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提纲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提纲(精选8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提纲 篇1

一、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加,农民个人、县乡财政、乡镇卫生院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基本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什么好处?

(一)得到公益补助:农民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规定,缴纳个人负担的合作医疗经费后,生病后可享受到县乡财政、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费用补助。

(二)看病花钱可报销:到一体化卫生所、镇卫生院看病或经同意转上级定点医院所支付的医药费用可按比例报销。

(三)可防因病致贫:既保小病,也保大病,重点解决大病问题,特点是大病住院花费越多,报销的费用也越多,可有效地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资金筹集。由农民个人、县财政、乡镇财政和乡镇卫生院共同负担,人均筹资2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15元,县财政补贴3元,乡镇财政和乡镇卫生院补贴2元。

(二)资金管理。县、乡财政和乡镇卫生院根据每个乡镇缴纳合作医疗资金的农民数量划拨补助金,各项资金集中到县财政局专用帐户,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划拨到乡镇经办机构定期为农民报销医疗费用。

(三)报销比例

1、到一体化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诊治的门诊总费用报销15;

2、到乡镇卫生院住院的诊治总费用报销50;

3、上转定点医院门诊费用不报销。经乡镇卫生院同意上转病人每人次实际住院费用3000元以下的报销10,3001—5000元的报销15,5001—7000元的报销25,7001元以上的报销30;

4、每户每年最高报销4000元。

以后每年根据筹资情况及时调整报销比例。

四、参加农民的权利和义务

(一)参与农民的权利

1、因请登陆原创网站:病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者,有享受医疗费用补偿的权利;

2、参与农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有享受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方便、优质、文明服务的权利;

3、参与农民人员有权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施监督,有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

(二)参与农民的义务

1、按照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办法及时缴纳合作医疗经费;

2、到一体化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看病,到县级定点医院住院时要保存好收费单据;

3、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

五、报销程序

到一体化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诊治疾病的费用或经批准转到县级定点医院的住院费用,先由个人垫付,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身份证和收费单据,定期到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报销,也可以累积,分段报销。

六、下列情况不属报销范围

(一)非医疗费用(生育、美容等);

(二)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药事事故等引发的医疗费用;

(三)因违法犯罪、酗酒、斗殴、自杀、自残等引发的医疗费用;

(四)输血、磁共振检查费;

(五)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急危重症病人急救引发的医疗费用;

(六)非定点医疗机构的诊疗费用;

(七)未按规定接受计划免疫所引发的相应传染病治疗费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提纲 篇2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般性分析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 含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2) 特点。一是在技术上借鉴了现代保险的原理和方法, 对基金筹集, 补偿模式和支付机制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经济发达, 人口规模较大的农村地区, 合作医疗开始向社会保险的方向发展。二是合作医疗比较尊重群众的意愿, 采用完全自愿的方式举办。三是有外来力量的参与和高校学者的研究。四是群众的参与程度不高, 合作医疗发展缓慢。

2、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 我国农村曾经广泛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 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使合作医疗制度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在旧有农村合作医疗瓦解的情况下, 自费医疗成了农村占主导地位的医疗形式。在农民增收缓慢、医疗费用猛涨的背景下, 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普遍存在, 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来满足健康要求。2002年11月, 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提出逐步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争取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截至2008年9月30日, 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已达2729个,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8.14亿, 参合率为91.5%, 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参合积极性低, 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首先, 原有合作医疗制度无政府参与, 集体“空壳”使得农民全盘出资, 报销=自费, 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词, 短时期内农民无法充分理解, 以致大部分农民都处于观望状态。其次, 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期望过高, “大病统筹”原则使大多数住院人得不到多少实惠, 这也让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受挫。最后, 大部分农民缺乏风险意识, 自我保健观念薄弱。他们存在着“小病能扛, 大病没那容易恰巧碰到我”的侥幸心理, 不想没病先交钱, 尤其年轻人是最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

2、缺乏有力监督, 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 法律意识淡薄, 因此, 长期以来缺乏民主监督的主动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没有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撑, 对服务提供者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缺乏基本制约能力, 各种侵蚀问题难以避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监督, 即使少数地区设置了监督机构, 也由于监督模式单一且极不固定, 监督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低而成效不大。另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投诉及仲裁机制, 医疗纠纷解决渠道有待加强。

3、管理成本过高, 农民压力增大

一方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 统筹层次表面上很低, 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健康状况差异又大, 县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跟不上, 管理成本偏高。另一方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 在乡镇成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 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 极大地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 为了减轻压力, 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 而最终又将被循环转嫁给患者。

4、资金投入不足, 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据统计, 2004年城镇人口约为3.97亿, 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 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 前者是后者的13倍。我国中西部地区乡 (镇) 卫生院危房率达3316%, 需要改造建设的乡 (镇) 卫生院达70%, 60%的乡 (镇) 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 一些村级诊所只有诸如高压消毒锅、听诊器、血压计等最基础的医疗器械。尽管近几年上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有所提高, 但仍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需要, 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5、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 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因为资金不足, 条件差, 工资低而无法引进专业卫生人才, 没有合理的人才机制, 人才来了也留不住。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 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 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 大专学历人员17.1%, 中专学历人员59.5%, 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 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 卫生人员素质低。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及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 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畅运作, 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各地政府也应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规范性文件。同时, 国家必须健全行政处罚制度, 对违规行为予以严惩。只有在管理上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 经办机构和参合患者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

原农村合作医疗依赖于个人和集体, 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合作, 这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个人自助共济的原则。农民基于对政府的信任才会有积极性, 因此, 要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 诚信服务、取信于民, 保障农民的知情权, 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政府以民为本, 积极参合, 变“要我保”为“我要保”。

3、完善基金筹措机制, 减轻农民负担

合理的筹资机制实质就是明确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调查的基础上, 按照收支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自主自愿, 确定所需筹资额, 并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户交纳额度。

首先, 政府在将医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 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专项预算资金。其次, 政府补助的基金要先到位, “即由地方财政先将合作医疗的补助金筹齐, 然后中央财政注入补助金, 再凭着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 让农民感觉到真实可靠。”最后, 强调投入机制的多元化, 国家通过税收杠杆, 鼓励企业、社团等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产捐助, 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开筹资渠道。

4、强化监督体系, 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农民是制度的主体, 也是制度实施的对象, 公开、透明的政策措施才能获得农民的信任与支持。一是建立由农民代表参加的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委员会, 确保农民的参与权与监督权。二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基层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定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详细使用情况, 保证全社会对合作医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各级管理部门设立举报电话, 对核实的举报给予奖励。

