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通用11篇)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

(一)内需与扩大内需的简述

众所周知,内需就是相对于国外需求的国内需求,它所涵盖很多方面,就比如说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我们所了解的消费是针对消费者对内用品和服务的消费,投资针对企业,而政府支出是指政府的财政支出。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我们应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主要有两大重要部分:一部分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刺激国内消费,另一部分是扩大国内投资的经济增长。所以扩大内需对于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内需现状

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应该长期遵循扩大内需这项国策。根据适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将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所提高,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来引导可持续经济。从我国国情来看。由于人口众多,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来说,无非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民生及社会贡献度小的“内需项目”,越来越多的人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达到其效果,应该将内需扩大的自己运用到实处。

二、扩大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扩大内需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与经济的增长,它通常用GDP来表示,(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由此公式可以知道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考虑中国的国情情况,应该从长远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关于国内的出口和国内的投资可根据凯英斯的对外贸易来分析,其中也存在着各种因素之间的影响。就比如说就业和收入之间有乘数效应。为了满足对外出口贸易相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产品需求量同时也满足了经济增长。但同时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它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所以我们说对外贸易是一把双刃剑。

(二)扩大内需有利于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时代在发展,经济在飞跃。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存在制约因素为了解决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宏观因素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其中有效需求分为社会总需求和外部需求,由于一系列剧烈的经济变化波动,为了追求经济的平稳增长,我们不断地根据国情考虑分析。从这几年来,我国对于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降息和连续降息两个法定存款利率的措施,为了满足国民需求,取消了国有银行的贷款限制,改善市场业务,更加完善存款制度和信贷额度。从而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国债去投资项目。从而提高金融的服务水平和各个体制改革及政策。

(三)扩大内需可以减轻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

严重的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世界的实体经济,同时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受到了影响,面临的民生问题和社会安定问题,我国政府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来帮助这些失业的人,使他们可以得到一个就业岗位,同时也解决了下岗员工和新增加的青年大学生找新工作的机会。

(四)扩大内需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使城市的各个系统正常运行,我们将扩大内需的重点也放在了铁路系统、电网和供水系统,这些关乎国家民生的项目中,从而加快经济基础建设。

三、如何扩大内需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随着居民生活能力的提高,伴随着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倾向于较高的水准。我们知道扩大内需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实质,为了满足国家的就业政策,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让每一位居民在社会保障中有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我们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村居民的消费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调整投资结构

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加强自主创新,优化国内需求结构。在投资方面完善投资体系机制,减少过度投资造成产能过剩。为了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我们提供信贷、税收和贸易政策等优惠对人民鼓励和扶持,创新新技术产业一大社会最终需求。我们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更要提供新的消费热点,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发展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是为了促进消费增加投资,更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人们对于新能源的了解越来越多,使它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热点问题。

(三)协调内需和外需的发展

我们知道治理一个国家需要很多的政策,面临紧急的发展我们就要采用内外结合的策略,不仅要求内需,而且还需要外需。在对外出口贸易中我们扩大了内需,是国内的经济增长单方面的改进了结构组成。同时在出口方面外贸经济的出口产生了很多的竞争力因素,不断有国家建立新的培育技术和创立新的平台。这就造成质量和服务成了核心竞争力。为了迎合市场,将市场推向国际化,我们只有针对服务来促进国际市场的发展能力,在一系列的服务产业链中,我们从教育、医疗、金融、文化等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为了先进技术的开发,我国不断引进优质技术和资源去发展经济文化。

四、结语

扩大内需对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下能够有效带动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但是也不能过于盲目,要认清形势,避免在扩大内需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合理配置优势资源,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泽华.对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贸,(4):224-225.

[2]王彬,李青峻.浅谈如何扩大内需[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26-27.

[3]许丹雅.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J].西华大学学报,(1):123-124.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2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 外汇是指一国的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 财政部债券, 长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外汇储备则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所直接持有的、可自由兑换, 并且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自由外汇资产。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方面, 伴随着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经济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 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对外贸易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扩大内需, 有效进行国内经济整合与调节成为当务之急, 伴随着中央出台4万亿元扩大内需方案, 如何扩大内需调节宏观经济成为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 由于持续的双顺差、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等原因导致了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截至最近,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 超过G8成员国外汇储备之和, 甚至超过124个国家的GDP总合。外汇储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人民币升值、贸易纠纷等问题;因而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将扩大内需与外汇储备结构优化、保值增值问题这两方面问题结合起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发挥外汇储备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的作用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08年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为此, 08年底中央制定出在2010年前划拨4万亿元资金用于扩大内需的方案。

对此, 我们要首先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 长期的粗放经营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 资源和环境成为影响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产业结构不合理, 制造加工业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 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同时面临着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因而, 这次扩大内需的资金投入不能仅仅局限于低水平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重复建设, 或者仅仅依靠规模来经营。而应该多层次有重点发展节能减排的新型产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升级低水平的产业结构。

