合作的比例,尤其对特殊家庭,学校应采取积极灵活的家校合作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和学习环境。同时,学校和教师要跳出学校场域的限制,摒弃以往只注重学生升学成绩和升学率的思想。让家校合作更科学、及时、畅通的为教育服务。营造出全社会参与教育的氛围,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家校合作实现教育力量的整合
通过交流沟通,整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科学、健康教育,这是美好的教育愿景。
1、促进教师、学生、家长三种关系的和谐。通过培训、沟通,在促进学生发展这前提下,家长能够全面、快捷、及时地了解到学生、教师、学校的各种信息,减少隔阂、误会,形成和谐的家校关系。在此基础上,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处于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显活力。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氛围,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活力自然增强。作为家长,能够热情、积极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作为教师,能够全身心地钻研教育教学,真诚对待和研究每一个孩子,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科成绩和综合素质。
3、学生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综合素养得以提高。主持“生本教育”实验的郭思乐教授曾说:“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父母和教师对于孩子成长而言,其实都要服务者,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个体的成长归根结底就是自我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发展意义,犹如大地给予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意识被唤醒,精神发展领域被打开,并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策划、实施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活动,朝气蓬勃地实现自我发展。
五、家校无缝链接制度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 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
课前要预习,听课易人脑。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
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扼要做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四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学生:自学、交流、练习、反省
教师:方法指导、组织评析、组织变式、激励评价 家长:知情、反馈、交流、反思、评价、检测、亲子换位 让每一个参与者感受到温暖,让师生关系充满温度,让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更和谐。
我们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要有爱心、耐心、恒心,要让每一位学
生和家长感受到我们真正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实现县局所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宗旨,打造教育的品牌学校。
[1]《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蓝鹤.广西“家校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J].广西教育,2004,(12):
[4]《有效教学方法》,(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 《终身教育引论》,(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6]《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
8月17日至19日,在福州屏东中学举办为期三天的智慧课堂创新教学培训工作已圆满结束,三天时间,四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带来的精彩演讲,只能用“获益匪浅”一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也使得自己打破对传统教育的了解和看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学习都会起到促进作用。本次学习对以下三方面感受颇深。
1、以问题形式引出重点内容
四位老师演讲的共同点均是以提问题形式引出所讲内容,同时提出的问题具有衔接性,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现场十个小组的成员运用社会经验、学习知识以及判断力,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锻炼小组成员的思考能力。每一个问题,每一次思考,实现了老师此次演讲的主要目标,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也是令我个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2、独特的教学风格
鼓励式、开放式
现场小组成员每次发表观点和想法,都会得到老师的奖励和赞赏,同时老师也在认真聆听小组成员的观点,并给与充分的解说和补充,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情感,答案没有对错,只在于听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教学气氛融洽
智慧课堂现场,王绪溢博士的轻松幽默、郑天宇老师的专业干练、王禹老师和林欣玫老师的鼓励与支持,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得整个教学现场处于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演讲者充满热情
教学现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看到王禹老师和林欣玫老师从演讲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脸上始终露出自信、专业的笑容,演讲过程中还会采取幽默的方式活跃气氛调动小组成员发言积极性,无论下面小组成员是否应答,这两位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一天的教学演讲,个人感受是听过这两位老师的演讲还想再听一次。
3、学习知识运用工作中 王禹老师提出锻炼学生思考、聆听和分享表达能力,这使我想到当我们为客户、校长、老师或者代理商等人培训讲解产品知识的时候,他们能吸收多少和产品有关的信息呢,还是听过后就会忘记。
问题:如何保证我们的演讲信息能够有效的传递到客户的耳朵里
回答:可以和台下听众以互动交流的形式,了解听众接收的信息量,提高演讲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是打造智慧课堂的基本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 发展的人, 有尊严的人, 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 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兴趣,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 允许他们各抒己见, 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 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主体性。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学生积极成长这一目标。既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一些在学习上暂时处于弱势的孩子, 他们的发展在一段时间虽然无法与优势学生相比, 但我给他们的阶段学业水平的评价是“优”, 是“你真棒”, 是一封封表扬信。我看重的是他们的变化、他们的进步。对处于学习优势的孩子, 则给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激发他们通过努力, 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提高教学效益是打造智慧课堂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 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 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 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三、不断反思教学是做个智慧型教师的前提
