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西省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为了解当前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的状况,我们对江西省7县215户农户及林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分析结果认为,林农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还存在林区基础设施水平较差、林下经济发展政策宣传不到位、普通林农应对环境问题能力较弱、林下经济企业销售渠道单一、林农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林下经济 现状 调查报告

*基金项目:江西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基金“林农参与林下经营行为与驱动政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编号JD18072);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林农可持续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行为理论”(YC2019-S192)。

一、引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党的十九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产品种植与采集、动物的驯养繁殖及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是一种立体复合经营活动[1]。在合理有效地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及林荫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林下经济能促进各地区农林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农林业生产经营者开拓有效增收途径,加快巩固区域“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改善单位面积林地的生态、经济及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展林下经济与发展林业产業不同。林下产业往往具有生产周期较长、见效慢等特点,而林下经济在克服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可获得短期与中期效益,最终实现以短养长或长短兼顾。

江西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根据江西省林业部门发布的《江西省2018年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江西省森林覆盖率63.1%,长年树叶堆积使得山林土壤十分肥沃,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17年江西省林业厅出台重点扶持森林中药材、香精香料等林下经济产品的政策。2018年,江西省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全省林下经济新增规模达到1000万亩,累计经营林地达4600万亩;年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新增林下经济产值800亿元。此举将进一步挖掘“山”的潜力,充分发挥林地资源的优势,使江西的山水更美,农民群众的生活更富。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江西省林农林下经济发展的状况,课题组选用了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选取了江西省九江市、吉安市和赣州市的武宁县、鄱阳县、彭泽县、新干县、遂川县、于都县、兴国县等七县的林农及林下经济企业进行访谈和林地实地调研,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获得215份有效问卷。其中有林地但没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有176户,占调查总人数的82.86%;林下经济农户27人,占12.56%;林下经济企业12户,占5.58%。

(一)林农户主年龄分布情况

在27户发展了林下经济的农户中,户主年龄在41-50岁之间的人数有18人,占总人数66.6%。农业的发展需要能手,林下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大批有有文化、懂林下经济发展技术、善于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年龄集中在40-50岁,且此年龄段的农户更会表现出来强烈的发展意愿。这部分群体大都是中年人,正值从事农业的黄金时期,拥有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愿意投身于林下经济的发展,目前已有部分村干部、村小组长等为代表的农业能手率先投身林下经济发展,在江西省各地起了很好示范作用。

(二)户主受教育情况

农民对新事物的认知程度、判断能力和接受能力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在发展了林下经济的农户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有22人,比例达81.49%,说明接受教育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对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因此也越有可能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林农在林下种、养殖项目的选择、技术的选用、市场的开拓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林下经济的发展效果也必定好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林农。

(三)林农加入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情况

未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中,仅有13户加入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占7.3%;在发展了林下经济的农户中,有12户加入了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占44.4%,说明加加入林业专业合作社有助于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同样,在未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中接受过林业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户比例仅为12.5%,而这一比例在发展了林下经济的农户中占48.1%。促进林业现代化发展,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林业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林业专业合作社也在新型市场主体及新型农民的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面充当了重要载体。

(四)农户从事的林下经济行业情况

发展了林下经济的农户中,16户林农选择了林下养殖,3户林农选择了林下种植,相关产品采集加工与森林景观利用各1户。其中既发展了林下养殖又发展了林下种植的林农仅有4户,同时发展林下种植与相关产品采集加工的有1户,同时发展林下养殖与森林景观利用的有1户。通过了解得知,多数选择林下养殖的林农主要是养殖家禽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肉、蛋类等食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林下养殖具有较大的商机;再者,鸡、鸭等较为常见的家禽与名贵的中药材等林下种植相比技术较为简单、成熟,投资风险更小。

(五)林下经济农户与林下经济企业规模情况

从调研数据来看,林下经济企业林地实际经营面积300亩及以下的有1家;301-500亩的有2家;501-2000亩的有2家;2001-5000亩的有2家;5001亩及以上的有1家。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林下经济企业林地面积为10000亩,主要种植吴茱萸、枳壳、黄栀子等中药材;林下经济农户实际林地经营面积主要集中在10亩以下,有12户;11-20亩的有4户;21-30亩的有3户;31-40亩的有0户;41亩及以上的有8户。

三、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林区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

江西省多山地,多数林区在电、水、路、网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是阻碍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打击了林农的积极性。调查显示,有32.51%的农户认为林区的道路不通畅;48.77%的农户认为林区通电状况不良;36.95%的农户认为林区通水存在问题;33.4%的农户认为林区的通网状况不佳。基础设施落后,难以进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无法将林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论是林农进出林区,还是林下经济产品的运输,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前提。

(二)林下经济发展政策宣传不到位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江西省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如林下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推进示范基地建设与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为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且各项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但在走访调查中来看,多数林农的市场与政策信息来源于同乡邻居与亲朋,他们对具体的政策内容了解的很少。本次调查的176户没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中,有110人不知道发展林下经济会有相关政策支持,占62.5%;仅有6.8%的农户了解林下经济产品抵押贷款政策,72.1%的农户表示对此政策不了解。在发展了林下经济的27人中,申请了贷款的人数仅为1人,对林权抵押贷款不了解的有16人。因此可见,基层政府部门的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加之农民的文化水平、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低,共同导致较少的农民了解相关政策。

(三)林下经济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林下经济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有自行销售、合作社组织销售、等待上门收购、涉林企业等销售渠道。但从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来看,大部分的林下经济企业与林下经济农户主要的销售渠道为自行销售。林下经济农户由于发展规模较小,人脉资源较少,在林下经济产品销售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约75%的林农选择自行销售林下经济产品,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资源来销售所占比例很小;林下经济企业由于自身发展规模较大,在当地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企业经营效果普遍好于普通的林下经济农户,但是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林下经济企业也都存在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波动程度较大等问题,大约70.37%的林下经济企业也都选择自行销售林下经济产品。

(四)缺资金、技术是影响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因素

在对未发展林下经济农户的调查中发现,缺资金缺技术是影响他们发展林下经济的一大因素,调查发现,因缺资金、缺技术而未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数量高达60.23%。林下经济发展前期资金投入量较大,尤其是林下养殖。对于普通林下经济农户来说要想规模化发展林下经济很难实现。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相比具有很大不同,林下的水分、光照、土壤状况、温度等条件与棚舍、旱土等相差较远,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技术很难照搬到林下经济上。因此缺资金、技术是影响林农开展林下经济的重要因素。

四、政策建议

(一)发挥林下经济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林下经济企业往往会有自己的加工车间、种养殖技术、销售渠道等资源优势,发挥林下经济企业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头示范作用势在必行。积极开展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林下经济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种养殖技术入户工程,大力推广“林下经济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农”的发展模式。加大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林下经济企业与示范农户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效益好、规模大、带动力强、具有地域特色的示范典型。同时及时总结种养殖技术经验,并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进行推广,积极发挥林下经济企业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二)延伸林下经济企业产业链

江西省凭借自身优势林下经济发展迅速,经营模式多种多样,但没有形成完整的林业产业链,无法实现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江西省发展林下经济要抓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创新林下经济产品供给,利用好林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定位高端市场,调整林下经济产品比例,加强高端有机农产品的研发,推进精深加工,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林下经济产品附加值。从简单的林下经济产品的生产,到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形成一条完整的林下经济产业链。同时要打造“智慧林业”、提高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劳动力、林地与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林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设一批林下经济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加大生物、环保、信息等投入,加强清洁生产、节能干燥、非热加工等设备升级,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的林下经济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的研发,不断挖掘林下经济产品加工潜力,拓展林下经济产品增值空间。

(三)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尺度,林区基础设施水平对林下经济可持续高效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施行“三通”政策,即通电、水与网。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就要建立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体系,各级政府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入到同级的政府建设规划,不仅要加大电、水、网的建设力度,还要加大对林区饮水安全、林区森林防火、林区管护站点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林区的道路按照道路属性纳入到相关公路规划网络。

(四)发展林下经濟旅游业

在所调查的林下经济农户与林下经济企业中,发展林下旅游与森林景观利用的只占10.26%,其中多数为林家乐等相关项目,森林旅游项目较少。当今社会旅游业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巨大,在乡村振兴战略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林区应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森林旅游在吸纳就业和增加林农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林下经济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因其生命力强大,固显示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江西省林业资源丰富,林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伴随着国内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的兴起,旅游业与林下经济深度融合,不仅可以突出地域特色,又能获得经济利益。

(五)加强宣传

加大对发展林下经济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林下经济的认知度。农村的发展与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一致性,因此要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知识。加大林下经济政策宣传力度,还要发挥基层工作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宣传工作纳入到对基层干部的考核中去,以此推动林业经济政策的宣传、成熟模式的推广,使广大林农看到发展林下经济的利益点。广泛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等方式,解答林农疑惑,提高林农对林下经济的了解程度,提高发展林下经济林农的比例。政府要及时准确为林农提供市场信息,做好市场预测,建设林下经济产品交易市场,提高林农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支玲,高晶,支明,刘燕.林下经济发展政府行动与天保区农户响应[J].林业经济,2019,41(03):108-118.

[2]VASILVEY P V. Prospects for industrial consumption of wood and for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nomy in USSRUnder Seven- Year Plan,1959-1965[J]. Cancer Science,2004,95( 10) : 803-809.

[3]苏潇.林下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初探[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4]徐敬亮,袁小玉,张丽.中部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分析——以皖北袁小寨村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2):69-71.

[5]夏通海,朱建军,康小兰,朱述斌.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10县500农户的调查[J].林业经济问题,2014, 34(06):498-503.

[6]赖媛媛,凌立文.基于电商的山东省林业专业合作社销售渠道调查研究[J].林业经济,2019,41(03): 60-63.

[7]陈天仪.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现状与诉求的实证分析——基于河南省内黄县的调查[J].林业经济, 2014,36(06):45-47+63.

[8]黎桂生,林东宁.林下经济发展中林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乡村科技,2018(32):71-72.

[9]王振霄.林下经济发展与存在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05):279.

[10]刘晖.发挥龙头企业优势,打造优质农业品牌[J].湖南农业, 2017(07):6.

[11]孟辰雨,卢宏亮.内蒙古国有林区民生问题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9(04):68-70.

[12]朱万春.乡村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的融合研究[J].农业经济, 2017(06):52-53.