外汇储备在扩大内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可以发挥互通有无, 调剂余缺的优势,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应该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的相关技术, 而这些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得到成熟的推广和利用, 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充裕的外汇储备, 引进相关技术并与相关国家展开合作。通过引进相关技术和设备,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不仅能够在我国国内市场开拓新的领域、开拓扩大新的市场需求, 而且这也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其次, 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强了我国运用间接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的方法, 与一般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的手段相比, 有时不必采用激烈的财政或者货币政策手段, 这种方法成本会更低, 收效也很显著。例如, 在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 对外贸易不景气的情况下, 为了扩大内需,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NX, 在总的国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 如果没有外汇收入干预, 增加投资和政府开支资金量, 由于投资往往具有较长的周期, 尽管在长期可能会增加消费, 但在短期以至一个可预见的未来, 消费将减少, 这会损害消费者的福利, 也不利于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将一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国内扩大内需, 可以弥补因投资和政府开支所带来的对消费者资金的供给的减少。同时,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的外汇储备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防火墙作用, 这也对国内经济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次, 充足的外汇储备, 可以极大我国的国际借贷声誉, 增加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的信心, 这也是这次尽管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 但从总体上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影响不大的原因之一。而稳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此外, 我们还要看到外汇储备过多可能会对宏观经济调节和扩大内需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 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不断增加, 如若控制不好, 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进而影响物价水平。同时, 外汇储备的增加加剧了国际贸易纠纷, 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 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 国际投机资金的涌入, 货币的供给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导致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这些因素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其次,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净出口带来的外汇的增加主要依靠的是低水平的组装加工业,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意味着这些处在国际分工中下层的产业仍然在不断扩张之中, 这导致了我国资源的浪费和低水平和低附加值的利用, 这不利于我国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循环经济, 同时不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和减低因对外依存度所带来的风险, 并且从长远角度这也是有害的。在看待外汇储备的作用时, 应辩证看待问题, 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美元不断贬值及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结构, 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节能减排, 扩大内需已成为必由之路。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对外贸易对一个开放经济体的影响不断加强, 以我国为例, 当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近70%。因而, 如何一方面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 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化解不确定的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前金融危机及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了解我国外汇储备对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机制作用, 有助于优化外汇储备结构, 同时发挥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的作用以应对金融危机, 更好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关键词:外汇储备,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岳国强.4万亿新增投资的见效时间和拉动效应[J].中国投资, 2009, (03)

[3]、李太后.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4]、朱孟楠, 喻海燕.中国外汇储备有效管理与现实选择[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05)

[5]、王金田.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确定及现状分析[D].厦门大学, 2002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3

一、我国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回暖乏力,外贸出口难度加大。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我国进出口增速均大幅回落,特别是出口在近年来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2009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幅萎缩,我国进出口更持续呈现两位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9461.2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下降21.8%,而上年同期为增长25.7%,为十余年来最大跌幅;进口4245.9亿美元,下降25.4%,上年同期为增长30.6%。累计贸易顺差969.4亿美元,下降1.3%,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41.0%,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负2.9个百分点。

由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国际金融危机致使我国外部需求大大减少,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因此,过度依靠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其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亟需转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应该转向国内需求。我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国内市场广阔,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

2.扩大内需是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扩大内需,力保经济增速平稳。与此同时,这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将起到刺激经济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生产是起点,分配和流通是中介,消费则是终点,这四个环节的效益好坏,最后都集中体现在消费环节上。因此,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只有把重心移向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才能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失衡等导致我国扩大内需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较明显。相对于城市,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全国13亿人口,7.3亿在农村,但他们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人均日消费仅有5元多,5个多农村人口购买的商品才相当于1个城镇人口购买的商品。据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通过关联效应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因此,加大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对农民的补贴,就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民的消费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内需的扩大。

二、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与特点

我国内需不足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居民的消费率偏低,消费倾向持续下降,以及储蓄存款余额居高不下并持续上升等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最终消费的贡献则较小。表现在投资率逐年增高的同时,最终消费率则持续走低。2000~2006年,我国投资率由36.4%上升至42.7%,7年平均投资率为40.73%,比20%左右的世界平均投资率高出近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最终消费率由61.1%下降到50%,7年平均消费率为55.73%,比世界78%的平均消费率低20多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9年1~10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达到17.2%。与以往相比,我国的居民消费和内需拉动2009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需要指出的是,与3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比,消费增速仍然相对较慢。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一般占最终消费的80%左右。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自1988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都有明显下降,其中农村居民下降幅度大于城市居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居高不下,也是造成了我国内需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冠,当前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储蓄率的不断攀升,必然伴随着消费率的不断下降。

我国内需不足的特点表现为:第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与内需不足并存;第二,广大居民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与社会产品相对过剩并存;第三,过度消费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由于收入的两极分化的加剧,富裕阶层消费过度,而广大低收入阶层却无力消费。

三、影响我国内需扩大的主要障碍

1.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上涨过快影响内需的扩大。当前,中国的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不断上涨,这一方面带来了投资的上升,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却成为制约城市居民消费的障碍,给我国当前最为急迫的启动内需带来负面影响。过高住房、教育、医疗价格,使大多数居民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只能省吃俭用,压缩消费,从而造成严重的内需不足。在当前外需减弱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外需对经济的拖累,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刺激消费增长。住房、教育、医疗等过高价格的挤出效应,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制约消费启动的最大阻力。

2.社会保障问题制约内需扩大。目前,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并不同步,国内需求难以启动,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社会保障通过调节社会各阶层居民的收入分配,能够影响到不确定性的风险预期。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以及保障面较窄的现状仍未根本改观,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大部分被排斥在社保体系之外。在此情况下,居民的理性行为只能是减少即期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备未来在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等不测之时使用。这也降低了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使得内需与GDP不能同步增长。

3.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抑制了内需的扩大。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三者之间的分配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相对于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62.1%,下降到2006年的57.1%,下降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的收入比重从20%上升为21.5%,上升了1.5个百分点;政府收入比重从17.9%上升到21.4%,上升了3.5个百分点。由于居民收入的近60%用于消费,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自然导致居民消费率随之下降,进而抑制了内需的扩大。

