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精选7篇)
一、绪论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三类金融机构统称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一)发展历程自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共发布了十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以下是对从2005年到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的解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30日,新的一号文件要求,按照既有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推进农村金融各项改革和创新。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三个亮点:第一:首次提出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农村金融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第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第三:允许私有资本和外资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是一个重大突破。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引导邮政储蓄等资金返还农业,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在贫困地区先行开展发育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试点。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进一步放宽对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门槛;二是进一步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2 在中央政府政策引导下,银监会积极推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从2006年起,截至2009年末,银监会共核准开业172家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目前,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5.5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2亿元,分别占其贷款余额的36.2%和50.4%。2009年银监会编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设立129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制定了“东西挂钩、城乡挂钩”的双挂钩政策,明确提出实行百强县(或大中城市辖内)与中西部地区1:1与国定贫困县1:2挂钩政策,引导各类社会投资者到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二)背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资金供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内生增长理论可以阐明这个原理。产出Y由资本K和劳动L决定,而技术等因素为外生变量。用函数式表达为:Y=F(K,L)。两边求微分:。其中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且边际产出递减。而在农村资本与劳动相比的严重不足(见表2)使得资本边际产量非常大。若进一步假设规模不变,则Y/L=F(K/L,1),即y=f(k),其中y表示人均产量,k表示人均资本占有量。图1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yy=f(k)k图1.y关于k的函数由上图可以看出,k越小时,资本的增长对于产出的影响就越大。农村属于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人均资本占有量很小,因此资金的供给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存在巨大的问题,银监会之所以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正是是为了解决
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布局结构日益单一。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流向城市趋势明显(见表1)表11997-2005年农业贷款与金融机构贷款对比情况单位:亿元年份******04200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4***3194690新增贷款余额***210563612943***836717327新增农业贷款余额(含乡36091673929-31.211751572.42376.11839.311611镇企业贷款)新增农业贷款占总新增26.2%14.4%12.9%-0.7%9.1%8.3%8.6%10.01%9.3%资料来源:1997-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3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比较利益偏低,驱动资本非农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表明,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率来决定的,即c:v,其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表明机器设备投入比例不断扩大,而劳动力投入比例则相对减少,进一步地表现为不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提高,而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则日益相对减少,这也意味着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对减少。商品利润率可表示为p/(c+v),其中p为利润,来自于商品的剩余价值m。对于同一件商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生相同剩余价值所需的可变资本减少,商品利润率也相对提高。这就可以解释农业与工业产品具有不同的商品利润率的原因。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追求平均利润是资本流动的动力,资本是在不断运动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的,农村和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不足且落后于城市,农村中的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劳动生产率投资收益率低等,农村项目一般具有收益小、期限长、风险大等特点,难以吸引非农资金投资。因此农村和城市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则近4万元。上述问题的迫切性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迫在眉睫。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博弈论模型分析笔者试图通过建立博弈论模型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点与可行性进行分析,为新型农村机构的发展前景提供理论支持。村庄信任是指在村庄共同体框架下,村庄里的每一个个体通过一定的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联系的社会规范与社区规则嵌入到村庄系统中而相互之间产生对于彼此积极预期的一种社区秩序(胡必亮,2004)。地方性习俗以及地方性的习惯法、地方传统以及信任都构成了村庄信任的重要内容;信任更容易在村庄这样市场化程度与社会开放程度都比较低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信任的力量也更强大。笔者试图从信任的角度来阐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成因。
1(一)信任: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的一个解释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要经过身份认定并获得信任,然后才能享受村庄信任体系所带来的信息成本低和声誉机制保障的贷款安全性。1.身份认定当一个新型社会组织进入农村社会时,社会成员首先判断其身份,再选择自己的借贷与还款行为。如果是扶贫救济组织,农户有动机将自己的经济状况描述得比实际更糟糕,以期获得更多的救济,并事先认定获得的款项是不需要偿还的;如果是营利性组织,农户则会以按期还款为前提,计算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成本,然后做出还款的决定。如果是营利性组织但是监督还款机制落后,农户可能会进行组织、有策略性的赖账;如果是村庄内部、农户自发的金融组织,农户会考虑发起人的声望、组织能力以及赖账对自己声誉的损失等因素,进而选择是否按时还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贴近农户、更好的利用社会信用来保障贷款安全。这就首先需要给农户传递一个清晰而准确的信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自负盈亏、监管有力的金融机构。2.获得信任获得信任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关键步骤,一方面可以帮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打开市场、吸引农户存款和贷款,另—方面可以使金融机构进入到村庄共同体的信任体系之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村庄内部的信任体系来保障农户对金融机构的履约情况。然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仅仅是一次性博弈,参与双方都会选择不合作;在长期[1]刘鸿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问题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09(5):76-794 合作博弈的情况下,新型农村金
融机构和农户通过业务往来,了解彼此的经济社会信息,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才能加入当地的信任秩序。在初始阶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信任的层次不会很高。同时,这种信任是一种非正式契约,是不稳定、没有法律保障的。一旦村庄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加大,或者受到工业化冲击,这种信任力量也会减弱。3.信息成本村庄里的各种信息基本上是透明的。村庄里的村民在参与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时,基本上都已深入了解到彼此之间的偏好、预期等,这就形成了村庄的内部信息共享。在获得村民信任之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村庄内部的信息共享机制,便捷高效地获得各种信息;还可以聘用当地的信贷员帮助自身建立起高效的信息网络,开展农户联合贷款;也可以使联合贷款人承担一部分监管责任,帮助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人的生产信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4.声誉机制在村庄共同体中,由于受到文化、传统、习俗、乃至宗族等势力的影响,违反契约的个体会丧失声誉,很难再在村庄内部生活下去,我们称之为“声誉机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属于传统杜区,农户的流动性不高,居民之间接触比较频繁,传统道德约束较强,绝大多数农户比较注重自己的声誉。如果能够取得村民信任,加入村庄信任秩序之内,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声誉机制有效保障贷款的安全性。
