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现状(精选8篇)

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篇1

肖雅珊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促进了国际分工的纵深发展。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全球经济的融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走向国际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最明智的战略选择。世界市场并不是大企业所独有的大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纷纷开展国际化经营,并继续深入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因此中国企业也要跨国经营,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经阶段。然而,许多中国企业有没有必要跨国经营、能不能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今后会遇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探讨企业国际化问题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 跨国经营 风险

一、我国跨国企业经营现状

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全球五百强企业在我国更是加快了扩张的步伐。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我国的企业也逐步的实施着“走出去”战略,我国的顶级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开始逐步站稳脚跟,比如:海尔和联想。为了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跨国经营已成为我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怎么样防范风险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现。

二、我国跨国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一)政治风险分析。政风治险对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政策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受中国威胁论影响,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经营商业行为。例如2005年,中石油收购美国优尼克公司报价高出竞争对手20亿美元却由于政治因素干扰没有成功。同时,我国企业必须面对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政治集团内部和派系之间利益争夺、种族之间的斗争引发的风险,这些风险影响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二)经营风险分析。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复杂多变的,企业无论是投资前的论证、投资策略的选择还是投资进展阶段的控制,风险无所不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是资金使用风险,资本实力是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核心因素。相比较西方大型跨国企业,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还很弱,支持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同时存在商业信用危机,因为跨国经营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一些中国企业往往急于求成,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2004年,四川长虹集团4.8亿美元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的事件就是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典型。长虹集团为快速开拓美国市场,长虹集团与美国APEX公司于2001年11月开始进行风险极高的先发货后收款的大规模营销合作,截至2004年底,美国APEX公司已经累计拖欠长虹集团4.72亿美元,为此长虹集团不得不在2004财务会计报表上计提3.l亿美元坏账。美国公司APEX的负责人,因为熟悉国内企业情况,屡屡得手;而长虹在没有完全了解和高度重视对方信用的情况下陷入对方欠帐泥潭。

对国内企业而言,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加紧建立和健全自身的信用监控体系,动态掌握海外合作公司的信用记录,让海外“苍蝇”无缝可叮。

(三)管理风险分析。在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不同,中国企业一个尴尬的困境是:走出国门经营,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中国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再加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常常局限在短期“利润最大化”,很少考虑东道国工会势力和劳工权益这一软指标,很少雇佣当地员工、在东道国寻求企业利益代言人,较少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这样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很容易引起“排华”情绪,甚至引发严重的民族主义风险。在跨文化风险管理上,中国企业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识别和认同,难与当地消费者沟通,在企业内部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从而加大了我国企业文化管理的风险,而文化风险它通过人具体体现,很难变革,因此文化风险将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重点内容。

(四)利率风险分析。近年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大大繁荣了国际金融市场,而国际金融市场提供的外汇、汇率、期货、期权等信息和服务又转而推动了企业海外经营的兴旺发达。一些跨国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国企业也开始使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希望以较低的成本避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汇率等剧烈波动而产生的风险。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投机心理加上监管不力,个别公司的领导者很可能会利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放大效应进行投机,决策一旦失误立即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损失。最为典型的是中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5.5亿亏损案。

(五)技术风险分析。由于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技术风险不少,表现在:首先,中国企业被控侵权现象比较普遍,已发生多起知识产权案,例如日本摩托车企业联合代表团来华打假,指控中国企业侵权等。其次,技术壁垒对中国企业包括出口的影响非常大,己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三、我国跨国经营企业风险的应对及措施

(一)政治风险

当前的国际商务面对的政治风险已经由战争、征收、国有化等传统型风险,向更为复杂、隐蔽的非传统型风险演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于东道国政策的变化、区域保护、区域内部协调、第三国的干预、民族主义和宗教矛盾、各国内部的利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等原因引起的风险。这对于国际化起步较晚的我国企业影响较大,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去面对。

1.评估政治风险,慎重选择经营区域

政治风险的评估,就是分析判定有关目标国的总体政治形势,据此筛选相对适宜的东道国。风险评估主要是从宏观上对东道国政府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风险程度。评估的重点是导致商务环境突然出现变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即政府对外国公司的政策;以往的政府类型、党派结构和各政派的政治实力及其政治观念;政策的历史走向和政策形成的公共选择程序;有可能取代现执政者的政治势力;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的亲疏程度。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时间较短,其中大部分是资源型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更加复杂,需要慎重对待。以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为例,按照“风险最小、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我国未来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地区的选择为:积极进入亚太地区、中亚和俄罗斯石油市场,适当参与南美和非洲市场,密切关注中东地区石油市场的发展变化,伺机进入。

2.恰当安排股权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股权安排主要有:(1)独资经营。

这种方式虽然企业取得了完全控股,但是投资风险大,如果东道国发生民族主义的排外运动,不利于风险分担。因此,我国企业不宜采取在海外设立全资子公司的方式,甚至不能认为股权比例越高越好,特别是在政治动荡、民族主义斗争尖锐的国家。

(2)合资方式。

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的合资方式易于为东道国所接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投标的中标率,而且可以进一步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更重要的是,不会轻易引起东道国内部政策变动和可能的民族主义等政治风险。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可以学习其规避风险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

(3)无股权但有长期服务合同。

这种方式由东道国雇佣我方承包服务项目,并支付服务费或获得份额资源。它可以发挥中方的技术优势,提高投资热情,进而获得东道国政府和企业的信任,有利于我国企业未来市场的开拓。

3.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如果缺乏高效、灵敏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企业便无法有效收集处理蕴涵着政治风险的信息。当政治风险发生时,企业会反应迟钝,不能与东道国及时沟通,从而丧失处理风险的时机。建立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当政治风险增大时,企业可以及时与东道国沟通,阐明风险将对企业和东道国产生的危害,以获得谅解和支持,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我国政府,争取通过外交途径保护我国企业的海外财产。企业还可以借鉴国际大公司合作和沟通的成熟经验,学习他们处理与东道国关系的方式,预防、规避政治风险。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二)经营风险

跨国经营通常应以产品出口为先导,取得经验,了解市场,有了品牌知名度,熟悉经营环境后,再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合资、合作乃至独资、战略联盟、跨国并购等方式。

.1.利用多种渠道,实行品牌战略

企业应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积极开展品牌国际活动促销活动,实施品牌先行。企业可以利用国际上的一些比赛,做产品的广告,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还可以利用政府外援的途径,先向我国政府援助的国家无偿提供设备,然后逐渐打开该国市场。如深圳华为集团的通讯产品就是通过这一途径打入了南非市场。在国内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资金雄厚,有国际经验的企业,可以通过到海外投资建厂,以自己的品牌来扩大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如海尔集团等。

2.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主体

首先是合资经营,同东道国举办合资合营企业,比较容易获得当地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东道国企业熟悉当地资源、市场条件、政府政策法律,有利于减少我方经营的风险。其次是非股权安排。企业通过特许权协议、经营合同、销售合同、提供管理性劳务等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方式,往往受到东道国的欢迎,有利于企业打入市场。再次是建立独资企业。独资的好处是有经营自主权,可与母公司保持密切联系,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或避免因合作经营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但它对管理的要求较高,风险较大,应慎重选择。

3.实施战略联盟,降低经营成本

战略联盟一般以契约协议的方式实现,常见的类型有研究开发战略联盟、生产制造联盟、联合销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战略联盟等。战略联盟的好处在于降低成本、减少竞争、分散风险、适应性强等。战略联盟比母子公司的关系要松散灵活,在联合的多个公司之间进行的交易,既有内部贸易的性质,又有外部贸易的特征,兼内外两家之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收购兼并外企,搭建销售平台 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和国外公司发达的营销网络,实行跨国经营,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尽快地推向国际市场。如浙江的万向集团,已收购兼并了16家国外企业,并涉足国外金融保险业,其产品已打入欧美和非洲市场。

5.培养国际人才,应对复杂形势

企业海外投资不仅需要水平过硬的技术人才,更要有复合型具备国际经营资质的管理人员。我国企业今后海外投资的重点是中东、中亚、北非、俄罗斯以及南美等地区,这些地区文化组成纷呈,民族、种族矛盾复杂,历史风俗差别显著,政治环境多变,对企业投资形成了挑战。因此,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人才队伍的完善,形成一支精通外语、外贸,熟悉国际投资规则,能够识别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和评估风险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化解或减少风险的国际化队伍。

(三)管理风险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优越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一些国际企业由于相信自己在国内的经营方式优于海外竞争者,因而在海外采取与国内相同的方式进行经营,甚至不改造产品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这样会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因素要做到一下的几点才能及时规避也起存在的部分管理风险。

1.识别文化差异搞好调研

没有充分、完整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跨国经营的决策便无从谈起,即使决策也是盲目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代写代发职称论文在跨文化调研时,应注意:(1)调研的内容应全面。一般来说,一国的文化应由四种亚文化构成:民族亚文化,如波兰人、意大利人等;宗教亚文化,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种族亚文化,如黑人、东方人、西方人等;地理亚文化,如西部地区、南部地区、新英格兰等,每一种亚文化群都以特定的认同感和社会影响力将各成员联系在一起。(2)调研应尽量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实地调研是相对案头调研而言的,案头调研方式虽然比较省时省费用,但对文化的调研却不太实用,因为文化必须要亲身去体会、去感悟。所以,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的文化调研时,必须要有一个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人,这样,调研起来省时、省力而且相对准确和完整。

2.按照目标市场国的文化进行产品设计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往往是通过购买行为的差异表现出其所属的文化群体。产品是由品牌、包装、式样、色彩、质地等一系列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其审美观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孔雀牌彩电,在英国这个牌子不太合适,因为在英国人看来,孔雀开屏是一种自我炫耀,令人讨厌。再比如美国通用汽车的“NOVA”牌汽车在美国销售还行,但到西班牙语中成了“走不动”的意思。牌子是这样,包装也是如此,比如在我国许多包装物上有男女相互拥抱的图片,这种包装拿到中东便受到忌讳。还有式样也是这样,中国一些玩具厂制造的玩具由于太逼真,卡通性不够,在国外引不起孩子的兴趣。产品的质地问题也是如此,广州惠林环保铜笔有限公司采用废纸把铅笔芯卷在中间,然后浸上一种“胶水”而生产的环保铅笔在西方备受欢迎,就是迎合了在西方国家盛行的环保文化。所以,目标市场国的文化也是进行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四)利率风险

应采取的措施是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总之,一句老话: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五)技术风险 在国际化经营中许多企业不注重技术风险常被指控侵权行为,知识产权案已经发生多次这不仅会影响到公司的形象更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近几年来,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IPTV)已经迅速开展起来了,但目前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的IPTV大都还是基于计算机终端的,如互联星空,其PC用户数已近千万,而且还在不断扩大。然而联系到上亿的电视机用户,这却仍是个小数目,要大力发展IPTV,电视机作为终端才是真正的目标。为了避免技术风险应实施一下几点。

