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精选7篇)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 篇1

摘要: 本文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等各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针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环保

一、引言

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这是由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及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可谓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模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吃干榨尽”;从1994年国家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3R原则),这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并将减量化解释为输入端方法,再利用侧重于生产过程,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3R”来自于杜邦的“3R 制造法”,三者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将之用来指导企业生产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尚嫌不够,更应强调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降低发展成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资源节约战略。循环经济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要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模式,我国不能照搬。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工业污染防治的最初措施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已改变了这种费而不惠的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清洁生产主要在企业内部施行的话,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比如,火电厂的粉煤灰是固体废弃物,但可以用来生产多种建材,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无论是从物质循环角度考察,还是从物质代谢或产业共生关系角度分析,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实现形式。经济学史研究表明,中国在900多年前的珠江三角洲就出现“基塘系统”雏形。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总结了20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流的角度看主要有三类。

1、种养殖业复合系统

种养殖生态农业系统中存在着物质代谢和共生两种类型。其中,以基塘复合模式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物质的代谢或循环;以稻鸭系统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营养物的共享。

(1)基塘复合模式

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存在类型众多的基塘模式。其中,种在基上的植物类型因地而异,同样养在塘里鱼也有很多品种。但抽象出来的物质循环方式和原理是一样的。桑基鱼塘。这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类型。在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杭州等地均有分布。鱼塘养鱼,塘泥为桑树生长提供肥料,桑叶为蚕提供食粮,蚕的排泄物为鱼提供饲料,形成一个物质流的循环。

蔗基鱼塘。这种系统结构较简单,嫩蔗叶可以喂鱼,塘泥肥蔗,塘泥促进甘蔗生长,起催根作用使甘蔗生长快;塘泥含大量水分,对蔗基上甘蔗生长起明显作用。一些地方在蔗基养猪,以嫩蔗叶、蔗尾、蔗头等废弃部分用于喂猪,猪肥用于肥塘。

果基鱼塘。各地在塘基上种的果树种类很多,例如,香蕉、大蕉、柑橘、木瓜、芒果、荔枝等等,同一地点的果品也有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一些地方在高杆植物下养鸡、鸭、鹅等家禽,既可以吃草、虫,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家禽粪便还可以肥地,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还有花基鱼塘、杂基鱼塘等类型。前者是在基上种养各种各样的花,后者则在基上种植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2)稻鸭(鱼)共生模式

在我国南方一些水网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在长期的实践中,劳动人民探索出了丰富多彩的稻田生态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等。稻田里养鸭是一种“人造”共生系统,它利用了动植物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利用了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的杂食性,将鸭围养在稻田里,让鸭和稻“全天候”在一起,以鸭捕食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 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从而实现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等目的。

一般地说,不同种养殖业间的废弃物相互利用,不仅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可以概化为: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之后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

(1)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

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构成“四位一体”模式。简言之,就是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植蔬菜,以及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沼渣作肥料又用于种植,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2)西北“五配套”模式

这是西北地区解决干旱区的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3、种、加复合模式

在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形成的“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而且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形成了“种-加-肥-种”、“菌—肥—种”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形成可持续农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北京留民营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对太阳能、生物能等的综合利用,建大型高、中温沼气发酵池两座,不但能变废为宝,还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上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

(二)生态工业模式

1、产业间共生模式

所谓产业间共生,主要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之间存在物质共生关系。从实际看,我国许多地方存在这种产业共生联系。作为主要特征,这种模式的起点均是吸收太阳能的植物。

(1)贵糖模式

以生态工业为基础,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组成,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不断充实和完善示范园区的骨架,形成制糖、造纸和酒精生产基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多门类工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工业共生网络以及高效、安全、稳定的制糖工业生态园区。

(2)林纸一体化

这一系统的外部投入也是太阳能;产业链起点物质是可再生资源。林纸一体化是国家发展造纸工业的方向。我国造纸业长期以草浆为主要原料,烧碱等化学品消耗量大,回收循环利用难度较大,生产中的黑液对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小造 纸厂的产品质量也难以提高。使用木浆造纸,可以解决黑液问题,且木纤维的废纸有利于多次循环使用。林纸一体化,不是通过砍伐原生林来增加木浆产量,而是通过林业企业和造纸企业的联合,通过速生丰产用材林为造纸企业提供原料。造纸业的发展,又促进用材林的建设,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海水的“一水多用”

