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通用9篇)
记者11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在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牵头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指导下,我国第一本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年度综合发展报告《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由25个部门联合编制,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报告分为上下两卷,总计113万余字。上卷分为总体进展篇、部门工作篇、重点领域篇、评价标准篇、专题研究篇和交流合作篇六个篇章,并收录了部门发布的智慧城市政策文件;下卷为优秀实践篇,收录了各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经专家评选出的优秀实践案例。《发展报告》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部际协调工作组成员单位最新工作进展、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各地方和行业优秀案例,对引导地方务实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 (创新2.0) 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 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 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 推动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 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 亟待加强引导。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 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 引领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八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针对前期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出台顶层规划, 强调信息安全、民资准入、技术融合。
《意见》中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应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 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 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 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意见》认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务实推进, 因地制宜、科学有序, 市场为主、协同创新, 可管可控, 确保安全。从而到2020年, 实现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标, 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 城市管理精细化, 生活环境宜居化, 基础设施智能化, 网络安全长效化。
《意见》对智慧城市建设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制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意见》指出顶层设计应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 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方案要突出为人服务, 深化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 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要明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准确可靠以及同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法规标准等的具体措施;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 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其中推动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建立精细化社会管理体系、促进宜居化生活环境建设、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是重点。
推动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 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具有随时看护、远程关爱等功能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加快社会保障经办信息化体系建设, 推进医保费用跨市即时结算。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 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
支撑建立精细化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合各类视频图像信息资源, 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网格化的城乡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反应及时、恢复迅速、支援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在食品药品、消费品安全、检验检疫等领域, 建设完善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 推进药品阳光采购。整合信贷、纳税、履约、产品质量、参保缴费和违法违纪等信用信息记录, 加快征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和受理信访的网络平台, 推进政府办事网上公开。
促进宜居化生活环境建设。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 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依托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 发展面向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的信息服务体系, 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推广智慧家庭, 鼓励将医疗、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接入家庭, 提升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
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加快建立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和城市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供给紧密衔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进大型工业企业深化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 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积极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鼓励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 促进电子商务向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
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 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 全面推广三网融合。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智能化改造, 完善建筑数据库、房屋管理等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健全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信息平台, 建设全过程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和饮用水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建设交通诱导、出行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运行协调指挥等智能系统, 推进北斗导航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建设, 发展差异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建设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和仓储式物流平台枢纽, 加强港口、航运、陆运等物流信息的开发共享和社会化应用。
