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水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节水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精选10篇)

建设节水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1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1.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第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

第二,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北方地区汛期4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一般在70%—80%,南方地区汛期4个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0%—70%。

第三,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少于50毫米。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0%、人口占46%、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第四,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影响,近2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减少。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

2.我国缺水问题突出

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北方大多数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一些地区靠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用水,来维持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引起严重的生态问题。一些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3.我国用水浪费严重

农业用水方面,我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为1公斤,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达2.5—3.0公斤。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为35%,先进国家一般为80%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以色列在0.7—0.8之间。

我国工业水重复利用程度较低。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399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6立方米,发达国家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65%,发达国家一般在80%—85%以上。

生活用水方面,公众节水意识有待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此外,我国海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水平较低。我国一方面严重缺水,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浪费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二、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实现途径

1.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但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节水型社会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的约束,需要去节水;使得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

2.节水型社会的实现途径

(1)明晰初始水权。初始水权是国家根据法定程序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由于水资源是以流域为单元,因此首先要根据流域的水资源规划,进行流域初始水权的分配,再确定各区域的用水权指标。在各流域或区域分配初始水权时,要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需求,并注意保留一部分用水权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储备。如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初始水权分配时,首先要扣除210亿立方米的河道内生态和环境用水,剩下的370亿立方米才是可用于分配给沿黄省区的水权。

(2)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实现宏观上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例如,根据国务院的黄河分水方案,宁夏拥有40亿立方米的黄河初始水权,这就是宁夏总的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宁夏再把这个总量指标层层分解下去,层层都有指标,这就是总量控制。

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体系用来规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用水量指标,通过控制用水定额的方式,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标。如宁夏对74个行业、109项工业产品,制定了用水定额标准。

(3)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4)用水户参与管理。这套制度能否有效运转,公众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如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用水户协会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宁夏引黄自流灌区,通过用水户(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产生了905个用水户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5)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初始水权分配后,对新增用水需求,主要通过水权交易市场,进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来解决。这样,买卖双方都会考虑节水,社会节水的积极性被调动,水资源的使用就会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领域。例如,2003年以来宁夏、内蒙古进行了“农业转工业”的水权有偿转换实践探索,由工业项目业主投资建设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把农业节约下来的水量指标用于满足工业项目新增

用水需求,初步实现了工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多赢。

3.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有: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分配初始用水权;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监督水权交易;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等等。

(2)无论是缺水地区,还是丰水地区,都要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因为:第一,粗放的用水方式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降低发展成本。第二,节水就是减污,如果不搞节水,就会产生大量污染。节水是为了减少污水处理成本。丰水地区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都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所不同的是:缺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受控于“宏观控制指标”;可以充分利用水权交易市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丰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取决于“微观定额指标”;注重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要把节水与治污结合起来。节水与防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水需要分析水资源承载力,防污则需要分析水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水资源承载力体现在水的使用权上,水环境承载力体现在排污权上,在发放取水许可证的同时,必须研究和认定排水的许可。要建立宏观控制、定额指标两套指标,前者是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水域的纳污能力,确定某一区域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控制总量,后者是衡量每个排污单元的排污标准。水权可以交易,排污权也可以交易,从而形成企业保护水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2002年的《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各地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节水型社会制度正在建设

2001年3月,水利部确定甘肃省张掖市为全国首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前已确立国家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100多个。张掖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产)、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和体制,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展了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全国范围内初始水权的分配奠定了基础。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依法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许多缺水城市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15年将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是:

到201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年均降低6%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

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173立方米降到115立方米以下;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零增长,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建立与用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水权分配和转让、水价等在内的一系列用水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实现从“以需水能力定供水能力”到“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结构”的转变。三是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4.共同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抓好试点,到2010年,初步建成一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和示范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完善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节水标准;实行阶梯制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收费制度,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积极推行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财税政策。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第二,社会公众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我国水情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要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政策制定,主动配合实施。要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

建设节水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2

东乡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年平均降水量387毫米, 最大24小时降水量64.4毫米, 蒸发量1421毫米, 年径流深43.7毫米, ≥10℃积温1586℃, 无霜期138天, 分属黄河流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大夏河、洮河水系。

一、水资源现状及特点

㈠地表水资源量东乡县属黄河流域一、二级支流区, 黄河、洮河、大夏河环绕县境北、东、西三面, 西北面靠近刘家峡水库, 刘家峡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8.177万平方公里, 总库容57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286.6亿立方米, 水库正常蓄水位1735米, 校核洪水位1738米, 水库最低水位1710米。

东部有洮河南北向畔境而过, 主要流经车家湾、达板、唐汪、董岭四乡 (镇) , 县境内河长60公里, 年均流量160立方米/秒, 多年平均径流量50.7亿立方米。西部为大夏河, 主要流经东塬、河滩二乡 (镇) , 县境内河长22公里, 年均流量26.9立方米/秒, 多年平均径流量8.51亿立方米。巴谢河为广通河一级支流, 位于县境南部, 属季节性河流, 主要流经锁南、坪庄、那勒寺、赵家、五家、果园六乡 (镇) , 境内河长59公里, 年均流量0.94立方米/秒, 多年平均径流量0.3亿立方米。