A Survey Repor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Forests in Jiangxi Province

LI Wen-bo,YANG Lu-lu,LIU Bin

Key words: undergrowth economy; The status quo. Path selection

(作者單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责任编辑:凌玉

作者:李文博 杨露露 刘滨

第2篇:旅游业促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武陵山民族地区发展的问题得到了中央和渝鄂湘黔4省市的高度重视。随后,武陵山区被确定为6个重点区域之一,其扶贫开发攻坚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精神,渝鄂湘黔4省市针对武陵山区有针对性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文章针对宜万铁路通车后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也希望对整个武陵山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宜万铁路;旅游业;扶贫开发;生态文化旅游

武陵山是一座绵延了渝、鄂、湘、黔4省,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大的山脉,地不仅峰奇、石怪、谷幽、水碧,而且还有翠染碧空的林莽,虬龙蟠曲的苍松,遨游绿宫的珍禽异兽,被人们称为具有“奇、野、险、幽、秀”特点的“世上绝景”、“天下奇观”。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境邻近地区,包括四省市的恩施、湘西、张家界、怀化、铜仁、黔江等地(市、州、区)56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1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86.23万,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9.2%,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武陵山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确定为6个重点区域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2011年暑期,经济与管理学院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在宜昌、万州、恩施地区开展了以“旅游业促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调查报告——基于宜万铁路通车后恩施个案研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对宜昌、万州、恩施地区的相关景点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选题背景

2009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随后,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武陵山区被确定为6个重点区域之一,其扶贫开发攻坚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

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锁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宜万铁路通车给州内不少旅行社、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本课题旨在通过问卷、访谈和考察的形式,发现宜万铁路建成以后,恩施及整个武陵山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调查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一)实地走访

从最直接的角度初步了解旅游业对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乃至整个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协作区的影响。

(二)问卷调查

通过对企业、政府、学生、当地群众、游客做问卷调查分析,发放问卷137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回收率96%。

三、调查单位

(一)恩施火车站

恩施火车站是宜万铁路开通后新建的一个火车站,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是当地居民外出旅游的人数大增;二是由于交通的改善,外地的游客进入恩施旅游的人数得到了快速增长。

(二)恩施市酒店

通过走访当地几家比较大的酒店,了解到,在宜万铁路通车以后,很多外地游客大量涌入,酒店生意非常火爆。

(三)恩施市旅游局

据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恩施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的不便,这些景观还不为人们所熟知,开发的也不够。

四、调查统计

经过前期的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上半年,宜昌市接待国内游客960.27万人次,旅游收入65.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3%;接待入境游客11.2万人次,旅游创汇239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36%。

而从今年1月开始,宜昌部分旅行社将触角伸到了恩施。目前,已有多家旅行社到恩施开设分店。部分旅行社已推出了宜昌至恩施2日游或3日游的旅游线路。

五、调查结果

(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优势主要有以下四点: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省市高度关注武陵山区发展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了武陵山区的脱贫进程。今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材料和报告上,先后作出一系列批示,明确要求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规划,为武陵山区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2.武陵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拥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处。有高等植物总数约5000种,兽类、鸟类、两栖和爬行类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80种。近30年来,区域内已建立各类保护地154处,包括52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26个森林公园、60处风景名胜区和2个地质公园。

3.鲜明独特的文化资源。一是以濮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苗文化、越文化为源头的原始文化;二是以土家、苗族和侗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三是以民间信仰和儒道释融为一体为特征的宗教文化;四是以贺龙、周逸群、贺锦斋、袁任远、廖汉生为首创造的红色文化;五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服饰为标识的服饰文化;六是以湘西北“湘菜”和渝东南“川菜”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七是以转角楼、吊脚楼、鼓楼和“三房一照壁”为标志的建筑文化,是中华多民族民俗文化中一方色彩瑰丽的活化石。

4.优越的区位条件。武陵山地区既居于中国地势一、二级阶梯的连接地带与地理版图的心脏部位,又处于长株潭3+5城市群、武汉1+8城市圈、成渝城市群三大高速成长型内陆城市群与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中间地域,南融珠三角都市圈;既是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又是中、西部协调发展和南、北区域联袂崛起的结合部。

(二)武陵山少数民族协作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足

1.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完善。武陵山地区的各省、市、区、县束缚于各自为政的传统观念,区域旅游资源深广开发的结构性对接不紧,客源融通与旅行社主体横向运作的优势潜能未有效发挥。

2.交通网络体系的连通性与容纳性尚低。虽然宜万铁路的通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仅靠一条宜万铁路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武陵山地区对外交通的途径还相对较少,路线也比较单一。

(三)宜万铁路的开通及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影响

2010年12月23日,宜万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宜万铁路是沪、汉、蓉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起湖北宜昌市,西接重庆万州区,全长377公里、总投资225.7亿元。两路的开通营运对加快恩施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宜万铁路的开通营运,大大缩短恩施与武汉、宜昌、重庆、成都等旅游城市的时空距离,降低进入恩施的心理和成本门槛,使其在旅游区位、客源市场与外部实现对接。

2.宜万铁路的开通营运,有利于恩施旅游项目布局、结构调整。恩施旅游业主要依托长江三峡、神龙溪等旅游区位口岸吸引客源。其实如果可以和美国科罗拉多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等精品能及时得到开发,开通营运后,不仅带来资源的区域空间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两路串珠,将川、渝、鄂皖等省(市)的景点复合成区域旅游系统。

3.宜万铁路的开通营运,有利于恩施旅游信息的传播,提升旅游形象。横贯东西、沟通南北的两路每天都将承载数以万计的旅客出入恩施,将不断提升恩施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宜万铁路作为大型现代化交通工程本身就是一道景观,为恩施旅游增添了新的线路和亮点。宜万铁路全线共设桥梁253座,其中特殊桥梁2座,隧道159座,双线桥梁54座,桥隧比例达到74%。铁路因沿线桥隧结构类型集世界之大成,且多项创世界之最而被业界称为桥隧博物馆。

六、建议

宜万铁路的开通营运,会因流通的加速增加留住旅客的难度,从而形成“廊道效应”。因此要根据新特点,及时完善基础设施,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恩施独特魅力。

(一)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要按照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对餐饮、宾馆、金融、购物、娱乐等旅游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并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客的满意度。

(二)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旅客的停留时间

一是整合旅游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巴东神龙溪、咸丰坪坝营等知名旅游品牌。二是深入挖掘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重点将龙船调、土家女儿会、摆手节等优势资源转化成旅游文化精品。三是开发富含土、苗文化的参与性旅游产品,让旅游者在实际体验中充分领略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

(三)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恩施地区要加强与神龙架、宜昌等地的合作,积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要加强与张家界、湘西、黔江等地区的合作,实施有效的价格政策,共同推出一些精品路线。

(四)创新营销模式,重塑恩施旅游形象

宜万铁路的开通营运,无疑给恩施旅游带来一个全新的机会,重塑旅游形象。一要根据“地、文、人、商”四脉理论,提炼特色鲜明的恩施旅游形象。二要突出亮点、利用特色、集中优势,建立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模式,让人们了解恩施、记住恩施。

七、结语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观察的形式,对宜万铁路通车后恩施旅游业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和剖析。希望通过本课题,引起省、市、县(州)三方面的足够重视,切实从大政方针到基层实际全方位把握旅游业对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乃至整个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协作区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

[2] 邵琪伟.我国将积极参与区域旅游一体化[N].北京日报,2005-03.

[3] 乌兰.协调发展背景下的区域旅游合作[J].山东社会科

学,2007,(5).

(责任编辑:王书柏)

作者:王帅 孙彤

第3篇: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

尽管中国2001年底正式加入了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尽管以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和美国卡托研究所为主编制的弗雷泽/卡托2001年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把中国排在81位而把俄罗斯排在117位,尽管1998年欧盟通过决议将中国从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除去,给予中国介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特殊市场经济国家”待遇;尽管美国已经承认一些中国大陆企业“市场经济”待遇,但是欧美的反倾销中,中国仍然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受到歧视性待遇,而俄罗斯已经被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对待。本报告旨在用事实说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证明中国已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希望欧美能正视这一现实,客观地判断中国市场经济问题,以更积极的态度支持中国完成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并尽快在反倾销中以市场经济国家来平等对待中国。

一.政府干预与规模

我们的观点是,在配置资源上,政府要与市场相结合。资源的市场配置作为市场体制运行的重要基础而存在,而政府通过对经济的干预进行资源的再配置则成为资源市场配置方式的必要补充。政府要少干预市场,少干预企业,但也不能放弃提供公共品和追求健康经济环境的责任。分析“政府规模与干预”,实际上对市场化程度有着两个判断,一是政府规模小一点,对市场自由运行有好处;二是在市场失灵面前,政府也不能无为作为,政府应有适度的规模,有一定程度的干预。显然,两者的结合是必要的。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轨国家,更是适用的。

美国反倾销法规定:只有政府不参与确定产品的价格和生产的数量、生产企业为私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绝大部分原材料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时,才认为该行业为"市场经济导向产业"。 弗雷泽/卡托研究所把政府规模与干预,放在确定市场自由化的首位上。因此,本部分专门就此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借助实际数据作一分析。

1.政府支出

1998年的政府机构精简,作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是走向“小政府”努力的一部分。这次改革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按照精简、高效、权责一致的原则,较大幅度地调整和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重点加强综合经济部门和执法监管部门,精简撤并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管理部门。改革后的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机关人员编制由原来的3.2万人减少为1.67万人。近两年,多数省市已完成市县乡机构改革,市(地)级政府机构人员编制由平均45个减少到35个左右,县级政府机构由平均28个左右减少到18个左右。至此,历经4年半的全国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全国精简财政供养人员编制115万人。

政府支配的资源量不断减少。政府需要支配一定量的资源以执行政府职能,但这部分资源的数量不能过大,否则就会妨碍市场主体的正常经济活动。改革前,中国政府是分配经济资源的主渠道,社会投资资金大部分通过财政分配。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见图1),1978年为30.96%,1990年下降至16.63%,2001年为19.64%,1991年到2001之间保持在10%至20%之间。中国政府支配的资源数量已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逐步减小。

2.税收规模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要求,1994年依据统一税收、合并税种、扩大税基、降低税率、减少优惠、加强征管的原则,进行有重点的全面税制改革。它涉及原有的流转税制、所得税制、资源和财产税制、目的行为税制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38个税种。对流转税制和所得税制进行改革,使增值税这种具有公平、中性、透明、普遍特点的税种成为中国流转税的主体税种,使流转税和所得税成为中国整个税收制度体系的主体。

合并税种、降低税率、提高起征点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有利于鼓励个人工作和投资,发挥个人所得税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调节作用。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采取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不同税率。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至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边际所得税率为4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至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20%的单一比例税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一般在40%左右,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率基本与国际平均水平一致。

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随着减税让利的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占GDP的比重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1985年税制改革前为22.77%,1995年下降到10.33%,1996年开始虽有所回升,2001年也只达到15.94%(见图2)。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17%的平均水平。

3.政府管制

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逐步放松,干预逐步减少。

1)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对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清理。2002年上半年,各部门共清理出审批项目4159项,其中经济管理事务2012项,占48.4%。各部门和地方拟取消和已取消的审批项目在50%以上。

2)取消了生产的指令性计划。中国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木材、黄金、卷烟、食盐和天然气5种,其中木材、天然气和黄金只是在某些环节或部分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中国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

3)取消了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做法,已经改变。政府各部门解除了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在加强所有者监督职能方面,政府采取了向重点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派驻监事会,以及向资产经营机构和大企业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等措施,以实现政企分开。