(二)村庄信任框架下农户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均衡博弈合作是指金融机构和农户都不违约。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博弈模型:假设贷款时间均为1年,每年年末还本付息,R表示每年的利息收入,M表示本金,t表示时间,r表示市场利率。在合作状态下,金融机构每年年初支出本金M,年末得到利息收入R和偿还的本金M;农户每年年初获得贷款本金M,年末获得投资报酬V,并归还本金M。根据现金流可以计算出:合作状态下的收入∞∞RMt金融机构的收入:+∑∑tt(1+r)(1+r)t=1t=1∞∞VMt农户的收入:+∑∑tt(1+r)(1+r)t=0t=1合作状态下的成本在合作状态下,金融机构的成本包括两种:一种是年初本金的支出,另一种是贷款成本C,其中包括发放贷款时所耗费的信息成本、人工成本等,折现后每年金融机构的成本就是:∞∞MC+∑∑tt(1+r)(1+r)t=0t=1农户的成本就是利息支出R以及到期需要偿还本金M,折现后变成:∞∞RMt+∑∑tt(1+r)(1+r)t=1t=1合作状态下的净收益金融机构的净收益:∞∞∞∞∞∞RRMMCCtt+�6�1�6�1=�6�1M�6�1∑∑∑∑∑∑tttttt(1+r)(1+r)(1+r)(1+r)(1+r)(1+r)t=1t=1t=0t=1t=1t=15 农户的净收益:∞∞∞∞∞∞VRVRMMtttt+�6�1�6�1=+M�6�1∑∑∑∑∑∑tttttt(1+r)(1+r)(1+r)(1+r)(1+r)(1+r)t=0t=1t=1t=1t=1t=1不合作状态下的收益金融机构的收益:一般来说,金融活动是从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开始的,如果金融机构不合作,那么金融业务就无法开展,金融服务也就无从产生,金融机构的收益为0。农户的收益:在不合作状态下,农户选择不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那么农户的收益就应包括∞Vt取得的本金M以及之后的投资报酬收入V,即:M+∑t(1+r)t=1不合作状态下的成本金融机构的成本:F(金融机构的声誉损失)2农户的成本:F,(农户的声誉损失)1综上所述,在村庄信任的框架下,农户与金融机构的博弈矩阵如下: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不合作农民合作∞∞VR0,-Ftt2+M�6�1,∑∑tt(1+r)(1+r)t=1t=1∞∞RCt�6�1M�6�1∑∑tt(1+r)(1+r)t=1t=1农民不合作0,0∞Vt�6�1F,�6�1FM+12∑t(1+r)t=1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1)如果仅是一期博弈,双方都会选择不合作,双方收益也均为0。这是单阶段博弈的纳什均衡。(2)如果金融机构不提供服务,对于农户损失甚微,最多只是损失投资机会,而金融机构在当地的信誉要降低。(3)如何使农户积极履行还款义务,有两个要素起到关键作用。一是村庄内部的声誉机制。∞Rt声誉机制越强,农户违约付出的声誉成本越大,当即F>时,农户不合作的收1∑t(1+r)t=1益就会小于合作的收益,农户就会积极还款;二是现金收入V与利息支出R的差距。差距越大,农户选择合作的可能越大。如果投资报酬率远远高于利率,那么农户及时还款的概率很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立足宗旨是亲农助农,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生活水平较低、需要脱贫致富的农户。首先,通过身份认定,作为有严格监管的金融机构,农户会倾向于还款;其次,6 其亲农的宗旨使其更容易获得村庄信任。金融机构开设后,为收回成本并
获得利润,必然会选择进行提供服务以维持自己的信誉。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较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利率低,即现金收入V与利息支出R的差距更大,因此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合作。这就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村庄并取得良好发展奠定了初始基础。
2(三)关于新型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由于其性质不同和经营目标不同,所采取的利率政策就存在着差异。采取低利率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使借款农户收益增加,但难以实现金融机构本身的成本回收与盈利,结果金融机构可提供的后期资金将逐步减少,贷款农户不能得到长期持续的等量资金支持。在我国农村地区,中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持久资金支持的依赖程度不同。低收入农户因其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较差,对持久的农业生产经营项目投资缺乏足够的信心,偏向于接受低利率;而中低收入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相对较强,只要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总能发现合适的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产生持续的收益,因此能接受较高利率。笔者试图通过博弈分析表明:在一次性博弈中,借款农户的选择偏向于低利率,但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借款农户则有可能倾向于高利率。高利率和金融机构可持续性的组合是一个博弈均衡,可实现不同借款农户之间的市场分离。低收入农户倾向于(低利率,金融机构不可持续性),中低收入农户则偏好(高利率,金融机构可持续性)。(1)金融机构与借款农户之间一次性博弈表2表示了一次性博弈中金融机构与借款农户之间的支付矩阵。r表示高贷款利率,r表12示低贷款利率,R表示借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项目收益率,且R>r>r。假设农户借款行为12只发生一次,但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分别采取高利率政策和低利率政策时,由表2可知存在两个纳什均衡:(低利率,高利率),(低利率,低利率),但占优均衡是(低利率,低利率),无论是中低收入农户还是低收入农户都会报出低利率并接受金融机构的低利率贷款合约,即一次博弈无法实现不同借款农户之间的分离。表2金融机构与借款农户之间一次性博弈农户接受高利率农户接受低利率金融机构接受高利率0,0r,R�6�1r11金融机构接受低利率,rR�6�1rrR�6�1r2222(2)金融机构与借款农户之间重复博弈考虑到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长期发展,博弈可以重复进行。为了简化,假设实行高利率政策的金融机构可以持续n次提供相同数额的小额信贷,而实行低利率政策的金融机构提供的再贷款金额则按比例η逐期递减,0≤η
三、基于山东省寿光市的实际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农村贷款需求状况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山东省寿光市进行了调查。此项调查主要针对农户,调查了个人贷款情况。乡镇企业的贷款情况则是通过访谈与文献资料进行调研。问卷一共发放了8 300份,有效回收288份。调查采取了抽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抽样采取了多阶段抽样,每阶段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第一阶段先抽取乡镇,第二阶段抽取村,再抽取农户。每份问卷填写时都有调查员在旁以确保被调查农户正确理解问卷内容。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千米。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10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7万人,辖5个街道、9个镇。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户存贷需求的基本情况经统计,有借贷需求的农户比例达98.61%。其中借贷用于购买住房和消费的占36.97%,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占61.27%。问卷中所指的生产原料包括个体工商业经营所需的资金。具体调查结果如图2:图2:借贷需求统计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借贷需求较大,但有相当一部分借贷需求是因为购买住房和消费等生活资料产生的,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下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即贷款来源。另外,对于农户借贷金额的统计数据表明,50万元以上的贷款比例较小,97.8%的贷款需求为20万元以下。3-5万的贷款比例为39.1%,5-10万元的比例为24.3%。其中用于生产资料消费的贷款以3-10万元为最多,占64.4%。如图3:图3:贷款数额需求统计结果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户贷款金额多在2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是农村信贷的主要贷款品种。购买生产机械的农户大都从事种植业,其农业机械也多为拖拉机、收割机等生产资料,9 因此对5-10万元的贷款需求最多,10万元以上的贷款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购买生产原料农户中由于包括个体经营业所需资金,贷款额度相应较高。而关于农民存款的调查统计表明,农户在存款上更加认可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金融机构类型,居民对其缺乏了解,因此认可程度大大降低。图4可以表明农户对各金融机构的认可程度。图4:农户存款情况
2、农户借贷供给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农户借贷的方式主要来自亲朋好友、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其中来自亲朋好友的比率为50.3%,来自商业银行的为5.3%,来自农村信用社的为31.3%,来自地下钱庄的为6.3%,来自村镇银行的为10.2%。另外,从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农户几乎全部从事个体私营经济。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则多为从事种植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其用途也大多用于购买生产机械。统计结果如图5:图5:借贷来源统计结果从图中可明显看出,寿光市农户向亲朋好友借贷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方式,且向亲朋好友借贷的主要目的是住房和消费需求。在购买生产资料的需求中,农信社所占比例较大,为45.6%,而向亲朋好友借贷比例为28.2%,向村镇银行的贷款则达到14.9%。由此可以看出,农信社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支持作用日益显著。商业银行,特别是以支农为定位的政策性银行,并未发挥其支农作用。山东省共两家村镇银行,一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其中寿光市仅有一家村镇银行。这也突出反映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调查结果和官方公布的统计资料都表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布局结构依10 旧单一。随着竞争总成本核算意识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纷纷缩减其在基层的营业机构,尤其是乡镇一级,造成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减少,金融机构覆盖率不断降低。公开数据表明,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才1.26个,城市则已达到2个。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有3302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只设有一家银行网点的乡镇全国还有8231个,当地金融市场基本
处于垄断经营状态。由调查和公开资料分析可得,随着非农金融机构逐步从农村撤离,供给主体数量减少,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主要变为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其在农村的业务范围仅为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中国农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支农的主要力量,但在农业银行定位为商业化金融机构之后,逐步淡出农业领域,以盈利为目的,从规模经济和低交易成本角度考虑,将城市以及大中型企业作为其信贷服务的主要对象,而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农业银行获取资金而不是投入资金的渠道;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但长期以来功能定位不明,产权不清、机构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以及粗放式管理等都决定了其在支农信贷方面难以有较大作为。除农信社外,上述金融机构都没有直接为农户和农业提供任何金融服务,没有从事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农事业,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样的农村金融体系布局明显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寿光市有一家村镇银行,但由于其没有分布于乡镇的营业网点,因此影响力与竞争力都无法与农信社相抗衡。知道并了解村镇银行的农户所占比例不高。