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但有丰富的海水,其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从严格意义上说,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海水利用方面,常规的工业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如用于发电的冷却等、盐业、海洋化工,如从海水中提取有用的化学元素等。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围绕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许多海水利用模式,例如山东海化、鲁北化工等,均有这类实践。在鲁北的产业共生实践中,热电厂利用海水产业链中的海水替代淡水进行冷却,既利用了余热蒸发海水,又节约了淡水资源;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液体SO2用于海水产业链中的溴素厂提溴,硫元素转化成盐石膏返回用来生产水泥和硫酸;热电厂的煤渣用作水泥的原料,热电生产的电和蒸汽用于各个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氯碱合成氨生产,钾盐产品用于复合肥生产。各个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的共生关系达17个,包括15 个互利共生关系和2 个偏利共生关系。其中,利用海水逐级蒸发、净化原理,在35公里的潮间带上,建成百万吨规模的现代化大型盐场,构建了“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海水送热电冷却、精制卤水送到氯碱装置制取烧碱”的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

2、以矿业为龙头的共生模式

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起点,构成一大类的物质循环和共生模式。这类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产业链的起点来自于地球历史上形成的物质,是不能再生的,开一点就会少一点。

(1)低品位矿产的产业共生

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三个环节的衔接,可形成矿业的共生模式,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之间的“食物链”是“矿石采掘→选矿→冶炼”,矿业开发之间“食物网”关系较弱,但与其他行业生产企业之间仍可能广泛存在着。例如,鲁北化 工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磷石膏制硫酸同时联产水泥,形成磷铵配套硫酸、水泥生产共生模式。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磷石膏废渣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分解水泥熟料和二氧化硫窑气,水泥熟料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置水泥,二氧化硫窑气制硫酸,硫酸返回用于生产磷铵。既有效地解决了废渣磷石膏堆存占地、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新的原料路线、减少了温室气体的 排放。

2、以煤炭为核心的联产形式

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集团)制定并实施新的发展策略,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电、煤化、煤热电-建材等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兖矿、平顶山等集团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标志”,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和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时,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格局。从煤或石油或渣油气化制得合成气,用于联合循环(IGCC)发电,用一步法生产甲醇及其衍生物(甲醛、醋酸、醋酐等)和合成氨及其衍生物(尿素、硫氨、硝氨、碳氨等),还可用作城市煤气。这一能源化工联产流程由于一氧化碳只进行单程反应,而且可以保证在低峰供电期增加化学品产量,用电高峰期少产化学品而多发电,从而提高总体效率。这一流程源于早期的煤气化生产电力和甲醇方案,并采用了一些新的、先进的转化和合成技术,如一步法甲醇的生产工艺等,将各种途径综合在一起,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结果。

(3)各种金属矿业的共生

以黑色冶金矿业生产为例,矿石采掘到冶炼的“食物链”为:“铁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及与其它行业间的横向“食物网”关系:烧结、炼铁和炼钢的除尘灰均可作为烧结生产的原料;在保证高炉冶炼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冶金废物-钢渣、含铁尘泥、瓦斯灰和轧钢铁皮等的使用量。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化工产业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循环圈,并由此构成了铜陵有色产业大循环圈。无论是低品位矿产,还是其它矿产资源,其中均含有各种有用的成分,这就为产业共生创造了条件,这也是这类共生的主要特点之一。

3、绿色制造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十分迫切,也有了成功的经验。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三个层次上采用重点技术加以推进:一是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高炉煤气发电、干熄焦(CDQ)、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转炉煤气回收、蓄热式清洁燃烧、铸坯热装热送、高效连铸和近终形连铸、高炉喷煤、高炉长寿、转炉溅渣护炉和钢渣的再资源化等技术。二是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高炉喷吹废塑料或焦炉处理废塑料、烧结烟气脱硫、煤基链蓖机回转窑和尾矿处理等技术。三是探索研究一批未来的绿色化技术: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薄带连铸技术、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有一个利用废物的“炉子”,且大量的热量可以分级利用。济南钢铁、鞍钢、宝钢等,均形成了各自特色。济钢通过技术开发,单位产值能耗多年来持续下降,起重要作用的除了清洁生产、加强管理外,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熄焦技术,值得推广应用。此外,水泥也是一个典型的利废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三)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

资源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实现环境友好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焚烧的热利用、垃圾填埋场的沼气回收利用等,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1、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1)秸秆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化废为利,使之用作燃料、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少地方形成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很多模式。例如,1998年山东省组织实施作物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示范工程,在周村、历城、兖州三地采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工厂化秸秆还田、工厂化生产秸秆生物有机肥、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气化、秸秆养菇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2)集中养殖业

畜禽养殖是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为“菜篮子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根据食物链和营养级关系,通过青贮氨化、兴办沼气等农艺措施,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 综合利用起来,使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多层次利用,形成“猪-沼-果(林、草)”模式,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能带来经济收益,并且优化社会投资结构,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2、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所谓大宗工业废弃物,一般是指每年的产生量大、既占地又对环境存在不利影响的那些固体废弃物,例如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各类工业废渣等。开展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形成了众多的产业共生模式。