1.使用成熟技术、开展可运营的业务

其实IPTV早在90年代中后期就提出来了,“维纳斯计划”当时的目标就是要用一个双向终端接驳器把一些电脑上能实现的功能搬到电视机上去。由于受当时网络带宽的限制,这个愿望破产了。进入21世纪,IPTV的试验一直在做,如果在基于标清条件下开展基本IPTV业务,现有的网络和技术方案已经可以商用化。因此,为了抓住IPTV的先机,运营商必须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按照已经成熟的方案将基本业务先开展起来。如视频点播、点歌台、游戏竞技等。这些业务的开展本身就发挥了IP网络的优势,又能避免网络条件不成熟情况下开展组播业务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从现阶段测试情况看,选择视频点播意义重大,因DVB开展视频点播存在困难,而模拟电视一直存在,都缺少用户按需点播的节目。但如目前开展组播业务,由于网络条件而使播出效果与有线电视比肯定存在差距,用户也不会因为要看IPTV,就放弃一个月仅十几元收视费的有线电视。而视频点播由于其真正的按需点播,其业务设计与被动接收的有线电视是有很大差别的,优势不言而喻。

另外,尽量少用非标准化的东西,要尽可能避免系统中私有的定义。已有的标准能用的尽量采用,但国外的方案并不一定适合国内网络结构。因此,要结合国内网络特点实现即可满足传输稳定又能达到一定质量的技术。否则很容易出现DVB的问题,各个地方的系统各自为政,终端配套非常困难。

2.采用低成本方案,降低投入风险

运营商在业务的开展还是技术的实施上总是希望都一步到位。但纵观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直都是从窄带到宽带、从电话线到光纤、从模拟到数字一步步发展来的,没有一个技术和产品可以一步到位全部包容。IPTV实际是一个依赖于网络依赖于各种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都有个发展过程,而且在技术刚刚推出时,往往成本较高,而技术却不一定稳定,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市场的考验,技术上达到一定的稳定性,而成本又下降到用户可以接受的程度。选择这样的方案作推广,不仅用户可以接受,而且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业务容易开展。从另一方面讲,如果目前采用太高端的方案,本身技术还不完全稳定,成本又高,如果开展太多的业务,系统架构会很复杂,终端接驳器的设计相应也变复杂,终端成本必然也很高。而当今情况下,IPTV尚处在试验阶段,终端接驳器可能采用赠送的方式或非常便宜的价格购买,才有可能推动新业务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体验基本业务,才有可能发展其他业务。

3.逐步增加业务,投不同用户所好 虽然大家想象的IPTV是个“万能”的东西,什么业务都想开展,但实际用户对业务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有些用户就是希望看视频点播,看节目时有些主动权;有些用户可能想玩玩游戏;有些用户可能想看高清晰度的节目等等。因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此,可以将业务按高、中、低来作划分。对于高端应用,是指网络要求较高,编码质量好以及互动能力强的业务,可能还需在将来网络及技术条件成熟以后才能开展的业务。这些业务可以放在下一步实施。而且一旦技术成熟,可能还有一些我们现在想不到的业务会融入进来,有些业务并不是我们今天就能预想得到的。因此,高端产品的发展是必须有了基本业务的实际应用和实际经验以后才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虽然运营商有着美好的愿望,想让系统一开始就是比较完美的,可以同时将IP电话(甚至可视电话)、高清电视和数据以及短信等都包含进来,但事实上这些都是有个逐步发展过程的,因为好高骛远而影响基本业务的开展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丢失。

4.给用户以选择业务和终端的自由度 在目前用户自己需求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很难给出一套满足所有用户要求的系统。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将系统的建设分步进行,首先系统架构要确定,播出控制流程要定好。将来的业务扩展可以通过只增加业务服务器来做,对整个系统架构没有影响。那样,运营商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业务给用户,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业务。这里面可能可能包含了业务的选择、终端产品的选择。从节目来说,目前可以提供MPEG-4标清片源,将来可以加入H.264的高清片源,也可以增加WMV的片源等。用户可以选择看标清节目(只提供标清机顶盒),对选择高端应用的用户提供高端机顶盒。同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要的业务来确定需要定购的带宽等。

5.从免费或低付费起步,见好就“收” 从运营商来说,系统应该是可以运营的,用户能够接受的系统,并不一定是越复杂内容越多越好。但在用户还没有见过IPTV终究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非要卖给用户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只能从低收费或免费开始。只有开展起来了,用户接受了,才能谈得上让用户“乖乖”地掏钱,那时候“收费”也就成为必然。

四、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速,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深入,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逐步加大,尤其是已经发生的多起诸如中航油巨亏5.5亿美元、中国工人在阿富汗被杀害等震惊世界的事件,凸现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及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跨国企业所面临的瓶颈出发,寻找一条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道路。

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篇2

今天的世界经济, 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国门, 实施跨国经营战略, 从而促成经济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 从这点而言, 全球化通过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促进了全球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当然这种资源的跨国流动与优化配置最终塑造了各国经济生产的比较优势, 使得各国专心发挥自身优势。就我国而言, 毋庸置疑, 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 且用工成本低廉。其二, 就是我国具有相对完善的工业基础, 这为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了较完善的基础工业支持, 从而提高此类产品研发的国产化程度, 有效降低产品研发成本, 增强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国内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比较竞争优势所在, 尤其要清楚认识到这种优势的内部结构与动态发展演变, 要为这些产业发展创造一种适宜环境, 要尽快将这些产品上的优势变成相关企业发展的经营优势, 为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比较优势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培育一大批本土跨国公司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生产全球化的挑战。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核心竞争优势, 但与很多国外跨国公司, 尤其是百年老字号跨国财团相比, 还有很多的不足, 不过在感受到这些困难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楚认识到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优势所在。

1. 技术工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毋庸置疑, 十年前,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可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需要。凭借这种劳动力比较优势, 我国经济实现多年增长, 经济总量现已排到世界第二, 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可谓功不可没。但这种优势不可能长久存在, 随着这些年物价水平持续上扬, 美元贬值导致国内存在较严重的输入性通胀, 这些都将持续推升工资收入水平的上升。用工成本的持续上扬已经严重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空间。但随着国外将一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我国国内, 借助这一技术溢出效应, 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升级, 国内大型产业的生产技术已经得到有效提升, 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正在减少, 相反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正在加大, 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年跨越式发展, 我们相信在未来必然有足够数量的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本得到充分供给, 可以说, 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 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本优势还是很充足的, 应当大力发展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

2. 国内本土市场优势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信息资源的全球传递, 这造成产品的同质性越来越强, 因而国际竞争将变得日益残酷, 但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将给本土企业提供走出国门的最可靠支持。由于在跨国经营的初期, 对国际市场的不熟悉, 对他国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文化习俗的不适应, 往往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高风险期, 容易造成企业经营现金流的紧张, 如果这时能够保证国内业务的稳定, 通过深挖国内市场潜能, 扩大国内销量, 借此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以此满足开发国际市场的现金需要。

3. 后发学习优势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 先进国家要想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路径就是不断创新。通过提升技术水平,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进而保障生产边界不断外移, 但落后国家除了上述发展路径外, 还可以选择学习模仿战略。一般而言, 国外公司为了尽可能榨取产品剩余价值, 会尽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同时也为了保持自身竞争优势, 所以外国跨国公司是不可能将最先进的产品放到中国生产, 只会将一部分已经成熟的技术转移到中国, 尽管这些技术对发达国家而言已经快要淘汰, 但对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而言正是最需要的。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劳动力的流动, 技术存在一定的溢出效应, 这样中国企业就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发达国家已有的成熟的经验和技术, 绕开一些错误的研究方向, 减少研究成本, 降低开发风险。

三、结语

总之, 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与国际跨国巨头同台竞争, 将面临着诸多困难, 但要想占领一定份额的国际市场, 实现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崛起, 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优势, 不管是企业的绝对优势, 还是动态比较优势,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优势的存在, 才使得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经营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 期望本文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的分析能够为相关企业制定跨国战略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彭谦.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纵横, 2012, (6) :22-24.

[2]王建伟.知识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11, (2) :59-63.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跨国银行;银行扩张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2-0017-05

一、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到了开始海外投资的时候。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加强,国民财富有了较大的提高。人均GDP从1980年的272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34美元;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增加到2006年的35万亿人民币,人均存款近3万元人民币。按照邓宁的发展水平理论,我国目前已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注:根据邓宁的发展理论,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在其中的第三个阶段,本国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加,并逐渐超过引入外资的规模。人均GDP达到2000-4750美元间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作者注。),即本国对外投资快速增加,并将最终超过引入外资额的阶段。

经济的大发展,外贸总额的逐年增加,以及对外投资的不断增长,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30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只重视向发达“大国”进军,各商业银行都希望在美国、英国及欧洲大陆等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但是,除中国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在这些发达国家设有相当部份的分行外,其他商业银行在发达国家设立分行的努力成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成熟、监管不完善、不良资产高等原因外,发达国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偏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即使能够在纽约或伦敦这样的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可持续,或能否给该银行带来正收益?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应该从发达“大国”入手,还是从经贸往来密切“邻国”入手?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形势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额、GDP、对外投资和劳务承包额快速增长,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有关学者对商业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决定因素的研究结果,贸易额和FDI是决定商业银行进入的重要因素。

1.贸易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好的服务。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1.76万亿美元,贸易发展所带来的金融服务也快速增长。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征信、担保等业务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和收入来源。商业银行跟随贸易走,即所谓跨国银行的跟随战略,是商业银行跨国发展的动力之一。按理说,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大幅增长,应该给我国银行带来大量的海外业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使在国内,外资银行也占了我国外汇贷款的30%左右,贸易结算的30%左右。这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相关,我国的进出口近6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的(如图1)。这些企业在出口时,更多地会与其母国商业银行发生业务关系。

从我国对外贸易分地区统计中不难看出,与我国经贸往来最为密切的恰恰是有“邻国”概念的亚洲地区,占贸易总额的57%。而与欧美等“大国”地区的经贸往来,仅占总额的35%左右,且这些贸易额的一方大多已经是某国外银行的客户,开发成本较高。

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由于中资银行没有相应的银行机构,这些金融服务只能拱手让给别人。比如,中俄年贸易额2006年已达334亿美元,但在俄罗斯,只有中国银行在莫斯科有一家子银行。中印贸易2006年也超过260亿美元,已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但还没有一家银行进入印度市场。

此外,边境贸易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中国与周边十多个国家接壤,边境贸易非常活跃。在我国东北有漫长的边境与俄罗斯相连,但在中俄边境贸易中,重要的结算货币却是美元。若直接使用双方的货币,贸易就更为方便。这就需要有银行提供服务,包括贷款、结算、货币兑换,但没有一家中资银行提出要在对方边境地区设立分行以提供边贸服务。相反,倒是有不少俄罗斯银行不断地申请要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在云南、广西,边境贸易也很频繁,对银行的服务要求也很强,但是中资银行几乎没有向外发展的意愿,国外的银行却是相当强烈地要求到中国来开设分行。

2.对外投资和劳务承包的增长需要金融提供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已有大量投资。到2006年,我国非金融机构在海外的投资累计达733亿美元,2006年新增161亿美元,2002年只增27亿美元,说明海外投资已开始加速。我国公司在海外劳务市场、工程承包已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公司在海外的活动急需我国的商业银行提供海外金融支持。

在企业的海外发展中,大型企业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国内外银行的资金,而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很难获得资金支持,只能靠自己打拼。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外的活动尽管能得到金融支持,但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海外并购,由于国内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被国外评论为政府支持的形式之一,因此,较难被海外政府和舆论所接受,影响到中资企业的商业利益与全球发展计划。因此,若通过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子公司提供融资支持,会极大地减少这方面的障碍。