3、农户贷款的基本情况借贷能够成功的农户以向亲朋好友借贷和农信社借贷比例为最高。排除向亲朋好友借款,其他借款方式的满足程度为83.1%。并且其中向农信社借贷成功的农户所贷资金71%为3万元以下,3万元以上贷款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低。贷款期限也多为一年及以下的短期贷款。向村镇银行的贷款成功率相对较高,且贷款额度范围广,限制较少,但贷款期限也大多为一年。经深入访谈笔者发现,农户成功贷款大都是通过多户联保贷款的方式,个人信贷很少获得批准。由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信贷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信贷需求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向生产、生活等多方面转变,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转变,贷款金额由小额向大额转变。但目前,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信贷资金品种主要以小额信用贷款和多户联保贷款为主,个人消费贷款至今没有开展。且贷款金额一般在5千元-3万元之间,贷款期限以一年为主。由于农村金融信贷品种少,创新力度不足,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周期和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村镇银行补足了农信社贷款金额的不足,但个人贷款业务依旧很少。另外,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低于其他金融机构,这也是村镇银行开业仅三年便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经深入了解,广大的农民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手段,很少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农民的资产主要是房产和一些生产资料。农村的房产一方面变现难,另一面属生活必需品,不具备抵押担保的条件。农民的生产资料比较复杂、难定价,也不能作为抵押担保物。贷款浮动利率过高,贷款农民负担很重。县城商业银行不向农户发放贷款,而当前邮政储蓄发放贷款只能用本机构存折按80%抵押贷款,能够为农村提供贷款的仅农村信用社一家,农户贷款范围相当窄,资金供给主体少,竞争不充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往往一浮到顶,无一执行基准利率,农民在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时,既要面对贷款手续繁多,又要承受贷款利率过高的压力,负担加重,难以享受优质价廉高效的金融服务。因此,村镇银行快捷的11 服务和较低的准入门槛吸引了众多农民。同时,村镇银行也为垄断性的农信社带来了竞争,有助于稳定和改善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利率。然而由于目前寿光市村镇银行网点单一,资金较少,竞争作用还不够明显,鲶鱼效应是否能够发挥仍需观望。调查还表明,几乎没有农户购买甚至听说过农业保险,这也为农业发展和农业贷款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4、村镇银行经营情况寿光村镇银行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3家企业发起人分别是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山东寿光农村合作银行和山东乐义金融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其中,张家港农商行出资7100万元,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后两者则分别投入1900万元和1000万元。从存贷比的角度看,寿光村镇银行的贷款发放与商业银行比不合要求,但人民银行规定对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可以5年不受存贷比限制,利用资本金放贷。寿光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1亿元,实力相对雄厚,虽然存款相对较少,但资金不是制约。经笔者实地调查和访问,发现目前寿光村镇银行经营形势良好,贷款量增长迅猛。这主
要得益于方便快捷的贷款流程和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而这又是由于其本身小法人优势决定的。村镇银行是处于银监局监管下的商业银行,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决策链短,程序简捷,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经访问,在寿光村镇银行进行贷款只需客户提出申请、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审批放款三个流程,大部分贷款人3个工作日即可获得贷款。但目前其仍面临三大主要困难。首先是吸储难,由上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户对村镇银行信赖度不够。另外,由于村镇银行只有一个营业网点,存取不方便,也成为制约其吸收存款的主要因素。而不扶持的政策也让村镇银行愈发艰难。据了解,村镇银行定位是服务“三农”,但准备金缴存比例高于同性质的农村信用社;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商业银行标准,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为5%,而农信社仅为3.3%。另外,财政对农行、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但对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没有明确规定进行贴息,这些都不利于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最后,村镇银行至今开立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国内结算行号难,致使无法实现在央行开户提现和同业结算,企业资金结算渠道不畅,对公结算业务受限。这也极大限制了其自身发展。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与建议通过对农村市场和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研究,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依旧存在众多问题。其中以覆盖范围小,立足不稳定为主要经营难题。
(一)小额金融机构的国际对比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旨在服务农户,符合国际中定义的小额金融机构特点。目前国际小额金融机构大部分都能实现完全财务自足,即营业收入足以覆盖全部的成本,包括利用市场化资金所产生的成本。这类机构已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机构规模扩大、服务人数增加的同时,也能给其债权人及股东带来市场化的收益和利润。小额金融机构的服务客户特征决定了这类金融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贷款组合收益。国际数据表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额金融机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机构。同时,非贷款收入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同样的收入来源结构,贷款是其主要经营业务,但其他金融服务所占比重较小,开展困难,仅仅依靠贷款收益未来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客户特征也决定了其经营成本主要为营业支出。而规模效应将有效削减营业成本。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在可持续性层面最为成功的小额金融机构,都以规模庞大著称。也正12 是这些大型机构,服务了绝大多数需要资金支持的落后群体。在这一点上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足。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多是小型独立法人单个开展的经营模式,分支机构少,经营时间短,规模很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小额金融机构开始利用吸收公众存款、同业借款以及发行债券等市场化的融资渠道,权益与资产比逐渐下降。这是建立在社会资金面逐渐宽裕和小额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持续改善的基础上。然而这一点在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还难以做到。由于是国家政策倡导的金融机构,目前接受补贴和权益投资的情况广泛。然而这一点需要长期经营才能改变。最后,面对小额贷款的高风险,国际小额金融机构积极寻求创新,分组贷款,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以及新的担保、质押机制降低了信用风险。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主要是多户联保,这与分组贷款方式相似。然而个人信贷业务始终没有大规模展开,因此担保质押方式需要创新,如以储蓄账户作为抵押品等,进而可以扩大贷款业务。
(二)对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几点建议针对上文的博弈模型、调查分析以及国际对比,总结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1、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如批准行号,给予税收优惠,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等。这些政策都有助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大。扩大规模后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将有能力开设更多营业网点,增大覆盖面积,解决吸储难和竞争能力弱等问题。同时,扩大规模有助于降低营业成本,获取更多贷款收益,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
2、金融机构自身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很多业务不能开展固然有政府因素,但更多还是由于自身创新不够,业务构成较为单一。因此寻求业务创新就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除了贷款业务外,其他金融服务不应当被忽视。个人信贷业务应当借鉴国际经验以更好的方式开展。如建立起一种
正向激励,以鼓励贷款人信守合约而非单纯的处罚机制;设立专项担保基金,对贷款违约风险进行担保;设立专设机构或基金,对特殊风险进行剥离等。这一系列创新机制都将有助于其业务扩大与自身发展。
一、海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
(一)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措施
2006年底, 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 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2008年,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 充分肯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明确, 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截至2010年5月底, 全国已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60家, 已组建小额贷款公司1612家。2010年2月, 海南省政府出台《2010年金融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 决定组建3家村镇银行, 设立3~5家小额贷款公司。
(二) 海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和发展情况