二、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
《意见》应切实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 并在此基础上深化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 (构) 筑物数据库等资源, 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建立促进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协调机制, 完善信息更新机制, 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和信息更新管理。各政务部门应根据职能分工, 将本部门建设管理的信息资源授权有需要的部门无偿使用, 共享部门应按授权范围合理使用信息资源。以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为基础, 叠加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 加快促进跨部门协同应用。整合已建政务信息系统, 统筹新建系统, 建设信息资源共享设施, 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
深化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城市人民政府要将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大力推动政府部门将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鼓励发展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型服务, 加速信息知识向产品、资产及效益转化。
三、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
加快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支持物联网在高耗能行业的应用, 促进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能源利用智能化。鼓励物联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应用。加快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生服务、公共安全、产品质量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
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鼓励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 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 支持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加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开发与利用, 在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学研究、交通运输等领域, 创新大数据商业模式, 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公众实际需要, 推动移动互联网、遥感遥测、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重点领域包括交通运输联程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家居智能管理、居家看护与健康管理、集中养老与远程医疗、智能建筑与智慧社区、室内外统一位置服务、旅游娱乐消费。
四、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
严格全流程网络安全管理。城市人民政府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要同步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在重要信息系统设计阶段, 要合理确定安全保护等级, 同步设计安全防护方案;在实施阶段, 要加强对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安全审查, 同步建设安全防护手段;在运行阶段, 要加强管理, 定期开展检查、等级评测和风险评估, 认真排查安全风险隐患, 增强日常监测和应急响应处置恢复能力。
加强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加大对党政军、金融、能源、交通、电信、公共安全、公用事业等重要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 确保安全可控。完善网络安全设施, 重点提高网络管理、态势预警、应急处理和信任服务能力。统筹建设容灾备份体系, 推行联合灾备和异地灾备。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 切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强化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 明确城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害信息系统运营单位负责人的网络信息安全责任,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各环节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鼓励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信息安全认证服务, 为保障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支持。
五、 完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完善管理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 推行智慧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 定期公布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完成进展情况。城市人民政府要健全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监督听证制度和问责机制, 将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纳入政府绩 效考核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推动电子政务和公益性信息服务外 包和利用社会力量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信息服务。
完善投融资机制。在国务院批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内, 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人民政府要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机制, 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募集资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严禁以建设智慧城市名义变相推行土地财政和不切实际的举债融资。城市有关财政资金要重点投向基础性、公益性领域, 优先支持涉及民生的智慧应用, 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对市政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
智慧城市建设须打通信息孤岛
为了紧跟国家发展城镇化、信息化和各地政府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智慧城市的需要,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牵头,联合全国智慧产业链的优秀企业共同发起筹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共同拓展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投资市场。其中包括深圳企业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智慧产业发展。姚建铨院士和李林教授一致认为智慧城市涵盖了一个城市全部的社会机构、资源管理、社区人文和经济组织全方位、全系统的升级改造,以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智慧化的发展目标。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涉及到顶层规划、产业标准等工作,还需要从产品、系统单元和园区、社区的智慧做起。在保证低碳、节能的情况下走可持续建设路线,稳步建设智慧城市。