4.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阻碍内需扩大。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极不均衡,贫富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从城乡收入对比看,差距不断拉大,已由改革初的2.3∶1,进一步扩大到2007年的3.33∶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9646元。这种财富和收入占有状况的极端不均衡,使得作为居民主体的农民的收入及财富占有量极低,整体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强了储蓄倾向,从而成为阻碍我国内需扩大的根本制约因素。

四、对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为了扩大内需,2008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家电下乡、购房和汽车消费方面的税费优惠等,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要改变中国内需不足的现象,不能光靠税费优惠等促销措施来实现,更应该深刻剖析体制原因,如收入分配、养老、教育、住房等体制制度不完善,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永军认为,在扩大内需的具体政策方面,长期来看,体制改革更为重要,要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中央文件对此已经多次提及,现在实施的迫切性更强,建议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加大财政支出中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2009)也认为,中长期来看,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公共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中西部消费潜力的释放,以及其他推动消费的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将对居民消费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宝江(2009)认为,扩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扩大消费需求,不应放在简单的直接消费上,更多的应该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老百姓敢于花钱消费。

从以上专家的意见来看,扩大内需的根本是体制改革,只有不断完善与内需相关的各方面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扩大我国的内需,以使内需的扩大同经济的发展同步前行。为此,对我国未来几年进一步扩大内需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二是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广大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合理的收入结构对消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指出,为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国家将“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国家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中低收入水平。

2.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60%左右。因此,农民的增收对促进内需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继续深化和推进农村改革,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的投资,这样既有利于扩大内需,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条件,又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可以一举两得。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近期内,中央政府应该制定并完善各项农业补贴方案,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及时制定并落实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杨宜勇认为,除了刺激消费的政策外,要长期扩大内需,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性、福利性的公共保障制度。当前,政府应着重推进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尽快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费用。有了这些保障措施,才会让老百姓有安全感,敢于消费,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消费率和消费倾向,从而进一步推动内需的扩大。

4.深化住房、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深化住房、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根本保障。人们只有在有房住、上学看病都无后顾之忧的条件下,才能放心地去消费,内需才能进一步扩大。当前,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遏止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同时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在医疗教育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继续深化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

作者:景维民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系主任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4

□毛泽宇(数统院1503班)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也使我们日益认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涝灾等。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厂的废水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秸秆燃烧,生活垃圾制造,滥砍滥发植被遭到破坏等。

根据我们小组的讨论,针对环境问题列出三大建议。要治理环境问题单单从某一个方面出发是不行的,要多管齐下才能遏制破坏的产生,我们认为可以从政策,科技,经济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治理。首先是政策上,一、完善法律体系。有很多企业走在法律边缘,钻法律的空子,造成管理的困难。因此完善法律制度杜绝漏网之鱼的产生。

二、加强监管机制。很多企业偷偷污染,肆意砍伐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就是因为没有及时的发现他们,所以要加强监管机制,通过严格的审核机制,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让环境破坏者受制于公众的的监管之中,使其不敢破坏。

三、加强企业及公民环保意识,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及环保知识,从根本上杜绝环境破坏。其次,从科技方面,一、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不但造成资源浪费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造成环境污染,如果我们能提升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既节约了资源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二、使用新能源。目前,我们大量依赖石油,煤这一类不可再生资源,对其的开采不仅造成了一系列的水土问题,煤和石油燃烧后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也加大了大气污染。如果我们能大范围利用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可再生的绿色新能源,便能大量减少环境污染。最后,从经济方面,一句话污染就罚,环保就奖。对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可心慈手软,增加其污染成本,让他从经济上就不敢污染。而对于那些购进污染处理设备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并对其产品给予税收上的优惠。环境保护不只是那些企业的责任,也是我们自己事情。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植数造林,保护植被,不随地丢弃垃圾,节约水资源,多使用公共交通等都是环保的行为。我们怀念小时候的蓝天,怀念蓝天下的欢乐,那么就积极的加入环保的队伍中,为了蓝天白云,绿水长流。

时至今日,如果说还有人不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恐怕不是事实!可是呢,污染的事例仍屡见不鲜……问题出在哪里?长期以来,很多人形成这样一个认识:要发展就难免造成污染。小发展带来小污染;大发展则带来大污染。

千岛湖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并行不悖的道路。

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之所以伴生着污染,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与领导的短期行为不无关系。任期只有几年,只要GDP上去了,出政绩了,高升了,污染不污染,与我何干?一些领导拿到政绩升迁,却丢下了“环境包袱”。

千岛湖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良好生态是动力源,也是“紧箍咒”。不加“约束”,发展不可能持续,还会将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道理。不能牺牲环境换取增长,而应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5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年来才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m2上升到6.6m2。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

1.2 汽车增长速度快、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加剧了交通拥挤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25%以上。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造成道路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因此,尽管我国城市机动车人均保有量较低,但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大大高于国外同等机动车拥有水平下的交通状况。

1.3 交通污染严重

我国城市机动车交通造成的大气污染约占整个城市大气污染的一半以上。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和工业生产,而以交通噪声污染为主,各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在80dB(A)以上。1.4 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1978年~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km~14km下降到5km~10km,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运营效率没有和经济挂钩,服务质量下降与企业生存无关,因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公共汽车在整个城市交通客运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小。1.5 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交通方式的选用 2.1合理控制小汽车交通发展