5、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针对管理方面的弊端, 应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 在方便群众的同时要将资金用到实处。建立内部竞争机制, 优胜劣汰, 合理配制资源。同时引入私人竞争, 如私人医疗机构和医药零售企业, 发展非合作医疗机构, 打破合作医疗机构提供医药服务的垄断性。

6、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力度,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目前, 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 70%是用于城镇, 只有约30%用于农村。2009年1月21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提出新医改将重点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 包括新建乡镇卫生院、增加对县医院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等, 今后三年内中央财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000所县级医院和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与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 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通过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 保障农民就医权利。

7、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依靠的还是人才。因此, 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 强化后续教育制度成为必然。首先, 参考国外成功案例, 通过立法, 建立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机制, 鼓励退休老专家到农村服务;其次, 实施全卫生行业统一的人事、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最后, 强化后续教育制度, 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提高其医疗服务技能,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四、结语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完成“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 也是发展生产, 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也是切实解决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反映了政府对农民大病保障的人文关怀。因此, 我们应加强管理、强化监督、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从而保证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真正良性运行, 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宜勇、吕学静等著:当代中国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2]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卫生部农卫司:2006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EB/OL].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中心网页.

[4]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5]刘远立、饶克勤、胡善联:中国农村的“三个世界”与三种健康保障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 2002 (4) .

[6]宋韬: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与管理研究[D].南京: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2004.

[7]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问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2)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究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多元统筹;法律责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中国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

1.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模式、基金使用、补偿措施等由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该制度的运行主要依靠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首先,由省市级人民政府组成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负责该制度运行中的业务办理,成员由卫生、财政、农业等部门组成。其次,县级人民政府成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方案,以及运行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此外,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可选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基金运行及使用情况。最后,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经办机构,负责具体业务的实施。这些管理委员会及其下设单位成员由卫生部门负责组建,也可公开进行社会招聘,工资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不能从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支出。

2.多元化的筹资模式

《意见》明确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筹资模式。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中央政府只负责给中西部贫困地区提供财政补助。制度运行初期,中央政府给中西部贫困地区每人每年补助10元,截止2014年,中央政府对中西部每人每年补助提高到120元;地方政府最初实行每人每年不少于10元,随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运行,2012年地方政府对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

3.因地制宜的补偿标准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偿采取因地制宜的标准,其中包括参保人员的确立,医药费用的报销等,都必须按照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但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国家政策执行,不能差异过大。对于农民缴费原则,经济发达的地区个人缴纳标准国家最低标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提高。

4.自愿参加的原则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选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由此可见,自愿参加原则给予了农民更多的选择权。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过程中,农民也可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和建议,充分体现了法律赋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管权。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1.自愿原则存在缺陷

自愿原则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初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当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自愿原则出现了其弊端。首先,自愿原则增大了政府自愿的开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期间,政府人员需下乡挨家挨户收取农民的医保费用,通常情况下这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需耗时一两个月之久。据调查,每征收1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成本是2-3元,其中包括征收干部的交通饮食费用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其次,自愿原则增大了合作医疗的风险。从社会保险法则来看,参保人数越多,保险所承受的风险越小。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自愿原则的贯彻,使那些在外务工,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不方便或没有能力参加医保,从而降低了新农合的参保率。因此,只有尽可能扩大覆盖面,才能平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入与支出,这样才能提高农民共担风险的能力,落实合作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1)管理部门监督机制失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部门比较多元,政府既负责行政管理,又负责业务管理。在该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卫生行政部门决定,由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执行。这样一来,农村合作医疗互相监督机制基本丧失。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表面上是由政府统筹调配,实则变成了卫生行政部门随意调配。管理委员会及其经办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进行管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也无法履行监督定点医疗机构等工作职能。

(2)监管机制具有任意性。由县政府组织设立的管理委员会,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业务。管理委员会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出部分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与其共同组成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但在实际运行当中,监督委员会成员出现双重身份。有些地方管理委员会为避免繁琐的选举程序,并没有选举农民代表参加,而是由管委会内部成员担任。这种现象,切断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使得参合农民最真实的愿望不能有效表达,由新农合的参加者变成听命者,违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涵。

三、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建议

1.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步伐

为了更好地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应该出台一部专门的农村医疗保障法来统一规范,各级政府可依照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法,来制定适合当地经济状况的地方政府法规。同时,农村医疗保障法必须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相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出现的医患纠纷,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解决。此外,如果国家能够依法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纳入特定款项,可以避免资金挪用等问题,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良好运行。

2.明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农民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保主体,定点医疗机构是运行主体。法律应明确参保农民的法定资格,确认他们享有获得医疗救助的权利和承担缴纳一定医疗费用的义务。此外,农民还应依法享有参加监督委员会,依法监督定点医疗机构的权利等。而定点医疗机构应承担更多的义务,如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义务、接受监管机构监督的义务、定期对医疗服务机构医生进行培训等义务。

参考文献:

[1]姚兆余,张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模式对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基于苏南三市的比较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5-102.

[2]沙丹丹.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背景下苏州科技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0):7-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工作计划 篇4

一、宣传的主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的主体是指负责组织和实施合作医疗宣传的单位和人员,他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义务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开展合作医疗宣传工作。宣传主体一般地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合作医疗管理与监督机构、定点服务机构等组织及人员,也包括广大农民自己。其中,以卫生部门和合医办最为重要,所发挥的作用最大。所有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的人员都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员同时也是宣传对象,宣传对象具体可以归纳为四类,即县、镇、村及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农民、定点服务机构人员和合管人员。农民特别是合管机构中的农民代表既是宣传对象,合作医疗的宣传应该是一切与合作医疗有关的人员都要参与进来。参考外地做法,提出以下工作内容计划。

二、宣传内容安排

在认识上以达成共识为导向,以取得其认同和支持为目的。针对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来确定宣传内容,使宣传能够发挥最佳效果。

上半年:主要宣传各地、各定点医疗单位好的工作经验和推广在服务规范、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的便利上做得好的定点医疗机构的相关做法。发现和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好的定点医疗机构的经验:一是在切实降低医疗费用,防止过度医疗服务,坚持基本医疗原则和基本药物目录等制度,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入出院等制度,真正把农民的保命钱用好的。二是深入宣传与定点服务机构有关的合作医疗规章制度,确保药物和治疗目录、转诊等制度规范执行,收费凭据、费用清单等材料规范提供,促进服务机构和合管机构的配合与协调,服务机构内部管理做得好的。三是在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在医疗费用控制上和新农合即时补偿为患者服务做得好的医疗单位。四是开展村卫生站新农合门诊服务做得好的。