㈡地下水资源东乡县境内地下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黄河、洮河、大夏河、河漫滩、Ⅰ-Ⅱ级河谷阶地含水层厚度较大, 地下水埋深较小, 水质较好;黄土丘陵山区降水量稀少, 沟谷中季节性溪流, 一遇干旱年份常常干涸, 特别是4月~6月份, 水量尤为偏小, 造成区内人畜饮水困难。

㈢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东乡县水资源总量289.6亿立方米, 其中自产地表水0.64亿立方米, 自产地下水601万立方米, 自产水合计0.70亿立方米, 仅占全县总水量的0.2%, 其他为过境水, 占全县总水量的99.8%。由于水低地高, 大部分县域远离地表径流, 全县可利用量为1.69亿立方米, 仅占过境水总量的0.6%, 表明了县境内自产水资源的极度贫乏和实际可利用水资源的难易程度。

东乡县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资源量为607立方米, 低于全省人均占有量1077立方米, 是全国人均2280立方米量的1/4, 耕地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82立方米, 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

㈣水资源质量东乡县地表水矿化度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 p H值介于7~9之间, 呈弱碱性, 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全县境内地下水水质主要受埋藏条件、降水、植被、土壤、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总体趋势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变差, 地下水以河谷潜水为主, 河漫滩、Ⅰ-Ⅱ级阶地含水层厚度较大, 地下水埋深较小, 水质较好。地下水水质评价采用《地下水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 河谷孔隙潜水属Ⅲ类水, 适宜于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大多数水点的矿化度均在0.3克/升~0.5克/升之间。广大黄土丘陵中的基岩裂隙潜水和沟谷潜水同北部地区相比较是显著矿化了, 县境内潜水水质化学类型有7种, 水质矿化度在0.313~58.07之间。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㈠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截至2010年, 东乡县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处, 小型水库1座 (总库容107.75万立方米) , 干、支渠道32条 (长605.8公里) , 灌溉泵站258座、装机容量14960千瓦, 渠系建筑物437座, 发展雨水集雨水窖23131眼, 有效容积693900立方米。河滩灌区的东干渠工程始建于1976年, 设计灌溉面积1.92万亩, 实际已达到1.95万亩, 年引水量1500万立方米。建成干渠1条, 长12公里。达板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395万亩, 实际灌溉面积0.95万亩, 年引水量820万立方米。灌区现有引水渠1处, 干渠1条, 长18.8公里, 支、斗渠30条, 总长28.9公里, 农渠总长95.8公里, 各类渠系建筑物129座, 泵站28座, 总装机2750千瓦。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的灌区有3处, 分别是唐汪、果园和三塬灌区。截至目前, 利用东乡县现有水利工程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1.44万亩, 其中:保灌面积9.06万亩, 实灌面积7.02万亩。

㈡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水利设施工程多数建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工程设施标准低, 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工程配套和运行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农业用水方面, 灌溉技术落后, 渠系、田间配套及末级渠道管理措施跟不上, 渠系水利用系数0.45, 灌溉水利用系数仅有0.3, 造成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不高, 加之传统的灌溉方式, 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据统计, 全县水利设施全部完好的一类工程占6%, 工程配套不全、局部损坏需维修的二类工程占55%, 工程严重损坏、报废的三、四类工程占39%。其次, 全县农田水利工程总量不足, 骨干水源开发工程少, 调蓄能力低。全县289.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 年分配的可利用水量仅为1.69亿立方米, 是水资源总量的0.58%, 目前供水能力为5624万立方米, 供水能力仅占全县水资源量的0.2%, 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工程型缺水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工业用水方面, 设备老化, 水的循环利用低, 万元产值用水量普遍高于国家的标准。

三、建议与措施

㈠继续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重要指示, 必须加快东乡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改造步伐, 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减少渗漏损失, 改善灌溉条件, 扩大保灌面积,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从而促进灌区农业、林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通过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改造, 既可促进本灌区自身的发展, 也可促进灌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用水增多,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须建设节水型社会, 进行全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的节水和治污工作,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清洁生产、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 在甘肃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完善水权分配、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保护、中水回用、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东乡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将服从东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制定全县各行业用水分配规划, 实现新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 使一二三产业的用水比例更科学合理, 尤其要加大高效节水农业和高效节水型生态产业的建设力度, 这对于缓解和改善农业用水矛盾、生态环境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㈡加大力度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东乡县域内连年干旱、降雨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严峻的生态形势、连续的自然灾害、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严重地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障全县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全, 必须向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 大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在河滩、大板灌区以更新改造万亩灌区续建配套和末级渠道延伸衬砌、小提灌站改造为主;在水源极度缺乏的干旱山区以雨水集蓄工程为主;在盐碱化严重、农业产出低的灌溉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

㈢发展地方小水电,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洮河中下游段在东乡境内河道长60公里, 河道落差106米, 平均纵坡1.68%,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1.1兆瓦, 单位河道长平均出力4.75兆瓦/公里。目前已建成大夏河小水电2处, 装机1.11兆瓦, 年发电量为5500万千瓦。为了充分发挥洮河水力资源优势, 规划在今后新发展小水电2座, 装机1.8兆瓦。实施以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 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生活上用燃料的问题, 带动农村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3

【关键词】干旱地区;水资源;节水型社会

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瓶颈”。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特别是在春灌、秋种期,天气干旱、降水稀少,特别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的减少;水资源会变得越来越少,如果不引起重视,如果将来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极为有限的。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因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在通过的新书《水法》中,也明确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内容。针对我国干旱地区特殊的水资源及用水背景,水利部在一些干旱地区开展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这些典型地区的试点工作,探索干旱地区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代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全面推进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提供技术、经济、体制、政策、和法规等的示范。

