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精选11篇)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 篇1

1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办学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作为一门年轻的医学教育体系,与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相比,尚需逐渐规范和完善。目前全国每年约输送千名左右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到检验工作岗位,这批人使检验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素质得到很大改善,也给检验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与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发现毕业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从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来看,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虽能胜任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但是缺乏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提出新项目和合理、优化组合项目的能力,也不能从实验室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提供临床咨询。对此,在教务处允许的情况下,先后召开了医学检验专业校本部和临床医学教研室主任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会议,制定了改革方案,修订与医学检验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上将各专业学科有机联系起来,并增设了一些临床医学课程的选修课,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反馈信息看,在与临床沟通方面有所改善。

2建立适应新医学检验的实习课程

对检验专业的实习课程减少了验证性试验,增加了一些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方法

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多互动、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多引导,努力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课程讲授更强调启发式教学,并提倡判断思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扩大选修课范围,系统设置选修课和自学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加强检验专业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交叉渗透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 篇2

1关于“检验医师”的困惑与思考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中, 一直有检验医师这个岗位存在, 就是我们近邻香港的很多医院中也有检验医师的身影活跃在各个实验室中, 承担着分析实验室的各项检验结果、判断这些结果在临床的意义并把这些数据转化成有用的医疗信息, 对临床诊断提出参考意见, 并对患者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提出建议的作用;同时检验医师还负责实验室新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引进、配合临床科研等工作[1]。但在我国, 作为一个专业学科, 医学检验专业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相比发展相对滞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医学检验人员的学历以中专教育为主, 有的甚至就业前未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 学科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得以发展和延续, 更遑论检验医师岗位的设置了。

为了改变医学检验队伍长期缺乏高层次人才的落后局面, 适应和促进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 我国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开办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办学初期, 国家对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医学检验医师”, 当时医学检验本科学生的学制基本上都是5年,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各个医院的检验科无“检验医师”岗位的尴尬局面, 按“检验医师”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各个医院检验科干的仍然是以实验室操作为主、熟悉检验技术原理和应用、熟悉检验质量管理、懂得仪器维护和保养、保证数据结果可靠性和及时性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工作。有鉴于此, 1998年国家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改变为培养“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和在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应该讲, 国家对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界定, 即培养具有较宽专业基础, 能在医院检验科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高级医学技术型人才。虽然教育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检验系学生的学习周期、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临床实习等等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医学检验本科学生学习时间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样都是5年, 毕业后均获医学学士学位 (少数学校是4年制, 毕业后获理学学士学位) , 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医学检验相关的专业课程外,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诊断学 (包括体检诊断、物理诊断和影像诊断等) 、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课程一样不少都要学习, 实习阶段还要进入内科临床实习一段时间, 这些检验系本科毕业生在学校的教育部分仍然是按检验医师的模式进行培养的, 造成了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与最终的岗位设置互相矛盾的令人困惑之局面。

笔者以为, 随着医学检验学科的高速发展, 临床实验室中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 实验项目繁多、实验结果千变万化, 而临床医生囿于个人专业不同, 他们对检验结果知道得不一定全面, 而实际工作中有时一个检验项目结果的异常不一定是临床的病理有变化, 因为不同的实验方法和临床用药以及标本的采集、运送的失误等因素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很多临床医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如果没有检验医师的沟通与建议, 假性的异常结果常常会错误地引导临床医生的治疗甚至会影响病人预后。而且在2006年, 由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试验室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其第十九条规定: 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因此, 在医院检验科设立“检验医师”岗位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 目前检验科大量需要的还是能顺利完成操作、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实验室技术人员, 检验医师的需求量相对较小, 这也是教育部1998年修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一个医院检验科中检验医师的岗位需要设置, 但无需太多, 约占检验科人员20%左右即可, 检验医师的选拔可以从具有医学学士学位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中选择, 他们必须考取执业医师执照, 再接受相应的专科医师培训后即可上岗。同时,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学制和课程体系等也要相应调整, 大多数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学制可以调整为4年, 培养目标与教育部规定的检验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一致, 主要培养高级实验室技术人员, 学生毕业时获理学学士学位, 到检验科后主要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少数院校继续保持5年的学制, 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检验医师, 毕业后主要在检验科从事检验医师工作。通过这样的调整, 可使检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和岗位设置等等互相呼应协调起来, 避免目前尴尬的状况再现。

2关于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对于“双语教学 (bilingual language) ”, 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翻译过来, “双语教学”即是“在学校中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对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的方式”。

由于教育部门对“双语教学”的大力支持和提倡, “双语教学”在我国各高校中都渐进推行着, 每年制定教学计划时, 教务部门也一再强调, 没有开始双语教学的课程要开始尝试双语教学, 已经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要扩大双语教学的覆盖范围, 总之是力促双语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继续进行。从双语教学形式上来看, 中国不像新加坡、印度等是双语国家, 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 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双语教学多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 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国语言, 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 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并且第二语言的使用多以英语为主, 医学检验专业的双语教学一般都是采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向学生传授医学检验方面的专业知识。无须讳言, 双语教学实行得好, 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教学相长, 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的水平, 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使学生多了一个与国外交流的工具, 同时提高教师的英文水平, 毕竟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多掌握一门语言在对未知世界的了解方面就多了一个很好的途径[2]。但是, 要顺利在学生中进行双语教学, 笔者以为, 做好以下三个要素是必须的: (1) 合适的外文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要进行双语教学, 选择相应好的外文专业教材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教材认识并了解另外一个语言体系下对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体系, 进而再学习和掌握其精髓。因此, 好的外文专业教材的选择是进行好医学检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前提。 (2) 能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要使双语教学顺利进行, 要求相应的教师应能熟练利用外语来传授医学检验的专业知识, 这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 还要能熟练应用外语进行授课。因此, 好的双语教师是进行好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条件。 (3) 有一定外语基础的学生:毕竟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没有相应的外文基础, 相应双语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就无从谈起。因此, 有一定外语基础的学生是进行好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根本。

