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共8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篇1

1.被调查者年龄

30岁以下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岁以上 2.被调查者学历

小学及以上 初中 高中 中专或大专 本科 硕士及以上

3.本村所在位置地理类型

平原丘陵半山区深山区

4.你村有以下哪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 5.你村销售农产品的最主要渠道是

企业订购或收购合作社统一销售商贩上门收购自己到市场上销售其他 6.农业生产过程中最担心的变化

生产资料上涨农产品价格下跌补贴政策会变旱涝病虫害农技跟不上雇工难 7.你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需要政府做什么 [多选题] 加大农业直补 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职业农民培育 提供融资支持 建立信息平台 协助土地流转 其他 8.农机的使用方式

部分自给 完全自给 农机部门提供 9.生产资金来源

自有资金 民间高息借贷 农村信用社借贷 10.当前约束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因素 [多选题]

土地承包期短 个人经营能力 有限缺少技术

资金不足 11.你认为当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多选题]

良种供应 技术推广 农资价格高 劳力少 价格低 环境污染

其他 12.你认为目前制约你靠农业发家致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产品销售困难

种植面积不够

生产工具落后

劳动力不足 缺乏技术指导

其他 13.你认为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

提供农业销售渠道的信息

新办农业农产品公司,对农产品深加工

其他 14.有没有参加农业保险 * 没有

有 15.你村是否有家庭农场 * 有

无 16.本村的家庭农场是否经过注册? * 是

否 17.本村家庭农场的经营形式是 * 个体工商

* 个人独资 合作制

公司制 18.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是 *

纯种植

纯养殖

种养结合种植业兼休闲 养殖业兼休闲

种养结合兼休闲 19.家庭农场的资金来源 *

自筹资金

银行贷款

财政支农 外部投资

民进借用 20.您认为当前阻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有 *

土地承包期太短

个人经营能力有限

技术资金不足 土地流转困难

其他 21.当前农场是否拥有自己的品牌(此处指农场所生产的农产品的品牌)? 是

否 22.贵村有农民合作社吗? * 有

* 没有 23.贵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为 *

2年以内 3-5年 6-10年

10年以上 24.合作社的性质 * 工商注册

未经工商注册 25.创立形式 *

大户牵头 企业牵头 供销社牵头

其他 26.贵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 * [多选题]

自有资金 商业银行贷款 股东追加积累 民间贷款

其他 27.前一年经营情况 *

亏损 基本持平盈利10万元 盈利10-100万元

盈利100万元以上 28.您认为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有 * [多选题]

金融机构原因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合作社自身原因

其他 29.贵村的农民合作社服务涉及哪些服务领域 *

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 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

其他 30.希望在本村合作社增加哪些服务项目? *

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 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其他 31.本村农业企业的数量 *

无 1-3家

大于3家 32.本村农业企业员工人数大致为 *

小余10名 10-20名 20-50名 50-100名 100-300名

大于300名 33.本村企业的成立年限 * 2年以下 2-5年 6-10年

10年以上 34.2013年企业在融资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

是,且难度大 是,但难度不大

没有难度 35.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牌是 *

自有品牌

贴牌品牌

自有品牌加贴牌品牌 连锁加盟

其他 36.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 * [多选题]

研发和技术支撑

人才

资金

企业管理

营销体系

市场混乱

缺乏政府指导服务

税收负担重 吃拿卡要、三乱

其他 37.政府对本村企业发展在那些方面有帮助? 融资 技术

[多选题] *

人才培训和引进 市场拓展 财税、补贴 信息 其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篇2

一、普洱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 普洱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绿色农业、生态立市”的总体目标以及建设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战略, 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扶持力度, 先后出台了《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普洱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普洱市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 并从2012年起每年拿出不少于3000万元和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林下经济科技研发、庄园、重点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建设, 2013年拿出专项资金590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014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再获中央财政项目资助资金25万元, 成为今年普洱市级社会团体中获得中央财政项目支持的唯一机构。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 普洱市高原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4年1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1亿元, 同比增长5.4%, 农民人均收入2514元, 同比增长1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二、普洱市金融力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围绕生态立市, 绿色发展, 普洱市金融机构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平台, 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作为工作重点, 着力提高涉农信贷服务水平, 人民银行分支行也不断完善涉农信贷投入优惠政策, 对涉农金融机构执行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 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 实施“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激励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信贷投入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作用逐步增强。2009年以来, 银行机构涉农贷款已连续4年实现“贷款增量不低于、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至2014年4月末,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09.3亿元, 同比增加38亿元, 增长22.2%, 新增涉农贷款15.2亿元,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1个百分点。

(一) 金融助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稳步发展

自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以来, 普洱市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成效明显, 截至2014年3月末, 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0.1亿元, 其中2007至2012年余额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普洱中支按照“全面铺开、重点推进”的原则, 合理确定林权抵押贷款重点推进县 (区) , 发挥普洱市林业金融服务联席会议作用, 加强与林业等部门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 积极推进重点县的示范带动作用。3月末, 6个重点推进县 (思茅区、宁洱、景东、镇沅、澜沧、孟连) 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5.2亿元, 占全市的75.6%;林农贷款余额4.4亿元, 同比增加1.4亿元。

(二) 金融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他主体又发挥着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截止2014年4月末, 涉农企业贷款余额82.7亿元, 其中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61.8亿元, 同比增长16.7%, 贷款重点支持了天士力、龙生茶业集团、爱伲农牧集团、云南大唐汉方制药、北归咖啡、佳浩集团、高山生物农业等农业龙头骨干企业, 扶持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13年天士力、澜沧古茶、普洱茶集团、普洱茶厂、佳浩集团、爱伲农牧集团等企业销售收入上亿元, 其中云南天士力生物茶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云南茶行业的领军企业, 着力打造茶产业世界级品牌“帝泊洱”。

(三) 金融助推林下经济较快发展

近年来, 普洱市金融机构持续深化林业金融服务, 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围绕林下种植业、林间立体养殖业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 珍稀名贵树种套种, 持续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了一批中药材、林果、林产品加工、竹产业生产基地建设, 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林农大户、大中型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林业多种经营主体, 扶持建设一批山地畜牧业、林产品基地、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发展, 并取得明显成效。至2014年4月末, 普洱市金融机构向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97.3亿元, 同比增加16.9亿元, 增长21.1个百分点, 其中农户农林牧渔业贷款50.6亿元, 同比增长27.2%;茶、林、咖啡、烟草、蚕桑、橡胶、生物药业贷款余额64.8亿元, 同比新增10.3亿元, 增长18.9个百分点。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 普洱市形成了以“林 (竹) 浆纸为龙头, 林板、林化为两翼, 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 林下资源开发为特色”的新格局, 且思茅区已成为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四) 金融助推庄园经济发展