借鉴国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验,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几十年来,城市交通行业所有努力常常围绕一个目的:为了提高机动性,不断加大道路设施的供给,以容纳更多的车辆通行,这又反过来刺激了小汽车的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一个到处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国家,才可能是长久发展和幸福的国家。2.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人和物的移动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公共交通是成本最低的,因此为了降低出行成本,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地铁、轻轨等方式。重点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计划目前已经在世界各大城市建设发展中被普遍采用。一些发展较快的亚洲城市在这方面已取得成功。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对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基础的城市规划进行大量投入,结果令人满意,不仅降低了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而且使城市的环境质量与舒适程度都有较大提高。

新加坡和香港都有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两座城市的人均小汽车使用率都很低,都强调城市交通要以快速、舒适的城市电气化轨道交通服务与灵活、区域性的小城市公共汽车服务的组合为基础,使方便、快捷、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人多,人口居住集中,这是我国大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应该是大城市居民最佳的交通出行工具。3.1 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方式,以客运为主,包括地铁、轻轨、市郊电车、有轨电车和单轨交通等5种子系统。

地铁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能耗少、无污染排放、占地面积少等诸多优点。

单向车道小时输送能力可达3万~6万人次,平均时速40km~60km,行驶于地下,不受干扰。轻轨是中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客运能力为每小时1万~3万人次。轻轨包括地面、地下和高架三种,时速30km~40km,平均每公里造价为1亿元~1.5亿元,是现阶段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经济适用性最强的一种方式。

市郊铁路构造与普通铁路相似,只是运营区间较短,运量较小,行车间隔较短。

有轨电车在市区街面上与其他车辆混合行驶,运送能力较小,稍大于公共汽车。

由于其占据城市道路空间,运量又小,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单轨交通与普通两轨轨道不同的是其只有一根轨道。也是属于中运量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小时运送能力为1万~3万人次。单轨车辆用橡胶轮胎,因而噪音很小。3.2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体现了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都市客运体系应具有的特点:效率、环保和为多数人服务。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大力发展运能大、速度快、没有噪声污染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这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最重要途径。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下铁路,有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载客量已占整个城市客运量的50%~80%,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和机动车污染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3.3城市轨道交通的作用

3.3.1 有助于消除大城市结构缺陷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大城市生产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结构性缺陷暴露得更加充分,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人均居住面积狭小、停车场地缺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内外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大批出行者以自行车为通勤工具,速度慢,舒适程度低,并且妨碍其他机动交通工具的通行,影响整个交通运输体系效率的提高,城市经济运行的效率普遍受到不利影响。

快速轨道交通能根据不同路段的地面交通和土地供应状况,从地面、高架、地下三种通行方式中选择一种,尽量少与其他建筑物和运输方式争夺用地。

因而特别适合我国大城市人口密度高、高峰期对交通量需求大、污染严重的特点。通过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不仅能直接弥补我国大城市的交通结构缺陷,而且可以为其空间布局、功能、需求、产业等多方面内部结构的升级提供动力,从而有助于消除大城市结构缺陷。3.3.2 有助于扩大内需的直接作用

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轨道交通线连接的边缘区迁移,会形成新的房地产增长点,住宅投资的增加将直接提高建材、建筑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扩大对电力、交通运输的需求。

在轨道交通线到达的大城市边缘兴建新的居住区、工业区或商贸区,还将带动配套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停车场、供电、供水、管道煤气、邮政通讯、环境卫生和排水系统、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系统等,及一些社会基础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的建设。这同样会扩大投资需求,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3.3.3 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可有力解决大城市中心的拥挤问题,改善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的生态条件,提高城市的自然和环境承载能力。

通过城市市区的地下铁路与郊外的地面铁路和高架轨道交通连接起来,并向外延伸,把城市中心区与周围郊区和卫星城镇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那些居住和工作在中心区的居民,将居住或工作地点转移到边缘区,有效降低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及交通需求密集,改善大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环境。

精明增长对我国城市规划的作用 篇6

摘要:本文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背景,概念内涵的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的问题,结合精明增长理论,浅谈精明增长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作用。

关键字:精明增长,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近些年,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普遍存在关于城市蔓延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迫切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此时,精明增长的相关研究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精明增长不仅为政府管理城市增长提供了明确的原则和目标,同时也勾勒出一幅全新的城市图景“精明增长首先由政府提出,随后便引发学界的广泛热议”政府关于精明增长的观点和实践,与学界对精明增长的研究形成密切的联系,融汇成势不可挡的精明增长热潮“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城市蔓延的困境,研究者们也将精明增长引入了中国,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及政府对城市增长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1.精明增长的背景

二战后,伴随着小汽车的普及和公路的大规模建设,美国率先步入了郊区城市化加速阶段。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小汽车交通主导下的郊区化现象极大地加剧了就业问题和居住的低密度扩散,出现了所谓的“城市蔓延”。至此,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发生转变,由工业化时期市区边缘的高密度蔓延转变为城市郊区低密度扩展。美国经济学家与城市学家安东尼·当斯在其所著的《美国大城市地区最新增长模式》中,将“城市蔓延”表述为“郊区化的特别形式,它包括以极低的人口密度向现有城市化地区的边缘扩展,占用过去从未开发过的土地”。阿尔·萌(R.Moe)进一步把蔓延定义为“低密度地在城镇边缘地区的发展”。最后,布希尔(Burchell)等将“城市蔓延”的诸多解释总结为以下8个方面:低密度的土地开发;空间分离、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蛙跳式”或零散的扩展形态;带状商业开发;依赖小汽车交通的土地开发;牺牲城市中心的发展进行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就业岗位的分散;农业用地和开敞空间的消失。学者们将城市蔓延带来的不良影响确定在5个方面:(1)无节制的土地消耗。(2)增加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3)居高不下的公里数。(4)不佳的土地利用形态。(5)就业岗位和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匹配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问题。因此,针对城市蔓延带来的诸多问题,“精明增长”应运而生。董爽、袁晓勐认为,“精明增长理论是针对美国几十年来的城市蔓延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而做出的切实回应”。2.精明增长的概念内涵