下半年:主要是总结宣传政策执行成效,交流有新意有推广价值的做法与经验;及时通报各地宣传发动工作进展经验,通报参合进度,推进参合任务的按时完成。提高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人员接受监督的意识,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耐心接待群众,促进各方监督尤其是群众监督政务公开的深入落实;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完善制度,及时调整合作医疗实施办法中的不适应条目,要加强对镇合管办宣传的指导与监督;要注重宣传本地特色做法和外地做法等。

三、形式和方法

宣传内容的载体,以合作医疗工作简报为主。达到并完成宣传工作简报10期以上。要求各地辅以宣传小册、宣传单、电视公益广告、专题片等宣传载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问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简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宣传单》、合作医疗电视专题片,以及在报刊上发表宣传。可以采取的形式有口头、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咨询、授课、合同、宣传栏、公示栏、卫生下乡、标语口号、互联网以及进村入户等。根据合作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的需要,灵活应用各种宣传形式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工作方法,不断克服困难,促进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篇5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2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制度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

第1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一、就医转诊制度

1、参合患者可自主选择县内乡、县级定点医院就诊。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医药费垫付制度。

2、县内不能诊治的疾病,由县级定点医院出具转诊证明,方可前往市及市以上定点医院治疗。

3、急诊抢救患者,直接到市及市以上定点医院救治的,县合管中心根据上级医院病志资料记载的病情严重程度予以审定,不需要县级转诊证明。

4、肺结核病、精神病经县结核所转诊,方可到市及市级以上定点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二、药品、诊疗目录管理制度

1、参合农民就诊时,要使用《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中的药品,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目录外的药品时,要征得患者或者家属的同意,并在新农合住院自费药品同意单上签字,同时在处方上注明“自费”字样。

2、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按《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范围》的规定执行,必须使用非《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范围》的诊疗项目时,应在检查单上注明“自费”字样,并要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并在自费诊疗项目同意单上签字。三、一日清单制度

1、定点医疗机构财会科室微机操作人员,必须从参合患者入院当日就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格式及时准确地采集就医信息、病案信息和费用信息,并为患者出具费用项目清单。

2、实施垫付制结算的定点医院,应按照《垫付医药费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采集并初审住院病历、一日清单等病案资料,并在出院是上传补偿信息。

3、县合管中心受理参合患者住院病案资料时,认真审查和复核医嘱、处方和一日清单,对于一日清单或与治疗方案不符的病历,不予拨付医药费垫付款。

四、入、出院管理制度

1、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新农合疾病病种目录》,掌握入院指征,经核对参合人员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办理住院手续。

2、参合人员住院后,定点医疗机构合管科要 跟踪检查住院治疗情况,杜绝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问题发生。

3、定点医疗机构不得将新农合支付范围外的变通为范围内项目,更不允许分解在其他项目中。

4、定点医疗机构对达到出院指征的住院患者,要及时办理出院手续。不得随意延长住院时间,要严格控制出院带药量。

5、参合人员在专科定点医疗机构(综合性定点机构专科疗区)就诊,只限于主治本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经诊断为非本专科疾病的,不得收治入院。住院后确诊为非专科疾病的,要及时办理出院或转院手续。违反上述规定而发生医药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予承担。

五、补偿登记制度

1、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由和管科负责院内新农合补偿数据的统计存档工作,做到专人负责,不出偏差。

2、对门诊就医或者住院的参合患者,要根据新农合补偿标准,及时准确的给予结算。门诊患者医药费补偿实行申报制度,住院患者医药费实行垫付制度,出院当天结算。

3、认真填写合作医疗门诊(或住院)补偿基本情况汇总表,及时上报到县合作医疗中心。

4、报表数字真实、记载清晰、日清月结、装订整齐。

5、经县合管中心审核通过的报表明细,要按期存档。存档报表,要求盖有公章,院长签字,财务科长核准签字,报表人签字。所有的报表均要求有电子文档。

6、县合管中心由专人负责全县新农合报销数据的汇总存档工作。做到有电子存档数据,及时分类汇总,制定统计报表。

六、补偿审核、审批制度

1、定点医院要求成立院内合管科,负责本院合作医疗患者的就诊及补偿初审工作,有关材料要有专人负责,按照新农合政策规定,认真审核,杜绝一切不合理用药和检查。

2、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将本院已结算的患者数据汇总,定期上报县合管中心复审。医疗机构上报的表格,数字真实,及时归档。

3、县合管中心由2人以上负责定点医院上报病例的审核工作。对县内医院病例审核中发现的违章项目,在拨付给医院的垫付款中予以扣除。对县外报销审核中发现的违章病历进入稽查程序。

4、经复查合格的补偿凭证,移交给县合管中心财务科进行财务复核。经主任签字后,由财政支出户将县内医院垫付款划拨至定点医疗机构账户,县外住院患者补偿款以户主姓名存入代理银行个人账户。

第2篇: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制度

为执行省、市、县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有关规定,确保“新农合”病人在我院就医过程中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检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农合”病人的就医利益,规范就医行为,以方便农民、服务农民、实惠农民的原则,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一、基础管理

(一)组织机构:成立沂南仰成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配置专职人员,在主管院长领导下,全权负责“新农合”病人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

(二)配置专用微机,满足“新农合”医疗信息统计要求的计算机系统。

(三)设专职财务人员,负责为“新农合”病人核算。

(四)“新农合”病人统一使用医院规定的处方、收据和补偿费用收据。

(五)各项制度健全,并得以落实。

(六)医院工作人员了解“新农合”的各项规章及工作程序。

(七)“新农合”病人的医疗文书保管、医疗专用章及收费票据等管理按医院相关规定制度化管理。

二、新农合病人就医管理

各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参合病人就诊,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推诿或拒绝参合农民就医与咨询。

(一)入院处:

1、热情、和蔼接待参合病人办理入院手续。认真审核合疗证、身份证(户口本)所填写内容是否一致,杜绝冒名顶替。

2、“二证”核实无误后,在住院证上加盖院农合章,以便各相关科室对病人就医方式的确认。

3、工作人员要熟悉省、市、县农合政策,义务向就医的农合病人提供政策宣传及咨询,对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耐心解答。