4)放松了对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近年来,我国在电信、航空、铁路、电力等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管制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放松。例如民航市场化方向的重组步伐加快,中国民航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通过竞争,航空业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电信业经过近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形成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6家电信企业竞争的局面。电信体制改革推动了电信业务和固定电话业务市场格局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信资费机制逐步在建立。

5)全面放开了对价格的管制。(1)市场价格成为基本价格形式。2000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定价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95.8%、92.5%和87.4%。截止2001年7月,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事项由141种减少到13种,主要有粮食定购价、棉花收购指导价、铁路与航空运输价、原油价、成品油价、黄金价格、药价、书价、公用事业价格、学费等,并继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比如,原油价格由“官方基准定价”改为“协商定价”。(2)价格法规趋于完善。我国于1997年12月通过了《价格法》,199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法》严格规范了政府直接管理价格的范围和程序,限制了政府对大多数市场价格的干预。2001年出台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对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实行价格听证制度。

4.政府补贴

政府补贴主要是对价格补贴和国有企业补贴,多年来一直在减少,现在比例已很低。

1)价格补贴的减少。

政府对价格的补贴(包括粮棉油价格补贴、平抑物价等补贴、肉食品价格补贴和其他价格补贴)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见图3)。1980年政府价格补贴占GDP的比重为2.61%, 1990年下降到2.05%, 2000年下降到1.17%,2001年下降到0.77%.。

从上图可以看到,1983年时价格补贴占GDP比重达到最高点,为3.33%,随后一直在下降。之所以有这样的趋势,其原因是:这个阶段农产品开始商品化,农产品价格自然上升,而工资没有同步改革,因此,国家对价格的补贴大大增加。之后,工资改革起步,价格补贴转为工资内补贴,价格补贴也随之下降,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的扭曲作用也下降了。

2)国有企业补贴。政府对国有企业补贴包括亏损补贴,工资补贴, 进出口贸易补贴,社保补贴等。从1985年开始,政府财政不再给国有企业拨款,而改成由银行信贷资金解决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所需。资本市场发展,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对解决因国家补助减少而出现的资金缺口,起到一定作用。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财政对国有企业社会保障的补贴也越来越少。实际上,国家对国有企业社保资金的补助,仅限于解决历史欠账问题。现在,国有企业社保资金更多的是靠企业缴费来筹集。除国有粮食、矿山企业还有一些经营性亏损补贴外,其他各类国有企业的财政性补贴已经全部取消,对国有银行政策性贷款而形成的变相补贴也已经停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坏账,近两年得到有效控制,并开始下降,坏账率每年下降幅度大约在2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随着市场化进展,国家对银行的政策性补贴在较大幅度减少。

5.中介组织的发展

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规范和发展的框架,在公共政策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必须由中介组织去执行。中介组织充当着微观经济主体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中介组织迅速发展。现有会计(审计)师事务所近万家,资产评估机构近4000家,律师事务所5万多家,公证机构3000多家,仲裁机构6000多家,各类保险中介服务网点23万多家,租赁公司1000多家,证券公司5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300多家,税务中介机构大约4000多家,劳动力中介机构达到了5.2万家,农业经济技术协会超过150万个,由政府批准的土地估价机构500多家,经纪机构近5000家,信息咨询企业8万家,广告中介机构已达6万多个,产权交易机构近200家。有关管理部门正在要求现有投资咨询、项目评估、设计、会计、审计、法律、监理、企业资信评估等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脱钩,按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法经营、平等竞争,建立执业信誉,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商会和协会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中介组织。我国现有行业协会近5万个,县级以上的商会3000多个家。二者是社会中介和市场中介之间的中介机构。它们既是企业的行业自律性管理组织,也是中介机构的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对维护市场秩序、保证中介机构的素质、规范中介机构的运行、控制中介机构的数量、监督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为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行业协会和商会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一些纯民间性质或半官方性质的行会和商会,作用发挥的比较好,比如半官方性质的工商联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既分担政府职能,又反映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是连接微观和宏观管理的中观媒介;民间性质的产业性组织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等,开展了技术咨询、交流、培训和开发工作,为这些部门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我国政府对行业协会和商会一直鼓励和努力培植的。中央政府从政府机构改革入手,通过体制内转型的方法,已经在组织上基本将政府对行业的直接部门管理转移到通过行业协会和商会的间接管理。

二.国有企业的市场化

本部分重点是针对欧美国家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的怀疑而客观地做出的回答。我们认为,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所有权关系方面、经营管理、贸易和经营的决策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这些年来,我国在反倾销中胜诉的企业不少了,这些都是被欧美给予了市场经济地位和待遇的。当然,不是全部企业都成为了市场主体,有的企业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有的正在改革或改进之中。

先看看欧美的相关法规。欧盟在1998年颁布905、98号法令,允许中国应诉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规定了5条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一是市场供求决定价格、成本、投入等;二是企业有符合国际财会标准的基础会计账薄;三是企业生产成本与金融状况,不受前非市场经济体制的歪曲;四是确保破产法及资产法适用于企业;五是汇率变化由市场供求决定。美国商务部关心的一些条件:如(1)法律上,政府是否对该企业的出口活动进行控制。包括:a.对各个企业的经营和出口许可有关的限制规定;b.任何对企业减少控制的立法;c.政府其它任何减少对企业控制的措施。(2)事实上,政府是否对该企业的出口活动进行控制,商务部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a.出口价格是否由政府确定或须由政府同意;b.出口商是否有权协商合同条款并签订合同或其他协议;c.出口商在选择管理层时是否不受政府限制而有自治权;d.出口商在分配利润和弥补亏损上是否有独立的决定权。

根据欧美国家提出的实际标准,结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中国国情,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是指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的行政控制转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以及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过程。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二是国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三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

1.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已基本退出对国有企业的直接行政控制,而转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国有企业实施间接调控,国有企业已基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1)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公司制改组。通过公司制改组,包括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这种改组形式,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国有企业独资或国家股“一股独大”的格局。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股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底,全国2710家国有企业集团中已有1994家的母公司改为公司制企业,占全部企业集团的73.6%。其中,改为国有独资公司的有801家,占已改制母公司的40.2%;改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非国有独资公司者有1193家,占已改制母公司的59.8%。同时,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母子公司体制改革,使集团的管理基本建立在以产权为纽带的基础上。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面更大。2001年底,全国国有中小企业已有81.4%实施了改制。在已改制的国有中小企业中,实行股份合作制和合资形式的占51%。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革改组,国有中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好转,摆脱了连续6年的亏损局面。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更充分地反映了国有企业独立市场地位的形成。1992年,上市公司仅有53家,全部是国有控股企业。2001年,在全部1160家上市公司中,有国家股的公司有863家,占74.5%,其中近30%的公司已成为国有一般参股企业。国家股占上市公司全部股份的比重由1992年的55%降到34.3%。而国有上市公司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标志着国有企业越来越成为市场的独立主体。

2)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政资分开实现的。通过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政府不再以政府行政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进入企业,而是以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色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不到位”的问题。由此,国有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已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成为独立于政府的市场主体。

3)独立的财会制度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最基本的要求。适应国有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企业的财会制度也与国际通行的财会制度逐步接轨。1992年11月,国家财政部公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相继颁布了13个全国统一的行业的财务准则和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明确规定,企业实行实收资本金制度,政府不能随意抽走、转移企业资本金。1999年,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会计法》进行了修改。以上所说的这些法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保证其真实、完整。特别是要求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纪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次修改,由财政部委托德勤国际会计公司(Deloitte Touche Tohmatsu)提供会计立法技术咨询。德勤国际会计公司在对比分析了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匈牙利、日本、波兰、新加坡、英国、美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有关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会计法(修改草案)》提出了重要的咨询建议,并得到了重视和肯定。可以说,于2000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会计法》是吸收和借鉴了国际上主要国家的通行做法和原则精神,是与国际规则基本接轨的。

2.国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

国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是指企业自主决定生产经营活动,政府不再干预。

1992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对企业的经营权、自负盈亏的责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及其法律责任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赋予了企业14项重大经营自主权,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走上了市场化之路。至2001年,80%以上的国有企业基本落实了14项经营自主权。在改制的1994家国有企业集团中,93.4%有投资自主权,74.5%有对外担保权,72.5%有自营产品进出口权,53.9%有对外承包与劳务合作权。

国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财政收入中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已非常低。不仅其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见图4),从1985年的5.66%下降到2001年的0.27%,而且其绝对值也在不断下降,从1985年的 507亿元降至2001年的299亿元。如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则国家对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的绝对值从1985年的718亿元下降至2001年的163亿元,年均下降8.86%。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盈亏由自己负责,这使政府以低息银行贷款形式向国有企业提供的变相补贴也已基本消失。补贴的减少乃至取消促使国有企业从市场上寻找生机。

2)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无偿划拨已经停止。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投入主要是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或上市融资获得。国有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是银企之间市场谈判的结果,政府已不再安排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从1993年开始,符合《公司法》发行企业债券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公开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这使部分企业增加了一条获得资金的渠道。这种由企业根据本身的具体情况和市场要求做出的发行安排,基本上是市场行为。企业通过股市的股票筹资占GDP的比例,1991年0.023%,1993年为1.084%,1997年为1.738%,2000年为2.352%,2001年为1.218%,总体呈增长态势。国有企业上市融资,不仅扩大了企业资金的来源,而且反映了国有企业融资行为的市场化。

3)国有企业的产品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自主做出,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已基本形成。这表现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要素及其他商品和服务基本从市场选购,而目前绝大部分竞争性的要素及其他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来决定。1978年至2000年,生产资料的市场定价比重由零提高到了85.8%,农产品收购的市场定价比重由5.6%提高到了90.4%(参见表1)。

4)国有企业的用人和工资决定也趋于市场化。据抽样调查,2001年底国有企业90%以上的职工是合同制职工,职工跨企业流动的障碍已大幅减小。在已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经营者的任用有64.8%由董事会决定,政府任命只占5.7%。对于经营者和职工的工资决定,53.5%的企业选择了贡献与绩效挂钩的方式。在大型国有企业中试行职工工资由总量调控向岗位工资制转变。尽管工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政府人员的标准,但灵活性要大得多。尤其是2001年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的实施,强化了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参与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职能,从整体上维护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国有企业有较为规范的三项保险制度,对国有企业用人和工资决定的市场化起到了制度保障的作用。国有企业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交纳率是各类型企业中最高的,也是最严格的。

3.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

国有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和市场供求变化的退出,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文件多次明确,国有经济将主要在军事工业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自然垄断的领域,占据绝对控制或支配地位;在石油化工、汽车、信息产业、机械装备行业和高新技术等体现综合国力的领域,保证少数重要国有骨干企业占有支配地位;而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家则逐步退出控股地位,甚至完全退出。这一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对亏损国有企业实施破产重组。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是国有企业破产最多的一年。国家经贸委根据市场和企业情况安排的破产有460家,核销呆坏账515亿元,安置职工69万人。2001年政府用于企业兼并破产核销的银行呆坏账准备金为500亿元。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有3000多家在竞争性领域中处于劣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退出。政府计划在2002年再投入800亿元帮助企业核销银行呆坏账。