1.节约用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型社会充分体现着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思想。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机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的永续支撑。而节约水资源用量只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浅层特征,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实现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与传统意义上的节水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在我国干旱地区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保障区域或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其二是实现区域或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既要保证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目标的实现,又要维持该区域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战略措施。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手段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觉节水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节水乏力的状况。

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体制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法制体系建设、规划体系建设和技术体系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

2.1管理体制建设

以此逐步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成立相关部门。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以及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2.2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以用水和纳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下的取水、排污许可制度运行机制的内容和技术支持主要包括规划机制、评价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度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制度、机电井管理及监督制度、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督制度、干旱期动态配水管理制度、用水定额管理制度、节水补助制度、信息交换制度、公众参与管理制度等。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对策当前,节约每一滴水,用好每一滴水,使之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义务。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就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与公众对水资源形势的认识,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克服“不缺水就不需要节水”的片面性,增强人们对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3法制体系建设

在新《水法》的大框架下,制定一系列节水型社会配套管理办法,出台相关地方管理办法和地方性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2.4规划体系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规划体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如区域节水规划、灌溉面积总量控制规划、灌溉制度改革规划、节水工程规划、人工林面积发展规划等。

2.5技术体系建设

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帶有明显的探索性,需要全面技术支持。该地区节水型社会技术支持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水循环演变过程与规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需水量、水权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水资源调配与节水管理信息系统、用水需求管理的配套经济手段与技术政策、区域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制定、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行业用水水价制定与收取体系、水市场研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王恕诚.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中国水利,2003.11.A刊.

[2]胡和平,彭祥.博弈论视角下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内涵,组成结构与基本表征.中国水利.2005,(13):53-55.

[3]何大伟,陈静生.我国实施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一体化管理构想.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31-34.

[4]夏军.我国的水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与信息.1996,(1).

[5]李国英.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务一体化.中国水利.2000,(6).

[6]刘善建.遵从经济规律,理顺几个关系,提高水利效益.水利经济.

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范文模版) 篇4

水,是人类最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人们可以想象得出没有水的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因此,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迫在眉捷。水是极其稀少的,水量与可利用量也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提高,可用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出于对水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特别是在春灌、秋种期,天气干旱、降雨稀少,节约用水,合理运用,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也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优为重要。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既互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传统的节水,还是节水型社会建设,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要看到,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器具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一个人做某件事情要有动力,一个社会做某件事情也要有动力。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靠社会成员内心的自觉,靠道德和良知的引导;一个是靠外界的约束和激励,靠压力和推力,并把这种约束、压力和推力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搞节水型社会建设,固然要进行宣传教育,使得全社会都能了解我国的基本水情,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从而增强节水的意识,自觉节水。但根本的还是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建立一种体制、机制,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的约束,需要去节水;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而不是仅靠行政推动的权宜之计。

建设节水型社会,简单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明晰初始水权。

明晰初始水权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基础。初始水权是国家根据法定程序,通过水权初始化而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通常,水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权包括水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等。在我国,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通过某种方式赋予水的使用权给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因此,我们所讲的水权是狭义的水权,也就是水的使用权。

(2)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

明晰初始水权是水权管理的第一步,还要建立两套控制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体系。

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实现宏观上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用来规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用水量指标。通过控制用水定额的方式,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标。

(3)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

(4)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

(5)用水户参与管理。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鼓励社会公众以各种方式广泛参与,使得相关利益者能够充分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如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用水户协会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分配初始用水权;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监督水权交易;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等等。

(2)无论是缺水地区,还是丰水地区,都要建设节水型社会。丰水地区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都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所不同的是:缺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受控于“宏观控制指标”;可以充分利用水权交易市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丰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取决于“微观定额指标”;注重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要把节水与治污结合起来。

节水型社会建设公选课论文 篇5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10-2班

姓名:朱浩

学号:3110050202311、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些认识

节水型社会建设公选课首先让我了解到中国淡水资源缺乏,人民群众如果不积极采取节水措施,那么中国将面临水资源危机,不少城市都处于水资源短缺的状态中,北方降水较少,干旱也比较普遍,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部地区出现群众饮水困难现象。中部南部地区降水较为丰富,但一些大城市污染较为严重,淡水被污染,因此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以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的工程。水资源不能掠夺式利用,因为这样很快就会使淡水资源枯竭。自然界淡水资源更新速度比较缓慢,社会的发展还应讲究可持续性,不仅要当代人有水用,子孙后代也要有水用,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被大量使用。生活用水,耕地用水,工业用水,服务业用水,水资源被迅速消耗。在城市里,居民用水一般都实行阶梯水价制度。这样做可以使居民注意节约用水;工业也应该去整治,技术要改革。高耗水行业应该改进生产工艺,同时也应该限制高污染工厂排污,实行污水排放收费制度,一些不具备处理生产污水的高污染小型企业应该被关闭。农业消耗水资源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而且普遍水资源利用率低下。许多地方实行农业用水收费制度,这样对节约用水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些严重缺水地区,用水被严加限制。课堂上谈到了黑河水资源利用情况,黑河中游的张掖农业发达,农业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近几十年来耕地面积迅速扩大,黑河水资源被大量消耗,从而导致了黑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地区土地严重荒漠化,为解决矛盾中央投入巨资对张掖进行了节水型社会改革,建设了节水工程,一些地区实现了滴灌,喷灌浇地,农业用水渠也进行了改造,使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不仅需要建设一些必要的硬件设施,还需要建设相应的政策法规,同时政府也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对工程建设进行投资,政府水利部门对主干渠进行管辖,对辖区用水量进行规划、分配,此外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宣传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2、对黑河流域目前开展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分析评价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一部分资金对黑河流域中的张掖地区进行了节水型社会