2010年4月, 海南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海口罗牛山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开业, 海南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现零的突破。同期, 海南省委召开全省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动员座谈会, 正式启动在海口、三亚和万宁三个试点市县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 由此探索农村金融发展新路。2010年5月, 海南首批村镇银行文昌国民村镇银行和琼海国民村镇银行开业, 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南正式诞生。海南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 并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享有独立法人地位。海南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和试点工作的开始, 标志着海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朝着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此外, 海南还将于2010年底在各市县陆续筹建11家村镇银行, 并启动3家农民资金互助社的筹建工作, 逐渐形成较为完善和丰富的农村金融组织架构。
二、海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海南的发展是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将进一步完善海南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并有利于规范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投向, 缓解“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促进海南农村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的建立,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更大范围满足农村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 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海南是新生事物, 其未来的发展还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一) 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
在货币政策方面,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较为缓慢, 而存款准备金和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对涉农经济的调控并不明显, 给予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优惠, 不足以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这会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在税收优惠和补贴资金等方面, 财政政策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其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如果难以持续, 那么将影响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 海南农村有关信贷和信用担保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 这将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 资金来源面临考验, 盈利能力面临挑战
目前, 海南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和信用状况均不够成熟,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 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社会认可, 公众接受程度不够, 品牌知名度较低, 同时其规模小、营业网点少、揽储力度在初创时期显得不足和业务种类有限, 这些因素将会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面临“瓶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 其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问题上, 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 (如现金) 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 形成活期存款各种汇兑头寸较少, 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可持续的社会资金来源, 贷款投放规模将达不到一定的规模, 将难以依靠存贷利差收入来平衡成本, 实现盈利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 如果资金周转不畅, 则有可能导致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三) 业务发展能力不强, 竞争压力较大
目前, 海南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刚起步的小型金融机构, 还处于试点阶段。这与经营时间长、网点分布广的海南农信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等相比, 其规模小、网点单一、业务种类有限, 而且社会认同度较低。因此, 成立初期的海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仅缺乏与原有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的实力, 而且在业务发展方面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此外, 农村地区贷款业务也大多缺乏有效的担保方和可变现抵押物, 同时需要融资的项目也普遍缺乏信用评级, 海南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和利益约束机制, 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这将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四) 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双重考验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扩张的同时, 将面临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挑战。系统性风险源于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的行业, 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目前, 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不够完善, 系统性风险难以有效分散, 而新型金融机构的信贷手段无法控制系统性风险。道德风险源于借款人故意违约, 海南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成立初期, 由于业务人员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等原因, 可能导致业务发展的审慎性不够, 使得容易发生道德风险进而导致贷款风险。
三、海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 海南正积极打造适应“三农”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从而切实解决当前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革和完善海南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是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现实途径, 也是解决农村融资难的有效手段, 更是海南闯出有特色的农村金融新路的重要尝试。虽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海南的发展将长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不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机构精炼、业务发展灵活和资金运用效率较高等特点。因此只要从海南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 结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 扬长避短, 就能探索出发展的新路子。
(一) 多方协作, 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在法律、政策、资金、组织等方面提供充分支持, 为其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人民银行应充当好设计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监管部门应按有关要求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引导, 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应合理打造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二) 完善制度安排, 鼓励资本投入
对于可能会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 海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完善制度安排, 优化持股比例, 鼓励资本投入, 拓展融资渠道。一是提高村镇银行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 并提高其他出资人的持股比例;二是使实力较强的单个农民或单个农村小企业可以自由向资金互助社投入资本;三是使贷款公司既可以吸收股东资本和向投资人借款, 也可以适当吸纳公众存款和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提高资金实力。
(三) 提高社会认知度, 增强竞争力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向公众宣传和介绍设立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意义和目的, 介绍开展的相关业务, 提高其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二是增设营业网点, 培养专业人才。应加快网点建设, 有效扩大业务辐射范围, 方便客户办理相关的业务。同时开展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指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紧密结合实际, 推出合适的产品, 形成特有的比较优势,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是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 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 明确监管主体,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二是监管部门应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 帮助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三是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独立市场主体;四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创造宽松的法律环境和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年志远, 马宁.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及其完善[J].经济纵横, 2009 (9) .