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 普洱市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庄园经济发展, 2014年4月末, 全市茶、咖啡企业贷款余额为23.8亿元, 同比增长41.7%, 1~4月累计发放茶、咖啡企业贷款9.2亿元。在银行业机构的信贷扶持下, 普洱市涌现了一批现代化的绿色庄园, 如:柏联普洱茶庄园, 根据不同地域, 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生产出了多元化的茶产品系列, 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爱伲咖啡庄园在现有曼中田咖啡园基础上新建雨林咖啡示范基地, 咖啡品种基因库、咖啡文化博物馆、咖啡体验馆、休闲度假酒店, 主打爱伲咖啡庄园品牌和咖啡庄园文化的建设。

(五) 金融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目前, 普洱市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961个, 其中, 种植业1481个、养殖业304个、其他行业176个, 入社成员6.03万人, 带动农户13万余户。银行业机构结合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 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其贷款模式主要以间接贷款为主, 即通过向成员个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等, 间接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至2014年4月末, 全市个人涉农贷款余额107.2亿元, 同比增加10.2亿元, 增长24.2%, 其中农户贷款余额87.7亿元, 同比增长21.6%;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0.6亿元。如:高山茶园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扶持并发放贷款20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茶叶种植面积达2.5万亩, 发展茶农500余户, 2013年茶农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 带动周边村寨700多户2800多人脱贫致富, 成为普洱市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之一。

(六) 创新信贷产品和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入活力

近年来, 普洱市在农村金融产品设计、经营管理方式、扩大质押物范围、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积极作用正在逐步显现。目前, 我市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为辅, 多层次、多渠道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为支持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结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积极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覆盖面, 大力拓展集体林权抵押贷款, 农村特殊群体创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 如:农村党员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妇女贷款、法人客户 (农户) 林权抵押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 在“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等新型支农模式的基础上, 推出了诸如扶贫贴息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连带共同保证贷款、以耕地指标出让收益为还款来源的贷款、蚕茧质押贷款、石斛企业联保贷, “惠农卡”、“贷免扶补”等多个新型涉农信贷品牌。截至3月末, 纳入重点监测的“林权抵押贷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19项农村金融创新产品贷款余额合计67.7亿元, 受益农户和企业分别达到6.9万户和494户。二是积极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仓单、应收账款等抵 (质) 押担保贷款,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种植、收购、价格、销售各个环节提供结算、信贷、国际业务、理财、电子商务、个人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 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三是利用“中小企业金融超市”平台, 深入辖区县、乡 (镇) 、村, 进行现场金融政策宣讲和业务推介。此外, 普洱中支积极开展涉农信贷政策效果评估工作, 督导金融机构更好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

三、多重因素桎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一) 相关政策制度及扶持力度有待完善和加强

目前, 农业部门分担机制仍不健全, 制约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农村土地等产权的物权界定和保护还不完善, 主管部门也尚未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的抵押担保作出明确的规定, 金融机构开展相关业务缺乏政策依据和标准, 不利于业务开展。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薄弱, 制约金融对其进一步支持

一是林下经济存在总量小、布局散、层次低、投入少、产业链短等问题, 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 “大市场、小生产”的状态, 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转化率差, 品牌培育滞后, 产业竞争力弱, 长期与短期利益、生态与经济效益、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合作社组建形式单一, 规模偏小。当前, 普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原始资金积累少,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依靠政府指导和扶持组建起来, 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 对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及自我发展意识较差, 合作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 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使融资条件不足, 制约了金融对其进一步的支持。

(三) 贷款抵押难问题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的限制,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作为担保物, 而对于各类农村生产主体来说, 土地是其主要的资产, 加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大部分资产是农村产权, 土地、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主要产权无法实现确权, 不能达到金融担保抵押权的要求。调查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供抵押资产主要集中在农机具、活体畜禽、仓储物等, 而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接受这些财产为抵押物, 加之农业贷款风险大, 信用主体信息资源建设跟不上,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贷大额资金的投入, 因此信贷资金仍然以小额农贷、联保贷款、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等传统信贷产品为主, 这种分散、小额的信贷模式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 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完整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普洱市已对农户、农村企业建立了信用评级体系, 但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缺少完整的信用评级标准, 缺乏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普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小、实力弱、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偏低, 目前金融机构还没有针对合作社设专门的评级敞口, 只按照一般公司法人进行评级, 但由于合作社在资产规模、净资产、销售收入、盈利能力等方面与一般的公司制企业差距较大, 按照一般公司类型客户风险敞口进行评级, 评级普遍偏低, 难以符合现行的准入条件。据调查, 普洱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961个, 而在2013年在征信记录中以合作社为主体的贷款余额仅有23笔, 余额仅为0.44亿元。

(五) 支农贷款利率偏高, 农业生产成本加大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 信贷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 均采取上浮利率。调查显示, 全市涉农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50%, 其中以农村信用社上浮幅度最大, 由于借款利率较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成本相应上升, 当银行资金不能满足的情况下靠自筹及民间借贷, 使其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加大。

(六) 资金需求规模、信贷品种和贷款期限与农村实际需求不匹配

涉农贷款主体由过去一家一户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组织转变, 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要求较大的初始投资, 传统的“春放秋收”短期融资方式正向中长期、跨年度、可循环融资方式转变。以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为例, 其融资周期通常在5~10年, 甚至长达20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现代化金融服务需求强烈, 以往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已经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而普洱市涉农机构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多以短期为主, 最长3年, 授信额度相对较小, 并以传统信贷产品为主, 这与农村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等产业化经营不匹配。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多层面扶持及配合

(一) 完善相关政策是构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度体系的先决条件

目前, 国家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及措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框架已见雏形, 但有些环节还需细化, 诸如尽快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定标准并出台支持政策,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的抵押担保作出明确的政策界定, 加快推进相关产权颁证进度, 督促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产权交易流转平台等, 还需进一步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和内涵、认定标准、发展目标、推进措施, 形成扶持其发展的稳定、持续和长效机制。

(二)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需加力

1.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更为灵活的信贷政策。

一是继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范围, 探索抵押林木购买保险模式和抵押监管机制, 开展观赏苗木、经济林木抵押贷款业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 全面落实贴息省级配套资金, 逐步扩大林业贴息贷款规模。二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 对种植粮食类新型经营主体, 尝试开展农机具抵押、存货抵押、大额订单质押、涉农直补资金担保、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业务;对种植经济作物类新型经营主体, 探索蔬菜大棚抵押、现金流抵押、林权抵押等金融产品;对畜禽养殖类新型经营主体, 探索创新厂房抵押、畜禽产品抵押、水域滩涂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对产业化程度高的新型经营主体,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供应链金融服务, 对资信情况良好、资金周转量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放信用贷款。三是根据实际生产经营周期, 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灵活设定贷款约期和还款方式, 满足现代化农业和规模农业发展需要。