2)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国有股减持,鼓励非国有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参与改组、改制,并被允许控股。2001年,在上市的国有企业中,已有约15%转为国家一般参股企业或完全放弃所拥有的股份,而国家一般参股企业实质上已是非国有企业。由于中国加入WTO,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其具体做法有:(1)收购国有企业全部产权,使该企业成为其全资子公司;(2)收购国有企业51%以上的股权,使该企业成为其控股企业;(3)在合资经营过程中外方增资扩股,稀释中方股权,由参股变成控股。为了鼓励外资并购国有企业,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外,中国政府将取消对其他企业的股权比例限制。目前国家经贸委已经拟定有关跨国公司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政策草案,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将逐步配套完善,大规模并购投资的环境将在近期形成。

3)对于国有小型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转让等方式,逐步转变为非国有企业。据最近的抽样调查,截止2001年底国有小型企业已有近80%完成了改制,其中大部分转为非国有企业。

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代表着中国整个经济改革的市场化程度。

1.非国有经济主体市场地位的确认

非国有经济包括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等。改革开放后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农村乡镇集体经济和城镇个体经济。针对这两类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之后几年,又相继出台《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三资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保护非国有经济的政策法规,这为非国有经济的壮大提供了保障。1993年11月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同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公司法》,提出不同产权主体投资设立公司,其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写入了1999年修改的《宪法》。2000年,国家将各经济主体均视为市场主体。目前,外资企业、中小企业在资金和其他要素分配上与国有企业是一样的,比如,在出口退税方面,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没有政策歧视。由此,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正式肯定,从而为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非国有经济已经比较广泛的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在竞争性行业和垄断程度较低的行业集中,并且已经在竞争性行业总体的投入、产出中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其中包括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若干带头产业。比如,允许并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外贸领域,对非国有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的行政审批实行登记和核准制,真正实现了在外贸领域与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再比如,2002年6月,证券管理部门发布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对于外资进入的方式和形式,有了明确规定。

2.非国有经济总量份额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中来自非国有经济的贡献份额呈逐步上升趋势。1978年至2001年,非国有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则由42.2%提高到67.2%,年均提高2.04%;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22.4%提高到的76.8%,年均提高5.5%;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部门所占比重从21.7%提高到68.1%,年均提高5.1%;财政收入中非国有经济的贡献率由13.8%提高到52.9%,年均提高6.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部门投资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18.1%提高到2001年的 52.7%,年均提高5.22%(参见表2)。据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非国有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大大增强,而且这一增强的趋势仍会继续。

3.非国有经济的投资与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的市场投资,不论是投资领域,还是对社会总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都发展迅速。

从三次产业非国有经济的进入情况看,第一产业非国有经济占有绝对优势,非国有经济对该产业GDP的贡献率基本稳定在95%以上的水平。第二产业是三次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非国有经济对该产业GDP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0.47%提高到2001年的74.33%,年均提高5.77%。其中工业年均提高6.09%,建筑业年均提高2.91%。第三产业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其对该产业GDP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2.14%提高到42.31%,年均提高2.8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高,交通运输仓储所占比重较低,发展速度也较低,年均仅提高1.45%,只有邮电通信业至今仍是完全的国有经济(参见表3)。目前,国家法规除对必须垄断的少数行业(如武器制造、黄金生产等)明令禁止非国有经济进入和对部分行业有一些前置审批的限制规定外,没有对非国有经济有特殊的限制性规定。

从各类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看,乡镇集体经济首先迅速发展起来。从1978年到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从24.30%上升到57.65%,年均增长8.9%。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在各行业的分布中,工业占71.5%,建筑业占11.26%,交通运输业占7.66%,商饮服务业占7.91%,农业仅占1.68%。之后,非国有经济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集体经济,而集体经济则趋于稳定,并略显下降。1990年到2001年,在工业总产值中,集体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从35.6%下降至30.1%,而个体和私营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则由5.4%上升到17.2%,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其他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则由4.4%上升到29.5%。

从全社会投资的增长看,非国有经济的贡献率也有较大提高。1998年为45.9%,2001年增至52.54%。其中,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之外的其他经济(包括股份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联营经济等)投资的贡献率增长较快,从1998年的17.98%增至2001年的24%(参见表4)。

外商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显著上升。1993年至2001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8.42%增至24.57%,年均增长14.32%;上交税收则由5.7%增至19.01%,年均增长16.25%(参见表5)。在全部外汇结汇收入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为37.48%,同比增长6.29%;在全部外汇支出售汇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为26.33%,同比增长2.11%。

4.非国有经济的市场行为

非国有经济是市场的产物,其行为具有典型的市场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国有经济投融资和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行为基本上是市场行为。从发展态势看,自筹资金份额逐步减少,而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份额在增加。非国有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在加快。1993年没有任何非国有企业在股市上融资,截止2001年,在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在股市上的融资额已达1820亿元,约占全部融资额的21.87%。

2)非国有企业自主决定其生产,产品销售和定价都根据市场供求和生产成本来决定。

3)非国有企业根据有关法规和市场实际确定自己的治理机制。据对非国有企业的抽样调查,截止2001年底,85.9%的企业认为其治理机制是完善和比较完善的。在经营者的任命方面,84.5%的企业由董事会、职代会和股东会来任命。在对经营者的激励方面,79.8%的企业认为目前经营者的收入与其经营绩效是基本吻合的。在对职工的薪资方面,60%的企业采用贡献与业绩挂钩的方式。

四.货币与金融市场化

货币与金融市场化主要涉及到金融管理的改革、金融组织的市场化发展和竞争格局的形成,以及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1.金融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宏观金融间接调控方式的建立

中央银行对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式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已由直接的行政调控为主逐步转向直接调控和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间接化的典型事例是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存贷资金的管理一直采取信贷规模控制,金融管理当局希望通过直接控制银行的信贷资金来管住货币笼子,以防止通货膨胀。但是,控制的结果并不理想。从1985年开始,中央银行就开始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直接调控存贷款利率来调控金融活动,从1998年1月1日开始,取消了信贷规模管理方式,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同年,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合并了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下调了存款准备金比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主要依赖信贷规模转向调控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稳定人民币币值,取得成功,积累了经验。中央银行对金融形势的监控和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程序和办法。

2.金融市场不断健全和发展

中国的金融市场主要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组成,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目前,以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经过改革、发展和完善,市场机制渐趋成熟,成为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和中央银行实施金融调控的重要工具。资本市场规模成倍扩大,运行机制日趋成熟,股票市场不仅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而且在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实施结构调整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01年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到1160家,市价总值4.35 万亿元。银行间外汇市场不断完善,外汇市场的交易、清算、结算和调控度显示了与国际惯例靠拢的改革方向,外汇资源由指定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格局

通过资产比率、存款比率、贷款比率3个指标,可以考察各银行机构在垄断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从1993年到2001年底,金融机构中垄断格局在弱化,竞争因素在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从资产份额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份额比例在增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份额在下降;外资银行的资产虽略有下降(参见表6),但考虑到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将取消,因此,外资银行资产份额的大幅增长将是必然的。

2)从存款份额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比从1993年的69.07%下降到2001年的60.93%,下降了8.14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则上升了6.19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占比则从1995年0.94%上升到2001年的4.72%,上升了3.78个百分点;外资银行占比基本持平(参见表7)。

3)从贷款市场份额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从1993年的73.48%下降到2001年的57.57%,下降了15.91个百分点;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上升6.66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也是上升态势;外资银行占比略有下降(参见表8)。

需要指出的是,从1993年到2001年的9年中,虽然我国金融业竞争有发展,国有银行垄断地位在不断削弱,但总体上讲,竞争格局的形成,进展并不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自由竞争产生了极大冲击。金融监管在加强,为防范风险,资产、存款和贷款都在自然地向大银行集中,这使金融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而竞争性有所减弱。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消除,这个问题正在得到克服。

还应指出的是,中国金融业竞争格局的形成,不仅是金融机构种类的增多,国有大银行资产和市场份额的下降,还应表现在国有大银行自身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个进程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职能。199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开始实施。该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地位、性质、业务、经营原则、权益等,为国有银行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二是分离了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1994年,随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原来各家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分离出来,转由三大政策性银行专门办理,由此,国有银行身兼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二任”的状况开始改变,为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三是加强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强调各家国有银行应逐步落实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原则。1998年,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4.利率市场化程度

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表9如示。目前,我们已经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放开了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在贷款利率方面,我们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并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此外,我们也放开了部分存款利率,如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了协议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目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已经成为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从实践看,迄今为止,中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成功的。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将是占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利率的改革。存贷款利率改革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现在,部分贷款利率在扩大浮动幅度,为将后全面放开做准备。存款利率将会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其中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的全面放开估计需要5-10年的时间。

利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率由市场决定。具体来说,就是将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交给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己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通过改革,逐渐过渡到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5.汇率生成机制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与上缴,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并于1996年底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取消经常项目汇兑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至此,我国正式确立了适合当前实际的“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有一定管制”的外汇管理框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巩固。8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亚洲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16日,在中国银行庆祝90周年讲演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说:“70年代我提倡灵活的汇率制度。但是,固定的联系汇率制度有助于提高信心和控制通货膨胀。香港就搞得很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中国扩大汇率浮动幅度,这是错误的。人民币近期不需要贬值,也不要升值。”

当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很高也是事实,人民币汇率走势实际趋于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因此,我国将继续实行并进一步完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浮度。逐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使资本项下的外汇收支也纳入外汇市场;逐步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参与范围与程度,使外汇市场更具有开放性;在正常情况下,人民银行要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频率,减少市场汇率对人民银行的依赖性。

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

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的数量大小,并不直接与一国市场化程度相关。但是,对外贸易体制和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方式,却是一国经济市场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1.对外贸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报告(1999)中写道:“在过去的20年,中国当局已就外汇和贸易体制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平稳持续地减少了计划因素的作用,而增加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

美国布鲁金斯协会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说,中国在拆除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特征的贸易体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到2001年底中国平均名义关税率已降低了四分之三,从80年代早期的56%到2001年的平均仅15%,这大约是印度的一半。中国以更快的步伐降低非关税壁垒,到2001年,有进口配额和许可证限制的进口商品占全部进口仅5%,而十年前几乎占50%。(见拉迪《整个中国进入全球经济》一书,布鲁金斯协会出版出版社2001年)

近年来,我国按照 WTO原则和经济运行的规则,加快了外贸体制改革。

1)在外贸、外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制订并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1999年底以来,我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法律法规清理、修改、制订工作。

2)连续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主要运用关税、退税、汇率等经济手段及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政策措施调节对外贸易。1996年4月1日,我国调低了5000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算术平均税率由原来的35.9%降至23%。1997年10月1日,降低了4800多个税目的税率,算术平均税率降至17%。1999年1月1日,我国又下调了1041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算术平均税率下调至16.23%。从2002年,我国关税算术平均税率降至12%,加权平均税率降到5.56%,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基本一致。