但我系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 以上三个要素方面都有问题出现, 导致双语教学在一个课程中不能广泛覆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困惑和相应思考: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鼓励所有课程都开展双语教学是否合适?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性的, 其一是获取学科专业知识, 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在专业课的学习中, 前者更为重要, 毕竟专业知识的获取是所有学生来大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只有取得和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 毕业后才能利用这些知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因此学生在大学学习中, 专业知识的获取是第一位的, 而提高外语能力就相对次要一些。与临床医学相比, 医学院中的医学检验专业相对而言不是一个热门专业, 导致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学生成绩尤其是外语成绩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普通的公共外语都不能很好应用, 更别说应用外语思维来理解生涩难懂的检验专业知识了, 如果利用双语教学导致学生连基本的专业知识获取都有困难, 那进行双语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一个二本医学院校, 虽然现在教师外语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大多数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可能有一定的英文读写能力, 但开口说话并与人流畅交流的能力 (即听说能力) 相对要弱得多, 这是双语教学在检验专业学生中顺利实施的又一个瓶颈。最后还有专业外文教材问题, 医学检验专业绝大部分外文教材在国内都无法购买到, 没有教材这个专业知识承载体的存在, 也给检验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在医学检验本科生中实施不能采用“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方法, 而应审时度势, 分析要实施双语教学课程的整个状况和条件, 如果三要素都具备并有一定的基础, 可以在这个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 但如果三要素有问题, 尤其是教师和学生方面有问题, 就应该宁缺毋滥, 不要施行双语教学。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检验医师,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金晔, 苏建荣, 黄耀民.检验医师的定位与培养 (J) .江西医学检验, 2004, 22 (4) :364.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 医学检验;教学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48-03

Discussion on Educational Reform i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Specialty//Bai Xuefei, Guo Jingyu, Pang Xinyue, Gao Weina, Yang Jiany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laboratory medicine, suggested that the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deepe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cultivate potential students in laboratory medicine field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needs of society.

Key words laboratory medicine;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Author’s address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03

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也称实验室医学,是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与实验室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各基础医学、经典实验和最新技术成就,渗透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方方面面。临床医学的需要推动医学检验的发展,医学检验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又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是在实验室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地向临床医学渗透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方法学的创新,作为临床医学重要分支学科的医学检验,其工作内容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充足的检验项目和可靠的数据,还要结合临床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去。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对人才队伍及素质的培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 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从而给检验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1 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自从1983年首次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彻底改变了过去检验科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目前,全国共有26所院校设有检验系,有3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已经彻底改变过去检验专业主要以中专生打主力的局面。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1.2 新技术、新仪器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加快,促进检验仪器的大量引进和运用,使医学检验实现了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结果更加快速、客观、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学的改进,新的检测项目不断增多,原来无法测定的项目得到准确测定,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体器官为中心的检验组合项目的综合运用,广范围、多角度地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着眼未来,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将可以实现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之间,区、市、省乃至国际的信息交换,进而实行远程的实验室诊断系统[1]。

1.3 形成较合理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已形成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备受重视,也是检验指标数据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对于检验专业来说,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1)分析前的质控,主要包括测定方法的统一,仪器、量具的标定,统一标准品,标本标准化等;2)分析中的质控,主要包括分析过程中干扰的识别,插入质控标本进行检查,以发现仪器、试剂及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3)分析后的质控,将检验结果与参数间的关系同临床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随时收集临床反馈信息[2]。

2 21世纪医学检验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2.1 自动化和集中化

目前国内医院检验科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一般都是单机的自动化,国外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几台相关的自动化仪器串联起来,构成流水作业,形成大规模的全实验室自动化,即标本采集后由传送带或机器人送到检验科,通过条形码分类,自动送到各检测仪器分析,结果经仪器的接口送到科室的电脑储存,并进入全院的电脑网络,提供给临床科室。同时,由于芯片技术、干化学测定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型便携式分析仪器也会不断增多,给长期随访病人和家庭使用带来极大方便。

2.2 信息化和科学化

实验室的产品就是信息,未来的检验医学将向信息检验医学发展。因此,及时可靠的信息技术、信息的综合分析、完善的信息服务将是检验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实验室将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方式执行和传递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实现多方位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每个病人的各项检验结果也可被收集、索引,存入数据卡由病人随身携带或存入联网的保健机构的特定数据库内,便于系统随访和病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检验人员不再仅仅从事分析工作,而是要将实验数据有效地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提供临床咨询服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将使实验室管理步入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轨道[3]。

3 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

从本科教育来讲,现有的医学检验教育也已不适应临床医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目标

根据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高级专门人才”,其在临床应该担负起“检验医师”的职责。但国内至今尚无“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使得检验医学专业因缺乏高水平医师,落后于临床其他学科,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师资和岗位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规范的临床培训,往往难以胜任检验医师的职责。因此,要实施这一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