2. 切实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一是在征信系统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实现向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覆盖和延伸, 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用评定范围, 将等级评定结果纳入企业征信数据库, 作为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定的主要标准, 提高授信额度, 重点支持发展层次高、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信用状况佳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推行“链式”服务模式, 以在产业链处于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为抓手, 着眼于龙头企业带动下的整个产业链, 积极探索和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服务模式, 以点带面, 在服务好龙头企业的同时, 为其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批量化、集中式金融服务;积极研究和拓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新兴产业模式下的金融服务模式。

3. 以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为契机,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篇3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农业服务体系;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中存在财政支持不足、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业利润率偏低等问题,对此,必须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 当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面临的问题

1.1 财政支持比重不足,补贴形式比较单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但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基础条件改善和生产设施投入较大,农业公共财政投入率仍然很低。例如,重庆市2015年农林水支出331.3亿元,仅占重庆GDP(1.57万亿元)的2.1%,又如重庆市2015年公共财政在生产性方面的补贴标准为;6.67 hm2以上种粮大户补助230元/667 m2,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240元/667 m2,农机具补贴率50%,水稻种植大户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10万元的,经立项并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补助6万元,而一个66.67 hm2的种植大户,仅机械设备方面的投入需100万元以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更大,由此可见,财政支持率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来说仍然只是九牛一毛,扶持效果十分有限。同时,补贴结构也不太合理,偏重于按规模补贴、一次性补贴和购置机械装备补贴,不利于经营主体扩大规模,技术改良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补贴结构。

1.2 农业生产风险大,保险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利因素将严重波及其他环节,收益风险性很大。例如,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产量受气候、疫情、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则随市场供需上下波动,不确定因素多,产值难以把控,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会受到重大损失。但我国农业保险刚刚起步,不仅覆盖率低、保险品种少,赔付比率小,而且理赔手续繁琐,导致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参保热情和动力。

1.3 专业化服务组织少,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调研情况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本身是农民,且发展至今仅有二三年的历程,尽管从长远来看,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但现在时间太短,改变的进程比较缓慢,规模的扩大不过是家庭生产经营的简单复制,仍然局限于自我生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专业化服务组织依然比较分散和薄弱,社会化服务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1.4 农产品平均利润率低

首先,农业产业链分离的较多,研究、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程度较低,且各环节利润分配不均。其次,由于品牌培育投入较大,单个经营主体经济实力有限,往往只能生产低附加值的普通农副产品,导致经营利润低下。

2 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考

2.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财政补贴结构

首先,建立健全财政补贴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补贴资金总额,将财政补贴与经营主体投入资金的比率增加到合理的比率。其次,着力优化财政补贴结构,对经营主体实施全方位补贴,保姆式培育。一是同时补贴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现产加销均衡发展。二是大力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和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分工,提高各环节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三是全面落实经营主体投入性补贴,以合理比率补贴经营主体在基础条件改善,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改良,机械装备购置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的投资,推动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四是发挥财政补贴的引导功能,着力提高农业融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风险保险。

2.2 完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

首先,提高农业保险的赔偿率,保障农业经营主体丰产丰收,灾年略有赢余。其次,健全农业保险种类,实施价格、产量、自然灾害等全方位保险和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覆盖。最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细化损失认定标准,规范赔偿各项程序,增强理赔工作效率。

2.3 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新型農业服务体系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分工,努力实现生产资料供给专业化、种养殖技术队伍专业化,疾病防控和病虫害防治组织专业化,产品加工和销售队伍专业化;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通过技术培训、田间科技示范等方式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三是加强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技术引进、技术配套、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2.4 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首先,大力提倡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副产品品牌质量认证,大力发展名、特、新、优产品品种,走高端农副产品发展道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从单纯的横向开发、扩大经营规模向纵向开发、实现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同时,做好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与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农业发展局面。最后,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体验式采摘农业,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拓展农业发展的功能。

2.5 畅通销售渠道

首先,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等流通服务组织,推动销售环节的专业化,提倡经营主体+流通组织紧密合作的产业化模式,合理分配利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其次,加快“三品一标”农副产品市场培育,通过有效的质量监管,严厉的执法查处,建立制度完备、信誉卓著,运行规范的高端市场,作为优质农副产品销售的主阵地。

最后,发展产品直供直销,可在城市社区开通直销门店,在农贸市场、菜市场等设置产品直销点,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最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平台,即时发布农情信息,畅通销售渠道。

3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主体数量、规模、积极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必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畅通销售渠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促进我国农业早日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永果,谭昕,张晓明.恩阳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调研[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6).

[2]罗国莲.苏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篇4

发表日期:2012年12月14日

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 贾广东

本页面已被访问 1377 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联学活动,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主要承担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指导,以及农村有关社会事务、农经信息统计、农经宣传等职责。下面结合这次联学活动的主题和经管司站主要职责,交流学习十八大有关精神的收获、体会和推进有关工作的思路。我发言的题目是: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有关重大部署

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指明了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关系重大、影响深远。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两个转变”,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再到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四化”与规模经营相互融合,互为依托,是中央坚持实践基础上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最新理论成果,内涵丰富。集约化、专业化更多地强调的是农业经营主体本身的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化、社会化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农业经营主体间的经济利益联系;无论是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还是规模经营,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是以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央这一重大决策,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农业经营主体,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划分,主要有:承包农户、专业户(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目前,全国有承包农户2.26亿户、5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276万户、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万家,还有刚刚兴起的家庭农场和大量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初步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为基础,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农业经营格局,有力地支撑了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