3)大幅度减少了实行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管理的进出口商品品种。2002年,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减少为12种,除实施被动配额许可证管理的纺织品(共178个类别)外,我国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共有53种(324个海关税号),主要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商品、不可再生性资源产品及土特产品等。配额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不断加强,传统配额管理体制的行政分配、无偿使用和垄断终身制被打破,对配额实行动态管理,向出口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倾斜,提高了配额使用的效率。

4)加快培育多元化的外贸主体。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外贸主体是单一的,只准国有的外贸公司经营对外贸易,其他任何企业都不准涉足外贸领域。改革开放以后,"三资"企业首先获得外贸进出口权,这就突破了国有外贸公司独家经营外贸的格局。随后,少数国有的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和乡镇企业又被允许经营外贸。1996年9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有几家公司获准在上海和深圳试点。1998年10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首批20家私营生产企业获得了外贸权。1998年,对国家批准的20家试点企业集团、千户重点企业和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及所属生产型成员企业申请进出口权均实行登记备案制。从1999年10月开始,对国有、集体所有制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自营进出口权登记制,条件是企业的注册资本不少于200万人民币,且有本企业自产的科技产品和技术可供出口。自2001年1月1日起,生产领域的私营进出口企业和公有制企业享有相同待遇,即不再考核前两年销售收入和出口供货额等条件。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3.2万家。至此,外贸领域中形成了国有外贸公司、国有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众多市场主体或产权主体竞争的态势。

经过外贸管理体制的渐进改革,我国外贸体制逐渐从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国家垄断外贸体制,向市场经济下的外贸体制转变。关税和规范的非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步代替了行政管理,外贸部门引进了竞争机制,在企业试行股份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2.资本管制

资本项目管制面实际上在大大缩小。现阶段,我国在保证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前提下,对资本项目仍保持一定的管制。在具体95个项目中,69个项目即占72.3%的项目,实际上管理在放松。只有26个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禁止、不允许、严格审批、有管理且管理有效的项目我们称为严格管制),占27.7%。

人民币可兑换程度近年在提高。根据可兑换的程度,我国资本项目交易可以分为不可兑换、有一定限制的可兑换和可兑换三类。这里,我们定义:“不可兑换”是指明文禁止、严格审批的项目,包括法律上无明确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不许做的项目;“有条件可兑换”是指限制不多,经过批准、登记、或核准后可以做的项目;“可兑换”是指对交易和汇兑基本没有管制,经过主管部门或银行真实性审核后可以做的项目。在全部95项资本项目交易中,大部分项目属于有条件可兑换,共52项(占55%),不可兑换的有39项(41%),可兑换的有4项(4%)。如果区分可兑换和不可兑换,那么,中国的资本项目有56个项目实现了可兑换,占资本项目的59%。

目前,就资本流量规模来说,流量最大的是直接投资、信贷业务、和外汇买卖。这些科目合计36个,其中7个项目不可兑换,29项已经可兑换或有条件可兑换。这说明影响目前资本流量的资本管制还是比较松的,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市场对兑换的数量要求。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中对资本项目交易的详细分类,我国资本项目交易可分为17大类45子项,科目总数为95项(参见表10)。

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中主要限制是4方面:一是证券投资方面:外国投资者只可以在境内购买B股和中国境外上市的证券,而不得在境内购买A股和其他人民币债券;除非经批准,境内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可以在境外买卖和发行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及衍生工具。二是信贷往来方面:除外商投资企业外,境内其他机构对外借款或担保首先要取得借款主体资格,然后要有借款指标,并由外汇局审批金融条件;除境内金融机构可以遵照外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对外放贷外,境内工商企业不可以对外放贷;除银行和财政部外,境内机构偿还外债本息均需得到外汇局的核准。三是直接投资(包括不动产投资)方面: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主要是产业政策上的指导,限制不多,外汇方面主要是真实性审核;对外直接投资要经有关部门审批,并经外汇管理部门外汇来源和投资风险审核和汇出资金核准,并缴纳汇回利润保证金。四是个人资本流动方面:禁止居民与非居民个人之间相互借贷,禁止向外移民的居民个人的资本转移。这些限制的完全取消,或说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可交兑换,还需要创造条件,即进一步增强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日本从经常项目兑换到资本项目兑换经过了16年时间,墨西哥和泰国因为过早开放了资本账户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需要循序渐进,既积极又稳妥。

总之,从管理力度和对政策的掌握尺度上看,我国资本项目汇兑实际上大部分子项目已有相当的可兑换。事实上,中国长期资本项目业务已经实现了有条件可兑换,只有短期资本项目下的业务不可兑换。从长远来看,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我国需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并创造条件来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

3.外资流入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1984年外商直接投资为12.58亿美元, 200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469亿美元,成了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的5%。世界五百强跨国企业,已经有400多家在华投资。2001年全部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达50.8%,同比增长9.5%。其中出口总额占比为50.1%,同比增长11.5%;进口总额占比为51.7%,同比增长7.3%。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加大。

2002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国务院颁布的新《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国家计委、经贸委、外经贸部联合颁布的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共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明显加大了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一是鼓励类由原来的186条增加到262条,限制类由原来的112条减少到75条,将一般工业产品划为允许类;二是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如取消港口共用码头的中方控股要求,放宽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股比;三是开放新投资领域,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入对外开放领域;四是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商业、外贸、旅游、电信、运输、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贸易领域。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有所改进。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由于国内资金供应十分短缺,加上国家政策的限制,外商在华投资绝大部分都采取合作的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外合资经营方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外商直接实际投资额中合资经营所占的比重从1982年的8.4%迅速上升到1985年的35%,1987年又急剧增加到64.2%。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前半期,合资经营方式都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自90年代以来,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商在华投资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独资经营的方式,即使是合资经营企业,外方也往往通过增资扩股等途径来达到股权控制的目的。2001年,在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中,独资经营的比重已上升到50.92%,超过合资经营的比重(33.58%),而合作经营的比重下降到13.25%。

六.法律对私有产权和公平贸易的保护

我国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市场经济立法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起对市场主体独立财产权的确认、尊重和保护以及保护公平贸易环境的法律制度。

我国已逐步建立了有关产权确认和保护的法律体系,为公私财产权的保护提供了较为有效和全面的法律制度保障。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被视为判断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尺,因此,这里重点加以分析。

1.我国法律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私有产权的立法保护。我国1999年宪法明确规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其合法权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我国民法根据宪法关于保护私有产权的原则,建立了对各个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所有权实行平等保护的制度。在知识产权领域,我国已经完成了对《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改,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立法方面可望完全符合TRIPS协议的要求。新修订的《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还取消了行政终局决定,规定了行政诉讼救济,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保护个人、企业的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同时,对私有财产的征收从法律上做出了明确限制。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规定,国家对合营企业(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合营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正在讨论修改中的《物权法》,对私有产权将会有更有力的保护。

其次,对私有产权进行行政执法保护。在行政执法方面,我国先后制定了《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为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也从另一方面为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提供了保护。

第三是对私有产权的司法保护。我国已经制定了《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三大诉讼法,确立了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司法公开等原则,为私有产权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司法基础。如1994年颁布的《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2001年,人民法院依法处理国家赔偿案件6753件,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2.法律对贸易环境及市场秩序的维护

在确立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我国已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广告法》、《拍卖法》、《担保法》、《票据法》、《保险法》、《仲裁法》等法律。这些法律体现了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公开、效率的原则,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从2000年的公平交易执法工作看,工作量很大,取得不少成果。2000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971572件,其中立案查处的案件为467104件,查处率为48%,案件总值152亿人民币。其中,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案和走私贩私案的立案查处率最高,均在85%以上;其次是违反商标法规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立案查处率接近80%。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除上述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外,人民法院还依法审理了大量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2001年法院共审结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14953件,判处犯罪分子19972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2.3亿元。同年,还审结知识产权案件5041件,保护了智力成果,维护了市场公平贸易。

综上,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已经在商品交易、资源配置等经济领域起着广泛的调节作用,在其中的一些方面已处于基础性调节的地位,已成为一个转轨的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了。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虽然与发达国家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与改革及转轨国家相比,不少指标居领先地位,这一点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1998年4月,欧盟通过决议,将中国从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除去,给予中国介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特殊市场经济国家"待遇。这表明欧盟一直关心和支持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问题工作小组的专家David Wall在其最近发表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对世界贸易体制的意义》(CHINA MARKET ECONOMY, Implications for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中称:“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一直在向前发展,已实现其绝大多数的价格(当然不是全部的)是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目标。这个市场正在不断开放。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式经济相对应,中国市场的偏差,本质上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多大的不同。竞争性市场的范围正日益扩大,国内外企业的纷纷加入,使得这个市场的竞争性日益增强。有关企业运营的法律体系正在朝鼓励竞争的方向发展。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促使企业更加积极地进入竞争的行列。大量的国有企业,已经从政府部门中脱离出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制度转型。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目前已大大提高。” David Wall教授的判断,我们认为是有根据的,客观的。

课题负责人: 李晓西 王世春

撰稿人员: 李晓西 高明华 侯万军 余明 苏旭霞 董念清 曹建海 曾学文 张生玲

统计分析专家:许宪春 江明清 董礼华 施发启

参与讨论的官员及有关人员:王世春 王贺军 刘丹阳 余本林 刘学敏 李建伟 李文锋 杨琳 刘韬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编,1992--200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编,2002:《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1:《中国金融年鉴》。

中国财政杂志社,2001:《中国财政年鉴》。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01:《中国城市年鉴》。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200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年鉴编辑部,2001:《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年鉴》,工商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 2001:《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1:《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编,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2000:《中国市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2:《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国家信息中心,2002:《中国经济展望(产业卷)》,中国计划出版社。

国家信息中心,2002:《中国经济展望(宏观卷)》,中国计划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01:《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全年各期。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1-2002:《中国企业发展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

国务院体改办,200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改革信息》第45期。

刘国光,199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

吴敬琏,2001:《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三联书店。

厉以宁、董辅礽、韩志国主编,1999:《中国经济跨世纪的主题和难题》,经济科学出版社。

张卓元,199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与展望》,《经济研究》第10期。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导刊》1997年第6期。

拉迪,2001:《整个中国进入全球经济》,布鲁金斯协会出版社。

刘仲黎主编,1999:《奠基——新中国经济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曾培炎,2002:《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

石广生主编,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

魏礼群,199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

张皓若主编,1998:《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辉煌的历程》,中国商业出版社。

楼继伟主编,2000:《新中国50年财政统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张曙光主编,2002:《市场化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樊纲、王小鲁,2001:《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刘伟,2001:《转型中的企业、市场、国家》,华文出版社。

李晓西,2001:《转轨经济笔记》,广东经济出版社。

魏杰,2002:《企业制度安排》,中国发展出版社。

卢中原,1991:《中国市场发育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许宪春,1999:《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

陈宗胜等,1999:《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高明华,1999:《权利配置与企业效率》,中国经济出版社。