(二)出院处

1、主动为非医院直接报销的住院病人提供《住院费用清单》及全套完整的报销所需的病历资料复印件,对病人提出的相关问题要按政策给予耐心仔细的合理解释。

2、对可在医院直接报销的住院参合病人,在向参合病人兑付农合补助金时,应认真审核病人的合疗证、身份证(户口本)与病历是否一致,确认无异方可报销。并收回《电脑发票》原件,复印好报销所需的各种资料,装订整齐后交院合疗办。

3、按各省、市、县规定要求及时准确填好各种报表交院合疗办。

4、耐心为参合病人提供政策宣传及咨询,热情接待每一位查询住院费用的病人。

5、每月定期公示参合病人的报销费用。

三、农合目录管理

(一)新农合病人的各种医疗诊疗收费,严格执行临沂市《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

(二)向参合病人公布常用药品及常规诊疗项目收费标准。

(三)药品管理:新农合病人的用药参照《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执行,严格控制使用乙类药品与自费药品;不得把保健品、自费药品等改换成基本用药。

(四)新农合病人住院病种、住院指征及报销范围,严格按政府管理机构的政策规定执行。

四、新农合病人诊疗管理制度

(一)在诊治过程中,严格遵守医德规范。

(二)医院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每一位入住的“新农合”病人,细致耐心地解答病人的疑问,宣传农合的相关政策与知识,做到对参合病人的政策解释准确、无歧义。

(三)接诊护士或护士长,应再次核对病人的合疗证、身份证(户口本)是否与病人一致,杜绝冒名顶替。主动向病人提供农合政策宣传及义务健康教育、健康咨询。

(四)严格出入院指征,遵守诊疗常规,提高参合病人的三日确诊率。

(五)合理用药:参照《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2009修订版)》,坚持因病施治,强调基础用药(甲类药品),避免不合理及重复性用药。

1、乙类药:严格控制此类药品使用,使用前必须向患者履行告知并签字,比例不超过药品总额的30%;

2、自费药品:因病情需要使用自费药品时,应首先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并填写知情同意书签字后方可使用,比例不超过药品总额的10%。

第3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1号)、《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17号)以及卫生厅等四部门《关于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皖卫农83号)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新农合工作得到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现制定以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为核心,最大程度地惠及农民,最大程度地方便农民,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二、目标任务

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管理经办体系、科学的筹资增长方式、合理的费用补偿方案、方便的补偿结算程序、有效的费用控制办法、安全的基金监管制度和分工合作的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制度的覆盖面和补偿受益面,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偿待遇,建立起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基本医疗保障性质的新农合制度。

三、坚持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合,扩大制度覆盖面

各统筹地区参合率不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自愿参加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农垦系统、农林渔场以及各类开发区、风景区中属于农业人口的居民,按照自愿和属地化原则参加当地新农合。长期居住在当地农村但尚未办理户籍转移手续的农民,参加居住地的新农合。农村户籍的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必须跟随家长一起参加新农合。鼓励家长提前为参合出生的孩子缴纳参合资金。

四、提高财政补助和农民缴费标准,探索完善筹资机制

2015年起,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60元、省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45元,县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15元,参合农民个人缴纳30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本地财力和农民承受能力,适当提高地方财政补助和农民缴费标准。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情况、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简便易行的新农合个人缴费方式。可以采取农民定时定点缴纳、委托乡镇财税所等机构代收、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代收或经农民同意后由金融机构通过农民的储蓄或结算帐户代缴等方式,逐步变上门收缴为引导农民主动缴纳,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住院大病补偿待遇

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全省新农合补偿实施方案,合理设计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住院费用起付线和分段补偿比例,引导参合农民一般常见病首先在门诊就诊,确需住院的,首选当地基层医疗机构住院,对必须到省市级大医院诊治的疑难重病,进一步提高其补偿比例,参合农民全年累计补偿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鼓励与引导参合农民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费用在原有补偿的基础上再提高8个百分点给予补偿。参合农民患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的病种以及孕产妇住院分娩,先执行中央专项补助,剩余医药费用再按新农合规定给予报销。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再给予重点救助,切实减轻大病患者经济负担。

六、全面普及门诊统筹,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

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篇6

实施方案(试行)

安委办[2007]7号

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县被列为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合作医疗)试点县。为逐步建立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003]24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意见》(川办发[2004]2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方针、政策,遵循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社会、政府多方筹集资金,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的互助共济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农民健康保健意识,提高农民整体健康水平和抗大病风险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目标任务与原则

(一)目标任务

通过试点,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让老百姓长期得实惠,提高农民整体健康水平,保护劳动生产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遵循原则

1、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互助共济;

2、多方筹资,专款专用;

3、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量入为出,保障适度;

4、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

5、科学管理,民主监督。

三、参加合作医疗对象

凡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户口(不含正在服役的义务兵)居民,均可在户籍所在地乡镇,以户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

四、资金筹集、使用与管理

(一)资金筹集

1、筹资渠道: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专项补助、社会资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2、筹资标准

(1)农民个人缴费。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个人,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筹资10元。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四川省农村“五保”供养证》的“五保户”、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四川省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农村“特困户”以及持有《定补定抚证》的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其个人缴费按照《四川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在我省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川民救„2004‟121号)的规定,由民政部门解决

(将资金按核定人数直接划入县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

(2)集体和社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单位、个人自愿捐助农村贫困人口的资金。

(3)财政专项资金补助。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资助20元,省、市、县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共资助20元。

3、资金收缴方式

农民个人出资部分的收缴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乡镇财政所凭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专用收据代收,代收后,应按规定直接存入县财政部门指定的专用基金帐户;乡镇合作医疗服务站(设在各乡镇卫生院)凭财政部门的缴费凭证向农民以户为单位填发《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由户主妥善保管,作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和支付合作医疗费用的唯一凭证。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所筹资金,由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统一组织收取,登记造册,所收资金全额存入县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用帐户。

(二)基金的管理

合作医疗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农民个人的缴费、各级财政的补助资金及捐助资金一并纳入县合作医疗基金,存入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指定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不得挤占挪用。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不得从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合作医疗基金由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进行严格管理。资金结算坚持财政管钱不管帐,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管帐不管钱,-3-

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离,封闭运行,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基金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审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加强基金的监管。

(三)基金的组成和使用

合作医疗基金分为家庭帐户和统筹基金两部分。

1、家庭帐户:将个人筹资部分10元作为参合农民家庭帐户,用于家庭成员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医药费用开支,用完为止,超支自理,当年有节余的自动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并可继承,但不退款,不得作为冲抵下年度家庭成员应缴合作医疗个人资金。