但是,这一农业经营格局还不完善,与“四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适应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快培养职业农民。农业劳动力已经呈现老龄化、低文化,出现了年龄段、季节性、区域性等结构性短缺,许多地方5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比超过了50%。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务农意愿淡薄。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善,将严重影响“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建设。为此,必须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确保现代农业后继有人。二是适应承包农户不断分化,迫切需要解决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问题,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我国承包农户先天规模小,户均耕地半公顷,且分布零散;年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仅千元,扩大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既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又增加了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难度;承包农户不断分化,兼业化倾向明显,撂荒等粗放经营现象多发频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尚处于发展早期,数量少、规模小,亟待加大培育力度。从2006年到2011年,我国纯农户由占农户的75.1%下降到66.3%;农业兼业户由占农户的4.3%上升到17.7%。三是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局限,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问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多数仍属于分散经营,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面临着自然、市场和质量安全“三重风险”。实践已经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采用合作、股份合作等较为紧密联结方式的仅占38.2%。为此,迫切需要推进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四是适应专业化分工发展要求,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问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伴随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统”的服务能力;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经济实力弱,政策扶持不够;公益性服务供需衔接不紧密,服务机制尚需健全。为此,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服务组织。总体看,“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搞生产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改变,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韩长赋部长在农业部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科学把握新时代农业农村经营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在“四个完善”和“四个强化”上下功夫,其中指出: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总思路是“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两大重点,加快推进家庭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方向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要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劳动者素质建设的核心任务。区别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以农业劳动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居住在乡村的农业从业人员。一是制定认定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从居住地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认定探索,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二是拓宽培养途径。突出培养重点,优化培养方式,着重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培养,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务农,鼓励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子承父业;以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平台,以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三是完善培养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完善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把绿色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重要依据,并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我们建议把农业职业培训纳入中等免费职业教育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二)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有效形式。按照科学定位、加强引导、重点培育的要求,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扶持力度。一是探索认定标准。鼓励各地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对其实行特殊扶持政策。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认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对经营耕地、养殖畜禽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鼓励金融机构将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纳入信用贷款支持范围,探索将农作物产品纳入抵押品范围;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保险,提高财政对其保费补贴比例。三是强化工作指导。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财务收支、成本收益核算和生产经营的指导,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民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继续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支持引导专业合作社做实做大做强,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一是建立示范社名录。逐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对示范社开展运行监测、动态管理。所有涉农项目和优惠政策,重点向进入名录的示范社倾斜。二是完善税收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营业税优惠范围,完善所得税减免政策。我们建议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免征所得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实行符合专业合作社特点的纳税申报办法,制定全国统一的销售和服务专用发票。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启动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计划”,大幅增加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加工贮藏、冷链建设、直供直销等业务。研究制定新增农业补贴倾斜合作社的方法,探索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效果等予以补贴。四是强化信贷支持。建立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制度,为合作社中短期贷款提供信贷担保支持。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库,着力打造合作社领军人才队伍和辅导员队伍,逐步推行“一社一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到合作社工作,逐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合作社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合作社人才培训基地。六是引导支持信用合作。按照“限于成员内部、用于产业发展、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原则,以及地方政府负责、相关部门指导、业务规范有序、风险安全可控的要求,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业务的章程和管理制度,规范开展信用合作。

(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扶持政策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为农户承贷承还和信贷担保等多种形式,建立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为生产基地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各类服务。二是明确支持重点。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补助、设立并购基金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优先推荐。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等措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物流信息、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农产品增值税核定进项税额改革试点,将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率由现行的13%调整为纳税人销售货物的适用税率;进一步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适当减免粮油、肉蛋奶、果蔬、水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扩大龙头企业贷款有效担保物范围,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对订单基地贷款给予财政贴息,缓解融资困难。

(五)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

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构建以农业公共服务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当前,要着力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积极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研究扶持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政策,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专业化服务队、农民经纪人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在生产服务设施、生产作业服务、提升耕地质量、种苗培育、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粮食烘干、运销贮藏、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等方面的投入给予支持;减免其从事农机作业、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服务的营业税;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提供浮动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三是总结推广多种服务模式。在领导重视、服务基础较好、经验带有普适性的县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健全各类服务组织,构建便捷服务机制;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资连锁企业+农技专家+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研究分析创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破解方式,及时总结推广。

(六)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一是稳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实行农户家庭经营,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政治决断,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重点是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二是稳步探索土地归并。把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从土地互换和分割两个层面稳步探索“小块并大块”,“大块不再分”。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符合我国国情的规模经营发展方向,应当是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要探索建立农业经营能力认定暨农地经营准入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制止“非农化”,控制“非粮化”,引导工商企业兴办龙头企业,开展产前、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上是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精神的具体思路,与四季青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题联学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四季青镇在推进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中已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我们希望四季青镇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方面继续探索,走在全国的前面,经管司站将密切关注,加强指导。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篇5

江维国,李立清

(1.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

沙 410128)

摘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变更为紧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可能面临良好政策、先进技术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也可能面临支农投入相对减少、转型压力加大以及工商资本入农等带来的新挑战。因此,要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步伐,有必要制定专项政策确保其支持投入不缩水,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激活存量保证其顺利转型,正确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完善其外部发展环境。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发展新常态(简称新常态)是指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或超高速转为中高速甚至中低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从时间跨度来看,新常态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最初的10年这一段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经济发展旧状态时期而言的。旧状态是新常态的前提和基础,但如果旧状态不能向新常态顺利过渡,就会出现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两者在增长速度、增长内涵、驱动因素、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政策意愿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见表1)。

表1: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经济增长旧状态的对比表 衡量标准 增长速度 增长内涵 驱动因素 增长模式 资源配置方式 政策意愿

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高速、中低速 质量与数量并重型 科技驱动、创新驱动

集约型增长

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公平促进效率、法治保证公平

经济发展旧状态 高速、超高速 数量型 要素驱动、投资驱动

粗放型增长

政府主导、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然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也必将给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肩负农业转型发展重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不可避免地直面新的要素环境和新的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如何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新常态,战胜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成为了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与当前农业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各种风险和矛盾正在积累聚集。具体表现有: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受成本抬高影响而不断上升,而国际市场价格逐渐下移,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日益加大;长期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农村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纵深推进加快了城乡要素流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农业补贴已经悄然逼近WTO规则“黄线”,而我国农业生产微观组织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这些风险和矛盾的产生归根到底源自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的根源很大程度在于传统农业微观生产者自身固有的局限。农业不同于其他单纯经济再生产行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农业的季节性和空间分散性导致其存在监督和计量的先天性障碍,即,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而家庭内部的利他主义和成员

【1】的互惠性质恰好为家庭作为农业经营单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全能型农民家庭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核心微观主体并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内在原因。但在现代农业生产关系不断变迁的背景下,“小而全”的全能型农民家庭却因“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无止境地互相分离”等原因,其制度边际效应正日益递减,“外弱内虚”的家庭经营反而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就成为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整合农村农业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农业生产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要求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但我国建立在人口红利和资源环境消耗基础上的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看,全球经济仍在复苏通道中艰难爬行,而周边国家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挤压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生存空间,期待外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情况看,通过“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和刺激国家和社会投资博取经济增长的政策似乎也走进了死胡同,投资刺激的负作用使“两高一剩”行业获得了大部分投资,林毅夫定义的“潮涌现象”屡见不鲜,既加剧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也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膨胀。因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依靠创新和科技驱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将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也是应对经济结构性减速而非周期性波动的最优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之基础,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现代的高效农业产业结构与之相匹配。目前,农业还是我国“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新常态背景下,要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必然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步伐,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最终还是要依靠农业生产经营微观组织的经营行为及其取向。因此,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造农业生产经营微观组织,重塑农业农村经济微观基础,是我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影响 1.政策机遇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有力保障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美、日、法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都出台过相关财政、金融政策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换而言之,国家政策及其意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2014年11月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连续12年聚焦农业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新常态下,党和政府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视,这必将促进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也将给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先进技术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支撑力量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国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不断增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农业增长转 2 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截至201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9%,我国农业已从人畜力为主的生产转换到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新阶段;同年,我国农业