刘学敏,2001:《中国价格管理研究--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01:《国企改革仍是"十五"改革重中之重》,新华社2001年7月5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200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国的经验、问题与前景》,《管理世界》第4期。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2001:《制度的障碍与供给--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2:《个体私营经济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汇编》,工商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1:《中国外商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其变迁》,《经济研究参考》第41期。

李恒光,2000:《我国主要中介组织发展现状分析》,《东方论坛》第2期。

裴长洪、李雪松,2001:《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财贸经济》第5期。

中国诚信债券评估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主编:《中国上市公司基本分析》(历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刘剑文、杨汉平,2000:《私有财产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

刘笋,2002:《国际投资保护的国际法制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第4篇: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区:江苏·邳州

时间:

调查者:

一、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与连云港之间。东与新沂市为邻,西与徐州市铜山区和贾汪区毗连,南接睢宁县和宿迁市宿豫区,北界山东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5′50″-118°10′40″,北纬34°07′-34°40′48″。东西距离52公里,南北距离61公里。

201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83亿元、增长54.9%;一般预算收入19.21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增长13%;工业用电量10.24亿千瓦时、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亿元、增长4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达167.7亿元、增长21.8%。新增汽车20000辆,销售商品房72万平方米、增长1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增长18.6%,消费对GDP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5家,总量达581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21.8%。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层次有效提升。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 值91亿元、增长18%。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粮食总产连续六年增产;大蒜亩均收益2850元。新增高效农业19.3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7.8万亩。新建大中型养殖场70个、养殖小区320个。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粮库5万吨,粮食仓储条件明显改善。整理开发农田3.4万亩。新增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市、省级观赏鱼标准化示范区。如今的邳州──享有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三个东陇海县级第一”,东陇海第三大城市,创造了板材、大蒜、银杏、石膏产业“四个全国第一”;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奖;自营出口1.47亿美元,名列苏北第一;连续三年在徐州市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还荣获了“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名列67位;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市,2012年邳州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名列第56位创造了邳州纪录。经过20年的跨越发展,邳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1.9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不足0.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5.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000万元、农民纯收入13000元,较20年前分别增长14.5倍和13.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拓展到45平方公里。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首先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家乡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是数量。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

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把邳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对外开放基地 ,始终紧紧抓住对外开放这个关键不放松,以招商引资和扩大出口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力求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上有大的突破。按照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的要求,抓好项目的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打造转型跨越新基础,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打造跨越转型的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改善教育、文化、娱乐设施,推进绿化美化工程,确保绿化有层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扩大社会就业、增强财政和群众收入。实施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氛围。 大

胆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一是根据发展需要,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增强带动效应的原则,适当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探索建立特色经济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增强乡镇与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功能,营造一个乡镇与市区之间密切合作、高度融合的错位发展氛围;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大力推行工商企业登记备案制,大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三是不断完善激励、约束和奖惩机制,把对外开放、经济投入、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内容,放到工作考核的突出位置来对待,加大奖惩力度,以此形成争创先进、注重实绩、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确保各项经济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四是以打造诚信邳州为目标,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我市法制环境、行政环境、社会信用环境,使邳州真正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文明城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严执政,大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靠工作实绩把学赶先进、跨越发展的目标变成现实。

二、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样卷请见最后一页

三、成员分工

第5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我校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学校组织“三进三同”的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期间深入农村,进村社、进农户、进田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能够更加的深入农村,去体会农村的劳动生产,和锻炼自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积极地体验这次社会实践。我以个人参与的形式加入了此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通过与村民聊天交流、体验农活等形式,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生活和需求。时间虽短,但感受颇多,体会很深,收获也很多。

一、凤凰镇的简介与基本情况

凤凰镇位于渝巫路主干道,距新县城4公里,东与城厢镇接壤,南与古路镇相连,西与菱角乡毗邻,北与胜利乡交界。幅员面积48.71平方公里,辖10个村和1个社区,52个社,全镇人口总数18530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16261人。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它是市级试点镇,巫溪县特色工业园区所在地。

二、凤凰镇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争创文明乡镇、构建和谐凤凰”为目标,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集镇与农村同步推进、产业强镇与文明村镇创建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由于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是十分关注的,由此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补贴政策、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也很大范围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自己的生活一定会不断走向富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现在大部分的农民家都修建了新的楼房,还广修公路。现在不少有带头性的村民还自己扩展产业,有的大面积种植果树申报微型企业,村里还有一个很大的养猪场,每年都有不错的业绩。通过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人都带头丰富文化活动生活,他们跳起了坝坝舞,有很多人都参与了进来。

这几年对比看来,农民的收入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增长,生产生活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了。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农民增收速度依然是表现出比较缓慢的状态。他们种植大面积农作物,但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产业发展见效较慢,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效果不明显,长期稳定的增收机制尚未形成。

在与他们交流中,部分农民在思想上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比较低的需求层次上,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还是比较满意,也不知道如何更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对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更是没有整体、合理的构想。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几乎没有运用科技技能的概念,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生产中的收益。本村与村干部研究发展建设的新点子、新措施、新途径还是不够的,他们在制定决策、计划或决定时,习惯于凭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出主意,有时没有认真去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和办法,向人民群众学习还不够。

村里的年青人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或儿童,少年儿童缺少关爱。再者就是很多村民了解的信息都是通过电视和政府的宣传,因此,

信息传递不够快,信息还是比较闭塞。虽然也有各种政策措施,然而对于群众提出的劳动力缺乏、贷款难等问题,村里面还不能为村民很好的解决。

三、 建议及对策

我觉得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适当发展苗圃和蔬菜果树种植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在这个养猪场的基础上,可以扩大规模,提倡科学养殖。通过增强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增强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

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对各种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应该积极为农村送去致富知识,并现场对他们进行指导。并普及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增强村民致富意识。村干部也要起到带头作用,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和办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外出务工虽然能够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收入,但随着劳动力的流出,也由此产生的那些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政府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在生活和劳动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多听听他们的心声,让其充分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村干部还可以与外出务工的人员建立联系方式,让务工人员随时与家人保持联系,关心家人的生活、健康。

四、个人感想

在参加了此次活动,我明白了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课外知识,要多实践。在农村的这次体验,我会更加自信和成熟,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追求进步,勤于实践。我相信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有能力承担起建设未来祖国的重任,为建设祖国和家乡献出一份力。

第6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班级9国经济与贸易1班姓名胡伟学号2009040341

31关于此次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主要着手点在于农村近几年在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务工及各种副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进行调研。通过近几年的收入比例的对比边可得出以下结论,而且找出导致这种收入比例的原因,并对于这一些列的情况采取适当可行的措施来进行最有效的调节,从而引导农村经济朝着一个更科学、合理、健康、协调,的方向进行发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农名群众。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以下便是我村在2006年-——2011年期间的各项数据(按收入构成比例划分)

1. 作物种植的比例随着年数的不断后延呈现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由最初的85%下降到40%,降了将近一半的比例。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所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而导致农村种植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以至于引起农村劳动力的缺乏,自然作物的种植面积就会相应减少。再这些涌入城市的民工心里有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想法。那就是在外面挣钱总比在家里种庄稼生钱快得多而且还要划算的多。出门务工所需的成本要比在家种植东西所需要的成本要少,而且务工的好处就是劳动与收益的直接挂钩。所以导致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自然种植主产收入在总收入的比例中就会持续走低。

2.畜牧和水产的收入比例一直都比较稳定。这是由于畜牧和水产一直以来都不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我们村的土地和山林并不适合大量放牧,缺少牧草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无市场可言。若是大力发展水产则会更困难,据

调查得知我们村可以进行小量鱼类养殖的池塘和河流不多,大多数面临打捞难度大的问题。综合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得知畜牧和水产的收入比例不大就可以理解了。

3.由此数据我们又可以看出大棚种植所带来的收入比例确实不断地走高。大棚种植虽属于种植,但为了说明这一新兴种植在乡村说如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单独提出来进行比较。简要的分析一下导致其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的物价是不断涨高,看到这样的契机,集中的小型种菜未尝不是一种增收的好方法。(2)由于劳工的大量出现会相应的导致一些闲置土地的出现,这样便为集中的大棚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3)科学技术的推广及运用一直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这里也不会例外。新技术的利用不仅仅让大棚种植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使其产量大幅增加,间接性的实现了创收目的。

4.最后一个重点要指出的则是“其他收入”这一项。从数据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是不断增长的趋势。而我所说的其他收入就包括了务工的收入,由于作物种植的收入比例的减少自然务工收入便会相应的增长。作物种植行业的劳动力流入劳工行业,必然导致务工人数增长,人数增长则会带动收入增长。而这部分收入则归于其他收入这一块,所以自然其他收入就会持续走高。若是继续按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其他收入这项的收入百分比预测还会继续增长,直到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

这次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告诉我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相对极端的增长方式。虽然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收入比例却不容乐观。换句话说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利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可是虽然有一定的问题,还是有可喜的地方,只是从大棚种植技术的推广及运用还是很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增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注重趋利避害,扬其长而避其短,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加可观的成果。

第7篇:乐一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高台县旅游局

关于乐一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中共高台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意见》的要求,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旅游局支部与联系村乐一村支部紧密配合,积极安排部署,全面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活动中,广泛动员,明确任务,靠实责任,齐抓共管,共同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工作落实。通过深入联系点宣化镇乐一村走访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乐一村现有三个社 110户 409人 其中党员19人 男16女3 耕地面积774亩通过走访座谈了解,宣化镇乐一村共有3个社,全村总户数110户,共有人口409人。全村耕地面积实有774亩,荒地210亩。村党支部共有19名共产党员其中女党员3名。经济发展方面,根据本村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农业种植以制种和棉花为主,畜牧业以养羊为主,第三产业以劳务输出为主,全村共有80人长期在外务工。 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全村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

1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2012年全村计划落实棉花200亩,玉米制种200亩,番茄49亩,玉米、小麦300亩。广泛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技术指导等宣讲培训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农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土地产出效益。

二是畜牧业发展力求新突破。采取抓大户、带群体的工作思路,着力推动全村畜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2012年计划在全村建设养殖小区一个,结合实际、科学养殖,进一步改良品种,及时储量补栏,提高其科学养殖水平。

三是第三产业呈现新活力。劳务经济方面。通过积极宣传动员,按照季节交叉,长短结合的思路,鼓励支持全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户均1人的要求,全村输出劳务达到100人以上的标准,实现劳务总收入100万元的目标。村委会对从事商业、加工业、运输业、经销、贩销等行业的人员实行统一管理,采取培养大户,扶持小户的发展模式,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便利,营造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在通村道路建设方面,积极动员群众完成道路的铺垫,继续与镇党委政府及交通部门积极协调沟通,争取通村道路项目,尽早完成全村通村道路,从根本上改变村容村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宣传发动,改变农户陈旧的思想观念,通过以点带面的思路,

