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中国农村建设百年道路探索的逻辑延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的生活方式与意识的现代化是最根本的考核标准,也应当成为新型城镇的灵魂。中国当前有数亿多农民,农民法律意识的进步和发展在整个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相关价值观的重塑必然成为法治化建设、推动依法治国以及实现“人的城镇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精神基础。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当代中国农民正处于新旧价值观冲突、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传统农村社会中的熟人文化与伦理礼法价值观影响深远,制约着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转型。但是经济发展与制度进步是时代不可逆的趋势,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要素如传统道德、乡村权威、社会舆论与熟人社会的行为关系等都已经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消解与演变。因此有必要在深入实践正确把握我国当代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对其受到的影响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民法律意识发展作为研究主题,全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详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并从“法律意识研究”、“农民法律意识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研究”三个方面梳理了研究脉络与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本文就这一主题的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及发展差异的实证调研与数据分析。该部分详细介绍针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所进行的问卷调研,包括调研的主体选择及其类型划分、调研内容的理论基础与具体的调研思路、问卷调研数据的呈现与结果分析,以及整个调研的总结;第三部分,我国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合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研结果与我国农村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别从历史与现状、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探讨影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因素与发展成因,认为我国传统农村中伦理礼法文化和熟人社会的文化惰性、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全面介入与推动、农村与城市的社会结构的多维差异等综合作用导致了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第四部分,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发展路径。结合我国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与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要求,主要从经济结构与农村治理方面详细论述了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发展以及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影响与具体作用,并提出培育农民法律意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农民;农民工;法律意识

学科专业:法学理论

内容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法律意识的研究

1.2.2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研究

1.2.3 关于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比较分析法

1.4.2 实证分析法

1.4.3 文献分析法

1.5 研究思路

1.5.1 实证研究: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与差异调研分析

1.5.2 理论研究一: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机理

1.5.3 理论研究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机制

1.5.4 政策分析:农民法律意识培育政策及实践方案设计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现状与发展差异

2.1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研设计

2.1.1 农民主体的范围界定与类型选择

2.1.2 法律意识的理论基础与内容设计

2.2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研分析

2.2.1 受访对象分布

2.2.2 调研数据分析

2.3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研总结

2.3.1 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水平普遍高于传统农民

2.3.2 法律诉讼并非农民解决纠纷的首选路径

2.3.3 农民的法律信仰受到社会现实的压抑

2.3.4 党与政府对农民的影响力巨大

3.我国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1 礼法文化与熟人社会的历史惰性

3.2 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全面推动

3.3 农村与城市社会结构的多维差异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发展路径

4.1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核心动力推动农民法律意识发展

4.1.1 新型城镇化下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4.1.2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治理的变化及其影响

4.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目标要求

4.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发展政策建议

4.3.1 构建法律服务组织,加强农民法律服务

4.3.2 不断推动乡规民约的法治化,完善法律救济制度

4.3.3 完善普法方法,加强普法针对性,提升有效性

5.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林业技术论文提纲下一篇: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