【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发展总体上跨入现代农业的门槛。与此同时,“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农业科技存量明显增加。新常态下,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兴农将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主题。生物、化学、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将会逐步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正是建立在先进农业技术基础之上,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3.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希望所在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举措,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制约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生产经营中,从生产资料采购、育苗、播种、病虫害防治、农作物收割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几乎都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亲力亲为”,这种缺乏分工与协同效应的生产模式造成了有限资源在非专业环节的大量消耗。农业社会化服务“洼地”与农业弱质特性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上集聚并相互强化,成为其发展艰难的重要因素。新常态下我国整体经济结构将会发生质的转变,传统要素投入较少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将得以快速发展。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升到了48.2%,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趋势已经相当明显。这种趋势向农业领域延伸必将推动农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深化,进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这也将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希望所在。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消极影响

1.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农业外部投入,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国民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由高速或超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甚至中低速增长,必然带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为14.0万亿元,8.6%的增速创下了1992年以来的新低,且连续3年低于1979年至2013年14.5%的平均增速。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将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范围。农业是一个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不强,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我国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需要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不可能同步放缓甚至刚性增加的前提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趋紧态势。当前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处在创业或发展阶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而现代农业发展宏观环境的趋紧必然影响各级政府的涉农支出,给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高投入这一因素带来新的变数,这就有可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农产品需求结构调整和需求质量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转型发展阵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消费需求的相应变化,即,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

【4】段的基本结束与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来临。此阶段农产品消费特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对基本粮食类产品的消费从峰值回落,对肉类、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趋向旺盛。2010至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9.4%,而其他非粮食类农产品消费则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瓜果和奶制品消费量增长最多,分别达到16.3%和47.2%。二是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

【5】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业务大多同质化于基本粮食类产品的生产,深入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农业的比较少,且真正运用现代技术完全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也不多。因

【2】 3 此,农产品需求结构转变和需求质量的提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市场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不可避免面临投资增加、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等转型发展阵痛。

3.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争夺农业资源,影响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泛指非农产业经营者,特别是城镇二、三产业经营者以农业经营为目标在农业领域所进行的投资行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部分城镇工商资本面临非农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压力,向内涵和外延将得以拓展、成长空间广阔的农业领域寻找投资出路。据统计,2012年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中有2800万亩流入了工商企业,同比增长

【6】34%,2013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了40%,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趋势日益明显。工商资本进军农业在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形成农业规模效益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替代日益明显的今天,如果仅靠农业内部自我积累,我国农业将始终无法跳出低水平困境。但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政策约束,工商资本进军农业也有可能出现工商资本载体与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割裂发展的格局,并对农村基本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根基产生不利影响。许多由传统农民演变的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统血脉”和忠实“耕耘者”,但在硬件装备和软件配置及其改善能力等方面却无法与工商资本抗衡。当工商资本的逐利本性与社会功能无法统一时,竞争法则决定了逐出市场的肯定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一)制定专项支持政策,确保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投入不缩水

目前,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在初级创业阶段,自身实力有限,加上新常态将不可避免带来更多发展困境,出台和落实专项支持政策是完全必要和也是极为迫切的。首先,要实行项目专项支持。地方政府要将土地整理、小型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产品种养等涉农立项优先配置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予其项目主体地位,培育其主人翁和企业家精神。其次,要实行税收专项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机耕、机播、机收、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所获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所得税,以切实减轻其经营负担。第三,要实行成果专项支持。地方政府可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项目中整合部分资金,对获得全国性、省市著名商标以及“三品一标”认证等名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励。第四,要实行职业农民专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大多是职业农民,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并组织专家加强其专业技能、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以及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发展“内功”。第五,要实行创业专项支持。新常态下,部分城市打拼农民将可能返乡创业,成为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生力量,地方政府应从财政、金融、土地以及市场等方面完善扶持体系,为其创造良好创业环境。总之,各级政府要确保新常态下对农业,特别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和支持不缩水。

(二)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激活存量,以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利转型

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力支撑,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

【7】不断增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农业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握新常态下“创新与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建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模式,以科技和技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务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升,摆脱依赖资源环境的发展路径,进而促进整体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提升。首先,要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相关教育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农业科技实用性,做精增量。其次,要创新农技服务机制,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兼职,并从工资待遇、考核任用、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推广员指导新型农 4 业经营主体“干中学”来激活农业科技的存量并充分释放其基层首创能量。总之,只有不断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有效激活存量,以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业务结构才能得以顺利调整,其产品质量才能得以有效提升,才可能适应新常态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三)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外部环境 农业较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微观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正是制约我国农业微观组织高级化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美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为12.7%,而我国仅为 2.3%,我【8】国农业的经营性服务业还大有潜力可挖。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接近

【9】一半源自劳动力从低生率的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所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而在以工促农的当今,如何利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追求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将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步伐,使得课题的破解日益紧迫。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精神,尽快出台地方性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扶持方向和发展规划。具体而言,要做好分类引导工作,参照农业部的“红、黄、蓝、绿”区域划分标准,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于农业产前的新品种、新药肥、新饲料、新技术、新装备等基础性研发,产中的农业栽培和畜禽养殖技术研发、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后的农业废弃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以及农产品的检测、加工、物流、销售等“绿区”和“蓝区”,在避免工商资本对农民产生挤出效应的同时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J].江淮论坛,2013(6):75-80.

[2] 张宇萍,韩一军.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J].世界农业,2007(5):17-19.

[3] 钱克明.现代农业转型答好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15-02-04(020).

[4] 丁文锋.经济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44-49. [5] 张红宇.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N].人民日报,2015-03-16(007). [6] 李慧.土地如何“转”起来[N].光明日报,2014-03-24(010). [7] 张宇萍,韩一军.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J].世界农业,2007(5):17-19.[8] 余欣荣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06.

[9] 蔡昉.以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镇化[J].经济研究,2013(3):6-8.