教师应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 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 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 思所得, 发扬长处, 发挥优势;思所失, 汲取教训, 弥补不足;思所疑, 加深研究, 解惑释疑;思所难, 突破难点, 化难为易;思创新, 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 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 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 持之以恒, 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 最后铺成“面”, 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 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反思, 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 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 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反思教学需要一套策略, 如 (1) 教学准备策略。在备课时, 我注意在教学设计中留有“弹性区间”。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可能去关注不同的孩子, 倾听不同的声音, 促进每个孩子的进步。在课前, 我花力气关注、了解、分析学生, 研究学生在每一课学习时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分层制定适当的目标, 使教学目标留有“弹性区间”。根据以上认识制定教学目标: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在目标制定中, 我就对优势学生提出了发展目标, 发展要求。主要是鼓励优势学生发挥原有的能力, 并在老师的点拨引导过程中逐步规范、丰富, 获得提高。目标的制定留有“弹性区间”, 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 把每个孩子在课堂中的发展放在心上, 做到心中有数。那么,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预设的策略与方法才会更有针对性。实践中, 我发现把研究精力花在教学前, 可以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 运用不同的策略方法, 增强对学生活动的针对性, 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了。 (2) 教学实施策略。我尝试实施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 既有同质分组, 又有异质分组。怎样看待分组?有些老师也对我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分组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会不会造成一些弱势孩子的自卑心理?会不会造成“优势”孩子的“趾高气扬”?家长是否认同这样的分组?当然, 这都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 大家的疑问恰恰是我在尝试分组时应该把握好的“度”。 (3) 教学评价策略对评价的这一认识, 也是出于对不同学生的关注, 它教会我用充满期待的、发展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学生, 绝对不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孩子。 (4) 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源。它把生动的动画图像, 清晰的文字注解, 优美的声音和大量的图像资料, 呈现在屏幕上, 提高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 有助于克服受教育者、教育者在学习或传播知识方面的弱点, 有助于克服他们固有的局限性, 扬长避短。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智慧课堂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当今社会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引入初中课堂是现代基础教学的趋势。为了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更加高效,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提高其学习能力;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才能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的智慧課堂,具体有以下几点
措施:
一、巧妙营造课堂氛围
首先,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课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既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老师和学生应该进行平等交流,共同进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演讲、课堂讨论组、师生角色互换等加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学生和老师在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和教学,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将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个人探索问题的最强大动力来源。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大多是理论知识,但可以借助一些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Word插入图片制作贺卡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自己提前制作一些精美的贺卡展示给学生看,并介绍这是用Word功能做出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提前预习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演示文稿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看书,内容自设,可以介绍人物或者风景等,简单制作一个演示文稿。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演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不懂什么,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归功于创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拓展自己的思维,更多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要想学好信息技术知识,不仅要理解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动手。教师应给学生预留一定时间进行实际上机操作,并且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互帮互助,这既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又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内容教给学生,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优差搭配,让其相互帮助和配合。这样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攻克某个难题,各小组的学生就会紧密配合,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观念。
信息技术是初中教学的重要课程,在初中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科技,掌握信息技术这一重要手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指导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智慧
课堂。
参考文献:
王金莉.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科学,2015(01):27.
【传统课堂智慧课堂】推荐阅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10-17
智慧课堂技术07-26
智慧课堂听课反思06-01
初中语文智慧课堂10-05
智慧课堂系统结构10-28
智慧课堂技术创新07-15
谈数学课堂的教学智慧07-13
用智慧与激情引领课堂10-17
课堂变革中教师智慧的成长10-30
让智慧的“火花”点燃生命的课堂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