[2]张雪娥.发挥政策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的作用[J].市场论坛, 2009 (8) .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 发展现状 前景分析
一、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变与机构组成
(一)制度演变
自1979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配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金融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93年)。以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为标志,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以农村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2.第二个阶段(1994~1995年)。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设立为标志,形成了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与合作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根据国务院1994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计划在1994年基本完成县联社的组建工作,1995年大量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不过,实际进度大大落后于这一阶段所设计的目标。另外一个重要的政策变化就是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改由县联社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督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承担。
3.第三个阶段(1996年至今)。以1996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决定》为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机构组成
经过近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1.正规金融机构
可以把受到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或者活动称为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四大行中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一个银行,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的乡镇。和其它国有商业银行一样,从80年代起中国农业银行就一直进行着商业化改革。但在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之前,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兼具商业性和政策性,此后一部分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主要农副产品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政策性贷款被划转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2.非正规金融机构
非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包括所有处于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之外发生的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行为。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得到了经济管理当局的默许甚至支持。但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转向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并在1999年解散农村合作基金会,结束了非正规金融的有组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合作基金会是80年代中期兴起的准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资本主要依赖于农户的资金注入,其经营活动归农业部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管辖。到1996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款规模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1/9。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受货币当局的利率管制,因此其贷款利率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贷款的平均收益也更高。为了消除来自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竞争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所造成的冲击,1997年,当局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
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于邮政储蓄具有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只提供储蓄服务;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及其农业发展银行。在2002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贷 款余额约占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的78%。由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和资金使用的控制、高额的运营成本以及缺乏赢利的激励等,农村信用社长期陷入困境,据估计,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坏账达数千亿之多,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数在50%以上,在某些经济不发达省份甚至高达90%以上。尽管农村信用社一直被官方认为是合作社,然而在1980年到1996年间农村信用社受到农业银行的控制,其后由人民银行管理,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没有决定权,故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二)农村金融环境恶化
1.农村金融功能弱化
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的变更,以及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一是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随着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空间的缩小,农发行粮棉收购贷款大幅下降,而农业开发、科技兴农、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减弱。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向大中城市转移战略,另一方面县及县以下机构贷款权上收,这种情况直接减少了国有商业银行对“三农”资金的投放。三是农村金融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欠佳,支农后劲不足,难以在支农的广度和深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农村融资信用环节薄弱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信用危机的问题,主要特点有四:(1)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融资能力低下,缺乏还贷保障。(2)由于农村经济实体在管理制度上存在问题,使贷款的使用和归还存在随意性,潜在的风险大。(3)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大、效益低,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4)由于信用意识薄弱,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农村融资的道德风险。上述种种破坏了农村融资环境,严重阻碍了金融业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三)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
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投资与融资。以这点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很长时期内,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完全是失效的。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也在加剧。自1978年,为了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一直采取重工轻农,重视城市发展轻视农村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农业和农村中提取金融资源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资本。同时,我国一直将金融看成是经济的附属,强制性地使农村金融服从于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农村金融事实上成为工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剥夺经济剩余的工具。另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极不对称。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受到政府限制,始终处于“黑市”状态,从而造成农村金融业务的“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资源进一步外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而且事实上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
三、中國农村金融发展前景和策略
(一)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
1.小额信贷已成星火燎原之势
自2004年以来,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问题,提出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业务和小额信贷组织。从完全依靠国际捐助和软贷款到政府资金介入,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到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国内的小额信贷发展迅速。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全面加速
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首次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并提出要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金融机构。从2007年3月全国第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第一家贷款公司成立以来,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3.多种方式分担小额农户贷款风险
为了解决由于“担保难”“抵押难”造成的贷款难问题,一系列农村金融小额贷款抵押创新如农户联保,林权抵押,渔权抵押,农业创业基金担保、行业联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应运而生。
4.外资银行进驻农村金融市场
近年来,不少外资银行纷纷表现出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厚兴趣,其先进的管理技术及丰富的农村银行业经验对于农村地区现有金融机构是很大的挑战,但对于本来严重“缺血”的农村金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且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将有助于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
近两年来,民间资本开始复兴,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相继把触角伸向农村,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向农村靠拢,新兴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合作基金开始落地生根,外国金融机构也看准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在发发展空间,汇丰、渣打、花旗银行制订了在农村扩展业务的谋略。由此可见,各类金融机构会聚农村,未来的农村金融将会出现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二)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策略
1.改进农村金融资源配置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综合发挥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扶持作用,尤其应该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下大力气。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优先用于三农。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要优化农村金融资源的各种工具和产品。可以考虑, 1.设置满足农户不同需求的贷款品种,如畜牧业贷款、农机设备贷款、房屋建设贷款、农村创业贷款, 根据不同需求特点设置不同的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2.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开办信托业务, 授理外来资金。3.发展租赁业务, 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某些项目初期投入不足的问题。4.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与商业银行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缓解其资金紧张状况。
2.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依法对民间金融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成真正的民间金融,坚持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制度特征。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继续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备,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开展小额信贷成为当下丰富农村金融体系多层次格局的需求。
3.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1)充分发挥“窗口指导”和工具引导作用,构建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服务体系。基层人民银行应协同银监部门做好央行专项票据兑付考核工作;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信贷产品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2)加快农村资金流通,构建面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直接吸收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将农村金融机构纳入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确保同城清算资金及时到账,推行支付结算代理制。