3.2 课程体系

现行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医学二阶段论即由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它的优势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在生物学、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学科越分越细,医学课程越来越多,继续按医学二段论教学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发对学习的厌恶。另外,以学科为中心的二段式教育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截然分开,相互脱节,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造成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甚至矛盾。必修课程学时过多,以致学生没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智慧、素质、知识得不到协调发展。

3.3 教学环节

检验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滞后,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相去甚远,不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与最新成果。在教学方式上,也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被动地吸收课堂灌输的知识,无法很好地与检验实践相结合。这样既难以提高专业素质,又不利于发展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

3.4 实验室条件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设备的价格较高,受设备费投入的制约,先进设备仪器台(套)数较少或缺乏,导致医学检验教学设备明显落后,使实验教学及检验项目受到限制,很大一部分教学实验内容已不适应临床检验实际的要求。

4 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根据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的需要,建立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宽口径医学检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医学检验知识并能加以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医学检验教育规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以达到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1 立足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模式

现代医学检验靠的是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检验人员不仅要熟练利用自动化仪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对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分析解释,正确有效地将实验资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因此,培养现代检验人才,必须改变现有的基础教育观为大基础教育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检验人才。一方面,增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改变医学检验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使检验人才不但要精通检验操作,而且要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什么样的疾病需要做什么项目的检验,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各种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为医学提供“侦察信息”的“高级参谋”,而不单纯出检验结果的“高级机器”。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学科选修,加强或增设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专业英语、现代检验仪器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课程,特别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力度,拓宽学生专业口径,改变现有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知识面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4]。

4.2 着眼未来发展,抓住两个关键

首先,抓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过去的医学检验靠的是检验人员繁杂的手工操作,知识含量不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显得十分重要,学校教育也偏重实验操作教学,这是由当时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近年来检验专业基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例仍保持不变,与临床实际需要出现一定的偏差。笔者认为,动手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随着检验仪器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检验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手工操作,而更多地转向了对仪器的操纵以及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临床意义的分析。此外,检验仪器越先进,其操纵就越简单,而各医院仪器的型号和产地都不尽相同,其操作步骤、性能及对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信息化处理,需要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作后盾。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不应该是过去的操作技能培养,而应该侧重于运用基本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组合利用并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诊断信息。对于传统检验教学内容的取舍,也应该侧重于教授传统检验的基本原理在现代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由原始的检验步入现代检验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其次,找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现代检验人才,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如何围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一方面,应开设能提高学生特殊能力的一些课程,如学习方法学、科研方法学、文献检索等,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学校教育的有限时间里教给学生知识的量是有限的,而教给学生方法,就等于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讲,设置方法学教学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应将方法学教学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勇于创新的能力,启发学生对现有理论深入思考,对现有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诱导学生进行新的检测方法的尝试和新的检验仪器的研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检验发展和挑战的高素质检验人才[5]。

4.3 加强实践教学,加强科研素质的培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教学特点,检验专业可将原来分散的实验教学加以整合、优化,形成更加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设备,强化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注重对实验项目进行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和探索功能,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式综合练习实验室,建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基本技能,注重理论教学与强化实践教学相结合,更新实验内容,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及经典方法和技术,逐步增添方法学评价、自动分析仪器和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有关实验的基本知识,又锻炼了分析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课多媒体教学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增加实验内容信息量,缩短实验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努力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竞争意识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医学类实验室高级人才[6-7]。

近年来医学检验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医学检验教学改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真正构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以保证医学检验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霞,吴爱武,陈柏铭.把握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3)140-141.

[2]张悦,袁丽杰.构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规划与设计思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9):127-128.

[3]申子瑜.我国检验医学质量保证未来发展之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6):5-6.

[4]陈章权.对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319-320.

[5]黄定德,李前伟,刘广元,等.加强实验课教学改革,培养合格医学检验人才[J].医学教育.2004(1):49-50.

[6]冯文莉,涂植光,尹一兵,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45-46.

[7]张梁成,李双全.医学检验专业本、专科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研究[J].检验医学教育,2002,9(4):27-29.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 篇4

摘要:

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现状、心理特点和他们对就业的需求情况,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可掌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对就业和考研的看法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出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实习点和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就业和考研服务。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就业需求

检验科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承担着化验分析的重要任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外,实习是他们练习实验操作、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最重要的机会和环节。教育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改革以及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检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是摆在高校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特点,掌握他们对就业的需求,剖析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心理特点,能够对接下来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了加强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就业意向,熟悉他们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教学和人才培养。现对某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

1.2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等;

(2)综合问题:包括选择专业的原因、知识掌握程度、实习具体情况、实习满意度等;

(3)就业问题:包括专业前景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考研相关问题、自我工作能力分析等;

(4)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压力分析、自信心评价、医患关系感受等。现场集中向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97人,随机集合了80人,发放《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获得的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性描述。

2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80名学生学制均为4年,有29名女生,47名男生,4人未填写性别。年龄在20~25岁之间,其中88.8%在22~24岁之间。实习时间均为一年(大四)。