打造低碳环保的智慧园区
可以说,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智慧园区将是一个低碳环保绿色示范园区,汇集云计算、物联网、能耗管理、BIM+FM新技术应用的智慧园区。如常熟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山翠亨园区、华南智慧城园区、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创新走廊、深圳软件园管理中心等在论坛上分享了智慧园区建设经验。
目前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著名企业,如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业务涉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安防服务和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当中已有部分企业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达实智能为例,作为深圳本土的建筑节能服务上市企业,其智慧城市建设及建筑节能投资计划金额以数亿元计,已成功帮助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建筑完成智能化及节能建设。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要与达实智能这些有着成熟服务以及核心技术的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走强强联合的发展道路。
智慧园区的发展现状
“智慧园区”是园区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智能化园区管理和运营,标志着园区整体信息化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智慧园区的核心是以一种更高效集约的办法,通过软件、服务、物联网技术未提高办公和管理效率,提升园区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服务的明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做到随需服务,建立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新型园区,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目标。
目前国内的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纷纷从自身特色出发,制定出台相关战略举措,有针对性地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并且已取得一定成果。苏州工业园已经建成了包括电子政务私有云、数据中心、非凡城市SIP等软硬件平台架构,具备了云服务方式的条件。依据其工业园区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要求,未来园区将以建设“智融服务、慧聚创新”的智慧新园区为目标,2015年基本实现电子政务、社会资源、公众服务、企业应用的“共享、整合、服务、创新”落地;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城市光网建设完成覆盖,漕河泾开发区数字园区网络建设的初步完成,成为我国首个全面覆盖城市光网、3G和WiFi三种网络的高科技园区。
智慧园区的前景
伴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投身于智慧园区建设,智慧园区投资规模正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据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在此大形势下,智慧园区建设也取得显著业绩,各园区根据所在城市及园区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继续加大智慧园区建设投资力度,投资规模达到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目前全国智慧园区IT投资规模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其总规模达到550亿元。
智慧园区把人类智慧和智能化技术融入到城市发展与管理之中,体现在园区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是信息化不断纵深发展的一个综合性表现,相信在未来,更多园区将走上产城融合的模式,实现网络全覆盖化、平台集约化、应用智慧化和运营社会化的道路。
— 附件 2 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材料编写提纲
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详细阐述本单位、主管行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总结 分析本单位、主管行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成效和主要问题。可结合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要求,提出具有创新引领性的应用场景需求等。提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优秀实践案例(模板见本材料末页)。
三、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基于新型智慧城市相关工作情况,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并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建议 对我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情况自评得分表》 对照山东省地方标准新型智慧城市 县级 建设指标(详见件 通知附件 3)),填写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情况自评表,逐项进行自评打分,满足相应星级标准的得相应分值(每项指标得分为对应指标权重×500),不满足不得分。
六、证明材料 按照二级指标提供有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要确保全面、真实、准确、条理清晰,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能够证明即可。数据由其他部门单位提供的,需加盖数据来源部门公章,并对数据真实性做出承诺,承担相应责任。
— 2
—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自评表》
一级 指标 编号 二级指标 具体 情况 自评 得分 数据 来源 责任单位 示例 … 家庭光纤入户覆盖率
家庭总户数为 X 户,完成光纤接入X 户,光纤入户率 X%,其中 100M以上高速光纤入户占比 X%。未完成光纤入户的 X 户中,X 户已完成FTTB 光网络接入,具备光纤入户改造条件。X 户尚未开通光网络,占总户数的 X%,计划 X 年前完成光网络改造。XXX 统计报告 …
数 字 惠 民 1 电子证照使用率
区行政审批局 2 公共交通来车实时预报率
区交通运输局 3 智能照明设备安装率★
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4 智慧校园覆盖率
区教体局 5 政务服务类APP应用
区行政审批局、区大数据局 6 医院智慧服务水平
区卫生健康局 7 路口实时信号配时系统比例
公安分局 8 公共交通电子支付使用率
区交通运输局 9 家庭能源自动化采集覆盖率
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数 字 政 府 10 环境质量监测水平
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区气象局 11 政务云平台应用水平
区大数据局 12 多网格融合水平★
区综合执法局、区社会治
— 3
— 一级 指标 编号 二级指标 具体 情况 自评 得分 数据 来源 责任单位 理指挥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13 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率
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14 数据资源共享水平
区大数据局 15 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开放水平
区大数据局及相关单位 16 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应用水平
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数 字 经 济 17 软件业务收入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18 企业上云规模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9 数字经济园区★