(3)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保障补偿机制。要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发生风险,经批准可以动用其存款准备金。要积极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根据我国国情,在现行金融体系中,应设立由人民银行主导,财政部、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其他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主体共同出资的存款保险机构。应培育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机构要依据各自的定位,增加开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中长期贷款业务。要组建各类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满足农村借贷主体差异化融资业务需求,对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形成全方位支持,在符合农村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原则下,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飞,《农村金融学》,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
[2]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 2007年12月10日
[3]林毅夫,《金融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4]贺军,《民间金融的大机遇》,《新证券》,2002 年9 月23 日
协
议
书
甲方: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乙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广大参合农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按照上级有关部门和《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甲方确定乙方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并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经平等协商,自愿签订本协议。
第二条 甲方选定乙方为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并向参合对象公示,供其自主选择。
第三条 甲乙双方应教育参合农民和医务工作者自觉遵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规定;甲乙双方有权向对方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权检举和投诉对方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
第四条 乙方应及时向甲方提供参合人员住院名单及相关资料,以备核查。甲方及时向乙方通报合作医疗政策及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变化情况。
第五条 乙方所使用的合作医疗管理软件,应与甲方的管理软件相匹配,甲方负责乙方合作医疗计算机管理及操作人员的培训。
第六条 本协议签订后,乙方在本单位显要位置悬挂甲方统一制作的定点医疗机构标牌,设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栏”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诉箱”,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政策规定和本协议的重点内容向参合农民公布。同时,乙方要设立公示栏,每月对享受不同层次的病人进行公示。
第二章 医疗服务管理
第八条 乙方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为参保人提供高疗效、低费用、优质、方便的服务。
第九条 乙方要努力降低医疗成本,按照“医疗费用总量控制”要求,切实控制住院医疗费用的不正常增长。要严格控制使用进口、贵重药品,目录外自费医药费用占总医药费用的比例(一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5%,二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10%,三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15%),确因疾病需要使用自费药品、自费检查的,要事先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书面形式存档)方可使用(急救除外),否则一律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
第十条 乙方要严格执行收费政策,不得超标准、超范围收费。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卫生、物价等部门制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凡属自费药品、自费项目、生活用品及非医疗基金支付的检查、治疗费,应在费用清单上注明“自费”字样,一律不得记入纳入住院补偿范围。各定点医疗机构应将各项收费标准公布在明显场所并适时更新,接受参保群众的监督。
第十一条 乙方要实行住院病人费用一日一清单制,清单一式二份,经病人或家属签字认可后,交一份给病人或家属,一份作为审核报账的依据。
第十二条 乙方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定诊疗项目执业,不得跨类别、超范围执业,否则不予报销其发生的医疗补助费用。
第十四条 乙方要为参保人提供票据、费用清单、住院小结。
第十五条 乙方接诊参合人员就医时应认真进行身份和证件识别;核算补助时要认真核对住院治疗和门诊治疗时的有关证件和病历资料,做好相关登记;因乙方工作人员失误出现门诊、住院医疗费用结算错误,或因审查不严将非参合对象的门诊、住院医疗费用列入合作医疗补助范围的,甲方不予支付,并按比例给予以核减报销金额。
第十六条 乙方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因病施治的原则,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向农民提供合理、有效、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乙方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准则,立足于为民、便民、利民的工作作风,热心为参合农民服务,千方百计为农民节约合作医疗经费。参合农民投诉乙方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的,乙方应认真调查,如情况属实,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乙方为参合人员办理入院时,应按照病人疾病的实际情况处理,不符合住院标准的,应劝其改为门诊治疗。
第十七条 乙方应热情接待参合患者,不得随意推诿或拒绝参合对象就医和咨询,对急、危、重病和慢性病患者不能因医疗费用过高而将尚未治愈的强行办理出院。
第十八条 甲方应及时协助乙方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及其它服务,协调解决参合患者与乙方的矛盾。
第十九条 乙方应向参合人员公示常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常用药品价格。报销范围内同类药品(通用名相同,商品名不同)有若干选择时,在质量标准相同(如符合GMP标准)的情况下,乙方应选择疗效好、价格较低的品种。乙方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为参合农民提供假药、劣药,严禁收取药品回扣。
第二十条 乙方应根据需要为参合患者办理转诊转院手续,乙方不能诊治的疾病,应及时转上一级医疗机构就诊,不能以任何理由强留病人,延误病情。
第二十一条 乙方向参合患者提供超出合作医疗支付范围的医疗服务及必需的诊疗药物,需由参合患者自己承担费用时,应征得参合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同意(由患者或亲属签字认可),出院时需给患者或家属说明情况,以免造成误解。
第三章 药品管理
第十八条 甲方应随时提供用药目录变动情况,并向乙方做好宣传及咨询工作。乙方应严格按照《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基本药物目录》用药。
第十九条 乙方违反物价政策,擅自抬高药品价格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网络管理
第二十条 乙方人为原因造成的软件使用故障,甲方可与软件公司协调,维护费用由乙方负担。
第二十一条 乙方的电脑损坏或老化等原因造成合作医疗不能正常运转者,乙方负责解决购置。
第二十二条 乙方将每天的工作量录入电脑,并及时上传甲方,每月结算以上传数据为准。
第五章 结算方式
第二十三条 乙方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参合人员在本院住院的补助结算材料、病历资料复印件、相关报表核对准确后报甲方。
第六章 违规处理
第二十五条 甲方查出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根据违规费用所占抽查总费费用的比例核减当月报销总费用。
(一)虚挂住院病人、做假病历、与患者串通、空记账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
(二)与病情无关治疗费用计入合作医疗基金补偿范围的;
(四)其他违反合作医疗有关规定发生的费用计入合作医疗基金报销范围的。
第二十六条 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发生的医疗费用,甲方不予支付,并视情节轻重给予一定数额的罚款。
一、违反合作医疗用药规定的或住院病历不按规定详细记录病情治疗经过、药品使用情况或治疗和使用药品与病历记载不符的。
二、截留病人不及时转诊延误病情的。
三、不执行诊疗规范,不坚持出入院标准,将不符合入院标准的病人收院治疗或故意延长病人住院时间的。
第二十七条 乙方或其医务人员违反上述协议规定的,甲方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定点资格,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医护人员依据有关执业法规严肃查处,直至吊销执业资格证书;对有关管理人员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乙方发生本章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中所列条款累计达三次,甲方将暂停其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资格。
第七章 考核管理
第三十条 甲方对乙方实行不良行为动态积分管理,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考核并向社会公开考核情况,考核结果与定点资格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挂钩。每次不良行为记分的分值为1分、2分、4分、6分、12分,共五个档次,根据不良行为积分情况,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处理,处理级别为:通报批评、戒免谈话、停业整顿、取消定点资格,并追究责任人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内不良行为累计记分等于或小于5分通报批评;大于5分小于10分戒免谈话;大于10分小于20分或一次性单项记分达6分的停业整顿一个月;大于20分小于30分或一次性记分达12分的停业整顿三个月;大于30分小于40分或一次性单项记分达12分的取消定点资格,并在1年内不能再申请定点资格;大于40分或一次性单项记分达24分的取消定点资格,并在2年内不能再申请定点资格;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已取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同时取消定点资格;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超过校验期限未校验的,暂停定点资格,直至校验合格后再恢复定点资格。被取消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不能在原址更换法人或更改名称重新申请定点。
第八章 争议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协议执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乙方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请行政诉讼。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协议有效期自2012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止。第三十条 协议执行期间,国家法律、法规及《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等有调整时,甲乙双方按照新规定修改本协议,如无法达成协议,双方可停止协议。协议执行期间,乙方的注册资金、服务条件、服务内容、法人代表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通知甲方。
第三十一条 甲方每年对乙方履行协议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考核不合格的,乙方应进行认真整改,并在30天内申请复核,仍不合格的,取消定点资格。乙方被取消定点资格后,一年后方可重新申请定点。
第三十二条 本协议在双方执行期间,如遇国家政策调整,按调整后的政策执行。
为大力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发展,解决特区建设资金筹集问题,按照市委统一安排,第三调研组在人大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了县、县县、乡、村各级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民进行深入座谈,认真调研分析了两县区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情况,对当前我市农村金融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县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基本情况
县、县财政对农村投入13.8亿元,占两县财政总支出的52%;现有各类金融单位8家,其中涉农金融机构有5家,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家,分别是天骄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7亿元,各项贷款61亿元,存贷比36.5%,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6.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3.8%。分县区情况如下:
县现有人口163万人,耕地面积139万亩,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4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1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1亿元,财政总支出16.6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8.4亿元,占总支出的50.6%;现有各类金融单位8家,其中属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有2家(农村合作银行、天骄村镇银行),涉农金融机构有5家(农行、农发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天骄村镇银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6亿元,各项贷款36亿元,存贷比34%,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8.9亿元,占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2.5%。县民间借贷非常活跃,民间闲置资金较多,各类民间借贷规模约有20亿元,其中以柳编业和造船业著称的三河尖乡,民间借贷规模常年在2亿元左右,有效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助推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县现有人口73.6万人,耕地面积129.15万亩,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79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亿元,财政总支出9.89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5.4亿元,占总支出的54.6%;现有各类金融单位7家,涉农金融机构有4家(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亿元,各项贷款24.7亿元,存贷比40.19%,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7.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1.1%。