2.1对专业及实习的感受

医学检验是一门临床学科,但又不同于其他临床学科,它对从业者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相对较少。了解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的原因,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为何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原因比较多,有家庭(53.8%)、机遇(21.2%)、职业优势(31.2%),也有不少学生是出自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热爱(26.2%)。同时,87.5%的学生认为尽管当前有不少困难,但不后悔选择医学检验专业。这说明在入学前,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并不非常明确,但是专业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4年的学习,毕业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本专业的。实习阶段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他们才能真正接触临床标本、病人和检验仪器,融入医院大环境。因此,有必要详细了解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本次调查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实习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实习生对实习医院总体上是满意的。实习生均表示满意之处在于带教教师比较负责、水平较高、实践机会多,但也对医院教学科的管理、考研脱产时间安排、工作量过大有些意见。仅有2名(2.5%)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实习管理方面存在不满意现象,原因是这些实习生所在医院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重视不够,更重视临床专业实习生。对医院实习时间安排不满意的实习生,有些认为在临床实习时间过长,有些则认为在检验科实习时间过长,可能与不同医院的安排不同有关。分别有27.5%和35.0%的实习生认为在微生物检验科室和临床检验科室学习到的知识最多,这可能与这两个科室的标本接收量和知识特殊性有关。而对于学校的实习时间安排,如脱产时间等,75.0%的实习生对实习时间安排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异议的实习生主要认为实习时间安排与考研和招聘有冲突。本次还调查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2可以看出,大多数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方面,除带教教师带教之外,学术讲座也是实习生拓展知识的重要环节。43.8%的实习生觉得所在实习医院经常举办各类讲座,其余的实习生觉得医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在生活方面,62.5%的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生活安排比较满意,但也有35.0%的实习生认为安排得一般,主要表现在食宿条件较差等方面。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交流,尽量为实习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在今后选择实习医院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多加考虑。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实习医院和学校有关,更取决于实习生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本项调查中,对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没有实习生认为可以完全满足实习工作需要,但有58.8%的实习生认为基本够,觉得不够的实习生主要是认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方面有所欠缺。77.5%的实习生认为临床知识及操作是在实习期间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认为医患沟通技巧和学科前沿知识非常重要。这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有关。在这方面,学校应结合实习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善,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提高实习生的实践动手能力[1]。总体上来看,65.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虽然累,但是能学到很多知识,26.3%的实习生应对实习工作较为从容,20.0%的实习生觉得实习很快乐,过得较充实。这说明大部分实习生对实习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2.2考研与就业

大四实习生即将毕业,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考研还是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一年的实习期间,他们会花大部分精力来准备考研或应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就业择业,提高本专业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帮助实习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在本次调查中,仅有3.7%的实习生在入学前详细了解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前景,大部分实习生(63.8%)只是基本了解,更有32.5%的实习生并不很清楚,这说明实习生的就业意识不强。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本次调查了多项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的问题,仅有3.8%的实习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招生过多,7.5%的实习生认为需要关注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政策,77.5%的实习生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工作,16.3%的实习生表示就业形势使自己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并非常紧张,75.0%的实习生并不会因为实习情况不理想而考虑转行,大部分实习生(76.3%)还是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这说明本专业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竞争的压力不是非常大,找到一份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与实际情况吻合。本专业的就业率基本能达到100%。尽管如此,大部分实习生(68.8%)认为就业的困难在于好医院对学位要求高,本科毕业生已难以进入。实现高就业率,帮助实习生更快更好地获取就业相关知识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调查中,网络和新闻媒体(57.5%)、各类招聘和双选活动(55.0%)是大部分实习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而学校给他们的就业信息却不是很多(13.8%),这可能与实习生均在校外实习,与学校联系不多有关。学校应多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建立良好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实习生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几乎所有的实习生(97.5%)表示在自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时,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实习生均表示,希望学校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如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以及相关材料。考研是除了就业之外本科生毕业的另一大出路。本次调查显示,58.8%的实习生首选医院就业,只有12.5%的实习生选择考研。同时57.5%的实习生可以接受的工资水平是当地中等水平,68.8%的实习生要求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近。这些均表明本专业实习生的短期就业需求较大,与本专业实习生家庭情况普遍比较差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就是看中了它的高就业率。实习、就业和考研是实习生大四生活的主要内容,但这三者历来就存在着很现实的冲突。对于是否需要认真实习,近一半的实习生(48.8%)表示实习后工作能力比实习前有了较大提高,83.8%的实习生认为通过实习自己的能力已能基本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这表明实习对于实习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是,50%左右的实习生还是认为实习会影响到考研或就业。如何更好地使实习发挥它的学习和锻炼作用,同时解决它与就业或考研的冲突,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2.3心理健康