改革,改革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张掖地区耗水量明显减少,而居民收入并没有减少。改革初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地粮食减产,但是随着硬件设施的建成,问题也便得以解决。张掖地区利用国家投入的资金进行了一些设施建设,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还建立了一些政策法规,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学校,医院,街道等等都可以看到相关宣传标语。某些地区停止种植高耗水的小麦等粮食作物,改种一些耗水少,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如番茄,葡萄等作物。同时在张掖也建立了一些食品工厂生产番茄酱,葡萄酒等产品。这样使农民的农产品得以顺利销售出去,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张掖广大的农村地区被分成了许多灌区,灌区实行用水农民自主管理措施,控制每家每户居民的用水量,保证了限制用水的目标的实现。黑河下游水量增加,河流两岸恢复了生机,使河流两岸的生态得以改善,但是最近两年由于张掖地区原有的节水设施的老化及损坏,张掖地区的用水量又出现了反弹。节水型社会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节水设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老化、损坏,后期维护设施所需资金就成了一个问题。鉴于张掖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种探索,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相信这种问题不久将会得以有效解决。

3、对建设节水型校园的一些看法

焦作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属于缺水城市,因此节约用水是必要的。校园里生活着大量的学生,老师,日常生活需要用水,餐厅提供伙食也需要很多水。校园绿化,浇灌花草也需要用水,如果不注意建设节水型校园很多水资源将会被白白浪费。为了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有必要进行节水型校园建设。首先浇灌花草树木应该改进浇灌方式,尽量少的使用传统的漫灌方式而使用喷灌或滴灌措施。这样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对于餐厅用水,应该实行阶梯水价制度,这样对节水会有良好的效果。对于师生生活用水,可以对师生每人每月生活用水量进行限制。如果超额用水另付水费,水费价格适当提高一些,这样学生们就会注意节约用水。同时还要进行有效而广泛的宣传措施。例如:在水龙头上方,贴上“节约用水”提示标语,在厕所里也要贴上“节约用水”标语,在校园里的适当的地方也要贴上宣传标语。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心中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有利于节水型校园建设。

4、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做贡献

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负起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责任,用水要节约,饭后洗刷餐具时不要用水直接冲洗干净,这样会浪费很多水,在盆里倒上一些水然后去洗刷餐具就可以了,还要注意水的多次利用,可以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服留下的水冲厕所等等。要注意水龙头用后及时关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保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期良性

一般来说,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保持节水型社会的长期良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但是数年之后,节水设施就会出现老化、损毁等现象,需要进行修理,所需费用如果一直由中央财政负担,那么中央财政会有较大的负担。因此需要地方政府自己去掏钱来保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期良性。可以利用居民上缴的水费去保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期良性,此外灌区用水由农民们自主管理,这就涉及了灌区有关负责人的报酬问题,若要保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期良性,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灌区收缴的水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灌区有关工作人员的报酬。

6、节水与节水型社会的区别

节水是一种节约用水的行为而节水型社会则是通过节水相关硬件设施建设以及实行相关政策法规来建设而成的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节水都是必要的。对于节水型社会建设也是必要的。节水可以做到一个家庭,一个企业等等的水资源使用量得以减少,而节水型社会建设则是整个地区的全面的一种节水建设,可以使得整个地区节约水资源,使水资源充分得以利用。当今中国面临水资源危机,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有许多地区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然后整个社会将会节约用水。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缓解水危机。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都要进行改革。农业用水节约要得以实现,要建设相应的节水工程,并实行相关政策,改变浇灌土地的方式,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节水型作物。工业方面,对于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必须进行改革,调整生产工艺使得耗水减少,污染排放减少,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同时要有精确计量水资源的设备,从而可以限制工厂用水,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规定一定的用水量,如果超额用水,将要缴纳高昂的水费。取缔一些高污染的小工厂,这样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对于服务业,要实行水价阶梯制度,并且要收取较高的水费,这样会迫使服务行业注意节约用水。

7、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些主要因素

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 篇6

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

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社会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作 者:汪恕诚 作者单位:水利部部长刊 名:山西水利英文刊名:SHANXI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5)分类号:F4关键词:

浅谈秦州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7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近两年来,我们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保障。通过政策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建设,形成了以定额管理为基础的节水运行机制,以水价调节为重点的节水激励机制,以人水和谐为目的的排污管理机制,初步建立起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1 秦州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本区干旱少雨,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46m3,占全市人均水资源量896m3的61%,不到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180m3的二分之一,更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最低需求标准。人多水少,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并存,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与此同时,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从秦州区的基本情况出发,节水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根据人口预测,2010年秦州区人口将达到66万多人,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530m3。按照全区的整体规划,2010年前全区不可能再新建大的供水设施,2006年全区各类供水工程实际供水量7273万m3。预测水资源偏枯年(P=75%),2010年全区将缺水4536万m3,缺水率为38.4%;2020年缺水16581万m3,缺水率为69.5%。2010年和2020年缺水量和缺水率都十分严重,高于供水安全的危机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节约用水意识不强