(1)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水泥:由于煤矸石和粘土的化学成份相近,在水泥生产中可代替部分粘土提供生料的硅质铝质成分,同时,煤矸石还能释放一定热量,烧制水泥熟料时可以代替部分燃料。山东新汶矿业集团、黑龙江双鸭山、山西等煤炭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生产水泥;平煤集团公司湛河水泥有限公司已将煤矸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采用煤矸石“双掺”技术(在生料中掺加黑矸石,在熟料中掺加自燃后的红矸石和粉煤灰),大大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用煤矸石做烧结空心砖:经过适当的成分调整,利用煤矸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砖瓦,其强度和耐腐蚀性都优于粘土砖,且干燥速度快,收缩率低。不少煤矿利用国家墙体材料革新和限制黏土砖使用的机遇,以煤矸石为原料,大力发展矸石砖,不仅“吃”掉了原来的矸石山,减少了污染,还腾出原来被占的土地,可谓一举多得。有关研究表明,粉煤灰的用途已经达到160多种,既可以用于造高速公路,也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2)利用煤泥制作水煤浆,并用于发电

中、高灰分煤泥合理的利用方式是燃烧,前提是将煤泥干燥;自然干燥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受影响大,机械干燥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将煤泥适当处理后调制成浆,供电站、工业和民用锅炉燃用可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大规模利用煤泥的好途径。全国各地在利用低热值煤(包括煤矸石和中煤)方面,形成了许多模式,最主要的用途是发电。利用工业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是,源头所使用的物质原来属于废物,经过技术进步或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3、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从性质上看,生活废弃物可以分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清运早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其国家主管部门是建设部,具体工作原来由城市的环境卫生系统承担。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则主要由社会完成。

(1)社会回收体系

实现社会层面的物质循环关键是建立一个回收、分类、加工利用体系。在原来国有回收队伍日益萎缩的同时,社会回收体系逐步成熟。北京市海淀区2003年开始建设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集散地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社区回收体系。北京市利用废报纸制成质量较高的再生纸、将废塑料经热解后制成油气作能源使用,已形成规模生产;成立了废旧物品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废品回收和利用率。河北保定市成为华北地区利用废旧木材制造大芯板的基地,河北文安县和雄县则成为华北两个废旧塑料的回收加工基地。青岛市把生活垃圾预处理后产生的无机物质用作制砖的原料,制成的烧结砖符合国家建材标准,并已大批量生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较有特点。上海对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根据“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探索形成了一条污染者付费,市场化运作,网络化管理的模式。通过一次性饭盒的回收利用,解决了一次性饭盒的处理问题,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

(2)各类废水的循环利用

从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到地下苦咸水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水的综合利用等,各地形成了众多的综合利用模式和产业共生形态。例如,我国一些城市的中水利用,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厦门如意集团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引进污水处理设备,建污水处理池,并充分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主要用途有:1)果蔬生产加工场所的清洗;2)种苗引繁中心育苗生产用水及新品种示范区的灌溉;3)厂区绿化植物的浇灌;4)洗手间的冲洗等。对于回收池中多余的处理水还可通过渠道排放,用于农田灌溉,形成产业链。(3)各类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

我国历来重视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等的回收利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中寻找财富,一些昔日的废旧物资如今也身价倍增。江苏省春兴合金集团是一个生产再生铅的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原料不是金属矿石,而是汽车报废的铅酸蓄电池。江苏省霞客色纺股份公司是一个年产8 万吨涤纶纱和涤纶短纤维的化纤企业,生产原料全部是废旧塑料瓶。人们原先丢弃的矿泉水瓶、可乐瓶、食用油瓶等等,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纺织原料。这家工厂一年就要“吃”掉20 多亿只废旧塑料瓶子。类似的企业众多,浙江的一个废纸再生企业的年产值达到15亿元;北京南郊的一个企业,利用下脚棉生产牛仔服的线,并出口创汇,不仅利用了废弃物,也创造了就业机会。

(4)厨余垃圾的资源化与无害化

厨余垃圾一般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填埋处理,也有采用堆置、常温堆肥、厌氧发酵和焚烧的。2002年,全国有各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651座,年处理能力7688万吨,为1981年的29 倍。其中,填埋场528 座,处理能力6898万吨,占89.7%;焚烧厂45 个,处理能力275 万吨,占3.6%;堆肥厂78 个,处理能力517 万吨,占6.7%。填埋存在着浪费土地、产生恶臭气体与渗滤液等问题;如果用来喂猪,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会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厦门闽星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堆肥处理有机废物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生态技术,构建高效的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蚯蚓与微生物互作),规模化处理厨余垃圾、水浮莲、农业废弃物等,并生产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肥,促进了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再利用和土壤改良。