解决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实习经历、就业和考研有关。医患关系是当前从医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本项调查中,大部分实习生(92.5%)表示病人并不会歧视实习生,这可能与本专业实习生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临床医生少有关。但71.3%的实习生表示病人的态度会给自己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这说明当前的医患关系对于各类从医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实习生中,大部分(83.8%)表示实习期间面临的考研和就业问题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并且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但85.0%的实习生表示自己有信心处理好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数据显示本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也有实习生表示自己因实习、考研和就业问题感觉精神抑郁,学校应加强对这部分实习生的关注,以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对实习期间学校和实习医院各方面的满意度非常高,存在欠缺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习生在实习前阶段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对此学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从人才培养质量抓起,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学校应在专业课学习前首先开展临床技能课程和见习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术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临床工作环境及流程,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这样在实习时就能不吃力、不费劲,有兴趣、有成就感,增强实习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对就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了解,不至于在实习期间因为自身知识水平的问题造成工作过于紧张、就业与考研时间不足。第二,实习条件有待改善。学校应进一步与实习医院沟通,改善实习生生活、学习条件。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实习生激增除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之外,也给实习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实习医院除了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带教师资,在硬件方面更需加大投入。但受各种原因影响,不可能将所有的实习生都安排在条件好的医院,而实习医院条件差会影响到实习质量,增加实习生的管理难度,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更有可能影响到实习生的安全。因此,如何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改善实习生学习、生活条件,或者将条件更好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是高校实习生管理部门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实习生就业和考研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实习生对这些方面的认识比较到位,但是他们也非常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与教研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同时,从本项调查来看,实习生因就业和考研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虽然并不严重,但仍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平台,更好地服务实习生就业,做好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困扰很多高校的一个难题,即使是就业率高的专业,为使学生尽可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就业指导平台,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主动关注自己的职业能力培养,关注本行业的就业前景,并为学生与就业单位提供便利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在保证就业率的同时,还要开展考研咨询与辅导服务,保证实习质量。虽然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就业率比较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增大,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本科毕业生已逐渐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医院对高精尖人才的要求更使学生想进一步进行深造,考研便是除了就业外很多学生的选择。而现阶段,实习、就业和考研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导致学生自身竞争力下降,实习质量滑坡。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对此开展专门的研究和论证,尽量为学生的实习、考研与就业进行合理化安排,帮助学生尽早选择毕业后的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指导。综上所述,学校在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学生管理部门到院系都应加强管理,建立实习就业指导平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实习任务,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专业函授本科毕业总结 篇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函授学习,更重要的在于自学。多年来,我一直注重自己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本科函授学习便提供了一个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的最好平台。二年多来,我严格遵守学校各项学习制度,准时到课,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折不扣地完成学校的各项学习任务,而且每次授课前都认真做好课本的预习,先将课本上的知识做一个认真的梳理,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知识脉络,以便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授课步伐,更大程度地掌握、吸收书本知识。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日常临床工作去理解、深化所学,将工作学习中不懂的地方带到学校,及时向老师和同学们虚心请教。在老师们的悉心教育指导及个人的努力下,我系统地掌握了临床医学各专业课程,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实习期间,我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虚心好学,勇于实践,多向带教老师请教,以学习指导临床,在实践中深化所学,更加规范地掌握各项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较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规范诊疗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紧急处理上,获益匪浅。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 篇6

浅析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的.生命线,而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本科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本科生毕业论文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不同,不仅具有学术性、科研性,同时还兼有教学性.它体现了高校专业培养的目标、方向与要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毕业论文选题是实现毕业论文教学目的、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 者:王宏伟 杨自军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刊 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 NONGYE年,卷(期):“”(6)分类号:G71关键词: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 篇7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 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 其中鼓励探究与创新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为公共卫生系统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课程17门, 包括理论课程、课间实习。分析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调查毕业生对课程调整的需求十分必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汇总并分析目前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内容包括课程开设名称、学期和学时。

1.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中国医科大学2005—2015年的毕业生, 调查150人, 实际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7份。

1.3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形式对2005—2015年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调查问卷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 分为考研、就业和出国三大类别。内容包括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选修课的开设、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2 结果

2.1 主干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 我校教学模式仍以传统教学为主,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开设14门。其中, 我校考研专业课程开设5门, 包括毒理学基础、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主要从事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及检验检疫等相关工作, 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去向, 我校还开设了SPSS、SAS软件应用等课程, 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熟练掌握统计分析技术;开设科研方法等课程,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为日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表2。

当前我国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我校鼓励学生走出中国,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为祖国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目前, 我校针对出国方向仅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 课程设置为34学时, 于第九学期开设。

2.2 主干课程设置调整建议

2.2.1 考研方向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目前设置的考研专业课程安排相对滞后, 不能充分复习, 建议将考研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时间提前。统计学已经成为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我校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统计学基础均较差, 且我校目前考研专业课并不包含卫生统计学, 因此大多数学生建议增设卫生统计学课程, 并增加上机操作课程的课时数。

2.2.2 就业方向

学生建议在熟练掌握专业课的基础上, 应多注重统计软件应用方面的能力培养。然而SPSS、SAS软件应用课程在我校属于考查课, 建议将其纳入考试课并且适当增加学时, 因为无论未来工作还是继续深造, 这些技能都是非常实用的。特别是在第九学期应多开设一些就业相关指导课程, 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2.2.3 出国方向

毕业后出国深造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的学时数不足、缺少外教课。因此建议增设GRE、托福等选修课, 让有计划出国的学生提升其英语水平。

2.3 选修课程设置建议

目前我院开设的与预防医学专业相关的选修课较少, 仅有营养学一门。为适应未来预防医学发展的需要, 建议开设一些与预防医学密切相关的选修课, 如: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管理学、社会行为科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 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敢于创新, 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想要学习的课程, 为日后选修课开设提供依据。

通过调查结果了解到, 学生建议增设英语能力、人文和社会学科等方面的课程, 并开展一系列的讨论课, 以增强科研能力, 为日后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选修课设置建议见表3 (A级推荐学生比例为80%以上;B级推荐学生比例为80%~61%;C级推荐学生比例为60%~41%;D级推荐学生比例为40%~20%;E级推荐学生比例为20%以下) 。