县、县的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情况在全市具有代表性。,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财政总支出119.5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投入的46.4亿元,占总支出的38.8%;现有各类金融单位19家,涉农金融机构有15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28亿元,各项贷款350亿元,存贷比55.7%,涉农金融机构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5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72%。
二、两县在农村资金投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中取得的经验和做法
县、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积极投入资金建设新农村,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做出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一是大力加强了农村资金投入。两县区财政共投入各类支农支出13.8亿元,占两县财政总支出的52%;同时采取财政贴息、民办公助、担保贷款等方式,引导带动大量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农村,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县大力培育了发展投资公司、天骄村镇银行、金鼎投资担保中心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了农村合作银行。三是大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机制。支持农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简化信贷程序,缩短贷款时间,采取多户联保、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等金融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两县活跃的民间资本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民间借贷已经成为农村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市存在农村金融体系基础薄弱,金融环境和信用环境差,农村社
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难以解决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上、体制上、社会上、金融体系内部等等方面,可以说是长期城乡经济二元化发展所形成,是农村经济长期支援城镇建设的结果,只有客观全面的分析当前农村存在的金融问题,才能深入了解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区的资金供需矛盾。
1、政府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一是地方财政对农村
状与思考
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和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根据市委和县委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园区总体规划,本着“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形成了进一步完善安居小区、工人新村两个社区建设和高标准建设5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针对园区实际,通过与其他干部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发现了一些问题,形成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期对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起重工业园区辖20个行政村,333家企业,共有4.5万农民和3万多产业工人。
(一)安居小区建设
园区于2006年初动工建设安居小区,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5万m2,投资5000万元,达到了入住条件,二期工程也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根据园区2009年1月份和3月份的两次调研,96.7%的群众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现有的物质经济条件不富裕而不愿、也无法搬迁。尽管经过园区反复做思想政治工作,群众认识仍无法转变,造成园区建成,群众不愿搬迁的局面。为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步伐,根据安居小区现状和群众要求及村街意见,经园区管委会研究,决定作出以下完善和调整:
1、从园区的工作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见,将自愿搬迁的群众安置在安居小区内;
2、安居小区剩余的房产支持企业发展,安置企业高科技人才、技术工人,企业不再单独规划住宅生活区,引导企业集约集群发展,实现园区内资源共享;
3、在村街座谈会广泛征求村街意见的基础上,对不愿搬迁的群众纳入园区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控制原村庄范围内不准进行任何新的建设。
4、尽快完善安居小区一期工程,抓紧开工建设二期工程。
(二)工人新村建设
工人新村是园区管委会于2006年采取市场化运作,由远东房地产开发公司中标承建,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新型社区。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期建设5万m2已完成,达到入驻条件,二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4万m2,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6月份完工。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依据总体规划,园区拟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5个新农村社区,涵盖20个村,总体分三期实施,预计10至30年完成。
一期重点建设以东瓦棚村为先行的3号社区和以大东、大西两村为先行的4号社区,目前两个社区正在进行规划,计划下半年动工建设。
二、在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新型农村住宅区是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在刚开始推进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针对安居小区、工人新村已完工部分,但群众没入住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农民认识上有误区,误认为新型农村住宅建设,就是给农民建新房,从而“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小作坊家庭顾及原有的利益,担心失去土地后的生活来源问题;
(二)经济承受能力比较差。部分群众收入低,搬不起,再加上住在小区生活成本必然会提高,更住不起了;
(三)社区房屋户型规划单调,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考虑不周,不适应群众的实际要求。另外,小区没有考虑到传统的生活习惯,一味的求全求新,造成年纪大的老人难以接受;
三、对策与建议 在调查过程中,不仅使我们了解了起重工业园区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成果和希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调查中,我们有些不从事这项工作的干部和群众,对为什么要建农村社区?建农村社区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深刻认识和了解。农村社区建设早已写进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必须通过广泛宣传,进一步加深对建设农村社区的认识,以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环境。我们不防也借鉴南蒲办事处录制宣传村庄整合的光碟,在各村反复播放,以详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村庄整合的意义、整合后的效果,切实转变群众的观念。其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大规模外出参观学习,洗脑换脑,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耳聆听村庄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村庄合并观念深入人心。然后选准以东瓦棚为先行的3号社区和以大东东、大西等村为先行的3号社区为试点,做为有关责任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打开局面,让群众看到效果,对全局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增加收入。一是园区增收,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加大内部收入来增加财力,充实村庄整合中的财力后盾;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安置农民工就业,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规划进度,提高规划质量。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前提,本着适度超前、各具特色的原则,规划多种形式、功能完备的新型住宅。要严格规划的监督管理,对暂时没有列入启动的重点村,按照规划进行控制,避免出现新的乱修乱建问题。
(四)实事求是的对待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新型社区建设采取的模式主要是合村并点,异地建设,但对于房屋质量比较高,村街较整洁的,可以进行整改,个人认为园区梁占、李庄两村就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在房屋设计上,有关部门应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设计出多种不同面积、不同风格,既适合园区群众生活习惯而且又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的、能充分满足群众需要的户型。
(五)加强政策引导,协调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符合贷款条件、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房或购房的困难农户提供3万元至5万元的贴息或无息贷款。对入住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居民的子女就学给予经济上和分数上的适当照顾,以提高其入住的积极性。
一、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坚持风险监管底线,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整体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法人机构集中度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力度的加强, 大量农村信用社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转型为农村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农村信用社, 法人机构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法人机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运行效率不断增强。
从2006年到2010年,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依次为19441家、8509家、5150家、3295家、2954家, 法人机构数量占银行业机构的比重连年下降, 从2006年的98.20%下降到2010年末的78.38%, 5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其中, 法人机构总量占比较大的依次为农村信用社70.2%、农村合作银行5.9%和农村商业银行2.3%。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改制的深入, 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数量增加迅猛, 比上年增长97.7%, 成为新开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存在形式。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总数变化不大, 但结构不断调整, 其中, 从业人员最多的是农村信用社, 但从业总人数连年下;农村商业银行尽管从业总人数较少, 但从业人数增幅最快。
2.总资产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总资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市场份额继续扩大, 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资产总额与资产总额占比不断增加, 资产增速明显加快 (见表1) 。
数据来源:银监会年报
3.盈利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断推动盈利模式转型, 盈利能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市场份额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一是利润总额增长迅速。从2007年到2010年,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总额由290.7亿元增加到691.8亿元, 5年增加401.1亿元, 其中, 农村商业银行税后利润总额增速最高, 5年增加6.5倍, 远远高于整个银行业的利润增长率。
二是资金营运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率 (ROA) 为0.72%, 比上年增加0.08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 (ROE) 为12.9%, 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43.3%, 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 盈利模式转型初现成效,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4.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资本充足率首年达到8%的监管要求。2010年末,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净额达到5533亿元, 当年新增2431亿元, 资本实力显著增强;在资本总额中, 投资股2630亿元, 占比76%, 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法人股1156亿元, 占比33.4%, 比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 资本质量和结构明显改善, 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8.7%, 总体首次达到基本监管要求。
二是不良贷款实现“双降”。截至2010年末,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204亿元, 比上年末下降874亿元, 不良贷款占比7.4%, 比上年末下降3.4个百分点, 与全国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7年的15个百分点下降为6.2个百分点。