作者简介:

江维国(1973—),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生,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师、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问题研究。

李立清(1965—),女,湖南湘潭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卫生经济学等领域研究。

地址:广西贺州市西约街169号贺州学院东区经济与管理学院

542899 邮箱:469048951@qq.com 电话: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1IBJID38)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s in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JIANG Wei-guo1,LI Li-qing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_现状 篇6

以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深入了解这类农业“精英群体”的现状特征与政策需求,对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2009年4月19日至5月28日,“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研究”课题组的12名研究人员,分赴浙江10个县(市、区)、36个镇(乡)、96个村,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主要结果反映如下。

一、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特征

目前,我省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一般的小农经营主体外,出现了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分天下”的新格局。其中,从专业合作社的增长数量和辐射带动效应来看,这一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已呈现出超过其他两类经营主体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还探索出了“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符合当地实际需要和产业特点的经营组织形式,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多样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调查还表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个体特征、就业及培训经历、土地经营规模及流转、生产技术水平、产品销售渠道、信息服务方式、生产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显示出了自身的特征。总的来说,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基本上摆脱了传统分散经营农户的发展困境,而且也展现出了年轻化、知识化、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等特征,他们在我省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核心、示范与辐射作用。

二、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需求。

1、关于金融信贷方面的政策需求

(1)农业生产资金贷款授信担保的政策需求

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农民申请贷款必须要由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或相关部门提供授信担保,而这对于一般的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刚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农业专业大户来说,并非易事。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农民通过村委会进行贷款担保,或以合作社在上下游生产供应链中的地位、作用、身份等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实际上,从农民的社会信用归属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更加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2)农业生产资金贷款手续简化的政策需求

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农业贷款手续还显得过于繁琐,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他们的贷款成本很容易因为贷款手续的繁琐而大幅增加。因此,在全省范围内出台简化农业生产资金贷款手续的扶持政策,对于那些距离县城较远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农业生产资金贷款利息优惠的政策需求

调查表明,在绍兴、嘉善、余杭等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地方政府已出台了一些

针对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利息优惠政策,例如县(市、区)财政直接将一笔专项扶持资金划入当地信用社的账户,专门用于补贴农业项目贷款的利息优惠。但是,在松阳、常山、苍南等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区),由于地方财政实力较弱,几乎没有任何用于农业贷款利息优惠的专项扶持资金。因此,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统一的农业生产资金贷款利息补贴的财政扶持政策显得尤为必要。

2、关于农业配套设施用地方面的政策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三类经营主体分别将“解决设施用地”列为第④、第②和第③位的重要政策需求,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办公管理用地需求

随着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日常业务管理、召开会议、产品分级包装、储运、设备安放等方面的业务越来越频繁,并且需要有相应的场地才行。尽管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浙委办[2005]73号),已经要求对合作社的相关配套设施用地需求可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例如,杭州余杭区余杭茶叶合作社的负责人就反映,他们因为无法在茶山上建造用于茶叶包装的临时用房,只能取消了购入数台大型茶叶烘干、包装设备的计划。(2)农机服务主体的农机设备存放用地需求

上规模的农机服务合作社或专业大户一般都拥有数十台的农机设备,实践中,这些设备的存放用地问题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进而制约了这类服务主体的发展。例如,成立于2005年的鄞州区五产镇力邦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非常好,但却苦于没有足够的仓储用地而不敢贸然扩大服务规模。据该合作社负责人反映,当地的一些农机具因为没有足够的存放用地,只能露天随意摆放,这就大大地减短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3)粮食生产主体的粮食仓储用地需求

与农机服务主体的用地需求类似,上规模的粮食生产主体在粮食烘晒期间、粮食销售之前都需要仓储用地,而且,与农机仓储用地相比,粮食仓储用地还需要有防潮、防火、防盗等方面的要求,所以仓储用地的选择余地很小,用地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例如,据苍南县马站镇的粮食种植大户施成钏反映,去年他生产的粮食中有1/3需要长时间的仓储,迫不得已,他只能临时租用了一个大型仓库,增加了5000多元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粮食生产积极性。(4)鲜活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冷库建设用地需求 种植保存时间较短的水果或养殖海鲜产品的经营主体对于冷库建设用地的需求比较强

烈,但是这类用地比起一般农业配套“临时用地”的审批更难。另外,由于冷库的建设还涉及到用电、用水设施的安排等,各种审批手续也更加复杂。例如,温州的状元杨梅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就反映,由于没有冷库等保鲜储藏设施,杨梅的采摘和销售时间就不得不缩短,进而大大影响到杨梅的销售价格和收入。(5)淡水养殖经营主体的设施用地需求

养殖鳖类、观赏鱼等需要保温、引水等设施的经营主体,对于养殖设施用地的需求也非常强烈,这些设施的建造必然需要硬化一部分河塘水面,而这些做法对于土地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被允许的。例如,松阳县老伟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扩大养殖规模的过程中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但是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申报、审批,他们还是没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批复。

3、关于农业科技推广和疾病防疫技术方面的政策需求

专业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分别将“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列为第③和第④位的政策需求,并且特别强调在农业科技推广和疾病防疫技术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扶持政策。而且,提出这方面政策需求的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对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的水产养殖业和对疾病防疫要求较高的畜牧产业。例如,松阳县的一位养猪专业大户反映,他所在乡镇现在只有一位已经临近退休年龄的老畜牧兽医员,生猪疾病防疫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而由于该镇的养猪大户较多,一旦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建议在养殖规模较大的片区建立疫病信息观察点,定期向上级防疫部门提供信息,以便及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疾病防疫工作。此外,目前的畜牧区还存在一些倒卖死猪、病猪的交易黑市,这些流入市场的坏猪肉很容易引发更多的传染病,并危害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此,养殖大户们还建议上级畜牧防疫部门建立定期低价收购死畜、病畜的制度,并就地集中消毒焚烧,力争将疫病的传播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关于土地流转服务方面的政策需求

三类经营主体分别将“土地流转服务”列为第⑥、第⑥和第⑧位的政策需求。尽管土地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样,但是土地流转的纠纷仍普通存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5、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政策需求

三类经营主体分别将“农业保险”列为第⑦、第⑦和第⑤位的政策需求。农业保险方面的政策需求主要集中在自然风险较大的粮食作物、投资周期较长的香榧等特种经济作物以及疫病风险较大的畜、禽、水产品等行业,而目前的相关政策只规定了种猪和作物果实可以作为参与农业保险的对象并获取政府的相关配套补助资金。对于企业化运作的保险公司来说,农产品保险的回报率太低,甚至存在巨大的亏损风险,所以他们通常都缺乏为农产品提供保险服务的内在动力。我们认为,至少对于粮食、猪肉等重要农畜产品来说,政府应当为其参与农业保险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

6、其他方面的政策需求

关于特种农产品的专项扶持政策需求。不少经营主体对特种农产品生产很感兴趣,但是却苦于缺乏相关的专项扶持政策。例如中药材,因其特殊的药物用途和生长环境,一些地区的农户在申请组建中药材合作社以及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工商登记、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在对中药材这类特殊农产品的认识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例如,余杭区鸬鸟镇仙佰坑中草药专业合作社和和苍南县玉龙中花材专业合作社都遇到了注册登记、生产许可、产品监测等方面的困难。因此,这类经营主体对于特种农产品的专项扶持政策需求特别强烈。