[1]“精明增长”由美国马里兰州州长格兰邓宁在1997年提出,其初衷是建立一种使州政府能够指导城市开发的手段,并使政府财政支出对城市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对于“精明增长”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市市长认为,“精明增长”试图重塑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改善社区、促进经济、保护环境;克林顿政府认为,“精明增长”试图建设更为“可居住的环境”;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将“精明增长”作为其总统竞选纲领,提出了它是“21世纪新的可居住议程”。美国规划协会对精明增长的定义是“:精明增长是旨在促进地方归属感、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成本和利益公平分布的社区规划、社区设计、社区开发和社区复兴。通过提供多种交通方式、多种就业、多样住宅,精明增长能够促进近期和远期的生态完整性、提高生活质量”。我国学者梁鹤年认为,“精明增长”就是城乡政府在基础设施开发管理的决策中,以最低的基础设施成本去创造最高的土地开发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沿着这些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和上下水管道)对土地进行“最高最好用途”的开发,尤其是达到最高的使用密度。诸大建等将精明增长理论阐释为一种管理城市使之协调成长的新型理论工具,它通过土地使用功能组合,限制城市增长边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护空地、农田、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护区,改变交通模式,加强现有城区改造等方式来解决城市蔓延中出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刘海龙认为,“精明”强调“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城市增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需求”,具有“先见性”、“整体性”等特征,“同时承认自然与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一个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框架”。

通过以上定义可以发现,精明增长实质上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其包含的主要元素为:(1)区域规划—跨政府协作;(2)城市社区—混合使用开发;(3)工作、住宅平衡;(4)可支付住宅;(5)城市界限和增长管理;(6)街区复兴—艺术区域;(7)交通导向发展;(8)新城市主义,传统街区发展,场所感;(9)可持续发展,智能交通系统;(10)LUTAQ(土地使用—交通—空气质量相连接)等方面。总的来说,“精明增长”把时间、注意力和资源放在恢复市区与老近郊的活力和社区感;新的“精明增长”以“城”为本位,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导向,混合住房、商业和商店各用途,保留空地及环境设施。3.我国城市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一个大发展阶段,建设速度惊人,城市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受以往狭隘政绩观以及重量不重质发展思路的影响,使得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出现了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市发展中“重新区、轻旧区”现象严重。城市政府的发展重点在新城区、开发区上,对旧城改造缺乏热情和耐心。在城市规划中也表现为“规划为了拿用地指标,凡总体

[5]

[4]

[3][2]规划必有新区的现象”。同时,在新区开发时,由于缺乏增长管理,新区规模往往以需定供,缺乏有效控制,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旧区更新时,则崇尚“柯布西耶”式的推倒重建,缺乏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导致城市文脉的割断。

(2)区域统筹不够,地方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在地方要政绩的观念指导下,区域规划对资源的调控措施乏力,区域统筹力度不够,造成相同功能的开发区、工业区市市都有,产生区域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

(3)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导向作用有待加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小汽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进入中国百姓家庭,特别是大中城市,随之带来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城市郊区化等问题已不能小视。而解决小汽车交通问题的TOD的发展模式虽然在我国规划界广为流传,但是实际应用还有限,具体的应用机制研究还有待加强。

综上列举的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精明增长主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通之处,立足于我国实际,吸收精明增长的理论精髓,对推动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精明增长在我国的实证研究

我国学者刘洪彪、甘辉以重庆市为例,在阐述规划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范围、意义和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重庆市城市规划过程中以城市精明增长为指导原则,合理高效利用地下空间的条件、方法和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李王鸣、潘蓉在分析了浙江省城镇发展的背景、条件和发展阶段后,针对空间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应借鉴“精明增长”的基本内容和实践特点,走集约型城镇空间增长模式的道路;张娟、李江风论述了目前国内外讨论比较多的“精明增长”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涵,对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从美国城市蔓延的前车之鉴中得到教训,在城市发展策略和技术手法上用“精明增长”的理念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实践[;付海英、郝晋珉、安萍莉等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基于平衡发展和保护关系的城市精明增长理念,构建了城市发展偏好模型和耕地损耗模型,判别了泰安市“精明”的空间拓展方向,并分析了城市不同发展方向的景观格局,探讨了平衡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规划方法;杨小雄、黄小兰借鉴美国“精明增长”的理论,构建了广西沿海城市增长的宏观战略,对当前广西沿海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提出了广西沿海城市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和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广西沿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10][9]8][7]

[6]

;黄慧明基于“精明增长”的各种策略及美国成功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中国大城市蔓延问题、城市边界管理、紧凑型发展模式与土地混合使用、多交通方式组合等问题,提出了在中国应用“精明增长”的一些思考———将美国“精明增长”应用到中国就必须考虑中国特有的工业化、城市化背景,美国用近30年时间找到了使自己城市更精明的方法,希冀中国的时间应该短些5.精明增长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5.1 立足长远,体现概念规划的指导性作用