5.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增强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调整信贷投向, 退出“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 将信贷资金集中投放到涉农领域, 重点向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组织以及生产、加工、储藏、流通一体化转变, 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 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产、提高农民收入、稳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管理好通胀预期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保持农村经济生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众多服务“三农”金融机构中是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改进服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
二、发展趋势展望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农村金融市场将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坚“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 重点支持扩大内需, 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等,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三农”的信贷资金需求, 实现包容性增长。随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化转型、中国农业银行经营重心下移、省市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开放股份制银行到县域设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快, 农村金融市场进入了全面竞争时代, 这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融资规模、营销渠道、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支农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需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 大胆探索支农服务的新方式、新手段,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涉农信贷投向新的重点领域。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变化, 继续拓宽三农支持领域, 调整支持重点, 加强产品创新, 着力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一是重点支持“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银监会的指导精神, 进一步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 加强对农业大县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支持, 因地制宜支持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金融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多方式、多渠道筹措涉农金融服务资金, 及时予以满足农民购买良种、农药、化肥、农机具和农用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有效信贷需求, 优先支持农资企业和种子公司等流动性贷款, 满足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信贷需求。
三是加快构建支农产业链金融体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打破为单个涉农企业服务的局限, 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重点加大对具有规模优势和带动效应的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 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上下游的辐射作用, 开发服务于产业链各环节的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 系统做好农产品贸易采购、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工作。
2.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快
创新是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是衡量一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业务开拓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 是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机制创新。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小额信贷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同时,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住房建设金融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越来越高, 农村在农田水利建设、大型农业新型机械设备购置、经济林开设、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更多长期的、大额的商业资金和政策性资金。特别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来说, 过去以短期、小额为主的农业贷款结构与新时期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不相吻合。未来需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 建立小额农户贷款、商业性大型贷款和政策性公共产品资金供给等全方位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二是丰富中间业务品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强市场调查, 细分客户群体, 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 调整中间业务结构, 巩固和扩大支付结算类业务的传统优势, 完善银行卡产品体系, 大力发展代理保险、代理国债、代销基金、代销黄金等高收益代理业务, 拓展与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同业合作范围,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及短期融资券、中票发行等业务, 重点发展财务顾问及现金管理等咨询顾问类业务, 逐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
三是加大对理财业务的创新。快速增长的储蓄存款孕育着农村理财市场,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他们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也逐步显现出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根据市场时机和监管政策变化, 灵活调整研发策略, 关注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组合配置的群体需求, 设计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产品。为满足客户对高流动性、资金避险的需求, 推出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票据、信贷和外汇等资产理财产品。为满足中高端客户投资的需求, 通过私人银行服务, 开发阳光私募产品、股指期货对冲或套利、私募股权融资 (PE) 、融资融券以及艺术品、红酒另类投资等创新型理财产品。
3.机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加快。今年,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按照银监会的要求, 加大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造力度, 有条件的农信社鼓励一步到位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力争不少于30%的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投资股占比将至少提高10个百分点, 全面取消资格股, 提高法人股比例, 加强股金规范性管理。
二是推动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2011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大高风险农信社的并购重组的步伐, 提高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能力, 增强资本实力, 引进创新业务产品, 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 提升管理水平, 提高支农水平。
三是农商行加快改制上市的步伐。银监会表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上市。2010年底, 重庆农商行的成功上市, 为即将转型为农商行的农信社增添了发展动力, 更为全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了成功上市样本。通过上市融资, 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率,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增加资本运作和多元化的资本管理手段, 这将带动其他农商行加快改制上市的步伐。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武汉等地多家农商行都在筹谋上市。
四是加大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力度。为满足老百姓的基础金融需求, 以村镇银行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迅速增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延伸金融服务网络,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成立的村镇银行增设分支机构。按照每个省份现存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平均减少四分之一的目标进度, 2011年在全国再解决500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机构覆盖问题。现有农村网点撤并行为将受到严格控制, 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服务升级, 鼓励将业务量较大、能够实现保本经营的流动服务点和定时定点服务点升级改制为标准化网点, 确保新覆盖乡镇具备基础金融服务功能。
4.进一步消化存量包袱, 加强风险防范
一是多举措消化历年挂亏, 降低不良贷款。2010年全国仍有17个省, 538家法人机构的历年挂亏没有全部消化。对巨大的存量包袱,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高度重视, 采取有力措施, 2011年底前将全部消化4级 (含) 以上机构的历年挂亏, 2012年底前将全部消化5级 (含) 机构历年挂亏, 力争用3年时间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于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的机构, 采取多方式加强清收, 并通过增加担保主体、追加合格抵质押品等方式转化贷款形态。
二是严密防范重点领域信用风险。2011年,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防范的重点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贷款集中度、“影子银行”的风险。比如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防范, 将处置存量、控制增量、补提拨备, 对已到期的平台贷款收回后不再展期和贷新还旧, 未到期的落实抵押担保, 确保风险缓释手段全面覆盖风险, 2011年起, 除有偿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外, 不再发放新的平台贷款, 确保2011年底前压缩20%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三是进一步加大防范案件风险的力度。2011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按照划清时段、分清责任、保全资金、严厉问责的原则, 对假冒名贷款进行全面清理, 对整治中发现的借冒名贷款案件设立专项台账管理。对抵质押贷款, 重点解决抵质押不足、抵质押失效、抵质押手续残缺、抵质押权证不齐, 以及擅自抽取抵质押物凭证和权证等问题。
四是做好流动性风险防范工作。2011年, 随着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大对流动风险管理力度, 开展多种情景下的压力测试, 提高备付金比例,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有效增加高质量负债, 提高存款稳定性, 减少对不稳定资金来源的依赖, 确保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基本匹配, 增强对重大风险事件应急防范。
5.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未来的银行业就是IT企业, 今后的银行就是电子银行”。科技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引擎、生存的保障、凝聚的纽带, 科技也将决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依据自身业务发展和客户需要, 积极创新, 将进一步完善包括核心业务平台、电子银行服务平台、客户信息系统等在内的一体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平台, 以网络为业务发展平台, 构筑辐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领域的“金融超市”, 为“E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开发客户关系信息系统, 建立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风险管理模型, 对信贷投向、客户结构及风险控制等进行精细化管理, 发挥信息系统的风险识别和预警的作用, 全面满足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双重职能的需要。实现系统内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共享, 完善决策支持体系建设, 推动经营管理从定性到定量、从粗放到精细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姜丽明.2011年在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坚守风险底线推动科学发展全力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工作实现新跨越》.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推荐阅读: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9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体系的作用12-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管理规定10-3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调查问卷10-16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09-11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doc05-29
美丽的新型农村作文05-28
新型农村09-07
对构建新型农村消防体系的思考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