区大数据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 20 电子商务
区商务局 21 万人有效发明增幅★
区科技局 22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业人口占比★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4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基 础 设 施 25 家庭光纤入户覆盖率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6 移动通信网络平均下载速率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7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
公安分局 28 视频监控完善程度
公安分局 29 视频监控联网率
公安分局 30 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率
公安分局
— 4
— 一级 指标 编号 二级指标 具体 情况 自评 得分 数据 来源 责任单位 31 200Mbit/s 以上固定宽带用户占比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32 IPv6 网站支持率★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33 5G 网络覆盖率★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34 多尺度地理信息覆盖情况
区自然资源局 保 障 措 施 35 制度机制
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局 36 规划计划
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局 37 人才保障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8 资金投入★
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局 39 项目培育★
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局等相关单位 40 信息安全
区网信中心、公安分局、区大数据局 地 方 特 色 41 工作试点
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局等相关单位 42 宣传体验
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局、区综合执法局、区住建局、区卫健局、区自然资
— 5
— 一级 指标 编号 二级指标 具体 情况 自评 得分 数据 来源 责任单位 源局、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交警大队、消防大队 43 创新示范
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局、区综合执法局、区住建局、区卫健局、区自然资源局、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交警大队、消防大队 44 智慧社区覆盖率
区民政局、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大数据局
自评总分:
注:1.★为引领性指标;县(市、区)主要指县、县级市以及部分距离主城区较远、独立性较强的建制区,数据统计范围不含乡镇。
2.责任单位为多个的,相关负责单位只需按照标准要求明确数量,列明相关项目、文件等明细,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无需自评。
— 6
—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优秀实践案例(模板)
优秀实践案例名称 ×××单位(规范全称)
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省、市各级工作要求,简要介绍优秀实践案例的基本情况、实现功能、应用效果、取得成绩等。
一、背景 说明实践案例建设应用的背景。
二、建设、应用情况 详细说明实践案例建设、应用的基本情况。
三、应用成效 详细说明实践案例应用规模、实效、经济社会效益、获奖情况等。
四、创新经验 说明实践案例建设、应用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总结的先进经验、创新点等。
五、其他 其他需说明的事项。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拐点,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一、智慧城市定义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概述
形成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目前该指标体系仍为“1.0”版本,主要针对“十二五”发展阶段,未来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
关注民生是该指标体系的一大特色。指标体系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和市民生活感知密切相关,充分考虑了百姓衣食住行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的幸福感,比如“网络资费满意度”、“城市 就医方便程度”、“政府服务的便捷程度”、“食品药品安全满意度”等都以市民直接参与打分的形式纳入了指标体系的考量范畴。
三、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创新性举措
浦东新区在国内率先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了系统疏理,并提出量化指标,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无疑将更好地发挥浦东在全国先行先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目前浦东已制定完成了《智慧浦东建设纲要》和《智慧浦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光网和无线宽带双轮驱动,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力打造“数字高原、智慧浦东”,力争建设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导区,为各地作出良好示范。到2015年,浦东新区主要信息化指标将达到并争取超过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水平,形成“智慧浦东”框架雏形。
四、上海:实施“3935战役”工程 推动“智慧浦东”建设
作为全国先行先试地区,浦东新区利用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大力实施“3935战役”,首推“中国版”智慧城市64项标准。重点任务归纳为“3935战役”:
1、建设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三大计划)(1)城市光网升级计划(2)无线城市完善计划(3)三网融合加速计划
2、提升高效惠民的应用示范体系(九大工程)
主要目标:管理智慧化和服务人本化。到2015年,浦东新区的政府事务、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成为同类区域“最高效、最便捷、最惠民”区域之一,以创新的政府管理和卓越的公众服务助力“幸福浦东”愿景目标的实现。
(1)政府服务协同工程,推动政府行为向跨条线跨部门协同模式明显转变。
(2)智能城管升级工程,推动城市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模式明显转变。
(3)社会事业亲民工程,推动教卫文体从“单一渠道”向“多维共存”明显转变。
(4)民众生活关爱工程,推动智能服务从“分散低效”向“智能互动”明显转变。
(5)数字三农综合工程,推动农村建设从“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明显转变。
(6)两化融合深化工程,推动重点行业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明显转变。
(7)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推动信息安全体系从“被动防御”向“主动保障”明显转变。
(8)智慧城区样板工程,推动试点区域从“试点建设”向“示范引领”明显转变。
(9)信息市民培训工程,推动市民信息化水平从“基本认知”向“全面应用”明显转变。
3、形成健康坚实的智慧产业体系(三大任务)主要目标: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夯实产业基地,3 聚焦数字电视、平板电脑、多媒体终端、智能表具等领域“整机品牌”。到2015年,浦东新区新一代信息产业总值,争取占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值和上海市信息产业总值50%以上。
(1)迅速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既有优势(2)强力提升软件信息服务业产业能级(3)极大关注新兴交叉领域创新发展
4、发展环境与保障体系(五大措施)
智慧浦东建设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营造发展环境、构建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和绩效考核(2)资金投入和融资保障(3)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4)多元合作和互动机制(5)宣传推广和战略研究