(5)发展水葫芦产业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水葫芦在不少湖泊水域中泛滥成灾,因此被认为是有害入侵种。但水葫芦既是一种高效的水体净化植物,又是一种具有生化与医药价值的植物。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农药、化肥等物质稀释到湖水中是熵增过程,富集起来则是逆熵过程,需要大量投入。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具有富集水体中营养元素的能力。因此,运用“相生相克”的生态规律,可以进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若在受污染水体中,有序管理、合理分布水葫芦,可去除污染水体中60 -90% 的氮、磷、油污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即通过发展“水葫芦”产业,以解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将水葫芦收集起来生产有机肥,上海已有成功实践;江苏无锡阳山镇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找到了一条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根治面源污染的新思路、新途径,不仅境域内及其周边地区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明显好于同类型区,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提升。

厦门绿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水葫芦综合利用的研究,现已初步开发出具有祛痘、除癣、保湿、润肤等功效的外用皮肤护理多种产品。绿波公司在大力开发水葫芦生化产品的同时,与改善水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在搞循环经济试点,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发了通知,第一批试点单位82个,有综合的,有冶金的、有色的、化工的、煤炭的,也有废旧物资回收的,也有省市试点像山东、江苏、辽宁,还有地级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物质代谢或共生延伸产业链。例如,从设计开始,按照生态工业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设计工业园区;或对一个企业可以变成“原料”的废物进行产业共生;或有一块可供开发形成具有产业联系的地区,或根据物质和能量出发进行产业联网,或对一个园区进行再设计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自然要素的循环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水循环是在“永恒”的能源—太阳照射下实现的。如果没有太阳,就不可能有周而复始的水循环。同理,使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在市场条件下循环流动,也需要投入;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不产生利润,企业就不会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使之有利可图。

2、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循环经济之所以要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均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经济激励的双向“胁迫”,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真正有推动力。换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中的许多产业链联系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诚然,我国有传统的“天人调协”思想,但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技术支撑只能被降级利用,难以实现再生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增值。因此,一方面,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盘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减少技术产业化的成本,改变我国技术开发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

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物质循环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种工业废物都能循环利用的。东北大学陆忠武院士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种类型:一类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的。如各种金属(以金属结构材料为主)、玻璃、纸张、催化剂、水以及塑料。二类是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溶剂等。三类物质几乎无法进入大循环。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产品。如果再生产品进入食物链,必须更加小心,因为“人命关天”:如果食品中含有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物质,必须严格控制,制定标准并切实执行,防止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英国“疯牛病”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蛋白饲养牛有关。因此,我们在鼓励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物质循环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对企业而言,需要诚信和应急机制,否则“废物变原料”就难以实现;又因上、下游企业都在施行清洁生产,从而导致物质的“减量化”,需要风险管理,否则产业链就会“断”。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公众的积极行动,除了消费绿色产品,从需求侧拉动循环经济发展外,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 篇2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 我国通过循序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 使曾经被旧体制严重束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国外资金与先进技术, 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服务。持续有序的对内改革和日益深入扩大的对外开放, 使得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速增长, 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遭破坏为代价的。多年来, 尽管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 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恢复生态, 治理环境, 取得了巨大成绩, 局部地区的生态和环境呈现出了逐步恢复和改善的态势。但是, 由于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和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 我国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浪费已日趋严重。

党的十六大指出, 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翻。从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16年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特征来看, 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把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涵, 使之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向良好的方向转变, 按照目前的环境污染排放强度和生态恶化的走势, 我们只能完成一定的增长目标, 而不可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甚至会面临资源枯竭、生活质量下降的严重后果。因此, 按照十六大报告精神, 使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推进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 是我国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重要任务。

2 循环经济的起源及技术经济特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 其中,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他认为, 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一样, 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 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 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然而, 在20世纪70年代, 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处理以减少其危害, 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 人们注意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 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 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举措。到了20世纪90年代, 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才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 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 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 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技术经济特征包括:

(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

(2) 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 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 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

(3) 对生产和生活使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 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 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气物的排放。

(4) 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 扩大生态环保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 扩大就业。

3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创造了世界上最高生产效率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将越来越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参照。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循环经济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循环经济涉及许多行业, 如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等。在循环经济中, 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在德国循环经济已成为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垃圾处理和再利用是德国循环经济的核心。日本的循环经济也十分迅速。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的“循环型经济构想”, 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保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产值, 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归纳起来,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给我们的启示是:

(1)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 更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 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律, 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国民必须履行循环型社会的义务, 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2) 如果说政府立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条件, 那么, 强调企业在废弃物产生方面的源头作用, 明确废弃物的处理的企业责任制, 对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 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风气。

(3)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与企业的自律, 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 以提高国民对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

4 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政策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综合前面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 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目标,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 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 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 必须彻底转变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目标。

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 不应以GDP论英雄。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 把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 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 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 各地区要在普遍开展循环经济区域试点的基础上, 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2) 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制建设。

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 要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鉴于国民,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忽视环境保护, 甚至对环境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 应大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 对目前的环境保护机构进行调整, 创造法律、行政法规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以提高其权威性。

(3)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作后盾。

要大力发展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适用技术,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 要求高新技术向污染处理和资源再生产扩散。这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强大需求,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4) 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方面要通过政策调整, 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 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另一方面, 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污染者治理、收益者补偿机制。例如, 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 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产业,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 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保护税的同时, 可以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允许税收抵扣。其最终要求是使利用废旧资源的经济效益高于利用有限的初次资源的经济效益。

总之, 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经过发达国家的实践, 如今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只有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 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摘要: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 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 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 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学家论坛, 2003.1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思路分析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1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2国外的先进经验

2.1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1.2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2.1.3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①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③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④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

3我国存在的问题

3.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3.2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3.4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企业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3.5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

4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4.1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4.2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3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工业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4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4.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 篇4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有关概念的关系

在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均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有关研究表明,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并不多。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循环经济的公认定义,但对含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过程这一循环经济的实质,国内基本形成了共识。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要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并表现为企业乃至产业间的物料、能量和信息等的联系和共享关系。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思路逐步清晰、内涵不断扩大、重点有所调整的过程,表现为国家不仅出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而且也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约束和激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工业“三废”利用,从1993年起开始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实际上,这些都是我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努力。可以推断,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

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资源节约战略。它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是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为特征的。无论从政治理念还是从经济可能性来讲,我国都不具备按照这种模式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特别是在许多重要矿产资源不能自给、不少地区水土资源十分稀缺的条件下,尤其应将资源节约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原材料利用的减量化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之一。

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工业污染防治的初始手段主要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而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早已放弃了这种费而不惠的解决污染问题的技术路线。与此相比,清洁生产强调了生产全过程控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削减污染物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然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仍有较大的不同,一是清洁生产主要在单个企业施行,而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能源。二是清洁生产强调的是“从摇篮到坟墓”,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强调的是“从摇篮到摇篮”,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就考虑回收和综合利用;三是,清洁生产实质上是技术手段,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社会生产活动。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以经济有效、生态效率、环境友好、保护地球、技术跨越为宏观调控原则,以减量化、非物质化、再利用、再循环、绿色制造(再制造)、去毒物、可降解、无害化(零排放)等为微观操作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用这一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以实现最优化生产、最适度消费、最小量废弃。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它改变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的物质线形(单向)流动方式,是对传统工业化“大量开采、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还需要说明以下两点:

其一: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范畴。广义的循环经济覆盖所有社会生产活动。一般说来,经济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活动而言的,且总要有产业相伴随。例如,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德国和日本,与之对应的是“静脉产业”。所谓“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它是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的。“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近阶段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现实,我国要倡导和推进的循环经济,不应局限于狭义的范畴。

其二: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凡有节约或循环利用资源活动的,就可以称之为循环经济。例如,一个家庭有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活动;一幢办公大楼有节能、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中水、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等,企业有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回收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系统则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的。例如,一个家庭、一幢办公楼、一个企业等,就是一个循环经济系统。

然而,循环经济并不是“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可以往里“装”。例如,电-高能耗产业耦合(如电解铝厂建在水电站附近)、资源的深加工等,这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企业会考虑的产业活动,不应算作循环经济。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围绕提高资源

效率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国以来,为了奠定自己的工业基础,我国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工作,确立了“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的生活用品不仅要凭证供应,用量也几乎被压缩到极限。另一方面,国家也提倡废品回收利用,各种废金属、废橡胶、废电池、废牙膏皮、废书本等几乎都得到了回收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万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为1985年的12.4倍,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下,我国一些企业通过矿渣的再冶炼、粉尘制砖或烧制水泥、下脚料的回收、冷却水的回用等措施,开展了企业内资源的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2003年全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实现产值400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3%。其中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约为6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约为56%。