三、目标市场比较

1.“大国”市场分析。首先看美国的情况,美国的金融市场相对饱和,银行数目近几十年来一直在减少,平均盈利水平持续降低。大量研究表明,在美国的外资银行盈利水平一直低于其母国的经营。在盈利效率上,大多数研究都发现,跨国银行在美国的盈利效率要低于美国本土银行。这一理论似乎出乎人们的意料,不少人认为,跨国银行能够容易地从母国获得成本低廉的资金,因此跨国银行应比美国同行更具有成本优势。但De Young和Nolle(1996)的研究却认为,尽管有低成本资金,但投入的效率低而不是产出的效率低导致了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低利润率。

2001年,Demirgüc-Kunc和Harry Huizinga等人进行了一次世界性的研究,通过对来自80个国家的跨国银行经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他们发现,在发达国家,与东道国银行相比,跨国银行的盈利效率较高,但成本效率却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他们认为,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因此,国内银行的盈利效率与成本效率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而进入的跨国银行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创新等方面也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它们仍需承担与母国本身有关的一些经营成本与劣势。而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在跨国经营中则不同,他们在发展中国家扩张,跨国银行拥有较为明显的经营管理、技术、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因此具有良好的盈利效率。

欧洲市场也是如此。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欧洲的进入障碍小于美国,但是,进入后的市场拓展空间也非常小。根据笔者的调查,中资银行在发达国家的分支行,主要业务是一些与中国贸易有关的服务性业务,以及一些海外中资企业、华人与华侨的存贷款业务。业务规模都很小,盈利极为有限。

按银行跨国经营的“追随客户理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扩张应向贸易量大的地区和国家扩展,但实际上,除了这些市场难以进入之外,即使能进入,发达国家的高工资、高房租和低市场空间,也会使得我国银行难以盈利。国际金融中的不少理论更适合发达国家,而不太适合发展中国家,当发达国家“追随客户”时,是挟其优势顺势而下,而发展中国家银行向海外发展时,若逆势而上,成功的概率极小。

2.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分析。中国被称为“中央大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邻国很多。这一点不同于美英日。与美国陆地接壤的国家,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英国与日本都是岛国,没有哪个国家与其陆地相接。而中国不同,与中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有14个之多(注: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按逆时针顺序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其中不乏大国,如现在被称之为“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和印度,也有的国家不那么大,但经济发展势头很猛,如越南。再向南延伸,那是一片被称之为“新兴市场”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以及与之相伴的金融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注:我国在海上与8个国家相邻,朝鲜以黄海为邻,韩国以黄海、东海为邻,日本以东海为邻,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以南海为邻。其中,朝鲜、越南既是我国的陆上邻国,又是我国的海上邻国,其余6个国家则与我国隔海相望。)。

紧密的经贸往来为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至2005年底,占我国商品出口总额超过40%的部分都是输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详见图3。因此,我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依存性远大于发达国家。

对外投资的情况更是如此,截至2005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572亿美元,而投资于亚洲地区净额为406.3亿美元,占总额的七成以上。在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中,绝大部分分布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反观欧美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尚不足30亿美元。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是不言而喻的,它们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重要客户源,从这点上来说,选择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迅速站稳脚跟,获得优质客户源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由于我国经济与进出口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持续稳定,中国政府对周边国家表现出的责任感,使人民币国际声望大大提高,我国周边地区逐渐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清算手段,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向邻国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与发达国家情形相比,我国需要提高的空间还很大,而与邻国市场情形比较,我国的优势更为明显。

四、实践回顾

银行跨国经营曾有三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浪潮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第二次浪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浪潮则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三次浪潮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从周边国家和地区入手,逐步扩张的趋势。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是伴随着19世纪殖民主义的兴起而兴起的。从19世纪30年代英国最早在澳大利亚、南非、加勒比海和北美殖民地设立第一批跨国银行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等国蜂拥而上在拉丁美洲,乃至中国设立跨国银行为止,各国殖民地无一例外地都成为这些殖民者设置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的首要选择。以英国为例,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1890—1938年间,英国跨国银行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非洲和中、南美洲,这几个地区所拥有的英国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占到了总量的80%以上,而在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英国跨国银行的数量(除1913年外)还不到总量的7%。英国商业银行主要扩张对象是英殖民地。这些国家和地区是英国主要的贸易投资地,英国银行的商业利益可以得到最好的保护。

美国在商业银行第二次海外扩张浪潮中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美国跨国银行在发展中国家扩张的一个很重要的地区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向来被美国视为“后院”,贸易与投资关系密切,而且在文化背景上比较容易沟通。这样的扩张,其实也具有向“邻国”扩张和“地缘政治”的功能。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银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海外扩张狂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扩张中,跨国银行在发达国家的分行数量渐趋平稳,但在发展中国家则急剧增加。分析跨国银行此次扩张的对象可以看出,有两类国家(地区)比较受到青睐:一类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其代表是拉丁美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另一类则是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国家,如东欧诸国。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在金融领域却具有诸多共同之处。

通过以上的实践回顾不难看出,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首先应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其海外扩张可看作是本国跨国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的一种自然延伸,其行为动机也主要在于与母国大型公司保持良好关系,并通过内部化这种关系而盈利。获得了一定的海外经营经验后,可以更加深入地渗入东道国市场,获得高额的效率收益。事实上,很多知名的跨国银行也是从其邻国发展起来的。如花旗银行第一家海外分行——布宜诺斯艾利斯分行就是追随其客户美国钢铁(US Steel)公司而设立的,其第二家海外分行——智利分行也是为了方便其客户杜邦公司进口硝酸品而设立。具体到我国商业银行,在我国对外投资额日渐增加,对外贸易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追随本国优质客户,分享其贸易、投资收益才是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战略的正确选择。

五、结论

我国的商业银行可划分为地方性商业银行、中型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对大多数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受本身规模所限,一般没有机会进行跨国经营,但是地处边境地区的商业银行可能提供区域性跨国金融服务,比如在对方边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中型商业银行有可能拓展跨国业务,但是由于资本金及银行本身实力方面的原因,只有少部分中型银行有可能向海外扩展。在这些银行中,一些已在海外上市,但是大多还未有向海外发展的战略与动力。

大型商业银行大多数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且已成为上市公司,已经具备了向跨国银行发展的条件。在股份制改革以前,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要精力在于降低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无暇顾及银行的海外扩张。改革以后,商业银行逐渐从理顺内部关系和单纯风险管理中抽出身来,思考对外发展的战略问题。同时,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已筹集了大量资本金,实力大为增强,而且通过国家的外汇注资和海外上市,商业银行手上也有大量的外汇资金可以使用,在海外发展的资金是充足的。结合市场分析及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实践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向邻国发展是可以顺势而下的方向,应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优先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All Banks Statistic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U.S.A.

[2] Geoffrey Jones,Banks as Multinational,Billing & Sons Ltd,Worcester.

[3] Why Do Banks Go Abroad? —Evidence from German Data,Claudia M. Buch,Kiel Working Paper No. 948.

[4] J. H. Dunn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Growth of Services:Som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United Natlions Library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2,p53-69.

[5]刘荻著.跨国银行与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6] 毛泽盛.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Strategy Study o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LI Wei-jie

(The Graduate School of PBC,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After high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30 years,Chinese economic power has been rather strengthened.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have to reinforce their multinational operation to support their customers’ increased demand. Yet from many years before,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ook more attention on “big countries”,rather little attention on “neighbor countr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ituation our commercial banks faced. From the situation study and experience study,the writer make a conclusion that “neighbor counties”should be our first target on the multinational operation among our commercial banks.

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篇4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当代生产社会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必然趋势.一,国际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机遇.二,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1、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协作化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而各国许多高科技,高层次,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几乎都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而我国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与人口大国很不相称如果不奋起直追,在国际市场上将被“淘盘出局”.2、国际贸易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区域性国家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加强,无疑对非成员国产生排斥作用,但是一它也是外国投资的诱发因素.形势迫使我国企业集团应加紧向这些地区渗透.迅速打进国际市场并站稳脚跟.3、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目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产业比重,高科技部门产业比重上升及制造业等产业比重下降.而发达国家放弃的正是我国企业的优势所在.如纺织品,服装,制鞋业等,我国竞争能力较强,抓住这一契机,通过跨国经营活动.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4、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实行跨国经营,建立大型跨国公司.又是绕过关税壁垒.对付贸易保护主义常用的有效手段.三,从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来看,全国经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政治稳定,人心思富,跨国经营已成为大中型企业加速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1、实行跨国经营,是我国企业利用外资的一个主要渠道.2、我国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外贸体制的重大改革.以及宏观经营环境的逐步改善,为跨国经营的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行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行业相对优势和生产价格的相对优势)

4、我国跨国企业的实践.为跨国经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经济太循环是当代发展的太势所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因此我们要抓住时机,制定相应的对策,积极推进跨国经营.以下是以广东省为案例说明,全国可雷同

一、跨国经营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无论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无论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回避,不同国家和地区都逐步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之中。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乃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以各种各样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方式为媒介的全球性经济结构动态整合的过程。随着国家和地区间经济融合度进一步提高,各自在国际分工链条中的角色将重新定位,众多经济主体竞相争夺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竭力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这个相对漫长的裂变和选择过程充满了非确定性。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将更为激烈。

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国家拥有跨国公司数量的多寡与规模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断:倘若说20世纪中期以来是跨国公司主导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跨国公司主宰的世纪。为了应对国际经济新形势,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逐步摒弃内向型发展模式,积极推动跨国经营。

二、广东省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渐进深化,我国的改革重点在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序性,在空间上则表现出从沿海到内地的梯级扩展和延伸。广东省企业如何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海外社会资本,在与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省市的激烈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如何在兼顾国内竞争优势的同时成功实现

跨国经营,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便是一项十分艰巨和重要的任务。

(一)跨国经营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确保竞争优势

利用跨国经营的契机,将一些在国内产能相对过剩但在国外市场仍有发展前景与那些劳动密集度高、原材料消耗大与土地占用量多的企业合理有序地转移出去,将自身的技术与管理优势与转入国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空间有机结合,实现成本最小化,最终确保竞争优势。同时,一些企业因跨国经营之举转移阵地也为留下企业营造了更为宽松的发展氛围,它们可以充分利用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适时适度地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积极稳妥地培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跨国经营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广东省资源匮乏,市场相对狭小,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强。其次,其竞争优势仍然集中在加工领域,该行业进入门槛低,复制性强,附加值低,竞争压力大。最后,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一般首先选择在沿海地区试水,广东省自然成为它们理想的试验场,它们与广东企业在能源、材料、人才、市场等方面展开争夺,本地企业的生存状况日渐恶化。同时,其他省市的经济崛起加剧省际间企业的竞争。可见,广东省企业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审时度势,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种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出国门,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中配置资源,贯彻盈利最大化的目的,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跨国经营有利于降低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再拘泥于国内市场,而应从国际视野来通盘考虑。要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拓展业务,通过进出口贸易、FDI、工程承包、产权运营等方式开展跨国经营,努力拓宽国际市场。唯有如此,方能继续确保广东省企业的活力与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广东省企业跨国经营对外贸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繁荣

(二)降低了原材料和人工成本过快上涨的负面影响

广东省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目前主要集中在东盟、非洲和美洲等地区,这些地区原材料丰富,能源供给充裕,价格相对较低,市场竞争状态较弱,劳动力成本低廉,生产和经营成本较之于国内更有优势。同时,依托跨国经营,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在时空上相对统一,不但缩短了适应新市场的时间,而且也大大节省了企业物流成本,这些有利条件将使广东企业拓展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规避了低价“倾销”的嫌疑

自“人世”以来,虽然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渐减少,但层出不穷的所谓“绿色壁垒”已让我国企业应接不暇。时至今日,一些国家依然固守贸易保护主义的信条,动辄挥动反倾销的大棒,严重干扰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省深受其害。因此,倡导企业走出国门从事跨国经营,这种“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新型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运作成本,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倾销”嫌疑。

(四)满足了发展中国家“招商引资”的需求

我国一些发展后劲不足的夕阳产业在非洲仍属于朝阳产业。

当然,广东省企业在积极推进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因为要在国外陌生的市场环境下立足乃至逐步拓宽业务范围,必然会挤占企业的部分优质资源,甚至会降低企业的外贸业绩,短期内势必增加企业的运作成本,侵蚀企业利润,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独具慧眼的前瞻陸举措必然为企业的未来竞争夯实更坚固的平台。

四、广东省企业跨国经营对就业的影响

(一)带动了海外劳务输出广东省海外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既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有利于其生活状况的改善,同时,长期历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实践,又有利于提高其业务素质,积累经验,开阔视野,最终推动企业海外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为国內再就业人员留出更多的工作职位

从事跨国经营会带来多种好处:其一是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找寻到更广阔的市场,拓展了新的利润来源;其二是为省内留下的企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避免了恶性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其三是这两类企业的良性发展均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利润增加和就业增长的双重目的。

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篇5

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中,在一定地区技术引进方拥有独占的使用权,技术供应方和第三方都不能在该地区使用该项技术,应属于许可协议的授权范围中的哪一种?