五、武汉:实施“387”工程 推动“智慧武汉”建设 “十二五”期间,武汉将实施“387”工程推动“智慧武汉”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云平台和公共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等3类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交通等8项智慧应用体系,发展壮大智慧应用技术研发等7个支撑性智慧产业。今后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将覆盖居民的衣食住行。力争用10年的时间在其“东湖未来科技城”打造一座真正的中国“智慧城市”。
1、“智慧武汉”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4 和规划:即全面实施“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推广普及“武汉通”,推动电子病历与医疗保险相衔接。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2、“智慧武汉”分三步走
基本覆盖居民衣食住行 武汉将用10年打造“智慧城市”。未来10年,武汉将以66.8平方公里的未来科技新城为试点,构建基于“中国云”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智能处理基础平台,建设智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应急决策,以及能源与资源管理4个智能示范应用工程,并力争突破智能感知、时空协同、泛在互联、数据活化、安全可信和服务发布等6个关键技术。其中在2010年—2011年,为建设第一阶段。武汉将着力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与方案制订、标准研究、关键技术,并确定典型应用示范。第二阶段从2012年—2015年,工作将进入标准制订、关键技术研究,力争体系基础成型。此阶段,将以光谷未来科技城为试验区,全面实践“智慧城市”的各项建设。2016年—2020年,将是武汉打造“智慧城市”的推广应用期。届时,“智慧城市”将从未来科技城,推广到东湖开发区、武汉城区,“智慧城市”雏形初显,武汉将成为中部“智慧之都”。
3、实施“387”工程开展10类示范项目
看到过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企业出口一支圆珠笔价格是1元以下,美国市场可卖到1美元以上,而中国企业的收入不足1元,支出进口笔珠、笔芯、墨水、相应技术装备及工人工资,最终利润只有0.02-0.05元。美国市场上从1元人民币到1美元的增值,主要源于产品设计、采购、物流和商业服务,其利润增值大多被外国公司占有,足见创新型经济的魅力;因为创新不止,非“科班出身”的苹果,成了手机业的大哥大;因为缺少创新,曾经的行业老大诺基亚,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以说,创新,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商人群体来说,亦是如此。
通过在外多年的发展,广大浙商已完成了资本积累,正在寻找资本新的出路。不少浙商都提到过,回归,不是单纯地把企业搬回浙江,这样的回归肯定会水土不服,无法生存。而且大多数浙商从事的是传统产业,目前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的瓶颈,“依样画葫芦”只会把自己往死胡同里送。他们迫切需要产品创新、结构调整、实施品牌战略,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实际上,创业创新不仅仅是指企业大方向的转型,还包括生产模式、管理制度、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微转型”,可以说,含义非常宽泛。这也为企业家提供了很好的再创业契机。
而对于杭州来说,不仅具有发展创新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高端人才集聚,等等,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创新基础,2011年杭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85%,地方财政(市本级)支出科技经费占比达7.57%,专利授权量已连续五年稳居省会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二。可以说,杭州十分适合发展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经济也将大大提升杭州的城市价值。
从地方角度来看,目前大约有超过400个城市开展和正在规划建设智慧城市,其中有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以及接近5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都提出了计划并正在进行实施。
受东中部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华基础相对领先,占全国总数的73%,西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市50个,占西部地级市总量的56.8%。这过程中也有一些省市提出了省级的规划,以城市为中心,向上延伸出了智慧城市的省级智慧城市群落,往下延伸到乡镇,形成了多级联动的趋势。
从建设领域看,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其实已经涵盖了地方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信息化建设在区域的一个缩影。
从对去年全国各地的调研情况来看,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占据非常高的比重;电子政务、智慧政务的所占比重也比较高;排名第三的是公共安全领域;继而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交通、医疗、社区、教育这些建设比重也开始增大。
从应用效果来看,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亮点。 首先是公共服务的改善,83%的地级以上城市,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网上行政服务大厅,实现了一站式办公,全流程审批。其次,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相当多的城市在智能交通、地下管网,以及数字城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第三是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像信息共享能力、跨部门协同能力等。第四某些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而在对一些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多次调研和沟通之后,智慧城市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方向。
第一个明显动向就是“互联网+”为公共服务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今年有很多地方政府与互联网运营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上都签署了战略合作的协议,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运营商进入到了城市服务的领域。大量的政府服务和社会化的服务,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能够比较轻松的实现,打破了曾经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的瓶颈。通过互联网的入口,公共服务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增强,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在服务层面产生竞争意识,这也成为优化城市投资环境的很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新的动向,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城市服务理念开始逐步落地。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特别是互联网极大激发了公众对政府一体化服务需求的时代, 仅从传统部门角度去提供公共服务,是很难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互联网+城市服务,正在成为公共服务的一个新入口,它正在创新着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交付模式和投递方式。以往的单向推送、分散化的服务, 基于互联网开始转变为一体化、互动式、以及满足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促进了从市民需求角度提出一个新的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框架。