二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我国城市的一些包装材料,如烟酒的包装大纸盒等的回收已形成于供货相反的废物流,即由零售商返回批发商,批发商再集中返回给生产企业以再利用;一些废旧物质被零散地回收后集中分类,废金属进入冶炼厂,旧家具、废纸张、塑料、废木材、废家电等回收利用产业,已经形成网络化和规模化的格局。这些自发形成的废旧物资回收和加工利用体系,不仅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也改善了一些地方的财政状况。全国每年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机电产品、造纸原料、化工原料等废旧物资回收量超过6000万吨。2003年,全国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企业3000多个,从业人员140多万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约500亿元,在发展调整中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废旧物资社会回收网络。

三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再利用。无论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我国都有从事机械、电器等产品的维修队伍,一些企业开展了包装物如玻璃容器、纸箱、周转箱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近年来开始探索和实践报废汽车发动机、废旧机电产品等的再制造,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产品更新后旧型号配件停止生产后的供应,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国家也鼓励发展旧货市场,充分利用旧货资源满足低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

四是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末端治理”不属于循环经济范畴,但也有循环经济的内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和最终处理,垃圾堆肥和填埋气的热利用、垃圾发电等,形成产业链。2003年全国有40多家利用垃圾发电或热利用的企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的进程在加快。沿海地区形成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废水集中处理的模式,不仅减少了污水治理的资金投入,一些企业还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二)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是加强宣传。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思想的宣传;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绿色服务业(第三产业)、环境标志认证体系、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政府绿色采购等,成为一些地方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作方向。

二是组织试点示范。我国在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开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好的发展中国家。1993年我国利用世行项目在酿造、造纸、化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支持了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先后在20多个省(区、市),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有效提高了企业污染预防能力。

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这些园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批准了14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江苏的园区建设各具特色,上海的废饭盒回收利用形成了产业链,天津开发区基本形成无废物排放园区。这些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经济学史研究表明,公元900多年我国唐代珠江三角洲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桑基鱼塘”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在全国批准了两批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积极探索,已经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联系角度看,生态农业的模式主要有物质代谢型、产业共生型和混合型三大类。

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统一部署,做好规划,一些地方已经形成特色。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若干循环型城市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振兴老工业基地。山东从点(企业层面)、线(行业层面)、面(社会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组织实施“613工程”,即抓好煤炭、建材、发电、轻工、化工和冶金等6个重点行业,10个循环型企业,30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在2004年9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马凯同志提出,“循环经济的理念将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到2010年,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在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为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根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将在近期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性文件。总之,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出台约束和激励措施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

一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注意在工业生产中预防环境污染。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决定》,要求把“三废”治理、综合利用和技术改造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合理的产品结构,发展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并搞好产品的设计,使其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条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均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方面的要求。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条提出:“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为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等的意见。国家出台了节能中长期规划;《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中国节水技术大纲》等法规相继出台。各地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到2003年,陕西、辽宁、江苏等省及沈阳、太原等城市先后制订了地方清洁生产政策和法规。贵阳市颁布并实施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这些均为各地依法推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环保产业等,一直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工作。为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例如,1996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发〔1996〕36号),将资源综合利用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根据国务院36号文,原国家经贸委制定了两批《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并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有关的优惠政策,对利废企业和产品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发展与环境的协调:①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了工业污染负荷,缓解了结构性污染问题。②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煤技术,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③严格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减污。④一批城市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设施的建设,治理生活污染。总之,国家采取了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措施,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了一些包括价格、税收等适应市场机制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转变生产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循环经济的术语虽然近年来才进入中央决策层视野,但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古今中外皆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政府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资源环境压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因为,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和建设

和谐社会中均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于我国先秦的天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老庄的顺应自然、不可对自然无节制地采取行动的思想;孔子的性与天道之说,以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重主体、仁学、自修之天人关系说;管子的将天视作为自然本体意义的“人与天调”的思想,以及荀子的制天、用天的思想等。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节俭为值得彰扬的美德。荀子早在2000多年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此外,东南沿海地区早就出现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以及甘蔗渣用作为造纸原料的生态工业雏形,均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从这一意义上说,推进循环经济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04年重大课题研究中,设立了“循环经济在我国资源战略中的地位与举措”研究。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循环经济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一五”规划思路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开展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专项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被列为专题。科技部立项支持、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软科学研究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成为国际合作项目的优先领域。例如,世界银行支持全国人大开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框架研究、支持国家环保总局开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德国支持贵阳循环经济的实践等。所有这些,将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已有一定基础,但仅仅是开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一些规划追求画“圈”。事实上,如果不计成本任何废物均能变成有用的原料,即“废物变原料”是要投入的;同时,有些产业链的联系存在不确定性,如“疯牛病”的出现就与不恰当的蛋白饲牛有关。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对循环经济发展指导和引导不够。由于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体系不健全,制定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存在很大困难。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等方面工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统筹规划,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也十分迫切。