秦州区地处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广大群众对水的紧迫性认识不够。尤其是主动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

2.2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困难大

一是水利管理单位自身缺乏融资和投入能力;二是农村两工的取消,费税改革的影响,农民出力出钱投入节水意愿弱;三是虽然取用水是一种农业生产性支出,但由于作为福利水的农业用水涉及到“三农”问题,农业水价调整非常敏感;四是各级财政缺乏专门和系统的节水建设项目。

2.3 缺乏必要的支撑工程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理顺体制、建立机制、健全制度,需要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价调节等一系列制度和方法,而这些制度的实施要采取科技、工程、经济等手段来保障落实。但秦州区现有的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尤其是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的信息化设施建设、计量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建设滞后,这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十分不利。

未来规划期内,如果不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增加供水、减少需水,而只是维持现状的供水能力和节水水平,则将远远不能保障发展需求,将面临极端缺水的态势,水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开源节流,合理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秦州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基础工作

根据“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突出定额管理,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突出水价调节作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要求,全面建设秦州区节水型社会。

首先按照“人水和谐、定额管理、价格调控”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明确工作的七个重点:一是实现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二是建立起促进节约用水的价格调控机制。三是集中整治水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环境。四是深化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科学、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五是依靠科技,促进节水。六是努力提高全民主动节水意识。七是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标准,四个行业标准”:分别是用水定额标准、节水型宾馆标准、节水型生活小区标准、节水型企业(单位)标准、节水型农业示范区标准。这些标准吸收国内和天水市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理、用水管理的经验,明确具体的方向和目标。

第三建立“一个基本制度、四个核心制度”: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水价管理制度,排污管理制度和水资源调度方案。为依法管理和规范涉水事务奠定政策基础。

4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到职能的调整,用水观念、用水习惯的改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制定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意见、节水科技奖励办法和目标考核办法,并将建设节水型社会任务纳入区政府重要工作目标进行考核。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保证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政策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上取得成效。

4.1 建立资源统一、社会参与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一是组建水务局,建立统一的政府管水体制,为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建立坚实的组织基础,实现全区范围内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二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公众参与的多层次水务管理格局。把“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到”的小型水利工程,通过产权改革还权于民,使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者成为工程的所有者,解决管理、使用分离的问题。推进“民建、民管、民所有、民受益”的“四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通过改革,将使用者与所有者相统一,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的建设、投资、维护、管理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节水的机制和体制问题,也为解决农村费改税,农村取消“两工”后的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三是组建用水者协会,让公众参与水务管理。建立股份制、民主管理等形式的用水者协会,协会成立后,用水计量到村,村实行供用水双方签字。明白供水、用水,避免水事纠纷。建立不同层次的农村村民自治用水协会,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用水、管水、节约用水和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公众参与水务管理的积极性。

4.2 建设以定额管理计划用水为基础的节水运行机制

(1)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实行水资源计划分配制度。

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编制完成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秦州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为秦州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确定了基本依据。通过该规划和《天水市水量分配调度方案》的实施,明晰各区域初始水权,并通过《天水市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的贯彻,建立起水资源总量控制和计划分配制度。一是明确各乡、镇用水总量计划控制指标;二是明确秦州区主要河流——藉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最低生态流量,充分保证生态和环境用水;三是对主要的引水工程、服务业、工业用水大户的取用水量实行计划分配。做到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用水。

(2)建设以定额管理为基础的节水运行机制。

建立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是秦州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也是水资源相对缺乏地区建立节水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将用水定额管理作为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的突破点,通过用水定额管理确定区域水权和具体用水户的临时水权,将用水定额管理作为实现水权管理、用水总量控制的基础手段,对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工业用水定额管理、服务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作出相应的规定,形成秦州区实施用水定额管理的制度体系。

在农业用水定额管理中,要将用水户协会(或村)作为用水定额管理的基本单位进行配水、考核,通过核定用水户协会(或村)的灌溉面积、作物种类及对应的用水定额,确定年度计划用水量(用水户协会根据每年的种植计划申报用水量,供水单位统计并制定供水计划,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在工业用水定额管理上,按照用水定额标准及企业生产情况,由工业企业申报年度用水计划,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核实取水许可量和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对服务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按照对应的定额,分季度考核用水单位或用水户用水总量指标。

4.3 建立以水价调节等经济手段为重点的节水激励机制

水价改革分为三个层次,即:调整水资源费;建立三种计价形式;制订超定额、超计划加价措施。

一是重新调整水资源费标准。制定《秦州区水资源费标准调整方案》,适当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并体现几个重点:拉大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资源费标准的差距,通过经济手段限制地下水的开采;拉开城市供水公共管网覆盖范围内与覆盖范围外水资源费的标准,鼓励使用自来水,限制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源取水;针对不同用途,同时考虑用水户经济承受能力,拉大不同用水户水资源费标准差距,生活用水,水资源费标准降低;工业用水,适当提高标准,高耗水服务业(如洗浴、洗车、娱乐等),较大幅度地提高标准。实行超额用水征收超定额累进水资源费,即水资源费标准在定额基础上增加1~5倍。