第三,在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网络互通难“老三难”问题上的有益探索。比如宁夏银川专门组建了一个行政审批服务局,深圳是从信息共享的机制建设角度切入的,上海市政府在数据资源开放推行试点单位的政务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和同一管理。
第四个新动向是多元化的建设运营模式成为智慧城市应用效能的提升手段。在我们也看到杭州、 福州、银川也有这种方法,通过市政府购买服务、 外包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等提高了建设专业化水平,缓解了投资困难。在杭州、福州、银川等城市通过市政府购买服务、外包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等提高了建设专业化水平,缓解了投资困难。
第五个是标准化工作,当然在国标委牵头组织下,智慧城市整体框架性标准很快就会推出。
“创新型城市”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摆脱传统的以土地、资本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为主要增长要素的发展模式,形成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的驱动发展,建立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发展形态。从世界范围来看,创新型城市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主要标志是: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3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超过70%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申请量超过70%以上,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人4%以上等。
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动力机制,作用于科技创新的全领域,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有效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起点,激励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第三,作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基本制度之—,可以为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步伐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烟台市注重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作用,依靠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步伐。
一是将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型烟台建设的重要支撑。知识产权作为自主创新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密不可分。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烟台把知识产权纳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坚持高规格统筹、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推进。在体制机制方面,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健全各项财政激励政策,出台《烟台市知识产权发展纲要》,建立重大经济活动中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构建创新服务体系方面,成立“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三大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走出一条依靠知识产权,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子,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8万件,注册商标超过2万件,登记软件著作权223件,获得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累计145项。先后有3项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1家,省级园区2家,申请PCT国外专利的企业和申请专利过百件的企业各10家。拥有和掌握的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了“烟台制造”向“烟台创造”的跃升,有力地促进创新型烟台的建设,城市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二是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占领市场、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很多企业由于缺少核心竞争力面临订单减少、开工不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显现出较强应变和抗风险能力。为此,加强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运用,指导企业将知识产权纳入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拓展各个环节,涌现出大批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支撑和保障,化“危”为“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烟台龙源电力公司自主研发锅炉燃烧新技术,申请专利76项,国外专利19项,该技术装机总容量超过2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为国家节约资金近250亿元人民币,企业年创收超过2亿元;山东绿叶制药公司拥有注册商标70件,申请专利221件,转让专利技术10件,实现专利技术转让收入1.5亿元;玲珑橡胶集团年申请专利过百件,并以专利为核心,加强在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6项,年增加效益过亿元。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谁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谁就可以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三是将知识产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素。高端产业首先是高知识产业,是知识产权、核心技术高度聚集的产业。产业越向高端,知识产权的份量越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产权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优惠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如果不以知识产权聚集为先导因素,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没有方向,没有生命力。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耗费来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加工厂”。从烟台情况来看,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烟台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701.8亿元,位居中国城市第20位,山东第2位。但是同样面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在认真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贸易、质押和实施,加速知识产权的产业化进程,引导资源向创新能力强、知识产权含量高的企业汇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7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突破1000亿,企业授权专利实施率达到87%,知识产权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四是将知识产权作为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烟台市在对外贸易、招商引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知识产权对于优化投资环境、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为此,烟台市始终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规范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完善执法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行政执法、司法机关、公安和海关等部门在案件移送、联合执法、知识产权预警、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逐步构建起政府统一协调、行政司法互动、信息资源共享、打击与防范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此同时,深入开展“雷雨”、“天网”等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查处假冒专利、商标和侵权盗版等案件2000多件,涉案金额达2000多万元,有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树立起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