概念规划是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种类型,尤其注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重大问题,涉及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城市与区域规划。它更不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而比较倾向于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达到的理想蓝图。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所以在概念规划设计中要立足长远,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存在的“城市蔓延”问题从宏观层面上加以重视,在概念规划中以精明增长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制城市概念规划,加强创新性,更好的体现概念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指导作用。

5.2 进一步加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因此,为更好地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我国规划界应该借鉴精明增长关于区域协调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重点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规模的控制,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方向,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操性,在规划内容方面进一步强调城乡并重和人地协调,合理控制城市增长边界,为解决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方案。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目标。

5.3 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目前在我国规划管理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美国的区划(zoning)和细分区划(subvision)有很多类似之处,所以从精明增长理念出发,理解美国区划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照中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规划各项指标进行调整,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在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主要控制指标主要是从规范、控制土地开发的角度进行设计的,主要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红等相关指标,对各个地块的均衡用力的控制极易导致美国式的蔓延发展。因此,借鉴精明增长理论,在城市设计和经济分析基础上,加强对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保护方面的内容,重点控制公共空间

[11]

。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放松对市场调节的经营性用地的用地性质兼容性的控制,对提高土地的混合利用程度,创造丰富的城市社会,防止千篇一律的城市蔓延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7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的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百姓平均总体工资水平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由于智力资本掌握的不同,生产资料掌握的不同或者由于其它原因,工资增长的幅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增长速度快一些,有的增长得比较慢。在平均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反映了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不同经济群体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在要素分配过程中,劳动收入比例过低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分配秩序不规范,导致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收入比例不断下降。劳动收入比例过低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劳动收入比例过低就会导致劳动力获得收入过低,这样就会拉大收入差距。与此同时,劳动者获得的收入较少,导致劳动者消费不足,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引起连锁反应。

1.2 农民收入增幅持续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比上年增长4.6%,增幅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4.3%。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05元,仅比上年增加45元,实际增长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过大。

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和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导致绝大多数农副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不断下降;二是在全面买方市场新格局下,为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展开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乡镇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步削弱,生产发展出现了由超常增长向正常状态的转变,农民在乡镇企业取得就业和收入的机会减少;三是地方政府为了安置下岗职工、保持社会稳定,排挤农民工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相当普遍;等等。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村居民从种植业、养殖业、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中取得的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1.3 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工资性收入上主要表现为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一部分是由于行业差别造成的合理收入差距。然而,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垄断所造成的,这一部分就属于不合理的行业间收入差距。行业间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它将过多的人力资源集中到垄断行业,窒息了经济发展活力。

1.4 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率先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一半左右。城镇居民收入地区差异民大体类似。

2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2.1 收入分配状况通过抑制或促进消费需要的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在供求关系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需求约束不断强化的新形势下,总需求扩张步伐的快慢,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市场容量和经济增长速度。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增幅持续下降。

2.2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进一步加剧本已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之间割裂,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农业发展,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

2.3 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加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容纳了我国很多人口且劳动力成本较低等,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在城乡居民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的高低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动。近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大批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中、西部地区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其次,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相对较低,这就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制约了中、西部地区面向地区市场的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3 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建议和思考

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一方面要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一定的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受传统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影响较重的部门和单位,要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根据个人贡献的大小和绩效的高低,适当拉开收入档次;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尤其是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现阶段,要在继续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同时,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政策,有效抑制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扩大。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12月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推动中国垄断行业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国有经济战略性的调整和重组,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非公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3.1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总抓手,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重点,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关键。一是要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力度。二是要扶持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力量。三是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中、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形成集聚效应,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中、小城市的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人口增加就业机会。四是实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五是实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3.2 增加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现阶段要把增加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作为城镇反贫困和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对于因企业破产、倒闭、经营效率低下等原因而失业、下岗的职工,以及因其他原因陷入绝对贫困的阶层,一方面要开拓就业领域,创造就业机会,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其提供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基金等的社会覆盖面,并逐步提高发放标准,以提高城镇低收入阶层和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失业保险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分别进行了大幅度提高。再次在城市职工和居民中广泛实行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最后对于垄断行业和“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则实行“限薪”“涨薪”等政策。

3.3 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基于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个历史性重大决策,也是我国20多年前决定实施沿海地区开放战略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地区布局上作出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在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提高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效抑制地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3.4 加大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差距

收入再分配机制不健全、手段不足,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现阶段,一是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堵塞漏洞,强化城乡居民的纳税意识,加大打击偷税、逃税的力度;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税的征收,在实行实名制的基础上,设立利息税的起征点,保护低收入阶层,并逐步从比例税率向累进税率过渡;三是要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申报制度,推进金融创新,为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创造条件;四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利息税、遗产税、赠与税取得的收入,应全部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居民、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呈现拉大的形势,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文中主要是分析了收入分配现状及其产生的相关原因,收入差距扩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所采取的基本对策。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8