二是建立三种计价形式:农业用水实行两部制水价,计量部分征收超定额累进加价;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

三是完善超定额、超计划加价措施,建立节奖超罚机制。逐步推进超定额、超计划加价措施。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措施是实现用水定额管理的必要保障。

4.4 建立以人水和谐为目的的排污管理机制

要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狠抓节水防污机制建设,一是制定《秦州区水功能区划和纳污总量控制意见》,明确主要河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最低生态流量和河流各段的纳污容量(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控制排污总量的重要依据。并确定水功能区,划定监测断面,明确各段的纳污容量和各监测断面的水质要求;二是彻底普查排污口,秦州区水利局会同同级环保局,对各河流的排污口进行彻底普查,建立排污口与排污企业档案,形成排污登记制度;三是制定《秦州区企业污废水排放定额标准》,明确主要行业生产单位产品允许排放的最大污废水量,不仅对废水水质严格把关,还明确各企业排污权,对废水排量进行限制;四是制定《秦州区规划区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明确征收范围、征收标准与征收方式。通过征收污水处理费,维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形成防治水污染的良性运行机制。

4.5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主动节水意识

一是利用主流媒体宣传,通过新闻和开设节水、用水定额管理专栏进行宣传活动。二是举办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人水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手册等近10种宣传资料。三是在城市主要出入口和城区主要路口分别设置大型节水型社会公益广告牌进行宣传。四是召开报告会和动员大会宣传。五是进行有奖知识竞赛宣传。六是举行“优化水环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型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宣读“构建人水和谐社会、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倡议书,进行《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系列演讲,开展签名活动,举办文艺表演、制作专家的专访节目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大增强全民主动节水意识。

5 结束语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建设节水型社会,可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水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节水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8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政府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保障的职能是要解决经济、社会、人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发展不仅要追求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也要推动社会进步;不仅要增加物质财富,更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我们千方百计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开发,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都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关系,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竞争机制激发了各方活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也产生了新变化。过去以企业为单位,给自己职工直接提供保障的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社会保障。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能顺利运行。为此,政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配套推进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分不开的。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经济加快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深化改革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支撑,同时改革也将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稳定的基本保证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因此,一定要处理好包括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如果中国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发展环境,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决不仅仅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而是全社会的需要。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保证人民都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要保护发展所需的社会劳动力资源,通过再分配促进消费,刺激生产,活跃市场。因此,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在发展改革中不断取得进步

1.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1689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社会供给量持续增加,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继续落实“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和关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各级政府已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

2.社会保障的各项改革深入进行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机制;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我们建立了多方分担费用的机制;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实行了更为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管办分离和政事分开,逐步建立起政府组织管理、参保人群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制度运行规范化、保障服务社会化的管理体系。继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之后,我们又将试点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进行改革探索。

3.推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改革和工作

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政府积极推动相关配套改革和工作。中国企业改革取得进展,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经济效益提高。众多中小企业通过改制,逐步搞活经营。社会保险的企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遏制了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基层社区建设得到加强,使社会保障管理具备了较好的社会基础。

4.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从2000年的402万人扩大到2003年的2246.8万人,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到2003年底,得到农村传统救济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已经分别达到1093万人和402万人。目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地区正在积极推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国310个市县开展试点,实际覆盖6899万人。此外,农民的就业培训问题、进城务工工资保障问题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政策和解决措施已经陆续出台。

三、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都在为建立健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并支持这项工作。

1.进一步做好促进发展的工作,为社會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有可能利用这些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关键问题在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为社会保障提供坚实基础,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2.继续推动社会保障及其相关体制的改革,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必须深化改革。当前,从实际出发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有关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这种增量投入可能就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可能造成新的矛盾。社会保障属于社会的再分配,必须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现行的一些保障项目,社会化程度和统筹层次还比较低,有的存在多头管理、政策不衔接等现象,这显然与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发展是不相符的。我们必须依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从制度设计角度看,社会保障既有经济目标,也有社会目标,我们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这些都需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配套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改革,统筹解决制度性、政策性的重点问题,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体制和机制上的保证。

3.加强社会保障战略规划的研究,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节水型社会建设(河南理工大学) 篇9

农业节水体系建设的必要及紧迫性姓名:张军伟

班级:机制10-5班

学号:31100400****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小时候,我们课本上就说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还有歌曲所唱“家里住着两条龙,长江和黄河”,我从没有感觉到我们伟大英雄的祖国缺少过什么,可现在我的观念的确不得不改变。根据新华社报道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虽然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如果再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资源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之又少,并且分布又极不平衡。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供水不足问题。另外根据检测到的数据显示,我国多数城市地下水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且有加剧之势。

而我国人口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将更少,面临的困境将更严重,将严重威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此,我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及用水观念必须改变,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二、农业是用水大户

(一)目前全国农业用水现状

全国农业用水约占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更是高达90%以上,用水效率不高,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我所在地区——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灌溉为例,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这是传统的灌溉方法,也是使用最广泛的灌溉方法,漫灌是在田间不做任何沟埂,灌水时任其在地面漫流,借重力渗入土壤,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灌水方法。灌水均匀性差,不仅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费时耗力。在此,以每家四口人、四亩地,需灌溉两天左右,若多户同时使用同一口井,上水速度慢,灌溉时间必将延长,而水是随便在地里流淌,虽然用一句话“这样浇的透”,但是浪费了大量水资源,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农业用水效率现状及节水前景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相当突出,年均缺水量巨大,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灌溉效率为0.50,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当然此也说明我国农业节水大有潜力。我国现有效灌溉面积为