结合烟台实际,推动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城市的发展更多取决于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决于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今年,烟台市成功进入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要结合烟台实际,坚持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战略”相结合,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中心,以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为主导,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是推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创新成果只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得到法律保障,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烟台市知识产权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积极贡献。但在一些关键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全市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低于10%,影响和制约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因此要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特别要重点发展一批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要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源头创新作用,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通过委托开发、技术协作、共同研发等形式开展技术合作,构建产学研知识产权联合体,努力获取一批促进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和评估机制。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转化实施过程中,普遍遇到融资难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在完善知识产权产业化资助政策的同时,鼓励支持金融和风险投资加大对知识产权实施和产业化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实施的贷款担保力度,探索自主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以股权、期权等方式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鼓励发展创业资金,促进对中小企业重点知识产权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化。要加快研究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评估标准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评估行为,提高知识产权评估质量和水平。鼓励有条件的资产评估机构逐步开展知识产权评估业务。
三是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产权运用的主体。但从烟台市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情况来看不容乐观:创新成果与市场脱节,应用渠道不畅,知识产权转化实施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知识产权流失。全市80%的企业没有开展过专利许可贸易,85%的企业没有开展商标许可贸易。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已经迫在眉睫。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运用专利战略、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以海阳核电、风电、通用光伏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以万华、氨纶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麦得津、绿叶为骨干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东方海洋为重点的海洋科技产业,以航天513所为引领的航空航天产业。要加强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管理,推动知识产权在对外贸易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运用,促进出口结构从传统加工贸易向销售自主品牌产品、品牌输出、知识产权转让、使用许可等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转变;要积极搭建包括信息检索、产权交易、运用实施等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动城市智慧社区建设
一、背景与动因
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人口总量增加迅猛、社会结构趋于多元、群众诉求复杂多样、发展任务繁重艰巨、社会治理挑战严峻。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探索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路,促进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筑牢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
当前,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互不隶属,如何打破行政隶属壁垒,破除各自为政障碍,拆除相互封闭藩篱,把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之间的联建共建、联动互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服务人民群众为重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城市社区基层党建新格局,增强党在社区建设中的政治辐射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成为当前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此背景下,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党委创新“黉门对家门”服务理念,积极探索构建“社区党委+”的社区大党建模式,打通了基层党建与基层发展、基层治理的关节,走出了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党建的一条新路子。黉门街社区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服务型示范社区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社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村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以社区党委为主导,建立“社区党委+”的全覆盖组织体系
一是成立以驻区单位为成员的“区域党委”。
实行“双党委”同步运行,以社区党委为核心,采取“1+1+N”的方式,建立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服务”,搭建相互沟通信息、交流经验、资源共享的平台,积极推行“党建项目认领”“双向服务”“菜单式服务”,形成党建相融互动格局,实现了党建成效显性化。二是组建以“两新”组织为主体的联合党组织。