2.4 其他建议

毕业生还提出,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开展卫生服务的能力。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 增加卫生政策、卫生法规等教学内容。安排相关就业单位的一些专家给在校生做讲座, 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多提供就业信息, 适当开展就业指导, 不要盲目引导学生考研, 建议适当增加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 多提供出国留学方面的相关信息。增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针对就业的卫生防疫部门或机构安排科普性学习。

3 讨论

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我国在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方面均进行了相应改革, 但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明显滞后[3,4]。然而, 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在我国暴发流行, 充分反应了我国没有对公共卫生领域给予足够的重视[5]。近年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 取得了一定成果, 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6]。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三需”, 即课程科目需明确, 课程体系需调整优化, 选修课安排需丰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要素, 它决定了一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 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7]。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 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课程体系中课程门数过多, 教学课时数增加, 学生的负担过重, 很多课程内容老化, 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科学的发展状况, 课程之间脱节和重复明显, 缺乏整体性。在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 减少基础课学时的同时, 应开设一批交叉边缘学科及人文学科课程, 这反映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深感拓宽知识面的需求。医学教育改革要注重整体优化, 注重课程结构的系统性, 多学科的渗透性和交叉性, 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这是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学生对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主干课程、选修课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 需要合理优化课程设置,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 全面培养预防医学本科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仲其军.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3) :113-11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S].国办发[2015]36号.

[3]唐红梅, 王晓蕾, 谢庆文, 等.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调整需求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0 (8) :991-994.

[4]覃耀春.浅谈公共卫生人才培养[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0) :4197-4201.

[5]邢济春, 张峰林.SARS危机过后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3, 19 (6) :486-487.

[6]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7) :75-78.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 篇8

关键词:医学生;临终关怀认知;临终关怀课程;临终关怀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年加剧,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也将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死亡560万人,其中需要临终关怀的有330万人,每年需要疏导的逝者亲属也有近1000万人,因此临终关怀服务显得很有必要。临终关怀是有组织地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主要是为临终病人缓解痛苦,使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提高生存质量,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面照护,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临终关怀的参与人员有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志愿者等,目前很多临床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都略显缺乏,因此医学生作为未来的临终关怀主力军,目前的临终关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该学校随机抽取480名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大一126人,大二115人,大三122人,大四117人。男生198人,女生282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取医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关于临终关怀的认知;关于临终关怀教育。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80份,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方法。应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对人口统计学资料进行描述。

2.结果

2.1人口统计学资料。本次调查共480名医学生,其中男性198名(41.3%),女性282名(58.8%);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各126人(26.3%),11 5人(24.0%),122人(25.4%),117人(24.3%)

2.2关于临终关怀的认知。没听说过临终关怀的有149人(31%),听说过但不了解的有205人(42.7%),了解临终关怀的有126人(26.3%);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认为是无治愈希望的病人的有1 57人(32.7%),认为是无治愈希望的病人家屬的有34人(7.1%),认为是无治愈希望的病人及家属的有289人(60.2%);关于是否愿意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愿意的有85人(17.7%),不愿意的有110人(22.9%),目前不确定的有283人(59%)。

2.3关于临终关怀教育。关于临终关怀课程开设情况,单独开设过的有20人(4.2%),在其他课程中有过渗透的是98人(20.4%),没有开设过的有193人(40.2%),不了解的有169人(3 5.2%);关于临终关怀课程性质,认为应该是选修课的有289人(60.2%),认为应该是必修课的有57人(11.9%),认为应该在必修课中涉及的有132人(27.5%);关于能够接受的临终关怀教育形式,能够接受课堂讲授的有344人(71.7%),能够接受模拟病房实验室的有233人(48.5%),能够接受小组讨论的有382人(79.6%),能够接受第二课堂的有292人(60.8%),能够接受临床实践的有301人(62.7%)。

3讨论

3.1医学生对临终关怀服务知识缺乏。根据调查,医学生中,不了解临终关怀的占73.8%,了解的占26.2%;对于临终关怀的对象,也有许多学生并不了解;同时,由于不了解临终关怀,许多医学生都不愿意接受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而是在家人陪伴离世,连以后会从事临终关怀的相关人员都不愿意接受临终关怀,这对于以后临终关怀的发展非常不利。

3.2医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可能会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关于是否愿意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愿意的有85人(17.7%),不愿意的有110人(22.9%),目前不确定的有283人(59%)。然而,目前阶段,我国每年死亡560万人,其中需要临终关怀的有330万人,每年需要疏导的逝者亲属也有近1000万人,医学生的这种认知会成为临终关怀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4可行性建议或对策

据调查,医学生临终关怀知识的缺乏,与学校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课程不够有关;改善医学生临终关怀知识贫乏的情况,加强学生主动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意识,医学生除了要具备临终关怀相关技术之外,还应具备强烈的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意识。学校应该积极地开展临终关怀相关课程,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4.1课程内容设置。临终关怀课程可以将伦理学、心理学、基础护理、老年护理等多门课程中与临终关怀有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临终关怀概述、临终关怀的心理关怀、临终症状的控制、家属居丧照护和心理援助、临终关怀的相关法律、临终关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