2、统筹基金: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作为大病统筹基金,用于参合农民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和经同意转诊到县外非营利性医院(含在县外务工等参合农民患病在异地住院)的住院医药费用报销。

(四)基金支付审批

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公开、民主、制度化管理。定点医疗机构中参合农民发生的医药费用由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负责审核汇总并开具申请支付凭证,经县财政局社保股审核后,直接从基金专户拨付到定点医疗机构开设的银行帐户上。

五、结算报销

(一)报销范围。报销范围按照《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试行)》、《四川省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试行)》和《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服务范围(试行)》执行。

(二)报销标准

1、门诊费用报销:门诊费用在家庭帐户中报销,超支自理。

2、住院费用报销:

(1)在定点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的住院医药费用,起付线为100元,超出部分按可报销费用的40%报销;

(2)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医药费用,起付线为300元,超出部分按可报销费用的30%报销;

(3)经同意转诊到县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住院医药费用,起付线为800元,超出部分按可报销费用的20%报销;

(4)县外务工等的参合农民在异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的医药费,起付线为800元,超出部分按可报销费用的20%报销。

(5)凡参加合作医疗的计划内生育孕产妇,其住院分娩产生的医药费用按住院报销标准报销;

(6)在安县第二人民医院的住院医药费用,其报销办法参照乡镇卫生院标准执行;

(7)在安县黄土仁济医院的住院医药费用,起付线为200元,超出部分按可报销费用的25%报销;

(8)慢性早期血吸虫病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住院治疗的医药费用,按50元/人/年的标准实行定额补助;

(9)个人全年累计报销金额不超过10000元(封顶线)。参合农民在转院手续齐备的情况下,由下一级定点医院转到上一级定点医院治疗的,不重复计算起付线。

(三)报销办法

1、门诊报销:参合农民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医药费用,持《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有效身份证明(身份证或户口簿)、门诊发票、复写处方等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合作医疗服务站审核,在家庭帐户中报销.2、住院报销

(1)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医疗费用,先由参合农民按规定垫付,出院时凭《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有效身份证明(身份证或户口簿)、结账发票、费用清单、出、入院证明、住院病历复印件、复写处方到设在所住医院、卫生院内的合作医疗服务站审核报销;

(2)经同意转诊,在县级以上(县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住院费用,先由参合农民按规定垫付,出院时凭《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有效身份证明(身份证或户口簿)、结账发票、费用清单、出、入院证明、住院病历复印件、复写处方、转院证明等到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审核报销。

(3)外出务工等的参合农民,在异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住院费用,先由参合农民按规定垫付,出院时凭《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有效身份证明(身份证或户口簿)、结账发票、费用清单、出、入院证明、住院病历复印件(须加盖医院公章并注明联系电话、产权性质等)、复写处方到安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审核报销。

(4)凡参加合作医疗的计划内孕产妇,在报销结算住院分娩医药费用时,除按规定提供上述相应资料外,还需提供《生育服务证》。

3、结算方法

乡镇合作医疗服务站和县级定点医疗单位的合作医疗服务站每月与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结算门诊和住院补偿费用。

六、就诊及转诊

(一)就诊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可自愿选择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二)转诊(院)

1、首诊医疗机构不能诊治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原则上实行

逐级转诊制,不得截留病员、延误治疗。

2、在县内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之间转诊的,无需申报,按正常程序办理转院手续。

3、根据病情需要或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需要到县外其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由原治疗单位开具转院审批申请单,经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审核同意后方可转院,否则医药费用不予报销。

4、危急重症病人因病情需要转往县级以上(不含县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治疗,而未及时向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申报办理转院手续的,其家属须在转院之日起3日内,持转诊医疗机构开具的转院证明到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补办相关手续。

在县外务工等的参合农民在异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时,应于住院之日起7日内电话报告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备案。

5、因诊断、治疗方案明确后或因病员自愿要求转往下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诊治医院应充分尊重病员的自主权,根据病情需要,予以办理转院手续。

七、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

县委、县政府成立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调度、管理、监督、考核和奖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内),负责管理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工作;成立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检查、监督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成立安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合作医疗的经费报销、审核和业务管理工作。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要依托当地乡镇卫生院,设立合作医疗服务站,由乡镇卫生院院长兼任站长,配

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人员在乡镇卫生院中调剂解决),负责本镇、乡农村合作医疗的业务管理和服务工作,县、乡镇财政要给予乡镇合作医疗服务站人员及工作经费补助,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二)落实职责,形成合力 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职责

1、要做好本辖区合作医疗工作的宣传和组织发动,让更多的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

2、负责组织本乡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经费收缴及登记工作,加强宣传动员,确保参合农民占农民总人口的80%以上。

县政府办主要职责

做好新农合工作的总体协调工作,协助分管领导督促各部门、各乡镇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县委宣传部主要职责

按宣传方案的要求,督促各乡镇、有关部门按规定完成宣传任务,确保入户宣传率和群众知晓率达到100%。

县卫生局主要职责

1、负责全县合作医疗的行政管理工作;

2、负责培训合作医疗管理人员和制定合作医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3、负责对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执行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4、负责对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服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规范服务,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

5、及时研究分析和解决合作医疗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按规定收集、汇总、统计、分析合作医疗信息并及时上报;

6、定期向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7、组织县、乡经办机构对参合农民合作医疗证的发放和管理,对财政部门提供的收费票据和参合农民登记名册进行复核。

县财政局主要职责

1、负责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及时进入县合作医疗基金专户;

2、负责安排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

3、负责合作医疗收费专用票据的提供和管理,对乡镇财政所收费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管,确保乡镇财政所收取的农民参合资金及时足额转入县合作医疗基金专户;

4、负责按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要求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切实做到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确保基金安全;

5、负责审核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开具的资金申请支付凭证,从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将资金及时拨付到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开设的银行账户;

6、负责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进行监管。县民政局主要职责

1、安排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和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家庭参加合作医疗个人缴费资金,并及时存入县合作医疗基金专户;

2、负责会同卫生、财政部门对患重大疾病的参合农民实施医疗救助。

县教体局主要职责

发挥学校作用,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的宣传,确保学生新农合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在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就读学生的县内农业户参合率达90%以上。

县农业局主要职责

配合做好新农合的发动推广工作,加强信息反馈,协助资金筹集。县广播电视局主要职责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等渠道进行宣传,营造舆论声势,宣传新农合的政策和好处。

县发展改革与经济商务局主要职责 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督查目标办公室主要职责

对各乡镇、各部门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进度进行督查,按要求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工作进度。

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

1、执行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决议、决定,负责合作医疗具体业务管理工作;