努力完成一个社的末级渠道建设任务,以带动全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新农村建设抓出新成效。加强环境卫生清理整治。主要做好各社柴草清理工作,今年村上决定每季度发动农户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彻底解决柴草乱堆乱放的问题,认真落实乡上提出的“腾出一分地、大家保平安”的工作方针,同时,分阶段彻底清除农户门前“三堆”,真正实现村容整洁的良好面貌。高度重视维护稳定工作。健全民调组织,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努力控制信访局面,积极开展护村巡逻制度,切实维护全村社会稳定。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乐一村经济发展底子薄,发展速度缓慢,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是村级规划建设滞后。村庄建设由于历史原因,规划较零乱,背路而建,村容村貌整体效果差,整个村村容村貌不能从根本上予以改变,公共服务难配套的局面很难改变。

二是思想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大部分群众由于耕地面积多,农副产品价格增长,加之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落实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家庭收入逐年增长,有吃有穿,生活不愁,仅农业收入一项就占了全村经济总收入的大多数。因此,眼睛只盯在现有土地上,无发展后劲。

三是产业结构单一。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乐一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村办企业、畜牧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外出务工以及林业等所占的比重较小,有的甚至为零。就从种植业上来讲,科技含量较低,土地效益发挥不好,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狭窄,建设新农村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

一是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采取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耐心细致、深入浅出地向群众宣讲政策,帮助群众解疑释惑、加深理解党的政策,增强农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是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乐一村由于人口少底子薄,更需要国家的政策性投入,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调整经济结构,今早脱离贫穷。三是加大对支柱产业的培植力度。乐一村的支柱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就目前情况看,需要在结构上大力调整,努力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要在科学种植、农业标准化和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让农民多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全力提高耕地产出率。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方针和要求,教育农民,努力改变生活习惯,治

理脏、乱、差,同时要注重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活动,从而陶冶农民情操和丰富生活。

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两委班子是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地方加快发展的核心,因此配好班子非常重要。乐一村目前班子状况良好,村干部工作积极,群众信任,取得的成绩突出,应继续保持。为了加快发展,还需要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赶超人先的能力,大胆实践的能力,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能力。

二〇一二年三月九日

第8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十七大”对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促进革命老区、中央xx发展,彻底改变老区、xx面貌。民盟三明市委会按照盟省委今年的工作部署,牵头成立调研组,组织调研人员,对闽西北中央xx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现将主要情况、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xx省中央xx的历史贡献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形成了包括xx、江西21个县250万人口的中央xx。中央xx,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在闽西北、赣西南地方武装暴动的基础上,由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开辟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当年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全国原中央xx县现共有28个,其中江西13个,包括赣州市11个、抚州市2个;xx15个,我省中央xx主要集中在闽西北,包括三明7个县、龙岩7个县(市、区)和漳州平和县。

xx省闽西北中央xx是原中央xx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朱德开辟井冈山道路之后,创建中央xx时所打造的最初根据地之一,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和重大牺牲,在全国革命老区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一)全国较早建立红色政权的地方,原中央xx的核心区域之一。早在1928年夏,沙县夏茂就建立了闽西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沙县支部。直属中共xx省临时省委。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古田会议之后,为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进入宁化、清流、明溪(归化),建立红色政权,革命烈火迅速在闽西北燃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的著名词篇《如梦令.元旦》中所描绘的壮美场景,正是当时闽西北中央xx如火如荼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1930年6月,中国红一方面军在长汀成立,闽西北各地相继建立苏维埃政权,形成中央xx的东北门户和联结闽浙赣的交通枢纽,是中央xx的战略要地。闽西北xx的许多政权建设经验是中央xx政权建设的基石。

(二)一代伟人革命实践的地方,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29年红军三次入闽创建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特别是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上杭古田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是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可以说,新型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成功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

(三)五次“反围剿”起过重要作用的地方。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二、

三、

四、五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先后进驻建宁、泰宁。在建宁,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最后的具有决定性一战的胜利。毛泽东为此挥笔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光辉词章。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建宁期间,在这里形成了许多反“围剿”的重要战略决策,取得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重大胜利。

(四)是为红军长征作出贡献的地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有两个在xx的长汀和宁化。闽西北xx直接参加红军、新四军游击队的人员达10万以上,其中有3万人参加长征,约占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三分之一。红三军团第四师从宁化出发向江西于都集结,开始长征。在关系我党我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由宁化籍红军战士为主组成的红三十四师担任后卫任务,与数十倍敌人浴血奋战,血染湘江,壮烈牺牲。红军到达陕北后,一万多宁化籍红军战士幸存的仅58人。

(五)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的地方。闽西北xx是中央红军提供给养和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xx人民为红军筹集粮食、筹集款项、募集草鞋、衣服,赶制大量军需用品来支援红军,从物力上、财力上为红军反围剿和长征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闽西北共有革命基点村1485个,在册革命烈士28406名。被国民党反动派毁灭村庄达834个,烧毁房屋18.8万间,被灭绝6万余户,被杀害17余万人,五老人员21785。1955年全国授军衔时,xx省籍将军83人,其中闽西北中央xx占87%,成为全国著名的“红军之乡”、“将军之乡”。 这是中央xx的骄傲,也是中国革命的造福。

(六)坚持革命斗争“红旗不倒”的地方。闽西北xx是中央红军扩红支前的重要区域之一,xx人民踊跃参军,为红军输送了最鲜活的有生力量,壮大了革命队伍。红军北上抗日后,中央xx的斗争环境日益艰苦恶劣,在xx老区人民的支持下,龙岩、三明xx、老区继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大田县武陵乡为中心成立了闽中特委,建立了抗日武装,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5月,国民党省政府内迁永安,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和进步学者也汇聚永安,永安成为当时东南进步文化活动中心。

二、xx省闽西北原中央xx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原中央xx县的发展始终十分重视和关心。胡锦涛总书记继1999年亲临龙岩之后,2006年1月又第二次亲临我省龙岩和永安,充分肯定了xx省中央xx的发展变化,并表示中央将会继续支持xx、老区的建设与发展。6月,温家宝总理专程到龙岩视察灾情时,对关于请求国家对中央xx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的请求给予了肯定,表示将在财政转移支付、产业政策、基础设施项目上支持xx、老区的发展,并建议xx省委省政府在工作和运作机制上加强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在制定规划、研究政策、推进项目和安排以工代赈、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贷款专项扶贫资金,特别是在农业、水利、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安排、资金补助和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布点等方面,均对革命老区(原中央xx)给予了一定倾斜。在历次确定和调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时,均对革命老区适当放宽了标准,给予相应照顾。中央财政自2001年起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单独设立了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以龙岩为例,全市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996年以来,共得到国家2亿元的资金支持,国家财政每年给予300多万元的补助。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海西发展战略以来,闽西北xx县积极融入海西建设大局,把中央xx建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结合起来,xx建设取得较大的发展。

龙岩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前、通、借、联”发展要求,借助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对内联结等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和闽粤赣边生态型枢纽,努力发挥龙岩在海西纵深推进中的前锋作用和xx、老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效。龙岩市2007年与2003年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77.3亿元增加到556亿元,年均增长12.6%,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75亿元增加到248.6亿元,四年累计628.9亿元,超过前25年总和,财政总收入由39.95亿元增加到96.5亿元,年均增长24.7%,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2亿元,增长4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8.9亿元,增长30.5%,财政总收入64.3亿元,增长27.6%。

三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前锋、基地、枢纽、支撑”的发展要求,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经济社会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551.32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比上年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3.14亿元,增长50.5%;财政总收入53.29亿元,增长23.9%,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27.49亿元,增长24.8%;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亿美元,增长17.4%;外贸出口8.09亿美元,增长5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28亿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46元,实际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5141元,实际增长7%。

可以说,近年来是中央和省委扶持老区发展政策力度最大、老区改革持续推进、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并取得较好成效的阶段,这为老区的进步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省原中央xx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1、经济发展滞后,龙岩市2007年人口占全省的7.7%,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省的78.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7.5%和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据调查的三明五个xx县统计,2006年人口占全省2.5%,但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9.16亿元,占全省的1.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9.12亿元,占全省的0.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7亿元,占全省的0.97%。群众收入偏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6元,比全省同期低53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6元,比全省同期低519元。

2、产业基础较差,重大产业项目少,经济发展缺乏大型企业支撑。2007年龙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占全省的5.9%,亿元以上企业数仅占全省的3.7%。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煤炭、建材、钢铁等资源型产业还占很大比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艰巨。

3、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拉动的大项目,经济增长后续乏力。如三明市今年市级139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工业项目数量占54.68%,但投资规模仅占21.76%,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还有待增强。

(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闽西北老区基础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还相对滞后,与老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有距离。

1、交通问题非常突出。龙岩市全市建成高速公路仅174公里,尚未形成网络。对外通道明显不足。二级以上公路仅占规划总里程的50%,等外路里程多,有5000公里的农村公路需新建或改造。三明市有四个xx县目前仍处于无铁路、无高速、无国道等“三无”境地;同时,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紧缺的问题突出。

2、电业发展严重滞后,水利设施普遍老化。

3、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综合生产能力低,水土流失治理艰难。

(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欠帐较多。尤其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社会保障水平低,以龙岩市为例,全市城市低保为人均月补助88.1元,位列全省后列,企业退休金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低保水平和覆盖面都较低,农村养老覆盖率很小。目前,全市还有50%的村未通自来水,35%的村不通客车,63个村无村部,164个村无医疗所。在医疗卫生方面,设施陈旧,骨干匮乏。从调查的三明五个xx县看,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6.22%,53个卫生院中有的设备总值不足10万元。

(四)县乡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龙岩市自1994年分税制以来,上划中央级收入比重大且逐年大幅上升,2007年达到62%,高出全省16.5个百分点,为全省最高。全市有6个xx县是财政转移支付县,要靠转移支付缓解财政困难,维持正常运转,而政策性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去年武平、长汀、连城的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26亿元、1.38亿元、1.36亿元,但支出高达4.1亿元、4.9亿元、4.3亿元。到2007年底,全市县乡负债面达98%,债务总额43.5亿元,其中县级34.7亿元、乡镇8.8亿元。三明市调查的五个xx县全是财政转移支付县,2006年财政总收入4.77亿元,占全省的0.47%;2006年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2.89亿元,占全省的0.53%,仅占财政支出的1/3左右。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目前五个县还有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5.14万人,占总人口的5.8%。因道路硬化等,村级负债严重,公益事业无钱办,村级组织运转非常艰难,严重的地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对今后老区发展产生影响。

四、xx省原中央xx县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劣势的限制,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原中央xx地处偏僻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信息不灵、教育文化落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省八个设区市(扣除单列的厦门市)财政收支总数在全国仅排名全国15位,只属于中等水平。而闽西北原中央xx,虽然在中央和省的重视关心下,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去年,龙岩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6亿元,仅为福州市的28.1%、厦门的40.4%、泉州的2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福州市的66.7%、厦门的32.1%、泉州的66.0%。三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51亿元,总体还落后于龙岩。随着宁德核电、莆田lng等项目的推进,原来处在同一发展层面的几个地市已赶超龙岩、三明。