9.2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49%的灌区,而生产出全国大部分的经济作物,另外,要想长远的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关键还是在水,而水量一定的情况下,这就需要节水先行。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爱国说,到202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将形成300

多亿方粘结谁能力,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年节水能力接近三峡总库容。我国耕地水资源占有量为1400立方,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当然,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节水成绩明显,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

今后,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必须强化鼎城设计,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农业节水。

上文已经说过,我国农业节水前景巨大。对于年节水能力接近三峡总库容的水量,接近全年灌水总量的10%,这是一个巨大的的数字。全国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4亿亩左右,成灾面积1.8亿亩,因干旱损失粮食约300亿公斤。与此同时,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国农业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为1公斤,每亩每毫米降水生产粮食为0.5公斤,均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有关专家测算,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如果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每立方米,旱作区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每亩,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亿公斤以上,相当于我们河南省2006年全年的粮食产量。,如果合理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三江平原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75亿公斤,新疆北部地区可新增100亿公斤,东北西部可新增30亿公斤以上。由此可见,解决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三)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 缺乏节水意识:社会公众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认识

和了解不足,水危机和节水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宣传教育。对于节水农业综合系统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就是节水灌溉农业,忽视节水管理及其配套的政策法规的重要作用。

② 科技水平认识不高: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是节水,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

③ 政策法规不完善、不健全:政策不配套,水权交易市场的开放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④ 投资力度上的不够: 发展节水农业要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前提。目前,节水推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由于水利供水工程尚未形成产业,受灌区水量调控条件、水管理机制和水价改革进程的影响,节水资金难以得到保证,节水推广只能根据国家投资力度而定。但从目前国家水利投资政策看,只有电站、大坝和堤防工程能立项,节水灌溉工程难以立项。特别是地处黄河和海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经济不甚发达,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投资能力非常有限,单靠灌区自身的力量发展节水灌溉难度很大,以至于节水农业的发展步履艰难。由于农田水利经费不足,资金缺额大,几乎所有灌区均处于亏损状态运行,根本不能保证工程的正常维修。因此,急需建立并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等多方面的作用。

⑤ 政府功能发挥不够:协调管理不善,各自为政,造成各流域矛盾重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三、农业节水可达到目标

初步建立农业节水体系,水利建设实现平原区旱能灌、涝能排,山丘区有雨存得住、无雨有水用。基本完成节水改造和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做好优化配置农业用水,调整农业用水和用水结构,完善节水工程措施,推广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节水措施,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等,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农业节水体系。

建设节水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10

摘要: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市雨水的利用为城市水资源开源,保障经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条件,在阐述城市雨水利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国内研究进展,分析研究中存在问题,从服务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重点。

一、城市雨水利用的内涵

随着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紧缺和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的城市雨水利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约20a时间里发展了起来。

城市雨水利用,就是以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减少洪涝灾害和缓解水危机为目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其内容涉及城市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雨水作杂用水源的直接收集利用、通过渗透设施将雨水回灌地下的间接利用、城市生态小区的合理设计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城市雨水利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有效地减小城市径流量,延滞汇流时间,减少排入市政管网的水量,减少防洪投资和洪灾损失。

2、雨水是轻污染水,经简单处理便可作为景观环境、洗车、道路冲洗、冷却用水及某些生活用水、增加城市生态水源补给量,改善小气候,回补地下水,减缓地面沉降。

3、运行费用低廉,经济效益突出。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由于屋面水便于收集,水质相对较好,经简单过滤处理,就可以用一些工业,如木材加工。也可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小区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小区居民洗车和冲洗马桶,省水又省钱。例如英国典型的雨水利用工程伦敦世纪圆顶,每天可回收500m³的水用以冲洗该建筑物内的厕所,这使其成为澳洲最大的建筑物内的水循环设施,它既以自然的方式有效地收集了雨水,又很好的融入到圆顶的景观设计中,可谓一举两得。

在丹麦,每年能从居民屋顶收集645万m³雨水,相当于居民总用水量的22%,占市政总饮用水量的7%,使得雨水成了可替代水源,大幅度地减少了地下水的消耗。

2、提高下垫面渗透性研究 城区不透水面积的增加,既破坏了城市水文循环,又会造成市区内涝,加重污水处理负荷等。因此,改善下垫面的渗透性,也是城市雨水利用研究的一个热点:

1、利用透水性铺装加大雨水入渗量。透水性铺装是由外部空气相连通的多孔结构形成骨架、能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铺装,其面层呈多孔构造,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还可降低噪音。它主要包括透水性沥青铺装,透水性混凝土铺装及透水性地砖等。

2、建筑下凹绿地,研究表明,室内地面高于路面,路面高于绿地,绿地下凹10cm即可拦蓄雨水80%以上。此法即可降低城市绿化用水量,又可减少内涝。

3、设置渗透管沟,渗井、渗池等。

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使地面径流就地入渗,可在控制径流汇集、减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给地下水,阻止地面沉降。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如加州富雷斯诺市的地下回灌系统,10a间(1971~1980)年的地下水回灌总量为1.338亿m³,其年回灌量占该市用水量的20%。日本于1992年颁发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2.1不透水地面集流研究