2、按照标准审定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卫生机构;

3、严格执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和基金财务核算制度,按照规定使用合作医疗基金;

4、负责审批医疗转诊,审核报销医疗费用;

5、负责监督检查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行为和执行合作医疗规章制度的情况,包括医疗行为、服务质量、医疗收费、药品价格、报销程序、补偿兑现等,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6、及时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和使用情况,主动接受参合农民监督;

7、按照规定按时准确填写各种统计报表并及时上报。

县人事、审计、计生、物价、公安、药监、扶贫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合作医疗,做好相关工作。

(三)加强监管,严肃纪律

县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加强对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封闭运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挪用基金。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乡镇合作医疗服务站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支、报销情况,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县合作医疗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监督管理,对违反合作医疗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要取消其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追究单位负责人责任。

定点医疗机构经办人员审核不严,不按规定报销,给合作医疗基金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单位和经办人员的责任,由单位和个人全额承担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的,报经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同意,取消其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医务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违反有关规定,给合作医疗造成经济损失的,除赔偿经济损失外,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到取消其执业资格。凡在合作医疗过程中有违纪、违规行为且构成犯罪的,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

对虚报、谎报、骗报合作医疗补偿经费的农民,取消其参加合作医疗的资格,依法追缴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八、本方案未尽事宜,由安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如遇国家政策调整,从其规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理论研究 篇7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含及特征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它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依靠集体经济举办的一种具有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 到70年代取得辉煌的成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赤脚医生队伍一起被称为农村卫生的“三大法宝”, 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推崇。到1980年, 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 (生产大队) 实行合作医疗, 覆盖了85%的农村人口。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一部分干部认为合作医疗是“搞平均主义”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等因素影响, 全国大多数社队的合作医疗快速地走向解体、停办, 绝大部分村合作医疗站变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 致使合作医疗覆盖面大幅下降, 由1980年90%骤降到1983年20%以下。1989年统计资料表明, 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 仅占全国的4.8%, 农村合作医疗跌入了低谷。自费医疗制度再次成为农村占主导地位的医疗制度。到20世纪90年代初, 合作医疗仅在上海和苏南部分地区存在 (李楣, 2003) 。90年代初, 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 到2000年我国将全面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1993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和卫生部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 提出了《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和建设》研究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 “合作医疗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任务、防止因病致贫具有重要作用”, “力争到2000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 并逐步提高社会化程度。”1994年, 国务院研究室、卫生部、农业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 在全国7个省14个县市开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及跟踪研究工作, 为合作医疗立法谋求根据, 但未能取得好的效果。1997年底, 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l%, 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比例仅为9.6%。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贵州省社科院刘庆和 (2001) 对贵州世界银行扶贫项目区的一项研究表明, 合作医疗解体后, 农村人力资本的损失相当严重。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改变, 势必使农民的“健康贫困”长期化, 并最终大大降低反贫困战略的效果。黄庆杰等 (2003) 针对政策行动者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农民) 面临的约束条件和激励机制, 从不同的政策行动者相互博弈的视角解释了农村医疗保障这项公共政策执行困难的原因。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证明, 合作医疗确实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措施, 是解决我国农民医疗保障的有效途径, 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 “各级政府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到2010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3年, 国务院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明确了政府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和财政补助政策, 规范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基金管理和运行监督制度, 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推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要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力度, 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妇幼卫生保健,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 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自2003年建立以来, 各级政府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保障农民健康, 实现统筹城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合作医疗相比,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各级政府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个人、集体、政府的筹资标准以及筹资方法上有明确的规定, 制定了各级政府补助资金的拨付程序, 保证了政府补助资金的落实到位, 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获得了财政保障。二是加大了政府的管理责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机构设在县及县以上行政部门, 管理层次有所提高。经办机构及监督管理机构由政府组建, 管理经费由地方政府承担, 不得挤占、挪用合作医疗基金。三是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四是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重点放在农民因患大病而导致贫困问题上, 在考虑到农民参合积极性, 对门诊进行适当补偿的基础上, 重点对农民的大额医药费用或住院医药费用进行补助, 提高了农民抵御大病经济风险的能力。五是增加了透明度。通过吸收农民代表参加管理委员会及监管委员会、经办机构定期公开报销制度及其运行情况等方法, 赋予农民知情、参与监管的权力。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论支撑

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兴于21世纪, 但对农村医疗卫生研究的理论依据各有不同。国外的研究中, 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研究, 但其相关理论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制度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政府责任理论视角下的透析

以“人民主权”、“公民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等理念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民主思想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和确保责任政府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责任已成为政府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1688年英国革命以后, 责任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一部分, 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责任政府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责任政府因政府体制不同, 表现形式亦不一样, 如在采取总统制政府体制的美国表现为“有限政府” (Limited Government) , 在采取内阁制政府体制的英国就直接称“责任政府” (Responsible Government) 。行政学者费斯勒和凯特认为政府责任有两个方面:一是负责 (accountability) , 表现为忠实地遵守法律, 遵守上级的命令和经济与绩效的标准。二是道德的行为 (ethical behavior) , 即坚持道德标准, 避免出现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斯蒂瓦特认为政府责任意味着政府及其组成人员能对其所负有的责任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 政府必须对其行为向议会或人民做出合理的说明、解释以证明其行为是负责任的。我国学者对政府责任的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成福教授认为:“从最广意义上来看, 政府责任是指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 并采取积极的措施, 公正有效率的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从广义层面来看, 政府责任意味着政府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履行其在整个社会中的职能和义务, 即法律和社会所要求的义务。从狭义层面上看, 政府责任意味着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 违法行使职权时承担的否定性后果。”王成栋在《政府责任论》中认为行政 (政府) 责任在以下3种意义上使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违反特定的政治义务而导致的政治上的后果;行政机关的重大行政行为直接违反宪法所应承担的贵任;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行政法义务的行为或行政不当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从广义上看, 政府责任是指政府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履行其在整个社会中的职能和义务, 即法律和社会所要求的义务, 主要应当承担宪法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伦理责任。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是政府责任的必不可少的方面。社会福利作为公民的权利, 而政府最重要的功能, 应该是承担保障人民福利的责任 (马歇尔) 。从福利哲学的观念来看, 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 而不管他们的生活状况或经济地位如何。福利多元主义也强调福利服务可由公共部门、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家庭与社区4部门共同来负担, 政府角色逐渐转变为福利服务的规范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与仲裁者以及促使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从国民生存权的角度看, 医疗保健是国民生存权的一部分, 国家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保障国民生存权, 各个国家虽然国情不同, 但无不对国民的医疗保健担负着或多或少的责任。由于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 决定了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同时, 也意味着弱势群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 解决自己的问题 (钱再见、高晓霞, 2002) 。这就对政府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过程中的责任问题提出了必然要求。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问题, 是政府的基本行政责任, 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是法治社会对政府的必然要求, 对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是政府德治的体现, 对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 是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贯彻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农民是最应受到保护的弱势群体。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组织与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政府干预, 甚至在一些领域必须依靠政府直接组织, 农村的一些诸如传染病控制、健康教育等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的性质, 这些是市场及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和不愿干的, 有关责任只能由政府承担 (才娟, 2005) 。政府的组织和引导是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不可少的条件, 办好合作医疗是政府公共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应在制度的建设、实施、监督中起主导性作用, 应当加大对合作医疗的支持力度。