(二)政策支持和长效机制欠缺,“政策的洼地”不利生产要素集聚。由于政策的一刀切,没有特别有效的对原中央xx扶持的法律支持和长效机制,造成了我省中央xx在享受政策方面,既体现不了东部的优势,也得不到中、西部的优惠的两难境地,“政策的洼地”造成的“外部要素难以集聚,内部要素流失”,是xx发展的现实困难。建国以来,xx地处沿海对台前沿,在享受国家政策方面被“边缘化”,得不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后,龙岩、三明作为“东部的西部”,在享受东部的扶持政策方面“先天不足”,在国家出台支持东部政策时,由于龙岩、三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有效利用,而且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中,不少方面闽西北不如沿海优惠。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对区域发展的政策不断调整,因为xx属于东部地区,很多原来的发展扶持政策调整或取消,新出台的扶持西部、中部等政策又无法享受。如江西的老区和原中央xx,经中央批准已有四个市比照执行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范围,有41个县执行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而xx省目前没有一个xx县列入此政策范围。在水利项目赣南因享受西部政策国家补助的标准以按项目总投资的70-80%申请,而作为东部地区的龙岩、三明(原中央xx县)却只能按项目总投资的20-30%申请;卫生院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赣南可低至20%,而作为东部地区的龙岩、三明(原中央xx县)却要求不低于70%。

(三)由于历史欠帐过多,社会保障负担重,公共服务压力大。我省原中央xx县由于自身发展条件较差,加之在革命斗争时期遭受严重的战争创伤,建国后又长期处于对台斗争前沿,影响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基础很薄弱,一些地区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态,长期以来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同时由于中央xx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些特殊的需要,如较高的优抚支出、革命遗址的保护和维护、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等优抚安置单位建设、革命“五老”人员优抚支出、革命基点村建设等,社会保障负担重,公共服务压力大,也影响了中央xx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思想认识不足、观念陈旧。从主观上看,有的同志革命老区、中央xx意识还不够强,对老区建设特殊意义认识不足,工作还不够到位。部分老区群众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市场观念比较淡薄,小富即安、小农思想、小步渐进,缺乏竞争意识和敢闯敢干的精神,有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革命老区、原中央xx基层组织薄弱,也是造成革命老区、中央xx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五、加快xx省原中央xx县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中央xx建设正处于上下同心、群策群力的大好时机,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加快中央xx的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要加快我省中央xx发展,必须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大力度的、创新性的具体对策,把中央xx发展作为一种制度来扶持,来发展,走开放与开发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道路。

(一)加大宣传、弘扬精神,营造关心、支持原中央xx发展的氛围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更不能忘记xx人民。中央xx在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特殊贡献,付出了重大牺牲,但从发展现状看,由于客观条件和发展基础,中央xx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许多地区仍然是贫困地区、灾害多发区,因而由政府财政给予相应的扶持和补偿是十分必要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加强对革命后代的教育和培养,在全社会中营造关心、支持革命老区、中央xx发展的氛围,树立和弘扬支持中央xx发展是一种“感恩回报、关心补偿”的理念,不能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老同志的感情和恩赐”行为。

(二)加大国家对原中央xx县的政策扶持力度

1 、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扶贫开发以及其他政策等方面,要对原中央xx县予以“同等优先”的照顾。扶持革命老区是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对中央xx这种标志性老区,中央政府应该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对中央xx发展的深切关怀,也对中央xx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特殊贡献和重大牺牲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回馈。扶持措施应立足现有中央预算科目框架下,加大对中央xx老区基金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应随预算规模大幅增加的同时,相应增加老区资金的资金规模,并对原中央xx给予特殊倾斜。(1)将原中央xx县列入国家重点扶持地区,全部中央xx县(市、区)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政策扶持。(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鉴于xx省中央xx几十年扶贫资金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建议国务院扶贫办并协调相关部门,逐年按比例增加中央财政对中央xx扶贫资金的安排。(3)扶持中央xx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中央xx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国道、省道改造和战备公路建设项目,汀江、沙溪河流域、闽江源治理项目,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在建设资金方面尽可能安排国家政策性贷款和专项建设资金,不留或者少留资金缺口。(4)扶持中央xx产业发展,本着“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将中央xx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电、高新技术企业,视同中西部地区的同类项目予以确认为鼓励类项目,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央xx扩大对外开放,享受进口设备免税政策。(5)加大对中央xx社会事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参照中西部地区,争取国债和财政资金补助与地方自筹70:30比例予以补助,扶持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进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的提升改造,扶持红色旅游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央xx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2、参照赣南地区比照国家西部政策扶持。xx省中央xx和赣南地区作为原中央xx,地理位置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层面,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历史沿革,都是山水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地都以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较少,都是原十八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贫困面都较大。从去年的地方级财政收入来看,赣州38.9亿元,龙岩36.7亿元,三明27.5亿元,可用地方财力基本相当,由于赣州享受西部扶持政策,中央财政补助部分远大于龙岩、三明,去年赣州实际财政支出比龙岩多56亿元,目前xx、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对参照实施西部地区政策反映越来越强烈,迫切希望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的重视和解决。为此,我们要继续向中央呼吁:加大对中央xx的扶持力度,同时把xx中央xx作为参照赣南地区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扶持,进一步推进中央xx又好又快发展。

(三)科学制定革命老区(原中央xx)发展规划。

老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区,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国家有关部门要把加强扶持老区特别是原中央xx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加快革命老区(原中央xx)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新时期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指标任务和实施步骤,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提出扶持革命老区的具体政策措施。建议中央尽快组织有关力量编制《全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根据各地的资源秉赋和实际情况,把原中央xx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特色,以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基础,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科学制定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革命老区、中央xx建设。

(四)省委、省政府要加大和落实对xx原中央xx县的各项扶持措施

闽西北中央xx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不加大对闽西北中央xx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央xx加快发展,中央xx的发展将成为海西经济区的短板,将影响海西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老区大省,我省有必要先行先试,在两个“先行区”建设,在加快革命老区、中央xx发展上,进一步加大和落实对革命老区、中央xx的各项扶持措施。

1、坚持“老区优先、适当倾斜”,坚持不懈为老区办好事实事。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xx省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闽委办[2007]54号文件),在所有的工作当中都体现对老区的倾斜,包括政治上的倾斜,扶持上的倾斜,政策指导上的倾斜,切实落实好对老区“八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到“八个优先”。并把为老区办好事实事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坚持下去,积极支持配合、跟踪督查,认真抓好实施,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确保办实事项目的按时保质完成,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切实帮助解决老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把国家给我省中央xx县的转移支付和各类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地落实好。省有关部门要帮助原中央xx的市、县政府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革命老区、中央xx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要求,理顺工作渠道和各类资金的扶持渠道,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在加大自身扶持力度的同时,把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地落实好。

3、加大对中央xx欠发达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xx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大,从协调区域发展的角度,也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央xx欠发达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在中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的基础上,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根据省级财政能力的提高,加大省级财政向闽西北中央xx县乡两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率先在闽西北原中央xx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我省作为我国沿海发达省份,应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在建立规范的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做出表率,对闽西北地区的生态保护区予以补偿,考虑闽西北地区是属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并在 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五)加快老区立法,进一步完善国家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由于老区分布广、比重大、底子薄、基础差,虽然进行多方面扶持,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不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彻底改变老区面貌,既对不起革命先烈,对不起老区人民,又直接影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要真正体现十七大报告精神,切实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就必须把老区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把老区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议尽快组织制定相关老区立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国家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明市已就有关老区立法的制定提出了议案、建议,提交全国人大,在多年的努力下,老区立法已取得初步成效。省委、省人大也要尽快制定和出台《xx省老区发展促进条例》和我省中央xx经济社会发展5-10年规划,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xx省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的实施细则,明确我省中央xx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方向,明确省直各部门支持中央xx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项目、资金等各项优惠政策,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促进我省中央xx县达到我省中等发达县的水平。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原中央xx的发展问题,还必须依靠xx地方党委和广大人民,充分调动xx人民自力更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活内部因素,激发中央xx自身优势,激发中央xx自身潜能,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增强“造血功能”入手,把闽西北的xx优势和对台优势结合起来,把xx建设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把中央xx历史品牌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推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调研组经过认真调研,认为xx原中央xx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xx“海西”战略实施中带有全局性和需要中央政策支持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建议民盟xx省委会提请民盟中央向国务院直接提出对这一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得到国务院的高度关注,促成问题的解决。

第9篇:关于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无锡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族民工业的发源地,也是当代乡镇工业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著名旅游胜地,是长江三角洲的特大城市之一。

一、无锡市的基本经济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至2003年底,全市GDP1901亿,在全大中城市中排列第九

位,人均GDP5200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六位。财政收入265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十位。全市协议注册外资50亿美元,到位注册资金27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列第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1164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9万元,人均储蓄存款2.4万元。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无锡市民的生活水平总体已由小康向富裕迈进。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实施富民强市战略,规划到2005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0年,GDP在2000的基础上翻两翻,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无锡市的工业概况及乡镇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92.74亿元,增长18.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90.61亿元,增长24.1。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36亿元,增长1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45.46亿元,增长25.6;集体企业增加值114.81亿元,增长24.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85.83亿元,增长17.1;三资企业增加值210.77亿元,增长29.2。二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208.2亿元,增长32.7;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67;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206.76亿元,增长31.8;实现利税263.24亿元,增长33.7,其中利润161.32亿元,增长45,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和销售20.9和13.2个百分点;亏损总额下降14.4,亏损面下降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57.4,创历史最好水平,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392.16亿元,增长21.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8,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95.61亿元,增长22.6;实现利税19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利润112.64亿元,增长27.5,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和销售6.9和4.9个百分点;亏损总额比上年下降12.2,亏损面比上年下降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45.2,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四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农村工业化。无锡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乡镇工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对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历史的贡献。根据2002年资料统计,在全市的工业总量中,乡镇企业占71,有120万个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中工作,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2,农民收入中来自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344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74,上交财政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尤其是近几年来,一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的上市公司达到12家,这些上市公司大部分集中在江阴市,形成了中国股市独具魅力的“江阴板块”,为本地区经济发民展融资近30亿。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无锡的私营个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实力迅速壮大。全市把发展私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实行外资、国资、民资三轮驱动战略,从市场准入、科技创新、融资担保、财税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加快私营园区建设,培育骨干企业。市私营个体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3年,全市私营个体企业共计达到15.92万户,从业人员73.26万人,注册资金651.2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87.6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1亿元,上缴税金52.2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1.2、47.

7、39.5和19.7,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私企150个,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私营企业358个。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城镇化进程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有突破,粮经比例为5:5。通过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科技兴菜、建设农业示范园,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吸引三资发展龙头企业,建立特色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以青梅、板栗、银杏及优质茶叶、笋用林为主的林特产业;以生猪、奶牛、肉鸭为主的优质畜禽产业;以中华绒螯蟹、甲鱼、青虾为主的特种水产业;以设施栽培为主的精细蔬菜产业等为五大主导产业。2003年

上一篇:美丽人生观后感下一篇:远离电信网络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