A.独占许可 B.排他许可 C.交叉许可 D.普通许可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解释企业的

A.国际贸易行为 B.国际技术转让行为 C.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D.对外间接投资行为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在产品成熟阶段,创新企业的战略是

A.国内生产,对外出口

B.国内生产,同时对外直接投资 C.国外生产,并从国外进口 D.国内生产,同时也从国外进口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10题

对于产品线有限、业务地区分布较广的跨国公司,通常会采取下列形式的组织结构?

A.全球性产品组织结构? B.全球性地区组织结构? C.混合式组织结构 D.矩阵式组织结构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11题

跨国公司

A.是指股东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企业 B.是指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的企业 C.是指在数个国家设有生产工厂的企业 D.一般规模都比母国最大的企业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12题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提出者是

A.海默 B.白克莱 C.卡森 D.邓宁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13题

通过在海外创建企业来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缺点是 A.不利于缩短建设周期

B.不利于利用原有企业的技术 C.手续繁杂

D.容易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 答案:A,B 标准答案:A|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8.第4题

“跨国公司操纵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这个命题中的垄断价格既包括卖方垄断价格,也包括买方垄断价格。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9.第5题

根据行为标准划分,跨国公司会依次经历下列3个阶段:从“多元中心”到“民族中心”,最后到“全球中心”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10.第14题

跨国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是双方实缴额而不是认缴额。?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11.第7题

“跨国公司”的英文表述是

答案: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标准答案: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2.第6题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答案: 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和子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交易活动

标准答案: 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和子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交易活动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3.第15题 国外直接投资

答案: 是指外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在国外创办一个永久性企业的投资行为,其典型形式是新建公司或兼并收购其他现有公司。

标准答案:

是指外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在国外创办一个永久性企业的投资行为,其典型形式是新建公司或兼并收购其他现有公司。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4.第16题 垄断优势理论

答案: 垄断优势理论产生于60年代初,首先由美国学者海默提出。它区分了国外证券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指出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套利假设无法说明跨国公司的对外资阶投资的行为。提出大企业之所以到国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与其特定优势,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标准答案:

垄断优势理论产生于60年代初,首先由美国学者海默提出。它区分了国外证券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指出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套利假设无法说明跨国公司的对外资阶投资的行为。提出大企业之所以到国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与其特定优势,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5.第8题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独资企业有什么特点? 答案: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在东道国设立独资企业①有助于其垄断自己的技术优势,独资企业实际上是跨国公司设立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跨国公司总部对其拥有完全控制权,高级技术人员由公司总部直接选派,普通技术员工和职员则可在东道国当地招聘,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垄断。②有助于跨国公司在其内部实现价格转移。为获得最大整体利益,跨国公司常常根据世界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在公司内部各分支机构间或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间进行原料或产品的买卖活动,设立独资企业对于这种转移定价策略的实施比较有利。③有助于公司总部进行决策和管理。跨国公司设立在国外的独资企业是其全资子公司,受到公司总部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这十分有利于公司总部的决策和管理工作。

标准答案: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在东道国设立独资企业①有助于其垄断自己的技术优势,独资企业实际上是跨国公司设立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跨国公司总部对其拥有完全控制权,高级技术人员由公司总部直接选派,普通技术员工和职员则可在东道国当地招聘,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垄断。②有助于跨国公司在其内部实现价格转移。为获得最大整体利益,跨国公司常常根据世界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在公司内部各分支机构间或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间进行原料或产品的买卖活动,设立独资企业对于这种转移定价策略的实施比较有利。③有助于公司总部进行决策和管理。跨国公司设立在国外的独资企业是其全资子公司,受到公司总部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这十分有利于公司总部的决策和管理工作。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16.第9题

跨国公司在生产和经营中为什么要推行标准化? 答案:

(一)降低设计费用,缩短建设时间。

(二)加强生产的专门化,促进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降低技术复杂性,从而减少技术培训的需求,方便技术的调整和更新。

(四)便于公司总部的同一控制和协调。

标准答案:

(一)降低设计费用,缩短建设时间。

(二)加强生产的专门化,促进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降低技术复杂性,从而减少技术培训的需求,方便技术的调整和更新。

(四)便于公司总部的同一控制和协调。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6.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17.第17题 简述新贸易理论

答案:新贸易理论产生于70年代,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对专业化生产的收益递减的假设提出了疑问。18他们认为,在很多行业,由于存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生产的收益是递增的。专业化生产促使产量增加,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所以,生产的单位成本会下降。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固定成本(比如,开发新产品的成本)被分摊到了更大的产量上。

(一)新贸易理论要点

新贸易理论学家解释说,由于存在大的规模经济,在许多行业里,世界需求只能支持少数几家公司赢利,商用喷气式飞机行业就是如此。少数几家公司赢利的行业里,有些国家之所以能出口某些产品,只是因为本国有一家公司很早就打入了这些行业。这一观点的基本概念就是先发优势,这些优势指的是能最终促使一个公司成为某个行业的先行者的经济和战略优势。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

政府向本国战略性行业提供支持,使其获得先发优势后,大举向海外出口和进行海外投资。

标准答案:新贸易理论产生于70年代,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对专业化生产的收益递减的假设提出了疑问。18他们认为,在很多行业,由于存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生产的收益是递增的。专业化生产促使产量增加,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所以,生产的单位成本会下降。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固定成本(比如,开发新产品的成本)被分摊到了更大的产量上。

(一)新贸易理论要点

新贸易理论学家解释说,由于存在大的规模经济,在许多行业里,世界需求只能支持少数几家公司赢利,商用喷气式飞机行业就是如此。少数几家公司赢利的行业里,有些国家之所以能出口某些产品,只是因为本国有一家公司很早就打入了这些行业。这一观点的基本概念就是先发优势,这些优势指的是能最终促使一个公司成为某个行业的先行者的经济和战略优势。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

政府向本国战略性行业提供支持,使其获得先发优势后,大举向海外出口和进行海外投资。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18.第18题

何谓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答案: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亦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这是目前对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是在70年代末由英国里丁大学的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作出部分解释,并且它们无法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客观上需要一种折衷理论。邓宁建立的所谓折衷理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工业组织理论等进行兼容并包,并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包括海默以来等人的思想,在吸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建立了现代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模式。邓宁在1981年出版的《国际生产和跨国公司》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综合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三个决定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变量,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一)所有权优势。

(二)内部化优势。

(三)区位优势。

这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一般来说,这些选择可有三种情况:(1)当企业同时拥有三项优势时,就会倾向于对外投资;(2)如果只有企业所有权优势而缺乏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企业将选择技术许可证贸易的方式;(3)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具备内部化的条件,但国外区位缺乏吸引力,选择出口贸易的形式是比较有利的。

标准答案: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亦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这是目前对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是在70年代末由英国里丁大学的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作出部分解释,并且它们无法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客观上需要一种折衷理论。邓宁建立的所谓折衷理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工业组织理论等进行兼容并包,并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包括海默以来等人的思想,在吸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建立了现代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模式。邓宁在1981年出版的《国际生产和跨国公司》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综合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三个决定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变量,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一)所有权优势。

(二)内部化优势。

(三)区位优势。这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一般来说,这些选择可有三种情况:(1)当企业同时拥有三项优势时,就会倾向于对外投资;(2)如果只有企业所有权优势而缺乏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企业将选择技术许可证贸易的方式;(3)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具备内部化的条件,但国外区位缺乏吸引力,选择出口贸易的形式是比较有利的。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作业总得分:0.0 作业总批注:

1.第1题

根据转移定价理论,在“三地模型”中,税率均高的两个国家为了逃避所得税,需引进一个特殊的公司,这个公司是?

A.母公司

B.母公司下嫡系子公司 C.东道国公司 D.避税地公司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跨国公司

A.是指股东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企业 B.是指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的企业 C.是指在数个国家设有生产工厂的企业 D.一般规模都比母国最大的企业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跨国公司”是联合国统一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其他名称被用来表示跨国公司的是

A.宇宙公司 B.环球公司 C.地球公司? D.银河公司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10题

由境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中国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依据中国的法律,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企业,我们称为

A.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B.中外合作开发企业 C.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D.外商独资企业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17题

跨国公司市场营销的促销策略包括哪些?

A.广告、人员促销、卖场促销、公共关系 B.广告、人员促销、卖场促销、销售补贴 C.广告、人员促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 D.广告、营业推广、卖场促销、公共关系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18题

跨国公司提高国外子公司出口到母公司的产品转移价格的条件是

A.东道国税率高于母国 B.母国的进口关税很高 C.东道国政府限制利润回流 D.母国税率高于东道国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4题

服务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本地化表现有: A.服务产品的本地化 B.人员的本地化 C.采购本地化 D.管理本地化 答案:A,B,C,D 标准答案:A|B|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8.第5题

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占国际贸易总额的2/3,而公司外贸易仅占1/3,如今,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9.第11题

跨国公司“国籍”日益模糊化的一个表现就在于跨国公司之间相互持股,股权多元化。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10.第12题

跨国公司借助“参与制”以少量的自有资本控制他人的巨额资本。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11.第14题

跨国公司的法律形式有

答案:母公司,分公司,子公司,避税地公司

标准答案:母公司,分公司,子公司,避税地公司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2.第6题 国外直接投资

答案: 是指外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在国外创办一个永久性企业的投资行为,其典型形式是新建公司或兼并收购其他现有公司。

标准答案:

是指外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在国外创办一个永久性企业的投资行为,其典型形式是新建公司或兼并收购其他现有公司。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3.第7题 服务贸易

答案: 服务贸易通常指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家间服务输入和服务输出的贸易形式。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过程,与之相对应,购买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标准答案:

服务贸易通常指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家间服务输入和服务输出的贸易形式。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过程,与之相对应,购买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4.第13题 国际分工

答案: 即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标准答案:

即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5.第8题

简述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答案:

1990年,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此项研究旨在确定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而其他国家却失败了。波特和他的研究小组考察了十个国家的100个行业,并出版了一本名为《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的书,对此项研究的成果做了详尽说明。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的,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竞争优势的创建。这些因素是:

(一)要素禀赋——一个国家在生产要素方面所处的地位,这些要素包括参与某个行业的竞争所必须的熟练劳动力或基础设施等。

(二)需求状况——国内市场对该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

(三)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国内是否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

(四)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有关公司的创立、组织和管理的规定以及国内的竞争状况。

标准答案:

1990年,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此项研究旨在确定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而其他国家却失败了。波特和他的研究小组考察了十个国家的100个行业,并出版了一本名为《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的书,对此项研究的成果做了详尽说明。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的,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竞争优势的创建。这些因素是:

(一)要素禀赋——一个国家在生产要素方面所处的地位,这些要素包括参与某个行业的竞争所必须的熟练劳动力或基础设施等。

(二)需求状况——国内市场对该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

(三)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国内是否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

(四)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有关公司的创立、组织和管理的规定以及国内的竞争状况。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16.第9题

合理避税有哪些方式?