络政治参与激发了群众的民主意识

网络政治参与由于开放度大,开放性强,为各阶层群众参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有效地增强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网络这个平台的提供,使参与者可以通过表达自己、参与讨论、加强交流加强对政治的认识,有利于采用协商的方式来影响政治系统的决策。如在2012年钓鱼岛问题上,由于日本在对钓鱼岛问题上态度强硬、咄咄逼人, 许多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政府应当对日本给予严厉的措施,中国人民应该奋而抵制日货,甚至在某些城市发生了对日货打、砸、烧等现象,造成了相当的经济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于是,许多研究中日问题的专家做客公共网站论坛,冷静而客观地分析钓鱼岛争端,并强调单纯地盲目抵制日货、对卖日货的商店进行暴力行为和对日货进行破坏是不可取的,势必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危害,从而论证出抵制日货并不是对抗日本的好办法,大家应当理性爱国的结论。这样一来,既保护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又避免了空洞的政治说教,使人民容易从心理上接受,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网络政治参与为政治发展提供了体制外的动力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党就已经认识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虽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动力非常强大,但在实践中仍然需要体制外的动力来推动。网络政治参与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崭新的促进民主发展的体制外动力,在利益诉求、意见表达方面发挥着实质性的作用,大大拓展了体制外动力参与政治的渠道。由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是非正式的意见表达方式,容许各阶层的人士畅所欲言,因此就使意见更为群众化、更为真实,也更为迫切,可以有效地表达民众的意见,成为政治改革的重要转折点。下面一例就有力说明了网络上的政治参与对官方权力运作的影响:早在2002年,南京市市长罗志军就在政府网站开通了市长信箱,使市民可以直接与市长通信,讲述身边发生的事情、存在的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等。市长信箱仅1-10月中旬,就收到群众来信7976件,其中发给罗志军市长的超过80%。这种直接与市长的通信、让市长倾听自己声音的现代化联络方式,大大拉近了市长与市民的距离。随着这种做法的推行,南京市民与市领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直接交流对话渠道越来越多,市民遇到烦心事,想起好主意,一个电话,一个E-mail,就可以和市长、局长对话,而市长、局长也经常出入“党政领导接待日”,参与“市民网络政治参与”。这种以电子信箱等形式进行的网络参与在政府改革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这就是网络参与对民主政治构筑的积极促进作用。

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所谓的政治现代化,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体制在权力结构和利益再分配等方面的急剧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导致各种失落、失序、失控和失衡现象。正如一位政治学家所说:“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 因此,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反复强调稳定的政治环境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已经证明,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要有秩序才能前进。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安定团结,就没有一切,包括民主,‘双百’方针等等,统统谈不上。”“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基础,也是群众安居乐业、国家有序发展的基础,为了能够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政治民主化,就要求科学的制度加以保障。而网络参与政治就为民众的利益、意见表达提供了平台,既可以舒缓他们的不良情绪,更可以使有关部门及早发现这种不良情绪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纠正和解决。从1999年5月8日的美国“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和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以及2005年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日本要求入常到近期的钓鱼岛事件、黄岩岛事件等,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由群众共同参与讨论,给正确疏通、引导民众情绪提供了空间舞台,同时,党和政府也可通过网络政治参与来洞察民意。这种政治参与方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开放、平等、去中心化的空间。

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增加政府政策的合法性,推动中国社会民主进程

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比如,可以有效地跨越时空障碍,及时表达,实时参与,还可以匿名参与,这就为群众提供了一种真实表达自我的机会,同样,也就为不同意见、不同想法提供了表达的渠道。例如,在南京城墙渡改造建电梯事件中,有关部门广开言路,让南京市民通过网络参与的方式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调查表明大部分市民不同意这种破坏国家文物的行为,政府遵从了民意,南京城墙渡工程也就没有启动。北京市人大代表向市政府提议,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发扬,在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期间,政府应取消烟花爆竹燃火禁令。北京市政府就将此问题在网络政治参与上,充分展开讨论,并让北京市民进行网上投票。这些都表明,公共网络政治参与承载群众的民主理想,在中国群众路线的参与传统背景下,有利于推动政治现代化进程,网上投票本身对于中国群众的民主意识培养和民主权力的实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必然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快,并创造中国政治现代化新的形式。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网络政治参与这种新形式还不够成熟、安全,没有形成科学、有序的体系,例如网络参与政治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群众过激、失控言行流传的情形,也可能会导致一些片面的、不负责的传言干扰正常的政治秩序,甚至还有别有用心者通过这种形式散发恶意的或者反动的言论。因此,要使网络政治参与朝好的方面发展,使其真正成为表达群众心声和意志的平台和渠道,真正实现促进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各方面做出更多的工作。政府为此要积极作为,为网络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客观环境。尤其应该看到网络政治参与在群众民主精神的培养和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维持政治系统稳定方面的巨大作用,采取必要的措施,推动群众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9

论技术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技术创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和关键.

作 者:苏东沈 作者单位:天津医药教育中心,天津市,300400刊 名: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DULT HIGHER LEARNING年,卷(期):20046(5)分类号:F091.354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技术创新 后发优势 竞争优势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0

私募股权基金的英文表述为“Private Equity”(简称PE)。2010 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活跃度达到历史高峰,而在资本市场活跃态势的影响下,PE投资机构也得以境内外实现退出,并获得丰厚回报。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定义

私募股权基金起源于美国,1946年美国成立第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对私募股权投资定义为:私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对定向私募的方式从机构投资者或富裕个人投资者手中筹集资本,将其主要用于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投资,并在整个交易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未来资本的退出方式,即可以通过公开上市、企业间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资产或股份以获取利润的行为”。

二、私募股权投资的作用

PE在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作为金融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的产物,私募股权基金能够为新兴公司提供创业和持续发展所需的宝贵资金,催生新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升级,扩大就业机会。