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零散的政策需求,主要是:(1)农机设备目录更新的政策需求。目前政府提供的可以给予补贴的农机设备购置目录,还无法满足一些在特殊土地类型,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户购买需求。(2)农业用电价格优惠政策需求。在一些农业开发项目中,还普遍存在按工业用电价格收取农业用电费用的情况。(3)农产品税收优惠的政策需求。在与超市或工商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时,农产品的税收优惠范围及具体额度还不够明确,相关政策执行上也存在很大难度。(4)农资价格、品牌、质量等监督的政策需求。农资价格波动较大、农资品牌鱼目混珠、农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基本结论与建议

首先,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为我省农业结构的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但相关制度与政策的不完善和不到位,对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其次,传统的农业用地政策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合作社办公等用地纳入农业用地范畴,予以支持。

再次,调查表明,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具体身份来源主要涉及五大类,即“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种养能人”、“农村干部带头人”。尽管他们都有条件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他们的个体特征、创业背景以及优势劣势却不尽相同。因此,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中,应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为上述五类群体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创业条件,并且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1、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要重点扶持“年富力强”的经营主体

“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是“年富力强”的农村创业者群体的代表。尽管他们在社 会实践经验、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是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这类主体的成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业经营主体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最关键的是,他们都还很年轻,再过若干年,当那些年长的经营者不再从事农业时候,他们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因此,从长远角度看,政府应重点扶持这两类“年富力强”的经营主体,要研究农业进入机制,为他们进入农业提供便利,鼓励他们组建合作社或注册成立公司,并为他们提供物质条件方面的补贴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根发芽,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2、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要大力扶持“强效辐射”的经营主体

由于在生产资本、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家”是最有经济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的经营主体。通常情况下,他们投资或开发的项目规模比较大、科技含量比较高、经济效益比较好,因而对周边农户或相关产业农户的带动效应比较大。因此,从现实经济效益角度看,政府应大力扶持这类经营主体,为他们提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当然,由于农业投资项目涉及面比较广,与资源环境联系紧密,政府应及时掌握他们的运行情况,在扶持的同时,要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盲目开发自然资源和损害农户利益等事件发生。

3、从社会效益角度看,要积极扶持“土生土长”的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篇7

在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作为农户农业创业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出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照其在生产经营中表现出来的组织形态,可以分为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农人等类型。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各地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情况及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来促进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这对促进农户农业创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

随着我国土地流转的加快,作为农户农业创业主要形式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增多。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十分突出,主要包括资金需求、转移风险的需求、汇兑结算、投资理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特征,其资金需求相对于传统农户而言呈现出大额化、多元化、长期性与季节性并存的特点,同时风险性依然偏高,资金需求的有效性依然不足的特点。并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现有资产进行抵押融资的愿望强烈。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十分突出,不仅受天气、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面临的着较大的自然风险,还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大,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市场风险,转移风险的需求强烈。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汇兑结算、投资理财等其他金融需求也日益增多。

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社+农户”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较快,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更为密切。随着农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链条结合的更加紧密,农村金融需求向一个农业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大额度、综合型的金融服务转变。

二、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有效性不高。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综合实力不强,所面临的风险依然较大,金融需求有效性不高,资金吸引力不足。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品,难以满足严格的贷款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果园、蔬菜大棚、大型农机具、厂房、应收账款等资产作为抵质押品,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可。另外,一些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增加了获得资金的难度。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首先,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及其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如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与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如何更好地促进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如何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发展等。同时,农村信贷产品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贷款额度偏小,难以满足较大额度的资金需求;融资期限与资金需求期限不匹配,实际贷款期限绝大部分是在一年及一年以下,难以满足中长期的资金需求;融资利率偏高;贷款往往附有严格的抵押、担保等条件。

(三)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业风险预防、分散等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分散和转移。一方面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发展仍然比较滞后,目前农业保险范围偏小、覆盖面不广,并且还存在着保障程度偏低、理赔时间较长等问题;另一方面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也不够完善,难以有效分散、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由于当前农村金融生态基础相对薄弱,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使得其功能远远不能满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首先,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情况评定难,相关信用信息尚未全部纳入征信系统管理。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还未纳入征信系统,其信用信息比较缺乏;其次,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比较薄弱、金融知识相对缺乏。

三、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策建议

(一)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综合实力,提升金融需求的有效性。要从人才、技术、市场、管理、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综合实力,从而增强对资金的吸引力。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民组织化成程度的提高、职业农民的培养及农业技术的运用,来增加农业生产的收益性,并通过农业保险等措施有效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面临的风险性,进而来提升金融需求的有效性。

(二)进一步加大政银农合作力度。通过涉农主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构建涵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林、牧、副、渔产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名单及其资金需求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金融需求信息资料库。从而为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大政银农合作力度,破解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出现的金融难题。积极搭建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以政府主导、中央银行推动,涉农主管部门参与,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范围。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和优化涉农信贷产品等方式更好地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其金融需求。

1、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各自的功能,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形成分工合理、互补竞争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来更好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服务范围,将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等方面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商业性金融支农的资金比例,重点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大型农业生产组织的资金需求。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主要满足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中小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引导、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及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所承担的风险性。

2、优化涉农信贷产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结合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及其所处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情况开发系列针对性较强的信贷产品组合,更好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不断优化信贷产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使贷款利率更具灵活性。并简化贷款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并不断创新符合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抵(质)押方式,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确权、颁证工作的推进,逐步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探索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的各种担保和联保模式及开展大型农机具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融资方式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区域集优债等直接融资工具,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及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进行融资。金融主管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相互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外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与完善农业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来有效转移、分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面临的风险。首先,通过天气预报、兴修水利、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来完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因素,来达到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其次,在完善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来更好地应对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特点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开办贷款保证保险、信用违约保险等专项涉农金融保险,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增信,参与订单农业融资业务,大力发展以农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保险。鼓励金融机构对投保农业保险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大信贷支持,推广“贷款+保险”模式,逐步提升银保合作广度与深度。完善农业再保险和巨灾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和风险准备金制度,进一步增强农业风险分散能力。

另外,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来有效分散和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六)大力发展农业价值链融资。应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要,需大力发展农业价值链融资,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纳入农业价值链融资视角,以有效满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问题。农业价值链融资是以价值链为中心,把农业融资体现在农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参与者上来,针对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参与者不同的融资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供给。一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依托企业与上下游签订的购销、服务协议等,积极支持整个产业链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仓储、农资等环节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在产业链条上,农业生产等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储运、销售等活动则不具季节性,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活动特点设计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二是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生产阶段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工阶段支持精深加工,构建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分工协作体系。贸易阶段支持农产品市场建设、农超对接、冷链配送等。金融机构应该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深入研究各个环节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并了解潜在的风险设计出更好的风险控制方法,使得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基础,地方政府部门与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参与,逐步建立资源共享的农村社会征信体系,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尽快纳入到农村社会征信体系中,便于及时了解他们的信用信息;其次,进一步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扩大农村地区的诚信宣传和诚信教育,加大推行信用体系建设力度。

(八)完善财政金融扶持体系。充分发挥财政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财税部门可以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其发展壮大。尤其要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及时落实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相关政策,并把相关的财税优惠措施长期化、制度化,来更好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时,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中央银行对于涉农贷款发放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在再贷款方面给予利率、期限等方面的优惠,优先对涉农商业票据办理再贴现,从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

总而言之,一方面应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综合实力,提升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优化农村金融服务,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的金融需求及其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满足方式。积极探索财政与金融相互配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共同发展,信贷与保险联动的有效途径,更好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农户农业创业。

参考文献

[1]张红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供给侧改革[EB/OL].http://www.hnzk.gov.cn/gaigegongjian/2819.html.