答案:

(一)利用内部保险公司避税。

(二)利用中介国际金融公司避税。

(三)利用中介国际控股公司避税。

(四)利用中介国际贸易避税。

(五)利用中介国际许可公司避税。

标准答案:

(一)利用内部保险公司避税。

(二)利用中介国际金融公司避税。

(三)利用中介国际控股公司避税。

(四)利用中介国际贸易避税。

(五)利用中介国际许可公司避税。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17.第15题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合资企业有什么特点? 答案:合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合资企业已发展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通常而言,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无垄断优势的小型跨国公司偏向于以建立合资企业的形式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其目的在于占领东道国市场,并获得东道国政府的支持。同独资企业形似,合资企业既可以通过新建投资项目的方式设立,也可以通过购买东道国企业股权的方式设立。海外投资主体购买东道国企业股权的行为,既可能是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也可能是国际间接投资活动,区分两者的标准是投资主体能否获得被投资主体的实际控制权。合资企业有如下特点:

(1)资本由合资各方共同投资。

(2)生产经营由合资各方共同管理。

(3)合资企业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4)合资企业享有较为充分的经营权

标准答案:合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合资企业已发展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通常而言,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无垄断优势的小型跨国公司偏向于以建立合资企业的形式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其目的在于占领东道国市场,并获得东道国政府的支持。同独资企业形似,合资企业既可以通过新建投资项目的方式设立,也可以通过购买东道国企业股权的方式设立。海外投资主体购买东道国企业股权的行为,既可能是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也可能是国际间接投资活动,区分两者的标准是投资主体能否获得被投资主体的实际控制权。合资企业有如下特点:

(1)资本由合资各方共同投资。

(2)生产经营由合资各方共同管理。

(3)合资企业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4)合资企业享有较为充分的经营权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18.第16题

简述跨国公司资本退出的原因和种类 答案:跨国公司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可能对某个投资市场减少投资,甚至完全退出。退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子公司在该地区的总体长远利润偏低;对公司资源和市场给予的重新评估;公司重要业务受挫;管理阶层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法的调整;公司经营计划的调整;东道国生产条件和市场经营状况不佳;当地政府管制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恶化;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东道国外部环境恶化,企业无法再生存,包括由于东道国实行国有化或本地化而引起的征收或没收,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60和70年代,目前较为少见。

一般说来,跨国公司退出东道国市场,主要有如下几种机制:股份上市、股权转让和其它退出机制。其中股份上市包括境外控股公司上市、申请境外上市、申请国内上市,例如中国证券市场上的A股、B股,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股权转让包括离岸股权交易、国内股权交易;其它退出机制则包括管理层收购(MBO)、股权回购、公司清算等。

标准答案:跨国公司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可能对某个投资市场减少投资,甚至完全退出。退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子公司在该地区的总体长远利润偏低;对公司资源和市场给予的重新评估;公司重要业务受挫;管理阶层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法的调整;公司经营计划的调整;东道国生产条件和市场经营状况不佳;当地政府管制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恶化;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东道国外部环境恶化,企业无法再生存,包括由于东道国实行国有化或本地化而引起的征收或没收,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60和70年代,目前较为少见。

一般说来,跨国公司退出东道国市场,主要有如下几种机制:股份上市、股权转让和其它退出机制。其中股份上市包括境外控股公司上市、申请境外上市、申请国内上市,例如中国证券市场上的A股、B股,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股权转让包括离岸股权交易、国内股权交易;其它退出机制则包括管理层收购(MBO)、股权回购、公司清算等。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6.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作业总得分:0.0 作业总批注:

1.第1题

通过购并海外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缺点是:

A.建设周期较长

B.不能利用原有企业的技术 C.不能利用原企业的销售渠道 D.容易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者是

A.海默 B.维农 C.卡森 D.邓宁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从企业组织决策人员所面临的问题出发,经过对问题本身和企业组织内外部其它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商务调研的课题,属于

A.预调研阶段 B.调研设计阶段 C.调研展开阶段 D.调研成果形成阶段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10题

由于东道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而企业在当地设厂,就地销售,此种投资动机属于:

A.分散投资风险导向型 B.优惠政策导向型 C.技术与管理导向型 D.市场导向型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11题

垄断优势理论是谁提出的

A.海默 B.维农 C.卡森 D.邓宁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12题

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

A.国家国际竞争力 B.企业国际竞争力 C.产品国际竞争力 D.企业制度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13题

跨国公司从交叉文化管理中获得竞争优势所应采取哪些策略

A.识别文化差异 B.进行跨文化培训

C.建设统一的企业文化 D.人力资源战略 答案:A,B,D 标准答案:A|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8.第4题

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占国际贸易总额的2/3,而公司外贸易仅占1/3,如今,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9.第5题

跨国企业从投资国撤资是被动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10.第14题

跨国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是双方实缴额而不是认缴额。?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11.第7题

跨国公司的收购通常采用 和 答案:吸收兼并和创新合并

标准答案:吸收兼并和创新合并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2.第6题 跨国战略联盟

答案: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外部合伙关系

标准答案: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外部合伙关系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3.第15题 技术转移

答案: 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有偿或无偿的途径从一国流向他国的过程。

标准答案: 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有偿或无偿的途径从一国流向他国的过程。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4.第16题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答案: 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和子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交易活动

标准答案:

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和子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交易活动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15.第8题

中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动机是什么? 答案: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始于1979年,从1979年至今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跨国公司的历史相比,我们晚100余年,与日本相比我们落后40年。比较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目的,中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二)寻求和扩大海外市场并带动国内产品和劳务出口。

(三)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尽快捕捉和传递国外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五)利用国外资金。

标准答案: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始于1979年,从1979年至今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跨国公司的历史相比,我们晚100余年,与日本相比我们落后40年。比较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目的,中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二)寻求和扩大海外市场并带动国内产品和劳务出口。

(三)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尽快捕捉和传递国外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五)利用国外资金。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3.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16.第9题

简述国际投资环境的分类

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国际投资环境因素有不同的类别,通常教科书中将投资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

从跨国公司角度可以把投资环境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亦可把国际投资环境因素分为: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划分,都要因企业经营而宜,并且上述各项因素都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再进行细分。

但大体上环境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即非物质形态的软环境和物质形态的硬环境。

(一)非物质形态的软环境包括的因素有:

政治稳定性

法律、政策

劳工素质

管理水平

信息渠道营销网络

社会文化

东道国经济实力

市场国际化程度

政府办事效率

市场容量

产业及行业情况

金融

(二)物质条件的硬环境包括的因素有:

自然资源

能源供应

基础设施

标准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国际投资环境因素有不同的类别,通常教科书中将投资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

从跨国公司角度可以把投资环境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亦可把国际投资环境因素分为: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划分,都要因企业经营而宜,并且上述各项因素都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再进行细分。

但大体上环境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即非物质形态的软环境和物质形态的硬环境。

(一)非物质形态的软环境包括的因素有:

政治稳定性

法律、政策

劳工素质

管理水平

信息渠道营销网络

社会文化

东道国经济实力

市场国际化程度

政府办事效率

市场容量 产业及行业情况

金融

(二)物质条件的硬环境包括的因素有:

自然资源

能源供应 基础设施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3.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17.第17题

WTO对国际投资环境的影响

答案:GATT规范的内容集中在货物贸易,而对国际投资基本没有涉及。

WTO取代GATT之后,不仅补充了货物贸易领域的内容,还增加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国际投资方面的协定。

(一)《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

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不断,迫切需要国家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由于以往国际协调的失败,GATT在“乌拉圭回合”中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列入议题之内。谈判各方妥协,达成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

投资措施(Investment Measures)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投资措施是指资本输入国及其政府为贯彻本国的外资政策,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项目或企业所采取的各种法律和行政措施。

广义的投资措施除包括狭义投资措施的内容外,还指资本输出国(投资者本国)为了保护本国海外私人投资者的利益和安全所采取的各种法律和行政措施(主要是海外投资保险措施)。此处所指的是狭义的投资措施。

(二)WTO与贸易、投资自由化

WTO在全球推行贸易、投资自由化,使国际投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1.市场改变。

2.对手改变。

3.规则改变。

标准答案:GATT规范的内容集中在货物贸易,而对国际投资基本没有涉及。

WTO取代GATT之后,不仅补充了货物贸易领域的内容,还增加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国际投资方面的协定。

(一)《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

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不断,迫切需要国家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由于以往国际协调的失败,GATT在“乌拉圭回合”中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列入议题之内。谈判各方妥协,达成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

投资措施(Investment Measures)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投资措施是指资本输入国及其政府为贯彻本国的外资政策,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项目或企业所采取的各种法律和行政措施。

广义的投资措施除包括狭义投资措施的内容外,还指资本输出国(投资者本国)为了保护本国海外私人投资者的利益和安全所采取的各种法律和行政措施(主要是海外投资保险措施)。此处所指的是狭义的投资措施。

(二)WTO与贸易、投资自由化

WTO在全球推行贸易、投资自由化,使国际投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1.市场改变。

2.对手改变。3.规则改变。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2.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18.第18题

简答文化冲突对管理效力的抵消作用

答案: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对管理效力的影响,对于公司内部来说:会产生如下问题:

(一)过度保守。

(二)沟通中止。

(三)非理性反应。

(四)加大经营管理难度。

标准答案: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对管理效力的影响,对于公司内部来说:会产生如下问题:

(一)过度保守。

(二)沟通中止。

(三)非理性反应。

跨国公司经营理论回顾 篇6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跨国公司理论

1977年,英国里丁大学邓宁(J·H·Dunning)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他又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进一步对折衷理论进行论述。邓宁认为,早期的跨国公司理论,是建立在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基础上的,这些理论虽然对某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跨国公司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早期的跨国公司理论基本上可分为四种流派:

1、完全市场C.P.Kindleberger: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Six Lectures on Direct Invest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的假设前提出发,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分析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优势的来源,其代表是海默和金德伯格的垄断优势论。该理论认为,垄断优势来自四种市场不完全形态:(1)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2)产品市场的不完全;(3)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不完全;(4)由政府课税、关税等措施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前3种市场不完全使企业能够拥有垄断优势,第4种的市场不完全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实现价值增值。12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在20世纪60年代初所提出的垄断优势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资产,如专利和专有技术、获得资金的便利条件、管理技能等;(2)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品牌、商标、差异性产品、营销技巧、价格操纵;(3)跨国公司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海默等为代表的垄断优势论与新古典贸易和投资理论的最大区别是将跨国公司看作国际生产的主体,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国际交换的主体,从而将跨国公司的研究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之中。后来不少西方学者沿着“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行为结果”这一产业组织理论分析范式,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的内容。比如约翰森(H·G·Johnson,1970)的占有能力论,凯夫斯(R·E·Caves,1971)的产品差异论、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1973)的寡占反应论以及梅纪(Stephen Magee,1977)的信息占有论等等。13