(二) 公共财政理论视角下的透析

公共财政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亚当·斯密崇尚经济自由主义, 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 每个人各自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可以带来整个经济的高效率。他反对国家干预, 主张自由竞争, 认为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角色, 并提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 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这个时期的公共财政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作为“守夜者”这一角色能够正常运转。约翰穆勒、维克塞尔、林达尔发展了他的理论。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经济危机, 导致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理论破产, 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的兴起。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以弥补市场缺陷。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 政府干预经济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自身的缺陷。理论界又开始重新认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关系, 产生了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他们主张减少国家干预, 恢复自由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公共财政思想的提出, 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政府干预政策。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是市场, 而不是政府。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市场能够在自发运行过程中, 依靠自身力量的调节, 使社会上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但是市场并非是万能的, 市场固有缺陷会导致“市场失灵”, 包括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外部效应、市场垄断、不完全信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等。由于市场机制在上述领域失效, 为政府介入和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理论依据。政府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效, 而公共财政则是支持政府行使其职能的主要手段。美国著名财政专家理查德·马斯格雷夫在其经典著作《公共财政理论》中把政府的经济作用或财政的职能分为3种:稳定经济、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公共财政具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公共性, 即公共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二是非盈利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 其行动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 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三是法制性, 即收支行为规范化。我国学术界从1998年开始, 探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 研究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概括起来包括5方面:支持经济体制创新的职能;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建立财政投融资管理体系的职能;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 农村医疗卫生支出应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意义上的纯粹的公共产品并不多见, 对于农村医疗卫生这一特殊的物品, 按照产品产生的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间的关系可分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特需医疗, 三者分属于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韩宏伟, 2006) 。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德国的农民健康保险和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 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国家———印度克拉拉邦的非正规经济的医疗保障模式、泰国的“30侏计划”和巴西的“家庭健康计划”, 所需资金几乎全部或部分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持, 从而保证了这些国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相比, 政府财政的支持更多的偏向农村是国外构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惯例。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历来是各国政府财政预算必要的项目之一。近年来, 我国国家财政用于该农村医疗卫生的支出虽然也在逐年增长, 但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低下的问题仍较严重, 导致我们对既有的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 医疗卫生设施非常薄弱, 严重影响公共卫生设施功能的发挥。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比重如表1所示。

学术界根据公共财政理论, 对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投资不足是政府公共投资方面的一个失误, 即使是用目前政府公共投资总额的一个很小的份额 (2-3%) 向农村公共卫生投资, 就能够对提高西部人口的总体健康水平产生长远的促进作用 (朱玲, 2000) 。实行分税制后, 财力向上级政府集中, 而越到基层政府财力越弱, 相当数量的基层乡镇政权是负债运转, 不少县市财政属于“补贴财政”。实行税费改革和基层乡镇体制改革后, 基层政权财力增长能力进一步削弱, 基层政府更加缺少解决农民医疗保障问题的财政能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随着县、乡两级财政的恶化而逐步恶化, 农村卫生服务的公共财政政策严重缺失。中国社科院杨团 (2003) 在对陕西省洛川县农民健康保障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试点思路中提出, 建立由政府、农民、乡村卫生服务网络系统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合作医疗体系, 政府在其中应承担主要责任。政府财政支持是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前提, 适时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成功的保证 (代志明、何洋, 2005) 。根据公共财政原则, 基本公共卫生支出应主要由本级财政和上级财政共同负担。但由中央政府决策支出将使得社会福利水平更高, 建立新型农村农村医疗制度, 应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三) 社会保障理论视角下的透析

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最早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 他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中, 论述了通过“看不见的手”来推动个体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共同增长, 进而来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的思想愿望。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 针对社会保障问题, 提出改革收入分配以增进社会福利, 加强对贫穷者的救济。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开始于福利经济学, 其代表人物庇古, 他主张国家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 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他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这一功利原则, 论述了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意义。主张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 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 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反对对低收入者发放差额补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主张采用负所得税, 通过负所得税, 既帮助低收入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又不挫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供给学派从其自由主义原则出发, 指责社会保险削减了个人储蓄, 抑制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他们主张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 对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改革, 采取“紧急援助、严格的福利和对儿童补贴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卢艺。构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6。

按照社会保障理论, 全世界己有193个国家建立了各种医疗保障制度, 其指标体系各具特色。庇古认为, 富人对穷人的转移支付可分为自愿的和强制的两部分, 自愿的转移支付显然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实行强制的转移支付, 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用来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他主张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 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 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 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 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我国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研究农村合作医疗的文献还比较少, 多数是研究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任保平 (2001) 从我国现存的“二元社会结构”的状况出发, 提出在城市以“机制模式”为核心, 以各企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突破口, 建立城市社会保障模式;在农村以“补救模式”为核心, 以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为突破口,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孟凡华 (2006) 认为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建立这一制度应当奉行的基本原则, 它通常包括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互济性原则等。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失去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政府以财政负担的形式参与到合作医疗制度中来, 是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充当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该功能是通过社会保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来实现的。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 城乡居民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日趋严重, 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有统计资料显示, 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为1.88∶1, 差距额为407元, 到199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86∶1, 差距额则扩大到2281元。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 快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的增长率, 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到创记录的2.9∶1。医疗保障是农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一保障需求, 为解决占全国80%人口的农民医疗保障问题, 恢复重建农村合作医疗, 成为政府化解农民疾病风险、满足农民对医疗保障需求的制度选择。