(三)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已有相关立法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而没有采纳人民群众和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政策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一些政策还存在执行走样的问题。

(五)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

(六)尚未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工作体制不顺。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目前,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之间分工和管理职能不明确;有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执行主体消失了,有些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和重叠。再生和循环利用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监管。

总之,尽管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需要开展研究,为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具体思路、方案设计和制度保障。

四、对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 篇5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资源消耗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同时相关生态压力也不断的增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众多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生活实践率先在发达国家兴起,作为一种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逐步完善以及进一步深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能看得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所取得的成绩,循环经济下我国坚持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来合理和珍惜利用每一寸土地,充分利用每一份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而为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随着国际化贸易在业务量和质量上的提升,我国在赢得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产生危机感,因此我国应采用比较的优势来赢得国际市场的份额,在国内发展我国循环经济,并为国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协同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应的我国出口行业已经面临的高壁垒也在日益增大,由于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率先提出循环经济这个概念,因此许多发达国家以此为由来设置众多的相关标准来限制和制约我国产品或者服务的出口,并相应的对我国出口产品或者服务所使用的配套原材料、包装产品以及相应的生产过程来实施众多的限制,来打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缩小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来考虑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关生产过程,因此也就对我国的产品或者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包装物品必须是绿色的,所谓绿色的也就是利于回收的,节约资源并且可以减少废除产生的,并且在大自然环境中有利于自然分解,不会对土地、水及空气产生长久的污染。如今我国正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拟定包装材料回收率应达到40%;而同为亚洲的日本对回收率的规定为50%到60%,并且依据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回收率;而欧盟对包装品的回收提出了高达80%的回收率,远远高于我国所制定的标准这对我国出口包装产品的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出口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分析

1.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来分析

我国与众多的竞争对手对比来看,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占的是最大的,并且由于历史背景原因,大量的华人留在了美国这就为我国出口产品迅速占有美国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有关资料得知,我国出口产品占美国市场的`7%,韩国占3%,其他各国所占的比例就更加小了。从另一方面也发映出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已经摆脱了只会复制粘贴的模式,我国众多引入的技术或者理论理念都结合了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进和优化。

2.我国出口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来分析

中国和日本是非常重要的贸易火把,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出口日本的产品,所占其市场份额比美国的份额还要多,达到了13%,韩国产品在日本所占的份额同样也比在美国所占的份额大,由于同处于亚洲,日本又是亚洲发达国家,但又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岛国,好多生产原材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与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有着频繁的经济往来,我国地大物博同时经济在飞速的发展,日本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我国的贸易往来,因此我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增长速率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也是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唯一一个不断增长的国家。

3.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来分析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由于获取每个国家的数据有些现实性的困难,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欧盟市场仅包括12个国家,通过这12个国家与我国贸易往来的频繁度以及贸易额来观察和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率,根据现实发生的具体情况,由于英国脱离欧盟,因此此次讨论也就不包括英国,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及其众多的竞争对手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率都是很低的,且远远低于我国出口产品在其他发达国家的所占比例,这是一个共性,这也与欧盟的性质有关,但在这其中,我国的出口欧盟市场的总额在总体上仍然是竞争对手最高的,这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有关。综上所述,在比较优势的比较中可分析发现,循环经济下我国出口的产品在美国和日本所占的份额比较大,在欧盟所占比例则很小。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较,我国在这三个市场中的比较优势都处于大幅度领先地位,这种领先优势在日本市场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美国市场据后,欧盟最小。

四、总结

本文总结了相关的循环经济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内外实践的众多先进理念,认识到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来渐进的发展循环经济,不能急功近利。目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我国将会长期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仍需要努力发展,在此阶段应选择在不同层次上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探讨的基础上,来对比较优势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并结合我国与美国、日本及欧盟市场占有率比较优势的对比上,来进了行比较优势的研究。

作者:周艳阳 单位: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江林.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我国对外贸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程博琦.人力资本要素对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

[3]刘建江,张显春.论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A].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三湘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湖南省首届《三湘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0.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思路分析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1 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 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 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 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 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的先进经验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 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 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1.2 中介组织。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 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 (DSD) 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 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 以降低生产成本。

2.1.3 培养社会环保意识, 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

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 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 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 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2) 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 (3) 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 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 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 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 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 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 自觉进行循环利用, 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 (4) 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

3 我国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首先, 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 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 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 由于市场开放, 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 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 对能源的需求激增, 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 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3.2 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 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 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 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 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 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

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 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 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 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 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不到位, 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3.4 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

策、税收政策不配套, 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 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 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 企业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 导致了“政府热, 企业冷”的局面。

3.5 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

当前,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 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 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另外, 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 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 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