2、探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互动关系的理论,主要有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产品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 Model,PCM)是美国哈佛大学维农(Raymond Vernon)教授在1966年提出来的,该理论从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维农等认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过程,贸易和投资格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其结论是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属于某一生命周期阶段上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交换而获得利益。产品周期理论借鉴了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强调技术发明给经济带来的革命性、突变性的影响,并从技术差距的角度阐述了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基础。值得指出的是,PCM理论将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结合起来,鲁桐:《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第54-6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并以此来分析国际生产格局的形成,它认为FDI的动因不仅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而且取决于东道国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而且该理论比较关注供给与需求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因此该研究方法颇具借鉴作用。14

但是产品周期理论将FDI看作是对贸易活动的替代的观点却值得商榷。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来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此外,PCM认为,跨国公司的FDI是创新技术广泛扩散,产品进入成熟阶段的结果,但是事实上,跨国公司是以全球战略的视角来选择各个区位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节点进行整合和协调。特别是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日趋明显,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与当地企业或科研机构结成战略联盟的数量日益增多。因此其一开始就在海外进行研发、设计并以海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创新产品多数情况下也是同时在国内和海外市场推出。对于这种当地化日益明显的趋势,PCM理论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根据日本当时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他认为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产周期理论都是建立在垄断优势基础之上的,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只能解释美国型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该理论主张,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国际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来,从而可以把东道国没有发挥的潜在优势挖掘出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从而创造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

3、内部化理论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对跨国公司行为影响,其代表是巴克利、卡森和鲁格曼等。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其合作出版的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中系统地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仍然以市场的不完全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但它强调的不是市场不完全如何导致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而是强调市场不完全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内部化理论以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用交易费用概念解释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其运行。内部化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中间产品主要包括专利、技术诀窍、营销渠道、商标、信誉等知识产品。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企业在进行知识产品的外部交易时,存在着泄密的危险和定价的困难,企业为了克服这些障碍需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由于外部市场不完全,企业不得不以内部交易机制来取代外部市场,将知识产品的配置和使用置于统一的行政管辖之下,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加以利用以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的中间产品获得充分的报偿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述跨国公司的文献中,有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流派。一是交易成本--内部化的方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Buckley & Casson(1976),Dunning(1980),Rugman(1981)等;二是从跨国公司管理的角度,主要代表人物有Prahalad和Doz(1987),Bartlett & Ghoshal(1989),Hedlund(1986)等。这两个流派在许多方面有明显不同。前者主要关注为什么会存在跨国公司,后者则关注跨国公司是如何运作的。但两者都是研究大型跨国公司,而且近来二者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或者说交叉的部分日益增多。Hedlund(1986),Bartlett & Ghoshal(1989)最早指出,子公司日益扮演战略性的角色。而Dunning(1993),Rugman & Verbeke(1992)将其与交易成本理论加以融合。但是交易成本学派(Buckley,Casson,Dunning,Hennart,Rugman等)仍主要关注多国性内部化、Julian Birkinshaw:

(2000)Multination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n Internal Market Perspective, 55-79, from Neil Hood and Stephen Young, The Glob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acmillan Press LTD, pp.55-74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而多国管理学派--如Bartlett,Doz,Ghoshal,Hamel,Hedlund,Kogut和Prahalad在90年代初则基本上抛弃了多国性问题而转向其他问题,比如知识管理以及核心能力的发展,而所有这些都主要与大公司有关。19 交易成本理论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跨国公司外部化的原因。但是,要更清楚地说明战略联盟这一重要发展趋势,还应结合资源能力论来加以论。John Cantwell(2001)在分析企业为什么日益倾向采取准层级制或准内部一体化的安排胜过于完全的内部化时指出,成本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合作的增。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的下降至少可以使传统的层级制安排也同样受益。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战略联盟的“战略”来考虑。传统的企业间联盟,比如分包制中的顾客--供应商合作的主要动机是节约成本,而战略联盟还有另外一个动机,即其在本质上是战略性的。所谓“战略性”是指这些协议的目标在于通过增强企业资产的价值来实现长期的利润最优化。

伴随跨国公司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白热化竞争使企业低度增长,因此企业需寻求更廉价的投入或将销售从缓慢增长的市场移往潜在的市场,而且必须使这种转移快速进行。日益降低的边际收益以及伴随合约或准内部化关系而日益降低的交易成本导致在某些特定产业的企业的非内部化或“内部一体化的消解”(disintegration),因为企业追求灵活性和更低的风险。企业喜欢联盟而非层级制的更战略的因素是:(1)企业并非总是有办法通过专利来保护其知识产权,而必须依靠保密或共同发明。(2)以共同发明的方式,联盟允许企业监督竞争对手,并允许企业从事类似的研究。Narula & Dunning(1998)认为,在同一个行业,当两个领先企业都追求重大的和新的技术突破而又都没有把握他们能赢得这一场创新竞赛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这样可以确保他们联合起来一定是第一的,而且在不确定性很大时,半块蛋糕总比一无所有要好。(3)当然,跨国公司并不仅仅与技术领先者结成联盟。与技术资源有限的企业也可结成联盟,此时其目的主要是了解潜在合作对象的研发能力,更清楚地了解其情况,以便为今后的类似合作提供经验(John Cantwell,2001)。

在一个动态的技术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一个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盟关系,Kay, N.,(1997).Pattern in Corporate 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包括与那些目前还没有显现其价值的企业建立关系是很有益处的,它隐含着更高的学习的潜能,可以应对复杂的形势。在技术前沿领域,主导性技术标准尚未确定,还存在很多潜在选择时,即使签订一些有交叉性的或重叠的协议也是值得的。Kay(1997)甚至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与某些企业建立联盟网络关系不是因为他们信任其伙伴,而是为了信任其伙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因为彼此信任才合作,而是因为合作是不可缺少的。20

R&D的海外投资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R&D投资的形式也同样表现为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关系,因此也可以由内部化理论或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但是,鉴于R&D合作的特殊性,特别是“技术导向型”R&D活动的复杂性,用交易成本理论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技术导向型”R&D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第231-238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活动并不完全是企业按照交易成本大小进行选择和设计的自主行为,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联盟伙伴获取资源和能力的战略行为,常常涉及合作双方资源和能力的双向交流,有时甚至是完全外部化的。交易成本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区位选择问题,但是区位战略,尤其是R&D活动的区位选择的动机要比一般的FDI的区位选择复杂得多。21

跨国公司的R&D活动,逐步从过去的集中性大规模型转变为分散且较小规模的R&D活动。R&D活动在全球的分散布局,为跨国公司接近不同地区的外部技术资源创造了条件,为与其他企业构建R&D战略合作打下了基础。虽然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通讯网络能够使科研人员实时交流,使管理者们实时控制和协调,使跨国公司能够内部化地分散组织R&D活动,然后将分散的R&D活动加以整合并获得集中化的利益。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竞争已使从外部接近、学习、吸收技术资源同样重要。相对于跨国公司传统的主要靠内部发展的方式来说,甚至更为重要。弗洛达(1997)认为R&D对外投资的迅速增长,反映了跨国公司致力于利用外部化科学和技术能力并创造新技术资产的倾向。弗洛达的研究,基于对外国公司在美国的200多个R&D实验室的调查,主要分析了在R&D国际化活动中适应于生产和市场的动机的相对重要性。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表明,接近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建立与美国科学技术团体的联系的考虑,是与R&D显著相关的唯一因素。这种R&D活动的组织被称为是“技术导向型”的(相对于“生产市场导向型”而言)。这一研究说明了日本、西欧的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美国“硅谷”等地区设立R&D机构的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那里的科研环境,接近美国科技人才和与其他科研机构建立联系等。这一动机更多地使R&D活动表现为外部化的活动,如更多地通过分包、技术许可、战略联盟等合作形式,甚至是通过与科学家个人联系和合作的形式组织R&D活动。22

在过去的20年中,邓宁的折衷理论是解释跨国公司活动的主流理论。但如今它面临着许多挑战。经济全球化及战略联盟的迅速增长改变了国际、国内商业活动的运作和组织方式。战略联盟和外包这些新的运作方式要求将新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折衷理论中去。当然,OLI框架仍继续有效,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比如从贸易理论、经济地理、进化经济学和资源基础论或战略管理的角度看。本文以下就分别对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进行探讨,并对邓宁的综合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

1、关于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是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1937年科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企业的性质》,该论文提出了企业均衡规模和市场交易内部化的思想。科斯认为,市场交易过程是有成本的。同时,科斯又指出,企业组织也是有成本的。但是只要企业能在内部组织交易并花费比公开市场交易更低的成本,企业就会将这些交易内部化。科斯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问题。科斯指出,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的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

内部化理论就是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其运行的。其代表人物有巴克莱(Peter J·Buckley)、卡森(Mark C·Casson)、鲁格曼(Alan M·Rugman)等。巴克利和卡森认为,随着生产分工进一步深化,中间产品在生产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中间产品多种多样,它不仅包括半成品、原材料,而且包括隐含在专利权和人力资本之中的各种知识。一般来说,企业在其经营和活动中需要一系列的中间产品。但现实中,某些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表现在要么没有或只有很少可供企业进行产品交换的市场,要么市场效率低,使交易成本上升。特别是一些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其外部市场极不完全,而且知识产品在消费市场还存在外部经济性。而如果企业利用知识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的特点,将知识产品在内部市场转移和使用则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因为知识的开发和应用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自我垄断”的性质,歧视性定价和差别定价是知识实现增值的主要形式,但现有的专利制度不允许歧视性定价行为。因此,知识产品内部化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最佳途径,内部化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资产的所有权优势。一般来说,内部化是对外部市场不完全的反应。鲁格曼认为,只要存在不规则市场,或者当规则市场交易成本很高时就会产生内部化的要求。巴克莱等认为,内部化的条件是内部化的边际收益等于内部化的边际成本,但由于国际市场极不完全,内部化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因此内部化更显得重要。在影响内部化决策相关的四个因素中,即行业特定因素(包括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地区特定因素(地理位置、文化差别、社会心理等引起的交易成本)、国别特定因素(东道国政府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企业特定因素(企业组织结构、协调、管理能力等),行业特定因素对市场内部化的影响最重要。23

就内部化过程而言,跨国公司通过所有权控制关系将其所属的海外子公司纳入其全球性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之中。对纵向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来说,子公司成为母公司的前向和后向联系的经营单位,分别承担不同产品的生产或同一生产部门不同阶段的生产任务。同时,在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等通过内部市场体系进行交换,从而将传统的国际市场内部化。比如跨国公司通过其国际化生产网络转移软硬件生产技术,使其子公司获得生产产品和零部件所需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中间投入品市场也可以通过内部市场来进行贸易。各子公司独立生产某个环节的零部件或半成品,通过内部市场供地区分市场上的中心工厂进行最后的组装。对横向一体化跨国公司而言,公司内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子公司分别承担同一种产品不同零部件的生产,然后集中到某个子公司进行装配和向外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科斯对企业性质的分析,还是巴克利和卡森在跨国公司理论中的进一步发挥,一个企业的边界都是内部化的边际收益等于内部化的边际成本时的规模所确定的。但是,由此确定的一个企业的边界只是一个静态均衡的边界。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原有的均衡状态就会被破坏,这会导致企业进一步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向外推展其边界,直到实现新的均衡为止。但在这种传统解释中。理论只涉及“一个企业”和“一个市场”,企业内部化的进程似乎是可以孤立进行的,与其他同类企业无关。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实际情况却是,企业在扩展其边界时,最终的均衡状态不仅由内部化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的规模来确定,而且也同时会受到其他同类企业已经确立的边界的制约。24