4.2课程学习时间及课时设置。根据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科内容,可以安排在医学生开始接触临床课程的第二学年开课,最合适的开课时间应该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因为该阶段学生刚好接触了临床的一些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有关临床医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授课,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从学习时间来看,解放军白求恩医学院的李惠云等根据实践经验指出,对于大、中、专医学生的授课时间应至少保证10学时。对于那些专门研究“临终关怀”的本科医学生,授课学时至少30学时。

nlc202309090947

4.3课程的教学形式:①课堂讲授:临终关怀课程开设,首先是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解相关理论知识,采取多种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扎实的掌握临终关怀服务理论知识。②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學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围绕老师给出的主题,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对学生讨论给出评价。③临床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展专题讲座。在见习实习科室,针对特定病例,带教老师要把课本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使医学生对临终关怀中的治疗和照顾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第二,加强临终治疗训练。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加强医学生临终治疗技能训练。通过不断训练,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痛,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第三,加强医学生心理教育,掌握沟通技巧。

4.5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2015年中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5.5%,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12亿。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生活状况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多发病,这种病症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老年患者需要经历漫长的痛苦过程。而临终关怀的宗旨就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恰好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某些问题。因此,积极开展临终关怀教育是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4.6帮助医学生树立人道主义精神。临终关怀教育可以使在校的医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一种敬畏生命的感情,最后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一种人道主义关怀。有了这种临终关怀教育,医学生会在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死亡的本质,适应现代医学生物一社会一心理的服务模式。

4.7帮助改善医患关系。临终关怀使临终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有相对高的生命质量,也使患者的家属能到了心理支持,这些不仅彰显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在我们尊重患者的同时,患者也会尊重我们,从而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小结:总之,临终关怀对我们是个新课题,但同时也是目前急需发展的项目。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作为未来的临终关怀服务人员主力军,我们应接受有关的专业性教育,为攻克临终关怀发展这一难题做好准备。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 篇9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

考试时间:2013年9月日

姓名:部门:成绩:

一、填空题(共75分,每题2.5分)

1、《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是年颁布的。

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

3、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第5条

是。

第12条是。

4、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目标第7条是第9条是。

5、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技能目标目标第3条是。第13条是。

6、医学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的确定需通过。

7、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

容进行合理整合。

8、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

和教学方法改革。

9、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通常包括等学科的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包括等知识内容。

10、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公共卫生课程通常指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等有关内容。

11、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的意见。

12、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的有效衔接,并使毕业生具备

接受和获取的能力。

13、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包

括,终结性评定包括。

14、考试分析包括。

15、学生组织包括的相关团体。

16、教师队伍结构包括。

17、医学院校必须保障教师的。

18、教育资源中,基础设施应包括。

19、医学院校必加强与

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

20、临床教学基地按与医学院的关系及所承担的任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21、教育专家包括具有。

22、教育评价必须覆盖各个教学环节,其重点是对。的检测。

23、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为学生开

设,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24、医学院校必须明确主管教学的领导的权利。

25、医学院校必须主动与加强联系和交流,争取各方面对人才培养的支持。

26、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医学科学发展,不断进行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7、认证标准是。

28、教育部、卫生部成立了,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

29、按照我校制定的《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方案》,教育部专家组将现场考察评估我校。

30、我校制定的《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方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办公室下设5个工作小组,它们是。

二、问答题(共25分,共2题)

1、认证包括哪些程序?(15分)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 篇10

1现有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目前,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含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软件及常用软件等。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包含了对计算机软硬件及发展史的介绍,计算机网络涵盖了计算机通信的一些基本原理,都属于偏理论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述及展示为主,也就是传统的lecture based learning,学生动手操作不多,但可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后面几章的内容则需详实地介绍相应软件的初、高级功能,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需要设置一些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发现、思考所学软件的应用,这个过程也可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

2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1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来自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在高中已经进行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学习,以北京为例,北京的高中学生都需要参加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考试,而在该科目中已经包含了计算机基础、Office软件、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编程基础等,相比之下,大学计算机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扩展很多,但在深度及学科应用上有专门的涉及。因此,部分北京的孩子可能对一些课程节次上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此时,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养成一个不好的学习习惯,对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可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并且,这会让周围的同学有一种误解,怂恿、影响一些同学同样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特别的,部分同学觉得前几节的内容对他们自己来说比较简单,就错误地认为这门课也比较简单,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也习惯性的不听,但实际上那些内容他们可能接触的并不是很深,最终导致计算机课程成绩的不佳。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同学可能在初、高中时代并没有接受较完整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因此,他们反而会感觉计算机课程非常难,这部分同学需要从最基本的操作教起,相同的问题,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另外,部分同学由于刚从家乡来到北京,在性格上可能还比较内向,小心翼翼,从而不愿意与教师多沟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折射了教学上的一个问题:尚没有合理的计算机入学分班制度。分班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编写针对不同水平的教材,对不同等级分班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等,这就需要在后续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研究。

2.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现有的主流教材的主要内容还是涵盖在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上,虽然大学教材在内容深度和应用上相比高中信息化课程更进一步,但是在内容扩展上还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我们也参考了国外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感觉国外教材在内容上突出了不同操作系统的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以及软件工程(含编程)的使用,国内大学教材的内容跟国外高中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课程的内容非常相似。这也间接反映了国内外在大学课堂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差别,国外由于已有较好的高中的计算机素质教育,因此,在大学的课程中,更偏向实际应用系统应用的相关理论,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从而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及系统。另外,我们的教材中还没有涵盖在医院现行应用比较多的HIS、PACS等系统的相关理论及操作,因此,学生也还不能直接从课堂上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原理及使用,如果以后可以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能对今后学生的发展更有益处。