上述理论尽管分析的角度不同, 但都为建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政府责任理论来看,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其组织与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政府。公共卫生如传染病的防治、预防接种、疾病检疫、卫生监督基本医疗服务属于效益外溢性活动, 而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等容易产生外部负效应, 如果缺乏政府的公共干预, 卫生服务市场难以消除这些经济活动的外部影响, 导致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更加严重。在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中政府的责任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设计制度的责任。政府应负起组织调查研究、设计具体方案, 制定法律、法规和制度等责任。二是增加投入的责任。政府应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外, 尽快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国家应就政府和集体对合作医疗的投入做出具有权威性、约束力的规定,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以保证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同时要注重从医疗服务需方投入, 优化投入结构。三是组织管理的责任。政府不仅对农村合作医疗投入资金, 而且要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具体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使用。四是改善环境的责任。政府要努力完善公共卫生保健体系, 加快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恢复与发展, 加强对医疗定点单位的监管, 加强对乡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加快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 真正发挥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有的作用。从公共财政理论来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 如传染病控制, 健康教育等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的性质, 这些是市场及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和不愿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存在下列特征:首先, 显著的排他性。农村医疗服务遵循使用者付费的原则, 即“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因此一般医疗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其次, 明显的竞争性。由于医疗资源的稀缺性, 必然导致对医疗服务的消费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再次, 较强的外部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因为它可以使家庭及单位的工作保持正常运转, 减轻社会的负担。医疗卫生的社会公益性在世界上是得到了普遍认可。从社会保障理论来看,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社会保障是是市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的一项制度安排, 本应是惠及全民的, 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一直游离于社会保障系统之外。我国城乡居民所享受的医疗保障层次和水平有着巨大的差异。城镇形成了社会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商业医疗保险并存的局面, 这几种制度相结合, 大致能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问题。然而在我国农村, 由于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制度, 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 为数众多的患病农民陷入了“小病扛, 大病拖”的悲惨困境。这显然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总之, 政府责任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社会保障理论, 分别从保护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公共产品和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 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构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才娟.论述建立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中的政府责任[D].吉林大学, 2004.

[2]、代志明, 何洋.国外医疗保障制度的解读与借鉴[J].经济纵横, 2005 (2) .

[3]、韩宏华.农村医疗保障的公共财政支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提纲 篇8

【关键词】制度缺陷;需求方;供给方;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和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该制度的健康运行,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这项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度设计自身的缺陷

(一)“自愿性”原则导致“逆向选择”问题

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主要是指高风险人群更愿意购买保险,低风险人群则更倾向于不购买保险,于是保险基金便面临更大的风险,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农民“自愿”参保,由于缺乏参加合作医疗的强制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并不高,尤其是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壮年人群更不愿意参保,积极参保的多是高风险的老、幼、病、残人群。这就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较高的赔付率和较重的费用负担,不利于制度的良好运行。

(二)“大病统筹”原则和“起付线”的设立导致农民实际受益很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宗旨是“大病统筹”,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参保农民中得大病的比例很低,占农民医疗消费比重最大的是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些病种却不属于合作医疗的统筹范围。即使一些农民符合“大病统筹”的条件,但“起付线”的设立又使得一些家庭贫困的农民因交不起“起付线”而不得不放弃治疗。另外一些病人的医疗费用因未达到“起付线”标准,自然也不属于合作医疗保险补偿的范围,也只能由农民自己负担。由此可见,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实际受益是很少的。

二、医疗服务需求方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需求方为农民,由于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制度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心存芥蒂,参保积极性不高,对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受到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国家,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人认为个人应该对家庭负责。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言,人们认为一个人在青壮年时期生病尤其是生大病的可能性比较小,再加上很多农村家庭生活还不富裕以及受到农民自身“短视”行为的影响,于是处于青壮年时期的农民便希望可以通过不缴纳保险费来节省家庭开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于是选择拒绝参保;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作为患大病的高风险人群,本应是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体,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老年农民因丧失劳动能力而基本无收入来源,靠子女供养维持生活,出于节约家庭开支的考虑,他们参保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农民对制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广大农民没有深刻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对互助共济的作用不了解,互助共济意识淡薄。农民对医疗消费存在侥幸心理,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对未来不能确定发生的疾病进行预先投资是没什么必要的。特别是当连续几年参保而并未从中获得补偿时,会认为自己是在浪费钱,那些因病从制度中受益的人白白占用了自己的资源,此时他们参保的积极性将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出现退保现象。

三、医疗服务供给方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府责任的缺失。首先表现在立法滞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过程中国家只是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制度建设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县级。目前,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最高纲领性文件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提出具体实施意见的有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部委的单项指导性意见。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覆盖,它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仅靠目前的规范性文件是不够的,应该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其次表现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村合作医疗属于“公共产品”,国家应该承担供给责任,我国政府对卫生的投资比例较低,仅占中央财政支出的1.6%~1.7%,其中70%的医疗费用用于城镇,只有30%用于农村。最后表现在管理不力。组织管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且质量较低和管理成本不高;基金管理能力不足,凭借经验操纵基金管理缺乏科学性,并且资金管理机制缺乏长效性;信息网络化管理能力不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2.一些地方政府对制度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过程中,受到不合理的政绩观的影响,在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科学论证以及条件不具备时,简单、盲目地采取定指标的方法,片面追求制度的高覆盖率,忽视了制度实施所能产生的实际效果,没有充分认识到此项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对解决我国广大农民的医疗问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导致了在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违背自愿原则和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二)医疗机构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较低、服务质量较差,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参保者在乡、县两级医疗定点机构看病可以按比例报销,到县级以上医疗定点机构就医则没有任何补偿或补偿很少。我国乡、县两级医疗机构的医疗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医疗设备也比较差,难以满足农民患大病时的医疗需求水平。医疗服务供给垄断使得医疗定点机构缺乏竞争和市场的约束,造就了这些机构的“优越感”,这会导致医疗机构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较差。

2.受经济利益趋使,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缺乏规范,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且增长迅速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构建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医疗机构市场化趋利行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医疗服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结果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非公有、营利性医疗机构;另一方面政府减少了对公有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让其更多的从市场经营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金。在市场化改革趋势下,医疗服务提供机构的趋利化行为不可避免。在就医过程中,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存在违规操作,给患者提供一些不必要、过度的医疗服务,如给患者开大处方、开高价药、让患者做不必要的检查,以此来增加机构的收入。高额的医疗费用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而且降低了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效率,对合作医疗基金的可支付性和制度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朝华.新农合存在的焦点问题及其完善—基于广东连平的调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高丽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与完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

[3]赵军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约因素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6(6)

上一篇:三平精神师德演讲稿下一篇:语文教学案例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