今井贤一等人也认为,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虽然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开辟了分析的切入点。但是交易成本理论有其局限性。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手段,两者可互相替代。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是由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是通过权威,即通过组织和行政命令来完成。但是,企业为何要替代市场,相邻的生产环节为什么要实行一体化,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看来,这主要是为了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但是,该理论分析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一项经济活动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进行,其生产成本是没有差别的。但是现实是,不同企业显然具有不同的资源或能力,因此在从事相同的活动时其效率当然也明显不同,从而其生产成本也就不一样。笔者认为仅用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引入资源基础能力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为何选择自制或外购,也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为什么必须在某些环节或领域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总之,一项经济活动是通过内部化来组织进行还是通过外部市场交易获得,应取决于其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或协调成本综合的比较。因此,本文综合资源基础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形成及其竞争优势的获得。

在科斯看来,企业之所以出现并代替市场是因为企业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换个说法,如果市场中的交易效率提高,那么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程度就会减小,也就是说,当交易制度或交易条件改善时(比如,法律的完善、交通通讯的发达、交易方式的完善等等),将导致市场交易费用降低,企业规模将会相对变小。但是这似乎与现实经济发展不相吻合。钱德勒曾经用大量实证资料对现代企业组织代替古典企业组织以及现代企业规模的发展进行过研究,认为这种变化是建立在市场规模扩大,尤其是技术、通讯、铁路、运输等交易条件极大改进基础之上的。虽然企业涉足的生产领域在不停地变化,但规模却是在不断地膨胀,而这与科斯理论隐含的思想不一致,因此简单地用交易费用概念是无法对此进行解释的。如果在此继续沿用科斯的标准,把企业规模的扩张简单地归为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市场交易复杂化,企业组织规模膨胀是将市场内在化的结果时,就难以全面理解现代企业发展之初规模膨胀为何如此迅速,如此急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科斯的观点事实上是存在着悖论。如果完全延用交易费用概念是无法解释清楚,必须对以交易费用为标准的市场与企业的简单两分法的现代企业理论加以理论突破。25

确实,如果要使科斯的理论本身向前发展,有必要解释交易成本本身是如何受经济增长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的。交易成本理论虽然解释了在非市场制度安排下的情况(比如在企业内部),但是它忽略了管理策略的积极作用以及投资战略的影响。换句话说,跨国公司理论虽然能够解释企业或MNC的存在的原因,但是它却把企业本身当作是一个对外部环境的被动的反应者,忽视了那些使企业具有活力和使企业成长的内在因素。而实际上企业技术能力的积累及其内部生产的增长会影响交易成本本身。科斯强调导致企业所处的市场条件或交易环境。但是,企业的交易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安排的本质和范围,还有企业的市场份额都有赖于其相对于其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还有,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实行内部化是因为市场交易的不稳定性和较高的交易成本。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市场失灵的问题。一方面,电子商务是国际商务的促进器。它创造了新的虚拟市场来取代和补充现有的市场和企业层级制。这使人们反思内部化优势。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本身也是一个产业,它创造了可供选择的市场和层级制来产生经济租。换句话说,它是产生John Cantwell & Rajneesh Narula(2001)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the Global Economy, MERIT-Infonomics Research Memorandum series价值的活动,与其他活动一样,电子商务产业内部的活动也可用OLI范式解释。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选择最适合其目的的区位,以互联网为杠杆利用和改善其所有权优势,这与传统企业是一样的。同时,他们又指出,电子市场的独特之处是它本身就是市场。在传统市场失灵的地方,电子市场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式而不必求助于层级制的内部化方式。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使战略联盟更加流行。26跨国公司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寻找适当的区位来获得互补性生产要素和优势,而且要选择相应的组织形式来加以整合。但这并不是非得采取内部化的方式不可。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88)的《跨国公司:趋势与前景》的报告认为,内部贸易是反映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内部贸易比重高,反映企业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高;内部贸易所占比重低,则企业范围的国际一体化程度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直到现在也仍然被视为跨国公司系统内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间的贸易。在化工、汽车、电子、计算机行业,建立在国际化生产经营基础上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企张纪康:《产业国际化:理论界定、跨行业和跨国比较》,《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业内部的地位以及决定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地位时已越来越重要。以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其国际范围的生产、经营内部专业化分工而引致的国际贸易,包括海外子公司之间的相互贸易在全球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和规模,一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28但是,随着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外部化和准内部一体化的发展,独立于母子公司体系的、不受母公司所有权控制而又与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公司(如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现在跨国公司更多采取集中战略,抓住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这必然使其更多采取分包、外包等资源外取的方式,从而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贸易可能减少,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跨国公司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降低了呢?显然不是。因此,以内部贸易多寡衡量跨国公司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高低在现在看来是没有说服力的。这也是对跨国战略联盟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跨国公司作为创造、获取、融合和应用不同区位的知识的国际性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丰富的关于跨国公司通过知识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跨国公司管理知识开发和应用过程可以采取的不同制度安排。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主要对知识交易中的市场失灵进行分析,现在又增加了对企业作为一种进行知识加工的制度所作的分析。Kogut & Zander(1996)认为,企业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而是能够提供一套“更高层次的组织原则”和更丰富的社会环境(social context)来支持复杂的知识创造和融合的过程。当然,企业开发和应用知识的机制以及企业相对于其他制度形式的优点关键要看特定知识的具体特点。虽然在信息以及其他显性知识方面的市场失灵的根源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隐性知识方面,跨国公司的优势才更加明显。Kogut & Zander的研究表明,一种创新中所蕴含的知识越复杂、越难以编程或标码化,或越难以传授,它的转移就越可能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而非许可证的方式来进行。企业间联盟作为获取和融合国内和跨国Kugut,B.,U.Zander.1996.What Firms Do: Coordination, Identity, and Learning.Organization Science,7:502-518.的知识的手段引起人们相当大的兴趣。许多研究者认为,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协作关系,进行重复性博弈,经过一段时间来进行调整和相互适应,建立信任等等使联盟具有许多与企业同样的优势,可以克服独立企业之间市场交易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在跨国联盟中,独立公司之间的协作安排能够在知识的开发、转让和融合的合作中达到与单个公司类似的合作水平。同时,还可避免正式的管理结构所带来的僵化管理成本。

资源基础论的学者关注公司所具备的能力以及产生独特的和难以模仿的资产的策略以及将自己的这些资产与其他企业的资产加以整合和协同的能力。进化论者则更进一步,他们认为企业不仅仅是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而且这种集合代表着过去所创造的资产的不断积累,因此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的特征。企业进化理论的学者指出,可以通过创新来增强竞争优势。而资源基础论则强调企业特有资源的重要性,而不是具体国家的资源禀赋。而企业在设计和执行策略的能力将增强这些资源的竞争力。

在过去10年中,人们则更强调“知识”作为竞争资产本身的意义。它是企业和国家财富不断增加的引擎。许多早期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企Dunning, J.H.(1996),„The Geographical Sources of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The Results of a New Survey‟,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vol.5,no.3(December),pp.1-30业在英国的分支机构以及英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R&D活动导致了对母公司知识的反馈和竞争力的增强。全球化经济的挑战来自知识密集型资产日益增加的在地理上的分散性以及企业更有必要开发外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与自己的资源进行互补和产生协同效应。而且,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企业面临快速获得国外各种隐性知识或无形资产的压力。因此,除了增加其现有的所有权优势之外,企业越来越多通过FDI来获得互补性的资产。因此,战略资产寻求型的FDI变得更加重要,它可以维持和强化一个企业的整体竞争地位或削弱其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要更好地发挥其核心能力就必须有效地利用对其核心能力能产生互补作用的外部资产。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资产寻求型或资产互补型的FDI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Kuemmerle(1996)发现,制药和电子部门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基地的增加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不是利用现有知识。Almeida(1996)在对美国半导体产业专利的研究中发现,美

Julian Birkinshaw:

(2000)Multination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n Internal Market Perspective, 55-79, from Neil Hood and Stephen Young, The Glob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acmillan Press LTD, pp.55-74在国外的子公司更倾向于使用当地专利。Shan & Song(1997)在研究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现,在这个部门投资的外国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当地企业的先进技术。邓宁(1996)对《财富》最大的150家工业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来源的研究表明,这些跨国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约有1/3到2/5是直接来自其海外的经营,而这种比例的高低又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而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由于全Doz,Y.L.,K.Asakawa,J.F.P.Santos and P.J.Williamson(1997),The Metanational Corporation,INSEAD Working Paper 97/60/SM,Fountainebleau,France.球化、竞争压力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企业更积极从事效率寻求型的FDI。这样,企业独特的和可持续的所有权优势越来越依赖于其管理复杂的和地理上分散的资产的能力。对知识密集型部门的跨国公司来说更是如此。根据Doz,Asakawa,Santos和Williamson(1997)的研究,现在正出现一种“无国界”企业。这些企业能够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当地化或特定市场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加以组合。

由于以知

础的资

布Contractor,F.J., P.Lorange.Why should firms cooperate? The strategy and Economics Basis for Cooperative Ventures , in Contractor and Lorange ed.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New York: Lexington Books,1988.的分散性以及资产增强活动的日益专业化,企业更有必要开发国外的互补性资产和协同性资源。企业要确认这些资产的来源并有效地获得,然后与自己现有的核心能力加以整合,这样可以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孔查特和罗兰基(Contractor and Lorange,1988)认为,“跨国公司的概念也许需要改变。传统上它可以被看成是跨国性的、由企业自身内部化的控制链,但在当今盘根错节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上,它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由彼此依赖的准市场交易关系所组成的组织。”34这也反映在组织战略上,跨国公司不断加强自己的核心能力,以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为目标重新划分内部分工的效率边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跨国战略联盟,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股权或契约安排结成的全球网络型的战略联盟,正成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所拥有的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必须指出的是,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选择已不仅仅取决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因此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更应从对竞争对手的反应或获得首动优势的角度来解释。虽然影响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贸易壁垒、政府政策等诸种因素,但是在这些因素是既定的情况下,处于同一产业且规模相当的跨国公司之所以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是因为其所有权优势是有差异的,不同企业的能力有“路径依赖”的特点,特别是其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或在短时期内难以赶超的。不仅如此,这还与不同跨国公司现有的全球生产布局,特别是其母子公司的关系,即跨国公司组织其全球生产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组织形式也同样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选择资源扩张和资源使用的最佳区位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外的更高附加值的活动,并且与外国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区外优势直接关系到竞争优势和所有权优势。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意味着,跨国价值增值活动的方式已从过去的强调层级制转向更加多样的组织形式。这已经沿着系统性地从垂直一体化企业向非一体化的模式转变。这种趋势是通过价值链和跨产业而发生的,但其在技术发展和创新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技术发展的路径在每个企业内部都各有其特点,这会影响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的条件。John Cantwell(2001)认为,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要关心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日益增强的互动关系。这已经成为贸易和发展的宏观理论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企业内部不断变化的内部分工的微观理论所关注的问题。第二种观点主要关注内部化优势的变化特点,以及经济活动的组织协调的新形式。那些专门研究企业间联盟和并购的文章则关注企业变化的边界。近来的研究使用企业能力论的方法,企图找出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进化是一种具有路径依赖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进入新的技术领域并在多个地理区域建立创新的活动作为发展潜在的公司能力的场所。在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企业的国际经营以及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盟,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当地分散的技术资产。Cantwell and Piscitello(2000)