城市道路路面(下沉式)广场、运动场和停车场等都是良好的雨水收集面,只需少量投资即可在多雨季节临时储存雨水,降低管网排洪压力,蓄集的雨水还可用于城市清洁,绿地灌溉、维持城市水景等。欧美、日本广泛采用不透水地面汇集雨水,从而减轻城市汛期雨洪负担。美国丹佛市中心的SKYLINE下沉式广场雨水可容纳数英寸深的雨水。

2.2屋顶绿化(空中花园)研究

在城市建筑密集区,强化建筑屋顶绿化,既可有效地截留雨水,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净化空气、吸纳噪音、降低热岛效益。德国的屋顶通过绿化,配套防水和排水设施,使屋面系统径流系数降低到0.3有效地消减了雨洪水量。日本许多城市也在屋顶修建用雨水浇灌的空中花园。通过挖掘雨水资源的潜力,改善城市环境生态效益。

2.3法规、政策引导研究

到目前为止,德国、美国和日本已形成了较为成熟雨水利用、管理体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切实保障雨水利用的深层次研究与普遍推广,如美国联邦法律要求所有新开发区强制实行“就地滞洪蓄水”。各州如科罗拉多州相继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确保雨水利用的实施与普及。德国的法律明确规定,雨水在进入污水管道之前必须就地入渗消纳,或收集处理后再回用,只有超量和污染程度较高的部分才能排入污水管。

国内研究进展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和国际雨水集流事业的不断推动下,我国逐步重视雨水利用和水资源持续发展的研究。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基本处于对其进行探索与研究的阶段,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了我国雨水利用事业的发展,但总体上理论尚未成熟,技术还较落后,法律还不完善,应用有待于普及。

1、技术应用研究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国内第一个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的大型城市公园,全园雨洪利用率高达95%,年雨水回收量约134万m³,园区利用市政河道及公园湖泊水系收集雨水,因地制宜制定排水方案,并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园内绿化灌溉及道路喷洒等。国家会议中心主体部分的屋顶呈现“双曲线”图形,是雨水回收的绝佳工具,可收集雨水7000m³,降雨能够基本满足国家会议中心绿化用水需要,每年节省费用达18万元。城市雨水利用也是绿色世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大多数建筑物都将附设集雨装置。我国西部缺水地区如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内蒙古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等已成功实现了“收集屋面雨水”解决人畜饮用工程。

2、经济调节研究

经济调节即运用收费、补贴、罚款等经济手段,培育并开拓雨水利用市场,实现雨水利用的稳步发展与规范化管理。目前国内已实行补助、罚款和减免制度,由于雨水利用体系尚不成熟,所以更注重补助金制度。

3、公众认识研究

只有公众普遍接受这一新兴观念,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才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各地区主要通过城市相关管理人员培训,对城市居民教育,志愿者宣传监督等手段提高公众认识。如北京、郑州等等地区水务局,通过开展节水宣传,开通网站,举办学术交流等形式,使雨水资源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得以普及。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1、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对城市雨水利用展开研究,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不够,政府给予的财政资助有限,绝大部分资金为建设单位自筹,给雨水利用的推动和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2、缺乏配套的政策和法规,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体系,使其研究与推广缺乏保障。

3、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各地区城市布局差异较大,雨水利用规范不相一致,目前还只是在缺水地区小型、局部应用。

4、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雨水利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基础设施,而现有城市的近、远期规划均很少考虑雨水利用,这显然不利于该技术的实施与推广。

5、技术措施较落后,发达国家的雨水利用技术已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并逐步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我国尚处于研究阶段,取得的成效有待提高。

6、公众认识程度不高。由于我国水价较低,人们节水意识薄弱,且政府对雨水利用的宣传力度沟、致使公众对于雨水利用的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缺乏认识。研究发展方向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我国应结合已有的经验与问题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

1、由国外的经验可看出,法规支持和政策导向是雨水利用成功的关键,我国要加强该方面的立法工作,尽快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使城市雨水的立法工作,尽快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使城市雨水利用步入法制化和正规化的轨道。

2、充分利用经济扛轩的作用,通过建立雨水排污费制度,实施雨水排放许可证制度等措施,保证城市雨水利用的实施。

3、由于城市雨水利用涉及水利、城建、地址等部门,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吗,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管理体系不相同,各部门应协调合作,强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从而普及城市雨水利用,节约我国水资源。

4、鉴于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较为单一,应加强该方面的科学研究,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一些城市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带动全国城市全面有效地利用雨水。

5、提高公民参与度。要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城市雨水利用知识,转变公众观念,发动群众积极参加雨水利用,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雨水利用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城市雨水利用对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1、把雨水拦截并储存起来,留到用水高峰或缺水季节利用,可缓解目前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是一种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据估计,80m²的屋面每年可收集40m³以上的雨水,可满足4~5口之家枯水季节的用水需要。

2、雨水便于收集和处理,可用于绿地浇灌,公园河湖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还可用于地下水回灌,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区的生态环境。

3、工程投资少、运行费地,见效快,便于大规模开展。如北京某雨水利用工程,雨水收集基本建设投资不到200元/m³,运行费用不足0.1元/m³。

结论

上一篇:游方特乐园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公司安全环保制度