[2]商文瑜.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酉部金融,2013.10.

[3]康峰.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途径[N].金融时报,2014.7.21.10.

[4]张婷婷.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函待改善农村金融服务[J].海南金融,2013.12.

[5]温跃,赵小亮.引金融“活水”灌现代农业之田山东济宁探索金融支农新模式[N].金融时报,2014.2.19.

[6]仝爱华,姜丽丽,段洪俊.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5.

[7]王讯.农业现代化与金融服务的探索与思考——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3.10.

[8]李巧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2.

[9]丁振辉.论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J].金融经济,2013.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篇8

Part.1供需与竞争变化的挑战

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越来越由“一种资源、一个市场”让位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过去农业对外不开放,农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价格由国内生产者决定,现在是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同时决定。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两方面新挑战。第一,农产品供需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从需求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以消费为导向,提供适销对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从供给来看,这些年农产品像工业产品一样,越来越成为买方市场,滞销、卖难时有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供需结构的变化,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不同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第二,农产品竞争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越来越由“一种资源、一个市场”让位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过去农业对外不开放,农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价格由国内生产者决定,现在是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同时决定。面对低成本国际农产品的冲击,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了新挑战。

Part.2成长迎来三大新机遇

201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表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比过去更加强调科技支撑、竞争力提升、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也面临三大新的发展机遇。

——政策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今年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这些要求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丰富了党的“三农”理论思想库,对“三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央对农业的高度重视,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机遇。从农业产业前景看,纵向横向都有大大拓展的余地,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前景可期。横向上,农业正在从传统的农林牧渔产品生产发展成为包括食物生产供应、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农耕文化传承在内的多元产业体系;纵向上,逐步成为从田间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的全产业链,包括产前生产资料投入,产中社会化服务,产后的收获、加工、流通、贸易、营销等各环节,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值得从业深耕的“蓝海”。

——成长机遇。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好”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亟须破解的难题,同时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提供了良好机遇。现在农业后继乏人、传统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困难,已经对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现实制约,必须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应有作用。

Part.3相关的改革创新任务重

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关的改革事项很多,体制机制创新任务也很重,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制度创新关键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土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础,土地制度创新要把握三权分置理论,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坚持三权分置。顺应农民群众愿望和农业农村实践发展需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引导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三权分置,促进了土地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和优化配置,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竞争力问题。两权分置,承包人必须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三权分置,经营权的权利人可以是集体经济组织外部的人,素质更高、能力更强,必须深入研究,把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放活、做实。

二是规模经营有两种实现路径。我们讲规模经营,首先强调多种形式,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路径,就是土地的规模化和服务的规模化。一是在务工机会较多、专业化趋势明显、大量农村劳动力基本或完全脱离农业的城市郊区和发达地区,应着力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实现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二是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兼业化现象突出,但留守老人和妇女仍有时间和意愿务农,却干得不好的广大农区,应着力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实现服务的规模化经营,来解决“地怎么种好”的问题。

三是规模经营要适度。经营规模扩大的确会带来规模效益,但也不能过大,否则既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也可能引发土地过度集中,不利于兼顾效率与公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在全国提出统一的定量标准很难,但适度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二是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的家庭农场是重要的培育方向。

——经营制度创新关键是多元发展利益共享。一是发展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和多种经营方式。中国农业资源的多样化、产业的多元化,决定了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的多元化。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以承包农户为基础,还包括国有农场、实行集体经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与种养大户、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新农民等。各类主体也采取了一种或多种经营方式,探索了“公司+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条路子。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种经营方式都有独到的功能和比较优势,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需要促进多元主体竞相发展、融合发展,让农民自主选择适合的经营方式。

nlc202309021833

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现实看,各类主体不管采取什么经营方式结合在一起,各种资源要素都是围绕利益联结机制来组合的,都需要完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保障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公司+家庭农场”核心是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合理组合;“公司+合作社+农户”核心是放大专业化分工效益,形成稳定产业链条;“合作社+合作社”横向看是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纵向看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有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分季共享等经营形式,实质上都有利益联结问题。要鼓励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产品、产业和生产环节为纽带,通过合同、合作、合股、合并等多种形式,形成利益关系紧密的产业组合,从总体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加强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引导和监管。一方面,要鼓励工商企业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拓宽业务领域,向农业上下游、前后端延伸,发展新型农业业态。另一方面,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要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有明确的上限控制;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保障金三项制度,严格准入门槛,加强事后监管;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流转承包地用途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此外,要加强对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引导,家庭农场要强调家庭经营,合作社要切实体现合作,龙头企业要真正能带动农户,要守住各自发展的底线,体现各自的本质属性。

——职业农民培养关键是提高培育的针对性。一是职业农民群体来源。从当前实践和发展趋势来看,职业农民的来源主要包括传统农民、一二代返乡农民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新农民这四类人。传统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是培养职业农民最可依靠的群体。一二代返乡农民工经过市场的历练,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和营销能力,近年来返乡数量不断增长,将是职业农民的核心力量。据统计,目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达200万人。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吸收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强,将是职业农民的基本储备。新农民秉持生态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致力于提供安全农产品和提升农业价值,将成为职业农民的新兴群体。

二是职业农民发展方向和培养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职业农民培育成职业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两大群体,方向是形成新型农业生产和服务两大类主体。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适应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有各自的特性和培养模式。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分门别类的职业教育和各类培训项目计划,重点使他们掌握各种从业技能和提升职业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政府行为调整关键是支持与监管并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政府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调整政府对农业的调控行为,突出导向和撬动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一是发挥政府政策支持的积极作用。继续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完善农业政策框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应充分发挥财政的保障和导向作用,通过财政投入、财政和金融资本合作、财政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解决。农业补贴是调动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的有效举措,要下决心完善补贴制度,逐步精确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种粮务农的人得到补贴。要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背景下,通过政策引导,用市场的方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强化相关监管。要在放宽农业准入门槛基础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查处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损害农业产业发展、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让市场机制能够顺畅运行。要通过法律手段严格监管,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切实履行好政府应尽的职责,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环境。

上一篇:火的成语下一篇:询问笔录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