John Cantwell & Rajneesh Narula(2001)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the Global Economy, MERIT-Infonomics Research Memorandum series.为,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全球性公司,其技术创新在地理上的分散化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开发,因为跨国公司可以获得不同地区的创新资源,并建立有利的跨国性的不同地区的互动。竞争对手、供应商和顾客在任何区域或国家发展起来的联系总是具有那个地区的特色,并使企业的技术创造也带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其他跨国公司常常也需要使他们的生产和创新能力当地化,如果他们想从区域性的技术开发的最新成果中获益并促进自身的技术创新。35

过去国外子公司是自立的和相对独立的,现在正结合成为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该体系依靠各个专业化的子公司为整个跨国公司体系提供服务(UNCTAD,1993a)。在这种企业内部国际分工的框架内,一个企业价值链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移到国外,同时还能保持与公司网络的完全一体化。这种公司战略谋求利用地区或全球的规模经济并实现更高程度的专业化职能分工。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寻求资源的范围扩大了,从而使企业也有更多的选择。不过,这也能鼓励在那些虽然不能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拥有跨国公司所寻求的某些特定资产的国家进行FDI。而且跨国公司可以更多地利用和其他企业的非股权和合作关系,如联盟、合资经营、管理合同或分包安排等。这些安排可以满足公司的多种目标。这些安排在使企业分享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获得技术或其他资产。这些安排还可以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是网络型组织的出现扩大了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互动的范围。

过去仅仅涉及公开市场贸易所形成的“浅层”一体化现在已经转变为涉及生产层面各个方面的“深层”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国际交易的很大一部分被内部化了,即采取了在分布在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交易。据估计,1/3以上的世界贸易和4/5左右的技术流动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大约1/4的世界生产由跨国公司所控制。而且,企业在国际范围内配置其经济资产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国际《1999世界投资报告》,第180-18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生产体系本身也成为新环境的一部分。结果,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也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各国竞相引进FDI的事实也表明了这一点。实际上,生产设施区位决策正日益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区位决策决定了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流向。而且,如果所选择的区位在国外,区位决策就变成了FDI决策。36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若干思考 篇7

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

(一)价格上的绝对优势

首先,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低廉,这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生产价格。其次,大企业一般都是采用机器化生产,虽然能降低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但是对于采购机器的成本远大于人工劳动力的成本;而且大机器化生产在高度细分化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优越性远没有在国内市场上那么大。最后,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所限,不能设立单独的研究开发机构、特聘研发人员,只能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根据企业本身的需要,有目的性地进行投资,最好能致力于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这样我国企业掌握的主动性更多一些。

(二)经营机制的优势

一方面,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不同需要企业在进入跨国经营模式时及时调整经济体制,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所要面临的阻力和困难较少。因为企业规模小,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快地反映市场。另外,大企业更多的是选择规模经济——大批量投入生产,专业化分工以及社会化协作,此举造成的危害就是市场进入的时候要承担更大的风险、经营周期长。而国际市场的现状是小额、快捷、及时化,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能很好的达到这些要求。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领导集团相对较小,不容易产生分歧,这样也就节省了花在解决分歧上的时间,其效率、灵活性正好能很好地符合国际市场瞬息千变的要求。相比较之下,大跨国企业就比较吃亏,结构的精细化使之必须层层传递信息,耗费的时间是一大损失,更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不利于最终决策者作出准确抉择。

(三)特色产品的优势

中国特色经济、文化多年的积攒沉淀,使中小企业在最初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可以大打“中国特色牌”,经营一些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产品如瓷器、茶叶、丝绸等。这些产品在国际上大受追捧,并且由于其鲜明的特色而难以被模仿,具有长足发展的潜力。

(四)产业集群的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就是指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该种组织结构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它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既具有跨国公司规模经济的优势又具有中小企业柔性生产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处于分散状态下单个中小企业所不能达到的高效率。目前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广东珠三角的专业镇,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集群,这些集群都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集群的中小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产业专业化,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其内部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但各中小企业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就可充分共享经营资源,形成规模优势。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国际管理经验

由于体制等惯性的原因,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主要是立足于国内市场,在尝试“走出去”的同时,不免畏畏缩缩,经营封闭且缺乏国际营销观念,造成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时候难以建立自己的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稳定的消费者群体。

(二)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本上无大的竞争优势,难以抵御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对一些社会原因造成的风险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一旦发生政府更迭、战乱、社会动荡等事件,中小企业无法采取措施避免,也无法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特殊照顾。

(三)专业人才匮乏

高薪以及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导致高素质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大型跨国企业,对比直线,我国中小企业在海外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诸多弊端,最明显的一点是企业高素质人才的缺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平均薪资没有多大竞争力,主要原因还是管理层忽视人力资源规划,造成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

(四)国外政策制约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能在WTO成员国中取得国民待遇,但是有些国家地区的外资政策在限制最低出资额、开业年限等。此外,受固有管理、经营文化所限,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初步发展时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这些不确定因素主要集中表现在文化差异、市场需求的不同等方面。对于“资历尚浅”的中小企业还需要经历一个受阻-改变-适应的漫长过程。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一)跨国经营的行业选择

日本一桥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小岛清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该的核心是:“一国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而国内市场的现状是,传统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激烈,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几乎达到举步维艰的地步。但是这些产业生产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受追捧,市场需求量极大。同时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优势,在选择行业的时候,实行特色经营也将是一个胜算比较大的战略。我国中小企业采取特色经营战略可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占领国际市场。

(二)跨国经营的经营模式选择

现有的经营模式有直接投资,网络经营,与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合作经营的方式来进行跨国经营。并非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适合从事跨国经营,还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经营模式。经营模式的选择依据之一是资金充足率,对于资金实力不是那么雄厚的企业,可以积极寻求融资,目标不必局限在国内,可以适当吸引外资合作,尽量拓展融资渠道;另外,利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如阿里巴巴类似的国内知名网络平台)进行经营。对于有条件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就能不拘限制,直接在当地建立营销网点;当然,为了保险起见,在开拓市场的初期,这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同当地公司或者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这样能更快地打开市场并进行扩张。

选择经营模式的另一依据是本企业现今的发展结构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只有立足于现在的组织结构才能“站得稳”,只有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才能按照最适宜的路线前进。笔者认为,中国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借鉴国际企业发展为跨国大企业的基本轨迹:在销售部下设出口部(保证出口),国际部(使生产过程标准化)。

(三)跨国经营的人才战略选择

为避免在人才管理上的缺陷,跨国中小企业需要招揽一批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熟知国际法、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同时在国内培养管理型人才,也可以通过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纳海外学子等多种渠道来吸引人才。实际上更为便利的方式是充分利用东道国的人力资源,利用东道国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环境,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

四、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跨国企业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国民待遇需要中国经济的强大以及相同的对待;国内市场的更像优惠政策也能有利地发展跨国中小企业,免去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产业导向、外汇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发展政策,能有力地支持缺乏跨国投资经验和资金实力的中小企业。但是现在还是比较欠缺的是急需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完善担保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引导、民营为主、企业化运作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利用财政资金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中长期贷款问题。

摘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在大型跨国公司如林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一项诱人却又艰难的事。文章对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劣势逐一分析, 进而提出具有竞争力、现实意义的行业选择、经营模式选择等, 以期让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关键词:中小企业,行业选择,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徐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分析.商场现代化, 2008, 8:89.

[2]张群芳.论发挥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优势.经济师, 2007, 6:192-193.

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比较优势

一般而言,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劣势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这些劣势一般是动态的、暂时的,中小企业只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充分利用与大企业相比较的优势,就会在国际市场上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中小企业比较优势分析

1.适用技术的优势。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很多领域缺乏现代尖端技术,但却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例如,小批量的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较为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以及通过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并经过改造的“二传手技术”和“二手设备”,更符合第三世界国家的特点,因为那里资金和熟练工人都很缺乏;就地取材的技术受到外汇紧缺的发展中国家的欢迎。这些成功地避开了跨国大公司的竞争锋芒,形成和发展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技术优势。

2.经营灵活的优势。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人员少,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具有大型跨国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市场不断扩大时,新进入的中小企业以比较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对大企业影响不大。对大企业来说,分一杯羹给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其代价远比杀价竞销要低。另外,大企业倾向于规模经济,往往是大批量投入生产,实行广泛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并采用先进技术和专用设备,有机构成普遍偏高,这不仅要冒更大的市场风险,而且投资建设期限较长,所以大企业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尤其是在这个产业的形成期是没有优势的。中小企业投入的项目一般较小,投资额度不大,筹资相对容易,建设工期较短,能很快将产品投放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在市场退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3.适销产品的优势。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它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它又有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等特点,并且对消费需求相仿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比较熟悉,愿意设计和生产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中小企业在传统行业中一般都表现出较强的优势,这是因为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部分传统行业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较低,一般都要凭借个人多年的经验或祖传秘方及技巧等。如我国的“三刀”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声誉,“剪刀、理发刀、菜刀”是我国华侨打入世界服装业、理发业、饮食业的有效法宝。

二、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策略

1.积极开拓有限的市场空隙。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消费个性化和多元化。大企业在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时,对小批量、多品种产品不愿顾及或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涉足,相对留下了一些市场空隙,这就为中小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基本条件。韩国中小企业为寻找这类市场空隙,从市场的终点即消费者着手,把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顾客资料存进计算机,通过特殊的软件筛选和加工处理,确认市场空隙及其特点,针对性地集中开展促销攻势。

2.建立跨国经营的集群组织结构。我国温州、广州地区已经形成了不少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集群企业间的互动关系源于互惠的资源交换和企业间的冲突。企业间关系的维持有时没有特定的契约,而是以承诺、信任及相互的利益进行的。这样一种集群的产业网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通过精细的专业分工和紧密的协作,对外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从而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集群组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行业协会,在技术研发、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应对他国“反倾销”控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浙江省中小企业的集群化推动了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个典型的范例。

3.通过网上跨国经营。这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①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②减少中间商的盘剥和制约;③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④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⑤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4.加入全球制造网络。具有比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中小企业应积极加入全球制造网络。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大型跨国公司依据其自身的战略定位,不断地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据此形成了其全球供应链的横向和纵向的企业群。我国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集中资源,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积极加入跨国公司的这种企业群,专注于企业价值链的某个或几个环节,以便提高资源集中使用度,形成企业内部规模优势。

5.加入外贸公司,共同组建大型综合商社,或加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跨国经营集团。在组建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各中小企业应以自己严格的专业化生产或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优势与本国或外国专业外贸公司或大企业财团在商业基础设施及经营优势上相结合,外贸公司或企业财团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信息及各种商业支持,国家也应该在政策上鼓励外贸公司与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实行参股、控股,形成强有力的资金、业务纽带关系, 加强紧密合作,带动其走跨国经营的道路,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将是我国企业未来跨国经营潜力最大的主体,应充分重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巨大作用,采取多种渠道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使之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强大后备主体。

上一篇:我是就业预备役下一篇:什么是岗位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