3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目前,虽然计算机课程同英语一样都属于公共基础课,但是两者的地位差距比较大,计算机课程未来的发展也可以参照目前英语课程的模式。

(1)英语课程一般在上课之前都会先有一个分班考试,而分班考试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基础的学生,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可以进入快速班,可以学习更有难度的课程内容,而基础差的则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这样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适当的教学,从而易于学生接受。而计算机的课程也可以参照这个思路,上课之前先进行分班考试,从而分成快速班和基础班,这样就可以通过调整授课内容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2)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还在于英语四、六级的存在,并且直接与本科学位挂钩,因此,英语在基础教育的地位不言而喻。而计算机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要求,但实际上,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NCRE)已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很多年。根据我们课程内容的设置,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二级都是可以报名的,比如一级中的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计算机基础及Photoshop应用,二级中的MS office高级应用。如果能够鼓励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后报名计算机等级考试,且在课程上也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有一定的涉及,这样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能够获得一个国家认可的等级证书,可以更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踏实地学习,最终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之上。

4结束语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运动营养 健康管理 预防医学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132-0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疾病和人群亚健康问题给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人们对健康维护、管理及改善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健康管理师,医学高等院校责无旁贷。但是限于传统预防医学的教育模式,忽视了运动营养学方向课程教育,我们拟通过增设运动营养学课程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上找到最佳结合点,为学科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健康管理人才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方向课程的必要性

1.1 我国公众营养问题和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问题表现在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并存。少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营养缺乏病;大部分地区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体力活动减少,造成营养失衡或“过剩营养”等一系列慢性病或富贵病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增龄引起机体器官趋于萎缩、生理功能明显退化、免疫能力相对低下,出现了生理性衰老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主要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表明,真正健康者仅占5%,患有疾病者占20%,而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年龄分布多在35~55岁之间[2]。目前,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口已超过7亿人[3],并呈上升趋势。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少年亚健康状态达到20%以上[4]。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促进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化,对于促进人群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公众营养慢性病和亚健康问题解决。

据1994年统计,慢病治疗费用年增长速度为17.72%,这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成重大压力,也构成阻碍企业发展的巨大包袱,更成为个人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而慢性病中的70%和亚健康问题是可以通过预防—— “健康管理”来控制的。目前,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健康人和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管理已非常成熟,健康管理师已形成稳定职业。日本通过实施“营养改善法”来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及改善国民营养状况,以维持和增进国民健康与体质。日本一亿多人口,平均有40万名营养师,每100多人口就有一名专业运动营养师;而我国l3亿多人口,营养师不足4000名,其中运动营养师不足几十个,专业人士绝大多数分布在医院等机构,为疾病人群服务,面向普通大众的很少。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但行业尚未成熟,培训市场混乱,而且国内尚無高等院校培养健康管理人才,导致行业专业人员严重匮乏。

2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方向课程的可行性

2.1 开设运动营养方向课程是适应健康管理市场要求的需要

目前在中国健康市场,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在近三年里被称为是“朝阳职业”乃至“黄金职业”,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搬冒出。虽然每年有大量培训人才走出培训机构,但大多都缺乏系统专业医学教育,可谓是“一本培训教材,一位健康管理师”。因此健康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及,严重阻碍了国内健康管理行业的成熟和发展。由于我国人口特征的变化、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和亚健康问题流行日益严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集体和政府不堪重负以及健康保障模式的改变等原因,促使国内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而且巨大。

健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运动医学等重要学科。所以健康管理师不完全等同于全科医生或公共卫生医师,健康管理通过采集和分析健康信息或危险因素,运用专业知识为人们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运动、营养、心理调节和生活方改变等进行健康促进。随着现代预防医学的扩大,同时伴随康复医学迅速发展,传统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健康管理知识结构体系相比,所缺少或需要加强的学科正是运动营养学知识体系。体育运动锻炼具有较全面的健康职能,既能促进人体整体机能的全面发展还能加强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在健康方面的高度协调,促进心理对人生理的调控作用以及加速疾病的康复作用。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改变的推动下,医学与体育运动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生交融,产生新的学科领域—— 运动营养学,它是未来健康管理人才、预防医学工作者和营养师必须具备的知识领域。

2.2 医学生对运动营养学知识兴趣浓厚

笔者对预防医学和其他医学类学生的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医学生都对营养相关学科尤其是运动营养知识颇感兴趣,也热衷参与社会上的营养师、康复保健师和健康管理师等培训。医学生高涨的热情说明开设运动营养学方向的课程受欢迎的程度,同时也表明开设这个课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经过了系统的医学教育已基本掌握了健康管理知识结构的主干内容,所或缺的仅仅是运动学知识,因此开设运动营养学课程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知识体系中掌握运动营养学等方面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学方向的课程,是必要的,是可行的,也是迫切的。

参考文献

[1]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 (1):10~13.

[2]Steele L,Dobbins JG,Fukuda K,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fatigue in San Francisco.Am J Med 1998;105(3A):83S~90S.

[3]孙宪民,任平.关于亚健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8(2):1225~1256.

上一篇:阳光总在风雨后记事作文500字下一篇:村党组织述职点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