第一,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PE作为以支持创新、创造、创业为主的投融资机制,对未来新兴行业有着敏锐的触觉,拥有将高科技项目市场化的专业和实力。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企业,包括英特尔、苹果等,都曾获得过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支持。第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PE的前瞻性的专业眼光,往往能帮助优质的但暂时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和上市融资资格的中小企业实现融资和超常规发展。第三,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由于所投资的企业通常处于发展的初创期,经营业绩的波动性较大,因此,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为了控制投资风险,提高企业业绩,经常介入所投资的企业的管理,而这在客观上协助企业不断提高管治水平,从而尽快走上稳健发展的正轨。在这种情况下,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种市场监控力量,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今后企业上市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创造良好条件。第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侧重于一级市场的投资,通过VC和PE的专业眼光和积极介入,可以为二级市场挑选和培育更多优良的企业,推动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发展。

三、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正规的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概括起来,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是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探索发展阶段。1985年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创业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刨业投资企业。第二阶段是在1995年到年前后。随着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创业投资基金开始进人真正意义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按照投资方式的不同,私募股权基金可以划分为:投向特定行业的创业投资基金、投向特定地区的创业投资基金、投向特定条件的创业投资基金。第三阶段是2005年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股票市场引来了大繁荣,相对于大量的投资需求,上市公司再次成为稀缺资源,PE行业出现繁荣景象,出现一大批投资于Pre-IPO项目的PE机构。同时,相关政策法规也密集颁布。20今年6月份修改实施的《合伙企业法》,为PE的发展扫除了组织和税收上的障碍。中小板和20创业板的推出,使得私募股权基金具备顺畅的退出机制,大量私募股权基金在二级市场顺利退出,获得高额回报,赢来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最好时机。

四、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尽管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还处在初级阶段,而且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障碍,未来将会逐渐完善。主要体现在:

1.有限合伙制成为私募股权基金的主要形式。现在国内80%以上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但公司制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存在双重征税问题,成为通向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新的《合伙企业法》,为PE的发展扫除了组织和税收上的障碍。一是增加了有限合伙人和有限责任合伙的规定,二是允许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合伙人,三是明确了合伙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原则,合伙企业的所得税按照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的原则设计。2.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私募股权机构数量的增多,PE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更加重视其团队的专业性,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专业投资公司对企业的市场定位更加准确,对投资的优势和风险更具有把控力。

通过上文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定义、属性,重要作用,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分析分,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趋理性规范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将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力量,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志剐,赵新杰.全球私募基金的发展趋势及在中国的前景.金融论坛..12.

[2]高正平等.全视角观私募股权投资-探索PE中国化之路.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3]李东卫.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区域金融研究.2009.02.

[4]方少华.中国式风险投资.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5]ChinaVenture投中集团.中国VC/PE投资市场统计分析报告..01.

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1

关键词:互联网+;国民经济;融合;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发展,为行业突破瓶颈、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空间。当前,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在快速扩张,由此衍生出的创新性产品与服务层出不穷,传统行业依靠互联网的技术平台,逐渐爆发出新的增长能量。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互联网+从上至下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风潮,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要分析互联网+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首先要清晰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呈现的新态势。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时期经济新常态下,这种增速有所回落,具有更加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其次,新经济常态下产业结构逐渐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服务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让国家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地服务于人民。另外,国民经济发展理念由单纯而片面地追求GDP转变为以人为本、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经济的发展立足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立足于经济发展理念的更新,立足于服务意识的增强,立足于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而互联网+战略应运而生,完美地契合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互聯网+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互联网+?

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比如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产业形态。

(二)互联网+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一、跨界融合。这里的跨界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思想。互联网+不仅实现了网络信息行业与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其他不同行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同时,互联网+也是一种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思想。

第二、创新发展。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从粗放型、资源型向创新型的模式发展,互联网+的模式,就是一种通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完美诠释。

第三、以人为本。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轻松实现网络购物、看病预约、网络学习、网络交友等事情,这些互联网+服务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效率、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节约我们的生活成本,实实在在地体现了网络科技以人为本的特点。

第四、无限可能。互联网+最终的目标就是连接一切可能。互联网平台给了我们一切想象的空间,也给了我们实现这些想象的可能性。

三、互联网+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基于互联网+所体现的上述四个特点,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坚信,互联网+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拉动力量。那么,具体来讲,互联网+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哪些作用呢?

(一)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

互联网与农业相结合,可以有效改变我国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的现状,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不高,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把农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的农业产品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快速销售,并且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农业产品能够快速实现品牌化,让传统农业真正变成立体的现代农业;还有,互联网+农业可以整合农业科技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互联网+工业: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

互联网+工业可以改变传统工业模式,让工业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从生产角度来讲,互联网+工业可以规范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从产品销售角度来讲,互联网+工业可以让工业产品实现全球化销售的目标,同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能够对市场行情的变化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优化产品营销策略。总体来讲,互联网+工业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从生产到流通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促进传统工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业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服务业:突破空间限制,体现人本服务理念

服务业主要是针对人的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需要靠客户的体验和感觉。互联网+服务业的模式,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具备为互联网平台上的所有目标客户提供服务的可能性。从客户角度来讲,互联网+服务业可以让他们公平地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服务,能够为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难题。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客户对服务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他们可以从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服务,并最佳地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些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互联网+服务业人性化的一面。

四、结语

现在,互联网+战略在我国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正在高速发展中。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传统行业与网络科技的结合已经让我们目不暇接。未来,随着国家政府的推动,结合互联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互联网+必将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重要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研究[J].现代电信科技, 2011, 41(11):22-28.

上一篇:个人委托单位付款委托书下一篇:初中地理教师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