4 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4.1 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

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4.2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突破技术瓶颈, 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 “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 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 三是高附加价值, 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 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 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3 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 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 因地制宜, 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工业试点, 选择一批工业园区, 建立废物交换系统, 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4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 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 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 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既有引导责任, 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 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 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4.5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

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 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效显著。

浅谈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专业化;技术创新

1.循环经济相关概念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的思想萌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这一术语名词这一于九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开始出现。循环经济起端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指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保巧妙地结合起来,双发相互促进的一种经济活动的形式。而在这个本质和指导思想下,循环经济的涵义便是,仿照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系统,打造低生产、利用和耗能的一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增长模式。主要目的是高效率利用资源和实现循环利用,主要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以及再利用。

传统经济在生产中要素单向流动,经济增长以等比例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为代价,生产过程遵循“资源投入—生产—废弃物排放”,资源单次利用,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而循环经济采用循环生产模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生产中不断循环,遵循“资源投入—生产—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投入生产”的环状模式,从而降低了经济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节约了自然资源。

循环经济立足于生态,主要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使得资源的价值升高扩大以为,更是为了实现节约现有资源、保护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探析

近年来循环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展模式可归类为杜邦模式、工业园区模式、德国的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1)杜邦模式。杜邦模式针对单一工厂的生产,以提高利用率为核心。通过延长生产链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工厂内部各个生产步骤间相互配合,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耗费,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较小的生产投入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

(2)工业园区模式。工业园区模式适用于工厂集群,需要工厂之间的相互配合。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处于同一地域内的工厂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沟通,联合所有个体工厂的生产过程,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工业生态园区的建立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生产原料和能源,实现生产资料的循环,其过程是“工厂A资源投入—工厂A生产—工厂A废弃物—工厂B资源投入”。

(3)德国的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的DSD体系是一种依托回收中介实现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循环经济领域的专业化分工。DSD指的是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作为一个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这一中介组织作为中枢和纽带,将各个生产企业组织成一个循环网络,而各个企业则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进行特殊标记,然后由DSD委托专门的回收企业进行处理。

(4)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包括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分别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级主体,层层相扣最终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第一层是政府推动建立多层次法律体系,第二层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第三层要求国民建立循环经济观念,提高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意识,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

3.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分析国外内成功经验,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宏观上可以参照日本的循环经济模型,政府、企业、个人相互配合;企业内部采用杜邦模式,工业园区内部采用工业园区模式,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最终实现德国DSD式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建议如下:

(1)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循环起来,而首要的是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首先,要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树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文化,规范监督企业,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企业目标制定和发展方向中,将建设清洁工厂、实现绿色生产作为公司的转型目标。

其次,政府可开展创建循环经济先进示范点活动,将好经验推广到行业内其他企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将循环经济理念层层灌输到各子公司和全体员工中。

(2)以产业化、知识化促进专业化。企业可以依托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应与清洁技术研发机构相互合作,基于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以聘请环保专家做技术顾问,或者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等方式,彻底改变节能工作不统一、无规范的局面,实现了企业节能专业化管理,为公司做好节能减排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知识人才,加快技术创新,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将循环经济规范应用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3)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新技术为增长点。循环经济是一种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投入—生产—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投入生产”的循环生产过程,其特征是低投入、高利用、少排放。

企业在具体循环经济模式上可以参考采用目前企业层面普遍适用的杜邦内部循环模式与瑞典工业园区模式,利用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矩阵,依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将企业内部的各种排放物变废为宝。

(4)完善企业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设施。完善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设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应配备完善的处理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

以生物科技公司为例,生物科技公司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水、电、汽,另一方面还产生了一些附属产物及废弃物。粗放型的生产管理,会浪费大量能源,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及公司的经济效益。这类公司应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彻底改变单一生产酒精的生产格局,在生产酒精的同时,以酒精为原料,生产无水乙醇、乙醛、冰乙酸等产品,实现产品多样化。

在水的循环利用上,可以发展冷水池系统和热水回收系统,进行工艺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发展污水治理能力再提高节水工程,利用膜过滤系统,对生物氧化达标污水进行净化再处理,使净化后的水能够全部返回生产过程中。

在废弃物处理方面,酒精生产后的糟水通过厌氧发酵,可用于锅炉燃烧;厌氧发酵后的渣泥富含氮、磷、钾等成份,施用于农田后有改善土壤通透性的功效。由此可见,完善的处理设备和先进的工艺能够帮助企业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实施循环经济的关键是从提升思想认识做起,培养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开发与推进产业化并进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科]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周国梅,任勇,陈燕平.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

上一篇:督导室教师工作计划下一篇:升本毕业生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