在“两新”组织中成立党支部,实施党建“星罗棋布”计划,把游离于社区服务管理之外的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以“组织固化”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每季度召开一次“两新”组织联席会,讨论解决涉及单位和居民的实际问题,为居民提供就业、助残、助学、帮困等服务,实现“双向互动服务”。三是建立以党建带群建为路径的参与平台。
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充分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形成常态长效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以党建带群团组织,充分整合资源、拓展服务方式,形成党建带动、多元参与的服务体系;以大群团工作落地下沉为重点,整合工、青、妇、残、科等群团组织力量,依托社区“党团员志愿服务站”,引入各类志愿服务团队,以项目制、组团式的方式,为居民群众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二)以服务群众为核心,建立“社区党委+”的多元化服务机制
利用“社区大管家”“民情专递”“社区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线上线下广泛收集居民群众需求,依托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充分整合辖区优势资源,引导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梳理形成服务项目。一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引入“鑫香荷坊”社会组织,开设“四点半”学校,采取“学校放学、社区上学”的“四点半”帮扶措施,在社区开设寒暑期公益托管,开展暑期少儿夏令营等活动,有效解决辖区居民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难题。二是提供便捷化服务。以“聚合需求、聚合资源、聚合服务、共享共赢”的“三聚合一共享”为导向,搭建起“1+5+N”“公益+社会化”“线上+线下”的便民生活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辖区各类商业资源,建立居民商家产业联盟,引进菜宅送“冷鲜柜”“微医”“享修”等“一键式”上门服务企业100余家,为居民提供“线上商务互动面对面、线下商品服务门对门”的便民消费服务。三是提供兴趣化服务。为满足居民各类文化活动需求,在社区成立黉门艺术团、书法协会、老年摄影家协会、门券收藏协会、老年舞蹈队、太极队等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设立手机摄影辅导站,创新手机随手拍,组织辖区摄影爱好者深入院落、深入居民生活,用手机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和院落里的小人物、感人事,积极弘扬新风正气。
(三)以常态长效为取向,建立“社区党委+”的开放式运行制度
一是公开议事。
成立社区居民商家便民生活产业联盟,搭建生活服务互动交流平台,打通居民与服务提供者的联系通道,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绩效与点赞、意见与反馈,推行服务项目、服务过程、服务评价“三公开”。二是公正评价。
建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微信群等及时反馈渠道,让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对居家便民生活服务及政务服务相关事项进行点评。社区根据居民群众的点评,对提供服务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评价,激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是公平表彰。
采取服务对象评选和社区党委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每季度公开评选表彰一批“社会组织服务明星”、“片区服务明星”、“院落服务明星”。年底,组织驻辖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公开评选“优秀驻区单位”“优秀社区工作者”“和谐家庭”等,积极营造共驻共建良好氛围。三、主要成效
(一)通过组织共建,有效扩大了“两个覆盖”
一是加强了横向联系。
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充分吸纳7个驻区单位、11个“两新”党组织为成员,实行“双党委”同步运行,统筹整合党建资源,将党的组织覆盖到新兴领域,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二是强化了工作指导。
在社区设立“两新”组织党建指导站,选派8名党龄长、党性强、党建经验丰富的辖区党员对“两新”组织开展“一对一”党建联系指导,有效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三是扩大了组织覆盖。
分类成立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将零散“两新”组织党员纳入联合党支部进行管理、开展活动,目前,社区全部50多家社会组织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二)通过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服务水平
一是群团服务全面落地。
坚持党建、群建“同频共振”、“一体发展”,强化党组织对群团组织的领导,统筹配置群团阵地、人才、资金等资源,着力构建“大群团”服务格局,形成党建与群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工会系统“户外劳动者15分钟之家”、妇联“向日葵家庭服务计划”、残联“曾建中工作坊”、团委“党团员志愿者服务站”全面落地社区,服务广大群众。二是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创新开展党建服务项目认领,通过“民情专递”问需于民,紧扣群众所需所盼,汇总形成服务项目,发挥驻区单位、“两新”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行业、技术、专业等优势,积极认领党建服务项目45个,服务居民群众2000余人次。(三)通过发展共进,有效推动了治理创新
一是推动了企业发展。
依托区域党建平台,建立与企业的沟通互动机制,实现互惠共赢。在驻区单位、“两新”组织中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公开承诺等活动,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的组织统领和党员骨干的先锋示范作用,以党建带发展,推动新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深化了社区治理。结合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吸引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多方资源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有效解决社区人员、资源、力量不足的问题,实现社区共治,促进了辖区和谐稳定。四、有益启示
第一,抓社区党建要找准关键点,以创新的理念为指引。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社区党建是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由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必须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思维,以“大党建”的观念和办法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实现社区党建效益最大化。
第二,抓社区党建要找准发力点,以科学的机制为支撑。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条块分割、工作分离,资源难以整合、优势难以互补,制约了社区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必须坚持条块结合、协同发力,推动社区党委与驻区单位、新兴领域党组织建立起“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党建工作新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局面。
【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推荐阅读:
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12-11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09-11
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12-03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趋势05-30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特点12-15
制约“智慧城市”发展速度的几点思考05-30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09-24
创新型人才07-13
创新型企业10-23
创新与创新型人才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